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民族音乐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特色鲜明。在音乐形式的创造、表达情意的方式、音乐体裁等方面,都有我们民族的特点,这些特点是民族的心理素质、文化传统、审美观念在音乐中的反映。弘扬民族文化,使民族音乐得以很好地传承和发扬,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承担着重大责任。
另外,从个人发展的意义上说,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在促进民族文化的进步与发展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欣赏者的言行举止。儒家认为音乐可以完善人的人格,“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所谓“成于乐”是说“乐以冶性”,“成性亦修身也”,所以才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所以,强调民族音乐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培养具有民族自豪感的有文化的公民,对于实现音乐教育的文化传承目标具有莫大意义。而要成为具有民族自豪感的有文化的公民,就要了解、接纳、欣赏、热爱自己民族的文化并且形成认同这种文化的意识。一个人有没有文化意识要看他对文化的思想体系有多少认识。文化意识产生于对文化思想体系的独到和整体认识。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要做到对本民族的文化思想体系有独到和整体的认识是不切实际的,那么我们就从这个体系最基本的载体之一――教材说起。
一、“音乐地图”使音乐文化立体起来
纵观几套教材的使用,每套教材的编写者都有一个美好愿望,就是尽可能挑选最美、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供孩子们学习,希冀他们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受到美的熏陶。尤为可贵的是,每套教材都有大量民族音乐作品,在突出中国风格的同时,更注重体现地方特色。但是,由于音乐学科的特殊性,教材无法做到像数理知识那样有很高的系统性,尽管编写者已经尽可能按照作品的难易程度安排在各个学段,但看上去还是有零散的感觉,尤其是近几年的教材微调,同一个作品今年出现在三年级,过两年说不定就到五年级去了,不说眼花缭乱,至少我记忆混乱。那么怎样才能把整个学年段的作品形成一个清晰体系呢?我想提出一个叫“音乐地图”的概念。所谓“音乐地图”,就是把每一册所学的民歌、民乐按所在地区标注在我国地图上,考虑到文化的流动性,不用太精确,标注在大概的位置即可,如有必要,可以附注简单的文字说明(如果外国作品多的话,则同样适用于在世界地图上进行标注)。这个“音乐地图”可以放在教材的最后几页,方便老师和学生参考学习。之所以提出这个概念,是因为大家知道,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音乐文化既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又有各地区的流通、融合,而民族音乐的教学不能抛开民族生活的背景文化和历史,参考这张地图,横向看,老师和学生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更全面地了解这些作品。纵向看,可以把前后所学知识进行比照,由此对同一地区的作品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了解何为“地方风味”。
有了直观的教材,那谁帮助学生看懂这张“地图”呢?当然是老师,所以要想学生变得“有文化”,自己先要有培养孩子形成音乐文化意识的意识。
二、教师“有意而为之”,学生“顺势而成之”
笔者观察到,很多音乐老师在平时教学时多偏重技术技巧的传授,虽然在教学中也有作者作品介绍,也有拓展作品的欣赏,但大多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眼界狭窄,更遑论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唯独在公开课上,老师们呈现的素材往往会让人眼睛一亮,对作品的理解也深刻而精辟,展现出来的专业素养更是叫人叹服。看他们的课,常常很想赞一句:“有文化!”既然老师如此有水平,为什么大多数学生的见解只是“平平”呢?那是因为我们平时对“文化”,对“思想”这类东西贯彻得太少。比如《好一个土娃子》的教学,大多数老师可能听到学生能很好地歌唱,能知道这首歌有幽默的民歌风味就完成教学任务,有没有想过更深入了解词曲作者,如果查过,就会发现曲作者的创作具有浓厚的荆楚音乐的特点。如果把作者的其他作品,比如《山路十八弯》引进课堂听听,那么学生的眼界是不是会更宽阔呢?在学习其他作品时,他们是不是会查找相关作品呢?有的老师会说,平时课务繁重,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精力查找资料,把教材教参提供的内容讲全讲透就已不易。这样的照本宣科,不过是教师人云亦云地“灌”,学生不辨优劣地“吸”而已。其实,要让学生慢慢形成一种音乐文化意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顺藤摸瓜。例如在教唱《一只鸟仔》这首歌时,我在备课的过程中,发现歌词中的“丢丢铜仔”一词正是一首宜兰童谣,与《一只鸟仔》旋律基本相同。从《丢丢铜仔》这首童谣,我了解到当时台湾宜兰地区民众的生活状态及当时的台湾地理环境,还找到交响乐版本的《台湾组曲》。当我把这些内容充实到课堂时,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一首单纯的歌,他们还看到歌曲背后的文化。
2.举一反三。以江苏民歌《杨柳青》为例,我在教唱《杨柳青》时,讲到衬词的运用,讲到语言的特点。后来在学唱另外两首江苏民歌《打麦号子》和《拔根芦柴花》时,我就让学生自己总结这两首歌的特点,并请他们关注这两首歌所在的地区,看一看地图,再听几首苏南音乐进行比较。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对江苏音乐有比较完整的认识,还感受到探究的快乐。
3.存疑善问。有一次,我教唱《捉泥鳅》时,先让学生听了一个比较欢快的版本,问他们歌曲情绪如何,回答很统一,我接着给他们听一个略带忧郁的版本,再问他们歌曲情绪如何,结果他们的答案还是欢快活泼,当我说我觉得有点忧郁的时候,一众学生都遗憾大叫:“我也是这么觉得的!”我问他们刚才为什么不说,他们说怕答错。于是我告诉他们,听音乐这个事情,没有什么对错之分,每个人听到的都不会一样,就算是同一个人,不同时间听同一首曲子,感受也会不一样。所以,遇到这样的情况,要敢于问一声:“为什么相同的歌曲会给人不同的情绪?”从这个问题,我让学生了解音乐速度变化带来的音乐味道的变化,让他们知道语调的特点。
经常运用类似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思路就会逐渐拓宽,会更多地关注各种音乐现象,学生也会跟着你顺着文化的脉络,领略到音乐文化的魅力,并由此形成愉快接受、主动探索的意识,也就是民族音乐文化意识。
第二篇: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城关中学吴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一轮课堂改革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点,大胆进行教学创新,全面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一、营造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创新动力 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求知欲强,但不能持久。因此,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任何教师都无法回避的问题了,音乐教师当然也不例外。可见,音乐课作为一门学科并不是唱唱歌、听听音乐这类简单轻松的事情,而是真正要把它作为一门学科来学习.而《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音乐教学中,要把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作为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和目标。教师根据中学生特点,重视和发掘学生的好奇心,利用小故事、谜语、笑话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充分让学生展开想像, 激励创新意识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具有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1
正是这些特征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像、联想的广阔空间。如欣赏柴科夫斯基的作品《雪橇》时,我不出示课题,先让学生倾听乐曲,听完后提问:“这首乐曲表现了怎样一种场面?你有哪些感受?”这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有的说我看到了广阔的草原;有的说我感到自己骑在马背上在田野里奔跑;还有的学生说我好像听到有人在歌唱„„复听乐曲时,声像结合演示雪橇由远至近———行进———飞奔远去的画面,让学生结合画面展开丰富的想像。好多学生把自己想像为赶车人,随着音乐轻声哼唱,当哼唱到:“ff”特强的旋律时,许多学生都喊出了“驾”的赶马吆喝声,有的还做着扬马鞭的动作,场面非常热烈。这样,学生创新意识被很好地激发出来,引发了许多奇思妙想,充分展示了他们创新替力和聪明才智。
三、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新观点、新事物和新情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句话,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有独立思想、动手能力强的一代新人,从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是配角,学生是主角。因此,学生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自己搜集资料,自己总结观点或得出理论,自己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自己独自提出、发现问题,自己独自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从而树立起科学的合作观、进取的竞争观、创
2新的思维观,不断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青春舞曲》这首歌时,教师可以布置各小组通过《青春舞曲》这首歌来分析中国民歌的特点。学生可通过书本、杂志、网络等多方面的途径来收集相关的资料,并通过小组讨论来总结出中国民歌的特点所在。可见,研究型学习是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将问题抛向学生,一改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掌握知识,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印象和理解。
四、给学生提供探究平台,拓展创新空间
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探究学习的平台,并引导学生主动发现、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理解音乐形象遵循艺术创作形成的“整体—局部—整体”的规律,把学习的过程作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想像力,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如在“力度记号”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观看录像,火车由启动向远处开去,然后由远处向近处开来,想一想声音有哪些变化?然后分小组讨论,并请学生用自己理解的动作和图形表示出来。后来学生创编的动作和画的图形各不相同,虽然是各式各样,但是所表现的力度是一致的: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这时我乘机揭示音乐王国中的力度记号为“f ”、“p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创编动作、画图,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鼓励学生尝试创新。课堂教学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尝试、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不受教师“先入为主”观念的制约时,自己“试一
3试”,可试出学生的创新意识,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例如歌表演《小猪睡觉》,预先布置学生去想像小猪的形象,上课时让学生观看一段小猪的生活录像,学生个个兴趣盎然,茅塞顿开,边看边模仿。待看完录像后,播放范唱音乐,让学生根据音乐情绪和歌词内容自由想像创作,如小猪进食的神态、睡觉的姿势……再通过启发、揭示、示范指导学生分段、分组想像创作。学生积极投入,创作了很多动作,表演了各种情景。这种让学生试一试的方法,有意识的鼓励学生发挥想像,让他们心灵深处不断涌起创新的浪花。
总之,初中音乐课堂是初中学生成长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高雅的艺术鉴赏能力的重要阵地。只要我们不断创造性地挖掘、创造性地教,就能唤起学生创造性地学,教与学就能碰撞出创造的火花,从而使音乐课真正成为学生进行艺术欣赏和自我提升的殿堂。
第三篇: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音乐实践活动的内容很多,如:听、唱、奏、欣赏、创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作音乐,在浓郁的艺术气氛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和能力。
一、在节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节奏教学是音乐的灵魂,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任何音乐都有鲜明的节奏,在教学中,教师把日常生活和语言中所体验到的节奏引导到音乐种,通过拍击实践培养学生的节奏感知能力。
针对二年级教材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利用学生喜爱游戏的特性,选择有趣味性、学生广泛喜爱的游戏,把音乐知识技能贯穿其中,让学生在充分自由表现自己的主角游戏中掌握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例如:学习《大鹿》一课时,课前让每一位学生都准备了一个头饰分别代表“大鹿”、“小兔”、“大象”、“小鸟”、“狐狸”等。请几位同学架起一座房子,大鹿站在房子里,教师分别按先后弹奏小兔、大象等的旋律,弹到谁,谁就学做自己所代表的动物的动作走到大鹿门前、用木鱼的敲击声作为敲门声(不同的动物敲门声的轻重、强弱都不同),在进门前还得过一关,大鹿在门内大打一个节奏,要求门外的小动物变换其中一个小节节奏,打一个新的节奏才能进门。每一个小动物打的节奏尽量不要重复,等所有的小动物都进了门,大家才能一起欢快地唱《大鹿》这首歌。全体学生在开放、自由的活动中学会听辩旋律,又能自立创造出新的节奏,也能控制好强弱,还能玩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在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欣赏教学是让学生感知、体验和理解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在整个欣赏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去感受音乐。这样,才能把音乐所反映的内容变为实际的音乐音响,并通过感知和体验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在欣赏教学中,采用听、想、视、画、动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置身于音乐的美好境界中。音乐的旋律和节奏都体现了一定的流动性,教学中抓住学生好动的特点,把动作表演和欣赏音乐相结合,让学生去感受、体会和表现乐曲的情绪和内涵。如欣赏《森吉德玛》时,让学生随音乐进行表演,当听到欢快的旋律时,学蒙古少年做骑马的动作,当听到优美抒情的旋律时,模仿蒙古小姑娘做应肩、耸肩、挤奶等的动作。通过表演,乐曲的情绪、速度很容易地被学生掌握。
三、在歌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歌曲教学是重头戏。在歌曲教学中加入一些简单的动作和打击乐器,即可以起到辅助伴奏歌曲的动作,又可以在伴奏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如《我是小骑兵》的教学,可加上骑马、瞄准、行军礼动作,以舞代词,让学生边读边演,一切都在愉快的融洽的气氛中进行,培养了乐感美感,而且也增强了对音乐的兴趣。如《看龙船》这首歌曲,宛如一幅画,绘声绘色地再现了端阳节竟渡龙舟的热烈场面。在教唱时,先准备好打击乐器,一部分学生边唱边做划船的动作;另一部分学生按歌曲节奏敲击锣鼓进行伴奏。学生边做动作、边唱歌曲、边伴奏。这样生动地表现了歌曲的场面和意境,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歌曲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有法,亦无定法,贵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去创造,贵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去妙用。总之,音乐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很多,在教学中只要我们面向全体学生,探索恰当的教学途径,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言语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言语意识
【摘 要】指导学生领会课文,品味语言,增强言语意识,训练他们的语言敏感度,领会经典文章的严谨之美,解除阅读中的疑惑,深层次地挖掘语言的内涵,真正体会到言语之美。
【关键词】言语教学;言语意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30-0130-01
言语教学就是对言语进行解读运用的过程,这是一种结合自己知识体系和生活积淀进行联想、比较、品味、应用的过程,当言语经过辨析品味后,其形象就会呈现丰富、立体、多维、多向的特点,从而获得蓬勃的生命力。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那些经典作品教学中要通过一定的言语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言语意识,让学生学会辨析、品味、联想、比较,提高学生的语言敏感度;通过对语言更深层次的挖掘和理解,促进学生的语言感悟力;通过调动学生原有的语言经验和生活经验,加强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一、在对话捕捉中反复品味
在接受语言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容易疏忽一些基础的字词句,可通过对这些字词句的反复对话,在讨论中品味,在品味中捕捉。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迎春的外貌描写: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
脂……《高中语文词语手册》第四册第29页的注释是:腮凝新荔,形容脸色像新鲜荔枝一样红润;鼻腻鹅脂,形容鼻子的肤色细腻白润。学生觉得不对,新鲜荔枝大家都见过,可是谁会把脸色比作新鲜的荔枝一样红润?红润的荔枝不都是龟裂?如果比喻成立的话,那么她的脸岂不是到处开裂,还要涂防冻膏,即使红润,也失去了美感。学生议论纷纷,发表各自的见解,有的赞同,有的否定,甚至怀疑曹雪芹的写法。笔者让学生反复读这几句话,接着便问:“一般评价一个女人漂亮与否,是什么标准?”有的学生答道:“皮肤白。”有的学生引用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说:“‘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此时,好多学生明白过来,“腮凝新荔”并不是如词语解释那样红润,而是肤色如冰雪般莹白的意思。这样,学生便从言语中明确了词语的正确内涵,领悟了词语的表达之妙,加深了对人物的印象。同时,学生渐渐理解了言语在句子里的具体含义,培养了言语意识,提高了语言敏感度,挖掘出经典文学的语言魅力。
二、在联系生活中构建磁场
语言知识是固定的,而言语确是动态的,充满想象的。同时,这些联想、想象是建构在个人生活经验之上的。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雪正下得紧”历来受到好评,而学生却觉得乏味。“紧”字好在哪里?如果仅仅从雪下得大的角度来探讨,学生既觉得不好理解,也难以接受这个定论。因此,应从其他角度组织教学,联系生活实际,与学生一起交流小说中关于时间的表述,揭示为什么作者反复写到“那雪正下得紧”。学生多次浏览文章后,笔者先提出“草料场有没有被大雪压塌的可能”和“林冲和陆虞候有没有在火烧草料场之前碰见的可能”这两个问题。学生根据文中的伏笔,以及天王堂、草料场和山神庙的位置关系回答了上述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基于现实生活,大雪会压塌房屋,更何况是“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的草料场,明确地说出了草料场必然被压塌的理由,压塌后因周围荒无人烟林冲必定去山神庙过夜的推理;第二个问题,学生根据课文提示标出线路图,马上确定他们火烧之前相遇的可能性为零。然后,笔者提出了与课文不相干的实际问题:“大家的步行速度是多少,尤其是在风雪之中没有代步工具的情况下,在这种天气下30里路程会花多长时间?”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相互讨论、比较、印证,最后一致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要花去四至六个小时。笔者暗示学生从文中梳理出林冲到了草料场与老军交割后的时间描述,学生发现两件事:第一,林冲的向火(烤火)、沽酒、喝酒、回草料场那一段时间;第二,放火者差拨的时间,明里是写老军和差拨回天王堂,实则写差拨回去叫陆虞候和富安,一起回来准备火烧草料场。其间的路程为15里,一来一去便是30里路。这和林冲的活动时间应该是一致的,同时进行的。那么,林冲烤火、沽酒、喝酒时,还在幻想喘一口气,过了冬,并且准备随遇而安时,这帮坏人却行色匆匆,紧紧地跟在林冲后面,妄图用大火烧掉草料场烧死林冲,这个“紧”除了雪下得大之外,气氛也很紧张,阴谋者的谋杀计划也紧紧地进行着。
通过讨论,学生才明白“紧”字的好处。生活中,描写雪的词语比较丰富,而“紧”令人觉得莫名地紧张,并明确为什么而紧张,危险是如何一步一步逼近的。如果不抓住“老军自和差拨回营里来”这句话,学生反而只觉得林冲烤火,信步去沽酒,只是表现气温的寒冷,而没有领悟到情节上真正的寒冷,真正的紧张,真正的危险。
小说的语言非常精妙,学生如果仔细辨析、品味、琢磨、联想,将生活中看得到而小说并没有直接表达的内涵进行联系和体验,那么学生会在更深层次里进行解读,明白“小说源于对生活的模仿,小说是生活的再现”,让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在生活中真实而饱满地呈现出来。学生领会了课文,品味了语言,增强了言语意识。这样,学生对文章的任何一个字也不肯放松,既训练了语言敏感度,又领会了经典小说的严谨之美,同时也解除了解读中的疑惑,深层次地挖掘语言的内涵,真正体会到言语之美。
三、在注重说写中提升能力
在言语教学中,一旦建立了对文句及相互之间表述的敏感性,那么学生的言语意识肯定能够被激活,这就是语文教学课堂要达到的效果。语文的听、说、读、写,是课堂上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在能力层面上,说或写应该更能激发学生对语言的把握。“我只有说,才能想”,这在言语表达过程中就是要围绕相关问题或话题进行思考,无论表述对或错,合理与否,都能促进学生思考。“理不辩不明”,在辩论、演说等言语交流中,学生能更好地表达感受,也能更到位地揣摩句子本身的含义。
笔者经常与学生一起谈论对生活的感受,有时候也会要求学生把各种感受及时记录下来,共同分享。例如,春天到了,学生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放松自己:有时觉得学习累了,跑到校园的竹林里放松;有时和三五个同学一起聊聊天,吹吹风,感受春天的气息;有时在竹林里大吼大叫;有时在早上睡个懒觉,躺在床上听听窗外的鸟叫。此时,有的学生发现自己的表述可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文句,“浴乎沂,风乎舞雩”“独坐幽篁中,弹琴复长啸”“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春风花草香”等。当学生发现自己的所见、所想有时就是古人的诗句,而且往往能够在某些情境中突然捕捉,并且能够表述出来,就会对语言文字更有兴趣,更着迷。同时,能够说就能够写,有一定的言语意识,这样对于语言的把握能力和驾驭能力就大大加强了,自然而然地语文能力也就相应提高了。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采用多种言语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深刻理解作品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真正领会到语言运用之妙。只要能积极地培养言语意识,那么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就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使语言真正成为交际的重要工具。
参考文献:
[1]陈文玲.7-9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2]孙慧玲.我国高中语文教材编制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编辑:易继斌)
第五篇: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思维中最可贵的品质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叶圣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决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教师要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
一.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创新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因此,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开始让学生猜测,谁跑最快,然后媒体演示赛跑过程。结束时,问学生为何骑圆形轮子的猴子跑第一,让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乐于创新。
教学中还应联系实际解决简单问题,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激发得越强烈,就越能对学过的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就越能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产生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较为简单的实际问题,给学生以尝试、创新的空间,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求长(正)方体的体积”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把一个苹果摆在讲台上,要学生求出苹果的体积是多少?全体学生起初愣住了,而后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如果将苹果捏成橡皮泥那样捏成长(正)方体那样就好了„„在老师的启示下,学生终于悟出了可以将苹果这个不规则的体积转化为规则的体积,用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器盛一些水,将苹果放入,只要量出水面升起的高度,就可以算出苹果的体积。以此类推,不单苹果这个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可以计算,其他一切类似物体的体积都可以计算。
这一设计不但使学生提高了运用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思维更趋于活跃,充分激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敢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为了培养创新意识,就必须确立一种以学习和学生为教学中心的观念,创设一种尊重学生的氛围和环境,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变老师“教”为学生“问”。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去,敢于创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热情洋溢,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创新精神,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挖掘教材中的潜在乐趣,变苦学为乐学。让所有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实践证明,小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可以得到发挥,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尝试探索,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特征,促进学生能够创造性地适应环境变化的创新个性品质的形成。
1.动手实践
伟大的教育家孔于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在学生很想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思维已激活时,教师不是机械讲解,而是引导学生每人剪出两个梯形纸板(要求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当学生剪出后,教师设问:看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纸板,把它们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开始拼摆(有的小组用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当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拼法后,教师设问:“你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和面积与其中一个梯形的底、高和面积有什么关系?根据它们之问的关系,你能否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各小组的同学通过观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得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种教师点拨下的学生动手自行操作、自行探究,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情趣盎然,自主研究活动扎实,思维得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协作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2.引导质疑,让学生会创新。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交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发
表新见解。如“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零?比、分数、除法间的三者关系为什么不用“等于”,而用“相当于”?为什么异分母分数加减时要先通分„„问题一提出,同学们探知兴趣浓烈,思维活跃,发言就更加积极,比、分数、整数和比例间的关系就一清二楚了。同学们的主动性发挥了,好学、善学、乐学的劲头也就更足了。
3.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所谓开放性问题,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标淮答案,也就是答案不是唯一的。既然答案不是唯一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甚至前所未有的独创想法,这样的提问,激发的正是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正是想象力。它不像传统教学的提问方式,一问一答,一答一个准,只提供一种可能答案,一种解决途径,结果堵塞了学生的思路,桎梏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种开放式的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结合各方面的信息,在产生大量答案的同时,获得新奇、独特的反应,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为了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教师出示这样一个长方形,提出的问题是:谁能看着这个长方形,说一句有关分数的话?
听了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不仅体现了红、蓝、黄色部分各占长方形的几分之几,还体现了三部分之间的关系。学生的这些巧妙回答,只有在开放式提问的特定条件下才能产生。这种提问考察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真正理解,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诸如此类的提问和要求,在概念、计算、应用题教学和练习中都可能出现。提问突出“尽可能多”、“越与众不同越好”等特点,迫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时刻在追求新的,别人想不到的答案和设想。久而久之,学生的想象力和智慧得到了培养,创新意识也随之逐步形成。
四、体验成功快乐,让学生爱创新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欲望。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欢乐。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总是要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并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进行到综合练习这一阶段时,让学生回忆近期学过的内容,自己编题。学生们都迫不急待地要讲出自己编的题目。有的说“9十4”,有的说“18—9”,教师将这些题加以整理,就成了一组完整的综合练习题。学生们计算着自己编出的题目,情绪很高。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教师在重点辅导时,多给予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和多种鼓励,慢慢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感觉到自身的价值。
又如,让学生自编数学小报。小报的内容可以是学生自己谈学数学的体会,平时的错例,数学趣题,也可以转载其他数学报上的文章。一般两三个同学合作完成,他们共同设计,然后分工抄写、美化。在完成一张小报编制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内容可读性,趣味性,又要考虑排版新颖、巧妙,整体效果别具一格,这一切处处渗透着创新。自编数学小报解放了孩子的大脑、双手,让学生在动脑动手中培养了合作意识、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能真正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数学思维的启迪与培养
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它是通过对事物的感知、表象进行分析、概括、归纳而获得事物本质的能力。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强弱,不仅与知识理论、水平有关,而且与思维方式有关。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我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了培养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并收到了较好成效。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
1、用实践操作唤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动手操作或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最能唤起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稳定的注意力。如在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时,我通过让学生自己推导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并让学生掌握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后,我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的推导过程,并让学生观察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同原来的圆柱体的体积及表面积相比是否发生变化。在学生掌握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40平方厘米,已知这个长方体的高为1分米,求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由于刚刚自己动手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因此很快可以求出这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为:40÷2÷10=2(厘米),这个圆柱体的体积为:3.14×2×2×10=125.6(立方厘米)。
2、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学习兴趣并获得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实践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教学了行程问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 已知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50千米。现在两车同时从相距200千米的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经过2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由于题中未说明行驶方向,所以两车出发2小时,两车相距的路程应是多少并无一个标准,因此,我组织两个学生在教室中按四种情况进行了演示:
1、两个学生同时相向而行;
2、两个同学同时相背而行;
3、两个学生同时向同一方向而行,走得快的同学在前;
4、两个学生同时向同一方向而行,走得慢的同学在前。因此我再启发学生,这道题应该如何进行解答。这样,学生很快到,这道题应分以下四种情况进行讨论:
(1)、两车同时相对而行,相遇后又拉开距离:(60+50)×2-200=20(千米)。
(2)、两车同时相背而行:(60+50)×2+200=420(千米)
(3)、两车同向而行,客车在前面货车在后面:60×2+200-50×2=220(千米)(4)、两车同向而行,货车在前面客车在后面:50×2+200-60×2=180(千米)。
二、运用类比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类比方法是根据两类物质之间一些相似性质从而推导出其它方面也类似的推理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类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1、运用比较辨别,启迪学生思维想象
如在教学了数的整除的知识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一个大于10的数,被6除余4,被8除余2,被9除余1,这个最小是几?” 应该说这道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学生求解会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比较题:“一个数被6除余10,被8除余10,被9除余10,这个数最小是几?”这道题学生很快能求出答案:这个数即是6、8和9的最小公倍数多10,6、8和9的最小公倍数为72,因此这个数为:72+10=82;然后我引导学生将上面一道例题与这道比较题进行比较和思考,学生很快知道,上道题只要假设被6除少商1余数即为10,被8除少商1余数也为
10、被9除时少商1余数也为10,因此可迅速求得这个数只要减去10,就同时能被6、8和9整除,而6、8和9的最小公倍数为72,因此这个数为:72+10=82。这样通过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比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又如在教学完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我要求学生归纳出一个能概括各个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我让学生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学生们归纳出,在小学阶段学过的面积公式都可以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进行概括,因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上底 +下底)×高÷2。而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上底和下底相等,即可将这公式变成:底(长、边长)×高(宽、边长)×2÷2 =底(长、边长)×高(宽、边长);又因为将圆面积公式是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的,因此,梯形的面积公式对圆也同样适用;当梯形的上底是零时,即梯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这时梯形的面积公式成了:底×高÷2。这即成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不仅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巧设探索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现代心理学认为: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如能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
1、设计开放性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创新思维。
如在教学了百分数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张教老师欲购买一台笔记本电脑,为了尽可能少花钱,他考察了A、B、C三个商场,他想购买的笔记本电脑三个商场都有,且标价都有是9980元,不过三个商场的优惠方法各不相同,具体如下:
A商场:全场九折。
B商场:购物满1000元送100元。
C商场:购物满1000元九折,满10000元八八折。张老师应该到哪个商场去购买电脑?请说明理由。
这道题显然不同于一般的应用题,因此我启发学生,应该充分考虑如何才能做到尽可能少花钱这一个特定的条件去进行分析与解答。学生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如下的结论:
因为每台电脑的价格均为9980元,而去A商场是全场九折,因此张老师如果去A商场购电脑,那么张老师应该付:9980×90%=8982(元)。
因为B商场是购物满1000元送100元,张老师如果只买电脑,需付:9980-900=9080(元);张老师如果再买其它的物品凑满10000元,需付:10000-1000=9000(元)。
因为C商场是购物满1000元九折,满10000元八八折,张老师在C商场购买电脑时,只要再多买20元物品,即凑满10000元,最多需付:10000×88%=8800(元)。
因此,张老师去C商场购电脑花钱最少。
2、培养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开启学生创新思维大门
创新思维的培养,要让学生敢于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对一些问题提出具有独特的的、富有说服力的新观点和新境界,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大门。
如教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一个长方体水箱,从里面量,长40厘米,宽25厘米,高20厘米,箱中水面高10厘米。如果在长方体水箱中放进一个长和高都为20厘米,宽为10厘米的长方体铁块,那么水面将上升多少厘米?
这道题大部分同学都只想到将以20×20作为底面放进水箱中这一种情况,这时铁块全部浸没在水中,这时候水面上升的高度即为:20×20×10÷(40×25)=4(厘米)。但还有另一种情况,即不是将20×20作为底面,而是以20×10作为底面放进水箱中的这一种情况,同学们却忽略了。这时我向学生进行了演示:我将一块铁块按未曾全部浸没在水中的情况进行了演示,并启发学生除了将以20×20作为底面放进水箱中这一种情况,还有没有其它的情况,学生通过观察并进行了讨论,认识到还要考虑到另一种情况,即以20×10作为底面放入水中,因此很快得出结论,如果以20×10作为底面放进水箱中,这时候铁块没有全部浸没在水中,这时水面上升的高度应该为:
40×25×10÷(40×25-20×10)-10=2.5(厘米)。或者用方程进行求解。设水面上升X厘米,则可得方程: 20×10×(10+X)=40×25×X,解得:
X=2.5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答问题的能力,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丰富多采的创新气氛;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索和创新的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的最大空间,我们就能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行创造性学习,培养创新思维,为成为适应二十一世纪科技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奠定基础。
浅谈班级管理中的严爱统一
时下,很多人慨叹现在的孩子难管、难教。这是一个现实,对我们从事教育的工作者来说,是一种责任和挑战。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教学出色,还要有管理、驾驭班级的能力。马克思曾说过:“只有完善的集体,才能造就完善的个人。”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主要领导者、组织者、实施者,更肩负着培养祖国接班人的重任,一个班级的班风和学风是否端正、向上与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班主任工作非常重要,且任重道远。良好的班风形成,除了要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荣誉感、责任感,使班级有内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并确立班级和个人的奋斗目标,使集体和个人能健康、向上、和谐地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要在“严”和“爱”上下功夫。下面就从我的班主任管理实践出发,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一、严的教育。学生毕竟是孩子,来校学习接受教育的,再优秀的学生不可能没有缺点、不犯错误。因此,要对他们严格要求。“严”并非苛刻、死板、固执己见,而要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对学生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倾向进行正确、严格的教育和引导。
1、严而有理。当班级出现不正常现象或学生违纪甚至多次违纪。这就首先要求教师及时了解情况,分清对错和利害,然后发散思维,初步拟出几种教育措施,接着幻想一一实施,最后择优选择最为合理、恰当的措施。譬如,有一次以两位值周班长为首的六位学生逃课到操场打篮球。知情后,我初步拟出几种处理方案:第一,批评几句,写一份书面检讨;第二,罚站反省,再接受批评;第三,请家长来校;第四,心平气和地让他们认识到这次行为给自己、给班级带来的危害和影响,并在全班同学面前作公开的检讨和保证。为了让这几位逃课的学生既深刻地认识错误,又能在班级内消除影响,以理服人。我便选择了第四种方案,且效果很好。
2、严而透情。人性和时代的特点证明打骂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在教育中不让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受到伤害,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在非常真诚地关心他、帮助他。在具体的实施中注意调控好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变痛恨为痛心、发怒为宽容、责骂为劝慰、殴打为抚摸、训斥为商量、罚站为请坐、冷漠为热情。上文中的例子,那几位逃课的学生犯了错误,肯定害怕、担心,甚至有学生会想看你能把我怎样。此时,如果你变发怒为宽容,先请学生坐下。这样,那怕是再桀骜不驯的学生也会感到老师对他的尊重,从而使之为所犯的错误感到后悔、不安,那么接下去的说理教育就好开展了。记得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不是锤的敲打,而是
水的抚摸,才使石子变得这般光滑剔透。
3、严而垂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可以说一个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
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品德高尚、言行规范、严于律己。学年初我刚接班时,刚进教室,只见地面一片狼藉,学生熟视无睹,靠“骂”肯定无济于事。于是,我便弯下身
去捡,当捡到一学生的脚下时,那学生便红起了脸,并说:“老师,我来捡。”我只笑着点头,其他学生都赶忙把自己四周的垃圾捡起来扔进桶里。自此以后,卫生保持情况好多了,每当我躬身捡垃圾时,学生都条件反射般低头四顾,确保自己的“包干区”无事。
二、爱的教育。生活中不能没有爱,教育更不能没有爱,我们的教育对象都渴望得到教师的爱,因此,在我们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要给予他们父母、朋友般的爱。
1、爱要不宠。对学生的爱,是指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身体状况等,而不是无纪律、无原则的溺爱和纵容。自从我踏上讲台,就十分信奉这样一句话:“宁可让学生在不懂事的时候责怪我,而不要让学生懂事后责怪我。”这就是在“严”的前提下的真正的爱。还是拿前文的第一个例子来讲,逃课的学生中有班级的两位班长,假如因为有两位班长在列就轻描淡写地处理,姑且不说班级同学有意见,今后的工作不好开展,就这两位班长会认为犯了错误就可以享受特权,连老师也要给他们几分面子,而不思过错、骄傲自大,可以说这对他们本人今后是相当不利的。这不是爱,是宠是害!当然有时优生犯错,为避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可根据所犯错误的大小采取适当的形式或场合来教育引导,从而让他们接受挫折教育,并深刻认识到:“自己还有不足;在鲜花和掌声中长大的孩子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
2、爱不失衡。教育界有这样一句话:“爱优生是人,爱差生是神。”我们教师虽不是神,但应具有这样的胸怀和追求。再者,教育对象不可能素质能力都一样,同样来校接受教育,不应当受到歧视和忽略。另外,“亲其师,则信其道。”学生,哪怕是差生,让他们感受到了教师的重视、关心和平等对待,他们就会自然觉得你这位教师可亲可敬,进而相信你,听从你的教育。上文中逃课的还有四名学生,他们可以说是班级后进生的代表。他们见两位班长首先在班级作了检讨,还会有什么意见呢,并且在他们本人还有其他的后进生的心中,都会觉得教师公正、不偏心。
3、爱要可感。学生毕竟是孩子,虽你具备了对他们的爱心,但板着脸去教育,学生还是难以感受到爱,从而不敢接近你、信任你。这就还要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生传递爱意。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可以言传情、以目传情、以手传情。比如在和学生谈话结束时,摸摸他的头或拍拍他的肩膀,再说句鼓励的话,足以让学生心花怒放,增强自信心和上进心。因此,作为一个教育者,千万不要吝啬微笑,不要吝啬表扬,不要吝啬每一个爱心的举动。
总之,对学生的教育,既要严,又要爱,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它们并不矛盾冲突,狐立地存在和实施,而是辩证统一的。我想,“严”和“爱”将是我们教育学生的永恒的主题。
转化学困生工作之我见
雷州市附城镇榜山小学 劳华芬
当今的教育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学困生的转化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它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效果,特别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在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方面,作为班主任我遇到了很多棘手问题。在此,谈一下自己在工作中得到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班主任要恩威并举,严慈兼施。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班主任对学生要求严格是对的,但是我们有些班主任因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教育学生时,只是片面奉行“严师出高徒”,对学困生只是一味地强调严格要求(保持师道尊严,高高在上),不去主动接近他们,了解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不与他们推心置腹地谈心,把握他们的思想动向,不做学困生的知心朋友。结果师生之间的距离越严越远,甚至出现学生顶撞班主任的现象。
其实为师之严必须严厉中蕴含慈爱,若只严不爱,严就变成了压,其最终结果是学困生无法理解班主任的良苦用心,总认为班主任在有意跟他过不去,从而产生逆反情绪。爱并不是严的对立面,对学生爱并不是对学生放纵。学困生更需要班主任在严格要求的同时倾注一片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我们作为班主任必须掏出一颗真心去与学生沟通,做学困生的知心朋友,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用热心关怀的态度,亲切温和的语气,去创造尊重理解的氛围。让他们感觉到大家不是在讨厌他、排斥他,而是在关心他,爱护他。有了这种真诚的爱,班主任才能赢得他们的信赖,使他们乐于接受教育,从而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班主任要抑扬有度,善于疏导。
学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一般学习成绩差,思想素质差,纪律观念不强。他们常常感到前途没有希望,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无心向学,不思上进。有的经常聚众捣乱,损毁公物,嘲讽、打击优秀生……对学困生的这些思想行为,有的班主任认为批评鞭策见效快,总是喜欢将他们作为反面材料对学生进行教育,点名批评,指责教训,对他们的表扬和鼓励却非常吝啬。于是他们产生自卑感,总觉得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心境复杂,情绪低落,甚至自暴自弃,自信心全无。学困生的缺点往往掩盖了他们的优点,所以,我们作为班主任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抑中带扬。对他们应谆谆教导,指出其缺点和错误,因势利导,多肯定,少否定,多鼓励,少指责。平时,哪怕他们只有一点微小的进步,班主任都要及时表扬,使他们感知到班主任的关注和期望,从而增强自信心,鼓起上进的勇气。
例如,我班的谢仕林,他学习基础很差,作业乱七八糟,又经常迟到、早退,上课打瞌睡,学习漫无目标,对自己的前途毫无信心。但我发现他很爱好体育,于是我马上找他谈话,充分肯定了他的能力,鼓励他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将来报考体校。同时也指出他平时的缺点。这样,我给他指明了方向,使他不但找回了自主,而且认清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现在,他已改过自新,不仅体育成绩突飞猛进,而且其它文化科目也有了一定的进步。
三、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及时表扬。
俗话:“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作为班主任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学困生,他们既有缺点也有优点,只是由于平时他们缺点太多,优点往往被班主任所忽视,班主任应该相信任何一个学困生都有潜力,都有自己的长处,即闪光点。班主任要深入了解,全面分析学生,对他们的性格、兴趣、爱好等情况
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调查,挖掘他们潜在的闪光点。多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而且启发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只要发愤图强,努力拼搏,严禁要求自己,就一定能取得进步,取得成功,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例如,我班的学生谢仕严,学习懒惰,成绩很差。但有一天,他听说检查组的领导要来我们学校检查,可能会到教室里检查摆设、布置、公物安全等情况,他就主动把我班教室打扫干净。我知道后,立即在班里公开表扬他,要求大家向他学习。我还抓住他的这个闪光点,常常与他谈心,互相沟通,逐渐缩短我们之间的距离。让他知道班主任、同学对他的关心和期望,使他觉得自己并不是一无所长,只要肯用心做,一定能做出成绩来,一定能得到别人的尊重。现在,韦朝远已改掉了坏习惯,还经常虚心地请教成绩好的同学。据科任老师反映:现在,谢仕严不但上课纪律好,而且作业也清楚多了。
四、家校联手,相互配合。
转化学困生,班主任是主要的、必不可少的角色,但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也不能忽视。因为家长才是孩子最好的班主任,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极为深刻。作为班主任,我平时积极和家长联系,从家长那里获取了很多学生在家的表现,这样我对学生的了解就更加全面了。
五、班主任要善于捕捉最佳教育时机
马卡连柯指出“任何教育方法都不是永远绝对有益的,最好的方法在若干情况下也会成为最坏的方法。”这就说明教育方法本身具有二重性,其使用效果取决于时间、地点、条件,取决于运用方法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实际。因此,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应善于捕捉最佳的时机,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面对脾气暴躁的学困生,我绝不会拍案而起,粗暴地训斥,使矛盾更加恶化,我会采取“避其锋芒,以柔制刚,静待时机”的策略。待我工作完毕后,我会若无其事地叫他发放作业本,或者帮助班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对此学生感到意外之余,犹豫间他的怒气已消了大半,等他完成我叫他做的事情时,他的情绪已平静下来了。这时若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对他进行思想教育往往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由此可见,对学困生进行思想教育,要选择最佳的教育时机,需要对时间、地点条件进行综合具体分析,要从教育的实际出发,把握好他们的思想“脉搏”,教育的结果才会水到渠成。
总之,我们要怀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信念,对那些学困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把他们转变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如何正确把握小学数学总复习教学
转眼间本人从事教学工作已有九个年头,期间已带出四届毕业班,今年学校又安排我教六年级的数学,这也使我对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有了更多的了解。下面我就针对学生在毕业总复习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简单地谈谈如何把握这一时期的教学工作。
大家都知道,在知识掌握或技能形成的中期往往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甚至倒退的现象,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高原现象”。小学生在数学总复习期间常会出现“高原现象”。其一般表现为:上课无精打彩,经常不自觉地走神;作业完成质量不高,常看错数字或抄错符号;对一些典型的题目是屡做屡错,不思改正。这让一些从事毕业班教学的老师们抓破头皮也想不出一个所以然来,只好增加练习量,但效果并不好。其实从客观上看,数学本身是一种抽象的逻辑思维活动,当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后出现暂时的停顿甚至倒退现象是正常的,我们不应该畏惧或无视这种现象,如何让这种现象在最短时间内过渡这才是我们要做的事情。其实“高原现象”期变长、变恶劣从主观上说,是教师对教材钻得不“深”,对学生还研得不“透”,总复习时过分强调练习量,致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了畏惧、厌倦的心理。据此,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把握复习课特点,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当前,有些教师对班级学生实际水平估计不足,总复习期间,常常用优生的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生,一味强调多练,盲目加大作业量,学生疲于应付,使得一部分中、差生提早进入“高原期”或使“高原期”延长。因此,要克服“高原现象”,教师在总复习时要正确把握复习课特点,在认真学习大纲、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在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结合点上花力气、下功夫。复习时既要有共同的基本要求,又要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个别辅导,从而真正使所有学生通过系统的复习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以生为本,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包括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办法很多,这里只想强调一点,即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既做学生的良师,更做学生的
益友。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数学总复习中,我们要善于运用情感,把全班学生吸引到教师的周围,并及时给予他们直接的、有效的帮助,使他们顺利地走出困境,克服“高原现象”。具体地说,总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尊重学生。
每个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存在着差异,俗话说十个手指也有长短,即使完美的教学也不可能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所教内容。因此当学生出现有知识漏洞时,绝不能一味地批评、责骂,这样只会造成师生对立。给教学工作带来阻力。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应该首先找自己的原因,想想自己教学工作有没有漏洞,是否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然后再用多元化的评价目标、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此外,当教师发现学生作业中有普遍性的错误时,先要作自我检讨,这样做会使学生倍受感动,从而促使学生自觉地纠正错误。
2.理解学生。
复习课学生们往往不感兴趣,作为教师应该冷静地分析原因。其实,发生这个情况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一部分学生因已经掌握了有关知识如果教师一味地重复,学生的注意力一定会不集中。还有一部分学生新授时掌握不全或没有掌握,复习时教师又枯燥地讲授知识点、注意点等学生当然不容易接受。因此一方面教师应根据复习课的特点灵活把握揭示目标、再现知识、疏理沟通和深化提高四个阶段。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召开“我喜欢怎样的复习课”的主题班会;与学生谈心,走进学生生活;进行家访等等,为改革复习课教学提供了依据。
3.相信学生。
19世纪德育教育家莱斯多惠形象地指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千百年劳动的大厦,而是促使他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来建筑大厦,教他建筑。复习课若能师生共同研究、探讨,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分类,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例如:我依据教材,把毕业班的数学总复习划分为整数、小数(分数)几何初步知识、代数初步知识、比和比例、统计图表、应用题等七大知识块,每个知识块又分若干个知识点,再把各个知识点绘成一个知识链,让学生对照“链”上的各个知识点去回忆,哪些地方已经懂了,哪些地方还不懂或不太懂,然后分小组合作学习,由不会的学生提问,会的学生讲解或辅导,教师巡视、点拨。
再如:在复习数的整除这一块内容时,我就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整理知识点,还请几个同学合作上台为其他学生上这节复习课,本堂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体验成功喜悦,激发学习热情
功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它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高层次的追求。复习课,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为使学生获得成功,我们应以创设成功机会为核心组织教学,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的方法,将教学目标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由不同类型的学生来回答,努力使所有学生都能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每个目标层次上做到快速反馈,评价激励,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形成乐学的氛围。对于差生,我们更应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口算题做得好或是书写认真,都要及时予以表扬、肯定。
另外,总复习期间,我还通过开展“三自”活动:自订一本数学改错本,自办一期数学小报,自出一份期末试卷,并进行交流、评比,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以不断的成功来淡化高原效应。
四、运用激励方式,培养勤奋品质和坚强意志
激励是一种教学管理的艺术,又是一种教学调节的手段。小学生的意志从总体上说是比较薄弱的,而克服“高原现象”恰恰需要比较坚强的意志,可运用榜样激励这一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1.讲名人或伟人故事。
通过介绍毛主席少年时代在湖南长沙求学时,为了磨炼自己的意志,特意选在长沙街头读书;鲁迅儿童时代为了提醒自己上学不迟到,在桌上刻一个“早”字等故事来教育学生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没有坚强的意志是不行的。
2.言传身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搞好教学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教师积极投身教改,撰写科研论文,参加自学考试。当学生知道老师比他们还辛苦,既要备课、上课,还要学习、写文章,就会受到感动,受到鼓舞。例如,上学期,我参加了本科学习、骨干教师培训等,期中时还参加区教坛新秀比赛获得二等奖,同学们听了以后都很有感触,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与决心。
3.让优秀学生谈经验与体会。
班级中的优秀学生,他们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除了智力因素之外,还得益于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习惯等。他们整天和同学们生活在一起,这样的榜样来自身边,真实可信,学生易仿、易学,利于同学们相互学习,利于优良班风的形成和巩固,从而有效地防止“高原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