第一篇:五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2-秋天的怀念-长春版【小学学科网】
在秋风中集体怀念
xiaoxue.xuekeedu.com
一堂课结束了。学生们的脸上没有我们熟悉的放松或者愉快的表情,一个个泪眼婆娑地流连在老师身边。
这是一堂关于母亲和母爱的语文课。教师用发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故事打动了这些新世纪的学生,打动了在场所有的听者,包括驰骋教坛几十年的特级教师和几百位青年教师。孩子们忍不住哽咽了,大人们也忍不住流泪了……
时间:2005年10月22日
地点: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音乐厅
背景:西博会2005中国杭州名师名校长论坛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3500名教育家、校长、名师。其中,论坛的第二个专题——“名师风采展示”活动于10月21日至26日在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举行。来自国内外的31位知名教师带来了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的12场次31堂观摩课。其中,包括了嘉兴平湖叔同小学青年教师钱峰的《秋天的怀念》。
上课之前,老师请学生们欣赏歌唱家阎维文演唱的歌曲《母亲》。
师:其实这里的每一句歌词就是一个生活细节。而母爱就是这样的一堆细节。今天我们来欣赏一篇和母亲有关的文章,文章叫做《秋天的怀念》。
(屏幕上出现史铁生简介)
师:在欣赏这篇文章以前,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史铁生。我只想介绍他两点,他是中国著名的作家,他21岁失去双腿,27岁发表了第一篇文章。这中间整整隔了6年。这
xiaoxue.xuekeedu.com
是怎样的6年呢?(暂停,等待)对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对于一个正梦想用双脚跑遍全世界的年轻人来说,这是怎样的6年?
生1:我想应该很痛苦。
生2:是自暴自弃走向自信的6年。
生3:黑暗的6年。
……
师:是什么力量使他从深陷黑暗到走出黑暗?从万般无奈到摆脱无奈?答案就在文章中。请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看看是什么力量使他走出这痛苦的几年?
(两分钟后)师:同学们现在心中一定有了答案。这是什么力量?
生:母亲对他的爱。
师:哪些文字可以让你感受到母爱的力量?再细细地读一读。
生: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师:在他暴怒无常乱摔东西的情况下,母亲为什么不阻止他?
生:知道他心里不好受,希望他好好发泄一下。
生:自己一个人在旁边伤心,不想把自己的伤痛带给孩子。
师:这是一个很体谅自己儿子感受的母亲。虽然不阻止他,却一直在外面关注着,生怕出意外。
生: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师:为什么这次不躲了,要扑过来呢?
生:看着他捶打自己的双腿,不能袖手旁观。
老师让学生朗读这一自然段。
xiaoxue.xuekeedu.com
师:从你的语气中我已经看到你的理解,接下来让我们继续走进这位母亲的内心世界,自主阅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你又读懂了哪些细节?
(阅读巡视,学生圈圈画画,教师留意学生的疑问。两分钟后。)
师:读书要会质疑,能提出问题就成功了一半。同学们有什么认为值得探讨的问题就提出来。
生: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来:“那就赶紧准备准备。”为什么一会坐下,一会又站起来?
师:真会思考,谁来帮助她解决这个问题。
生:好不容易儿子答应去看菊花了,母亲兴奋得不知道该干什么。
师:很好,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想知道母亲为什么又悄悄走了出去。
师:谁来帮助他?
生:因为母亲说到了“跑”和“踩”字,怕儿子自卑,勾起伤心的往事,所以又悄悄地走了出来。
师:时刻不忘保护孩子自尊心的母亲。
生: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为什么第一自然段没有“央求般的神色”?
师:你会联系上下文看问题,很好。谁能说说为什么。为什么要央求呢,能读懂吗?
生:儿子很多次都不肯去,所以才央求。
师:这位母亲为何要如此苦苦而又小心地央求自己的孩子呢?一定要儿子去看菊花。
生:希望作者走出瘫痪的阴影,走到光明里去。
师:回答得很好,师:同学们,我们刚才感受到了这位母亲有声的央求,其实在文章中还有很多无声的央
xiaoxue.xuekeedu.com
求,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章的字里行间,来继续感受无声的央求背后的这位为儿子倾注全部身心的母亲,找找看,你还能从其他描写母亲的细节上发现什么?
生: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师:为什么母亲老是要儿子去看菊花呢?而不是看落叶?
生:落叶代表伤心失望。菊花在秋天仍能开放,母亲要儿子有信心坚持下来。
师:你分明已走进这位母亲的心中。“挡”字说明母亲不想让儿子闷在里面自暴自弃。一定要让儿子去看菊花,说明这位母亲对儿子有多大的期望啊!
师:请同学们把这两段中感动你的地方再读一读。(学生纷纷起来朗读。)
师:现在好了,经过母亲无数次地劝说,儿子终于答应去看菊花了。在母亲心中,也许这一年的秋天是她一生中最美丽的季节。天高云淡,北海开满了菊花。那么故事接下来该如何发展呢?请同学们根据上下文展开合理的想象把这故事接着写下去。(音乐响起)
(几分钟后)师:谁愿意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
大部分学生的作品都是描写母子俩愉快地欣赏了菊花,儿子在一番心理斗争后,决定像菊花一样,在凛冽的寒风中怒放。(教师点评学生作品。)
师:我想大家都有一个心愿,只要母子俩相依为命,平平安安,苦点累点算什么呢?……但是,命运常常喜欢开玩笑,等待这对苦命的母子俩的不是北海的菊花,而是一个冰冷的现实。
(屏幕上出现下一自然段的文字。压抑、湍急的悲乐响起。)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学生有的马上哭了起来。)
xiaoxue.xuekeedu.com
师:我看到大家脸上的笑容凝滞了。是不是感到心头有什么东西压着沉甸甸的?此时你想说些什么?
生1(哭):母亲就这样走了……
生2:这个母亲在天堂会安息的,因为我们现在都在读她儿子的这篇文章。我们都为她而感动。
……
(课堂上的学生大部分都在流泪,有的还忍不住抽泣着。)
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母亲说的话儿子都没有听到。是他真的冷漠吗?是他真的无动于衷吗?(他被自己的痛苦压抑太久,而忽略掉了母亲的痛苦)而现在竟成了永远的遗憾。
师:为了儿子,母亲放弃了属于自己的一切生活,为了儿子,她甚至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但她就从未放弃过什么?
生:没有放弃一丝希望,放弃对生活的信心。
……
师:这对兄妹俩,后来还是去看了菊花。带着你的理解和感受把这一段好好地读一读。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师:他这次和妹妹为什么愿意去看菊花了?
生:完成母亲生前的愿望,把悲伤的窗关上。
师:他们仅仅是为了去看菊花吗?看着菊花,他想到什么?
生:母亲对他做过的点点滴滴。
……
xiaoxue.xuekeedu.com
师:是啊!这淡雅、高洁、热烈而深沉的菊花,不就是那细微、无私、执著而坚强的母亲吗?当他们终于看到了母亲千百次让他去看的菊花时,他们终于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他究竟懂了什么呢?
生:希望我们好好活。
生:打开那扇希望的窗。
师:是的,母亲正是以她毕生的代价完成了史铁生生命的涅,也正因为有这样伟大的母亲,若干年后,史铁生终于成了中国著名的作家。史铁生在他著名的《我与地坛》这篇文章中再次回忆起他的母亲。我很想把这段文字读给大家听,听听看他究竟懂了什么?
(老师朗读文字)“……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
(学生泪如雨下。)
师:(环顾)其实我每次读这段文字心里都是沉沉的。这是一个孩子长大懂事以后对他母亲深深的忏悔,这也是史铁生到了人生的秋天对他母亲深深的怀念。到那个时候,也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一个孩子才能真正地懂得那个叫做母亲的这个人——
播放《母亲》后半段歌曲。
(歌声中)师:如果今天,你被这文章深深打动的话,回去读一读史铁生其他的文章,走出黑暗的他也真的像母亲所期望的那样好好儿活着,他的生命也真的像菊花那样精彩绽放!让我们走近我们的母亲,让我们也像他那样地好好儿读书,好好儿活,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第二篇: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秋天的怀念-长春版【小学学科网】
《秋天的怀念》教学实录
xiaoxue.xuekeedu.com
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怎样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或不幸。
2、感悟母爱的伟大,从而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联系已学知识,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课文导入: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感情, 所以在中外文学史上,母爱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篇非常经典的作品《秋天的怀念》,作家是史铁生。[出示课件]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师:作者几岁双腿瘫痪? 生:21岁。
师:是花季,黄金时期。请大家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假如是你双腿瘫痪后,会有哪些地方不方便?
生:上厕所都不方便,还有如果家住在楼上,没有电梯就上不去了。生:吃喝拉撒都需要别人的帮助。
师:如果没有人帮他,他将一事无成。下面我们来看一段Flash动画,卜桦的作品《猫》,请大家注意它的音乐和文字,尤其是动画结束时的所出示的一段文字。[出示课件,教师配合背景音乐,来讲述故事情节]费时近5分钟。
师:重复画面的文字“此刻,两只猫心里装满了幸福,准备上路了。更重要的是,小猫不再惧怕外面的世界,他要做一只勇敢的猫。”[出示课件]
看了想哭的同学,请举手!说说你看了哪些片段或是画面,很受感动!
生:我觉得小猫本来很胆小,但后来不怕了,他敢走以前不敢走的独木桥,连阎王都敢打!生:我觉得猫阎王在将妈妈扔进火炉时,小猫竟弄断了铁栅栏,甚至流血了,被猫阎王打得头破血流也不怕!生[倪爱雪]:我在看每个片断时,都很感动。看完之后,我觉得自己就是那只小猫。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我也会勇敢地冲上前去,保护我的妈妈!生:我觉得母爱是伟大的!
师:你觉得动画里的小猫跟我们学过的哪篇课文中的“我”很像,学会了感悟,由懦弱变得勇敢? 生:《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我”也是在父亲的指点下,由懦弱变勇敢的!师:天底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出示课件]看这位母亲那干瘪的乳房,但她仍将它塞到孩子嘴里。这像是哺乳吗?这幅作品老师在第三课给大家看过一次,当时有没有人想哭? 生[周亮]:因为当时天气炎热,再加上食物短缺,母亲的奶水已经干枯了,可是她依然将
xiaoxue.xuekeedu.com
自己的乳头塞进孩子的嘴里。我从这里看出了母爱的伟大!生[周志纯]:我觉得母亲在自己饿肚子还想着孩子,这时如果有人给她一块饼,她一定会塞给孩子吃![及时进行表扬]
师:母亲给孩子的爱是无私的,她愿意将自己的一切都给孩子。下面我们来看一段短文,是美国作家雪莉•凯撒的《免费》:
一天晚上,我正在准备晚饭,我的儿子走进厨房递给我一张纸,他在纸上写了一些东西。我在围裙上擦了擦手,仔细地看了看,上面写着:
割草,5美元;这一周整理自己的床铺,1美元;去商店,50美元;你去购物我照看小弟弟,25美分;倒垃圾,1美元;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单,5美元;还有打扫院子,2美元。
看着他满怀期待地站在那里,千万个记忆一瞬间闪过我的脑海。我接过那张纸,翻到背面,在上面写道:
怀你9个月,免费;为你熬夜,请医生为你看病,免费;多年来花在你身上的时光、为了你流过的泪、抚养你成长所付出的一切,免费;日日夜夜为你担忧,将来还要为你操心,免费;给你忠告和教你知识,供你上学,免费;给你买玩具、食品、衣服,为你擦鼻涕,免费;儿子,当你把这些都加到一起时,妈妈付出的所有的爱都是免费的。看完之后,儿子的眼睛里浸满了大滴的泪水。他望着我说:“妈妈,我真的很爱你。” 说着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了很大的几个字——“账已付清”。师:儿子为什么要帮妈妈干事情?
生:因为他想赚点外快,去买自己想买的东西。师:当妈妈在背后写下自己为儿子所作的一切都是免费时,儿子懂了没有?从哪句话可以看出? 生:“帐已付清!”
师:请大家在《我与地坛》里找出相关语句,作者在母亲死后,有没有懂了?看谁找得最快!生: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师:他终于明白母亲非常理解自己。还有一处是画龙点睛之笔。谁知道什么叫“画龙点睛”? 生:画一只龙,再点上眼睛。师:那应该在哪里找? 生[钱思彬]: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老师板书这个句子] 师:请大家将这句话划起来,这是本文最精彩的一句话。“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请大家把作者想说而没有说完的话补充完整。生[周志纯]:他懂了母亲为什么对他这么好,可是母亲已经死了,对她尽孝已经来不及了。师:老师看过一篇《尽孝要及时》的文章,写一位农村青年为了摆脱贫困,努力的上学,奋斗了十几年,终于在城里当上了人人羡慕的厅级干部。有一天他去邮局领钱,看到自己的同事往家里寄钱时,他突然想哭,为什么? 生[周志纯]:因为他在自己成功了之后,忘记了生他、养他、教育他的父母。生:他的父母曾经帮他上过学,而他却忘了回报自己的父母。生:他的眼里只有他自己!
师:因为他发觉自己的父母亲都死了,连尽孝都不可能了。所以非常的懊悔、伤心。[出示课件]妈妈付出的所有的爱都是免费的,你觉得你爱妈妈与妈妈爱你的动机有什么不同? 生: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生:妈妈给我的是无私的爱,她会给我一切。而我有时候爱妈妈是有目的的。生[周亮]:我爱妈妈是为了得到物质上的满足,而妈妈爱我是无私的。[教师及时补充:“不仅给你物质的满足,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
xiaoxue.xuekeedu.com
生:妈妈给孩子的爱是不需要回报的,一味地付出。[出示课件板书]
母亲
子女
无私
有私心
不求回报
有目的
师:在你小时候,妈妈抱其他孩子时,你乐意吗?如果你还有哥哥姐姐,她多对他们多一些关心,你乐意吗?因为在你眼里,妈妈只属于你一个。
师:上节课同学们给本文起了不少题目,如母爱、无形的母爱、伟大的母爱、秋天的悔恨、用心良苦、怀念母亲、忆母、活得最苦的母亲、诀别、母亲的用心。老师很喜欢“活得最苦的母亲”这个题目,大家想想为什么?
生: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惟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生: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她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比如你被别人打了,你的母亲会很伤心。
师:在动画片里,当小猫被欺负时,妈妈像发了疯似的拿起棍子,以一对几? 生:以一对四!
师:为什么作者不用大家的题目呢? 生:因为妈妈是秋天死的。生:他在秋天怀念自己的母亲。生:作者的腿是秋天瘫痪的。生:母亲最喜欢的花是秋天开的。师:什么花? 生齐答:菊花。[师板书菊花,出示课件,展示菊花的照片]
师:找出课文描写菊花的语句。找出概括各种颜色的菊花的特点。[板书“淡雅、高洁、热烈、深沉”]这样的菊花会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很舒服,爱菊花是热爱生命的一种表现。它有顽强的生命力。师:我们在第三课学过那些事物有顽强的生命力? 生:飞蛾、香瓜子、心脏。都表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师:[出示课件]通过读,你能填写出“母亲爱__________,更爱_____________。”吗? 生:母亲爱花,更爱儿子。
师:老师觉得还是给儿子加一个修饰语,才比较恰当。生:“双腿瘫痪”。
师:一个可爱聪明的儿子,会没人爱吗?可是大家在福利院里,还是见到不少男孩,为什么呢?这些母亲为什么会狠心抛弃自己的骨肉呢?
生:他们有很多人是残疾的,对于家长来说,孩子得靠他们养一辈子。是一个天大的负担、累赘。
生[黄新炜]:担心孩子长大以后找不到工作,找不到老婆,不能好好照顾自己。师:母亲可能不可能照顾孩子一辈子?
生:不可能,说不定孩子想不开会自杀,还要白白养他。师:[出示课件]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爱花?她更爱儿子?
xiaoxue.xuekeedu.com
生: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母亲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孩子的身上。
生:她两次都提出要带我去看花,表明她爱花。如“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师:可是三班的同学却认为不止两次,你们同意吗? 生:很多次。从“总是”一词可以看出母亲提了很多次。师:妈妈为什么经常说要推我去看菊花?
生:一来自己喜欢花,二来可以让儿子感受菊花顽强的生命力,不再轻易想要去死。师:可见母亲是多么用心良苦!生:“央求„„喜出望外„„ 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她为儿子的决定感到开心。生: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师:“悄悄地”用了几次?有什么用?
生:因为她想让儿子尽情发泄,不想让儿子看到自己为他担心。生:“她的眼红红的”说明母亲非常担心儿子会自杀,流了很多眼泪才会这样。师:这就是作家的高明之处,他运用了“细节描写”。
生: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这句话写出了母亲不想让我担心,如果没有妹妹告诉我,我直到死也不会知道真相的。
师:老师把这个句子改一下:“当时妹妹告诉我,她常常晚上睡不着觉。”这样行吗?
生:如果当时我就知道母亲病得这么重,我就是一个不孝子。根本就是一个畜生,母亲如此病重,还对她大发脾气,太不应该了。师:这就等于给母亲“火上„„”[学生回答“加油”]或者用另一个词“雪上„„”[学生回答“加霜”]
生: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要加倍的。因为母亲因肝病已经整宿整宿没睡,还要照顾这样的自私的儿子。更可见母亲的爱是多么伟大!
生: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临死时心里挂念的还是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多好的一位妈妈!师:多好的妈妈!假如给你机会把话说完,你觉得妈妈会说什么? 生: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要好好儿活下去。
生: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好心人,你要帮我给他们找工作,帮他们找对象。培养未成年的女儿,让她将来上大学、读研究生、读博士!生:请你们帮我看管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及时纠正“看管”为“照顾”]要开导开导我的儿子!
生: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师:她想不想哭?[学生齐答“想!”]要忍住不哭,是件多么痛苦的事!
生: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因为她怕儿子听到这些词又要伤心。师:“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为何用“挡”?窗外是纷纷的„„[落叶]这会让人感到„„[伤感,因为叶落了,表示生命的结束。]
出示课件,请大家齐读。史铁生曾说过:“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情,是一件无论如何也不会错过的事情。”
xiaoxue.xuekeedu.com
师:我们每个人都会死,所以不必急着结束它,下面是老师对大家的祝福,齐读:
当苦难、逆境来临的时候,我们首先应想到的是好好活,让这唯一一次的活热烈而辉煌。但愿大家从这篇文章中看到的,不仅仅是母爱,还会看到作者对生命的思索。——当灾难来临的时候,我们究竟该怎么办? [出示课件]:
师:第一幅画,同学们是第三次看了,当时有同学说看了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她被火烧成如此丑陋,她还在微笑。这表明她的生活态度? 生:乐观,勇敢地活下去。
师:史铁生同样是如此,他二十岁那年双腿瘫痪,可到了中年又得了尿毒症,他却非常坚强地活下去。请大家在张海迪的《轮椅间的心灵对话》中找出她认为“活着与死了,哪个更需要勇气”的语句? 生:“我觉得对我来说,活着需要有比面对死亡更大的勇气。”
师:就像图中的那位女子,她要面对世人的歧视、嘲笑,找不到工作,没有人愿意理她。走在街上,人家把她当成怪物。她得靠自己的劳动才能养活自己。史铁生是靠写文章来养活自己。大家齐读幻灯上老师给大家的祝福:面对挫折和灾难,我们不仅要有勇气去面对,同时也需要家人和朋友的关心。生命是美好,要好好珍惜、好好儿活才是!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命运是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奋斗来改变的!师:[出示课件]这是老师从网上下载的网友们对史铁生以及他的文章的印象。给大家2分钟思考,看了这些发自肺腑的言语,你很想对自己、或是对母亲、或是对史铁生说些什么?请用一句话写在黑板上!
生:面对逆境,我们要以从容的态度去面对它,去克服它。要相信自己的力量!生:在遭受困难和挫折时,要鼓起信心和勇气,去战胜它!生:遇到困难时,不要气馁,坚持到底,成功就在终点等你!
师:这是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所告诉我们的,谁来进行总结性发言? 生[倪爱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热爱生命是需要勇气的,而且你要有信心才行!
教师总结:但愿大家从这篇文章中看到的,不仅仅是母爱,还会看到作者对生命的思索,学会热爱你的生命!
展示板书设计: 师:最后一句话是作者最想说给母亲听的一句话,老师也送给我们班的全体男生,作者懂了,可他来不及了,你们也懂了,你们却还来得及!请男生放声朗诵这句话!师:下课!
第三篇: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实录—8.1、秋天的怀念 ▎ 长春版
《秋天的怀念》教学实录第二课时
双辽市茂林镇中心小学校
李晓杰
师:同学们,这堂课我们来进一步研读史铁生的散文名篇《秋天的怀念》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秋天的怀念(教师范读),让我们深情一些,深沉一些,再读课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再一次读课文题目)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谁来讲一讲?
生:课文主要写作者双腿瘫痪后,脾气非常暴躁,母亲时时鼓励他,最后母亲去世了。
师:后来怎样了呢?
生:最后作者记住了母亲说的话,他很快乐地面对自己的生活。
师:在他的发言中,关注到了课文的两个主要人物,是谁和谁呢?
生:母亲和“我”(板书)
师:课文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情节——看花(板书),你们注意到了吗?课文中几次提到了看花?
生:三次。(板书)
师:非常好,同学们,课文就是围绕这三次看花展开的。刚才我们回顾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到了课文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师:现在,请你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两个词语。(师板书:瘫痪、憔悴)请同学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词语。)
师:读到这两个词,你又很自然地想到了课文中的谁和谁?
生:母亲和“我”。
师:就是这母子俩,(师板书:“我”、母亲)同学们,这两个词的四个字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
生:前两个字的部首是一样的,都是病字头;后两个字的部首都是竖心旁。
师:同学们,让我们想像一下,21岁的小伙子呀,双腿忽然瘫痪了,生活何其艰难啊,对这样一个年轻人而言,这何尝不是一场人生的——
生:灾难啊!
师:同学们,你们看,“瘫痪”是说文中的“我”病在腿上。“憔悴”是说文中的母亲,看在眼里,她急在心上,疼在心上啊!同学们,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怎样了呢?课文中有一个词,一起说出来。
生:暴怒无常(板书)
师:现在就让我们看第一自然段,快速的浏览一下,找一找,画一画,看看“我”的暴怒无常都体现在哪儿,把这样的句子画下来。
(生浏览课文)
师:谁把你画好的句子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师:还有没有?
生:母亲此刻是喜出望外的心情。
师:说得多好啊!同学们,你们看一看,哪怕是儿子的一点点变化,都会影响到母亲内心的阴晴冷暖啊!你们从这里读到了什么(母爱)。现在,老师请你们再回到课文当中,找一找,母爱还流淌在哪些细节,哪些举动当中。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6自然段,圈一圈,画一画,批一批。开始吧。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批画。)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是非常好的学习习惯,有些同学在课文中留下了自己思考的记号。说一说,你从哪里读出了母爱。
生:我从这里读出了母爱。(读)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师:同学们,她注意到的这一处,你们注意到了吗?“跑”和“踩”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
生:因为作者双腿瘫痪了,所以他很向往“跑”和“踩”,所以母亲就特别注意这方面的词,不要再伤着他的心了。
师:你读懂了母亲的心。老师问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
生:这两个字都是足字旁。
师:你还能说出像这样的带有足字旁的字吗?
生:“踏”。
生:“踢”。
生:“跳”。
生:“蹦”。
师:同学们,我们说出了这么多带有足字旁的字,可如今,这些动作,儿子都不能做了,所以,这些字眼也成了母亲最最忌讳的。母亲得有多小心,多谨慎呀!还从哪儿体会出了母爱?
生:(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从这句话我能看出,母亲不顾自己,就惦记着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担心自己的孩子。(生落泪)
师:说得好。同学们,你们看一看,这位同学被母亲打动了。老师知道,他的这番话是从心底说出来的。大家看这句话,是个省略号。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是什么呀?你能替她说完吗?
生: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是:“你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
师:请你直接读出来。
生:(读)“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你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
师:你读出了母亲的心愿,这是母亲不变的愿望啊!你还从哪些细节当中读到了母爱?
生:(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疼得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从这里我看出母亲也重病在身,但她却不告诉儿子,不让儿子伤心。
师:他读这段话的时候很动情,老师知道他也在心疼母亲。到这里,我们才知道,母亲之所以如此憔悴,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她也重病在身啊!还在哪些细节当中读到母爱了?
生:(读)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从这里体会到,儿子活母亲也活,儿子不活,母亲也不想活了,说明母亲很爱自己的儿子。
师:母亲和儿子永远在一起。同学们,让我们来看,母亲的这一“扑”,这一“抓”(师板书),你们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母亲很心疼儿子。
师:她读懂了母亲的心。母亲对儿子心疼啊,孩子,你不要再伤害自己了!
生:(读)母亲喜欢花儿,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母亲为了照顾我,连自己最爱的花都不养了。
师:母亲的全部心思都用在了照顾儿子身上。
生:(读)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从母亲悄悄地进来又出去,我看出了母亲对儿子的关心。
生:我想帮他补充,母亲是不想让儿子的怒火升级,就悄悄地躲出去,等一切都平静了再回来,慢慢地跟儿子说。
师:掌声送给这位同学。(掌声)他从一个“躲”字读出了母亲对儿子的一片理解。(师板书)同学们你们看,母爱就是这些看似平常的点点滴滴,作者在文章当中没有一处直接写出“母爱”两个字,但是却让我们感受到母爱无处不在。作者就是抓住了这些细节,写得多细腻,多传神啊!同学们,有了刚才的体会,老师相信,你们一定已经走进了母亲的内心世界。这时候,让我们再来读母子的对话,你们一定能读得更好。老师请一位同学读母亲的话,再请一位同学读儿子的话。
(两位学生读文中的母子对话。)
师:同学们,当母亲听到“什么时候”这句话时,心情是什么样的?
生:高兴,激动。
师:刚才这位同学有点儿太平静了,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女同学读母亲的话,男同学读儿子的话。
(男女生合作读母子对话。)
师:老师也被母亲的爱打动了。老师也同样是一位母亲,现在我来读母亲的话,你们读儿子的话,让我们再来体会体会,好吗?
(师生分角色读母子对话。)
师:母亲高兴得过了头,一时失言说出了自己认为不该说的话,她悄悄地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幻灯片出示文字)同学们,你们看,课文中还有两次写到母亲出去了,(幻灯片出示: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对比一下,这一次写她出去,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
生:前两次母亲出去了,还回来,但最后一次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师:说得好,她再也没回来,是什么意思呀?
生:出去之后,母亲就病逝了,所以再也没回来。
师:那为什么作者不用上“病逝”、“去世”这样的字眼儿啊?
生:他说不出口,他也不想相信这样的事实,因为去世的是他的母亲。
师:是啊,你说出了作者的感受。史铁生不愿接受、不忍接受这样的现实。他多么希望母亲还像以前一样,出去,回来,出去,再回来。可是,(音乐起)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同学们,这篇文章是作者在母亲去世七年后写下的,你们想一想,我们的这位作家握着手中的笔,当时会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这短短的十个字啊?(出示: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生:作者写这句话的时候,心里一定很悲伤。
师:把你体会到的悲伤读出来。
生:(读)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师:还有吗?怎样的心情?
生:他也很自责和惭愧。当初他脾气那么暴燥,母亲心里一定很难受。
师:你读懂了史铁生的心,请把这份自责和惭愧读出来。
生:(读)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师:是啊!而今,子欲养而亲不待呀!同学们,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母亲就再也没回来干什么呢?
生:母亲再也没回来陪儿子去看菊花。
师:还有吗?
生:母亲再也没回来为儿子做饭。
生:母亲再也没回来为儿子洗衣服。
师:是啊,母亲就是带着这一个个遗憾,一个个牵挂离开的。同学们,这十个字,字字含泪,字字含情啊。让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师:母亲走了,她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就是——
生:(齐读)我那有病的儿子,和我那未成年的女儿……
(全场师生感动)
师:(音乐停)同学们,这一对儿女是母亲永远的牵挂。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在擦着泪花,母亲希望她的儿女能够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同学们,值得欣慰的是这对儿女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当妹妹推着史铁生看菊花时,他的眼前是怎样一个秋天,(课件)谁来读读这段话?
生:(读)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师:读得非常好。(师板书:淡雅、高洁、热烈、深沉、烂漫)同学们,你们看,在史铁生的眼中,菊花就是这样的——
生:(读)淡雅、高洁、热烈、深沉、烂漫。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是否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呢?他为什么两次三番地要带儿子去看菊花了吧?
生:因为母亲想让儿子去看了菊花之后能变得有自信,不再那么自暴自弃。
师:为什么看菊花就会这样?
生:因为文中写菊花黄色的淡雅,淡雅就表示着平平淡淡的生活才是真;白色的高洁,高洁就预示着作者要抛弃他原来的自暴自弃,要重新开始快乐的生活;而紫红色的热烈而深沉,就预示着将来的生活一定要有活力,有朝气。(掌声)
师:他从菊花读出了生活的状态。同学们,母亲最大的心愿就是就是想让他怎样活?
生:要好好活。
师:同学们,让我们看这段文字,又是秋天,是哪个秋天啊?
生:是母亲去世以后的那个秋天。
师:是啊,这个秋天里,母亲已经不在了。同学们,看着这满眼烂漫的菊花,史铁生怎能不怀念起自己的母亲?谁带上这份怀念之情,来读读这段话?
(生读:“又是秋天……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师:你把史铁生内心深处的怀念都读了出来。同学们,又是秋天,这还是哪个秋天,在史铁生的眼中,已经有了生活的色彩,这又是哪个秋天?
生:这是一个色彩绚烂的秋天。
生:让史铁生焕然一新,有了生活的自信的那个秋天。
师:这是史铁生获得新生的那个秋天。让我们也一起带上对生活的热爱,带着一份昂扬和激情,再读这一段。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同学们,在这个秋天里,母亲那令人辛酸的一“抓”一“扑”,那无限深情地一“躲”,都已经不在了,(教师边说边擦掉板书:抓、扑、躲)课文学到这儿,母亲给你的印象还仅仅是憔悴吗?老师擦去这个词,你还能换上什么词?
生:伟大
生:坚强
生:无私
师:就是这位伟大、无私、坚强的母亲,已经不在了。(教师边说边擦掉板书:憔悴、母亲)然而,那像菊花一样淡雅、高洁、热烈、深沉的母爱,却会是史铁生内心深处永远的——
生:(齐读课题)秋天的怀念。
师:同学们,在这个秋天里,史铁生还会捶打自己的双腿诅咒命运吗?(擦掉板书:捶)
生:(齐)不会。
师:还会把手中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吗?(擦掉板书:摔)
生:(齐)不会。
师:还会砸碎面前的玻璃吗?(擦掉板书:砸)
生:(齐)不会。
师:你看到的是怎样的一个史铁生?
生:焕然一新的生:充满快乐的生:对生活充满自信的师:是啊,我们看到的再也不是那个因双腿瘫痪而自暴自弃的史铁生了。(擦掉板书:瘫痪、“我”)史铁生用你们刚才说的快乐、自信、坚强告慰了母亲,他活出了属于自己的(师生同说)淡雅、高洁、热烈、深沉。母亲的那句“好好儿活”也是永远铭刻在他内心深处的——
生:(齐读课题)秋天的怀念
师:(课件)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史铁生的烂漫人生。2002年,史铁生获得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奖。大家看,这是组委会为他撰写的一段颁奖词,也是史铁生的人生写照,让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课件中的文字)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师:同学们,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不但让我们感受到了无私圣洁的母爱,同时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让我们进一步去思考:怎样活才是好好儿活。下课。
第四篇:五年级上语文教案-琥珀-长春版【小学学科网】
[教例]
教学要求:
xiaoxue.xuekeedu.com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
l.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
三、阅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
(“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xiaoxue.xuekeedu.com
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
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读后思考:
(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
(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
5.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6.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
7.指名读第3-4自然段。
8.老师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9.指名读第8自然段。
10.老师小结: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
四、继续学习课文
1.思考讨论: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
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呢?
xiaoxue.xuekeedu.com
(松树渗出的一滴树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苍蝇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近。这样就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巧遇。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据的,十分的合理。)
2.老师小结;松脂把两只小虫包在里头,再加上松脂继续地往下滴,又把原来的盖住了,就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3.思考讨论:松脂球是怎样变成了化石的?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儿石。)
五、启发谈话
对于这块琥珀的形成,科学家的想象也很合理。
思考讨论:
1.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风吹浪卷到岸边,孩子踩着后挖了出来,孩子的爸爸认出这是一块琥珀。)
2.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一块琥珀包裹两只虫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现出了这块琥珀的不可多得,极有价值。)
六、齐读最后一段
七、老师小结
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万年以上了。这是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
[评析]
xiaoxue.xuekeedu.com
《琥珀》是一篇阅读课文。阅读课的任务和讲读课的任务是不相同的。一般地说,讲读课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知本课语文基本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在讲读课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显然,这两类课文的任务是有差异的。因此,其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
徐国宣老师的这篇《琥珀》教案,紧扣了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来设计,真正体现了阅读课教学的特征,把阅读课文真正上成阅读课。在教学活动中,有些小学语文教师总觉得阅读课文不好上,到底怎样上才符合阅读课教学的要求,总感到把握不好尺度。徐国宣老师设计的这篇《琥珀》教案,为我们上好阅读课文提供了范例。
一、紧扣“半独立地理解”进行教学
所谓“半独立地理解”,就是教学时既不是老师包办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语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要使学生的“半独立地理解”能有成效,首先就要把预习引进课堂。预习这个环节很重要,没有预习,就谈不上“半独立地理解”。这篇教案设计,其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预习课文,并检查预习的效果,看看学生在预习中是否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这篇课文内容的关键是:(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学生在预习中能理解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习的效果。预习及检查预习效果之后,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理解语言文字。这一教学过程,学生也是在“半独立地理解中进行。教学的主要方法是教师点拨,学生讨论。而教师点拨的方式是设疑启发。例如,要学生理解“约摸”一词时,徐教师是这样点拨:“‘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经过设疑启发,通过讨论,学生对“约摸”的含意就清楚了。
从课文中知道,这块琥珀的形成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要有松柏树,第二个条
xiaoxue.xuekeedu.com
件必须是炎热的夏天。第一个条件是显性的,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明显地表露出来,让学生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并把它读一读就能明白。第二个条件是隐性的,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学生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领悟,所以徐教师十分注意设疑点拨: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的照射着整个森林’?“通过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到“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然后教师小结:“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备的第二个条件。”这样,学生就能“半独立地理解课文中这些关键句子的含意,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必备的另一个条件。
二、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
采用讨论方法,是阅读课文教学让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一个有效方法。现代教学论认为:集体自学优于个人自学,集体讨论优于个人独立思考。强调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必须辅之以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这篇教案设计,就是采用了讨论方法组织教学,用得扎实有效。综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五次讨论。第一次是“检查预习”时,指名学生读课文后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通过讨论,互相启发、补充。发挥集体的智慧,学生就初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第二次是学习第一自然段、品味词语的含义时,组织学生讨论“约摸”一词是什么意思,让学生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感悟语言文字。第三次是对“科学家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这句的理解,也采用了讨论方法,以发挥集体的想象力。第四次讨论课文的一个难点:“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第五次讨论课义的另一个难点:“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教案设计这样的五次讨论,旨在让学生通过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达到“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目的。采用讨论方法来组织阅读课文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xiaoxue.xuekeedu.com
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讨论必须扎扎实实,认认真真,讲求实效,切不可搞花架子,形式主义。我们过去听的一些公开课或比赛课.常常看到一些流于形式的课堂讨论。比如教师要学生转过脸来进行四人小组的讨论,但当学生转过脸来刚开始讨论,教师马上宣布停止讨论而转到别的教学活动上去了。这样的讨论,显然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是不可取的。二是要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组织讨论(这可从这篇教案的设计中看出来),并非什么问题都要组织讨论。
第五篇: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8.1、秋天的怀念 ▎ 长春版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
《秋天的怀念》是著名作家史铁生在母亲逝世后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中讲述了自己双腿瘫痪后,几乎丧失了生活的勇气,是身患重病的母亲用体贴入微、深沉无私的爱,使自己明白了生命的意义,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这一课主要是通过对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描写来刻画形象的。为了让孩子深入地理解课文,课前我布置学生从书籍、网络中,了解史铁生的相关资料,并让学生读了史铁生写的《我与地坛》。
在教学本课时,我引导学生体会“悄悄地、偷偷地、扑、抓、忍、挡、憔悴、央求”,体会母亲的话语,体会文中的省略号背后母亲的心情。就从这些细微处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母亲对作者那种深沉的爱。抓住这些语句让学生反复品读,分析母亲心情变化的原因,从而感受到母爱是小心翼翼,母爱是善解人意,母爱是一种担心,母爱是一种坚持,母爱是一种力量……让学生明白,原来母爱就是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就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课上,我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感情送进去一遍又一遍的朗读,让孩子们也融进了文本,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之间的情感融合。
本节课的教学也有许多不足之处,这节课与我平时的课堂模式是一样的,学生由于紧张,导致这节课没有放开,回答的积极性不高。另一点是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学情了解的还是不够深入,在后面交流描写母亲的句子时我自认为还有很多精彩的内容因时间关系没有讲出来,后面内容的讲述显得有些仓促。
请各位领导、老师对我的课进行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