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
导语,即课文教学时的开场白,教师一走上讲台,就用一段娓娓动听的导语引入课文教学,就像一场精彩的戏拉开了序幕。一堂语文课,学生要学习新知识、接受新内容,老师一开始上课就得扣动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这个“开场白”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步骤,也是思想教育和知识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语文教学的导语设计,往往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文体类型、作家风格、作品的内容和具体写作方法以及特定的教学环境(包括所教学生的思想水平、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年龄差异和个性特点,还有季节气候等自然条件)而灵活运用的。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列举下列几例常用的导语,供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激励奔放、奋发向上型导语
设计这种导语,文体一般为散文和记叙文。如朱自清著名的散文《春》的导语可用:“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描绘过春天,赞颂过春天。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古代诗人描写春天的佳句――杜甫《绝句》、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穿瓜洲》)……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春》。‘冬天里我们远去,春姑娘姗姗而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阳光明媚,和风吹送,郁郁葱葱的美丽景色,这景色给大地注满了无限生机,给我们无穷无尽的力量!’”
这段导语感情真挚,既有知识性,又有启发性,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使学生睁大了求知的双眼,恨不得马上闯入春天的大自然去尽情的浏览、享受。接着,老师就可以因势利导的教学新课了。
二、诱导思索性导语
设计这种导语时,教师要把作者的思路和行文的线索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正确的诱导,驾驭全文的内容,是学生形成一种思索过程。
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的导语:“同学们,打开课本仔细的看一下插图――谁能解说一下这幅图画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这幅图画放在这里?作者为什么要对平凡的白杨树加以礼赞?‘礼’是什么意思?作者又怎样进行‘礼赞’的呢?作为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领导人,矛盾对白杨树非但不另眼相看,还情不自禁的讴歌赞美,我们看看他是用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哪些滚烫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维妙维肖地描绘出来,从而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感情?《白杨礼赞》学习后,大家一定会深刻的感觉到它的确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学生的思路紧循着教师这段步步深入,诱发思索的导语,很好地配合,积极思维,教学的效果是比较显著的。
三、激励、劝勉型导语
这种导语,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能开启他们的心扉,使他们醒悟、深思,从而积极进取。
如学习《时间篇》时的导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曾写过这样一首诗:‘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稿松劲腿千寻。古云此日是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在新学期伊始,我们学习《时间篇》有特殊的意义。《时间篇》共有两篇文章,《今》为李大钊所写,《匆匆》为朱自清所写。通过两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名人名家是如何对待‘今’,如何惜时进取的。希望同学们的宝贵,一开始就有个‘惜时’的良好开端,抓紧分分秒秒,努力学习,积极工作,争取新的进步。”
四、比较说明型导语
设计这种导语,多为说明文、应用文教学。这种导语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题目,抓住说明文、应用文的要素。
例如《蜘蛛》两篇文章的导语:“说明文就其说明对象分有实体事物说明文和抽象事理说明文两种。《蜘蛛》两篇是说明动物蜘蛛的,都是实体事物说明文。阅读分析和写作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的特征,采用一定的说明顺序,并恰当的说明方法。说明动物可以抓住动物的外形、声音、习性等特征,也可抓住动物的生理结构、生理功能、进化过程来说明。请同学们一边看课文一边想,作者是抓住蜘蛛的什么特征、采用怎样的说明顺序、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来说明蜘蛛的?并且将两篇课文细细的作比较,体会两篇《蜘蛛》的写作角度和写作方法有哪些异同?
又如《怎样订计划的导语》:“以前我们学过《读书信》、《新闻两则》、《〈一千零一夜〉出版说明》、《广告》等,学习这类文章是为了平时学习、生活的需要。今天学习《怎样订计划》目的也是如此。通过两篇课文的学习,要求同学们了解计划的特点,学会订计划,以提高自己学习工作的效率。”
这两段说明介绍型导语,语言平实朴素,目的就是告诉学生怎样学习和写作说明文、应用文。使学生在学习这类文章时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五、蕴寓哲理型导语
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少不了对某一事物作一番议论,表明自己的主张和看法。这种主张和观点必须正确鲜明,符合客观实际,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而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有的课文的导语设计可以使蕴含哲理性的。
如吴晗《谈骨气》一文的导语:“我们通常说,做人要有骨气,要做君子,不做小人。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战火纷飞年代里无数先辈为了救国救民而抛头颅洒热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又有数不清的英雄夜以继日,忘我工作,甚至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我们中华民族是有骨气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现在我们仍然以课文题目为论点,请同学们举一些我们周围的人作为例子,来证明这一观点。”
导语的设计类型还有许多,因篇幅所限,在此仅举几例。总之,导语的设计离不开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无论设计何种类型的导语,都要针对教学目标,都要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思想感情的陶冶,有利于文学修养的提高,有利于审美观的养成。让我们共同努力,使导语这朵瑰丽的鲜花在语文教学园地上怒放。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语文论文
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语文论文
导语,即课文教学时的开场白,教师一走上讲台,就用一段娓娓动听的导语引入课文教学,就像一场精彩的戏拉开了序幕。一堂语文课,学生要学习新知识、接受新内容,老师一开始上课就得扣动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这个“开场白”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步骤,也是思想教育和知识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段生动形象的导语,会像一股伴随美妙音律的涓涓甘泉,流进学生的心田,潜入他们的记忆深处;一句精辟独到的导鱼,蕴含丰富深刻的哲理,定能扣人心弦,发人深省。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含蓄的到玉,要舍得在每堂新课的到与设计上下功夫。
语文教学的导语设计,往往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文体类型、作家风格、作品的内容和具体写作方法以及特定的教学环境(包括所教学生的思想水平、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年龄差异和个性特点,还有季节气候等自然条件)而灵活运用的。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列举下列几例常用的到玉,供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激励奔放、奋发向上型导语
设计这种导语,文体一般为散文和记叙文。如朱自清著名的散文《春》的导语可用:“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描绘过春天,赞颂过春天。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古代诗人描写春天的佳句——杜甫《绝句》、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穿瓜洲》)……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春》。„冬天里我们远去,春姑娘姗姗而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阳光明媚,和风吹送,郁郁葱葱的美丽景色,这景色给大地注满了无限生机,给我们无穷无尽的力量!‟”
这段导语感情真挚,既有知识性,又有启发性,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使学生睁大了求知的双眼,恨不得马上闯入春天的大自然去尽情的浏览、享受。接着,老师就可以因势利导的教学新课了。
又如胡涌的《黄河滩头》,描写的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黄河滩头的人民带来了欣欣向荣的景色和幸福的生活。这样一篇有时代特色的抒情散文,导语的设计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给神州大地注入了新的血液,生机勃勃的现代化建设的新景象给人以鼓舞。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无不发生这日新月异的变化。曾经是中华民族文化发源地的黄河两岸,经过十年改革,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作者胡涌从那“满园关不住”的春色中,信手摘取了一朵娇艳的红杏细细地品味,心中充满了抑制不住的激情。现在,让我们紧随作者的思路,一起站在黄河滩头,放目览胜,共同享受这赏心悦目的景色吧!”
这段导语,不仅把现实与历史联系起来,显示出十年改革的巨大成就,同时是学生的耳目为之一新,对祖国和改革开放政策产生了深爱之情。
二、诱导思索性导语
设计这种导语时,教师要把作者的思路和行文的线索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正确的诱导,驾驭全文的内容,是学生形成一种思索过程。
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的导语:“同学们,打开课本仔细的看一下插图——谁能解说一下这幅图画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这幅图画放在这里?作者为什么要对平凡的白杨树加以礼赞?„礼‟是什么意思?作者又怎样进行„礼赞‟的呢?作为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领导人,矛盾对白杨树非但不另眼相看,还情不自禁的讴歌赞美,我们看看他是用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哪些滚烫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维妙维肖地描绘出来,从而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感情?《白杨礼赞》学习后,大家一定会深刻的感觉到它的确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学生的思路紧循着教师这段步步深入,诱发思索的导语,语教师很好地配合,积极思维,教学的效果是比较显著的。
又如契珂夫的幽默讽刺小说《变色龙》地导语:“《变色龙》是描写动物世界的科幻小说吗?是想象天空神魔的神话小说吗?那么它是一篇怎样的小说?„变色龙‟是什么?作者为什么借这一种动物来描写一位堂堂的警官?俄国著名小说家契珂夫在世界文学画廊中成功的塑造了„变色龙‟的形象,这个典型形象使人们在觉得滑稽可笑的同时又产生深深地思索。”
这个简洁的导语会使学生思路开阔,触类旁通,用心去推敲、领悟作品的精髓。
三、“平铺直叙”型导语
用这种“平铺直叙”型导语有助于向学生介绍推介作品,使学生既增加文学常识,同时也了解课文的来龙去脉。这种导语运用于小说等(尤其是长篇小说节选)课文。
如课文《烈日暴雨下的祥子》地导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出自《骆驼祥子》。祥子是小说的主人公。他生长在农村,在封建势力压迫下,失去了仅有的几亩田,又死了父母亲,难以度日。便跑到北京,靠拉人力车(租车拉)为生。凭着身强力壮,咬紧牙关,省吃俭用,拼死拼活地干了三年,积累了一些钱,自己买了辆新车,想以此自力更生,不受老板的欺压。不料遇上军阀混战,新车被扣,连人也被抓住当伙夫。后来他在混战中逃了出来,并趁机拉上队伍中的几匹骆驼变卖了钱,又回北京,仍以拉车为生。这时,还希望重新买一辆人力车。但又遭到了接二连三的打击:钱被抢走,失了业。无可奈何,只好又回到车行,忍受老板的压榨。就在这时,老板的女儿虎妞看中了他,跟他结了婚,虎妞还用自己的积蓄为他买了一辆新车。祥子有了家,负担更重了,不得不拼命拉车挣钱以养活自己和虎妞,还得位家庭人员将增添而做准备。(节选地课文就在这位置上)。后来,祥子的妻子因难产而死,祥子只得卖了车,埋葬了妻子,又去租车拉车。由于生活的折磨,精神的摧残,祥子的希望都成了泡影,他失去了追求。天昏昏,何处去申诉;天茫茫,哪里去安家?为了麻醉自己,开始吸烟、喝酒、赌博、打架……渐渐堕落下去。一个善良淳朴的,壮实勤劳的小伙子,就这样被黑暗的旧社会吞噬,被榨干了身上的血汗,被破坏了灵魂……。”
这段平铺直叙地导语,会深深地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思想感情和阅读作品的兴趣。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会很好的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以及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产生对主人公祥子的同情和对旧社会的憎恶感。
四、激励、劝勉型导语
这种导鱼,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能开启他们的心扉,使他们醒悟、深思,从而积极进取。如学习《时间篇》时的到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曾写过这样一首诗:„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稿松劲腿千寻。古云此日是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在新学期伊始,我们学习《时间篇》有特殊的意义。《时间篇》共有两篇文章,《今》为李大钊所写,《匆匆》为朱自清所写。通过两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名人名家是如何对待„今‟,如何惜时进取的。希望同学们的宝贵,一开始就有个„惜时‟的良好开端,抓紧分分秒秒,努力学习,积极工作,争取新的进步。”
又如《友谊篇》中《勇于当诤友,乐于交诤友》的导语:“同学们都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人人有,也人人要交朋友,但交友不可不慎!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朋友,怎样交朋友呢?我认为应该像《三国志·吴书·吕岱传》中地徐源那样忠诚好直言,勇于当诤友:„像吕岱那样看看徐源,坦率耿直——乐于交诤友,并且以这两位朋友当楷模,正确对待真正的朋友。‟”
以上两段出自肺腑,循循善诱地导语,能激励学生探求课文知识之心,同时使学生在“惜时”、“交友”等生活中产生“柳暗花明”的作用。
五、比较说明型导语
设计这种导语,多为说明文、应用文教学。这种导语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题目,抓住说明文、应用文的要素。如《蜘蛛》两篇文章的导语:“说明文就其说明对象分有实体事物说明文和抽象事理说明文两种。《蜘蛛》两篇是说明动物蜘蛛的,都是实体事物说明文。阅读分析和写作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的特征,采用一定的说明顺序,并恰当的说明方法。说明动物可以抓住动物的外形、声音、习性等特征,也可抓住动物的生理结构、生理功能、进化过程来说明。请同学们一边看课文一边想,作者是抓住蜘蛛的什么特征、采用怎样的说明顺序、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来说明蜘蛛的?并且将两篇课文细细的作比较,体会两篇《蜘蛛》的写作角度和写作方法有哪些异同?
又如《怎样订计划的导语》:“以前我们学过《读书信》、《新闻两则》、《〈一千零一夜〉出版说明》、《广告》等,学习这类文章是为了平时学习、生活的需要。今天学习《怎样订计划》目的也是如此。通过两篇课文的学习,要求同学们了解计划的特点,学会订计划,以提高自己学习工作的效率。”
这两段说明介绍型导语,语言平实朴素,目的就是告诉学生怎样学习和写作说明文、应用文。使学生在学习这类文章时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六、蕴寓哲理型导语
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少不了对某一事物作一番议论,表明自己的主张和看法。这种主张和观点必须正确鲜明,符合客观实际,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而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有的课文地导语设计可以使蕴含哲理性的。
如吴晗《谈骨气》一文的导语:“我们通常说,做人要有骨气,要做君子,不做小人。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战火纷飞年代里无数先辈为了救国救民而抛头颅洒热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又有数不清的英雄夜以继日,忘我工作,甚至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我们中华民族是有骨气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现在我们仍然一课文题目为论点,请同学们举一些我们周围的人作为例子,来证明这一观点。”
又如,高士其《笑》的导语:“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对于„笑‟,大家都非常熟悉。笑是心情愉快的表现。
更多文章请访问画室www.xiexiebang.com网站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
[内容摘要]任何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要达到预期目标和理想效果,必须在此之前精心设计。教学亦是如此。有时候,教学的开头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话,但也需要精心设计。成功的导语设计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语文教学中导语设计的重要性、导语设计的方法、导语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三个方面来谈自己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这个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导语设计
导语,即新课教学时的“开场白”,也叫课“引子”,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有人把导语设计艺术形容为开山的第一炮,打鼓的第一槌。优秀的、精彩纷呈的导语往往像磁石,深深地把学生吸引住;像重锤重重地敲打在学生的心上,像钥匙悄悄地开启学生的心扉。导语导得得法,导到教材的要害处,导到学生的心坎上,就能起到敲山震虎、顺风拉帆的作用。
一、语文教学中导语设计的重要性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教师如何开启知识宝库之门,带领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风回路转的环节,完成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呢?
成功的导语设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心理学界研究表明,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为主的,强化首次认识对后继学习至关重要。上课伊始,教师应该用最精练的语言,在最短的时间内,选用最有效的方法,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一环节,不仅是教师别具匠心的艺术再现,更是学生认知过程的心理需要。在上课之初,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上好课的心理准备,但这种心理是强烈而又短暂的,因而,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导语的设计。他们往往以巧妙的导语愉悦学生的耳目、激励学生的心灵、开启学生的智力、触动学生的情思、吸引学生的注意。于漪老师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导语所用的时间不长,但它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往往有着重大的影响。一个好的导语设计,能使课堂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更为重要的是,好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教学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句子,是描绘琵琶女演奏之前调弦的动作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位优秀的演奏者在演奏之前就已经把自己的情感融入音乐的氛围之中,所以他的演奏才格外打动人心。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亦是如此,老师在进入课文正题之前就应该像那个优秀的演奏者一样“未成曲调先有情”,精心设计导语,以言之有味、形式多样的导语把学生引入语文的殿堂,尽情享受文学的美妙。这样,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较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导语设计的方法
我们明确了导语设计的重要性,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来设计导语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来谈谈导语设计的几种方法。
(一)情境渲染法
情境渲染型的导语设计方法是以“导”激“情”,注重的是学生情感的挖掘。即上课伊始,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摹一副图景或一种意境,或者借助挂图、音乐等教具作为辅助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所蕴含的情境,从而让学生深受感染,激情澎湃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我在讲授《黄河魂》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黄河沿线的壶口瀑布是镶嵌在九曲黄河之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滚滚黄河奔流至此,突然倒悬倾注,呼啸着,拥挤着,以排山倒海之势压向壶口,只听得‘轰隆’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千万条黄鳞巨龙齐刷刷地跃进深渊。一刹那间,只见惊涛怒吼,水雾升空,气吞山河,震声数里可闻,形似巨壶内黄水沸腾,继而咆哮而去„„壶口瀑布瞬息万变的奇观多么令人惊叹啊!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随作者一同来感受壶口瀑布的魅力与风采。”
上课前我用这段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导语来描绘壶口瀑布,将形象的场景带入课堂,让学生在未进入课文之前就深深地被壶口瀑布的气势和力量所震撼,满怀激情地进入了新课。
琦君的《桂花雨》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童年是美好的,在每个人记忆的花园里,总会有一些常开不败的花朵,给人留下永久的回忆。同学们,你有过在雨中嬉戏的经历吗?(学生回答)可是你有过在桂花雨中陶醉的经历吗?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想一想:每当桂花盛开时,满树生香,花香随风飘逸,弥漫四方,一切都沉浸在花香里。你抱住那桂花树,使劲地摇,尽情地摇,任由桂花像雨点一样纷纷落下来。落在你的头上、脸上、肩上、身上、脚上,落得满身都是。你沐浴在香甜的桂花雨中,整个人都陶醉了,你忘情地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然后我让他们睁开眼睛顺势引入新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女作家琦君的童年,去感受一场美丽的桂花雨,和作家共同分享童年的欢乐。”
这段导语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切入,然后用充满感情的语言为学生描述了摇桂花的场景,激起学生对作者童年生活的向往,也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可见,描摹具体的实境可以让学生如临其境,加强他们的情感体验,震撼他们的心灵,从而得到情感共鸣。
(二)故事激趣法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毕竟是率真、活泼、爱玩爱闹的孩子,特别喜欢听故事,因此,在课堂上以故事作为导语,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思路开拓,兴趣变浓,让他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走进课文,用一种轻松的心态去学习,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如《五彩池》这篇课文主要是写四川松潘旅游胜地藏龙山上的五彩池的美丽和神奇。上课时,我以五彩池的传奇故事导入新课,借此唤起学生对“五彩池”神往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急于欣赏的兴趣。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我小时侯听奶奶讲,西方有座昆仑山,山上有个瑶池,那是天上的神仙住的地方;池里的水好看极了,有五种颜色,红的,黄的,绿的,蓝的,紫的。奶奶是哄着我玩的,我却当作了真的,真想有一天能遇上神仙,跟着他腾云驾雾,飞到那五彩的瑶池边去看看。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看看这个神奇瑰丽的五彩池呢?其实,这个五彩的瑶池不在天上而在人间,它就在四川松潘的藏龙山上。这节课,老师就带领你们一起去欣赏《五彩池》。”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学生自然是兴趣盎然。
(三)设疑启思法
即教师在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积极地思考问题。
如教学《称象》一课时,我是这样设疑导入的:“老师这儿有一个疑难问题,谁能帮忙解决一下?古时候,有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很想知道大象有多重,可没有那么大的秤来称,大臣们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有的人建议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来称,这种办法肯定不行。你们说这事难不难办呀?当时有个6岁的孩子想出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聪明的孩子是谁?他是怎样称出大象的重量的呢?让我们一起到《称象》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这则导语抓住课文的重点:怎样称象,巧设疑问,而且告诉学生答案就在文中,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对解疑有信心,学习的主动性自然有很大的提高。
在教《新型玻璃》一课时,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有一天深夜里,从一座陈列着珍贵字画的博物馆里突然传来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的罪犯。当时博物馆里根本没有值班人员,你们想知道这是谁报的警吗?在课的开始,我就给学生制造了这样的悬念,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这种疑问会让学生集中思维力和注意力,教师加以引导,学生沿着线索积极思考,从而找到答案。“有疑则思,进而解疑”,久而久之,会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四)分析标题法
即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意思来领会题意和文意。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生动新颖的标题能诱使学生急于阅读作品;准确凝炼的标题常常对课文的基本思想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透过标题,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题和脉络。从标题导入课文,能让学生抓住重点,把握中心,使他们的思维迅速定向,很快进入对中心问题的探讨。
如《和时间赛跑》一课,标题既是文章的重点,又是全文的中心所在,文中的“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这一人生启示,也与课题息息相关。所以我在教这篇课文的时候是这样析题导入的:“同学们,请你仔细看这个课题,把它当成一句话思考缺少了什么?”学生很快就看出缺少了主语。之后,我在引导学生说出对时间的认识:“同学们,你对时间有什么理解?”学生各抒己见“时间很宝贵。”“时间过得非常快,一眨眼就过去了。”“时间看不到,也摸不着。”等一些既生动又理性的感觉后再顺势引入新课:“到底是谁要和时间赛跑,他是怎样和时间这种既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赛跑的?人和时间赛跑,结果会怎样呢?让我们赶快来读读课文,探个究竟吧。”这样通过释题引起学生注意,进而探究教材的中心内容,达到批文入理,感悟人生的目的。
(五)温故知新法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由旧课引入的开讲,总是比较顺理成章,贴切自然。联系旧知,引出新知,主要指教师依据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由已知向未知引渡,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在语文课本中,有很多作品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有时候学一篇课文,如果借助予已经学过的,与之相关的文章,会更好地理解文意,引起重视。在导入的时候可以把旧知识从学生的记忆中唤醒,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在教成语故事《惊弓之鸟》时,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习过哪些成语故事呢?(学生回答:《坐井观天》、《刻舟求剑》、《自相矛盾》„„)同学们再想一想过去是怎样学习这些课文的?(学生回答:先读懂课文的内容,再想想懂得什么道理。)大家回答得很好,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惊弓之鸟》这篇课文,看看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个成语故事又会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又如在教《趵突泉》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上个学期我们学习了《颐和园》这篇课文,跟随作者按照游览颐和园的先后顺序,欣赏了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的美景,体会了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妙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趵突泉》这篇课文,看看趵突泉在什么地方,作者写到了哪些景物,又是怎样进行描写的。” 以上导入主要是联系和利用旧知识把新知识加以比较,找出异同,以此作为导课的切入点来设计导语,引出新知。当然,在具体导课时,要注意不可颠倒主次、喧宾夺主,这样会把学生更多的注意力吸引到回忆上,而削弱了对新知的兴趣。
三、导语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以上所述,仅是我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常用的一些导语设计方法。孟子说过:“教也多术也。”其实在教学实践中,导语的种类还有很多,导语设计的方法也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但是,不管导语的种类如何的多种多样,实际的操作手法如何的千姿百态,它的作用只有一个,即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去动用自己的各种感官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技能。所以,不管运用什么方法来设计导语,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一)目的性和针对性原则
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活动,导语设计应该为实现目标服务,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教材的内容、学生语文知识和接受能力来设计导语。手法要灵活多样,做到因文而定,因人而用,切不可千堂一个调,万课一个腔,以至令人生厌,兴趣索然。
(二)趣味性和启发性原则
导语设计的目的就在于启发学生学习和理解课文,并且对学习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很快地投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天性好奇,当他们接触到新鲜事物时,往往会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可以运用这一特点提问设疑,运用启发式谈话引起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设计导语时,从内容的选择、语言的点拨都考虑其趣味性特点,让学生觉得饶有趣味,因而愿思、乐学,从而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
(三)美感性和情感性原则
即要求导语设计要注意美感性与情感性的结合。小学生有丰富的情感世界和独特的审美观,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数是极富有情感的,教师首先要投入课文的意境中去,设计导语时融进自己的情感,用优美、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给学生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用真挚的情感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从而沟通彼此的心,这样才能使学生和老师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使课堂教学收到预期的效果。
(四)时间性和精练性原则
小学生在接触新课时,一般比较兴奋,但兴奋持续的时间较短,这就要求导语所用的时间不宜太长,一般应控制在3-5分钟为宜。导语设计应短而精,语言要简洁、生动,紧扣题旨,充分利用儿童的兴奋时间,让他们的思维按照老师导课的思维进行下去,顺利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总而言之,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具有指向定调的作用,可以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形成适宜的课堂氛围。而导语的设计更是一种极富魅力的教学艺术,因此,更多时候体现为一种构思,一种创造,不会找到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坚持在导语设计这门艺术上痛下苦功,精心设计、巧妙构思,才能使导语这朵瑰丽的鲜花在语文教学的园地上怒放。
第四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导语的设计
浅谈语文教学中导语的设计
[摘要]:导语的设计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开启课堂宝库的金钥匙,导语设计要达到审美性、情感性、新颖性、趣味性、知识性、灵活性、联系性和启发性。导语设计的方法有很多,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
[关键词]:语文 导语 设计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教师如何开启宝库,带领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完成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呢?
成功导语的设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大凡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重导语的设计。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特级语文教师于漪也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导语是优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
一、导语设计的原则:
1、导语设计要有新颖性、趣味性。托尔斯泰认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皮亚杰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中学生又具有想象丰富、好奇心强、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的特点,教师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创造愉快的情景,营造活泼的氛围,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因此导语设计必须新奇。学生因新奇才觉有趣,深感有趣才会去学。
2、导语设计要有审美性、情感性。青少年学生正值如诗年华,他们具有强烈的爱美天性和独特的审美观,所以教师在导语设计时要力求有美感。让优美、生动的语言给学生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在追求美感的同时,也要注意情感性。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通过“言”和“声”,显情感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因此教师在设计导语时要善于批文入情,以情动人,用自己的情感拔动学生的心弦,沟通彼此的心灵,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情感得以陶冶,文学才智得以增长。
3、导语设计要有联系性和启发性。联系性是指教师设计导入的根据是教学内容。如果导入与内容脱节,不管导入多么别致、精彩都不可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启发性则是指导入要对学生接受新内容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新知识。
4、导语设计要有知识性和灵活性。导语是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教材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设计导语时不能忽略导语的知识性。让导语和教学新知紧密联系起来,既能使学生了解本课文的学习内容,又能明确本课文的学习目标,这样,更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
孟子说:“教者多术也”。导语的设计是一种教学的艺术,因此也不会找到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在加上教师的创造力也是无穷尽的,所以导语设计的方法也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在选择导入方法、设计导语时,教师应根据课文特点、教学目标、现有教学条件和学生特点灵活处理。
二、导语设计的方法:
语文导语设计的方法有很多,在此我简单介绍几种:
(一)情境导入法。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摹一幅图景或一种意境,从而让学生深受感染,激情澎湃。例如教《济南的冬天》一课,有老师就是这样设计导语的:苏轼有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烟雨蒙蒙,如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学习散文《春》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在一个季节里,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热闹。这些花有的红得像火,有的粉红像云霞,有的洁白像雪花,花里带着香甜的气息,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是什么季节呀?”“是春季。”“春天里还有哪些景象吗?”让学生自由回答,然后印证课文。
(二)故事导入法。即教师用讲故事的形式(如典故、传说、历史故事等)导入对新知识、新课题的讲解。故事导入最容易将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起来,积极地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索中去。但要注意:故事的内容与课题要紧密相联,做到贴切、典型。如教《愚公移山》时就可以先简明扼要、生动形象地讲述李白小时候“铁杵成针”的故事,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个故事中同学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绝大部分同学能够回答:“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由此导入课文。那么《天上的街市》导入就可以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通过故事,吸引了学生注意力,不仅顺利地导入新课,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教具导入法。即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教学挂图、模型、录音、录相、FLASH动画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现代科学证明:人大脑中的信息百分之八九十是通过视觉获得的,挂图、模型、实物、幻灯片等教具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获得较深的感受,在讲说明性的文章时,就可使枯燥的讲解变得生动。例如《中国石拱桥》这一课,可以拿出赵州桥的挂图,请同学们说说桥的结构特点。讲授《三峡》可拿出几幅“三峡”的景物挂图,并辅以介绍,这样学生很快就会被图片中优美的景物所吸引,对三峡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
录音有课文朗读带和与课文相关的乐曲,朗读带既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朗读技能,又能让学生沉浸在朗读者所创设的情感氛围之中。乐曲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又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感情基调。录音一般适应于散文、小说、诗歌的讲授。如讲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可先让学生听崔健的《父亲》,在听歌时让学生思考父亲给自己的感觉,悠扬的旋律会让学生想起生活中的情节,感人的歌词会在学生内心深处激起层层波澜。听完歌曲自然就会积极谈论自己的感受。诗歌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李煜的《虞美人》等都有相应的乐曲,这些乐曲既让诗情变得更加浓郁,还有助于学生背诵。除了播放相应的乐曲,还可以播放与文意相符的歌曲。
视听结合,更能增强教学效果,运用影视片、FLASH动画等现代化教学媒体,会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内容中去体会、去领会、去把握。如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之前放一段有关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电影片断;学习《安塞腰鼓》可以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豪放痛快的“安塞腰鼓”录像。这样艺术地导入课题,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有时也可以进行直观演示。如《核舟记》一课,我就拿几颗随地可拾的桃核导入新课,普通的桃核,激发了学生对古代艺术的赞叹。教《小桔灯》时,我就按文中介绍的方法自制了“小桔灯”带进课堂。学生一见实物,兴趣大增。这时我适时地引导:“可别小看这不起眼的小玩艺,在特殊环境下,它也会发出不寻常的光辉。下面要介绍的就是一盏特殊的‘小桔灯’。”这样以物引题,导入正文。
教具分门别类,各具特色,运用哪种教具,由教学内容和当地教学设施所决定。教师在运用教具时要注意运用的适度,做到自然和谐、恰到好处。
(四)背景导入法。即介绍作者写作时的相关背景,让学生了解关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一些信息,让学生理解了文意,拓宽了视野,与作品产生了共鸣。如介绍《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就可以说说他小时候家境贫寒,连纸笔都买不起,他就在母亲的教导下用树枝在沙盘上写字。经过刻苦努力,后来他成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以此教育学生要克服困难,努力学习。
(五)问题导入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让学生有了探究欲望,会让学生集中思维和注意力。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辩,既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活跃课堂气氛,久而久之会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如: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这篇课文时,一开始便设置了悬念。她说,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篇小说的,几乎没有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孔乙已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我们仔细读这篇文章之后,就可以得到回答。于漪老师针对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巧设问题,造成悬念,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往下讲述效果自然会好。
(六)温故知新导入法。语文课本是一个博大的知识体系,前后的知识点、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交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教巧之所在。”温故知新导入,既能巩固旧知,克服遗忘;又能让学生自信百倍,去学习新知。如于漪老师在《春》一课时的导入:“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万象更新。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它,歌颂它。同学们,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生背)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怎样描绘的(生背)现在我们就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绘春景的色彩、姿态呢?”这段导语先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春的诗句之后顺势引入新课。回味古诗,无形之中,学生就感受到春天的绚丽多彩,而朱自清的《春》更对他们有了诱惑力。
《社戏》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我们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道鲁迅先生有一块乐园,他曾在那里度过难忘而美好的幼年时期。现在我们学习《社戏》,那里曾有一块乐土——平桥村,他曾在那里吃过以后再也没有吃过的蚕豆,看过以后再也没有看过的好戏,让我们一起去追寻鲁迅先生昔日的踪迹吧!”
(七)析题导入法。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标题是丰富多彩,有的一目了然,体现主题;有的暗藏玄机,意味深刻。通过标题,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题和脉络。从标题导入课文,能让学生抓住重点,把握中心。如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可以开始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析题:题目交待了几个地点?之后继续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地点告诉我们什么讯息?“从……到……”揭示的是什么?分析出来后顺势引入:“童年是记忆中最美好的画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将与鲁迅一起重温童年的生活。现在同学们翻开课本速读课文,思考鲁迅先生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态度是什么呢?试着用一个字概括。” 课堂教学中导入的方法很多,还有名人名言导入,笑话漫画导入,诗歌导入,概述情节导入,目标导入,游戏导入,谜语导入,比较分析导入等等。有时候多种方式可以综合运用,同时渗透在一节课的导入中。
三、导语设计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有针对性,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可接受的程度,采用不同的导入法,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机动,不刻板,不单一。
其次,要明确“导入”与“整个课堂”的关系,不能让“导入”淹没整个课堂的教学。“导入”只能是“导火线”。时间方面亦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
再者,对于可供操作的导入,为保证课堂质量,要精心设计,有时还需预演摹拟,做到“万无一失”。
要体现这些要求,关键取决于教师渊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语言素养,教师只有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通过理论学习和观摩示范课,掌握导入的类型和运用的基本要求,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实际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巧妙构思,充分发挥导入的作用,将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处理好,使之成为一个紧凑的、有机的统一体,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艺术研究》
于 漪 主编
山东教育出版社
2《英美精彩课堂》
杨桂青 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3《语文教育学引论》
阎立钦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4《发展心理学》
林崇德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五篇:浅谈地理教学中导语的设计
宣城市第四届 “教坛新星”评选 教学经验演讲稿
浅谈地理教学中导语的设计
宁国市梅林初中 朱铁军
地理教学中的新课导语设计至关重要。它是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授课效率关键的、必不可少的一环。导语是一堂课的起点,导语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中的“序幕”,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所以简洁生动,风趣幽默的导语,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牢牢抓住学生的心,立疑激趣,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求知渴望,形成教学中的一个小高潮。这样便可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根据这几年我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了新课导语的几个入手方面:
承上启下式
这是大多数教师贯用的新课导入方式。这种导语形式,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认真研究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重现有关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提供支点。教师在导入时给出的刺激,不仅可以减缓新的知识学习的坡度,更可以让旧知识是新知识的桥梁和纽带,达到自然过渡的作用。
铺垫式导入:如在讲自然地理“北美的气候”一节时,可以这样导入,“上节课我们讲了北美大部分处在北温带的纬度位置和三面临洋的海陆位置,以及西部高山,中部平原,东部高原、山地的三大地形,那么这样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对北美的气候又有什么影响呢?这就是今天我要和大家探讨的问题。” 另一种是观察式导入:如在讲“海陆变迁”时,在上新课之前在教室前面挂好世界地形图和准备好各大洲剪好的轮廓图。新课开始后,可以这样进入新课“目前,全球的陆地分为了七大洲,但有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边看边思考,(教师的剪好的南美洲轮廓图先放在本洲的位置上,然后将它逐渐向非洲本海岸移动)问‘同学们,你们能得到什么结论’。答:‘能合在一起’教师总结:‘是的,这种在一起绝非巧合,这是德国的科学家魏格纳发现的,他经过研究,积累了大量的证据,终于在1912年提出了我们今天这堂课的主要内容――“大陆漂移学说”。
第二类开门见山式
开门见山,和盘托出,言简意赅地直接点明要旨,突出中心,让学生学习起来心中有数,这也是常用的新课导入形式。如在讲“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一节,“大家都知道我们目前正在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矿产燃料都是非可再生资源,他们的储量是有限的,据1987年的估算,石油的已知量只能再开采四十多年,为了防止矿产燃料枯竭后带来的能源危机,所以我们要不断研究和寻找新能源。”简短的几句话便回答了为什么要寻找新能源和今天教师和学生要研究的问题――新能源。(接着写标题便导入新课)
第三类激发式导入:这种新课的导入方式贵在所布的激发式的疑问能启迪学生思考,能引起学生兴趣,形成最佳效果。第一种:激疑式导入,如讲“地形的变化”一节时,指着中国地图问:“我国的地形多种多样,千姿百态,那么这些地形是否一开始就是今天的布局呢?”学生有回答“是”或“不是”的,显然他们不能深刻地回答这个问题,此时,老师再进一步地讲解“你们知道吗?我们祖国引以自豪的这座世界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以及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在很久以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呢!因为我国的科学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区考察并发现了山中的岩石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不仅如此,就连人们关注的台湾海峡,在很久以前还是一片陆地,它是祖国大陆和台湾紧密相连的过渡地带。那么是什么力量使地形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为了解开这海洋之迷,就请大家和我一起探讨今天要学的地理问题。”
第二种方式是激发式导入,巧设疑问,以悬念式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时区和日界线”时,可用此方式导入新课,“航海家麦哲伦完成第一次环球旅行回到西班牙后,发现航海日记的日期与当地日期恰好相差一天,参加航海的所有船员最终也没弄清楚这一天丢到哪里去了。试问同学们能否帮助他们找回丢失的这一天呢?”这样等到学生学习情绪调动起来后,便可以讲解有关时区的概念和算法。第三种是对比式提问导入
让学生从“比”中加深理解,掌握知识。如:在讲“中国的气温分布”一节时,这样导入“哈尔滨的冰灯中外闻名,当地利用冬季封冻的松花江天然冰块,精心雕刻成各种奇异壮观的冰雕艺术品,在各色灯光的映照下,色彩缤纷。冰灯游园会一般从元旦开始,一直持续到春节以后,每年都吸引很多人冒着严寒前来观赏。而南国的广州,素有‘花城’的美称。但花色最多,品种最齐,赏花人最多的要算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了,但在这里却是百花盛开,春意浓浓。由此可见,同是春节期间,我国冬季南北方气温相差十分悬殊。”通过南北方冬季在气温上的巨大差异,从而引出新课。
第四类:应用谚语式
谚语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中的经验总结。用通俗易懂的谚语导入新课,既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又能启发学生思考。如讲初中地理第四册“中国的铁路”一节时,新课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旧中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而如今宝成铁路的俢建使艰难险峻的蜀道变成了坦途,结束了‘蜀道难’的历史,现已成为我国铁路运输的大动脉之一。下面我们就具体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从而引入新课的学习。
第五类:图像导入式
图像能更鲜明、具体、更生动形象反应出某事物的本质联系与特征。图像法的使用,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学生达到最佳的记忆、理解的效果,更能让课堂充满生命力。如讲初中地理第二册“埃及”一节时,老师可以放映出“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的彩色幻灯片,让学生观察然后提问“这是哪个国家的著名古代建筑?(等待片刻)要弄清这个问题,请大家和我共同学习埃及的有关知识”。(在说“埃及”两字的同时,给出板书,提示主题)
当然,新课的导入关非只有这五种类型,但无论选择哪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时间都不宜过长(一般在两分钟左右),也不要故弄玄虚,喧宾夺主。总之新课的导入,一定要因课而异,突出主题。只有这样,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好的开端,才能有好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