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主阅读教学例说
自主阅读教学例说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作为基本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增长知识、开拓视野、发展智力、培养审美能力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精神具有特殊的教育价值。
自主阅读,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种主动独立而积极自觉、坚持不懈的学习行为。自主阅读既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科学的教学理念,是一种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特别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正是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鉴赏能力,对一些课文进行独立的阅读和钻研,体会和感悟,从而形成阅读、分析、理解、品味阅读材料,以及处理、筛选、搜集、接受各种信息的综合能力,同时包含各种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竞技体校是我国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专门学校,学生负有运动员训练和文化学习双重任务。目前学校语文课程使用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实验教科书,教材要求的教学时数与实际上课时间有较大差距;且新教材内容容量明显增大,学生学习起来难度较大;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对运动员的评价、考核都是以运动成绩为主,导致他们重训轻学,文化基础薄弱,知识面窄,在阅读活动中表现出阅读能力不强,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等令人担忧的现状。在竞技体校语文教学实践中,针对运动员学生文化学习课堂时间有限、集训比赛中自主时间较多的特点,我们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加强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让运动员学生通过阅读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形成健全人格,为全面发展乃至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现以《鸿门宴》一课教学为例,试谈我的点滴尝试。
一.提供导读资料,辅助学生自主预读
预习是阅读的第一个阶段,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步骤,也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叶老认为,预习是“练习阅读最主要的阶段”。从事竞技体育的青少年运动员,训练强度大、比赛任务重,还经常受到伤病困扰,他们疲于应付文化学习,文化学习断层或知识点空白很多。如果笼统地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很可能会成为文化课教师的一厢情愿,因为大多数学生根本就没有预习的习惯和能力;即使有少数基础较好、学习较自觉的学生,也会因为缺少目标和要求而盲目进行,放任自流,对提高阅读效果、培养阅读能力帮助甚微。
针对学生可能存在的阅读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将与课文相关的疑难字词、文学常识、写作背景、历史故事、赏析评论等编制成辅助学生自主阅读的导读资料,提供给学生课前预读,可以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基本的预习方法,养成课前自主预读的学习习惯。在自主预读中,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得到培养。
《鸿门宴》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的重点讲读课文,是一篇篇幅较长的文言文课文。在导读资料中,笔者选编了司马迁和《史记》、时代背景、秦汉之际大事记、范增简介、张良简介、《史记?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原文及译文、《史记?高祖本纪》中刘邦论成败原文及译文、项羽《垓下歌》、刘邦《大风歌》,以及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课文参考译文等内容供学生课前预读。由于选编资料深入浅出、故事性强、信息量大,运动员学生学习起来认真、投入,饶有兴味,改变了原来自习课上闲话聊天、无所事事的学习状态。对于因训练、比赛任务而停课的学生,导读资料对他们自主阅读能力培养和形成的影响则更为显著。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解读
自主阅读不是学生随心所欲的“自由阅读”,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目标清晰的训练过程。阅读教学涉及语言感知、内容理解、结构安排、手法运用、主旨表达等诸多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应抓住突出重点、牵动全篇的关键性问题,通过创设情境引发思考、理解品味,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全面、深入、准确地解读,从根本上提升阅读能力。
《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这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最终落得个四面楚歌、饮恨乌江的悲怆结局,多少人为其扼腕叹息。对于这篇文章的解读历来众说纷纭。究竟该如何认识项羽?为了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我根据运动员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课前预习状况,设计了以下导语:
项羽是著名的悲剧英雄,后人对他表达了无限的仰慕和无尽的叹息。李清照诗云:“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对项羽是敬仰推崇的。
毛主席则有诗:“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则把他引为前车之鉴,认为在战争节节胜利的有利形势下,应将革命进行到底;而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
那么,项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人物?我们应如何看待?希望通过学习这一课,我们能够逐渐靠近历史的真实,并作出自己的判断。
通过引入同学们熟悉的名人诗句,创设氛围,提出问题,激发思考。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同时,也对课文的解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阅读教学中还可以抓住课后习题引导学生自主解读课文。如《鸿门宴》一课课后“研讨与练习1”要求“讲述鸿门宴的经过,并给每个情节拟一个小标题”。要在课堂上用较少的时间完成本文“拟小标题概括情节”的任务,对于基础薄弱的体校学生是有难度的。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内容:
鸿门宴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也是项羽事业的转折点,在某种程度上还预示了这场战争的结局。那么,在鸿门宴这场政治斗争中,宴会上发生了哪些事件?请同学们听录音,然后根据教师出示的提纲理清主要事件并复述课文。
附板书提纲:
一(1-2)宴会由来
开端
告密
献计
发展
夜访
设计
说情
二(3-4)宴上斗争
高潮 刘邦、项羽
范增、项羽
项庄、项伯
樊哙、项羽
樊哙、项羽
三(5-7)宴后余事
结局
尾声
该提纲只需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或填“人物”,或填“事件”,或独立完成一个“人物事件”型主谓短语,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全班学生人人参与,很快就在笔记本上完成;然后你一言我一语理清了全文脉络,还梳理出在鸿门宴这场政治斗争中双方阵营相对应的四对人物――主帅:项羽、刘邦。谋士:范增、张良。部将:项庄、樊哙。内奸:项伯、曹无伤。这些人物个性各异、互相映衬,推动故事的发展。全文按时间顺序展开故事情节,以“杀不杀刘邦”为故事线索,由曹无伤密报项羽始,以刘邦杀曹无伤终,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故事情节悬念迭起,惊心动魄。
在本课教学中,由于问题的提出能抓住事物的内在联系和主要矛盾,因而易于引发悬念,调动情感,激发思考,避免了条分缕析式的枯燥讲解。在自主解读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较好地掌握了用拟小标题的方法理清叙事文脉络的学习方法,对课文形成了较清晰的整体印象;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得到训练,阅读能力得到培养,教学效果较为显著。
三.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赏读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并在此基础上欣赏、体验、评价和鉴赏,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和美的享受。竞技体校的学生一般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促进自主赏读,帮助他们获得文化学习的成就感。
《鸿门宴》一课课文篇幅较长,课堂时间有限。笔者将课文内容分成五部分,分配到班上各个学习小组,围绕“刘邦在‘鸿门宴’中为什么能够死里逃生、项羽最终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自主分析解读项羽、刘邦等人物的性格。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根据阅读内容和要求,仔细揣摩语言文字,共同讨论,相互启发,将自主阅读与合作交流结合起来。在明是非、评优劣中,思考推求、比较掂量、触类旁通。通过分析,同学们认识到项羽尽管处于优势,但他“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恃勇骄横,没有远虑;沽名钓誉,妄自尊大;刚愎自用,又拙于应变。而相比之下,刘邦虽然暂处劣势,但他能做到忍辱负重、保存自己;又能采纳意见、随机应变,出现最终的结局也就不足为怪了。
通过赏读,同学们还认识到人性都是复杂的。缺点、弱点像影子一样追随着每个人,但往往有了缺点、弱点,“人”的味道才更浓,作品才更真实和生动。事业成败不是偶然,而与一个人的性格、信仰、人生选择有种种必然联系。每个人的命运都把握在自己手中,只有努力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成为生活的智者。
从教学效果来看,如果能设计好小组学习的内容,明确要求,注重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指导,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小组学习模式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在自主赏读中,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得到培养,阅读能力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学科教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刘振英,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汉。
第二篇:例说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关注学生的主动建构
----------
例说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知识是人类认识的一种成果,包括人对周围事物“数”与“形”方面的经验和“有秩序的论理体系”两个方面。当前,人们把数学知识分为明确知识(如数学事实、数学原理等)和默会知识(如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等),这是比较科学的;数学知识、技能类化(系统化、概括化)的结果就成为数学能力;一个人数学素养的高低,主要体现在是否能“数学地看问题”和“数学地思维”。
数学教育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教师不应该把数学当作一个已经完成了的形式理论来教,不应该将各种定义、规则、算法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创造合适的条件,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用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弗赖登塔尔(H.Freudenthal)
一、关注学生主动建构
传统观念:上课就是不折不扣执行教案或者事先设定的教学思路的过程,教学活动是教师主导的独角戏,而且主要是完成知识传授而不需顾及学生情感的独角戏.新的教育理念:教学过程是展示学生的过程,是让学生展示的过程.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是数学教育改革的核心.
我国的数学教育比较强调教师的传授,强调经过学生艰苦努力,反复的练习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而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重视不够,学生学得比较被动.所以,把发挥学生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重视学生亲身实践,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在自己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过程等作为改革的重点,有现实意义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体验知识的发现和创造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当前,强调学生对研究过程的参与以及对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全面掌握为目标的探究教学已成为一种基本教学模式.然而,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并不等于排斥接受学习.实际上,接受学习并不一定就是被动的.“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等都是能动的接受学习的写照.学习方式的被动或主动,关键并不在于它是“接受的”还是“发现的”,而在于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的思维参与程度,能否为学生创设更多的主动建构的机会.
现代教育理论研究认为: 教育现代化等于“情感化”加上“技术化”.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关键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学方法的情感化.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师生间心理距离的接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激励作用,无疑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从某种意义上讲,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学习氛围已成为比讲课本身更重要的学习因素.相互尊重
平等对话
选择微笑
学会倾听
善待挫折
宽容失败
鼓励探索
因势利导
二、发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所有教学都归结为两个字:主动.学生主动学习是最终的目标.学生是自己活动中的主体,他们必须通过自主活动来认识事物、掌握知识,使自己的身心获得发展.教师必须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空间,教师就是为学生设计一个主动思维的舞台,创设主动建构的情境,而不只是提供主动获取知识的机会.知识不是目标,而是通过知识的获得过程,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获得研究方法
现代教育正在从“知识中心”向“人本中心”转化,它使教育更关心学生个性充分、自由、自主、全面的发展.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的是学习资源、学习方法和学习氛围,帮学生搭建知识的“脚手架”,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攀向知识的高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应该具备真正的学生意识(是否按照学生思维来思考教学)、童年意识(是否把学生提出的稚嫩问题和“天真”想法当作宝贵的教学资源).
教师应该知道敬畏生命,并以“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给生命融入知识,生命因此而厚重” 这样的座右铭来激励自己。
教师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因为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认识者、组织者,他对教学过程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如教学内容、学生)进行认识,这是一个科学探索的过程,是体现教师创造性的过程.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是他发挥主体作用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课堂教学过程中,“双主体”观更能客观地反映师生关系:学生是学的主体,主要表现在思维的自主;教师是教的主体,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主导 — 主体 — 主线
三、关于课堂教学的四个环节
定位、设计、操作、反思
1.定位:课标-教材-学情-目标 2.设计:目标-过程-方法-手段(教学情境、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
重视课堂教学情境设计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学情境是一堂课的起点,对课堂教学的成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情境设计应紧扣教学目标,切忌喧宾夺主随意编造 情境设计应贴近学生生活,切忌舍近就远生搬硬套 情境设计应讲究教学效益,切忌故弄玄虚花里胡哨 情境设计应根据实际需要,切忌乱用媒体追求新潮
情境设计应注重整体贯通,切忌有头无尾穿鞋戴帽
新课程倡导教学设计的特点——有效教学的保证
它不是对课堂情景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只描述大体的轮廓,它只明确需要努力实现的三维目标,它给各种不确定性的出现留下足够的空间——并把这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进一步展开的契机.
它是教师构思教学的过程,它凝聚着教师对教学的理解、感悟和教育的理想、追求,闪烁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造精神.一句话,它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劳动.
它是课前构思与实际教学之间的反复对话,是一次次实践之后的对比、反思和提升,它一直处于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至少,它的重要意义并不体现在课前的一纸空文,而是展现于具体的教学过程、情境和环节之中,完成于教学之后
它始终充满悬念,因而可能不断产生令人激动的亮点.惟其如此,它才能与教学现实实现融合,并因此而丰富自己,获得旺盛的生命力,才有可能凝炼为可供愉悦对话的文本.
设计好一个初始问题就从根本上设计好了一节课,因为学生解决初始问题的活动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展开,可以说,在初始问题确定以后,课的大体发展方向和框架就已经确定了——它是会按照自身的逻辑展开的.
教师在设计好初始问题(以及提出问题的方案),准备好概略性解决方案(不止一个)和几种适应学生状况的思维模式以后,再重点地弄清关键部分的细节,就可以去上课了.当然,在上课时你可能会遇到不少意外的情况,但是只要坚持过程性教学原则,不回避问题和矛盾,只要熟悉并应用数学文化的规范,就一定会上好课——而且会出乎意料的精彩、自然和富有创造性.
3.操作:
二次创造
实践检验
反馈评价
教学机智
(1)教学情境(2)师生互动(3)因势利导(4)评价小结
4.反思:
反思是教师职业成长的发动机
反思的作用:
一是通过强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的考察,立足于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回顾、诊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适达到对不良的行为、方法和策略的优化和改善,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并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理解,从而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教育要求.
二是赋于教师新的角色定位:教师成为研究者,使教师工作获得尊严和生命力,表现出与其他专业如律师、医师相当的学术地位.
成长=经验+反思
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
教学反思是青年教师成长的捷径之一
对课堂上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每天记录自己在教学工作中获得的经验、心得,并与指导老师共同分析; 与专家型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课,然后与对方交换看法.
课堂教学总的要求: 创设问题情境
提供知识背景
展示思维过程
培养数学能力
内容组织主要形式
问题情境-------学生活动-----意义建构----数学理论----数学应用----回顾反思 提出问题-------体验数学-----感知数学----建立数学----应用数学----理解数学 问题情境:包括实例、情景、问题、叙述等
意图: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包括观察、操作、归纳、猜想、验证、推理、建立模型、提出方法等个体活动,也包括讨论、合作、交流、互动等小组活动。
意图:体验数学
意义建构:包括经历过程、感受意义、形成表象、自我表征等.意图:感知数学
数学理论:包括概念定义、定理叙述、模型描述、算法程序等.意图:建立数学
数学运用:包括辨别、解释、解决简单问题、解决复杂问题等.意图:运用数学
回顾反思:包括回顾、总结、联系、整合、拓广、创新、凝缩(由过程到对象)等.意图:理解数学
四、案例1 函数的概念(一)问题情境
教师提出本节课的研究课题:
在初中,我们把函数看成是刻画和描述两个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数学模型,今天我们将进一步学习有关函数的知识.问题1:在初中我们是如何认识函数这个概念的?(二)学生活动
1.让学生就问题1略加讨论,作为讨论的一部分,教师出示教材中的三个例子,并提出问题2.
2.问题2:在上面的例子中,是否确定了函数关系?为什么?
通过对问题2的讨论,帮助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函数概念,再引导学生回答问题1. 函数的传统定义:变量的观点(三)建构数学 1.建构
问题3:如何用集合的观点来理解函数的概念?
问题4:如何用集合的语言来阐述上面3个例子中的共同特点?
结论:函数是建立在两个非空数集之间的单值对应. 2.反思
(1)结论是否正确地概括了上面例子的共同特征?(2)比较上述认识和初中函数概念是否有本质上的差异?(3)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是否也具有上述特征?
(4)进一步,你能举出一些“函数”的例子吗?它们具有上述特征吗?
(作为例子,可以讨论课本P24练习)(四)数学理论
问题5:如何用集合的观点来表述函数的概念?
给出函数的定义.指出对应法则和定义域是构成一个函数的要素.
一般地,设 A,B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某种对应法则 f,对于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 x,在集合B中都有惟一的元素 y 和它对应,这样的对应叫做从A 到 B的一个函数(function),通常记为y=f(x),x ∈A.其中,所有的输入值 x 组成的集合A叫做函数y=f(x)的定义域(domain)函数的近代定义:集合语言、对应的观点(五)数学运用 1.定义的直接应用
例1.(课本P23例1)
例2.(课本P23例2)
2.已知函数确定函数的值域.
例3.(课本P23例3)(注意把握难度)(六)总结反思
问题6:“初中的”函数定义和今天的定义有什么区别? 问题7:你认为对一个函数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五、附中的课堂改革
(一)学院附中课改的10条定理 1.不向课前延伸——课堂从上课开始 2.不向课后延伸——保证学生的课余自由
3.自主学习为主,合作学习为辅——充分释放学生的学习力 4.先走进教材,后走出教材——弄懂什么是“校本教材” 5.学生的自学,靠教师的引导——没有导,就没有学
6.以学好知识为载体,有机渗透素质教育——课改要贴近地面 7.注重效果,不图形式——课改不能中看不中用 8.常年赛课,不断打假——课改要真刀真枪 9.校长带头,全员参战——课改是“人民战争” 10.课改也要“承包”——让每个人都有使命感
不向课前延伸
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时,课堂教学都从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读(看)书开始。“先学”这个环节一直都在课堂上进行, 从不移到课前。这样不仅大大节省了师生课前的宝贵时间,而且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紧张、高效地学习,当堂达标。
不向课后延伸
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解放了学习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从上课到下课都紧张、高效地看书、完成看书后的检测练习、更正、讨论,听老师帮助解难。
每节课学生学懂了,学会了,练习了,巩固了,不向课后延伸,就从根本上保证了课外负担大大减轻,学生课外不做作业,有时间更正自己做错的题、自由阅读课外书籍、参加课外活动。
自主学习为主,合作学习为辅
有的学校课堂上取消学生自主学习,尽搞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同桌讨论,一人发言,大家评,从上课至下课,教室里热热闹闹,学生不能静下心来独立地、专心地、紧张地看书、练习,完成课堂作业,怎么能培养独立思考、刻苦学习的习惯和精神呢?
先走进教材,后走出教材
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时,让学生“先学”走进教材,学习教材(读教材或看教材,并检测看教材后的效果,检测题也是来自课本),“先学”是一种调查,它弄清了教材 上哪些是学生会的,哪些是不会的(暴露出疑难问题或错误)。会了的,就删去不教;不会的,就成了“校本教材”,课堂上就是要教这样的“校本教材”(学生不会的)。
教的方法是让学生更正、讨论,教师点拨,拓宽延伸。最后让学生当堂记忆、完成课堂作业(作业题也以课本上的练习、习题为主),举一反三。
学生的自学,靠教师的引导
学生自学的每一步,教师都要做出正确的引导。课前,教师要备好课,谋划好学生自学的策略,或叫设计好自学的方案,课堂上,教师像节目主持人那样,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学到最佳。
课堂是高速公路,学生是司机,老师是路标。
四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自学能够学会的不讲;差生在好生帮助下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
(二)以学好知识实施素质教育
学生在课堂上紧张地看书、练习、更正、讨论,听老师点拨,当堂完成作业,当堂达标,全过程学生都在实践,在“做”上学,“干”中学,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先学后教与高中课改
为什么让学生“先学”?
喂鸡原理
“后教”时为什不教?
一是学生参差不齐没办法教。
二是教学任务重没时间教。
三是让好生教差生,实现 “教学相长”。
四是“逼上梁山”形成习惯和能力。
(三)教学实例·数学 课题:单位圆与诱导公式 过程:
1.课前预习(2分钟)2.导入(10秒钟)
3.幻灯片出示学习目标和自学指导,确认学生都清楚目标和方法。(1分钟)4.学生自学。(9分钟)
5.检测,幻灯片出示两道练习题,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14分钟)
6.另两名学生更正补充。(6分钟)7.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掌握诱导公式。(15分钟)8.学生更正自己的答案。(30秒)9.布置作业。下课
四、结束语
实行新课程标准,提高教学质量,教育理念是灵魂,教材建设是关键,教师素质是根本,课堂教学是核心,教学评价是导向,现代化技术是推进器.祝愿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做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给我们所有的学生
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一副为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心肠.(张孝达)
第三篇:《说勤奋》教学设计
《 说勤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全文共4节。第一节通过设问的形式明确地摆出了自己的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第二节列举了司马光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第三节写的是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第四节是对全文的总结,号召同学们不忘勤奋,一生勤奋,长大才能有所作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9个生字;能用六个成语造句。
过程与方法:学会抓住重要句子和重点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有所贡献。【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事例,体会司马光、童第周的成功是因为他们刻苦勤奋。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人物的勤奋,懂得勤奋的重要性。【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以“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为主线,引导学生抓住“司马光、童第周”勤奋成才这两大内容逐层研读。以“怎样勤奋学习”为教学的讨论点,通过读、思、悟、说等让学生明白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师板书“勤”字(书写认真),我们从小就应当要认认真真写好中国字,堂堂正正做好中国人。请生读(正音:qin)。
问:勤的右边为什么是个“力”字?板书“奋”字,生齐读“勤奋”一词,并为它找近义词。
2、解题:题目中的“说”就是谈、讲的意思。曾经有人对你说过有关“勤奋”的话吗?谁?是怎么说的?(区分“勤奋”与“勤劳”等近义词,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勤奋”的含义。)
读了这个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文章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明白、说清楚的呢?)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
2、小组交流。
3、引导分段。
(1)学生轻读课文,看看课文在哪里提出了观点?又是怎样证明这个观点的?课文最后又是讲了什么?
(2)交流。
(3)根据以上问题给课文分段,并在文中作好记号。
三、分段读通课文。
自己练读--指名读--纠正读音,指导读通长句--齐读。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轻读课文第一段,画出中心句。
2、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1)这里的“桥梁”是什么?
(2)把那句自问自答的句子换一个说法。
(3)过渡:是的,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相机出示: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讨论:“鲜花”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
(4)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5)出示:
a.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b.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比一比,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齐读后一句。(抓住“古今中外”、“每一个”、“都”谈体会)
3、齐读第一段。
4、教师引领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五、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自己设计记忆字形的方法,感到困难的在下面打“?”。
2、交流自学情况。
3、指导书写“枕”、“末”、“惯”、“基”。
4、钢笔描红。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3:读一读,再抄写。
2、区别形近字组词。
未()悄()社()梁()渡()
末()稍()杜()粱()度()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一段,你从中懂得了什么?(板书: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3.课文围绕“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4.出示词语
史学家 滚瓜烂熟 终于编成史学巨著
毫不气馁 急起直追 名列前茅 远渡重洋
(1)指名读
(2)你能用上老师给你的这八个词语,用简短的几句话分别说一说司马光、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吗?
二、走近名人,读悟明理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大屏幕出示课文第2自然段)
2.出示句子:(司马光取得成就的句子)
他用了19年的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3.指名读 4.司马光取得了怎样的成就?(板书:编成《资治通鉴》)
5.我们再来看看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的哪些字词中读懂了什么?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19年”、“终于”、“巨著”
(时间很长,非常的不容易、成就大)
6.师:他的成功靠的是-----“勤奋”。(学生齐读)
7.学生默读课文
思考:司马光的勤奋表现在哪些地方?
8.学生交流,出示相应句子:
(1)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这句话中,哪些词语特别能说明司马光的勤奋?
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一遍又一遍
滚瓜烂熟(指读到什么程度?)
师:同学们,这就是-----勤奋!(学生齐读)
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司马光的枕头与我们平时用的枕头有什么不同?
你能想象一下用这种枕头会舒服吗?
司马光把这种枕头称为——学生说(警枕)。
这里的警枕应是什么意思?(警戒、提醒)提醒他什么?(时时刻刻都不要浪费时间,要抓紧时间学习和写作)
师:用“警枕”挤出睡觉的时间读书写作,这就是----勤奋!(学生齐读)是勤奋使他完成了《资治通鉴》。
指导朗读。
(5)师:司马光的成功向我们证明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学生齐读)
(6)让我们拿起语文书,齐读课文第2自然段。
(7)小结:司马光的例子告诉我们,即使从小天资聪颖过人,也同样需要勤奋,只有勤奋,才能获取成功的硕果。
(二)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师:文章除了写司马光勤奋的事例外,还写到了童第周。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出示第三段)
要求:找出描写童第周勤奋和取得成就的句子。(用直线划出)哪些句子体现了童第周的勤奋?(用曲线划出)
3.小组交流谈论。4.出示句子:
(1)后来他远渡重洋,到比利时去留学,由于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板书:完成蛙卵剥离手术)
(2)第一学期末,他的学习成绩很差,但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理解:“毫不气馁”表现了他在学习上有一种怎样的精神?(不服输的精神)
他为什么而“急”?(17岁进中学,成绩差)
指名读句子。
(3)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
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
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了上来,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4)教师引读:童第周17岁进中学,成绩比别人差。于是他在学习上不断地追赶其他同学,每天天刚亮()。晚上睡觉前()。经过半年的努力()。
5.师:童第周成功了,他不仅在国内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在国外更是勤奋好学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成功说明了一个道理,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一句名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出示句子)
(1)指名读、齐读
(2)从课文中找出语句来理解“勤能补拙”。
(3)出示句子:由此可见,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
指名读句子。
(4)从这句话中,我们看到童第周的成功背后与司马光有一点不同的是什么?
(板书:基础差)
6.拓展升华,产生效应
(1)师: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司马光的事例,他和童第周都是通过勤奋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下面我们把他们的勤奋放在一起读读,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2)学生自由读,思考(3)小组交流:
一个是天资聪明的人因为勤奋成才的,一个是基础差的人靠勤奋成才
(板书:天资聪明)
(4)你又明白了什么?也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
练习说话:由此可见,即使(),也()。
他们的成功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引导学生看板书说: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都离不开勤奋,只有勤奋,才可以成才。)
(5)除了司马光、童第周外,你还知道古今中外哪些名人勤奋成材的事例
(学生根据课前的搜集、了解进行交流)
(6)再次出示句子并指名读: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理解:鲜花指什么?(取得的成就)汗水和心血又指什么?(勤奋)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师引读课文第4自然段
2.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感想写在本子上,再交流。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说勤奋》这篇课文,知道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能以课文中的司马光、童第周为榜样,通过自己的勤奋,实现远大的理想。
【板书设计】 说勤奋
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司马光(天资聪明)
编成了巨著《资治通鉴》
童第周(基础差)
完成青蛙卵剥离手术
第四篇:政治课应变例说
浅谈政治课课堂应变技巧探讨
【内容摘要】通过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的应变技巧的探讨,努力提高教 育、教学的能力。
【关键词】应变、技巧、探讨、连接、对待。
初中思想政治课正努力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课堂气氛日趋活跃。学生在课堂上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常常会提出一些“怪问”等意外情况。对此,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和技巧,下面就在教学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技巧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教师可能找到避免刻板公式的方法,才能估量此时此地情况的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手段并且正确地加以运用”。应该指出,教学是一个动态系统。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不可能按老师预先想好的同一思维轨道运动。课堂气氛越是活跃,学生勤于思考,出现的问题就会越多。因此,课堂教学中意外情况的出现是正常的。教师必须有充足的心理准备,一旦出现意外情况或偶发事件,要冷静、机智、妥善地处理。
一、如何对待学生的“怪问”
学生“怪问”是“愉快教学法”,“茶馆式教学”过程中,极易碰到的情况。它是学生善于思考的结果,闪耀着学生思维的火花,包含着追根究底,追求真知的热情。教师应把它看作是好事,不能斥之为奇谈怪论,要妥善对待。
1、存疑待答
教师对不方便当场回答的问题暂时不答,而把问题留给学生,促使学生去思考。此类问题,教师如果解答,不是三言两语能讲清的,可能会影响课堂教学计划,或者是教师需要查阅有关资料才能解答,可采用存疑待答法,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留下了探讨的悬念,也为教师更准确地解答赢得了时间。
例如,在讲初三政治“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先进”的内容时,部分的学生就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战后日本在一片废墟上发展却那么快,相比之下中国却要慢一些呢?这又如何说明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先进呢?”.这个问题如果解释起来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释清楚的,如长时间去作解释一来完成不了原定的教学任务,二来大部分的学生也未必听明白.为此,我巧妙地将问题交回给了学生,并适当地布置这样的一些作业,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的材料,找出相关问题的答案.2、简语释疑
演讲家雷麦曼说过“用幽默的方式就出严肃的真理,相对比直接了当地提出更容易让人接受”。对学生头脑中的有些疑团,可以用一些妙语、警句、比喻、俗 语、幽默等精辟的简短语言去解答。比如“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讲完后,学生可能会问“计算机有意识吗”?特别是美国电视连续剧《霹雳游侠》中装有计算机的人工智能性汽车“吉特”,学生对它十分感兴趣,甚至有人觉得机器比人更聪明;对学生影响不小,教师可以指出:“计算机只能在人的控制下,摸仿人脑的部分思维过程,一旦离开了人的操纵,就什么也不能摸仿了。计算机有意识,就好比说照相机有视觉一样是荒唐的”。这一比喻,又可使学生联想起“吉特”离开主人后,被吊车放进水里被毁坏的情节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又如,用“大鹏展翅”说明党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的关系;用“盲人摸象”说明片面的观点;用“跷跷板游戏”说明资产阶级的政党竞选等等都是借简短语言来提高教学效果。
3、讨论共答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本节课上课内容有密切关系,教师可以把问题还给学生,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讨论。在讲“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时,有学生会问“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留学生出国后不愿归国呢”?或者会问“中国周边的新加坡、韩国及台湾地区、香港地区都是实行的资本主义制度,可经济发展比中国更快,这是为什么呢”?对此,教师不回答是不行的,教师可有意识地组织学生一起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作归纳,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如何处理偶发事件
课堂上出现偶发事件有时候是难免的,教师要善于控制住自己的感情,抑制情绪,冷静对待,保持心理平衡,积极主动地寻求妥善的解决办法。
1、连接法
教师可以根据所发生的偶发事件,联系上课内容巧妙地把学生注意力转移到上课内容上来。例如讲解“正确认识与自由的关系”时,课堂上有学生唱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了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教师说:“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有唱歌的自由,而有的人却会因唱歌而受到处分,这是为什么呢?”不仅成功地警告了唱歌的学生,而且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转移过来了,使得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来讨论这个问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阻断法
偶发事件与上课内容无关,如不及时制止,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进行。教师采用幽默、警语故事等阻止其发展下去或直接阻断其发展。有一次,有几个学生在政治课上打瞌睡,周围还有几个学生看着他们发笑。为了使学生专心听课,我问“同学们知道 ‘垂帘听政’是什么意思吗”?在学生回答完之后,我说:“闭着眼睛听政治课叫 ‘垂帘听政’”。引得全班轰堂大笑,瞌睡的学生完全清醒了。
3、因势利导法 有些偶发事件虽与课堂内容无关,但教师可以肯定其积极的一面,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某青年教师第一次走进课堂,一个调皮的学生在黑板上给他画了肖像,引得全班学生哈哈大笑,结果,这个教师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等学生平静下来之后,肯定了这个学生有绘画才能,并鼓励他把这种特长发展下去,结果,这个令人难堪的场面,变成了极其有教育意义的课。学生的自信心被树起来了,假如,他当时狠狠地斥责这个作画的学生后果会怎样呢?显然,是没有教育意义的。所谓“因势利导”其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三、如何对待自己出现的差错
教师在教学中因准备不足或临场发挥不好,出现说错话,用错词、写错字、讲错问题、用错事例的情况是有可能出现的。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教师一定要冷静对待,注意处理方法。最好的办法是当时就承认自己的疏忽或不足,千万不能顾面子,怕丢脸,回避错误,更不能为维护所谓的师道尊严而压制学生,以致损害教师的崇高形象。赞可夫说“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只有教师勇于自我批评,才能使学生信服,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达到“尊其师,信其道”。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是这个意思。
四、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被打乱了怎么办?
教师课前对学生了解不深,把握不准,原先确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无法实施或被中途打乱。此时,应当机立断,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千万不能硬着头皮去上课,更不能不知所措。要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机智,根据新的情况,及时采取新的合适的教学方法。某青年教师上公开课,由于是借其它的班上课,但由于对学生不太了解。结果,原先安排的讨论课,学生都沉默不语,教师要求学生讨论的内容,下面没有一个学生在议论,都低着头看书,这位教师表现出了尴尬的神情。其实,这件事并不难处理,教师在启发学生讨论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一旦发现苗头不对,应及时调整方法,可以安排学生看书思考,教师举例,再归纳等,也可以上好要讨论的内容。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出现了教师没有实到的情况,应冷静对待,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这就是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参考资料
《中学政治教学》 《中学政治理论》 《班主任》 《心理学》
第五篇:例说勤俭自强
例说勤俭自强
司马光还不断告诫孩子说:读书要认真,工作要踏实,生活要朴,表面上看来皆不是经国大事,然而,实质上是兴家繁国之基业.正是这些道德品质,才能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司马光关于“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警句,已成为世人传诵的名言。在他的教育下,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俭朴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自强,勤俭就是勤劳节俭,包括努力工作和节约用度两个重要方面,我国自古就以勤俭作为修身治家治国的美德。
勤俭是我们传统首先中传播最久的美德之一。古人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勤俭,即勤劳和节俭。勤劳指的是人们对待劳动的态度和品质,它要求人们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劳动,不怕苦,不怕累,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和丰富自己的生活。节俭指的是人们对待生活消费的态度,它要求人们约束自己的消费行为,俭约财力。
勤俭是非常重要的。常言道:“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奢侈败家门。”勤俭是珍惜劳动果实的美德。如果挥霍无度,理家家必穷,治国国必败。因此,无论是治家,还是管理国家,勤劳节俭都是必须具备的品质和美德。
勤俭,首先要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反对盲目攀比和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婚丧嫁娶,移风易俗,文明简朴。
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周易》里就有“天行分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代代相传,鼓舞中华民族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都能做到自强自立,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奋斗不止。而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提倡自强,更是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对于公民来说,要做到自强,要磨练自己的意志,要学好本领,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要正确处理好自强自立与外援的关系。自强并不是要求你把一切外来的援助都拒之门外。在适当的条件下,合理接受外部帮助反而会有助于自强的实现,但是不能依赖外援,关键还是靠自己。原则就是“独立自主,艰苦奋斗、内部为主、外援为辅。这样,才能实现自强,成为一个独立向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