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整治事故隐患目录管控红线、严重违章

时间:2019-05-14 23:55: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重点整治事故隐患目录管控红线、严重违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重点整治事故隐患目录管控红线、严重违章》。

第一篇:重点整治事故隐患目录管控红线、严重违章

百口泉采油厂重点整治事故隐患目录

(2018年版管控红线、严重违章)

一、管控红线(13条):

(一)新增管外漏、地漏地面污染或新发现历史遗留危废未受控;

(二)职业禁忌症员工未调岗;*

(三)在抽油机本体上或曲柄旋转范围、平衡箱运动范围内进行任何操作未停机刹车并可靠锁止;

(四)压力容器、压力管道未按方案要求的介质置换或试压;

(五)未办理作业许可证进行许可作业或作业许可批准人未到现场审批作业许可证;

(六)未经检测进入受限空间;

(七)管道、压力容器运行压力超出设计工作压力;

(八)节假日和重要敏感时段作业许可未执行升级管理;

(九)井控装置未按要求试压;

(十)钻井未申报审批就打开油气层。

(十一)长期停用的用电设备未切断电源;*

(十二)没有泄压就拆卸或调整压力容器上附件的行为;

(十三)取得油田公司内部准驾证员工私自驾车驶出油田生产区域。

备注:承包商触犯管控红线的,一律停工。

二、严重违章(147条):

(一)管理

1.许可作业监护人未履行监护职责;(停工项)

2.许可作业过程中未按规定进行可燃气体、有毒有害气体、氧含量分析;(停工项)

3.未严格执行作业许可证和作业计划书,未按照级别进行审批或监督;

4.未取得书面授权审批作业许可;

5.许可作业未落实安全和应急措施;

6.未建立本属地动火作业级别清单和受限空间清单;* 7.开工申请报告未经建设单位批准组织施工;(停工项)8.承包商作业前或作业设计发生更改后未进行“五交底”或“五交底”内容未落实;(停工项)

9.未与承包商签订HSE合同、《非煤矿山外包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合同、协议过期;(停工项)

10.承包商签订的安全生产(HSE)合同与经济合同签订单位、人员不一致或未签订《承包商工程项目HSE承诺书》;

11.建设项目未按《承包商施工作业前HSE检查表》、《承包商施工作业过程中监督检查表》、《承包商HSE绩效考核表》开展检查、考核;

12.施工作业前未对承包商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分管安全生产负责人、安全管理机构负责人、许可作业人员HSE培训取证情况进行验证;

13.应持证上岗人员未持有效证件上岗的(含车辆驾驶内部准驾证);

14.检测人员不会使用检测仪器、监控人员不会使用监控系统;

15.安排无资质或资质不符合等级的承包商从事项目建设;* 16.房屋租赁双方未签订安全协议;

17.在属地单位无人监护的情况下,安排或批准承包商操作属地设备和各种工艺流程;* 18.岗位无“五会”内容,员工不会操作规程和岗位应急处置;* 19.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未检测、未设置职业病危害告知卡或有告知卡但无检测结果;

20.现场工艺、设备变更未执行变更管理;

21.对查出的隐患未在规定时间内反馈整改情况和防范措施,或经现场验证未落实整改;

22.冬季未制定本单位防滑措施或措施落实不到位;

(二)用电

23.临时用电线路绝缘层裸露金属导体或电伴热带发热电阻体裸露;(停工项)

24.直接将用电设备电源线头插入插座使用;(停工项)25.用其他金属丝代替熔丝;(停工项)

26.临时用电线路横跨道路或在有重物挤压危险的部位未设防护套管;(停工项)

27.行灯电源电压超过36V,灯泡外部无金属保护罩;(停工项)

28.在锅炉或金属容器内的照明电源电压大于24V;(停工项)

29.移动工具、手持工具等用电设备无各自的电源开关;(停工项)

30.电气设备检维修作业时,未断电或断电后未挂警示告知牌;

31.三脚插头掰断PE线柱使用; 32.电源线相线与零线接反;

33.固定用电箱门(带有电器元件)与箱体未设置电气跨接线及脱落、松动;

34.临时用电箱门与箱体未设置电气跨接线及脱落、松动; 35.临时用电设备未安装漏电保护器或漏电保护器失效; 36.用电设备未接PE线或PE线钩挂、缠绕连接;

37.施工现场施工用电专用变压器配电系统未采用TN-S接零保护方式;

38.施工用电保护零线装设开关、熔断器或与工作零线混接; 39.带电的裸露电源线头未绝缘处理; 40.电器开关、控制按钮无用途标识或标识与被控设备不一致;

(三)防火防爆

41.乙炔瓶未安装回火防止装置的;(停工项)

42.氧气、乙炔瓶间距小于5米,二者距明火分别小于10米;

43.灭火器压力指针在红色区域内;

44.灭火器过检验有效期或超期使用,无生产厂名称,无法识别出厂日期;

45.消防水带与水枪接头不匹配;

46.在禁止吸烟、使用手机的防火防爆场所携带烟火、非防爆手机;

47.防爆设施失去防爆性能;

48.在站库装卸原油、液化石油气、轻烃等易燃品,未关闭防火罩或未安装接地线;

49.站库施工防火堤及消防道路开挖未报备;

50.火灾报警系统、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及可燃气体、有毒有害气体检测报警系统报警后未及时处理或发生故障未采取措施;

51.可燃气体、有毒有害气体检测仪器未检验、过检验有效期或功能失效且未采取控制措施;

52.监控系统报警音箱未送电或关闭; 53.有毒有害气体场所通风设施失效; 54.在可燃材料或可燃构件上直接敷设电气线路或安装电气设备;

55.储罐冷却水系统喷淋装置堵塞;* 56.泡沫灭火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及防火分隔设施或其它固定灭火系统、设施不能正常使用;* 57.火灾报警系统、防排烟系统及消防泵、防火卷帘等消防设备设施组件地址编码错误,无信号反馈或反馈错误;* 58.固定顶储罐泡沫产生器无密封玻璃,密封玻璃失去密封作用或安装方向错误; * 59.电缆沟通入变(配)电室、控制室的墙洞处未填实、密封;* 60.加热炉、湿蒸汽发生器、低压锅炉等燃气(油)装置,正常启动时未遵循操作规程点火;* 61.使用塑料桶等绝缘性器具盛装和储存汽油、轻烃、轻柴油等易燃易爆液体;* 62.使用汽油作为清洗剂清洗设备、设施和衣物等;*

(四)设备

63.新投用的特种设备未注册使用; 64.特种设备未定期检验;

65.起重机械限位装置缺失或失效; 66.起重机械吊钩闭锁装置缺失或失效;

67.机械传动部位防护装置不全或防护装置损坏; 68.安全阀连接闸门未全开锁定;

69.安全阀未检验、过检验有效期或整定压力高于特种设备设计压力;

70.采油井螺杆泵皮带、光杆卡无护罩;*

(五)人的不安全行为

71.高处作业应使用安全带而未使用或应装设防护网而未装;(停工项)

72.拆除或损坏现场HSE防护设施;(停工项)73.接触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粉尘作业,未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停工项)

74.作业人员沿架杆上下脚手架;(停工项)75.开关闸门站在正面;

76.盘皮带或检查松紧度时,操作人员戴手套或手握皮带; 77.抽油机调防冲距、更换盘根等作业时手抓扶光杆; 78.抽油机人工盘光杆解卡;

79.上抽油机游梁作业未采取防坠落措施; 80.未正确穿戴劳动防护用品;

81.在油田生产监控机上从事与监控无关的活动;*

(六)井控

82.提前拆除井控装置;(停工项)

83.防喷器组、节流压井管汇和旋塞压力等级、组合形式低于设计要求;(停工项)84.钻井起钻未用专用灌浆罐灌浆;(停工项)

85.井下作业无设计(指三项设计缺项)施工;(停工项)86.防喷器无法有效关井;

87.井控装置(井口装置、节流压井管汇)螺栓松动; 88.使用不是集团公司资质认证的企业生产的井控装置; 89.旋塞开关失效或与扳手不匹配;

90.不按规定开展防喷演习或防喷演习不合格; 91.钻井坐岗人员脱岗、睡岗;

92.钻井加重钻井液或加重材料储备少于设计要求; 93.钻井冬季施工现场井口装置及井控管汇未采取保温措施;

94.井下作业Ⅰ类风险井未验收或对验收发现的问题未整改就开工;

95.井下作业负压射孔井筒替出的液体未有效计量; 96.井下作业提管没有配备灌液罐或未按设计要求灌液; 97.井口安全距离不满足钻井细则要求且未进行安全环境评估;* 98.内防喷工具损坏或失效;

99.试油抽汲作业见油气时,作业车阻火器未关闭;

100.固井作业过程中发生溢流无法进行节流放喷;

101.电缆传输射孔作业后未连续施工;

(七)应急 102.应急物资配备与应急预案或台账不一致或失效; 103.应急物资失效或未及时校验的;

104.人员密集场所、大型活动、油气站库紧急逃生通道不畅通或消防车道被堵塞、占用;

105.擅自停用消防系统、设备设施及屏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探测器、信号阀等组件,导致系统无法正常工作;

(八)交通

106.车辆行驶时驾驶员接打手机;

107.机动车安全带紧带器失效、带扣松脱;

108.驾驶员及乘车人员未使用或未正确使用安全带; 109.擅自拆卸GPS系统及车载终端,车载终端上加装开关;

110.车辆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

111.员工上下班期间未乘坐厂指定的交通工具;

(九)环保

112.施工现场通过暗管、渗坑、渗井等方式排放工业污水造成环境污染;(停工项)

113.钻、试、修等作业现场未落实防污染措施; 114.废液、固废储存、运输过程中造成污染,未按规定报备并开展治理;

115.井口、管线等设备设施刺漏造成污染,未按规定报备并开展治理; 116.危险废物储存场所标识不规范,危险废物混合存放,危险废物转运联单、台账数据不一致或填写不规范;* 117.现场危险废物转移处置,无属地监管人员负责监督;*

(十)新建装置(2016年后投用)

118.非防爆电加热控制箱与装卸油口距离小于20m;* 119.抽油机刹车系统无双刹车锁定装置;* 120.抽油机防护栏缺失或转动部位缺少防护装置;* 121.采油井螺杆泵无反转扭矩释放装置;* 122.电缆沟未设置防可燃气体及可燃液体进入的措施;* 123.一级、二级、三级站库单电源单回路供电,未设置双回线路供电;* 124.一级、二级、三级站库消防负荷为单电源供电,未达到一级负荷供电要求;* 125.油气站库消防道路净空高度不足5m;* 126.消防泵房及其配电间未设置应急照明;*

(十一)食品卫生

127.餐饮加工、制作人员没有健康证;* 128.食堂食品霉变或过保质期;* 129.未配备满足实际需要的专用食品留样冰箱、留样盒,未留样;*

(十二)其它 130.脚手架架体搭设完毕未办理验收手续或验收不合格就投入使用;(停工项)

131.挖掘深度超过≥6米,保护系统未由有资质的专业人员设计;(停工项)

132.施工作业不在指定地点取土和砂石料,车辆、机具在油田作业区域不按指定线路行驶;(停工项)

133.深度超过2m的基坑施工未采取临边防护措施;(停工项)

134.脚手架扣件螺栓缺失、松动或构件缺失;

135.脚手架作业层未在高度1.2m和0.6m处设置上、中两道防护栏杆;

136.脚手架钢管弯曲、变形、锈蚀严重;

137.满堂式脚手架架体四周与中间未按规范要求设置竖向剪刀撑或专用斜杆;

138.模板支架未按规定设置纵、横向及水平剪刀撑; 139.基坑开挖深度3m及以上未编制专项方案; 140.基坑坑槽开挖设置安全边坡不符合安全要求; 141.基坑开挖未设置人员上下专用通道; 142.管沟挖掘作业人员在坑、沟槽内休息;

143.管沟挖掘未按规定进行放坡处理或固壁支撑措施; 144.在建工程的预留洞口、楼梯口,未采取防护措施; 145.剧毒化学品未在专用仓库内单独存放,并落实双人收发、双人保管制度;

146.安全带织带撕裂、绳断股、带扣松脱;

147.脚手架垫板规格(长、宽、厚)不符合要求,立杆悬空。

备注:带“*”号的,仅适用公司所属单位,其他同时适用承包商。

第二篇:新疆油田公司违章整治目录2015

新疆油田公司违章整治目录(2015年版)

一、杜绝类违章目录(24条)

1、在禁止携带非施工作业火种的场所携带打火机、火柴等火种;

2、在不允许吸烟、使用手机的防火、防爆场所,吸烟、使用手机;

3、未取得特种作业资格证而从事锅炉、电工、电气焊等特种作业;

4、不按规定储存、放置汽油、轻质油等易燃易爆液体;

5、使用塑料桶等绝缘性器具盛装和储存汽油、轻烃、轻柴油等易燃易爆液体;

6、使用汽油作为清洗剂清洗设备、设施和衣物;

7、开关井口、工艺管线上的带压闸门、收球筒盲板等,未站在侧面的;

8、需要泄压的,没有泄压就拆卸、调整管道、容器上的附件等行为;

9、天然气生产装置新、改、扩建、检修等,投产前不按方案使用惰性气体对管道、容器进行置换;

10、加热炉、湿蒸汽发生器、低压锅炉等燃气(油)装置,未遵循操作规程点火;

11、氧气、乙炔压力表未在校验有效期内;

12、消防水带接头卡簧缺失;

13、消防水带与水枪接头不匹配;

14、灭火器过检验有效期;

15、可燃气体报警音箱未送电或关闭;

16、可燃气体报警仪报警后长时间未得到处理或对存在故障未备案;

17、食品霉变或过保质期;

18、菜墩、刀具生熟食不分;

19、购买剧毒化学品未在专用仓库内单独存放,并落实双人收发、双人保管制度; 20、防喷器未试压或压力等级不符合设计规定;

21、防喷器螺栓、节流管汇闸门螺栓松动;

22、备用旋塞腔体内有杂物或结冰堵塞;

23、作业许可审批人未到现场审批作业票的;

24、车辆行驶时,驾驶员或乘员未按规定系安全带。

二、习惯性违章目录(18条)

1、防爆设施失去防爆性能;

2、机械传动部位防护装置不全或防护装置损坏;

3、作业人员未穿戴、使用劳动防护用品或失效(有使用期限的);

4、未配备灭火器或灭火器失效;

5、可燃气体、硫化氢监控系统未开启、未送电或功能失效;

6、作业许可证未按规定填写的;

7、维修作业,施工方案变更不执行“变更程序”;

8、在无人监护的情况下,安排或批准承包商私自操作属地设备和各种工艺流程;

9、临时用电设备未安装漏电保护器;

10、临时用电设备未接PE线或PE线钩挂连接;

11、电缆铜芯裸露或直接将电源线头插入插座使用;

12、电气设备检维修作业时,未断电或断电后未挂警示告知牌;

13、起重机械安全装置(吊钩闭锁装置、限位装置等)缺失或失效;

14、脚手架扣件螺栓缺失;

15、储存的氧气、乙炔、液化气等气瓶缺防震圈,未戴防护帽;

16、在油田生产监控机上从事与监控无关的活动;

17、井下作业三项设计的审核、审批与变更未按照《新疆油田公司井下作业设计管理规定》执行的;

18、井下作业Ⅰ类风险井开工前,作业单位和油气生产单位井下作业监督未验收,作业单位对验收发现的问题未整改而开工。

三、典型违章目录(9条)

1、引进、安排无资质或资质不符合等级的设计单位、施工队伍、加工单位从事项目建设;

2、二氧化碳灭火器和使用说明不符;

3、报警仪显示参数设定错误;

4、安全带织带撕裂、绳断股、带扣松脱等;

5、安全出口锁闭或有障碍物;

6、电源线相线与零线接反,三脚插头掰断PE线柱使用;

7、采购的牛羊肉未索取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

8、原油、液化石油气、轻烃等易燃品装卸过程中,未关闭防火罩或未安装接地线;

9、天车防碰装置缺失或失效。

四、“污染”行为目录(6条)

1.井口盘根刺漏、套管放压造成井口、井场污染; 2.乱排废液、乱倒废弃物造成污染;

3.修井作业未采取防止油污落地措施,防渗膜未按要求回收处置;

4.擦洗设备的含油棉纱、废液、废弃的各类油料未按危险废物规定回收处置; 5.各类场所的固定储油罐、储水罐、池体外溢、冒顶造成的罐或池体外部污染; 6.各级政府下达的限期整改令。

第三篇:高速公路“红线”管控的立法建议

高速公路“红线”管控的立法建议

科学立法是依法行政的重要基础。完善高速公路建筑控制区管理的立法,是促进高速公路事业科学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将高速公路建筑控制区(以下简称“红线”)的立法现状做出分析,并针对现存问题作出立法建议。

迷乱的星空:立法现状相对混乱

问题一:在国家相关行政法规规定方面,建筑控制区范围起算点在公路用地范围内,建筑控制区范围与公路用地范围重叠。

《公路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在公路两侧修建永久性工程设施,其建筑物边缘与公路边沟外缘的间距为:国道不少于二十米,省道不少于十五米„„”根据该条规定,“公路边沟外缘”是公路建筑控制区的起算点。而《公路管理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公路用地’是指公路两侧边沟(或者截水沟)及边沟(或者截水沟)以外不少于1米范围的土地。公路用地的具体范围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根据该条规定,公路边沟肯定是位于公路用地之内。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公路建筑控制区范围与公路用范围存在重叠之处。笔者认为,《公路管理条例》规定公路边沟外缘作为公路建筑控制区起算点并造成范围重叠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也不符合《公路法》的立法本意。公路用地与公路建筑控制区应当是两个内涵不同、外延也不应当重叠的概念。

——公路用地。《公路法》第三章“公路建设”第二十七条规定:“公路建设使用土地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公路建设应当贯彻切实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在同一章的第三十四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确定公路两侧边沟(截水沟、坡脚护坡道)外缘起不少于一米的公路用地。”显然,《公路法》是将公路用地问题纳入公路建设环节进行规定,并要求在公路建设时确定好公路用地范围,为公路投入使用后的公路养护和管理准备必要的条件。《公路管理条例》第六章“附则”第三十六条规定:“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是:‘公路用地’是指公路两侧边沟(或者截水沟)及边沟(或者截水沟)以外不少于1米范围的土地。公路用地的具体范围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虽然《公路管理条例》施行的时间比《公路法》早,但它们关于公路用地的规定在立法意图上是一致的:

首先,公路用地使用权的取得途径必须合法。

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第十一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用于非农业建设的,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建设用地使用权。„„单位和个人依法使用的国有土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使用权。„„”公路建设用地和公路用地都属于建设用地,必须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

其次,《土地管理法》第十三条规定:“依法登记的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因此,公路用地的土地使用权一旦合法取得,便应当受到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三,《物权法》第十二章“建设用地使用权”第一百三十五条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依法对国家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有权利用该土地建造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可见,在公路用地范围内,公路用地的使用权人有权利用该土地建造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非法干预和控制。

—— 公路建筑控制区。根据《公路法》第五十六条规定:“除公路防护、养护需要的以外,禁止在公路两侧的建筑控制区内修建建筑物和地面构筑物;„„”据此规定,笔者认为至少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第一,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或公路管理机构对公路建筑控制区范围内的土地是不享有土地使用权的,否则,根据《土地管理法》和《物权法》有关规定,就没有必要在公建筑控制区内对除公路防护、养护需要以外的修建建筑物和地面构筑物的行为进行控制;

第二,在公路建筑控制区范围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或公路管理机构出于公路防护、养护需要修建建筑物和地面构筑物行为的合法性是以《公路法》第五十六条规定为依据的,而在公路用地范围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或公路管理机构修建建筑物和地面构筑物的行为的合法性是基于其依法取得了土地使用权,也就是说,公路用地与公路建筑控制区是两个权利义务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在公路用地范围内,公路用地使用权人具有排他性的权利,他人根本无权在公路用地范围内修建建筑物和地面构筑物,因此也不需要再对他人修建建筑物和地面构筑物的行为进行控制。

所以,公路用地与公路建筑控制区不应当也没有必要存在重叠区域。

问题二:在地方性法规规定方面,一些省份制定的公路(或高速公路)管理地方性法规存在违反上位法的授权性规定之嫌。

绝大部分省份制定出台了高速公路管理地方性法规,对高速公路建筑控制区范围及其划定办法作出了具体规定。即使尚未出台的,也制定有公路管理地方性法规,高速公路建筑控制区范围及其划定办法依照公路管理地方性法规的规定执行。笔者经过对比分析,大体上可以将各省份地方性法规关于高速公路建筑控制区范围及其划定办法的具体规定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相对具体的原则性规定,例如《广西实施〈公路法〉办法》第十一条规定:“公路两侧边沟(截水沟、坡脚护坡道)外缘起的下列范围以内为公路建筑控制区:

(一)国道不少于20米;

(二)省道不少于15米;

(三)县道不少于10米;

(四)乡道不少于5米;

(五)高速公路(包括立交匝道及连接线、收费站)不少于30米。”

另一类是完全明确的具体规定,例如《安徽省高速公路管理条例》第十条规定:“除高速公路防护、养护需要外,禁止在高速公路两侧隔离栅外缘各30米范围内修建建筑物或者地面构筑物。”从立法层面分析两类规定,笔者认为前一类规定符合上位法规定的原则,后一类规定值得商榷,理由如下:

根据《立法法》规定的立法原则,下位法的规定是不能违反上位法的相关规定的。而相对高速公路或公路管理地方性法规而言,其上位法是《公路管理条例》和《公路法》。在关于公路(包括高速公路)建筑控制区范围及其划定办法的规定方面,《公路法》第五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前款规定的建筑控制区的范围,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保障公路运行安全和节约用地的原则,依照国务院的规定划定。”据此,公路建筑控制区的划定权已经依法授权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行使,即依法应当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公路建筑控制区范围进行划定,其他机关或单位无权划定。地方性法规必须遵循《公路法》的这一规定。根据《立法法》的规定,地方性法规是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规范,而不是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法律规范,一些省份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而不是以地方政府立法的形式对公路(包括高速公路)建筑控制区范围及其划定办法进行具体明确规定,与《公路法》第五十六条规定不相符,在立法上值得商榷。

问题三:在地方政府规章规定方面,一些省份存在立法不足的情况,一些省份虽然制定了地方政府规章,但其所作出的规定不够具体明确,操作性不足。

分析对比国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立法情况,我们不难看到,基本情况是:一些省份直接制定了公路或高速公路管理地方性法规,而不再制定相关地方政府规章;一些省份是将公路或高速公路管理地方政府规章提升到地方性法规效力层级后,废止了原来的地方政府规章;还有一些省份则是在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层面都进行了立法。分析这些情况,笔者认为存在两个问题:

首先,在地方立法层面,仅以地方性法规来规范公路或高速公路建筑控制区范围及其划定办法是否足够?答案应当是否定的。根据《立法法》的规定,各不同效力层级的法律规范的任务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不应当彼此替代的。因此,在公路或高速公路管理地方政府规章立法问题上,缺和废的做法都是不足取的。

其次,一些省份虽然制定了地方政府规章,但是建筑控制区范围不够具体明确。例如,《广西高速公路管理办法》第三十二条规定:“高速公路建筑控制区的范围为:

(一)高速公路用地(包括连接线、收费站)外缘起不小于30米;

(二)互通立交或者特大型桥梁,从高速公路用地外缘起不小于50米。高速公路弯道内侧的建筑控制区范围根据满足行车视距的要求确定。”由于使用了“不小于”的表述,就出现了范围不具体确定的问题。相反,《吉林省高速公路管理办法》第三十八条规定: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高速公路控制建筑区’是指高速公路两侧隔离拦网外缘和立交桥匝道两侧、出入口和收费站周围50米范围内的区域。”

由于其规定具体明确,在高速公路建筑控制区管理的具体工作中便于判断和操作。

黎明的曙光:完善立法的探索

探索一:《公路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的立法经验自1998年施行《公路法》以来,与之相配套的国家层面的立法活动并不多见,到目前为止,也只有2004年11月1日国务院颁布施行了《收费公路管理条例》。2009年,国务院法制办就《公路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标志着与《公路法》配套的行政法规立法活动迎来了新的高潮。《公路保护条例》是就具体实施《公路法》有关问题作出规定的行政法规,其对公路建筑控制区范围及其划定办法方面的具体规定,无疑也将成为制定部门规章和地方立法依据的原则和方向。

《公路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第十三条分四款就公路建筑控制区问题作出了规定:

第一款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保障公路运行安全和节约用地的原则以及公路发展的需要,划定公路建筑控制区的范围。”明确“公路建筑控制区范围”划定职责的主体和划定的原则。

第二款规定:“公路建筑控制区的范围,从公路用地外缘起向外的距离不得小于下列限值:

(一)国道20米;„„”明确“公路建筑控制区范围”的一般限值标准和划定的起始界线。

第三款规定:“属于高速公路的公路建筑控制区范围的限值不得小于30米;属于互通立交和特大型桥梁的公路建筑控制区范围的限值不得小于50米。”明确“公路建筑控制区范围”的特殊限值标准。

第四款规定:“公路弯道内侧以及平交道口的建筑控制区范围根据满足行车视距的要求和改建立体交叉的需要等情况确定。”明确了公路特殊路段建筑控制区的控制原则。

分析《公路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的上述规定,笔者认为有三处具有突破性的亮点:一是以公路用地外缘作为建筑控制区起算点,更显科学严谨;

二是对高速公路建筑控制区范围分别作出了一般限值(不得小于30米)和特殊限值(不得小于50米)规定,更具前瞻性和全面性;三是增加了弯道内侧行车和立交改造需要的控制原则规定,更显人性化。

探索二:个别省份的突破在国家层面相关立法活动较少的情况下,近年来一些省份在立法实践上也敢于突破,进行了一些有益的立法探索。例如,山东、湖北、广西等省(区)以“高速公路用地外缘”取代“公路边沟外缘”作为高速公路建筑控制区的起算点;浙江、江苏、吉林、甘肃、福建、安徽等省则采用“高速公路隔离栅”作为高速公路建筑控制区起算点;一些省对高速公路建筑控制区范围区分了一般规定与特殊规定。

立法展望与建议

鉴于我国高速公路发展的迅猛形势,为规范高速公路管理,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在《公路法》规定的原则下,修订《公路管理条例》,将建筑控制区范围起算点调整为公路用地外缘;

第二,尽快出台《公路保护条例》,进一步完善《公路法》的配套法规;

第三,根据《公路管理条例》和《公路保护条例》对高速公路建筑控制区范围及其划定办法作出的原则规定,地方性法规可以结合本地方的具体情况作出规定,但这种规定仍然应当是原则性的,高速公路建筑控制区范围大小及其划定办法,依法由各省根据自身实际确定并由省级人民政府在政府规章中进行具体明确规定;

第四,加强高速公路管理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立法,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管理的国家和地方法律规范体系。

第四篇:重点人员管控方案

本文已删除

第五篇: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分级标准及管控办法

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分级标准及管控办法

企业应当在风险管控制度中,明确各岗位风险管控的责任人、明确责任范围和考核标准等内容。下面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了关于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分级标准及管控的办法,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总书记“对易发重特大事故的行业领域采取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推动安全生产关口前移”的指示精神,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进一步提高我市生产安全事故防控能力,努力压减生产安全事故总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安全监管总局令第16号)、《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0号)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安全生产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各级政府、行业(领域)主管部门、生产经营单位按风险可防可控的要求,开展的风险辨识、风险评估和分级、风险控制、风险预警、风险应急处置、监督考核等工作。

第三条 安全生产风险(以下简称风险)按照“全面排查、科学评估、自主分级、分类管控、属地管理”的原则,实行差异化、动态化管控。

第四条 各级政府负责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各级政府安委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安委办)负责指导、监督本辖区内各行业(领域)主管部门开展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各行业(领域)主管部门负责本行业(领域)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实施与监管工作。

生产经营单位负责本单位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第二章 风险辨识与分级管控

第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开展风险辨识,应当按照“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预测性”的原则,查找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因素。辨识时,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以车间为单元,岗位为基础,全员参与,对原辅材料、设备性能、运行状况、工艺流程、生产环境以及发生过的险兆和生产安全事故进行分析,对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行业、企业标准等,编制风险因素辨识作业指导书。

(二)对照风险因素辨识作业指导书,逐一辨识出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中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并列出风险清单。

(三)针对风险清单,从有关法规、标准等安全技术文件中,逐一找出对应安全要求及应达到的安全指标和应采取的安全措施。

第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结合法律法规、行业、企业标准等,制定风险分级标准,按照风险受控程度及可能造成危害的程度进行分级,原则上分为A、B、C、D四个等级:

A级:风险在受控范围内,如发生事故,容易造成较小经济损失或人员伤害的;

B级:风险在受控范围内,如发生事故,容易造成一般经济损失或人员伤亡的;

C级:危险因素较多,管控难度较大,如发生事故,容易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或发生多人伤亡事故的;

D级:危险因素多且难以控制,一旦发生事故,将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群死群伤的。

第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的安全管理体制,对风险实施分级管控,原则上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岗位职工应当根据风险分级标准,对本岗位的风险进行分级,并将风险分级情况上报班组;同时,对本岗位的风险实施管控;

(二)班组根据各岗位上报的风险分级情况,对岗位实施风险再分级,并将本班组风险分级情况上报车间;同时,对高风险岗位实施管控;

(三)车间根据各班组上报的风险分级情况,对班组实施风险再分级,并将分级情况上报单位主管部门;同时,对高风险班组实施管控;

(四)单位主管部门根据各车间上报的风险分级情况,对车间进行风险再分级,并将分级情况上报单位领导;同时,对高风险车间实施管控;

(五)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当全面了解和掌握本单位风险情况,对高风险的部门实施管控。

第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每两年将本单位风险分级及管控方案报所在地具有管辖权限的行业(领域)主管部门。

第九条 各行业(领域)主管部门应当对本行业(领域)的生产经营单位实施风险分级,原则上划分为三级:Ⅰ级为一般风险;Ⅱ级为较高风险;Ⅲ级为高风险。

分级时应当结合法律法规、标准的规定,综合考虑生产经营单位规模、人员密集程度、安全生产基础条件、风险分级等情况,具体的分级标准由各行业(领域)主管部门自行制定。

第十条 行业(领域)主管部门对生产经营单位实施风险分级管控,原则上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乡镇(街办)行业(领域)主管部门负责对辖区内具有管辖权限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风险分级,并将分级情况上报县(市)区行业(领域)主管部门。同时,对管辖权限范围内的生产经营单位实施风险分级管控。

(二)县(市)区行业(领域)主管部门除对辖区内具有管辖权限的生产经营单位实施风险分级管控外,并汇总乡镇(街办)上报的生产经营单位风险分级情况,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对乡镇(街办)实施风险再分级,将高风险乡镇(街办)纳入本单位重点监管对象实施管控。

(三)市级行业(领域)主管部门除对辖区内具有管辖权限的风险生产经营单位实施风险分级管控外,并汇总县(市)区上报的生产经营单位风险分级情况,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对县(市)区实施风险再分级,将高风险县(市)区纳入本单位重点监管对象实施管控。

第十一条 各级行业(领域)主管部门应当每两年将本单位管辖的生产经营单位风险分级情况报本级安委办。

第十二条 各级安委办应当及时收集、汇总各行业(领域)主管部门上报的生产经营单位风险分级信息,编制风险清单并上报本级政府。

第十三条 各级政府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等规定,将本辖区内高风险行业(领域)、区域、生产经营单位等列入重点监管对象,定期开展专项督导检查。

第三章 工作职责

第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安全生产精细化、规范化管理,不断提升生产安全事故防控能力。

第十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工作负有下列职责:

(一)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风险责任制;

(二)建立风险管控档案,制定和完善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操作规程及应急预案等;

(三)保障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资金投入的有效实施;

(四)督促、检查本单位实施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五)组织制定并实施风险分级管控培训教育和培训计划;

(六)其他相关工作。

第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结合本单位实际,组织全体职工按照“全覆盖”的要求,对每个车间、岗位、生产环节、生产经营区域等进行风险辨识,也可以委托中介技术服务机构开展风险辨识工作。

第十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自行组织本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或聘请专家,结合法律法规、标准及实际,对辨识出的风险进行评估分级。

第十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风险巡查制度,明确各部门、生产车间、班组、岗位等风险巡查责任人,对存在风险的车间、岗位、生产环节、生产经营区域等的安全状况进行巡查,建立巡查档案。对在巡查工作中发现的隐患,应当按照隐患排查治理“两化”工作程序进行处置。

(一)岗位风险巡查责任人对本岗位存在的风险进行巡查,每日不得少于1次;

(二)班组风险巡查负责人对本班组所属的岗位进行巡查,每周不得少于1次;

(三)车间风险巡查负责人对本车间所属的班组进行巡查,每月不得少于1次;

(四)部门风险巡查负责人对本部门所属的车间进行巡查,每季度不得少于1次。

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分管负责人要定期参与巡查,每年巡查次数不得少于4次。

第十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本单位职工进行岗位风险培训,使其了解风险的危险特性,熟悉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和相关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和应急措施。

第二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存在风险的位置、区域,设置明显的告知标志,将风险基本情况、危害特性以及可能引发的事故后果和应急措施等信息,告知本单位员工和可能受影响的单位、区域及人员。

第二十一条 企业应当在风险管控制度中,明确各岗位风险管控的责任人、明确责任范围和考核标准等内容。

第二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本单位存在的风险实施动态化管控。对发生致人死亡的,应当立即将其调整为D级,因技术改造、设备升级等原因,致使安全生产条件有较大改善的,应根据情况重新评估并确定风险级别。

第二十三条 各级行业(领域)主管部门应当按照“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负责本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工作,主要职责:

(一)总结、分析、评估本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条件、总体状况和安全生产形势;

(二)建立风险分级管控档案,组织编制本行业(领域)风险防控计划;

(三)组织、指导和监督本行业(领域)企业开展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四)组织开展风险分级管控知识相关培训;

(五)加强和推动风险分级管控信息化建设;

(六)组织编制本行业(领域)风险分级管控评估报告;

(七)组织开展风险监测和预警;

(八)负责构建与风险分级管控相适应的应急处置支撑、资源保障能力;

(九)其他相关工作。

第二十四条 各行业(领域)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生产经营单位风险等级,编制执法检查计划,合理安排检查频次。

(一)对风险等级为Ⅰ级的生产经营单位,每年监管执法检查不得少于1次;

(二)对风险等级为Ⅱ级的生产经营单位,每年监管执法检查不得少于2次;

(三)对风险等级为Ⅲ级的生产经营单位,每年监管执法检查不得少于4次。

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分管负责人必须参与执法检查,每年检查次数不得少于4次。

第二十五条 各行业(领域)主管部门应严格执行生产经营单位风险提级管理,有下列情形的,生产经营单位风险等级提高一级直至Ⅲ级:

(一)内发生1次一般生产安全事故的;

(二)内受到行政处罚的;

(三)对产生的安全生产隐患没有采取治理措施或整改不到位,(四)受天气、环境等自然条件影响,需要提级管理的;

(五)其他情形。

第二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情形的,直接列入Ⅲ风险企业进行管理:

(一)内发生较大以上(含较大)生产安全事故的;

(二)内发生两次以上(含两次)一般生产安全事故的;

(三)内受到两次次行政处罚的;

(四)存在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的;

(五)拒不执行安全生产指令或未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擅自恢复生产经营的;

(六)其他情形。

第二十七条 按照属地原则,各级行业(领域)主管部门应当在每年1月份、11月份分别将本行业(领域)风险防控计划、风险分级管控评估报告报同级安委办。

第二十八条 各级安委办应当定期组织对辖区内行业(领域)主管部门、企业开展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情况进行抽查,并实施考核,起草、发布本级政府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评估报告。

各县(市)区(开发区)安委办应当将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评估报告于每年11月30日前报市安委办。

第二十九条 各级政府应当了解和掌握本辖区内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开展情况,定期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第四章 考核与责任追究

第三十条 各级政府应将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纳入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内容,加大考核权重,考核结果作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能力评价、选拔任用和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一条 各级安委办应当监督辖区内行业(领域)主管部门认真履行风险分级管控职责,对不履职尽责、工作不力或不及时的单位及负责人,由安委办提出追责建议。导致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依法进行处理。

第三十二条 企业有下列行为的,将其纳入安全生产“黑名单”进行管理。

(一)未开展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

(二)未依法进行风险告知的;

(三)未建立风险巡查制度、档案的;

(四)未对从业人员进行风险知识相关培训的;

(五)未将单位风险分级情况和防控方案报行业(领域)主管部门的;

(六)其他情形。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风险辨识,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当中,依据国家相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程规范对企业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从人、物、环境和管理等要素进行辨识的过程。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所称的安全生产风险,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与劳动作业相关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突然发生的,可能对员工的人身造成危害、导致生产经营活动不能正常运行的各种因素总称。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解释权为市安委办。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试行。法律、法规、规章对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试行过程中,上级国家机关有新规定的,从其规定。

下载重点整治事故隐患目录管控红线、严重违章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点整治事故隐患目录管控红线、严重违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修理厂经营分析及管控重点大全

    修理厂经营分析及管控重点 一、影响我厂经营效益问题的分析: 1、技术人员和熟练技术工人匮乏 修理厂技术人员现在正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比如开关的维修、高精度焊接、应急......

    浅谈重点人员管控工作的开展

    浅谈重点人员管控工作的开展 摘要:所谓重点人员,指的是公安机关根据规定,对存在危害行为嫌疑或前科进行记录的人员,主要包括涉恐人员、涉稳人员、涉毒人员、在逃人员、重大刑事......

    关于强化重点车辆管控的思考

    关于强化重点车辆源头监管的思考 日前,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国家安监总局、工信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管工作的通知》,国家再次对道路客运车辆安全的动态监......

    镇肇事肇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管控工作总结

    xx镇肇事肇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 救治管控工作总结 为进一步强化对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管控工作,消除精神病人对社会的危害,确保社会治安大局稳定,xx镇在全处范围内开展对易肇事......

    安全风险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激励约束制度

    安全风险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激励约束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公司对危险源(点)的管控,保证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的全面落实,科学控制作业场所的潜在危险因素,切实......

    关于发布《新疆油田公司违章整治目录(2015年版)》的通知

    关于发布《新疆油田公司违章整治目录 (2015年版)》的通知 公司各单位: 为强化违章行为责任追究,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结合2014年现场违章查处情况,在两次征求9家二级单位的意见的......

    国庆及十九大期间安全生产管控重点及主要措施

    国庆及十九大期间安全生产管控重点及主要措施 为进一步贯彻路桥集团公司安全管理部安全大检查综合督查相关要求,及对国庆、十九大期间安全生产的管控,我道路工程公司全面布置......

    集团化管控体系建设工作的几个重点方面

    集团化管控体系建设工作的几个重点方面 当前,集团公司集团化管控体系建设工作才刚刚起步,集团化管控制度体系尚处于完善阶段,还存在法诸多不足。下一步,集团公司应从以下几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