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儿童声乐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目前,学习声乐的儿童越来越多,儿童的声乐教学已成为声乐教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儿童的生理发育特点、文化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与感悟能力与成人不同,针对儿童的声乐教学方法也应该与成人有所区别。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知识水平,在想象、模仿等能力上的优势和在分析、理解能力上的欠缺,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在儿童声乐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供读者参考。采用简单易懂、形象简单的教学术语。
首先,儿童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远远达不到理解声乐理论的程度,因此,声乐理论的讲解,不但起不到帮助儿童学习发声方法的作用,相反,还会给他们带来困惑,给声乐实践制造障碍。因此,在教学术语的选用方面,要采用大胆的设想、形象的比喻与描述的手法,把抽象的方法、位置和感觉具象化,并用十分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最好具体到某一物象,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汇来表达,甚至还可以用手势、动作来表达。如用“闻花”来表达歌唱前的气息准备状文章来源于http://态;用“第二个扣子”表示歌唱时喉咙的假想位置;用“关门”来表示关闭唱法等。这种形象、简洁的术语很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掌握,能帮助儿童很快抓住感觉并给感觉定位。用很简单的词汇代替繁琐的理论,发挥儿童的优势,避开儿童的弱势,把复杂抽象的声乐教学变得简单而轻松。因此可以说,简洁、形象、准确的教学术语,是打开儿童声乐思维之门的“金钥匙”。从气息训练开始,有步骤、分层次地展开教学。
气息训练是指腹式呼吸训练和歌唱时的气息保持训练。从气息训练开始,是指在正式声乐训练前,应对儿童进行必要的歌唱气息的准备训练,使之先体会到气息的位置,形成一定的气息概念与实践经验。这样,在以后的声乐训练中,儿童可以自觉地用上气息,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快把气息与其他的方法融为一体,在声乐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步骤分层次地展开教学,是指根据儿童思维的特点,教师要把气息、喉头位置、声带感觉和头腔共鸣等方法根据儿童的学习程度和理解能力,按照从易到难、先分后总的顺序,分层次、分阶段地进行训练。对于每个具体方法的学习,都要先做独立的专门训练,再与其他方法相结合,而不是所有的方法一拥齐上,避免儿童因不能控制多种意念,顾此失彼而找不到感觉。如在学习喉头位置与声带放松时暂时不要讲共鸣,也不要对气息做要求。不做其他任何要求,儿童才能够集中精力来体会喉头和声带的感觉,才能很快体会到并抓住这种感觉。在感觉掌握后,再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这种感觉同以前学习的方法统一起来,就简单容易得多了。事实上,即使教师不作要求,儿童也会不自觉地把以前学过的方法加入声乐实践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要在当前的训练内容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加以肯定,就能收到“鱼和熊掌兼得”的效果。
适当把握声乐训练的时间、强度以及歌曲难易程度
和成人相比,儿童的声带短、薄、韧性差,十分稚嫩,在儿童声乐教学中要时刻注意的就是保护儿童的声带。保护儿童稚嫩的声带,不仅要以正确的发声方法、巧妙得当的教学方法以及对错误发声的及时纠正来完成,还要求在声乐训练的时间、强度和歌曲的难易程度上加以把握。因为,即使发声方法正确,长时间的训练也会使声带疲劳,粘膜受损;即使发声方法正确,大声或高声的重机能发声也会增大气流对声带的冲击力,增大声带的张力。对于儿童稚嫩的声带,长期这样的训练是难以承受的,会导致声带粘膜充血,声带局部增厚,声带小结等病变。因此,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适当地把握训练的音高、音强和训练时间。一般来讲,儿童的声乐训练应以学习和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为目的,以自己的自然声区为基础,音域不超过一个半八度,中等音强,尽量使用轻机能唱高音,每次的训练时间在半小时左右,并且中途要休息两次,让声带得到休息,恢复弹性。另外,还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歌曲。要根据儿童的音域和学习情况及演唱能力来选择在演唱中没有障碍又能充分展示其发声技术的歌曲。因为儿童刚刚学到或掌握一些发声方法,概念还没有形成,位置还没有巩固,额外的发声难度会导致儿童感觉的偏移和发声的失败。对于初学声乐的儿童,一般选择音调适中,旋律优美、上口,没有大跳音,闭口音不多的歌曲。因为这样的歌曲不但不会给儿童增加额外的发声难度,而且还在不伤害儿童声带的同时起到巩固发声方法的作用。
正确认识童声音色,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自然的童声是两片短小的薄薄的声带振动发出的纯净的基音,加上口腔共鸣形成的明亮清脆的个性音色,稚气可爱,非常迷人。但这是一种自然的音色,缺少科学发声方法的支持,头腔共鸣比较少,因此歌唱时高音上不去,喊的成分比较多。学习了科学的发声方法,加入气息和头腔共鸣,音色就会有所改变,变得圆润、浑厚,但会失去一些明亮度和稚气感。但是,解决了高音,并且头腔共鸣能产生一种饱满和通畅的感觉,因此,在儿童的声乐教学中,不能因为怕改变明亮可爱的自然的童声音色而在发生方法上有所保留。学声乐学的就是科学的发声方法,如果因为自然的童声音色好听,就不学头腔共鸣,对儿童来讲,最终会得不偿失。因为,随着儿童身体的发育,自然的童声最终会失去,而科学的发生方法会使他终身受益,是他永远的财富。因此,不盲目追求音高或音色,变尖亮为通透,追求童声的艺术美,把科学的发声方法放在第一位,才是儿童声乐教学的正确的指导思想。
及时的赞美
每个孩子在听到表扬时都会感到兴奋、开心,尤其在唱歌的时候,赞美和肯定会使儿童精神振奋,情绪高昂,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歌唱状态。同时,及时赞美和肯定还能把正确的发声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儿童,不仅起到鼓励的作用,还能稳定他们的发声方法,提高他们对声乐的悟性。
最后综述,儿童具有很强的探求未知世界的热情,有强烈的对美的追求。在声乐的学习方面,儿童的想象能力和感知能力几乎都比成人强。另外,儿童思想单纯,心无杂念,对技术的掌握也比较牢固。因此,只要采用的方法得当,术语巧妙,因材施教,儿童学习声乐不比成人难,甚至有时比成人学得还快。
第二篇:儿童声乐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儿童声乐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目前,学习声乐的儿童越来越多,儿童的声乐教学已成为声乐教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儿童的生理发育特点、文化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与感悟能力与成人不同,针对儿童的声乐教学方法也应该与成人有所区别。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知识水平,在想象、模仿等能力上的优势和在分析、理解能力上的欠缺,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在儿童声乐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供读者参考。
采用简单易懂、形象简单的教学术语。
首先,儿童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远远达不到理解声乐理论的程度,因此,声乐理论的讲解,不但起不到帮助儿童学习发声方法的作用,相反,还会给他们带来困惑,给声乐实践制造障碍。因此,在教学术语的选用方面,要采用大胆的设想、形象的比喻与描述的手法,把抽象的方法、位置和感觉具象化,并用十分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最好具体到某一物象,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汇来表达,甚至还可以用手势、动作来表达。如用“闻花”来表达歌唱前的气息准备状态;用“第二个扣子”表示歌唱时喉咙的假想位置;用“关门”来表示关闭唱法等。这种形象、简洁的术语很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掌握,能帮助儿童很快抓住感觉并给感觉定位。用很简单的词汇代替繁琐的理论,发挥儿童的优势,避开儿童的弱势,把复杂抽象的声乐教学变得简单而轻松。因此可以说,简洁、形象、准确的教学术语,是打开儿童声乐思维之门的“金钥匙”。从气息训练开始,有步骤、分层次地展开教学。
气息训练是指腹式呼吸训练和歌唱时的气息保持训练。从气息训练开始,是指在正式声乐训练前,应对儿童进行必要的歌唱气息的准备训练,使之先体会到气息的位置,形成一定的气息概念与实践经验。这样,在以后的声乐训练中,儿童可以自觉地用上气息,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快把气息与其他的方法融为一体,在声乐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步骤分层次地展开教学,是指根据儿童思维的特点,教师要把气息、喉头位置、声带感觉和头腔共鸣等方法根据儿童的学习程度和理解能力,按照从易到难、先分后总的顺序,分层次、分阶段地进行训练。对于每个具体方法的学习,都要先做独立的专门训练,再与其他方法相结合,而不是所有的方法一拥齐上,避免儿童因不能控制多种意念,顾此失彼而找不到感觉。如在学习喉头位置与声带放松时暂时不要讲共鸣,也不要对气息做要求。不做其他任何要求,儿童才能够集中精力来体会喉头和声带的感觉,才能很快体会到并抓住这种感觉。在感觉掌握后,再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这种感觉同以前学习的方法统一起来,就简单容易得多了。事实上,即使教师不作要求,儿童也会不自觉地把以前学过的方法加入声乐实践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要在当前的训练内容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加以肯定,就能收到“鱼和熊掌兼得”的效果。适当把握声乐训练的时间、强度以及歌曲难易程度
和成人相比,儿童的声带短、薄、韧性差,十分稚嫩,在儿童声乐教学中要时刻注意的就是保护儿童的声带。保护儿童稚嫩的声带,不仅要以正确的发声方法、巧妙得当的教学方法以及对错误发声的及时纠正来完成,还要求在声乐训练的时间、强度和歌曲的难易程度上加以把握。因为,即使发声方法正确,长时间的训
练也会使声带疲劳,粘膜受损;即使发声方法正确,大声或高声的重机能发声也会增大气流对声带的冲击力,增大声带的张力。对于儿童稚嫩的声带,长期这样的训练是难以承受的,会导致声带粘膜充血,声带局部增厚,声带小结等病变。因此,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适当地把握训练的音高、音强和训练时间。一般来讲,儿童的声乐训练应以学习和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为目的,以自己的自然声区为基础,音域不超过一个半八度,中等音强,尽量使用轻机能唱高音,每次的训练时间在半小时左右,并且中途要休息两次,让声带得到休息,恢复弹性。另外,还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歌曲。要根据儿童的音域和学习情况及演唱能力来选择在演唱中没有障碍又能充分展示其发声技术的歌曲。因为儿童刚刚学到或掌握一些发声方法,概念还没有形成,位置还没有巩固,额外的发声难度会导致儿童感觉的偏移和发声的失败。对于初学声乐的儿童,一般选择音调适中,旋律优美、上口,没有大跳音,闭口音不多的歌曲。因为这样的歌曲不但不会给儿童增加额外的发声难度,而且还在不伤害儿童声带的同时起到巩固发声方法的作用。
正确认识童声音色,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自然的童声是两片短小的薄薄的声带振动发出的纯净的基音,加上口腔共鸣形成的明亮清脆的个性音色,稚气可爱,非常迷人。但这是一种自然的音色,缺少科学发声方法的支持,头腔共鸣比较少,因此歌唱时高音上不去,喊的成分比较多。学习了科学的发声方法,加入气息和头腔共鸣,音色就会有所改变,变得圆润、浑厚,但会失去一些明亮度和稚气感。但是,解决了高音,并且头腔共鸣能产生一种饱满和通畅的感觉,因此,在儿童的声乐教学中,不能因为怕改变明亮可爱的自然的童声音色而在发生方法上有所保留。学声乐学的就是科学的发声方法,如果因为自然的童声音色好听,就不学头腔共鸣,对儿童来讲,最终会得不偿失。因为,随着儿童身体的发育,自然的童声最终会失去,而科学的发生方法会使他终身受益,是他永远的财富。因此,不盲目追求音高或音色,变尖亮为通透,追求童声的艺术美,把科学的发声方法放在第一位,才是儿童声乐教学的正确的指导思想。
及时的赞美
每个孩子在听到表扬时都会感到兴奋、开心,尤其在唱歌的时候,赞美和肯定会使儿童精神振奋,情绪高昂,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歌唱状态。同时,及时赞美和肯定还能把正确的发声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儿童,不仅起到鼓励的作用,还能稳定他们的发声方法,提高他们对声乐的悟性。
最后综述,儿童具有很强的探求未知世界的热情,有强烈的对美的追求。在声乐的学习方面,儿童的想象能力和感知能力几乎都比成人强。另外,儿童思想单纯,心无杂念,对技术的掌握也比较牢固。因此,只要采用的方法得当,术语巧妙,因材施教,儿童学习声乐不比成人难,甚至有时比成人学得还快。
能力远远达不到理解声乐理论的程度,因此,声乐理论的讲解,不但起不到帮助儿童学习发声方法的作用,相反,还会给他们带来困惑,给声乐实践制造障碍。因此,在教学术语的选用方面,要采用大胆的设想、形象的比喻与描述的手法,把抽象的方法、位置和感觉具象化,并用十分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最好具体到某一物象,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汇来表达,甚至还可以用手势、动作来表达。如用“闻花”来表达歌唱前的气息准备状态;用“第二个扣子”表示歌唱时喉咙的假想位置;用“关门”来表示关闭唱法等。这种形象、简洁的术语很容易被儿童理
解和掌握,能帮助儿童很快抓住感觉并给感觉定位。用很简单的词汇代替繁琐的理论,发挥儿童的优势,避开儿童的弱势,把复杂抽象的声乐教学变得简单而轻松。因此可以说,简洁、形象、准确的教学术语,是打开儿童声乐思维之门的“金钥匙”。从气息训练开始,有步骤、分层次地展开教学。
气息训练是指腹式呼吸训练和歌唱时的气息保持训练。从气息训练开始,是指在正式声乐训练前,应对儿童进行必要的歌唱气息的准备训练,使之先体会到气息的位置,形成一定的气息概念与实践经验。这样,在以后的声乐训练中,儿童可以自觉地用上气息,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快把气息与其他的方法融为一体,在声乐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步骤分层次地展开教学,是指根据儿童思维的特点,教师要把气息、喉头位置、声带感觉和头腔共鸣等方法根据儿童的学习程度和理解能力,按照从易到难、先分后总的顺序,分层次、分阶段地进行训练。对于每个具体方法的学习,都要先做独立的专门训练,再与其他方法相结合,而不是所有的方法一拥齐上,避免儿童因不能控制多种意念,顾此失彼而找不到感觉。如在学习喉头位置与声带放松时暂时不要讲共鸣,也不要对气息做要求。不做其他任何要求,儿童才能够集中精力来体会喉头和声带的感觉,才能很快体会到并抓住这种感觉。在感觉掌握后,再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这种感觉同以前学习的方法统一起来,就简单容易得多了。事实上,即使教师不作要求,儿童也会不自觉地把以前学过的方法加入声乐实践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要在当前的训练内容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加以肯定,就能收到“鱼和熊掌兼得”的效果。适当把握声乐训练的时间、强度以及歌曲难易程度
和成人相比,儿童的声带短、薄、韧性差,十分稚嫩,在儿童声乐教学中要时刻注意的就是保护儿童的声带。保护儿童稚嫩的声带,不仅要以正确的发声方法、巧妙得当的教学方法以及对错误发声的及时纠正来完成,还要求在声乐训练的时间、强度和歌曲的难易程度上加以把握。因为,即使发声方法正确,长时间的训练也会使声带疲劳,粘膜受损;即使发声方法正确,大声或高声的重机能发声也会增大气流对声带的冲击力,增大声带的张力。对于儿童稚嫩的声带,长期这样的训练是难以承受的,会导致声带粘膜充血,声带局部增厚,声带小结等病变。因此,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适当地把握训练的音高、音强和训练时间。一般来讲,儿童的声乐训练应以学习和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为目的,以自己的自然声区为基础,音域不超过一个半八度,中等音强,尽量使用轻机能唱高音,每次的训练时间在半小时左右,并且中途要休息两次,让声带得到休息,恢复弹性。另外,还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歌曲。要根据儿童的音域和学习情况及演唱能力来选择在演唱中没有障碍又能充分展示其发声技术的歌曲。因为儿童刚刚学到或掌握一些发声方法,概念还没有形成,位置还没有巩固,额外的发声难度会导致儿童感觉的偏移和发声的失败。对于初学声乐的儿童,一般选择音调适中,旋律优美、上口,没有大跳音,闭口音不多的歌曲。因为这样的歌曲不但不会给儿童增加额外的发声难度,而且还在不伤害儿童声带的同时起到巩固发声方法的作用。
正确认识童声音色,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自然的童声是两片短小的薄薄的声带振动发出的纯净的基音,加上口腔共鸣形成的明亮清脆的个性音色,稚气可爱,非常迷人。但这是一种自然的音色,缺少科学发声方法的支持,头腔共鸣比较少,因此歌唱时高音上不去,喊的成分比较多。学习了科学的发声方法,加入气息和头腔共鸣,音色就会有所改变,变得圆润、浑厚,但会失去一些明亮度和稚气感。但是,解决了高音,并且头腔共鸣能产生一种饱满和通畅的感觉,因此,在儿童的声乐教学中,不能因为怕改变明亮可爱的自然的童声音色而在发生方法上有所保留。学声乐学的就是科学的发声方法,如果因为自然的童声音色好听,就不学头腔共鸣,对儿童来讲,最终会得不偿失。因为,随着儿童身体的发育,自然的童声最终会失去,而科学的发生方法会使他终身受益,是他永远的财富。因此,不盲目追求音高或音色,变尖亮为通透,追求童声的艺术美,把科学的发声方法放在第一位,才是儿童声乐教学的正确的指导思想。
及时的赞美
每个孩子在听到表扬时都会感到兴奋、开心,尤其在唱歌的时候,赞美和肯定会使儿童精神振奋,情绪高昂,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歌唱状态。同时,及时赞美和肯定还能把正确的发声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儿童,不仅起到鼓励的作用,还能稳定他们的发声方法,提高他们对声乐的悟性。
最后综述,儿童具有很强的探求未知世界的热情,有强烈的对美的追求。在声乐的学习方面,儿童的想象能力和感知能力几乎都比成人强。另外,儿童思想单纯,心无杂念,对技术的掌握也比较牢固。因此,只要采用的方法得当,术语巧妙,因材施教,儿童学习声乐不比成人难,甚至有时比成人学得还快。
第三篇:浅谈声乐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浅谈声乐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音乐系2000级2班 张静
内容提要:声乐教学离不开听觉。如果坚持以听觉为主要 手段的同时,适当引入其他手段,合理利用观察外形、正 确听辨、双向交流、触摸器官等手段,将会更有利于及时 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关键词:姿势
表情
超前意识
主观感受
动作幅度和
紧张度
声乐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就发声训练而言,要让学生发出正确的声音,就要引导他们完成几十块肌肉的精确配合。同时,人们内部各器官的运动状况看不见摸不着,教师调控学生声音的传统方式是主要依靠听觉。这无疑对教师的耳朵和经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面对纷繁复杂的教学现 状,我们大多数普通的声乐教师又很难具备象声乐名家那样精确无误、洞悉入微的耳朵,因此难免有力不从心、事与愿违之感。为了缓解教与学的矛盾,尽量减少声乐教学的失误,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就很有必要利用多角度、全方位地丰富声乐教学的手段,切实改进我们的教学。
一、观察外形和表情
学生的外形和表情入手有效运用“观察”,将会有利于改善他们的声音和表演。1。体形。如果把声音比作一个在不断运行的电梯,身体则如同一个专供电梯运行的电梯井。要想使声音畅通无阻,首先就要构建稳固、平滑的通道。从发声原理来看,良好的腔体状态的呼吸支持。教学中如果发现气息虚浮或憋闷,声音僵硬等问题,首先就要在脊柱、肩膀、胸部、下巴的摆放上找原因。腰部不适度的塌陷或僵硬会让学生难以把握身体的重心和呼吸支点,造成整个歌唱状态的过分松垮或拘谨。横膈膜内收、肩部耸起夹紧、胸部憋闷势必影响呼吸的松弛、深沉、饱满的畅通。颈椎部如不保持一定的垂直感,就容易提肩窝胸,造成喉头上提,下巴紧张突出,无法充分打开口腔等上部的共鸣腔体。
2、口形。口形是口腔内部歌唱器官运动状态正确与否的一个直接的外观标志,也直接影响咬字质量的好坏。正确的口形应该是上额积极抬起,下巴松弛自如。一旦下巴过于扯动,口形开得过大,将会造成喉部不适当的用力,压迫声音,造成笨重的喉音。口形过小、下巴歪斜,则表明颌关节没有自如地张开。舌头不恰当地卷曲、拱起,则表明舌根和下颌不够放松。下巴和喉咙的动作过多、过大则很可能会影响气息的稳定和声音的连贯。
3、表情。表情不仅是内部歌唱状态的参照物,更是传达歌曲内涵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学生面部表情的缺陷常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表情紧张、呆滞;二是表情过剩,过于夸张做作。表情生硬或者是学生没有找到正确的歌唱状态,面部肌肉存在多余力量的结果;或者是因为学生还没有把握作品的内在情感,全身心投入歌唱。表情做作一方面是由于对作品理解不够准确,另一方面可能是盲目追求某种歌唱声音效果的并发症。最常见的就是所谓的微笑。有人为了取得明亮靠前的声音效果,主张唱歌时要提笑肌的作用。如果过于追求笑容和笑肌的积极,忽略其他相关肌肉的协调,就会人为造成不必要的肌肉紧张,最终影响声音质量。而且这种盲目的“皮笑肉不笑”,在演唱情绪悲伤的作品会使学生的表情与歌曲内容大相径庭,有损艺术表现力。
二、听觉 听觉是声乐教学的最重要的手段。如何运用听觉调节声音是听觉调节声音是教学的一般常识。教师的耳朵既要有阶段性,又要有前瞻性,真正能够做到统筹兼顾、去伪存真。声音和其他产品一样也有成品和半成品之分。两者在听觉效果和功效上的区别也是不言自明。美好的声音人人都想尽快获得,但却往往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按部就班分阶段完成。半成品的声音有时并不是那么完美、悦耳,甚至暂时令人无法接受,但孕育着好声音的萌芽。一味以成品的声音标准要求学生,急于一步到位,往往会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某些貌似成熟的声音也许暂时听起来好象还过得去,但很可能会隐伏着阻碍今后发展的危机。例如,有人认为中声区是声音训练的基础,就把女声的中低声区练得浑厚有力。但是应该看到,即使能把一些小作品唱得比较完整,但这种貌似悦耳的,用真声(大白嗓)唱出来的声音其实是没有多少发展潜力的。以真声为主的洪亮的声音往往是憋紧气息、压迫声带的结果,其致命的弱点是唱不高。用真声要向上扩展音域必然会困难重重。要突破这一障碍,必须学会混声,前提是先要获得假声机能。一旦把不必要的力量去掉,声音自然会随之变小,音质很可能会变得空虚无力,失去原来的力度和光彩。但这是由真声获得混声机能的不可逾越的阶段,为了唱好高音统一声区必须要暂时放弃原先某些貌似诱人的声音。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获得稳固的气息支撑和适度的声带张力以后,声音又会逐渐变响,但此时的音质已经今非昔比有了质的飞跃。练习假声时候的“退”,实际上是为了混声时更好的“进”。对于男声的训练同样如此。有人说,要唱好高音首先要练好自然声区。问题是对“练好”二字如何理解,如果不在自然声区打好声带机能由重机能向轻机能转换的伏笔,一味追求自然声区的洪亮厚实,不但不会有助于向上拓展音区,甚至反而会使高音益发困难。
三、交流
声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是师生双向交流。沈湘教授曾说:“我们学习声乐的人常常是世界上最主观的人。”声乐教学的一大难点,就是教师和学生的听觉和观念不太容易统一。学生认为好的声音老师不一定认可;同样,老师追求的声音学生又不一定会心悦诚服地接受。声音的传播途径不同是直接的原因之一。老师听到的是空气传导的声波,而学生更多监听的是经由颅骨直接传到内耳的声波。一个是外观的感觉,一个是内在感觉,造成听觉上的差异也就不足为怪了。此外,由于学生学习的经历因人而异,发声机能的强弱各自不同,审美趣味和声音概念的高下之分,师生在教学上出现一些不同步的情况也在所难免。特别是经历的老师比较多的学生,头脑中难免存在许多先入为主的东西,他们的声音概念往往与现任教师的要求格格不入。例如,学生易倾向于声音的响亮、气派,但这种自己听了很过瘾的声音,往往是笨重的喉音,别人并不会感到洪亮悦耳。有的学生声音已经过于向后倒,仍然迷信某些理论书的提法,热衷于所谓畅通的效果,而不能理解老师要求它向前唱的真实意图,甚至会觉得按照老师的要求发出的明亮透明的声音太尖、太白、太扁。有的学生的声带松松垮垮,漏气很明显,但为了追求脑子中假象的声音的松弛,始终躲着嗓子唱,不敢亮出自己真正的声音色彩。在作品的表现方面,学生也经常会和老师在情绪、速度、力度、音色的运用和对作品的理解上存在分歧。只有让师生相互发问,充分交流,深入探讨,加强双方的沟通和理解,才能切实消除分歧,求得认识上的统一。教师的发问,既要包括学生在腔体,喉头,气息支持等肌肉方面的客观感受,也要包括在听觉(声音形象),情绪内容方面的主观设想。对于主观意识过强,习惯于自我陶醉的学生,更要勤发问、巧发问,才能让他们真正领会教师的要求和意图,即使避免和纠正教学中的偏差。
四、触觉感受
依靠触觉感受骨骼、肌肉的动作和紧张度,发出符合要求的声音。歌唱主要依赖于学生三种不同的体验:肌肉感觉,音响感觉和情感体验。对于一般学生而言,音响感觉和情感体验似乎较前者更为玄乎、飘忽不定、难以准确表达、捕捉和模仿。而肌肉感觉则具有很强的可感受性、可重复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如果恰当的利用触觉辅助学生理解教师的意图和要求,多利用肌肉感觉调控声音,常常会获得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功效。我们常常启发学生用具体动作调整声音:“嘴张得大一些”,“把肩膀放松”,“横膈膜扩张”等等。学生起初却不一定能拿捏好器官调控的分寸(即掌握好恰当的肌肉紧张度和动作的幅度),动作常常不是做得过头就是不到位。例如,寻找气息支持的时候要么拼命扩张横膈膜,使之如铁板一块失去弹性,把气息弄得又浅又僵;或者是肩膀和胸部得不到应有的放松,气吸不下来,横膈膜软沓无力。此时师生如果直接触摸横膈膜周围的肌肉,体会动作要领和用力感觉,学生领悟起来就会容易很多,放松胸部参与共振的时候,适当借助触觉引导学生将会比单纯打比方、讲解、示范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美国著名声乐家文纳(Vennard)曾说过:“鉴定声乐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两项标准是辨别声音和选择声音”。这对每一个声乐教师来说都无疑是一个艰巨的考验。但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不拘一格,灵活多样的选择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将会有利于更加科学有效的提高“辨别声音和选择声音”的能力,继而推进整体的声乐教学水平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湘声乐教学艺术》
2、《世界音乐教育集粹》
第四篇:教学实施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教学实施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在课堂教学中应解决以下问题:
⑴ 在模块背景下,教学内容要以模块为整体,设计模块教学实施方案,教学活动围绕模块主题开展。倡导以任务型语言教学活动为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⑵ 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探究符合新课程精神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⑶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并合理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英语教学资源,促进教学和学习方式变革。积极开发多样性的课程资源并加以合理的利用,以保障英语课程的顺利实施。
⑷ 改进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教学。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培养也要寓于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中,建议教师根据《标准》中教学实施要求,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法,提高词汇、语法、阅读的教学效益。⑸ 要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开展课堂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的研究。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应根据标准中的评价建议要求,努力实现评价主体及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和评价主体互动化,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⑹ 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教学要结合学生的需要,把握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以教材为载体,帮助学生奠定终身发展所需要的英语语言基础。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在不影响教材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替换、调整、补充或者取舍,以提高高中英语新课程实施的效果。
第五篇:地理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高效课堂模式进行地理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宣汉县第二中学
摘 要: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是新课改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为此,我校在多方考察和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开创性地提出了“361”高效课堂模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上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明显得到充分尊重,其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充分体现了这一核心理念,教学效果也大大提高。但是,有些老师由于认识上偏离主导思想,片面地夸大“学生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出现了课堂过于活跃,甚至难以驾驭课堂,本文就这些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地理教学
教学改革
“361”高效课堂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是新课改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随着改革步伐的逐渐深入,一些问题也相继出现,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尤为突出,新旧观念发生剧烈碰撞,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期待着新的模式的出现,宣汉县二中针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出发,总结出了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目标性”、“针对性”、“高效性”为特点,以“促进教师工作转变,变备教材、备教法为备学生、备学法,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教学效果好起来,师生负担减下来”为目的,“包括“预习、互动、测评”三大模块的课堂教学“361”高效教学模式产生。所谓“361”模式,即课堂45分钟分别按照3:6:1的比例,划分为“12+28+5”。要求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大于30%,学生自主学习占到6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
一年来,我校运用“361”模式进行地理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大大提高,教学水平不断上升,但教学中也陈在很多问题我认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处理好新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观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环境,发挥平等中首席的作用。从以教材为主走向以学生发展为主;从以讲授为主走向以指导学习、回答疑问为主;从统一走向分散,这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地理教师在课堂上要屏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把握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契机。要渗透新课程理念,挖掘新教材内蕴涵的深层次的功能,不能就事论事,按部就班,错失“动态生成”的施教良机。
二、处理好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地理教师备课时设计教学的主要出发点。从这个角度说,所谓的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和学习进度。教学设计应该只是一个教学构想,而不是一份施工蓝图。即使教师深入调查,也无法完全弄清所有学生的情况。所以,新课程的教案应该是动态性的,灵活多变的。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改变甚至完全抛开事先写好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凭借已有的经验,在构想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课后要及时反思和总结,进而修订和完善教案
三是要提高课堂讨论、辩论效果。
讨论与辩论都是合作学习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让学生之间交流,让他们表达自己的见解,可以让学生在讨论、辩论中展现自己,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是经堂能用到的较好的学习方法。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方法。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之中,老师设计的讨论问题讨论不起来,无法得到理想的效果。如何提高课堂讨论辩论的效果呢?我认为:一是讨论或辩论的内容要明确恰当,是学生未知的,想知道的。但通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思考分析能达到的。二是在讨论或辩论过程中,老师要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或是情境。要将材料给充足,时间给充分。让学生充分的参与讨论、交流、整合意见与观点。三是教师要组织好学生的讨论。让他们分工协作,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放手不管,可以给予指导,提示。在教学过程中,很多知识的学习我用了讨论与辩论的方法,效果很好。四 强化地图和区域地理教学
地图是地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它可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地理的空间观念,理解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获取新的地理知识,而且有利于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地理新课程中附有大量的插图,而且种类很多,有示意图、素描图、景观图、统计图、曲线图、柱状图、饼状图等。面对这些种类繁多的地图,作为教师,应该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利用传统的或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进行读图、析图、描图、绘图,逐渐地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努力培养学生查阅地图、从中获取地理信息,并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我校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很多农村初中不重视地理,甚至没有开设地理课,基础薄弱,这样一来学生学习高中地理非常困难,并且高考与区域地理有关的题高达七、八十分,所以,在新教材时间紧的情况下一定要穿插区域地理的教学。
五、联系学生现实生活。
著名教育家陶行先生曾提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而地理教学更离不开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使学生学得有兴趣,学得轻松愉快,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获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提供内在动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新课程提供了许多与学生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注重学生经验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如感受多变的天气,根据天气预报安排生产与生活;看交通地图,乘公交车;看中国交通图和列车时刻表,安排旅游线路、乘车路线和出发时间;利用指南针或手表与太阳方位来确定东西南北方向;山区的学生可以根据山地的海拔、纬度,知道自家的山地适合种植的农植物和其它经济作物等。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对学生的生活经验心中有数,并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作用,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掌握新的地理知识等。
六、处理好创设宽松氛围与学生自律的关系
新课程要求教师给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但所谓的“宽松”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而不是无组织无纪律的。课堂上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做到收放有度,成分利用自己的调控能力,将课堂调控艺术与学生自律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演绎到最佳状态。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随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律作用,及时提醒学生自觉遵守学习纪律,调整学习状态,以饱和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多交流、讨论有价值的或有意义的话题,达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乱”的效果。
七、在教学中应注意避免出现以下问题
1、在一些合作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机会不均等,仍然是部分优生独霸课堂。
2、个别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不大,少数学困生游离于小组之外,不参与学习与讨论。
3、小组交流时,作为优秀生的组长的意见具有先声夺人之势,影响或左右了其他组员的正常思维。
4、学生的注意力过于注重轰轰烈烈的活动,忽视和淡化了对知识的学习(预习)和双基训练。
5、作业、检测有抄袭现象,交流时有按资料书照本宣科的现象。
6、学生的自学能力、表现欲望、语言表达能力强了,但书写、答题等方面的规范性差了。
7、课堂有些失控,由过去的过于安静到今天的过于喧哗,以至于老师听不清学生到底在说些什么。
8、部分教师不作为或驾驭不了课堂,出现了不讲、不听、不评价、不纠正、不总结、不调控、不检测反馈的局面,失去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为此,在构建快乐高效课堂,对课堂结构和教学组织形式进行革命的同时,千万不可随意削弱教学常规,决不能随意降低教学要求。相反,对于备课、作业、训练、测试、反馈等环节,要在快乐学习的基础上得到强化,将教学环节的落实进行到底,贯彻落实堂堂清的基本要求决不动摇。才能保证铁的教学质量,否则,建设高效课堂就是一句空话。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全体都动起来,在学习小组中做到互帮、互学、互问、互答、互考、互改,在群体互动和自主探究中体验学习进步与成长的快乐,在学习组织中找到自己的归属,体现自身的价值,发挥应有的影响力,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以经常性的激励性评价刺激和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学习就会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学生就会由衷的喜欢课堂,热爱学校,使校园生活成为学生最快乐的人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