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效链接课题实施的思考
对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效链接课题实施的思考
阿荣旗四中
于忠江
长期以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阅读与写作的脱节。语文阅读教学就是阅读,作文教学就是作文,好象阅读和作文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结果导致学生阅读怕烦,作文怕难的尴尬处境。而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观下,如何将阅读和写作较好的结合起来,让阅读更好地服务于写作,同时让写作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成了我们语文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东西就靠平时积累,接触的文章多了,自然而然可用的语句也就多了,写起来便得心应手;读到一定程度时,更加熟悉各种表达方式,就可以作到锦上添花,把意思表达得更加圆满。大量阅读可以为作文积累丰富的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但是,中学生毕竟学业繁重,阅读时间有限,而写作更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一种脑力活动,如何在现有的情况下,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阅读和作文能力呢?将平时的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实行课文练笔,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以课文内容作为写作素材,把学生就语言的组织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相互促进。
这种融合在课文教学中的练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在课堂上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均等的训练机会,且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情:在教完新课或某一片段之后进行的练笔,本身就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新鲜真实的反馈,因为这个过程排除了他人发言的干扰和辅助,完全是学生独立完成的。就阅读和写作的关系而言,它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强化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生的练笔必须建立在对课文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这就促使学生主动深入地去钻研课文。第二,有效解决了学生作文没有素材的老大难问题,在培养其敏感的作文意识的基础上,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作文的一大难点就在于无事可讲,无话可说,而这种小练笔以课文内容为素材,为学生习作提供了现成的“下锅米”。而且,这种练笔始终紧扣在学生理解领悟课文的基础上,保证了教学主题的统一性和教学过程的流畅性,理解运用可谓是相得益彰。
那么,如何合理有效的寻找写作的连接点呢?
1.仿写
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我们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大多数是名篇佳作,教师要就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语言运用、表达方式等在课内给予点拔,课外阅读中给予引导,鼓励学生进行仿写。当然,“仿”不是目的,它就像书法中的临摹,只能得其形,不能得其神;所以,我们最终要让我们的学生在“仿”中求“创”,“仿”中求“新”,“仿”中求“活”,以提高写作能力。
2.改写
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重新表达,如改变叙述顺序,改变人称等,如此既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准确程度和深度,又强化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可谓一举两得。
3.简写
要求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语言组织结构形式,概括提炼课文的内容,字数一般为原文的三分之一左右,以此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能力。这种练笔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为主,却不是段意的简单结合,不至于让学生失去对课文的品读趣味性。
4.补续
抓住课文中那些概括抽象但与主题中心密切相关的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对于那些比较简短的文章,可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对课文的某些部分进行扩写:或给句子加修饰成分,或给人物加外貌和心理活动描写,或扩充情节。扩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5.化“我”入文。学习文章,既要能出,即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对之做理性的分析,如分段,段落大意的概括和主题思想的归纳等;更要能入,即以参与者的身份和文中的人物同欣喜,共悲伤,在感情上融入,用心灵去感受,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掌握课文。
课内能留给学生的时间毕竟有限,而“语文百分之七十的所得在课外”(叶圣陶语),因此,我们语文教师更重要的是借助课文练笔的训练,培养学生养成一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从而将之拓展成为“阅读练笔”,乃至“生活练笔”。
当然,练笔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文章,根据不同的学生以及不同的需要,可设计不同的写作内容。
但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的困惑。
一、有些文章找不到较为合适的链接点。
二、课堂练笔的时间在课堂上难以保证,很多时候把练笔放在了课下。
三、作文批阅量太大,有时不能及时批阅,影响写作质量。
以上是在近几个月语文教学过程的思考,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第二篇:对后进生实施有效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对“后进生”实施有效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后进生又叫问题行为学生。如果对这些学生的行为引导不当,就会造成扰乱他人或者阻碍自己身心健康发展的不良后果,常常会出现惹是生非、制造事端、影响教育教学正常秩序的现象,严重的还危及社会。后进生的问题行为可以分为攻击型和退缩型两种。前者指他们的活动过度,行为粗暴,上课不专心,不遵守纪律和规则,与同学不合作,破坏公共财物等,造成对他人的伤害和对社会的危害;后者表现在有些后进生羞怯胆小怕事,沉默寡言,神经过敏,过度焦虑,自卑孤僻,对人对事冷漠,回避与他人接触等,造成对自身发展的影响。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家庭环境的潜移默化。父母的不良言行,对孩子没有责任感,不注重子女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教育方法不当,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或者过分溺爱、要求不严、督促不力等,都容易造成学生的行为问题;其次,学校教育管理的失误。德育工作不适应新时期、新形势要求,不能遵循学生心理、生理健康发展的规律,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把学科成绩看作学生闪亮的焦点,因而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打入另册,造成学生的行为问题;第三,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也是导致后进生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后进生问题关系着千百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影响着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命运。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因此,既要提高理性认识,更要在实践中理清思路,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恰当的方法和可行的措施,对这些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
一、对待后进生,教师要有一颗爱心
爱能产生极大的教育力量。因为有了爱,“皮格马利翁”能使象牙塔雕像复活;因为有了爱,“罗森塔尔”能使普通学生大有进步。爱因斯坦说过:“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为人父母者,因为有了爱,才对子女无微不至,关爱有加;教师只有对学生有了爱,才会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才会尽心尽力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后进生是受伤的花朵,更需要扶持,更需要格外关心,更需要备加爱护,这是每一个教师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如果歧视后进生,就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拒绝教育而永远地落后下去。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道出了师爱的重要意义。
教师有了爱心,才会用赞赏的心态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好强、向善之心,即使后进生也不例外。他们因为成绩差就被教师同学忽视,有时甚至还会受到老师同学的嘲笑,自尊心经常受到伤害,因此他们比一般的同学更需要理
解、关心与温暖。而当后进生一旦得到关爱,那份温馨便会激发他们的自信,从而更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心心相印、情感交融的教育才会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人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一旦学生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老师的话就很容易被接受,师生间就容易擦出理解信任的火花。苏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中说:“儿童的心灵需要极大的关注和爱护。”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确实,爱的力量才是巨大的。
二、教育后进生,教师应多一份细心
不少老师对学生情况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成绩不好或犯点错误,不作调查研究,劈头盖脸就是一通指责,结果教师生气,学生也满心不悦。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一次生物课结束后,一同学向我反映某某上课不守纪律,影响教师和同学,以至于课堂教学秩序大乱。我一听,顿时火冒三丈,因为那一阶段正在整顿班风班纪,经常对学生进行守纪教育,对该学生也进行几次帮助引导,而且在上生物课前还特别打招呼,让他管住自己,努力做个好学生。想不到他竟让人如此失望。于是我怒气冲冲走到他面前,不问缘由,一阵训斥,也不顾其他同学在场,旧账新账一起算,并严令请其家长,再作打算。当时这个学生涨红了脸,什么也没说,只是低着头。我以为他知道错了,也庆幸这一招的厉害。谁知第二天,他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老师,我知道自己上课爱讲话,也影响其他同学,可是我真的想改,昨天你的话让我好难受,因为在你眼里全是坏印象,恐怕永远也无法改变。既然如此,我就是努力也不会有用的。”看完后,我知道自己做了一件多么傻的事:一个愿意进步,又渴望帮助的人被我的粗心伤害了。后来我及时找到他,诚恳地向他道歉,并表示愿意与他共同面对眼前的困难,一起努力。以后,他进步很大,虽然偶有反复,但毕竟是在进步呀!是啊,有时教师的一个小小的失误,很有可能毁了一个学生的前程。
细心还要求老师勤于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情绪心理、身体健康,多和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比如说上课时,当后进生要求发言时,首先给他们发表见解的机会;他们能主动质疑问难时,老师一定要细致解答他们提出的疑难问题;上课不注意听讲时,老师要用亲切的目光暗示他们集中精力;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时,应该先考虑作业是否偏难?损坏公物时,要先作无意损坏的推断;与他们个别谈话时,要先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当他们出现反复时,老师一定要防止对他们产生急躁和怨恨的情绪;在他们取得成绩和进步时,要及时鼓励,使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知道自信是一个健康人格的表现。人有了自信,就会感到理想美好,生活充实。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让每个学生树立做人的信心,享受生活的快乐,积极肯定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是我多年来教育转化后进生的有
效方法之一。
三、面对后进生,教师还应具有一份耐心
要做到耐心,首先要冷静,不急躁。初中生正处于个性的形成阶段,他们对社会有自己的看法,但又不成熟,有时甚至还很幼稚。他们有极强的自尊心,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与尊重,但作为一个成绩差的学生,这种心理往往难以得到满足,于是不免产生一种自卑心理,这两种心理交织在一起,很可能导致他们在个别的事上爱出风头,固执己见,或故意捣乱以引人注目。这时候老师如果不够冷静,一看到他们的缺点就横加指责,很可能一下子触动他们敏感的自尊,从而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事事与你顶撞,处处与你作对,让你时时处于被动地位,无法寻找教育的契机。可见,教育须像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冷静细致是关键。要做到耐心,还必须要有恒心。特别是对后进学生的教育不要有一蹴而就的心理,而要循循善诱,持之以恒。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件艰苦而长远的事业,学生素质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后进生。他们基础差,起点低,要赶上优秀学生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一段时间的刻苦并不能马上显出成效,对此,教师不能急于求成,一两次无效就失去耐心,从此以后对后进生不问不管,任其发展,以致以前的心血白费。
在日本东京都葛饰区有一所驯骑小马学校,它开设于1980年,施教对象是身体和心理不健全的少年儿童。通过让学生驯养小马,练习骑马,增强基础体力,培养少年儿童善良的品行和同情心,真正促进每一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日本这一特殊教育引起了人们的深思,即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关键是如何因人施教,因材施教。这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和借鉴的经验。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的发育期,他们的可塑性很大,为人师者,一个小小的举措,往往关系学生的一生,如能做到陶行知先生所说“捧着一颗心来”,再多一份爱心,多一份细心,多一份耐心,社会上就一定会多一些栋梁之才。
多年来,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既重视对优秀学生的培养教育,更用心去关爱后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取得了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可喜成绩,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好评。我想,作为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只要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特别是对后进学生,坚持用爱心去感化他们,用真心去帮助他们,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会有效地转化好后进生,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篇:对写作教学的思考
如何提高初中生写作能力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教学的成功,有赖于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的不断深入,鉴于农村学校学生作文水平偏差的现状,现对如何提高初中生写作能力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勤阅读
除语文课本外,我们还要指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同时,阅读当代的精美时文和报纸杂志更重要,因为它贴近时代,贴近学生心灵。只有博览群书,才会文思泉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勤背诵
中学时代是人生记忆的黄金时代,许多文学大师都在青少年时代背诵了大量的名篇佳作,从而奠定了坚实的写作基础。我们要让中学生多背诵一些经典名篇和精美时文,品尝历史的文化老窖,呼吸时代的新鲜空气,这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积累,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有了丰富的语感,学生就能写出通顺连贯的文章而没有病句。
三、善于观察生活
繁重的课业负担和狭窄而封闭的生活空间,使当今中学生信息闭塞,生活单调,无话可写。因此,解决中学生“写什么”的问题远比“怎么写”更重要。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认识生活,思考人生,亲近艺术,感受生活,把写作教学向课外以上延伸,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多写随笔生活见闻,让作文回归生活,努力使作文过程成为学生求真、养善、立美的过程,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意识,思维活跃,能思辨、能争鸣、能探索,善于以写作反映生活的人才。
四、要学会想象
启发学生的想象,弘扬学生的个性,施展学生的才情,使学生的作文插上想象的翅膀。我们不但要求学生在作文中有想象的灵感,更要注重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启发和锻炼想象,所谓“流水不腐”,在作文中就指内容插上想象的翅膀而产生的那种动感。
第四篇:对有效教学、有效管理的理解与思考
对有效教学、有效管理的理解与思考
一所学校,在今天如何可持续发展,我认为,当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基本完善、生源状况优良、教师队伍素质良好的时候,学校管理的重点应放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上,尤其是有效或高效管理,这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想如何有效管理,必须知道课堂教学应管理什么;要明白管理什么,必须清楚教师的哪些教学行为是有效的。依据这样的逻辑推理,从三方面谈谈我的思考。
一、对“有效教学”的准确理解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那么,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有何区别呢?(1)主体不同,前者是指教师,后者是指学生。但教师的教更多地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表现出来。(2)目标不同,前者是任务观点,限在“知识与技能”这一层次,后者是发展观点,是教学三维目标的整体体现。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目标,更多地反映在三维目标整体性的发展。(3)影响不同,前者只对学生的当时现状负责,后者则是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负责。当今课堂教学的追求,应着眼于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的本质区别,就是学生的发展有没有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所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学效益”,而非“教学效率”。“教学效益”更好地体现了教育的终极意义生命关怀!因此,“教学效益”永远比“教学效率”重要。
二、实现有效教学的策略
(1)有效教学教师应具有的态度和追求的人格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否体现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新课程倡导与追求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和平等。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人格魅力,或者说教师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2)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基本实施策略 在课堂教学学生问卷的调查中,有这样一道题:“在何种情形下,我才能学得最好?” 经过我们广泛的调研,结果表明“当学生有兴趣时;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我才能学得最好。”这样的教学,我们称之为是有效的。那么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呢?或者说,有效的课堂教学,有哪些基本实施策略呢?我们认为,以下一些教学策略,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学校在教师课堂教学中具体管理什么
(1)教学目标简明宜检测,倡导目标设置问题化;(2)教学流程清晰宜实施,要有学生的活动安排,教师自己对教学内容的思考,尤其是课型(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范式要规范;(3)教学内容完备宜反思,课时齐全,小结、课堂检测、作业等内容详实。
四、学校怎么管理教师的课堂教学
1、制度规范——约束。
2、激励机制——奖励。
3、情感投入——和谐。还是那句话,教无定法,但有方法。管理教师的教学 必须管理好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和逐步深化的今天,让我们用智慧、勇气和热情,努力构建一个充满情趣的课堂,一个生成智慧的课堂,一个 激情澎湃的课堂,一个关怀生命的课堂。这样的有效课堂,有效教学,加上有效的管理,学校教育、教学、教研的可持续发展就能落实,教师的专业发展就能实现。
第五篇:对实施“初中化学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的反思
对导学案的设计与使用的反思
巢湖市黄麓镇中心学校
刘家根
根据课题研究的计划,在九年级实施 “初中化学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模式研究”。通过对课题研究与实施,有许多关于课题的一些感想和认识,现将自己在课题实施过程关于“导学案的设计与使用”作一个阶段性总结与反思。
根据课题研究的要求,在学生学习新课内容之前要进行预习,预习的依据是由教师编写本课题的导学案,引导学生预习,找出学习中存在的困惑,老师收集批阅后,根据学生暴露出来的近共性问题,经过讨论、老师指导、讲解,帮助学生学习。按照此模式一步步的进行,应该对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同时在学习方法与策略、学习思维能力的提高上有帮助,从而在激发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积极参与,乐学、会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为了更好地使学生正确的使用预习案,发挥其在课前预习中的作用,课题实施一段时间后结合学校举行的第一次月考,在第八周给本届学生进行了“九年级化学学法指导讲座”,使学生认识到在化学学习的应该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与策略,向学生介绍如何利用好“预习案”进行课前的预习。
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感觉到有相当多的学生对于预习案使用的目的和作用认识不足,学生把“预习案”当作课外作业和任务来进行使用,再加上每节课后的巩固练习,使学生感觉到课后的作业量大、负担重,却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逐渐淡却,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降低,学习成绩与前几届学生相比没有觉得有多么大的改观。究其原因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反思:
一、预习案的设计变成了问题的罗列或内容习题化。
问题或习题的设计缺少问梯度。有些问题显而易见,缺乏引导学生思考的力度,有些问题的提出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预习部分的难度就很大,学生根本无法入手,从而失去了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要使导学案能真正成为学生预习的目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要有利于学生开放思路,开阔视野。好的问题有利于实现教材难点、重点突破,有利于启发、开拓学生的思维,有利于老师在课堂上“导”的顺畅、“导”的精彩,最大限度地发挥预习案的作用。因此,预习案中的问题应该结合课题中将要学习的内容、来源于生活中、学生中的真实性问题,问题的提出要体现针对性、层次性、梯度性,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考虑,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不但有利于学习新知识,还会生成新的问题,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
二、预习案的使用没有及时进行三查反馈
由于预习案的使用没有及时进行三查反馈,这样对于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一课题结束之后在下课题学习之前一天将下一课题的预习案由学科学习委员分发给每一位学生,学生也将这些预习案当成作业,有些学生甚至在没有对课本进行阅读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想象或经验写完,至于是否符合要求、正确与否,就不再管了。而教师则是对学生完成的预习案进行批阅,记录并发现问题,然后上课进行讲解、订正。而这种讲解订正则是根据课前事先准备好的教学设计方案完成的,缺少了对学生存在的近共性问题的讲评、个别学生出现问题的辅导讲解。因而,有许多学生认为老师发下来的预习案就是课后作业而按照作业来处理了,没有真正地起到预习案课前预习的作用。因此,对于预习案的使用,一方面教师应该给学生讲清其作用,指导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预习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情况、学习的基础和达到的学习目标来认真、如实的完成;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前要及时的批阅,发现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所存在的近共性问题,对于个别学生存在的个别问题,根据该学习内容在教学中的地位,有针对性对进行有效的渗透、集体讲解与个别辅导讲解相结合,这样使学生真正地认识到预习了,学习的效率就会有很大的提高,从而能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践与创新能力。
此外,预习案的设计与使用过于僵化,没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认知特点等。
简而言之,我们在实施课题研究时,要以学生为本,贴近生活,创新思想。课堂教学应该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突出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注重学法的指导的教学策略体系。体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导学导练、当堂达标,真正实现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