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取向”与“多元理解”

时间:2019-05-15 01:53: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取向”与“多元理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取向”与“多元理解”》。

第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取向”与“多元理解”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取向”与“多元理解”

[摘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除了加强对语言文字的教学外,还要加强人文素养渗透,加强阅读教学中课文的思想价值取向与文本理解,本文笔者就课文教学中的“价值取向”和“多元解读”谈谈自己的几点见解。

[关键词] 语文阅读 阅读理解 思想价值 价值取向 多元理解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强调要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于是,多元理解被老师们纷纷引入阅读教学实践。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出现了不少偏差,有的教师顾此失彼,没有把“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与“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统一起来,致使语文教学出现了“价值取向”与“多元理解”不和谐的现象。

一、“价值取向”的来源

任何文学作品一经产生,就成为一种客观存在,有其客观的规定性。这是因为作者创作一部作品,总有一定的大体明确的创作目的或有比较明确的价值取向,这就使作品所反映的主题或艺术形象在诞生时就具有了一种比较固定的属于它自身的属性,也就给读者的再创造提供了一定的规范性。另外,文学作品一经选入课本,就有其特殊的客观规定性,从教材编写的角度看,再开放型的教材也会有一个或严密或松散的体系,要做好这个工作,编者自己心中对作品有一个明确或基本明确的与作者的价值取向基本一致的结论。

例如,把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作《匆匆》选取入六年级语文下册,编者的目的是让学生感悟时间的匆忙,从而珍惜时间,合理地安排时间。这种选编目的与文本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教学中,要探求这种价值取向。由此看,价值取向源于作品的客观性和编者对作品的认同性。

二、“多元理解”的产生

任何人阅读文学作品,不是纯客观的、消极的、被动的,总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每一个读者都有不同的生活经验,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修养,因此,阅读中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往往与作家在创造形象时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并不完全一样。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读者中,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甚至很大不同的感受、体验和认识,从而产生不完全相同的影响。如《红楼梦》,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就是读者主观能动性造成的差异。由此可见,“多元理解”源自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三、“价值取向”与“多元理解”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价值取向”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在对话过程中得到的共识,具有共性。“多元理解”强调学生对文本的独到感受和体验,展示个性。教学中,即要追求共性,又要张扬个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做好组织者,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得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而且作好引导者,要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地引向文本所呈现的价值取向。

1.多元理解,切合文旨

切合文旨,是多元理解的灵魂。多元理解,应当紧扣文章主旨,利于深化对文意文旨的认识,或使人物角色的形象更丰满,或使情感的体悟更深刻,或使思维的领域更宽广……多元理解不得远离文本,个性飞扬不得随心所欲,思维驰骋不是胡思乱想。

一位老师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课末进行多元理解的拓展,“此时,你想对小鱼说些什么?”学生纷纷指责:“小鱼不应贪玩,以致被海浪冲上浅水洼;小鱼不应乱跑,要守纪律;小鱼不应离开妈妈独自乱闯;小鱼不应不听妈妈的话……”先且不说这种种“不应”是否符合自然规律,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时代精神,是否利于学生的成长。更遗憾的是,课文的主人公是小男孩而非小鱼,课文的主旨是赞赏小男孩“富有爱心,珍爱生命”的举动与精神,而非小鱼的种种“不守规矩”。这样的多元理解偏离了文旨,失去了意义。

2.多元理解,顺应文理

顺应文理,是多元理解的命脉。人有人脉人气,文有文理文气,文理要通达,文气要通畅。多元理解必须整体把握文理文气,不悖文理文气。

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一位教师独具匠心,顺着“奚落”的线索,从角色的动作和神态入手,紧紧抓住表现陶罐的“傲慢、轻蔑、恼怒”和表现铁罐的“谦虚、争辩”等词语引导学生理解朗读,品味感悟角色形象。至教学第七、八自然段时,富有创意地要求学生敞开思维多元理解,补全“陶罐()说,铁罐()说”。

然而,关于陶罐,当学生纷纷说出“温和、温柔、亲切、针锋相对、有点伤心、心平气和、冷静、平静、苦口婆心”等词时,教师高兴地一味加以肯定。

对于铁罐步步升级蛮横无理的奚落,无论从陶罐“谦虚――争辩――不再理会”的过程看,还是从陶罐说话口气中的反问句和感叹句来看,陶罐一方面并非懦弱可欺和毫无原则,另一方面又是理性和宽容的,“温柔、温和、亲切、针锋相对”等词显然不合文理文气,不合陶罐角色基调和情感发展变化。若用上“提高声调、有些不悦、严肃、责怪、正色、据理力争、语重心长、好言相劝”等似乎更为合适。

关于铁罐,当一些学生相继说出“有些生气、脑羞盛怒、满腔怒火、怒气冲天、忍无可忍、怒不可遏、火冒三丈,义愤填膺”时,教师同样大加赞赏。如果多元理解不顾褒贬,不分轻重,不顾语境,一味点头称是,不仅有悖文理文气,更可怕的是传播了谬误,造成学生是非不明。

3.多元理解,辨明主次

辨明主次,是多元理解的指针,不少作品涉及的角色形象,涉及的人物品格虽然是立体的、多维的、丰富的,但毕竟有主有次,多元理解教学应当充分把握这一点。

像《西门豹治邺》一课,关于“你怎么评价西门豹”这一问题,学生有的说,西门豹善于调查研究,从“摸清底细”可以看出;有的说西门豹是个城府很深的人,从他说“我也去送送新娘”可以看出;有的说西门豹是个造福百姓的好官,从兴修水利可以看出;有的说西门豹是个聪明的人,有的说是个不信鬼神的人,有的说是个很有计谋的人,有的说是个铲除恶势力有术的人……教师一一给予肯定,并大加赞赏,教学就此画上句号。

应该说,学生的理解均没有错,学生能细读文本,从文本中抽象如此的品格特点,反映了学生相当强的语文能力和广阔、深刻、灵活的思维。然而,只有这些还是不够的,教学过程仅止于此是很不到位的。试想,善调查、兴修水利等是西门豹的主要特点吗?是文章反映的主旨吗?显然,文章主要反映的是西门豹的不信迷信、驱邪除恶和过人谋略。如果学生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即使理解再多元,也是本末倒置。

参考文献:

[1] 黎煜.促进学生阅读先结构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J].中国教师,2009,(S1).[2]肖德莲.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8,(08).

第二篇:小学语文考试命题的价值取向

小学语文考试命题的价值取向

金立义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发挥诊断、反馈和激激的)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由此看来小学语文考试命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试题要给学生生命舒展、个性发展留下空间,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朝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变革,这样的试卷才具有效度和信度。

一、基础知识考查要巧设语境 【问题诊断】 1.看拼音写词语。pán xuán tuǒ tiē()()shãn yùn xiã tiáo()()2.成语填空。

坚韧不()惊慌失()身临其()张牙舞()3.课文填空。

蝉儿的肚子在不停地颤动,每颤动一次,身上的颜色由,渐渐地变成了,变成了。

以上这组试题是当下小学语文试卷中经常看见的试题。应该说这样的试题考点单纯,强调基础,导向是好的,但是缺少语境,学生做起来单调乏味,如果整张试卷都是这样的试题,试卷就显得零碎繁杂,缺乏重点;试题孤立单一,缺少融合;题目偏重记 tZ,,考的是死知识,没有灵活性。这样的试题很难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无法反映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水平。【突围之路】

学生学习语文是一种言语综合实践活动。而考试的过程就是把各种语文知识、技能、能力进行相互交叉渗透,以衡量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过程。因此,语文命题要加强整合,改变以往一道题只考查一种知识或能力的单一功能,在试题中注人多元考查,促进学生多项发展。

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命题时应多创设语境,考查学生在具 体的语境中调动知识积累及灵活运用的能力。这样的试题能唤醒学生 已有的经验储备,又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表现力,展现自己的潜能 和创造力,促进学生最大程度的发展。【试题革新】 1.看拼音写词语。【试题列举1】(苏教版五上)xǐng yǐn xiàn □睡按时,□食□制,duàn liàn zāo zāi □□身体,不□病□; miǎn lì yì 互相□ □,□手同行,biān câ yì □□自己,友□长存; dã shànɡ mào 品□高□,礼□待人,bó zūn 知识广□,值得□敬。

【评析:把本册课文中学到的生字重新组合,形成新的语境。每组四 个短语,力求浅近通俗,意思关联,朗朗上口。这样的试题给学生一种全新的感受,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是不难。同时试题既是考查,又是育人。】

【试题列举2】(苏教版六下)在句子的括号里写出不同的“ ɡōnɡ shì”词语:(1)我们在数学课中学到了很多()。

(2)中国拳击运动员一上场()凶猛,一下子就击败了对方,获得了冠军。

(3)学校星期一把十位大队委候选人的材料都()了,供同学们了解。

(4)坚持原则,()公办,这是每位执法者必须做到的。

【评析: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把同音词的考查放在具体的句子中,一方面考查学生词汇的积累量,另一方面考查学生词语辨析能力,提 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培养学生言语智慧。】 2.语言积累。

学生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积累了不少成语、古诗句、名言警句、歇 后语、对联等,对于这些语言积累的考核,命题者要巧设语境,给这些语言提供存活的空间,再激活学生的存储,把消极的语言变成积极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试题列举3】(苏教版四上)根据要求写词句:

(1)节日的天安门广场犹如一个 的大花园。(填成语)(2)学了《九色鹿》,我想对调达说:。(填诚信的俗语)(3)叔叔喜欢买彩票,总幻想哪天中大奖,但每次结果都是。(填歇后语)(4)为了表达对新一年的美好祝福,可以写这样的一副春联:。

(5)人们放鞭炮、喝酒庆祝新年的到来,由此你想到的诗句是:。

【评析:积累词句重要的不是数量,而是运用。把语言积累和生活情 景对接起来,不仅考查了学生词句的积累,还考查了词句灵活运用的 能力。而学生搜索、调集和运用词句的过程,正是分析、比较、提取等较高层次思维活动的过程,这样的试题有利于思维的培养。】 3.课文填空。

课文内容填空是小学语文试卷上不可缺少的题型。而目前课文内 容填空命题形式单一,考纯记忆的试题较多,视角狭窄,缺少思维的含金量,对学生的发展没有益处。命题者应研究、发现、寻找课文之间内在的联系,重组教材,巧妙整合,形成新的阅读语场,检验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促进阅读能力发展。【试题列举4】

1.《微笑着承受一切》告诉我们要像桑兰一样做个 的人;《大作家的小老师》告诉我们对人要平等相待,做个 的人;《 》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要做个自信的人;《 》告诉我们,要做个遵守社会公德的人。(苏教版第6册)2.爱是心语: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他爱,他爱,他爱。爱是力量:海伦因为对生活无比热爱,尽管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但她,一生写了14部著作,其中她的自传《 》家喻户晓。爱是情怀:彭总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所以忍痛下令枪杀了大黑骡子。(苏教版第10册)3.有的课文是借物抒情,如作者喜欢夹竹桃是因为它不仅有韧性,还能 ;有的是借物言志,如诗句“,要留清白在人间”,表达了于谦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有的是借物喻理:如《山谷中的谜底》让你明白了。(苏教版第12册)【评析:这三道试题最大的特点是命题者按照一定的主题,对课文进行了梳理归类,重组教材,巧设语境,考查学生对课文的记忆、理解、拓展。试题主题鲜明,视角新颖,考点丰富,综合性强。既有内容的理解,也有学法的指导,还有育人的功能。】

二、阅读理解考查要着眼能力 【问题诊断】

阅读《穷人的自尊》,完成题目(六年级):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打“√”。顺便来瞅瞅老师(chǒu qiǔ)留下抹不去的记忆(mǒ mā)2.用“/ ”将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划去。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拘谨()诧异()惊恐()4.文中表示“看”的词有:、、,除文中出现的,请你再写两个:、。

5.第5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6.你认为女学生的父亲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六道考题存在两大问题:① 真正考查阅读能力的只有第5、6两道题,前面4道题目都是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核,这样的题目和文章关联不大,学生甚至可以不读文章照样做题。② 两道阅读题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过于简单,造成学生“浅读”文章,认识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不能促进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发展。类似这样的试题在小学语文试卷中不是个别现象,带有普遍性质,它偏离了阅读考查的价值取向,降低了语文考评的信度和效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突围之路】 阅读试题的内容及类型只有指向阅读能力,且和年段学生阅读实 际能力匹配,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阅读水平。

其实围绕阅读能力来命题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因为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究竟包括哪些方面?语文课标没有具体说明,专家也没有定论,大部分老师在命题时只是跟着感觉走,凭着经验在出题,这样的试题就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和偶尔性。

如何科学合理地拟定阅读考题? 首先要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提出的阅读目标:第一学段可侧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第二学段侧重考查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学段侧重考查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

其次要借鉴“国际学生能力评估项目”(简称PISA)的理念。PISA把阅读能力要素界定为三类:获取信息、解释文本、反思与评价。“获取信息” 是依据文本信息进行逻辑上的理解,包括字面信息和隐含信息的理解;“解释文本” 是指整合并加工文本信息,结合自己既有的知识经验来建构意义;“反思与评价”则要求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对文本的观点进行反思性的批判和评价,包括对内容和表达形式的评价。

如果把语文课标的阅读考查目标和“国际学生能力评估项目”提出的三类阅读能力结合起来考虑,笔者认为,阅读考试命题不凡从以下方面着手: 1.提取信息的能力。

① 找出中心句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② 整体感知文章,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③ 能理出文章的写作顺序或人物的情感变化。

④ 根据要求,能准确地从一段或多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完成指定题目。

2.解释文本的能力。

①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体会文章中关键词的意思,以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② 对文章中的关键句子,有一定的感悟和理解,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③ 直接利用或整合文本中的相关信息,对一些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

④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把握事物特点,了解基本说明方法。

⑤ 初步了解环境描写、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基本表达方法。3.反思与评价的能力。

① 感受文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对人物进行简单评价。② 对文章所表达的观点提出自己的判断及理由。③ 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和表达方式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试题革新】

(一)草原(片断)(苏教版六上)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作者通过对、、、等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草原的美丽。

2.作者总想高歌一曲的原因是 3.“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作者借骏马和大牛的表现想说明

第一道题目是提取信息,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第二道题目是解释文本,要求学生利用文本有关信息,对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第三道题目是让学生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其实是考查学生的评价能力。三道题目紧扣文本,层次清楚,都是指向阅读能力的考核,且符合六年级学情。

(二)玩滑梯的小星星(三年级)小刺猬坐在田埂上。他仰面朝天,看着满天繁星— — 他看到天边有两颗星星一亮一亮地闪烁着。他知道,那是两颗星星小不点儿在聊天。他还看到,银河里有那么多的小星星在洗澡。小刺猬仿佛听到了星星们的笑声、歌声和流水的哗哗声。

小刺猬可开心了,不禁也扭动着身体跳起舞来。

突然。一颗流星划过天空。小刺猬呜呜地哭了起来。刺猬妈妈问:

“孩子,刚才还好好的,怎么啦?”小刺猬难过地说:“有一颗星星小弟弟掉了下来,他会摔痛的。”“哦,”刺猬妈妈看了一下夜空,微笑着说,“傻孩子,哪里是星星掉下来,那是顽皮的星星小弟弟在玩滑梯呢,他一下子滑得好远好远,你没有听到他的笑声吗? ”

“是吗?真的是他在玩滑梯吗?”小刺猬挂满泪珠的脸上又露出了欣喜的笑容,就像他自己也在玩滑梯一样。

星光依然闪耀,田野里还是那么美好。

1.这篇短文先写了小刺猬在田埂上,再写小刺猬因 为看到 哭了起来,最后写小刺猬听了妈妈的解释后脸上。

2.小刺猬最后笑了,是因为(),把序号写在括号里。① 星星小弟弟好好的,并没有摔痛。② 妈妈告诉他,没有星星从天上掉下来。③ 小刺猬相信了妈妈的话,希望星星玩得快乐。④ 小刺猬知道了星星在天上玩滑梯,滑得好远。

3.读句子,想一想加点部分反映了小刺猬什么样的心情,把想到 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① 小刺猬可开心了,不禁也扭动着身体跳起舞来。()② 小刺猬呜呜地哭了起来。()③ 小刺猬挂满泪珠的脸上又露出了欣喜的笑容。()4.你喜欢这只小刺猬吗? 为什么? 四道题目是紧扣“课标”提出的第二学段阅读目标来命题的。第一道题目用填空的方式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体现“课标”提出的“对文章大意的把握”这一要求,实质是考查学生准确提取信息的能力;第二道题目考查学生利用文中多种信息对问题作出合理解释的能力,采用选择题的方式符合三年级学生思维特点;第三道题目是体会关键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考查的是学生评价的能力;第四道题目检测学生对小刺猬这一形象的感受能力,这也切合了“课标”的要求:具体感受作品的形象和语言。

三、习作表达命题要回归儿童 【问题诊断】

从幼儿到小学生,这是一个台阶;从小学生到中学生,这又是一个台阶;从不会写作文到会写作文,这也是一个台阶。我们都是踏着台阶前行的。请以“台阶”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六年级)这样的习作命题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是不言而喻的。“台阶”是指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而成长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学生并没有意识到是沿着一级级台阶前行的,更何况小学生还没有经历过中学的生活,无法体验到中学生和小学生的区别,这样的命题和小学生的生活脱轨,思路无法开启,无从下手,很难选择到合适的材料,很有可能就陷入假大空的泥潭之中,更谈不上表达真情实感了。

言为心声。学生写作应该做到“我-y-写我心,自说自话”。可现实是学生写作只能按照命题者指定的内容去写,“你手须写我心”,而命题者指定的写作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往往又没有完全对接,甚至和学生的生活有较大的距离,但学生为了完成考试,只好搜肠刮肚,无病呻吟,学生成了命题者的“代言人”。

【突围之路】

小学生习作是什么?是学生用儿童的思维,从儿童的视角表达儿 童的生活及情感。因此习作命题理应要从儿童立场出发,回归儿童的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考场习作和平时训练的习作有着一定的区别。它有时间的限制和特定的要求,相对平时训练的习作显得不够“粗放”,从立意到选材,甚至题目的确定,都有规定,一定程度上来讲缩小了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

如何给习作命题,让学生考出真实的语文水平,为学生的成长给 力?对于命题者来说是一次考验和挑战。

首先,命题的表述语言要清晰,简洁明了。学生读了之后,很快明白本次习作写什么,有哪些具体要求。要避免人为干扰,影响学生审题,甚至误导学生。

其次,习作的命题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要充分考虑到 小学生的生活经历,尽量和学生的生活实现无缝对接。要减少对学生 写作的束缚,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力求让话题成为学生 倾吐的兴奋点。鼓励他们说心里话,表达自己的思想。

第三,要仔细斟酌提示语。除了话题的确定,还要注意提示语的推敲。不论是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还是自由作文,都要对提示语仔细斟酌,要让提示语帮助学生快速提取素材,触动情思,开启思维打开话匣子。

【试题革新】 1.题目:小事不小

提示:小事往往包含着智慧、道理;小事也能表现出一个人的精神风貌,真可谓“小事不小”。你在生活中一定经历过这样的小事,请选择其中的一件写一篇作文,表达真情实感。(六年级)【评析:学生身上或身边天天发生着不少小事,这些小事给学生启发,让学生感动。这样的小事处处可见,学生可以信手拈来。提示语的表 述也能启情激趣,开启源头,唤醒积累,激活经验,打开思路,拓宽言路,让学生明白本次习作可以写事,也可以写人,只要写出真情实感就行。】

2.在现实生活中,“让”随处可见。在家庭里,让出了浓浓的亲情;在校园里,让出了深深的友谊;在社会中,让出了和谐的天地„„请以“让”为主题写一件你亲身经历的或看到的或听到的事。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题目自定。(五年级)【评析:这篇习作题目和生活紧紧相连。学生选材的空间较大,不仅可以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还可以写听到的、看到的;所选的事情可以发生在家里、学校,还可以发生在社会上。学生拥有广阔的表达空间,自由表达的背后,一定会催生出个性鲜明的习作来。】

考试评价仅仅是一种手段,不仅要考察学生学了什么,更要考查 学生是怎么学的;不仅要关注学生当下的能力水平,更要关注学生未 来的发展。这才是小学语文考试命题的价值取向。要想达到这样的要 求,关键在于命题者对语文课程核心价值的准确理解,对语文考试评 价目标的准确把握,对年段学情的准确了解,唯有这样,考试评价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助推器,成为引导小学语文教学的航标。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

第三篇:当代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

吴小钢:谈谈当代语文的价值选择

生活在当代的师生们有着比前辈们更多的语文生活空间和语文生活内容,这是社会财富积累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当代社会生活在给我们师生提供丰富语文资源的同时,选择的丰富性、价值的多元性、判断的复杂性却给当代语文带来了更大的困惑,使得我们很难快捷、有效和正确地选择师生阅读浏览的对象,更值得关注的是我们在价值选择上往往没有统一标准,价值选择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当代语文非常棘手的问题。如果不解决好当代语文的价值选择,将直接影响当代语文的品质。

一、在网络充斥时代,坚守当代语文阅读经典的价值选择

在网络充斥时代,网络阅读已成为当代语文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阅读与传统的书籍阅读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网络阅读更具即时性的信息阅读。人们往往花去大量的时间阅读到的是发生在当下的许多光陆怪离夺人眼球的新闻,我们对这些新闻阅读的实际有效意义很难作比较快捷和准确的价值判断。我们在上网的时候,还常常会发生这样一种现象:本该到“甲”网站上去选择“A”信息阅读浏览,但是当我们到了“甲”网站时,却被一些非常养眼的“B、C、D”信息所吸引,于是,我们有可能进入了“乙、丙、丁„„”网站,了解到了更多的E、F、G„„信息,此时,我们也许早忘记了我们上网阅读浏览的初衷,而被这些过眼云烟所误导,所困扰。静下心来反思我们上网浏览所花费的时间和我们实际的收获是否成正比?读者往往在毫不相干的当下离奇怪异的、无事生非的、琳琅满目的、纷纷扰扰的诸多事件中来回穿行,就如同一个馋嘴的小姑娘进了食品杂货市场,很难找到可以放心安全的食品;名不副实的虚假广告词,大而无当的过度包装,假货比真货还理直气壮的混乱市场,让购物的小姑娘无所适从。因此,我们的师生必须清醒地认识网络阅读浏览给我们当代语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朝当代许多浮躁横向信息的无效和无价值地阅读干扰着今天的师生静下心来进行有效的和有价值的纵向阅读。纵向阅读材料往往是经过历史检验、沉淀、筛选和证明了的经典,而当朝当代即时性的横向信息却缺少历史的检验、沉淀、筛选和证明。网络时代,我们的师生花去了太多的时间进行着即时性的信息阅读,这种阅读无情地占用了我们进行经典阅读的时间和精力。当然,还不仅于此,长期的网络阅读会使我们养成某种信息依赖,不愿采用传统的阅读方式来识记一些非常必要的有生发价值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过度的网络阅读浏

览会使我们消解阅读经典书籍的兴趣和习惯。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略萨曾说:“学会阅读经典,是我的生命中发生过的最重要的事,即使在70年后的今天,我依然清晰的记得阅读向我展示的魔力,通过这种魔力,书中的词句化为图象,丰富了我的生活,令我得以冲破时空的限制,自由自在地畅游书本中的世界„„”可见阅读经典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么的重要。

经典阅读和知识储备,还是不是语文学习生活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如果我们当代语文不做正确的价值选择,网络时代将有可能吞噬我们阅读经典的时间和精力,信息依赖有可能掠夺我们必要的知识储备。贫乏的经典阅读和储备会使我们变得思想浮躁肤浅,精神萎靡不振,思维凝涩不畅、情感冷漠麻木、灵魂飘忽游荡。作为语文工作者必须从小培养同学们阅读和记诵储备经典的语文学习兴趣和习惯,让他们从小就与语文的经典同行,与大师们对话,与高贵的灵魂相约,让他们从小就形成准确规范的语感、奇异多彩的想象、敏捷灵动的感悟、智慧缜密的思维、丰富细腻的情感、纵横隽永的表达;在一缕书香中让经典的阅读内容潜移默化地培养形成同学们深刻厚重的思想、纯洁高贵的灵魂,构筑大气的精神殿堂。因此,我们必须坚守当代语文阅读经典的价值选择,永葆当代语文的品质。

二、在形象充斥时代,坚守当代语文符号系统的价值选择

在形象充斥时代,形象阅读已成为当代语文生活另一重要的组成部分。发达的视频媒体传输使得今天的师生有更加便利的条件通过形象阅读浏览到大千世界的变化,文字符号系统越来越多地被形象系统所替代。“新浪”逼得“搜狐”的掌门人再度出山,在很大程度上是“新浪”的视频新闻吸引了更多网民的眼球,视频信息点击率远高于文字信息的点击率。出版物往往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现,更多的卡通读物充斥着我们的阅读生活,整版整版的文字阅读浏览很难受到青少年们的青睐。

回顾历史,原始人类除了能面对面的用声音和手势进行直接的交流外,顶多用结绳记事的方式进行间接交流,除此之外,无更好的办法进行超越时空的交流。自从人类发明创造了人类所特有的文字符号系统,人类就从原始的形象系统中解放出来,使得人类能够超越时空的局限,进行自由、便捷和准确地交流。人们从粗略和浮泛的形象交流中走出来,符号系统使人们的思维变得更为缜密和深刻,也使得人类的文明有了质的飞跃。人类文明通过文字符号系统一代一代传承了下来,在这一点上,语文发挥着重要的文明传播和传承功能。

当今,人类又一次走到了以形象系统为重要交流和传播的时代,2008年的

上海世博会唱主角的是各国的平面、3D、4D的形象视频。这些形象视频给我们展示着美轮美奂的各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字符号系统由于各国的语言不同,似乎成为了交流沟通的障碍,因此,形象系统在大唱主角的同时,似乎给了我们一种信号,形象系统将逐步替代文字符号系统成为人们交流沟通的主要工具。这种挑战的确是存在的,过去的“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主要是靠文字符号系统来作为支撑的,今天的人们坐地便知天下事,更多的是依靠形象视频。

正因为如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出现由形象系统代替文字符号系统的教学现象。一位老师在上《桂林山水》一课时,学生还没有接触到课文之前,就用视频展示了真实的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的语文教学本意是让学生通过对课文文字的阅读掌握;通过作者惟妙惟肖的描绘;通过小读者的想象来获得对桂林山水自然风光的认识和了解,进而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语言文字魅力的独特感悟。采用视频先入为主的方式,显然剥夺了语文学习这样一个重要的过程,无异于是对语文教学的釜底抽薪。无独有偶,有一位教师在进行《草船借箭》这一课的教学时,不惜花费近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相关片段。也许这样可以加深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理解,但是这种理解不是靠语文自身不可替代的阅读来完成的,这节课中,形象系统的作用显然大于符号系统的作用,成了一节无语文教学的语文课。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电视剧视频的介入,其实已经成为了小读者与课文原作者之间的障碍和干扰,使得小读者无法与作者直接进行深度接触和对话。电视剧的再创造固然很可贵,但它替代不了小读者对文本的个性化研读和感悟。

语文教学的根本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文字符号系统的学习,熟练掌握这样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进而在这一工具的帮助下,形成良好和深刻的思维想象品质,对所阅读的作品有较准确和个性化的阅读理解和感悟,进而在较高品质的阅读基础上,养成准确、娴熟、丰富和深刻的语文表达。但是,目前在不少的语文课上,形象系统过分地介入使得语文教学丢掉了符号系统学习的根本,因此,在多媒体高度渗透的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慎用形象系统。

在当代生活中,过分地依赖形象系统,会影响承载了几千年的民族文明的符号系统进一步发挥其积累和传承的功能。我们需要认真面对过分依赖形象系统的倾向,坚守当代语文符号系统的价值选择。形象系统往往会使人变得肤浅,图文并茂在赏心悦目的同时使人不知不觉地专注于形象而忽略文字符号系统的

细致揣摩和深刻思考,文字符号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和情感风致是形象系统所无法替代的,形象系统介入得越多文字符号系统就有可能越被轻视和忽视。文字符号系统严肃的、深刻的、独特的魅力会消解在大众化的、娱乐化的、肤浅化的、媚俗化的形象系统中,进而影响当代语文的品质。

三、在价值多元时代,坚守当代语文主流文化的价值选择

在多元价值充斥的时代,价值选择越来越成为当代师生的最大困惑。多元价值判断和选择的困惑实在太多,笔者仅就义务教育教材和教学所面临的价值选择谈一点个人看法。

“文以载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的基本性质。载什么“道”,人文性的主流价值是什么?这是语文必须关注的问题。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国家课程必须体现国家意志,语文教材更应该体现以国家意志为核心的主流价值观,但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过去一些很能体现国家意志有较大影响力的传统篇目被一些新教材出版社删除。就拿抗日战争题材文章被删除为例,我们来看看国家意志和主流价值观是如何被消解的。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最能体现中华民族之精神的重大事件之一,有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就涌现在这一时期,抗战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非常重要的精神财富,而且是当代中国人“毋忘国耻”的长鸣警钟。不解的是我们一方面在反对和抗议日本文部省篡改教科书,一方面我们又将抗日战争题材的课文从国家课程的教材中删除,这又如何全面地体现国家意志呢?我们的主流文化难道不应该包括和珍惜抗战精神吗?

在语文教学中,也常常出现主流价值观的缺位。我们总会看到一些所谓的个性化阅读,见诸于一些教学杂志。这些个性阅读远离课文创作者和选编者的本意,离奇地、“创新性”地阅读,无意中冲淡了主流价值观,使国家意志在国家课程中的实现大打折扣。如:对《愚公移山》课文的所谓创新性解读,认为愚公的确很“愚”,挖山不止远不如搬家来的聪明便捷。试问毛主席在抗日战争时期用《愚公移山》的寓言鼓舞全党全军和全民坚持抗战,难道可以变成聪明者的逃逸吗?《愚公移山》的寓意是非常明显的,是不能被曲解的;主流价值观的解读是不能随便被篡改的。还有一些教学观摩中教师追求创新,“亲情测试”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我们不否定老师在习作教学中,为了让学生

写出真情实感所作的创新设计,但是,作为教育者应该认识到孩子对生命和亲情的理解有非常不成熟和脆弱的一面,用孩子们的不成熟和脆弱来做测 试,的确有某种“残忍”的味道。教学方法的创新应该遵循教育 的大原则,遵

循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即:不违背教育者尊重和呵护儿童心理安全的大前提,这是教育主流价值的底线。

在课改过程中,的确有不少的理念创新,但是理念还远不是真理,它们能否正确指导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能否纳入到我们当代语文主流文化中,都是值得警惕和思考的问题。记得课改初期,有一个语文教学课例登载在权威教育杂志上。某语文老师走进教室,准备给同学们上《小山羊》这一课,她刚走上讲台,只听教室窗外传来消防车的警笛声,同学们被这突如其来的警笛声所吸引,呼啦啦离开座位,趴在临街的窗户上,好奇地观看消防车,边看还边议论。按常理老师应加以制止,让同学们回到课堂,认真地学《小山羊》这一课,可是老师没有这样做。她意识到此时的“消防车”可能更适合作为一种绝好的课程资源来加以利用,于是,她因势利导,让同学们围绕着“消防车”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听说读写训练课。这个课例应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以学定教”的理念,但是,这种教改(其实是随意性)的极端做法是否值得普遍提倡和推广?这种教学模式是否可以真正成为当代语文主流文化的价值选择?语文教学是一个有计划、有组织、有监控和有评价标准的严谨的严肃的教育行为,我们必须摒弃让幼稚的学生牵着鼻子走的所谓教学理念,我们必须坚守目标明确、计划周密、组织有序、监控到位、有评价标准的当代语文主流文化的价值选择,确保在课改的过程中不迷失当代语文的品质。

在网络、形象、价值多元充斥的时代,如何坚守当代语文阅读经典的价值选择、如何坚守符号系统的价值选择、如何坚守主流文化的价值选择,是摆在我们师生面前,尤其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不可回避的新课题,笔者只想通过这点肤浅的思考,抛砖引玉,使更加多的有识之士来关注我们当代语文的价值选择。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价值取向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价值取向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价值取向

颍上县六十铺镇马桥小学:刘伟

[摘要]。我们把根据学生的状况、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条件等因素制约而选择的课堂教学目标定位叫做“课堂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课堂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有多种,有以获取知识能力为主的教学设计,有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能力为主的教学设计,有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能力为主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基本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的目标上。

[关键词]数学 教学设计 价值取向

哲学上:“价值就是主体的人与客体的物或者人的相互关系中,客体对主体的积极作用。例如,食品可以使人充饥,食品对人有食用价值;电灯可以给人照明,电灯对人有使用价值;图画可以供人欣赏,图画对人有审美价值等等。”所谓价值取向,即价值标准所取的方向,从本体论的角度看,我们把价值取向叫做价值的指向性。从数学上看,价值如同一个点,具有终结性;价值取向如同一个坐标,具有方向性。

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是新课程价值的总体描述。回想以前教学大纲的价值取向,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做题、会考试”,出现了一批高分低能的大学生。纵观当今小学数学教坛,新课程走进校园,走进教师和学生的生活,已经是眼下基础教育的一大亮点。当今的数学教学,登上了中国教育历史上最深刻、最全面、最有冲击力的教育改革。新教育改革不止于课程、教材的改革。而是引起了从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育方式、教育技术、价值取向、人才标准等一系列的深刻变革。现在教学的价值取向发生着根本的变化,变成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品德高尚、敢于创新的的标准。那么我们数学课程的价值取向即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具体落实到每个学段、每个学期、每个课时、课程的总目标都要进行具体化、个性化的处理。就是同一课程内容,不同教师的处理也是不尽相同的。“人有前面,课有万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把根据学生的状况、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条件等因素制约而选择的课堂教学目标定位叫做“课堂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课堂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有多种,有以获取知识能力为主的教学设计,有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能力为主的教学设计,有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能力为主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基本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的目标上。但要把价值取向细化到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上,又该如何把握和处理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两个案例:

(一)《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

一、创设情境

1.复习旧知,引发联想

欣赏了两首悠扬的歌曲,同学们高兴吗?不仅我们高兴小强和小丽也被吸引来了。你瞧!幻灯演示:(AB)

A:小强每分钟走65米,照这样的速度,4分钟能行多少米?

B:小丽每分钟走70米,照这样的速度,4分钟能行多少米?

(片刻后)师:相信这两道题难不倒大家,谁能说说,你从这两道题中获得了那些信息?知道了什么?

生a:这两道题都是已知速度和时间,求路程的应用题。生b:我觉得小强和小丽所用的时间相同,只不过二人的速度不同。生c:如果把两人所行的路程求出来,小丽一定比小强行的多。

生d:我还知道小丽比小强多行4×5米。

(价值取向:通过复习能过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为下面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2.学生表演理解概念。

好极了,看来同学们对前面所学的知识掌握的很牢固!今天,我们就要在理解速度、时间、路程关系的基础上,研究稍微复杂的行程问题。在学习新课之前,有四个词需要同学们先理解一下。可以自己独立思考,也可以两人配合表演。(幻灯演示)

屏幕上依次、闪动出现:相对、同时、相遇、相距

师:同学可以用你们的动作和语言把这几个词的意思表演出来? 相对:两人或物面对面站着

同时:两人或物一起行动

相遇:两人或物的距离很近,有接触

相距:两人或物的中间有距离

师:这两位同学表演的很好,同学们是不是要给他们鼓励以下?(掌声)刚才两位学生表演的很好,通过亲自演示不仅自己对这几个词透彻的理解,还帮助了大家对新内容的理解。同时,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也的到了训练,所以同学们要抓住机会哦!下面还有一个机会那两位同学愿意表演,举手!师:两位同学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而行,5分钟时,两人相遇。

师问:生a相遇时你走了几分钟?

生答:5分钟呀!

师问:生b相遇时你走了几分钟? 生答:5分钟呀!

师面向大家问:从出发到相遇,两位同学同时走了几分钟?有一部分学生回答10分钟。这时老师并不急于解释而是话锋一转:若一节课是40分钟,难道全班50个同学要同时上完这节课要用2000分钟吗?

“生这时才茅舍盾开:相遇时两人同时用了5分钟”这个意见马上得到同学们认可。

师:通过我们的共同学习同学们对以上内容是否理解了?那么我们能不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呢?(多媒体出示前面没解决的题。)

(价值取向:通过学生亲自表演、操作、验证、观察,并通过课件演示,已达到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所以在教学时,考虑到这部分内容在本课时起到“桥梁”的作用,教学时用10分钟完成,且大胆尝试放手给学生自主学习,我只适时引导,只要学生的讨论不偏离主题都可。教学时希望形成:生与生的交流,生与师的交流。)

二、尝试探索

1.出示例题(幻灯演示)

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钟走65米,小丽每分钟走7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提出问题:

A:两人是按什么方向行走的?

B:两人1小时行走多少米?2小时呢?3小时呢?

C:当两人行走4小时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

D:两人相遇时,小强和小丽所走的路程与他们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师生讨论交流

3.列式讨论

请同学们用算式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出现不同的列式)

甲:65×4+70×4 师:为什么要这样列式?请接受同学们对你的提问。(班里可能会出现冷场,没人举手)教师要打破僵局,我来问问你,65×4表示什么意思?

同学们纷纷发言:70×4表示什么意思??? 乙:(65+70)×4 教师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 讨论完后,大屏幕上出现了相应的画面演示验证了65×4+70×4和(65+70)×4是正确的。

(价值取向: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发现:本题与刚才学的新词、重叠时间有密切的关系,从而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相遇求路程的问题。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让学生感受应用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学时我努力做到使学生处在主体位置上,尽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氛围。为此我做了以下几点努力:

A、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B、设计问题尽量让学生多动起来、交流起来。

C、问题衔接设计尽量严密,逻辑性强。

D、自己与学生交流是鼓励性的语言多用。)

三、练习把练习溶入到游戏之中。(幻灯演示)

游戏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在幻灯中

第二部分:教师叙述,学生演示。

第三部分:教师叙述,学生演示。

(价值取向:通过学生喜爱的游戏练习,让学生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加深、拓展,形成知识网。在教学时,我把“练习题”溶入‘智力闯关’的游戏中,并有学生参与其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中还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此,在游戏第2、3关中体现了知识的拓展。当学生完成游戏第三关时,可能时间不够,但学生的积极性已被调动起来,很想做完游戏。这为下一节课埋下伏笔,因为学习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路?? 学生学习兴趣的可持续,不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吗?)

(二)、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看计算教学的价值取向

一、情境引入:1.机器人足球比赛即将举行。会展中心扩建了比赛场地。

如图:

2.入场式上的两队机器人列成方阵。如图:

3.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扩建后的比赛场地面积有多大?

生:两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个机器人?

生:蓝队的机器人比红队多多少个?

?

二、解决问题。

1.任选一个问题,用两种方法解答。

2.学生独立解答后反馈。

①关于“扩建后的比赛场地有多大”:

(60+20)×90 60×90+20×90 =7200 =7200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60+20是扩建后长方形场地的新长。新长×宽=总面积。

生:60×90表示原来长方形的面积,20×90表示扩建出来的长方形面积。②关于“两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个机器人”:

4×8+6×8(4+6)×8 =80 =80 师:这样算是怎样想的?

生: 4×8表示红队人数,6×8表示蓝队人数,合起来就是总人数。

生:4+6表示一横排有几个机器人。8表示有几个横排,也就是有几列。(4+6)×8表示排数×列数=总人数。

师:这两道题都有两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两个算式结果一样。

生:都是拆开来又组合在一起。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60+20)×90=60×90+20×90(4+6)×8=4×8+6×8 师:你能结合面积图和点子图,说说上面这两个等式的“=”两边为什么相等?

生:(60+20)×90=60×90+20×90,等号两边的算式都是在求总面积。师:这两个长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宽都是90m。

生:(4+6)×8=4×8+6×8,等号两边的算式都是在求总人数。生:两个方阵的排数相同。

3.师:说说等式两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学生回答略)

4.活动:写一写这样的等式。要求如下:

①写出三个这样的等式; ②计算等号两边两个算式的值,看看两边是否相等;

③把算式用点子图或面积图画出来,并说说它所表示的意思。

5.请一位学生先报一个等式的后半部分,其他学生把前半部分写在草稿本上。

如:5×9+6×9=(5+6)×9 师:这个等式的左、右两边各表示什么意思?

生:左边表示5个9+6个9,右边表示(5+6)个9,都表示15个9。

6.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归纳: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结果不变。师:能用一个算式表达出所有的算式吗?

引导得出字母表达式:(a+b)×c=a×c+b×c。

三、应用和拓展。

1.老师为班级运动员购买服装。背心每件15元,短裤每件20元。买5套运动服要多少元?

① 用两种方法解答。

图上应标什么数据?横轴和纵轴各表示什么?(图如下)

2.班级啦啦队在三元货店选一些喇叭和彩条。买5个小喇叭和8个彩条要多少元?

你能用图表示吗?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接下去,你最想学什么?(学生回答略)。

【思考:】

价值取向:通过一系列的情景让学生经历了知识产生的历程,学生真正在“做数学”。

一、“情境设计”促进对算理的理解,对算理起支撑作用。

计算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在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认识计算的作用。

《标准》特别强调了计算与情境的关系。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智力达到最佳激活状态,沟通生活实际与数学学习、具体形象与概括抽象的联系,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和认识数学。

众多的情境设计,教师过多考虑的是情境的生活性和趣味性。恰恰忽视数学学习中,情境的设计要能促进对算理的理解,体现对算理的支撑作用。(在计算的教学设计中,教学情境一定得促进对算理的理解,否则可以说你的教学情境是失败的)

如:对于理解(60+20)×90为什么等于60×90+20×90。本设计结合实际问题 “扩建后的比赛场地有多大”的两种不同解决方法来理解:

60+20是扩建后长方形场地的新长,新长×宽=总面积。

60×90表示原来长方形的面积,20×90表示扩建出来的长方形面积,60×90+20×90表示总面积。

二、数形结合,渗透建模思想。

(一)从面积图和点子图引入,学生通过观察、探索、计算、猜想、验证等一系列活动发现了乘法分配律的一般形式:(a+b)×c=a×c+b×c。

然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没有停留在对乘法分配律的文字归纳上,而是进一步让学生用点子图或面积图来解释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如活动:“写一写这样的等式。要求如下:

①写出三个这样的等式;

②计算等号两边两个算式的值,看看两边是否相等;

③把算式用点子图或面积图画出来,并说说它所表示的意思。”

从具体的形出发,抽象出数的运算,又回到形来解释运算的含义。通过对乘法分配律几何意义的理解,数形结合,循环往复,对运算算理理解的广度、深度、贯通度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将有助于学生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

(二)对于新课程来说,最重要的是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

本节课的教学中,结合乘法分配律这一具体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来进行。值得一提的是练习中最后出现的图:

这是一个渗透着初步函数思想的坐标图。随着横轴(单价)、纵轴(数量)的变化,面积(总价)也在发生变化。学生初步感受到这样一个变化过程的变化规律。

这样一个刻画实际问题中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实际上也是数与运算以及等式的变形。而通过具体问题的数学建模活动,又反过来促进学生数感的形成。

这一节《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细细咀嚼,回味无穷。

总体而言,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指引下运算教学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有了很大的变化,重要的已不再是计算的熟练程度和技巧,而是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而注重计算技能的训练与注重计算算理的理解,不同的目标侧重点正体现了不同的人文价值,后者更多地关注了学生学习的后续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教学设计基本价值取向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理论依据,也是衡量一篇教学设计好坏的重要指标,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对我们的教学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荐荐小初学二

数数

学学

教教

案案案

[1000(800 [1000

字字

])荐生活中的数学教字] 荐人教版初一上数学教案(全册)[1500字] 荐工程数学教案(500字)

第五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价值取向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价值取向

王敏勤

新课程理念下怎样才算一堂好课,这是目前讨论比较多的一个问题。一般说来,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除了要看教师的基本素质以外,主要有如下几点要求:1.在课程目标方面,师生是否明确并落实了三维的课程目标;2.在教学方式方面,教师是否转变了教的方式和学生是否转变了学的方式;3.在使用教材方面,教师是否能够做到用好教材并超出教材,能够开发课程资源;4.在教学效果方面,学生的收获是否大,课堂教学的效益是否高。实际上,在这四个方面,最主要的还是看课堂教学效果。但课堂教学的效果主要是指什么,这就涉及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价值取向问题。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现在我们都知道: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其实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20世纪以前,在西方的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每个教师的情况不同,每个班学生的情况不同,所以教学是无规律可循的,是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的。教学只能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是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

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逐步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是一种有规律的行为,教学的结果是可以测量的。所以人们才提出:教学不尽是一种艺术,也是一门科学。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正是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它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问题,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的、低效的还是无效的?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比如,一个教师承担了一个班的数学教学任务,在期末考试和总结的时候,人们看这个班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是进步幅度大还是幅度小,以此衡量教师教学效益的大小。

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是看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具体到一节课,所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师生对既定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这个定义有两方面的规定性: 1.强调课堂教学时间的规定性

我们提出向课堂要质量是指向40分钟(小学)或45分钟(中学)要质量,就是说,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教师要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学生要实现既定的学习目标,而不是随意的把时间前伸和后延,如果学生在课前预习占用太多的时间也是增加学生的负担,如果学生在课后布置很多作业更是增加学生的负担。我曾经提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高水平的教师向课堂要质量,低水平的教师向课下要质量。这几年我研究了许多名教师的案例,他们的教学质量高、升学率高,而学生的负担却很轻,其奥妙就是向课堂要质量,所有的问题都在课堂上解决,很少留课后作业甚至没有作业。如辽宁的魏书生、北京的孙维刚、马芯兰等。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也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对桌办公的两个老师教平行班,一个老师整天忙得晕头转向,不是批作业就是给学生个别辅导,工作非常敬业,但师生的负担都很重,是以牺牲师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取得成绩的。而另一个老师可能课后作业很少,也很少给学生个别辅导,课后主要是研究教法,师生都不累,教学成绩却很好。其关键就是抓住了课堂教学这个环节,力争所有的问题都在课堂解决,不把问题和作业推向课后。

2.强调教学目标的规定性

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教师是否应该把课程目标告诉学生(书面的或口头的),这个问题争论了多少年没有定论。有的老师说:我在教案中有课程目标,但我不能告诉学生。为什么?因为我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很艺术的,事先学生不知道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有一种神秘感,愿意听我的课。如果学生一开始就知道了一堂课的教学要求和目标,就不愿听课了。教学固然需要艺术性,但更要注重教学效果。在课程改革之前教师不告诉学生教学目标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过去是先教后学、以教定学,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所以课前教师是否告诉学生教学目标并不重要,只要教师知道就行了。但课程改革提出要转变教与学的教学方式,要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事先不知道一堂课的课程目标,就没法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就很难转变学习方式。另外如果一堂课没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很难评价这堂课效率的高低。美国的教育学家布卢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二、什么是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一堂课怎样才算是有效?有效的标准是什么?这里有一个价值取向问题。离开了价值取向讨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很模糊的。所谓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就是教学目标的方向性问题。也就说,在一节课上,在有限时间内,师生做什么最有价值。做有价值的事才是有效的,价值越大效益越大。比如,在数学课上,教师带着学生做游戏,虽然数学知识没有学到多少,但学生很开心,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但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在有限的时间内师生做什么最有价值?这就是价值取向问题。

再比如:目前谈论比较时髦的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在过去就有:教师的备课就是预设,教师在课堂教学灵活变通就是生成,并不深奥。我听过这样一节课:有个老师正在上数学课,讲一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突然教室里来了一只猫,老师话题一转,引导学生讨论起了对动物的保护问题。有人觉得这是一堂自然生成的好课,是创新,是一堂跨学科的综合课。我认为:什么时候讨论动物的保护问题都有价值,但具体到这一节数学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堂课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在这里讨论动物的保护问题虽然也有价值,但却脱离了教学目标,是无效的或低效的。

 再比如:在一节语文课上,老师让学生表演一个小品,虽然这个小品与课文的关系不大,但也能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表达能力。对这样的课如何评价?特别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有些教师只注重形式的活跃,堂堂都有分组讨论,堂堂都有表演和抢答。这就涉及到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问题。师生一定要明确:一堂课的主要任务是干什么,在有限的时间内首先要完成主要任务,主要任务完成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提高。

美国哈佛商学院经常给学生讲述一种很有效的做事方法:80对20的法则。即任何工作,如果按价值顺序排列,那么总价值的80%往往来源于20%的项目。简单地说,如果你把所有必须干的工作,按重要程度分为10项的话,那么只要把其中最重要的两项干好,其余的8项工作也就自然能比较顺利地完成了。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在一堂数学课上,有价值的事很多,比如让学生唱歌,可以增加他的音乐素养;让学生表演,可以增强他的表演能力。但教师要清楚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这节课主要是围绕什么来开展活动,评价一堂课的标准不是看搞了什么活动,而是完成了什么任务。

三、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与长效和短效问题

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的老师一直感到困惑:这三维的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是什么关系,应以什么为主?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价值取向问题。对于三维的课程目标,我认为应以知识和技能为主线,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以知识为载体来实现的。其关系图示如下:

所谓过程与方法,是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方法,是教师灌输获得的还是自主探究获得的,其价值不同;所谓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以什么样的情感和态度来参与的,是积极主动还是消极被动?是富有兴趣还是厌学乏味?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环保观等价值观念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一些都以知识为载体。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淡化知识的教学。建国后我们进行了八次课程改革,有成功的经验,有失败的教训,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双基教学)是一条基本的经验,所以不能淡化。

一堂课的价值取向也有长效和短效的问题。具体到一节课,满堂灌的方法可能是最好的方法。有的老师说:如果让学生自学,可能十分钟还搞不明白,我给学生讲,三分钟学生就明白了。这就如同钻山洞,让学生自己钻,会在黑暗中探索很多时间,甚至会碰头磕腿,如果老师领着学生钻山洞,很快就出去了,因为老师“学道在先,术业有专攻”。具体到一节课来讲可能会如此。但从长远来讲,特别是从学生的终生发展来讲就不是如此。现在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概念,学生走向社会后还要不断的自学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而这种自学能力不是走向社会后才培养,而是在学校里,甚至从小学一年级就要培养。另外,学生在初始阶段,自学可能会花费很多时间,不如老师讲授学得快,但经过一个阶段甚至半年、一年的时间,学生的自学能力一旦形成,会成倍的提高学习的效率。正是从这些意义上,新课程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所以课堂教学还有长效和短效的问题。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图一时的效果而忽视学生终生发展的问题。

下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取向”与“多元理解”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取向”与“多元理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以童话的方式学童话——童话的价值取向与教学

    ◆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许珂 童话,是儿童文学最基本的体裁之一,它是以幻想、夸张、拟人为手段来编写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虚构故事。根据童话的特点,我们在童话教学中尝试让......

    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五篇范例)

    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以及新课改的不断进步,培养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学生已成为当前教育界共识了,同时也是每一位从事基......

    当代礼仪与价值取向(推荐5篇)

     中华礼仪与当代价值取向 今日中国,惩治腐败,端正党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生态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敬老崇文蔚然成风。衷心祝愿各位馆老坚持传承、弘扬中华传......

    论美术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

    《论美术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 该文发表于08年第2期国家核心期刊《当代教育论坛》杂志 江苏省海安县城南中学 仲跻止 摘要:美术教学设计是联系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是指......

    《职业价值取向及其调整》教学设计

    《职业价值取向及其调整》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课前系统部分 一、设计思想 《职业生涯规划》是教育部关于德育课新一轮课程改革后新推出的一门德育课,我校在全部09级第一学期......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语文课程标准》实施的价值取向-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学科网】

    xiaoxue.xuekeedu.com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语文课程标准》实施的价值取向人教版新课标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

    多元智力与多元教学

    文档仅供参考 多元智力与多元教学 前些时候,我在翻看教学照片时,一个正和同伴一起搭积木的男孩子吸引了我的注意。这个胖乎乎、长着两个红脸蛋的孩子叫泰迪,是第三代的美籍日......

    《成语词典》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与利用

    《成语词典》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与利用 404300 重庆市忠县中学 田春国 电话:***素质教育是近几年我国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大家讨论热烈,各有高见。但从研究的现状来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