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执行力建设的研究
关于加强执行力建设的研究
当前,政府执行不力现象在各地不同程度存在。美国学者艾力森认为,“在实现政策目标过程中,方案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的90%取决于政策的有效执行。”管理大师克莱顿•克里森说:“不论是政府机关或是企业,要想提升竞争力,非得从加强执行力开始。”加强执行力建设势在必行,任重而道远。
一、执行力建设的内涵
要深入理解执行力建设,首先要了解“执行力”的内涵。“执行力”这一概念最早被运用于行政法学领域,普遍被认为是指对具体行政行为予以强制执行的强制力或法律效力。近年来“执行力”概念被广泛运用于工商管理领域。美国学者保罗•托马斯和大卫•伯恩在《执行力》一书中指出,“执行力是一整套行为与技术体系,它能够使公司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执行力就是指组织执行战略,实现组织经营战略目标的能力,在形成了决策、制定了具体的计划之后,达成目标的具体行为就是执行,而确保执行完成的能力的手段就构成了执行力”。近年来,我国学者将“执行力”概念引入政府行政管理领域。学者莫勇波指出,“作为行政管理意义上的政府执行力,可理解为政府为达致既定目标,通过各种组织资源进行使用、调度和控制,从而有效地执行政府的日常事务和有效贯彻实施法律、政策、法令、战略计划的政府内在的能力和力量”。
我们认为,政府执行力不仅要包括政府执行政策决策的能力和执行日常事务的能力,还应包涵政府部门、人员的执行政策决策和日常事务的意愿和所依赖的执行环境。要正确把握执行力建设,必须要抓好执行力的五方面要素:一是决策。好的决策能发挥执行者的主观能动性,是提升执行力的前提条件。二是执行意愿。执行者积极执行,依法行政,创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务,是提升执行力的重要因素。三是执行能力。执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执行的效率和质量。增强执行人的执行能力,是提升执行力的关键。四是职责和流程。明确的职责和规范的流程,能告诉执行者应执行什么,该怎么执行,是提升执行力的有力保证。五是执行文化。良好的执行文化能坚定执行者的信念,能创设浓厚的执行氛围,能营造有利的执行环境,是提升执行力的重要保障。通过加强执行力建设,我们期望能把城东区建设成为一个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高效政府、创新政府。
二、执行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城东区执行力建设实践看,总体上各单位及广大干部都能认真贯彻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真抓实干,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体现出较强的执行力,执行氛围良好。但也有少数部门也还存在职能不清,责任不明确,缺位、越位、错位等执行不力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情况:一是不执行。强调客观原因,寻找模糊理由不愿意执行;或推诿扯皮、推卸责任,逃避执行。二是虚执行。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不认真执行;或断章取义,各取所需,部门利益至上,选择执行;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阳奉阴违,虚假执行。三是乱执行。业务不熟、能力不强,不正确执行;或唯利是图,认私交关系,随意执行。四是被动执行。倚靠行政命令,强制执行;或唯上唯书,机械执行;或办事拖拉、工作效率低下,应付执行。
三、执行不力的原因分析
(一)行政决策不力。目前行政决策的形成和执行机制还不是很完善,还没有建立专业的专家咨询论证、决策评估机构,还没有建立系统的决策的公示、听证、论证、评估、考核等的制度等,有部门领导还没形成科学决策的意识,导致决策不力的情况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决策的操作性不强。决策方案目标不够明确具体,措施和行动步骤不够清晰合理,造成执行困难,难以实施。二是决策的可持续性不够。有些部门政策多变、朝令夕改,缺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在政策变迁中,新老政策的连续性和继承性不够,造成政策的权威性和可信性差。三是决策的科学性不足。有些部门在形成决策前没有长远的政策规划,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没有征询广大群众的意愿,在决策中没有遵循科学的制定程序,有的部门领导甚至为了政绩,而形成随意决策,造成决策不够透明公开,不符合实际情况。
(二)执行意识不强。主要表现为:一是缺乏大局观念。执行者存在片面政绩观,重“显绩”轻“潜绩”,重短期效果轻长远利益,重局部利益轻全局利益,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对上级政策只能是选择性的执行,对政绩无关的,或根本不执行,或只是被动执行。二是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工作中得过且过甚至玩忽职守,或以各种理由找借口推卸责任,推诿扯皮,或对岗位不够热爱,工作态度不端正,工作中有畏难、怕繁情绪,逃避困难和责任。三是缺乏创新意识。在政策执行中,存在官本位思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执行政策决策时缺乏创新意识,缺乏主观能动性,只是消极被动执行。
(三)执行能力不足。决策执行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需要执行者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和基础能力。如果执行者知识水平有限,对政策理解不足、把握不准,只凭经验主观片面地理解和执行政策,或作僵化的教条式理解,就会造成执行偏差;如果执行者实践经验不足,管理水平有限,行动力不足,就会造成执行效率低下; 如果执行者业务能力低下,缺乏组织管理能力,缺乏沟通协调能力,缺乏创新能力,就会造成执行不到位。
(四)执行环境不良。执行环境不良,必然会导致执行力的弱化。执行环境主要受制度体系、管理机制、监督考核、执行氛围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如有的部门制度不是很完善,或制度不落实只是摆设,有时开展工作还是凭主观经验,使决策执行缺乏长效性;有的部门管理体制不健全,没有一套系统的责任分解、绩效评估、工作考核、效能监督、问责追究等管理机制,导致责任不清,好差不分,奖惩不公,使执行缺乏能动性;有的部门机构设置不健全,部门职能交叉权力重合,使执行缺乏高效性;有的部门存在官本位思想和集权意识,导致工作作风浮躁,使执行缺乏实效性。有的部门缺乏完善的监控机制,行政监督不到位,事前监督少,事后检查多,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结合不够,监督环节上存在死角,使执行缺乏规范性。同时,城东区委、区政府督察力量配置较为薄弱,两办督查科实际人员均为一人,且均非专职人员,精力十分有限,目前各线工作督察主要通过区长联系人进行,缺乏规范统一的督察反馈渠道和流程,也对政府执行力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
四、加强执行力建设的有关对策
(一)注重执行理念的培育,引领执行力建设。思想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加强执行力建设,提升政府执行力,首先要培育正确的执行理念。一是树立政府的服务意识。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这就要求政府要牢记党的宗旨,树立“行政就是服务”、“服务促进发展”、“服务体现执行力”的思想,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二是树立政府的责任意识。政府服务的过程,同时也是履行职责的过程。要强化“权责一致”、“尽职尽责”的意识,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层次,每一个职级,每一个岗位。三是树立政府的依法行政意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实施纲要》,深入推进“五五普法”,促进政府合法行政、科学决策、程序规范、权责一致。四是树立政府的创新意识。坚持改革创新,以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增强党的创造活力,从而提高政府的创造力。
(二)注重科学决策机制的建立,提升执行实效性。要实现科学决策,必须建立系统的科学决策机制。一是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民主促民生、权力阳光运行机制等工作的推进,建立健全群众参与、专家论证、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二是坚持人大领导、政协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列席政府常务会议制度,扩大“四问四权”运用范围,建立更为民主、更为透明的决策程序;三是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聘请在各领域有突出成就的专家,组成区行政决策顾问团,召开专家学者恳谈会,对重大决策进行咨询论证。对热点难点问题的决策,加强民意调查,充分吸收执行部门、决策对象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建议,使决策更具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三)注重党员干部素质的培养,提升执行主动性。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理论引导、教育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设一支“想干事,能干事,敢干事”党员干部队伍。要大力提倡终身学习制度,不断完善培训制度,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专题学习,网上论坛,建议征集等学习活动,充分利用“杭州新干线培训”平台,严格学分管理,把党员干部的学习情况与考核相结合,把学习型机关建设情况与目标管理考核相结合,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党员干部进行学历进修、专业培训,通过学习和培训,提高党员干部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敏锐意识,使党员干部能正确理解政府决策的“尺度”,充分重视决策执行的“速度”和“力度”,提高贯彻落实决策的意愿、能力和水平。
(四)注重执行职责明确和流程优化,提升执行规范性。要全面加强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健全一整套系统的责任分解、绩效评估、监督考核、效能监督、问责追究等责任管理体系,用制度的手段管人管事,真正把各项工作的执行责任落实到位。一是健全工作责任体系。依托政府管理与服务标准化工作推进,清晰部门责任,明确岗位责任;依托行政执法量化考核管理系统深化推广信息化手段提升,探索建立其他部门网上量化管理工作机制和测评体系,建立主体明确、责权对称、层级清晰、奖罚分明、衔接得当的岗位责任制,形成岗位之间的无缝责任链条,探索具体到人的定量、定标准、分层面、分层次考核,对执行不力现象,加大问责力度,做到“发现一个处理一个”,确保决策执行有力。二是完善绩效评估体系。结合区情,推进绩效评估制度化和绩效评估结果公开化,制定全面科学的政府绩效考核指标,定期对政府部门及其人员进行全面地监测、考核、分析、评价,不断改善政府部门和人员的执行方法。三是完善行政监督体系。健全多功能、多层次,上下结合、内外互通的监督网络,完善投诉举报制度,强化监督力量。充分发挥城东区《目标管理控制及重点工作督力系统》的作用,逐步扩大目标管理及重点工作项目内容,加大对进度滞后项目的督办和问责。
(五)注重执行文化的建设,提升执行持续性。城东区是一个中心老城区,地理面积小,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文素质高,是杭州经济社会活动的中心。城东区正大力实施“工业富区、商旅兴区、环境立区、科教强区、依法治区”战略,努力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品质中心城区。根据城东区的这些特点,我们认为需要构建“求真务实,高效服务,开拓创新”为主旨的执行力文化。求真务实,就是要我们树立精细化的执行理念,形成真抓实干、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打造责任政府;高效服务,就是要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打造服务政府;开拓创新,就是要我们树立追求卓越、品质至上的城东精神,转变职能,打破常规,打造创新政府。
(六)注重党风廉政的建设,加大反腐倡廉力度。必须要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加大反腐倡廉力度。要以十七届四中全会、十七届中纪委四次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反腐倡廉建设,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品质中心城区”的目标,加大监督检查和行政问责力度,努力开创党政清廉、干部勤廉、社会崇廉“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不断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拓展延伸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形成社会各界反腐倡廉的合力。大力开展提升素质工程,加大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力度,不断适应反腐倡廉新形势的需要。加大重点领域的反腐败力度,坚决有效惩治腐败现象,全面打造“廉洁城东”,为城东区转危为机、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纪律保障。
第二篇:执行力建设
加强执行力建设
提高企业竞争力
随着国内施工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国有施工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要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能够生产并提供令用户满意的质量优、造价及工期合理的建筑产品。而生产一个优良的建筑产品,主要靠先进的施工工艺和切实有效的项目管理来保证。其中管理中的文化建设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来说,施工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建筑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如果不加强自身建设,强化执行力,提高企业竞争力,将被无情的市场淘汰。
一、执行力建设的基本概述:
执行力指的是有效地利用资源,贯彻战略意图,保质保量达成目标的能力。它是把企业战略、规划转化成为效益、成果的关键。执行力包含完成任务的意愿,完成任务的能力,完成任务的程度。对企业而言执行力就是经营能力。而衡量执行力的标准,对企业而言就是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企业的战略目标,其表象在于完成任务的及时性和质量,但其核心在于企业战略的定位与布局,是企业经营的核心内容。
执行力建设的全部内容就是执行力落地。执行力落地是衡量企业生命力的核心标准。作为一个企业,特别是大型施工企业在执行力建设方面,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机制作保证,有一套完善的制度去约束,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施工企业在机遇和挑战面前,要想抓住机会,克服困难,立于不败之地,就只有加强企业执地力,从内部挖潜力,从外部树形象,发挥技术优势、人才优势、执行力优势,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执行力建设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产令用户满意工程为宗旨,以强化执行力为重点,以转变各级干部职工工作作风、强化责任意识、实施有效管理为目标,全面推行“责任意识深入化、决策目标科学化、执行责任具体化、考核监督制度化”的工作机制,着力解决思想僵化、观念陈旧、责任不清、落实不力等存在于部分干部职工在履行岗位职责中的突出问题,大力营造积极落实执行力建设的浓厚氛围,为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稳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三、执行力建设的目标任务:
(一)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深入推进“执行力建设管理”主题活动,强化企业职工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和纪律意识,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面落实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奖惩制、进一步明确职责,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引领广大职工尽职尽责、拼搏奉献,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为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贡献力量。
(二)职工队伍综合素质明显提高。进一步加强对各级职工的培养培训,强化学习意识和进取意识,创新培训机制,着力提高各级职工的知识内涵、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引领广大职工真正成为开拓进取的领头人和排头兵。
(三)坚强有力地贯彻落实上级决策。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岗位目标绩效管理体系、责任落实体系、目标考核评价体系、监督激励约束体系,强化行政管理,增强纪律意识,在企业内部形成政令畅通、步调一致、执行迅速、落实有力的决策落实机制。
(四)作风显著转变。倡导广大干部职工立足本职、狠抓实干的工作作风,进一步确立“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管理理念,积极倡导勤学、务实、睿智和服务的高尚情操,打造企业内风正、气顺、人和、奋发向上、文明和谐的工作环境。
四、执行力建设过程中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结合“执行力建设管理”主题活动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活动的要求,着力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着力解决责任意识不强的问题
不断加强企业职工的责任要求,切实增强责任意识,重点解决少数人事业心、责任感衰退,精神状态不佳,工作缺少激情,被动应付、敷衍了事现象;重点解决人在岗不履职,在职不尽责,思想懈怠、工作应付,日常工作只布置不检查工作漂浮的现象;重点解决个别督促无后劲,分工不明,责任不清,落实不力,做表面文章和工作大而化之的问题,本着顾全大局、忠诚企业、施展才智、共创伟业的原则,从管理和制度、考核机制着手切实进行整改。
(二)着力解决素质能力不高的问题
针对部分人不学习、懒思考、无所作为,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偏低现象,骄傲自满、内涵不足、自以为是的问题,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纠正,实行督、查、考、评等方式,强化组织措施,提高企业职工执行落实的科学性、前瞻性和系统性,切实解决思想僵化、观念陈旧、知识滞后,不想干事和想干事但不会干事、甚至干不成事的问题。
(三)着力解决推进落实不力的问题
解决个别存在的执行力不强、落实不力问题。表现为政令不畅,有令不行,推诱扯皮;对上应付,对下敷衍,甚至阳奉阴违,对上级的决策部署置若罔闻,我行我素,自由散漫;对上级特别关注的应急性工作表现麻木,行动迟缓。建立说干就干、干就干好、雷厉风行的落实作风,对认准的事情、议定的决策,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四)着力解决组织纪律涣散的问题
解决存在于个别人中的纪律观念淡薄,行为自由散漫,不讲组织,不讲程序,目无他人,个人主义严重的问题。重点解决依仗权利谋取私利,违规违纪,顶峰硬上的问题,对明显违规的要严肃查处,决不姑息。
(五)切实解决工作作风不实的问题
坚决纠正少数人中存在的心态浮躁、精神空虚、低级趣味和追名逐利的思想误区;纠正落实工作应付上级,敷衍下级,做表面文章,搞花拳绣腿的各种做法;引领广大职工尊重客观规律,坚持求真务实,把对上级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把主要心思用在企业管理工作上来。
五、执行力建设的方法步骤与推进措施 开展“执行力建设”活动,按照总体分段、压茬推进的原则,主要分四个阶段推进:
(一)宣传动员与学习教育阶段
1、动员部署,明确任务。召开企业职工动员大会,进行“执行力建设”活动全面部署。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统一安排,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层层召开动员会议,进一步明确活动的指导思想、重点内容、目标要求、方法步骤。努力营造学习先进、干事创业、狠抓落实和“人人提高执行力、事事体现执行力”的浓厚氛围。
2、开展专题教育培训。坚持把执行力建设与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和加强学习有机结合,采取专题辅导报告、外出参观考察和举办座谈会、交流会、网上培训等形式,分级、分批组织企业职工就执行力建设进行专题教育,使执行理念真正入心入脑。
(二)制定目标任务与分解责任阶段
1、明确目标任务。研究制定符合本单位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规划,制定明确的执行落实措施,对完成标准、完成时限、完成标准和承办人员向企业职工公示,以此作为年终目标考核评价依据。实行全年任务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人,真正实现“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身上有指标”,并以此作为考核干部职工的依据。
2、明确岗位职责。根据企业总体思路,进行各项工作的推进落实,建立责任主题明确、责任内容具体,责任分解清晰、责任评估指标完备的责任落实制度,确保各项工作人员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
(三)督促检查与责任落实推进阶段
1、组织自查自纠和民主测评。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党内民主生活会、干部职工座谈会、开展不同层面的交心谈心活动,广泛征求干部职工意见,采取自己找、群众提、上级点、班子帮的办法,从思想作风、执行能力、责任落实等方面查摆突出问题,认真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和根源。
2、严格督察考核。及时对各级单位进行工作任务目标的督促检查和推进落实,及时进行情况调度和考核评议,通过一定方式反馈,提高考核评议的时效性和公信度。
3、严格责任追究。落实责任追究制和“责任倒查制”强化责任监督约束,建立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切实解决有责不负、失责不纠的问题,因履职尽责不够,决策目标执行不力造成工作被动或发生责任问题的,坚决处理,不搞下不为例。
4、完善工作机制。要进一步深化完善责任分工机制,强化岗位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认真研究目标管理方案,对干部职工实行绩效管理,为实施绩效工资工作奠定基础。探索完善执行力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加强执行力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四)全面考核评价与总结表彰阶段
1、撰写自查报告。年底,对本单位“执行力建设”活动的情况进行检查和总结,对活动中涌现出的典型做法、经验成效、存在问题等,进行认真总结,好的典型上报上级单位。
2、开展执行评价。搞好目标绩效考核评估工作,对企业领导班子“执行力建设”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加权计入目标评估成绩。同时对企业领导班子进行考核、述职述廉和品主测评工作,进行客观评价。
3、考核结果运用。坚持把执行力建设成效与荣誉奖励、激励约束挂钩,与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成绩挂钩。对执行力建设年活动成效显著,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第三篇:执行力建设
管理人员如何提高执行力作用分析
田永德
最近,看了和总经理了《强化执行力 增强正能量》的文章,看了之后,心有所感。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衰退,宏达集团乃至公司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阻力。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和困难,宏达集团提出了二次创业的战略号召,并开始加强执行力文化建设,将2012年定为执行力文化建设年,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
南场从建厂之日起,就充分认识到执行力文化建设在未来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于2006年5月下发了南采选[2006]7号《关于构建执行力文化打造高执行力团队的决定》,提出了执行力建设的活动纲要,把增强执行意识,提高执行能力作为全厂工作、学习的准则,力争把南场打造为高执行力团队,对我厂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作用。结合近几年在南场的学习、工作经历,我认为,执行力的建设主要是通过管理人员的行为来体现,任务能否完成,管理人员的责任、理解、传达、执行起到一个关键的作用。下面就对管理人员在执行力建设中的作用提出自己几点粗浅看法:
一、管理人员爱岗敬业、善于学习是前提
管理人员自身素养的高底,是国家、单位、组织、团体是实现根本任务、目的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管理人员自身的品德、思想、敬业和知识,关系到目标实现的成败。
一个良好的管理人员,首先要热爱本职工作,是搞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他才能克服惰性,有干好本职工作的信心,有带领团队不断进步的决心,他才不做表面工作,不折不扣的领会执行规章制度、文件精神和工作任务。其次,管理人员热爱学习,勤于思考,深化自已的知识结构,有能力正确理解企业文化、企业 制度、文件精神和领导的工作安排。在工作时,才能考虑到每一个细节,作出正确的判断,良好的沟通,才能调动、利用好工作资源,保证每一项工作任务的完成。最后,俗话说态度决定成败,有些人容易犯本位主义思想,对某项工作没有兴趣或信心不足时,就不想涉及,不想执行,没有认真思考,不找工作的本质,做了工作效果也就大打了折扣,或是以我为中心,夸夸其谈,没有实际行动,找不到工作方向。因此,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关系到规章制度、文件精神的领会程度,上级精神是否传达到位,工作任务执行是否到位。
二、管理人员的准确传达贯彻,统一思想是根本
管理人员利用自已所掌握的知识,对相关的执行信息资源正确理解后,才能准确的传达给同事、下属。每个管理人员在传达过程中,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层次清晰。在传达时,也一定渗透了自已的理解、思想。接收的过程中,每个人接收、理解能力又不一样,导致了接收的差异性。如果理解上有错误,传达和工作就有偏差,就会出现“左”或“右”的错误工作方向。因此,如何统一到一个思想,一个行为上来,形成一个整体,如当兵打仗,思想统一,行动统一,进退一致,才是执行到位的关键。所以,管理人员结合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整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才能保证各类规章制度、文件精神、工作事项执行到位,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三、践行是关键
执行制度好不好,要看管理人员的行动。现在的一些管理人员,已经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不想浪费力气了,习惯了在办公室作最高指示,习惯于遥控指挥,不到现场了解情况,掌握工作进度,脱离实践,甚至会出现官僚主义、教条主义,违背了事物的科学规律。但是任何时候,实践是永远不变的真理,纸 上的东西,只有实践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现现场情况,才能对下一步的工作作出正确安排,也对以后的工作积累实际经验。古往今来,大凡得到人民爱戴的人士,无不是带头践行,在工作中严格在要求自已,自觉遵守制度,带头执行工作任务,总是站在最坚苦的前线,起到模范作用。
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干得好不好,都看在眼里。在执行工作任务时,是否走在前面,在制度面前是否自身垂范,在执行上级的精神文件时是否带头,没有丝毫水份的落实到位,没有折扣的执行到底,才是执行力建设的关键。
四、控制过程是保障
执行任务时,执行过程的控制,关系到执行结果的质量。一句话,执行容易控制难。这主要包括团队核心人物的能力、气魄和团队的执行力度。
在实际工作中,过程的控制是最为艰难的,这涉及到方方面面,如专业知识、组织能力、团队精神、信心加决心。因此,受命的管理人员不亲自参加事件的整个过程,就无法知道、理解整个工作的每个细节,也就无法运用自己的能力把握、控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状况,影响到了整个团队最后努力的结果。
当前,公司如负重越山,举步维艰。各级管理人员是公司发展的中流砥柱,管理人员的执行态度、执行决心和执行能力,会影响到公司每一个决定的落实,每一个项目的成败,生产任务的完成,公司整体向前的步伐。因此,每个人都不能做拒绝融化的冰,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千条溪流成大江,形成穿山破石的力量,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头。
任何时候,责任大于天,我们每个管理人员要有担当精神,不当太平官,要有危机感、责任感、使命感,自身做起,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争当执行力文化建设的先锋,共同克服当前困难,才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
第四篇:执行力建设
执行力建设
何为执行力?简单地说就是部门和个人理解、贯彻、落实、执行决策的能力,是个人完成工作的能力和部门之间协作综合评判的结果。执行力,可看成是工作过程中充分运用可利用的各种资源和手段去实现各项既定目标的综合能力。它需要部门和个人相互配合,执行力是个人完成工作的能力和部门之间协作综合评判的结果。目标与执行就好比是灯塔与航船的关系,目标给予执行以方向性指导,而执行力则使航船顺利躲避暗礁、风浪,直抵目的地,使既定目标成为现实。
执行力的内容很广泛,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内容和标准。就技术质量部来讲,加强执行力建设,提升执行力水平,就是要完美地完成我们的各项工作,做到让上级满意。
要提高执行力,首先要清楚当前可能制约执行力的一些因素,以便对症下药,使工作更有针对性。笔者以为,制约执行力提高的因素有:一是部分员工对日常工作目标缺少始终如一的热情和坚持,存在对具体工作的指导、督促、检查的频率不够,跟进不力。二是在具体工作的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业务流程繁琐,形式的东西增多,与管理规定的严肃性相背离现象。三是在执行过程中缺少与时俱进的良好方法。存在干部、职工或缺少沟通的意愿,或缺少沟通的有效平台,以及缺乏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培训、学习的有效性、针对性、普遍性及方式、方法存在一定不足。五是部分规章制度、方案的出台缺乏充分的论证。使得政策执行的结果与制定政策的初衷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六是执行文化有待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个人觉得提高执行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
(一)提高认知力。对任务目标的认知程度是关系执行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理解全面准确就能保持正确的工作方向,理解出现偏差则必然偏离方向,甚至“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实践中应加强学习,深入调研,学会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全面分析研究面临的情况和矛盾,吃透上情,摸清下情,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要做好同志之间的沟通交流,在思想认识上互相借鉴,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提升工作意愿,把执行变为每个人自发行为。
(二)增强协调力。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提高项目执行力并非单纯的个人行为,只有调动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激情,实现整个部门有效运作,才能将个人思维转化为组织思维,将个人能力转化为集体能力,从而形成组织的系统执行力。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程,整合现有资源,优化人员配置,最大限度地减少影响工作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实现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培养创造力。执行不是一种被动的机械行为,它具有广阔的创造空间。一项平凡的工作经过精心雕琢,赋予创意,就可能出新出彩,甚至化平凡为神奇。观念决定思路,观念转,天地宽。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提升执行水平的有效途径。持续不断地转变观念,将产生推动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工作中要积极吸收先进经验和优秀文明成果,善于举一反三,见微知著,努力拓宽工作思路,突破前人,突破传统,突破自我,在探索中前行,在创新中超越。
(四)改进落实力。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落实工作任务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对待每项工作都要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言愁,不言累,不言败,不言满,自觉做到接受任务不讲条件、执行任务不讲借口、完成任务追求圆满。无论承担什么任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看到问题不回避,遇到矛盾不上交,把攻坚破难作为提高能力、成就事业的舞台,不达目的不罢休。
要实现团队精神,对于我们每个参与管理的人提出的要求都是很高的,如果我们每位管理者没有一个较高的思维水平、专业素质和业务技能等,或者我们集体中的某些管理者只会口头说教,遇到困难退缩,出了问题推诿责任,这样的管理者在员工心中不会有威信,也不可能成为员工队伍整体合力的凝聚者,那么,我们的团队的整体素质和合力就会低下。因此,我个人认为要实现执行力的实现,我们团队的每个人首先就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只有通过自身不断的发展,才能提高我们的队伍素质和团队精神,否则,我们所进行的管理只是“糊弄”人的管理。那么,可能项目的施工安全、质量、进度和成本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应该是不能处于“受控”的状态。
总而言之,只有通过不断创新的管理手段,持之以恒的加强项目部的执行力建设,项目部、各部门、甚至每一个员工的工作就能不断进步、不断创造成绩,从而推动公司整体竞争力的日益提高。
第五篇:政府执行力研究综述
政府执行力研究综述
笔者于2015年5月,通过中国知网博硕论文库检索“执行力”关键词,搜索到110,173篇论文,用“政府执行力”关键词搜索到 17,646 篇论文,用“地方政府执行力”搜索到34,264 篇 “执行力”概念应用于政治学与管理学中,成为当前政治领域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近年来,“执行力”概念引入政府行政管理领域中,学者从行政学、行政管理学、行政法学、行政文化等不同的角度和侧面,阐述与揭示政府执行力的内涵。管理学博士莫勇波的观点是:“政府执行力是指存在于政府组织内部,通过认同、支持和准确理解政府的目标及方向,精心设计方案和实施方案,并调度、使用和控制政府各种组织资源,进行集中有效利用,从而有效地实施公共政策以及执行政府口常性公共事务和完成政府既定目标任务的政府内在力,是政府内部推动各项任务完成的能力”〕。学者温海涛指出“政府执行部门执行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能力称之为“政府执行力”,是政府通过战略流程、人员流程和运行流程进行工作目标落实的系统化过程川2〕,著名法学家罗豪才则从行政法学的角度出发,指出“执行力是行政行为的内容,如果是相对确定命令的人对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则相对人必须执行;如果相对人不履行其义务,行政机关可以法定程序强制执行”,这些都是从不同角度对政府执行力内涵进行解释说明。
政府执行力的模式分析
河北行政学院的孙增武、刘大中和高燕在《国家行政学院》上发表的《我国政府执行力的模式分析和途径选择》提出所谓所谓政府执行力,可解释为在政府组织内听存在的通过准确理解政府的目标及方回和精心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并对政府的各种组织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法例、制度等进行集中有效地使用、调度和控制,从而有效地执行实施政府的公共政策、决策、法令、战略、计划以及完成政府既定目标的政府内在的能力和力量。概括出建国之初到改革开放前的政府执行力,可以称之影响力推动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政府基于自己的影响力,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等为导向,通过政治动员和群众路线调动民众对政府的认同、支持和配合来推动政府执行力的实现。改革开放后到90年代末的政府执行力,我们称之为决策力推动模式_这一时期存在巨大的政策、法律空白区,政府重视并致力于决策事项与自身决策力的提高,并基于白己的决策力,以公共决策的科学性和预期效益为引导,以期通过决策与执行的高度关联推进政府执行力的实现这种模式的执行力强弱基于决策问题的性质、决策的科学程度以及决策和执行的关联程度。但是实践表明这两种模式都是不健全的。作者对政府执行力建设不全的原因进行了总结:一是执行主体方面的原因,执行主体执行意识差,相关文件得不到落实更谈不上创造性地实施所以执行的效果差。二是执行的环境差,法治不完善官本位观念持续存在、执行力资源严重不足成为执行力提高的严重障碍。三是执行力的制度基础不够完善,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行政公开制度。四是执行过程缺乏科学管理,执行过程缺乏科学管理_执行准备、组织实施、统一指挥、协调配合、监督控制诸环节管理水平不高,制约了政府执行力水平的提高五是执行力的制度基础不够完善。根据这些原因相应的提出提高执行力的措施如:对于主体来说加强素质很能力建设,改善执行生态环境,巩固执行基础等。
李晓光在《行政强制执行模式的选择》中指出行政强制执行制度是行政法的一项重要制 度。这项制度的确立,不仅有助于行政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行政效率的提高、防止行政权的滥用,而目有利于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其中,行政强制执行模式的选择是该项制度系统化和科学化的重要保证。指出我国现行行政强制执行模式的缺失:一是行政强制执行权的法律性质归属不清,标准无法统一。现行法律对哪些执行权应属于行政机关,哪些执行权应属于人民法院,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行政强制执行权在实践中行使的错位和无序
2、与行政效力原理及规则相背离,阻碍行政校率的提高。
3、执行主体的二元化导致行政职能与司法职能的混淆。现行执行模式在实践中的突出体现就是执行主体的二元化,行政权与司法权合二为一,混淆了行政职育旨与司法职能,这种混淆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后果。同时作者还提出了相应的模式改革思路。作者建议在我国建立行政法院,对于行 政强制执行,采用行政法院强制执行模式。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我国也可建行政法院。为了保证司法体制的统一性,其性质可以是最高人民法院属下的国家审判机关,即属于司法系统。行政法院通过行使行政和与行政有关的案件的审判权,参与行使国家审判权力,不受除最高人民法院以外的其他国家机关、组织和个人的干涉,即我国的行政法院除了隶属于最高 人民法院,与其他人民法院是分立的、地位是并列的,按层次不同设地方行政法院。行政法院独立于行政权,同时又与传统司法权保持距离。原来由人民法院行使的行政审判功能,全部转由行政法院行使,原人民法院享有的行政强制执行权全部转由行政法院行使。关于建立行政法院之后如何对行政强制执行模式进行重新构建,这是一个复杂的立法问题,也是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问题。笔者在这里只提出想法,具体构建还有待实践去摸索。但有两点要注意:首先,行政法院应设立独立的执行庭,专门行使行政强制执行权。根据目前司法权与行政权混淆的状况,应将所有行政强制执行权收归行政法院,由行政法院执行庭统一行使。其次,行政法院可对申请强制执行的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
董洋在《行政强制执行模式问题研究》中提出行政强制执行制度是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制度,它对保障法律法规的顺利实施,维护公共利益,保证国家机关有效行使行政权力,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在中国,“行政强制执行”这一概念是在1983年由王取灿主编的我国第一本行政法教科书《行政法概要》中提出的,随后的行政法著作、教材对此概念都有涉及,理论界对此也有不同的认识。本文首先从行政强制执行的基础理论入手,总结理论界对行政强制执行概念的不同理解,将我国的行政强制执行定义为行政强制执行是行政机关或人民法院,在行政相对人拒绝履行具体行政行为所确定的义务时,依法采取一定的手段或措施,强制其履行义务或达到与履行义务同一状态的一种行为或制度。而行政强制执行模式是特定的主体对一国行政强制执行法依一定的效果而确定的主要立法目的,以及由此而呈现出来的总体风格和特征,是行政强制执行法价值取向的法律化。行政强制执行的价值目标是一国行政强制执行法因理想效果设计而确定的主要立法目的,是行政强制执行法价值取向的法律化。行政强制执行立法的价值目标一经确定,该法的具体制度设计就有了初步的模型。公正和效率是行政强制执行的价值目标。本文分析了行政强制执行法中依公正和效率侧重点不同而形成的公正模式和效率模式,并提出了构建我国新的行政强制执行模式应力求公正和效率的统一的观点。行政强制执行权是行政强制执行行为的“精神内核”,研究行政强制执行权的性质实际上是解决它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笔者从行政强制执行权是行政权还是司法权,行政强制执行行为是事实行为还是法律行为这两个角度去分析行政强制执行权的性质,认为行政强制权是一种行政权并且是一种法律行为。总体来讲,我们可以将世界上存在的行政强制执行模式大致分为行政机关自行强制执行模式,中请司法机关强制执行模式以及折衷模式这三种。
政府执行力
吉林行政学院的丁利在《电子政务对提高政府执行力的作用和影响》一文中指出
21世纪的来临,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而,人类社会正步入一个崭新的网络时代。政府部门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服务的参与者和管理者,它的行动和作用渗透到社会的方方而而,因此政府部门只有政府管理信息化才能符合时代和社会的复杂要求,它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电子政务作为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正是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建立“一站式”服务,为民众提供高效、优质、透明和全方位的管理和服务。所以时代要求必须发展电子政务,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原有传统政府运作的模式已不再能为社会和人众服务,越来越多的国内范畴的问题成为了全球性的问题,中国要成功地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要在是界的舞台中立稳阵脚,关键是要建立一个得力的政府,求真务实、具有强烈责任感的政府,一个精干高效、运转灵活的政府。这也表现在政府的执行力上,因此对政府执行力的研究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的。依据我国基本国情,研究政府执行力是我国改革开放,政府职能转变等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作者也总结了现在的政府执行力1政府领导执行活动前期的预测和计划能力不够,提前导致活动结果的效能低下。2政府执行人员未充分了解活动和任务的内容和意图,意识淡薄。.3在执行活动中,政府执行人员的推进力降低,致使活动执行过程缓慢。.4政府执行人员执行活动方式不灵活,没有创新意识。5执行活动和任务后期,对活动的评估能力欠缺,问责制发挥困难。最后,电子政务为政府执行力的提高提供了全新的行政环境。电子政务的推行和发展,减少了纵向中间层 多部门的沟通环竹,政府信息以横向网络化的形式快速、即时传递,形成了扁平化的政府组织环境。这种组织环境提高了政府部门间的协调、沟通的能力,可以更加迅速有效的执行上级的命令和指示,提升了政府的执行力。电子政务优化政府业务流程,打破原有政府组织结构,改善政府管理方式和工作方式,使政府运转更加协调,提高了政府的执行能力。电子政务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政务及其运作原封不动地搬到网络上,而是对现有的政府组织结构、运行方式和业务流程等进行重组和再造,对政府进行持续不断的革新和改善,使其更有利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政务的电子化、网络化和一体化。3.4电了政务的大力推行有助于政府执行行为规范化,构建公正、透明的阳光政府。综上所述,发展电子政务是一项民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作为我国政府新时期社会发展、政府职能创新的重要手段,对政府执行力的提高起着推动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谭九生在《服务型政府理念下提升政府执行力的对策探讨》一文中指出服务型政府理念与政府执行力的内在关联:服务型政府的最高伦理原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因此,我国公共政策的执行成果最终应由人民群众来共享,这是政策执行的最根本出发点,而这也正好契合了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以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落脚点的服务型政 府理念。“从实质性层面看,只有坚持公共利益导向,顺利实现预期收益的政府执行水平和能力才是理想状态下的政府执行力,是具有价值灵魂的状态。所以,以服务型政府理念为价值导向的强大政府执行力,可为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提供持续性的内驱力。同时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既与逐渐成熟的公民社会相关,也与党的执政能力与政府执行力密不可分,因而提升政府执行力是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关键环节。然而,当前我国大多数政府在深入实践服 务型政府理念时,却仅停留在理论疏导与政策的贯彻上,与实践的要求形成梯度差,这使得我们应更加关注一个现实问题,即:“当前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心就应该实现由价值理念的建构向行政行为的优化过渡,应注重增强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这就更深入的引出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关键在于我国政府执行力的问题。随后作者提出当前我国政府执行力存在的问题即:执行政策趋利化、执行制度形式化、执行主体馅媚化的问题。并提出在服务型政府理念下政府执行力的提升需要注意的问题,即提高公共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构建科学行政体制、充分发挥制度的“热炉效应”,提高执行主体的执行素质以及完善与强化政府执行监督与责任追究机制。
宋玉萍在《生态型区域治理中地方政府执行力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同时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却也触目惊心。虽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部分地方政府对中央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决策部署执行不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不仅严重制约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极大降低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有损地方政府形象及公信力,甚至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因此,对生态型区域治理中的地方政府执行力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生态型区域治理中的地方政府是致力服务于追求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自然性和谐的政府。其在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将促进自然生态系统平衡作为其基本职能,并积极履行。地方政府能否实现其治理目标,履行其法定职能,关键在于是否具有执行力。
影响生态型区域治理中地方政府执行力的主要有四大因素,即主体因素、资源因素、环境因素与效率因素。一是主体因素。利益驱动、素质、理念是对主体产生影响的三大因素。当前,影响导致我国生态型区域治理中地方政府执行不力主体因素的原因主要包括政府官员生态价值观的缺失,执行主体能力不足造成生态治理执行力薄弱,区域发展、府际合作、多元治理等理念尚未深入贯彻。二是资源因素,包括物质资源、制度资源、权威资源。错误的政绩考核体制、科学规范的执行制度以及问责制度的缺失导致当前我国区域治理中的政府执行不力。三是环境因素。府际关系、经济社会关系、官民关系、党政关系、发达国家政策经验分别是影响地方政府执行力环境因素的首要变量、现实变量、历史变量、特殊变量以及外生变量。四是效率因素。对政府执行力的测评是政府执行反馈的关键,是有效提升政府执行效率的基础。可以通过采用一些可以被测量的标准来衡量地方政府在执行政策或决策时的执行力的强弱,比如执行时的力度、效度两个方面来测量地方政府执行力的强弱。生态型区域治理中地方政府执行不力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在GDP政绩观为核心导向的经济发展指引下,地方政府存在区域内过度竞争;区域发展、府际合作与多元治理的理念尚未建立;地方保护主义等惯性做法依然普遍存在;生态型区域治理中对于地方政府的问责制度缺失,无法保证地方政府执行力的提升。未来生态型区域治理中政府执行力的研究应该更多地把地方政府执行力跟生态行政文化的转变结合起来,通过调整与创新政府内部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最终实现提升生态区域治理下政府执行力的目的。具体来说,即通过提高行政主体的综合素质,加强生态治理的文化建设;通过加大生态治理的资源补偿,完善生态问责的制度体系;通过构建和谐的生态治理环境,完善府际治理的合作机制;通过建立科学的效率保障制度,完善政府执行的评估体系。
滕霞在他的博士论文《信息化视角下地方政府执行力研究》指出信息化对地方政府执行力产生深刻影响,信息化改变生产力己发展渗透到地方政府管理模式和运行程序中。地方政府 传统办公模式是“手工管理”,进入信息化时代政府部门进入“数字信息管理”。通常人们讨论“电子政务”、“电子政府”或者“数字城市或社区”、“智慧城”都与信息化有密切的关系。任何国家体制里,中央政府都不可能管理所有地方事务,而信息化可以使地方政府部门或者组织更加经济、有效地履行自身职责,广泛的应用信息技术、不断推行信息资源整合建设,向全社会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同时地方政府执行行为反作用社会信息化过程。在全球信息化浪潮中,世界各国信息化正在迅速推进社会向前发展,科学技术变化口新月异,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信息化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对政治体制、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等方面都产生影响,使人类生活很多方面都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信息化过程中地方政府起到领导者和推动者的角色,信息化推动社会进步发展,为迎接信息化社会地方政府要做好准备。地方政府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具有集成性、综合性、共享性、便捷性和服务多样性等特征,国家和地方政府下大力气建设公共信息共享平台。因此,持续推行地方政府公共信息平台数字化、网络化和社会化过程。
中共上海市市委党校张一鸣在《当前我国政府执行力研究》一文中运用比较和文献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从政府执行力生成机理的角度进行分析,指出政府执行力是执行环境、执行主体、执行客体、执行制度、执行资源和执行绩效等多种要素经过政府机制的整合和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整合力”。其中执行环境是外部条件,执行主体是主导因素,执行客体是作用对象,执行制度是必要条件,执行资源是现实基础,执行绩效是最终结果。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了国外政府执行能力以及回顾我国政府执行力模式变迁(即从建国初以政治影响力为主导的强力执行模式,到改革开放后以行政管理为主导的分权执行模式,再到当前以责任型政府为主导的加强执行力建设阶段的转变,揭示了当前我国政府执行力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即:执行失职、执行滥权。执行低效;同时,给出了我国政府执行力提升的若干建议和对策:全面变革和创新政府管理理念,大力加强执行文化建设;合理界定政府职能边界,大力培育政府执行要件;培育政府执行主体的执行力素质;构建协调高效的政府执行机制;强化责任追究,创新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和执行监控机制;扩大执行主体,优化公民参与制度,培育公民精神。
张霖在《地方政府执行力特征与考核指标的研究》一文所探索的问题是对地方执行力水平高低的指标体系,即,如何衡量地方政府执行力的水平,试图建立一个相对科学、易于操作的指标体系,以应对目前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的各种困惑.区别于重在探讨提升地方政府执行力的路径与措施,本文的重点在于地方政府执行力水平的划分.一个组织的执行力是靠人来完成的,考核执行力的高低与优劣,其实质也是对人的考核.而就地方政府而言,我们不能局限于一个单体的个人,而是一个群体的共有行为能力.因此,设定一些具有共性的、可操作性的、科学镇密的考核指标,建立一个相对科学稳定的公平与透明的考核指标体系,对政府执行力的提升和政府战略目标的实现,以及公务员队伍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对执行力的理解及其背景材料的调研,文章对考核地方政府执行力考核指标体系拟定如下5个一级指标和24个二级指标.一是战略目标的考核,顶层设计即战略目标的制定是否具有明确的方向和具体数量,决定着最终执行力的执行是否达到可以预定的标准.影响顶层设计的因素很多,而关键是可持续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整体考核执行力的指标之一,顶层设计的“战略目标”不仅是执行力的牵引力,也是驱动力.将M代表战略目标,又分为5个二级指标..2执行者能力指标考核,执行力是对每个执行者(或团体)能力的总称,其能力的量化体现表现为责任者的文化素养和对战略目标的理解.每个执行机关或个体都需要一种文化支撑.目标是否一致,领导是否得力、定位是否准确,合作是否默契、沟通是否顺畅、保障(后勤)是否得力,等等,影响执行力能力考核的关键因素是责任者的行为能力和文化素养.N代表执行者能力指标,包括5个二级指标.3制度建设指标考核,达到预期的执行目标,必须有一套制度规范来约束执行者(责任人)的行为,它是执政权力的核心要求.z代表制度建设考核指标,包括5个二级指标.2.4执行过程指标考核,执行力的主体是人,责任人(或团队)在执行过程中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执行力的不同表现.执行力的最终体现是目标是否达到,只有将目标转换为每一个具体科学的计划,执行力的考核才有章可循.G表示执行过程指标,包括5个二级指标.2.5资源保障与风险控制指标考核,任何执行团队或个人都离不开社会环境,现有体制下的政府执行力的高低,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资源保障程度的水平,执行目标的成本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超过达成目标所能承受的代价.良好的资源保障是实现政府执行力的前提与基础.B表示资源保障指标,包括4个二级指标.文章探讨了若干项影响地方政府执行力的因素与指标,探索了运用这些指标对执行力的科学评价,提出了包含5个一级指标和24个二级指标的地方政府执行力考核体系.所建立的考核指标体系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地方政府执行力高低(或优劣),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彼此不可割裂.在此基础上,有待进一步制定与细化各项指标,该项研究需要在实践中系统地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考评,以验证本课题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可行性.行政程序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的陈浩淼在《行政程序与政府执行力的关系简述》一文中先后界定了行政程序和政府执行力的含义即:行政程序是行政权力运行的程序,具体指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作出行政决定所遵循的方式、步骤、时间和顺序的总和。行政程序是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和行相对人在行政程序中的角色分配体系,在行政过程中行政相对人通过陈述意见等方式能动参与行政决定的制作过程,有效影响行政决定的内容。政府执行力是政府执行的能力和效能,是政府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实现既定目标的实践能力。政府执行力,进入21世纪后,执行力将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将是构成综介国力的重要促进因素,从而成为决定经济发展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行政程序对政府执行力的促进作用(一)是行政程序的启动加速政府执行力,行政程序的启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山行政机关依职权启动,另一种是根据相对人的申请启动。当遇到社会问题时这两 种方式就是双保险,能尽早地感应到问题的发生,政府在处理问题时就有了主动权,进而提高政府的执行力。程序的启动为人们广泛地参与创建了一个平台,有了一种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的途径,它将产生一种良性的循环。(二)是决策程序对政府执行力的影响,决策程序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能,决策的程序化类似于一种统筹方法,各部门各司其职,决策的产生和执行都是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既小能遗漏某些程序,也小能越姐代厄。(三)是社会监督程序化有助于政府执行力的提升,社会监督是指社会力量依照法律对国家机关及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所进行的监督。政府执行力是一个过程,社会监督可以在政府执行力的各个阶段对政府执行力进行监督。
长安大学的周月婷在《基于执行力改善的基层政府政策执行程序优化研究》一文中 指出基层政府政策执行是: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宏观政策,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基层政府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不断提高其工作能力及业务素质,利用其接近社会资源的优势,配置、协调、监督和控制社会各方利益相关者,通过相互作用,合理配置有效资源之后形成的一种整合过程。文章对基层政府政策执行程序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1政策执行主体对政策执行程序认知有缺陷,政策执行之所以无法符合政策制定者的期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执行人员对所执行的政策存在着误解,另外,很多政策执行者认为政策执行的程序就是按部就班,按照时间一步一步进行。之所以我国执行主体对政策执行程序认知不到位,是因为受到传统行政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2政策执行程序本身缺乏制度规范,在传统的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程序的随意性以及制度的不规范所导致的“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现象比比皆是。因此,经过重新设计改良的政策执行程序要得以顺利开展,必须要靠制度来规范和保障。政策执行程序中技术支持不足,政策执行程序问题的提出本来就是基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也是信息技术与专业经营过程的有机结合的产物。在优化政府政策执行程序中,电子政务的 发展就对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缺乏电子政务的这样信息技术则没办法实现程序化的管理模式。4政策执行主体缺乏专业知识,第一,缺乏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我国许多基层政府机关的公务人员由于缺乏专业信息技术培训或者忙于平常的工作任务等原因,与政府政策执行程序优化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一方面,懂得程序优化始终的专业人才短缺,另一方面,很多技术人员又不懂得专业的行政管理知识,因此,不能将两者很好的结合。二政策执行主体之间缺乏沟通。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执行主体都以其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造成诸多矛盾与冲突,最终使得政策执行活动难以继续开展。因此,沟通协调对于政策执行活动来说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