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方法论(科学研究中的战略和战术)
第一章 科学研究中的战略和战术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本章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类似于打仗,不能打无准备之仗;掌握科学研究的认识特征,以及作为社会活动的社会学特征;了解研究计划的准备、制订过程中存在着战略、战术问题。为初次踏上研究道路者提供研究计划制订时应该注意的问题。重点:科学研究的认识特征,以及作为社会活动的社会学特征; 难点:战略、战术和科学研究的关系。
解决难点的办法:结合具体的研究计划事例,分层次讲解两者关系。
第一节 科学研究的认识特征和社会特征
为什么科学研究要提出战略和战术问题?
我们有两点根据即科学研究有两种特征:认识特征和社会特征。它们一个来自科学内部,一个来自外部。
一、科学研究的认识特征或内部特征
1、探索性
科学研究活动就其内部的认识特征而言,本质上是一种探索未知的活动,因此它的第一个内部特征就是:探索性。
由于探索的是一种未知的知识,这种未知知识的价值有大有小,因此也就有了科研人员选择、区别这些知识的差别,有差别就有了选择的战略和战术问题。
探索未知知识,还有一个主体问题,即研究者是谁?个体?科学家共同体(即研究小组)?抑或社会?相对不同主体,自然也有一个战略和战术的问题。
对未知的探索,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探索性的知识之所以“新”,必须是相对社会而言的,否则就不能称之为新知识。换言之,科学研究必须研究的对象和所获得的成果,只有相对社会而言是新的,才有价值。而不能相对个人是新知识。但是,作为研究者,最终总要落实在具体的个人上,这个个体的研究者,如何才能知道他的研究是“新”的呢,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呢?或是同时代的人也不曾做过的呢?此外,他能保证他的探索一定成功吗?(可以举许多案例,如水动机研究的失败,如意外的科学发现,如研究了别人已经研究过的东西,等等)
2、不确定性
正是由于有第一个特点,所以给科学研究带来了第二个特点即不确定性。
英国著名科学家开耳文勋爵(William Thomson, or Kelvin,1824-1907)说:“我坚持奋战五十五年,致力于科学的发展。用一个词可以道出我最艰辛的工作特点,这个词就是失败”。
英国著名科学家法拉第说:“就是最成功的科学家,在他每十个希望和初步的结论中,能实现的也不到一个”。我国数学家华罗庚也说过:“成功的论文和作品只不过是作者们整个创造和研究中的极小部分,甚至这些作品还不及失败作品的十分之一”。关于科研失败的启示,可参见闯世英:“失败论”(《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87年1期),引用这些说活,说明科学研究不确定性很大。
不确定性特征也就必定要求科学家在进行科研时,要有进行什么科研和如何进行科研的战略与战术思想或考虑。
二、科学研究的社会学特征或外部特征
1、合作性
科学不是纯个人的活动,特别是科学发展到当代社会,科学已成为社会的某种社会建制和社会活动。就是个人的科学研究也离不开其他人的社会劳动。例如没有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和该系统的帮助,我们能从事研究吗?我们的工具、仪器„,不都是他人提供的吗!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中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
1马克思指出:“科学劳动是以前人的劳动为前提,以令人的协作为条件的”。2
科学史上,有无数合作研究案例。如:第谷.布拉赫与开普勒、法拉第与麦克斯韦、华森与克里克。物理学家劳厄指出:“只有许多人的默默无闻的协作才能完成大量必要的观察和计算,保证科学的持续前进”。3
合作造成了科学上的前赴后继、智力互补。科学研究上的合作在当代表现的尤为突出,尤为鲜明。而且合作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效应上都有增加的趋势。
以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为例。
迈克尔逊和莫雷的合作,宣告了以太不存在;卢瑟福与助手、学生盖革的合作研究,推动了对原子结构和放射性的认识;昂奈斯与其学生的合作,导致了超导现象的发现;布拉格父子的合作则为运用X射线分析晶体结构做出了突出贡献;居里夫妇两代人在放射性元素研究上的合作,使他们分别分享了1903年和1935年的诺贝尔奖金;厄朗格尔和加赛尔在神经生理方面的共同研究,华森和克里克在DNA分子结构方面的共同研究,埃克尔斯、霍奇金和赫克斯利在发现神经细胞存在兴奋和抑制的离子机制方面的共同研究,使他们分别获并了1944、1962、1963年的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金。此外,著名的晶体管发明(肖克莱、巴丁、布拉坦,1956),弱作用宇称不守恒理论的提出(杨振宁、李政道,1957),切连柯夫效应(切连柯夫、富兰克、塔姆,1955),超导理论(巴丁、库帕、施里弗,1972),弱电统一理论(格拉肖、温伯格、萨拉姆;1979),放大倍数达三亿倍的扫描式隧道效应显微镜(宾尼格、罗雷尔,1986)等获奖研究均属合作研究。美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哈里特·朱克曼对1901-1972年间的286位诺贝尔获得者作了调查分析,她发现,说科学家尤其是较好的科学家都是单干者,或说重大科学贡献全属个体思维的产物,纯属陈腐观念。在286位获奖者中,有185人是因与他人合作进行的研究而获奖,这个比例高达65%。从发展趋势上看,合作趋势是越来越大,在诺贝尔奖设立的
第一个25年(1901- 1925)中,因合作研究获奖人数占获奖人总数41%;
第二个25年(1926-1950)中,这个比例上升为65%;
而1951年到1972年这21年间,该比例已达79%。
朱克曼说:获奖研究中这一显著的协作趋势,是上个世纪末开始发生,所有学科部门中从单干转向联合研究的长期变化的一部分。在诺贝尔奖金授予中,集体奖的比例也在日益增加,有32%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所获奖金是共同研究者所分享的。这表明,合作研究正在变成科学研究工作的主要方式,合作研究的科学家正在成为科学研究的主导力量。
科学研究的协同性要求科学家必须进行交流,进行合作。这就意味着和学家必须有一个开放的头脑和开放的心胸;这也意味着科学所处的环境必须是一个个放的、信息交流畅通的系统。试想,一个封闭的、质量很差的、无信息交流的系统和环境能进行好的信息积累、12 《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第42页。
《马恩全集》25卷,第120页。3 劳厄:《物理学史》第11页。交流和追踪一流的科学研究么?
科学研究的协同性也带来了科学研究的动态变化性,这同样要求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应有战略和战术的考虑。
2、竞争性
竞争性是科学研究社会化的又一表现。科学研究上的竞争就是:
科学家为了科学发现而相互争夺科学资源(这里“资源”一词是指科学资料数据、研究经费、科研人员、仪器和科研时间等)的过程。竞争的结果表现为首创发现的归宿上的社会承认。
科学研究上的竞争主要有两大类。
第一类,即对同一科研成果的首创权的竞争。它常常表现为发现科学发现之前各方的奋斗和竞赛;以及发现后谁是首创者的争论。
第二类,即科学中的争论,包括学术观点之争和学派之争。
其案例如下:(这一部分的讨论,参见沈小峰、吴彤、曾国屏合著的《自组织的哲学—一种新的自然观和科学观》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如爱因斯坦和玻尔哥本哈根学派长达30年的争论。
第二节战略和战术
一、战略
什么是战略?战略一词是一个来源于军事方面的术语。
毛泽东指出:“凡属带有要照顾各方面、各阶段性质的、研究全局的规律性的意图、计划,就是战略。”
所以,第一,战略是带有全局性的计划,是研究全局性的规律的。第二,全局是要照顾各方面各阶段的。以上二点表明,一个战略要考虑整个如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第三,战略也有相对性和变化性,特别是对不同的主体。
二、战术
什么是战术?相对于战略而言,所谓战术就应当是“凡属只具有一个方面、一个阶段、研究局部的规律性的意图、计划,就是战术”。可以再作一点补充,即战术还意味着是对局部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技巧。
三、科学研究中的战略和战术
科学研究中的战略和战术首先涉及的是研究工作的计划和组织,其次涉及研究的类型,最后与研究中的某些方法有直接的联系。
l、研究计划和组织活动中的战略
在科学研究中,当研究问题和任务确定后,我们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要制定研究计划,以及要和研究组织打交道。
就研究计划而言,至少有三种类型或三个层次的计划:
(1)研究方针
这一层次的计划对国家来说,是指国家的科技政策。例如在《科学技术政策指南》即科技白皮书中明确指出:科技工作的主战场是经济建设,而高技术研究和基础研究则是科技工作的两翼。关于科技政策问题,我们在科学技术的演化问题中将加以论述,这里不再赘言。
不过,这里也有和我们研究者相关的问题需要注意。例如,我们必须了解国家和科学研 究的支持机构、决策机构(如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或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意向,如科学研究项目指南所列项目等。
此外,科学发展规划,对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价值评价,两种研究工作资助的比例,科学生长点的预测,等等,也与我们有一定关系,影响着我们研究计划的制定特别是影响着我们的研究方向。
(2)规模较大的、具体的研究计划
这一层次的计划对研究小组而言,是指研究的总体计划和研究组织的协调。如研究小组的结构如何,谁做领导人?计划研究什么?总课题与子课题的关系如何?等等。
(3)个人的计划
这一层次的计划对个人而言,是指作为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个人的长期目标和长期任务。
2、作为个人研究者的研究活动的战略和战术
对个人而言,有种现象很有趣:我们往往对日常琐事十分在意,而对更为重要的长远行动却常常不去思考。我们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在这些琐事上,对长远任务的行动考虑和制定,对长期目标的确定却一拖再拖,有时甚至不了了之。
在行动之前,其实我们很有必要、完全值得去好好思索一下自己的目标、方法、步骤和期限,然后把考虑的结果写成书面形式。这非常有利于我们理清思路,给今后的行动提供一条可靠的路线,而且还可以让我们在事后把取得的成果与原先的目标作一比较。
应该条理清晰地理出科研工作中的工作顺序、相互关系、工作量,以及开始和结束的时间等等。
作为个人研究者的研究战略主要包括:
个人发展计划;个人兴趣领域;科学研究目标;科学研究思想或信念;工作日程安排;个人效率标准,等等。我们讨论其中两个问题:
研究者的研究思想。-一这是研究战略的深层因素。爱因斯坦指出:“在一切比较高级的科学工作背后,必定有一种关于世界的合理性或者可理解性的信念,这有点象宗教的感情”„“在这种感情不存在的地方,科学就退化为毫无生气的经验”。我们应该努力纯化我们的研究目的和思想。
脑力是非重复性劳动,它形式多样,千变万化,因而很难标准化。尽管如此,假如我们要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计划对完成一个任务所需时间作一客观估计,我们就必须对我们在某些活动中的工作效率做出定量的估计。
简言之,个人工作效率标准有两个基本作用或目标:第一,了解和掌握并严格评价这些标准,以促使我们改善自己的工作效率:第二,这些标准会帮助我们更好地估计我们能做什么工作以及需时多少。
而完成上述战略的手段即战术则可以如下去作:
用笔记本安排计划,现在市面上出售一种“工作效率手册”。它可以用来作中短期计划的R程接排工具。
计划板是常用的、常见的日程安排工具。
这方面常用的有三种类型计划板:
A、袋条板。它上面有许多横向袋条,袋里插有硬纸条,可以根据需要作水平移动。
B、标往版。这是一张打有许多小孔的大模板,小孔里可插各种颜色和形状的小柱,也可以在两个小孔之间插上彩色塑料长条。
C、最常用也最适合个人的要数磁性计划板。
可在商店买到这磁性板。也可自己制作。买一套磁性标记,它们有各种颜色、尺寸和形状。作计划时,只须把磁标放在相应的横线上和栏目从,或者用磁铁把有说明的纸压在磁性 4 板上。这样就有了一个既经济又出色的计划板了。
3.科研工作中的战术问题
研究人员对研究工作的实际处理,相当于战术问题。所涉及时间较短,如果是实验的话,一般只包括
一、两个实验。
从科学发现的历史所给予我们的种种教益来看,战术问题最好由从事研究的工作者本人随着研究工作进展而加以制定。而不要由委员会来制定。对大多数研究人员来说,科学研究活动是一种个人的活动,规划战术的活动与责任,最好由研究者个人进行或承担。过多的监督会影响创造性。因为只有让人们感到那是自己的东西,人们才会全心全意、全力以赴。那么委员会或科学基金会干什么呢?托普莱教授说:“我相信研究委员会能做一件有益的事,仅此一件。委员会可以找到最合适研究某一特定问题的人员,把他们组织起来,给他们方便的条件,然后让他们自己去进行工作。委员会可以定期审议工作的进展,进行调整。但此外要多加干预,就有害处”。4
有人把科学研究比喻为向未知世界开战。那么在战术问题上,一个科学研究人员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有充分的准备工作,即所谓不打无准备之仗。
所谓准备工作主要包括:资料信息的搜集、整理:必要的物资和研究设备;财政方面的努力:等等。
(2)其次是要把握好试探性研究和系统性研究之间的关系,通过尝试和分析,抓住最关键部位,做初步的、粗略的试探性研究,等于为进一步的研究选择突破口,这就家军事战争中侦察部署一样,首先对敌方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分机,选择好要侦察的部位,然后派出侦察,探查详情,为进攻和选择实际的突破口,打下良好的基础。试探性研究一旦取得成果,这时就可以象战争中那样,最有希望的取得进一步进展的方法是:把兵力集中在敌方最薄弱的有限地区。一旦取得突破,最好的方法是迅速占据大块阵地,而把巩固阵地的任 务和工作留给后来人去做。
(3)最后,就是要把握好科学研究中持续和停顿的关系,形成研究的弹性和必要的张力。
举例说来,当发现有成功希望的线索时,应尽可能暂时放下其它活动或其它有趣的问题,而全力追踪这个线索。有科学研究精神的人,特别是有献身精神的人,当然无须别人教给他这些。但是,在研究活动中,进展常常是非常困难,常常“山穷水尽疑无路”,在此时,需要想方设法,千方百计,用尽一切聪明才智和方法,努力去试试。也许在这种努力和坚持一下的过程中,就会使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这正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从而达到“柳岸花明又一春”的豁然开朗的境地。
当然,如果问题通过努力仍然不能解决,这时就需要稍稍停顿一下。也许首先应该尝试的方法是把问题放下几天,然后从新的角度重新加以考虑。这样作的好处是,第一,有时间让头脑去“孕育”,下意识地消化资料和问题;第二,有时间让头脑忘却那些受条件限制的思考;第三,不再固执地想一个问题,避免钻入牛角尖出不来。
当研究处于绝境时,另一个值得尝试的方法,是从头开始,即从不同的角度再去看那问题,找出新的途径。有时可把难题分解,即分成若干比较简单的部分,分别加以解决。如困难仍在,或许还可以选择别的方法,在眼前的问题和其它已解决的问题之间寻找相似的地方,也可能有所帮助。
4、不同类型的研究
科学研究一般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4 W.W.C.Topley, Authirity, Observation and Experiment In Medicine,Linaere Lectur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当然这种分类颇近主观,且不严谨。按人们的通常说法,所谓理论研究是指为了取得知识而研究;而应用研究是指对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而进行有目的的研究。可以这样说,一个搞纯理论研究的科学家具有一种信念,他会认为任何科学知识本身都是值得追求的,追问他的时候,他会说,这知识十之八九总会有用的。例如法拉第,当一位贵夫人问他的发现有何用途时,它反问那位夫人说:新生的婴儿有什么用呢?绝大多数最伟大的发现,例如电、X射线、镭和原子能,都起源于纯理论研究。研究人员在当时并不想取得任何有实际价值的结果。
对研究究竟是理论的还是应用的判断标准之一是:理论研究是先做出发现,后寻求用途;而应用研究则是先有目标而后寻求做出发现的方法。鄙视应用研究的倾向也是错误的。其来源可能是这样两个错误观念:一种认为新知识主要由纯理论研究发现提供的,而应用研究只是应用已得知识而已;另一种观点则是认为纯理论研究是一种比应用研究更为高级的脑力活动,需要更高的科学研究能力,而且难度也更大。实际上许多知识进展都是通过应用研究而发现的。例如细菌学研究主要起源于巴斯德对啤酒业、葡萄酒酿造业和蚕丝业中的实际问题的研究。
在某种时候和意义上,应用研究比理论研究更难出成果,因为研究人员必须坚持解决既定任务而不能追索可能出现的、有希望的线索。还有,应用研究的领域绝大多数已被探索,这种被探索的程度远远高于纯理论研究。换言之,它已不是未被开垦的处女地。
此外,应用研究也是一种创造,绝不是简单地在某些学科中应用现成知识。
纯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是相辅相成的。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反对另一种倾向:即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仅限于解决眼前的问题,而不去努力理解其内的原理,那么,这种解决方法也许仅适用于局部、具体特定问题,而无推广价值和普遍意义。这往往意味着类似的和相关的问题必须从头开始研究。而如果最初研究得法,则可收举一反三之效果。
科学研究还可以分为探索性研究和发展性研究。
探索性研究即完全属于开辟新领域的研究;而发展性研究则是发展前者的研究。探索性研究比较自由,富于冒险性,偶尔能做出重大的、或许是意外的发现,有时则一无所获。发展性研究通常由按部就班、一丝不苟的科学家进行。发展性研究常见的现象是,巩固已取得的进展,在已开辟的领域内探索较小的发现,并通过付诸应用来充分利用已取得的成果。有时人们把这种发展性研究称之为“混饭吃”研究或“安全第一”研究。
科学研究中还有一种边缘研究,这种研究是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交界领域内进行的研究。科学家如有广泛的兴趣和宽泛的、扎实的知识基础,能运用并联系两种学科中的知识和方法,则适合作这种研究。并容易出成果。甲学科中一项普通的事实、原理和技术,应用于乙学科时,可能非常新奇而有效能。
5、不同类型的研究头脑
科学头脑有两种极端的类型:猜测型和积累型;或称为直觉和逻辑型;或称为推测和条理型。前者一般适合于探索性研究,而且往往适合于单子或当研究小组的领导人;后者则更适合于发展性研究,而且往适合于参加小组工作。
本部分主要参考书目: 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第二篇:《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
《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
2001年5月获国家广电总局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获奖人:金洪海
《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是作者在北京师范大学进修高访期间完成的一项科研课题,2000年6月由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2001年5月获国家广电总局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一书在回顾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分析了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和作用;通过介绍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些案例,探讨了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本书大致可以分成四部分: 第一部分,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和教育研究的作用(第一章)任何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必然有其研究的对象和理论基础,有其学科特征和方法论体系。在我国,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教育界提出建立“高等教育学”的设想,到1983年“高等教育学”被确定为一门独立学科,先后经历了三十年左右的时间,是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我国高等教育学从酝酿、发展到形成科学体系的过程,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产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因此,能够吸引大批专职和兼职人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高等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共召开了五次全国范围的学术研讨会,每次研讨会都有明确的主题,全国各高等学校派代表参加。通过研讨,对高等教育理论及框架的研究、对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大学生学习学的研究、对高等教育评估理论与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对大学课程论和大学教学论的研究等等都取得了新进展。可见,高等教育学科已经成为教育科学领域中最活跃、最富有生机的领域之一。
第二部分,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和作用(第二章)
高等教育研究是科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自觉性与组织性、具有继承性和创造性、具有极强的探索性等科学研究的共同特点。高等学校教育的对象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这一年龄段与中小学不同;大学生进行的是专业教
育,与普通教育有所区别。因此,与普通教育研究方法相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高等教育研究的起点是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实践,不仅产生了认识高等教育规律的需要,而且为认识这个规律提供了条件,使认识的发展成为可能。因此,高等教育研究的过程,是教育工作者通过实践,对教育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得出结论,将所得到的结论在教育实践中进行检验,解决高等教育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2.高等教育研究具有超前性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而培养人才是需要一定周期的,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研究必须具有预测性和超前性。因此,高等教育研究在选择课题时,要立足现在,面向未来。例如,在研究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时,不仅要研究和分析社会现实的需求,更要依据社会、科学、人才成长等客观规律,预测未来的走向,并以此为依据,对当前教育做出相应的调整。
3.高等教育研究方法具有综合性
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的许多课题属于跨学科研究,常常采用教育学、心理学、统计学等各个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进行探讨。在具体研究工作中,运用众多的研究方法时,不能抽象地断言哪种方法最为有效,何种教育问题用何种方法进行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常常综合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统计等方法。
4.高等教育研究的作用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新世纪的来临,高等教育面临着教育观念更新的挑战、高等学校教师面临着知识结构优化的挑战、高等学校面临着招生对象变化的挑战和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更新的挑战。深入开展高等教育研究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列宁全集》第55卷,第142页)这样一个认识教育规律的辨证途径,揭示教育的内部规律,从而为高等教育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第三部分,高等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论问题(第三、四章)
高等教育研究基本步骤是:选题—制定研究计划—调研—实施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实践检验等步骤。
高等教育研究的课题来源主要有:文献中发现的;教育实践中提出的;组织机构委托的;上级机关下达的。教育工作者选择研究课题要遵循科学性、创造性、可行性等项原则。
研究者在选定课题之后要进行广泛的课题调研,开阔思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根据调研结果制定研究计划。
实施研究阶段是将研究计划从文字材料变成实际行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研究、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
通常,影响教育工作者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并取得成果除了研究者的智慧和勤奋等因素之外,其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否正确与科学,也是决定能否取得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选择正确的方法可以使研究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研究人员在科研探索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方法论问题。科学的研究方法往往是极富兴趣的部分。
所谓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系统”。(李志才主编《方法论全书》(Ⅲ)第3页)是研究方法的理论学说,又称为“方法学”。科学研究要取得预期的结果,研究者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继承并发展传统的研究方法,不断创立新的研究方法,逐步形成高等教育研究独特的方法体系。
第四部分,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第五至十章)
该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教育研究经常采用的教育观察研究法、教育调查研究法、教育实验研究法、教育文献研究法、教育测量研究法和教育统计法的特点、种类和应用。在教育调查法及其应用、教育文献研究法、教育测量法及其应用和教育统计法等章节后面,作者将亲自参加的几个研究课题作为附录列在了各章的后面,供读者参考。
在运用具体方法时,作者根据从事教育研究的实践经验,任何一种研究方法
都具有其使用范围和应用条件,每种研究方法都有它的地位和价值,一种研究方法有效地发挥作用,往往以其他方法的辅助为前提,有时还要将几种研究方法要综合应用。这是教育研究的一个特点。
第三篇:科学研究方法论论文题目
《电子信息科学研究方法论》论文题目
1.电子信息工程科学研究的探讨; 2.电子产品研发的思考;
3.电子产品研发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4.电子产品研发的经济成本如何控制; 5.如何领导一个电子研发团队; 6.电子产品研发团队各成员角色的作用; 7.电子产品研发和社会法律及道德关系; 8.我对终身学习的认识。
选其中一题,字数3000,可打印,论文必须写上你的姓名和学号。请大家尽量按照自己理解来认真撰写,各同学论文相互之间重复率超过30%作为0分处理。12月10日之前交给班长,班长交给辅导员或者直接交给我。
第四篇:科学研究方法论重要知识点总结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一、在研究思路方面,注重生态化,现场化与跨文化研究:注重研究生态化 ;注重研究的现场 ;注重跨文化研究
二、在研究方方面注重研究综合化、现代化和数据化:研究的综合性;研究的现代化;研究的数据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1)实践反映论 2)普遍联系论 3)运动发展论 4)对立统一论 5)质量互变论教育科学研究问题的来源:
1、从有关的教育报刊杂志中发现问题
2、在教育实践中提出需要研究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3、从对已有理论学说的质疑中提出问题
4、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或科研组织所制订的科研规划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原则:1)意义性原则 :课题的理论意义;课题的实践意义 2)创造性原则:具有时代性;具有新内容;寻找新角度;采用新方法 3)可行性原则:主观条件;客观条件。教育科学研究选题的方法:问题筛选;经验提炼;资料存疑;现状分析;意向转化。教育科学研究可以选择的步骤:
一、明确研究方向
二、分析研究背景
三、确定课题的研究目标
四、明确课题的研究范围
五、撰写开题报告
1、课题研究目的
2、课题价值
3、课题研究条件
4、研究方案
5、过程分析和结果预测
六、对选定课题进行课题论证文献检索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有助于研究者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2、有助于研究课题的深化和具体化;
3、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文献检索的原则、方法与步骤:原则:
一、逆时性原则
二、原则性原则
三、直接性原则
四、比较性原则
五、全面性原则 方法:一顺查法
二、逆查法
三、引文查法
四、综合查法 步骤:第一步,明确检索主题。二搜索阶段。三,阅读与分析整理阶段。四,评价阶段。分析整理文献的方法:
一、文献的阅读方法:浏览;泛读;精读;选读;速读
二、笔记的方法:写批语和记号;做摘录;做提要;做札记;做文献综述
三、整理的方法:制作卡片;及时分类;去粗取精;理顺次序;鉴别评价。研究假设的基本特点:
1、科学性
2、推测性
3、简明性
4、可检验性研究假设的基本类型:
一、依据理论假设的复杂程度可分为:描述性假设;解释性假设;预测性假设。
二、依据理论假设的性质可分为:方向性假设;非方向性假设。提出假设的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分析、综合。
提出假设的影响因素:
1、研究者对课题材料的掌握程度
2、研究者的思想方法论水平
3、研究者的知识背景 随机化抽样的方法:
1、单纯随机抽样
2、机械随机抽样
3、分层随机抽样
4、整层随机抽样
教育科学研究方案的内容:
1、课题的表述
2、课题的意义与目的
3、课题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4、课题的研究范围
5、课题主要材料来源
6、课题研究的步骤、方法和时间
7、课题研究成果及其表现形式
8、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教育观察法的优点与局限性:优点:
1、操作简便、实用,应用范围广泛
2、观察所得材料客观、真实
3、被观察行为具有自然性
4、观察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能动性 局限性:
1、或获取材料具有一定表面性
2、研究样本较小
3、对研究对象的行为缺乏控制 教育观察法的功能:
1、教育观察法可以揭示有关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
2、教育观察法是检验教育科学理论观点是否正确的重要途径
3、教育观察法有利于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和课题研究的确定教育观察法的类型:
1、(观察方式)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
2、(观察的情景特征)非实验室观察法和实验室观察法
3、参与性观察法与非参与性观察
4、(观察的目的性、计划性特征)结构式观察法与非结构式观察法运用教育观察法的基本步骤:
一、教育观察的设计: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中心;确定观察对象;明确观察的步骤、进程;编制观察提纲
二、教育观察法的实施:获准进入;实施观察;材料的记录(类型:现场笔记和观察卡片 方法:评定等级法;呈现频率法;连续记录法)
三、材料的整理与分析
四、撰写研究报告。运用教育观察法的基本原则:
1、教育观察的全面性原则;
2、教观的目的性原则;
3、教 的客观性原则
4、教 的自觉性原则。教育调查法的优点与局限性:优点:
1、调查过程具有间接性
2、调查手段具有多样性、灵活性 3时空条件具有自主性
4、调查对象具有自然性
5、实施简便,实用性强 局限性:
1、难以确定先相见的因果关系
2、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被调查者的合作态度与实物求是精神教育调查法的功能:
1、为教育科学研究人员提供既定研究课题的第一手材料和数据
2、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政策、法令发给和制定教育发展计划提供依据
3、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发展变化;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进行广泛调查,解释其本质和规律,促进教育决策和教育管理的科学化。
4、通过调查研究 为论证某一种教育假说提供事实根据。教育调查法的基本类型:
一、据调查目的分类:现状调查;区别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
二、据调查对象的抽样范围分:普遍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
三、据调查的手段分:问卷调查;调查表调查;访谈调查;座谈调查。教育调查设计的内容:
1、确定调查项目;
2、设计调查问题;
3、规定调查研究的对象及取样方法
4、确定搜集材料的方法,设计调查的工具
5、筹划教育调查的经费
6、确定实际调查的步骤、日程安排及组织分工。教育调查的工具设计:编制问卷;制定访谈计划;调查表的设计。问卷的结构:标题;指导语;问卷题。编制问卷问题的要求:
1、问题的语言要标准防止歧义
2、问题不能带有倾向性的暗示
3、备选的答案要按同一标准分类
4、备选答案之间的距离要大致相等
5、备选答案应该穷尽
6、避免提出可能使调查对象产生顾虑的问题。一张问卷调查表包括哪几个部分:
1、总标题
2、横行于横标目,纵栏与纵标目
3、数字资料
4、表尾
5、附录实施教育调查做好以下工作:
1、调查工作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求真务实的精神为指导
2、严格按程序调查
3、按统一规范的标准实施调查
4、控制无关因素的干扰
5、妥善处理偶发事件。教育实验法的优点与局限性:优点
1、有目的的控制变量
2、能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3能够主动创设实验情境
4、有严格的实验设计和确定的试验程序
5、具有可重复性。局限性
1、教育科学中的许多变量是无法操纵、控制的,不能通过实验法去研究。
2、实验控制有时使实验情节与实际生活情景存在一些差距。
3、实验过程本身离不开理论假设的引导,离不开对研究对象的观测。教育实验法的类型:
1、根据试验场地不同,教育实验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试验。
2、根据不同的实验设计、系统操纵自变量的程度和内外效度的高低,根据控制程度可把实验分为前试验、准实验和真实验。
3、按照研究层次,教育实验可分为因素性试验、函数型实验。
4、按照实验中被试的方式,教育实验可分为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轮组实验法。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特征:自变量
1、可操作性。
2、可变性。因变量
1、与实验自变量的时间顺序性。
2、可测性。
教育实验法基本程序:
1、确定实验课题,提出理论假设
2、制定研究计划
3、按计划实施实验
4、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5、分析实验材料,导出结论
6、撰写实验报告教育实验法的功能:
1、发展教育科学理论
2、探索教育规律
3、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实验的三种基本方法:
1、单组实验法;程序一:前测→实验变量→后测 比较方法:后测→前测 程序二:前测→实验变量甲→后测1→实验变量乙→后测2方法:(后测2-后测1)-(后测1-前测)
2、等组实验法;程序一:实验组 前测1→实验变量→后测 控制组 前测2→无实验变量→后测2方法:(后测1-前测1)-(后测2-前测2)程序二:实验组1:前测1→实验变量甲→后测1 实验组2:前测2→实验变量乙→后测2 方法:(后测1-前测1)(后测2-前测2)
3、轮组实验法。程序:第一轮 实验组1:
前测→实验变量:甲→后测(实验效果甲1)
组2:前测→实验变量乙→后测(…乙1)
第二轮 实验组1:前测→实验变量乙→后测(实验效果乙2)
组2:前测→实验变量甲→后测(…甲2)
方法:(甲1+甲2)-(乙1+乙2)
提高测量效度,必须注意那几个方面:
1、要控制系数误差,及控制测量过程的误差。
2、精心编制测题,分析教学目标,编制双向细目标,侧题表述简明易懂,测量有必要的覆盖面。
3、妥善组织测验。
提高测量信度,应注意:
1、测量要有一定数量
2、测量的难度要适中
3、测题内容要有同质性要单纯集中,4、测验时间要充分
5、评分要客观。教育测量的特点:教育测量一般是间接测量;教 结果是相对的;教 更强调直接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教育测量的要求:数量化;合理处理数据;主义误差的影响。
教育比较法在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作用:
1、比较法可以克服教育研究的狭隘性,把所研究的的个别事物纳入到广阔的背景之中,从而更好的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
2、比较法可以帮助人们获得新的发明、发现。
3、比较法可以促使人们进一步认识本国、本地的教育情况和特点。
教育比较法的基本特征:
1、广泛性 2.历史性
3、同质性教育比较法的功能:
1、评价功能
2、借鉴功能
比较法的实施程序:明确比较的主题;提出比较的标准;解释比较的内容;作出比较的结论。运用比较法的要求:
1、要科学的运用比较法,必须注意事物之间的可比性
2、要…必注意比较的广泛性
3、要…不仅比较事物的现象更要比较事物的本质
4、要 必正确估计比较法的作用,把比较法与其他研究方法结合起来。
撰写科研报告的基本环节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环节:
1、草拟详细的写作提纲
2、撰写初稿
3、修改定稿。问题:
1、重点应放在介绍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方面
2、理论观点的阐述要与材料相结合
3、要实事求是。教育科研成果表述的基本要求:客观性;创造性;规范性;可读性。论文的基本结构:题目;内容提要;序言;正文;结论;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
撰写教育科学研究论文的步骤:
1、明确目的,选择课题
2、确定主题,拟好标题
3、谋篇构思,拟定提纲
4、撰写论文初稿
5、修改初稿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的功能:分为导向功能、促进功能、依据功能。
1、.通过对教育科研评价,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善科研条件,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研究工作顺利的开展。
3、通过教育科研评价,可以向科研人员展示科研结果。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的意义:
1、是帮助我们正确的认识成果价值的重要途径。
2、是沟通教育科研信息,促进成果交流的重要渠道。
3、有利于提到教育科研管理的有效性。
4、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的职能:
1、鉴定合格的职责
2、评比先进职责
3、估计成就的职责。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的原则:教育性原则;综合评价原则;实践性原则;实事求是原则。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主要内容:
1、教育科研成果中的先进教育思想
2、教育科研成果中新近揭示、总结的科学规律和原则
3、教中所提供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4、教 中所体现的科学的思维方式。
第五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方法、技术分类小结
研究方法论与方法比较区分小结
个人看了这么多关于方法的区分,整体感觉上(1)其实还是分类层次、标准不同,划分了不同类型,但是大家往往把不同层次、标准体系下的分类拿来对比和比较,稍显混乱。(2)研究方法英文翻译和中文翻译没有在意,导致中文自己分类的时候迷糊。
方法论层面(Methodology):经验研究(Empirical Research)+理论研究(Theoretical Research)(Nonempirical)(思辨研究)
经验研究1:实证研究(Positive Research)+ 规范研究(Normatlve Research)经验研究2:实证经验研究(Positive Research)+ 非实证经验研究 经验研究3:实证路径+诠释取向+规划或政策取向。
方法层面:(1)宏观路径层面(Approach)可以划分为:定量研究分析(量化研究)+定性研究分析(质性研究)
这两种研究也是由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不同而分别发展出来的。
(2)中观层面的:研究范式(paradigms)(每个范式下面都包含若干理论)
研究范式是通过研究方法、论述方法、学术评价标准体现出来的学科范式。学科范式是学科内容和方法的统一,研究范式就是学科范式中的方法部分。比如,在社会学中,根据社会学家看待社会现象的不同方式或者不同的观察角度,美国社会学家里尔茨区分了社会学三种不同的研究范式:社会事实范式、社会定义范式和社会行为范式。根据西方经济学研究范式简称为线性思维范式。比如政治取向研究的范式就有多元主义/自由——民主主义范式、激进主义范式、社会合作主义/保守主义范式。公共管理范式发展:传统的政治与行政、公共政策、新公共管理。
(3)具体研究方法(Method)技术
田野调查、问卷调查、民族志研究,人类学研究,小组座谈、论述分析,访谈研究、数据,统计数据、文本(编码),实地调查,内容分析,实验法(自然实验、控制实验),个案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