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k美术教具创意促进教学创新的策略与方法

时间:2019-05-15 05:43: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qk美术教具创意促进教学创新的策略与方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qk美术教具创意促进教学创新的策略与方法》。

第一篇:qk美术教具创意促进教学创新的策略与方法

美术教具创意促进教学创新的策略与方法

《中国美术教育》 2012005期作者/ 俞莉莉本文总字数:5909字

俞莉莉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教育局教研室

教具是美术课程常用的教学资源。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美术教具的制作变得越来越容易,特别是在有些公开课中,教师的教具一件接着一件,琳琅满目。但这些教具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真正起到了导思启智、寓意激趣的作用,是否真正促进了教学方式的转变,培养了师生的创新能力,值得美术教师深思。

2012年3月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从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和愉悦性的整体高度确立了美术课程的性质,那么,教具在美术教学中应如何与时俱进,如何使用才能得法?本文由以下四个方面提出美术教具创意促进教学创新的策略,进而阐述教具如何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想象力、创造力,营造快乐课堂中发挥作用,从而形成教学创新的方法。

策略一:在视觉上创意,让教具开口说话

美术是视觉艺术,从视觉形象教学原理人手,能有效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质量。教学中,教师直观演示教具,既可引导学生进行平面静止的观察,如对艺术形象的造型、色彩、结构的感受,又可以进行立体动态的观察,如对事物的变化过程和演变规律的探究。

方法1.增加视觉信息量,刺激思维

视觉信息的积累有助于刺激学生创造灵感的迸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接受的视觉信息量越多,越能激发思考,其创造思维也越活跃。将静止的纸质画面稍加改变可产生出能举一反三的视觉形象的教具,来丰富学生的视觉经验,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以激发其创作表现的兴趣。

【案例分析】三年级《自行车的故事》(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美术实验教科书,下同),教师在讲解自行车的变化时,在黑板上贴出了一张折叠的纸,随着纸张有规律地逐渐展开,自行车的外形也随之发生着变化——时而变大或变小;时而变宽或变窄;时而又变高或变低……(图1至图6)学生们被这个魔术教具所吸引,有的惊喜不已,有的凝神思考,有的窃窃私语……教师顺势提出问题:你们看,刚才的画面上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化?哪些地方没有变?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把学生从直观的视觉印象引向了更细致的视觉观察——通过教具引导他们发现:自行车局部的设计变化了,而踏脚的设计始终不变,某个局部设计的变化与自行车某—特殊功能的实现有关。这个发现,由观察眼前的视觉信息并进行对比而获得,教师在设计教具时,始终围绕踏脚这个点来变化,每次变化,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一个静止的视觉画面,当积累到一定数量时,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而适时的提问能使学生深入观察,并领会在设计千奇百怪的自行车时,要考虑到“自行车是靠人力前行的交通工具”这一关键知识点,局部设计的变化要符合工业设计功能与美观相结合的原则,这样就不会把自行车设计得“面目全非”。

在教具使用过程中,随视觉形象的不断变化,学生的视觉观察也逐步展开,他们的思维随之不断被激发。观察的过程,就是认知的过程,在这件教具的直观演示中,学生直接明了地感受和领会到自行车的造型特点与功能。教具的使用,创新了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能促进学生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方法2.打破视觉思维定势,模而不仿

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精心设计的程式化流程和统一的学习范本,往往事与愿违地成为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的绊脚石,这些做法使学生的思维运行轨迹沿线性单一方向前行,学生的作品以接近范本的单一模式呈现。创意地使用教具演示事物变化的规律,以范本为模板,能使学生在观察中获得启发,悟出道理,并运用规律形成自己的个性作品。

【案例分析】在《线条的魅力》这一课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把构成法则的提炼和运用作为定律,概念化地传授给学生,结果造成学生生搬硬套,一味模仿,阻碍了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的发展。如果能通过视觉经验来打破学生思维定势,引导创意设计,模而不仿,就能使学生在设计实践中灵活、具体地应用抽象的构成理论。

一位教师设计制作的教具是这样的:做一个带花瓶剪影的画框,在画框上用橡皮筋排出一根根线条,使橡皮筋留有弹}生。教师通过拉橡皮筋,快速呈现线条的疏密、粗细、曲直、长短等变化现象,再配合局部添画、板书和精炼的讲解,引导学生观察、体会各种线条的形态、变化规律,体验各种线型的美感。(图7至图10)

此教具的使用,在视觉上给学生提供了直观观察变化过程的机会,把语言难以表达的微妙之处形象地展示给学生,有效引导他们用敏锐的眼光审视这些现象,使其一目了然,既了解到线条形式美的法则,又能在不断的观察探究中,体现出个性审美要求。教学随着学生思维的递进,得以不断生成和发展。

【小结】这两堂美术课都是借助教具直观演示,引导学生观察,由视觉创意促进发散思维的案例。教具的使用使抽象的概念一目了然,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美术教学从说不清、道不明转化为一清二楚,既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又提高他们获取知识的质量,还节约了教学时间,教学也真正做到精讲多练,有利于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在教具视觉创意中做到了创新教学。

策略二:在实践上引导,让教具导思

“2011年版课标”指出,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有所体验、感悟和发展。在美术课堂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往往从直观的教具演示中直接获得,鉴于此,教师在课堂中要尽量围绕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教学,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将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向更深层次。

方法1.教具引导思维,创意无限

《图形联想》一课,要求学生利用简单的图形,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探究添加、替换的方法,进行各种创意的联想。

【案例分析】在优质课观摩中,某教师的教学设计,利用课件和实物图拼贴相结合的教具方式,引导学生将一些零碎的思绪,通过教具的合理展现,形成整合的思维导图,引导学习。

如图11至图14所示,在初步尝试阶段,教师在黑板中央的位置摆出一个半圆形的教具(图11),随着教学的展开,用“图形开花”(图12)的方式,多角度观察半圆,启发联想。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此教具的借鉴意义很大,学生可以沿着中心半圆这个点,通过文字表述,图形添加、替换的方法进行发散性联想,教师快速完善教具,于是黑板上又出现了学生联想的具体事物(图

13、图14),学生既感到新奇,又觉得有趣,更加积极地思维与联想。

整个教具的使用,由中心的圆形展开,利用颜色、大小、字体、图形,产生有层次感的图形变化,令学生的思维既有条理又多样发散,体验了图形联想的乐趣。

方法2.教具践行操作,行成于思

美术课需要学生的动手实际操作,主动探究,特别是对有些抽象的知识,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教具中化难为易,积累经验。

【案例分析】《大家来运动》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不同运动项目的动态特点,进而表现运动的人物。基础美术教学中,人物动态造型向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作业时,往往无从下手而依赖临摹范本。为帮助学生突破人体动态的认知困难,又能表现动态各异的人物,教师设计了回形针人体模型教具。(图15)教师用钥匙圈和回形针制作人体模型教具,钥匙圈表示人体的头部,回形针表示人体的躯干和四肢,回形针与钥匙圈环环相扣,连接点表示人体的关节。教学中,学生每人一个这样的模型,通过观察模型结构,体会人体结构,然后亲自操作。通过拼一拼、摆一摆、玩一玩模型,变化各部分位置,体会人物的不同动态。学生以模型为基础,在各自的模型上自由地拼摆,表现出跑、跳、游等动态,应有尽有。学生在对模型的直接操作、反复体验中理解人物的运动规律,表现人物动态,在此基础上的作业无一雷同,千姿百态,创意无限。

【小结】从以上两则案例中可以发现,当美术教师有效运用这些教具时,学生们能通过观察、思维、动手,感知和体验到各种知识和信息,思维与实践的时间越长,后续的学习活动就越活跃。教具成为学生思维的向导,完善和充盈了美术教学的实践性。

策略三:在情感上共鸣,让教具激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力量,激发学习兴趣,并长久保持,是推进教学的基础。以教具辅助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尤其是实物教具,贴近学生生活,更能吸引学生,产生别开生面的教学效果。

方法1.教具实物化,依情激趣

实物化教具是比较常见的方法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将食物、玩具、器皿等生活物件引入课程,符合学生情感表达的需要,往往会有意外惊喜。

【案例分析】

2012年浙江省小学美术优质课评比中,杭州市陈丽华老师设计的《图形的联想》一课,以一个小小的苹果成为串联整节课的重要元素(图16至图19)。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手掏出一个苹果(实物),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晃动苹果、切片苹果、咬一口苹果等实物教具的运用,沟通了师生的情感,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兴趣始终高涨,思维活跃,情感畅通,学习高效。

【案例分析】台州市孙尚君老师执教的小学四年级《色彩的世界》一课,采用了雨伞(实物教具)来讲解色相环的方法,课堂学习效果很好。(图20)

方法2.教具适龄化,因需激趣

不同时期学生的兴趣点会有所不同,教具要适合不同时期学生的“口味”。运用恰当的教具,满足不同年龄学生的需要,从而使学生敞开心扉,打开思路,使教学活动保持新鲜,个中妙趣,唯有学生亲历方能体会。【案例分析】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但是学习时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某位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跳舞的点和线》这课教学中,引进了滴墨教具,令学生的学习集合了欣赏性、互动性等特点,妙趣横生。

教学中,教师把一个装着清水的玻璃水瓶放在学生桌上,然后将一滴黑色的墨水滴入清水中,墨水随即荡漾开来,丝丝缕缕,成为流动的墨线。继续滴入墨水,水中陆续呈现出疏密有致、形态各异的墨线,随着水的流动,一滴滴墨水不断变化,形成了一幅活动的画面(图21)。用墨水作为教具,是一个大胆的创新,水瓶中不断变换着的“活”的画面,使学生亲眼目睹了由“点”(一滴墨水)到“线条”(流动的墨线)的变化,瞬间即逝的美丽,带来不断的惊喜,令学生不得不集中注意力细细观察、追昧、体验线条聚散疏密的自然美。如此,将点和线条形象化为一滴墨水与干变万化的墨线痕迹,使学生直观地理解了点、线的疏密、对比所体现的节奏和形式美感。而这种美感的产生,得益于适合低年级学生喜好的教具选择,这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分析】初中教材《绿洲》这一课是利用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表现技巧结合招贴画的艺术构思开展相应的教学。如何让学生们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超现实”绘画的含义以及它在表现方式上的特点呢?教师利用透明塑料片,制作了一个连环画式的教具,以此来解构“绿洲”画面的素材,分别放入相应的画面中,让学生从画中寻找素材,“魔术”般地还原了艺术家马格里特创作《绿洲》的过程,从而快速理解超现实主义内在表现内容上直接的联系(图22)。连环画的形式,迎合了初中生的审美情趣,教具的变幻,在给学生带来新奇的同时,令学生享受了学习带来的乐趣。

【小结】以上课例启示我们,合理运用教具的策略,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大大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唤起学生的联想,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策略

四、在愉悦中创新,让教具助阵

乐学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教具是产生愉悦课堂氛围的润滑剂,设计教具,凸显教具的直观形象、新奇而有趣,让学生徜徉在玩与学之间,有助于学生体验美术学习的乐趣,从而愉快地、积极地、主动地去探索。

方法1.学学玩玩,玩中乐学

要使学生愉快地学习,要注意授课的方式方法,将教具以玩具的形式呈现,就能将知识和谐地融入教具当中,把学习变成一种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充分体验探究的乐趣。

【案例分析】在《五彩斑斓》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用彩色糖纸剪了三个圆形,然后交叉重叠组合,出现间色,体验色彩的变化(图23)。运用糖纸重叠组合的游戏给学生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让学生对色彩的调和变化留下深刻印象,同时又觉得非常有趣好玩。虽然是一张普通的糖纸,但是通过学生游戏化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了原色和间色的关系,简单易行又轻松愉快。

方法2.化难为易,乐于学习

如果每种教具都有意识地根据难度进行层次设计,各种能力的孩子就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层次的玩法,都有机会参与,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案例分析】《弯弯的小路》这一课中对透视知识的理解是难点,学生往往因为缺少感性的观察和理性的理解而难以表现,出现畏难逃避情绪。教师将两枚图钉分别平行固定在白色卡纸底端,用一根黑色的橡皮筋做辅助的透视线,向上面空间拉伸,随着橡皮筋顶端的位置不断变化,出现了各种不同角度的透视线(图24)。教师通过不断的演示和说明来提示学生辅助线的存在与变化,让不同理解能力的学生都能理解马路的由近及远、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启发学生在变化中找规律,在统一中找变化,通过教具化解了难点,学生易于接受,学得也愉快。

【小结】教具引发学生美术学习的愉悦感,极大刺激了美术学习的持续兴趣,使乐学的心境转化为美术课堂教学目标落实的自律要求。美术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有了具体的课堂体现。

结语

从美术课程的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高度整合思考美术教学中教具创意的教学策略,强调凸显了美术课程的学科特点,还为美术教师利用教具激发学生,引导学生全面、自由、积极地发现、尝试、体验、创造,促进教学方式的创新提供了可以借鉴与发展的教学方法。同时,这种在对美术课程性质整体理解基础上的教具创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参与美术活动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获得丰富、广泛的美术活动经验。

第二篇:美术创新教学的几种策略与方法 朱晓

美术创新教学的几种策略与方法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第一中学

朱晓

通讯地址: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马巷镇巷西路267号,邮政编码361101,联系电话05928662256电子信箱zhulaoshixm@sina.com

摘要:本文从美术课堂教学的创新方式谈三种策略,即

1、注重营造教学的创新环境;包括创设活泼轻松的学习环境、根据课型变换课桌摆放形式、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等;

2、充分挖掘教材的创新因素:涉及加强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开发地方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寻找学科间渗透教学的契合点、挖掘作品的德育元素等内容;

3、积极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强调鼓励学生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等教学策略的运用。美术创新教学的方法,主要例举了引导发现教学法、创造想象教学法、问题解决教学法、作品比较教学法、体验触摸教学法五种教学方法。文章所谈到的美术创新教学,是在立足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课程观探究新的美术教学方法。寻求既有本学科独自的教学特点,又有与其它学科普遍共存的教学规律。探索着眼于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新的教学方法。

美术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出教学建议:“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美术教科书,根据学生、学校和当地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改变和再创造。”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作为实施教学的建议,这有极为深刻的意义。一堂课不能只是照本宣科而没有新意,一堂课没有教师独特思想的教学大家会说这课太一般了;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教 师,其教育生活必然会陷于庸俗化。如果没有创新教学,那么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进程最终会受到限制,学科就不可能有远大的发展前途。美术课程标准“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美术教科书”作为实施建议的内容提出来,这是倡导教师创新教学的重要体现,对美术各学习领域的教学工作都有极为深远的指导意义。

以基础教育来说,过去的美术教学侧重本体教育,重视学科知识与技能传授,由此来考虑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从新课程的理念来看,过去的做法显然是片面的。基础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和学习技能,同时或更重要的是要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通过学科教学生发一定的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正如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阐述了对教育创新的要求:“面对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我国古代哲人提出的因材施教、启发悟性、教学相长等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实用价值。要造就创造性人才,就要求教师的教学必须创新。

我想,我们的美术教学应该体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要求,要把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作为美术教学的重要目标。围绕创造性教学这一问题,就美术创新教学的策略与方法做几点概述。

一、美术创新教学的策略

创新教学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原有教学模式的改造。策略是讲 究艺术、注重方式方法。

1、注重营造教学的创新环境

创新教学不能只是停留在一种理论的说教,更需要创设一种激趣的情景,让学生增强感性的体验。

这一教学策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从教学内容或教学形式创设新的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创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1)创设活泼轻松的环境

美术课采用游戏、音乐或是讲故事、作品展览的形式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美术教学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就应该以各种形式创设充满活泼和轻松的学习环境。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当人处在一种愉悦的环境中,情绪和心智会达到最佳状态,会使人产生良好的心境和创作灵感。同时,也会促使学生敢想敢做,激发创造热情。

(2)变换课桌摆放形式

在合作学习课题教学中,应改变课桌摆放形式,如在手工制作课采用“U”字型或“T”字型的课桌摆放形式。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在教室内活动的空间,而且缩短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他们带来的工具与材料可以互补和共享,增强了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的机会,有利于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与交流。

(3)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为了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教材内容,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注意教学的直观性与形象化处理,目前,美术课堂教学还很难做到带领学生实地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工艺作坊以及社会考察等活动。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活动,利用摄影、摄像的方式收集当代艺术信息,以及通过计算机网络搜集最新的艺术教育资讯来丰富课堂教学,因为多媒体课件以其所具有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将图片、文字、声音、动画、影象等组合在一起,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更好地进入角色和特定的学习情境。

2、充分挖掘教材的创新因素

创新教学除了应注重创设新的教学环境,还需要教师对创造性教学的理论有所了解,改变那种教学就是“照着葫芦画瓢”的教学模式,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创新点,开拓一种新的教学格局。

这一教学策略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根据学生的经验,学校的条件,地方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改造和再创造。具体谈以下几点:

(1)加强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

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美术教学应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引导教师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学习,从而帮助学生真切认识学科的教育功能,提高创新意识。如:在“产品包装”课程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产品包装的基本知识,再带着问题到商场去调查研究,具体调查的主要问题涉及“商品包装与产品保护”、“商品包装形式与 销售”、“商品包装色彩与购买心理”、“商品包装存在的问题”等等,然后将调查结果带回课堂,运用设计技巧针对某一个具体问题进行创意设计活动。这样,课堂教学是由书本知识,社会调查到创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指导下的课堂开放学习,是学以致用,学生主体性发挥自由创造的充分体现。

(2)开发地方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生活处处是艺术。富有地方特色的各种艺术现象是很好的美术教育资源。它就在我们身边,却往往不被人们所注意,作为美术教师应该以职业的眼光来观察生活,有目的的开发和利用地方美术资源,充实美术教材,传播地方美术文化。如在“建筑艺术”课程中,融入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寺庙”、“书院”、“园林”、“民居”等建筑。在“雕塑艺术”课程中,融入“漆线雕”、“木雕”、“花雕”、“瓷雕”等民间雕塑作品。可以这么说,课堂教学中整合富有浓厚地方文化的教材,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激动,能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懂得珍惜与尊重地方文化资源,启迪发现新的美术迹象。

(3)寻找学科间渗透教学的契合点

美术创新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要深入研究本学科教学内容,还要提高整合教材的能力,研究其它学科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切实加强学科间的相互协作和沟通,充分发挥各学科间横向联系和相互促进的作用。如美术与语文学科的联系,创作“漫画日记”、“人物白描”、“故事形象”、“文学插图”等;美术与音乐学科的联系,“音乐与抽象画”、“乐器与造型”、“听觉与绘画表现”、“音乐中的美术语言”、“歌曲与符号”等。探索学科间的渗透教学,就是要建立视觉艺术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发挥学校课程的整体功能。

(4)挖掘作品的德育元素

美术教材内容是学科知识与审美的教育题材,很少涉及德育的内容。从基础教育的要求来讲,美术教学是通过学科教育与其它学科和谐育人来完成教育任务的。美术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审美教育中的德育渗透是润物无声的。因此,教师潜心钻研教材,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德育也是一种创新教学。如:堪称敦煌壁画的典范之作的《鹿王本生图》,此画是根据《佛说九色鹿经》而绘制的佛本生故事画。它以类似连环画的形式巧妙地表现了本生故事的情节。其正反形象的塑造和不同的结果是极好的德育内容,但教材里的“思考与讨论”是要求学生研究敦煌壁画色彩的特点。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在重视艺术形式分析的同时,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生活,揭露言而无信、见利妄义、忘恩负义的种种行径,然后点明“劝人行善”是这幅作品表达的主旨。今天类似这样的故事实在太少了,假如我们的教育教学能多关注这方面的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肯定更有帮助。其实每一件美术作品的背后都蕴涵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关键看教师如何去挖掘与渗透。

3、积极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所谓创新能力是创造性的体现,它是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因此,美术创新教学必须积极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实施这一教学策略应注意 以下几点:

(1)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在美术教学中需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如:在绘画教学课上,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创作新作品。让学生在圆形或三角形的图形里作各种动物形象的创意设计就是一种发散思维训练。工艺课上,以纸为材料制作出尽可能多的纸立构模型。设计课上,让学生针对一种产品设计出不同的造型方案。在国画课上,让学生尝试各式各样的表现技法。科技节,让学生画科幻画等等。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在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探讨。让他们自己动脑,遇到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判断,对学习内容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不唯书、不唯上。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提出问题本身就蕴涵创造思维的火花。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获得答案和结果,从而使学生体验质疑带来的收获。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寻求和突破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3)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美术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也没有不可以的。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示个性和独特风格,力求自己的作品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它的关键在于“新”和“异”,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创作与别人异样的作品,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在“新”和“异”上做文章。如在制作课上,启发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废弃物,利用各种材质创作出新颖的艺术品。一个是制作材料的新发现、新利用;一个是表现题材的新造型、新创造。

二、美术创新教学的方法

美术创新教学方法,是融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新的教学方法。既有本学科独自的特点,又有与其它学科普遍共存的规律。教学中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组合。

1、引导发现教学法

引导发现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通过对一些问题的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即在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将要解决的问题与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建立联系,与主观情感和生活经验建立联系,鼓励学生大胆地开展联想与想象,实现相关信息与未知问题的联通,通过学生自主观察、研究、探索找到问题的规律,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如在装饰画教学中,教师先展示利用生活中人们司空见惯的废弃物构思制作的艺术品,再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周围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结果学生发现生活中许多所谓的“废物”不仅有很高的利用价值,而且有些材料的机理是人工无法仿制的,巧妙运用是非常难得的美术创作媒介。

2、创造想象教学法

创造想象是人独立地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它的主要特征是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等。人的大脑能想象出从来未感知或实际 上还不存在的事物,但人的想象不是凭空而至的,它是在已有经验和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大脑加工改造形成的。因此,想象除了需要大量的感知形象的积蓄外,还往往需要受到某种类似的事物的启发。这样,就要求在创造想象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发展创造想象的必备条件是:有强烈的创造愿望,积极地形象思维活动,原型启发,灵感等。为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做到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如在科幻画教学中,要先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科普知识,阅读科幻小说、讲故事、欣赏作品和启迪想象,再进行科幻画创作。

3、问题解决教学法

是从课题出发在活动情景中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要求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或提出的问题组织教学,从一个个课题出发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问题探索,从一个发现引导到另一个发现上。但对于课题的选择不能随意,零散、孤立的。应该考虑到课题与课题之间的关联性和整体性,使学生通过课题的不断研习学得系统的知识结构。从而让学生在课题学习过程感知知识,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美术鉴赏课教学中,以“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为课题,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分析不同美术形象的情境,由“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到“美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问题探究,从而发现美术语言的传达是与作者的创作意图分不开的,不同的美术语言构成千姿百态的美术形象。

4、作品比较教学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好理解。不同画种运用材料与技法有 相似的,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比较法对理请知识很有帮助,精选画味浓厚的作品,把两种或多种不同画种的作品摆在一起,提示启发学生根据材料和现有的知识能力自己去对照、分析、辨别。认识不同画种的共同特点和不同点,从而准确揭示不同画种的特征和面貌。趣味比较法不仅有助于全面、深刻地领悟画种的鲜明特点,而且还能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开拓思维空间,提高研究问题的能力。作品比较的形式很多,一般常用的有:画种比较法,题材比较法,主题比较法,技法比较法,形象比较法,特色比较法,风格比较法等。一般来说,比较时要有次序分项进行,比较完某一项后,再比较下一项,不要不分内容,信口开河,齐头并进。

5、体验触摸教学法

体验触摸教学法是一种触摸式的游戏教学。它发端于触觉的观察方式,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训练绘画能力。做法是布置学生自己准备一些小东西,装在一个纸袋儿里头,同学之间交换纸袋儿互相不知道里头装着什么。然后把手伸到里面去摸,一只手在摸,另一只手在纸上画。这样,学生只能设想视点,用手“观察”。触觉绘画是把眼睛换成手那样去触摸,把触摸安排在一个有趣的游戏当中,它逼迫你必须全方位地了解被摸的物体,在脑子里头形成一个主体的图象,通过选取角度表现出来。这样的游戏教学能让学生感受很多,获得全新的体验。

第三篇:谈幼儿创意美术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幼儿教育;创意美术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1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4―0123―01

创意美术教育能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能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兴趣,逐步形成个性化发展。因此,开展创意美术教育非常重要。下面,笔者就如何开展创意美术教育谈谈自己的经验。

一、创意美术的内涵

创意美术是相对于传统的美术教学而言的,创意美术的特点就在于其“创意”性的体现,主要教学思维的创意性突破传统既定的教学模式,在关注幼儿专业美术机能的同时,提高幼儿的创造性审美能力。也就是说,所谓的幼儿园的创意美术就是这样的一项美术教学活动:以幼儿的技能发展和个性发挥为核心,以教师的引导为基础,以课程的主体为线索的通过结合多元化的美术表现方式,促使幼儿进行创造性美术设计的活动,它同时注重对于幼儿情感的陶冶和自我探索能力的提升。可以看出,创意美术活动反对对幼儿机械性地灌输美术技能,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显然与创意美术的宗旨相违背,“创意”的重点在于在幼儿现有的技能基础上为幼儿创意性的发挥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充分鼓励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及动手实践能力的发展。在美术教师正确合理的引导下,充分运用各种美术材料和新的美术表现形式进行个性化的创造,并且在这个新的美术创作过程中能够使幼儿获得成就感及美的情感方面的真实体验。

二、如何开展创意美术教育

1.转换思想,更新理念。教师要确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观念,满足不同差异幼儿的需要,鼓励每一个幼儿积极动手,鼓励引导他们拥有独立的自发的艺术倾向和创造。同时教师可有计划地教导幼儿学习一些基本的制作技巧,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技巧,才能为幼儿更好的自由表达而插上飞行的翅膀。同时教师要注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幼儿创造性思维品质和习惯的培养,丰富幼儿经验,扩大幼儿知识面。可利用文学作品、音乐作品,引导幼儿欣赏多种形式的艺术作品,扩展幼儿视野;在美术活动引导中鼓励幼儿尽情插上想象的翅膀来飞翔,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

2.学玩结合,激发兴趣。孩子天性爱玩,常常提出“玩”,时时念着“玩”。从幼儿兴趣入手,把玩的要素渗透到学习中,更能调动幼儿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在画“人物动态画”教学活动中,我们不是先忙于让孩子去画,而是先让孩子们先玩,如组织孩子参与游戏、大型玩具等活动,在孩子玩的同时要求他们认真观察,记住主要特征,并帮助孩子们分析“人”在做不同运动时,身体会有什么不同的变化,孩子们在对比观察中逐渐掌握了做不同运动时人物的动态。游戏后,再组织幼儿绘画,此时孩子们就会把观察到的人物动态画下来。由于观察的角度,内容不同,孩子们作品表现的方式也不同,绘画结束后,你就会发现,孩子们的画,人物形态各异,活灵活现。虽然有的孩子画得不形象,但是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感受观察表现已获得非常宝贵的经验,对丰富幼儿的想象力非常有帮助。

3.主题情景结合,启发拓展想象。主题与情景结合,是根据一定的主题内容进行想象而完成的情景绘画。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因此,笔者在美术特色活动中,会通过交流探讨来拓展幼儿的思维,启发构思。如,在《猫和老鼠》的创作中,分析了猫和老鼠的基本图形结构后,展开主题式讨论,幼儿们各抒己见,效果非常不错。

4.给予肯定评价,让幼儿爱上创意美术。评过程比评结果更为重要。在创意美术活动中,笔者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孩子在画好的画面上添上些什么,甚至是乱涂几笔,把好好的一幅画面给毁了,从画面效果上看,确实乱七八糟,但成品是否漂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幼儿在活动中是否愉快而专注地投入了创作。当孩子毫无拘束地把自己的思想和意愿表现得淋漓尽致时,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达到了最佳状态。幼儿处在“镜像自我”的阶段,对外界的评价很敏感,往往将成人的评价作为认识自己的重要依据。经常受到表扬和激励的孩子,能增强做事的自信心。因此,在创意美术评价中,应注重评价的语言艺术,永远不要对孩子说“你画错了”。当幼儿向你展示他的作品时,应认真地对待幼儿的成果,鼓励他讲解自己的作品,讲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做幼儿的听众,使幼儿感到一种成就感。

第四篇: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

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

1、美的定义:美学的基本范畴和中心问题。美表现于不同方面,具有不同的形态,例如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

2、艺术包括: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电影,电视等。

3、美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设计,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摄影,摄像,电影,电视)等门类。

4、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P13

5、何谓“美育”,美育即“美的教育”

6、“美育”概念的提出者是德国剧作家、诗人席勒,他于1795年发表了《美育书简》,第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他认为:只用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人性失去了尊严,艺术把他拯救;人在审美中,才是完整的人;由美的对象产生的美就是美育的任务。

7、一般的说,艺术教育可以分为:音乐教育,美术教育(造型艺术教育、视觉艺术教育等),戏剧教育,舞蹈教育,这四大类。

8、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

9、美术教育的范畴:以往:绘画,雕塑,工艺和建筑的知识和技法。造型艺术教育:造型元素及其组合规律的运用,工艺和设计的知识和技法。视觉艺术教育:一切与视觉有关的艺术作品和现象。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每天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视觉影像。

10、从侧重学科还是学生或社会的角度出发:美术教育可以分为:美感教育与情操教育、创造教育与个性教育、生活艺术教育与社会传达教育三种类型。

11、从目标取向以及教学层面的角度出发:美术教育可以分为:非艺匠养成的古代美育、技术导向的艺匠养成教育、实用导向的造型美术教育、近代中小学普通美术教育。

12、从场所上分,美术教育可以分为:学校美术教育、社会美术教育、家庭美术教育等。13、2003年4月《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正式出版。

14、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

15、美术课程是为了达到教育目标,选择与组织教育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编排的计划。

16、美术教育课程包括四个要素:第一,设定具体的美术教学目标。第二,为达到美术教学目标,选择与组织美术教学的内容。第三,根据内容,百年之美术教学计划并实施。第四,对美术教学活动做出评价。17、15世纪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伊拉斯谟认为学生的本性应该是教育的出发点。

18、奠定现代教学法的先驱者是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和福禄贝尔。

19、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为实现教育目的,教育的作用为管理、教授和训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四阶段法:明了,联系,系统,方法 20、五阶段教学法:预备,提示,比较,总结,应用。

21、进步主义教育家所提倡的活动式教学往往强调:

1、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2、通过有目的的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来获得实用知识;

3、选择恰当的机会表达思想;

4、参加集体活动。

22、布鲁纳在他的著作《教育的过程》中,提出“探究学习”与“科学教育”的观点。

23、后现代主义课程的标准,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

24、关于儿童画发展阶段,罗恩菲德的发展阶段说:6个阶段。

1、自我表现的最初阶段(涂鸦阶段,2-4岁);

2、再现的最初的尝试(样式化之前的阶段,4-7岁);

3、形态概念的成立(样式化阶段,7-9岁);

4、写实倾向的萌芽诞生(初期写实的阶段,9-11岁);

5、拟似写实的阶段(推理的阶段,11-13岁);

6、决定的时期(思春期的危机,13-17岁)

25、美国哈佛大学的加德纳则提出“U”形曲线的发展模式。

26、绘画再现的发展模式,来自于与社会环境互动的记号过程,结果是“多轴媒体的表现”,并非直线性的发展,即以多元路径取代单一路径的发展。

27、社会性取向的美术课程与教学强调符合社会的需求,学习活动就群体需求与兴趣而展开。

28、萨利是最早的提出“儿童艺术家”这一称谓的学者。他指出:根据成人的标准来评价儿童的表现活动是错误的,儿童美术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儿童绘画不是为了再现现实,而是象征性的表达环境,表现出超时代的先见之明。

29、凯兴斯泰纳是采用科学统计的方法进行儿童画研究的首创者。

30、创造性取向的美术教育,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的齐泽克、英国的美术教育家里德和美国的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这种以创造主义教学为核心的、注重儿童个性发展的课程与教学理论被称作美术教育的工具论。(引导的方法)31、1904年,齐泽克在维也纳工艺学校中开设了儿童美术教室。

32、简答:通过艺术的教育:罗恩菲德提出了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儿童提供自我表现机会的观点。他认为,儿童的创造是他们的情绪、智能、生理、知觉、社会、审美与创造,这七个方面发展特征的反映。教室对儿童表现的结果,决不能用成人的观点去评价,总之里德和罗恩菲德所提倡的创造主义理念强调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以促进学生个性及创造性的发展。33、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美术教育家艾斯纳和古力为代表提出了“以学科为基础的

美术教育”的理论。这一理论被称作“美术教育的本质论”。

34、格里尔提出了以四个领域:美学,美术史,美术批评,美术创作为基础内容的美术教育,简称DBAE的“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他包括以下三个特征

1、涵括美学,美术批评,美术史,美术创作四个学习领域。

2、教学内容由简至繁,循序渐进式的递进。

3、课程设计书面化而教学实施系统化。

35、美学:美术品特质,对美术品反应作分析并将分析做演绎,以判断美术品之优劣。

美术批评:学生能叙述作品所呈现之主题,形,色,调子与纹理,分析作品结构,解释作品的意义,判断作品的显著性和重要性。

美术史:认识美术史上的主要作品,分析各种风格,了解美术品的文化与历史。美术创作:发现创作的观念,了解语言或意向,善用材料,以展示作品。

36、吉蒂艺术教育中心根据多元化美术的社会需要,又提出了“以多元文化科学为本的美术教育”。20世界90年代后期,吉蒂艺术教育中心顺应社会与美术的发展,为了更加全面的包容各范畴的视觉艺术领域,将DBAE改名为“全面综合的美术教育”。

37、美术教学的多元化倾向:第一,重视文化贡献的倾向。第二、重视美术教育的倾向。第三、重视视觉传达与设计教育的倾向。第四、重视自由表现的美术教育倾向。

38、麦克菲提出了“多元性是艺术教育的核心”。39、1902年清政府颁发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公布但未实施。1904年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亦称》亦称“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经国家法令颁布,正式全国实行的第一个完整的近代学校系统。40、2003年4月,教育部正式公布《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决定在广东,海南,山东,宁夏四个省率先推行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41、2007年9月起,全国所有普通高中的起始年级全部实施高中新的美术课程标准。

42、经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修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04)中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43、义务教育美术课程的总目标为:“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

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总目标包含三个维度: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44、美术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新的教学论中,美术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一种“体验课程”。

45、论述:美术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问题解决学习、范例学习、发现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P114

46、美术教案的目的;第一,整合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进程。第二,增进教师对美术教学目标与程序的思考。第三,记录教师对美术教学观念的理解以及班级教学活动情况,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今后的美术教学活动。第四,了解课堂美术教学活动情况。

47、论述,写教案P123

48、教材,包括文字教材(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图标,教学参考书),视听教材。

49、美术教材包括以下几种形式:教科书教材,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现实教材,电子教材。50、中小学美术教学内容基本特征:

第一,将美术教学内容按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分为四个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

第二,根据学生美术能力发展的基本规律,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分为四个学段: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89年级。

第三,各学习领域分别由标准、学习活动建议和成就标准三部分组成。

51、论述,对高中美术改革的认识

52、《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内容分为5个系列: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

53、美术教育 评价是教育评价的组成不分之一,其演变过程与教育评价的整体演变过程相一致。教育评价大致经历四个时期:测量和评价时期,描述时期,判断时期,构建时期。

54、美术教育评价的类别与其他学期教育评价的类别相同,从评价标准体系的角度出发,一般可以分为:绝对评价,相对评价,个人内评价。

55、档案袋又称成长记录袋,分为5个类型:理想型,展示型(精选型),文件型,评价型,课堂型。

56、建立美术学习档案袋步骤如下:第一,明确建立美术学习档案袋的目的。第二,选择美术学习档案袋的内容。第三,分类和编号。第四,收集辅助材料。第五,结合档案袋的评价。

57、日本小学图画工作科的评价从四个方面出发:第一,对美术的关心意愿态度。第二,发想或构想的能力。第三,创造的技能。第四,鉴赏能力。

58、加德纳强调个人化评价,多元化评价。

59、课程扩展,第一类,扩展计划。第二类,个别深造计划。

60、美术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信息化资源,教师资源四大类。61、校外课程资源:公共文化设施,当地文物资源以及自然环境资源,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作坊。

62、简答: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方向:第一,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广度将进一步得以拓展。第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深度将进一步得以挖掘。第三,范例课程得以推广。第四,理论研究力度将得以加强。第五,国际交流渠道将不断增加。

63、美术教育研究三个基本要素:

1、美术教育的客观事实。

2、与美术教育相关的理论。

3、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64、美术教育研究的功能:基础研究的功能,应用研究的功能。

65、美术教育研究的原则:第一,从美术教育的特点出发。第二,从国情出发。第三,注重相关学科的交融与渗透。第四,发挥创造性。

66、InSEA,国际美术教育学会,这是世界最大的美术教育研究团体。67、P253的表格。

68、比较研究: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可以对美术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美术教育的普遍规律以及特殊表现,从而得出符合客观世界的结论。可以分为:同类比较,异类比较,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定性比较和定量比较。

69、行动研究是质的研究的一种形式,他起源于社会心理学,自然科学,组织科学,社会规划等学科,经历了从理性的社会管理到反实证方法,然后再到社会变革的历程。行动研究是由社会情境到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所进行的反思研究。

70、学校美术教学研究水平:直觉观察水平,探索原因水平,迁移广度水平,理论研究水平。71、论文形式:内部结构形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外部结构形式:前言,本文,结论 要素:题目,大小标题,段落,层次 72、论述:P279-281

第五篇: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

色彩的冷与暖

课题:《色彩的冷与暖》

适用学段:第四学段(7—8年级)

教案的设计说明:本课是一节绘画基础课,是为学生学习色彩基础知识而设置的。这节课主要培养学生的色彩美感意识,提高学画色彩画的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和运用色彩冷暖知识,给学生一把打开色彩知识大门的钥匙,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色彩冷暖对比中的美感,培养色彩美感意识,提高学画色彩画的兴趣。

2、引导学生从盲目用色到懂得色性运用、色彩冷暖配置的知识上,有目的地正确地表达自己对色彩的感觉。

教学重点:从感性到理性去认识色性,并会运用色彩冷暖对比的知识。教学难点 :了解产生冷暖对比的原因,认识冷暖色彩并会正确运用。学具准备:色彩冷暖涂色印样、水粉画颜料、笔、笔洗、调色盒。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组、色相卡、生活中冷暖色调的作品、色轮等。色彩的冷与暖:冷色:绿、蓝、紫

暖色:红、橙、黄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请学生放置好学习水粉画的用具及美术书。

二、导入 新课:

(一)、谈话,引起学生兴趣。

“在讲课之前,先回答老师几个问题。请大家要结合自己生活实际来回答,看谁最积极、回答的最好。”

提问:(1)你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我喜欢穿蓝色的、白色的、红色的、黑色的„„。

教师小结:看来大家都很有个性,都有自己比较喜欢的颜色。(2)那你为什么喜欢穿这种颜色? 分别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觉。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给予小结,边板书“冷、暖”两种感觉。

(3)通过观察,你体会并感觉到色彩有什么属性?(指名回答)---色彩有冷与暖。

(二)、导入

课题:色彩的冷与暖

“色彩的冷与暖是色彩的一种属性。这节课我们就来体会一下这种冷与暖的感觉,好不好?”(“好”)

课题:色彩的冷与暖

(三)讲授新课:

(一)、结合作品,讲述色彩的冷暖对比是怎样产生的。“色彩有有彩色和无彩色之分。有彩色:除黑白灰以外的所有颜色,无彩色:黑白灰。这一节课我们来研究感觉一下有彩色的冷与暖。我们知道不同的色彩给人以不同的感觉,色彩的冷暖是人们长期经验中联想的结果。”

1、展示一些作品,看冷暖不同色调的作品,让学生去亲自感觉。(1)、冷色调画面《雪山》,问:这幅画面给你什么感觉?(学生观察后回答)---给人以冷的感觉。

(2)暖色调的画面《日出》,问:这幅画面又给你什么感觉?---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3)、同时显示这两幅画面,让学生再次去体会感觉。

提问:这两幅画面为什么会给人以不同的感觉?看哪位同学观察的仔细。(指名回答)

根据回答情况小结:这两幅画我们体会到不同色调的画面给人的冷暖感觉是不一样的。比如在温度相同的室内,一个屋子涂成蓝色,另一个屋子涂成红色,两间屋子给人的感觉差别就很大。两间屋子给人温度差别可以达到三、四度,原因是蓝色能减慢人们的血液循环,给人感觉较冷;而红色刺激人们的神经,使血液循环加快,给人感觉较暖。

2、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讲解,体会色彩的冷与暖。

回忆我们刚才作品里所见,再联想一下可以发现,在我们的周围生活里,什么事物常常给我们以冷和暖的感觉?看哪位同学想象的更丰富。

分别让学生起来举例,如:太阳、火焰给人以暖的感觉;天空、大海给人以冷的感觉。

小结给予鼓励:看来大家平时是很注意观察事物的。只有经常去注意观察事物,可以帮助我们体会色彩中的冷与暖。究竟什么颜色属于冷色?什么颜色属于暖色呢?

(二)显示色轮,让学生边观察边谈谈对不同颜色的感觉,从色轮中区别冷暖。

(1)在12个基本色相中,最亮的黄色和最暗的紫色是以色彩明度为基准划分的。

提问:仔细观察,在冷暖对比中最暖的是什么色?(朱红色)最冷的是什么色?(蓝色)这两色是冷暖对比的中心轴。

(2)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色彩冷暖的规律。

提问:谁能从色轮中找出冷色和暖色?谁敢上台来试一试?

请一名同学上台板演,将色相卡分成两部分摆放(冷、暖两个序列),并说出自己分的规律。

其余学生从活动色轮中,找出冷色和暖色。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给予小结:偏红偏黄的色彩属于暖色,偏蓝偏绿的色彩属于冷色。因此在色环中红、橙、黄属于暖色,绿、紫、蓝属于冷色。

(3)画中色彩的冷暖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色彩的冷与暖如:黄和黄绿比?黄暖黄绿冷;黄绿与绿比?黄绿又显得暖,而绿则比黄绿冷。所以,色彩的冷暖决不是死记硬背才能记住的它需要相对比较去感觉。

(4)同样的一幅画面,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冷暖色调表现时,给人的感觉是全然不同的。冷与暖不同的色彩感觉在绘画中当然是很重要的问题。

(三)结合色相卡讲解色彩的补色对比。

在色彩中最富有明快强烈对比作用的是两个相互起补色关系的色彩,也就是三原色和三间色相对的三组色红绿、黄紫、蓝橙。在色彩中称它们为补色对比(板书)。补色对比在绘画中运用很多,多找一些作品来看看,体会补色对比中的美感。

四、作业 要求:

(一)内容:用不同的色彩组合,填涂一组同样的图形,看看它们的画面感觉有何不同,体会色彩冷暖对比中的美感。(用色彩冷暖涂色印样)

(二)要求:将这四幅图分别涂成冷的、暖的、暖色调中偏冷的和冷色调中偏暖的。涂色时应注意色彩的搭配。

五、学生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鼓励学生尝试使用强烈对比颜色使画面产生对比中的美感。调色时笔要洗干净,涂色要匀。

六、讲评学生作业,课堂小结:

将学生作业 分组(分为冷、暖、冷色调中偏暖的、暖色调中偏冷的)全部展示出来。评出涂色较匀、颜色搭配较好的作业,给予表扬鼓励。并指出作业 中存在的不足。

教学评价:本课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主要使学生从色彩的冷暖认识到掌握并运用色彩冷暖对比知识这一过程,是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一个难点。如果单凭教师空洞地去讲解、简单的操作演示,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调动不起学生的兴趣。为了便于调动学生的兴趣,我制作了课件,充分利用屏幕展示图片、作品等,通过对比,使学生直接感受到不同色彩、画面的冷暖感觉,并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讲解举例,比讲解更直观、更形象,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学习环境中掌握色彩的冷暖知识。在教学过程 中,我始终围绕“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主线,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边感觉边动手操作,并联系生活中的一些冷暖事物让学生自己举例谈感觉谈体会,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发现冷暖色的规律,从色轮中找出暖色和冷色。这样便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开阔他们的思维,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

教案《色彩的冷与暖》

年级:09级美术教育01班

学号:200988033006

姓名:谭湘愉

下载qk美术教具创意促进教学创新的策略与方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qk美术教具创意促进教学创新的策略与方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促进美术教学幼小衔接的若干策略

    促进美术教学幼小衔接的若干策略 南校区 秦晓渠 摘要: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如何在幼小衔接中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转型,关系到每个儿童一生的发展。由此,有关幼小衔接期儿童美术能力......

    浅谈幼儿美术教学的创新方法

    浅谈幼儿美术教学的创新方法 幼儿美术教学的目的并不是把幼儿培养成小画家,而在于萌发幼儿的美感,培养幼儿的创造性表现能力。画家之所以成为画家,他的作品一定体现了画家的个......

    古诗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小学古诗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古诗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古诗不仅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对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一种提高。因此,语文教师应深入分析古诗中......

    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试题库

    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试题 一、填空题 1、西方美育思想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最具代表性的是柏拉图(前427—前347)和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的美育思想。 2、“美育”概念......

    小学美术创作媒体开发利用的策略与方法

    小学美术创作媒体开发利用的策略与方法 海兴县育红小学 刘桂芳 随着教育理念与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多媒体等高新技术应用于美术......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苏州市吴中区迎春中学 吕敏敏 215128 [摘 要]:《新课程标准》对初中英语口语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说话或朗读时,语音语调正确;用英语交流的时......

    有效教学的模式方法与策略

    有效教学模式方法与策略 要想了解有效教学的模式应用与实践,我们首先必须要知道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简单地来说就是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的教学。也可以说通过......

    浅谈英语词汇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浅谈英语词汇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学生词汇学习的现状,并从语境中学习词汇的重要性和艾宾浩斯遗忘定律这两个角度,提出了指导学生结合语境来学习单词,和利用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