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的训诂意识透析论文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的训诂意识透析论文
论文摘要:文言文的训诂意识是在坚持基本训诂原则及灵活运用基本训诂方法的前提下,对文言词语训释时具有的一种积极的、恒常的、稳定的训诂态度。具备一定的训诂意识,在阅读和教学文言文时,可避免容易出现的迷信教材、忘文生义、以今律古等毛病。中学语文教师至少应具备坚持基本训诂原则的意识和灵活运用基本训诂方法的意识。训诂原则与训诂方法须综合运用,融汇贯通,才称得上具备了训诂意识。论文关键词:语文老师 训诂意识 训诂原则 训诂方法
所谓训诂意识.是在坚持基本训诂原则及灵活运用基本训诂方法的前提下,对文言词语训释时具有的一种积极的、恒常的、稳定的训沽态度。是为探求词语乃至篇章的丰富含义、揭示词语演变规律、避免误训误注所把持的训诂观念。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如不具备相应的训诂意识,单依赖课本的注解、参考书的帮助,对词语的训释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学生的进一步追问也无法给以满意的解答,甚至出现迷信教材、望文生义、以今律古等这些文言文阅读的大忌。根据大纲对语文教师素质的要求及文言文词语训释的特点,中学语文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至少应具备以下两大方面的训诂意识。
1.坚持基本训诂原则的意识
坚持基本的训诂原则,就是要坚持从语言的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及语言事实等方面,对词语含义作全面考察。1.1坚持从语言的社会性考察词语含义的意识。语言的社会性主要体现在约定俗成这一特性上。约定俗成是词语的形式与含义得以结合的决定因素,它不但决定了某个特定的语词与某个特定的含义的结合,同时还决定了这两者的结合是以怎样的方式进行的。如高二册《六国论》:“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课本注“厌,通膺,满足。”从字形上分析,很难将“‘厌”与“满足”联系起来。“厌”本写作“队”,由“甘”,“月(肉)”,“犬”三部分组成,是个会意字,象一只狗面对香美(甘)的食物,却将嘴巴转向一边不理,表示“吃饱”“满足”“不需要”。就本字来说是容易理解的,只是后来人们却借用表示“压”的“厩”字来表示这个意义,本字“厥”反而废弃不用,于是“厩”担任了“压”和“厌”两个意义。如《汉书·五行志下》“地震陇西,压四百余家”中“压”字就写作“厥”。《左传·隐公元年》“姜氏何厌之有?”中“厌”也写作“厥”。后来人们为区别字形,就在“l”字下加“土”而成“壑”,表示“压”的意义。加“食”成“膺”表示“厌”的意义,简化为“膺”。一直沿用至今,这就是约定俗成的结果。
语言的约定俗成大多数情况下是任意的,而一旦固定下来就难以改变。王力在《训诂学上的一些问题》一文稿中指出:“如果我们所作的词义解释只是在这一处解得通,但在别的书上再也找不到同样的意义,那末,这种解释一定是不合语言事实的。”清代学者王引之在《经传释词·自序》中也提出了.‘樱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的训诂原则,都强调了语言的社会性的重要性。
1.2对语言历史性的敏感意识。
语言的历史性是词语含义流变的轨迹和见证。有词义变化的词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意义是不尽相同的。如高一册《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课本注“按剑而踞,握着剑,跪直身子”,又注“这是一种警备的姿势,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要起身先得跪直身子。”这样解释是不错的,但如果对该句上文“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中的“坐”字,理解为现代意义上的“坐一臀部放在椅子上支持身体重量”则难以说通,项王为何由“坐”而变为两膝着地跪直身子呢?这就要考虑到“坐”字在意义上的历史性。正如课本所注解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坐”的解释更为清楚,古人铺席于地,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跟上,叫做“坐”。如此,《战国策·秦策三》,“(伍子青)坐行蒲服,乞食于昊市”中的“坐行”其实就是膝行,跪着行走的意田
有些词语因历史原因已废而不用,对这些词我们既要弄清它的原义、用法,又须用现代词语作恰当的训释。《鸿门宴》中有句“沛公奉危酒为寿。”课本注“危,酒器”,但这种酒器今己不见,学生难以把握,必须弄清其容量大小。《王力古汉语字典》注:危,圆形酒器,容量四升。又注:春秋至汉时,一升相当于今200毫升。四升即800毫升。难怪齐人“左手持危,右手画蛇”(战国策·齐策》),为一危酒,三人喝显得多,四人喝显得少,最终留下了“画蛇添足”的千古笑诂。不过,项王赐给樊啥的“斗危酒”则要比一厄大些。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斗危者,危之大者也。”(第430页)。斗危,当然不是普通一危,即不只800毫升了,而应是足够几个人喝的酒,“啥拜谢,起,立而饮之”,一个勇猛、豪爽的英雄形象自然跃然纸上。
1.3对语言民族性的察觉意识。一定民族的语言所具有的含义,由该民族的文化环境所赋予。离开了这个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词语的意义就发生变化。如关于星宿的分野,中国有,外国也有;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所以碰到文献中涉及星宿的问题,就不能套用国外的东西。如高二册《滕王阁序》“星分翼较,地接衡庐”,“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等句中,就只能按中国古代的星宿分野分析。《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注:“据《越绝书》,豫章郡古属楚国地,当翼、较二宿的分野。又《晋书·天文志上》谓豫章属吴地,吴越扬州当牛、斗的分野,所以言“龙光射牛斗之墟”。据此注:豫章既属楚地,又属吴地;在星宿分野上,既属翼、较二宿,又属牛、斗二宿。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关系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春秋战国时,豫章属楚国管辖,楚国属翼、转二宿分野。至三国时,天下三分,吴国占据江南一带,包括了上述的豫章(南昌),而吴国又属牛、斗二宿分野。作者这样写也正突出了滕王阁在地理位置上“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贩越”的显著特点。前后照应,古今贯通,滕王阁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可见一斑。
类似的如阴阳五行、干支纪年等都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常识,在文献中随处可见,不了解其中的关系,要阅读中国古代文献,往往就寸步难行。1.4尊重语言事实,准确把握文义的意识。
语言事实是文献作品真实思想的唯一体现。由于文言词语难以理解,有关文言文的注释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只有在坚持前三项原则的基础上,从文献语言出发,运用多种训沽方法,才能作出合乎事实的训释。如高一册((勾践灭吴》一文中,主要叙述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恨,经过长期的奋斗,终于达到目的的故事。文中既有外交上的能言善辩,又有内治中的卧薪偿胆。教材选用时,删掉了越国大夫文种游说夫差的一段诂:(种)日:“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撤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日:‘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土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李,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以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在这段文章里,文种可谓极尽游说之能事,软硬兼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陈之以利,言之以弊。使一国之君的夫差“将欲听与之成”。有了这一心理基础,加上太宰豁的“美言”,夫差终于无视子青的忠告,“与之成而去之”。从而为吴越之间新一轮的斗争揭开了序幕。在教学中如不了解这部分,就很难领会全文的生动曲折之处。2.灵活运用基本训沽方法的意识
在词语训释中,除了要坚持基本的训诂原则外,还要熟练掌握并运用以下四种常用的训诂方法: 2.1以形索义
这是从文字学上对词语训释的一种方法,也叫“形训”。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字的形、义之间具有可释性,通过分析字形,可探求字(词)的本意,再联系其它的训诂方法,即可求其引申义、假借义以及更深层的含义。如上文述及的“厌”字,就是运用了形训的方法。又如高一册《谏太宗十思疏》“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景”教材训为“大”,为什么“景”训为“大”呢?从字形上看“景”从日从京,“京”甲骨文作“帝”,是人工筑起来的高丘,比喻为“大”。《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八世之后,莫之与京。”而“景”小篆为“景”,意为高达日头的高丘,其表示“大”之意相应比“京”程度高。因此在表示大时“京”一般是表有限的高大,而“景”则表示无限的或抽象的高大,如本例中的“景”即是。又《诗经·小雅·车赘》:“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毛传:“景,大也。”《诗·周颂·潜》:’“以享以祀,以介景福”,毛传:“景,大也。”毛传对“景”字作了相同的训释,但显然,“景行”指的不只是一般的大路,而要比一般大路要宽阔,“景福”则是指抽象意义上的洪福了,正如今天我们所形容的“齐天洪福”。而“京”字则用如“京都”、“京师”,程度不如“景命”、“景福”高大。如再深究下去,同样表示高大的“高”字,甲骨文作“裔”,象一所高房子,其高的程度当然在“京”“景”之下,作一般高低的用法为多。通过分析字形,不但对我们所要训释的词语有深刻理解,而且对于同族字(词)也能触类旁通。2.2因声求义
汉字虽是表意文字,但在六种造字法中,形声造字法是占据首位的,其数量占有汉字的大多数,可见声旁在汉字的表意中同样居重要地位。清代训诂学家王念孙在《广雅疏证序》中有云“训诂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臂如振裘必提其领,举网必挚其纲”。因此,从字音求词义不能不说是一种既重要又基本的训诂方法,这种方法传统训诂学上又叫“声训”。
我们常以读音上的相同来判别同音通假字,这就是声训的一种。此外,通过声训,我们还可探知一些字(词)在形体上的讹变。如高一册《逍遥游》中“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句中。“野马”教材注“游动的雾气,旧说春天山林沼泽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所以叫‘野马’。”其实这里的“马”字,原是“座”字,“座”意为尘埃。“马”“座”在古代同属鱼部、明母,属同音替代。《楚辞》里有“愈象雾其如座”。如“野马”训为“春天的雾气”,则此“座”当可训为野马”显然是不通的,玉逸注“座,也座”,亦可知“马”当为“座”,“野马”即地上飘浮的尘埃,与“尘埃”同义词复用,强调环境的污浊。这是符合庄子远离尘世,追求清静无为的理想的。2.3比较互证
比较互证,就是比较同篇或不同篇文献中类似的用例,分析归纳其中不同词语含义的一种训诂方法。如高二册《病梅馆记》中有“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敬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一句,其中“姿”“景”“态”三字,如从单个字去训释,是难以解通的。如我们综合这三句的意思,异中求同,就容易明白这三个字都表示梅的风姿神韵,不必穿凿单个字的解释。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字分别表示,只不过是作者行文上的风格而已。在不同篇章中比较互训的例子如《滕王阁序》“北海虽赊,扶摇可接”,联系《庄子·逍遥游》的“传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可知王勃在此用《逍遥游》中的句子“扶摇”指“旋风”,“北海”即“北冥”。在阅读常用文献中,比较互证的训诂方法更是必不可少的。http://www.xiexiebang.com 2.4寻求词义理据。
寻求词义理据就是通过探讨事物命名的由来,用以对词语训释的一种训诂方法。一定的词的形式与该词所表达意义之间的联系是有理由根据的,找到了这种理据,对难训的词语就会迎刃而解,对有疑惑的词的理解也将更为明白。如高三册《鹊桥仙(纤云弄巧)》中有“金风玉露一相逢”,课本注“金风玉露,秋风白露”,为什么“金风”训为“秋风”而不是“金色的风”呢?原来,这里的“金”是指五行说中的金,据《礼记·月令》载: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宋·欧阳修《秋声赋》里也有:“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阳;又兵象也,于行用金。”因此,称秋风为金风,久而久之便固定下来。《文选》张景阳(l杂诗》“金风扇素节,丹露启阴期”。李善注“西方为秋而主金,故秋风曰金风也。”说的也很明白。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八个方面的原则和方法,在训诂实践中是不能孤立运用的。单一的训沽原则或方法的运用,无法胜任对沉淀了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词语的训释,更谈不上具备了相应的训诂意识。在文言文教学或研究中,只有坚持以正确的训诂原则作指导,灵活综合运用各种训诂方法,对词语作出合理的科学的训释,才有可能将训诂原则、训诂方法内化为训诂意识,自已的学问才能有质的飞跃,在教学实践中才可能做到得心应手。
第二篇: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范文]
上好三节课,改良文言文教学
现在的初中生,大都对文言文不感兴。这种状况的形成,与我们语文老师的教学方式有一定的关系。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一般都是逐字逐句的串讲,让学生记笔记、背考点。这样的课堂,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兴趣。因此,我们从事教学工作的的老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改革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让文言文焕发出新的活力。
教学文言文时,我们可借鉴现代文教学中的一些方法,如注重合作、探究,采用小组学习法,引入竞争机制等,改良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下面,我就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的文言文为例,谈谈我的教学方法。
我采用小组学习法,把全班三十五名学生分为六个小组,把课文的学习过程分为预习课、展示课、拓展巩固课三个环节。
一、预习课
以八年级下册《细柳营》一文为例,我给学生设计了三大项预习任务:
(一)文言文基本知识
1、一词多义:军、使、诏、之、为。要求举出文中例句并解释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
2、解释涉及古代礼仪的难点字词:持节、按辔徐行、揖、拜、式车、使人称谢。
3、通假字:找出“军士吏被甲”、“改容式车”两句的通假字并解释。
4、了解词类活用:“介胄之士不拜”、“军霸上”。
5、分析特殊句式:“其将固可袭而虏也”、“天子为动”、“已而之细柳营”
6、用自己的话简单介绍文章的内容。
(二)思考以下问题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看法:
1、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
2、课文讲的是周亚夫军细柳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
(三)结合课文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在小组内部交流。
以上三项任务要打印出来,提前两天散发给学生,要求小组长把第一项任务中的六条内容分配给本组成员,让他们通过工具书查找答案,在预习课上进行组内交流。后两项任务可在预习课上进行讨论,在展示课上以抢答方式完成。
在预习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当引导者的角色,不能给学生提供现成答案。在预习课上,更要以学生为主,让课堂变成学生合作交流的平台。课后,应当收回散发下去的预习资料,以便检查学生的预习结果。
二、展示课
课前提醒值日生做好优秀个人和小组的加分统计,回答正确,有创意的答案通过加分予以鼓励。抢答积极的个人和小组可以获得加分和表彰。
展示课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的兴趣。
作为展示课的导语,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
例如《湖心亭看雪》一文,我的导语是:人们常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我们见识过西湖“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早春风光,领略过西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盛夏景色。今天,我们要看看冬天的西湖是什么景象。有人说: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通过这节课,我们不仅要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而且要比一比,看谁是西湖真正的知音,谁是我们班的审美大师。
(二)、创造轻松、和谐、有活力而又充满竞争的课堂氛围。展示课需要老师的引导和评价,需要学生积极参与。我们应捕捉学生展示内容中的闪光点,给予正面评价和鼓励。一个赞许的点头,一阵热烈的掌声,都能给学生以极大地信心和勇气。展示必答题有小组内的竞争,展示抢答题有全班同学间的竞争,课堂效率得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得以调动。
展示课的活动过程是:
(一)、课前让小组长抽签,分配展示任务。
(二)、展示前应范读课文,以求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
(三)各组展示预习结果,接受其他同学的评价。
(四)由学生翻译全文。当堂口头翻译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全文要点的关键。翻译课文遵循这样的方法:
1、翻译课文只能结合课本注释进行。
2、用接龙的方法,先由一位同学打头,其他人聆听,谁如发现有译的不准确的地方,马上站起来指出,并接着译下去。
3、翻译课文视文章长短选出一至三名优胜者予以加分。
(五)设计抢答题,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后抢答。
抢答题要紧扣文章的重点、难点,还要有梯度,有引领性。例如《细柳营》——本文写何人,记何事?人物的特点是什么?为表现人物,文章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湖心亭看雪》——写了何事,何景,抒发了什么感情?雪景有什么特点,用了什么写作方法?你认为当今社会需要隐士吗?
三、拓展巩固课
这节课不是单纯的复习课,更不是简单的练习课。预习课和展示课以学生活动为主,本节课则更注重教师引导。
1、带着激情上课。拓展辛弃疾的《清平乐》时,我讲到了词的发展史,引出“词家三李”、“济南二安”;对比宋词两大流派代表词人,又引出本册课本中李清照的词,再谈辛弃疾的个人命运和本词的写作背景。学生在下面有的奋笔疾书,有的托腮入神。这节课,我情绪饱满,学生也受到了感染。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每篇都包含着作者的理想和情感,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引导学生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同作者一起或喜或悲。教师的激情有助于学生产生浓郁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学生必会获得美的享受,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使自己的人格和精神得到塑造和升华。
2.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法。不同文章要有不同的拓展内容。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如编演课本剧、背诵比赛、、故事会等创设教学情景,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让他们能欣赏到文言文的言简意丰的美妙。如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我安排学生编课本剧。同学们活灵活现的表演激起满堂笑声,在笑声中学生领略了本文以小比大、以家事比国事的巧妙笔法。教学《孙权劝学》,我引导学生回顾了《三国演义》中的孙权、吕蒙、鲁肃等人的形象,与本文人物形象进行对比,也促进了学生去阅读古典名著。
3、指导背诵。朗诵和背诵人们从文言文学习的实际过程中总结出的好方法和好经验。背诵不是死背,而是巧背。本册书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共十三篇。我们提倡遵从熟读成诵的自然规律,熟读中要加入自己的理解、感悟,这样记下来的东西才能在头脑中长期保存,随时取用。向学生推荐一些记忆方法,如:情景法。背《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一段,邹忌与妻、妾、客三人的问答,可让学生通过课本剧表演再现情景;线索法:背《桃花源记》把握渔人的行踪线索;化整为零法,即连句成段,连段成篇,适宜较长的篇幅如《岳阳楼记》。
总之,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更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讨有益的教学模式。我们应想方设法让我们的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喜欢文言,欣赏文言,并从中汲取营养,获得进步。
说起文言文教学,脑子里马上闪现学生流行的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显然易见,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有畏难情绪,另外老师上公开课都回避文言文。学生怕学,教师怕教文言文,文言文教学特别是初三的文言文教学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结合几届初三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一、从教师教的角度看,注重满堂灌,教法千篇一律。
“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斥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中:重文言词句解释,轻文章思想情感的感悟;课堂教学结构呈涣散状态,说到那里算那里; 为了让学生读懂原文,教师一般都是疏通文意,一味的串讲、直译,讲课时一字一对、一句一讲,使学生不是主动解难,而是消极等待被动接受。课堂上,讲究字词的落实、注重词句的用法、追求词句的翻译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如此,富有情趣和灵性的整篇文章被肢解为零碎的文字,美感全无,雅致全无。
二、从学生学的角度看,主要诵记为主,一味死记硬背。每一届学生到了初三阶段,特别是下学期,基本上丢掉课本,就整天拿着《文言文点击》背要求背诵的课文段落,背重点句子的译文,有的教师甚至要求学生背150个实词解释,而师生独特的体验无法融入教学过程,教学被简单化地处理成文言文诵记,而诵记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但是从中考试题分析看,死记硬背的题目不多,靠背诵默写的学生分数并不高,2012年上海中考试卷也印证了这一点。
三、从教学内容的确定看,将“文”与“言”割裂,或得言而忘文,或重文而轻言。
实际上,受传统思想影响,一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两个极端:得言而忘文,重文而轻言。中考文言文着重于学生对实词解释、句子翻译的考查,且句子翻译要求直译,所以很多教师要求“字字落实,连词成句”。而且这种方法破坏了经典文言人文价值和思想精髓。至于重文而轻言教法更糟糕,比如有教师上完《岳阳楼记》,学生只知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名言,把文言文上成了现代文,重点实词和句子的解释轻轻滑过。
四、从课堂教学的氛围看,教学形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初三语文课堂一般较沉闷,尤其上文言文。大多数教师都是沿着“读读—译译—背背—默默”的思路展开,教学的流程方式机械、刻板,缺少创意;不重视文章自身特点,用同一种模式组织教学。这种课堂教学导致教和学的脱节,缺少探索与研究,缺少师生的互动,严重地束缚着学生的思维,遏止了学生的创造力。其结果,把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文质兼美的篇章例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课文变成了生产流水线。这样课堂教学自然就没有情趣,没有活力,课堂气氛死气沉沉。
面对以上种种问题,我们不应该一味去指责教师和学生,相反我们应该好好思考对策,采取有效方法摆脱被动的学习文言文的现状。
(一)少讲多读,授之以渔。
教师最好不要串讲整篇课文,教师花一些时间引导学生如何梳理思路,概括主要内容,分析提炼主要思想等方法。还能够结合上下文和语境的比较分析。教师的讲要注意:不能贪多求全,要重点突出,因材施教;要讲究方法,授之以“渔”。如《核舟记》可按总-分-总的层次进行梳理,对主体部分又按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议论性文字可按抓论点、论据或中心句、分承句来记忆,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即可按这种方法来指导,还可指导学生清文章的脉络(《桃花源记》)或抓警句(《岳阳楼记》)或抓关键词语来背诵(《曹刿论战》抓“鄙”和“远谋”)
(二)少死记硬背,多理解迁移。
学生自主阅读前,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让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归类,然后运用知识的规律去指导学习新的知识,其主要步骤是由知识复习到知识迁移的过程。学生在第二次阅读中,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去寻求答案,这不仅能训练学生思维过程中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能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2012年中考课外文言文《太祖视事》翻译题“左右更衣以进,皆经浣濯者。”关键词“更”的解释,学生可以从课内文言文《周处》中的“更”迁移到课外阅读。“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更:轮番。
(三)以“言”带“文”,文言并举。
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应该把“文”和“言”很好地结合起来,实现“文”“言”并重。无“言”的基础,谈不上“文”的理解;无“文”的理解,“言”也不能理解地透彻。我们在文言文字词句教学中,不是孤立地解释字词句的含义,而是把字词句的理解与文章内容的把握、人物情感的领会紧密地结合起来,让文言文字词句的课堂学习中活起来。例如:今年中考题目《卖油翁》第11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第一段写了陈尧咨射箭的技艺高超。B.第二段写了卖油翁酌油的本领过人。C.本文中陈尧咨自信,卖油翁自大。D.本文揭示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此题考查对文言小说人物形象分析和主旨把握。这离不开上下文的分析和词句的理解。考生如果抓住卖油翁两句语言“无他,但手熟尔。”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便可以判断C项“卖油翁自大”显然不正确。
(四)比较归类,构建体系。
课内文言文看似零散分布在6-9各年级,但是仔细比较整合归类,可以构建有序的体系。例如比较《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思想感情和写作特点,因同一事而被贬谪,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甘沉沦,昂扬奋进;而欧阳修则表面上娱情山水,“与民同乐”,实则潜藏抑郁衰颓之情。平时备课,我们要非常重视这一点,积极查寻与教材有关的各类素材,作为“教学资料平台”,分门别类,积累下来,一学期装订一大本,随时调用。比如还可以将主题归类为为学篇、为人篇、为官篇。为学篇有《伤仲永》《论语六则》《为学》《两小儿辩日》等;为人篇:《爱莲说》《陋室铭》《记承天寺夜游》《周处》《陈太丘与友期》等;为官篇:《岳阳楼记》《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等。当然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整合文言文,这样就可以把
第三篇: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
文言文的出现,是承接古往和今来语言学习的重要手段,在初中的语文课程中,文言文有着其特殊的重要性,所以,文言文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一门对于学生不好理解的课程,因此,需要老师教学的正确性和方法的引导性。文言文是初中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一种方便理解,也是中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的时期,所以,初中的文言文教学打开一个好的开端非常重要,对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并且,中学刚开始接触学习的文言文,它是会有标点符号的标注,相对来说又方便理解,它有学习的技巧,有规定的句式,有便于理解记忆的意思,有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等等,这些都是固定的,只要掌握了其中的方法,平时多多练习,先看文章大意,了解大致的内容,文言文的学习也是一门很有意思和作用的课程。
文言文的出现,带给学生更加丰富的知识体系,它与历史相结合,让学生了解了过去,早在春秋、战国的时期,那时候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很长时间没有被发明,当时记载文字是利用竹简、丝绸,龟甲等一些物品,但是对于丝绸来说价格相对较昂贵、而竹简相对笨重,并且在内容的记录方面字数有限,所以,慢慢的文言文开始发展起来,便于生活中的使用,也便于人们日常的生活交流,文言文的出现也是必然的一个过程,随着时间的慢慢发展,文言文逐渐发展起来,越来越完善,指示液越来越丰富,之后,这就开始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开始。
学习文言文有其自身的方法,例如:第一,可以先了解句中某个词组的意思,中和在一起,就能把证据的大致意思理解下来,但是,在这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平时对文言问中的词句有很好的积累,大量的意思的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手段。第二,要重视预习带来的作用,而且,作为一名中学生,在良好的小学教育基础之下,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自学,前一天的预习对于第二天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对于不理解的句子,要借助注释一个一个的去翻译,提高自己的主观意识。第三,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要保持“字不离句”的原则,这样通过字的意思就更加容易理解句子整体的意思,其中,不管是虚词还是实词的意思,都是通过平时的积累背诵来完善的,在这里,最大的忌讳就是死记硬背,却往往理解不了其中的意思,我们需要让学生做到的是,要把他们代入句子的意境中,更好的理解和记忆。第四,文言文的句式有各种各样,需要牢牢记住文言文的句式,文言文的主要句式有以下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在这五种句式中,五种句式又有几种不同形式和各自的特点,而记住这一点,就很便于识记和理解了。第五,老师要经常带领学生进行大声诵读这一环节,在语文教材中,大多都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并且要通过多读多背,从而来掌握文言的知识,最后理解这篇文章的意思,很有效的一点就是使用这些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这里来具体讲一下文言文的句型:一,判断句:这一句型有很大的特点,就是直接对主语进行判断,表示方法也很固定,例如:“........者,..........也”,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这是文言文中判断句最常见的类型,二,被动句:被动句的标志,就是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的常见类型有,“……见……于”,臣诚恐见欺于王。三,倒装句,它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具体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四,省句,主要包括省略主,谓,宾以及借此宾语。五,固定结构中的实词,虚词,形容词等等。总之文言文的学习注重的还是平时的一个积累,通过诵读这一方式,才可以深刻的体会到文言文带来的文学精华,在平时的生活中,口头的交流使用文言文中的词句,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还会有其中交流的乐趣,所以,文言文这一门课程,不仅仅是单纯的在学习,也是用于日常的生活,足以体会学习带来的重要作用,打好文言文的基础,也是便于以后学习的良好作用。
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过程,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学习,对整体文言文的把握有极其大的帮助。它的基础知识包括很多,这里一一来举例,首先,通假字,例如:“学而知之乎,不亦说乎?”是《论语十则》中的经典句子,它的“说”是通“悦”,就是愉快的意思,这就是通假字。还有,“才美不外见……”是《马说》里的经典句子,它的“见”:通“现”,就是显现的意思,又例如,“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是《鱼我所欲也》中的经典名句,它的“得”:通“德”,恩惠的意思,但在这里是感激的意思。语气词这些就叫做通假字,通假字的例子有好多,需要我们平时的大量积累,有了一定的积累,看书或者做题时就会轻松好多。其次,是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在古代汉语中,实词包括很多,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以及量词,这些不同的词性都有自己的实在意义,是可以独自进行问题的回答的,有古今不同的异义,有一词多义,还有词类活用等等,这些事文言文中实词的用法。而虚词的用法也有,来说一下什么是虚词和文言文中虚词的作用,在文言文中,虚词是没有明确的实在意义的,它是偏向于语法一类的词句,并且,虚词有自己独特的作用,它是帮助实词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从而表达其中的含义。虚词在初中阶段必须掌握13个,牢牢掌握它的基本用法,有一下几个:”之,以,而,于,乃,夫,且,然,则,,,,“等等十几个,在细致的划分的话,可以分为代词,助词,介词和结构助词等等不同的词性。
总之,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很重要,是学习高中文言文的基础,一定要平时的积累,掌握好文言文中一字一句的用法和含义是学习文言文的便捷手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耐心指导,带领学生更好的学习。
第四篇:语文教学论文文言文教学论文: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论文文言文教学论文: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审
美教育
摘要: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及认知特征,引导学生带着自己鲜活的感觉、情感、经验和认识等,进入语言所创造的美的世界,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知觉能力、审美情感体验能力、审美想像能力和审美领悟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心理素质和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言文;审美教育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文言文是一朵魅力四射、历久弥香的奇葩。它熔铸着中华民族的精魂。这些文言文无论在文化传承还是审美熏陶,无论是在语言习得还是道德塑养上,都充满着神奇的美的力量,有着无法估量的教学潜能。笔者认为,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中应重视审美教育方面的引导,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笔者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体会,以就教于各位同仁。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审美欲望
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感觉到美,才会全身心投入到所学内容中去。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首先要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
发学生的审美欲望。美需要以情感为媒介,教学更需要以情感为纽带。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这条纽带抛向学生,把作者、教师、学生的情感世界连通起来,创造出一种和谐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如在教学《三峡》一文时,本人课前在网上搜集了大量的三峡景观图片,并结合课文内容,根据景象的变换,配上了不同的背景音乐。上课伊始我便播放了这一多媒体课件,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学生很快就陶醉其中,学习兴趣盎然。
教学情境的设置应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可通过多种途径,如图画,音乐、幻灯片、电影、录相等为学生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还可以借助教师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的语言,将学生带入美的体验之中,让他们愉悦地感受美好的联想,从而获得性情的陶冶、思想的升华。
2、赏析精彩语段,品味语言之美
古朴典雅的古诗文体现着汉语言最深邃的魅力,简练、精准、形象的语言极具表现的张力,意境开阔深广,韵味无穷无尽,往往几字便将偌大情境展现无余,让人在头脑中生发出无垠的境象,大有“绕梁三日,余音未绝”之感。如《滕王
阁序》,它可谓古文中的千古绝唱,文中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那样文情并茂的佳句比比皆是。如“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作者用灵活多变的笔法写尽了山容水态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把读者带人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像这样的名句仅靠翻译是无法让学生品味到语言之美的。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文体特点,挖掘课文语言特色,带领学生吟咏诵读,品味揣摩,让学生陶醉于古诗文的文辞之美、音韵之美、节奏之美,达到陶冶情操、提升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目的。
3、探讨人物形象,感受人格之美
人格美的力量是巨大的,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铸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何以渐成?笔者认为,这主要依靠身边榜样的激励、圣贤先哲的人格感召和文学作品的熏陶。如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刘禹锡被贬官后,身居陋室而安贫乐道;周敦颐身居官场,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
而不妖”;文天祥被俘后宁死不屈,视死如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誓言荡气回肠,成为中华民族的正气歌!还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知恩图报、鞠躬尽瘁的诸葛亮„„他们的人格之美借助文言文载体延续千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今天依然让人感动震撼。
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与古人“对话“, 深入挖掘文言教材中蕴含的人格之美,让他们领略圣贤先哲高洁的精神、傲岸的风骨,感受其人格魅力的滋养。让这些作品中无穷的精神魅力,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不断地完善着学生的人格。
4、通过反复阅读,体会情感之美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最终版)
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
【摘 要】中考文言文阅读得分率一直处于低位,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如何提高?本文试图从师生两方面来探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学习主体;有效课堂
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作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1]针对这一要求,对应的中考文言文考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积累运用,即文言文的背诵默写;一是阅读一篇课外文言文,即文言文阅读的迁移运用,以此来考察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综观历年中考,这一部分的得分率比现代文阅读的得分率低。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问题就是应如何来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新课标的理念强调“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所谓教学,包含着教与学两个方面。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只有双方配合默契,才能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下就师生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对学习的重要作用。我省地处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又是一个教育强省,然而从执教多年的情况来看,农村中学的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却呈削减之势。多数学生不爱学习,不爱做作业,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课堂上无所事事,把主要精力放在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上。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缺乏学习动机。有的学生认为读书用处不大,反正混到初中毕业,就可以在工厂找到工作,就能赚钱;有的认为家里有产业(养殖业、种植业)可以继承,家里正缺帮手呢。加上多数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只顾赚钱,对孩子缺乏管理,对学习不重视,助长了这种情绪的滋长。另一种是厌学。有的学生由于基础较差,加上中学的学业负担比小学来得重,没有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导致成绩下降,与小学相比形成强烈的反差,以致对学习失去信心,进而产生厌学情绪。有些学生由于娇生惯养,吃不了苦,认为学习太苦了,倒不如玩耍轻松自在。他们只是在老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勉强学习。有的学生谈到学习就头痛,看到作业就心烦,听到考试就害怕,完全缺乏或者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好奇心。他们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被动、应付式地学习。这些学生本来就对学习缺乏兴趣,再加上文言文与现代文、现代语言有着明显差异,就更提不起干劲了。面对这样的学生,文言文能力的提高从何谈起?当务之急,就是要调整学生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两种症状的共同特点是缺乏学习兴趣、缺乏自信。对此,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调整学生的心态。首先,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知识的重要性。利用主题班会开展“读书有用吗”的论辩,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得出共识:不管从事何种职业,就是当个种地的农民,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知识,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哪来的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通过这样的活动来纠正学生“读书无用论”的认知偏差。其次,开展以“名人成长史”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收集有关名人成才的历程,从名人的成长中感受到兴趣对一个人成才的重要。例如:一张曝光的胶卷底片,引起了居里夫人极大的兴趣,进而研究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一颗从树上掉下来的苹果,砸到了牛顿的头上,引发了牛顿极大的好奇,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沸腾的壶水顶起壶盖,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对史学的酷爱,促使司马迁用毕生精力写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语不惊人誓不休”,最终造就一代“诗圣”杜甫;对医术的执着,李时珍完成了惠及后世的《本草纲目》„„ 这些真实的事例,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拨动学生心灵深处那根充满好奇和求知的心弦,在心目中树立起学习的榜样。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再次,学生的求知欲被激活了,但是如果在学习上屡遭挫折,星期又会消失,所以接下来要增强学生的信念,要让他们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认为自己的能力可以提高。对于他们在学习上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表扬,以此来鼓励 1
学生,增强自信。最后,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是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学习、成才的外部条件。在班级形成一股浓厚的学习文言文的风气,利用早读课播放朗读带,让学生感受古文的音韵美,并逐渐形成语感。文言文蕴蓄着华夏五千年的文明,积淀着中华灿烂的文化,引导学生课外收集一些文言小故事,在口语交际课上进行交流评比。这样既可以提高兴趣,又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以上几种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进而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罗杰斯认为“主动、自发、全身心地投入的学习才会产生好的效果”,“只有自动自发的学习,才会使学生全身心投入、才能启发学生心智,提升求知能力,培养学习兴趣,从而喜爱知识,而且会因获得成就而更加努力。”[3]小学阶段,学生学的文言文主要是一些脍炙人口的古诗,进入中学,学生才真正接触到文言文,七年级课本所选的文言文较为浅易,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或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学生能够读懂,获得成就感,进而逐渐消除对文言文的恐惧心理。可以说七年级是学生养成学习文言文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从学生实际出发,探寻有效的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这样阐述:“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4]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陈旧、死板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更有效地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的对象,体现在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上,可以归为三步:一读二译三背。长期以来,很多老师习惯于采用这教学“三步曲”。教学一篇文言文,首先让学生读,旨在指导学生正音;接着便是一字一句的翻译串讲,学生忙于记译文,哪里还有时间思考;最后,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把文章死记硬背下来。这样一来,老师一堂课下来,讲得唇焦口燥,再看学生,个个俨然成了“复读机”、“录音机”、“复印机”,累得够呛。而且本来一篇文质兼美的古文被当成一堆文字处理,索然无味,失去了原有的美感。学习认真的同学尚还能接受,而那些不爱学习的同学,那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一丝兴趣,恐怕就消失殆尽了。这种“一言谈”、“满堂灌”的做法,老师一手包办,惟恐学生这不会那也不会,忽略了学生自己的能力和已有的知识储备,最后弄得教师累、学生厌,吃力不讨好。在毫无兴趣的情况下学习,其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们有必要去探求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利用课堂45分钟,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学习能力。
“教无定法”,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出发,不同的篇目教学方法应是有所不同的。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又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切实学到知识,掌握文言文的阅读要领,逐步形成自主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以下的几种方法有一定的可行性。
1、情境创设法。生动、直观的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使学生能利用原有的知识储备来认知新知识、学习新知识,更容易地学习和掌握新知识。课堂情境创设主要是设置一些巧妙的导语进行学习导入。有些文章可以结合历史背景、历史故事,特别是一些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等学生熟悉的内容,这样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如学习《迢迢牵牛星》,可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对这首诗的意境学生就容易理解了。《劳山道士》可结合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或电视剧《聊斋》,那些神奇诡异的故事深深吸引了学生。再比如学习《愚公移山》,可以播放江涛演唱的歌曲《愚公移山》。歌曲好听,又能引发学生的好奇:愚公何许人?为何要移山?移山成功了吗?后来人为何赞叹?带着这些疑问,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探究中去,从而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2、诵读感悟法。初中语文课本选入的文言文大多文质兼美,其中不乏经典名篇美文。这类文章,非常适合朗读,而且准确的把握朗读技巧,可以帮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并且从中得到美的体验,加深 2
对文章内蕴的感悟。比如《陋室铭》、《爱莲说》、《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可让学生自读,扫清文字障碍,再听录音配乐朗读,学习朗读技巧,品味语言美和意境美;然后小声跟读,读出情感,读出韵味,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来理解句意,理解的同时引导学生逐层背诵下来。如《醉翁亭记》,通过诵读,若能准确把握文中21个“也”字的语气,就能把握此文的主旨,理解作者寄寓在景物描写中的复杂思想感情,而且文中一个“也”体现一层意思,读出韵味的同时就能把文章背诵下来,既轻松又愉快,既学到知识又得到审美愉悦。以读促悟,以悟促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比较阅读法。通过比较,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进一步探究,并能促进知识的迁移运用,使所学知识、技能融会贯通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上升为能力。比较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古文与现代文比较阅读。古文与现代文的比较主要是同种文体的比较。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现代游○记,第六单元是文言文游记。教学文言文游记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已学的现代游记的写法特点和阅读技巧来指导该单元的学习。现代游记的特点主要有交代清楚游踪、抓住景物特征、寓情于景等。而这些特点在文言文游记中也体现出来。如《小石潭记》,让学生根据现代游记的特点来学习,同学们很容易就找出了游踪,明确了第一段是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交代了小石潭的发现过程。接着引导学生找出小石潭的特点,思考文章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而深入去探究作者的情感世界。课文寓情于景,通过对景的理解分析,去洞察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温故而知新”,学生学起来就不觉得难了。学习论说文也可利用已学议论文的阅读技巧来指导,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可以用这种方法。○2内容相关的文言文之间的比较。如《小石潭记》与《记承天夜游》,同为游记,写法也有相同的地方,可那同为被贬之人的柳宗元和苏轼在文中所流露的情感一样吗?这一比较,可以激发学生深入探究,加深对文章的感悟。同时,苏轼的作品也可以放在一起比较,如《记承天寺夜游》与《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比较。用《浣溪沙》中所流露的旷达、乐观的情感,就能更清晰地理解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感情。○3课内文言文与课外同类文言文的比较阅读。这一比较主要是知识迁移运用,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学以致用。这类文章在练习册中经常出现,要重视这些练习,让学生课后去做,并及时讲评。
4、古为今用法。结合现实,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探究文言文中所蕴涵的道理古文内承载着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明,闪耀着先人们的思想光芒,其中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优良传统值得我们去学习、继承,对我们为人处世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如《世说新语》中的《期行》、《乘船》,告诉我们要守时守信;《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体现了做人的诚信,这对于今天的社会来讲,仍是非常必要的精神品质。还有一些古代寓言,如《孙权劝学》、《杞人忧天》、《杨布打狗》,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巨大的帮助。象这类课文,一般篇幅短小,学生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或结合课文注释完全能读懂。字词的学习让学生自主进行或小组合作进行,重点放在对文中所蕴含道理的探究,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体会,并从中获得心灵的陶冶。
5、归纳复习法。这一步骤非常重要。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通过对所学知识系统的整理、归纳,把知识积累巩固下来,就可免去“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才能顺利地应对考试。一篇课文或一单元学完后,进行归纳整理,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一词多义、通假字(教材提法“现在写作„„”,但实际仍用此称法)、成语、佳句妙语等。教给学生归纳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归纳。归纳的过程实际上又是进行复习巩固的过程,把每个知识点落到实处。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逐步有目的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把枯燥的文言课堂变成人人喜学乐学的文学审美课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文言文学习能力,实现了课堂的有效利用。
在新课标的理念下重新审视古文教学课堂,应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把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的主动学习者,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合作”、“探究” 3
精神。教师应转变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变成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真正实现新课标的理念,为中国多出现创新型人才,我们将不断地探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注释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12.[2]《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5.[3]《现代教育技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30.[4]《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5.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15.[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九年级(全套六册),语文出版社,2001.[3]《现代教育技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美)纳卡穆拉,《健康课堂管理:激发、交流和纪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5]《青少年心理障碍个案与诊治》,广州出版社,2004,5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