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80年代后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概况
80年代后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概况
一.新时期流行音乐的兴起,抒情歌曲的复兴
1976年10月,文革结束,中国历史掀起了新的篇章。“文革”的伤痕与改革开放的兴奋、喜悦之情的交织,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心态。反映到歌曲创作领域的即是抒情歌曲的复兴。以施光南的《祝酒歌》为代表。
198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与《歌曲》编辑部联合举办“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活动,有25万多人次参加评选,产生了著名的“十五首抒情歌曲”。“十五首抒情歌曲”抒发了大众的真实情感,讲究旋律的优美流畅,是对“文革”期间“高强硬响”音乐观念的逆反。这个时期王酩的歌曲创作具有很强的典型性。从电影《小花》插曲《妹妹找哥泪花流》、《绒花》到日后的《知音》,他的旋律委婉动人、一波三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张丕基在《三峡传说》电视风光片中写作了一首《乡恋》。这是一首吸收了探戈舞曲节奏的歌曲,由李谷一用“气声”演唱,在大受欢迎的同时也招致尖锐的批评。其后,由苏小明演唱、马金星作词、刘诗召作曲的《军港之夜》也受到同样的非议。
由“十五首抒情歌曲”奠定的写作风格成为新时期歌曲创作的主要流派,并于80年代前期居统治地位。
二.港台流行音乐的传入和对内地流行音乐的影响
伴随着改革开放,海外家电产品大量涌入中国内地,打先锋的盒式录音机和与之相配合的录音磁带,其势一时颇为迅猛,尤以邓丽君的流行歌曲盒带传播最广。
王洁实、谢莉斯是以演唱校园歌曲而成名。同时,校园歌曲作为台湾年轻一代流行乐创作也影响到内地校园歌曲的产生。如谷建芬谱曲的《清晨我们踏上小道》、《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港台歌曲的传入带来了一种新的音乐文化形态。1990年前后成立的广州太平洋影音公司,是最早的流行音乐产业之一;朱逢博、李谷一等率先使用流行歌曲唱法;朱明瑛、成方圆、沈小岑、程琳、王洁实、谢莉斯、苏小明、等以第一代歌星的面目出现。
三.流行音乐界人才的聚集及港台音乐的进一步输入
1980至1984年间,歌曲创作领域仍以传统的抒情歌曲为主。1981-1982年间,有《在希望的田野上》《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1983年有《鼓浪屿之波》、《牧羊曲》、1984年有《党啊,亲爱的妈妈》、《十五的月亮》、《长江之歌》等作品流传。蒋大为、殷秀梅、张暴默等人为很受欢迎的抒情歌手。
另一方面,港台歌曲仍在不断输入。首先是一批台湾校园歌曲。其次是伴随香港电视剧而来的《万里长城永不倒》、《孩子,这是你的家》等。再有是台湾流行乐作家侯德健带来的由苏芮演唱的《搭错车》插曲,尤以《酒干淌卖无》流传甚广。在1984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国心》不胫而走,广泛传唱。
至1984年间,自港台传入走红的歌曲多以爱国主义题材为主,与内地同类题材相呼应而汇成一体,完整地表达了当时的社会心态。四.内地流行音乐的崛起
1985年,随着美国著名歌星发起为非洲灾民募捐义演,震动世界;台湾罗大佑等年轻一代词曲作家组织港台60名歌星举办献给1986国际和平年的《明天会更好》音乐会等。这些活动均刺激了内地流行音乐界。
1986年是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经过数年来港台音乐的冲击、输入,内地音像市场初步建成。1986年是世界和平年,受港台《明天会更好》大型演唱会的启发,内地的音乐工作者也开始计划筹办首届百名歌星演唱会。5月,这场题为《让世界充满爱》的大型流行音乐演唱会在北京体育馆出台,获得巨大成功。郭峰作曲,陈哲、小林、王健、郭峰填词的主题曲《让世界充满爱》不胫而走,盛行一时。《让世界充满爱》音乐会的推出,标志着内地流行音乐创作群的崛起。
1987年费翔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表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当时在全国引起一片轰动。一夜之间,费翔成为大陆最著名的男歌星。这也为内地的流行音乐添了重要的一笔。五.“西北风”的兴起
1988年是流行音乐最为兴盛的一年。上半年刮起的“西北风”是10年来引人注目的一个高峰期。“西北风”指的是当时风行全国的北方民歌风的流行歌曲热。其代表性作品有《一无所有》、《信天游》、《黄土高坡》、《我热恋的故乡》、《我心中的太阳》、《少年壮志不言愁》、以及电影《红高梁》插曲《妹妹曲》等。“西北风”使喊唱成为一种突出的演唱方法。
“西北风”在音乐观念上它明显地引入了欧美摇滚思维,挖掘和汲取了我国北方音乐的巨大能量;内容具有批判意识,风格慷慨激昂,带有强烈的宣汇色彩。“西北风”是在吸收了一定外来文化的同时,强烈要求自己民族文化自主的意识,要求覆盖要求阵地,在中国流行音乐发展进程中是个很大的突破。六.西北风的衰落内地流行音乐一时走向低谷
由于“西北风”形成了向城市民歌的回归。另一个倾向是演唱上嘶喊的滥用。早期的喊唱大多是作品内容的需要。后来则成为一种商业化的手段。1988年下半年起,“西北风”就逐渐被俚俗歌曲及港台引进版所取代。
“西北风”之后,创作潮头明显减退,作者群进入了调整时期。最重要的是此时全国流行音乐市场陷入混乱局面。由于著作权法尚未制定,盗版之风盛行,创作积极性受到打击。大起大落的市场背景推出了刘欢、毛阿敏、韦唯、田震、蔡国庆、孙国庆、屠洪纲等一批歌星,但在当时条件下难以施展才华。“明星大走穴”成为全国文艺界的重大问题。金钱至上的错误观念使一部分人的道德水准下降,票房价值普遍低落,盒带积压。内地流行音乐起步时的种种隐患至此暴露无遗。
七.引进版的泛滥
1989年颇不景气,但却可称为“引进版年”。1989年间,“卡拉ok”这一新的娱乐形式引入,并迅速在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发展。由于其声像带多为港台作品,导致大批台湾歌星的盒带正式引进,形成自邓丽君以来第二次港台歌曲输入的高潮。诸如王杰、童安格、姜育恒、张雨生、“小虎队”、乃至谭咏麟、梅艳芳等等港台歌星均广受欢迎。
尽管1989年整个流行乐坛的创作不甚景气,但许多作者已沉下心来做不同的尝试摸索,作品风格渐趋多样化。歌手中刘欢、毛阿敏、韦唯到了鼎盛期;范琳琳、那英、张强、等知名度渐高。九.1990亚运之声,流行乐坛鼎足之势形成
1990年,第11届亚洲运动会在北京举行。亚运歌曲的创作亦成为1989-1990年间流行音乐界的重要活动。刘欢和韦唯演唱的《亚洲雄风》盛行一时。
1990年的一件大事是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音像市场的整顿有了法律依据。
内地流行音乐发展10年,到1990年已可看到新民歌、抒情流行歌曲与摇滚三足鼎立的形成。至此,长期以来的混沌局面开始改观,创作风格的多样化和新的繁荣有了可能。
第二篇:第一次读书笔记——日本流行音乐概况
日本流行音乐概况
一、日本流行音乐分类
日本流行音乐品类繁多、而且相互交叉,很难为其提供一个明确的分类法。现日本人习惯把他分为两大部分。第一类:以日本及欧美传统音乐为基础的现行流行歌曲——歌谣曲;第二类:战后形成的欧美式流行音乐——新音乐。
歌谣曲以“古贺旋律”为代表,通常用传统管弦乐队或爵士乐队伴奏,主要以电影插曲的形式出现。从20年代末到60年代,歌谣曲一直受爵士音乐强烈影响。歌谣曲主要以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为题材,期中反映被遗弃的妇女或柳界生活的部分被称作“演歌”,这是歌谣的核心。歌谣曲在战后出现了分化,产生了如“夫妻歌谣”、“都市歌谣”等。二次大战以后,日本人把传统形式的爵士歌曲也称作“爵士歌谣”。
歌谣曲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由专业作家提供歌曲,并且由专业歌手演唱,是所有流行音乐中专业性最强的。日本人习惯把青春偶像歌手们的作品称作“偶像歌谣”,偶像歌手一般都靠其他人提供歌曲,而且大多数活跃在影视界,所以这样归类也是合理的。
新音乐主要是指二次大战后在欧美现代流行音乐影响下产生的一些新的流行音乐体裁形式,包括“福克”(folk)摇滚(rock)和波普(pops),这些作品在风格上都受到欧美现代流行音乐中的抒情歌曲的影响。
二、日本流行歌曲的源头
1870年左右,日本开始在小学教西洋歌曲。最早在日本出现并广为传唱的歌曲是1877年的《拔刀队之歌》。这首歌由法国人露路谱曲。
这首歌最先是警官队的队歌,他的旋律很受日本人的偏爱,屡屡被修改,用在其他歌曲上。随后在东京等大城市西洋乐队逐渐增多,早期集中在一些高档社交场所,不久由于相互竞争排挤,大部分乐队开始流入民间。1930年,随着有声电影的出现和普及,他们大部分成了独立营生的乐手。这些乐手促进了欧美音乐在日本的普及,为早期的日本歌谣曲提供了大量的现成旋律。
第三篇: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
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
说到流行音乐,很多朋友就会想到现在社会上的一些所谓的流行歌曲、通俗歌曲,好像认为都是年轻人的专属,其实不然,流行音乐的内容是比较广泛的。
流行音乐,它的英文名字叫Popular music,简称Pop music。它起源于美国的爵士音乐,这是一个目前被大众所接受的说法。它的基础是因为它广泛地被传唱,流行一时,甚至有流传后世的传播特性。它也是一种大众音乐,就是在老百姓当中被广泛传唱的音乐和歌曲。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今,我国经历三十多年的发展,流行音乐的广泛传播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今天要讲的也就是从改革开放开始,在我们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
因为社会发展比较快,所以到当代,流行音乐大部分都指一些轻音乐和一些节奏明快、通俗易懂、不是有很严谨的演唱方法的这一类的音乐和歌曲。所以流行音乐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它的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
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归纳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复苏开拓期,是指上实际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在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改革开放的国策被提出。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音乐文化领域,在意识形态方面,由政治主导,高度一致的革命歌曲统一天下,逐步向抒情歌曲、娱乐性流行歌曲转换。十年**,使中国的音乐发展停滞了。如果没有十年**,那么我们中国的音乐发展肯定不会滞后于日本、韩国。虽然我们现在发展比较快,但是音乐的根基还是要比日本、韩国差一些。与欧美国家来比的话,差距就更大了。
大家都看到过中央电视台的第一届春晚。在众多表演嘉宾中我们都知道有一位歌唱家李谷一,她当时所唱的歌曲是《乡恋》。她因为这首歌曲而走红,也因为这首歌曲而倒霉。我们现在听这首歌曲非常好听,很优美,歌词内容也很健康,但是在当时的那个年代,我们刚粉碎“四人帮”的时候,这样的歌曲在我们中国内地还算是靡靡之音。虽然我们现在觉得很好笑,但在人们的思想被禁锢了十年之后,在当时就认为这首歌曲是不能唱的。说这是资本主义的产物,是跟欧美及日本这种资本主义国家的音乐类似的。所以为了在春晚上是否唱这首歌,现场导演急得满头冒汗,因为那一年的春晚是观众发电报或者打电话到中央电视台,要求李谷一唱这首歌,等于说是中国观众在那里点歌的。那么到底该不该唱,最后是文化部的领导拍板了,说唱。李谷一就马上上了。而且那时候伴奏带还没拿,马上赶回家去拿伴奏带,所以我们在电视机前面看的时候可能还不知道幕后的故事。
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内地涌现出了一大批的优秀歌曲,被广泛地传唱,这也是当时的流行歌曲。我们用宽泛的概念来说,这些都是流行歌曲。像著名的作曲家施光南的作品《祝酒歌》,可能在座的老同志、中老年人都知道这首歌曲。我小时候经常听到这首歌,只要打开收音机,每天都会听到好几遍。原唱者是著名的歌唱家李光曦先生。还有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就是《在希望的田野上》,这是在改革开放初期非常催人奋进的一首歌曲。还有一首是有非常浓郁的新疆风格的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是关牧村老师唱的。还有像王酩写的《边疆的泉水清又清》、电影《小花》的插曲《妹妹找哥泪花流》,像王立平写的《太阳岛上》、《大海啊故乡》,以及电视剧《红楼梦》的主题歌,著名的作曲家谷建芬写的《校园的早晨》、《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还有像《牡丹之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十五的月亮》,以及像《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这样的歌曲,我想大家都非常熟悉。
在那个年代,电视还没有普及,我们获得音乐的渠道非常窄,其中一个非常普遍的渠道就是半导体收音机,还有的家庭没有收音机,所以我们大家所接触的音乐也大致相同。再加上那个年代,中国从事音乐工作的人还不是很多,所以产量也不是很高。不像现在,可能一个月里面,我们就可以听到上百首的新歌。另外一个我们获得音乐的渠道就是电影,比如电影《小花》的插曲《妹妹找哥泪花流》、电影《甜蜜的事业》中的歌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还有像雷振邦的《冰山上的来客》中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等这样的好歌,都是那个年代的流行歌曲。
到八十年代初期,就有港台和欧美的音乐进入我们中国,但是在那个时候,还没有大张旗鼓、明目张胆地引入港台或者欧美的歌曲。一开始有邓丽君、山口百惠、刘文正、谭咏麟,还出现了美国的披头士的音乐进入内地,最主要是通过沿海的渔民在海上打鱼的时候,和香港、台湾渔民进行物品的交换。他们通过货物的交换,把邓丽君、刘文正“交换”了进来。他们在家里偷偷听,突然发现还有这样的唱法、这样的歌曲,在我们那个年代的大陆歌唱家中还没有像邓丽君唱得那么柔和的,人们一下子迷上了邓丽君的歌曲,但是在那个年代被认为是黄色歌曲,是被禁止播放的。
复苏开拓期的音乐特点是旋律性很强,歌曲大多是以五声调式为创作基础的,不分唱法,凡是在电影或是收音机里播放的歌曲都会流行,往往一首歌曲全家人都会唱。粉碎“四人帮”之后最著名的歌曲就是《祝酒歌》。(现场播放)电影《甜蜜的事业》中《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里面的伴奏乐器,是夏威夷吉他。这首歌曲的旋律非常优美,所以这首歌在当时流传广泛。还有一首很红的,还捧红了一个歌手——郑绪岚的《太阳岛上》。虽然时代在发展,音乐在发展,它的基础还是我们以前的音乐。《上海滩》的旋律还是五声调式,还有《万水千山总是情》、《血疑》、《排球女将》。1983版《射雕英雄传》里面罗文和甄妮合唱的《铁血丹心》在中国内地引发了男女生对唱风潮。
在这个时期,有很多好歌,让我们知道五声调式也可以写出好歌。邓丽君是风靡东南亚的歌手。最早传入我们中国大陆的歌曲《何日君再来》的作曲家是刘雪安,这是1936年的时候上海一家电影公司需要一部电影的插曲找到刘雪安创作的。就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时候流行的,和我们之前听的不一样。还有一位值得一提,刘文正,他的代表作像《迟到》、《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兰花草》等深深地印在了听众的脑海里。还有一位歌坛常青树——谭咏麟,他的《爱在深秋》是一首八六拍的歌曲,让人听的时候觉得很优美。电视剧《霍元甲》的插曲《万里长城永不倒》,演唱者是叶振棠。一首在我们看来是通俗歌曲,但是它的配器非常巧妙,结合了西洋的圆号和民族的笛子、古筝乐器。通俗歌曲通俗易懂,老百姓琅琅上口。之前我们听的歌曲不论是从思想性、旋律性还是艺术性上来看,都是非常好听的,有催化剂的作用。
第二个时期就是高速发展期,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到九十年代末。流行音乐的文化市场逐步发展和繁荣,主要是依靠了录音机、唱片和磁带的快速普及。流行音乐个体化欣赏成为主题。以新兴的音像产业为核心,内地流行音乐市场不断拓展。同时电视传媒迅速崛起,成为又一个覆盖面极广的传播媒介。电视歌手大赛出现了美声、民族、通俗的专业分类,唱法的细化在一定程度上使流行音乐的文化地位得到认可和提升。在新兴艺术市场的需求方面,晚会歌曲、影视剧主题歌曲、唱片歌曲逐步成为推动流行音乐创作和繁荣的重要因素。这个时候,我们平时的消遣不再是八点钟上床睡觉了,开始把听歌曲作为一种休闲。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以后,这样的形式就转变了,乐器变掉了,变成了吉他和沙锤,场地从室内放到了室外。我们在上海、杭州这些大中城市里面,经常看到吃饭的时候,特别是夏天,几个小年轻拿着吉他在马路边弹奏。在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末期,我们国内的原创作品呈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流行音乐的创作与演唱人才聚集,影响比较大的是那个年代刮起的一场歌坛的西北风。比较有代表性的像崔健的《一无所有》、侯德健的《信天游》,还有《黄土高坡》、《我热恋的故乡》、《心愿》(徐沛东的作品),以及一些抒情的流行歌曲,比方说《我多想唱》、《我不想说》、《弯弯的月亮》、《涛声依旧》、《朋友》。到九十年代初的时候,风头甚至盖过了港台。内地的校园歌曲啊、西北风啊、摇滚乐啊一下子就涌现出来了。
高速发展期的音乐特点,是音乐风格开始多样化,通俗唱法和轻音乐成为这个时期音乐的核心。到八十年代中期,唱法分成三种,轻音乐慢慢占据主导地位。理查德·克莱德曼把交响乐变成了通俗的音乐,把中国观众的心抓住了。他后来还把《梁祝》带到了国外,起到了国际间交流的纽带的作用。在那个时期,我们国内原创的有《一无所有》、《信天游》等,它把中国的民间音乐时尚化了。《弯弯的月亮》是九十年代初,中国内地流行歌曲的一个里程碑。
流行歌曲的生命力强与弱直接反映出这首歌曲的内涵深不深刻。像梅兰芳先生的梅派唱腔、徐悲鸿先生的马,一直到现在都是在流传的。歌曲也是一样的。说到歌曲的生命力,台湾校园歌曲《橄榄树》是一直流传到现在的歌曲,它的演唱者是齐豫。说到齐豫,不得不提到他的弟弟齐秦。他第一首传到内地的歌曲是《空白》,一头长发是他的标志。后来电台播放了一首他的歌曲《外面的世界》,一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在唱。费翔、龙飘飘、高胜美等等歌曲都是在那个时代我们非常熟悉的旋律。
现在这个时候我们叫多元繁荣期。以前我们听这首歌好不好听,是听这首歌的旋律,现在的多元就是冒出来的这些,只要加上个节奏,说话也叫唱歌。但它也是一种形态存在于现在这个流行音乐的市场上,往往喜欢这样的音乐的人都是一些涉世不深的人,比如说像初中生。我们到了二十一世纪,获得音乐的渠道更多了,最巨大的渠道就是网络,任何一种音乐你在网上都可以听到。好处是我们的眼界开阔了,坏处是有些不太适合这个年龄层次、这个人群的音乐你也能听得到。小朋友就不知道什么是好的音乐,什么是不好的音乐,因为在网络上缺少一种正确的引导,需要老师、家长、媒体、社会的引导。这个音乐多元化,它的名称有雷鬼、饶舌、嘻哈,和我们所谓的高雅音乐是不沾边的,是市井音乐,特别受小年轻人的欢迎。
到了现在这个年代,数字化的电脑音乐的普及、电脑录音系统的家庭化,都极大地降低了流行音乐合成、录音成本以及创作门槛。所以我们听到了新种类的歌曲,叫做网络歌曲。网络歌曲往往就是音乐爱好者自己在家里面创作,自己唱、自己录,然后放到网上。我们听到最成功的一首就是《老鼠爱大米》,现在光看歌曲名称你根本不知道歌曲内容唱什么。《两只蝴蝶》等这样的歌曲非常多。在三个阶段里,音乐的变化非常的大。当我们刚刚还沉浸在旋律优美的流行音乐当中时,突然又出现了像周杰伦这样的歌手。我们中国的音乐就应该适应中国人的语言。
多元繁荣期比较复杂,它的特点是打破了旋律至上的传统,大量融合了欧美风格的流行音乐元素,饶舌、嘻哈渐渐成为流行音乐中的一支生力军。但是这种音乐在我国都不会很长久,因为不符合我们的国情。慢慢地,我们的生活西方化了,但是我们骨子里还是炎黄子孙,还是龙的传人,还是很难把自己去完全变成一个西方人。所以在我们的音乐里面,五声调式还是占主导的地位。其实在整个亚洲,包括在欧洲的一小部分,它的音乐当中也是以五声调式为主导的。俄罗斯的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的主题音乐也是用五声调式的音乐,非常感人。
旋律决定了音乐的生命力。
第四篇:发展概况
1.湖南电子音像出版业起步于1985年。现有5家音像出版单位和3家音像复制单位。经过10多年的发展,湖南电子音像出版业已具备较大规模和实力。全省现有在编人员222人,年录音录相生产能力达5000多万盒。1996年,湖南出版音像制品294种,电子出版物10种,生产总量达到524.9万盒,销售总额突破4000万元。湖南电子音像出版单位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优势。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兼顾科教语言音像出版物和电子出版物的发展,推出了《洪湖》协奏组曲等优秀语言音像出版物和《解放军报全文检索》等50多个光盘产品;湖南文化音像出版社致力于湖湘本土文化题材的搜集、整理工作,《湖南地方戏曲优秀剧目集锦》已被列入“九五”国家重点音像出版选题计划;潇湘电影制片厂音像出版社注重挖掘革命历史题材,再现革命领袖的光辉形象;湖南金蜂音像出版发行总公司率先出版了国产录相节目、社会教育节目、科普教育节目以及地方戏曲节已受到中央和省、部级领导的赞赏;湖南教育音像出版社围绕开拓少儿智力和少儿原创音质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新的号角》等多部作品获得社会好评。
第五篇:关于香港回归后中国内地和香港专利申请
【分类号】 402001199730
【标题】 关于香港回归后中国内地和香港专利申请若干问题的说明
【时效性】 有效
【颁布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
【颁布日期】 19971229
【实施日期】 19971229
【失效日期】
【内容分类】 专利申请审批程序
【文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公告第五十七号
【名称】 关于香港回归后中国内地和香港专利申请若干问题的说明
【题注】 现将《关于香港回归后中国内地和香港专利申请若干问题的说明》予以公告。
【章名】 说明
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后,香港特别行政区设有单独的专利制度,施行香港《专利条例》和《注册外观设计条例》。为方便中国内地、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申请人办理有关申请专利手续,现就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人和居民提交专利申请的问题
(一)提交国际申请
中国专利局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法人和居民根据《专利合作条约》提交国际申请的受理局。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人和居民也可以直接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局提交国际申请。
(二)提交中国国家专利申请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人和居民向中国专利局提交中国国家专利申请的,仍按照中国专利局1995年8月21日公告的《关于港澳地区专利申请若干问题的规定》办理。
二、关于国际申请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获得专利保护的问题
(一)申请人在提出的国际申请中指定中国并希望其申请在香港获得专利保护的,除应向中国专利局办理有关手续外,还应当按照香港《专利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标准专利的请求注册批予手续或短期专利的请求批予手续。
(二)要求获得中国发明专利的国际申请在进入中国国家阶段后,申请人为获得香港标准专利的保护,应当向香港知识产权署办理标准专利的注册手续,即:自该申请由中国专利局以中文公布之日起六个月内,或者该申请已由国际局以中文公布的、自中国专利局国家申请号通知书发文日起六个月内,向香港知识产权署办理记录请求手续;并自该申请由中国专利局授予专利权之日起六个月内向香港知识产权署办理注册与批予请求手续。以上程序适用于公布日或国家申请号通知书发文日是在1997年6月27日或之后的申请。
(三)要求获得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的国际申请人为使其国际申请也获得香港短期专利的保护,应当在进入中国国家阶段之日起六个月内,或自中国专利局国家申请号通知书发文日起六个月内,向香港知识产权署办理短期专利的批予请求手续。
以上程序适用于国家申请号通知书发文日是在1997年7月1日或之后的申请。
三、关于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获得专利保护的问题
向中国专利局提出发明专利申请的申请人,为获得香港标准专利的保护,应当按照香港《专利条例》的有关规定,向香港知识产权署办理标准专利的注册手续,即:自该申请由中国专利局公布之日起六个月内向香港知识产权署办理记录请求手续;并自该申请由中国专利局授予专利权之日起六个月内向香港知识产权署办理注册与批予请求手续。以上程序适用于公布日是在1997年6月27日或之后的申请。
四、关于要求获得香港短期专利或注册外观设计保护的问题
要求获得香港短期专利(除前述通过国际申请途径外)或注册外观设计保护的,应当按照香港《专利条例》或《注册外观设计条例》的规定,向香港知识产权署办理有关手续。
根据香港《专利条例规则》的规定,要求获得香港短期专利保护的,还应提交包括中国专利局在内的国际检索单位或香港知识产权署指定的专利当局所作的检索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