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美术《中国画—山水》教案分析
小学美术《中国画—山水》教案分析
www.xiexiebang.com 第二课中国画------山水(2课时)
第1课时:树木画法
课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欣赏、讲解、示范与练习相结合。
教学目的
通过树木画法的教学,增加学生对中国画山水的了解,提高学生对中国画山水树木画法的技法与欣赏水平。为以后学习山水画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树木的结构和中国画画树的特有的表现手法。
难点:树木的穿枝插叶。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
中国画山水画二至三幅。
树木结构图一幅。
树枝、树叶分类挂图各一幅。
学具:国画工具-——笔、墨、纸、砚。
教学步骤
课前,在教室前面挂出写意山水画二至三幅。
导言:
先欣赏挂在墙上的几幅山水画,由此引入新课,并介绍树木是山水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祖国的传统艺术,我们要十分珍爱并发扬光大。
2树木的结构:
树木的种类繁多,形状也千差万别,但每株树都是由枝、干、根、叶构成,它们的生长规律是:主干粗、枝干细,枝干越分越细。
3树干、树枝的画法:
画树的顺序是:先立干,后分枝,最后点叶。
古人有“树分四枝”之说。意思是指画树要四面出枝,才能表现出一棵树的立体感。再则,画树枝要注意取舍、概括,以达到简化,同时在画面的树干时,多用浓墨,画后面的枝干时,多用淡墨来表现,使其具有远近关系和层次。古人经过长期的观察、提炼,把各种树木的种类和各种树枝的生长规律和形态概括为两种基本形态。
即:“鹿角法”和“蟹爪法”。
鹿角法:
枝条上挺如鹿角状,两枝交接处的内角多为锐角,也有成钝角的,但不宜取直角,因直角太呆板。
蟹爪法:
枝条下屈,如蟹爪。(枣、柿等树,大体属于这一类。)
4树叶的画法:
树叶的表现法虽很多,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点染法和双勾法。
点染法:
(1)胡椒法:为密集的圆形小点。最好用微秃的毛笔画,落笔时笔锋直擢纸面,有节奏地点下去。注意墨色的浓淡变化。
梅花点与鼠足点:由五点聚成一个小单位,其形状如梅花和鼠足,然后由许多小单位交错排列而成。梅花点下笔重;收笔轻;鼠足点下笔轻,收笔重。
松叶点:松叶又叫松针,由八、九笔或更多的笔画组成上仰的扇形,一般由中间一笔画起,先左后右,每个小单位参差交叠构成一大片树叶。
介字点与个字点:叶形下垂,每个小单位形如“介”字或“个”字。要注意参差交叠与浓淡变化。
双勾法:
双勾法,就是用勾线的方法画树叶。其组织排列规律也与点染法相似。根据树叶的形状特征,可采用象征形的。如:三角形、圆形、菱形等。也可采用写实形的,如实的勾勒描绘树叶的形状。如梧桐叶、槐叶、棕叶等。
采用双勾法,可以使丛林有变化,防止画面的单调和沉闷感。(介绍树叶画法时,除挂图外,还可采用边讲解,边示范的办法,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作画步骤:
以一棵树为例,边画边讲解。
画主干。
由上起笔向下用中锋画主干,运笔要加强顿挫转折,用墨宜稍淡,画成之后,用浓墨在背阴处略加破醒,树的精神就出来了。
(2)画枝干。
画枝干,一要注意穿插关系,树枝交叉的最小单位是三根枝条,这三条枝构成的状态以不等边三角形最美。落笔时,从主枝上生出小枝,小枝上又生出小枝,层层生发开去自可收到“齐而不齐,乱而不乱”的效果。二要掌握疏密关系,有收有放,才有风致。
用墨要前枝浓,后枝淡,适当地把空间距离拉开。
点叶。
点叶从树端点起,注意疏密、浓淡及树冠的造型。
画完后,还可在后面添加丛树和远树。
作业要求
临摹一棵树或多棵树。
要求线条流畅,墨色有浓淡变化,以体现前后关系。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小学美术《山水画法》教案分析
小学美术《山水画法》教案分析
课
件www.xiexiebang.com 第二课时:山水画法
课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讲解、启发、示范与创作练习相结合。
教学目的
通过创作山水画,提高学生的绘画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想象力。
用绘画的表现形式,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平时从多种传播媒介接受和贮存的视觉审美信息和各种知识,创作一幅山水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山水画的创作步骤。
难点:勾、皴、染、点的运用。
教具和学具的准备
教具:几种山石的皴法挂图一幅。
山水画创作步骤图一幅。
学具:国画工具-------笔、墨、纸、砚。
教学步骤
导言:山水是离不开树、山、石的。上堂课我们已学过树木画法,本堂课我们将学习山石画法,并结合上堂课学的知识,创作一幅山水画。画山先画石,那么我们就从画古一讲起。
石头的画法:古人画石起手有:石分三面“之说。(边讲边示范)所谓”三面“无非是说,画石开始勾勒轮廓,就要分出它的阴阳向背,凹深凸浅的基本形态,即石头的体积感。(示范画石,要画群石。石的穿插在于大小高低,聚散得宜。)
介绍几种山石的皴法。
斧劈皴:如刀砍斧劈,故称为斧劈皴。这种皴法宜于表现质地坚硬,棱角分明的岩石。作画时,常用中锋勾勒山石轮廓,而以侧锋横刮之笔画出皴纹,再用淡墨渲染。
折带皴:用侧锋卧笔向右行,再转折横刮;向左行可逆锋向前,再转折向下。画出的墨线如“折带”,故以名之。
荷叶皴:皴笔从峰头向下屈曲纷披,形如荷叶的筋脉,故名。
创作步骤
构思、构图。以平时见过的山水风景(影视、画页等都可以)大胆构思,运用学得的画尖技法和皴法,加以变通和发挥,创作一幅全新的山水画。
勾线:(在上幅石头示范画的上面加山、作主体。)凡能用线概括的地方,要分出主次先后。用重墨(相对于整体来看)线尽量明确、肯定地勾出来。遇到有部分败笔也不要怕,不要中途怯场退却,要一直把整体画面的线都勾完后,再根据整体进行调整。
皴擦:皴擦要在大的线的骨架基础之上加以补充,以进一步表现山石的脉络、转折,使画面逐步丰富起来。“皴”和“擦“是一个意思,只是笔触的大小与轻重略有差别。
点染:在勾、皴的基础上进一步以不同笔法的点加以充实、丰富,逐渐形成画面的整体效果。染,放在最后进行。染,是以水分较多的笔触去画,但不可大面积地瞎涂。当留出的空白,要留出来,不可统统堵死。
作业要求
作业用纸,最好用生宣纸或毛边纸。
提倡自己运用“勾、皴、染、点”的画法去变通表现,创作一幅山水画。(不定题)
课
件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美术教案-中国画 青菜
美术教案-中国画 青菜
中国画青菜教学目的:、参照大师的作品,临摹大师的笔墨技法,中国画青菜仿画一幅以蔬菜为题的中国画。
2、通过欣赏,使学生认识画、书、诗、印是中国画独特的形式。中国画青菜
三、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画、书、诗、印是中国画独特的形式。中国画青菜
四、教学难点
:学习中国画的基本笔墨技法和用水用墨的方法。中国画青菜
五、教学教具:
幻灯、图片、毛笔、墨汁、生宣纸、调色碟。
六、教学过程
:
一、欣赏:以齐白石的《白菜辣椒》为重点,指导学生欣赏水墨写意国画。先介绍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分析笔墨技法,讲解画面布局,然后说明在哪一部分使用中锋、侧锋笔法,以及如何用水、用墨。欣赏时,结合上一节基本技法练习入教材分析进行。
二、教师示范以青菜为题材作水墨画的作画步骤。(教师边讲边示范):
1、先想好画什么,画面怎样安排,然后用指甲轻轻刮出大体轮廓。初学者可用铅笔、炭素铅笔或森炭条起稿。
2、中锋蘸淡墨勾出菜帮,先从中间一块着手。
3、用大笔的笔锋蘸淡墨后,再用笔尖蘸浓墨,以侧锋法画出叶子,笔可在纸上略作滚动,落笔要生动,大胆肯定,注意墨团要有大小浓淡的变化。
4、趁叶子未干,用浓墨画出叶脉,注意不要太湿。
5、中锋蘸浓墨(稍干),较快地画出根部,落笔时也往下按,然后向外撇出,如有些飞白效果,更为理想。
6、在适当的地方题字和盖印。作品完成。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可选择大师作品中的主要物体,重新组织画面,下笔前要先想好用笔方法:水墨应如何调合?浓的还是淡的?运笔采用铡锋还是中锋?运笔方向如何确定?总之应“意在笔先”。练习时,教师要特意说明,练习水墨画法,因经验不足,往往要画上好几次才能画好一幅画,效果也不一定令人满意,只有多练习,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四、讲评:选择优秀的学生作业
与大师的作品比较,找出差距,明确努力方向。
七、板书:中国画——青菜
一、复习上节课的用笔用墨及用水的基本技法。
二、绘画方法:
八、后记:学生对运用中国画的基本技法绘制蔬菜掌握不够好,特别是课室的卫生没有注意。
第四篇:小学五年级美术教案《学画中国画-------梅花》
教学目的:学习画梅花的方法和步骤。提高学生中国画的表现能力。难点: 了解中国画的艺术特点。重点:
用笔用墨的具体方法与要求。过程: 1.听诗: 你们听过这首诗吗? 诗: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这是我们著名领袖毛主席写的咏梅诗。你
还知道什么诗是描写梅的吗? 1.分析梅花的特点:(1)诗人们笔下描写的梅花是什么样的?
(2)结合学生自查资料,运用电脑展示、分析生活中的梅花特征。
(3)做游戏,围绕桌子团坐。要求每个小组选择画桌上梅花的花、花蕾的卡片进行拼凑组合,贴在纸板上,并用水彩笔画枝干,组成一幅作品。2.欣赏:
诗人让我们在优美的词句中联想到梅花傲然挺立的形象。许多画家也以梅花为题材挥毫泼墨刻画出梅花迎风斗雪的坚毅形象。
现在让我们一同欣赏几幅以梅花为题材的作品。(课件)3.设问小结:
在中国画中有很多以梅花作为表现的内容,你知道为什么?
小结:因为梅花是中国传统花卉之一。预示冬天即将过去。春天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的大好时光即将到来,梅花傲雪耐寒的品格,清雅的风韵,代表中华民族的性格。4.出示课题:
这些作品运用墨色的交融,笔墨的干、湿、浓、淡、清构成水墨淋漓的情趣世界。我们在以前也练习了中国画的笔墨,在这种笔墨的变化中同学们得到无穷的乐趣。今天这节课我们向这些画家一样也来尝试用国画的方法简单表现一支梅花。(板书:中国画梅花)1.演示并分析笔墨变化。
焦墨、浓墨、交融的墨色分别可以表现梅花的哪个部分?(演示)2.分析作业步骤:
(1)画干:先从树干转弯处,向右下方侧锋运笔,使主干笔触出现飞白,再向右横出,向右上斜出主枝。(同学们用侧锋随意表现树干的体态。在画时可以留空,在空白处待会添加梅花。现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同调墨,用干涩的线条表现树干。)
(2)画枝:从主枝向前生出新枝。
(3)点花瓣:用中锋变侧锋渐次点出可呈现浓淡变化。
(4)点蕊:正面的花丝画全,侧面花宜过半,背面花交界下方及花蕾的下方点花萼。
鼓励:看谁能把梅花清幽的芳香散溢在我们的画纸上。(5)落款:写作画时间、姓名、印章。
辅导要点:因材施教、照顾全体、灵活多变。(放音乐梅花三弄)小结 课后延伸
第五篇:初中美术《中国画特有的形式美》教案分析
初中美术《中国画特有的形式美》教案
分析
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在世界美术领域里独树一帜,自成体系。中国画是用中国传统的绘画工具,按照中国人的审美观点进行创作绘画而成的。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明暗光线,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
中国画是运用绢和宣纸作画,特别是生宣纸的渗性,更加发挥了特有的笔趣和墨彩。在用墨方面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经验,亦有惜墨如金的画风,自由挥洒,酣畅淋漓;用笔方面,使用毛笔的尖锥,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无穷变化,奇妙的效果,以表现物体的质感;在敷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讲究,所用颜料多为天然矿物质或动物外壳的粉末,耐风吹日晒,经久不变;意境方面追求自然、含蓄、深沉,朴素淡雅的画面配以中国书法,题诗落款,再押署印章,彰显出中国画的特点,“诗、书、画、印”的结合完美构成。
诗书画印的结合,是中国画特有的表现形式,融多种艺术为一体,相互辉映。其相互结合是中国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文人画家登上画坛后才具有的现象。当绘画还是工匠们的专职时,诗书画印是独立的。东汉至北朝,虽有蔡邑、顾恺之这样的文人画家,但并无诗书画印结合的作品。唐朝、五代的文人画家虽多,也没有诗书画印结合的实例。北宋后期,许多文人画家活跃画坛,如苏轼、文同、王晋卿、米芾等,倡导诗书画印结合,并且身体力行,为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奠定了基础。到元代迅速发展,诗书画印结合的艺术形式为画家们普遍采用,乃至明清两代,诗书画印结合的艺术形式日臻完美。以下笔者谈谈诗书画印如何在国画中的结合。
一、诗画结合
诗画结合包含着两层意义:一是画本身没有题款,但充满诗意,可谓诗画意境结合;二是画上题诗书款,诗画相配,相得益彰。诗画作为两门艺术,各有其长短。“画”表现事物比较直观、具体、真实,便于领略,但它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能选取瞬间静止状态。而“诗”则不同,它可以写事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发展变化,容量比较大。二者的结合,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空间拉长,容量立刻膨胀开来。绘画史称唐代王维是诗画结合的创始人,他说自己是“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不能舍余习,偶被世人知。”苏轼说:“味摩诘(王维字)之诗,诗中有画;观论文联盟ll整理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是“词客”和“画师”合为一体的人。在苏东坡的赞赏之下,王维被视作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代表人物。
五代两宋画家多数不在画上题诗书款,偶或有之,亦在石隙树缝间,以防损伤画面,破坏画面构图。李公麟善诗书,但画面极少题诗书款。唯苏东坡习惯用大行楷题款,或跋语三五行,书画一体。李唐、马远、李嵩、夏珪、梁楷诸名家在画上则无题诗,只有在边角不起眼处签署姓名年月而已。元代开始,每画必题诗书款,明清则更甚。故宋苏轼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元人对诗画关系认识更深入一步,杨维桢云:“东坡以诗为有声画,画为无声诗,盖诗者心声,画者心画,二者同体也。纳山川草木之秀,描写于有声者,非画乎?览山川草木之秀,叙述之无声者,非诗乎?故能诗者必知画,由其道无二致也。”(《东维子集》卷十一)。
诗画的结合,相互生辉,如宋朝马远的《雪图》,画的是雪后大地批上了银装,明月寥廓,万籁寂静,一行征鸿,几声橹响,上下呼应,蕴含着无限的诗情,可谓画中有诗。如古人的咏雪诗:“轻轻压叠向风加,襟袖谁能认六葩。高岫人迷千尺布,平林天与一般花。横空络绎云遗屑,扑浪翩翻蝶寄槎。公子樽前流远思,不知何处客程赊。”这首诗把漫天大雪,雪后难行写得有声有色,用现实形象加以夸张地描写,诗歌可以得心应手,绘画却难以描绘。
画上题诗书款,还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幅精美的山水画或花鸟画,让人较难猜透作者的心思或想表达的意境,但通过画上的题诗书款,人们就易领会作者的意图。宋徽宗赵佶的绘画尤其是花鸟画作品,经常有御制诗题、款识、签押、印章。诗词一般题在属于精工富丽一路的画作上,如《芙蓉锦鸡图》轴,左下角秋菊一丛,稍上斜偃芙蓉一株,花鸟锦鸡依枝,回首仰望右上角翩翩戏飞的双蝶,顺着锦鸡的目光,导向右边空白处的诗题:“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翳。”全图开合有序,诗弥补了画未尽之意,画因诗更显圆满。这首诗题,实际上已巧妙地成了画面构图的一部分,从中可以见出赵佶对诗画合一的大胆尝试和显著成就。画上的题字和签名一般都是用他特有的“瘦金体”,秀劲的字体和工丽的画面,相映成趣。从而使北宋末年的绘画走向一个注重画外情韵的表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