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作文教学谈语文教师的灵魂重铸

时间:2019-05-15 00:57: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作文教学谈语文教师的灵魂重铸》,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作文教学谈语文教师的灵魂重铸》。

第一篇:从作文教学谈语文教师的灵魂重铸

从作文教学谈语文教师的灵魂重铸

梁永忠

(平凉市第五中学

甘肃

平凉

744000)

现在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着一个普遍现象,即现在许多中学语文教师对课本中的范文从主题、修辞手法、文章结构、写作技巧讲得头头是道,天幻乱坠,可是许多语文教师一接触到自己亲手写作范文或论文,就眼高手低,自己不会写或写不好文章,尤其一落到具体指导学生作文上,就束手无策,就给学生很少上作文指导课进行指导。平时做作文只是按照课本单元要求进行作文,应付了事。学生的作文长期一直徘徊在空泛、华丽、没有灵魂的漂浮之中。

我认为作文教学是一种情感教育,做人教育,审美教育,心灵感应教育。缺乏情感和心灵感应力的作文是苍白的、空洞的、华而不实的。是不能打动人的。一个好作家的作品之所以能打动人,就是作品中有作家的情感、思想和灵魂在。

巴尔扎克一次写作时从自己的小屋里出来哭了,别人问他为什么哭了,他说自己小说里的人物死了。路遥在写《平凡的世界》时三天没有说话,妻子问他为什么苦难?他说小说中的孙少平遇到了困难和挫折,他实在想不通,他太痛苦了。这些例子说明作家的作品中都贯注了作家自己的真实感情在。从这点看,作为一个作家,作品中首先需要的是自己的情感、思想、灵魂。作家要有一颗易感世间万物和真善美、假恶丑的善良之心。

记得在大学里学习文学概论时,老师讲到文学作品有三个特点,即它的形象性、情感性、想象性。形象性只是文学作品的外壳,这个外壳是用情感的气吹起来的,就像我们在街上见到的塑料广告人。没有气的充实,那塑料人只是一滩塑料皮囊而已。在这个世界上,经历了同样一件事,有的人看见了,有的人看没有看见。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那是人的心灵感应能力人的情感上。有的人心灵感应能力强,有的人心灵感应能力弱,在很大程度上文章写得好坏在作者的情感性上,即作者的心灵感应能力上。

现在许多语文教师本身对世界上的真善美、假恶丑的事物缺乏发现、赞美和厌恶之心,分辨不清真善美和假恶丑,搞不清真善美美之所在,假恶丑丑之所从,对世界的反应已经麻木或是非观念已经泯灭。所以他们自己已经发现不了美,也表现不了美。那种真正的审美能力已经失掉。如果让他们写作文,他们肯定会言之无物,写不出东西来。自己写不出东西,说不出所以然,自然不会指导学生?自然逃避作文课的指导,难怪我们学生的作文一直停留空泛、华丽、没有灵魂的漂浮之中。

逃避是一种自身素质、修养的缺失和思想的麻木。我们缺失麻木的是一种情感、是一种做人的底线,是一种心灵的感应能力。

近段时间我在初三毕业考试作文训练中,发现学生作文不是套话就是大话,没有实际内容,许多同学写的我不满意。可是一次写有关亲情的话题作文,有一篇作文我一看题目就浮想联翩,心里难受。这位学生的作文题目是《想起父亲苍老的脸》。只要对父亲有感情的人,看到这题目难道眼前不浮现出父亲的形象?难道不想起有关父亲的往事?这个题目说明作者已经长大,作者已经感到父亲老了。且不从作文的角度说,单从做人的角度说这个孩子要比同龄孩子成熟得多,懂事得多。

此类作文要学生写出来,首先要学生有一付善良的心,要懂得父母的爱。而这种感受是教师和家长长期培养熏陶的结果。没有教师平时长期的培养和熏陶,这种能力是无法形成的。可是不客气地讲,我们一些语文老师自己在这方面就做得不怎么样,自己心中就缺乏孝的思想意识,缺乏对亲情的感受,自己思想和意识都这样,怎么去教育学生去做人?

荀子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者无道,以何传道?业是皮囊,道是灵魂。无灵魂可谈,皮囊只不过是一滩扶不起来的道具而已。我认为现在的作文教学许多都在皮囊这个技术层面上下功夫,而没有真正触及到人的心灵层面上来,我们强调的只不过空空的外壳和皮囊而已。

看周国平的书,我很欣赏周国平对写小说的看法。周国平认为所谓的写小说只不过是你有了一定的思想、哲学道理和感情,用故事把这些东西演绎出来罢了。

有作家说过,世事都是小说的素材,都可以表现,只看你有思想和情感没有。

又有人说过,写作的技巧是无技巧,无技巧不是随便乱写,而是要随意的把你的思想和情感表现出来。这些思想和情感就是你的灵魂。

我们虽然不是作家,不是写小说,但是我们在写作文时同样需要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

所以从灵魂的层面来讲,语文老师本身的灵魂重铸就是一个重大的课题。语文老师灵魂的重铸和补偿,就是对自己情感麻木的补偿和重铸。就是对做人底线的补偿和重铸。因缺乏灵魂而缺乏心灵的感应。因缺乏心灵的感应而不知道审美。因不知道审美而无事可写。因无事可写而不会写文章。因自己不会写文章而逃避对学生作文的指导。因是作文教学便堕入一种放任自流的恶性循环之中。

著名作家毕淑敏在散文《精神的三间小屋》中写道,我们要给自己修建三间小屋,第一间要盛我们的爱和恨。对父母的亲爱,对伴侣的情爱,对子女的疼爱,对朋友的关爱,对万物的慈爱对生命的珍爱,„„对丑恶的仇恨,对污浊的厌恶,对虚伪的憎恨,对卑鄙的蔑视„„这些东西在某一个金戈铁血之夜,他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铮铮作响。这些东西表现在你的笔下,写到你的文中,就是一篇篇美文。

毕淑敏认为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了他人思想汽车任意驰骋的高速公路,成了最新信息网络的集装箱,我们说出的话都是别人的喉咙嘟囔过的,我们发表的意见都是别的手指圈划过的,唯独找不到自己曾经生存的证据。

没有自己,没有自己精神的栖息地,便是我们不会写文章的主要原因之一。语文教师重铸自己的灵魂和精神小屋,我们可以指导智慧学生,使学生对这个世界充满爱和独立,有自己真正的灵魂。也会使自己的精神世界丰富。只要使自己和学生有了真正的灵魂,那么作文技巧只不过是技巧而已。那些华丽、空泛的套话和大话便会不攻自破。

通讯地址:甘肃省平凉市第五中学梁永忠 邮政编码:744000 2

第二篇:从美的角度谈作文教学

从美的角度谈作文教学

衡阳市五中 王培霖

爱美是人的天性。从摇篮曲中露出甜美笑靥的婴儿到“钓胜于鱼”的老翁;从古代的“锄者忘其锄”的农夫,到维纳斯像前的学生,都足以证明:欣赏美伴同每一个人,并且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美的追求越来越强烈。美,像磁石般地吸引着每一个人。因此把美移入作文教学之中,并使其发挥效力,实为作文教学之良策。

如何将美移入教学?形象地说教师首先为学生开辟美的乐园,让学生认识美;再将学生带入美的乐园、美的王国,使学生感受美;最后指导学生用观察到的美的材料建造美的殿堂。具体做法如下:

一、引导学生发现美、挖掘美

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对美的认识的片面性,他们的头脑中只有具体可感的表面美的形象。例如他们只欣赏鲜花而否定枯叶;只赞美乐曲的悠扬,却忽略了劳动号子的雄壮;只崇拜明星的潇洒大方,却无视农民的淳朴善良。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可以说,美无时不有,美无处不在。

1、引导学生捕捉视野中的美 ——多看。

生活中只要你留心视觉中接触的万物都会给人以美感。把学生带出教室,尽收眼底的都是美。延伸的柏油路,给人的是线条美;起伏的山峰,给人的是参差美;军营中的方阵是一种整齐美;蓝天中的白云,又是一种衬托美;街心雕塑,那是一种形象美;金秋的田野,是一种色彩美;飞奔的车辆让人领悟到流动美;新建的大厦又会感到一种变化美;更让人目不暇接的是一幅幅生活图景,给人的是耐人寻味的意境美。

面对众多的美,有的易于发现,有的不易发现。教者就应引导学生挖掘美。其方法是多角度分析观察事物,寻觅有价值、有意义的方面。例如:对于秋天的片片落叶,这种美就不易被发现,许多学生认为它只会给人带来凄凉的感觉,没有美可言。引导学生看片片落叶,学生终于发现了秋风中飞旋的落叶会给人一种流动美、参差美,再深入看,落地 一瞬间,又发现了一种悲壮美。堆于根部做肥料的落叶,更深一点说又有一种奉献美。在发现美、挖掘美的基础上再展开丰富的想象,收到了实效。

例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的天空,学生发现了这是一种衬托美。在此基础上挖掘想象,于是写出了一篇优美的小短文:“天空经过自然之神的净化,澄清净洁,不染一丝尘埃。如清澈的碧湖。云呢?无一点杂色,像出水的白荷皎皎无暇,蓝白辉映,天空变得多彩多姿。这是一种高远的心境,无瑕的境态。”平时学生视而不见的景物不仅显示出了“烘云托月”的衬托美,而且挖掘出了高远无瑕的意境美。总之,无论你的视野落到哪里,只要你细细体味、揣摩,都会让人美不胜收。

2、尽收听觉中的美——多听。

习习微风,给人带来柔和的静美;阵阵涛声,给人带来深厚的动美;汹涌的海潮送给人雄壮美;齐鸣的天籁,让人领略交响美。俄国著名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是生活,而生活就应该是多彩的。”总之,只要你走进生活,美都会向你袭来。有时,只是由于人们不肯动一动自己的感官,致使美的东西在他们眼前溜走。因此引导学生多听一听自然界的音响;听一听街谈巷议;听一听国内外的重大新闻;听一听社会的呼声……让学生从中发现美,使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从而靠大自然的魅力、靠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图景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欲望。

二、启发学生品味美、感受美——多想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细细体味,缺少感受美的能力。其实,大千世界,万物都以不同的形态、不同的方式呈现美。鲜花给人的是外在的美,无论从形态、色彩、气味都会给人美感。树根也许从外表上无法寻到可取之处,但细细体味:它在泥土中不断深入延伸,默默地源源不断地将吸收来的水分、养分送给干、枝、叶、皮,这又是一种内在的美。由此联想到一种精神、一种品质。对于一些不易发现的美的事物,教师应启发学生品味、感受。例如走在马路上,踏着唰唰作响的石子,教师让学生感受一下脚下,比较一下土路,拾起一块石子观察它的外表,品味其内涵……于是学生写道:“有人赞美路的平坦,却无视于铺路石的奉献。铺路石,没有雨花石光洁的外表,更没有色彩斑斓的花纹,也许从未有人把它拾起过,也不曾有人打量过它。而它却总在千万人的脚下滚动,为的是成千上万过路人的坦然……”此文挖掘到铺路石丰富的内涵,真正感受到了它的内在美。一位农村的学生家长来为学生送钱,这可以说是平凡小事,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体味,从中感受到这一情景是多种美的结合。农民朴素的衣着,是一种朴素美;无华的语言是浓郁的乡音美。尤其是家长那眼神所流露出的是慈爱与期望交织的美;手中握着的皱巴巴的五元钱——分量很重,那是汗水浸泡过的,简单的动作创造出了一种充满父子之情的意境美。

多想建立在多看、多听基础上。教师应多带学生走出课堂。“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领略美、感受美。春天让学生沐浴着春风,感受一下微风抚慰的感觉,接受暖融融阳光的照射。瞑目静享,感受如何?(教师启发)学生说出此时的感觉。睁眼眺望,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引导学生入境:“同学们!我们周围有探头张望的小草,有睡眼惺松的杨芽,有娇羞欲语的花蕾,有随风摇摆的丝绦——”然后观察学生是否悄焉动容。再让学生听一下潺潺的流水和鸟的鸣叫,悠扬的柳笛,咀嚼一下每一种声音的韵味,远的,近的,宏大的,细切的,展开合理的想象。“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这种美的感化下,学生便能迸发出一种写作的激情,同时把体味美、感受美变成一种自觉行动。

多举办些小型的第二课堂活动。下工厂,去农村,参加劳动,让学生体会收获美、成功美。夏令营活动,让他们在访名山、觅古迹的活动中,感受到祖国的面貌美,了解中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多深入社会生活,参加节日庆典,学 生在不同内容的节目里积累各方面的素材。

通过各种活动,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恰当的联想,发现了美,挖掘了美,同时也品味到了美,从而把尽收眼底的自然美、各种活动中的生活美、劳动中获得的成功美,全部收入“材料仓库”。

三、指导学生描绘美、建造美——多写

生活中我们发现一个简单的音符,一组平庸无奇平行线,可是经过作曲家的排列组合,变成了婉转动听的旋律;一些普通的画笔、颜料、纸张,经过画家的调和勾勒,变成了气象万千的画卷;举手投足,平常之举。但经过舞蹈家的屈伸舒展,变成了仪态婀娜的舞姿……这些都足以证明美是创造出来的。因此教师同样能指导学生用普通的汉字,创造出优美感人的文章来。

美是创造出来的,而创造美的方法是艺术。众所周知,一个小品能使人捧腹大笑;一场悲剧又能让人涕泪交加;一支优美的乐曲会牵动你乐感神经令你陶然欲醉;一幅多彩的画卷,会吸引你的视线令你置身画中,流连忘返……产生如此效果都源于艺术。艺术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把获得的材料整理成文章。掌握写作艺术并非易事,这就要求学生多写。在练笔过程中,逐渐揣摩怎样表达更好,怎样表达更生动感人。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新”“巧”“活”这三个字上下功夫,即材料要新,构思要巧,手法要活。

首先要求学生练笔。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了美,感受到美,就好拿起笔来去描绘它。正如刘勰指出的“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学生不断从生活中捕捉“灵感”,每个学生都从不同角度去摄取自己愿意写的题材。随着生活的变化,学生观察点也在变,因此新的材料会源源不断地从练笔的渠道涌来。学生写作也就不愁“无米下锅”了。

其次要求学生列写作提纲。如果说练笔的过程是从美的王国取材的过程。那么列写作提纲的过程就是为美的殿堂设计蓝图的过程。这也是建造美的关键。要设计好图案,在于采众家之长,即多写阅读提要。天长日久写作思路通了,构思便做到了巧。

再次,不断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要求做到语言美。练习用多种修辞去描绘事物;练习不同的手法去反映事物;练习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去表达情感。这就像用各种美的图案来装饰那美的殿堂,从而使之溢彩流光一样。

第三篇:从体罚谈教师职业道德

从体罚谈教师职业道德

中庄学校 马彦礼

无论是法律法规,还是教育行政部门行规,或是学校制度中,都明确规定:严禁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然而,个别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变相体罚现象更是屡见不鲜。有人将此归结为这些教师的脾气不好而用心良苦,可实质是这些教师的职业道德出了问题。

固然,许多的体罚,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学生能够吸取经验教训,从此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可是他们漠视了学生的人格尊严,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甚至促使学生产生与教师的敌对情绪,结果会适得其反。可以毫不留情地说:体罚是教师无能的表现!

教师之所以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形象”,是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尤其是可塑性极强的少年儿童。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具有渊博的学识固然是必须的,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人格力量更加重要。

教师职业道德对我们的诸多要求中“爱岗敬业”和对学生的热爱是核心内容。做一名称职的教师,要基于对教育这一关系国运兴衰的伟大事业的热爱;要使自己的教学工作获得成功,就要用博大无私的爱心去关心、爱护、理解每一位学生。教师的爱,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爱能溶化师生间交流沟通的一切障碍,只要扫清这种障碍,便能对学生施以积极的教育。学生并没有好坏之分,只存在智力、性格、兴趣等方面的差异!,作为教师,我们不应有偏爱和选择。对于某些学生出现的不良现象,我们应该如长辈,如朋友,耐心指正;对于他们表现出的哪怕微不足道的优点或进步,我们应给予及时肯定、表扬——一个眼神、一点微笑、一句话语,都可能点燃学生心中希望的火花!

目前,素质教育正在大力推行,培养大批具有渊博的知识、健全的体魄、高尚的品德、健康的心理、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的人才,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需要,而这一历史使命是无法用陈旧而粗浅的知识、简单而粗暴的方法完成的。我们必须从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师德修养入手,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坚决抛弃体罚陋习,谱写素质教育新篇章。

(本文获“第三届全县教师论文大赛”三等奖)

第四篇:从语文课程标准谈语文课堂教学

浅议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从语文课程标准谈语文课堂教学

(此文曾于在《中国农村教育》2004第二期上发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部分的前言中对语文课程性质地位的定义。从这里不难看出,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语文工具性和人类文化传递的语文人文性是相统一的,它体现在具体的教学之中也应注重二者的和谐与统一,而不是对立与分离。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一些语文课堂教学没有科学地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更多的对工具性或人文性的理解有些偏颇。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表现:

一、忽略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积累与掌握

现在很难再看到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生字新词的场面(我并不否定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与新词的做法),似乎这不是课堂教学应解决的问题,哪怕是低段教学也是如此。以小学语文低段教学为例,“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低段识字写字教学的实施建议。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语文课堂教学根本不进行识字和写字的教学。笔者曾听过一节一年级语文课,这一节课中,教师巧妙地引入后,学生听了一次课文录音,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抽学生纠错,再抽读,再纠错,如此反复。课堂气氛似乎非常好,学生也非常积极,但一节课几乎全成了学生纠错,而实际上学生应该掌握的生字或词语并没有在纠错之中完成。同时,对课文的初读感知也没有在纠错之中完成。

二、淡化了文章本身对学生的熏陶

许多课,尤其是比赛课和观摩课,阅读教学成了教师的首选课。教师或以优美的音乐,或以精彩的动画,或以动听的故事导入后便开始那精彩的赏读和分析(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再根据或句或段或篇让学生大胆发挥,或说或写或议。笔者不敢相信学生对课文本身的理解与感悟已达到这种水平。以中段阅读教学为例,“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课程标准关于中段阅读教学的要求,也是对整个语文阅读教学的最基本要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课堂教学根本不注重这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一味地突也重点,一味地强调句段的理解感受,过于强调让学生谈感受、说想法。一节课下来,很少有学生能通读课文,更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生过于兴奋,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全面关注学生”这是新一轮课改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要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受到的关注似乎违背了他们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在不少的教学实例中,一节课中,学生的提问、讨论、游戏、演讲等贯穿全堂课,学生大脑没有松驰的时候,嘴没有空闲的时候。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这是课程标准中对教学实施的建议中所作的论述,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被许多老师所忽视。

四、重点不明确,目的性不强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是课程标准关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论述,基于这一论述,一些教师将每一节课都变成了提高学生方方面面的语文素养。课堂中,学生既写了,也读了,还说了,还讨论了,似乎学生的每一个方面都得到训练与培养。但教师在这紧张中不断调控课堂教学每一个环节的时间,这必然造成顾此失彼的后果。

五、没有体现出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知识的场所这一要求

在很多语文课堂教学实例中,老师们注重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尽兴地说、大胆地想、精彩地表演,这些都无可厚非。但从另一个侧面,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所说的似乎并不是在读后的感受或理解,只是凭原有知识感觉在谈;学生所想的是对问题的否定,而不是对问题的延伸;学生所表演的只是他个人特长的展示而非对教学内容的巩固或展现,这些都不是在课堂内生成的。这些课堂给人的感觉是学生十分活跃,教师声嘶力竭也难以控制场面。就其教学实效而言,既没有让学生在语言知识方面有所积累,也没有让学生的“听、说、读、写”哪一方面的能力有所培养与提高,只是课堂活跃而已。关于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的规律,它不同于数学和其它学科,就一节课而言,学生所要掌握、理解、运用的知识无法用具体的量标去衡量。但语文课堂教学又必须按一定规律采取多种途径,达到一定的目标,这就是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应有实效性。如何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可解决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问题。

一、过程简洁明了,节奏明快(仅仅四十分钟而已)

就班级授课制(无论是以前的教学,还是新一轮课程改革,都是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而言,它的最大特征在于: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教师的有目的的组织让一个班的学生迅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根据国内外班级授课时间的规定,大多在三十分钟到四十五钟。在这样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学生所能掌握的知识十分有限、学生所能得到提高的能力更是有限。研究表明,即使是七至九年级的学生,从进入课堂教学到真正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至少需要三至五分钟时间,而他们持续的投入时间更不会超过二十五钟。教师无论采取何种手段,只能透支学生的兴趣与精力。因此,针对每一节课,要求教学过程简洁明了,节奏明快。力求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的简单、学习感受的轻松、学习目的明确。笔者以为:一节课中,学生所能掌握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还不包括所遗忘的知识),只要能让学生在每一个四十或四十五钟学到一点知识,能力得到一定的训练,就会通过无数个四十分钟或四十五分钟积累大量的知识,他们的能力也将通过长期的训练全面提高。

二、突出一个重点,找准一个中心(听说读写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一节课所能解决的问题)

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或训练有明确的要求,它包括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不是在一节课之中都完成,也不是要求每一节课都对所有的这些能力进行训练与提高。不同的学段,各种能力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在低段必然以学生识字写字能力的训练提高为核心,中段更侧重于阅读能力的训练,高段则以写作能力的训练与提高为重心,各段都会把口语交际作为训练的内容。针对一节课而言,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有选择地有侧重地进行一种或两种能力的训练。不能在一节课中将所有能力的培养提高平均用力,这样的结果是学无所得。要特别注意不能不加区分地将其它学段训练培养的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更不能每一节课都以某一方面作为中心,要适时调整每一节课的教学中心,训练中心。

三、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就必须以语文本身所具有的内涵去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一篇优美抒情的散文,如果伴着悦耳动听的音乐去感悟,将会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一篇曲折感人的故事,当静下心细细品味时,一定会将自己变成故事的主人公;几句诙谐的歇后语在捧腹大笑后会让人沉思;即使是一个简单的生字或者词语,当把它的演变(各种字体)、形成过程(如何产生)和相关趣事了解以后,也会让人兴趣倍增„„

不一定要让学生开心地笑、也不一定要让学生伤心地流泪、更不必让学生不停地说,只要能让他们去沉思、去品读、去感悟、去拓展——学生思想与感情、语言与行为都投入到学习之中,这时候,一节语文课就取得了成功。

四、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读书”是学生天经地义之事)

自古以来,关于“读”的精辟地论述十分多,如:“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也曾有教授指出:“只要大声地读出来,多读几次,什么样的文章也会明白,如果还不明白,可以再读,直至读懂为止”。由此可见,只要认准“读”为语文教学和学习语文的核心,就会收到良好的学习语文的效益。同时,在现行所有的教材中,对于“读”都有明确的要求。在教材中,针对不同的课文,提出了不同的读的要求:很多要求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的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还有的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段落;也还有背诵课文,默写课文的要求。没有一篇课文不要求先读通、再读懂。因此,“读”对于学习了解课文,感悟文章,吸收精华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读”在一节课中具有重要地位,无论是哪个年段的课堂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的“读”。低段:需要学生在读课文中学习生字,即使生字也需要学生多读才能学会。中高段更需要通过“读”去熟悉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感情,了解作者情感。

“读”不是从开始上课读到下课,而是可以采取多种学生愿意参与的方式去读。“读”不能只是多读,反反复复读,而要读有所思、有所悟。“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投入,在于让他们有自己的见解。“读”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听读、跟读、诵读、默读、赏读、品读、通读、分角色读、选重点读„„无论用哪一种方式,都应注意让学生愿意读、主动读、乐于读,力求读后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感。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有别于其它学科的课堂教学。只要我们能正确把握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特点,就一定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符合学生身心特点教学要求,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我们始终要将“听得清、说得明、读得通、写得出”作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但一定要记住: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是无数个四十或四十五分钟完成的。一节课必须在教师的合理组织下,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收到只属于四十分钟的教学实效!

第五篇:重师德_铸师魂_争做“双优”教师

重师德 铸师魂 争做“双优”教师

浦北县寨圩中学 曹智勤

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在开展师德学习的基础上,我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对教师这一职业又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我深刻地认识到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组成了一个教育教学的有机整体,其中教师起着最关键的作用,只有教师寓德于教,为人师表,才能使这个有机整体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内容。

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师爱”。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但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热爱学生,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同情学生的痛苦与不幸,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

二、尊重家长,是师德修养的重要体现。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位和永久的教师,他们在人的一生成长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与家庭是两个并肩工作的雕塑家,有着相同的理想观念,并朝着一个方向行动。在创造人的工作上,两个雕塑家没有相对对立的立场是极其重要的。”尊重家长,引导家长了解、参与、监督学校的教育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家长的监督教育作用,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家长是一支蕴藏着巨大教育潜力的队伍,他们中间很多人的素质并不低于教师,教师只有放下架子,经常虚心地听取家长的批评和建议,才能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

三、乐教勤业,是师德规范的最高境界。

通过师德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全国优秀教师魏书生的关于老师劳动有“三重收获”的观念非常正确。他认为老师的劳动一是收获各类人才,二是收获学生真挚的感情,三是收获科研成果。正是这“三重收获”的观念,指引我在教育教学的征途上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步伐,潜心钻研学与教的规律,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细细地体会着教书育人带给我的乐趣。每当我看到同学们考了优异成绩时,就能增加对教师职业的热爱,给了我乐教勤业的巨大动力。

为了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今天的我倍加珍惜自己的岗位,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对我来说不再是平凡、琐碎的单调劳动,而是成了我展示个人才能的舞台。具有敬业精神的教师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能呕心沥血对工作一丝不苟,即使碰到这样和那样的困难也会想办法克服。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满意不满意,学生快乐不快乐,启发没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作为教育教学工作台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尽管农村学校教育经费拮据,敬业者仍能以积极因素的心态饱满的热情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台。

教师工作的纯熟性源于他的积极进取和勤奋精业精神,只有乐教勤业的老师,才能全面、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工作的伟大意义,才能为教育工作本身所具有的乐趣而深深吸引。我越是勤奋工作,越是能体会到教师工作的无穷魅力。身正为师,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思考教育者和师德示范者。我国现代哲学家杨维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孔子曰:其身正不会则从,其身不正,虽会不从”。教师不仅要有这种做人的威望,人格的力量,令学生所敬佩。还要以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状况和行为表现,积极地影响教育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正如奥地利教育哲学家马丁*布贝尔所说;“教师只能以他的整个人、以他的全部自发性,才是以对学生的整个起真实的影响,教师应把言传和身教完美结合起来,以身作则,行为师范,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仪表端庄、举止文雅,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

总而言之,通过师德学习,我认识到加强师德修养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推动作用。我相信自己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一定会不断提高对教师道德的再认识,规范自己的行为,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地更新自我,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真正做到寓德于教,为人师表。

下载从作文教学谈语文教师的灵魂重铸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作文教学谈语文教师的灵魂重铸.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一堂观摩课“重谈”对教学设计的“新”的认识

    文/王顺兰 【摘 要】笔者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初中八年级同课异构活动,教学课题是《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通过活动本人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而且颇有感触。新课程改革已经经历......

    牢记强军目标,争做“四有”军人——军魂,从灵魂铸起

    牢记强军目标,争做“四有”军人——军魂,从灵魂铸起 “听吧,新征程号角吹响,强军目标召唤在前方„„”今天,大江南北的座座军营到处回荡着这首气势豪迈、慷慨激昂的《强军战歌......

    从《六国论》教学设计谈语文高效课堂

    从《六国论》教学设计谈文言文教学的高效课堂 我教苏洵的《六国论》之前,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三维目标] 1、默读课文,诵读课文,研读课文,背读课文。 2、口头翻译课文,书面翻译课文......

    传统文化——语文教学的灵魂

    传统文化——语文教学的灵魂 关键词: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诗文教学 人文素养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

    从“写影评”谈小学作文教学

    从“写影评”谈小学作文教学 小学语文自学辅导教学法,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教学,对作文教学也同样适用。 作文教学中的自学辅导,就要充分发挥出“自”的作用,即让学生在写作......

    从“写影评”谈小学作文教学

    从“写影评”谈小学作文教学小学语文自学辅导教学法,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教学,对作文教学也同样适用。作文教学中的自学辅导,就要充分发挥出“自”的作用,即让学生在写作中......

    从师生互动谈教学

    从师生互动谈教学 大家下午好!我是教育系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张敏。很荣幸能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教学经验。今天我将两大方面进行讲述。 一、我对师生互动的理解 我国古代......

    从作文教学的实践案例谈教师有效学习指导

    从作文教学的实践案例谈教师有效学习指导 新课改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那么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呢?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是什么样的角色,应该起到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