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英语论文提高学生课堂英语学习自主性策略举隅_通用版
小学英语论文-提高学生课堂英语学习自主性策略举隅通用版
一次大规模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学方式产生的教学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平均回忆率为:教师教授25%,学生阅读10%,视听并用20%,老师演示30%,学生讨论50%,学生实践70%,学生教别人95%。不幸的是,我们现在用得最多的教学方法竟然是效率最低的方法。当然,在这些年的教学改革过程中,专家学者与一线的教师们在这方面作了很多努力,做出了很多改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风靡一时,深入人心。但存在一个问题是这些理念的可操作性并不强。因此,研究可操作的具体教学策略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小学英语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种策略:
一、猜测想象引发学生求知欲望
通过鼓励学生对某一主题或问题进行推测。这一简单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求知欲。
程序:
1.向学生提一个启动性问题,以激发他们对要讨论的内容的好奇心,问题的难度要适当,并具有趣味性。
2.鼓励学生进行推测和猜想。
3.不要立即给出反馈,接受所有的推测与猜想。
4.将问题作为你要教的内容的引子或线索,将答案融入课堂讲述或演示中。例: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 1 教学“There be”结构时可以这样处理: 1.呈现新知后提出问题:T:“What’s in Mr Mao’s bedroom? Where are the things?”
2.学生分组讨论猜测并做好记录。(1)S:“There is a bed in your bedroom./There is a desk in it./ There are some books on the desk...”(2)T: “Where is my bed?/Where are the books?...”S:“It’s near the chair./They are under the desk…”
3.教师呈现自己房间的照片让学生观察,然后评出猜得最接近的小组予以表扬和鼓励。
4.小组操练,其中一位学生描述自己的房间,其他3位同学画出简易图。
二、“宾果”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果将这种游戏融入课堂,那么对学生而言,课堂就不会那么枯燥,上课时他们会更专注。在这种游戏中,学生一边玩“宾果”,一边关注课堂要点。
程序:
1.创设多达9个上课知识点。
2.创作一张“宾果”游戏卡,卡上有3×3个方格。在每个方格中填上一个知识点,如果上课要点少于9个,可以让某些方格空出来。如多于9个可以创设2张卡。
3.再用同样的这些知识点制作另外一些“宾果”卡,但要将这些知识点放在与其他卡不同的方格中,这样就制作出了一系列不同的“宾果”卡。
4.将这些“宾果”卡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讲到一个知识点时在“宾果”卡上该要点的方格中画一个小圆圈。
5.当所画的圆圈成一横排、一竖排或一斜线时他就喊:“宾果!”。(Bingo!)6.讲完所有知识点,每个学生可以喊上8次“Bingo!”。也就是学生至少对各知识点注意了8次。
例:教学牛津小学英语 6A Unit 6 Part B C部分。课前制作“宾果”卡,每生2张不同的卡。如下图: 卡一:Holidays 卡二:Dates Children’s DayEasterMay Day Mid Autumn FestivalSpring FestivalDragon Boat festival National DayNew Year’s DayChristmas Day In AprilIn Aug.or Sep.On the 1st of Jan.In May or JuneOn the 25th of Dec.In Jan.of Feb.On the 1st of Oct.On the 1st of MayOn the 1st of Jun.课堂教学过程:
1.出示节日图片,让学生根据录音选出正确的图片,并在“卡一”上该节日的空格中画圆圈。当圆圈成一横排、一竖排或一斜线时他就喊:“Bingo!”。
2.听录音写节日的名称。T:“It’s the 25th of Dec.What holiday is it?” S:“It’s Christmas Day.”也可以这样问,T:“When’s Children’s Day?”学生在卡二上找到“On the 1st of Jun.”并写出节日名称。当节日名称成一横排、一竖排或一斜线时他就喊:“Bingo!”。
三、“拼板”学习促进学生合作探究
“拼板”学习法是广为采用的一种技术,当所要学习的材料可以划分成许多部分或板块并且各个部分在学习时没有必要遵循先后顺序时,这种方法是令人兴奋的选择。因为学生在相互学习和讨论的过程中既能学习知识又能体验成功,树立自信,何乐而不为呢? 程序:
1.划分学习内容。
2.把学生分成3-4个部分,每部分学习不同的内容。
3.把学生分成“研究小组”(3-4人一组),让他们学习讨论布置给他们的任务。
4.学习时段后形成“拼板学习小组”(包括每个研究小组的代表),用下图来表示此过程(以3人一组为例,数字代表学生。):
研究小组: 拼板学习小组:
例: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4 Review and check。
1.把学生分成单词组(语言水平比较低的学生组成)、词汇组和句型组(语言水平中等的学生组成)、语法组(语言水平较高的学生组成)。
2.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归纳该组的学习内容。
3.每4个同学组成“研究小组”,相互补充讨论各组的学习内容。4.每4个同学组成“拼板学习小组”,进行单词,词汇,句型和语法的学习。让学生合作探讨各自的学习成果。学习词汇的学生可以向其他同学展示词汇或检测组内其他同学,句型和语法同样操作。
5.选几个组进行成果展示,其他组进行补充,教师做总结点评。
四、卡片匹配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这是一种回顾课堂内容的自主而有趣的方法,它让学生两两配对并测试其他学生,此法适用于知识技能巩固阶段。
程序:
1.在单张卡片上写下与课堂教学的任何内容有关的疑问,制作尽可能多的问题卡片。
2.在单张卡片上写下对前面问题的回答。(一个问题可能有一个或多个回答)3.打乱两套卡片,发给学生。为便于寻找和匹配,可以把相匹配的问题卡和答题卡发给同一组的学生,小组人数以6—8人为宜。4.让学生寻找相匹配卡片。(不能告诉其他人卡片上的内容)5.匹配完后,让一对对学生依次测试班级里的其他同学,大声念出问题让学生回答。
例:教学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5时,可以设计诸如以下问题卡:①What did you do last night?②规则动词过去式的变化规律有哪些?答题卡:①I visited my uncle./I watched TV with my parents.②在动词后面加“ed”。如:watched./在动词后面加“d”。如:tasted./双写动词最后一个字母加“ed”。如:stopped.五、学习竞赛激起学生学习热情
此法是罗伯特·斯莱文(Robert Slavin)和他的助手们提出的“团队-游戏-竞赛”的简化版本,它结合了研究小组和团队竞赛,可用于促进学生对多种事实、概念和技能的学习和巩固。
程序:
1.将学生分成人数尽可能相同的小组,6—8人为宜。(如人数不同则取各组平均分)2.提供各小组共同学习、研究的材料。
3.提出学习竞赛的第一轮问题,要求小组中的一个或几个学生独立回答问题。
4.计算小组得分并及时评价。
5.让各小组再次学习材料,而后提更多的问题作为第二轮竞赛。再次统计分数并与第一轮相加。
注意:①竞赛的轮数由教材的需要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决定。②确保小组在两轮竞赛之间有个学习时段。③竞赛各阶段时间要掌控好。
例:教授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6 Part B、C部分。呈现新知后把学生分成6人一组,进行第一轮竞赛。1.根据图片标志,说出其名称。依次出示标志图片,每组抽2名学生回答,答对一个加一分。如:No parking./NO eating or drinking.2.进行第二轮竞赛。巩固句型和标志的意思。依次出示标志图片,每组由2名同学用“What does this sign mean? It means...”进行问答。说对一组加两分。如:“What does this sign mean? It means you should keep off the grass.”
3.进行第三轮竞赛。根据提供的图片场景让学生猜在该场景中会有什么公共标志,并解释标志的意思。如:阅览室。S: “I think there is a sign in the reading room.It means we shouldn’t make noise there.”
4.统计各小组分数,评出最佳学习小组给予表扬和鼓励。
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活动方式多种多样,但我们应该紧紧把握住活动的目的和原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目的。课堂活动应具有趣味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自主参与活动的机会,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我们的学生真正达到“想学,乐学”的境界。
第二篇:小学语文自主性学习策略学习心得
小学语文自主性学习策略学习心得
通过这次远程培训的学习使我深深体会到,以往的学习是把传承知识作为主要目的,这种理念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陶行知先生说道:“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又因为二十一世纪的新型人才必须是会学习、会创造的人,所以教师教语文的关键是要教给学生灵活的学习方法和读书方法,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个性的目的。
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通过自己查找资料或合作讨论等形式来自主解决。
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赏析课文时就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伙儿介绍黄山奇石的美?”这时,学生兴趣盎然,有的选择有感情地朗诵,解读黄山奇石的美;有的选择当导游,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黄山奇石;有的则干脆发挥自己的绘画特长,有创意地画了一幅“黄山奇石图”„„
灵活的教学方法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学生个性的关键。灵活的教学方法,首先表现在教师站在整个语文教学的全局上审视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教材,精心地重组教材,不是被教材牵着鼻子走,不是把教材看成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点,而是灵活使用教材,懂得教材的内在联系性,看到教材向课外的扩展。例如《将相和》一课,教师既要看到它在本单元中所担任的训练重点“事物的前因后果”,又要看到文中所渗透的“文道统一”的思想,还要看到《将相和》一文中写人的方法也值得借鉴(这样的写人的方法,不是本单元的重点,但见识研究一下,不是就为学生作文积累了写作知识吗?),更要看到古代像这样动人的故事还很多,要引导学生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扩展。其次表现在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这里所谈的精心设计不是想着要怎样去牵学生鼻子,而是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去思考:设计什么样的问题最能激发起学生的研读探究兴趣,用怎样的学习方式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全体参与学习,全程参与学习。如,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诗,教师可设计让学生用自读自悟和讲故事的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对学习确实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再次,教师要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具体可感的“活”的形象,如,学“盲”字,学生因“育”字的记忆定势,会在“盲”字的上面多加一点,此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人的眼睛死了,就是盲人了”。(边说边用手指字)这样的教学,不是把文字变成活的形象了吗?
总之,自主学习就是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自己的个性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如,期末复习时,布置学生自己出一份考题,学生在自主完成出考题的这项学习任务时,要去看课本,查阅资料,而在这一个活动过程中,他的主体作用就得到了发挥,学生的个性就得到了体现,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如,学习《荷花》一课,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自主学习,然后交流学习心得,在交流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说出了自己选择内容的原因,有的人甚至还画了一大朵漂亮的荷花,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各人有各人的表达方式,学生平时在生活中积淀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意识全部被调动起来了,真正体现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论断,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还可感受到他自己从来没有感受过的景象。这不仅促进了学生的知识积累,而且别人好的看法还会潜默移化地影响一些学生的个人观点。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把书读“活”的好处,使其个性不断完善。
第三篇:学生自主性学习策略研究的探索
学生自主性学习策略研究的探索
南陈集中心小学
徐素青
一、背景分析
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时代,教育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现行学校的首要任务。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长期以来,我国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支配下,我们的教育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对学生自主性学习发展的忽视,严重地影响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影响着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由于种种原因,当前阻碍学生自主性学习发展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学生不敢自主参与学习。由于有些老师为了树立自己所谓的威信,为了维护那些整齐划一的课堂秩序,为了迎合自己的教学预设,不充许学生有任何不同于自己的见解,哪怕学生自己的见解是有创见的。
(二)学生不愿自主参与学习。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一种错误认识,那就是小学生不懂事,让他自己学能学到什么,因而一味地抱在怀里,扶在手里,使学生丧失了许多主动参与的机会,这种教育教学方式,也逐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惰性和消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
(三)学生不会自主参与学习。要让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首先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方法,倘若学生连书都不会看,又谈何自学课本。
二、开展学生自主性学习策略研究的现实意义
1、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要求。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的心理可分为两大系列,即智力因素系列与非智力因素系列。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这两个方面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过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研究认为,“90%的学生的能力倾向差异只不过是学习速度的差异,而不是智力差异”,而学习速度的差异大多是非智力因素的水平差别所致。因此,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强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动力系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入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又要强调学生的智力因素,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自主地获取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两大系统水乳交融,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2、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小学数学本身是抽象的,如果离开了学生的自主参与,离开了学生的拼拼、比比、摸摸、看看、量量、画画,以及操作实践,要想很好地建立表象认识是相当困难的。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看,小学生好动,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多给学生提供些直观教学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心理来看,跟自己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有趣的,以及理解和掌握起来比较容易的知识越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成学生的积极有效的自主参与;没有了学生的积极有效参与,也就谈不上有什么积极有效的教育效果。
3、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减负的重要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学习可分为“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两类。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下,学习者往往缺乏学习的兴趣、意义、效率和效果,他们只有学习的压力而学习学习的动力,只有学习的苦恼而学习学习的快乐,他们视学习为包袱,视学校为“监牢”,视考试为“刑场”。他们不仅有认知方面的重负,更有精神方面的枷锁,不仅有体力透支,更有心力憔悴。而学生在主动学习状态下所产生的学习效率则截然不同。面对同样的“学习量”,主动学习者的学习时间短,学习质量高,精神面貌也好。故而,我们认为“减负”就其实质而言,涵盖着两个层面:一是减轻学生知识学习特别是书本知识学习的重负,如减少学生课堂学习的时间等;二是减缓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抑,解放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自由度,变消极、被动地学习为积极主动地学习,变苦学为乐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有效培养
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自主学习兴趣。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愉快。”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心理动因,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并指向一定的目标。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和一种内部动力。教师要善于激起学生对探究理解某种事物的强烈好奇心,把学生引入所设的情境中,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和兴趣。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学习动机,培养自主学习兴趣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这不仅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而且也迎合了他们的“好奇”,“好动”,“好玩”的心理需求,也能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操作中形成实践求知的意识。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和物质材料,让学生自己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实践、操作。有的学生用绳子测,有的用圆片在尺子上滚动测量,有的用折叠法去测,这些实验虽然很简单,但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是了不起的发明创造。直到发现,当大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学生用自己发现的方法不能测量时,他们又会重新产生求知的欲望寻找求圆的周长的方法。这样通过动手“做数学”,学生们找到了探索新知的一种方法,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直观演示中也能激发自主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圆的认识时,采用多媒体动画:一个个飞驰着的汽车轮子,飞机的起落架,把这些轮子在电脑中模拟成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等,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轮子为什么要做成圆形呢”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问题的提出就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转移到学习目标上来。
2、引导质疑问难,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学生学习的源点,也是教师教学的源点。试想,如果学生无疑问,那么教师的教又何以下手呢?“质疑问难”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体现,课堂上学生“疑问”越多,说明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越强,参与、面越广。学生的主体性就发挥的越充分。因此,引导学生质疑释疑来形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学生往往担心发表错误的意见而遭老师批评,同学嘲笑。在质疑问难时,总免不了有些小心翼翼,甚至战战兢兢,所以教师要扮演鼓励者,参与者,启发指导者的角色,使学生有质疑的心理基础―――敢问!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以一个“大同学”的身份与学生一起互相启发,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使学生敢与教师亲近。对学生的提问,教师应保护其积极性,尽量发现其闪光点,鼓励他,增强其信心,随时间推移,教师持之以恒地去等待引导,学生心理障碍就渐渐消除而敢于质疑,敢于质疑教师,敢于质疑书本!例如,我在教“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有一小组同学提出书本上的推导没有我们的方法好。我们可以把长方形任意剪开却能拼成平行四边形,不用象平行四边形还要考虑是否沿着高剪。大家热烈鼓掌,是呀!同学们能这样想,我们就这样学。敢于向书本质疑挑战,通过这些质疑问难的锻练,学生不再是墨守成规,而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质疑本身就是学生高度主体意识和高度自主学习的体现。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会问。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前置应用,展示数学知识的非凡魅力。例如: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就让学生任意出一个多位数,老师一下子看出能否被3整除来设置悬念,引起学生发问,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点吗?从而学生迫切探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纳税这一内容有一课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到附近银行调查当前各种期限存款的利率,帮助爸妈算一算整存整取三年和国债三年哪个获利大?学生纷纷向银行职员提出:为什么国债不要交税,交税有什么意义,如何算利息,利息是怎么定的?通过学生在实际运用中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学会数学才能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活动形成学生自主提问,自主学习的能力。
3、创设探索空间,促成自主参与学习。
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1)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没有学生自己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在教学中我们大胆地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如教学“圆的周长”这节课,就是通过层层设疑的提问,不断引发学生思考,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学习。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实践、观察、操作、思考,终于发现了“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规律。
(2)提供机会,全员参与。
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要做好铺垫,在思维受阻时要注意启迪,提供适合各层次展开思维的问题信息,让他们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时,通过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请大家认真观察,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哪些联系?”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十分宽松,优等生可以有条理地抓住两个图形的内在联系,中等生在条理上可能稍差一些,学困生也能说出一、二来。
(3)合作学习,多向交流。
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参与,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合作为手段,开展有组织、有指导的互教、互学、互帮活动。这种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了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共同发现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主动交流的能力。
总之,教师要善于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要学、爱学;要善于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并着力于指导学习方法,使学生善学、会学,使学生更有信心、更主动地徜徉在数学天地里,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第四篇:小学英语论文:提高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的策略探讨
提高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的策略探讨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那么,《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语言能力”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出这种能力?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语篇意识和语篇能力可以使语言知识的学习更系统、更高效,语篇意识是促进语言知识向语言能力转换的保证,语篇能力的形成是语言交际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语篇能力的高低直接制约着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水平。罗晓杰和牟金江(2002:21)指出:“提问是指任何有询问形式或询问功能的教学提示。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师的角度看,提问是教师输出信息、传递信息和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从学生的角度看,提问使学习者的兴趣得以提高;使创新思维得以发展;使新、旧知识得以连接和巩固。另外,提问还具有锻炼表达能力、检查学习效果等多种功能,被视为‘有效教学的核心'。”
那么,小学阶段如何以语篇教学为载体,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呢?笔者认为,课堂提问就是一座架在语篇知识、能力与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之间的桥梁。“有研究表明:在学校教育的各科教学中,英语课堂提问无论是提问人次、频率都多于或高于其他学科。”(罗晓杰、牟金江,2002:21)因此,从英语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实际出发,对英语课堂的提问策略进行深入研究,能提高英语语篇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笔者就以《新标准英语》一年级起点第九册,Module 7 Unit 1“This dog can help him”为例,介绍笔者在课堂语篇教学中是怎样以提问为切入点,提高语篇教学的有效性的。
一、提问在语篇教学中的实践
(一)问话题,激活旧知,激发兴趣
《课程标准》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梳理自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放在了首位。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笔者在语篇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切入,合理地提出问题,可以在激活学生旧知的同时激发其学习兴趣。“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Ausubel)在他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中提出: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影响新的有意义学习与保持的关键因素,即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习得意义的保持的效果都会受到学习者认知结构特征的影响。”(何克抗,2007:36)依据奥苏贝尔的理论,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与他们原有的知识结构相联系,并将学习的材料与所呈现的知识结构相贯通,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有效教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使所有的学生在原有知识和能力水平上都能有所提升。因此,只有正视学生现有的起点,才能真正提高语篇教学的有效性。
笔者在讲授“This dog can help him”一文时,先播放一组有关各种犬的图片。在学生欣赏完PPT呈现的图片后,教师提问:“Which dog do you like?Why?”学生根据个人已有的认知经验纷纷发表看法。有的说:“I like big dogs.Because they are strong.”还有的说:“I like the white dog.Because it is white and cute.It looks lovely.”此时的提问不是简单的Yes,No的问答,而是直接指向学生最近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用一个完整的句子来陈述个人观点“I like...dog.”,再利用“Why”来追问引导学生表达出知识层面背后的学生的价值取向,使问题不流于形式,保证师生间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学生在回答这两个简单而又熟悉的问题的同时,悄无声息地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输入新的信息,不仅能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而且还能减少他们的畏难情绪,同时也能唤起他们对即将学习的语言材料的学习欲望。教师在倾听学生的回答过程中,也能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学习兴趣和情感态度,为新旧知识的转换作了铺垫和过渡。
(二)问概况,构建语篇框架
“语篇阅读教学模式强调的是‘整体'二字,也就是教学要在整体情境中进行整体刺激,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感知,整体理解,整体模仿和整体应用,引起整体反应。”(王学晟,2002:27)但对于小学生来说,拿到一篇文章,首先映入其眼帘的往往是文章中的个别生词或不理解的句式,一下子就会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这会给学生整体理解语篇留下心理阴影。如何能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避免新语言信息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心理冲击,让学生一开始就能在头脑中创建有关语篇内容的全景图,建立系统的、相对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笔者在学生初读“This dog can help him”一文之前,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英文配音的介绍“A dog and a blind man”的视频。通过观看影片这一直观的形式,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主要情节,把握语篇全貌。接着给学生提出“What's the matter with this man?Who can help him?”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的放矢地快速阅读整个语篇,采用略读的方法,培养学生在初读语篇时,建立通观全局、捕捉主要信息的意识。
对于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还不具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也没有整体把握语篇的意识。因此,教师提出与语篇背景和语篇主线有关的问题,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对问题答案的思考上。学生初次阅读时,把思维聚焦在理解故事梗概、把握文章脉络、在头脑中建构语篇的整体框架上,能够减轻学生对语篇内容理解的难度,减少思维复杂度,为领会、理解分析语篇中具体的词汇、语法、结构提供指导,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深度学习的信心。
(三)问细节,完善知识结构
整体输入与整体输出的原则并不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而是着眼于在整体语境中感知、理解,直至掌握语篇中的词汇、语法和结构。它是一个从整体到细节再到整体的思维过程。在初读语篇时,学生已经在头脑中建构了语篇的整体框架。那么,如何能在学生已经建立的框架的基础上,丰富语篇内容,精致语篇的表达呢?此时,教师应通过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细读语篇,从而掌握 语篇中的词汇,语法和结构。比如,在“This dog can help him”一课中,笔者在学生细读课文时,提出了“What has he got?”“What's the matter with this man?”和“Who can help him?”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把思维聚焦到核心词汇和功能句上。第一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在语篇中理解“Special dog can help people.”这个功能句,会听、说、读、写、用special这个新词。而“What's the matter with this man?”和“Who can help him?”这两个问题的提出,则是引导学生理解并应用“The man is blind.”和“The special dog can help him.”这两个句子来描述special dog,并在语境中从音、形、意三个层面掌握blind,can't和help三个核心的词汇。学生在回答上述问题的时候,实现了语篇的整体输入。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把三个问题的答案串起来,用自己的语言把个人对语篇的理解具体地再现出来,实现语篇的整体输出。学生就能具体地再现语篇。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也随着问题坡度的提高不断递进。这样既帮助学生完善了知识的建构,又形成了科学的思维。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提问要达到一定的难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因此,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难度。但为了保证小学生能顺利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笔者把一个难题精心设计成一系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小问题,使问题层层递进直至难题的解决。这样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中,教师采用追问、深问和串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解决并突破难点,循序渐进地提高了学生的语篇能力。
(四)问感悟,延伸思维,培养情感
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教育中的学习内容要具有“个性相关性”,否则学习就不可能发生。也就是说,只有把学科知识与学生的个体经验连接起来,教师的问题才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理解的个体性,才能让学生承担起自己的学习责任。那么,怎样既能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逻辑思维,又能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就课文内容涉及的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呢?笔者在学生掌握了“文内信息”后,又提出了“How do you think about these special dogs?”这个问题。该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必须结合个人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以及语篇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才能顺利表达个人的分析结果。为了保障表达的效果,提高学生语篇输出的完整性,此时,教师组织学生先在组内练习交流,然后再在全班汇报交流。在生生间、师生间交流的过程中,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又生成了更多的新观点。有的说“I love special dogs,because they can help people.”,有的说“All the dogs are our friends.”,有的说“My dog is not special, but I love it,because they can陪伴my grandma,那样她一个人的时候就不再孤独了。”还有的说“除了dog,还有many animals can help people,we should保护它们。”此时,学生所表达的内容已经远远地超越了本课语篇的内容,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前挂后连的知识,表达的深度也远远超越了语言的限制,认识问题的广度也远远跨越了学科的界限。语言真正发挥了表达思想、交流思想和激活新思想的作用。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智力发展的过程,还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结合同伴的观点,反思、修改、调整个人的思想,生成新的观点,既能促进他们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加深自己对语篇内涵的理解,又能不断调整个人的对事物的看法,实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与表达思想的有机结合。
二、实践后的反思
(一)成功的体验
1.合理的提问为学生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构建知识网络提供了方向,促进了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学生在问题网络中,搜集信息,加工信息,在信息间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使学习的内容清晰有序地纳入到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从而实现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2.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根据语言材料的不同和学生间的差异,鼓励学生提问,常常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英语课上,除了关键问题由教师提出外,教师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提问,把提问的机会留给学生。这种提问有时是生问师答,有时是生问生答。形式多样,有时以班级为单位,有时以小组为单位,有时还以同桌为单位,让每个人都能参与课堂交流,还给学生课堂主人的地位,使英语课堂成为学生信息立体交流的平台。
3.针对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现阶段的认知结构提出相应的问题,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运用和拓展所学知识。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让人人都能参与课堂学习,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按照教学程序和语篇内容循序渐进地有层次地提问,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都有所提高。
(二)有待解决的问题
1.当前,新信息层出不穷,瞬息万变。教材提供的语言材料的信息量和时效性有限,怎样才能用好教材,把教材拉长加厚。设计问题时如何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抓住热点,关注焦点,把握兴奋点,使学生有思维动力、思维空间和思维成果,即有感而发,有话可说。如何做到教学信息与时俱进,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艰巨的挑战。2.《新标准英语》教材中语篇的题材形式多样,设计问题要能切入学生的知识经验与情感体验,这要求教师既要了解学生又要吃透教材。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要充分做好教学前期分析,因为它是教学设计后续诸多环节的前提和依据。
3.由于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风格与特点不同,学生认知结构存在差异,课堂上应该有针对性地呈现问题,引起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交流中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些都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的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只有掌握了课堂提问的策略,把握提问的核心目的,举一反三,方能顺利实现教学目标,真正提高语篇教学的有效性。
第五篇: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
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更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课程改革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的一场“革命”,面对新课改,我们应该怎样让学生学会自主性学习呢?下面以我在历史课程实际教学中的部分片断为例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对于兴趣的重要性,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知者。”在初中阶段,所学的课程有十几门,并不是每位学生对每门学科都产生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历史这门课,部分同学接触到大量的时间、人物、事件后,觉得难写难记,枯燥烦琐,于是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完全失去学习的信心。针对这种情况,我是这样做的:
第一、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新课,激发起学习兴趣,取得最佳教学效果。例如,在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节时,我利用电视剧《三国演义》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里易中天教授点评《三国演义》,设计了这一课的导入语:“同学们你们都有看《三国演义》吧?你们知道《三国演义》所反映的是怎样一回事吗?它所讲的是历史上什么时代的事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由此导入新课.极大地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和兴趣。
第二、还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拓宽了教学道路。通过课件的展示,再造历史形象、历史场景,将空洞的历史变成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这种新鲜、强烈的刺激也会激发学生兴趣。例如:我问:“谁到过杭州西湖?”学生答:“没有!”“那我们现在就去风景秀丽的西子湖畔游览一番!”接着我放录像,当屏幕上出现“岳王庙”和岳飞墓前的四个铁铸跪像时,定格画面。我指着画面问:“大家知道岳王庙是为谁建的?”“为岳飞建的!”我又指着岳飞墓前的两个跪像问:“这一男一女是谁?”“是秦桧夫妇!”接着我饱含深情地说:“后人每当来到这里,总是感慨万千。有人面对岳飞墓和秦桧夫妇跪像,吟诗叹曰:‘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表达了对岳飞的怀念和对秦桧的唾骂。后人为什么要怀念岳飞而痛恨秦桧呢?学习这一课后,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原因了。”
二、教师精心设疑,鼓励学生质疑,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走进历史情境,体验人物心灵,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而发展“言之有据,论者符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解偏见、容纳悖论”的人文精神。如讲西安事变时,我先从介绍张学良开始,并指出:当张在美国逝世后,有人称赞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然后我再详细叙述西安事变的来拢去脉,其间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事变前,中国的局势是怎么样?事变后,又该如何处理蒋介石?接着,我又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假设:如果当时杀了蒋介石,中国的政局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否有利于团结抗日?在学生积极讨论的过程中,我又适时补充了一些历史资料:蒋介石被扣后,中国各党各派的态度(亲日派、亲英美派、中国共产党、民主人士、张杨等)。随着材料的引入,学生的眼界进一步拓宽,思维更加活跃,师生在热烈讨论之后,终于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既明白了不杀蒋介石的道理,也懂得中国共产党为和平解决事变所作出的努力和深明大义、不计前嫌、以民族大局为重的品格。这时,学生明了西安事变前前后后张学良的言行,也就深刻地理解了历史对他的评价。一言以譬之,讨论是进行思想交流的最好形式,在思维的冲撞中往往产生思想的火花,在教学中有目的引用史料和观点设置问题情境,开展讨论,鼓励争论,可以让学生在争论中增长知识和锻炼思维。
除了精心设疑之外,我还鼓励学生质疑。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在自主性学习课堂中,我依据这一理论,大胆地鼓励学生提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开始往往是肤浅,甚至幼稚可笑。这说明他们思维处于低级状态、需要老师加以引导。教师鼓励学生提出了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讨论,甚至辩论,最终达到“释疑、解惑”的作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陡然上升,历史教育的功能得以实施。
三、适当开展一些活动,让历史融入生活,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课程改革的实施,尽管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仍然没有突破“读问讲练”这种模式。寻求和创设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空间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我结合我校的第二课堂活动,尝试过以下一些形式,效果不错: ①根据教材需要,适当开展一些小小辩论赛,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如课后习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否可以避免?”组成正方与反方的辩论赛,通过辩论,让学生明白突发事件尤其是个人暗杀等恐怖行为对世界和平的威胁以及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树立反对战争、爱好和平的意识。通过此次活动,培养学生一定的敏捷的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等一些基本的学科能力。② 组织学生搜集相关故事或进行讲故事比赛,如《第25课 成语历史故事竞赛》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活动课,课前布置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成语词典和相关的普及性历史读物,从中收集在课文中提到的人物、事件和历史现象有关的成语故事。然后,选出几名在同学中有一定威望的学生当裁判,规定一些竞赛规则。接着,在下节课,按四大组进行成语故事的接力赛。再根据比赛情况,对于表现突出的小组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通过此次活动,使学生学会收集历史资历料和归纳历史知识,初步掌握探索历史资料和概括历史知识的方法,培养一定的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习展示的平台。我们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参与,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品尝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