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岳麓版《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
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
一、课标要求:
1、基础知识: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其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2、能力要求:培养学生阅读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目的,归纳其主要内容,评价历史作用
三、考点:王安石变法
四、重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评价
难点:王安石变法的功过评价
五、教学方法:问题意识教学
六、教学课时:2课时
导入新课:
北宋中期社会问题日益严重,财政危机和频繁外患极大地威胁着北宋的统治。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以 “ 三不足 ” 的大无畏精神,在经
济、军事、科举制度等方面推行新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变法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推行的?其利弊得失如何?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王安 石变法的这些问题。
讲授新课:
探究:王安石变法的时候面临怎样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是怎样产生的?王安石是怎样一一采取措施进行纠正的?效果如何?
一、背景:
1、根本原因:“三冗”、“两积”引起严重社会危机:(什么是“三冗”、“两积”?为什么出现这些问题?危害是什么?这说明王安石变法面临怎样的关键问题?P34-35)
2、庆历新政的失败加剧了变法的迫切性。
3、个人:王安石个人雄伟的抱负和杰出的才能。
(王安石变法得以推行的原因是什么?——才能、精神)
4、目的:为巩固封建统治,挽救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富国强兵。
二、时间:1069—1085年
三、措施:
(一)经济———理财(富国:整顿财政,增加政府收入)
1、方针: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
2、措施:①农业上: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含义、作用)
②流通上:市易法、均输法:(含义、作用)
3、成效:新法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军事———强兵
1、措施:①省兵:精简军队
②强兵: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
2、成效:节省了军费开支,改变了宋军原有编制,使宋军战斗力有一定提高,改善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三)政治—改革选官制度:
1、措施:①改革科举制度—关键。
②改革恩荫制,贯彻择优录取原则。
2、成效:有利于选拨人才,提高官员的素质,保证变法的顺利进行。
(四)教育:
1、措施:改革学校教育
2、成效:扩大选拔人才的途径和灵活度。
四、结局:
1、失败:——元祐更化:1085年,司马光执政,逐步废除了王安石的全部新法,史称元佑更化。
2、宋哲宗亲政,逐步恢复王安石的部分新法。
3、变质 :宋徽宗时,恢复部分新法,蔡京借机行聚敛之实,王安石变法精神已经彻底改变,成为党派之争的工具。
五、评价:
1、性质:探究:王安石变法的性质是什么?
是地主阶级为摆脱严重的社会危机,以挽救封建统治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运动。
2、积极作用:(1)经过新法,政府收入增加,财政状况有所好转;
(2)军队战斗力得以提高;
(3)国力有所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从而维护了北宋的封建统治;
(4)促进了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
(5)王安石勇于改革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3、局限:(同失败原因)
课堂小结:
1、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局限):
①触动大官僚、大地主、富商利益,遭到他们发对,这是失败的最主要原因。②一些地方官执行新法不善,加重了百姓负担,引起民间不满。③宋神宗去世后,变法失去了重要的支持力量。
④王安石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其变法是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其 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所以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统治危机解决社 会矛盾。
2、启示:
① 改革要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顺潮流,应民心。②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③改革会遭到守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认识改革的曲折性、复杂性。④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要信念坚定,毫不动摇。⑤改革要注意用人适中,以人为本,体现百姓利益。
高考链接:(2009年江苏历史25题A部分)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
答案要点及解析:
(1)(从材料中寻找、总结关键词句)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2)(结合所学王安石变法在教育方面的措施,指出司马光相反主张的影响)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影响:禁锢了思想**;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从思想文化对变法的影响角度看教育改革的目的)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2010年山东高考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4分)(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6分)
参考答案:
(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作用重科名资历。(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
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措施。第(1)问通过材料一中“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可以看出北宋的科举考试重诗赋记诵;“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可以看出官吏的作用重科名资历;第(2)问“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可以看出王安石改革中注重实用为主,改革措施根据教材知识作答,较为简单。
【2007年山东高考题】
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二 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三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4分)
(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1)士:改革科举制度;
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 商:市易法,均输法。(2)“非大坏则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
布置作业(星期
早/晚自习):
教学反思:
第二篇:岳麓版《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第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课标要求: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农奴制危机和要求变革的呼声;阐明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对俄国的影响。概述“解放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播放视频材料,结合教材,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从内因、外因加上主观因素等方面分析,理解俄国为什么进行农奴制改革,以及为何采取改革的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必由之路,改革是落后
国家通向现代化的一座桥梁。这是历史给我们的昭示。
三、考点:北俄国农奴制改革
四、重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评价
难点:对俄国1861年改革的评价
五、教学方法:导学+问题意识
六、教学课时:2课时
导入新课:
1814年,以俄国为首的反法联军打败了拿破仑,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以 “解放者”的身份骑着白马进入巴黎。而四十年后,俄国却在1855年的克里木战争中战败,向英、法和土耳其俯首。沙皇俄国何以从令人望而生畏的霸主变成了不堪一击的泥足巨人?俄国向何处去?
讲授过程 :
一 背景
1、军事:(直接原因)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更加暴露了俄国农奴制的腐朽落后。探究:克里木战争的借口是什么?过程如何?实质是什么?
1、战争借口:
2、经过:1854——1856 英法加入土耳其语俄国在克里木半岛
3、实质:俄国与英法争夺土耳其遗产的斗争
4、结果:俄战败 签订《巴黎条约》
5、影响:暴露农奴制的落后
2、经济:(根本原因):俄国落后腐朽的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探究:俄国落后腐朽的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农业、工业落后
3、思想舆论:19世纪,俄国出现要求变革农奴制的呼声:十二月党人起义:主张废除农奴制,实行立宪君主制;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启蒙:
4、政治: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俄国农奴制
5、外部:受欧美工业革命冲击。
二 方式: 以沙皇为首的封建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三 内容:
(一)经济:二一九法令1861年3月3日
A农民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成为政府的臣民,不在隶属于他
们的主人。
B 农民可通过赎买获得部分土地
(二)政治:
1、司法改革
2、地方自治
(三)思想: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开始传入俄国
(四)军事: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式军事管理机构,促进军事近代
化 四 评价
2、积极:
(1)是俄国迈向现代化的重要转折,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 义的过渡,使俄国资本主义有了较快发展
(2)改革使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扩大了自由劳 动力来源,有利于俄国工业发展。
(3)推动俄国社会的发展,是一次历史进步。
3、局限:(1)不彻底性:A沙皇专制未改变,局限于经济基础的改革
B 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使日后成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
(2)掠夺性:农民为了赎地背负了沉重的债务
(3)引起知识分子不满,农民骚动 探究: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如何?
是由封建地主阶级实行沙皇领导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课堂小结:
探讨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1、“近代化’含义:
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领域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近代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多元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2、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1)经济现代化:农奴制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劳动力、资金
和市场,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2)政治近代化:俄类似西欧的资产阶级自由派运动始终难成气候,民主政 治的发展程度与西方国家相差甚远。在政治体制方面上作了比较深层的 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 法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 民主化的气息。
(3)军事近代化:进行军事改革。开始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 军事管理机构,促进了军队的近代化。
(4)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私人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 籍。(5)思想近代化:改革使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法开始传入俄国,越 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变革 愿望越来越强烈,俄国出现了人思想观念的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 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
(6)总之,改革后虽然俄国仍然是沙皇封建君主专制国家,但却促使俄国的近代化进程有了更快发展。
高考链接:
(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25题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材料一 早在战争开始之前,朕难以忘怀的先皇便曾向我国所有忠实臣民以及世界各强国庄严地发表过声明,消除对我们东方教友的迫害和保卫他们的权利是他唯一的目的和愿望。……俄罗斯人!你们的劳动及牺牲不是白费的。伟大的事业已经实现了,虽然这是通过另外一种不能预见的道路来实现的,现在朕可以问心无愧地结束流血牺牲,将宝贵的和平归还朕可爱的祖国。
——《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1856年3月19日)》
材料二 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暴露疾病的症状。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请回答:
(1)就战争目的、结果和影响批驳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的观点。(5分)
(2)为克服材料二中的“关键弱点”,俄国统治者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它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并指出这一举措的局限性。(5分)【答案】
(1)目的:争夺地区霸权;摆脱统治危机。
结果:战败。
影响: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2)举措:推行农奴制改革。
积极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农奴获得了一定的自由,生活有所改善。局限性:改革措施缺乏全面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2008年上海高考34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
俄罗斯人民是否还会 长久地作老爷的破布?
他们是否还长久地
买卖人口,把人当牲畜?
是谁让我们沦为奴隶?
是谁授予他们贵族的权利?
又是谁让他们骑在我们穷人的头上,挥舞着鞭子?
(1)这首诗描述的是什么制度?(l分)
(2)作者对这种制度持什么态度?为什么?(2分)
(3)诗中所说的“人民”的地位后来发生了怎样的改变?(4分)【答案】(1)农奴制。
(2)批判的,农奴制是极其落后、残酷的制度。
(3)1861年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农奴的人身得到解放,在法律上是自由的人(或农 奴获得人身自由),有拥有财产、改变职业、参加选举的权利(或享有财产、职业和选举等公民权利),地主不能把他们当作私有财产买卖、赠送和典押,不得干涉他们的生活。(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33题)(10分)下列是一组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相关的文字和图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略)
①图14描绘了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亲吻主人脚面的情景。
②一个目击者回忆农民听取“解放”法令的反应时说,“农民们愁容满面并且低下了头……农民中怨声和叫喊越来越高……”。
③1876年,一位地主说:“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必要性。(6分)(2)关于农民获得“解放”,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描述?你认为上述哪一描述较为客观并说明理由。(4分)【答案】(1)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农奴制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农奴制造成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2)描述者的立场不同。
若认为①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由农奴主实施,农民只能被动接受等角度来回答(若回答农奴制改革“解放”了农民,使农民获得了“自由”,农民对此表示感激也可给分)
若认为②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不彻底,农民依然受到奴役和剥削,农民对此表示不满等角度回答。
若认为③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地位,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等角度回答。
第三篇: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1课教学案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考试大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教学重点】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前自主预习区】
一、夏商政治制度
1.夏朝:出现公共权力;出现 2.商朝:内外服制度
(1)内服:。外服:。
(2)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的实际权力。商王对的控制力是有限的。有很大的自主权。
(3)商朝弥漫着神权色彩。商王通过。
二、西周政治制度(一)分封制
1.目的:为巩固对全国的统治。2.内容:
(1)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周王的直接驻地。
(2)对象:是分封的主体,还包括、以及等。(3)内容:是土地和人口,主要是土地。
(4)周王与诸侯的关系:西周各诸侯国与王室的关系比较密切,关系更加明确。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各种义务(服从命令、随从作战、定期朝觐、交纳贡赋)。3.影响:
(1)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2)周王确立了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3)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的等级序列。(4)弊端:地方势力强大,影响了周王权力的集中,后导致国家分裂。
(二)宗法制 1.目的:
巩固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和的矛盾。2.内容:
(1)确立严格的体系。实行。
(2)传宗继统,称为大宗,嫡长子的为小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3.作用:
(1)确立起一整套、和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2)有利于,防止,强化。即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动脑筋】:宗法制度有什么特点?
(1)最大特点:(2)(3)(4)【思维拓展】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其区别在于,分封制是一种国家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是以家族血缘为基础的政治制度。(三)礼乐制度:
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结合。(祭祀、占卜)
2.家庭血缘关系和国家政治权力相结合。(宗法制)3.最高统治集团尚末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诸侯国有一定的统治权)4.严格的等级制度。
5.世卿世禄制的贵族政治。
【课堂展示探究区】
【走进高考】 1.(08上海历史,A组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A.分封制B.井田制C.郡县制D.行省制 2.(2009全国文综一)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盂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A.官名B.爵位C.溢号D.行业 3.(2010高考广东文综12题)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B郡县制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 4.(2010年高考湖南文综24题)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 5.(2011·上海单科·6)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
A.国主B.领主C.盟主D.君主 6.(2006广东,26,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古代盛食器具)----摘自《礼记》
材料二凡进食之礼……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食:干饭类食品;羹:有浓汁的食品)----摘自《礼记》
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燕通宴)----摘自《周礼》
材料三羹之有菜者用枝,其无菜者不用枝.(枝;筷子)----摘自《礼记》 材料四考古发现的战国以前的餐叉据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
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人饮食生活的状况.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概述周人饮食生活的信息.(不得直译
和摘抄原文)(13分)
【课后巩固反思区】
一、单选题:
1.西周建立后,周天子分封诸侯国,其中齐国是姜尚(传说中的姜子牙)的封地,姜尚属于受封的()
A.周天子的亲属B.功臣C.先代的贵族D.归附的部落首领 2.《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初“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明 ① 周的封国中,周王亲属做诸侯的居多;② 利用血缘纽带跟分封制度相配合,团结同姓贵族;③ 西周初年民族隔阂严重;④ 利用同姓贵族排斥功臣和先代贵族。()A.①②B.①②④C.③④D.①④
3.依据西周的礼制,天子殉葬用九鼎,诸侯七个,在春秋时期诸侯墓中出现九个鼎的现象,这说明()
A.贵族生活更加腐化B.当时人们更迷信C.等级秩序遭到破坏D.当时青铜铸造业更发达 4.对西周宗法制的作用认识正确的是 ① 有助于解决贵族之间的各种矛盾 ② 巩固了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③ 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④ 有利于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⑤ 保障了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 的特权()A.①②⑤B.①③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5.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
A.周王B.鲁国国君C.卿大夫D.士 6.《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赵姬请逆盾与其母……以盾为才,固请于公,以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又《襄公二十三年》记载:“季武子无适子(嫡子),公弥长,而爱悼子,欲立之。” 《孔子家语·曲礼公西赤问》:“公仪仲子嫡子死而立其弟。”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度B.宗法制度C.郡县制度D.监察制度(03上海历史2)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平叛后,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殷民”指()
A.夏人后裔B.商代遗民C.周朝百姓D.少数民族 8.(2006年上海)《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A.封号和耕牛B.土地和耕牛C.土地和人口D.人口和铁梨近十年来,家谱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受到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成为除正史、方志、考古资料以外最重要的资料来源。家谱取得这一地位的最主要原因是它()A.记载了某一家族兴衰荣辱B.能弥补正史缺载方志粗疏的缺陷 C.增加了历史材料的种类数量D.能起到凝聚社会群体力量的作用
10.(2007上海历史)商鞅一人多姓。史书上说: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卫之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其中“商”姓来源于()
A.自然的崇拜B.所在地方的地名C.母亲的族姓D.因功得到的封地
二、非选择题
11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回答
问题。(28分)
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周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摘自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摘自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四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中书省直接管辖的地区)。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请回答:
(1)材料一主要叙述了哪一历史现象?“周天子弗能禁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8分)
(2)材料二反映了秦朝建立后地方行政制度有什么变化?作者对于这种变化的基本态度是什么?(6分)
(3)材料三中“一切收了”具体指哪些措施?作者对此有何看法?(10分)
(4)材料四中的“腹里”指哪些地区?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4分)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走进高考】
1.解析:A.“封建”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以藩屏周”是“拱卫周王室”的意思,因此这句话指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2.A 3.A 题眼:“家国一体” 考点:中国古代宗法制
解析:古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它保证贵族的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国”“家”结合起来,强化王权。答案:A.4.C
[解析]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考试内容:分封制。分析:知道各省简称,熟悉西周封国,即可解答。选项中各省的简称依次是:(豫、冀)(湘、鄂)(鲁、晋)(粤、桂)。
5.【解析】C 本题考查商时期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商实行内外服制,商王控制着支配内外服的实际权力。故选C项。6.答案:
本题要求考生从两个层次回答问题。
第一层次信息:宴饮时,按身份(等级)分配食品;食具有筷子;食具有叉子;食品的摆放有一定的规定;食具的使用有一定的规矩;饮食行为有礼仪要求。(8分)
第二层次信息:饮食之礼起到加强宗教团结,沟通社会关系的作用;周代已经形成一定的饮食礼俗;饮食礼俗体现了等级有差,贵贱有序的思想。(5分)
【课后巩固反思区】
一、选择题:
1--10.BACCBBBCBD
二、非选择题:
11.(1)历史现象:周初实行分封制,诸侯之间争战,周王权威受到挑战。(4分)主要原因: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与周王朝抗衡,分封制崩溃。(4分)(2)变化: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2分)
基本态度:肯定了郡县制有利于秦朝的统一。(2分)
(3)措施:中央派文官出任州郡长官,设通判监察; 各州郡的财赋,自留一小部分,其余由中央掌握;将禁军划归三衙统领,但发兵权归枢密院,实现了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8分)看法:防止地方割据取得了成功。但是导致地方财政军事力量削弱(或积贫积弱),造成外族进攻时的失败。(2分)
(4)腹里:河北、山西、山东。(2分)
不同:唐朝的中书省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和颁发;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关。(2分)
第四篇:第 6课平等对待你我他教学案
第1框 人与人是平等的
【前置检测】(相信自己我能行)1 2 【学习目标】(学会学习,一起体验求知的快乐)
1、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人与人是平等的。
2、能力:提高学生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解能力。
3、知识:知道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学习重点】【 难点】
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
【学习方法】自学法。讨论法。案例法 【学习过程】(学会探究,一起体验知识海洋中波及的乐趣)一自主学习
任务一 阅读课本p65---p66的第一目资料总结
1张老师与同学商量关于竞选班委一事体现了怎样的师生关系? 2部分同学认为竞选不公平,对这种认识你怎样看?
3老师和同学们对落选者安慰,鼓励而非冷漠,嘲笑,体现了他们:---------a对落选者的怜悯 b对落选者的人格尊重 任务二
请大家根据课本知识,分析课文第二目p66的例子,说说这个九岁的小女孩有没有获得稿费的权利?为什么?
二【小组合作】
1请大家看一则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
2000年3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对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索贿、受贿一案进行复核,并做出了核准对胡长清判处死刑的刑事裁定,并同时下达了对胡长清立即执行死刑的命令。这则材料使你想到了什么? 2请大家阅读短文,思考问题:
英国著名小说《简•爱》中的女主人公简对男主人公罗切斯特说过这样一段话:“你难道认为,我会留下来甘愿做一个对你来说无足轻重的人?你以为我是一架机器?——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能够容忍别人把一口面包从我嘴里抢走,把一滴生命之水从我本子里泼掉?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我用自己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
1、这段话所反映的主题是什么?(人格平等)
2、这段话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三【班级展示】 四【质疑探究】
(一)冬冬和蓬蓬是同桌。有一天,冬冬偷看了蓬蓬的日记,发现蓬蓬在日记中怨恨冬冬欺负蓬蓬,并诅咒他出门被汽车撞死。冬冬看了怒不可遏,马上找到蓬蓬质问此事,并摆出一幅打架的样子。
1、请你来当裁判:情景二中你认为老师会如何处理此事?。
2、请你来发言:上述情境中的事例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学完了《平等对待你我他》之后,我们认识到每个公民在人格、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我们要平等待人;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要自觉尊重他人,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看到不能平等待人的种种现象时,当我们遇到自己或者他人的人格尊严受到侵犯时,相信我们会很好的处理以下情况的。
(二)你的同学小强要求班主任将他的座次调到正数第二排的位置,但他的个子很高,班主任说这次排桌是按照个子的高矮排的,没有答应他的要求,于是小强很委屈,说老师无视他的要求,不能平等待学生,对他一点也不关心,偏向别人。请你对他说几句安慰开导的话。五【七嘴八舌话收获】(只有总结出来,认识才能清楚。相信你一定能行,学会分享,一起收获成功的喜悦)六【课堂测评】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对平等待人的看法,错误的是()a平等待人是现代文明的基本要求。b平等待人体现了对他人人格的尊重。
d只有对处境不利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才是平等待人的体现。
2、对平等的认识,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平等就是“等贵贱,均贫富”。
b平等就是公民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d平等就是要求全体公民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
3、有人认为,家境富裕的人在人格上高人一等,家境贫寒的人在人格上低人一等。对此,下列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a家境贫寒的人无法在人格上同家境富裕的人相提并论,社会上嫌贫爱富的现象太多了。d家境富裕的人在人格上歧视家境贫寒的人是社会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
4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除了在贫富方面有差距,还在智能、相貌等方面的差别,这就决定了()
a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人们在身体、智能、家境等方面的差异,并不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不平等。
b身强力壮的人不受欺侮,因而在人格上高人一等;体弱多病的人易受人欺侮因而在人格上低人一等。
d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只有理论上的平等,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5、关于对人格尊严的表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格尊严就是人格平等。
b人格尊严主要包括肖像权、名誉和荣誉权、姓名权、隐私权、人身财产安全权。d公民的人格尊严是指公民作为一个应当受到他人最起码的尊重的权利,是不容他人侵犯的。
(二)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 四川省内江市一小学老师因个别学生违反课堂纪律又不肯承认,就逼迫全班学生在教室里下跪。
材料二 小学教师李某检查作业时发现小方没有做完,就命他站在教师背书以示惩罚。不服气的小方站在教室外就是不背书,气愤至极的李某就命小方自己脱裤子。小方不愿脱,李某有命令一名学生来脱。请回答
这两位教师的行为是否合法?请同学们结合“人格尊严不容侵犯”进行分析。
第五篇:《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案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及其影响。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道理是认知的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铁器、牛耕出现的出土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培养证据意识;通过春秋时期与西周相关制度的对比,理解社会制度的变化和西周制度的瓦解,培养学生比较思维能力;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认识争霸战争具有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开放创新的思维品质和用联系、辩证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转型,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通过霸业兴替的探究,认识到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意义。【教学重点】
1.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2.诸侯争霸 【教学难点】
1.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2.王室衰微 【教学过程】 导入
大家听说过“问鼎中原”的故事吗?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问鼎”的典故语出《左传·宣公三年》,大意是: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者来到洛阳,在周天子境内检阅军队。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鼎的轻重不当询问。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结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孙满的严词斥责。后来就把图谋篡夺王位叫做“问鼎”。在春秋时期,政局动荡,一些诸侯国纷纷起来争夺霸主地位,出现了纷争局面。【基础知识梳理】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的发展:春秋后期,_________和________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手工业的发展:在农业发展的同时,_________的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3.商业的发展:随着产品的增加,________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_______交换市场,______货币被更多的使用。
二、王室衰微
1.分封制逐步瓦解: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_________逐步瓦解。
2.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_______一带。______虽然在名义上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
3.诸侯国势力崛起: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_______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_________的地位。
三、诸侯争霸 1.背景:(1)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______________”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
2.霸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______和______也先后北上争霸。3.影响:(1)在春秋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2)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合作探究】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利弊?
一方面它确是无义战,灭国杀人,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但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它破坏了僵化和十分落后的西周体制,更重要的是,它既使诸侯国数量减少,逐渐形成了局部地区的统一,又促进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少数民族的交融,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交融高潮。【课堂练习】
1.“千祸其耘”记载于《诗经》,描述了西周时期大规模二人并耕(人力)的集体耕作场景,春秋时期可以看到一种新的耕作场景是()A.使用耒耜 B.牛耕 C.使用耧车 D.使用曲辕犁 2.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A.国家众多,分裂趋势加剧 B.分封制等各种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C.周王室中兴,王权得到进一步完善 D.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3.“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是古人对下列哪一时期政治局面的描述()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4.下列关于春秋时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B.大国争霸战争频繁,百姓流离失所 C.齐桓公“尊王攘夷”,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D.战争连绵不断,分裂趋势加剧,阻碍历史发展
5.阅读下列材料: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不断地进行争霸战争。请回答:
(1)春秋时期,诸侯之间不断进行争霸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2)如何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
【答案】(1)周天子失去往日的权势,无法控制诸侯;几个大诸侯国为了争夺全地、人口及拥有对其他国家的支配权,发动争霸战争。
(2)春秋诸侯争霸对当时的影响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这是消极的一面。但在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教学反思】
诸侯争霸是本课的重点,授课时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明确,以让学生对本部分内容有个全面认识和理解。
(1)争霸原因;(2)争霸使用“尊王攘夷”口号的原因;(3)主要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吴王夫差、越王勾践;(4)齐桓公首霸诸侯的原因;(5)越王勾践尝胆故事的意义;(6)争霸战争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