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马恩社会主义观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继资本主义社会之后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它将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差别、没有商品货币,没有政治国家,即人们说的四无。但是,上述四无特征,是对整个未来社会而言的。1886年,英国要出一本《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小册子,请恩格斯谈谈社会主义的特征。恩格斯说:“无论如何应当声明,我所在的党没有提出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脱离这些事实和过程,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全集,36卷,第419-420页)接着恩格斯说,这些特征的经济方面,他在《反杜林论》中曾试图加以叙述和解释。的确在该书的第三编第二章中 有“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选集,第三卷,第323页)。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讲过社会主义基本特征问题,这是不符合事实的。但是,在《反杜林论》中讲的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同义语,实际上是整个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875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第一次把未来社会划分为两个阶段: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后来列宁又把它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也就是在社会主义阶段,“由于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恰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个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选集,第三卷,第10页)也就是说,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至于它和资本主义社会相比较,则更存在本质区别。那么,这个本质区别是什么,或者说共产主义第一阶段都有哪些特征呢?
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社会性与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首先就是变私有为公有。恩格斯说,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是未来社会同资本主义社会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那么,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公有制到底采取什么实现形式呢?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说:“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这里集体的,并不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同全民所有制相对应的集体所有制中的“集体”。《哥达纲领批判》中的被译作中文的“集体”,在德文和英文中相对应的词是“合作”、“协作”、“合作社”、“协作社”等等,一般译为“合作社”。从《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的论述来看,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就是采取合作社形式的公有制社会。马克思决不是凭空想象未来社会的所有制的具体形式,而是也只是从当时的实际出发找到并肯定了合作社这种形式。由此,我们得到启示,新社会第一阶段实行公有制,这是本质特征、根本原则。但采取什么具体形式,马克思当时提出的合作社。在当代条件下,究竟采取什么样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可以探讨并从实际出发加以解决的。但是,公有制这一原则是一定要坚持的,否则,就谈不上社会主义了。
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有许多不同的表述,如“财产共有”、“公有”、“社会所有”、“社会个人所有”、“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手里”,等等。所有这些不同的表述,其实是一个意思,即社会所有。作为同义语经常交替使用的“公有”和“社会所有”这两个词,有时会在同一段话中并列出现,而与这两个词的意思相同的近似表述同时出现的例子就更多了。马克思后来提出了共产主义“两阶段”学说,但始终没有区别过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的所有制。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这两个阶段实行的都是“社会所有制”。社会所有制是劳动者在全社会范围内联合起来对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共同占有,是统一的社会所有。把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所有制说成是全民所有制,这并非马恩的说法,马恩甚至连全民的提法都没有;说第一阶段实行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也并非是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所有制形式,马恩在谈到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时候,都限于过渡时期,并没有把它延伸到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或者说社会主义社会。
近年来,有人把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论述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中提到的“重新建立古人所有制”,解释为建立人人皆有的私有制,这是严重歪曲。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谈到资本主义私有制否定了劳动者个人私有制后,又必然造成对自身的否定,即否定之否定。但“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劳动者私有制,而是在大生产和协作的基础上,重新建立劳动者个人所有制。因此,重新建立劳动者个人所有制包括两个方面意思:第一,建立公有制而不是私有制;第二,实现劳动者个人同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而不是互相分离。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中,除了个人消费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成为个人财产。”恩格斯在引用《资本论》这段话后解释说:“对任何一个懂德语的人来说,这就是,公有制包括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包括产品即消费品。”(选集,第三卷,第10、170页)可见,把马克思的话说成是建立人人皆有的私有制,不仅毫无根据,而且只能是为资产阶级自由化鼓吹私有化的理论借口。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是消灭了商品生产的计划经济
社会所有制的建立或者说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就意味着商品货币关系退出了人类的历史舞台。因此,既然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或公有制,因此,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消灭商品生产是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就已经实现了的。
马克思恩格斯无情地批判过诸如蒲鲁东、杜林一类企图永远保留商品生产的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观。后者也在批判资本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剥削,但却把劳动者之被剥削仅仅归结于没有得到其创造的价值,他们幻想有不使资本主义介入的纯粹的商品生产。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从劳动者能够得到其创造的价值、能够实现其商品所有权的小商品生产发展而来的,又要永远保留商品生产,又不想要资本主义这个结果,是办不到的。马克思指出:“说雇佣劳动的介入使商品生产变得不纯,那就等于说,商品生产要保持纯粹,它就不该发展。商品生产按自己本身内在的规律越是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也就越是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马克思挖苦蒲鲁东:“把永恒的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同资本主义所有制对立起来,想以此来消灭资本主义所有制,对他的这种机智不能不感到惊讶!”因此,我们也有同样的理由,对那种认为商品生产万世不灭,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共存共荣”的观点不能不感到惊讶!
消灭商品生产与实行计划经济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曾有过计划经济与商品生产并存,但此计划经济非彼计划经济,不是马克思恩格斯预见的那种完全排除了商品货币关系的计划经济。虽然“计划经济”这几个字是列宁的概括,但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绝不是列宁附加的,更不是斯大林附加的。计划经济是马克思社主义观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题中应有之义;计划经济与按劳分配一样,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体实现。人们常说,社会主义之所以要代替资本主义,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因为建立了公有制,消灭了剥削。这些说法当然是正确的。的确,公有制消灭了剥削,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一句话,解放了劳动。但仅此还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了的劳动只有合理地组织起来,才能形成实际的生产力。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不仅要求在生产单位内部合理地组织劳动,还越来越要求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合理地组织劳动。对于前者,资本主义已经做到了,对于后者,只有在社会主义才能做到,这就是用有计划地组织社会劳动代替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因此,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搞社会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若不实行计划经济,在理论上就等于根本没弄清资本主义何以会束缚生产力以及为什么要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实践上就等于架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使其在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不起作用。
不论任何社会,人们要想得到跟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量的社会总劳动量。自然经济中的家庭生产是如此,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整个社会的生产更是如此。马克思揭示了,“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方式”。1 在商品生产社会中,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实现形式是产品的价格,通过价格的波动来配置资源。在人类社会的一定历史阶段,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有效性是十分明显的。然而,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这种资源配置方式自始存在的弊端越来越突出了,不断发生的经济危机就是对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不断反抗,并强制地、通过对生产力的破坏使资源配置比例得到调整。因此,就连资本主义也在强调所谓宏观调控了。然而马克思恩格斯讲的计划经济绝不仅仅以资本主义所能达到的宏观调控手段为限,而是从根本上改变由价格来分配社会劳动的这种方式。排除了商品交换的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特有的运行方式,因而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来说,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摘不开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80页。第三,按劳分配与社会主义
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了劳动者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排除了依靠生产资料所有权而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经济基础,在这种情况下,既然“除了自己的劳动,谁也不能提供其他任何东西”,那么,分配自然也就只能按照生产者提供的劳动来进行了。或者换句话说,在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前提下,“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利益关系必然是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实行的等量劳动互换”。
也就是说,由于实行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从而也就消灭了生产劳动的私人性质和社会性质之间的矛盾,因而用在产品上的个人劳动直接作为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存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劳动产品也就无须表现为商品,因而“人与人的关系也就不也就不必要通过物与物的关系而表现出来” 2,劳动价值论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第四,国家消亡
国家是社会分工、私有制以及由此产生的阶级对立的产物。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建立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了阶级,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因此,必然会自行消亡。当国家终于真正成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时,就使自己成为多余的了,那时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
马克思没有讲过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还存在国家。科学社会主义一贯主张废除国家(当然“废除”这个词是不准确的),只承认过渡时期应有国家(这是区别于无政府主义的一个方面),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批判拉萨尔派争取“人民国家”的错误论调。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存在于过渡时期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因而是已经开始消亡的国家;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由于阶级的消灭,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也就消亡了。当然,在过渡时期结束时,国家究竟怎样消亡,这是我们无法想像和推测的。社会科学不能给出这样的答案:若今天宣布过渡时期结束,明天肯定国家完全消亡;社会科学只能给出这样的答案:由于阶级的消灭,国家存在不是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
2胡钧:《胡钧经济论文集》,第288页。的特征,国家消亡才是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特征。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是在批判“纲领(草案)”提出德国工人党争取建立“自由国家”的错误论调时,提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制度”的 3。在这里,马克思指出,随着资本主义被消灭,“现代国家制度”即资产阶级国家的根基就消亡了,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时期,则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过渡时期”以后呢?“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家制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换句话说,那时有哪些同现在的国家职能相类似的社会职能保留下来呢?”马克思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但没有直接回答问题,只是说“这个问题只能科学地回答”4,而不能像“纲领(草案)”那样侈谈“人民国家”。
很难说,马克思这里已经肯定共产主义社会还有国家。他笼统地提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制度”,不过是借这里涉及到的“国家”这个话题,提出未来社会“有哪些同现在的国家相类似的社会职能保留下来”(着重号为引者所加)的............问题。谁都知道,科学社会主义是主张“国家消亡”的。但是“国家消亡”是不是意味着原来由国家承担的一切职能全部消亡、被废除了呢?不是的。原先由国家行使的管理公共事务的某些职能还会保留下来,正如恩格斯在《论权威》中所指出:“所有的社会主义者都认为,政治国家以及政治权威将由于未来的社会革命而消失,这就是说,公共职能将失去其政治性质,而变为维护真正社会利益的...........
5简单的管理职能。”(着重号为引者所加)。当然,究竟哪些职能属于未来社会.......需要保留的“公共职能”,还是一个未知数。可以明确的是,未来社会的这些公共职能已不再是“国家的职能”;而是与国家职能“相类似的社会职能”。因此,可以认为,马克思提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制度”,不是承认未来社会有国家存在。无论是《哥达纲领批判》,还是马克思恩格斯后来的著作,都没有讲过共产主义社会(哪怕是第一阶段)还有国家。
这是马克思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谈论“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制度”,而且自己也没有回答。顺45便说一下,《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提出的一些重要观点,包括共产主义社会两阶段学说,在马克思后来的著作中亦未再论及。有意思的是,恩格斯在此后长达20年的时间里,既不讲“两阶段”,也不讲与此有关的其他一些理论问题;他为“批判”作序,写了十几封有关信件,均不谈此类问题。作为推测,看起来马克思想深化对未来社会的认识,又苦于条件不备,而恩格斯大概认为这需要留给后人解决。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14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27页。
第二篇:社会主义本质观
解读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
杨真珍
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河南焦作 454000
摘要:“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邓小平同志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实践和理论上的追问,最终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这一理论博大精深,意义非凡,不但对前人的社会主义思想进行拨乱反正,而且解除了人们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惑,如今我国的改革进程进入攻坚阶段,重新对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进行解读,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生产力;改革
一、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观的思想起点
第一,文革结束时,老百姓的生活状况相对于解放前并没有获得改善。以城市居民为例,从1957年到1976年,城市职工的工资不但没有上涨反而还有所下降,市场上消费品稀缺,需要凭票购买。搞了20年的社会主义,老百姓连基本的温饱水平都没有解决,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们不免会对社会主义提出很多疑问,难道这就是我们追求了多年的社会主义么?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究竟体现在哪里?邓小平更是如此。第三次复出后,他就对“文革”时期所提出的“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这些口号打上了沉重的问号。1977年12月,他尖锐地指出:“什么叫优越性?„„人民生活水平不是改善而是后退叫优越性吗?如果这叫社会主义优越性,这样的社会主义我们也可以不要。”对这一问题的追问,实际上是为他将来重新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埋下了伏笔。第二,改革开放后,中国涌现出一大批乡镇企业、“三资”企业、股份制企业等许许多多面向市场的新生事物,这些新生事物促进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但受国际形势的影响,1989年中国发生了一场企图推翻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一些政治家和理论家把这次政治动荡归罪于市场取向的改革,指责这些所谓市场化的改革实际上就是“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推行资本主义制度”。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实际上又面临一个十字路口,中国的这些新政策是社会主义么?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是否应该戛然而止?这些问题又摆在了人们面前。在这样一个紧要关头,邓小平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讲话”,完整的提出了他的社会主义本质观,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鼓励人们大胆的改革,给所有的中国人民进行了一次新的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二、社会主义本质观的涵义
(一)把生产力的标准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位
文革中“四人帮”提出“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意思就是社会主义就应该是穷的。而邓小平则旗帜鲜明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搞社会主义首先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解决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因此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也离不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
为社会主义本质来认识,既从根本上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原本思想,又从根本上纠正了我们过去所犯的错误;既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迫切需要,又对当代世界提出的挑战作出了回答。
(二)突出了社会主义的目的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他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不同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1]选邓小平还指出,如果中国的改革导致了两极分化,那改革就算失败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正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标志着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消失,虽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过程在,但只能作为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我们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三)突出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邓小平并没有给社会主义本质下死板的定义,而是用了五个动词:“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层层深入、层层递进,在动态中生动地描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2]社会主义是一个过程,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有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邓小平在阐述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步骤时,则把社会主义本质逐步实现的过程更加具体地描述出来,其中包括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翻两番和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就具体地把现代化实现的过程与社会主义本质逐步实现的过程统一起来。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的科学概括,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几十年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道路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和突破。这一概括,既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也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澄清了长期困扰人们心中的不合乎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认识,摆脱了一直以来拘泥于具体形式而忽视真正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内容的错误倾向,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为判断改革开放的是非得失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把对科学社会主义认识推向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当前的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当前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就必须坚定信心、凝聚共识。因此,要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改革永无止境,在改革的进程中,我们终究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各种利益的调整会使一些阶层的利益受到损害,因此,继续推进改革的难道会更大,工作会更复杂,但在改革的进程中我们不能浅尝辄止,改革的推进需要我们拿出一往无前的勇气,而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提出,对于我们指导改革沿着合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方向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精辟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4.[2]徐志宏,秦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第三篇:伊索寓言说课稿 (马恩玲)
《伊索寓言》说课稿
六街小学 马恩玲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伊索寓言》属于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本单元属于故事集锦,由成语故事、文学故事、民间故事和寓言故事组成,其中成语故事中的两篇故事都是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来自寓言的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人格化修辞方式等,来讲明某个原理或者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嘲讽和劝诫的性质。
《伊索寓言》产生于希腊的古典时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结构短小精悍,内容博大丰满,既有深刻丰富的思想性,又有形象生动的艺术性,适宜任何年龄的人阅读本文讲述了三则寓言,紧凑密切,意蕴丰厚,以浅近的语言把角色描画得绘声绘色,生动传神,使人读后兴致盎然,从其中获得深刻的启迪和教益。《狐狸和乌鸦》讲狐狸吃不到蒲萄发语辞蒲萄“是酸的,不好吃”;《牧童和狼》讲一个牧童屡次大叫“狼来了”棍骗乡村居民,当“狼真的来了”,谁也没有去帮忙他;《蝉和狐狸》讲狐狸想吃蝉,便假装嘉赞蝉的歌声妙美,但蝉看穿了狐狸的企图,没有上钩。每则寓言都以篇末的一句训诫作结,具有画龙点睛的成效。本节课主要内容为《牧童和狼》和《蝉和狐狸》。
2、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一两个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获得教益。
3、教学重点:(1)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获得教益。(2)能选一两个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教学难点: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获得教益。
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动谈话式、启发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在学法指导上,我注重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教法上以问题发现法为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适时点拨,以读促悟。
三、说教学过程
(一)、设景生趣,自主学习(5—8分钟)导入:
1、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2、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曾经是一个奴隶。他机智幽默,聪颖过人,在儿童心目中始终扮演一个故事大王的角色。《伊索寓言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内容十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题材相当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尤其集中反映了下层社会里奴隶的思想感情。《伊索寓言集》里的角色大都由动物担任。这些动物和人一样,会思考,能说话,从本质上说仍是人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的各色人物。导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伊索寓言》,课文共有三个故事。请你快速读一读课文,看看是哪三个故事,读的时候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二)、研读感悟,组内学习(5—7分钟)
读完课文,老师要考察一下大家生字词的学习效果(出示PPT)提醒学生注意“狐狸”在一起连读时,“狸”读轻声;“葡萄”在一起连读时,“葡”读轻声。
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板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三)、多元导悟,展示学习(10—15分钟)(1)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
(2)(PPT课文第一自然段)葡萄架上,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一只狐狸看到了,馋得直流口水。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但是白费劲。1.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 2.小组合作讨论: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
3.“白费劲”说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时狐狸的神情吗?
(3)(PPT课文第二自然段)狐狸感到无望了,只好转身离开。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1.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狸在“白费劲”、“无望”的情况下,仍然对葡萄恋恋不舍?
2.同学们吃过成熟的葡萄吗?是什么滋味?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3.看来狐狸是吃不到葡萄,心里酸溜溜的。这酸溜溜的话该怎么读呢?谁来读一读?
(4)(PPT课文第三自然段)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
1.从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吗?你怎么理解这段话?
2.你觉得狐狸是怎样的一个人? 交流:自欺欺人、死要面子、自我安慰„„ 3.学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吃不到葡萄,就说是酸的。狐狸先生的这句话,已经成为世人皆知的俗语了。(6)小结:
其实在我们心中也住着这样一只狐狸,所以要看管好它,不能随便让它跑出来哦。
(四)、巩固深化,共同悟学(8—10分钟)
小雅朗诵比赛的了第一名,小芳却名落孙山,她撇撇嘴说:“有什么稀奇的,不就是个第一名嘛!”真是
你在平时学习、生活中是否遇到相似的情况,你会怎么做?
四、说板书设计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现将板书设计如下: 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狐狸:虚荣,表里不一
《牧童和狼》牧童:不诚实,经常说谎,自食其果 《狐狸和蝉》蝉:善于观察、思考,保持警觉,存有戒心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重点突出)
第四篇:社会主义新形势下的爱国主义观
社会主义新形势下的爱国主义观——理性爱国
内容摘要:
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提出顺利实现了港澳回归,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事。但是近日**集团挑起分裂祖国的3·14事件,更于奥运圣火境外传递期间伺机破坏。种种可耻行径激起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其中最让人欣慰和感动的便是中国80后一代,他们高举 “理性爱国”的旗帜,用实际行动展现了社会主义新形势下的爱国主义观……
关键词:
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 爱国主义观 理性爱国
“一国两制”的构想,是邓小平在对时代主题进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针对既要解决国家同一问题,又要尊重客观实际而产生的科学理论,是邓小平同志和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对实事求是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一国两制”方针成功实现了港澳回归,迈出了国家统一大业坚实的第一步。它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促成了一股巨大爱国主义力量在神州大地勃然兴起,越发强烈,震撼着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灵。但是近年来,在国际敌对势力和恐怖势力的支持和怂恿下,我国有极少数极端分子企图把我国神圣领土分裂出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除“台独”外,就是“藏独”分裂势力,尤其最近,**集团兴风作浪,分裂活动愈演愈烈——先是挑起了骇人听闻的3·14暴动,接着又伺机蓄意破坏奥运圣火传递,**集团分裂祖国的图谋和西方媒体歪曲事实的报道使得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激情如海啸般迸发,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便是中国的80后,这曾被全国人民质疑的一代人却在这次保卫圣火运动中,用实际行动将自己独特的爱国主义观骄傲地展现在了全世界面前。作为80后的一员,我感到无尚光荣,心中燃起了爱国主义的熊熊火焰。
当承载着炎黄子孙百年梦想的奥运圣火在伦敦、巴黎的传递遭到“藏独”等反华势力的野蛮阻挠的时候,中国的青年人愤怒了!全世界第一次见实了以80后为主体的中国青年人的力量:圣火所过之地,海外各地的留学生自发地组织起来为祖国加油、保卫奥运圣火,和企图捣乱的反华势力进行有理有节的针锋相对的斗争;互联网上,他们用事实和证据批驳和揭露一些西方媒体的谎言,形成一股正义的声浪,让反华舆论丑态百出„„和历史上许多危难时刻一样,中国80后的青年勇敢地为国挺身而出。他们在心中高喊:爱你等于爱自己,输你输了全世界,将国家荣辱与个人命运紧紧相连,以行动实践着爱国爱民族的承诺。
一些西方媒体和政客在西藏问题和奥运问题上的丑陋表演,深深刺痛了我们80后青年的心,也擦亮了我们的眼睛,从而让我们无比清晰地认识和看到了自己身上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一位网友在Blog里这样说道,“我们这一代正在为着共同的理想事业奋斗着,我们的国家将变得越来越繁荣昌盛,所以一切外来势力妄想通过宣扬他们所谓的民主、人权来达到分裂、打压中国的企图是决不可
能成功的。”我们80后一代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爱国这个命题所有的内涵和外延,我们用行动让爱国主义折射出振奋人心的光芒。
80后的我们,爱国心和爱国情是炽热的。爱国不需要理由,但我们也深知唯有理智地表达爱国情感才是对国家民族真正负责的态度,才能真正赢得全世界爱好和平民族的尊重,才会从理智与情感上真正打败那些仇视我们国家的敌人。事实证明了80后爱国主义观的独特之处在于“理性爱国”。在一系列蕴涵着强烈爱国主义情怀的举动中,人们不仅看到了我们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更惊喜于我们表达爱国情怀的“老道”和理智:用现代最迅捷的传播方式传播信息;用合理合法的方式表达自己主张;利用互联网揭示西方歪曲事实的真相;合理合法的抗议游行等等。
“奥运举办之日,就是我中华腾飞之时!”一个世纪前,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就这样预言。举办奥运,走向世界,由此推动中国的社会进步,不管经历怎样的阻挠和艰辛,我们依然坚定不移。每一个深深热爱祖国的中华儿女,无论80后,还是7 0后,甚至9 0后都要以自己的行动支持奥运会,将一个更加出色的奥运会献给世界,让奥运会成为展示中国精神面貌和文明状态的契机。
综观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旋律,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中华民族的统一,是保证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中华历史上一再出现社会繁荣、国力昌盛局面的保证。**集团鼓吹“西藏独立”,国际敌对势力唯恐中国不乱,煽风点火,是违背民族大义和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遭到海内外所有炎黄子孙的坚决反对。国家统一,民族振兴是中华儿女的夙愿,是世世代代传承不息的梦想之火,是包括西藏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国人的神圣使命和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正如邓小平所说“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 而且从世界文明史来看,一个民族的复兴,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只有爱国主义能壮其声威、成其伟业。中国五千年历史经历了多少曲折,多少磨难,正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让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绝地奋起,由弱小变强大。我深信,当中国的7 0后,80后,9 0后„„高举“理性爱国”的旗帜;当亿万中国人民将爱国热情化为强国行动,中华民族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理想光辉之路——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和理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
【2】《胡锦涛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3】《直击3·14》(摘自《环球》)环球杂志社2008年第7期
【4】《奥运背后,谁在表演政治马戏》(摘自《环球》)环球杂志社2008年第9期
第五篇:学习社会主义爱国观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组织:
不同社会的爱国观是不同的;同一社会在不同的时期对公民所提出的爱国要求也是不同的。在当代中国,爱国,就是要热爱祖国河山,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统一;热爱骨肉同胞,积极维护民族团结;热爱民族优秀文化,推进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坚持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热爱祖国河山,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统一。领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续和发展的生命线。中国幅员辽阔,山水秀丽多姿。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中华民族世代栖息繁衍,并凭借着自己的勤劳勇敢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爱国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坚决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统一,这是每一位中国人所肩负的不可推卸的神圣使命。
热爱骨肉同胞,积极维护民族团结。构成国家主体的是广大人民。在我国,广大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因此,爱国的另一要求就是爱民,也就是热爱自己的骨肉同胞。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包含55个少数民族在内的大家庭。对于每一位中国人而言,社会主义爱国观要求我们始终以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为依归,在坚持民族平等原则的基础上积极维护民族团结,努力推进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热爱民族优秀文化,推进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文化是民族的基因和血脉。爱国的又一要求就是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创造。传统文化在今天仍然是识别中华民族的重要密码,而原本产生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生根发芽并不断成长壮大,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亲和力。我们一直谈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及现实国情的结合。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创造,要求我们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断地推动中华文化实现新的创造性发展。
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坚持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家”总是意味着一个具体的、拥有一整套制度体系的有机体;脱离制度和组织的抽象的国家是不存在的;与之相应,爱国也总是离不开对所爱之国相应制度的坚持和维护。热爱社会主义制度,更加自信地坚持、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主义爱国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汇报人:xiexiebang
二〇一四年七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