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词汇区别大全
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词汇区别大全
汉/英/美
飞机 aeroplane/ airplane 航空邮件 air-post/ air-mail
对……(人)生气 angry with/ angry at 垃圾箱 ash-bin(dust-bin)/ashcan 秋 autumn /fall
面包店 bakery /bakehouse 纸币(bank-)note/(bank-)bill 理发厅 barber“s shop/ barber shop 浴盆 bath /bathtub 浴室 bathroom/ bath 寝具 bedclothes/ covers 饼干 biscuit /cracker 百叶窗 blind /shade
公寓 block of flats /apartment house 宿舍 boarding house/ dormitory 预约 booking/ reservation
售票处 booking-office/ ticket-office 长筒鞋 boot/ shoe
圆顶黑色高帽 bowler/ derby 裤子的吊带 braces /suspenders 小憩时间 break /recess
中途下车 break one”s journey /stop over 白洋布、印花布 calico/ printed cloth 旅行队,篷车 caravan/ trailer 客车 carriage /coach
游览车 charabanc /sightseeing bus 药局 chemist“s shop /drugstore 支票 cheque /check
衣柜 chest-drawers/ bureau 教名 Christian name/ first name 电影院 cinema /picture house
寄物处,衣帽间 cloakroom /checkroom 光头 close crop/ crew out 衣夹 clothes-peg/ clothes-pin 公共汽车 coach/ bus 雄鸡 cock/ rooster 棺材 coffin /casket 魔术师 conjuror/ magician 蒸汽锅 cooker /stove 谷物 corn /grain 棍棒 cosh/ blackjack 领带 cravat /(neck)tie
十字路口 cross-roads/ intersection 碗柜 cupboard/ closet 窗帘 curtain /drape 煎报 cutting /clipping 骑自行车的人 cyclist /cycler 舞厅 dancing saloon/ dance ball 死者,故人 deceased/ decedent 无尾礼服 dinner-jacket /tuxedo 抹布 dish-cloth /dish towel 老资格,老前辈 doyen /dean
绸缎店 draper”s shop /dry-goods store 西洋象棋 draughts /checkers 客厅 drawing room/ parlor 睡衣 dressing-gown /bathrobe 酒类饮料 drink /liquor 偶然拜访 drop in/ drop by 垃圾箱 dust-bin /ashcan
公司的休憩时间 elevenses /coffee break 雇佣 engage/ hire
机车,车头 engine /locomotive 过分 excessively/ overly 快递 express delivery post/ special delivery mail 战争 fighting/ combat
消防队 fire-brigade/ fire-department 二楼 first floor/ second floor 鱼类,海味 fish /sea food 鱼贩 fish-monger/ fish-dealer 花线,皮线 flex /electric cord 人行道 footway /side walk 空格表 form /blank
二星期 fortnight /two weeks full stop/ period 橡皮套鞋 galoshes/ rubbers 监狱 gaol/ jail
再见 good-bye/ good-by 货车 goods train/ freight train 卡车 goods waggon /freight car
食品杂货店 grocer“s shop/ grocery store 一楼 ground floor /first floor 车掌 guard /conductor
长筒橡皮套鞋 overshoes /gum boots 大炮 cannon/ gun 争价,还价 haggle/ dicker 一半 half a / a half 门厅,回廊 hall/ hallway 长筒靴 high boot/ boot 休假 holiday /vacation
旅馆的侍者 hotel page/ bellboy 有病的 ill /sick
旅馆主人 innkeeper /innholder 演出休息时间 interval/ intermission 铁器店 ironmonger”s/ hardware store 水罐 jug /pitcher 街道的边石 kerb/ curb 邮票,印花税票 label /sticker 标签 label/ tag
化妆室 ladies“ cloakroom /powder room 地崩,山崩 landslip /landslide 厕所 lavatory/ washroom 电梯,升降机 lift /elevator 铁路 line/ road 寄宿者 lodger /roomer 卡车 lorry /truck
西装 lounge suit /sack coat 行李 luggage /baggage 主要街道,大路 main road /highway 玉米 maize /corn
汽车(motor)car /auto(mobile)市政厅 municipal office/ city hall
音乐厅,演艺馆 music hall/ variety house 棉布 muslin /calico 零 naught, nought zero
通讯社 news-agent/ news-dealer 单据夹 note-case /billfold 告示 notice/ bulletin
校友 lod boys(girls)/ alumni 大衣,外套 overcoat/ topcoat(纸牌的)一组 pack(of cards)/deck 内裤,短裤 pants /shorts 小包,包裹 parcel /package 挂布 pelmet/ valance
婴儿车 perambulator/ pram baby carriage 也许 perhaps /maybe 汽油 petrol/ gasoline 电影 pictures/ movies 邮筒 pillar-box /letter-box(电器)接头 point /outlet 转辙手 pointman /switchman 职业的 professional /career
公共电话 public call-box/ pay station 酒馆,酒店 public house /tavern(车胎等)爆坏 puncture /become flat 钱包,皮夹 purse/ pocket-book 睡衣 pyjamas/ pajamas 赛马场 race course /racetrack 铁路 railway/ railroad 火车站 railway station /depot 电冰箱 refrigerator/ icebox
来回车票 return ticket /round-trip ticket 挂断电话 ring off/ hang up 打电话 ring up/ call
人行道 roadway/ pavement
圆环 roundabout rotary, traffic circle 垃圾堆 rubbish-heap/ trash heap 围毯 rug/ robe 解雇 sack/ fire 大麦饼 scone/ biscuit 海 sea/ ocean
定期票,长期票 seaon ticket /commutation ticket 抵押 security/ collateral 鞋子 shoe/ oxford
擦皮鞋 shoe-black /boot-black 商店 shop /store
店员 shop assistant/ clerk 女店员 sjpp-girl /salesgirl 颊发 side-shiskers/ sideburns
单程车票 single ticket/ one-way ticket 地基,地点 site/ lot 枕木 sleepers /crossties 袜带 suspenders /garters 律师 solicitor/ lawyer 螺丝起子 spanner/ wrench 眼镜 spectacles /eyeglasses
毕业典礼 speech day /commencement 教员 staff /faculty
公立学校 state school /public school 停留 stay /stopper 石头 stone/ rock
地下道 subway / underpass 日出 sunrise/ sunup
餐后甜点 sweet/ course dessert 糖果 sweets/ candy 燕尾服 tail-coat /cutaway 水龙头 tap/ faucet 终点 terminus/ terminal 大公寓,大杂院 tenements /flat
神秘小说,侦探小说 thriller/ mystery story 领带夹 tie-pin/ stickpin 截止期限 time-limit /deadline 时间表 timetable/ schedule
罐头食品 tinned goods/ canned goods 手电筒 torch /flashlight 城市 town/ city
电车 tram car street car/ trolley 长途电话 trunk call /long-distance call 裤子 trousers /pants
地下铁路 tube(London)/subway 裤管的反折 turn-ups/ cuffs 地下铁路 underground /subway 傧仪业者 undertaker/ mortician 贴身内衣 underwear/ undershirt 杂项表演 variety /burlesque 阳台 veranda /porch 贴身内衣 vest/ undershirt 名片 visiting card/ calling card 背心 waist-coat/ vest
洗礼日 washing day/ wash-day 酒店 wine merchant/ liquor store 无线电 wireless/ radio
工作时间 working day /workday 工厂 works /factory
厅 barber”s shop/ barber shop 浴盆 bath /bathtub 浴室 bathroom/ bath 寝具 bedclothes/ covers 饼干 biscuit /cracker 百叶窗 blind /shade
公寓 block of flats /apartment house 宿舍 boarding house/ dormitory 预约 booking/ reservation
售票处 booking-office/ ticket-office 长筒鞋 boot/ shoe
圆顶黑色高帽 bowler/ derby 裤子的吊带 braces /suspenders 小憩时间 break /recess
中途下车 break one“s journey /stop over 白洋布、印花布 calico/ printed cloth 旅行队,篷车 caravan/ trailer 客车 carriage /coach
游览车 charabanc /sightseeing bus 药局 chemist”s shop /drugstore 支票 cheque /check
衣柜 chest-drawers/ bureau 教名 Christian name/ first name 电影院 cinema /picture house
寄物处,衣帽间 cloakroom /checkroom 光头 close crop/ crew out 衣夹 clothes-peg/ clothes-pin 公共汽车 coach/ bus 雄鸡 cock/ rooster 棺材 coffin /casket
魔术师 conjuror/ magician 蒸汽锅 cooker /stove 谷物 corn /grain
棍棒 cosh/ blackjack 领带 cravat /(neck)tie
十字路口 cross-roads/ intersection 碗柜 cupboard/ closet 窗帘 curtain /drape 煎报 cutting /clipping
骑自行车的人 cyclist /cycler
舞厅 dancing saloon/ dance ball 死者,故人 deceased/ decedent 无尾礼服 dinner-jacket /tuxedo 抹布 dish-cloth /dish towel 老资格,老前辈 doyen /dean
绸缎店 draper“s shop /dry-goods store 西洋象棋 draughts /checkers 客厅 drawing room/ parlor 睡衣 dressing-gown /bathrobe 酒类饮料 drink /liquor 偶然拜访 drop in/ drop by 垃圾箱 dust-bin /ashcan
公司的休憩时间 elevenses /coffee break 雇佣 engage/ hire
机车,车头 engine /locomotive 过分 excessively/ overly
快递 express delivery post/ special delivery mail 战争 fighting/ combat
消防队 fire-brigade/ fire-department 二楼 first floor/ second floor 鱼类,海味 fish /sea food 鱼贩 fish-monger/ fish-dealer 花线,皮线 flex /electric cord 人行道 footway /side walk 空格表 form /blank
二星期 fortnight /two weeks 句点 full stop/ period
橡皮套鞋 galoshes/ rubbers 监狱 gaol/ jail
再见 good-bye/ good-by
货车 goods train/ freight train 卡车 goods waggon /freight car
食品杂货店 grocer”s shop/ grocery store 一楼 ground floor /first floor 车掌 guard /conductor
长筒橡皮套鞋 overshoes /gum boots 大炮 cannon/ gun
争价,还价 haggle/ dicker 一半 half a / a half
门厅,回廊 hall/ hallway 长筒靴 high boot/ boot 休假 holiday /vacation
旅馆的侍者 hotel page/ bellboy 有病的 ill /sick
旅馆主人 innkeeper /innholder
演出休息时间 interval/ intermission 铁器店 ironmonger“s/ hardware store 水罐 jug /pitcher
街道的边石 kerb/ curb
邮票,印花税票 label /sticker 标签 label/ tag
化妆室 ladies” cloakroom /powder room 地崩,山崩 landslip /landslide 厕所 lavatory/ washroom 电梯,升降机 lift /elevator 铁路 line/ road
寄宿者 lodger /roomer 卡车 lorry /truck
西装 lounge suit /sack coat 行李 luggage /baggage
主要街道,大路 main road /highway 玉米 maize /corn
汽车(motor)car /auto(mobile)市政厅 municipal office/ city hall
音乐厅,演艺馆 music hall/ variety house 棉布 muslin /calico 零 naught, nought zero
通讯社 news-agent/ news-dealer 单据夹 note-case /billfold 告示 notice/ bulletin
友 lod boys(girls)/ alumni 大衣,外套 overcoat/ topcoat
(纸牌的)一组 pack(of cards)/deck 内裤,短裤 pants /shorts 小包,包裹 parcel /package 挂布 pelmet/ valance
婴儿车 perambulator/ pram baby carriage 也许 perhaps /maybe 汽油 petrol/ gasoline 电影 pictures/ movies 邮筒 pillar-box /letter-box(电器)接头 point /outlet 转辙手 pointman /switchman 职业的 professional /career
公共电话 public call-box/ pay station 酒馆,酒店 public house /tavern
(车胎等)爆坏 puncture /become flat 钱包,皮夹 purse/ pocket-book 睡衣 pyjamas/ pajamas
赛马场 race course /racetrack 铁路 railway/ railroad
火车站 railway station /depot 电冰箱 refrigerator/ icebox
来回车票 return ticket /round-trip ticket 挂断电话 ring off/ hang up 打电话 ring up/ call
人行道 roadway/ pavement
圆环 roundabout rotary, traffic circle 垃圾堆 rubbish-heap/ trash heap 围毯 rug/ robe 解雇 sack/ fire
大麦饼 scone/ biscuit 海 sea/ ocean
定期票,长期票 seaon ticket /commutation ticket 抵押 security/ collateral 鞋子 shoe/ oxford
擦皮鞋 shoe-black /boot-black 商店 shop /store
店员 shop assistant/ clerk 女店员 sjpp-girl /salesgirl
颊发 side-shiskers/ sideburns
单程车票 single ticket/ one-way ticket 地基,地点 site/ lot
枕木 sleepers /crossties 袜带 suspenders /garters 律师 solicitor/ lawyer
螺丝起子 spanner/ wrench 眼镜 spectacles /eyeglasses
毕业典礼 speech day /commencement 教员 staff /faculty
公立学校 state school /public school 停留 stay /stopper 石头 stone/ rock
地下道 subway / underpass 日出 sunrise/ sunup
餐后甜点 sweet/ course dessert 糖果 sweets/ candy
燕尾服 tail-coat /cutaway 水龙头 tap/ faucet
终点 terminus/ terminal
大公寓,大杂院 tenements /flat
神秘小说,侦探小说 thriller/ mystery story 领带夹 tie-pin/ stickpin
截止期限 time-limit /deadline 时间表 timetable/ schedule
罐头食品 tinned goods/ canned goods 手电筒 torch /flashlight 城市 town/ city
电车 tram car street car/ trolley
长途电话 trunk call /long-distance call 裤子 trousers /pants 地下铁路 tube /subway 裤管的反折 turn-ups/ cuffs
地下铁路 underground /subway 傧仪业者 undertaker/ mortician 贴身内衣 underwear/ undershirt 杂项表演 variety /burlesque 阳台 veranda /porch
贴身内衣 vest/ undershirt
名片 visiting card/ calling card 背心 waist-coat/ vest
洗礼日 washing day/ wash-day 酒店 wine merchant/ liquor store 无线电 wireless/ radio
工作时间 working day /workday
第二篇: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社会工作的区别
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社会工作的区别
一、社会工作产生背景不同
英国: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一方面促进了英国的经济发展,也对英国的社会结构带来了巨大冲击。主要表现在社会被划分为两个阶级,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两个阶级日益尖锐的对立起来。工业革命的发展造成了农村的破产,并造成的失业的人群和贫困人口。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济贫法”,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救济制度,并形成一套救济工作方法。1945年以来,英国的社会工作处于最混乱的发展阶段。面对着日益增多的贫困群体,社会工作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美国:美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相对较晚,它逐渐形成于被殖民的时期。英国颁布的伊丽莎白济贫法对美国的福利政策有很深远的影响。在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比如失业、贫穷、流浪人群、孤儿、宗教冲突等社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美国政府开展了一些列社会工作的服务,从最初的一些志愿服务发展为专业的社会服务。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是一个很大的、地理位置比较孤立的一个国家。人口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地区的郊区。在过去的40年间澳大利亚的人口开始发生了变化,随着大量移民的涌入,澳大利亚政府开始注意到社会的多元文化的发展。由于女性运动的发展对男权社会带来较大的冲击,社会的结构与发展也有了较大的变化。澳大利亚 作为英国的一个殖民地其社会工作的发展也受到了英国的影响。
二、社会工作的教育层次、机构设置、困境不同 英国:
20世纪英国社工教育的发展是政府支持、雇佣和培训,对社工的培训最初是由于对社工作这个职业的认同。政府政策推动了不同类型的社会工作在不同教育层次。社工实务教育或者学徒模教育与社工的学术教育在一个世纪中都是相互竞争的。业余时间的社工训练的可行性一直都是一个争论的焦点,而且社工的专业训练在近年来也存在很大的争议。在接下来英国的社工教育,出现了不同阶段的发展,这些阶段大致分为:开始阶段是直到1945年;发展和巩固阶段是1945-1971;社会服务发生最根本变化是在1971-1979;社会工作教育结构最根本的变化是在1980-现在。1970年以来,英国社会工作教育一直由政府财政支持的“社会工作教育训练中央委员会”(CCETSW)负责管理。多年来,这个组织批准了两种专业资格证书:社会服务证书(CSS)和社会工作资格证书(CQSW)。由于社会法案的出台对社会服务的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在社工教育和训练上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新的社会服务机构成为社会工作者的主要就业的地方。
社工的训练的重要性是由于社会工作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慈善组织协会(Charity Organization Society)最先对工作者一学徒模式的方法进行训练,然而这个社会开始寻求更加科学的方法、书 籍、资料来建立自己的工作方法。最后在1902年形成了一个特别的社工教育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引导了社会学学校(School of Sociology)在1903年建立。慈善组织协会的哲学理念强调了个人应该对自身贫穷负责。
在20世纪20-30年代,社会工作的训练在健康服务领域的发展是伴随着医疗社会工作在医院的发展。在不同的领域也有着不同的发展,比如建立了儿童福利服务和家庭个案工作。但是这些服务大部分都是不专业的社工开展的。在二战以后,在特别领域的社会工作得到了发展并得到了社会三大主体儿童福培训委员会(Central Training Council in Child Care), 社会工作培训委员会(Council for Training in Social Work),支持和建议的培训董事会(Probation and Advisory and Training Board)的支持。
美国:
由于各种复杂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出现,发展社会工作的机构是很有必要的。在1898年由慈善组织协会自助并建立了纽约慈善学校,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建立了纽约社会工作学校和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s of Social Work)成立于1952年,是美过社工行业最重要的组织之一,其宗旨是发展社工教育,制定职业标准,提升教学条件,开发教学项目,并加强社工的专业实践。
在20世纪初,美国在大学里设置了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专 业主要培养和训练帮助人们解决心理、行为和社会关系等方面问题的专门人才。社会工作在美国属于职业教育(professional),一般它都是在独立的社会工作学院,和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工程学院并列为职业学院,与学术的文理学院(Arts and Sciences)相区分,也就意味着与行业结合更为紧密以及更为注重实务。研究的领域主要包括: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医疗社会工作、工业社会工作、矫治社会工作等等。
本科教育的主要是针对直接为工作对象服务的岗位培训学生,如培养个案工作者。这一阶段将传授专业的理念和价值观,并赋予学生各项工作技能,课程包括如何应对遭遇风险的群体、如何提升社会公正和争取资源、社会福利政策与社会服务、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社会的研究范式等。
在美国如果你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工作者,那你一定要获得硕士学位或者是博士学位,从课程设置来看:
MSW: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毕业以后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入地开展工作,进一步发展职业能力。它是结合实践和理论的职业教育,由课堂和课堂外的实习共同完成对社会工作者的培养。它是非常看重社会实践的,每个学校都给学生提供了近百种的实习机构供他们选择。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你想要申请MSW,那么你要加强你的社会实践的背景。
PHD: 博士教育主要是为发展社会工作理论、研究社会问题制 定社会服务政策。社会工作的PHD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可以这样的说,社会工作的研究范围没有严格的界限,只要是社会上有需要帮助的人群或者一些值得注意的社会问题,他们就会去研究。
美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困境主要有以下4点: 1.缺乏政府的资金支持和关注度降低;
2.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提供给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就业率低;
3.社会工作教育的课程很冗杂;
4.只是强调社会工作的本科教育,没有更多的鼓励学生朝研究生或更远的方向发展。澳大利亚:
1991年在澳大利亚只有15所学校被认为是组要的社工教育学校,其他的学校正在计划建立中。澳大利亚社会工作者协会(AASW)通过制定一些通过对社工进行职位不同来分类管理的政策,但是目前只是在南部的一些地区得到成功。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社会工作已经被用来作为通识的一种标签来覆盖了所有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工作。
澳大利亚的社会工作的毕业生大多数都被雇佣在联邦、州、当地政府的不同层次中,还有一些非政府组织机构中。社会工作者在社会中有很广泛的作用,有的是在不同的管理机构、有的从事研究、有的和社区里的一些组织合作、有的主要集中于家庭服务,大多数的通常 集中在个案工作者。
在早期的发展中,澳大利亚社会工作的课程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培训的主体,例如在悉尼、墨尔本、阿德莱德大学建立了两年的本科学历的文凭制度。这些课程包括课堂上所学的一些专业的知识、技能。另一方面包括了实地的实践。在二战的早期,这些大学对社工教育的课程设置都是有主要的责任。而且在这些大学中,主要的学生都是女生,男生的比例占得很少。在二战的后期,1946-1951年,这三所大学的课程使436名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工作者,这是在战争期间的3倍,但是这些数字早接下来的6年中调到了258。在1946-1957年这一段期间,墨尔本大学仅仅只有132名合格的社工,这比悉尼大学毕业的403名学生相比算少的了。
在1946年,为了团结整个澳大利亚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就形成了澳大利亚社会工作者协会。澳大利亚社会工作者协会在两年一次的社会工作会议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到20世纪60年代早期,澳大利亚社会工作的教育进程已经得到了巩固,但是没有得到很巨大的进步。悉尼、墨尔本、阿德莱德大学都发展了三年的本科教育,在1957年一所新的大学昆士兰大学建立了4年的本科教育。大约在30年后,社会工作者的毕业数量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大学里课程设置的数量。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一些列的改革澳大利亚的社会工作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有更多的大学开设了社会工作这一门专业和研究生专业。在1965-1976这十年之间有13所大学开设了社会工作的课程。现在在学校里的课程中有两种模式,一种是2+2模式,另一种是 2+3模式。也就是说2年的本科学习,两年或三年的实践。在社工的发展中澳大利亚的学校都一直在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和结构。
澳大利亚社会工作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是社会对社工的需求超过了社工的数量、学校中的社工专业发展速度快给老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社工的发展。
第三篇:美国、加拿大与英国留学大比拼
去哪国留学好?美国、加拿大与英国留学大比拼
去哪个国家留学好?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庭能够担负将子女送出国外读书,这就涉及到就读国家的选择。据统计,中国学生的热门留学国家有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等,本文百利天下留学从学制、费用、申请等方面为你比较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留学有什么不同。
学制:
英国的学制是本科三年,硕士一年;美国和加拿大通常是本科四年,硕士两年。所以完整取得硕士学位,英国花的时间要少得多,是图快捷人士的选择。但大家也不难猜想,在这样的学制安排下,学生的体验及学位的含金量也不可能是一样的。这将在后面进一步探讨。
费用:
据360教育集团介绍,去哪个国家留学好?从费用上来看,英国的费用显著低于美国,加拿大费用最低。在不考虑任何奖学金的情况下,国际学生在英国留学的成本(包括生活费)是2.2-3万英镑(相当于3.4-5万美元)/年,约人民币20万到30万元每年;加拿大大学学费为1-2万加元,加上生活费每年约1万加元,每年留学费用约12到18万元人民币;美国方面,私立学校在5-6万美元/年,四年就是20-24万美元;公立学校稍便宜一点,但现在也是3-4万美元一年,四年就是12-16万美元。每年费用约24万到42万元。加拿大和英国均是以公立大学为主,而在美国,除了少数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外,好的并且在国内有较高认可度的学校还是以私立为主。由此可看出,虽然美国和加拿大教育系统基本一致,在加拿大留学费用不到美国的一半,比英国也低很多。
申请难度:
总体而言,同样质量的学校,英国的门槛无论在推荐信、学术背景要求都比美国低一些,或者说更加灵活一些。而且英国很多学校都提供各种形式的预科,可以念一年再升本科。预科的门槛更低。总的原因是英国学校全部是公立学校,资金方面不宽裕(甚至窘迫),因此很热衷吸引留学生(对国际学生征收的费用依法高于英国本土学生)。这个结果就是——英国的中国学生素质更加参差不齐。加拿大和美国的名校申请难度就得多了。
去哪国留学好?美国、加拿大与英国留学大比拼
择校及中国内地对学位的认同:
选择什么学校好呢?当然是越出名的学校越好了。不要迷信特定年份的排名,因为它变来变去。更不用专注你所在的专业的排名——对于本科生而言,这和你关系不大。主要看历史知名度。这里,英国被世界公认并在中国知名的好学校比美国要少得多。最精英的两所,牛津、剑桥,其他的包括伦敦经济学院、Warwick、帝国理工、UCL等都列于第二梯队,再就是曼彻斯特、谢菲尔德、兰卡斯特、纽卡斯尔、Durham、Bath等大学,都是不错的学校。
其实除了牛津剑桥外,英国其他学校之间的差别是比较小的,很同质化。作为中国学生,选择的标准无非是在国内知不知名。
关于学位的认同。如前所述,由于英国学制较短,门槛没那么高,所以现在内地对英国学位的认同度不如早些年了(譬如九十年代末或本世纪初)。每年的就业市场上有大量的英国留学生。这时比较看重的就是两条:一是排名尽可能靠前(譬如Warick、帝国理工、UCL等),二是毕业成绩一定要好(考虑到近年来英国大学发放学位等级越来越水,优秀学生应该取得FirstClassDegree;至少不能低于2:1)。由于近年来从英国留学回来的人比较多,所以大家对英国学位越来越了解,也越来越苛刻了。
美誉度:
至于美国和加拿大,美国和加拿大学校的名誉度和认可度还是高于英国很多。从各种全球大学排名情况就可以看出美国的实力。基本上美国前三十的大学都是质量非常高的大学,社会认可度非常高;在排名前十大学的本科毕业,基本都可以自动被认定为“精英”(相比之下,对英国留学生就会有更多的疑问)。
就业:
美国和加拿大顶尖大学的毕业生是没有就业的问题的,除不愿意在美国工作而选择回国的学生外,均能在北美找到相应的工作。而即使回国也没有求职的压力,几乎是被国内大学和企业作为人才引进的。这一点与毕业与英国的大学生就业有天壤之别。英国毕业生由于在英国几乎不能找到工作,即使毕业与牛津和剑桥亦如此,因为没有在西方国家大企业和知名高校工作的经历,回国就业就没有任何优势,有时还比不过中国的一般大学毕业生。在这里还要额外提一下的就是美国有university和college之分。University就是综合型大学,全面并且注重学术科研;college更注重教学,许多美国中产及上层精英都选择就读college(譬如希拉里毕业于WellesleyCollege)。这些学校的特点是教学水平高,美国人很认可,但在中国内地知名度一般。
学习与教学质量:
国外学校的本科教育和国内不一样,比如说一般什么班的概念,就是学生选课上课,组织比较离散。师生关系不紧密,课余时间也很多,所以很依赖学生自己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好的,积极向上的,善于利用学校资源的,在英国一所普通的学校也可以学得非常好;学习习惯不好的,放到美国常青藤也可能学不出来。
回到课堂。在美国,听过一些哈佛大学的本科课。总体感觉,英国学校的教学质量还是不错的,主要是均衡和可靠。英美大学教学一般分两部分,一是lecturing,讲课;一是seminar,课后讨论。Seminar部分非常关键。英国的所有课都是教授或讲师亲自主持的。而美国的university特别是常青藤名校,教授都过于注重科研甚至社会活动,不太重视教学,搞到lecturing有不少时候居然是助教在讲(哈佛就一直有这个问题);而seminar几乎肯定是助教(往往是博士生)主持的。这样一来,教学质量就受到很大影响了。这方面,美国的college
比较好,师生比显著优于名牌university,教师主要精力放在教学。
移民:
加拿大和美国都是移民国家,加拿大的毕业生不管毕业与任何大学基本都可以办理移民,而美国基本要找到一个较好的工作就可以移民。而英国不是。在英国大学毕业几乎都要回国,很难移民,因此就没有通过留学而移民的通道,以现在国内成果人士办理移民需要投入200万以上的费用相比,对留学美国和加拿大的成功学生,这就相当于一笔收入,而英国留学就只有纯支出。所以,去哪个国家留学好,还要根据个人的需求来定,如果你想出国后留在国外工作甚至移民,那就选美国和加拿大吧。
综上,对于真正想得到最好教育的,美国的一流大学是上选,加拿大次之,英国的大学一般而言还是比较可靠的,美国的university(包括哈佛耶鲁),专业、课程、教授之间差别就比较大了。从费用来讲,加拿大最优。而从投入产出率来讲,加拿大最高!
这里要提到的是教学不光是课堂,还有课外活动。这一点美国大学优势较大。在好的大学都有非常丰富的活动例如各式各样的讲座、学术会议及交流活动等,学生可以广泛参加,而英国学校这方面要弱一些。所以在美国上学,整个经验和视野可能更开阔一些,不局限于课堂和图书馆。
非学术研究生教育(就是一般的硕士):
所谓的学术研究生教育就是博士,具体要看学校在具体专业的教授和研究能力,这里就不涉及了。我们主要谈面向职业市场的非学术研究生教育。在这个领域,美国的质量和认可度明显优于英国——无论是MBA、法学硕士、公共管理,还是其他领域的硕士。现在对英国硕士的看法就是学制太短,硕士居然12个月就出来了(很多人才刚刚适应,英语还不利落呢),进入门槛也不高,有点花些钱就能上的意思,水分比较大,如果本科在国内上,去英国拿过硕士只是很有限的补充;如果本科在英国上,再加一个硕士(除非到了牛津剑桥),效果也有限。所以硕士教育,除非是图快,或者出于经济的考虑,或者是自己之前背景的限制,还是建议美国。
学生的社会化:
这个问题,英国和美国差别比较大。在英国留学的学生普遍有融入当地社会比较难的问题——英国人不那么热情开放,对中国留学生说实话没啥兴趣。很多人抱怨在英国上中学,呆了八九年都交不到一个英国朋友。对于在英国念本科甚至念硕士而言的人就更加如此了。结果就是华人学生扎堆。住也住在一起,吃也吃在一起,玩也玩在一起,和英国学生不来往。最后的结果就是呆了几年,对英国社会还是很隔阂,觉得自己是过客,而且在语言等各方面的锻炼都差强人意。
美国就不同了,美国是移民国家,不同种族的人很多,各个国家的留学生也很多。美国人通常比较开放热情。所以中国留学生在美国融入校园是相对比较容易的,不少人会有“不
觉得自己是留学生”的这种感觉。结果是在美国的留学生受所在地熏陶相对更多,更加“西化”,甚至英语各方面都更好。(当然这只是大图景,不针对具体人)。
职业意识与就业机会:
这方面美国明显优于英国,而且差距不小。在美国念本科,由于校园的氛围——比如美国大学都有能力很强很尽职的帮助学生找工作的机构;稍微好一点的学校,各种企业来访招聘也很多,西方学生也有这种意识。在这样的熏陶下,学生的实习/就业意识会比较强,更加“早熟”,例如大多知道该积极地安排假期实习。但在英国就不一定有这种意识了,首先因为缺乏这种氛围,其次也很取决于你所在的中国学生群体。另外还和能接触到的机会有关。毕竟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体,世界顶级企业众多;举凡在大城市就读,接触职场的经历会很多。
还有一个希望强调的就是学制。英国学制三年,也就是到毕业就学只有两个暑假(大
一、大二)。而美国四年,有三个暑假。这就是一个暑期实习的差别,对履历的贡献影响是很大的(一般正规的国际机构、企业都是在本科生毕业当年的春天确定招聘)。再考虑到美国校园更成熟的职场意识,更开放的环境,更丰富的求职机会等,差别就成倍放大了。总之,在美国,学生在职场意识上会更早熟。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寻找从美国到大中华地区的工作机会,而且在就学与工作的衔接上可能更有效率(即本科后直接工作,之后再根据需要就读含金量更高的硕士,如名校MBA)。英国学生更加被动,本科读完就读硕士,读硕士忙碌的一年又要匆匆忙忙地找工作,学业和工作兼顾得很辛苦。
截止目前,留学360更新海外名校录取86789枚,中哈佛大学43人、耶鲁大学56人、斯坦福大学43人、麻省理工学院25人、牛津大学38人、剑桥大学35人、多伦多大学 290人、麦吉尔大学353人、悉尼大学1874人、墨尔本大学1286人、澳洲国立大学 1100人、香港大学120人、新加坡国立大学150人、南洋理工大学227人、新西兰奥克兰大学1241人。
第四篇:美国与英国餐桌礼仪比较
美国餐桌礼仪
1、在多人用餐时,西方人的习惯是将餐桌上所置的各盘食物轮流传递,用钗或勺取入自己盘中食用。若自己的食物吃尽而欲取的食物又远在别人面前时,不可不可擅自拿取,应请该人将该盘传递过来再取食。
2、美国留学用餐时,若餐桌是长方形,则餐桌面向门的一端是男主人的座位,另一端是女主人的座位。自己应在男女主人入座后再行就座。
3、在进餐中,若出现打喷嚏或咳嗽的情况,需及使用餐巾将嘴鼻遮住,转身而为,不可影响他人;若想要回话或说话而口中食物未尽时,需咽毕再开口;若欲如厕,不可说“I want to toile/washroom”之类的话,只需说“Excuse me”即可。
4、喝汤时,应将汤匙自汤碗内壁靠近己身的一边向对边延伸,然后将汤舀起送入口中。
5、和他人一起就餐,若你愿意做东,应事先告知他人,因为西方人的习惯AA制,切不可抢着付钱,否则会让人看笑话。另外,西方人没有中国人有“受人一升,报以一斗”的感激心态,你请外国人吃饭,不要期望他会回请你。
6、美国留学生活在用餐完毕前,若刀钗暂停使用,应以刀口朝内,钗背朝上的方式放置,以示仍需使用,否则他人或服务员会误认为你已经用餐完毕,而将你的餐具收走。
7、美国留学生活在用餐完毕离席时,应将座椅归回原位。
英国餐桌礼仪
英国宴请方式主要有茶会和宴会,重大宴请活动一般都放在晚餐进行。应邀做客不要带特别贵重的礼物,高级巧克力、鲜花、酒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择,另外具有民族特色的美术工艺品深受英国人的喜爱,一个价格便宜的中国结可能都会让他们很开心。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英国人忌讳送百合花,白色的百合花在英国代表死亡,所以不宜送人。
就餐时,将餐巾对折后轻轻地放在膝上,不要随便摆弄餐桌上的餐具,身体要坐直,后背不能靠到椅子上,手肘不能放到餐桌上,进餐时,由外侧向内取刀叉,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切东西时,用叉子按住食物,右手拿刀切开,再用叉子叉起食物送入口中。要尽量避免刀叉餐具撞击声。正式的全套西餐上菜顺序是:前菜和汤、鱼、水果、肉类、乳酪、甜点和咖啡、水果,还有餐前酒和餐酒。
西餐的主菜多为肉、禽类菜肴,肉类代表菜肴主要是牛肉、牛排。吃牛排要注意切割方法,切牛排时用叉子固定牛排,从牛排一侧切起,吃的时候用叉子叉起蘸酱汁食用。吃牛排要边吃边切,不要一次将牛排全部切成小块,除了不合乎礼仪之外,这种做法会使肉汁流失并且散热太快,影响牛排的口感。
吃面包的时候不要拿起整片直接咬,要掰成小块再吃,抹果酱和黄油的时候也要将面包掰成小块再抹。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喝汤时不要发出声音,如果汤菜过热,不要用嘴吹,等其凉却后再食用。英式的舀汤方式是从里往外舀,舀起时可以先将汤匙底部在汤盘边缘轻擦一下,以免汤汁滴到餐桌上。喝完汤,将汤匙放在汤盘里,要把匙把指向自己。吃鱼时,先将头尾去除放在盘子一边,吃完鱼的上层,不要将鱼翻身,而是用刀叉将鱼骨剥离后再吃下层。去鱼骨要使用刀叉,不要用手。吃到鱼刺不要直接往外吐,用餐巾捂嘴将鱼刺吐到叉子上,再放入盘中。
水果种类多,吃法也各式各样,在我们国家吃水果习惯用手拿着吃,而在欧洲吃水果一般都把水果切开用叉子叉着吃。下面就介绍几种西餐中常见水果的吃法:苹果和梨,将苹果或梨用手拿取放入餐盘中,先切成两半,然后用刀去皮去核,再切块
后食用;香蕉,剥皮后放入盘中,用刀切成段,然后用叉子叉着吃,切忌不要用手拿着剥开又连着皮的香蕉一口一口的吃。葡萄,从大串葡萄上摘下一小串放入盘中,用手一颗一颗拿着吃,葡萄核吐在手上,放到备用盘上。
甜品是在主菜后食用的,包括布丁、冰淇淋、馅饼、水果等等。吃甜点要使用甜点叉和甜点勺,吃冰淇淋使用甜点勺,吃馅饼要使用甜点叉,但如果主人为你准备了一把甜点叉和一把甜点勺,吃馅饼的时候你可以用叉子固定馅饼,然后用勺子挖着吃。
餐后咖啡使用的咖啡杯一般都很小,手指无法穿过杯把,喝咖啡时正确的拿法是,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住杯把,左手拖住咖啡盘,如果需要添加牛奶或糖,添加后要用小勺搅拌均匀,喝咖啡时要将小勺取出放在咖啡的垫碟上,不要用咖啡匙舀着一勺一勺的喝。
最后说一下就餐时酒的饮用,香槟和白葡萄酒为餐前开胃酒,红白葡萄酒为佐餐酒。吃红色的肉类食物搭配红葡萄酒,海鲜等白的的肉类食物搭配白葡萄酒。喝葡萄酒正确的握杯姿势是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酒杯的杯脚,喝酒前可轻摇酒杯,使杯中的葡萄酒充分与空气接触从而增加酒的醇香。西方人一般不劝酒,喝不喝酒、喝多少酒往往随个人的喜好而定。除了主人和侍者,宾客一般不宜自行给他人斟酒。
就餐时不要冷落同桌的人,应与同桌的人交谈,特别是左右邻座,邻座如果互相不认识,可以先进行自我介绍,不要只同几个熟人或者只同一两个人说话。交谈时声音不要过大,不要在桌上谈论工作、金钱、健康状况、政治或宗教信仰。如在用餐过程中暂作休息,要将刀叉摆成“八”字放在餐盘上,刀刃要朝向自己,表示还没吃完还要继续吃。用餐结束后将刀叉平行放在餐盘上。
随着国际间的交流日益密切,西式餐饮文化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吃西餐也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新时尚,在工作生活中,有时需要用西餐来招待客人,西餐注重礼仪,讲究规矩,因此了解一些西餐就餐礼仪是十分必要的
第五篇:英国两党制与美国两党制的比较
英国两党制与美国两党制的比较
英美两国两党制比较
(一)、英美两国两党制的共同点
1、两国的两党制都经历了历史演变过程。国的两党制起萌于 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因国会讨论王位继承问题发生激烈争吵, 产生了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辉格党和代表地主贵族利益的托利党, 但这时的辉格党和托利党还只是议会中的两个政治派别, 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政党, 当然也未形成像今天这样的资产阶级两党制, 只能说是一种两党制现象。到了 19世纪 30年代, 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占据主导地位, 资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增强, 于是政党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这时原来的辉格党改称自由党, 托利党改称保守党, 分别成为英国资产阶级中不同阶层的代表者, 两党轮流执政的英国两党制正式确立。从 20世纪 20年代开始, 由于自由党分裂, 工党取代了自由党的地位。从那时起至今, 英国一直保持着由保守党和工党轮流执政的政党政治局面。美国国家成立初期, 华盛顿和麦迪逊等开国元勋极力反对派别斗争, 并对这样的行为进行了强烈谴责。华盛顿在他著名的告别词中说: 一个派别对另一个派别的交替统治, 由于党派纷争所产生的天然报复心理而使斗争愈演愈烈。在不同的时代和国家中, 这种交替统治干下了最令人厌恶的罪行, 它本身就是一种可怕的专制主义。但是事实上, 这种谴责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在制宪过程中, 拥护并追随华盛顿和汉密尔顿的联邦派自称为联邦党人 而麦迪逊本人就是反对联邦
派的?反联邦党人的第一个领袖。联邦党人力主建立一个旨在提高商人和厂主经济利益的强大的中央政府, 反联邦党人则得到了小农、债务人和其他未能从联邦党人的财政纲领中分享到好处的人的支持。在这种形势下, 反联邦党人于 1791年成立了民主党, 随后在 1794年改称民主共和党。19世纪 20年代, 民主共和党又分裂为多个派系, 其中的两个派系发展成为新的政党, 即民主党和国家共和党。1832年, 国家共和党又更名为辉格党。民主党自认为是杰弗逊主张的继承者, 并以普通老百姓的党著称。而辉格党则宣称继承联邦党人的传统,并得到了社会上较为富裕和保守的阶级, 包括银行家、商人和大农场主等的支持。
后来, 由于不同派别在对待奴隶制问题上的不同态度, 民主党和辉格党两党又于 19世纪 50年代发生了新的分化。一部分支持农奴制的辉格党人加入民主党, 而大部分辉格党人、反对农奴制的民主党人则于 1854年宣布成立共和党。至此, 美国正式形成了民主党与共和党对峙的局面, 确立了现代的两党制形式。
2、两国的两党基本上保持了轮流执政。两国的两党基本上保持了轮流执政的格局。两国的两党制从建立一直到现在, 都未发生过多党执政或一党长期单独执政的情况, 都是两大政党控制着议会, 垄断着政府。在英国, 大选中获席位最多的党为执政党, 党的领袖自然成为首相并受命组织内阁, 内阁成员皆为本党重要人物。而获议席次多的党为反对党, 由该党领袖为首组成影子内阁成为后备政府。小党与政府毫不相干, 在议会中的席位也很有限。
在美国, 由于两大政党控制着国会选举的候选人提名, 而且存在着许多对两大政党有利的选举规则。因此, 国会的绝大多数席位为两大政党所控制, 小党的候选人很难同两大政党竞争, 小党最多只能占有个别议席。同时, 在总统职位的竞争上, 小党也很难同大党抗衡, 总统职位只能由两大政党来掌握, 而总统又掌握着联邦政府高级官员的任命权, 总统在任命官员时首先考虑的就是本党内部对他当选总统有功的人。小党的人和无党派人士很少有进入政府高层的机会。
3、两国的两党制本质上都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两国的两党制的作用和本质是一致的, 都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和政治统治。因为资本主义政党制度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经济基础并为其服务的, 资产阶级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执政都要维护资产阶级这个根本利益。在竞选中, 各党激烈地角逐, 你争我夺, 竞选后, 执政的和在野的也相互对峙, 不断攻讦, 看起来势不两立, 实际上它们都是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不管哪个党上台, 都是代表资产阶级执政(政权不过是从资产阶级的左手换到右手), 轮流执政正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长期统。
(二)、英美两国两党制不同点
虽然都为资产阶级典型的两党制,但英美两国的政党制度因为国情的不同而有着区别。
第一、美国的两党制是与总统制相联系的,而英国的两党制却与内阁制相联系的;美国民主党与共和党两大党竞争的主要目标是总
统宝座。根据美国宪法规定总统每四年进行一次选举,最多连任两届也就是8年。总统选举的程序分为预选、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总统候选人竞选、全国选民投票总统选举的程序分为预选、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总统候选人竞选、全国选民投票选出总统“选举人”和“选举人”成立选举人团正式选举总统5个阶段进行,整个程序需耗费近一年的时间。英国两大党围绕议会下院进行活动,目标是争取下院多数席位。英国的竞选程序一般是各政党领导机构决定竞选的政策大纲;各政党领导人发表竞选宣言,宣布本党的竞选纲领和政策;政党领袖人及重要人物分别到全国各地发表演说,展开竞选活动;在各级政党开展竞选活动的同时,各政党总部也采用各个手段宣传本党的纲领和政策主张。英国的议会下院大选对决定哪个政党执政具有决定性意义。
第二、两国政党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别。英国两党在意识形态上有明显分歧, 政见不同、代表的利益阶层不同、竞选纲领相互区隔。英国的工党主要
代表职工和知识分子的利益, 信奉费边社会主义。在政治上主张改革国家机器, 废除上议院, 建立民主国家和福利社会;在经济上要求实行凯恩斯主义的政策, 主张扩大国营企业, 通过增加公共开支和增加对国有化企业的投资、减少税收等措施, 促进生产的发展和增加就业;对外主张缓和与裁军, 主张改善与中国的关系。英国的保守党则主要代表贵族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在政治上主张维护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反对废除上议院;在经济上推行以货币主义为主的经济政策, 主张实行把国有企业以股份制办法出售给个人的非国有化政策, 主张限制工会的权利;对外主张加强欧共体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建立强大防务。可见,两大政党的意识形态冲突和政见分歧较大。
美国两党之间, 则没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差异,虽然双方相互攻击, 但在国内外许多重大问题上,基本认识和立场一致, 政见之间没有本质区别, 只是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不同。政党的意识形态主要体现在它的政治纲领中, 但美国的两大政党都没有长期的政治纲领。两大党都每隔四年举行一次全国党代表大会, 主要议程之一就是制定并通过党的政治纲领。但是, 两大党历来所制定的纲领事实上并非党的长期纲领, 只是一种为了赢得大选、争夺总统职位的竞选纲领。这些竞选纲领的最大特点在于它都属于应时之作。所谓应时之作,即它们都是两党根据不同时期国内外形势和党内外形势提出的一些既要尽可能迎合各类选民意愿、拉到更多选票, 又要力求平衡党内不同派系和不同集团的矛盾, 因而能最大限度保持两党团结的政策。这些政策主张, 只是体现了两大政党治理国家的不同策略, 并不具有意识形态的差异。政党的第一个目标是赢得选举, 为了争取多数选民的支持, 两党在意识形态上都尽力保持暖昧和中庸, 避免标新立异和极端主义。因此, 意识形态淡薄便成为美国两党制的一个显著特点。
余惜阳
学号:201330010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