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数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思”是学习的重要方法,“疑”是启迪的杠杆;学习中没有疑问,思维就没有依托和内容,那就会出现“学而不思则罔”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读书,培养读书习惯和自学能力是改变“教师听,学生听,有师易,无师难。”局面的一个重要手段,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本途径之一。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呢?下面浅谈我在数学教学中的几点看法:
一、课前精心编拟自学提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课文不同于语文课文。语文课文有故事情节,而数学课文则是以严谨、演绎的面貌出现,重在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自学数学课文让学生阅读有一定困难,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数学课文的教学特点,积极创设让学生读书的境界,使学生对需阅读的内容产生兴趣。让他们探索未知,发现新知而积极主动地阅读教材,激发阅读的动机。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编拟自学提纲。自学提纲实际是为学生安排一条思考探索的途径,这具有定向的作用,让学生按照自学提纲的顺序和要求进行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习惯。例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一课,编拟好提纲:
1、观察例1的两个图形,它们各是什么图形,各有几条边?几个角?每个角是什么角?
2、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角各有什么特点?
3、平行四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
4、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各有什么异同?要求学生像阅读语文一样根据这些问题进行圈点勾画,整体粗读,不懂处细读,关键处精读,从而知道哪些自己可以读懂,哪些还有困难。让学生带着要求、问题去读,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重点、关键地方多分析、多思、多动手、动脑,而且可以帮助学生自觉地把握教材的重点,找到难点,提高课堂质量。
二、重视阅读方法指导,课中巧妙设疑。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在学习上往往对教师有一种依赖,特别是数学,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教师怎么讲,学生怎么听,这样就妨碍着学生的智力发展。因此,教师充分利用课文指导学生看书学习,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为了提高读书效率,对课文中比较抽象难度较大的内容,一般水平的学生阅读时钻不进去,又跳不出来,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知识点讲授和阅读结合起来,从旧有知识,生活实际、具体实践操作等出发,巧妙地设疑,把难点分散,带着疑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揭示问题的本质,深化知识。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看书后,教师设疑:为什么要写上“在除法里”?“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怎样理解?“相同的倍数”什么意思?这样的质疑问题,既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性质的认识,又加深了对数学语言的科学性、精练性的理解,从而激起学生再阅读课文的兴趣,解决了课堂讲授的重点和难点。
三、巩固认知要实,课后整理归纳。
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形成后,尚未达到掌握的程度,课后整理归纳每学完的一小节或一单元,把主要知识分门、分类加以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概括化,形成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中的练习编排意图,紧密配合例题,围绕重点,有计划地安排巩固练习,也可布置些课外阅读。如教学:“年、月、日”以后,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十万个为什么”不仅可巩固已学知识,更能激发学生不断攀登数学高峰的兴趣。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要以“本”为本,精心设计,重视学生阅读,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是进行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途径。
第二篇:[论文]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会学”
江西
吴水平
在素质教育活动中,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不但要使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学法,会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是当前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会学呢?初中学生由小学步入中学后,随着学科的大幅度增加,内容的不断拓宽,知识的逐步深化,特别是数学知识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从文字发展到符号,从静止发展到动态,从单一发展到多元……等,无疑大大地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如果依靠“填鸭式”,“注入式”的传授方法去灌输知识,学生不仅不能真正掌握知识,反而会使一部份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失却兴趣,丧失信心,成绩越学越差,人为地制造了差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学会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而真正要提高的是学生的素质,帮助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做到“会学”,“善学”,为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怎样才能指导学生“会学”呢?要使学生“会学”,教师必须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下足功夫,要教会学生会预习,会上课,会温习,会总结。
一.会预习——在预习中激发兴趣。
指导学生会预习是搞好学习的重要前提。很多初中生没有预习的习惯,只认为学习就是上课听讲,下课作业,作业做完,万事大吉。由于没有预习,听课没有针对性,抓不住重点,听课效率就很低。因此,预习好才能学习好,要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预习方法,一要教会方法,二要设计好提纲。
教给方法。就是要引导学生在课前阅读课文时,反复阅读,先粗后细,即先将整节课文粗略浏览一次,掌握概貌,有点印象,然后根据老师给出的提纲再细读一次,抓住重点,把握关键,研究难点,特别对基本概念、基本运算,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认真反复地看一二次,甚至几次。对疑点、难点作好笔录,待堂上解决。
设好提纲。预习提纲的作用一是勾画每节课的知识架构,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二是设置知识疑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疑必须做到:原则上突出“趣”字,形式上突出“新”字,内容上突出“巧”字,最后落实到“乐”字,使学生愿意学,高兴学。
例如在讲授有理数一节时,引入“负数”的概念,就可以设置下面的问题,让学生预习。
1)“零”在过去的认识中表示没有,0℃ 是不是表示没有温度吗?零上5℃与零下5℃都是5℃,怎样用不同的数表示它们呢?
2)汽车驶离车站12公里,你知道它是往东跑还是往西跑吗?向东12公里与向西12公里都是走了12公里,怎样用不同的数表示它们呢?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容易引起对学习的兴趣,增强了解知识的欲望,才能提起学习的积极性。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形成,要经过反复的、长期的不懈的训练,要让学生不仅能根据教师布置的提纲看书预习,而且可以边看书边生疑,提出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提高自学的能力。
二、会上课——在课堂上培养创新能力。
指导学生上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要让学生明确上课不纯粹是听课。要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就要引导学生在课堂里调动各种感官,充分发挥左脑与右脑的功能(特别右脑的功能),才能产生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教师在上课时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做到“六动”:
1.动眼看。上课可以采用“看一看,议一议,练一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多动眼看。通过让学生多看书,多看老师的演示和板书,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观察(如分步观察、对比观察、归纳观察等),做到多样性;学会对观察对象(题目、图形、教具)全面分析,做到全面性;学会对观察对象的条件逐个分析研究,做到准确性和深刻性。(数学问题中不少隐蔽条件,要仔细观察才可以揭示出来)
2.动耳听。要指导学生养成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不仅要听老师讲解,也要听同学发言,要学会边听、边想、边记,使思维更加敏捷,记忆更加牢固。
3.动口议(读)。上课动口议就是积极发言,这是师生双向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知识反馈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疑引读,叩开思维之门;也可以质疑导议,激励发散思维;或通过释疑排难,指导集中思维。在学生动口议的过程中,进行信息交流,知识反馈,思维碰撞,突发奇思,可以收到互相启发,开拓思路,全面提高的效果。
4.动手做。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才能提高动手能力。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安排学生拼一拼,做一做,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等,通过这些具体的、直观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探求新知,悟出规律,培养 创新能力。
5.动笔写。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讲精练,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动笔练。要练好,就要求教师备课时精心策划,设置一些探索性练习及针对性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动笔写,还要教会学生记好课堂笔记。“记”是为思和听服务的,要引导学生学会边听边记,边想边记。学会记要点、记疑点、记难点、记方法和记思路;要学会对课堂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把书本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
6.动脑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疑,让学生动脑筋思考。以疑激思,强化训练,长期培养,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特别是培养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总之要让学生学会上课,做到“六动”,教师每节课都要精心设计,巧妙安排,经过长期训练,学生就能自觉、主动地动起来,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例如在讲授分式的基本性质这个内容时,可以采取下列方面让学生动起来。
例 关于分式的基本性质:
35引入:通分与4639510 解:;41261212361约分;205183 提问:约分与通分根据是什么?
生答: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问:请叙述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内容。
生答:……(略)
②启发:
师问:用类比方法能否得到分式的基本性质?师引导学生对分式基本性质进行逐字分析,找出五层含意:
第一:“都乘以(或除以)”即同时乘以或除以;
第二:同一个。不可不同。反例:(略)
第三:“不等0”,今后乘除M时,一定考虑M值是否为零。
第四:整式不能是其它代数式;
第五:结论:分式值不变,必须同时具备前面四个条件时,结论成立。
③分式性质可以提升为用式子表示:
AAM=(M≠0)BBM
④强调M在运用中考虑是否为0,如:
1.11c0ababc 2axax2.因为已知分式中隐含x0,所以不必注明x0的条件bxb
⑤性质的运用升华。如:
1.填空: 1由分母变化得出分子 x2x22xxx2y 2.填空:由分子变化得出分母
xy 这些内容就是在小学所学分数的基础上,通过启发式,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去讨论、研究,通过此方法,尝试学习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
三、会温习——在温习时引起联想。温习功课是学习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不是简单地重复所学过的知识,而是要把新旧知识进行纵向串连,横向联想,通过练习,巩固知识。要指导学生懂得温习功课,必须抓好三个环节。
一是紧扣笔记复习功课。课后,学生要根据老师课堂讲解的新知识、重点知识,难点知识,对照笔记细读课文,回顾记忆,深化、理解和巩固知识。
二是认真审题,独立完成作业。首先指导学生在做每次做作业时,学会找出题目给出条件的实质及互相联系,架构已知条件与所求结论的内在联系,然后才能动手做题,通过寻找内在联系训练思维的广阔性与灵活性;其次是做完作业后要进行反思与总结,进一步研究问题是怎样引导出来的?解题思路是怎样展开的?有无其它解题方法?不同解法优劣如何?能否把题目修改与拓宽?等等,这样可以加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目的性与完整性,提高创新的能力;再者,在指导学生完成作业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学生学会使用符号、图形表示语言文字,用式子表示思考的过程,引导学生由模仿到创新独立完成作业,逐渐掌握良好的数学表达能力,规范的、条理化的、清晰的书写格式,以最快、最好、最准确的方式解决问题。
三是结合旧课,预习新课。做完作业后,立即要进行预习新课,加深对旧知识的记忆,通过类比、联想等方法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把知识点变为线连结在一起,逐步形成知识系统。
四、会总结。——在总结后产生升华。
复习总结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它既不能以大量的练习题代替,也不能仅仅是所过学知识的重复与再现,而是一种思维形式的螺旋式的上升过程。我们要教会学生总结,就要做到下面几点:
1.教学生学会纵向连结。学完每节、每章以后,要启发学生学会按因果,逆转等关系进行纵向串连,把知识点连结起来,变成线;学会把各章节的知识进行整理,排列,找出异同,形成知识链。
2.教学生学会横向联系。把各章节学过的知识进行分类、综合归纳,建立知识的网络结构,使之成为知识系统。
3.引导学生学会节、章、单元、学期的总结。经过反复训练,使学生逐步形成思维的秩序性与层次性,将学过的知识不断升华,螺旋式向上发展。
4.教学生学会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总结。如对比小结法,歌诀概括法,回忆再现法,图示记忆法,列表展示法,归纳记忆法,使学过的知识更直观,更系统地展现出来从而达到巩固、深化、提高的目的。
要教会学生会学,是一件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教学任务,在素质教育活动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更多地亲自尝试与探索,更多地激发他们的心智活动和思维活动,提高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积极投入到教与学中去,才能真正做到:既“学会”,也“会学”。
第三篇:浅议数学教学中课文阅读的引导
浅议数学教学中课文阅读的引导
洪 涛
传统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定势是“教师讲,学生听,有师易,无师难。”显然这与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思想大相径庭。革新这种教学方式的有效途径为: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读书,培养学生读书习惯和自学能力。古人说得好:“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思”是学习的重要方法,“疑”是启迪的杠杆;学习中没有疑问,思维就没有依托和内容,那就会出现“学而不思则罔”的现象。学生的“思”和“疑”来自于哪里?不难理解,就来自学生是否认真阅读课文。那么,如何培养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呢?
一、巧拟纲目,知趣而进
数学课文不同于语文课文。语文课文有故事情节,而数学课文则是以严谨、演绎的面貌出现,重在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自学数学课文让学生阅读有一定困难,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数学课文的教学特点,积极创设让学生读书的境界,使学生对需阅读的内容产生兴趣。让他们探索未知,发现新知而积极主动地阅读教材,激发阅读的动机。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编拟自学提纲。自学提纲实际是为学生安排一条思考探索的途径,具有定向的作用,让学生按照自学提纲的顺序和要求进行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习惯。例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一课,编拟好提纲:
1、观察P100例1的两个图形,它们各是什么图形,各有几条边?几个角?每个角是什么角?
2、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角各有什么特点?
3、平行四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
4、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各有什么异同?要求学生像阅读语文一样根据这些问题进行圈点勾画,整体粗读,不懂处细读,关键处精读,从而知道哪些自己可以读懂,哪些还有困难。让学生带着要求、问题去读,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重点、关键地方多分析、多思、多动手、动脑,而且可以帮助学生自觉地把握教材的重点,找到难点,提高课堂质量。
二、设疑诱读,读中开窍
行知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在学习上往往对教师有一种依赖,特别是数学,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教师怎么讲,学生怎么听,这样就妨碍着学生的智力发展。因此,教师充分利用课文指导学生看书学习,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为了提高读书效率,对课文中比较抽象难度较大的内容,一般水平的学生阅读时钻不进去,又跳不出来,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知识点讲授和阅读结合起来,从旧有知识,生活实际、具体实践操作等出发,巧妙地设疑,把难点分散,带
着疑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揭示问题的本质,深化知识。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看书后,教师设疑:为什么要写上“在除法里”?“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怎样理解?“相同的倍数”什么意思?这样的质疑问题,既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性质的认识,又加深了对数学语言的科学性、精练性的理解,从而激起学生再阅读课文的兴趣,解决了课堂讲授的重点和难点。
三、读后梳理,知识系统化
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形成后,尚未达到掌握的程度,课后整理归纳每学完的一小节或一单元,把主要知识分门、分类加以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概括化,形成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中的练习编排意图,紧密配合例题,围绕重点,有计划地安排巩固练习,也可布置些课外阅读。如教学:“年、月、日”以后,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十万个为什么”不仅可巩固已学知识,更能激发学生不断攀登数学高峰的兴趣。
第四篇:谈谈数学教学中学习方法的指导
谈谈数学教学中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见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学习很刻苦、很勤奋,但是学习成绩很不理想。这其中除了智力因素外,恐怕就是没有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了。可见,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
下面谈谈我在数学教学中是如何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的。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了下列三种方式来进行学习方法教育的:
1、讲座。即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讲一些学习的规律,从理论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加以
指导。举办讲座,谈学生怎么记忆、怎么看书、怎么复习、怎么参加考试,等等。
2、个别辅导。学生的个别差异很大,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如对自觉性强,成绩较好的同学可鼓励他们自学,适当的看些与数学有关的课外书,比如数学竞赛方面的书刊,并提出要求,给出方法,做好指导;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求以课本为主,脚踏实地,对基本概念、公理、定理、推论等必须熟记。书上例题要能听懂、看懂后,独立作业,然后制定学习计划和考试目标。还要注重章、节、单元小测验,同时做好分析与总结。及时指出方法上存在的问题,例如概念、公式没有记牢、解题格式不合理、基本方法不熟练、粗心大意等。
3、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即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授一些学习方法。
如讲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问题,就根据不同条件,采用不同的求法,(1)当已知图像经过任意三点的坐标时,就把函数设为一般式。(2)当一直推向顶点坐标和经过一点坐标时,就把解析式设为顶点式,结果再化为一般式。(3)当图象与横坐标有两个交点时,就可以把关系式设为两根式,结果化为一般式。这些内容教师可以口头总结,为了加深理解记忆,学生做好笔记,培养学生的听课的能力,分清重难点。再比如,在讲“垂径定理”时,它就涉及了四个量:直径、垂直于弦、平分弦、平分弦所对的弧。只需满足两个,就可以推出另外两个,这样讲给学生。就很容易记忆了。同样对于其他的数学概念、定理等都可以采用分析其特点或结合图形或编成顺口溜等方式来记忆,教给学生记忆方法。
讲课后,在做课堂练习前,不妨再带领学生看看书本内容,掌握重点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看书学习习惯。
此外,还有做作业的方法,复习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等,这些教师都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情况给以传授。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要经过学生慢慢摸索、教师反复的指导,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教育,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篇: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1,创设情境使学生别有情趣,创编新的故事情景,并把故事情景贯穿始终,情景的内容同教学内容息息相关。2, 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受数学魅力儿童学习数学是对他们生活经验中数学现象的“解读”。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紧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我们的课堂要选取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题材。3, 提供争辩的时空,使学生乐享数学学习过程,为学生创设新型的交往方式——争辩,在这种讨论和争辩中,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促进了认知能力的提高。同时,还有利于学生从众多同伴的不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兴趣乃至思维和实践方式中获得种种脾益。在同学的合作中,情感的互动中,思维的碰撞中,完善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学生自主意识,逐步积累学习体验,最终学会学习。4, 挖掘潜能学生在自我建构中感受进步, 给足孩子空间,因为相信孩子的潜能,在思维的跌宕起伏中,在摸爬滚打的真实经历中,整理了知识,领悟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