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自主阅读诗词四首夜雨寄北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时间:2019-05-15 01:04: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自主阅读诗词四首夜雨寄北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自主阅读诗词四首夜雨寄北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第一篇: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自主阅读诗词四首夜雨寄北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夜雨寄北

1教学目标

1、参看注释,了解诗句意思,大致理解诗文所描述的情景。

2、扣词想像,深入感悟诗人当时的离愁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熟读成诵。2学情分析

学生对作者的写作背景、思家念亲之情理解的不够深,对诗歌的跳跃性大的特点不适应,所以,学生对本文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雨夜里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写夜雨及欢聚的情景对表达情感的作用。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夜雨寄北

一、导入: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我想这其中大家最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活动2【讲授】夜雨寄北

二、1、出示课题并解题:夜雨,下雨的夜晚,点明了时间。这首诗是寄给友人的(或妻子的)。当时诗人在巴蜀,友人(或妻子)在北方的长安,所以说“寄北”。

2、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3、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4、出示教学目标:(同上)活动3【活动】夜雨寄北

三、诵读课文:

1、在那个雨夜,诗人李商隐在信中给妻子讲了些什么呢?先听老师来读读。

2、同学们自由读。

3、指名读,齐读。

4、齐背。

5、指名背。

四、出示自学指导:

1、参照课下注释,试释全诗。(前四组的4号同学翻译,一人译一句。)

2、读完诗歌,你的眼前出现了几个形象?

3、问:但紧接着作者却写了“巴山夜雨”之景,这是否偏离了作者在首句所创设的感情基调?

4、问:但作者是否一直延续这一感情进行抒写呢?如果不是,又写了怎样的情感呢?从哪个词语可看出这种转变?

5、请一位同学有感情朗读全诗,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有怎样的画面在你的面前闪过。接下来用文字把它们表述出来。

(设计这一步骤是让学生明白:学习诗歌不能只停留在翻译的基础上,还要学会想像,去体会诗中丰富的意境。)

6、齐读全诗。

活动4【活动】夜雨寄北

五、自主探索:

1、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2、小组讨论。(把答案写下来)

六、合作提升:

1、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2、兵教兵。

3、教师总结归纳。

(2、二个。从“君问归期未有期”可看出有二个人物在进行问答。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 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所以是亲人或友人在问询李商隐何时才能归去,但自己归期无定。诗人心境之郁闷、孤寂不难想见。)(3、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巴山夜雨点涨秋池”,说明自己身处的环境,不仅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遥远,相隔千里,而且处境惨淡,透露出羁旅之苦。巴蜀多秋雨,这本已使身为异乡之人的作者倍感神伤;而恰在此时,又得妻子千里家信,此时,诗人该(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巴山夜雨点涨秋池”,说明自己身处的环境,不仅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遥远,相隔千里,而且处境惨淡,透露出羁旅之苦。巴蜀多秋雨,这本已使身为异乡之人的作者倍感神伤;而恰在此时,又得妻子千里家信,此时,诗人该有多么伤感呀!)

(4、“何当”,何时,什么时候。“何当”是个表示愿望的词。诗的后两句,紧扣“夜雨”,顿生想像,遥想他日重逢,剪烛夜谈,回忆此时面对这“巴山夜雨” 的情景。这两句是最为人称道的设想“奇绝”之句,它好就好在将“未有期”的现实与剪烛共话的想像联结在一起了,不仅写出了重逢的欢乐,感情的深挚,而且通过遥想将来,排遣了当前客居异地的孤寂与思念家人的痛苦,使全诗多少带有明朗轻快的情调,形成了半是悲哀,半是温暖的深长情韵。)活动5【讲授】夜雨寄北

六、深入分析写作技巧:

(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的重复的,可是在这首诗中,作者有意重复使用了“期”字和“巴山夜雨”这个短语,这可以说是这首诗为人称道的“奇绝”之二。重复“期”字,意在强调诗人滞留在外、前途未卜、归期无定的愁苦;重复“巴山夜雨”,更是作者匠心独具的表现,它表现了时间和空间的回还往复的意境美,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第一次写“巴山夜雨”,在于渲染环境与相思,第二次写“巴山夜雨”是作者想像夫妻相见后秉烛长谈的画面,夫妻追述往事,回味无穷。

这种重复,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上书的回环往复之妙,恰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上的回环往复之美。是作者有意打破常规的成功尝试。

从时间上看,今宵-----他日-----今宵,回环往复;从空间上看,即巴山-----长安西窗下-----巴山,往复对照。从意境上看,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这样回环往复,融凄清与温馨、黯然与神伤、寂寥与慰藉于一体。时间上、空间上跨度都非常大,但又让人不觉得有突兀之感,反而觉得很自然,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活动6【练习】夜雨寄北

七、当堂训练:

1、做《古诗文导读与检测》的第24面的第2、4、5、7题。(学生独立完成)。(2、"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涨”字意蕴丰富,请从眼前景、心中情两个方面做些分析。

4、诗中的两处”巴山夜雨“有什么不同?其作用各是什么?

5、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7、”何当“照应上文的 字,”何当“体现出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2、提问,学生念自己的答案,兵教兵。

3、老师总结归纳: 活动7【测试】夜雨寄北

八、抽查请:

(全班同学都做,每组的4号同学上交)

1、默写本诗。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活动8【作业】夜雨寄北

1、课下收集李商隐的诗歌,并背诵、赏析这些诗歌。

2、做《夜雨寄北》的《语文基础训练》。活动9【活动】夜雨寄北 板书设计:

夜 雨 寄 北(抒情诗)——李商隐

{时间上:今夜——他日——今夜

回环往复 {空间上:巴山——长安——巴山 思乡念亲之情 {意境上:今夜苦————未来乐(凄清——温馨)(黯然——神往)(寂寥——慰藉)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夜雨寄北》教案 北师大版1

夜雨寄北

1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尝试赏析诗歌。2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夜雨寄北

一、导入。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我们熟悉的诗人,如:李白,杜甫……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二、学习新知

(一)、作者: 生回顾李商隐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诗人。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他的诗现存的有600余首。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二)、写作背景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仕途不如意。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他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三)、读诗,学习诗文

1、一读:正音正字,读准节奏。

2、二读:读懂诗意,读出情感。

(1)理解诗题:这是诗人在下雨的夜晚有感而发写的一首寄怀他的妻子王氏的诗。(“北”,1

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2)、明确句意:

学生交流联系课下注释逐句解释:

亲人或友人在问询李商隐何时才能归去,但自己归期无定,夜间下雨,雨水涨满了秋池。什么时候能够相聚在西窗下剪烛长谈,再来回忆诉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3、再读,读出情感。从的诗句中,读出诗人 的情感。

如: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诗句中,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读出诗人思归而不得的愁苦情感,又读出诗人与亲人不得相聚心境郁闷、孤寂之情。又如:从巴山夜雨涨秋池的诗句中,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从中读出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再如:从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句中,陡然一转,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更读出诗人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思亲之深,盼归之切。孤寂愁苦之情。齐读诗句,读出情感。

(四)、写作方法:

虚实结合;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

(五)、课堂总结,点明主旨。

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以及诗人与亲人不得相聚心境郁闷、孤寂之情。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

活动3【作业】夜雨寄北

(六)布置作业: 再读古诗,当堂完成背诵。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5《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语文版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一)诵读诗词,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

(二)通过开展的活动,激发学生阅读欣赏诗词的兴趣,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提高诵读和欣赏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解说:在上学年,我们分别学了《诗五首》和《诗词五首》,初步感受了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诵诗应该是个长期坚持不懈的过程,是一个习惯。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古代诗歌的学习,继续徜徉在诗歌的古风古韵中。(二)布置任务

解说:这次诗歌的学习,我们将要举行一个小型的诗词朗诵比赛。如何能很好地表现出诗词作品的内涵,将真情实意传达给听众呢?这当然要我们能在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的基础上,准确理解作品的意义和思想。现在我们就做好这些准备。(三)朗读课文

1自读课文,结合注释,为一些难读或易读错的字注音。2请五位学生依次朗读这五首诗词,听后矫正读音。3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四)示范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老师讲解为主,为后面学生的自学和讲解做示范。1关于作者

一千二百年前,在成都美丽的浣花溪畔,有一座最简陋最普通的茅屋。然而,就在这草堂之内,却顽强地跳动着一颗想黎民、思百姓、忧天下的心。被后世尊为中国“诗圣”的杜甫就在这里栖身,杜甫是唐代一位伟大的诗人。他虽然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家庭,但后来一直仕途不顺,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生活也困苦不堪,以致小儿子都饿死了。48岁时,弃官举 1 家西迁,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盖了草堂,安定下来。53岁被举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辞职,漂泊各地,因贫病交加而死,终年59岁。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的社会现实,大胆地揭示社会矛盾,深切同情人民的疾苦,写尽“世上疮痍”、“民间疾苦”,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推崇为“诗圣”。2关于作品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韵脚如阵阵风声起,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词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我们读这几句诗,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洒在江郊的各处。

第二节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茅草却又被“南村群童”抱跑了!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忍能对面为盗贼”,意谓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笔。“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诗人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当他自己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先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那布被又旧又破,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怎能入睡呢?于是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第四节先运用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声音洪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 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五)再读《茅》诗

1在老师讲解后,学生带着对本诗的理解,自读后齐读,在品读中加深对本诗的认识和体会。

2结合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一之(1),表达诵读后体会的作者的情感。(六)布置作业

1继续诵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课余查询其他几首诗的有关资料,选择一两首,整理成稿后,选出主讲人,仿照老师的讲解,做好发言准备。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朗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检查诵读作业完成的情况。

(二)组织学习

学习小组选出的主讲人带领大家学习《过故人庄》和《游山西村》。在积极肯定发言的基础上,老师和其他学生都可以做适当补充。参考:

1《过故人庄》: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选自《孟襄阳集》。孟浩然,著名的田园山水诗人,诗与王维齐名,人称“王孟”。他善于用淡淡的描述创设深邃高远的意境,借以反映出宁谧的心境。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被邀到朋友家做客的情景,首联是说故人准备了酒食相邀,“我”就到了田家。文字平淡,毫无渲染。以“鸡黍”相邀,足见农家待客之简朴,同时也说明朋友至交,不循虚礼。颔联“绿树”是近景,“青山”是远景,村庄就是镶嵌在这样的背景中,使人感到既幽静、平和,而又不荒僻。颈联写“开轩”后映入眼帘的是打谷场和葱绿的菜园,令人心旷神怡,这是眼前的景物;“话桑麻”,使人能领略到强烈的农家风味,这是室内气氛。诗中“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构成一幅宁静的田园风景画。尾联,“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淡淡两句,作为诗的结尾,主客之间的融洽气氛,伸手可掬,使全诗于平静淡远中显示出独特的魅力。这是一首语言平淡质朴对田园风光的咏唱,又是一首语义深醇幽远的饱含农家乐趣、充满对友人情意的咏唱。诗人在平实的语言中,把真切的叙事、真实的写景和真挚的抒情结合在一起,犹如朴实的农人在农家田舍亲切平易地话家常一样,将一幅栩栩如生的农村景致风俗和人情的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

2《游山西村》:选自《陆游集》,作者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现在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享年八十五岁,是文学史上少有的高龄作家。一生力主抗战,虽在政治上屡遭投降派的打击,但报国信念至死不渝。诗作数量极多,现存有诗九千三百余首。多强烈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炽热的爱国热情,同时鞭挞投降派,同情人民疾苦,思想性很强。这首诗是他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诗中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诗的一二句写农家丰年足食。腊酒是自家酿造,鸡豚是自家喂养,客人来了,自有土产招待。这里写出了农村丰年的情景,赞誉了憨厚农民的好客,也看到了诗人与农民的深厚感情。三四句写村庄周围景色。乡村小道,弯弯曲曲,山重水复,怀疑无路可走,然而一座座村庄就掩映在柳暗花明之中。现在这句作为成语流传又有了其深层含义,指遇到困难、前途渺茫时,不要灰心丧气,只要努力、坚持不懈,光明就在前头。五六句转写村内的习俗风光,箫鼓相随,是因为一年一度的祭祀土地以祈丰年的“春社”即将到来,人们穿的戴的还保存着山村传统的那种朴素,山村的风土人情还是那么淳朴可爱。最后两句是写作者的感慨。诗人由于喜爱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善良热情的邻家农民、古朴淳厚的乡村民俗,希望自己随时能乘月夜,拄拐杖登门拜访,共话桑麻。

(三)比较阅读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一之(2),比较两诗在思想感情上的异同。明确:这两首诗,都描写了诗人做客农家的情形。《过故人庄》主要表达了老朋友之间诚挚的友谊,《游山西村》主要表达了对农家好客习俗和古朴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四)诵读两诗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读、齐读、背诵这两首诗。学生一边朗读,一边各自揣摩如何根据诗意,读好两诗。

(五)布置作业

1复习课堂内容,诵读这两首诗。2继续准备后两首诗的理解材料。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检查《过故人庄》和《游山西村》的背诵情况。

(二)组织学习继续上一课学生主讲的形式,老师和其他学生做适当补充。参考:

1《渔家傲》: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真宗祥符年间的进士,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后贬邓州守,旋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为官清廉,卒谥“文正”,词工写边塞生活,意境开阔,风格豪放。他的词只有六首传世,其中以《渔家傲》最为脍灸人口。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治所在今陕西省延安市),守边四年。这首词就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词的上片写塞外秋光,从“异”字生发开去。一是说边塞的风光与内地不同;二是讲秋天来临,边地景物也发生了变异。雁尚且无留意,人何以堪!后三句,作者着意描写边塞的苍凉景色。边声加上军营的号角声,凄凉以外,渲染了悲壮的气氛。数不清的山峰犹如屏障一般耸立着。斜阳西沉,烟雾弥漫,在千山万壑之中,一座孤城紧闭。下片转入抒情。“家万里”与“酒一杯”对举,形成强烈对比,“举杯消愁愁更愁”。将士们有家难归,其原因是“燕然未勒”。公元89年,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勒石记功而回。“燕然未勒”是说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作者本希望能干出一番旋转乾坤的事业,永熄边烽。但在积贫积弱的北宋时代,他根本不可能成为“勒燕然”的窦宪。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达到高潮,因而在浓霜遍地的夜晚,随着悠悠羌笛之声,将军(作者自指)和征夫陷入了深沉的悲慨之中,久久未能入眠,流下了忧国思乡的热泪。这首词突破“词为艳科”,是士大夫娱宾宴客的消遣品的模式,脱颖而出,在词史上开了边塞词的先声。以后,苏轼、辛弃疾等人广泛地开拓词的题材,与之是一脉相承的。由此可见这首词的重要地位。

2《浣溪沙》:前面学《记承天寺夜游》,我们初步了解了苏轼,了解了他那如行云流水般的散文。苏轼多才多艺,其词一扫绮靡旧习,雄健遒劲,开豪放派新风。《浣溪纱》是苏轼1082年春任黄州团练副使时作的一首记游词。然而从内容来说,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记游作品。通常,记游性作品是写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本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上片写景,三月兰草发了短芽,浸在涨满水的小溪里,作者漫步溪边松林的小路上,闲散自在。只见那萧萧暮雨,只听那子规啼鸣,心中不免生出些凄凉之感。下片转而写情。反问句强调诗人虽老犹少的精神状态。联想诗人被贬黄州,身处逆境,不能不让我们佩服他的达观和进取。白居易《醉歌》有“黄鸡催晓丑时鸣”,“镜里朱颜看已失”的诗句,以黄鸡催时作比来感叹朱颜易老。苏轼反其意而用之,劝人不要感慨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而要振作精神。一条小溪启迪了人生哲理,乐观旷达的性格,随遇而安的胸襟,合奏出一支追求生活、执著人生的青春曲,年少心暮之人,读此当汗颜。(三)朗读两诗

1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自读这两首诗。

2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精彩或最有感触的诗句,多次品读,谈谈自己对这些诗句的理解。3背诵两诗。

(四)布置作业

1复习《诗词五首》,朗读背诵。2为下一课诗歌朗诵比赛做必要的准备。

第四篇: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1下雨天,真好教学设计2北师大版!

11.下雨天,真好

1教学目标

1、感受雨中情趣

2、体味感伤情怀

3、品味诗意语言 2学情分析

琦君的《下雨天,真好》是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叙事散文。该单元的主题设置是“雨中情思”,而本文恰恰为这一主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文章通过对雨中往事的回忆,追忆逝水年华,表达了天真的稚子情怀以及对往事不再的感伤和惆怅,散发着淡淡的馨香和诗意。

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雨中情思、童年情趣是一个较为熟悉的话题。但本文写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特别是作者对父母知己的深挚感念,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教师上课时要想办法为学生搭桥铺路,点拨引领,让他们真正感悟作者的雨中情思,诗意情怀。3重点难点

一是雨中作者在感念父母时流露的凄凉感伤;一是学生较为敏感的“与知己漫步西湖”的情思。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下雨天,真好

先以一首经典校园歌曲《光阴的故事》作为课前铺垫,再以普希金的诗句“一切都是瞬间,一切都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变成美好的回忆。”导入新课。活动2【讲授】出示目标 *体会作者笔下的雨天情趣

*感悟作品中天真的稚子情怀、温馨情感以及往事不再的感伤惆怅 *体味散文诗意的语言特点

活动3【活动】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作者为何如此喜欢 “下雨天”?试用文中概括的语句来回答。

2、文中写了几种雨中情趣?请快速默读课文,试用概括的语言依次填出 :躺在母亲臂弯里听故事 冒雨漂小木船 雨天逃学——帮母亲剪线头陪父亲赏雨赏花 与众人听鼓词儿 和帮工一起拣霉谷子——在杭州想念母亲 ——雨夜看红楼梦 ——怀念父亲————与知己漫 1 步西湖

活动4【活动】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作者认为“下雨天,真好”,请问“好”在哪里?默读课文,试用以下句式回答。示例:

下雨天,真好。好在可以————,真————。

示例:*下雨天,真好。好在可以(与知己漫步西湖),真(浪漫)。

静谧的湖山,迷蒙的烟雨,低斜的梅花,悠悠的笛声。亭亭少女,翩翩少年,这是何等唯美诗意的画面啊。所以尽管二十年过去了,作者依然难忘。闭上眼,还有一种声音在耳边低回萦绕。是的,悠悠笛声如一道爱的暗语,开启了两颗年轻的心。一人走来低语:一生知己是梅花;一人笑着迎答:湖上梅花待知己。那种心领神会的默契,那种默默无语的相知,真是“任是风雨也动人”!难怪作者会由衷地感慨“下雨天,真好”了。*下雨天,真好。好在可以(在杭州想念母亲),真(凄凉)。*下雨天,真好。好在可以(想起去世的父亲),真(感伤)。

明确:在想念母亲怀念父亲时,那些关于爱的温馨记忆全被雨一一唤醒,在生离死别中作者开始明白:自己曾经沐浴过一场怎样的爱的雨露,怎样在亲情的呵护中一路幸福地走过。所以才发自肺腑地感慨“真好”。这种在深切地体味了人事变迁和生命的况味之后的“好”,不再是少不更事的简单开心,纯粹快乐,而是沉淀成一种厚重的情感,好得更深沉,更隽永,更意味深长了。

2、“如果我一直不长大,就可以沉浸在雨的欢乐中,然而谁又能永远不长大呢”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光阴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往事再美好,亲人再关爱,终将烟消云散。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日子终将过去。表达了作者对往事不再、美好不再的感伤和惆怅。)

3、文中多次讲到逃避功课、希望霉变的谷子越多越好,为什么要把这些小孩子的“坏心思”津津乐道地写进文章里呢?

活动5【活动】品味语言,揣摩妙处:

1、那些有趣的好时光啊,我要用雨珠的链子把它串起来,绕在手腕上。(让那些温润如玉的往事,润泽、装饰、陪伴着“我”的生活)

2、他提高声音吟诗,使我一路听着他的声音,不感到冷清„

3、在淅沥的风雨中,他吟诗的声音愈来愈低,我终于听不见了。

4、我凝望着低斜低斜的梅花,弄笛的人向我慢走来,他低声对我说:一生知己是梅花。活动6【活动】适度拓展,总结升华:

1、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写一段关于雨天感受的童年趣事。

2、从母亲讲的“给瞎子送伞”,给唱鼓词儿的盛白米饭,请左邻右舍听戏,“我”送花给大家,你有什么感悟? 明确:心地善良,温柔敦厚。活动7【讲授】小结

光阴把往事发酵,酝酿出爱的琼浆,饮之令人心醉。然而细雨声里,年华渐远;笛声在耳,斯人已去。难怪席慕容曾感慨:欢乐总是乍现就凋落,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好在隔着光阴的河流(距离),我们看到:一切过往皆美好。所以,不说感伤,不说惆怅。

第五篇: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1下雨天,真好教学设计3北师大版!

11.下雨天,真好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掌握文中重点生字新词;

2、抓住文眼,了解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结构,理解雨中情趣的内涵,体味文章主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理解文中精彩词句;

4、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说话和作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鼓励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多种阅读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合作中品味重点词句以及理解课文情感。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1、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

2、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人情美及传统的中庸之美。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重点生字新词;理解雨天情趣的内涵,体味文章主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理解文中精彩词句。教学难点:

1、深入体味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

2、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说话和作文的能力。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童声歌曲《小雨点》节选,一曲“小雨点”把我们带到了“下雨”的世界。教师出示“下雨天真好,因为多情的小雨滴,总爱在窗前轻唱着熟悉的旋律;下雨天真好,因为多情的小雨滴,像一泓清泉,沁润了人们的心灵;下雨天真好,因为__________”的仿句,请同学们调动生活体验完成。再次走进琦君的《下雨天,真好》,和作者一起感受下雨天的那份美好与温馨。

活动2【活动】

二、温故而知新

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文中讲了下雨天的哪些情趣?哪些属于童年时期的情趣?

活动3【讲授】

三、学习课文

(一)速读——体会雨天情趣

过渡:今天这节课我们欣赏琦君童年时期下雨天的情趣。

文章题目是“下雨天,真好”,速读文章第二部分,说说童年时期“下雨天”好在哪里? 提示:同学们以这样的句式说话

童年时,下雨天真好,因为可以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读——品词句

本文叙述平淡朴实、明朗率真,富有深情,洋溢着淡淡的诗韵,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和文字功底。请找出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词句赏析。

(1)字词品味(试用删除或换用的方法,说说你对下面红色字词的理解。)A.顾不得吃早饭,就套上叔叔的旧皮靴„„ B.云脚长了毛,向西北飞奔,就知道台风要来了。

C.又连忙盛一大碗满满的白米饭,请瞎子先生吃,再给他一大包的米。D.唱鼓儿词的总在下雨天从我家后门摸索进来,„„

(文中还有许多这样富于表现力的词语。课后,将你喜欢的词句运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品味,与同学分享你的成功。)(2)句段品味

在课文中任选一段你喜欢的段落进行简单地品析,比一比,谁品析得精妙。举例:雨天逃学这件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趣?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赏析。提示:①从修辞、描写方法、炼字等方面来体会表达效果; ②先用笔勾画出相关句子,再点评做批注。

(自己先品析,然后再与同桌交流,最后与全班学生分享。)

(三)精读——悟真情

作者将自己的真情巧妙地蕴藏在童年、少年、青年三个时期往事的回忆中,你认为在童年时期往事的回忆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深情?

提示:

1、“逃避功课”是一个不好的行为,为什么作者还津津乐道?如何理解文中“我”与众不同的许多“坏心思”?

(提示:结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为什么 喜欢去百草园玩而不愿回三味书屋读书来理解?)

2、“我”和母亲对下雨天的感觉有什么不同?(孩童的内心世界是至真至纯的,如同水晶一般无瑕。虽然有些“坏心思”,这也仅是天真好玩天性的自然流露,并非品质问题。另外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已是成年人,回忆童年时光,自然流露憧憬向往之情,所以连这些“坏心思”“逃学”也显得格外的温馨,从而体现了对美好童年的无限情怀。)

3、从文中记述的哪些事情,可以看出母亲性情慈善?

(学生前后桌合作,从课文中找出写母亲的事来:母亲讲的故事、对母亲的外貌描写、母亲盛饭送米给瞎子先生、母亲点香念经保佑天放晴等,可见母亲心地善良,宽厚仁慈的菩萨心肠。)

活动4【讲授】

四、体会散文的特点

第二部分写了许多似乎互不相干的人和事,但不显得杂乱,为什么呢?

1、体现了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2、明线:雨

3、暗线:情感——作者对自由、欢乐童年生活的向往。

文章始终置于回忆重享儿时美好时光这一大背景之下,“雨”如同一条链子将这些优游自在的童年时光,紧紧贯穿起来。活动5【活动】

五、抒写真情

读琦君的朴素灵性的文字,勾起了我们许多童年美好的回忆,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运用本文学过的写作技巧写一写自己关于雨天的趣事。提示:

1、借鉴课文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方法叙事的写法。

2、借鉴字词品味中这类富于表现力的词语。

3、可以从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细节方面刻画人物。

4、体现了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学生先写,然后与全班同学分享,最后全班学生点评。)活动6【活动】

六、畅谈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活动7【作业】

七、布置作业

同学们继续完善自己关于雨天的趣事。

下载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自主阅读诗词四首夜雨寄北教学设计北师大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自主阅读诗词四首夜雨寄北教学设计北师大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