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评论之十四 课堂“变脸”,教师如何分饰多角色
课堂“变脸”,教师如何分饰多角色
------聚焦“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下的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其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教师要适应新角色的要求,除了思想认识上要扭转“以教定学”的思维惯性,在教学策略与方法、个人知识结构与能力素养等方面,也需要进行自我审视与改造、提升。
教师的变与未变
小组合作学习下教师角色是否发生了转变,是否需要转变,是小组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不断被探讨的问题。毋庸置疑,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下,教师角色确实发生了变化,而且许多方面变化巨大,但这种变化不是教师角色的根本改变,而是教师在履行岗位职责时对自身角色的一种调整和完善、一种优化和升华,应该说,变,是教育发展的必然,未变,是教育本质使然。
一、做教学设计的“藏宝者”
设计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第一步。它是承载教师劳动并体现教师劳动的部分。有教师岗位在,设计教学的活动就会存在,这是小组合作学习下教师角色未变而且不能变的部分。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下的课堂不同于传统课堂,此时的课堂小组并列,先学后教,那种重在设计教程,以教程带学程,细致严密地规定学生的学程,细致到第几分钟要求学生读书,读第几页第几段的做法,显然与小组合作学习相悖,是作为设计者的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下必须改变的。
小组合作学习下的教学设计是一种更加面向学习者的设计,设计的一切活动均围绕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如同事先布下的一个局,教师就是那布局者和藏宝者,学生是那靠团队的智慧协力去把教师藏下的“宝贝”挖出来的破局者和挖宝人,“宝贝”是本课的教育目标。“宝贝”藏在某个地方,同时隐藏在寻宝的过程中。教师要确定好“宝贝”,让学生知道找什么;要布好局,让寻宝的过程具有更大意义;要讲好游戏规则,让学生根据规则去寻找。所以小组合作学习下的教学设计实际上是在设计学生的学程。教师不再局限在思考自己在课堂上如何讲,使用什么教学手段讲,而是努力为学生设计一个在一段时间内自己开展学习的方案,设计一个以学生合作学习为核心的方案。
作为小组合作学习下的教学设计者,其选择能力尤为重要。一是要善于根据方式选内容,并不是所有的课程内容都适合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也无法覆盖所有学习内容。教师必须具备选择判断的自觉性和能力,预设适切的课程内容供学生在小组内通过合作的方式学习。二是要善于根据目标选择内容。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目标追求上存在差异。在国际上,有的国家在使用合作学习方式时,主要用来学习概念性内容,这样的内容,对整个课程来讲,更多集中在“是什么”的学习层面上;而另外一些国家,则更多用合作学习来探究社会内容,培养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可见,对合作学习目标的界定直接影响学习内容的选择。三是要善于根据程度选切口。好的内容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选择好的问题切口对学生展开学习很重要。这样的切口从程度上讲一定要让学生跳一跳够得到。跳是态度,够得到是能力。伸手就够到了,缺乏挑战性;怎么跳也够不到,会导致学生不跳。设计出能让学生心甘情愿去跳、去争取获得“物品”的过程就成为考量设计者功夫的所在,是变的重要方面。
二、做小组合作的“护航者”
在学生学习中发挥引领作用,是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又一方面。在传统课堂中,这种引领是通过教师先教学生后学实现的。小组合作学习下教师的引领发生了巨大变化。此时的引领不能“代庖”,把需要学生自己“寻”得的知识主动呈现给学生;也不能“领航”,自己在前面探路,让学生在后面跟随;更不能“旁观”,事不关己,神游课外。小组合作学习下的教师更像是一个护航者。教师要在能够观察到的距离内观察学习进程,掌握学情。教师要快速判断各种情况变化,保证在小组学习最需要帮助的时刻和部位,迅速加盟到小组中,帮助小组解决问题,保证小组航行安全并顺利抵达学习彼岸。
从护航的角度讲,教师要做好如下工作:一是突出护卫中的全景性。小组合作学习下的课堂由若干个独立小组构成,只关注一个或几个小组的学习情况,忽略或丢下其他小组不管,不符合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原则。为做到全景性护卫,教师需要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领,最大限度地将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尽收眼底。二是突出护卫中的全程性。全面掌握学情是教师发挥引领作用的前提。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师通过观察、提问、演练等环节,较为容易掌握学情。小组合作学习下,教师只有跟随小组学习全程,才能把握学生学习的心路,找准教师实施引领的起点和关键点。三是突出护卫中的选择性。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护卫不是监督,不是看小组学习是否在教师预设的轨道中进行,而是观察学生是否能抵达终点。作为护航者的教师,要对航程中的情况了如指掌,对破除航程中的险境胸有成竹,拥有根据只言片语迅速判定小组学习程度和问题的本领,在小组学习出现偏颇、遇到障碍时能及时发现,以教者的智慧、长者的权威给予点拨纠正,帮助小组走出困境,步入正确轨道。
三、做学习成效的“品鉴者”
作为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实施评价不会因教学模式的改变而取消,这是教师作为评价者未改变的地方。小组合作学习下,伴随课堂教学整体的变化,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从评价对象到评价内容、从评价标准到评价目的都在进行调整,这是教师作为评价者发生改变的地方。
小组合作学习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从关注学生个体转向关注小组;从评价学习成效转向既评价学习成效,也评价团队的学习状态,更关注个人在团队中的表现,关注群体的合作意愿与策略,关注小组的合作氛围。评价目标是小组发展下的全体学生发展。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品与鉴的成分应该更多,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去品变化,品成长,品成功。鉴别是非,鉴别程度,鉴别优劣。通过品鉴找准下一步学习的起点。通过品鉴,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哪,需要在哪。这里的品鉴更侧重引领,侧重以欣赏鉴定的方式实现引领。这样的品鉴,较之过去的评价,多了一份研究,多了一份欣赏,将更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增强学生与小组、学生与学习、学生与教师的亲近感。
教师对小组学习的品鉴包括品鉴方向,品鉴策略,品鉴状态。所谓品鉴方向,就是要正确判定小组合作学习的合理因子,让小组明白,尽管这次学习走得可能不够远,但小组在学习中呈现的一些萌芽是今后学习成长中更珍贵的部分。所谓品策略,是因为在团队学习中,策略的掌握运用更为重要,通过什么途径逼近目标,如何共同迅速逼近目标,是小组成功的关键,也是今后团队攻关的重要部分。要从策略选择、策略运用的角度帮助小组成长。最后是品状态,一个成功的小组,状态一定是最佳的。作为评价者的教师要从对状态的感悟中帮助小组把握团队学习进程,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也不让一个学生产生游离感。
四、做学习环境的“创设者”
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创设必备条件是教师固有的工作,不论在哪种教学模式下,教师都会努力为之。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作为创设者的角色没有变。但是,相对于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所需的配套条件确实变化巨大,学习条件对学习活动的作用更突出,教师作为条件创设者的角色也更鲜明,这是作为创设者的教师改变的地方。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教师围绕小组的学习来组织和创设条件。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条件是保障小组学习开展,即保障学生在小组内能够学,愿意学,学得好。在保障小组学习开展的各种条件中,环境条件尤为重要。小组合作学习需要这样一种环境:它能够保障小组学习持续,不断深入,保障学生不是被动地完成教师的要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而是积极探究,合力攻关。学生乐于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学习,在小组内安心学习,通过小组学到了更多有用的知识,学习变得越来越有品位。
培育这样的环境,教师一要重视小组的凝聚力,二要重视小组的探究力,三要重视小组文化建设。小组凝聚力对保证小组正常运转作用巨大。它会牢牢吸引组内学生,使他们愿意成为小组的一员,共同为小组的成就兴奋,为小组的前行努力,为了小组,刻苦学习,为了小组,积极奉献。这是与以往的条件创设截然不同的地方。小组探究力是小组深入开展学习的基础,也是教育目标规定的重要内容。探究的助推器是质疑,保证探究持续的是毅力。小组学习应该拥有这样的氛围,大家有勇气质疑,质疑成为需要,变为小组的习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还需要有适合小组发展的小组文化,它是一种精神,一种价值观,一种规约。以小组合作探究为基础成长起来的小组文化,将更有利于涵育学生心灵成长,有利于从品格上塑造学生。这是小组建设不同于班集体建设的地方。(作者 金春兰 黑龙江教育学院教研中心主任、研究员)
第二篇:英语教学课堂中的教师角色
英语教学课堂中教师的角色
摘要:教育一项复杂的工程,而教师在这项复杂的工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随着任务的不同而不同。笔者在参考各种资料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要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师扮演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角色:控制者,评估者,组织者,推动者,参与者和信息提供者。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师;角色
一、前言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而英语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根据义务教育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而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教育实施的基本途径,具体实现着教育的目的和功能(李方,2010)。因此,教师作为教学过程诸要最核心,最基本的四个要素之一,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教学的目标呢?笔者认为在这之前,教
师首先要明确的是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
教师在不同的任务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同,本文旨在探讨教师在教学中的普遍角色。根据教师在不同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教师扮演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角色:控制者,评价者,组织者,推动者,参与者和信息提供者。
二、教师的角色
(一)、控制者
教师在课堂中恰当的管理有助于教学的成功开展。教师控制教学活动的进行速度,使教学活动得以平稳、有效地进行下去。例如在训练阅读题的寻读(scanning),略读(skimming)时,教师应当合理地控制好时间以达到既定的目标。
(二)、评估者
教师作为学生表现的评估者而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行为作出评价被认为是教师职责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Harmer的观点,教师作为评估者所要做的主要有两件事,一是改正学生的错误;二是组织反馈(王蔷,2006)。任何事都不能过意而为之,纠正学生的错误也不例外,应当遵循温和、适当的原则。学生犯了错误作为评估者的教师应当指出来,但却不应该在该错误上大做文章。教师作为评估者所要做的另一件事是组织反馈。这是一个对学生行为作出评价的有效方法,它可以预知学生的发展潜力或者犯错误的趋向。评价反馈的目的就如《英语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使教师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
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教学活动中形成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馈的信息量大,客观性强。在进行组织反馈的过程中有一点教师需注意的是教师不应该过于“刻薄”,教师应当把焦点放在学生所取得的成功或者进步上,而不是在学生的失败上吹毛求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营造一个以成功为导向的学习氛围。
(三)、组织者
在教师的诸多角色中,教师作为组织者是最为重要和有难度的角色。如今在外语教学中,很多教学方法都提倡“任务型教学法”。因此教师作为组织者最主要的一项工作是设计和组织好学生在课堂上能有效执行与完成的教学活动。
(四)、推动者
在英语课堂中,当学生不知道怎么开始一项学习活动,或者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事、说什么话等等的时候,这时教师应当扮演一个推动者的角色,给学生恰当的鼓励、推动,使他们能更有效地进行学习活动。例如在进行外出旅游选地点的话题中,当学生不知道怎么开口进行话题训练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引导他们考虑距离(distance),交通方式(means of transport),有效时间(time available),安全(safety)等;当学生在一个问题上被“卡住”时,教师可以适当地给予提示;又或者当学生回答问题答案过于简单时,教师可以通过 “and…?”, “anything else?”, “yes, but why…?” 等等来诱导他们讲得更多。
(五)、参与者
“任务型教学法”倡导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来。当教师在课堂上已经对教学活动作出了指示而活动已经开展后,这时教师如果只是站在讲台上而“无所事事”,那真的是“无所事事”了。这时教师除了随时监控课堂活动的进行状况,教师也可以适当地参与到一两个小组的活动中,但需注意的是一旦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后,教师就不应该再扮演一个象征“权威”的角色,而是真正地以一位“学生”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
(六)、信息提供者
虽然现在“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教学被广泛批评,但不可否认的是教师依然是向学生提供信息的便利途径。因此为了使课堂更有效,为了给学生提供有用的信息,教师应当在课前精心备课。现在我们都提倡备课不只是备内容,还要备学生。备课一定要备学生,问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度,要尽量贴近学生,贴近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这样才容易被他们接受和理解。
三、总结
以上就是笔者所认为要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师应当扮演的角色:控制者,评估者,组织者,推动者,参与者和信息提供者。由于笔者的知识有限,本文还有诸多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会进一步地学习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 李方,《基础教育学教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第三篇:转变教师角色建设高效课堂
转变教师角色建设高效课堂
相信学生是最高师德,解放学生是第一使命,利用学生是第一专业,发展学生是最终目的。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必须完成“角色”转变,即变“二传手”为放手发动“一传”的那个人;所谓二传,是指传统课堂上教师扮演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所谓一传,是指课堂学习形式,即让学生和学习直接对话,教师不再乐于充当“传递者”。
教师角色能否转变到位,是决定课堂能否真正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关键。开放的程度决定了教育的高度,不敢完全彻底地一放到底,就不能唤醒和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也无法发挥学习型组织的威力,高效课堂其实就是从“自主、合作、探究”6个字中生发出具体的操作技术,而前提必须是“学权”归属于学生。教师不是讲师,但教师一定是“为了学”、“设计学”、“服务学”的重要他人。
教师是一个学习“环境者”,或者说教师即生态,他是为学习的发生构建环境、提供条件、触发动机、创造可能的人。
讲的课堂、表演的课堂显然是低效的。那么,教师如何能上出高效的课?简单来说,第一,要编制一张导学案,即指导学习的设计,简称“导学案”,导学案的关键在于能否具有“导学”性,因此导学案要承载着学习的规律和知识的规律,而不能是习题集。第二,为学生构建一个学习组织,即同质结对,异质同组,让学生有困难找组织。第三,给学生一个学法指导,即先独学,再对学,然后群学。第四,要有一个课堂流程,即自学、展示、反馈。尤其是展示,展示即暴露,不暴露问题又如何反馈?反馈要做到有的放矢。展示是教师做学情调查最主要的方式,千万别轻视展示,高效课堂还有个别名,叫展示课堂。第五,明确一个基本任务,即学会不会的。教师千万记住“学会不会的”这句话,知识无限、生命有限,以人为本就是要珍惜学生的学习时间,准许学生不在已经会的知识上浪费宝贵的时间。
当然高效课堂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操作性系统,既然是系统则不止以上5条,但这5条真的是关键中的关键,核心中的核心:
第四篇:浅谈科学教师的课堂角色
浅谈科学教师的课堂角色
罗朝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多种角色,这是由教师的多种职能决定的。能否演好这些角色,是上课成败的关键。在教学中,我体会到一个科学教师应着重扮演好以下角色:
一.探究活动的支持者。
科学课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努力创设科学探究的情景,使学生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培养学生自行探究、获得知识的能力就必须要让他们亲自观察实验,通过动手、动脑去获得知识。
二、科学学习的引导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并独立地掌握它们。《科学课程标准》也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科学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多少知识和本领,而在于解放孩子的脑、手、脚、嘴、思想和时间、空间,给孩子创造条件,把孩子对科学的好奇心、本能的欲望引导到科学的道路上来,激发其对科学的热爱,学生的思维才能最大程度的活跃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学生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要把大部分时间留给他们,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观察、实验、思考、分析和讨论,教师不要过多地干预。学生提出的问题即使是非常的幼稚可笑或不着边际,但也是他们自己想出来的,是学生创新精神的表现,在课堂上应进一步引导,使学生获得更多、更深的知识。如《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教师出示两个一大一小的马铃薯提问:这两个马铃薯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有的学生认为都是沉的,有的认为都是浮的,有的则认为是大的浮小的沉,有的则认为是小的浮大的沉,于是教师把两个大小马铃薯分别放入清水和盐水中,当学生看到沉的大马铃和浮的小马铃薯时,有的高兴得拍起手来,有的纳闷叹气,而有的则提出了意见:把大的和小的马铃薯换一下、把大的和小的马铃薯放入同一杯水中(体现了 良好的科学素养),当教师请提出意见的同学自己上来演示实验时,发现大马铃薯在那杯让小马铃薯浮起来的水中也浮了起来,小马铃薯在那杯让大马铃薯沉的水中也沉了下去;而大、小马铃薯都在那杯让小马铃薯浮起来的水中浮了起来,在那杯让大马铃薯沉的水中都沉了下去时,学生有了新的疑问:原来是两杯水有问题啊!
三、课堂氛围的营造者。
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创设学习情境,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有自行探究知识的兴趣,有主动参与的激情。教师为学生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
当然,在不同课题的教学中还可以采用投影、录像、谜语、故事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种敢于提问、敢于探究的情境,这是教师必须努力扮演好的一个角色。
四、科学实践活动的指导者。
科学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实践活动的能力。小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是比较弱的,所以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进行适当的指导,以便活动顺利进行。
五、创新思维的点拨者。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求学生在深刻认识事物的特征、本质、相互关系及其变化的规律之后,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再找出切实可行的新办法来。当然在找出新办法的过程中,也少不了教师的点拨。
总之,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我们科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灵活地扮演好课堂内的多种角色,变主角为配角,变演员为导演,引导真正的主角――学生迈向科学的殿堂!
第五篇:更新教育观念 转变教师角色
更新教育观念 转变教师角色
摘要:新课程标准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模块,这就要求新世纪的体育教师如何把握教材,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好学生的良师益友。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学模块;素质教育;良师益友
前言:中学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改革决定着整个教育改革的成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体育教学改革,如火如荼,课堂面目焕然一新。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矫枉过正的做法。过去体育的精华部分对当今体育课程实践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蕴含着先进教学理念的体育新课程并不是与过去体育教学的决裂,更不是过去体育教学的对立面,更多的是对过去的继承与发展,扬弃与创新。
1.纠正编激的改革观点,树立先进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观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使人们对一直以来所从事的习以为常的体育教学工作进行审视与反思,一些过去视为宝贵经验的做法受到质疑,甚至批判。有的资料将体育基础教育课程划分为“新课程”与“旧课程”强调新课程对旧课程的绝对否定。事实上,体育课程的出现是建立在对以往体育课程的分标总结的基础上而加以改进,使之更趋完善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体育课程分为势不两立的“新课程”与“旧课程”。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观念,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健康型人才。
1.1以重技能训练,转向“健康第一”
传统的教育观念,及以学生对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学生是否正确。完整地接受了知识和技能;教师是否准确,系统地讲授为质量标准。而新课程是从学生健康状况是否有改善,学生以体育的意识和兴趣是否增强,体育行为是否进步为质量标准。
在传统观念下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扮演的是教练员,是把学生培养成运动员式的一种教学模式。而新课程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满足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送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教师不仅仅是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把握体育课程的价值,使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我保健意识,科学的健身方法,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1.2从关注运动能力转向全面发展
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人体内部的各个系统都有着自己不同的功能,担负着不同的任务。若一味地根据学生的运动爱好来安排教学内容,则会造成学生身体机能不均衡发展。《国家课程建设纲要》明确规定:①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要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要②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③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要遵循学科的知识体育。所以教师不应只方面对面训练学生的某一项技能,而应将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与全面发展学生的各项素质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健康奠定基础。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将来的体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这是摆在教师面前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就不能建立和形成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和制度。
2.1做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者和朋友
两千多年来,在封建传统的思想影响下,“师道尊严”在人们脑海里根深蒂固,在这种观念下教师的尊严不可侵犯。课堂上不论学生是否喜欢这项运动,只要教师决定了就不能改变,甚至是在教师的训斥声中应付了一堂无价值的体育课。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创造力等等也随之泯严了。新课程对未来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确定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求索者,教师是中介者;学生是劳动者,教师是服务者;学生是设计者,教师是生产者。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2.2做好学生遵章守纪的规范人
体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体育教师不仅是师者,更重要的是组织者、管理者,没有管理,体育教学难以出效益。体育教学“管理者”角色,不仅仅局限在体育课的教学管理,而应为学校管理者的一部分。当前,体育教师对自身作为管理者,却忽视管理的问题依然存在。表现为:一是重教轻管;二是只管不理。要解决这个问题,第一,要不断提高体育教师作为学校“管理得”的角色认识。第二,要不断地提高管理能力。第三,要把管理与规章结合起来。
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需要具有新的理念和新的观念的教师来实施。为了使国家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作为我们新世纪体育教师要勇敢地迎接挑战,与时俱进,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多层次,健康的适应祖国建设和发展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史宏,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角色,中国学校体育1997.1
[2] 邱启国浅谈新标体育教学所应继承的优良传统,中国学校体育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