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神话六则》第1课时 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5 01:42: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代神话六则》第1课时 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代神话六则》第1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篇:《古代神话六则》第1课时 教学设计

《古代神话六则》第1课时 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目标

1.在讨论等相关的活动中合作学习,把握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特点、激发阅读的兴趣,了解神话的知识,强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利用注释和相关的资料进行迁移和查找,积累

重点文言词句。

3.学习想象和夸张的手法。

教学重点

把握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特点、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教学难点

理解神话创作中想象和夸张手法运用的合理性。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引发思考,导入新课

屈原《天问》中有言:“邃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其提问的内容是关于天地起源的。你知道有哪些神话故事可以解答屈原的问题?

——西方耶和华(上帝)创世记、我国南方神话盘古开天地、北方神话女娲造人

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八课《古代神话六则》。看看我国古代神话中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进行了哪些探源,塑造了哪些英雄形象。

二、介绍知识,了解神话的基本常识

神话是远古人民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

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

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三、朗读《盘古开天地》,并借助注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阅读理

解课文,落实如下词语的理解:

混沌 九变 三皇 开辟 雷霆 四极

筋脉 地里 发髭 精髓 雨泽 黎

四、分析讨论盘古的形象及其塑造手法

1.概括本则神话叙写了盘古的哪些创世之功。第一段侧重写什么?第二段又侧重

写了什么?

——开辟天地、化育万物。第一段侧重写前者,第二段侧重写后者。

2.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盘古开辟天地前后世界的状态分别是怎样的。

——此前是黑暗、浑浊、迷茫的混沌状态,像一个臭鸡蛋一样(因为好的鸡蛋清

和黄是分明的);此后是天高地厚,“清”空万里,土地坚实。

3.再根据课文比较盘古死亡前后世界的状态分别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死前世界天高地迥,寂寥无声,死气沉沉,毫无生机;死后世界日月当空,星汉灿烂,高峰入云,江河澎湃,风云变幻,雷霆万钧,草木茂盛,矿藏丰富,黎民繁衍,生机勃勃。

4.以上比较之后,你心底涌起的感情是怎样的?

——对盘古的敬佩和感激。敬佩他的神力和献身精神;感激他的创世之功,化育 了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

5.举例说明文中你最欣赏的夸张或想象的描写。

——“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

”“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这些语句把盘古与天地比较,夸张地突

出其身躯高大无比,极写盘古超凡的智慧和力量。文中将创世之功归于巨人盘古,体现了先民对人类自身智慧和力量的歌颂。古史把他出生的时代称做“开天辟

地”。

——第二段的想象描写将人自身器官的特点与自然万物的特点相照应,既神奇又

合理。

6.概括本则神话的主题。

——盘古开天地的故事,是古人对宇宙起源的探索,对人类始祖的神化,它体现

出中华民族向往光明,为造福人类社会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五、知识拓展,导出新课内容

课前我们提到了我国古代神话中的另外一位造物主就是女娲。

据《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义》:“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

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也就是说,开天辟地刚

完成时,地上没有人,女娲便用黄土加水和泥做人,由于地太广阔,一个一个地

做人太慢了,于是女娲把绳放入泥中,然后把绳子举起来,绳子上的泥分散甩出

去,就成为许许多多的人。在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女娲用泥土造人的美妙神话故事的几百年之后,上帝造人和其他的神造人的说法才随各自的宗教传入我国,上帝

造人和其他的神造人自然不是真实存在的事实,都同女娲造人一样是由人创造出

来的神话故事。在我国古代神话中女娲不但是一位造物主,而且还是一位救世主,请看课文《女

娲补天》。

六、朗读课文,研究如下词语的含义

四极 九州 天不兼覆 地不周载

颛民 鸷鸟 攫 鳌 淫水 涸 狡虫

七、试将本则神话划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往古之时——攫老弱。)这一层是故事的开端,渲染弥天大灾,交

代女娲补天的背景。第二层(于是——止淫水。)这一层是故事的发展和高潮,写女娲补天平灾。第三层(苍天补——颛民生。)这一层是故事的结局,写灾后

天下太平。

八、体会女娲的形象及塑造手法

1.第一层渲染弥天大灾的作用是什么?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越是灾难深重人类濒于生存绝境,越能突显女娲的勇敢无畏,拯救世界的神

力和功德。本段描写对女娲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铺垫和反衬的作用。对偶。

2.找出第二层的八个动词,说说这些动词对塑造女娲形象的作用。

——“炼” “断”“杀”“积”,写出强烈的责任心、救民犯险的精神和勇敢果

决、大无畏的英雄形象。“补”“立”“济”“止”,写她从容不迫,有条不紊,救世平灾。

3.第三层语言有何特点?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六个整齐划一的主谓短语构成一组排比句,照应上文极写天下太平,展示了

伟大女神为人类生存创造的升平世界,进一步颂扬女娲的伟大功绩。

4.概括本则神话的主题。——歌颂伟大女神整治天地,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类,使民生得以安居乐业,繁衍生息的丰功伟绩。艺术地表现出女性在远古社会劳动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社会生活里的伟大贡献,是中华民族勇敢、善良、勤劳、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的赞歌。

九、总结

如果说盘古开天辟地让我们领略的是雄壮美的话,那么他最终的结局则让我们感

受到一种悲壮与深沉的美。盘古这个创世英雄也以其彻底的献身精神将这种美深

入到后人心中,而女娲则展现了她特有的女性的魅力,那种敢于与天地奋战的雄

伟气魄更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十、布置作业

1.自己创作一则神话故事,字数不限。

2.预习其他几则神话。惜缘

第二篇:Unit1_第1课时教学设计

Unit1 My day 第1课时教学设计

第1课时:A Let’s try.Let's talk.一、教材分析

这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Let’s try为与本课主题相关的听力练习。Let’s talk为交际对话,通过Zhang Peng询问Pedro在西班牙的作息时间来学习如何询问别人的作息时间并作答。

二、教学目标

1.能听懂对话,能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并按意群朗读对话。

2.能够在情景中运用句型“When do you(usually)…?”询问他人的作息时间作答。3.能够在语境中理解新词“late”, “when”, “after”, “start”, “usually”, “Spain” , “eat dinner”的意思,并能正确发音。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在情景中运用句型“When do you(usually)...?”询问他人的作息时间作答。2.难点:单词“usually”表示的频率及其用法;“at +时间点”表示“在某个具体的时间点”。(此难点为预设难点,教师可根据班里实际情况调整)

四、教学评价

1.通过仿读课文及分角色朗读能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来表演课文中对话。(检测目标1的达成情况)

2.通过Role-play及“Pairwork”能运用重点句型。(检测目标2的达成情况)3.通过教师创设的语境及仿读课文来理解新词的意思并正确发音。(检测目标3的达成情况)

五、教学过程 Step 1: Warm-up 1.教师在上课前播放四年级下册Unit 1 B Let’s sing歌曲“Our school”,让学生进入到英语学习的氛围中。

2.教师欢迎学生返校,师生相互问候。

3.教师播放四年级下册Unit 2 B Let’s sing歌曲“It’s twelve o’clock”,学生跟唱,活跃气氛。

4.教师出示钟表,钟表时间分别为:6:30、7:30、12:00、4:00、9:00,师生用

/ 15

四下学过的What time is it? It’s ….It’s time to ….对话。Step 2:Presentation 1.Let’s try.(1)教师介绍听力任务。

(2)第一次播放教学录音,学生根据录音内容给正确的图片打钩。(3)教师第二次播放教学录音,师生一起核对答案。2.Let’s talk.(1)教师在课件上出示本部分的情境图并介绍情境图内容。

(2)教师播放A Let’s talk课文录音,学生边听录音,边画出生词,然后回答问题:Where is Pedro from?(如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出示西班牙国旗,给予提醒。学生可以用用汉语回答。)

(3)教师通过与学生对话,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新词when, after, start, usually, late.如:

教师:What time is it now? 学生:It’s…

教师: If we want to know the time, we can also ask: “When is it?”.Now please answer my question again.When is it? 学生:It’s… 教师:When do we begin our class? 学生:….教师:Yes, we start our class at....What class do you have after 9:00? 学生:We have … after 9:00.教师:When do we usually have English class on Mondays? 学生:….(教师重读“usually”,提醒学生“usually”表示的频率及用法)教师:Who is late for our English class today? 学生:….(4)教师在课件上出示新词,学生跟录音读。(5)教师再次播放课文动画,学生跟着读。

(6)教师再次播放课文动画,学生听完录音后回答问题: ① When does Pedro finish class in the morning? ② When does Pedro go back to school after lunch? ③ When does Pedro usually eat dinner in Spain? Answers:

/ 15

① At 1 o’clock.② At 2:30.③ Usually at 9:30 or 10 o’clock.(7)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逐句仿读。(提醒学生在跟读的过程中注意模仿录音中的语音、语调)Step 3:Practice 1.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教师可挑学生上台表演对话。2.Role-play.(1)请两位学生站起来,一位学生扮演访问者,一位扮演出租车司机,示范读对话。

(2)学生同桌合作,根据图片提示,替换对话中的关键短语,编新对话,并尝试表演新对话。

(3)请两三对学生上台,戴上头饰,表演新对话。

(4)问答接龙:教师把班里学生分成若干组,A问B “When do you(usually)…?”,B回答后问C,C回答后问D。依次类推,循环进行问答练习。最先完成任务的小组获胜。

教师可提供参考词汇:get up, go to school, go to bed, have breakfast, have lunch, have dinner, have English class, have Chinese class…

3.Pairwork: 教师让学生列出一张自己的作息时间表(包括起床、吃饭、上各种课、回家、看电视、睡觉),同桌两人就彼此的时间表进行对话。参考句型:When do you(usually)…? I(usually)… at … o’clock.Step 4: Summary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重点句型,鼓励学生提出问题。Step 5: Homework 1.按照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对话。

2.运用句型“When do you(usually)…? I(usually)… at … o’clock.”和你的朋友一起根据彼此的作息时间对话。3.预习A Let’s learn中的单词。

/ 15

Unit1 第2课时教学设计

A Let’s learn.Ask and write.一、教学目标

1.能听、说、读、写单词“exercise”和动词短语“eat breakfast”, “do morning exercises”, “have...class”, “play sports”, “eat dinner”; 能听、说、认读单词“a.m.”, “p.m.”。

2.能运用句型“When do you...? I … at … a.m./p.m../At … o’clock.” 询问别人的作息时间并回答。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听、说、读、写四会单词和动词短语。

2.难点:exercise的发音;“a.m.”和“p.m.”的含义和运用。(此难点为预设难点,教师可根据班里实际情况调整)

三、教学评价

1.通过动作、游戏“唱反调”和“I say you do”来让学生听、说、读、写单词。(检测目标1的达成情况)

2.通过创设情境及“Ask and write.”来运用重点句型。(检测目标2的达成情况)

四、教学过程 Step 1: Warm-up 1.师生相互问候。

2.教师在课件上呈现大量已经学过的动词短语,让学生快速认读。如: get up, go to school, go to bed, watch TV, read books, play computer games, clean the bedroom, listen to music, do homework, sweep the floor,...教师说短语,学生做动作;教师做动作,学生说短语。

3.师生用上节课所学重点句型When do you(usually)…? I … at … o’clock.进行简单的对话;同桌之间用以上句型对话。Step 2:Presentation 1.呈现新短语。

(1)教师做“do morning exercises” 的动作,并问:

“What am I doing now?”学生可能会用汉语回答,教师接着说:“I am doing morning exercises.I usually do morning exercises at 7:00.When do you do morning

/ 15

exercises?”引导学生用句型 “I usually do morning exercises at.../At ….”回答; 教师可多问几名学生,让学生熟练答语; 同桌之间相互问答。

教师用同样的方法引出“eat breakfast”, “have...class”, “play sports”, “eat dinner”。(2)教师在黑板上板书do morning exercises, eat breakfast, have … class, play sports, eat dinner。师生用“唱反调”的方法巩固上面的动词短语。

规则:教师大声读短语,学生就小声读;反之,教师小声读短语,学生就大声读。(单词exercises的发音较难,教师要帮助学生多练习几遍)。2.Let’s learn.(1)教师播放A Let’s learn课文动画,学生跟着录音读动词短语和对话。(2)教师再次播放A Let’s learn课文动画,男女生分角色跟着录音读。

(3)学生同桌合作,根据情境图中的动词短语和时间,替换对话中的关键词,重新编写对话。请两三对学生上讲台表演对话(表扬表演到位的学生)。Step 3:Practice 1.游戏:I say you do.规则:教师说短语,学生做动作;教师做动作,学生猜短语。

2.教师在课件中出示情境图中出现的几个时间点:7:00 a.m.8:00 a.m.9:00 a.m.6:00 p.m.9:00 p.m.教师可先让学生猜a.m.和p.m.,然后再告知其用法。a.m.意为“上午”,p.m.意为“下午”,两者在用法上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两者都不能单独使用,要与表示时间的数字连用,且位于数字之后。②两者都不能与in the morning或in the afternoon连用,以免造成用词重复。③两者都不能与o’clock连用。如: 他早上六点起床。He gets up at 7:00 a.m.(√)He gets up at 7(o’clock)in the morning.(√)He gets up at 7 a.m.in the morning.(×)He gets up at 7 o’clock a.m.(×)3.Ask and write.(1)学生同桌互读书上的8个动词短语,说出这些动词短语的汉语意思。

/ 15

(2)学生同桌互相调查彼此的作息时间表,将时间填在横线上。(3)教师请一位学生和自己示范读对话。教师:When do you get up? 学生:….(4)学生同桌合作,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对话。Step 4: Summary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词汇和句型,鼓励学生提出问题。Step 5: Homework 1.在四线三格中正确抄写“eat breakfast”, “do morning exercises”, “have...class”, “play sports”, “eat dinner”5遍。

2.运用句型“When do you(usually)…? I(usually)… at …a.m./p.m../At… o’clock.”和你的朋友一起根据彼此的作息时间对话。

第3课时教学设计

第3课时:A Let’s spell.一、教材分析

这是本单元的第三课时。Let’sspell为语音学习,通过学习大量含有cl和pl的单

二、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听例词发音,观察例词结构中共有的字母,知道字母组合cl和pl在单词中的发音。

2.能够在练习的基础上独立拼读出单词。

三、教学过程 Step 1: Warm-up 1.师生相互问候。

2.师生用上节课多学重点句型“When do you...?I … at … a.m../At … o’clock.”进行简单问答。Step 2:Presentation Read, listen and chant.(1)依次出示本部分的图片,引出单词。

(2)在课件中出示这8个单词,播放录音,学生跟读。

/ 15

(3)请学生观察两组单词,看学生能发现什么共同点。师生一起总结:第一组单词中包含字母组合cl,第二组单词中都包含字母组合pl。

(4)播放本部分的教学录音,全班学生跟着录音读,提醒学生在跟读时要注意模仿录音中的发音,尽量做到读准音,尤其要注意发好辅音字母组合cl和pl的音。(提醒学生:字母组合cl中,“cl”发/kl/音,而字母组合pl中的两个字母则各发各的音。)

(5)教师请学生以“开火车读”读的方式练习拼读单词,教师注意学生的发音。Step 3:Practice 1.Bingo!(1)学生跟录音读单词;学生分组自读单词。class eggplant please classroom cloudy playground clever uncle

clean play clock clothes plate people player clear(2)教师任意读课本上表格中的单词,如果哪位学生发现单词组成一个横行、竖行或斜行,那么该学生就举起自己的手,并说:“Bingo!”,则该学生所在小组可加一分。

(3)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四人或六人小组内玩这个游戏。2.Choose, write and say.(1)请两位学生站起来读本部分的句子。

(2)学生用表格中的单词替换句子中的关键词,重新写句子,然后同桌相互读一读。

Step 4: Summary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cl和pl的发音,让学生说出今天所学的含有cl和pl的单词(可请一位学生先说,其他同学补充,老师及时评价)Step 5: Homework 1.正确拼读课本第6页的单词。2.预习B Let’s learn中的单词。

/ 15

Unit1 第4课时教学设计

第4课时:B Let’s try.Let's talk.一、教学目标

1.能听懂对话,能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并按意群朗读对话。

2.能够在情景中运用句型“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 I usually/often/ sometimes ….”询问并表达自己的周末活动。

3.能够在语境中理解新词“why”, “shop”, “work”, “last”, “also”, “busy” , “need” , “sound” , “go shopping”的意思,并能正确发音。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在情景中运用句型“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 I usually/often/ sometimes ….”询问并表达自己的周末活动。

2.难点:正确使用频度副词表达自己的周末活动。(此难点为预设难点,教师可根据班里实际情况调整)

三、教学评价

1.通过仿读课文及分角色朗读能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来表演课文中对话。(检测目标1的达成情况)

2.通过“句子接龙”及“Make a survey”能运用重点句型。(检测目标2的达成情况)

3.通过教师创设的语境及仿读课文来理解新词的意思并正确发音。(检测目标3的达成情况)

四、教学过程 Step 1: Warm-up 1.师生相互问候。

2.教师播放本单元歌曲“My weekend”,学生先听一遍,然后跟唱,活跃气氛。3.教师出示之前所学的一些短语动词,师生或同桌之间用所学重点句型“When do you...? I … at … a.m./p.m../At … o’clock.”对话。参考短语动词:get up, eat breakfast, do morning exercises, eat breakfast, have… class, eat lunch, play sports, eat dinner, go to bed.Step 2:Presentation 1.Let’s try.8 / 15

(1)教师引导学生看图并说出图中三个建筑物的名称:shop, library, school。(2)教师介绍听力任务。教师播放教学录音,学生根据录音内容圈出正确的图片。(3)教师再次播放教学录音,师生一起核对答案。2.Let’s talk.(1)教师出示本部分的情境图,师生一起谈论情境图内容。教师: Look at the picture.Who’re in the picture? 学生:…

教师: What’s Sarah doing? 学生:…

(2)教师播放B Let’s talk课文动画教学录音,学生听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再次播放教学录音,学生跟读。

(3)教师再次播放B Let’s talk课文动画,学生观看完后回答问题。① Why is Sarah shopping today? ② What does Sarah do on the weekend? ③ What does Sarah need? Answers:

① Her mum worked last night.So she’s shopping today.② She watches TV and plays ping-pong with her father.③ She needs a robot.(4)教师播放B Let’s talk课文录音,学生逐句仿读。(提醒学生在跟读的过程中注意模仿录音中的语音、语调)Step 3:Practice 1.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教师可挑学生上台表演对话。2.教师在课件中呈现课文中重点句型,师生运用句型 “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 I usually/often/ sometimes ….”就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简单对话;同桌之间相互问答。

(教师简单介绍频度副词:频度副词是表示与次数、频率有关的副词。我们学过的频度副词有:always, usually, often, sometimes。这四个频率副词表示的频率大小不同。如果按照百分制来计算的话,通常说来,它们所表示的频率大小为:

/ 15

always(100%)> usually(80%)>often(60%)> sometimes(40%))2.Ask the question and then pass it on.(1)学生一起读方框中的动词短语,同桌之间相互说说这些动词短语的汉语意思。

(2)学生三人一组,进行“句子接龙”游戏。教师可先挑两名学生与自己一起做这个游戏,给其他学生示范。如: 教师: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 学生1:I always watch TV.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 学生2:I sometimes go for a walk.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 教师:I often wash my clothes.3.我是小记者

六个同学为一组,一位同学扮演电视台记者,采访其他同学,了解他们的周末活动;学生轮流做小记者来采访。Step 4: Summary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重点句型,鼓励学生提出问题。Step 5: Homework 1.登陆优教同步学习网,观看课文动画,按照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对话。2.运用句型“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 I usually/often/ sometimes ….”和朋友一起根据彼此的周末活动对话。3.预习B Let’s learn中的单词。【教学反思】

Unit1 第5课时教学设计

第5课时:A Let’s learn.Do a survey.一、教学目标

1.能听、说、读、写单词“take”, “dancing”和短语“clean my room”, “go for a walk”, “go shopping”, “take a dancing class”。2.能灵活运用频度副词介绍自己的周末活动。

二、教学重难点

/ 15

1.重点:能听、说、读、写四会单词和动词短语。

2.难点:灵活运用频度副词介绍自己的周末活动。(此难点为预设难点,教师可根据班里实际情况调整)

三、教学评价

1.通过动作、游戏 “I say you do”来让学生听、说、读、写单词。(检测目标1的达成情况)

2.通过创设情境及活动“我是小记者”和“Do a survey.”来运用重点句型。(检测目标2的达成情况)

四、教学过程 Step 1: Warm-up 1.师生相互问候。

2.教师播放本单元歌曲“My weekend”,学生先听一遍,然后跟唱,活跃气氛。3.师生运用上节课所学重点句型“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 I usually/often/ sometimes ….”询问并表达自己的周末活动;同桌之间用以上句型对话。Step 2:Presentation 1.呈现新短语。

(1)教师出示打扫房间、散步、购物、上舞蹈课的图片,并分别问学生:“Do you often clean your room/go for a walk/go shopping/take a dancing class on the weekend?”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以此引出新短语。教师板书这些动词短语。

(2)教师播放单词录音,学生齐读、分男女生读、“开火车”读。(3)同桌之间用刚学的短语动词及上节课所学句型“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 I usually/often/ sometimes ….”来对话。2.Let’s learn.(1)教师播放A Let’s learn课文动画,学生跟着录音读动词短语和对话。(2)教师再次播放课文动画,学生边读边做动作。

(3)学生同桌合作,用图片上面的动词短语做替换练习,相互介绍自己的周末活动。请五六名学生起来讲述自己的周末活动。Step 3:Practice

/ 15

1.游戏:I say you do.规则:教师说短语,学生做动作;教师做动作,学生猜短语。2.Do a survey.(1)教师简单介绍频度副词:频度副词是表示与次数、频率有关的副词。我们学过的频度副词有:always, usually, often, sometimes。这四个频率副词表示的频率大小不同,通常说来,always表示100%,usually表示80% , often表 示 60 %,sometimes 表示 40 %。

(2)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表格中选出自己做某种活动的频率以及时间。(3)同桌合作,根据选择情况进行对话。如: 学生1:What do you do on Sundays? 学生2:I always go shopping on Sundays.(4)学生在四人或六人小组内进行类似的对话。如: 学生1:What do you do on Saturdays? 学生2:I always go shopping on Saturdays.学生3:I often take a dancing class on Saturdays.学生4:I sometimes clean my room on Saturdays/on Sundays/on the weekend.…

3.我是小记者

六个同学为一组,一位同学扮演电视台记者,采访其他同学,了解他们的日常活动;学生轮流做小记者来采访。Step 4: Summary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词汇和句型,鼓励学生提出问题。Step 5: Homework 1.在四线三格中正确抄写“clean my room”, “go for a walk”, “go shopping”, “take a dancing class”5遍。

2.运用句型“What do you do on …? I always/usually/often/ sometimes … on ….”和你的朋友一起根据彼此的日常活动对话。Unit1 第6课时教学设计 【内容来源】人教版pep(2013年版)五下Unit1 【主

题】My day

/ 15

【课

时】第6课时:B Read and write.Let’s check.Let’s wrap it up.一、教材分析

这是本单元的第六课时。重在复习本单元重点内容:表示日常活动的短语动词;询问并回答他人日常活动与安排。“Read and write”和“Let’s check”为以上基础知识的练习。“Let’s wrap it up.”为以前学过知识的归纳与整理。

二、教学目标

1.能够在图片和语境的帮助下读懂信件,并且能够以信件为基础,运用本单元所学重点内容。(Read and write)

2.能听、说、认读单词“play”, “letter”, “live”,“island”, “always”, “cave”, “win”和词组“go swimming”。

3.检测部分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听、说并运用本单元对话部分的主要句型,能够听、说、读、写四会单词及短语。(Let’s check.)

4.能归纳、整理学过的常见的以go, play, have, do开头的动词短语。(Let’s wrap it up.)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熟练地运用本单元所学词汇、句型进行交流。

2.难点:读懂信件并回信。(此难点为预设难点,教师可根据班里实际情况调整)

四、教学评价

1.通过图片及语境的帮助认读重点句子,并进行口头表达。(检测目标1的达成情况)

2.通过语境及教师讲解听、说、认读单词。(检测目标2的达成情况)3.通过图片复习单词;通过师生对话及分角色表演复习重点句型。(检测目标3的达成情况)

4.通过学生自主总结以go, play, have, do开头的动词短语学会归纳、整理。(检测目标4的达成情况)

五、教学过程 Step 1: Warm-up 1.师生相互问候;

2.教师播放本单元歌曲“My weekend”,学生跟唱;男女生比赛唱歌曲。

/ 15

Step 2:Presentation 1.出示本课A Let’s learn/B Let’s learn情景图片,复习单词(重点复习黑体部分的单词)。

2.通过师生问答及介绍复习重点句型。参考重点句型: When do you...? I … at … a.m./p.m../At … o’clock.What do you do on …?

I often/usually/always/sometimes ….3.教师出示两篇“Let’s talk”课文图片。带领学生一起朗读Unit1的两篇“Let’s talk”.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扮演,可以挑学生上台表演。Step 3:Practice 1.Read and write.(1)简单了解小说《鲁滨孙漂流记》

教师在课件上出示电影《鲁滨孙漂流记》中主人公在荒岛上生活的片段,引出小说《鲁滨孙漂流记》和小说中的主人公鲁滨孙及他的仆人星期五。

(2)介绍短文背景:Do you remember Robin? He is a robot.Now Robin is in a play.He is Robinson Crusoe.Here is a letter from him.Let’s read the letter and know something about his play.(3)教师播放本部分录音,学生了解信件的大致内容;教师再次播放本部分录音,学生根据录音内容,判断书上句子正(√)误(×)。Answers: ①× ②× ③√

(4)给学生五分钟时间,学生自己读信件,画出不认识的单词和词组,教师在课件上出示新单词“play”, “letter”, “live”,“island”, “always”, “cave”, “win”和词组“go swimming”,播放录音,学生跟读并稍作讲解。(5)Write a letter to Robinson.① 学生根据课本上所给的提示,给鲁滨孙写一封信,介绍自己每天经常做的事情。

/ 15

② 学生先在小组内阅读自己写的信件,然后教师请一两位小组代表阅读信件,其他学生点评。2.Let’s check.(1)在听之前,先让学生看图片,猜测听力内容。

(2)教师播放本部分录音,学生根据录音内容选出正确的图片;教师第二次播放教学录音,师生一起核对答案。

(3)Give answers about yourself.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3.Let’s wrap it up.(1)学生自己填写表格,给动词短语归类,师生一起核对答案。go: go swimming

go running

go shopping play: play sports

play ping-pong

play the pipa

play kung fu have: have class

have dinner do: do homework

do morning exercises(2)学生观察书上面自己填写的表格,在小组内讨论,看看能发现什么规律。然后师生一起总结:

go + v.-ing 表示“去做某件事”。

play+表示体育运动或乐器的单词,表示“做某项体育运动”或“玩某种乐器”。have构成的动词短语中,have可以表示多种意思,如“上„„课;吃”等。

do构成的动词短语中,do表示“做”。Step 4: Summary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单元所学的词汇和句型,鼓励学生提出问题。Step 5: Homework 1.登陆优教同步学习网,观看课文动画,能按照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表演课文对话。

2.运用Let’s talk中的重点句型与朋友对话。(基础较好学生)【教学反思】

/ 15

第三篇:《厘米》教学设计(第1课时)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例

1、例2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目标解析:

创设测量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测量中通过观察、比划、比较、测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测打好基础,并让学生在观察尺子和用尺子测量时体会到物体的长度实质上是由几个相同长度单位组成的。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尺子、课本、桌子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厘米 教师:通过昨晚的预习,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了古人是用什么作为长度单位了 学生发言

教师:大家觉得古人这种测量方法好不好? 学生:不好,因为这样子测量得出来的结果会不一样

1、认识尺

教师:为了测量方便,人们发明了标有统一的长度单位的测量工具——尺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样的尺子——厘米尺,请拿出你们的厘米尺,观察观察。学生观察自己的厘米尺。

教师:你观察到了什么?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厘米尺吗? 教师用课件出示厘米尺的放大图,同时从以下几方面来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尺。(1)刻度线。

教师:这一条一条的竖线是厘米尺的刻度线,刻度线很整齐,排列得很均匀。(2)数字。

教师:厘米尺上面还有一些数,0,1,2,3,4,5,……这里的0在尺子上表示起点和0刻度(结合课件及时强调“0”在尺子上表示起点,测量时,一般以“0”作为起点开始测量,而不是从尺的顶端开始测量)。其他的数是尺子的刻度,几就表示从0到这个数之间,有多少个长度单位(如从0到1表示一个长度单位,从0到2表示两个这样的长度单位..这些长度单位是相同的,所以每两个刻度之间的间隔是同样大的。

(3)厘米尺上标注的“厘米”或“cm”。

教师:厘米尺上的文字“厘米”表示尺子上一个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个单位在国际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示是“cm”。(4)大格,小格

教师;既然大家都认识了测量工具厘米尺,那么大家会用厘米尺量物体的长度吗?下面我们来量一下刚刚老师发下去的正方体的边长长度是多少?(3分钟)学生:进行测量

教师:大家都量完了,下面我们请几位同学起来分享一下他们的测量结果还有他们是怎样测量的。学生:举手发言

教师:说得很棒,下面老师来总结一下用厘米尺的测量方法。(教师总结用厘米尺测量物体的步骤)

教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一厘米长的呢?

学生:田字格、图钉的长、食指的宽……

教师:你们确定它们刚好一厘米吗?还是比1厘米多一点或是少一点点?

学生:比1厘米多一点或是少一点点 教师:像这样子比某个数多一点或少一点的我们在数学上把它叫做大约。

教师:现在,我们都知道怎样用厘米尺来量物体的长度了,下面大家把课本翻到第4页,做一下做一做(2分钟)学生动手测量并分享答案。

教师:PPT展示多条类型题,进行加深巩固。小结

教师: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师(概括):我们认识了尺,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了1厘米有这么长(手势比画),还学会了怎样用尺去量物体的长度。

第四篇:《土地资源》教学设计(第1课时)

《土地资源》教学设计(第1课时)

冯保年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从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中,找出我国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难利用的土地的名称,并能运用数据,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类型的构成特点。

2.能运用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和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说出我国耕地、草地、林地和难利用的土地的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观察活动,探究发现并归纳总结出我国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图表资料获取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认识和评价,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土地资源观。

2.通过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人地和谐、因地制宜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特点。2.树立正确的土地资源观。【教学难点】

如何做到因地制宜的利用我国的土地资源,树立正确的土地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景法、地图观察法、读图分析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上课就利用多媒体大屏幕示高尔夫球场的漂亮画面,吸引学生。

/ 3

讲授新课

一、土地资源的利用

(一)展示图片

从图中你能发现什么信息?学生读图思考。发现土地资源的一个特点: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承转:针对这种情况,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显得尤为重要。

(二)问题引导

我的地盘我做主:大家将如何利用A、B、C、D 四地来发展未来的事业?(友情提示:请结合各地的地形、气候及社会经济等条件考虑。)讨论交流四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引导学生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来描绘四地的未来。

引出土地利用类型山区──林地、高原──草地、平原──耕地、城市──建设用地、难利用土地,展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

问题引导:根据你的观察,家乡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学生交流。

阶段小结:由于自然环境等的差异人们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途径也就不同,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状况,我们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和难利用土地,耕地、林地、草地是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由土地利用类型总结出土地资源的第二个特点:土地利用类型齐全。

(三)展示地图

你能从图中发现什么信息?比一比谁发现的信息多。

学生自主读图,从“部分国家人均耕地的比较图“可以看出我国的人均耕地少;从“土地利用类型构成图”可以看出可利用草地占的比例最多,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多,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由此总结土地资源的第三个特点:比例构成不合理。

承转:我国各类土地资源构成比例不合理,那么我国的耕地、林地、草地又是如何分布的呢?

二、土地资源的分布

(一)学生自主读图:我国土地资源分布是否均匀?

阶段小结:我国土地资源的第四个特点:地区分布不均。

/ 3

(二)合作探究:我国各类土地资源是如何分布的?请结合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图、中国的地形图和中国年降水量图,说出我国各类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寻找答案,然后由学生总结归纳: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问题引导:你能尝试说明家乡土地所处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吗?我们家乡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有什么特点?启发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加深对家乡的土地资源的认识。

课堂小结

学生把土地资源分优劣两方面进行整理,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课后作业:配套P 课后调查

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身边的土地利用类型都合理吗?你发现了哪些不合理的行为?咱们自己有没有直接或间接破坏土地资源的行为?

/ 3

第五篇:《日本》教学设计(第1课时)

“基于标准的教学和评价”课堂教学设计

科目 地理 设 计 者 杨爱红 学校 薛店一初中

授课班级 七年级 学生人数 428人 课题__ _日本

(一)__________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日期 2016年

教材分析:本课教材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日本》。属于世界地理中的国家地理,是学生在学习国家地理中碰到的第一个国家,《日本》这一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学习日本,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分国地理的一般方法,且对后面的国家教学,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学情分析:同学们学完亚洲后已有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分组讨论和抢答活动等来活跃课堂气氛,寓教于乐,并且面向全体学生。本节课充分利用地图来了解日本的自然环境,锻炼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并且教师联系我国的国情分析,形成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的良好学风。教师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探究,掌握日本概况、地形和气候等自然地理方面的特征,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让学生了解一些防震常识,构建师生互动、快乐和谐的课堂氛围,采取恰当的任务学习策略,保证教学各个环节的落实和成效。学习目标:

1、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3、了解防震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防震、减灾意识。

4、培养识图、析图的能力及在地图上搜集信息的能力。教学重点: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

教学难点:了解防震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防震、减灾意识。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板画《日本轮廓简图》。

/ 4 问:同学们,你们能猜出这是哪个国家吗?它位于哪个洲?你能说说你知道的关于这个国家的事情吗?(学生自由发言,老师适当点评)

师:刚才同学们讲了不少关于日本的故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与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学习新课]

板书

一、自然地理环境

学生识图活动:同桌互助,仔细观察《日本地图》,利用已有知识自主归纳日本的位置范围、国土组成、地势地形、气候特征。

(设计目的:培养识图意识,养成从地图中提取信息的习惯。学生自主学习回答以下问题,教师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引导)

(一)位置范围

1、海陆位置:太平洋与日本海之间 → 岛国

2、纬度位置:250N~450N

(二)国土组成

1、日本的领土是由哪些岛屿组成?

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等

2、主要城市:

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北九州、长崎 练一练:

看谁能快速、准确的记忆日本的四大岛屿和主要城市(教师在板画上指一个学生答一个)

(三)地形地势

1、在日本地形图上,日本四大岛的颜色以什么为主?褐色主要分布在哪儿?绿色主要分成在哪儿?地势有何特点? 褐色在岛屿中部、绿色在岛屿四周沿海

(板书)地形:中部山地、丘陵占3/4;周边平原占1/4

地势:中高周低

2、日本最大的平原在哪儿?(关东平原)

3、日本的最高峰在哪儿?(富士山、位于本州、活火山)

4、日本位于哪2个板块之间?(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 4(板书)多火山地震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五种不同的场景,让学生结合日本地震防御措的启示,分组讨论地震时,不同场景下我们应该怎么做?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防震减灾的意识,教育学生做好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

(四)气候特征

在日本,樱花随处可见,樱花为什么能够在日本生长?

1、日本的气候类型是什么类型呢?(参见P10亚洲气候类型图)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2、为什么日本的南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北部是温带季风气候? 提示:纬度跨度大

教师小结:我们刚才通过地图,从位置范围、国土组成、地形地势、气候特征对日本这个国家进行了信息提取,相信细心的同学还会从中获得更多信息。其实,这也是我们认识一个国家的自然环境特征的基本方法。下面,我们来换个国家试一试,有信心吗? 学生活动:

1、观察《英国》地图,从以上几方面试着说说特征。(可以位置范围为例)

2、日本、英国都是岛国,哪个国家跨越的经纬度大?这对地理环境的复杂程度有影响吗?

布置作业:完成地理填充图册。板书设计 日本

一、自然地理环境

(一)位置范围

1.海陆位置:太平洋与日本海之间 → 岛国 2.纬度位置:250N~450N

(二)国土组成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等

(三)地形地势

中部:山地、丘陵占3/4;

/ 4

周边:平原占1/4

中高周低

(四)气候特征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 4

下载《古代神话六则》第1课时 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代神话六则》第1课时 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杠杆”教学设计(第1课时)

    “杠杆”教学设计(第1时) 【设计理念】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许多工具杠杆谈起,通过学生主动观察、分析、猜想、探究,从而得到杠杆概念及其平衡条。教学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

    第1课时 《生日》教学设计

    第1课时《生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P83-84 教学目标: 1、 通过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2、 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

    教学设计1:早(第1课时)

    第4课《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3.通过课文语言材料,体会并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

    Unit1__第1课时教学设计

    Unit1 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听、说、读、写词汇:clock, wall, come in, sit down, be late和play computer games。 2. 同桌合作或者小组合作,能用句型What time is......

    《土地资源》教学设计(第1课时)

    《土地资源》教学设计(第1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从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中,找出我国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难利用的土地的名称,并能运用数据,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类型的......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第1课时)

    第八课 掩耳盗铃(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喻、猜、掩、盗”的读法、写法及用法。认读生字“咣”。 2.掌握重点词语“难免、猜、一举两得、吊”的读法、写法及用法......

    Unit1_第1课时教学设计

    Unit1 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能用所学词语和句子谈论家族成员。 2. 能听懂并会用Who is/are…? He is/They are…句型进行问答对话。 3. 让学生初步了解中西方文......

    《西亚》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西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执教:大崇中心学校向润芳时间:2017年4月6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确西亚地处“五海三洲之地”的重要地理位置,说出西亚主要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