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蒙牛事件透视企业危机管理.[最终版]
从蒙牛事件透视企业危机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发展受到来自社会公众评价、同业竞争等多方面的压力,相应的企业面临的来自内部及外部的各种危机事件也逐渐增加,同时企业危机管理渐渐引起了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注意,但能否在企业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机制,这对于国内绝大部分企业来说还只是一个管理名词,一个概念而已,“吃一堑,长一智”是我们企业“摸着石头过河”的思维方式,但一次企业危机爆发足以导致该企业已经没有“长一智”的机会了,因为一次的危机可能已经让企业不存在了,因此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危机、防范危机、解决危机、利用危机是企业长治久安的保障。
企业危机管理是指应付企业突发的危机事件,通过有计划、专业的处理系统将危机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成功的危机管理还能机智的将“危害”转换成“机会”。企业危机具有三个特性,一是突发性——危机一般具有隐蔽性,其来势凶猛,出乎意料。二是严重性——可能直接或间接的迫使企业停产,甚至倒闭。三是扩散性——在特定的时空迅速蔓延将企业置于不利的境地;公众形象受损、经济损失巨大、员工信心动摇、客户管理失控等。下面我们从具体的现实案例——暗杀蒙牛,来理解如何监控危机、应对危机,化解危机。
事件概况
2003年6月,蒙牛的竞争对手与北京某品牌传播机构签定将蒙牛这头带着“神
五、标王、央视2003年度中国经济人物候选人等等”光环的猛牛扼杀成“死牛”的协议,制定了六个步骤的扼杀计划。
2003年9月至2004年1月对蒙牛进行空中打击——新闻诽谤,打击蒙牛企业的诚信,压制蒙牛公关动作及市场发展,拖延其上市时间,缓解蒙牛对竞争对手XX造成的压力;弱化央视2003年度中国经济人物之后蒙牛的宣传声音及削减牛根生的社会形象;营造2004年XX良好的竞争环境。在这阶段针对蒙牛的新闻诽谤达到高潮,波及数十家媒体、数百篇稿件。蒙牛经过顽强抗争,于2月份,将一个由竞争对手出资600万元扶植的新闻诽谤团伙一举粉碎。在充分掌握“杀牛者“的证据的条件下,蒙牛顾全大局,以德报怨,放弃了自己对这家企业的诉讼权,但这次“空中打击”极大地损害了蒙牛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巨大损失是无法估量的,险些影响了蒙牛的上市进程。
2004年2月至4月,XX竞争对手继续按照原计划执行“地面暗杀——产品投毒”,组织人员以向企业、政府和媒体发匿名信件、打匿名电话的方式,连续制造了湖北恐吓事件、广东恐吓事件、武汉恐吓事件、长沙恐吓事件、佛山恐吓事件,一时间,谣言四起,人心惶惶,企业与产业链上的西部百万奶农随时有可能遭受灭顶之灾。在此期间,牛根生与他的管理团队坐镇北京,熬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用生命的力量为正义而战。最后在党和国家重要领导的直接关怀和亲自部署下,由中宣部控制相关媒体,并由公安部直接指挥,通过北京、内蒙古、广东、湖北四省公关机关的连续奋战,所有恐吓分子全部落网,最终取得了反恐怖斗争的胜利。
2004年11月18日,央视招标蒙牛意外成为标王,媒体上开始出现对蒙牛质疑的声音而且这些文章内容大同小异,有的文章标题都没改,这违背了新闻原则。12月份蒙牛公司企划部的孙先红顺藤摸瓜找到文章的来源——北京某品牌传播机构,在公安机关的配合下发现了前面提到过的准备扼杀蒙牛的行动计划,至此由竞争对手策划的不正当竞争产生的企业公关危机得到了全面化解。
经历企业危机的蒙牛成为社会的蒙牛,全体员工的蒙牛。牛根生决定在他有生之年将自己的股权的50%以上的收益拿出来,成立老牛基金会。基金会用来奖励对蒙牛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另外低于50%的收益用于他的工作、牛根生死后的股权不能由家人继承。
蒙牛成功应对并化解此次企业面对的媒体危机和公关危机,为我们提供了处理企业危机的可以借鉴的实践经验,同时也暴露出许多企业在应对企业危机当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可以借鉴的经验
一是公司最高层领导统一指挥,整合有效资源应对突发的企业公关危机,有力保证了企业进行危机管理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在应对投毒事件的过程中,公司董事长牛根生亲自挂帅,利用竞争对手在零售终端各超市等卖场中对蒙牛产品投毒,不仅会影响社会公众排斥蒙牛产品,给公司造成企业形象和经济收入等多方面的损失,而且会危害上游产业链、地方支柱型产业的存亡及会危害广大消费者食品安全这个关系社会稳定大局的关键问题,上报中央最高领导层,得到本省政府的鼎立协助,并得到中宣部支持,控制了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从而对蒙牛控制整个事件的局面提供了有力的、根本性的保障,为取得应对企业公关危机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在应对过程中配合有关省份进行统一的、有步骤行动,从而取得“反围剿”的胜利。
二是及时应对公关危机,抑制
了危机的进一步蔓延和扩散。蒙牛公司在2004年3月3日接到武汉蒙牛公司汇报,在武汉超市中发现投毒奶包,当日立即在呼市公安局报案,这不仅使蒙牛公司从危机的开始就采取了相应的法律手段,而且为蒙牛公司及时控制危机进一步在全国范围的蔓延和扩散奠定了基础。
三是主动出击应对企业公关危机,深究产生危机的根源,防范危机的再次发生。蒙牛公司在遭受新闻诽谤和产品投毒事件后,没有坐以待毙,也没有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式,而是针对危机寻根求源,最终发现了一整套有预谋的打击、压制蒙牛发展的行动计划,从而从根源上铲除了企业公关危机爆发的“定时炸弹”。
四是在企业员工同心协力化解企业危机后,增强企业凝聚力,将危机转变成企业做成百年企业的契机。通过应对企业危机,锻炼了蒙牛的管理团队,提高了企业应对突发危机的能力。牛根生将自己的股权收益用来成立激励蒙牛人不断前进的老牛基金会,为做成百年企业打造优秀的管理团队。
暴露的问题
一是企业缺少防范公关危机的思想意识。在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置身于期间的企业面临的生存环境和要应对的各类问题错综复杂,因此应该从认识上高度重视,把危机当作一种社会常态,即企业时刻要保持危机意识,随时准备应对危机,只有这样才能把危机“扼杀在摇篮里”或者及早发现危机并采取相应措施。蒙牛公司没有意识到在激烈竞争的乳品行业,自己的每一次公关活动取得的轰动效应,对于竞争对手来说都是沉重打击,并有可能遭受不正当竞争的危害。另外过分的相信“曾经是朋友”这个信条,淡化了企业间“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个法则的存在,缺少居安思危的防范意识。
二是企业缺少有效的危机预警机制。蒙牛缺少根据公关危机发生征兆来预测危机发生几率的预警系统,其还是停留在根据企划部门人员的经验来判断、预测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因此这对于认识危机的真相缺少科学性,容易被个别人的主观臆断所干扰。
三是企业缺少应对公关危机发生的管理体系。蒙牛公司作为国内乳业的行业领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条件下,没有建立自己的公关危机管理机制和相应的支撑的体系。在危机爆发的时候,公司董事长亲自披挂上阵,从另外的角度来讲,这是企业频于应付突然出现的危机的不得以的一种应对方式。
通过前面对暗杀蒙牛事件的剖析,我们认为企业应该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树立企业公关危机意识,同时建立公关危机预警机制和应对危机发生的管理体系,并根据危机事件的不同阶段做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例如如果将危机分成四个阶段,那么在第一阶段——危机潜伏期,应与媒体保持友好关系,并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这一阶段主要保证信息沟通畅通;第二阶段——危机突发期,应该启动媒体应对策略,主要是用一种声音、一个渠道传达同一个信息;第三阶段——危机扩散期,应该利用政府、行业专家等权威限制或更正不准确的信息肆意传播;第四阶段——危机解决阶段,利用媒体树立正面影响,变危机为契机。
总之,预测危机的存在、应对危机的突发、化解危机的影响已经成为我们企业日常管理的一部分,它既能成为将危机转换成契机的锦上添花,也能成为企业没落的雪上加霜,因此加强危机管理成为现代企业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上一页
[1] [2]
第二篇:蒙牛事件转危为安——透视企业危机管理
企业战略管理作业
蒙牛事件转危为安——透视企业危机管理
05级市场营销
孙翠翠
1091405108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发展受到来自社会公众评价、同业竞争等多方面的压力,相应的企业面临的来自内部及外部的各种危机事件也逐渐增加。同时企业危机管理渐渐引起了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注意。2003年和2004年蒙牛集团暗箭难防,遭遇了重大危机;空中打击——假新闻诽谤,、地面暗杀——投毒恐吓。这两次事件蒙牛都最终找到了犯罪分子,度过难关,给世人也给自己一个公道。并以自己的处事姿态和一贯的品质保证使蒙牛的牌子更响亮。经历了这些事件蒙牛高层管理者对待危机的看法也更成熟了。
2003年6月,蒙牛的竞争对手与北京某品牌传播机构签订将蒙牛这头带着“神
五、标王、央视2003中国经济人物候选人”等光环的猛牛扼杀成“死牛”的协议,制定了六个步骤的扼杀计划。
2003年9月至2004年1月对蒙牛进行空中打击——诽谤,全国几十个省会城市近100家报纸及大约170个网站,相继出现了数百篇诋毁蒙牛形象的负面报道。打击蒙牛企业的诚信,压制蒙牛公关动作及市场发展,拖延其上市时间,缓解蒙牛对竞争对手造成的压力;弱化央视2003中国经济人物之后蒙牛的宣传声音及削减牛根生的社会形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诋毁性报道愈演愈烈,而且明显暴露出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幕后操作痕迹。蒙牛经过顽强抗争,于2004年2月,将一个由竞争对手出资600万元扶植的诽谤团伙一举粉碎。在充分掌握“杀牛者”证据的条件下,蒙牛顾全大局,以德报怨,放弃了自己对这家企业的诉讼权,但这次“空中打击”极大地损害了蒙牛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巨大损失是无法估量的,险些影响了蒙牛的上市进程。
2004年2月至4月,竞争对手继续按照原计划执行“地面暗杀——进行恐吓”,组织人员以向企业、政府和媒体发匿名信件、打匿名电话的方式,连续制造了湖北恐吓事件、广东恐吓事件、武汉恐吓事件、长沙恐吓事件、佛山恐吓事件,称在一些超市的蒙牛产品中投了毒,要求蒙牛给指定帐号汇款,不然就告诉媒体。一时间,谣言四起,人心惶惶,企业与产业链上的西部百万奶农随时有可能遭受灭顶之灾。在此期间,牛根生与他的管理团队坐镇北京,熬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用生命的力量为正义而战。最后在党和国家的直接关怀和亲自部署下,由公安部直接指挥,通过北京、内蒙古、广东、湖北四省公关机关的连续奋战,所有恐吓分子全部落网,最终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2004年11月18日,央视招标,蒙牛意外成为标王,媒体上开始出现对蒙牛质疑的声音。同年12月蒙牛公司企划部孙先红顺藤摸瓜找到文章的来源——北京某品牌传播机构,在公安机关的配合下发现了前面提到过的准备扼杀蒙牛的行动计划,至此由竞争对手策划的不正当竞争产生的企业公关危机得到了全面化解。
这就是蒙牛遭遇的危机,并最终化险为夷,这次事件使蒙牛认识到危机管理的重要,也给其他企业敲了警钟。能否在企业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机制,这对于国内绝大部分企业来说还只是一个管理名词,一个概念而已,“吃一堑,长一智”是我们企业“摸着石头过河”的思维方式,但一次企业危机爆发足以导致该企业已经没有“长一智”的机会了,因为一次的危机可能已经让企业不存在了,因此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危机、防范危机、解决危机、利用危机是企业长治久安的保障。
企业危机管理是指应付企业突发的危机事件,通过有计划、专业的处理系统将危机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成功的危机管理还能机智的将“危害”转换成“机会”。企业危机具有三个特性,一是突发性——危机一般具有隐蔽性,其来势凶猛,出乎意料。二是严重性——可能直接或间接的迫使企业停产,甚至倒闭。三是扩散性——在特定的时空迅速蔓延将企业置于不利的境地;公众形象受损、经济损失巨大、员工信心动摇、客户管理失控等。蒙牛成功应对并化解此次企业面对的媒体危机和公关危机,为我们提供了处理企业危机的可以借鉴的实践经验,同时也暴露出许多企业在应对企业危机当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企业战略管理作业
可以借鉴的经验
一是公司最高层领导统一指挥,整合有效资源应对突发的企业公关危机,有力保证了企业进行危机管理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在应对投毒事件的过程中,公司董事长牛根生亲自挂帅,利用竞争对手在零售终端各超市等卖场中对蒙牛产品投毒,不仅会影响社会公众排斥蒙牛产品,给公司造成企业形象和经济收入等多方面的损失,而且会危害上游产业链、地方支柱型产业的存亡及会危害广大消费者食品安全这个关系社会稳定大局的关键问题,上报中央最高领导层,得到本省政府的鼎立协助,并得到中宣部支持,控制了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从而对蒙牛控制整个事件的局面提供了有力的、根本性的保障,为取得应对企业公关危机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在应对过程中配合有关省份进行统一的、有步骤行动,从而取得“反围剿”的胜利。
二是及时应对公关危机,抑制了危机的进一步蔓延和扩散。蒙牛公司在2004年3月3日接到武汉蒙牛公司汇报,在武汉超市中发现投毒奶包,当日立即在呼市公安局报案,这不仅使蒙牛公司从危机的开始就采取了相应的法律手段,而且为蒙牛公司及时控制危机进一步在全国范围的蔓延和扩散奠定了基础。
三是主动出击应对企业公关危机,深究产生危机的根源,防范危机的再次发生。蒙牛公司在遭受新闻诽谤和产品投毒事件后,没有坐以待毙,也没有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式,而是针对危机寻根求源,最终发现了一整套有预谋的打击、压制蒙牛发展的行动计划,从而从根源上铲除了企业公关危机爆发的“定时炸弹”。
四是在企业员工同心协力化解企业危机后,增强企业凝聚力,将危机转变成企业做成百年企业的契机。通过应对企业危机,锻炼了蒙牛的管理团队,提高了企业应对突发危机的能力。牛根生将自己的股权收益用来成立激励蒙牛人不断前进的老牛基金会,为做成百年企业打造优秀的管理团队。
暴露的问题
一是企业缺少防范公关危机的思想意识。在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置身于期间的企业面临的生存环境和要应对的各类问题错综复杂,因此应该从认识上高度重视,把危机当作一种社会常态,即企业时刻要保持危机意识,随时准备应对危机,只有这样才能把危机“扼杀在摇篮里”或者及早发现危机并采取相应措施。蒙牛公司没有意识到在激烈竞争的乳品行业,自己的每一次公关活动取得的轰动效应,对于竞争对手来说都是沉重打击,并有可能遭受不正当竞争的危害。另外过分的相信“曾经是朋友”这个信条,淡化了企业间“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个法则的存在,缺少居安思危的防范意识。
二是企业缺少有效的危机预警机制。蒙牛缺少根据公关危机发生征兆来预测危机发生几率的预警系统,其还是停留在根据企划部门人员的经验来判断、预测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因此这对于认识危机的真相缺少科学性,容易被个别人的主观臆断所干扰。
三是企业缺少应对公关危机发生的管理体系。蒙牛公司作为国内乳业的行业领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条件下,没有建立自己的公关危机管理机制和相应的支撑的体系。在危机爆发的时候,公司董事长亲自披挂上阵,从另外的角度来讲,这是企业频于应付突然出现的危机的不得以的一种应对方式。
通过前面对暗杀蒙牛事件的剖析,企业应该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树立企业公关危机意识,同时建立公关危机预警机制和应对危机发生的管理体系,并根据危机事件的不同阶段做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总之,预测危机的存在、应对危机的突发、化解危机的影响已经成为我们企业日常管理的一部分,它既能成为将危机转换成契机的锦上添花,也能成为企业没落的雪上加霜,因此加强危机管理成为现代企业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
第三篇:从危机事件看品牌管理
从危机事件看品牌管理
骆慧敏2011-6-1
4“危机事件”,对许多企业来说,是躲都来不及的“烫手山芋”,而对于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下简称“上海岩土院”)来说,却因为“危机事件”,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得到了很大提升,外地市场开拓取得新突破!“危机事件”对于勘察设计企业到底意味着什么?勘察设计企业如何通过危机事件提升自身品牌影响力?上海岩土院“危机事件”中的品牌传播案例将带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一、危机事件回顾
2008年11月15日下午3时20分,杭州地铁一号线某车站基坑发生大面积塌陷事故,致使75米路面坍塌、下陷10多米,导致20多人死亡、10多人受伤,成为中国地铁建设历史上最严重的工程事故之一。事故发生后,杭州市政府及地铁公司立即投入抢险工作中。抢险指挥部想到了上海岩土院,要求进行技术支援。虽然上海岩土院并未承担该车站的工程勘察和基坑监测项目,并且他们参与的上海地铁建设正在紧张进行中,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使他们觉得不能袖手旁观。上海岩土院紧急动员和周密部署,在保证上海地铁监测施工不受任何影响的前提下,决定不惜任何代价,支援杭州地铁事故抢险。事故次日一早,上海岩土院便从上海派出了以张晓沪总工程师为首的精干的技术人员,调集了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奔赴现场作业,公司总裁张富根带领公司多位行政领导及技术领导先后赶到现场指导工作。当时,在倾斜的墙体之下,抢险指挥部仍在奋力地抢救被埋人员,如果地下墙体再次坍塌,将可能再次发生次生灾害,不仅被埋人员无法救出,抢险人员和监测人员也有可能有生命危险,后果不堪设想。赶赴抢险现场后,监测人员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立刻对墙体位移和周边沉降进行监测,确保不再发生次生灾害,确保下面抢险人员的生命安全。
抢险工作实施24小时连续自动化跟踪监测,连续奋斗了7天7夜,直至抢险工作结束,上海岩土院抢险人员为指导杭州地铁抢险提供了大量及时可靠数据,保障了救援人员的人身安全和抢险的顺利实施。而在做这一切的过程中,上海岩土院没有向杭州地铁建设方提出过任何要求。
上海岩土院精湛的技术水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赢得了杭州地铁建设方的好评,也在勘察设计同行和全国各地产生了很好的反响。抢险工程结束后,杭州地铁建设方邀请上海岩土院参与杭州地铁后续建设的投标。同样,由于杭州地铁发生的这次事故,引起了全国各地对地下工程风险控制的重视,提高了对基坑监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天津市相关部门从这次事故中,进一步看到了控制地下工程风险的重要性,而由于天津的软土地质和上海比较接近,也邀请上海岩土院参与天津相关工程的投标。
事实上,参与地铁施工事故抢险,这次并不是上海岩土院的第一次。2004年7月上海地铁四号线董家渡段发生隧道坍塌事故,上海岩土院也是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降水救援,事后,出色完成了修复工程的勘察、物探、降水任务,他们工作得到了上海申通公司高度肯定,并为降水业务树立起良好的市场品牌,为今后进一步占领上海市场,走向外地市场打下了基础。
二、危机事件是品牌传播的“契机”
上海岩土院参与杭州地铁坍塌抢险事件,初衷可能只是出于一份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但从效果看,无论是品牌影响力,还是市场开拓,都获益很多,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即“危机事件”如果切入得当,能成为企业品牌传播的“契机”。下面,我们从危机事件的品牌传播效果方面进行客观分析,看危机事件对企业品牌传播具有怎样的作用。
1、危机事件中的品牌传播能扩大企业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危机事件本身有较高的知名度。尤其是杭州地铁施工坍塌这样的公共危机事件,关系到民生安全,在全国有相当大的影响,信息传播深度、广度大。以上海岩土院为例,正是因为在这次重大事故抢险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而备受业内外人士关注的。通过这次事件,不但显示了企业精湛高超的技术水平,统筹协调的整合能力,也体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从而树立了良好的专业形象和社会形象,扩大了品牌企业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2、企业品牌影响力提高能够带来较大的市场效益
随着近几年市场化的深入和全球竞争的加剧,勘察设计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正从过去单一的资质、技术、产品、人才向品牌和综合实力转变。危机事件中,企业品牌能得到较好的传播,而这种“无形”的品牌形象可以进一步转化为“有形”的市场效益。上海岩土院杭州市场与天津市场的顺利开拓正是得益于危机事件中彰显出的品牌影响力。
3、企业品牌影响力提高有助于业务领域延伸和战略扩张
危机事件中建立的企业品牌,还有助于企业业务领域的延伸和战略扩张。以上海岩土院来看,杭州地铁抢险事故后,由于树立了较强的品牌影响力,受到不少建筑设计、市政设计企业的关注,他们看到了前端勘测设计和地下工程风险控制的重要性,打算下一步与上海岩土院进行战略合作,请上海岩土院参与他们建筑、市政设计前端的岩土工程业务。这对于上海岩土院来说,无疑是拓展了一个很有前景的新的业务领域。
三、如何利用“危机事件”进行品牌传播
既然“危机事件”能够为企业品牌传播和发展带来这么大的影响和效益,那么是不是每个企业都可以借助“危机事件”进行品牌传播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勘察设计企业利用危机事件进行品牌传播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一是要把握好机会,迅速切入“危机事件”。危机事件一般影响重大,又非常紧急,企业要能够及时掌握这方面信息,并迅速做出应对,从品牌管理的角度,一般要求危机发生后48小时内相关单位要赶赴现场,拿出应对策略。作为勘察设计企业,要学会把握机遇,迅速切入“危机事件”,这需要企业具备较高的信息敏感度、果断的决策力和较强的战斗力。
二是要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综合实力或特色。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危机事件”的发生虽然是偶然性的,但应对危机的能力却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海岩土院为例,该企业具有50多年的历史,有4位国家级勘察大师,无论是技术、经验还是管理,在业内都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尤其是具备提供岩土勘察、设计、监测、降水等一体化解决方案能力,并在量测技术、岩土工程咨询、工程降水等业务领域具有独特优势。正是因为具备了这些综合实力,该企业才能在第一时间,调集人力、物力,赶赴现场,发挥重大作用,并且能够保障企业其他开工项目不受任何影响。如果企业不具备一定的实力,即使面临这样的机会,也很难有突出的表现。
三是企业领导要有品牌经营理念和长远战略眼光。品牌的建设是一个相对长期的工程,甚至有时是要做“赔钱”的事。上海岩土院几次参与工程事故抢险,都是没有任何报酬义务去做的,而且是在其他项目工期紧张的情况进行的。当然,事后他们因为抢险中的突出表现赢得了后续项目,但并不是所有参与危机事件处理的企业都能带来后续市场效应,这就需要企业要有长远战略眼光。而对于上海岩土院来看,虽然企业改制了,但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回报社会意识已经渗透到企业的文化之中,想客户所想,为客户增值的服务理念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已经内化为企业“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企业精神。
四是借助专业人士对品牌进行传播和持续管理。品牌管理对于很多勘察设计企业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事实上,通过危机事件进行品牌传播是一种专门的品牌传播方式,尤其是利用公共危机事件进行传播。但危机事件一般知名度高,会有来自各方面的利益主体关注,信息渠道也很多,如何通过危机事件传播积极彰显企业自身品牌,需要专业人士进行设计和管理。这一点也是很多勘察设计企业比较欠缺的。如企业要传播的品牌核心价值到底是什么?要重点传播给哪些对象?选择何种方式传播最为有效?要注意哪些方面的负面传播和干扰因素?如何后续进行品牌管理? 等等。
对于上海岩土院来说,张院长坦承,企业品牌影响力扩大后,社会的关注和期望提高了,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们下一步关注的重点是如何进一步综合提升企业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并对企业品牌进行长期持续管理。
勘察设计行业正在进入一个“品牌”竞争的时代,勘察设计企业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品牌的力量。上海岩土院通过危机事件进行品牌传播的案例,带给我们的,既是勘察设计企业品牌传播、管理的成功经验启示,也是勘察设计企业如何构建品牌竞争力的深层次的战略思考!
第四篇:从蒙牛特仑苏OMP事件看危机公关
从蒙牛特仑苏OMP事件看危机公关
一、案例:
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仍在迅速地在世界各地蔓延,全球经济尚未快速回暖,在这个寒风萧萧的经济危机年代,有一个来自中国的企业的心情却比寒冬来得更冷,那就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蒙牛企业。2008年爆发于全中国的那件三聚氰胺事件,让整个中国奶制品产业整体损失惨重,也让国人对奶产品失去信心。其中蒙牛企业受三聚氰胺事件的不利影响,2008年12月23日,在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蒙牛乳业(02319.HK)业绩预警公告称,预计2008财年的亏损约为人民币9亿元,这是蒙牛乳业自2004年在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上市以来首次亏损。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09年2月2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函指中国乳业巨头蒙牛集团的高端品牌“特仑苏”违法添加了名为OMP(造骨牛奶蛋白)及IGF-1(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的物质,而我国尚未明确OMP的安全性,IGF-1也未列入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并责令蒙牛禁止这一添加行为。10天后,即2月11日,此公函被媒体获悉并公布。此次官方的介入源于国家质检总局接到蒙牛特仑苏牛奶产品的举报,是官方首次对蒙牛的“OMP”进行表态。自特仑苏OMP产品2006年初诞生后,对其可能致癌的质疑持续不断,之前多为行业协会和民间人士。蒙牛随后回应否认“特仑苏”添加了IGF-1,表示OMP安全性获国际认可,“OMP与IGF-1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物质”。而学者方舟子认为,OMP和IGF-1应是同一种物质,IGF-1能增加癌症发病率。至此,关于OMP可能致癌的安全性质疑全面升级。
国家主管部门叫停知名乳企业热卖的高端牛奶产品。这个事件再次引来了媒体以及公众的关注,以及对待特仑苏OMP牛奶的食用安全性提出了质疑。特仑苏OMP安全**骤起。
二、案例分析: 危机公关的产生:
1、产品质量问题:俗话说:无风不起浪。自从特仑苏OMP产品于2006年初上市以来,对于安全的质疑就持续不断。但是这并未有引起蒙牛企业是重视。而这次国家质检总局公开发函,体现了官方对该产品所存在的未知风险的担忧。最后通过专家对待这个问题的研讨,认为该产品不会危害人体健康,但是未经卫生部门的批准私自添加OMP,违反了《食品卫生法》同时夸大了产品功能,但是安全性还是要进行进一步的讨论,这才使蒙牛OMP这一时间安全度过,但是很多消费者还是对待这个问题表示质疑,由此可见,在产品质量上特仑苏还是存在着隐患。
2、企业营销策略:蒙牛将其产品特仑苏定义为高端产品系列,同时在名称上,特仑苏在蒙语里是金牌牛奶的意思。其产品最大的卖点就是添加了OMP,同时还在包装上加印了“中国公众阴阳与发展中心的委托国家权威专业机构对待特仑苏所含蛋白质的实际效果进行了动物狠人的临床试验,实验证明,OMP在增加骨骼密度,防止骨量丢失方面具有作用”并且还以OMP为宣传点铺天盖地的进行宣传,称OMP为独立研发,夸大宣传。在这次事件中蒙牛又举出美国权威机构对于OMP的认证与鉴定。最后国家质检总局宣布其无害才消除了人们的恐慌。
3、企业没有做好危机预警系统 2009年2月11日,《每日经济新闻》曝光国家质检总局回复内蒙质检局关于蒙牛特仑苏OMP的批复,一时激起千层浪,各大门户网站纷纷首页转载。下午4时,蒙牛发布公开说明。也许是准备不足,事出突然慌了手脚,蒙牛发布的公开声明,成为今后很长时间里媒体和公众质疑的一个焦点,因为在此之前之后,蒙牛的说法多次前后不一,充满矛盾。所以一个公司没有做好危机预警系统的话,一遇到危机事件,就会慌了手脚。分析蒙牛的危机公关策略
对于整个事件的处理,蒙牛集团运用了危机公关中的5S原则。
1、承担责任原则:
在这场特仑苏OMP牛奶事件当中,蒙牛企业却一直坚守OMP是安全的,同时特仑苏OMP牛奶是值得消费者信任的。结果,国家权威部门再次让蒙牛企业感到了难堪,蒙牛企业进口并使用OMP并没有事先申请批准,违反了《食品卫生法》的有关规定。蒙牛并没有勇于承担责任,有太多太多的危机事件告诉我们,当危机来袭并且不断深化的时候,公众对企业的期望值往往是先求事实之澄清,但很快就会过渡到对价值回应的需求之上。所以,如果企业只是一味地执着自己的“对”或者“错”,“是”或者“非”这个层面的事实之维,是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公众怒气。只有“敢于承担责任、真诚沟通态度以及提前做好防范”,才是化解和防范危机的有效之道,才是正确的企业危机公关。
2、真诚沟通原则:
在特仑苏OMP牛奶发生之后,蒙牛企业缺乏足够的真诚沟通态度,只是单方面地强调OMP是安全的,特仑苏OMP牛奶是值得消费者信任的。其实,这种做法不是在与公众进行真诚的沟通,而是在与公众进行私下的较量。你怀疑我的产品有问题,我就明确告诉你我的产品绝对没有任何问题,随你怎么怀疑和猜测,我的观点就是产品是安全的,产品是值得信任的。而这样缺乏足够的真诚沟通态度则更加大了公众对企业处理危机的怒气。当危机来袭并且不断深化的时候,公众对企业的期望值已经不仅仅是企业澄清事实的真相,而是希望能够从更高的价值层面获得企业的真诚反馈。
3、速度第一原则:
2009年2月11日,国内多家国内媒体报道了,特仑苏添加剂OMP不合法。同时知名学者方舟子撰文称,OMP里的IGF-1能增加癌症发病率。2月12日,蒙牛向媒体公开北大医学部研究报告,称OMP具有明显抑制骨吸收的作用,但此报告已公开部分并未列明试验方法。13日,卫生部等六部委组织专家对蒙牛公司使用的OMP食用安全性进行了研讨,认为该产品不会危害人体健康,但指出未经卫生部批准添加OMP,违反了《食品卫生法》,并擅自夸大宣传产品功能。2月14日,蒙牛集团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回应说,蒙牛把OMP原料作新资源食品原料对待,所以不存在申请。OMP与IGF-1不是同样的物质,不能致癌。2009年2月14日,蒙牛公司高层在北京接受各媒体采访,回答了媒体及消费者对OMP的各种疑问,从而强有力的组织了错误信息的传播,组织了危机的蔓延。
4、系统运行原则:
在发生OMP事件后,蒙牛一方面积极的与各家媒体沟通,一方面积极寻求政府部门的帮助。最后在国家质检总局与卫生部等部门出具了“专家认为饮用添加OMP的牛奶不会产生健康危害”的结论时,蒙牛抓住第一时间马上与各家媒体联系,使其第一时间发布此消息,并召开新闻发布会,在最大范围内澄清了事实。
5、权威证实原则:
对于在网络上流传了诸如“蒙牛或步三鹿后尘”“蒙牛——下一个三鹿”等等之类的帖子时,依然保持沉没。而当卫生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组织卫生、营养、毒理、食品、农业等方面的专家对蒙牛公司使用的OMP食用安全性进行了研讨,并出具了“专家认为饮用添加OMP的牛奶不会产生健康危害”的结论时,蒙牛适时的进行了新闻发布会,由公司总裁和技术总监亲自出面面向媒体和公众进行解释。进行了由危机主体举行的“危机公关”,就是“揭露真相”——用权威机构的权威结论作为说服公众的证据。第三方证言的强力支持。一次化解公关危机。
三、总结
在公关危机发生后首先要抓住产生危机公关的根源。从根本上抓住原因。企业方,即企业自身的问题,即诚信问题、管理和自律问题。如果企业没有一个自律的机制、没有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而是企图以假冒伪劣、有潜在威胁、非安全、非健康的产品赚取利润,这样的企业是不会长久的。企业应该以百年基业的战略经营企业,应时刻加强自我监督和管理,要懂得产品质量是企业立足的根本。最后运用广大媒体的监督的力量。善于与媒体打交道,与媒体保持一种联系。抓住危机公关的第一时间。然后通过媒体出面澄清事件或者说明事件。给公众一个交代。利用政府机构的帮助,出面支持。化解公关危机。
公共危机发生对于企业来说并不是等于毁灭,只要积极的面对,提出可实行的危机公关方案,重新树立其公众形象。
第五篇:从杜邦特富龙事件看企业公关危机管理_NEW
从杜邦特富龙事件看企业公关危机管理
信管0301 冯雁(3130030105)
去年7月开始,杜邦“特富龙”这个名字又在我们耳边回响起。这一次不是因为用特富龙这种材料制造的锅有多么耐用,多么受欢迎。一切都是源自美国环保署对杜邦公司的指控和预期的处罚。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不过是美国杜邦公司在生产特富龙过程中使用了一种催化剂叫“全氟辛酸铵”可能存在对环境的污染,而没有按照正常的程序履行相关的行政程序进行问题报告,导致美国环保署欲以追罚高达3亿美金的罚款。
可是,千万不要把问题想到只要杜邦公司交了罚款就可以了结事端这么简单。美国环保署处罚令一出,给杜邦公司乃至整个不粘锅行业带来的很可能是一场灭顶之灾。好事不出门,坏事行千里,消息里充斥着谣言和猜测。一个在美国只是很简单的行政程序问题,传到中国就摇身变成了产品安全问题。凡事只要上升到“安全”的高度,那么就肯定会引起各个方面的恐慌,何况是关系到人身安全的日常用品。一时间,杜邦公司形象信誉损失惨重,导致特富龙相关产品销量直线下滑。事件发生后,与上年同期相比,7月份不粘锅国内市场销售同期下降了35%,8-9月份下降了90%以上,主要生产企业库存积压金额超过1亿元人民币。
特富龙事件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究其客观原因,应该大致分为三大方面:
第一,市场秩序的混乱。由于我国正在处于市场经济逐步建设和完善的时期,过去的计划经济仍然在影响我们的市场经济参与主题的行为,加之市场经济各项法制法规并不完善,也缺乏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监督、监管措施,导致转轨时期各企业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进行经营活动,忽视了其社会价值的重要性。缺少了企业道德的约束,市场必将无序运行。最近暴出的阜阳劣质奶粉、龙口毒粉丝以及苏丹等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似的老百姓无法再安心地相信任何企业、任何产品是对身体无害的、绝对安全的。老百姓对产品安全、食品安全问题的敏感度甚至大过于蚂蚁对热锅的敏感度,只要舆论有任何不利的消息公布,反应最大的,就是处于经济运行链末端的消费者了。
第二,舆论的导向。我认为媒体的力量可以用“爆炸式、病毒式的力量”来描述,媒体传播到的角落,无一例外的影响着那里的人们,清洗着他们的头脑。本来很简单的行政程序问题,到中国就被报导为产品安全问题;本来只是催化剂可能存在毒性,被炒作为最终产品会致癌,殊不知,催化剂根本不会参加化学反应,更不会“搀杂”在最后的产品中。我们不反对、甚至欢迎媒体对生活的关注,但起码这些报道应该是客观、公正的,作为记者也要有清醒的头脑,更不能被个别厂商利用,成为这些厂商趁机炒作的牺牲品。
第三,商业道德的缺乏。没有商业道德的企业最终会被洗牌出局,一时的威风不能遮掩一世,当看似诚信的面纱被事实揭穿,最终失败的必将是自身。在特富龙事件中,立邦公司就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它主动与杜邦划清界限,拒绝使用特富龙作为原料,甚至抨击杜邦,看似明智的炒作又给自己埋下了多大的隐患呢?现在事件已经明了,特富龙无害,那么立邦公司以后的立足点还能是在制锅业么?还会有任何一家公司敢把原料提供给这样缺乏商业道德的企业吗?
以上这些,都是特富龙事件发生后杜邦公司要及时想到和处理的突发事件,危机中的公关显得那么重要,只要有一点点的不到位,后果就是惨重的。虽然作为一个拥有200年历史的企业有着很多的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和能力,在这次事件中处理的还算得当,但不可否认,他们还是疏忽了诸多细节,虽然算不上失败,也只是全身而退罢了。下面我们就此事件中杜邦公司的表现来分析一下,企业应该在处理公关危机,从主观上应更注重哪些问题,使企业免遭重大打击。
1、反应迅速,把问题控制在萌芽中。由于事件在美国和中国面临的问题或危机性质截然不同,公司老总们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只是在自已的网站上作了一个声明,直到一周后即7月15日,公司才开始正式对媒体和消费者作出说明,虽然总裁也亲自出面解释,表明了对事件的重视程度,体现了杜邦公司的信心和诚意,但痛失了将危机扼杀于源头的机会。而且,作为公司代言人的总裁露面晚,直到事发近两周后,杜邦中国公司的总裁才与媒体见面,这让人感到杜邦公司对中国的消费者根本不重视,甚至是冷漠和无礼。
2、要了解上帝,知道这里的上帝,他们在想什么。上帝和上帝是不同的,美国和中国地域有别,文化也自然有别,认识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不同,况且市场经济发达程度的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很自然,老百姓对同一事件的理解也不同。杜邦的失误就在于他们没有仔细琢磨中国消费者的思维习惯和在中国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及时打预防针,导致事件经媒体披露后,引起消费者的恐慌。而且在向公众解释的过程中,没有抓住事件的本质,对媒体横加指责:杜邦公司称“中国媒体的误解导致‘特富龙’在中国目前的困难局面”,这种说法显然是不负责任的,是不诚恳的。即使媒体有失偏颇,也要显出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企业的大度,给人一种坦诚、值得相信的感觉。况且媒体是有质疑甚至误会的权利的。
3、要对消费者有责任心。这次事件是关乎人身生命有关的危机,势必立刻引起公众强烈的焦虑。但特富龙公司仅从自身考虑,除了一而再再而三的表白外,根本没有建议消费者暂停购买。但事实上,虽然特富龙公司没有要求暂停购买,消费者却早在心里有主张,而不再购买不粘锅。但是主动要求消费者暂停购买与消费者自已决定不购买在公关效果上却是天壤之别。正是这种责任心的缺乏导致了消费者状告生产厂家,使事件再起波澜。
4、要对客户一视同仁。杜邦公司正是对下游客户未能一视同仁,导致出现叛徒。立邦电器声称要向杜邦索赔,当然有其自身炒作的重要因素。但是这也反映出杜邦在危机出现后,未能对所有客户一视同仁,轻视小企业的作风。中国公司公关经理就此“甚至表示并不知道立邦这家公司”,其轻慢之态溢于言表。
5、权威证实很重要。除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介入外,杜邦公司没有充分动员第三方的中立机构,只有杜邦自已出面,以致于在最终检测结果出来之前,缺乏公信力。
可以看出,杜邦公司在特富龙事件的处理和应对中还有很多细微的环节存在漏洞,这也给其它企业敲响警钟。作为企业,在平时就应该作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以及一系列的处理和变通方式,以在事件发生后能够说服群众,取悦媒体、同业企业和各方面的支持。
不可否认,杜邦公司在很多方面还是成功的,诸如表态坚决,对外统一口径;总裁亲自出面解释,体现了杜邦公司的信心和诚意;配合各种媒体采访,由重量级媒体发布消息,以积极与消费者沟通;联合下游厂商,共同公关;积积采取技术整改措施;尊重权威,并积极配合权威部门的检测。
总结起来,对于企业公关危机的应对,只要做到如下几点,还是可以平稳度过的:
1、速度第一原则:事件发生后,公司必须当机立断,快速反应,果决行动,与媒体和公众进行沟通,从而迅速控制事态。否则会扩大突发危机的范围,甚至可能失去对全局的控制。危机发生后,能否首先控制住事态,使其不扩大、不升级、不蔓延,是处理危机的关键。
2、系统运行原则:在逃避一种危险时,不要忽视另一种危险。在进行危机管理时必须系统运作,绝不可顾此失彼。只有这样才能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化害为利。
3、承担责任原则:危机发生后,无论谁是谁非,企业应该承担责任。即使受害者在事故发生中有一定责任,企业也不应首先追究其责任,否则会各执已见,加深矛盾,引起公众的反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另外,公众很在意企业是否在意自已的感受,因此企业应该站在受害者的立场上表示同情和安慰,并通过新闻媒介向公众致歉,解决深层次的心理、情感关系问题,从而赢得公众的理解和信任。
4、真诚沟通原则:企业处于危机漩涡中时,是公众和媒介的焦点,一举一动都将接受质疑,因此千万不要有侥幸心理,企图蒙混过关。而应该主动与新闻媒介联系,尽快与公众沟通,说明事实真相,促使双方互相理解,消除疑虑与不安,做到“诚意、诚恳、诚实”。
5、权威证实原则:自已称赞自已是没用的,没有权威的认可只会徒留笑柄。在危机发生后,企业不要自已高喊叫冤,而要曲线救国,请重量级的第三者在前台说话,使消费者解除对自已的警戒心理,重获他们的信任。
要想尽可能避免危机的发生,单单依靠事后处理是不够的,事后处理得再及时,事件也已经发生了,影响也已经造成了。所以作为企业必须建立、健全一套危机预警机制,让问题在萌芽中或刚刚有苗头时就能得以控制。另外,个体公司的诚信也变得十分重要,只有在法制、道德、权责利分配、政府规制等各方面都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进而形成一个相对完善和合理的新市场秩序来规范市场中个体的行为,也许才是更值得期待的。
信管0301 冯雁
3130030105 2005-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