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美术创作媒体开发利用的策略与方法
小学美术创作媒体开发利用的策略与方法
海兴县育红小学 刘桂芳
随着教育理念与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多媒体等高新技术应用于美术教学,使其达到了新的高度。这在美术教学中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丰富了解决了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的手段,为中小学美术教育摆脱传统观念的滞后成分,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提供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课前老师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因素、老师因素等诸多方面考虑,进行精心设计,操作。例如:在“火火的向日葵”的一课教学中,老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向日葵”火热的姿态,制作了一个极富感染力的课件,将充满激情的莫扎特的《小夜曲》作为课件的主题曲,独具匠心地引导学生听赏、感受、想象向日葵的舞蹈,乐曲火热的情绪色彩,活泼动感的节奏和舞步般的旋律让学生的激情得到了迸发。这时教师又及时通过媒体出示4种不同的线条,让学生寻找出和向日葵舞蹈相符的线条,在老师巧妙的引导下学生步步深入,逐步理解感悟到了要用绘画语言来表现向日葵的情感的话,跳跃起伏的线条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总之,我们都知道绘画离不开线条,特别是儿童绘画,从涂鸦时期,孩子们就学尝试着用各种各样的线条来表现自己所感知的简单形象。而在“火火的向日葵”这一课中,我为了让学生学会表现第一步就是先引导他们去感知。我精选乐曲,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把音乐融入绘画,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听觉感官,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 的学习激情,为学生真切地感受舞动的线条和火热的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创设了很好的情境,使学生对舞蹈的向日葵抽象的理解变为具体的感知,为学生能更好地了解梵高的油画作《向日葵》及最后学生大胆地用油画棒勾画表现向日葵的姿态作了充分的准备,教学达到了最佳效果。
第二篇:医院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问题与策略
医院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问题与策略
解放军总医院刘丽华
[关键词]医院信息资源 开发 利用
[摘要]本文基于信息资源在现代医学发展中的战略价值、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内核作用以及国外卫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成效,分析了我国医院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指出目标停滞、认识偏差、管理角色缺位、标准化滞后是制约医院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作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发展战略,并探讨了在模式转变、资源体系建设、标准体系建设和技术体系建设等方面促进医院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策略。
1.引言
信息化的核心和本质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是重要的现代战略资源,已成为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国际竞争的焦点。新时期,提高卫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将是增强我国卫生服务保障能力和国际化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国际上,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卫生信息资源建设,把信息和知识作为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关键资源,形成了卫生信息资源理论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和管理应用体系,加快了全球卫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竞争步伐,与发展中国家的数字鸿沟在继续拉大[1]。
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有效进展,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明显滞后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系统建设;特别是对卫生信息资源价值的认识和重视不足,严重制约了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从医院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现状上看:一方面信息总量在不断增加、范围在不断扩展,特别是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信息资源在临床诊断治疗、医学科学研究和医院管理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另一方面遍及在各个部门的海量数据和信息闲置浪费现象十分普遍。导致信息资源需求的快速增长与利用匮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如何使丰富的医院信息资源在承载医疗核心业务的同时,对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问题,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医疗成本,辅助临床和管理决策及促进医学科学研究等方面同步起到信息财富的支撑作用,是当前医院信息化发展建设中需要认真思考和迫切解决的重大问题
2.1 目标的停滞性
信息化建设,在不同的时期,应该有不同的目标定位,并呈阶梯式发展。内容和方向应随着已有基础、技术、内外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需求的变化而变化。[2][3]。2.医院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分析
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直到目前为止,总体发展目标大多数仍停滞在软件、硬件、网络等以IT技术为内容的定位上。以工业时代电力化建设目标的发展历程为参照:其初始目标是依靠电力设备和技术建设解决照明、取暖等生活问题以及依靠电力动力解决生产问题,随着电力资源的低成本获取和高储备技术的发展,利用电力资源变革生产模式、提高社会生产力,改善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成为重要的发展目标。
同样,信息时代,信息化建设应从初期以引进先进的IT技术和方法,进行医院手工作业的自动化转变为目标,随着信息资源的低成本获取、高性能储备及成指数增长,其发展目标应发生战略性的转变。
在未来发展中,以信息资源在业务、管理和科学研究中的高效利用为目标,才能够变革传统的经验式医学模式,建立循证医学体系;变革垂直低效的管理模式,建立信息化支撑的科学管理体系;变革孤岛式的医学科学研究模式,建立以科技信息资源开放共享为纽带的协同研究模式。
2.2 认识的偏倚性
数据与信息的认识
对“医院信息资源”的认识,包括医院管理者、业务技术人员和信息职能部门实施者在内,通常所理解的含义主要是大量的待分析研究、加工处理的数据,对“开发利用”的理解则是对数据资料进行广泛采集并建立各种数据库系统。总之,是以数据资料利用为中心的认识。
事实上,数据不等于信息,数据只是信息的表现形式。数据与信息的区别在于:数据是客观事务的原始记录,也被称为source data,信息则是经过加工处理之后的数据,也被成为information。
并不是所有的原始数据都能成为信息,需要在需求驱动下,经过专门的筛选、分析、梳理、归纳,按照一定的条件进行组织并发布,才能成为信息。网络化医院计算机系统每天都在采集大量的诊疗操作原始数据,将这些海量的数据,按着目标需求,通过专门的组织和人员,定期进行有的放矢地梳理、归纳和整合,才能将其转化为非常重要的信息。例如:将住院病人日常诊疗过程中的原始数据按医院质量效率管理需求,梳理归纳出病种收治信息、合理用药信息、感染信息、费用信息、新技术开展信息等,就可以用于支持临床诊疗再利用并辅助管理决策,进而达到降低医疗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诊疗质量效率的目的。
信息资源存在与应用的认识
医院网络信息资源可归纳为两大类:一是以医疗事务处理数据为主体的,存储于HIS后台系统的海量内部信息;二是长期以来不断引进积累的,以科技文献数据库、医学知识数据库为主体的大量外部信息。这些使医院拥有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但信息资源的存在和拥有与有效利用之间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我国科
学家尖锐指出的:中国是个数据大国,但不是数据强国,遍及在各领域的信息资源浪费现象十分突出。以临床医师信息拥有与利用不足为例:网络化环境下临床医师每天都将面对来自内部和外部各类数据库系统提供的,病人检查、检验、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动静态图像信息、日趋复杂的实验室检验结果信息、不断被报道的疾病诊治新业务技术进展信息、新的药物、材料、仪器设备的问世等海量信息而不堪重负,他们迫切地需要帮助其快速消化这些存在的,呈指数增长的信息,使他们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作出经济、时间限制条件下最恰当的临床决策[4]。
2.3 管理角色缺位
随着信息资源战略地位的提升,一个新的管理角色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首席信息官)诞生,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美国权威的《CIO》杂志对CIO的定义是:负责一个部门(或企业)信息技术和系统的所有机构高级官员。许多国家或不同的领域对其职能也有着相关的描述,如:CIO需要具备业务和管理两方面的知识,需要具有多功能的观念,能将组织的业务调配战略与管理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尽管其间可能存在细微的差异,但对于CIO在担负着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服务、信息战略、知识管理、智力资本评估、信息技术战略与业务战略规划与整合,并通过指导信息技术的利用来支持企业的角色却是一致的。CIO在信息化建设规划、信息技术发展以及信息的有效利用方面承担着领导角色。而目前我国各领域尤其是医疗卫生领域CIO角色普遍缺失。
我国医院HIS系统的巨大投入、快速发展与信息资源利用匮乏的矛盾,表面看似与数据关联分析整合、数据质量与标准、IT人才与技术等问题关联,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与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规划、投资和预期成效相匹配的管理角色缺位有着重要关系[5][6]。
2.4 标准化滞后
在以单一的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为主要目标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初始阶段,信息标准化问题表现并不十分突出。随着多系统并行、电子病历的设计与开发、数据集成、信息交换与共享需求的出现,标准化问题日益暴露,特别是在应用系统建设向资源体系建设的转型过程中,医院信息化建设面临着层次更加深入、范围更加广泛的标准化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卫生信息标准化工作一直落后于发达国家。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自上世纪90年代就高度重视包括卫生信息模型、代码、术语、接口、协议等方面的卫生信息标准化研究,如:HL7RIM、PHCDM、NIDD、DOCOM3、SNOMED、LOINC等等。我国2003年卫生信息标准才开始起步,2006年国家卫生部才正式成立卫生信息标准化委员会。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卫生信息标准化研究滞后导致了整个行业在网络化环境
下都面临标准化的考验。因为在以网络信息资源为支撑的现代医院管理运营中,各类业务数据的采集、传输、汇总、交换与共享贯穿于医疗、护理、手术、辅诊、检验、药品管理等医疗业务工作的全过程,这些不仅需要数据元、数据模式、数据分类与代码、数据交换协议、数据接口等卫生信息基底标准,还将广泛依赖医学概念、术语、代码等专业信息标准以及操作规范、业务流程等网络环境下全新的管理运作标准。
3.医院信息资源利用策略
3.1 促进IT模式向IR模式转变[7]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模式是信息技术模式,IR(information resource)是信息资源模式。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作为医院信息化建设下一个阶段的重点,应该是我国新时期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发展战略,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匮乏问题,使其发挥应有的医学科学、经济和社会价值,需要给予战略性思考、系统性规划、专业性研究和建设性举措。
信息化建设模式的阶段转变应该是促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首要条件。应紧密围绕以下方面进行:即从信息技术阶段转向信息资源阶段,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转向深入应用阶段,从业务系统建设阶段转向集成系统建设阶段,从数据汇集阶段转向资源效益阶段,进而逐步实现从数据大国向数据强国转换。
3.2 构建医院信息资源体系
医院信息资源体系建设应包括资源规划和资源设计两个方面的内容,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看出,医院信息资源体系建设必须依托良好组织保障体系和管理运营机制,信息资源规划与设计的实施必须以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信息技术为支撑。
3.3 将信息化全程纳入标准化轨道
目前我国许多领域都相继出台了包括“信息化标准体系”和“信息化标准化工作规范”为基本内容的《信息标准化工作指南》,为促进医院信息标准化工作提供了参照。根据我国医院信息资源利用中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标准化工作的组织、实践和成效,认为我国应尽快将医院信息化全程纳入标准化轨道,并高度关注如下内容:
从上图可看出:医院信息标准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加强组织、管理和技术等方面的保障。
3.4 增强“需求-信息-服务”三位一体的技术建设
计算机网络与数据库系统发展到今天,技术问题已经不再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设计与实现的主要矛盾。但技术与管理,技术与需求,技术与服务间的同步协调和统筹规划将是技术建设的关键问题。目前可以从需求出发提升数据环境、构建信息服务技术平台着手增强“需求-信息-服务”三位一体的技术建设。 提升数据环境
提升数据环境是将传统的、面向应用的数据环境提升为面向主题的数据环境。面向主题的数据环境是具有系统性和一致性的、本来意义上的数据库系统,是集成化的数据环境,在这种数据环境中能有效开发和运行企业级的信息服务系统。面向主题的数据环境其主要特征:一是满足需求驱动,关联设计,不是孤立、单一的应用驱动,数据独立于程序;二是随着应用系统的增加,数据库数目有特定的增加趋势,但到一定时候趋于平稳,不再随着应用系统的增加而增加,而呈现稳定的、可控制的和有序的数据环境[4][8]。
构建信息服务技术平台
信息资源的利用最终需要把信息资源推送到用户桌面,并提供友好、灵活的表达,方便快捷的应用,这需要建立以信息服务为主体的技术平台。信息服务技术平台的设计和功能不同于以业务处理应用为主体的医院HIS系统技术平台,需要构建一个以信息分析、信息组织、信息集成、信息发布、信息发现、信息获取和信息应用为主体的网络化信息服务技术平台[9]。
综上所述,时代呼唤信息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信息化建设重要使命。
4.参考文献
1)IT168网刊:《我国企业信息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http://publish.it168.com/2005/0803/20050803057601.shtml
2)光明网《信息化理论体系亟待建立》
http:///2005/0610/20050610006701.shtml
4)计世网《数据管理的基本概念》
http://.cn/cio/research/dictionary/htm2005/20050421_13M7Q.asp
5)IT168网刊:《CIO的职责是什么》
http://publish.it168.com/2005/0801/20050801033301.shtml?cChanNel=13&cpositioncode=305
6)CIO时代网:《CIO的战略信息管理》
http:///ReadNews.asp?NewsID=13925
7)西部资料网《信息化要尊重知识转移律》
8)IT168网刊:《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四步走》
http://publish.it168.com/2005/0701/20050701001801.shtml
9)北京统计信息网:《什么叫信息化指数》
http:///lhzl/tjwd_2006/200701/t20070123_84122.htm
第三篇:策略与方法
小学生文明礼仪特色教育策略与方法
根据对小学生文明礼仪知识、行为等问卷调查,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于2010年9月张集小学领导经过精心研究讨论,决定以“小学生文明礼仪”为学校特色,形成一种文化与精神引领学校各项工作的实施与开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学校的特色。从而深化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群体的产生,在家庭教育中,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文明礼仪教育相对薄弱,更多的家长则是在不断满足孩子精神和物质的要求上,放在头上怕吓着,含在口里怕化了的过分溺爱,使孩子在生活中逐步养成了依赖、自卑、任性、唯我独尊等不良心理。随之而来的不文明行为习惯一一呈现在他人面前。在学校的行为存在某些不和谐因素,例如不文明用语、打架、起哄、乱扔垃圾、走廊上追逐打闹、走路推推搡搡等,学生的文明礼仪修养与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给学校教育带来负面影响,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明确提出了中小学创办特色学校的要求。这是一个实实在在、有重大意义的工程,不容我们忽视!我校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针,以践行八荣八耻为契机,结合我校在文明礼仪教育方面的探索所取得的阶段成果及成功经验,期望探索文明礼仪特色学校教育运行机制策略方法研究,打造独具特色的礼仪之学校。期望在深入分析、明确特色学校内涵的基础上,立足于我校文明礼仪教育的实际,积极探索以学校行政部门为导向、学校教科室为支撑、以学校大队部为统领,以学校班级为实施主体的“四位一体”的特色学校教育策略,从课程改革的角度出发,本着“立足与导、着眼与小、放眼与长远”的思想,为孩子的将来着想,把我校办成淮安市淮阴区的文明礼仪特色学校。
一、主要工作
第一阶段——组织学习、宣传发动、特色项目创建阶段(2010年9月——2011年1月)
2010年9月-2011年1月确定研究人员及对象、收集相关资料,初步完成实验方案,接着对学生礼仪行为进行调查分析,广泛收集资料,分析我校文明礼仪建设已有研究成果,找准切入点,形成特色项目,拟定研究方案。完善礼仪教育特色组织、制度建设,制定短期、中期、长期实施规划。同时完善我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及其监督、考评制度。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特色建设阶段(2011年2月——2011年6月)修订《文明礼仪读本”》,编印文明礼仪家校联系手册,制定学校礼仪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措施,形成一个德育分流工程。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辅助的礼仪教育模式。学习部分具有特色研究基础的“特色学校创建”经验,邀请专家对课题研究的价值、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进行论证。
第三阶段——总结提高、全面推广阶段(2011年9月——2012年1月)依据学生文明习惯形成的四个环节:认识——强化——内化——外化本阶段分四学期完成:
本阶段组织我校研究人员分析本校特色研究资料,聘请专家对我校的办学思路、办学特色创建等工作进行指导;在分析总结我校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归纳出一系列特色办学的基本策略、衡量指标,及具体优差等级标准,依此衡量学校办学的特色和水平,找出阻碍其特色办学的主要问题和不足,并制定改善或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总结形成特色学校创建的“三位一体”模式和具体策略。第一层面:认识 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根本论述。人对世界的反映过程,是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是人类追求并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人的认识不仅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能动性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小学生对文明礼仪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认识过程,就是对文明礼仪文明礼仪行为习惯规则的分辨、识别、理解的过程,是对文明礼仪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正确的能动反映。具体内容表现为:①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内容的认识;②文明礼仪行为习惯作用的认识。
1.以校本德育课程为依托,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
我校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课题实施目标,开发了中华传统经典名著校本课程。按照“讲故事—明道理—提要求—重践行”的途径,挖掘中华传统经典名著中“忠、孝、礼、勤、俭、让、仁、诚”等内容,吐故纳新,结合时代要求,编写了《小学生礼仪》的校本教材。(1)校本教材。
(2)校本课程的延伸。把传统美德故事,《弟子规》《三字经》四书中的经典名言警句,近现代爱国主义教育作为课程的一种延伸,并把每一个德育项目都用口号贯穿行动。(3)校本课程的使用。
《小学生礼仪》利用“地方与学校课程”进行。
第二层面:强化 是对学生基于已有的习惯行为经验和知识,运用必要的工具,作用于客观对象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活动,是能动地、创造地对获取的信息不断地进行加工,形成真理性的习惯行为认识和观念的过程。向学生提出习惯形成的要求,必须先强化小学生的认识。
创设“至善至正”校园文化,加强传统美德熏陶。
在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时,以“明礼善行德润人生”为理念,将现代文明气息与国学传统文化底蕴,与“站好走好人人争好”的校训有机渗透,揉和“校史文化、现代礼仪、古代礼仪、师生风采等文化墙”、“浮雕墙、学校赋文墙” 等主题鲜明、图文并茂、富有教育性、趣味性的校园文化,不断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以“文化”为切入口,以德育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建设高品位的班级文化。在班级里营造一种充满柔性的、温和的、情感的精神(风气、氛围)、制度、关系和环境的互相融合的文化。每个班都根据自己的实际设计班训、行为准则,建立图书角、荣誉栏和展示台,提供学生交流传统经典名著的平台,展现学生文明的闪光点。第三层面:内化 是把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把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把不稳定的认识转化成稳定信念。内化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刺激—理解—接受。“内化”即食物的消化,“内化”的前提是人饿了。因此,小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内化前提,就是主体必须对特定文明礼仪行为习惯有了内心需要,对行为规范有了意识自觉和认同感。只有这样,内化才成为可能。行为规范的内化是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是否能真正形成的关键。学科课程中有机渗透传统美德、传统文化,增强文明礼仪教育实效。在语文课中,加强对经典诗文的教学,挖掘教材中的传统美德的要素,宏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内化成自己的礼仪行为。在音乐课上学唱经典诗词歌曲,使学生对诗词中所蕴涵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美术课上让学生选自己喜爱的诗句,根据对诗句的理解绘画,并把学生的优秀作品收集起来,制成作品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把品德课中的教育内容及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进行了归纳、整合,形成了目标明确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
第四层面:外化 是学生自动地将行为规范表现为外在的行为。行为规范的“内化到外化”是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是否真正形成的标志。外化行为直接与行为规范相对应。开展体验教育,践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将传统美德教育和少先队体验教育结合起来,构建了校内“学校——班级——个人”和校外“学校——家庭——个人”三个层面的学习网络。在学校层面,利用校会、大队活动、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时间对全体师生进行叙事说理,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德育人,从规范学生文明礼仪行为做起,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如:开展“一周一个好习惯”的活动。着力于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制定《五小文明活动方案》《路队放学实施方案》《隆化六小文明礼仪小标兵争创活动方案》;定期开展专题体验评比活动周:“五小文明”小标兵如“地面无纸巾日”、“抽屉无垃圾周”、“无追跑中队”、“无欠交作业周”、“和电视say goodbye”;配合“一周一个好习惯”的活动的开展,开展“好习惯标兵”的评选、习惯和我一块成长”的征文评选、“一周一记”等活动。让“好习惯标兵”在升旗仪式上亮相,表扬并授予他们作为升旗手的荣誉,调动了同学们参与活动的热情,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在班级层面,通过早读、诵读、抄写经典诗文和传统美德的警句名言,认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体验传统美德的价值;通过集会、班队活动,自主制订班规、班训,在讨论、筛选、确定、执行班规中自己教育自己,让学生在个人层面上努力规范自己。在校外的层面上,通过召开家长会,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以专题讲座、交流研讨、印发资料等形式让家长参与传统美德的教育,并以身作则,影响教育孩子。
(二)策略与方法
1.组织教师学礼仪、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师学习教研理论,制定课题研究实施计划。让教师设计礼仪课教案,开展说课、上课、评课系列活动。深化文明礼仪教育。
2.本实验是全校性实验,每周全校集中收看礼仪专题讲座。学习文明礼仪,同时利用校本课程---《文明礼仪读本》和新修订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弟子规》、《三字经》、《四书五经》读本选编为教学蓝本来深入学习文明礼仪。3.利用校本课程---《文明礼仪读本》和中华传世经典选编读本把礼仪课做为学生道德体验教育基础训练课,采用分散和集中相结合。在自然常态下进行每班每周一节课;同时加强礼仪教育在各科教学活动中的渗透,尤其将校本礼仪课教学与思想品德课整合,强化道德认识,进行文明礼仪行为道德体验的训练。
4.学校大队部开展大型的文明礼仪主题活动训练学生文明礼仪,同时在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中学习实践文明礼仪(社会调查、综合实践活动与农村小伙伴交往,通过礼仪课堂教学,口语交际礼仪的运用得以强化); 5.各中队也利用晨会、班队会活动作为礼仪教育拓展课程,诵读中华传统经典名著,扎实规范学生行为,让学生自主设计自主评价,全员参与。
6.学校组建文明礼仪特色训练队,分阶段总结、评比。每学期评比礼仪特色班,为特色班级挂牌。评比、表彰礼仪小标兵。开展“最受学生喜爱的老师”评选、表彰。以榜样带动师生自觉遵守规范自身文明礼仪行为。
7.创设良好校园环境。把有关的礼仪教育内容的誓言、警句做成礼仪展板、专栏张贴在校园里,从而净化美化文明校园,使学生一入校园,就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礼仪氛围。
8.加强与家庭、社区的联系,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情况。家长参与对孩子家庭礼仪、社会公德礼仪的培养与评价,以形成家庭礼仪教育的氛围和教育场。学校设立“红领巾监督岗”按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九条要求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检查评比(从晨起上学在校放学回家就寝前等规范出九项具体要求),通过队员自评、家长评、教师评、学校综合评,评选出本学期的文明礼仪之星和文明礼仪小标兵。
9.让学生编写传唱校园礼仪三字歌;开展礼仪知识竞赛,礼仪行为表演等活动 ;收集古典礼仪名言,宣讲古人、名人礼仪故事;开展中华传世经典名著咏读等等形式教育活动。
10.向学生家长发放文明礼仪教育的倡议书,扩大文明礼仪教育的辐射面,增强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度。
第四篇:公共沟通与媒体策略
名解5*5’=25/10 简答6*7’=25/12论述15 + 18=33/
4“把关人”理论
把关人又叫守门人,由美国传播学者库尔特卢因提出的概念,用以说明传播者在新闻传播中的控制作用。大众传播在新闻与信息的生产与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传播者在每一个传播环节中,都从超过可能传送的新闻信息中进行选择,控制信息的流量与流向,直接影响受传播者对信息的接受与理解,传播者也就成了“把关人”。“把关人”理论说明: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新闻报道不足、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这道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只能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把关过程说明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与信息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根据传媒的立场、方针和价值而进行的取舍规则和加工活动: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及社会文化等多种要素的制约,与媒体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由优先人选,优先得到传播:媒介的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其中虽然有记者、编剧个人的活动、但“把关”的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舆论领袖
这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其特点是:与被影响者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等级关系,广泛分布在社会各阶层,影响领域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社交范围广,信息渠道多,大众传播信息接触量大。舆论领袖在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和过滤作用。
*知沟假说
是关于信息社会中大众传播与社会阶层化问题的理论,由美国学者卡茨曼、蒂奇诺提出。核心观点是:尽管大众传播可以带来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但在现存的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下,由于经济富有者能够比贫困者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和知识,因此大众传播越发达,富有者和贫困者之间的“知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知沟”假说提出了信息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困者”之间的两极分化问题。
*新闻媒介
是指以传播新闻信息符号为主的物质载体,包括报纸、新闻性杂志、通讯社、广播、电视、网络等。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媒介是泛指所有新闻信息的媒体,既包括大众新闻媒介,也包括人际传播中的语言符号或非语言符号等载体。狭义: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的大众传播媒介。包括报纸、新闻性杂志、通讯社、广播、电视、网络等。
*大众媒体
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指在大众传播活动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媒体与舆论相互间关系(3)
舆论是公众的意见看法。公众的意见看法是一定历史背景下,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1媒体要反映舆论 美国政治学家J 布莱士在其《美利坚民主国》一书中认为,报刊有三个重要功能;作为事件报道者和讲解员的功能;作为政治主张代言人的功能:反映社会上读者一般—的“测风标”功能。
2媒体要引导舆论 面对驳杂的舆论,媒体不是被动地反映,而是要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感,用正确的思想去影响舆论,改变舆论中错误看法。
3形成舆论 媒体在一定特定时期,在传播新闻事实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舆论、调查等多种形式,围绕中心话题进行讨论,从引起民众的讨论兴趣,并进而形成社会的舆论热点。*党管媒体
我国,媒体的所有权是国家。执政党对媒体拥有管理权。这就是“党管媒体”、“政治家办报”的原则。具体来说,媒体的负责人由地方党委任命。媒体的资产所有权属于各级地方政府、由于政府不拨款,媒体的生存依赖于商业广告,所以媒体又表现出商业广告特征。从所有权看,我国的媒体确实是国有体制。但从媒体的商业运行看,我国的媒体又具有产业特征。所
1以,有人认为,我国的媒体具有宣传性和商业性的二元特征。也有人认为,从政党和政府角度看,媒体是喉舌;从社会系统运作看,媒体具有相对独立的系统;从信息经济形态看,媒体又是产业。所以,我国媒体呈现出三元特征。
政府新闻议程设置原则(7)
一、新闻性原则:围绕热点、引导关注1无论政府新闻议程设置多么强势,必须正视新闻媒体作为传播主体的地位,尊重它的相对独立性、稳定性以及新闻报道规律。2政府新闻议程设置必须考虑其终点-受众,应准确把握和高度尊重公众舆论运动和形成的规律。
二、目标性原则:主导舆论,凝聚人心
三、工具性原则:政府主导、服务中心
四、整体性原则:总体规划,具体策划
五、示范性原则:形成范例,规范议程这条原则是指,政府在组织、影响媒体报道中,要注意新闻议程设置的规范性、科学性、合理性,并注重针对不同新闻宣传目标的议程设置,总结出不同情况下的范例,使政府新闻议程设置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六、灵活性原则:信息把关、有增有减
七、情感性原则:弘扬主流、以人为本
*政府新闻宣传策划
指党政机关为自身工作需要,综合运用新闻宣传资源,以求最佳宣传效果二进行的富有创意的思维活动和运作方式。(1争夺社会舆论主动权2赢得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导权3增强新闻宣传工作影响力)
政府新闻宣传策划的原则(4)1宣传价值第一的原则 2重视受众需求的原则3“用事实说话”的原则 首先要注意“新颖性”,要寻找新近进行的行政活动和发生的社会事件寻找新的经验和新的问题,寻找同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一定关联度,在一定时期内可能成为焦点、热点以及当前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期能对实际工作和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其次,要注意“真实性”,行政活动和社会事件发生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第三,要注意“关联性”和“互动性”,选择新近发生的、鲜为人知的、群众欲知的有重大意义的行政活动,行政政策、工作内容和社会事件,并关注新闻宣传与新闻事件的变动关系。4可行性原则 ?(题目对吗)Qp政府新闻宣传策划的对象分类(b)
一、政策主体分类
以策划的主体为参照物,可以分为党委宣传部们(政府新闻办)的策划和其他党政机关的策划。
作出这样划分的目的在于界定党委宣传部门(政府新闻办)与其他党政机关在新闻宣传策划方面的智能和分工,并明确两者的关系。
相对而言,党委宣传部门重于宏观、中观新闻宣传策划,如对本地区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地区(城市)形象、政府形象、舆论调控等进行新闻宣传策划,对一个阶段的最大宣传战役进行策划,对重大社会事件和自然灾害进行应对性新闻策划。
其他党政机关侧重于围观新闻宣传策划,主要是对本部门的重点工作进行宣传策划和对本部门的工作失误进行应对性新闻策划等。
二、策划对象分类
以划对象为参照,分为宏观、中观、微观策划。
宏观:即战略性策划,包括中心工作、地区形象、政府形象的宣传策划等。这类策划主要是“定位性”的设计策划,中心工作的宣传策划设计地区的产业优势、产业政策、产业布局、发展环境、发展步骤等方面宣传设计和整体安排。
地区(城市)形象宣传策划主要是根据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责任特点和现实优势来设计,以城市标志、旅游景点、名人效应、展会论坛等具体具体载体来推介。
城市形象宣传策划主要是根据政府的性质、职能和主要任务来设计,通过政府机关和领导者的媒体形象来展示。战略性策划的显著特点是整体性、独特性、系统性和长期性。因此,既要高度重视富有个性的设计,也要基于落实到林林总总的新闻事件的传播上。
中观:即战略性策划,是确定一个时期的宣传基调、宣传中心和报道规模,并对宣传报道的阶段和报道的力量作出安排和部署,其目的是安排新闻宣传工作的整体活动,以高效率的投
入工作,形成持续性、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态势,形成强势舆论。这类策划主要围绕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选题和设计,属于“定调性”策划。包括专题宣传策划、重大典型宣传策划。微观:新闻事件的宣传策划,主要是针对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的政府活动、行政行为和社会事件的宣传价值、新闻价值作出判断,对宣传报道的社会反映作出预测,并在宣传报道的角度、报道形式、报道时机、报道规模等方面作出一系列的安排。这类策划属于“定题”性宣传报道策划。包括重要会议、领导观察调研、突发性事件、节假日纪念日报道策划等。
三、策划目的分类
引导型策划,是指制定一定时期、一定阶段的宣传报道重点,要求媒体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或某一社会事件进行有目的宣传传播,以唤起社会的关注,从而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的。应对型策划,是指行政事故或重大社会事件已经发生,并已引起社会和媒体的关注,为防止和减轻负面信息对党政机关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面进行的新闻宣传策划。
创制型策划,是指党政机关为积极、强势干预社会生活需要,有目的地策划可激发媒体报道兴趣、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行政活动和宣传教育活动。
四、策划时机分类
以策划时机为参照物,可以分为可预见事件的策划和不可预见事件的策划。
可预见事件可分为“显性”可预见新闻事件和“潜性”可预测新闻事件。
“显性”可预见新闻事件是指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必然要发展的事件,对这一类事件要抓住时机,早策划、早安排,切实打好主动仗。
“潜性”可预测新闻事件是指按照事物的发展趋势,有可能要发生的事件,对这一类特别是在群众中讨论、可能生成社会热点问题的,要提前预测,提前策划,引导和调控好社会舆论。不可预见性新闻事件是指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对这类事件,政府机关要审时度势,及时策划,适时发布公告信息,把握舆论的主导权,稳定民心、稳定社会。
五、策划功能分类
新闻报道策划,是对行政活动、行政工作的最新动态进行宣传报道的策划。
宣传教育策划,是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普及,以及群众急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知识传播而进行策划。
交流论坛型策划是应用电视、互联网、电台等载体,在政府和群众之间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让政府和群众发表各自的主张、观点,增进共识而进行的策划。
政策服务型策划是以媒体为载体,把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政务信息包括法规文件、职责权限、行政程序、办事流程等定期发布出去而进行的策划。
*政府新闻发布 指各级政府或政府有关部门,通过多种大众传播方式公布其政务活动,发布有利于公民实现其权力的信息资源。
*政府新闻发言人 指那些由政府及其下属机构所任命或指定的新闻发布人员,其职责就是政府或本机构责任范围内的重大事变或现实问题,或急性新闻发布会,或约见记者,提供相关的新闻事实,阐述政府立场、观点,介绍政府已采取或将要采取的对策措施,并作为政府或机构的代表回答政府的提问。
“政府新闻发言人不是人而是制度”的理解
1从宏观方面说,新闻发言人是新闻发布制度的组成部分,是政府信息传播制度的组成部分。2从微观方面说,它之所以不是自然人,是因为其背后有一套机制在支撑。新闻发布工作主要由信息采集、发布策划、发布实施和发布反馈等环节构成,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相应的工作机制加以保证。同时,由于新闻发布工作的内容复杂,工作量大、绝非新闻发言人一力量所能完成,需要为其配备助手,甚至建立一个以新闻发言人为核心,各司其职、分工配合、相互协调的专门工作机构,而这也需要相应的机制加以保证。
政府新闻发言人三种来源
1主管领导,如有的地方要求出任新闻发言人必须是该部门的“二把手”2办公室秘书长和办公室主任之类的“总管式”人物。3宣传部门的负责人
新闻发布会的主要形式(b)
1例行新闻发布会 是由政府设立相对固定的新闻发言人,定期将政府所做的重要决策,通过的重要决定及近期工作安排及时向社会各界进行发布,说明就某个事件、某个问题政府所持的立场和采取的措施,并就国内媒体和公众关系的问题作出回答。
它是国家存在、国家发布正义声音的象征,能够及时、迅速地表达国家的立场,设置国内或国际议程、指导人们的认识,引导国内或国际舆论。主要的两种形式:a以新闻发言人的名义,定人,定时、定点举办新闻发布会b国务院新闻发布会定期邀请国务院各部门负责人或发言人介绍有关情况。
2重大活动新闻发布会 指在重大活动之前、之中或结束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特点是:有充分的准备和材料,具有宣传、动员、推广的性质,也有树立活动组织者形象的目的。新闻发布会往往和组织活动相配合、活动的内容也是新闻发布的内容。
3宣传性新闻发布会 指一级政府或政府部门就做出的重大的决定、方针及人事变动、会议、制定的重要计划或即将发生的其它重要(他中能达)事变,临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是政府表明立场和对今后工作的公开宣布。
4突发事件新闻发布会
突发事件因为具有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又因为它的复杂、敏感,涉及人民的生活、社会的安定,甚至重大的国际关系等特点,因而成为媒体关注和报道的焦点。讲求时效性是做好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工作的核心。同时,新闻发言人要注意以人性化的方式表现出对事情的关心,对受害人的同情和关怀。
5首脑新闻发布会
是由国家元首、政府最高行政长官、政党领袖作为新闻发言人,发布相关的新闻或阐述对某一问题的立场。
6网络新闻发布会
危机新闻处置中常把握的几个问题(6)
一、认真制定新闻预案1关口前移,重心下移2突出重点、构建体系3立足现实、充实完善4探索新路子,创造新经验
二、建立健全领导机制1确立领导体系2明确协调中心3建立快速反应机制4建立上下沟通机制
三、牢牢把握报道主动1切实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要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以对党。、国家、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对待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工作。2彻底转变对突发事件多报不如少报,少报不如不报的错误观念,树立及时报道、引导舆论的意识。3不断提高新闻处理水平,认真研究新闻处理技巧和艺术,研究怎样报道于我有利,做到不失良机,不限于被动。4坚持以我为主,以正面为主,以事实为主的“三为主”原则,这是准确把握舆论导向的最基本原则,只有正确的引导舆论,才能牢牢掌握主动权。
四、有礼有节的对待记着 有礼就是以人为本,尽可能提供方便。主要体现在:1服务要周到2服务态度要好。有节: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管理好记者采访。1确定采访媒体和记者资格,只有资格和身份得到确认的记者方可进行采访2限制记者活动范围,一方面为保障记者的安全,另一方面是确保处置活动顺利进行的需要。三是对海外媒体在我国境内采访活动实施管理。
五、冷静处理媒体炒作1主动与媒体就事件进行沟通2使得进行冷处理3适时进行正确宣传,将事态向有利方向引导
六、高度重视网络影响1提高危机新闻处置时效2利用互联网扩大正面影响3丰富信息发布的内容4注意跟踪网上反映,了解舆论动向,有针对性地做好后续的新闻处置
*政府形象
政府在行政过程中体现出的行为特征、精神状况、整体素质、综合能力和施政业绩等,为社会公众所了解和感知,从而形成总印象和评价,即政府形象,既是社会公众的主观认定,又
是政府客观表现的反映,是主客观相统一的产物。
政府形象设计原则(4)
1、导向性原则 它作为政府有目的的形象建设活动,不然会对政府行为产生鲜明的导向作用。
要求所有的政府行为,包括所有的政府决策、所有的行政措施、所有的政府部门和机构、所有的政府人员,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形象建设的目标,自觉把自己的意见和行动纳入目标导向上去。
2、针对性原则 它必须要有强烈的针对性,针对政府的行政目标,针对政府的行为过程,包
括行为过程中已经出现的偏差甚至过失。
3、持续性原则 政府形象设计的过程性和长期性,决定政府形象设计是一个持续的延展活动
过程。一方面,形象设计本身有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开展前期调研,经周密论证,然后提供整个计划和具体方案,另一方面,行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动性,也需要不断强化、充实、丰富、完善甚至适当调整原有计划。
4、可操作性原则
新闻监督的特点、意义、原则、方法
意义
一、人民群众行使人民权利的重要途径
二、推动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三、具有调节社会的功能
1、震慑歪风邪气2预警社会危机3缓释社会情绪
四、廉政建设的重要保证1以大局为重的原则2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原则3实事求是的原则4平等公正的原则5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展开的原则
接受新闻监督的原则和方法
一、闻过则喜,过而能改 闻过则喜,就是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失误、过错就感到高兴,就意识到别人在帮助自己查找出薄弱的环节;过而能改,就是知道自己失误和过失之后,马上就出台措施,通过实际行动加以改正。
二、不纠缠细节以免弄巧成拙。
三、自爆工作不足,赢得工作主动
四、及时公开真相,切忌粉饰过失。
五、不说无可奉告,主动配合支持。
六、抵制不良行为,依法维护权威
特征:1真实性 是新闻监督的首要前提,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新闻监督的真实性要求新闻舆论揭露和反映的每项具体事件,以至每个具体细节都要有事实根据,必须如实地反映人们对事件的态度和看法及事件的面貌,而绝不能杜撰虚构、捕风捉影、夸大缩小,或者妄加评论
2指导性 它是一种非强制性监督,不具有任何约束力或强制性,只具有指导性。它是通过反应舆论、影响舆论、促成新的舆论来起作用的,而在这些过程中都具有倾向性和指导性,新闻舆论机构通过控制新闻舆论影响公众对问题的判断,影响公众的取向。
3及时性 新闻监督在实施中,不存在种种环节和层次,只需要经过大众传播媒介的反应就能形成有力的社会舆论监督效果。因此,与其他监督形式相比,它具有及时性的特点。
4广泛性 庞大的监督主体通过媒体传播,对一切公共事务、社会思想、道德风尚和涉及公民利益的社会现象实施监督,并在广阔的空间内把监督信息传达给广大受众、新闻舆论监督的这种特征是其他形式不具有的5公开性
新闻监督的公开性,要求党和政府通过新闻舆论工具公布决策意图和决策过程,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能参与讨论,发表意见,使党和政府通过新闻舆论工具了解人们对其指定的决策的不同看法,从而使决策程序与内容不断完善。新闻监督的公开性,要求党和政府通过舆论工具公布其行为准则及有关规定。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媒体出现的变化(4)
1媒体在事业形式企业管理双轨制下运作,它像一般企业一样合法经营,照章纳税,独立地承担一切刑事、民事责任2曾处于中国传统媒体核心的党委机关报刊逐渐边缘化,与都市报动辄几十万的发行量相比,党报发行不景气,社会影响力也受都市报的冲击3媒体承担的舆论监督作用日益突出,人们对媒体批评、质疑政府部门的工作逐渐习以为常,舆论监督稿件
甚至成为很多媒体吸引受众的重头戏。4尽管中国的所有媒体都宣称他们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公众利益服务”,但是,新闻专业专业理念的衰退,正逐渐失去对新闻从业人员的约束力,其突出表现是新闻失实日趋严重,媒体开始面临自己的诚信危机。网络媒体挑战与对策
一、网络管理媒体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挑战1西方敌对势力的网上渗透威胁我国意识形
态安全。2错综复杂的网上舆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3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拦截和处理有害信息的难度不断加大。
二、依法管理,从行政管理逐步走向法制化轨道。
三、加强网络文明和道德规范建设
四、建立统一、协调、权威、高效的管理机制。1树立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
2把握管理重点,解决突出问题。3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4建立统一、协调、权威、高效的管理机制。
政府与媒体协调的原则(b)
一、服务原则1政府要主动向媒体提供信息服务。2政府要依据新闻规律组织媒体宣传服务。3政府要善于调节好本级媒体与其它媒体的服务关系。
二、平衡原则
1政府要实现与媒体的信息对称 政府与媒体各自掌握信息,由于信息渠道的不同,往往处于不对称的状态,该状态一方面导致了政府对媒体可能进行的政务信息报道策划不了解或了解不充分,不能及实地进行有针对的解读或校正媒体信息。另一方面,媒体也不掌握政府某项工作的全面信息,以至于产生误读和偏差,在传播上给政府造成不利影响。
政府通过与媒体的协调,是两个信息渠道的信息能够碰撞、校正,信息内容上达到对称和谐,不仅使媒体的报道进一步精准,提高媒体的权威性;进而有利于政府有针对性地披露消息信息,主动引导舆论。
2政府要实现与媒体的换位思考 媒体对社会事物的看法和评价有着特定的视角,这一视角与政府立场时常是不一致的。这是因为政府决策是一个博弈过程,选取的是相对优化的方案,取大利而置小弊;而媒体诉求大多是理想化的,追求尽善尽美,对现实的困难认识不足。政府与媒体要进行换位思考,一方面政府要了解媒体从抓受众眼球出发的新闻选题和理想化思维逻辑,避免脱离群众立场的分析和解读;另一方面,媒体要从政府解决问题的立场出发,面对现实分析和全面评价政府工作,坚持部分事实服从整体事实的新闻观。
3政府要实现与媒体的话语重合4政府要实现与媒体的结论统一
三、合作原则 1搭建宣传平台,将政府主张转化为媒体的价值目标。2搭建活动平台,将政府意志转化为媒体的社会责任。3搭建友谊平台,将政府支持转化为媒体的发展资源。
四、多赢原则 1通过媒体强化责任,共同维护和扩大公众利益。2通过媒体影响大众,公共维护和提升政府形象。3要通过媒体服务大众,公共确立和巩固媒体影响。
*政府官员新闻素养
政府官员的新闻素养,是指政府官员对新闻传媒及传媒信息的综合认知、解读、评判以及驾驭引导的基本素养和实际能力。简而言之,就是政府官员应对媒体的能力。
第五篇:小学英语口语训练综合方法与策略
小学英语口语训练综合方法与策略
容城县八于乡陈杨庄学校郑颖071700zh_y_01@163.com***
摘要:英语教学首先应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的口语训练,是英语学习的基本要求,是素质教育的基本需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改进英语口语训练方法与策略,以激发学生开口说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开口说英语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
关键词:小学英语;口语训练;方法
1.引言
英语是一门交际语言,而语言的第一性是口语而不是书面表达,“听说领先,读写跟上”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原则,让每一个学生开口说话,是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但是,由于长期应试教育和大班化的影响,英语课堂往往是老师说,学生听,老师讲,学生记,口语训练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可喜的是,新的《英语课程课程标准》把说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教育部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中指出:小学英语教学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和兴趣上。由此可见,英语教学首先应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的口语训练,是英语学习的基本要求,是素质教育的基本需要。在国际交流日益增多的当今社会,英语的交际作用愈显突出。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口语教学,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小学英语教学策略是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文化背景中为完成小学英语教学目标和适应小学生学习英语的需要而作出的教学谋划和采取的教学措施。
2.原有英语口语训练方法与策略存在的局限与不足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与推进,人们已经认识到原有的练习课训练策略存在着许多的局限与不足。具体表现为:
(1)口语训练的内容
训练的内容以课本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训练。
(2)口语训练的标准
训练的标准上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3)口语训练的方法
训练的方法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基本采取听力加笔试的方式,忽视了学生日常的行为练习、成长性练习、表现性练习。
(4)口语训练的主体
训练的主体单一,忽视学生的自我练习。教师说怎么练就怎么练,学生的主体性练习得不到发展,这不符合现代开放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严重地制约了素质教育的推进。
3.英语口语训练方法与策略的改进
(1)开口说英语的兴趣的培养策略
英语口语训练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训练策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强烈愿望,并想方设法巩固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2)激发学生兴趣,刺激说的欲望
就英语教学而言,游戏具有让学生在愉快中轻松地学习英语,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记忆效果,巩固所学知识等作用
在教完日常生活、学习小用品的单词后,我和学生玩了一个“闭眼听音”的游戏。事先我准备了十件能发出声响的物品,如钥匙、小剪、直尺、文具盒等。游戏时,请一名学生上台,用毛巾将该 1
生眼睛蒙上,然后拿起一件物品丢到桌子上或地上,使其发出响声。再让学生猜出物品名称。师生对话如下:
Teacher: What’s this?
Student: Is it a ruler?
Teacher: No.Student: Is it a knife?
Teacher: Yes.游戏规则为:每件物品,学生只有二次提问机会,猜中得一分,未猜中不得分,看谁得分高。学生们争先恐后上台猜物,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会了日常用语,他们感觉到开口说英语并不难,说英语与说汉语一样自然,从而产生了成功的喜悦。我还给每位学生取一个英文名,课堂上不叫中文名而叫英文名;另外,在课堂中我尽量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同时用我的表情、手臂、脚的动作及身边的事物来帮助学生理解,给学生以启发,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掌握新知识。
(3)以学习中为中心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能促使学生有意识关注自身学习的认知加工过程。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承担其绝大部分的教学工作。而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里,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扮演学习的示范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学生则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他们决定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争取任何学习的机会。在这里英语课堂就像是戏剧舞台,教师是导演,提供表演的思路、机会和反馈的意见,而学生则是演员,他们是展示“剧本”的人,所以他们必须学习和掌握“剧本”。在英语口语训练中,我尝试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就是让教师成为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而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生生交往、师生交往、课堂互动、资源共享、分工合作的课堂氛围中,体验学习的成功
积极的互赖关系是英语课堂合作学习最主要的构成因素,是合作学习的核心。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义务为小组做贡献,每个人都必须依赖其他成员合作与支持。积极的互赖意味着淡化优生和差生的概念,让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出现在小组中,改变了原有课堂中学生之间个体竞争的机制,避免了负面的相互依赖。在小组合作中,每一个学生的收获都是整个小组的收获,小组的成绩取决于全体组员的共同努力,这样可以化竞争为合作。
如在教完某一英语句型后,将班级分成4个小组。准备4个难度基本相同的句子,各小组练习约5分钟后,由组长抽签,各选取一个句子。教师宣布游戏开始,四位组长将抽到的句子传给本组的第二位同学。传话时只准耳边轻语,不得让他人听见。依次向后传去。最后听到话的学生迅速跑到老师跟前,最先到者得40分,依次得30、20、10分;最后听到话的学生还要复述句子;一个词也不能复述者扣40分,若复述有错,视具体情况扣10~30分,复述完全正确者得40分。
通过上述小组合作训练,可在小组间的竞争及小组内的合作气氛里,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4)创设口语训练情境
小学生具有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贪玩、爱动、表现欲强的心理特点。因此,简单、重复、机械性的口语训练,不适应小学生特点,会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受,学习效率自然很低。教师应力争独具匠心地设计出各种各样的适合小学生交流的情景、场面,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地进行真实的语言交流,让小学生们在玩中学,活动中说,表演中练。
小学英语教材中准备了大量的对话,而且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语言简单生动,情节趣味性强,学生很容易上口。每当学完一段对话后,我就在听、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对话训练,然后再围绕主题设计一些新的情景,如融入自己的名字,或更换时间地点等,让学生进行活用性角色扮演。表演完后,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评价,使表演者从中得到指导和帮助。
(5)将口语训练拓展至课堂之外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而“说”则是最直接的交际手段,但目前的学校普遍具有班额大,学生多的特点,教师在有限的 40分钟内很难让每个学生都获得足够的“说”的机会,因此给学生布置一些“口头”作业显得尤为重要。平时我要求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句子、对话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例如选择一些绕口令或小诗,让学生背诵;把学会的英语歌曲唱给父母听,让父母能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我还鼓励他们按时收看中央电视台少儿英语节目,将其中学到的单词和句子与同学们交流,这样他们既欣赏了节目,又学到了英语,可谓一举两得。有时,我会根据学生熟悉或喜欢的内容,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行准备,同组成员之间互相讨论。在这样的交流中,成功的喜悦自然会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6)开口说英语的习惯的培养策略
(7)听读习惯
众所周知,语言的习得重要的是语言环境,但我们国家的母语是汉语,不可能接受自然的英语熏陶,因此,只有人为的创造语言环境、强化训练、增加接触英语的时间,借以扩大语言的输入量。可以采用如下策略来对学生良好的听读习惯进行培养:
A、教师要尽可能用英语组织教学,坚持多说,使学生大量接触、并有意识训练听觉,渐渐的由不懂,到懂一点、到大部分听懂教师的课堂要求,久而久之也就养成了听的习惯。
B、让学生多听课文磁带、朗读磁带,让学生模仿,训练听觉。我们在每次教新课前,用3-5分钟放录音,请学生静听,不要求全部听懂;新课学完,再听录音,要求学生跟读;总结新课时,要求学生能根据所给的词或短句进行英汉互译。
C、听英语歌曲,巩固练习听说,培养学生的语感。要求初学英语的小学生每天回家后坚持听读英语20分钟。听读的时间可安排在早晨,一边洗漱一边听,午饭、晚饭前甚至晚上入睡前的零散时间,都是听读英语的好时机,听读的内容一般以书本内容为主,可以预习新知识,也可以复习巩固。此外,为了帮助学生早日养成这个习惯,学生的听读作业,教师要求家长签字,同时对于认真完成这项作业的同学,教师及时表扬、鼓励,形成良好的导向。
4.结语
对小学生来说,学好口语是学生生活和进一步教育的需要。口语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学好英语的自信与态度。小学英语是学习英语的启蒙阶段,是培养口头交际能力的最好时期。因此,小学英语口语训练十分重要。切实提高小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广大英语教师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改进英语口语训练方法,激发小学生开口说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仍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