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对新理念下阅读教学几种误区的诊断及治疗论文

时间:2019-05-15 00:57: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语文 对新理念下阅读教学几种误区的诊断及治疗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语文 对新理念下阅读教学几种误区的诊断及治疗论文》。

第一篇:高中语文 对新理念下阅读教学几种误区的诊断及治疗论文

对新理念下阅读教学几种误区的诊断及治疗

讲授不可否定,我们今天忌讳“讲授”是与没有正确认识“讲授法”有关。讲是一门艺术,会讲是一种境界。语文课堂教学中应从多媒体使用的合理性方面进行探索,研究如何适时适量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其更好地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课堂上的网络技术不是追求繁华、热闹,而是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展示的平台。

(一)传统的学习方式一定要放弃吗?

问题呈现

课改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教师都在探索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的教为主,教师一统课堂天下”的局面,在不知不觉间,老师“谈讲色变”,老师讲授内容的多少似乎成为衡量实行课改后优质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似乎“老师少讲,甚至不讲,把老师的活动都让给学生”的课就是课改的优质课,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课。那么,像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示范,学生跟着学等这样的传统学习方式是否要彻底退出舞台呢?让我们先来看一节一年级学习拼音ü的课堂教学片断。

案例:上课伊始,教师先板书“ü”然后提问。

师:哪位同学会读这个拼音?

生:老师,我会。

师:好,请你读给我们大家听听。

生:ü

(很开心地读,其实这位同学读得并不准)

师:你真棒,老师还没教,你已经会读了。你领着同学们读读好吗?

生:ü。

(领同学们读)

师:咱们班的同学真聪明,请再读一遍。

全班同学齐读。

师:那么,这个拼音的四种声调,哪位小朋友会读呢?

生:我会读。

师:好,你读。

生:一口气,读出“ü”的四种声调(但“阳平”和“上声”读得有点区分不清)。

师:你真了不起,“ü”的四种声调都会读了,大家给她掌声祝贺。

师:还有哪位同学会读“ü”的四种声调呢?

所有的学生都举起了手,抢着要读,课堂气氛甚是“活跃”。

诊断分析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该教师告诉,讲解,示范讲授的语言的确很少。课堂上确实是让学生动起来了,而且教师的语言大多是鼓励性的话语,从表面上看,教师似乎十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如:谁会读,就让谁教大家读。但为了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读得不准确的,教师不敢纠正,不给予正确的引导,这显然是说不通的。

此外,对于“ü”的正确读法,发音要领、口形,“ü”的四种声调的读法及区别,只是一味让学生读,带读、齐读,肯定会造成学生学得结果是学生读得各式各样,学生们也不知道“ü”的四种声调的读法和区别。所以,在该教学中,教师必须大胆、大方、适时、准确地给予学生“ü”的正确读法,发音口形的示范和精当讲解,甚至让学生反复跟教师读,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治疗处方

用心

爱心

专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明确规定:“改变过程过于注重知识传达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通过“过于”一词不难看出,讲授不可否定,我们今天忌讳“讲授”是与没有正确认识“讲授法”有关。讲是一门艺术,会讲是一种境界。请看特级教师王菘舟教学《一夜的工作》的两个片断。

片断一:

师:1998年3月5日,这一天,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诞辰100周年的日子。就在那一年,有位叫宋小明的诗人,怀着对周总理无限崇敬和爱戴,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课件展示,师有感情地诵读)

《你是这样的人》

片断二:

师:仅仅是书上的词语让你的心为之一颤吗?请大家注意“宫殿”这个词语,由这个词语你联想开去,这座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曾经是谁住过的地方?

生:可能是大官住的地方。

师:这是清朝的最后一个摄政王载沣住过的房子。什么叫摄政王?就是管皇帝的那个亲王,比皇帝还大。你再想,这里曾经有过哪些陈设?

生:(纷纷回答)珍奇的古董。西洋沙发。黄金做的器皿。奇花异草,山水盆景。高档的红木家具。

师:你们的猜想完全合理。但是,当这座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成为周总理的办公室,我们看到的却是——

生:(齐读)“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片断一中,王菘舟老师在课始,把宋小明所写的《你是这样的人》通过课件展示,感情诵读,传达给学生,通过王老师渲染式的朗读,给学习整篇定下了基调,使学生对周总理有了大体的了解,为学习整篇课文架起了一座桥梁。

片断二中,王老师又适时地告诉学生周总理的办公室以前是清朝的最后一个摄政王载沣住过的房子,摄政王是管皇帝的那个亲王,比皇帝还要厉害。显然,我们不能说这种告诉,这种讲解是多余的,是剥夺学生主体地位的。相反正是因为这种教师的告诉,学生倾听式的传统学习方式,撞击了学生的心灵,燃起了学生对周总理办公室“极其简单”认识理解的飞跃,触动了学生灵魂,学生对总理的敬佩,随着课堂对话的不断深入达到了极至。

由此可见,课堂上讲的多少并不一定是衡量教学观念先进与否的试金石,也不一定是注入式与启发式的分水岭。当然,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必须要做到丰厚自己的底蕴,吃透教材,挖掘自己底蕴中有用的资源,提高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不断与学生心灵相融,思维相撞,讲有法,讲有度,当讲必讲,不当讲坚决不讲。

(二)教师的教学行为怎样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问题呈现

案例一:《特殊的葬礼》的教学片断

师: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塞特凯达斯瀑布昔日的情景。

(学生进入自主学习,有的默读思考,有的同桌互读讨论,有的三五成群结伴读书讨论。教师踱步于学生间,但没有任何指导,询问或参与,老师只是在静静地等待)

师:好,同学们刚才学得很认真,谁愿意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成果呢?

生:我和同桌边读边讨论,知道了塞特凯达斯瀑布过去非常雄伟壮观。

师:很好,你们俩通过合作弄懂了这段的主要意思。还有谁汇报?

生:我通过朗读学习这段话。

用心

爱心

专心

师:对,读书是很重要的语文学习方法,还有哪位同学通过别的方式学习的吗?

(课堂上一时变得沉寂下来,一会儿一生举手,老师指名回答。)

生:我和三个伙伴一块学的,我们一人读了一遍。

师:这也是合作学习,有没有哪位同学一边读一边利用预习时带来的资料进行学习的?

(生摇头)

师:那有没有通过抓重点词句来学习这段的?

(生又摇头)

案例二:《小露珠》教学片断

师:请大家自由组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读一读第2、3、4自然段,再分角色演一演。

(生自由走出座位寻找合作伙伴,多数学生为了争角色而忘记了读书,只有少数学生在读课文。教室里气氛活跃,也有些乱哄哄。)

师:(过了一会)好了,请哪个小组来为大家表演?

(一小组表演,其余学生观看)

师:大家来评一评,他们表演得怎么样?

生:xx同学表演得表情不够好。

生:xx同学的动作做得不够像。

生:xx同学表演得很好,她蹦得很像只青蛙。

案例三:《海底世界》教学片断

师:海底到底什么样呢?让我们穿上潜水服一起去海底遨游吧。

(生一边观看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一边听解说:海底是个„„,里面有„„有„„还有„„)

师:下面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海底到底什么样?

诊断分析

案例一,教师努力在体现学生的自主阅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而且该教师希望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仅仅停留在个人自学,伙伴合作学习上,他还想学生能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如读书和查资料相结合,抓重点词句读书学习的方法等。应该说老师的想法是很好的,理念是符合课改实质的,可为什么效果不佳呢?面对这种状况,我们不仅要问:“教师的教学行为应怎样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呢?”在该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一改漫无目的踱步于学生间为走到学生中间去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捕捉学生自主学习的信息,或指导或参与或点拨,甚至根据掌握的学情适当插话,及时推广好的学习经验,那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定会大幅度提升,教师想引导的学习方式也必然在学生中得以落实。

案例二,从此教学过程看,教师在努力地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教育理念。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较大的偏差:合作学习第2、3、4自然段时,既没有提出明确目的,也无有效指导;合作学习和表演练习同时提出、分散了学生阅读的注意力,导致学生离开文本片面追求表演,没有达到通过表演方式加深理解课文内容,积极主动、个性化、创造性地感悟语言文字的目的;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评价的指向是“表演得怎么样”,使评价脱离具体语言文字而注意表演技巧,弱化了语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的特点。

流于形式的语文教学是肤浅低效的,它不利于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融合和达成。当教师不能有效的调控学生的学习活动时,无论采用的教法如何新颖,都不能引导学生对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个性化、创造性的阅读,更不可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案例三,多媒体形象、直观、解说词生动、清楚。但仔细透析一下,不难发现多媒体使用的时机存在合理性、科学性问题:生动形象的图像取代了课文,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削弱了文本对学生的吸引力。解说词的运用,把本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再经过积极思

用心

爱心

专心

维、概括后得到的海底知识,一股脑儿地塞给了学生。学生不用再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去体会思考,去发现创造。于是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学习语文的方法也不能通过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加以领悟。

治疗处方

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庐山的云雾》的两个片断。

片断一:

师:好。打开书,拿起笔,默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加上拼音,把不懂的词语作个记号,同时想一想刚才提的两个问题。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时而提醒学生读书姿势,时而与学生低语并板书:飘飘欲仙、千姿百态,弥漫,瞬息万变、一泻千里)

师:这些词语的意思我也懂,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们,你们是希望我现在告诉你们,还是希望自己读书,联系课文去理解?

生:我愿意联系课文理解。

师:你们是学习的主人。——大家同意吗?

生:(齐声)同意。

师:请同学朗读课文,第一,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能读出感情最好。同时,一边读一边思考你们刚才提的两个问题和黑板上词语的意思。这些词语的意思一读书就懂,不要老师讲。(学生自由读书,读得很认真。教师巡视指导,不断地给予鼓励。)

片断二:

师:噢,明白了,因为课题是《庐山的云雾》,所以他要特别强调云雾。谢谢你。刚才有好几个同学划出的不理解的词是“腾云驾雾、飘飘欲仙”请你们读这两句话“在山上游览„„”想站的就站,想坐的就坐,可以做一些动作。通过你们读课文的动作、表情、语气,我可以知道你们是不是理解了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学生读这两句话。有的站着,有的坐着。读到那两个词语,有些学生做起了动作。)

师:我请三位做动作的同学到庐山来游览。(三位学生上来)(师指着黑板前说)这是庐山的小道,你们到这里来高兴不高兴?(三人齐声说:“高兴。”)那请你们笑一笑。(三人嘿嘿笑了几声。学生和听课教师见状哄堂大笑)这笑声怎么有点像哭的声音,再笑一笑。(三人又嘿嘿地笑了几声)看下面的老师,都在山下,我们在山上。游览就是放松的,散步就要随便走走,不要紧张。注意,山上山下到处是云雾。其他同学读书,请他们三位做动作。

生(齐声)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三人伸手向空中摸去)漫步山道,(三人慢慢地走,边走边看)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三人伸开双臂,上下摆动作飞行状)(听课教师中发出一阵笑声)

师:做得好。我看你马上就要变成神仙了。“腾云驾雾”还可以怎么做?

生:我觉得还可以像孙悟空那样。(说着模仿孙悟空打眼罩远眺的动作)(师生哈哈大笑)

师:你刚才怎么没有做出来?大家再读书,让她做一做这个动作。

(学生读书,女生做动作,逗得大家大笑。)

师:我也跟着成为神仙了。她这样一做,我就想起《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他腾云驾雾。(说着,于老师单腿直立,手掌翻遮在额前,作孙悟空远眺状。)(师生哈哈大笑)在你们心里是不是出现了孙悟空的形象?(齐声:是的。)这样就读懂了“腾云驾雾”。“飘飘欲仙”懂了吗?(齐声:懂了。)马上就要成为神仙了。看了他们的表演的动作。加上自己的想象,大家再读书,就会读得更漂亮。“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要读得美一点。

课改深入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怎样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呢?我们从于老师教学《庐山云雾》片断中,不难得到如下启发:

一、关注学生的自学——靠近学生,俯身侧耳。

用心

爱心

专心

片断一中,当学生自主读书学习时,于老师不断在学生间走动,或表扬或点拨,或纠正错误,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关注着他。在这其中,于老师很好地处理好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当学生学习遇到困惑时,给予适切的点拨,给予适当的提示,让学生自己思考,以提升认识。

二、关注学生的互动——充当伙伴,参与其中。

一般来讲,学生互动式的学习往往是为了解决学习中的难点问题,讨论交流问题也均有一定的思维价值。这种互动对每一个参与者的要求都是较高的。为了保证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活跃有效地“动”起来。片断二中,于老师不但让学生表演而且把自身置于学生之中,与学生为伴,与学生一道参与合作表演,从而师生在阵阵愉悦中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

三、关注学生的读书、发言——沟通心灵,撞击火花。

在片断二中,于老师融读书、表演、对话为一炉,时时抓住诵读加以点拔,对于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加以提炼升华,不仅将概括的抽象的、词义转为生动具体的动作,而且让学生带着自己一次次深入地感悟、想象反复诵读,内化的不仅是文本言语的内涵还有文本言语的语感。

综上所说,于老师不仅是位好演员,而且是位好导演,他成功地诠释了教师如何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此外,如果课上要利用媒体辅助学生学习,还得注意媒体使用的合理性。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实践证明,并不是所有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都是有用的,也不是多媒体手段运用得越多越好。语文课堂教学中应从多媒体使用的合理性方面进行探索,研究如何适时适量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其更好地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

(三)基于网络技术的学习方式就一定有效吗?

1问题呈现

在新课程深入实施的今天,网络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以其信息来源的广泛性,教学方式的形象性,各种运作过程的交互性,显示出很强大的生命力,使教学过程参与者的思想观念,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时下有很多基于网络技术的阅读教学课变成了“四不像”的整合课,面对此种尴尬现象,我们不仅要问:基于网络技术的学习方式就一定有效吗?或者说,怎样的网络技术的学习方式才是有效的呢?请看以下某老师基于网络技术的《黄山奇松》的教学片断实录。

案例一:

师:好!有了问题就需要解决问题,请同学们围绕刚才提的问题,利用网络教材提供的图片、影片、音乐、文字资料去解决这些问题。

全班同学各自点击《黄山奇松》网页进入课文范读、字词理解、配乐朗读、黄山四绝(其中黄山松又链接了迎客、送客、陪客三大名松)、创造天地等超级链接自主学习。

(其间,老师开始是下位巡视指导学生学习的,后来就径自坐在了教师用机前,这过程大约持续了20分钟。)

师:好!刚才同学们结合网络教材提供的资料进行了研究学习,你们自己弄懂哪些问题呢?

生:我知道了黄山四绝是指黄山的奇松、云海、怪石、温泉。

(这个答案其实课文中有)

师:嗯,不错。

生:(点击鼠标)我知道了黄山是云雾之乡,自古黄山云成海。一年四季都可以观赏。

师:你是怎么知道这个知识的呢?

生:我从黄山四绝中点击黄山云海就找到这个资料了。

师:真不简单。

用心

爱心

专心

生:我知道了黄山迎客松奇在哪儿了。(读迎客松的句子)

师:你读得真好,谁还想读这句话?(指一生读)

生:读书上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师: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这句话。

生:(全班齐读)

师:还学会了些什么呢?

生:我觉得黄山的石头也非常奇怪。像什么金鸡叫天门、喜鹊登梅、仙人指路、苏武牧羊,它们这些名字就让我想起了石头的形态。

师:你真有想象力。你最喜欢哪一种石头呢?

生:我最喜欢喜鹊登梅。

师:好的,建议你课后在创造天地链接中,把你想到的这块石头的样子画下来,让我们大家欣赏,好吗?

生:好的。

生:老师,我也挺喜欢这块石头的,我已经画下来了,我把我的展示给大家看。(学生点击,展示自己的作品)

师:啊!你太了不起了,学习语文就是要这样,把自己阅读的文字展开想象,想象后,还可以画下来。还有哪位同学想汇报吗?(老师面向一位男同学)看你笑得很甜,你来说说。

生:我知道了黄山的温泉,属高山温泉,常年在42度左右。

2诊断分析

以上教学片断中,学生确实占据了学习的“主体”地位,网络提供的信息也确实丰富,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确实知道了很多文本以外的知识。但让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这是语文课吗?语文味哪去了,整个片断中,只是学生从老师提供的超级链接中检索些资料加以读一读,好在该老师还注意到一学生提到迎客松时,还机械地让学生读了三遍课文中描写迎客松的句子,要不然,语文书也不需要了。

让我们来细细回味一下上述案例,我们发现这样几个问题:

1面对网状结构的超媒体文本,学生太容易迷失方向。对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式学生很感兴趣,好奇心促使他们不断地点击链接,一个链接就是一个相关网站,网站内又有无数个链接与信息,由于信息容量大,内容丰富,学生很难做到一一浏览,更谈不上细细阅读。并且还常常被其他无关信息所干扰,常常忘记了自己在哪里,准备做什么,要到哪里去。纷杂多彩的网络世界让多数孩子迷失了阅读目标,从而导致阅读失败。

2自主开放式教学不等于放羊式教学。“放”应该有度,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应使学生在“放”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并有所收获。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应该是在教师、学生和信息资源三者积极互动的状况下实现的。此时教师尽管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传播者”,但也不应该成为不闻不问的旁观者。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度的调控和必要的帮助。教师要从学习者差异出发,适度代理信息,适度辅导。

3丢失了语文的“根”是本节课致命的一点。因为本节课的教学已远离了语文的特点,本节课没有摆正网络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关系。众所周知网络技术应该是手段,它只不过是用来学习语文的一个工具。基于网络技术的语文课必须把语文的“根”留住。

本节课过分强调了网络信息所带来的知识,而文本中所给予的语文魅力(作者生动语言的描述和文本中蕴含的人文气息),学生几乎没有感悟,没有涵咏,更谈不上情感的熏陶和体验,失去了“语”姓,而变成了一节不像语文,不像信息技术,不像地理,不像美术的四不像的课。

4导致以上问题的成因较多,但教师没有较好地引导学生确定研究主题是重要的原因。上课开始,教师就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去利用网络学习,显然犯了“放羊”式的错误。如

用心

爱心

专心

果在学生利用网络技术学习之前,教师能够很好地从学生问题中梳理出几个重要问题进行学习,就会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如:黄山松奇在哪里,这个问题就能抓住文章的重点。让学生带着这样的主题利用网络技术进行主题探究,引领学生感悟黄山松的奇,作者语言的妙,人们对黄山松的情,那就起码不会丢掉文本,丢失语文的本姓。

3治疗处方

同样的一节基于网络技术的《黄山奇松》的阅读教学课,江苏连云港师专二附小的马建明老师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片断一:

师:好!刚才你们通过读课文,并结合网络教材提供的资料进行研究学习,请你汇报一下自己读懂了哪些问题?

生:我读懂了迎客松。

师:读懂了迎客松的什么?你能说得更清楚一点吗?

生:我通过读迎客松读懂了黄山奇松“奇”在哪儿这个问题了。(读迎客松的句子)

迎客松好像一个好客的主人,伸出长长的手臂欢迎宾客的到来,好像在对宾客说:“欢迎您来到黄山欣赏黄山风光!”

师:你体会得真好!不仅能把写迎客松“奇”的句子读出来,还能说出自己的体会。对于迎客松还有补充吗?

生:迎客松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师:读到这儿,你不想说点什么吗?

生:我觉得迎客松生命力很强,非常奇特!

师:说得真好!(单击“迎客松”词语,进入迎客松的网页)“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为什么说迎客松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呢?谁读懂了这个问题?

生:我读懂了这个问题,(看着网络教材上的资料)因为它枝干苍劲,姿态优美;它翠叶如盖,生机勃勃;它彬彬有礼,热情洋溢;它刚毅挺拔,形象可爱。迎客松不愧是黄山奇松的代表。

师:说得好!面对天下游客,迎客松会说些什么呢?能用你的身姿表现出来吗?

生:欢迎你们到黄山来旅游观光!

生:欢迎你们来到黄山!下面请迎客松来给你们讲讲黄山风光吧!

师:迎客松还真有水平呢!安排得真周到。(众笑)由此,我想到了在作者的笔下,它仅仅是一棵松树吗?这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哪!这不仅是黄山松的热情,而且是黄山的热情,是整个黄山人的热情。你能饱满着这种情感,把迎客松的姿态优美、勃勃生机、热情洋溢读出来吗?

生:我想试一试。(读迎客松的句子)

片断二:

师:学习《黄山奇松》一文,简直就是一种美的享受,文章景色美、情感美。我们不仅要学会感受美,而且也要像《黄山奇松》一文的写法,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块怪石,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石头动起来、活起来!(学生点击黄山四绝,再点击黄山奇石做准备)

师:好!谁想把自己最喜欢的“怪石”介绍给大家吗?

生:我想介绍“双猫捕鼠”,它位于一座山峰,山峰的一边是两只猫,另一边是一只耗子,两只猫一动也不动,仔细地观察耗子的行动,耗子左望望,右瞧瞧,贼眉鼠眼,丝毫没有观察到那两只猫的行动,心里只想着吃黄山松的松果,哪里知道背后潜伏着危险呢,真是逗人!(掌声响起)

用心

爱心

专心

师:听你这么一介绍,真能让人品出味道来呢!

生:我想介绍“仙人指路”,所谓的“仙人”,身材高大,比一棵黄山松还要高,“仙人”手拿拂尘,嘴角还带着微笑,手指西方,好像在给游客指路呢。

师:好一个“仙人指路”,我去黄山再也不用担心迷路了!(众笑)

生: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天鹅孵蛋”。“天鹅”正蹲在一座高高的悬崖上,孵着天鹅蛋,它仰望蓝蓝的天空,心想:什么时候,我的天鹅宝宝们才能出世呢?那个时候,我就可能让孩子看一看这美丽的黄山风光呀!

生:老师,我想来个总结,行吗?

师:好啊!还有那么多同学想说,可时间有限,你就总结一下吧!

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黄山怪石,千姿百态,活灵活现,每一块都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师:你总结得真精彩!如果把你们说的写下来,不就是一篇精美的散文吗?我建议你们课后进行合作,把它整理成一篇文章,并把它写在创造天地中BBS留言版上,好吗?(好)

欣赏了马建明老师执教的《黄山奇松》几个教学片断,第一,最大的感觉就是这是一堂语文味十足的语文课,尽管这是一节基于网络技术下的语文课。在马老师的课中,网络技术只不过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工具,学习语文的一种手段,而且这种工具,这种手段运用得巧妙,运用得科学务实。他的课堂上的网络技术不是追求繁荣、热闹,而是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展示的平台。

从以上两个片断中不难发现马老师上课所用的网络教材是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精心制作出来的,每个超级链接中下挂的是有价值的资料。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因搜索资料的繁杂而造成课堂教学效益锐减的弊病。

第二,整个课堂中,教师引领学生进行了几个有价值的问题的探讨。如“黄山奇松”奇在哪儿?为什么把黄山松称为天下第一奇松?为什么说迎客松是黄山松的代表?在学生对重要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进行语言的熏陶,感悟及审美的引领。

第三,马老师始终是个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虽然有网络技术的介入,但这丝毫没有削弱马老师带领学生与文本与老师与网络对话,在对话中,感悟内容,积淀语言,运用语言。片断二中,马老师利用“黄山怪石”这一网页让学生运用《黄山奇松》的写法,进行习作练习便是很好的例证。

用心

爱心

专心 8

第二篇:对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反思

对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反思

认识新课标时,必须保持理性的态度,尽管进行多次改革,但也必须正视它,同时切忌盲目崇拜跟风,以新课标的一切为标准。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更新教学观念,走向时代发展的前沿,了解学生心理发展动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开拓创新,大力开展新颖的教学活动。唯有如此,才能树立正确的方向和目标,正确开展新课标改革。

一、新课标实施是历史和时代的必然

我国基础教育已经开展了八次重大课程改革,此次新课标改革,引起了众多语文教师的关注,尽管过去进行的课程改革获得的成效不显著。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并未有大的改变,学生也保持一贯的学习作风,高中学生是出于高考的需要而读书。近两年,全国开展了大刀阔斧的新课标改革,在城市、农村等各个地区都越来越重视新课标。与此同时,在各级机构的促进下,人们逐渐加深了对新课标的认识和理解。然而,在实施新课标期间,各种问题也应运而生。既有盲从的现象,也有排斥的现象,不过大多数更是以自身实际为基础,结合新课标的内容正确吸收和自身相适应的部分。本文针对该课题开展研究,以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因地制宜为原则,开辟新的角度和方式执行新课标的内容和要求。此次改革正处于世纪之初,因此富有更深刻地内涵,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新课标集三种维度为一体发挥课程的功能,不仅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基本知识素养给予重视,还注重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和创新能力,教师对新课标展开研究时,必须重视以上两点要求,既要关注语文的工具性,又要注重人文性,以教材文本为基础,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使学生扎实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基本技能、语感和思维能力,进而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由于进一步发展素质教育,教育教学的主体必然会发生改变,学生将逐渐成为语文教学的主体。开展教学时必须保持科学性,积极开拓创新,不能因循守旧,不能错失更新观念的良机。必须借助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按照其要求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彰显学生独特的个性,对学生全面发展给予高度重视。

二、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

在开始实施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之后,众多教师都致力于研究各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满足新课标和新教材的需要。在不断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所有教师都能发挥自身的优势,特别是青年教师,善于运用各种丰富的教学形式。在笔者看来,新教材不仅仅是突出形式上的新颖,而必须从内在上突出“新”。和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对培养学生能力更重视,特别是学生的创新思维、研究性等能力。而如何按照教材的内容培养学生上述能力是我们亟待研究的问题。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进而使学生在学习时能更集中精神,调动学生动手和实践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在课堂中不能置身事外,而应该积极参与其中,切身感受到课堂是专门为他们设计的。课堂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则充当辅导者,学生必须树立自我观念,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能将自己对文章和课堂教学的见解表达出来,各抒己见,创造活跃轻松地课堂氛围,开展热烈的讨论,进而保证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新教材新课改的主要内容就是在设计教学时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教师必须具备民主观念,明确自身的地位,为学生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导,凸显学生独特的个性,充分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部分青年教师以为新课标的新仅仅表现在形式上,就是玩花样,实际上并非如此,玩花样并不难,而既丰富教学的形式又保证学生有效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则并非易事。一堂课玩过之后学生什么也未学到,该掌握的内容没有掌握,即使课堂形式再新颖,这堂课也并未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注重形式的新的同时也要更新教学内容,才能使学生感到焕然一新,不仅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还培养了学生极高的领悟能力,进而满足新教材的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这一点。部分教师以为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就能突出新教材的新,事实并非如此。多媒体仅仅是教学手段之一,如果过度使用,反而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多媒体毕竟只是冰冷的机器,不具备感情色彩,而解读众多文章必须带有浓厚的情感。因此,将图片、辅助说明等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出来具有可行性。

目前,传统“应试教育”已不能适应当前发展的需求,我国基础教育逐渐转变为“素质教育”,由于不断开展新课程改革,对于众多教育工作者来说,亟待对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开展素质教育,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所以,对于高中语文教学,必须积极展开分析和研究,贯彻落实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创造良好的语文教学成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面对新课改的新形势,所有教师都必须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指导学生开展高效的语文学习。由此可见,一堂好课必须同时具备吸引性和高效性,尤其是高中语文课堂。所以,为了创造良好的高中语文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要不断思考和反省,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结合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经过不断摸索,逐渐完善教学方法。目前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发展目标即为如何保质保量地开展语文课堂教学。

(作者单位: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第一中学)

第三篇: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摘要:语文教改的课程改革有许多矛盾没有解决,表现出转型期语文教学的特点,体现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矛盾、教师观念、素养与教学实践的矛盾、文化熏陶与急功近利的矛盾、文化熏陶与急功近利的矛盾、教材体系与考试模式的矛盾。

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实践 课业负担

《中学语文教学》上曾辟专栏讨论“语文到底姓什么”的问题。语文课到底怎么上,这已是个普遍性的问题,反映出转型期的语文教学的困惑。体现新大纲精神的语文新教材较之此前的语文教材确有很大的改进,这是语文教改的重要一环。课程改革牵动着课堂教学,文学教育的侧重,对教育教学的多个方面都产生了冲击,而课堂教学首当其冲。目前,语文课堂教学还有许多矛盾没有解决,表现出转型期语文教学的特点,这也可能是人们产生困惑的原因。这套教材在江苏推行已五年多,根据几年来的实践,我认为语文教学存在下列几对矛盾。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矛盾

新大纲是二者并重的,似乎不存在矛盾,但是在“工具论”的影响下的“双基”并重,以及后来强调能力训练,使得语文课日趋枯燥,美文受到肢解,成了鸡零狗碎。人文性在人们呼唤中走进教材,走进课堂。文学作品成了课堂教学的大餐。一时间,课型纷呈,调查课、表演课、影视欣赏课、阅读汇报课等等,令人眼花缭乱。正如有的老师说的:如果你是电脑高手,语文课上就会有很多的动画展示;如果你是影迷,语文课就可能欣赏经典电影;如果你长于表演,你的学生就会经常改编课本剧。语文课上成什么样都可以,所有的创新都会被认为正当,所有的指责都会被“人文”一词轻轻挡回。

二、教师观念、素养与教学实践的矛盾

教师观念滞后的,与新教材不大合拍,面对新教材有时不知从何下手;思想上能接受新教材的,课堂往往具有开放性,可这样的课堂对教师的素养要求很高,时间长了,老师便会产生“水之积也不厚”的空虚。教惯了一种教材,忽而使用另一种教材,除了适应,知识结构中的弱项还得弥补。文学素养提高了,老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才会相应增强。课堂教学中新教材的特点体现不够与教师的观念、素养有一定的关系,有时是不愿体现,有时是力不从心。

三、文化熏陶与急功近利的矛盾

新教材增加了不少文言文和大量的文学作品,老师注意挖掘选文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但学生不大领情,较多的文言文背诵任务使其头痛,而背诵又不能让他们直接在考试中提高得分率,于是他们开始怀疑教材编者的意图和老师教法的得当。无论是培养能力还是文化熏陶,都不是短期见效的事。尽管我们说趁早背上几十篇文章将使他们终生受用,学生对这样的预约大多仍是不感兴趣,毕竟他们太关心分数了。课堂教学不得不照顾学生的想法,况且学校也是在意每次的考试成绩的。

四、增大阅读量与课业负担的矛盾

《语文读本》作为新教材文化熏陶与急功近利的矛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增大学生阅读量、拓宽其视野、培养其自学能力的。实际情形怎样呢?学生很少有时间去读。语文能力的提高是离不开学生大量、自主的阅读的。沉重的课业负担大大地压缩了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就尽力在课堂上解决一切问题,课堂教学又怎堪重负?升学压力笼罩着每一所学校,学生成天埋头在各科作业中,即便是高一高二的同学也并不轻松,这是学生的实际状况。我曾作过问卷调查,很多学生明白增大阅读量的重要性,有的要求经常上阅览室。但他们能够自由阅读的时间太少了,只要坐在教室,就不得不做作业,他们想在语文课上获得短暂的自由。有的学生因为语文见效慢,舍不得在上面花时间,甚至放弃了语文学习,说什么“我宁愿拿20分的语文分换取10分的物理分”。

五、教材体系与考试模式的矛盾

新教材是在新大纲的主导下编写的,着眼于语文能力与素养的提高,六册书形成一个较为严整的体系,确实有较强的实用性。但平时的阶段测试,也与现行高考试卷形式相同,学生就难以应付了。学的与考的不尽一致,学生在阶段测试中经常失利,就很容易忽视课文阅读和课堂教学。从第三册语文课本来看,前三个单元全为诗歌,古今中外,范围很广,学起来当有兴趣。但考试怎么考?堂堂学诗歌,测试时则全面考查,教学与测试关系不大,学生要在课堂学习和考试分数两方面作一选择,他会怎么倾斜呢?当学校拿这样的分数来评价老师的教学效果,老师又会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当然,新教材的使用与高考之间是不应存在矛盾的,但如果平时没有有效手段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又如何面对高考呢?

综上所述,新教材的使用,走在了其他各项改革的前头,甚至走在了大多数教师的观念之前,是根本性的改革,带来了许多方面的不适应,形成了教材与老师、教材与学生、教材与评价三个层面的矛盾。怎么办?是继续讨论语文“姓”什么(讨论还是应当讨论的),不断改编教材,还是面对现实着力解决教学中的矛盾?矛盾不容回避,它正暴露以往教学中的问题,这也正说明课程改革的必要。那么,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呢?我认为,首先对转型期语文教学的复杂性要有充分的认识。我们的师生是一起走向新教材的,认知都有需要一个过程。同时,课堂教学也不是孤立的,它还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如教学评价的标准、方法、升学竞争等。这个大环境不改善,语文教学就难以走出困境。因此,这个过渡时期也许并不短暂。其次,语文老师要努力探索,找到平衡点,摸索出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既关注教学实践,又重视理论提升。再次,老师要重视自身文学素养的提高,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努力提高鉴赏水平。有了硬功夫,才能把教材的优势发挥出来。

第四篇:新课标环境下对高中语文教学法的思考教育论文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要完成知识传授,还要进行语文能力训练与情感培养,这就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教学误区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近几年来,高中语文随着新一轮的课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传统的语文教学的影响与其他诸多原因,仍然存在着很多误区。

一、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误区

1.不注重课题氛围的应试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教育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思想得不到有效解放,教学过程不注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造成语文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学生无法激发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挣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与方法,让高中语文教学真正活起来。教师首先要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积极贯彻“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理念,放手让学生开展学习,让他们大胆探索学习,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总归是有限的,教给他们寻求知识的方法,作用则是无限的。其次,教师要对教材和教育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要搞清楚教材中哪些内容是学生最为感兴趣的,哪些内容需要进一步改进教法,用什么教学方法可以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等。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要大胆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取舍,要做到适应教学需要、适应学生发展、适应能力培养。第三,教师还要掌握现代教学设备。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学设备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掌握好这一有效教学手段。

2.不注重学生知识吸收的教学。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信息容量毕竟有限,也不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唯一途径。教师要让学生走出单一课堂学习的误区,走出被动学习的误区,在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注重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更加广阔的知识海洋。一是要指导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课本上的教学内容可以当作一个教学范例,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不能将眼光局限于课内,要注重拓展教学空间,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例如我们在学习一篇或一组文章以后,学生学习到的不仅仅是这一篇文章的学法,而应该是这一类文章的学法,要培养学生以教材为指导,积极向课外延伸,从而实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的目标。

新课程理念要求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到教学中,是对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完善与补充,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发挥学生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在教材的指引下,使研究性教学向纵身发展,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二是指导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因为面临的教育对象已经初步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具有强烈的独立思考与表达的愿望,因此,开展合作探究学习非常必要。笔者在开展教学时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首先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按照4-7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在每个组里都安排一定数量的优秀生与后进生,做到各组之间实力的均衡,防止出现一边倒的现象。其次,在进行授课之前,向学生揭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学有方向,对照师生共同质疑、归纳出来的思考题,进行分组讨论、探究,教师在各组之间开展巡视,及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在各组探究结束后进行汇报交流,教师还要进行总结梳理,帮助学生建立比较系统的知识网络。三是利用网络拓宽阅读面。

网络中可以搜寻到各种各样的知识,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大型图书,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在网络中获得各种知识。有了网络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可以在网上阅读,不受时间限制,一次读不完可以选择时间再读,有许多名著已经被搬上了银幕,通过观看影片的方式,也可以加深对名著的理解,有效拓宽了知识面。

3.不注重实际的形式主义教学。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创新能力,语文教师不能在教学中只注重形式而忽视教学实效,这种教法行不通,必然会耽误学生全面发展。教学是务实的工作,来不得任何的形式主义。教师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教材教法以及学生发展实际,要汲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课堂不能成为老师表演的舞台,而要成为师生双边活动的舞台,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1.创造性的设计教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改变传统教学中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做法,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内容,保证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学习,有效地促进其发展。教师要研究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思路,明确教学目标,以课本为中心,对不同的课文应依据其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程序,灵活运用教材进行教学设计。

2.重视课堂互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都是“独角戏”,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占据课堂全部时间,学生在下面“鸭子听雷”般端坐。课堂气氛沉闷,乏味,令人昏昏欲睡,下课铃声的响起都能给学生们吓一跳。学生的普遍感受是:下课铃声总是晚了一些。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互动,总是自己沉醉在孤单的角色里,这种教学方法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应该重视课堂互动,开展课堂讨论,积极启发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

3.重视课堂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文夸夸其谈,学生即使都掌握了内容,也都是理论,实践出真知,只有让学生们切身体验,亲身实践,才能真正掌握课文的要领。因此,教师应该多举办一些时间性强的课堂互动,如:一周举行一次阅读心得座谈会。要求同学们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书籍,找到自己喜欢的一本读物,然后在活动中进行交流,分享。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国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被动的接受知识已经形成了习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已经成了一个普遍的问题。自学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把知识内化的重要途径。自主学习能力关系着学生能否在学习的道路上行走的长短。因此,学生应在课堂听课基础上,全面系统认真阅读课本,并利用各种资源(上网等)获得相关的辅导资料。

总之,高中阶段作为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高中语文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精神文明进步的步伐。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是教学的统一体,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因此,高中语文教学需要进一步改进,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还应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志忠;四重关注: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标准的要义[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2).【2】罗良才,.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09,(5).【3】侯永梅,.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的实践[J].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10,(1).【4】张宇,.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之我见[J].中小学教育(下半月),2009,(9).

第五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及对策

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及对策

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是教育现代化的体现,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走进初中历史的课堂,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多媒体把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集于一体,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再现性和运动变化的可控性、模拟性以及强大的交互功能。它契合了初中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征,因此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的信息传递方式,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够有效地渲染课堂气氛,还能创设情景启迪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手段只不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传播信息的桥梁,是教学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它不能脱离课堂而存在,不能脱离教师和学生而存在,更不能包办一切。多媒体手段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如何恰到好处的使用,我在自身教学实践和观摩了多堂历史课后,发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误区,这样不但发挥不了它的优势,有时反而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误区一:由“人灌”到“机灌”

过去我们批评那种“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但利用多媒体手段后,老师误把计算机等同于多媒体,错误地认为多媒体可以代替教师做一切,让计算机从头到尾地“唱戏”,忽视教师应起的作用。例如在讲授《岳飞抗金》时,计算机通过图片和视频的演示,展示了“岳飞抗金”这一历史事件,如果教师只是作为操作者,不加任何分析和讲解,到最后学生连“岳飞为什么不是民族英雄?”这样简单的问题都茫然不知,同时教师的教学风格也无法体现,课堂气氛拘谨而不灵活,这样运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最终导致由原来的“人灌”到现在的“机灌”。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播,更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初中历史教学有很明确的教学目标,初中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理解还不够,学生思维的时间也不易持久,这需要教师对课堂学习进行很好的组织,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叩启历史知识之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并积极鼓励学生思维,及时获取反馈信息,使“传道授业解惑”有的放矢。而多媒体手段只能辅助历史教师教学,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作用。

目前教师的讲授仍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的语言、教态、情感对初中生起着巨大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生动直观不乏幽默的语言,入木三分的分析,和蔼可亲的教态,增加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因此,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历史教学不是老师撒手不管任凭计算机牵着学生走。我认为教师要时刻对课堂进行宏观调控,同时应该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强大的交互功能,高屋建瓴地创设一些情景引导自学、思考和分析,使教师能按自己的需要组织教学,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不是受课件的限制和左右,失去了教师在课堂的主导地位。

误区二:从接受者到观赏者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要做到这一点既要看老师的教,也要看学生的学,归根结底要看学生的学,使学

用心

爱心

专心

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往往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老师有时在运用多媒体教学后,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原先传统手段的师生交流、讨论都在光、声、图像的展示中湮灭了,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人,而是成为仿佛置身课堂之外的观赏者,学生常常停留在对精彩画面的欣赏上,而对实质性的历史内容不去留意,时间一长就不自觉地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例如在讲授《郑和下西洋》时,通过多媒体把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用地图的形式展示,应该说出发点很好,但色彩艳丽的画面让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如果没有适当的提问、讨论等形式的交流,那么可能是台上热热闹闹台下冷冷清清,把历史课变成观赏课,时间一长有的学生就开小差了。

事实证明,我们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时,应从历史课的授课类型和历史教材内容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同时还要从初中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生理特点出发(初中生能保持精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而心理学又告诉我们如果长时间单一做某种活动,会使人感到疲劳),科学地运用多媒体使多种教学方法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另外注意适当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设计一些人机对话类型的讨论题、思考题,通过师生对话,学生讨论,多媒体展示,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也会感到有有张有弛精神也会非常饱满,也就不会出现冷场的现象了。总之“教就是为了不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用什么先进的教学手段都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误区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核心部分,它的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课件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能肤浅地停留在表面。如果不注意教学目的,只是让书本搬家,把屏幕当成电子黑板,而没有真正的实质内容;历史的多样性常常导致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被牵扯进课件中来,如果热衷于追求多媒体显示效果,学生对显示画面印象深,但不能掌握历史知识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教学目标无法实现,这样的课件给人以喧宾夺主的感觉;如果在设计课件时不注重教材的整体优化结构,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很难有所体现,整堂课下来感觉平淡无奇,轻重难辩,缺少一个“拎起来一条线,撒下去铺满地”的教学主旨,这样的课件却是没有实用价值的课件。

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展示功能,它使学生对历史现象、过程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刻。但光有好看的课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要讲究实际,课件设计要体现历史教材的教学目标,要忠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符合科学性和客观实际,同时要围绕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突出重点,详略得当,不哗众取宠,堆砌素材,也不面面俱到,平铺直叙。在图象的处理上要简洁,大量的讲解和分析 应让 老师去完成,另外还要注意课件设计的艺术性,色彩搭配要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布局要合理。总之,课件的设计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外表,要有鲜明的目的和实质的内容。

误区四:盲目使用,效率低下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引进多媒体教学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种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如果老师不从教学实际出发,不注重实效,认为运用多媒体手段就是运用了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就能显示教学水平,一味盲目使用,从而忽视了传统教学手段。对于那些传统手段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也牵强地使用多媒体,结果反而破坏了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效果无明显增强。例如将大量的用心

爱心

专心

历史知识的板书和逻辑推导写入课件,在课堂上展示,这样使学生的印象反而不深,不易吸收,有的学生连笔记都来不及记。我觉得不如老师在黑板上一边讲解分析一边板书,学生也能边听边想边记。再如老师把图片、影视或文本简单地转换为计算机演示,而由于受技术因素的影响,图像的大小和清晰度往往受到限制,与其花那么大的精力去把它们制作成计算机课件,还不如直接使用投影仪、录像机或挂图来得方便。

多媒体手段有着自身突出的优点,但它并不排斥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而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也有自身的长处,而且至今仍是确有实效且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段。因此要改变盲目使用多媒体的现象,我认为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克服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的缺点,将传统教学媒体与手段和多媒体有机结合起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如果能用别的手段达到预想的效果就用别的手段,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就是要表达其他教学手段难以或无法表达的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红军长征》,教师通过电子地图,配上活动箭头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加以演示,同时每到重要的地点(如遵义等)在附应的影视资料;同时,请同学用讲故事的形式补充一些红军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 后在 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讨论分析红军为什么开始失败?为什么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的转折点?

毋庸置疑,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确实有其它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优势,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它能包办一切,它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唯一的手段,更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要从历史教学的实际出发,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使用时要注重科学性,要使多媒体的运用做到“适时、适度、适当”恰到好处。

用心

爱心

专心 3

下载高中语文 对新理念下阅读教学几种误区的诊断及治疗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语文 对新理念下阅读教学几种误区的诊断及治疗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