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员工的六大危机

时间:2019-05-15 00:15: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年员工的六大危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年员工的六大危机》。

第一篇:中年员工的六大危机

中年员工的六大危机

-本刊记者 钟孟光 谢飞

如同青春期一样,中年职业期也是一个挫折、迷茫、感情孤立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发现、寻找新方向及新开始的时期。今天,数以千万计的中年员工受困于职业中年危机,正在寻找工作责任、家庭、生活质量的平衡,希望能在工作中找到新的一种方式。

当深圳某化工公司市场部经理林丽娜递上辞职函时,总经理莫文东目瞪口呆。

“这太突然了!”时间已经过去4个月了,莫文东仍然没有接受这位得力干将弃他而去的现实。“她的薪酬够高了,在部门及公司内都颇受欢迎,工作业绩也不错。”

为什么非要离开公司呢?至今莫文东仍然没能理解林丽娜离职的真实原因。

而已经在深圳某外资企业担任市场总监的林丽娜却有着自己的另一番感受,“我在公司已经服务了整整7年,从一个市场主管到市场经理,7年来在同一个部门做着几乎同样的事情。2年前,我就感觉到自己累了,对工作找不到激情,由于公司规模有限,我也没有机会晋升到副总裁的职位。每天只是机械式地完成日常工作。”林丽娜说,“我觉得这对一个只有36岁的职业经理人来说是很可怕的。再做下去,我迟早会颓废的。几年后,我如何在这个职场上立足生存?”

职业瓶颈及其带来的职业不安全感,正引领着企业中年员工的危机风暴。

职业焦虑

一直以来,职场中人都是40岁人生归零,重新开始,然而,中年危机现在已经提前在35岁就发生!

可以想象,金字塔结构的组织架构,注定了只有极为少数的中层管理人员才有机会晋升到高层。而多数从组织内领导职位竞争落败的中年员工,面临的就是工作安全感,这是35岁以上的中年员工最为关心的问题。

打开国内的人才网站,翻遍报纸的招聘信息,多数企业均将公司的招聘条件做出了一个明确的限制:年龄在35岁以下。这让步入35岁后却没有领导职位的中年员工瞅着心慌;已经累积丰富工作经验的中年上班族,也成为企业的烫手山芋。“与其花高薪雇1名中年员工,不如用低薪雇2名年轻员工”的观点在IT、金融等行业企业渐成共识……

在深圳某互联网公司服务已经6年的孙为继,正徘徊在职业的十字路口。“2000年,我在31岁时在互联网业高潮时期从传统制造行业跳槽到互联网,担任公司市场经理已近3年。当年是年富力强,能干能跑,思维也跟得上最新的发展。”孙为继显得异常的无奈,“现在,感觉到互联网就是年轻人干的,自己的思维已经跟不上公司及行业发展的节奏,晋升显然已经没有可能。唯一能做的就是转行。但向哪转呢?我现在还不知道,公司当然也不知道。”

在中山某国有企业任职已达10年的财务经理吴燕,坦言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一点把握。“我又不是做产品运营的,肯定上不去了。”她说,“已经40挂零了,还能到哪去?安心待在这家公司,凭自己10多年的做帐经验,或许年轻人挤不掉我。”不过她也承认,这只是自己的一种侥幸心理。“国有企业哪天改制,自己不属于在编员工,新东家不与我续签合同,我也没办法。只能保守地工作,不出错就行,自己在业余之外做点小生意,当然不能让公司知道。”

经济压力

今天的中年员工都面临经济压力和现金不足的困境。也许中国99%的白领会破产有点危言耸听,但由于生活在转型中的社会时期,他们的现金存款非常有限。面对的却是高企不下的经济压力:供房、赡养父母、抚育小孩、高昂的医疗服务……

深圳某培训集团的英语教员主管梁晓,已年近40,除了每天的正常上班、授课外,周末与夜晚频繁在外兼职讲课,还报读国内知名高校的在职研究生。在深圳购有三居室的他,上有四个老人(包括妻子的父母),下有一个小孩,工资除供房外刚好够每月生活开支,在外兼职就成为一个无奈的选择。

“别人都看我与四个老人和一个小孩一起生活,其乐融融,可有谁知道我的苦?我一点都不敢放松,在公司噤若寒蝉,不敢有丝毫意见,担心哪天公司嫌我年纪大了开掉我,改而雇用年轻人。而这个工作机会对我而言或许就是一辈子的了。失去这份工作,我根本就不敢想象我将往哪去,我整个家庭将往哪去……”他坦言,他除了要攒钱准备四个老人万一生病必需之外,还得为小孩攒够上学的钱,“再过几年,我都干不动了,会是什么样的呢?”

类似的这种情况,随着70年代末出生的独生子女渐成职场主流,二个人维持四个老人、一个小孩的生活现象将日益普遍,经济压力将成为中年员工除职业焦虑之外的又一大焦虑。

工作与生活的失衡

“努力工作,尽情享受”是多数职业人士的追求,然而,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在国内多数企业的中年员工眼里,只是一个奢侈的梦想。中年员工是承担孩子与父母之间义务的夹心饼干,而同时他们的工作责任又正值最高峰时期。企业的制度安排无疑影响着他们在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

深圳某日资企业的人事课长张蓉蓉,在刚入职时,公司要求其提供手机的付费帐户,告知入职后手机话费转由公司帐户支出。“当时我还非常开心,觉得公司真是好!”这位人事课长苦笑着说,“后来才发现,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公司要求我们这些中层管理人员,必须24小时开机,哪怕是晚上2点了,只要工厂有事,你都得爬起来。即使小女儿身体不适也不例外。”

而让她郁闷的是,她入职这家日企以来,从来没有过上一个真正的、闲暇的周末。“休假在日本是一种不可剥夺的权力,它的价值一点也不比工作小。”她说,“但到了国内,却没有任何真正的休假可言。我不能陪女儿,不能陪父母,用我父母的话说,和他们那一代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必须玩命地给公司干活才能维持正常的家庭生活。”

挣扎在职场中的中年员工,寿命的延长、推迟结婚、相当数量的二人家庭都在改变着传统的家庭模式。这些中年员工在家里承受着孩子出生与成长、双亲年迈,偏偏自己正处于工作责任高峰期的多重压力。在追逐利益、实现价值的过程中,错过了许多更为宝贵的东西,如对父母的尽孝,对子女、爱人的关爱与照料等等。“每天都很忙碌,总感觉有做不完的事情。在这样的环境下,怎样保持和亲人的沟通变得特别有挑战性。”这位人事课长对此非常无奈。

激情耗尽

已经在职场上打拼了10多年或更长时间的中年员工,身心俱疲,发现自己对工作失去了热情,只会投入极少的精力与才能,机械地应付日常工作。身心疲惫,仿佛自己被掏空似的;精力不济,热情不再,甚至对工作产生厌烦之感……“职业疲惫”在中年员工之中,要更为普遍。

“我在公司服务了11年,从一个普通的行政助理到今天的HR经理,感觉很疲倦,不知道是为了工作而生活,还是为了生活而工作。”37岁的某家电公司人力资源经理这样总结说,“自己已经有一定年龄,精力与体力均不如年轻人,对工作兴趣也不如年轻时候,总觉得工作就是每天的例行公事。现在能做的,就是加强自我学习,在丰富的HR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增加最新的HR管理理论知识,强化自己对HR的掌握,不让年轻人抢掉自己的饭碗。”

另一位在某互联网公司任行政经理的黄玉萍,则慨叹自己转行晚了。“我是29岁加入这家公司任行政主管的,现在已经过去7年了,四年前我就担任经理职务。工作了这么多年,对日常的行政工作都已经麻木了。我每天早上一醒来,就希望今天的工作内容会是全新的。”她说,“换工作?暂时没想过。换一个新的工作环境还不同样是一个累字?过一天是一天吧。要是有转行的更好的机会,可能会考虑。”

技能的退化

职业半衰期越来越短,技术与知识更新太快,记忆力消退,年轻人比自己要年富力强……多数年过35岁的中年员工都会有类似的紧张感。一些中年员工努力适应信息经济时代的工作与管理新方式,一些人则希望依靠时间与勤奋获得晋升机会,有一个更高报酬的工作,在新的岗位上提升必需的技能。不管是哪种方式,技能的退化,已经成为中年员工恐慌的又一来源。

在深圳某知名软件公司,年届40的黄东斌说起年轻二字就嗟叹不已。“别的职业是越老越值钱,我这个却是越老越贬值。”他说,“计算机技术更新实在太快,作为技术人员,在学习新的技能方面丝毫不敢有任何的怠慢。但即使我不间断学习,又能如何?精力不如年轻人,记忆力不如年轻人,思维的活跃度也不如年轻人……转行做项目管理?我也想,但成功的人有几个?”

黄东斌坦言,由于在公司服务了将近9年时间,经历了公司从无到有到壮大的发展,前几年是舍不得离开公司,现在是不敢离开公司。“我现在离开公司去和年轻人竞争,肯定会吃亏。唯一能做的,就是私下留意转行的机会。”他毫不讳言如果找到转行做项目管理的机会,他一定会不顾一切代价选择离开公司。

而在深圳某制药企业任办公室主任的顾容,则坦言放弃了持续学习的想法,“我不是没有尝试过,但年届40的时候,记忆力退化非常厉害,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逗弄一会女儿,吃完饭就想睡觉。参加一些技能培训班?自学一些课程?我不知道有多少个中年人能够做得到,但对我而言的确是一种奢望。”她坦言,自己专心瞄着副总裁的位置,“熬了这么多年头了,在公司服务8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总有机会轮到我。到了副总裁的岗位上,工作不就是学习嘛。”

对雇主的不信任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组织架构调整、裁员等似乎已经成了今天企业的惯用词。由此给中年员工施加的不安全感与不信任感尤为强烈,而同时,最高管理层与中层管理人员之间日益扩大的报酬差距也使中年员工牢骚满腹。

担任行政经理四年之久的黄玉萍,对此感受深刻。“我在公司服务整整7年,高管人员的薪酬调整了5次,作为中层管理人员的我,只做了3次微调,就是这3次薪酬调整,加起来也不及高管人员1次涨薪涨得多。”她补充说,“去年公司业务压缩,一下子裁掉了我的2名下属,我现在仅带着3个兵干事。不得不再次干起了10年前年轻时候做的跑腿的活。”

私下拥有一家文具公司的黄玉萍,坦然在时下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自己有钱才是硬道理。“我自己名下开了一家小文具公司,为小型的公司提供行政外包服务,自己一边上班,一边遥控人员服务。”她坦承,“虽然不相信雇主会给自己提供终生的工作及生活保障,但在竞争激烈的社会,自己出来单干,还是信心不够。所以至今还不敢离开公司,毕竟多一份薪水对自己的生活还是多一份保障。”

诚然,中年员工的危机并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在不同一代人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今天的中年员工来说,这个问题的打击要远大于他们的上一代。尤其是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职业人士,所面对的压力,更非他们的上一代可以同提并论。

如同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青春期一样,中年职业期也是一个挫折、迷茫、感情孤立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发现、寻找新方向及新开始的时期。今天,数以千万计的中年员工受困于职业中年危机。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大多是上述六个危机中的多个组合。

尽管企业对中年员工的“实务经验”、“敬业态度”、“专业技术”、“人脉资源”和“公司忠诚度”,仍然肯定有加,但中年员工在各种工作责任、家庭、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生活质量的平衡中,举步维艰。

第二篇:中年员工

中年员工(35-44岁)最看重工作/生活的平衡,年龄在18-34岁之间的年轻员工希望得到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每个人都想要高薪。但除此之外,员工最想得到什么?

员工安置公司OfficeTeam的一项最新调查表明,随年龄变化,答案不尽相同。中年员工(35-44岁)最看重工作/生活的平衡,年龄在18-34岁之间的年轻员工希望得到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所以在预算紧张时,怎样在恰当的时机为他们提供最好的方式?OfficeTeam公司执行总监Robert Hosking提出一些建议:

多说“yes”。建立这样一种企业文化:让员工都知道,如果他们带着外面的机会(一门课程或一个会议)和一单生意来到你的面前--就像Hosking 举的例子,“这些事我认为特别有帮助,下面是原因和给公司带来的好处,”--你最好批准它。当人们选择训练自己,他们会感觉自己投入更多。

在专业协会上投资。资助员工会费可以释放这样的信息:你认为专业发展很重要。在你的办公室中主办协会活动、让你的员工更容易参加也能起到同样效果。(这也能向将来可能为你工作的人群介绍你的公司--一种低成本的高效招聘工具。)

创建(聪明的)导师计划。Hosking 说,“你需要的导师计划只需要适当的简单结构。”刚开始时,一定要问年轻员工或新员工,他们想要什么,然后在此基础上选择导师。Hosking说,“而不是根据他们他们所想与之调谐。”Hosking 补充说,一定要建立反馈渠道,如果“进展不太顺利”,任何一方都可以报告。

这三个步骤会很有帮助。但这是帮助员工学习和成长的最重要的和最简单的方式吗?Hosking 说:“如果你知道团队里的人想要更多,那就给他们更多。”

贵公司有什么发展计划--为什么没有?

向中国员工授权并没有错,但是,为何员工不能有效利用获得的授权,这些高管们缺乏对这种现象背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了解。

在西方,向员工授权是开明管理的最高境界。通常情况下,员工希望能在工作中独立自主,并拥有对自己工作的“所有权”。但在中国,你给员工授权,结果却很可能会事与愿违。

一位毕业于哈佛MBA的美国高管,曾在一家《财富》500强的美国制造企业中取得过良好业绩。他在来到中国工作时,以为对中国员工授权就像对美国员工一样。因此,在觉察到中国公司某个生产环节需要改进时,这位高管没有发号施令,而是要求中国高管团队提出修改建议。

“我告诉他们,我觉得他们是中国的制造专家,可以出色地完成这项任务。”这位高管说,“随后,我询问他们是否有问题,并随时可以找我询问或发表见解。他们没提出任何问题,所以,我告诉他们会在两周后查看改进结果。”

两周以后,这位高管发现他们什么都没干。

“这些员工怎么了?”他问道,“如果我给美国的团队授权,他们一定会提交预期成果的。”

对初来乍到的西方高管来说,面对这种现象,这是一种很普遍的反应。向中国员工授权并没有错,但是,为何员工不能有效利用获得的授权,这些高管们缺乏对这种现象背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了解。

首先,中国员工往往害怕犯错误,尤其是遇到新领导。他们担心达不到领导的期望值。另外,中国员工更清楚地知道,如果提出显得无知的问题,很可能会受到严厉地批评。

其次,中国员工也可能认为领导在让员工替他承担部分责任,因为他想偷懒,或不能胜任这部分工作。

第三,授权可能会扰乱社会秩序,也违反了等级清楚、职责分明的儒家思想,这些观念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俗语中就可略窥一二。

因此,被授权独立思考,并可自主行动的中国员工往往不会贸然行动,而是小心翼翼地静观其变,直到揣摩出老板的真实想法。

在中国,高管要有效授权,最好的方法就是先让员工了解,授权能够长期提升公司绩效。高管还可以借助权威书刊上关于授权的文章,来阐明授权的意义。不要借助远程工具来做这部分工作,而是要高管在团队启动某个项目的初始阶段时现身说法。只有这样,团队成员才能直观地了解授权的真正意思。这种做法也有助于消除团队对老板是否称职的顾虑。

作为一种管理实践,在中国授权的价值与在世界其他地方是完全一样的。它能让员工解放思想,并激发他们更投入到工作中去。目前,虽然只有少数中国企业接受并实行授权,但在中国的跨国公司却普遍地给员工授权。像康宁中国(Corning China)、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Bayer CropScience China)、天津阿尔斯通水电设备有限公司(Tianjin Alstom Hydro)和西安杨森(Xian-Janssen)等很多跨国公司,通过给员工授权推动了企业创新和绩效。但是,就像西方的其他最佳实践一样,授权同样要因地适宜。中国的高管和员工需要清楚地了解为什么授权能发挥作用,他们又能怎样从中获益。

最好的考核就是不考核,让员工能快乐为“自己”工作;企业把每名员工、部门当成一个系统,进行系统思考,系统调整,持续改善,不断提高工作品质。

我本人以前很喜欢采取各种绩效考核方法来提升团队业绩,读研究生时还以绩效考核为研究方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发现绩效考核对企业长期发展有很大的危害。归纳如下:

一、绩效考核会导致客户流失,特别是失去老客户

企业进行绩效考核,不外乎给员工或分支机构下达销售指标。为完成任务,员工必会采取一些手段鼓励客户多进货。多进货的好处是备货充足,弊端是库存大转移,库存从厂家转移给商家。库存对某些老客户来说是致命的,库存问题不解决,经销商再进货的现金流就小,对厂家就会越来越失望,最终退出。老客户能给公司带来固定的利润,一旦退出,公司别想在他们身上再赚一分钱。而且非常影响以后的招商。所以,绩效考核对企业的期发展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做法。

我服务过的蓝猫公司和好孩子公司都发生过老客户因库存问题积压退出的事。当然,这些老客户的库存积压和我当初执行或制定绩效考核的政策有很大关系,现在想来,觉得很对不住那些客户。

二、绩效考核引发公司内部竞争

绩效考核激发内部竞争,第一名只有一名,大不了再出现一个并列第一。在竞争过程中必会有不正当的情况出现,必有公司领导不能一碗水端平的情况。当考核结果出来,获胜者走上领奖台领取奖杯的时刻就是和落后者产生隔阂和距离的时刻。

考核结果出来后,名列前茅者必会成为大家的关注目标,他或他们的一举一动会吸引更多的眼球和品头论足。绩效考核造就优秀者的同时也造就了落后者,把公司员工分成几个阵营,一个团队分成几个部分。

我曾带领的团队因实行末位淘汰政策,大家对前几名的“关注度”明显就高,事后大家认为我太青睐,甚至是放纵那些业绩优秀者。

三、绩效考核会导致业绩下降,会使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在团队内部,有些个人或部门经过努力必然会接近或超过团队考核指标;另外一部分个人或部门会因离目标太远而放弃努力,他们会想,反正也达不到,就破罐子破摔,或积蓄力量,保留资源等下次评比再说。获胜者获得奖励,会继续努力,下次还会拿到奖励,因为他们知道团队的游戏规则,知道领导的内心世界和获胜技巧。一旦名列前茅者提高的业绩幅度不能超过后面考核者落后的幅度,企业的业绩便会出现下降,或同期相比下降。

四、绩效考核会在团队内形成一种作弊风气

有考核的地方就有作弊,重奖之下出勇夫,重奖之下也会出“弊夫”,即作弊者。为了获奖,一些个人和团队会采取非常手段凑指标。考核政策有导向型,大多数团队成员为了名和利,总会向考核方向去做,有的方法见得人,有的见不得人。比如,某销售过50亿的集团每次订货会总要对分公司进行评比,有的分公司为能拿到第一名,就会以客户的名义订货。获奖者订货后,要么自己消化,要么压给客户。

绩效考核重视可见业绩,难衡量职业道德的优劣,起不到对有能无德的员工的限制,企业发展就会出现变端。

五、据绩效考核做出的决策不科学、不系统

绩效考核是懒人管理,管理者照章办事即可,它本身不能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受绩效考核制定者水平和条件所限,绩效考核方案必然缺乏公平和科学性。中国大都企业的一刀切,就是这种问题的体现,比如大多企业对西北和华东区的考核会采取统一标准,即使考核成长率或完成率,也还有其他因素不能考虑进去。绩效考核不能穷尽所有条件,即使360度考核,也还有“361”度和“362”度的情况出现。

员工业绩增长有很多偶然原因,及一些不能预测的因素,比如气候、运费、消费习惯、被考核者所处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等,有的是共同因素,有的是变异因素。管理者搞混了影响业绩的变异和共同因素,最终就会影响企业决策。错误的考核方案导致错误的考核结果,错误的考核结果导致新的考核方案出台,长此以往,就会陷入恶性循环。

那么,绩效考核是不是一无是处呢?我也不这样认为。企业有绩效考核总比没有强,有了就要完善。最好的考核就是不考核,让员工能快乐为“自己”工作;企业把每名员工、部门当成一个系统,进行系统思考,系统调整,持续改善,不断提高工作品质。这样,企业就会不断迈上新的台阶!松下幸之助作为世界知名的“经营之神”,在经营管理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其长期总结的管理员工的21点技巧,具有经典的借鉴价值。

领导就是带领员工走向成功的人。优秀的员工不仅仅是靠招聘获得的,更是卓越的领导一步一个脚印地带出来的,这些领导就是企业的代表。

日本电产集团的会长永守重信先生在《成为“带领他人”的人》一书中写道:“如今是个危机四伏的时代,‘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行’——高层领导给部下指明了这样的方向之后,员工才会时刻有危机感。”我们不否认,有些员工加入企业之前就具备了很好的背景,受过良好的教育,毕业于著名大学,有着令人羡慕的职业经历,曾在知名企业业绩不菲。可这样的员工不经过企业的磨砺,不经过领导的点拨,也难以融入企业,也就不能成为这个企业的优秀员工。

不要幻想员工一上岗就能独当一面,不要强求刚刚就职的员工就会对你心悦诚服,更不要强求员工热情洋溢地为企业奉献,或者为部门目标而奉献。因为这样的员工不是自然产生,而是要靠你悉心培养。你希望拥有什么样的员工,你就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或者心态去培养他。

你需要调动自己所有的技能,包括人际技能、管理技能、业务技能,去赢得员工的尊重和信任。这些尊重和信任是脱离于你的职位的,它属于你个人,而不属于你的职位。

你需要真正地关心员工,了解他们的期望,并且将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变成一种习惯,为他们的职业发展负责,甚至能够想到他们的生活所需。

你需要像师傅一样,不仅把他当成一个能够完成任务的人,还要把他当成一个拥有成长欲望的徒弟,耐心地教育他,手把手地指导他,毫无保留地将你所知道的告诉他。

你还要像长辈一样,能够预料到他可能会遇到的困难,鼓励他,帮助他,甚至为他犯的错误承担责任。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观、见解、态度、信仰、文化,以及不同的工作习惯、奋斗目标、志向和梦想。由于这些多样性,所以,如何将这些不同的个体组建成一支高绩效的团队,有赖于你充当的角色,你就必须在工作中充当多重角色。

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总结自己一生的管理实践,提出了管理员工的21点技巧。

(1)让每个人都了解自己的地位,不要忘记和他们讨论他们的工作表现;

(2)给予奖赏,但奖赏要与成就相当;

(3)如有某种改变,应事先通知,员工如能先接到通知,工作效率一定比较高;

(4)让员工参与同他们切身利益有关的计划和决策;

(5)信任员工,赢得他们的忠诚信任;

(6)实地接触员工,了解他们的爱好、习惯和敏感的事物,对他们的认识就是你的资本;

(7)聆听下属的建议,他们也有好主意;

(8)如果有人举止怪异,应该追查;

(9)尽可能委婉地让大家知道你的想法,没有人喜欢被蒙在鼓里;

(10)解释“为什么”要做某事,如此员工会把事情做得更好;

(11)万一你犯了错误,立刻承认,并且表示歉意,如果你推卸责任,责怪旁人,别人一定会瞧不起你;

(12)告知员工他所担负职务的重要性,让他们有安全感;

(13)提出建设性的批评,批评要有理由,并找出批评的方法;

(14)在责备某人之前,先指出他的优点,表示你只是希望能帮助他;

(15)以身作则,树立好榜样;

(16)言行一致,不要让员工弄不清到底应该做什么;

(17)把握住每一个机会,表现你以员工为骄傲,这样能使他们发挥最大的潜力;

(18)假如有人发牢骚,需赶紧找出他们不满之处;

(19)尽最大可能,安抚不满的情绪,否则所有的人都会受到波及;

(20)制定长、短期目标,以便让人们据以衡量自己的进步;

(21)支持你的员工,应有的权利与责任是不可分的。

松下幸之助作为世界知名的“经营之神”,在经营管理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其长期总结的管理员工的21点技巧,具有经典的借鉴价值。

什么会真正让你的管理层对你兴奋不已,并最终让你得到提拔?

这绝对不是第一次写到让员工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但这很可能是第一次有人告诉你,什么会真正让你的管理层对你兴奋不已,并最终让你得到提拔。不是开玩笑。

你看,你一定要在这里了解现实。人们会引用深奥荒谬的调查研究,并把各种流行的,感觉良好的事情从他们的乌托邦中拿出来--无论这得让你点击多少下。这非常有利于满足你的自我和你的嗜好到疯狂的地步,但这对你的职业生涯毫无益处。

这是不同的。这不是会在身后对你大加赞赏的无用之辞,老板对你说“哥们,干得不错”,或者一份廉价晚餐的礼券。这是员工在管理层的眼中使自己表现突出的做法。这是有进取心的人如何变成有进取心的人。这是你如何得到赏识并在企业阶梯上向上攀登。这是当今天的高层管理者像你这个样子时所做的。

以无所畏惧的态度对受关注的项目负责。理解这一点。如果一切正常,你要将很多时间浪费在沉湎于荣誉之中,至少在工作时如此。或许你走出去和其他团队成员一起庆祝。另外,你们都在寻找下一次重大挑战。你渴望更多。而如果失败了,你不要推卸责任。你承担全部的责任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你知道吗?这正是管理层开始将你看作他们中一员的时候。这很好。

证明天生的领导力。这意味着当你负责某件事情时,人们自然会追随你,即使你没有头衔或职权。不要介意你读到的每个东西;这是天生领导力的真正意义。有各种不同的风格存在,但大多可归结为一种人们发现有吸引力的无所畏惧的自信和魅力。这在企业界就像金子般珍贵。

说,“当然,没问题,会搞定的”,然后去做。具有一种稳定的职业道德并把工作做好是一回事。这在现实的商业世界中肯定是至关重要的。但一直张开双臂接受挑战性的任务并报以“没问题,会搞定的”简单确认,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这越困难,你听上去就越自信,你就要更加努力工作去将之完成。这是员工需要一两次晋升的标志。

韬光养晦,不感情用事。当然,当把地毯从你身下一下子抽走的时候,你很难保持平衡。但让我们面对它吧。现代企业的天性是不断变化,重组和裁员。计划来来往往。公司也是如此。有一天你在沉溺于资源当中,第二天你需要三个签名去买把椅子。这是企业运作的方式。如果你有灵活性,你能够适应,你就会变得不屈不挠,而且你不会感情用事,这很好。

将公司的目标看作是你的目标。我知道,你们中间深感疲惫的人会说,对公司盲目的忠诚会束缚你,让你一事无成。嗯,这说得很有道理。毕竟,任何员工都会被炒鱿鱼或自己走人,而且也应该如此。这有关于理解公司如何运转以及如何让公司或部门的优先事项成为你自己的。当你开始认同管理层--和他们一起生活,吃饭和呼吸--的目标时,那么你就开始成为管理层的一员了。是的,这是件好事情。

尽一切可能把工作做好,即使你没有因此得到报酬。你看,现实世界中的成功并不完全是一报还一报。首先,你让自己参与进去,承担风险,做好工作,将事情搞定。然后,你开始伸出双手说,“给我点报酬吧。”然后,如果你的公司不满足你的要求,你就汲取教训,将你取得的成绩写在简历上,然后动身去一个重视像你这样的成功人士的更好的地方。

壮大公司或改善盈亏表。是啊,我知道这不大流行,但这并没有使之不那么关键或真实。这些天来,所有都和少花钱多办事有关。要更有效率,符合成本效益,斗志旺盛,创新,鼓舞人心,迷人,而且不仅如此,还要让人愉悦。将之看作一种解决问题的挑战,问题是如何壮大公司或降低费用,同时又提高生产率。无论你喜欢与否,所有都和这些有关。

员工和老板之间的关系同别的关系之间有一点很相似:你所得到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你所给予的。

情人节来了又走,但是谈论员工关爱似乎什么时候都是合适的时间。(不,不是那种“五分钟之后我们在库房见”的那种事情。)我指的是那些最好的公司所做的事,这些事情会让员工乐于奉献,保持忠诚,而且,当然,爱那些为自己工作的人。

每个人都知道终生只服务于一家公司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决于你愿意相信哪个数字,一个人平均一生大约会换五次到七次工作。所以如果你在经营一家公司的话,那么事实上你无可避免地会失去每一位你拥有的员工(希望不是所有人一起离开)。事实上,你甚至可能会帮助一些人离开。

这是一个不让人高兴的现实,因为开明的公司知道员工至少和客户以及其他的股东一样重要,了不起的员工很难找到,如果失去这样的员工,会带来很多痛苦。尽管如此,这依然是一种现实。所以,在你不得不接受你的人不会永远和你在一起这种可能性的同时,你应该永不停止努力,让你的公司变成难以离开的地方。

拥有最快乐、最有效率的员工,员工离职率最低的那些公司往往在以下六个方面(或者类似的方面)都做得非常好。把你自己的工作环境和这个列表进行对比,看看你的公司是否能够留住员工:

信任。这是双向的。你的员工需要信任你,知道他们和你站在一起,并且感到和你在一起很安全。你必须表现的信任他们,无论是在项目、决策、时间还是金钱方面都是如此。让人痛苦而且具有破坏性的“办公室政治”完全可以归结为是信任不足所造成的问题。

职责。按照员工的能力给他们赋予职责,也许可以稍稍多一点职责。这会让他们知道他们的工作很有价值,并且给了他们发光(或者失败)的机会。这样做会帮助你找出那些绩效出众的员工,这种做法减少了僵化,并且让员工能够完成更多的工作,对你的企业很有好处。

文化。我曾经写过很多关于这个主题的内容,但是我仍然无法将其写得很充分。你的企业文化——质量和真诚程度——是它的心脏和灵魂,是团结员工的胶水,驱动企业运转的精神力量。很简单的是,好的员工不会固守那些拥有糟糕文化的企业,如果其他各方面条件都均等的话,员工更倾向于在文化好的企业里工作。这是小企业总是可以获得优势的一个领域。

机会。人们的天性就是不断向前,不断上进。如果他们知道自己在某家公司里会得到机会去做更多、而且不同的事情,他们就自然会在这里工作的时间长一些,攀爬企业内的晋升阶梯,挣更多的钱。这对于小公司来说是一种挑战,因为小公司里的很多工作岗位是没有晋升空间的。你不太可能从一名经理晋升到副总裁,然后再到CFO,但是你应该竭尽全力,随时随地只要有可能就要为人们寻找并创造机会。

承认。一些人喜欢得到奖励、奖牌、月度员工停车泊位和其他的物质奖励,这些事情都没问题。但是真正重要的是持续的、简单明了、日常的赞美和承认。公开或私下给员工赞美,表扬他们工作完成得好。永远不要为其他人的工作提供哪怕是隐形的奖励(通常来说这样做得不偿失)。经常说谢谢。如果员工认为他们得不到赏识,那么他们就会很快去更新自己的简历,在这一点上,很少有事情会产生同样的效果。

报酬。我把这一项放在最后是因为虽然考虑到人们是为了钱工作,可是在这个列表上的所有事情中,坦率说,这是绝大部分小企业控制力最小的一项。显然,好的老板必须竭尽所能给好的员工开出好的工资,但是小公司通常在这方面无法和大公司竞争。所以尽管报酬显然是一个重要问题,可是小企业有限的资源让其他的五项变得更加重要。

信任、职责、文化、机会和承认是任何公司都可以使用的方法和资源,事实一次又一次地证明,在合理的范围内,员工认为薪水高是最有吸引力的机会。

员工和老板之间的关系同别的关系之间有一点很相似:你所得到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你所给予的。

第三篇:你躲不掉中年危机

你躲不掉中年危机

为什么这些故事会刷屏?明源君认为,是因为你们心中有深深的恐惧——对中年危机的恐惧。恐惧如同利剑,悬在所有人的头上,悬在号称“中产”的业主头上,也悬在所有地产人头上……

✤ 第一种恐惧是对失去的恐惧:你的青春换来了什么?你换来的东西会不会瞬间被剥夺? 比如,房子被债主拿去(这在现实中真的多次发生过)。

再比如,工作经验在新形势下一文不值(2016年,内地一些地产中高层失业后求职,降薪50%也无法成功)。最终,我们会在失去青春之后,一无所有吗?

✤ 第二种恐惧是对未来的恐惧:人生就这样了吗?就在自己并不满意的工作和生活里,等退休吗?即使早已财务自由,不再担心一无所有的开发商大佬,也无法摆脱这种恐惧。过去一些年,离职创业的地产大佬很多。事实上,我国的地产行业本身,也已是人到中年,行业利润率下降,之前的红利逐渐消失,存量正在超过增量成为主流。船到中流,不进则退,在中年危机中我们会遇到什么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处理?

下面明源君主要说三个问题:

1、中年危机会突然爆发,是因为你之前没有做好风险控制。

2、对于地产人来说,最强的竞争力不是经验,而是学习能力。

3、中年就该奋起一搏,让人生不留白。地产下半场,一切才刚开始。

中年危机突然从天而降是因为没有做好风险控制每次买房卖房都是一次对赌创业风险最大当然更要风控 几乎所有白领都听说过风险控制。对于地产人来说,针对调控周期的风险控制更是必修课。而上面提到的几位业主,因为突然失业、创业失败等原因,被迫在调控的低点出售自己的房子,就是因为没有做好风险控制。

✤ 明源君觉得,风险控制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1、应急储备;

2、职业规划(包括创业和打工)。任何一方面的控制做到位,都不会出现中年危机从天而降的情况。

一 要做好买房第二天就遭遇调控并失业的准备,有可以供房 2年的储备

很多人有一种错误认识,认为通过买房而获得财富增值的业主是傻乎乎的买傻乎乎的发财。实际上,明源君认为,每次调控,都是对业主的一次心理考验,到底卖不卖,什么时候卖,都是一次心理博弈。看似买房后就没有再操作的业主,也经历过无数次的心理博弈。

本次调控不是第一次,估计也不是最后一次。历史上比较大的调控有几次,调控后也都是见效的,效果就是:进入6个月的博弈期,一般来说成交量迅速下滑,价格小幅回落。房价之后进入缓慢上升通道,政策一旦放开,价格就开始报复性上涨。

以深圳为例来看下2004---2015年房价的变化,总的趋势始终没有改变,只是每次调控,会有6个月让人胆战心惊。这个图截至2015年6月,后面是个更陡峭的向上曲线。每一次二手房产买卖实际都是一场对赌,买家看涨,卖家看跌。但这种对赌在调控后的6个月里表现的特别明显,不同的判断,最终的命运完全不同。2008---2009年,深圳的楼市下跌30%,许多业主选择断供,还有一些业主“0元”转让自己的物业,当时一个月能有1500的现金,就能接下一套两房请注意,房价下调的时间不会超过2年,甚至不会超过一年。历史上的多次政策调控的规律就是这样。有人认为,本轮调控和以往的都不一样,明源君看不出有什么特别大的区别。✤ 因为:

1、中国经济整体结构没有变。

2、社会和政府对稳定的需求没有变,这个从中央最近的几次会议可以看出来,强调的是稳房价。钱和地都在政府手里,政府有绝对控制能力。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倒在黎明前?包括本文开头提到的几个中产。

✤ 两个原因:

1、没有足够的储备。无法面对房价下行,自己又失业的局面;

2、对楼市未来信心不足,不敢再借钱。这两个原因,其实是相互影响的,因为,借钱投资,比赔光自己的钱,需要更大的勇气。多少储备是足够安全的?明源君认为:可以供房2年的储备,基本安全。当然,这个储备不一定完全是现金,可以是银行的授信,也可以是方便变现的保险、基金、黄金。这个储备是必须的,因为除了调控,您遇到别的危机的可能也是有的,比如家人的大病等等。

二 创业是最大的风险,当然更要做好风控

1000家创业企业,未必能成一家,面对这么大的风险,当然要做好风控。创业成功以后,利益巨大,面对这么大的利益,当然更要做好风控。做好风控,危机就不会从天而降。创业失败,如何承担责任。创业成功,如何分配股份。这都是需要事先做好风控的事情。这些都只能靠制度、规则、法律解决,比如公司的章程,比如协议。不要去考验人心,人心经不起考验,特别是面对上千万上亿的诱惑的时候。当然,大部分地产人可能不会创业,这就涉及到下面明源君要说的问题,如何成为不可替代的抢手人才,而不在中年失业。一味追求稳定的地产人最终会收获危机跨专业的人才不可替代

经验会过时而学习能力不会 2016年,有许多地产人遭遇了职业危机,我们先来看几个案例:

某综合体被排名前三的某地产巨头收购了,所有人都很高兴。收购没多久,办公室来了十几个巨头派来的人。一周以后,所有高管被集体辞退。某房企总裁,年薪从400万被降到100万,只好离职。某营销总,离职后找工作,按照原来的薪水找不到,于是降低标准,按原薪水一半找工作,至今已经半年,仍没有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明源君觉得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 行业集中,房企减少,高端岗位减少,地产行业近两年有大量的收购和并购,总的来说,房企数量减少可能不止1/3。这样一来,集团总裁、集团营销总……这些岗位都减少了。所以,高端人才失业也很正常。你可能很优秀,但是还有人比你更优秀,类似级别的岗位减少以后,你就失业了。

二 有的地产人过于“专业”,公司战略改变后很难适应,很容易被替代事实上,《就算老公一毛钱股份都没拿到,在我心里,他依然是最牛逼的创业者》里的那位主角,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其专业上没有新的进步,虽然过去对公司有巨大贡献,但现在已经没有新的价值,也就失去了谈判股份的资格。而地产行业也是一样的,如果你从入职一来,一直在一个部门做同样的事情,那么这是很危险的。这种对稳定的追求,背后酝酿着巨大的危机。

表面上看,你和你的父母完全不同,他们在工厂、流水线上做着终生不变的动作,而你坐在写字楼里。但是,你们的工作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不断重复自己。但是,地产行业是在变化的,你所在公司的战略也是在不断变化的。随着行业的变化,和公司战略的变化,有些事情可能没那么重要了,有些岗位彻底没有了。如果你只会一个专业,你是很容易被抛弃或替代的。比如,去地产化的万达,文化、金融、网络方面的高管职位多了很多,但传统开发方面的职位,减少了甚至没有了再比如,你之前在三线做成本管控很好,每平方节省300块可以打败所有竞品。但公司战略转到以一线为主,房子单价变成10万1平方,需要更多钱来修好房子,而并不在乎每平方节省300块。而你又没有融资和降低融资成本的本事,你自然就被边缘化了。如何才能不被替代?答案是不断学习,最好是跨专业学习。如果你懂2—3个专业,那么,你就是不可替代的。也不存在所有专业同时不重要的可能性。有几家百强,升职的前提就是在不同的业务部门分别待过一年以上。

三 经验和知识会过时,而学习能力不会,你如果想靠自己过去学的专业过一生。那么和过去国企工人的想法又有什么区别?经验和知识可能会过时,而学习能力不会。不断学习,拥有强大的学习能力,你也就不会被淘汰。学习能力是锻炼得来的,不断学习、持续学习,学习能力就越来越强。

中年就该奋起一搏!让人生不留白像离职创业的地产大佬们那样 如何走出中年危机?西方的经验告诉我们:转换事业平台,换一条跑道或者多一条跑道,你就可以重新赢回自己的青春。任正非就是在自己43岁的时候丢了工作,被迫创办华为。他是走出中年危机的典范。中国的地产,正面临着30年来未有的大变局。曾经呼风唤雨的大佬们,纷纷离开自己之前所在的房企,出去创业。比如毛大庆、陈凯、刘爱明、曲咏海、徐洪舸、肖楠、杜晶、陶翀富、肖莉、胡京……地产大佬们的中年危机,正好撞上了行业的中年危机。对于地产行业来说,存量将取代增量、服务将取代开发,成为主流。我们是中国第一代“老去”的白领,“人生下半场”要靠自己摸索。

古人平均寿命有限,读书人的选择有限,只会考虑继续做官或归隐田园。民国期间,战乱频繁,人是被时代命运推着走,没有什么做自我选择的机会。建国以后,计划经济,一切都是国家计划好的,由不得你选择,一份工作干一辈子。刚改革开放时,大家走一步看一步,温饱问题都没解决,规划人生似乎太奢侈了些。“老去的白领”大量出现,不过是近些年的事情。40岁以后的白领哪里去了?这是一个天问!之前有能力的人触及职业天花板的时间一般比较晚,因为他需要通过“熬资格”获得晋升的机会。而现在这个时代,30、40岁就做到集团副总、总裁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没有上升空间了。明源君认为,一般来说,要摆脱中年危机,有以下两个方向:

一 开始从事一份崭新的工作,离开自己现在的组织,或者离开自己现在的行业。再重新奋斗一次,人生不留遗憾。不要到老去的时候觉得自己还有余力未尽。获得崭新的工作有两个办法:一个是跳槽,另一个是创业。完成这一转型的核心在于,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能在新的红利中分的一杯羹。地产下半场,各种崭新的红利正在出现,重新学习,重新开始一个行业,又和自己过去的地产经历有关,这种体验相信是幸福的。

二 发展 “第二职业”继续保留现在的工作,但从事另一个职业,这个职业一般来说有两个方向:

1、与您当年的兴趣有关;

2、与公益有关。演讲、写书、爬山、游学……一些地产大佬的选择就是这一类。中年危机,不同的人感受不同。郁达夫这样写中年“生死中年两不堪,生非容易死非甘;剧怜病骨如秋鹤,犹吐青丝学晚蚕。一样伤心悲命薄,几人愤世作清谈?何当放棹江湖去,浇水桃花共结庵。“汪国真则写道“到了中年,生命已经流过了青春湍急的峡谷,来到了相对开阔之地,变得从容清澈起来。花儿谢了不必欷,还有果实呢。”传说出自姜文的网文《狗日的中年》里说“中年是一场斗争,人斗不过命,命斗不过时间。多少当时觉得无法过去的坎儿,过上几年突然就风轻云淡了。”

第四篇:中年员工调查问卷

中年员工调查问卷

一、基本情况(请在对应项目前面方框内打“√”):

(一)性别: □ 男 □ 女

(二)年龄: □ 40-45岁 □ 46-50岁 □ 51-55岁

(三)学历: □ 研究生 □ 大学本科 □ 大专及以下

(四)专业技术资格: □ 高级 □ 中级 □ 初级及以下

(五)工龄: □ 10年以下 □ 11-20年 □ 21-30年 □ 31年以上

(六)行龄: □ 10年以下 □ 11-20年 □ 21-30年 □ 31年以上

(七)入行方式: □ 招工/招干 □ 学校分配 □ 军转/复员 □ 系统外调入

(八)所在单位:

□ 基层营业网点:

□ 农村乡镇 □ 县城 □ 城市城区

□ 各级行本部:

□ 县域支行 □ 城郊区支行 □ 二级分行

(九)所在部门(仅各级行本部人员选择填写):

□ 前台业务营销部门

□ 中台业务管理部门

□ 后台行政支持部门

(十)岗位类别:

(各级行本部人员填以下选项)

□ 经营决策类:

□ 支行副行长级 □ 支行行长 □ 二级分行副行长级 □ 二级分行行长

□ 中层管理类:

□ 支行部门正副经理 □ 二级分行部门正副总经理

□ 一般岗位类:

□ 客户经理 □ 行政管理 □ 业务管理 □ 业务支持与运营□ 后勤保障服务 □ 其他

(营业网点人员填以下选项)

□ 网点负责人 □ 客户经理 □ 柜员 □ 其他

第五篇:员工危机

读《员工危机》有感

(三)--责任危机

问:通过上述内容学习,你认为能力与责任心哪个更重要?

一、责任胜于能力,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负责任的人。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工作就意味着完成自己的份内事,然后心安理得地拿自己那份薪水。过去,我也一直这样认为。在责任危机里讲到的七种不让老板省心的员工,都是因为缺乏对工作的责任感,才有那样的工作态度。那么什么是责任?我认为责任就是一个人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同样一件工作由于态度不一样,负责程度不一样,所产生的效果也就完全不一样。所以一个人无论能力大小,主要看你对工作、对事情,有没有责任心,敢不敢负责任,如果你的能力再大,很能办事,但由于你骄傲自满,不负责任,很容易办的事情,也会办不好。在这个社会上,有才华的人太多,但是有才华又有责任的人却不多。

举例来说,在车间里会有两种人,一种刚毕业的大学生,高学历,接受新事物能力很快,但对于安排简单的工作不能用心去做,眼高手低,做事经常马虎,最简单的记录,标识出写不好,经常出错,对工作没有一点责任感,至于其他工作也不敢轻易的交给他做,这样即使他再有能力,也没有机会展现。另外一种就是新到岗普通操作工,可能学历很低,没有工作经验,但是对待工作认认真真,培训学习积极主动,能够很快顶岗操作,技能提升很快,如在接种岗位徐修娥,自10年6月份进岗,安排接种岗位,因生产调整,在试用期间未实际进岗学习操作,但在停产期间积极主动学习接种操作知识,考核合格后直接上岗,在两个月的接种操作中无一次无菌监测超标,有一次开会上 她说“目前工作感觉很好,只是随时会担心自己的所接种菌丝体会染菌,头脑中总是紧绷着一根玄,不感有一丝的马虎”。正是因为她这种负责任态度,才会让他有出色的成绩。一个员工能力再强,如果他不愿意付出,他就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而一个愿意为企业全身心付出的员工,即使能力稍逊一筹,也能够创造出最大的价值来。只有责任和能力共有的人,才是企业和公司发展最需要的。

二、责任承载着能力,一个充满责任感的人,才有机会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

责任可以使人坚强,责任可以发挥自己的潜能,责任可以改变对待工作的态度,而对待工作的态度,决定你的工作成绩。

我们在工作中,就是要清醒、明确的认识到自己的职责,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发挥自己的能力,克服困难完成工作,认识到、了解到自己的责任,清楚自己的职责,并承担起自己所在工作岗位的责任,那么工作就由压迫式、被动,转化为积极主动,并享受工作乐趣,取得成绩的快乐。自身的能力只有通过尽职尽责的工作才能完美的展现。能力,永远由责任来承载。而责任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下载中年员工的六大危机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年员工的六大危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美容院投资六大危机盘点

    联邦纯美湾名店策划团手把手教您打造世界的中国的高端美容标准会所 美容院投资加盟六大危机盘点 尊敬的朋友,当您手握现金,踌躇满志地站在美容院投资或扩大投资的分叉路口,面临......

    危机管理的六大原则

    在环境变得异常复杂不可控制的今天,危机随时就可能爆发对企业的日常运作或者企业形象产生较大的冲击。巨额的财富可能因企业危机管理能力的欠缺在一瞬间消失,因此保护财富的能......

    当中年危机遭遇职业危机是什么滋味

    当中年危机遭遇职业危机是什么滋味 高科技企业“被离职”人群日益年轻化,技术人才的“职业生涯”缩短了吗?这些人再就业难不难? “人工智能”时代走近,那些被程序和算法替代的......

    农行中年员工培训心得体会

    篇一:农业银行2010新入职员工培训心得体会 农业银行2010新入职员工培训心得体会近年来,我以“道虽通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的人生信条,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在......

    被忽视的中年员工管理

    被忽视的中年员工管理 经验丰富,且多数位居中层管理人员之列、年龄介于35-50之间的中年雇员,他们对企业重要吗? 答案是肯定的:中坚脊梁! 有重视这批中年员工的管理吗? 大多数企业......

    员工危机读后感

    《员工危机》读后感想《员工危机》是吴建卫所著,书中所述的八大危机现象确实是在企业中频频出现,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个成熟的企业必定要有自己过硬的纪律和企业文化,没......

    员工危机读后感

    员工危机读后感公司是一个员工展示自己能力和才华的平台,亦可以说是一个舞台,就像演员一样,大家都喜欢华丽光鲜的舞台,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汗水的积累,怎么会有......

    员工危机读后感

    员工危机读后感 ---态度决定一切 有这样一个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说过:某老板派三个职员到非洲某地考察鞋业市场。回来之后,第一个职员沮丧地向老板报告说:那里没有市场,因为根本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