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年员工工作倦怠的成因及消除
中年员工工作倦怠的成因及消除
2010-05-06 11:10
中年期一般是指35—50岁这个年龄阶段。“三十而立,五十知天命”。一般人都视中年人为强者,认为人到中年,年富力强,理应达到工作效率的巅峰,实际上他们却是焦虑、疲惫、倦怠的一群。大多中年期员工正面临这样一种困境:工作越干越多,工作的乐趣却越来越少。
理清中年人工作倦怠的头绪
工作倦怠,是指个体因为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上延续不断的各种压力,而产生的一种长期性反应,包括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和成就感低落。情绪衰竭是指个体认为自己所有的情绪资源都已经耗尽,对工作缺乏冲动和动力,在工作中会有挫折感、紧张感,甚至出现害怕工作的情况。玩世不恭是指个体被动地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对自己工作的意义表示怀疑,并且不再关心自己对工作是否有贡献。成就感低落是指个体对自身有负面的评价,认为自己不能有效地胜任工作,或者认为自己的工作对社会对组织对他人并没有什么贡献。员工倦怠普遍但难以察觉,中年期员工既然是企业的“中坚”,他们的行为对新员工就会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就会将消极情绪传达给企业的客户和所有的合作者。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年期员工的倦怠和厌烦情绪对企业的负面作用值得充分关注。
中年员工工作倦怠成因分析
中年期员工倦怠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个人倦怠、内容倦怠和结构倦怠。个人倦怠是指由于中年期员工的生理和认识能力下降,对其所承担的社会角色没有精力面对所形成的倦怠。内容倦怠是指个体在掌握工作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后,工作缺乏挑战性,对工作感到枯燥、乏味而出现的工作倦怠,与工作的变化密切相关。结构倦怠是指由于组织结构的限制,个体在组织中进一步晋升的可能很小,职业生涯发展处于一个职业变化相对缺乏情况下出现的工作倦怠,这与个体的工作晋升和变化密切相关。从中年期员工工作倦怠表现来看,这三种工作倦怠兼而有之。
生活的压力使他们在工作中不能全身心投入。家庭生活周期可以分为单身期、新婚期、满巢期、空巢期和鳏寡期。中年期员工的家庭生命周期绝大多数属于“满巢期”,由于人类寿命的延长、推迟结婚,相当数量的中年员工在家里承受着孩子成长、双亲年迈的双向压力,这就要求中年期员工将对工作的投入控制在一定水平上,花更多的时间处理家庭关系。另一方面,供房、医疗费用等,又要求他们在感情上对家庭有较高投入的同时,还要有稳定可观的收入来承担家庭经济责任,因而在工作中将注意力从工作本身转移到组织的奖励福利上,很少有精力再关注工作创新和自身知识更新。这段时间他们已掌握了与工作相关的基本技能和信息,工作的新鲜感早已不复存在,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平淡而乏味的工作,自身价值相对贬值,个体职业发展出现停滞,倦怠随之产生。
知识老化不能满足时代进步的要求。人到中年身体机能开始走下坡路,体力、精力不再饱满,中年人不得不用更多的时间去关注自己的健康,同时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开始衰退,工作中的反应速度开始减慢,记忆力和学习能力开始下降,对新事物失去原有的敏感,对接受培训也表现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一些企业在培训中的“厚此薄彼”,将培训向一些有“潜力的年轻人”倾斜,使中年期员工长期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感受到能力无法胜任工作需要,日积月累而形成了倦怠心理。
工作与个人兴趣不一致。人到中年是个人自我评价的新的阶段,会对自我价值重新认定。许多中年人内心深处常常反问自己:“我仍有机会?”“我是不是取得了我所期望的成就?”当由于一些客观的原因,使他们胸中的理想不能实现时,就会倍感挫折。当个人兴趣与职业不相匹配,在一定程度上比较容易导致工作倦怠的产生。现在的中年期员工,大多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他们所受的教育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服从祖国分配,个人的职业生涯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在一些人当中,职业与自己的个人兴趣不相匹配,人的发展问题因而缺乏社会基础和个人的内在动力。而现如今转换职业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除了工作本身的原因外,家庭和财务上的压力都让他们在做职业选择时更加保守和谨慎。所以,很多人对工作渐渐失去了应有的激情,更谈不上兴趣的发挥及自我实现,工作倦怠也就相对容易产生。
企业对中年期员工缺乏有效的职业规划。在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中,从下往上,各层级的人数逐渐减少。员工越往上升,职业通道越窄,晋升机会越小。即使一些员工完全有能力胜任高一级的职位,但组织能提供的这种职位太少,造成职业晋升的瓶颈。
多数中年期员工由于面临巨大的经济和职业发展压力,哪怕是暂时性的失业都是他们所不能承受的,而公司内部又缺乏有效的职业发展规划支持,迫使他们为了保住现在的职位和收入,只有在拥挤的职业空间内,没有激情地继续工作。减少倦怠重振工作活力
减少中年期员工职业倦怠,我们可以从员工个体和组织层次展开分析,例如从员工个体层面上对工作保持合理的希望,冷静地思考自己的工作现状,寻求在工作、家庭和休闲生活之间的平衡,加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等。如何从企业角度进行有效的中年期人力资本管理,以减少中年期员工的工作倦怠,企业要不断创造新的机会,为员工的职业赋予新的生命,具体而言,企业可以针对中年期员工的特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建立完善的职业规划。针对不同家庭生命周期的员工的特点,进行工作安排和调整。例如轮换岗位,既能让员工换一个环境,又为员工提供新的、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机会。但这种轮岗要因人而异、因岗而异。
尝试转变职业道路。中年人常常梦想能够得到完全不同的新发展,特别对一些工作与职业兴趣不一致的员工。但由于年龄的原因,他们不愿意脱离原来的部门,因为对他们来讲,脱离这个大家庭风险成本太高。因此,如果企业能够提供有吸引力的“内部转变职业道路”的机会,随时让员工知道其他部门有哪些工作机会。这样,不仅可以留住企业宝贵的人才,中年员工也可以借此发挥新的专业技能,担任完全不同的任务,或者卸下管理职责,重新做个专业人才。
担任新员工的导师。让经验丰富的老员工来辅导年轻的员工,这项工作是一项一举两得的做法:既让中年期员工重新焕发活力,又让经验不足的年轻员工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对于中年期员工来说,当老师是一种自我实现,可以将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回报组织,并且在企业中发展新的人际关系,同时通过这种双向的互动又可以从年轻人身上学到新的技术和知识。导师制度的具体形式有多种,可以是一对一“传帮带”,也可以是一对多的授课培训。
提供新的培训。一些企业认为,中年期员工都接受过企业的培训,现在是处于充分利用的阶段,尤其当企业的培训费用不太宽裕的时候。其实,提供新的培训不仅是留住中年员工的必要条件,也是帮助员工改变职业道路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是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尽力完善培训体系,根据员工不同的状况和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培训,有计划地帮助中年期员工更新知识,提高技能,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认同感,提高工作满意度;提供工作技能培训,满足员工个人成长的需求,适应社会发展;提供社会技能培训,提高个体对工作应有的承担能力;提供包括放松训练、理性情绪治疗、人际关系和社会技能培训等,提高员工对工作压力产生的应有的应对能力;提供包括管理技能、时间管理培训,提高员工工作效率。
观点
员工个体要对工作保持合理的希望,冷静地思考自己的工作现状,寻求在工作、家庭和休闲生活之间的平衡。企业要进行有效的中年期人力资本管理,以减少中年期员工的工作倦怠,要不断创造新的机会,为员工的职业赋予新的生命。
第二篇:端正思想,消除倦怠
美国教育协会(NEA)主席迈克古瑞指出:“教师职业倦怠这一新的疾病正在折磨着教育业。”教师职业倦怠具有不可估量的消极作用,不仅影响教师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还影响到教师工作效率、创新能力及自我效能感方面的提高,进而也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经济进步与社会发展人才的培养质量,影响到教育的产出和社会经济效益,制约中国经济腾飞的步伐。因此研究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已是刻不容缓的重大事宜。
研究表明,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是很多的,但不外乎综合为以下几种:
1、传统伦理道德观“永远的圣人”,让社会对教师给予过高的期盼;
2、教育体制改革中对教师的待遇形成了有形的压力,制约了教师的积极性;
3、教育管理中“亘古不变的升学率”和教学排名,排斥了学生的素质发展,给教师戴上了无形的枷锁;
4、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形成了技能上的挑战,特别是教育教学评价中“一把尺子评到底”的错误方式,无视公开课、观摩课和常规课之间的差异,制约了教师的激进精神;
5、各级各类评优评先让老师疲于奔走于荣誉,并在其中获取提升,无疑形成了精神上的压力;
6、教师自身的主观原因,以及微观环境中特别是中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和叛逆行为较重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形成的压力。
诚然,升学压力,工资待遇,生活质量等等都容易使教师出现职业倦怠感,但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有多少教师真正的在切实践行新课改,有多少教师真正实现了专业化发展,有多少教师真正拥有教育理想……
因此,教师要想消除职业倦怠,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要树立自己的教育理想,最大化的谋求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促进学生成长的同时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让自己找寻到更多的职业幸福感。
第三篇:中年员工
中年员工(35-44岁)最看重工作/生活的平衡,年龄在18-34岁之间的年轻员工希望得到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每个人都想要高薪。但除此之外,员工最想得到什么?
员工安置公司OfficeTeam的一项最新调查表明,随年龄变化,答案不尽相同。中年员工(35-44岁)最看重工作/生活的平衡,年龄在18-34岁之间的年轻员工希望得到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所以在预算紧张时,怎样在恰当的时机为他们提供最好的方式?OfficeTeam公司执行总监Robert Hosking提出一些建议:
多说“yes”。建立这样一种企业文化:让员工都知道,如果他们带着外面的机会(一门课程或一个会议)和一单生意来到你的面前--就像Hosking 举的例子,“这些事我认为特别有帮助,下面是原因和给公司带来的好处,”--你最好批准它。当人们选择训练自己,他们会感觉自己投入更多。
在专业协会上投资。资助员工会费可以释放这样的信息:你认为专业发展很重要。在你的办公室中主办协会活动、让你的员工更容易参加也能起到同样效果。(这也能向将来可能为你工作的人群介绍你的公司--一种低成本的高效招聘工具。)
创建(聪明的)导师计划。Hosking 说,“你需要的导师计划只需要适当的简单结构。”刚开始时,一定要问年轻员工或新员工,他们想要什么,然后在此基础上选择导师。Hosking说,“而不是根据他们他们所想与之调谐。”Hosking 补充说,一定要建立反馈渠道,如果“进展不太顺利”,任何一方都可以报告。
这三个步骤会很有帮助。但这是帮助员工学习和成长的最重要的和最简单的方式吗?Hosking 说:“如果你知道团队里的人想要更多,那就给他们更多。”
贵公司有什么发展计划--为什么没有?
向中国员工授权并没有错,但是,为何员工不能有效利用获得的授权,这些高管们缺乏对这种现象背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了解。
在西方,向员工授权是开明管理的最高境界。通常情况下,员工希望能在工作中独立自主,并拥有对自己工作的“所有权”。但在中国,你给员工授权,结果却很可能会事与愿违。
一位毕业于哈佛MBA的美国高管,曾在一家《财富》500强的美国制造企业中取得过良好业绩。他在来到中国工作时,以为对中国员工授权就像对美国员工一样。因此,在觉察到中国公司某个生产环节需要改进时,这位高管没有发号施令,而是要求中国高管团队提出修改建议。
“我告诉他们,我觉得他们是中国的制造专家,可以出色地完成这项任务。”这位高管说,“随后,我询问他们是否有问题,并随时可以找我询问或发表见解。他们没提出任何问题,所以,我告诉他们会在两周后查看改进结果。”
两周以后,这位高管发现他们什么都没干。
“这些员工怎么了?”他问道,“如果我给美国的团队授权,他们一定会提交预期成果的。”
对初来乍到的西方高管来说,面对这种现象,这是一种很普遍的反应。向中国员工授权并没有错,但是,为何员工不能有效利用获得的授权,这些高管们缺乏对这种现象背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了解。
首先,中国员工往往害怕犯错误,尤其是遇到新领导。他们担心达不到领导的期望值。另外,中国员工更清楚地知道,如果提出显得无知的问题,很可能会受到严厉地批评。
其次,中国员工也可能认为领导在让员工替他承担部分责任,因为他想偷懒,或不能胜任这部分工作。
第三,授权可能会扰乱社会秩序,也违反了等级清楚、职责分明的儒家思想,这些观念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俗语中就可略窥一二。
因此,被授权独立思考,并可自主行动的中国员工往往不会贸然行动,而是小心翼翼地静观其变,直到揣摩出老板的真实想法。
在中国,高管要有效授权,最好的方法就是先让员工了解,授权能够长期提升公司绩效。高管还可以借助权威书刊上关于授权的文章,来阐明授权的意义。不要借助远程工具来做这部分工作,而是要高管在团队启动某个项目的初始阶段时现身说法。只有这样,团队成员才能直观地了解授权的真正意思。这种做法也有助于消除团队对老板是否称职的顾虑。
作为一种管理实践,在中国授权的价值与在世界其他地方是完全一样的。它能让员工解放思想,并激发他们更投入到工作中去。目前,虽然只有少数中国企业接受并实行授权,但在中国的跨国公司却普遍地给员工授权。像康宁中国(Corning China)、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Bayer CropScience China)、天津阿尔斯通水电设备有限公司(Tianjin Alstom Hydro)和西安杨森(Xian-Janssen)等很多跨国公司,通过给员工授权推动了企业创新和绩效。但是,就像西方的其他最佳实践一样,授权同样要因地适宜。中国的高管和员工需要清楚地了解为什么授权能发挥作用,他们又能怎样从中获益。
最好的考核就是不考核,让员工能快乐为“自己”工作;企业把每名员工、部门当成一个系统,进行系统思考,系统调整,持续改善,不断提高工作品质。
我本人以前很喜欢采取各种绩效考核方法来提升团队业绩,读研究生时还以绩效考核为研究方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发现绩效考核对企业长期发展有很大的危害。归纳如下:
一、绩效考核会导致客户流失,特别是失去老客户
企业进行绩效考核,不外乎给员工或分支机构下达销售指标。为完成任务,员工必会采取一些手段鼓励客户多进货。多进货的好处是备货充足,弊端是库存大转移,库存从厂家转移给商家。库存对某些老客户来说是致命的,库存问题不解决,经销商再进货的现金流就小,对厂家就会越来越失望,最终退出。老客户能给公司带来固定的利润,一旦退出,公司别想在他们身上再赚一分钱。而且非常影响以后的招商。所以,绩效考核对企业的期发展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做法。
我服务过的蓝猫公司和好孩子公司都发生过老客户因库存问题积压退出的事。当然,这些老客户的库存积压和我当初执行或制定绩效考核的政策有很大关系,现在想来,觉得很对不住那些客户。
二、绩效考核引发公司内部竞争
绩效考核激发内部竞争,第一名只有一名,大不了再出现一个并列第一。在竞争过程中必会有不正当的情况出现,必有公司领导不能一碗水端平的情况。当考核结果出来,获胜者走上领奖台领取奖杯的时刻就是和落后者产生隔阂和距离的时刻。
考核结果出来后,名列前茅者必会成为大家的关注目标,他或他们的一举一动会吸引更多的眼球和品头论足。绩效考核造就优秀者的同时也造就了落后者,把公司员工分成几个阵营,一个团队分成几个部分。
我曾带领的团队因实行末位淘汰政策,大家对前几名的“关注度”明显就高,事后大家认为我太青睐,甚至是放纵那些业绩优秀者。
三、绩效考核会导致业绩下降,会使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在团队内部,有些个人或部门经过努力必然会接近或超过团队考核指标;另外一部分个人或部门会因离目标太远而放弃努力,他们会想,反正也达不到,就破罐子破摔,或积蓄力量,保留资源等下次评比再说。获胜者获得奖励,会继续努力,下次还会拿到奖励,因为他们知道团队的游戏规则,知道领导的内心世界和获胜技巧。一旦名列前茅者提高的业绩幅度不能超过后面考核者落后的幅度,企业的业绩便会出现下降,或同期相比下降。
四、绩效考核会在团队内形成一种作弊风气
有考核的地方就有作弊,重奖之下出勇夫,重奖之下也会出“弊夫”,即作弊者。为了获奖,一些个人和团队会采取非常手段凑指标。考核政策有导向型,大多数团队成员为了名和利,总会向考核方向去做,有的方法见得人,有的见不得人。比如,某销售过50亿的集团每次订货会总要对分公司进行评比,有的分公司为能拿到第一名,就会以客户的名义订货。获奖者订货后,要么自己消化,要么压给客户。
绩效考核重视可见业绩,难衡量职业道德的优劣,起不到对有能无德的员工的限制,企业发展就会出现变端。
五、据绩效考核做出的决策不科学、不系统
绩效考核是懒人管理,管理者照章办事即可,它本身不能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受绩效考核制定者水平和条件所限,绩效考核方案必然缺乏公平和科学性。中国大都企业的一刀切,就是这种问题的体现,比如大多企业对西北和华东区的考核会采取统一标准,即使考核成长率或完成率,也还有其他因素不能考虑进去。绩效考核不能穷尽所有条件,即使360度考核,也还有“361”度和“362”度的情况出现。
员工业绩增长有很多偶然原因,及一些不能预测的因素,比如气候、运费、消费习惯、被考核者所处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等,有的是共同因素,有的是变异因素。管理者搞混了影响业绩的变异和共同因素,最终就会影响企业决策。错误的考核方案导致错误的考核结果,错误的考核结果导致新的考核方案出台,长此以往,就会陷入恶性循环。
那么,绩效考核是不是一无是处呢?我也不这样认为。企业有绩效考核总比没有强,有了就要完善。最好的考核就是不考核,让员工能快乐为“自己”工作;企业把每名员工、部门当成一个系统,进行系统思考,系统调整,持续改善,不断提高工作品质。这样,企业就会不断迈上新的台阶!松下幸之助作为世界知名的“经营之神”,在经营管理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其长期总结的管理员工的21点技巧,具有经典的借鉴价值。
领导就是带领员工走向成功的人。优秀的员工不仅仅是靠招聘获得的,更是卓越的领导一步一个脚印地带出来的,这些领导就是企业的代表。
日本电产集团的会长永守重信先生在《成为“带领他人”的人》一书中写道:“如今是个危机四伏的时代,‘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行’——高层领导给部下指明了这样的方向之后,员工才会时刻有危机感。”我们不否认,有些员工加入企业之前就具备了很好的背景,受过良好的教育,毕业于著名大学,有着令人羡慕的职业经历,曾在知名企业业绩不菲。可这样的员工不经过企业的磨砺,不经过领导的点拨,也难以融入企业,也就不能成为这个企业的优秀员工。
不要幻想员工一上岗就能独当一面,不要强求刚刚就职的员工就会对你心悦诚服,更不要强求员工热情洋溢地为企业奉献,或者为部门目标而奉献。因为这样的员工不是自然产生,而是要靠你悉心培养。你希望拥有什么样的员工,你就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或者心态去培养他。
你需要调动自己所有的技能,包括人际技能、管理技能、业务技能,去赢得员工的尊重和信任。这些尊重和信任是脱离于你的职位的,它属于你个人,而不属于你的职位。
你需要真正地关心员工,了解他们的期望,并且将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变成一种习惯,为他们的职业发展负责,甚至能够想到他们的生活所需。
你需要像师傅一样,不仅把他当成一个能够完成任务的人,还要把他当成一个拥有成长欲望的徒弟,耐心地教育他,手把手地指导他,毫无保留地将你所知道的告诉他。
你还要像长辈一样,能够预料到他可能会遇到的困难,鼓励他,帮助他,甚至为他犯的错误承担责任。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观、见解、态度、信仰、文化,以及不同的工作习惯、奋斗目标、志向和梦想。由于这些多样性,所以,如何将这些不同的个体组建成一支高绩效的团队,有赖于你充当的角色,你就必须在工作中充当多重角色。
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总结自己一生的管理实践,提出了管理员工的21点技巧。
(1)让每个人都了解自己的地位,不要忘记和他们讨论他们的工作表现;
(2)给予奖赏,但奖赏要与成就相当;
(3)如有某种改变,应事先通知,员工如能先接到通知,工作效率一定比较高;
(4)让员工参与同他们切身利益有关的计划和决策;
(5)信任员工,赢得他们的忠诚信任;
(6)实地接触员工,了解他们的爱好、习惯和敏感的事物,对他们的认识就是你的资本;
(7)聆听下属的建议,他们也有好主意;
(8)如果有人举止怪异,应该追查;
(9)尽可能委婉地让大家知道你的想法,没有人喜欢被蒙在鼓里;
(10)解释“为什么”要做某事,如此员工会把事情做得更好;
(11)万一你犯了错误,立刻承认,并且表示歉意,如果你推卸责任,责怪旁人,别人一定会瞧不起你;
(12)告知员工他所担负职务的重要性,让他们有安全感;
(13)提出建设性的批评,批评要有理由,并找出批评的方法;
(14)在责备某人之前,先指出他的优点,表示你只是希望能帮助他;
(15)以身作则,树立好榜样;
(16)言行一致,不要让员工弄不清到底应该做什么;
(17)把握住每一个机会,表现你以员工为骄傲,这样能使他们发挥最大的潜力;
(18)假如有人发牢骚,需赶紧找出他们不满之处;
(19)尽最大可能,安抚不满的情绪,否则所有的人都会受到波及;
(20)制定长、短期目标,以便让人们据以衡量自己的进步;
(21)支持你的员工,应有的权利与责任是不可分的。
松下幸之助作为世界知名的“经营之神”,在经营管理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其长期总结的管理员工的21点技巧,具有经典的借鉴价值。
什么会真正让你的管理层对你兴奋不已,并最终让你得到提拔?
这绝对不是第一次写到让员工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但这很可能是第一次有人告诉你,什么会真正让你的管理层对你兴奋不已,并最终让你得到提拔。不是开玩笑。
你看,你一定要在这里了解现实。人们会引用深奥荒谬的调查研究,并把各种流行的,感觉良好的事情从他们的乌托邦中拿出来--无论这得让你点击多少下。这非常有利于满足你的自我和你的嗜好到疯狂的地步,但这对你的职业生涯毫无益处。
这是不同的。这不是会在身后对你大加赞赏的无用之辞,老板对你说“哥们,干得不错”,或者一份廉价晚餐的礼券。这是员工在管理层的眼中使自己表现突出的做法。这是有进取心的人如何变成有进取心的人。这是你如何得到赏识并在企业阶梯上向上攀登。这是当今天的高层管理者像你这个样子时所做的。
以无所畏惧的态度对受关注的项目负责。理解这一点。如果一切正常,你要将很多时间浪费在沉湎于荣誉之中,至少在工作时如此。或许你走出去和其他团队成员一起庆祝。另外,你们都在寻找下一次重大挑战。你渴望更多。而如果失败了,你不要推卸责任。你承担全部的责任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你知道吗?这正是管理层开始将你看作他们中一员的时候。这很好。
证明天生的领导力。这意味着当你负责某件事情时,人们自然会追随你,即使你没有头衔或职权。不要介意你读到的每个东西;这是天生领导力的真正意义。有各种不同的风格存在,但大多可归结为一种人们发现有吸引力的无所畏惧的自信和魅力。这在企业界就像金子般珍贵。
说,“当然,没问题,会搞定的”,然后去做。具有一种稳定的职业道德并把工作做好是一回事。这在现实的商业世界中肯定是至关重要的。但一直张开双臂接受挑战性的任务并报以“没问题,会搞定的”简单确认,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这越困难,你听上去就越自信,你就要更加努力工作去将之完成。这是员工需要一两次晋升的标志。
韬光养晦,不感情用事。当然,当把地毯从你身下一下子抽走的时候,你很难保持平衡。但让我们面对它吧。现代企业的天性是不断变化,重组和裁员。计划来来往往。公司也是如此。有一天你在沉溺于资源当中,第二天你需要三个签名去买把椅子。这是企业运作的方式。如果你有灵活性,你能够适应,你就会变得不屈不挠,而且你不会感情用事,这很好。
将公司的目标看作是你的目标。我知道,你们中间深感疲惫的人会说,对公司盲目的忠诚会束缚你,让你一事无成。嗯,这说得很有道理。毕竟,任何员工都会被炒鱿鱼或自己走人,而且也应该如此。这有关于理解公司如何运转以及如何让公司或部门的优先事项成为你自己的。当你开始认同管理层--和他们一起生活,吃饭和呼吸--的目标时,那么你就开始成为管理层的一员了。是的,这是件好事情。
尽一切可能把工作做好,即使你没有因此得到报酬。你看,现实世界中的成功并不完全是一报还一报。首先,你让自己参与进去,承担风险,做好工作,将事情搞定。然后,你开始伸出双手说,“给我点报酬吧。”然后,如果你的公司不满足你的要求,你就汲取教训,将你取得的成绩写在简历上,然后动身去一个重视像你这样的成功人士的更好的地方。
壮大公司或改善盈亏表。是啊,我知道这不大流行,但这并没有使之不那么关键或真实。这些天来,所有都和少花钱多办事有关。要更有效率,符合成本效益,斗志旺盛,创新,鼓舞人心,迷人,而且不仅如此,还要让人愉悦。将之看作一种解决问题的挑战,问题是如何壮大公司或降低费用,同时又提高生产率。无论你喜欢与否,所有都和这些有关。
员工和老板之间的关系同别的关系之间有一点很相似:你所得到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你所给予的。
情人节来了又走,但是谈论员工关爱似乎什么时候都是合适的时间。(不,不是那种“五分钟之后我们在库房见”的那种事情。)我指的是那些最好的公司所做的事,这些事情会让员工乐于奉献,保持忠诚,而且,当然,爱那些为自己工作的人。
每个人都知道终生只服务于一家公司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决于你愿意相信哪个数字,一个人平均一生大约会换五次到七次工作。所以如果你在经营一家公司的话,那么事实上你无可避免地会失去每一位你拥有的员工(希望不是所有人一起离开)。事实上,你甚至可能会帮助一些人离开。
这是一个不让人高兴的现实,因为开明的公司知道员工至少和客户以及其他的股东一样重要,了不起的员工很难找到,如果失去这样的员工,会带来很多痛苦。尽管如此,这依然是一种现实。所以,在你不得不接受你的人不会永远和你在一起这种可能性的同时,你应该永不停止努力,让你的公司变成难以离开的地方。
拥有最快乐、最有效率的员工,员工离职率最低的那些公司往往在以下六个方面(或者类似的方面)都做得非常好。把你自己的工作环境和这个列表进行对比,看看你的公司是否能够留住员工:
信任。这是双向的。你的员工需要信任你,知道他们和你站在一起,并且感到和你在一起很安全。你必须表现的信任他们,无论是在项目、决策、时间还是金钱方面都是如此。让人痛苦而且具有破坏性的“办公室政治”完全可以归结为是信任不足所造成的问题。
职责。按照员工的能力给他们赋予职责,也许可以稍稍多一点职责。这会让他们知道他们的工作很有价值,并且给了他们发光(或者失败)的机会。这样做会帮助你找出那些绩效出众的员工,这种做法减少了僵化,并且让员工能够完成更多的工作,对你的企业很有好处。
文化。我曾经写过很多关于这个主题的内容,但是我仍然无法将其写得很充分。你的企业文化——质量和真诚程度——是它的心脏和灵魂,是团结员工的胶水,驱动企业运转的精神力量。很简单的是,好的员工不会固守那些拥有糟糕文化的企业,如果其他各方面条件都均等的话,员工更倾向于在文化好的企业里工作。这是小企业总是可以获得优势的一个领域。
机会。人们的天性就是不断向前,不断上进。如果他们知道自己在某家公司里会得到机会去做更多、而且不同的事情,他们就自然会在这里工作的时间长一些,攀爬企业内的晋升阶梯,挣更多的钱。这对于小公司来说是一种挑战,因为小公司里的很多工作岗位是没有晋升空间的。你不太可能从一名经理晋升到副总裁,然后再到CFO,但是你应该竭尽全力,随时随地只要有可能就要为人们寻找并创造机会。
承认。一些人喜欢得到奖励、奖牌、月度员工停车泊位和其他的物质奖励,这些事情都没问题。但是真正重要的是持续的、简单明了、日常的赞美和承认。公开或私下给员工赞美,表扬他们工作完成得好。永远不要为其他人的工作提供哪怕是隐形的奖励(通常来说这样做得不偿失)。经常说谢谢。如果员工认为他们得不到赏识,那么他们就会很快去更新自己的简历,在这一点上,很少有事情会产生同样的效果。
报酬。我把这一项放在最后是因为虽然考虑到人们是为了钱工作,可是在这个列表上的所有事情中,坦率说,这是绝大部分小企业控制力最小的一项。显然,好的老板必须竭尽所能给好的员工开出好的工资,但是小公司通常在这方面无法和大公司竞争。所以尽管报酬显然是一个重要问题,可是小企业有限的资源让其他的五项变得更加重要。
信任、职责、文化、机会和承认是任何公司都可以使用的方法和资源,事实一次又一次地证明,在合理的范围内,员工认为薪水高是最有吸引力的机会。
员工和老板之间的关系同别的关系之间有一点很相似:你所得到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你所给予的。
第四篇:员工工作倦怠 HR怎么办
员工工作倦怠 HR怎么办
发布时间:2008-4-29 11:10:14 共查看25次 核心提示:据调查,最易犯的“职场通病”中排名第一的就是工作倦怠症。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进行的“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显示,4000名被调查者中,有70%出现轻微的工作倦怠;有39.22%出现中度工作倦怠;还有13%的受调查者出现了严重的工作倦怠,也就是每8个受调查者中基本上就有一个出现比较严重的工作倦怠症。
据调查,最易犯的“职场通病”中排名第一的就是工作倦怠症。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进行的“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显示,4000名被调查者中,有70%出现轻微的工作倦怠;有39.22%出现中度工作倦怠;还有13%的受调查者出现了严重的工作倦怠,也就是每8个受调查者中基本上就有一个出现比较严重的工作倦怠症。
工作倦怠的发生是一个渐进过程。工作初期人们的工作热情高涨、资源充足,但随后,热情不断降低,资源和能量不断消耗,倦怠感便开始袭来,工作到4年左右达到高峰。根据国外的经验,这一时间一般在工作2到5年时发生。职业倦怠心理都会不同程度存在于每一个职业人的身上,它对个人和组织都是一种能量的耗竭。中国现在已经进入职业枯竭的高发期,现代人产生工作倦怠的时间越来越短,有的甚至工作8个月就开始对工作厌倦,而工作一年以上的白领人士有高于40%的人想跳槽。
员工工作倦怠,有企业的原因,也有个人的原因,当公司的员工感觉自己很累,做事情也变得没有先前那样的积极,没有了当时的冲劲与激情时,作为HR,可以给员工什么帮助,提高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呢?
员工产生工作倦怠,从组织层面分析,有以下原因:
1、工作分析不到位,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遇到职责界定不清时就临时抓人来做,用部分人的努力和贡献掩盖了另一部分庸才;
2、绩效考核流于形式,或指标设计不合理,量化程度不够,不能客观体现绩效,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儿;
3、绩效结果应用不科学,和薪酬结合比例不大,不能奖勤罚懒;和培训及职业生涯规划脱节,员工看不到前途;
4、用人机制老化,能进不能出,唯资历论,人才上不去,庸才汰不出;
5、企业价值观不清晰,宣贯不到位。
重新审视岗位描述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组织心理学家大卫·加维奇博士认为重燃员工的工作热诚与激情的方法,应该从重新审视岗位描述开始。
如果员工产生工作倦怠的原因是由于企业管理混乱,工作职责不清,HR应从业务流程梳理开始,重新进行工作分析。如果企业没有规范的业务流程的话,也不妨在工作分析之前建立规范的业务流程标准文本。
业务流程是由输入、处理过程和输出构成的,输入是流程上一环节的结果,同时构成本环节的客户需求,处理过程和输出构成了岗位的工作内容。对每个节点进行分析的过程就是确定各岗位工作内容的过程。对节点分析的内容进行汇总,则构成了岗位职责。同一岗位可能参与到多个相关流程之中,将企业流程中涉及到某一岗位的所有节点的工作内容汇总起来就构成了该岗位完整的职责。
同时,HR在进行业务流程梳理和工作分析的时候,一定要与员工进行充分的沟通,让员工参与到业务流程梳理和工作分析中来,邀请员工参与讨论和制订他所在岗位的岗位描述。这样既能帮助HR更好地完成岗位描述,同时也了解员工的职业发展空间。HR还可以问一问员工,他们最想做什么工作。最好让员工知道,要提升到理想的职位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们还需要什么样的经验、技能和知识。
这样,既明确了工作职责,同时又帮助员工进行了合理的职业规划,为他们设立了工作目标。
优化用人机制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在企业中,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让能者上,庸者下,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调动员工工作激情。
某公司一个生产部门连续三个月产量、质量下降,员工主观能动性大大降低,敷衍应付。针对上述现象,该公司HR与领导沟通一致后,召开全体会议,主要内容三项:
1、制造部裁人1/4,依据是三个月的绩效及工作表现;
2、动态用工:优秀员工、合格员工、在岗培训员工、下岗培训员工,四种状态动态调整;
3、宣传企业高层思路:战略发展目标是既定的,会坚定不移的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不超这个方向发展,企业就没有出路,故员工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紧紧跟随不要掉队,掉队就意味着被淘汰,为了保障60%-70%多数员工的利益,企业会毫不犹豫的把掉队的30%-40%舍弃。
这样做的效果非常明显,3/4的员工的产量和质量比以前全部员工提高了一大节,各项管理逐渐规范,员工落实工艺技术规范、主动提高技能的意识大幅提高。将裁掉员工的薪酬分配到现在员工身上,薪酬提高1/3,促进了工作积极性。
要想让动物园的鹿群保持健康的精神和体魄,需要在鹿群里放入一只狼,HR人员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把狼放进去。
岗位轮换
管理大师、双因子激励理论的创建者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认为,激励员工工作有三种方法,即轮岗,拓宽工作职责范围和交付员工更有挑战性和更有难度的工作。通过改变员工工作的内容、工作量和工作方式,为员工带来新鲜感,刺激他们身上已经麻木的神经,让他们在变化和压力中重新“活”过来。
一位管理学家说:“如果你让员工干得好,就得给他一份恰当的工作”。衡量一份工作对一个人是否恰当,关键看他是否有兴趣、有热情。盛田昭夫从索尼公司的管理实践中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员工能够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就会精神振奋,更加投入。
索尼公司的内部小报上,经常刊登各部门的“求人广告”,员工可以自由而且秘密地前去应聘,他们的上司无权阻止。另外,公司每隔两年便让员工调换一次工作,特别是对于精力旺盛、干劲十足的员工,不是让他们被动地等待工作变动,而是主动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这样的岗位轮换,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为人才提供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机遇。
工作丰富化
有些不能轮换的岗位,可以通过目标多样化、工作丰富化来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
工作丰富化与工作扩大化、岗位轮换不同,它不是水平地增加员工工作的内容,而是垂直地增加工作内容,通过对工作内容和责任层次的改变,让员工更加完整、更加有责任心地去工作,使员工得到工作本身的激励和成就感。
1、增加员工责任。不仅是要增加设计本身的责任,还要增加其控制产品质量,保持生
产的计划性、连续性及节奏性的责任,使员工感到自己有责任完成一个完整工作的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同时增加员工责任意味着降低管理控制程度。
2、赋予员工一定的工作自主权和自由度,给员工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员工感到工作的成败依靠他的努力和控制,从而认为与其个人职责息息相关时,工作对员工就有了重要的意义。实现这一良好工作心理状态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完善岗位(或职务)说明书明确各岗位的职责,给予员工工作自主权。同时还跟员工心态有关,要打破怕承担责任的心理。
3、反馈。将有关员工工作绩效的数据及时地反馈给员工。了解工作绩效是形成工作满足感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员工看不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就很难得到高层次的满足感。努力克服有考核无反馈现象,那样还不如不考核。反馈可以来自工作本身,来自管理者、同事等。
4、考核。报酬与奖励要决定于员工实现工作目标的程度。
5、培训。要为员工提供学习的机会,以满足员工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不要因培训而培训,成为培训的奴隶和员工的负担。
6、成就。通过提高员工的责任心和决策的自主权,来提高其工作的成就感。
营造绩效导向企业文化
企业如果要建立一种绩效导向的文化氛围,就必须把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制度——岗位安排、工资报酬、职位提升、降级、降职及解雇等看成是企业真正的“控制手段”,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机制下的严格奖惩,通过企业的各项决定向企业中的每一个成员表明,企业真正需要的、重视的、奖励的是什么;企业不提倡、不赞成的是什么。奖要重奖,罚也要罚的心惊肉跳。
同时,企业应该对员工的工作目标给予重视,对他们所做的工作给予反馈,并帮助其成长,当员工知道自己的工作表现优缺点在哪里,绩效管理也就成功了一半。其它除了文件的记录、分数的评核等外,绩效管理制度还要与企业的培训、晋升、薪酬链接起来。因而,要想绩效管理取得明显的效果,企业必须自上而下针对绩效管理问题加强培训、及时沟通。
在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内,员工的贡献能够得到及时的肯定、赞赏和奖励,从而使员工产生极大的满足感、荣誉感和责任心,激励员工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第五篇:员工工作倦怠 HR怎么办
员工工作倦怠 HR怎么办? 据调查,最易犯的“职场通病”中排名第一的就是工作倦怠症。调查显示,4000名被调查者中,有70%出现轻微的工作倦怠;有39.22%出现中度工作倦怠;还有13%的受调查者出现了严重的工作倦怠,也就是每8个受调查者中基本上就有一个出现比较严重的工作倦怠症。
工作倦怠的发生是一个渐进过程。工作初期人们的工作热情高涨、资源充足,但随后,热情不断降低,资源和能量不断消耗,倦怠感便开始袭来,工作到4年左右达到高峰。根据国外的经验,这一时间一般在工作2到5年时发生。职业倦怠心理都会不同程度存在于每一个职业人的身上,它对个人和组织都是一种能量的耗竭。中国现在已经进入职业枯竭的高发期,现代人产生工作倦怠的时间越来越短,有的甚至工作8个月就开始对工作厌倦,而工作一年以上的白领人士有高于40%的人想跳槽。
员工工作倦怠,有企业的原因,也有个人的原因,当公司的员工感觉自己很累,做事情也变得没有先前那样的积极,没有了当时的冲劲与激情时,作为HR,可以给员工什么帮助,提高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呢?
员工产生工作倦怠,从组织层面分析,有以下原因:
1、工作分析不到位,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遇到职责界定不清时就临时抓人来做,用部分人的努力和贡献掩盖了另一部分庸才;
2、绩效考核流于形式,或指标设计不合理,量化程度不够,不能客观体现绩效,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儿;
3、绩效结果应用不科学,和薪酬结合比例不大,不能奖勤罚懒;和培训及职业生涯规划脱节,员工看不到前途;
4、用人机制老化,能进不能出,唯资历论,人才上不去,庸才汰不出;
5、企业价值观不清晰,宣贯不到位。智通人才网求职资讯
重新审视岗位描述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组织心理学家大卫?加维奇博士认为重燃员工的工作热诚与激情的方法,应该从重新审视岗位描述开始。
如果员工产生工作倦怠的原因是由于企业管理混乱,工作职责不清,HR应从业务流程梳理开始,重新进行工作分析。如果企业没有规范的业务流程的话,也不妨在工作分析之前建立规范的业务流程标准文本。
业务流程是由输入、处理过程和输出构成的,输入是流程上一环节的结果,同时构成本环节的客户需求,处理过程和输出构成了岗位的工作内容。对每个节点进行分析的过程就是确定各岗位工作内容的过程。对节点分析的内容进行汇总,则构成了岗位职责。同一岗位可能参与到多个相关流程之中,将企业流程中涉及到某一岗位的所有节点的工作内容汇总起来就构成了该岗位完整的职责。
同时,HR在进行业务流程梳理和工作分析的时候,一定要与员工进行充分的沟通,让员工参与到业务流程梳理和工作分析中来,邀请员工参与讨论和制订他所在岗位的岗位描述。这样既能帮助HR更好
地完成岗位描述,同时也了解员工的职业发展空间。HR还可以问一问员工,他们最想做什么工作。最好让员工知道,要提升到理想的职位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们还需要什么样的经验、技能和知识。这样,既明确了工作职责,同时又帮助员工进行了合理的职业规划,为他们设立了工作目标。
优化用人机制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在企业中,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让能者上,庸者下,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调动员工工作激情。
某公司一个生产部门连续三个月产量、质量下降,员工主观能动性大大降低,敷衍应付。针对上述现象,该公司HR与领导沟通一致后,召开全体会议,主要内容三项:
1、制造部裁人1/4,依据是三个月的绩效及工作表现;
2、动态用工:优秀员工、合格员工、在岗培训员工、下岗培训员工,四种状态动态调整;
3、宣传企业高层思路:战略发展目标是既定的,会坚定不移的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不超这个方向发展,企业就没有出路,故员工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紧紧跟随不要掉队,掉队就意味着被淘汰,为了保障60%-70%多数员工的利益,企业会毫不犹豫的把掉队的30%-40%舍弃。智通人才网求职资讯
这样做的效果非常明显,3/4的员工的产量和质量比以前全部员工提高了一大节,各项管理逐渐规范,员工落实工艺技术规范、主动提高技能的意识大幅提高。将裁掉员工的薪酬分配到现在员工身上,薪酬提高1/3,促进了工作积极性。
要想让动物园的鹿群保持健康的精神和体魄,需要在鹿群里放入一只狼,HR人员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把狼放进去。
岗位轮换
管理大师、双因子激励理论的创建者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认为,激励员工工作有三种方法,即轮岗,拓宽工作职责范围和交付员工更有挑战性和更有难度的工作。通过改变员工工作的内容、工作量和工作方式,为员工带来新鲜感,刺激他们身上已经麻木的神经,让他们在变化和压力中重新“活”过来。
一位管理学家说:“如果你让员工干得好,就得给他一份恰当的工作”。衡量一份工作对一个人是否恰当,关键看他是否有兴趣、有热情。盛田昭夫从索尼公司的管理实践中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员工能够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就会精神振奋,更加投入。智通人才网求职资讯
索尼公司的内部小报上,经常刊登各部门的“求人广告”,员工可以自由而且秘密地前去应聘,他们的上司无权阻止。另外,公司每隔两年便让员工调换一次工作,特别是对于精力旺盛、干劲十足的员工,不是让他们被动地等待工作变动,而是主动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这样的岗位轮换,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为人才提供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机遇。
工作丰富化
有些不能轮换的岗位,可以通过目标多样化、工作丰富化来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智通人才网求职资讯
工作丰富化与工作扩大化、岗位轮换不同,它不是水平地增加员工工作的内容,而是垂直地增加工作内容,通过对工作内容和责任层次的改变,让员工更加完整、更加有责任心地去工作,使员工得到工作本身的激励和成就感。
1、增加员工责任。不仅是要增加设计本身的责任,还要增加其控制产品质量,保持生产的计划性、连续性及节奏性的责任,使员工感到自己有责任完成一个完整工作的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同时增加员工责任意味着降低管理控制程度。
2、赋予员工一定的工作自主权和自由度,给员工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员工感到工作的成败依靠他的努力和控制,从而认为与其个人职责息息相关时,工作对员工就有了重要的意义。实现这一良好工作心理状态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完善岗位(或职务)说明书明确各岗位的职责,给予员工工作自主权。同时还跟员工心态有关,要打破怕承担责任的心理。
3、反馈。将有关员工工作绩效的数据及时地反馈给员工。了解工作绩效是形成工作满足感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员工看不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就很难得到高层次的满足感。努力克服有考核无反馈现象,那样还不如不考核。反馈可以来自工作本身,来自管理者、同事等。智通人才网求职资讯
4、考核。报酬与奖励要决定于员工实现工作目标的程度。
5、培训。要为员工提供学习的机会,以满足员工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不要因培训而培训,成为培训的奴隶和员工的负担。智通人才网求职资讯
6、成就。通过提高员工的责任心和决策的自主权,来提高其工作的成就感。
营造绩效导向企业文化
企业如果要建立一种绩效导向的文化氛围,就必须把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制度——岗位安排、工资报酬、职位提升、降级、降职及解雇等看成是企业真正的“控制手段”,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机制下的严格奖惩,通过企业的各项决定向企业中的每一个成员表明,企业真正需要的、重视的、奖励的是什么;企业不提倡、不赞成的是什么。奖要重奖,罚也要罚的心惊肉跳。智通人才网求职资讯
同时,企业应该对员工的工作目标给予重视,对他们所做的工作给予反馈,并帮助其成长,当员工知道自己的工作表现优缺点在哪里,绩效管理也就成功了一半。其它除了文件的记录、分数的评核等外,绩效管理制度还要与企业的培训、晋升、薪酬链接起来。因而,要想绩效管理取得明显的效果,企业必须自上而下针对绩效管理问题加强培训、及时沟通。
在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内,员工的贡献能够得到及时的肯定、赞赏和奖励,从而使员工产生极大的满足感、荣誉感和责任心,激励员工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