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直面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十大误区
直面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十大误区 面对方兴未艾的新课程改革,很多生物教师不断地优化生物课堂教学方法,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由于应试教育影响根深蒂固,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到位,有的教师依然留恋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把传统教法和现代教法完全独立;或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过于追求形式;或是教师观念难转变,角色定位模糊不清等等,使生物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许多误区,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发现并矫正,将会后患无穷,制约着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
生物课堂教中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可以把一般教学手段无法表现的内容开发为不仅包括文、图形、声音、动画和录像的教学课件,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大量的教学资料,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多角度、多方位地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在新课程教学中,许多教师认为不用课件不足以体现出新来。课题用课件播放,教学过程用课件展示,作业、训练题用课件是显示,甚至训练推演的结果,生物标本或模型制作成图片放在课件中。有的课件用艳丽的色彩刺激学生的眼球,师生互动退居次要地位;还有极个别的教师使用教学课件,可能是为了展示制作者的高超水平,在所展示对象的周围制几个不停闪动的小动画,不时播放与所学内容无关的精美图画或动人音乐。这样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一个无关的过渡,都挖空心思地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处心积虑地把课本内容以声、像、动画等形式展示给学生。在追求课堂气氛的同时,往往顾此失彼,喧宾夺主,扰乱了学生的思维,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淡化了文本研读,冲淡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师生、生生对话消退了,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削弱了。
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首先是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确定该不该用课件,应该在哪个环节上使用;其次使用课件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生理、心理卫生的要求;第三是课件制作要简洁明了,注意教学课件的科学性、艺术性;第四是多媒体课件不能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如生物简笔画、模型、挂图,精心设计的板书,这些教学方法更直观、生动,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
二、课堂提问缺乏针对性
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设置疑难,能自始至终激起学生学习旺盛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利于教师反馈学生学习情况,便于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问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表现为盲目提问,人为地给学生认知制造障碍,备课时缺乏提问环节的设计,形成“满堂问”,学生感到疲倦,失去学习的兴趣,影响学生的思维;含糊提问,教师提出问题的语言含糊,词不达意,学生感到盲然,搞不清题意;平淡提问,提问平铺直叙,没有趣味性,对概念的简单复述,引不起学生足够的注意,调动不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逐渐使学生思维僵化;突然提问,提问题一步到位,既大又难,高不可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思维僵滞;追逐提问,问题一提出就让学生站立回答,没有思考时间,有的甚至先让学生站起来一个个问题“连珠炮”似地步步紧追,显然违背学生的认识规律。
教学就是不断引导学生生疑,解疑的过程。高明的提问应当“在不疑处设疑”,抓住问题的本质,符合创设问题的原则。(1)设计问题精心构思,问题少而精,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体现教学重难点,反映教材和课标对教学的要求。(2)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通过努力探索能得出正确的解释,难易适中,问题有梯度、宽度和深度。对难度较大问题的设置,解决采取“铺”垫递进式,“化整为零”,先易后难,让学生始终感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保持活跃的思维,主动积极地学习。(3)创设问题按教学知识的发展过程,循序渐进,涉及的知识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接近到“最近发展区”,把握住问题的程序性和实质的显示度。程序过细,问题的关节过于显露,引不起争议,不利于思维的开展;程序过粗,隐含条件太多,学生不易抓住要点,会使讨论无法深刻进行或只作肤浅的理解。(4)设计的问题要力争开阔、新鲜,给学生带来意外的惊喜,激发他们的求知欲。(5)教师提问语言准确,亲切和蔼,尽可地运用生物学科术语。提出的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空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时间。
三、分组学习无实效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进行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探究,并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结论,独自解决不了的问题才有必要提交小组讨论,并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解决问题。然而一些教师缺乏理论基础和新的理念支持,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盲目追随和形式主义的尴尬局面。主要表现有:一是每一堂课都应该使用探究的方法,生搬硬套,不管时机是否成熟,不管问题是否值得研究,教师都给学生讨论,使探究教学内容无实效。二是要体现课改理念,不少教师认为不能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由学生自己经过“探究”来得出答案,尽量让学生自由探究,花费较多的时间为代价,同样是违背课改的精神理念。三是追求合作效果,经常是老师提出问题后,马上让学生分成几个组讨论(要求每个小组都有记录员,负责记录整理讨论的意见要点),认为学生在动手操作就是在探究,于是学生热热闹闹了一阵子,多数人迁就少数人的看法和做法,先做完的同学随意玩耍,不守纪律,而后动手的学生手忙脚乱,各组记录员开始分别表达意见,最后是教师统一大家的认识。四是交流时间由教师控制。不少教师对学生进行探究的时间很短,根本达不到探究的目的,教师在无形中控制着学生,致使其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被扼制。五是选题随意,缺乏研究,不少教师对选题不够重视,课前没有认真准备,对教学内容和学生个体缺乏深入研究,课堂教学中探讨性问题的提出显得很随意,甚至出现了学生想学什么教师就教什么,但有些问题不宜在课堂内进行探究,不应随心所然。
探究式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但不是万能的,不能滥用。首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明确探究的主题。精心设计有价值的探究问题。其次是学习内容较多,单凭个人的努力很难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的,操作难度较大,实行相互交流与讨论。第三在分组活动前慎重确定组员,力求避免随意性,分组以中等生为基准,综合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性格及平时成绩等因素,明确组长职责,注意课堂氛围的驾驭能力。让每一位学生能够真正地动起来,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探究问题,充分让学生交流及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既要肯定答案,但对错误的回答必须预以矫正。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第四教学应力图把知识的传授与探究的过程结合起来,教师必须做到在生物学核心概念及原理的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发展两者之间保持合理平衡。对于有些问题让学生研读文本,能够直接给出答案的就直接讲解。
四、公开课表演作秀
教学贵在得法,不应有整齐划一的教学范式,否则就会陷入千人一面的尴尬局面。然而,不少生物公开课、观摩课在课堂上让人眼花缭乱,矫揉造作,装腔作势,让人觉得不像上生物课倒像在表演。表现为现代化手段一齐上阵,音乐悠悠扬扬,画面花花绿绿,唱歌、戏剧、小品、配乐朗诵,法庭辩论异彩纷呈,“演员”在台上拼命煽情,从布置提问,学生回答到师生互动环环相扣,有板有眼,可以说是无衣无缝,浑然一体。听课者“大开眼界”,“大饱耳福”,如置身剧场,但生物课本身如何,却又如坠五里雾中,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实际上不少教师的观摩课等,教学设计活动都是为装潢门面,或为展示自己表演才能,或以新奇的形式取悦现场听课的教师等,活动已经脱离文本和正常的教学内容,成为课堂的“游离成分”,偏离课堂教学的目标。但在“热闹”之后,我们不禁要问,我们这是在看戏呢?还是在上观摩课?学生是在演戏呢还是在学知识?这样算是学生探究吗?知识点能落实吗?学生能从中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吗?难道这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简直是哗众取宠,卖弄花枪,玩弄花拳绣腿。
教师无论是上公开课还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有效,适切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切学生发展的需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敢于整合学科知识,充分发挥集体教师的智慧。每节课的内容根据“三维”目标确定教法,深研教材,广博知识,精心备课,精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要务实,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既遵循教案设计,又跳出设计方案,把生物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精心组织教学,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首席者”的地位;教学过程中多一些“原生态”,关注生命课堂的质量和水平,展示自己的教学特点和风格;对学生的提问及问答解答要及时进行评价,指出错误的答案,及时矫正不明确的地方。
五、课堂教学滥用赏识
赏识教育有助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形成个性化结论。然而,有些教师却滥用赏识教育,一堂课中常挂在教师嘴边的就是“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真聪明”,“你将来就是中国的托尔斯泰”,“这个学生将来的成就要超过牛顿”等等。不错,新课程提倡学生追求思维的创新,个性化的独特体验和发现。然而,一些教师都曲解了这一理念,对学生的所有认识和见解,甚至是完全错误的结论,也完全持肯定的态度,并且大加赞誉。这样做,显得老师的“赞誉”用得太滥,很虚伪,易被学生识破,不能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同时容易给学生以误导,难以认识到存在的不足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产生骄傲自满的心态,影响其学生的发展。
六、教师上课满堂游动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许多教师能主动走下讲台,在来回游动状态中开展课堂教学,这是一种可喜的进步。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部分老师的做法也值得关注,一堂课中教师几乎不登讲台,而在台下不停地来回穿插游动,前后左右方向莫辨,其中还伴随着大量的动作和表情,使学生的眼球不得不随老师,精力很难集中。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老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在讲台,但是讲台是学生学习最容易关注,最易于聚集精力的地方,关键问题,难点问题,教师最好还是站在讲台讲解效果更理想。台下“游动”也是必要的,游动能真正组织并参与学生的讨论,并与学生平等对话和合作互动,高质量地开展教学活动。
七、教师上课随心所欲
上好每一节课功夫在课前的准备,研究教材,解读课标,剖析学生等。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有不少教师没有成熟的教学设计,课程目标不清楚,课堂教学层次不清楚,师生、生生之间的活动和对话,讨论缺乏明确的话题,课堂时间没有明确划分,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活动没有进行科学有效地引导和控制,全由学生的兴趣牵引,又没有对学生的课堂活动进行总体归纳和评价,就在下课的铃声响后匆匆结束。一堂课到底完成了怎样的教学目标不清楚,学生有哪些收获不清楚,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不知道。更有甚者课前从不搞教学设计,上课想讲什么就讲什么,眉毛胡子一把抓,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上课随心所欲,跟着感觉走。为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教师专业技能的学习,领会课改理念精神,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本领;加强教学常规检查,坚决杜绝无教案上课,应该精心准备,提高课堂教学技艺,做务实的课改推动者。
八、课堂教学“放羊式”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有的教师认为要把教学的舞台全部交给学生,自己不自觉地由教学“中心”走向教学“边缘”,甚至退出教学舞台当“观众”,沦为“放羊式”教学。其实教学是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教学理论修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过程。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发展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在教学中,学生如何真正成为主体,学生怎样真正实现主体参与,在某种意义上讲,不仅仅取决于把舞台让给学生,还在于教师如何成功地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实现的主要经历,参与意识的产生过程,自主学习的启动过程,积极探索与发现的过程。学生通过这些过程实现着主体性,一次又一次的重构与发展。在教学中能够紧紧抓住这些过程,认真研究这一过程的基本规律,并按规程办事,努力实现学生主体的真正参与和发展。
九、课堂教学缺乏个性
有的教师不顾自身的特点,一味采用“拿来主义”,课堂教学缺乏个性的张扬。主要表现为生搬硬套,生吞活剥,千课一面,千篇一律,死守一个模式,不会变通,直接从教辅书或通过网络“克隆”他人的劳动成果,或是听了名师的课后,便如获圣宝,不论自己教什么内容,全部照抄照搬,名师的套路或是别人推崇什么,就迷信什么,完全扔掉自己。一提教学改革,就彻底否定传统教法;或课堂教学中死守教案,从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对学生真实的有价值的问题置之不理,对学生有创意的认识随意否定,使学生必须按照自己的思路走等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根据自身的特点、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的价值,科学地设计教学预案。上课时从预案出发,又不死守预案,依据预案,又能灵活地运用预案,充分尊重学生提出有价值有创意的学科问题,及时进行探讨学习。同时对于名师的优秀成果采取借鉴的办法,吸纳有用的知识,充实自己的教学,提升教学艺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探索适合自己的有用的教学模式。
十、过分淡化课堂中的知识讲授
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着力提倡愉快学习,把课堂变成乐园的育人学习理念。然而,你号召自主学习,我就一字不讲,撒手不管,让学生自学;你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我就绝不强迫他们,学到哪里是哪里,收获多少算多少;你提倡让学生乐学,我就使比赛、小品、朗诵、音乐、媒体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课堂热热闹闹,学生欢声笑语。其实,学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发展中起引导作用,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取最大的效益。教师做到传统教法与现代教法的有机结合。新课改并不是完全摒弃讲授法,因为讲授法中教师精彩的描绘,缜密的分析论证,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以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学习,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释放,有利于突破重点,破译难点,较好地把握教学的广度、梯度和深度,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帮助学生疏理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有效地驾驭课堂教学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袁丁:试论研究性学习中的七个误区.中学生物教学.2002(10):7-8
[2]杜颖武: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误区.中学生物教学.1997(5):10
[3]周初霞:走出课堂提问的误区.生物学教学.2006(31)2:11-12.[4]唐国华:警惕新课程实践中的“七误区”.中学生物教学.2005(3):5-6.
第二篇:标点符号使用中的十大误区
标点符号使用中的十大误区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这一考点已经有五年未列入全国高考语文考试范围,高中教师也在有意无意之间淡化了对标点符号的教学。所以,2(X)4年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再度将此考点列入考试范围,着实让广大考生感到措手不及。为帮助广大考生有针对性地做好对这一考点的复习工作,笔者将1990-1998年的全国高考试卷和各地模拟试卷中的此类试题进行了有机的整合,梳理出了标点符号使用中的十大误区:
一、概数中间加顿号。
邻近两个数字连用表示概数,中间不能加顿号。
如:(1)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199 全国高考题)该句中“三四里”是一个概数,表示大概距离,“三”和“四”之间不应该加顿号。所以,该项中“三” 和“四”之间的顿号应删去。
二、非疑问句用问号。
有些句子虽含有疑问词,但整个句子表达的是陈述语气,句末就应该用句号,而不应用问号。如:
(2)要在城西修建立交桥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非常关心这座立交桥怎么建?那里的近千株树木
将怎么办?(1994年全国高考题)-该句中虽含有两个疑问词“怎么”,但都在谓语动词“关心”的统领之下,整个句子表达的并不是疑问语气,而是陈述语气。所以,该句第一处问号应改用逗号,第二处问号应改用句号。
三、选择问旬用多个问号。选择问句虽然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择项,但仍然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因而只能在句末用一个问号,句中各项之间应用逗号。如:
(3)今天去呢?还是明天去呢?我实在拿不定主意。(1993年全国高考题)“今天„„明天去呢?”是一个选择问句,所以只能在句末用一个问号,分句“今天去呢”后面应该改用逗号。
四、“某某说”后标点不明。
“某某说”引领直接引语时,放在引用话之前,后面用冒号;放在引用话之间,后面用逗号;放在引用话之后,后面用句号。如:
(4)“我是来工作的,不是来休息的。”白求恩大夫说:“我要立刻做手术。”
该句“白求恩大夫说”放在引用话之间,后面应改用逗号。
五、倒装成分之间用旬末点号。
倒装句虽然有句子成分的倒置,但仍然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因而全句只能用
一个句末点号,倒装成分之间应用逗号。如:(5)怎么了?你。
(6)荷塘四周,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7)我们的祖国正高速度地向前跃进!沿着前进的道路。
(5)句是主谓倒装句,问号应置于句末,前置谓语“怎么了”之后应改用逗号。(6)句是定语后置句,只能在句末用一个句号,后置定语“蓊蓊郁郁的”之前应改用逗号。(7)句是状语后置句,感叹号应置于句末,后置状语“沿着前进的道路”之前应改用逗号。
六、标点与功能相同的文字并用。
1.略号与“等”“等等”并用。省略号和“等”“等等”都可表示列举的省略,但两者不能同时使用。
如:(8)一起去的有十七八个人,有我姐姐、表哥、表妹、同学„„等。(1993年上海高考题)该句就犯了省略号和“等”同时使用的错误,应将省略号或“等”删去。2.破折号与“即”“就是”等词语并用。破折号和“即”“就是”等词语都可表示解释说明,但两者不能同时使用。如:
(9)船上的人告诉他船所经过的海槽——就是“中外之界”。
该句就犯了破折号与“就是”同时使用的错误,应将破折号删去。
七、标点功用混淆。
每一种标点都有其独特的功用,如果混淆了它们各自的功用,就会导致使用的错误。如:
(10)他从报上看到某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文化》编委会联合主办《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习班》的招生启事,立刻写信去报名。(1995年全国高考题)(1、1)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者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1995年全国高考题)(10)句混淆了书名号与引号的功用,该句中“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习班”不是书名、篇名和报刊名,而是一个需要指出的机构的专名,所以不应该用书名号,而应该改用引号。(11)句混淆了分号与冒号的功用,该句中“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与前文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对前面分述的总结,所以不应该用分号,而应该改用冒号。
八、加引范围不清。
使用引号,首先必须搞清加引的范围,既不能多引,也不能少引。如:(12)耿大妈对儿子说:“大成,见人该问好就问好,该行礼就行礼,别给人笑话,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嘛’。”(1994年全国高考题)(13)当太阳完全被月亮的身影遮住时,与神女般若隐若现的“海尔一波普”彗星相比,清晰的水星亮晶晶地伴在被遮黑的大阳旁边,金星、木星也同时出现于天宇。(1997年全国高考题)(12)句犯了多引的错误,“俗话”的内容仅为“礼多人不怪”,不含“嘛”,所以“嘛”字应从单引号中拿出来。(13)句犯了少引的毛病,“海尔一波普彗星”是一个完整的专名,如果加引号,应将其整体引起来,而不应只引“海尔一波普”。
九、停顿长短不当。
点号可根据其表示停顿的长短分为不同的级:句号>问号,感叹号>分号>逗号>顿号。一个句子内部用上了不同级的几种点号,就可以清楚地显示出其表意的层次来。如果停顿的长短不当,就会破坏句子内部的层次。如:14)我校是x x x捐资百万美元,跨省办起的三所外语培训学校之一,有自己的教学楼,图书馆,教学设备及教师队伍。(1996年全国高考题)(15)今年春季,这个省的沿海地区要完成3700万平方的河堤加高和河口截流改道工程,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1997年全国高考题)(14)句中“教学楼”“图书馆”“教学设备”是动词“有”的并列宾语,而且又无层次上的区别,所以三者之间的两个逗号都应改为顿号。(15)句中“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不是句内成分并列,而是三个分句并列,所以三者之间不应该用顿号,而应该改用逗号。再如例(13),“太阳旁边”后的逗号应改为分号,表示前后两层并列,分述水星和金星、木星的状态。
十、标号与点号错位。1.引号与句末点号的位置。(1)引文独立成句,意思又完整,句末点号放在引号里面。(2)引文不完整或引文作为自己话的一部分,句末点号(问号、感叹号除外)放在引号外面。如:
(1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①—⑤五个标号处的正确的标点符号是(1991年全国高考题)恩格斯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①毛泽东同志也强调过,讲话、写文章“都应当简明扼要②我国历代作家常以“意则期多,字则唯少③作为写文章的准则,力求“句句无余字,篇中无长语④(姜夔《白石诗话》)标号①前的句子是对恩格斯的话的完整引述,所以句号应放在引号里面,据此可排除A、C两项。标号②④前的句子已作为引用者自己话的一部分,所以句号应放在引号外面,据此可排除D项。所以,该题的正确答案为B项。
2,括号与点号的位置。(1)括号里的话是注释词语的,这种括号叫句内括号。被句内括号注释的 语句,它的后边如果要用点号,点号应放在括号之后。
(2)括号里的话是注释整个句子的,这种括号叫句外括号。句外括号应放在句末的点号之后。如:例(16)中,括号里“姜夔《白石诗话》”是注释句中成分“句句无余字,篇中无长语”的,是句内括号,所以句末点号应放在括号之后,C项将句末点号放在括号之前就犯了错位的错误。再如:17)他培育了许多香花,喂养和训练了许多小动物(他后来还曾照顾动物园里一条没有母虎的乳虎,每天一匙一匙地用牛奶喂它)。该句中,括号里的话是注释整个句子的,是句外括号,所以应将它放在句末的点号之后,而不应放在句末点号之前。
上述十大误区既是考生答题的易错点,也是高考考查的热点。相信本文能为广大考生准确而快捷地识别命题人设计的错项提供一点有益的借鉴。
第三篇:家庭教育中的十大误区之二
家庭教育中的十大误区之二----早期教育冷思考
近年来,年轻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这本来是好现象,然而,由于家长在孩子早期教育方面存在很大的盲目性,缺乏科学性、合理性,使早期教育步入了误区。有些孩子每天的作息被安排得满满的,刚从幼儿园回来,又要去上钢琴班,英语班......晚上临睡还少不了督促他背几句古诗,把孩子过早拉到了书本前,接受严格的教育训练。父母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超前教育和训练,其愿望是想让孩子将来在进入小学以后的学习起点比别人高,能在学习竞争中占有优势。其实,自然永远都有着自己的规则,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孩子的成长、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同样如此,有着自己的发展规律。儿童的成长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机制制约的,人为地任意提前训练,反而会给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负担,从此可能失去对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现在许多家长们普遍把学前教育简单地理解为认识多少字、会算多少题。这种教育完全违背了孩子心理、生理发育规律,也束缚了孩子的独立个性和造成性格畸形。我们培训中心疏导过许多上一年级的学生,其中一名男孩在一所名校就读,开学不到两个月,家长就被老师叫了无数次,说孩子特别不遵守课堂纪律,太爱表现,不管老师讲什么,他都会突然发言,不让说,他就在下面做动作出响声,以此吸引其他同学的注意力;课下对其他同学的交往总是不屑一顾,有时还会取笑别人;平时的性格自傲,自私,懒惰,喜欢表扬,不接受批评,老师为此十分头疼,劝家长为孩子转学。家长为此也十分后悔,她说儿子的聪明和见多识广人见人夸,这都得益于他们的早期教育,从孩子一出生,他们就买各种幼儿教育图书和资料,还经常上网学习各种幼教知识,在他们的精心培养下,孩子很争气,两岁就会背上百首唐诗,三岁就会做加减乘除,还读了不少书籍。和同龄孩子相比,儿子确实知道得较多,他们家人也都一直以此为荣,恰恰忽视了对孩子的思想教育,渐渐地助长了孩子的骄傲情绪。我们疏导这样的孩子都会遇到许多困难,因为孩子的性格已基本形成,习惯已成秉性,往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和长时间的过渡。还有一种类型的孩子也比较多,这类孩子多集中在富裕的家庭,家长太爱惜他们,从小就被娇惯,什么也舍不得让他们干,从小孩子就有了享受思想,久而久之,养成了他们懈惰的习惯,不爱参加集体劳动,一点小事就大哭。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两种类型的孩子近几年递增趋势凶猛。据一线教师反映,当小学开学时,每天校门口都有一些孩子死活不愿进学校,在这些孩子的心里,学习已经让他们感到没意思,他们怕进学校了。
现在很多年轻父母对早期教育误解的程度很深,认为早教就是超前教育,而学习有限的几个字、几道题、几个单词,不但不能让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很可能还会抹杀孩子的学习兴趣,这是得不偿失的。其实早期教育的目的,是在孩子发展与学习的关键期给予及时有效的教育,充分开发孩子的潜能,让孩子具备各种能力,比如身体素质、道德情操、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生活自理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具备坚韧的品质和良好的心理承受力。记得在我女儿5岁那一年夏天,我骑摩托车带她到西部山区玩儿,在蜿蜒的盘山道上车突然熄火了,原来是我一时疏忽,用完了备用箱里的油,我望着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山路心急如焚。没办法,只好让女儿帮我推车前行,回头望着女儿满头的汗水,我强忍着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怜,笑着问她:“现在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
女儿仰起小脸气喘吁吁:“是油!有了油,摩托车就能跑了。“
“孩子,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帮助’“ “帮助!?“孩子有些不理解。
“是啊!关键我们现在没有油,也不知道还要走多远才有加油站......“
正在我和孩子耐心交流的时候,一辆农用三轮车在我们旁边停下了,司机大哥问明了情况后,慷慨的帮助了我们,这件事对孩子的心灵影响很大,她从小就懂得了帮助和被帮助的重要性。现在读中学了,她是一位很善于帮助别人的女孩,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中。家长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并没有错,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片面化、绝对化。有人说“早期教育没做好,就会影响孩子一辈子“,还有人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等,这些观点都太绝对化了,所谓早期教育,绝对不是急功近利地为孩子灌输知识,将来培养出“人造神童“。人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许多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不能说哪一个阶段是最重要的,应该因人而异。人生就像一项长跑运动,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经受挫折的勇气和良好的自我更新意识,真正的学习是走进社会,容进社会的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环境,不断的自立、自尊、自强不息。为了让读者更深切认识到“任何事不能绝对化“:我的大学部分学长和中学同学都快接近四十不惑的年龄,大学同学中,8%是干部和白领(其中3人是靠父辈人际关系上去的);92%都进了工厂或单位(现一多半下岗重谋职业,其中5人当了老板还算富裕)。中学的同学中,60%在农村务农(其中十多人拥有自己的副业和特产,小日子过的好滋润);32%当老板(其中6人有工厂,有的产品早已开始挣外汇,还有几个老板做商贸生意,家底儿深不可测);8%联系不上,听说都在外地上班或做生意。
早期教育还存在其它一些误区,比如重智轻德,重视特长发展忽视全面发展,重视知识忽视能力,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重视营养保健忽视体育锻炼等。与“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当今青少年性格和能力上的弱点:学生心理素质差,难以承受挫折,生活自理能力差等。而学业上和事业上成功所必备的共同特点是:独立性强、自信、有毅力,在学习和人际交往、接触社会等方面都具有主动性,所以,这些人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环境都能如鱼得水。尽管通过早期教育的训练和灌输,孩子的智力看起来提高了,但人的社会性发展不能拔高,必须顺应年龄和心理成熟的规律。有些书面知识和技能等孩子心理成熟些再学,学习的速度会很快,但孩子童年错过一定的环境和时期是不可弥补和挽回的。
第四篇:市场调查十大误区
市场调查十大误区(叶茂中)
企业数据化地解读市场与消费者不外乎有两种途径,或者自己去了解,或者借助专业的市场调查公司。
很多企业在与市场调查公司合作的过程中,觉得好像做不做市调结论都是一样的,没有显著的成效感。
事实上市场调查这个行业是20 世纪80 年代才进入中国,整个模式从西方输入,行业思维、方法、手段并不完全适合刚刚起步但是发展迅猛的中国企业,于是屡屡造成这样的尴尬:市场调查公司觉得自己提供了国际先进水平的市场调查数据分析,而企业却感觉像是花钱听了一场几个小时的“市调秀”,没有实际作战的指导意义。
误区一:研究消费者,却远离消费者
项目确定----研究员设计研究方案----设计问卷----访问部收集数据----数据处理----数据报告----研究员做研究报告----提案。这是正常一家市场调查公司按照正规的方法和手段操作项目的流程。一切都很正规。我们从中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就是首先由研究员设计方案和问卷,然后由访问部收集数据,等数据库好了之后再由研究员开始分析数据写作报告。这样的好处就是一个研究员可以同时负责好几个研究项目,因为研究员可以利用访问部收集数据以及数据处理的这段时间设计其他项目的方案、问卷。研究员整天坐在办公室写方案、问卷、报告,看上去在研究消费者,而实际却在远离消费者。
我们很反对坐在办公室里做研究,尤其是做这一行的。想要在短短的时间内成为某一个行业的专家,甚至超越专家高度提出问题,“资料速成法”是行不通的。不深入市场进行了解,对数据怎能有感觉?整天坐在办公室里,只能是对市场的敏感度越来越低,离消费者越来越远。我们提倡泡市场,研究员与消费者进行“亲密接触”与“零距离沟通”。
不管是坐出租车,还是去旅游,我们都喜欢跟身边的陌生人交谈:问他们的爱好、平时喜欢去哪里、抽什么牌子的烟、业余时间如何安排等等。
研究员要长泡市场才有感觉,要和消费者过日子。研究员做任何一个项目,必须要到市场上亲自走访,和消费者面对面接触。拒绝整天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
误区二:和营销脱节
我们在对圣象地板进行研究时发现,消费者选择复合地板时经常会问:地板能不能承受得住重重的家具?椅子拖来拖去会不会有痕迹?万一漏水地板会不会鼓起来?能用多久?地板是不是很平整?这些问题看起来很平常,但却是消费者最关心的。这些细节为圣象广告篇的创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此后我们发展出了圣象地板的产品系列广告:
《钢球篇》、《踢踏舞篇》、《小狗篇》、《时钟篇》、《无缝篇》,很好地解答了消费者关心的问题,立体展现了圣象地板的产品特点。
奔着营销的目的,从策略的角度去做研究,我们提出“营销调研”:调研要与营销紧密结合,衡量调研的标准,就是看它能为营销带来多少实用价值。
乡谣牛奶,在我们策划前叫武帝台牛奶,河北沧州的一个地方品牌。在当地市场上,娃哈哈、乐百氏两巨头称霸。怎样才能在强手如林的市场中突出重围呢?我们对当地市场情况展开了详尽的研究。
在大量资料中,我们发现河北沧州是我国最严重的高氟区之一,其水源中含有过量的氟,严重危害了该地区人民的身体健康。而沧州人普遍都知道这个事实。这个发现引发了我们一个大胆的想法,我们的脑海里立即诞生了“乡谣降氟牛奶”这个崭新的产品概念。
事实证明,正是由于“降氟”这一独特卖点使乡谣在当地市场上迅速崛起,并带动了系列产品的销售。现在在河北,乡谣已经是十分畅销的品牌了。
如果调研不能为营销服务,我们认为您的调研肯定是浪费了,不能是为了调研而调研,结果全是一些百分比之类的数据,我们认为调研必须与市场战略紧密结合,与营销策划环环相扣,而且我们相信调研同样需要策略与创意。
误区三:热衷研究模型
“你好,我们是XXX 公司的,我们想做一次市场调查..你们有没有自己的研究模型呢,据我们了解好多调研公司都开发了自己的模型..”这是我们最近接到一个客户电话,这种情况以前也遇到过。
一些研究公司热衷于开发各种各样的研究模型,一些客户往往评价一个研究公司也看这家公司有没有自己的模型,认为有模型就是专业的,这也是一些研究公司宣传有什么模型的原因所在,希望用模型来吸引客户。但为了比模型而开发一种无意义的框框和模式无异于走火入魔。
我们坚信,仅有模型是远远不够的,围绕营销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是目的!一切都要围绕着实效营销这惟一使命!这才是使调研更具蓬勃生命力的惟一出路。
误区四:机械化式的调研程序
我们曾经做过空调的普及率调查,传统的方法是采用入户研究,但现在一些高档小区越来越难进入,导致抽样误差加大。那怎样才能得到更准确的数据呢?我们派出访问员,带个望远镜。只要看看外墙上挂着的小方块就可以了。家里有没有空调?是什么牌子?一目了然。
调研要跳出程式化的框框,不要总是戴着镣铐跳舞。
第一次使用“量表”,第一次运用投射技术,垃圾调研法的诞生,这些都是调研的大创意。编个小程序提高搜索资料的效率,打破RD、DP、FW采用项目小组制,通过一支烟、一顿饭顺利实施了访问,等等,这些也都非常有创意。
即使表述同样的数据,有创意的研究员能将其表述得非常生动,使数据有了生命,成为活生生的市场剖面图和消费形态图;而在没有创意的研究员笔下,这些数据却是僵硬的、干巴巴的、没有呼吸的。
有一次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卡车司机的生活状态。常规的方法是采用深访,询问卡车司机的生活规律、生活习性等。但我们觉得这样做太肤浅了,经过一番准备,我们的研究员和卡车司机同吃同住同行了五天,深入了解卡车司机的日常生活,获得了宝贵的一手资料,为营销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市场调研虽然有科学的程式化的步骤,但在这个动态化的过程中,任何环节都需要创意的帮助。有创意思维的调研人员,总是能十分敏感地抓住那些有价值的信息,从不让它们失
之交臂。并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个很有创意的假设,然后运用各种调研方法进一步证明这种假设是否确实存在。
我们为一个车载诊断仪器作消费者研究,发现消费者对仪器本身非常感兴趣,但购买仪器的要求却并不强烈。当然,我们通过产品测试很快掌握其原因所在。此时任务已经完成,但我们在调研中,又创造性地探求了消费者对租用这套仪器的需求,在得到消费者积极反应之后,我们又及时地调研了消费者愿意接受的租用方式和价格。整个调研工作可谓超额完成原来的计划,令客户非常满意。
而在一般情况下,市场研究公司在项目开始后,会很快地根据项目计划书做出项目预算。这样在整个项目执行过程中,基本上要严格按照这个计划和预算来进行。但是这样就会存在一些问题:有时候研究员在项目过程中发现了既定研究内容之外的问题,但由于是计划之外的问题和费用预算的关系,研究员一般也就不多此一举,这样不仅敏感性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同时也扼杀了研究员的创意积极性,对调研的实效性和实用价值就会造成较大的折损。
调研不是机械化的程式,否则发明一个可执行程式的机器人就可以了。
误区五:研究员不懂品牌,广告和策略
“看上去很专业,图表很漂亮,但是客户不需要这样的报告,要深入分析、挖掘数据,平时多看品牌、广告和营销方面的书..”这是叶总经常教导我们的话。
多年以前,我们也曾经与其他公司的研究员进行过业务合作,结果不是很理想。论市场研究,没有问题,但研究框框以外的知识却很薄弱,分析问题总象漂在水上,深入不下去。在整合营销传播时代,光懂研究是不够的,还必须懂营销,懂品牌,懂广告,更要懂策略。这样我们的报告才能真正做到务实和营销紧密结合,为企业解决问题。
误区六:未看清真相和本质
“逆向思维”。换个角度看看,假如你现在是策略决策人员,你想达到的目的是什么?你想了解的内容是什么?对照一下原来的研究内容,把那些华而不实的问题大刀阔斧砍掉吧,不要心疼,那样只能增加报告厚度。除了在调研方案设计之前就开始进行这样的思考外,还要对一些处于萌芽状的策略进行测试和研究,让策略少犯错误。
“策略性思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真相和本质总是在和你捉迷藏。我们曾在圆明园的迷宫里转来转去,云里雾里的。后来爬上附近的石头一看,里面的曲曲弯弯一目了然。做分析也一样,必须上升到策略的高度。“这个结论对企业有什么帮助?”“这个数据如何支持策略的制定?”..从策略的高度多问几个为什么,肯定大有收获。
误区七:中看不中用
有一客户讲,他们已经找了国内的多家调研公司进行过合作,总的感觉是“中看不中用”。光是数据就把人给砸晕了,哪还能理出个头绪呢?
调研报告一般有两种结局:要不一是被遗忘后渐渐放得发霉;要不一是被高效利用传来传去翻得破破烂烂。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问企业一个问题:在提案结束后研究公司有没有对调研报告进行“产品满意度”研究?或者事隔半年后他们能否再次询问企业的意见和看法?
有的企业讲,我们也请研究公司做了这方面的研究,但仍然不知道该如何运做作市场,该往哪个方向走。其实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箩筐的数据砖头对企业有什么用?无数的事件表象对企业有什么用?我们的分析能不能更高一点,更深一点,更透一点,更实效一点?能不能提供特别针对企业的“中看更中用”的报告呢?我们认为抛给客户一堆僵硬的数据是极不负责任的态度!
误区八:只做常规数据分析
不要迷失在数据里,真正有用的数据需要仔细挖掘,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是不是有什么联系?是否能通过交叉分析、回归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探索出各种变量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综合其他条件看,这种关系还存在吗?这种关系与当地的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吗?与自己的策略课题有关系吗?炼就一双睛睛火眼,深入挖掘数据,洞察本质。
误区九:一次性调研
有的企业讲:我们也很重视调研啊,可为什么总觉得把握不住消费者呢?回过来我们也要问一句:您对消费者进行了几次研究?是不是每年甚至每半年都有过一次或多次调研呢?
要想摸透消费者的心,必须不停地与其沟通,长期接触。过去相差十年才形成代沟,现在一两年就产生代沟。用两年前的数据怎么能解读今天的消费者呢?
我们经常看到McDonald、KFC、P&G等国际公司总是不断地进行调研,日积月累便形成了大量的历史数据库。而国内有些企业在跟踪研究上不太肯投入,总认为做了一次调研就对市场、消费者了解了。当然越来越把握不住消费者了。
误区十:调研是万能的有的企业往往会把市场调研想像成无所不能的。市场策略、广告创意、活动方案等等都可以通过市场调研来解决,其实不然。市场研究只是辅助决策,使决策更有把握,增加胜算的机会,我们做研究的在和客户接洽时,也不要做任何超出市场研究范围的承诺,否则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市场调查公司利用西方输入的模式,行业思维、方法、手段来做市场调查,这当然没有错。但问题是,不能完全用这种思维模式来对待中国的企业。我们要用先进的方法和手段来做市场调查,但更重要的是要用适合中国企业的思维方式。
第五篇:课堂中的十大误区
直面课堂教学中的十大误区
来源:考试吧(Exam8.com)2008-11-5 15:09:58
面对方兴未艾的新课程改革,很多教师不断地优化课堂教学方法,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由于应试教育影响根深蒂固,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到位,有的教师依然留恋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把传统教法和现代教法完全独立;或是在课堂教学中过于追求形式;或是教师观念难转变,角色定位模糊不清等等,使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许多误区,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发现并矫正,将会后患无穷,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
课堂教中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可以把一般教学手段无法表现的内容开发为不仅包括文、图形、声音、动画和录像的教学课件,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大量的教学资料,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多角度、多方位地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在新课程教学中,许多教师认为不用课件不足以体现出新来。课题用课件播放,教学过程用课件展示,作业、训练题用课件是显示,甚至训练推演的结果,生物标本或模型制作成图片放在课件中。有的课件用艳丽的色彩刺激学生的眼球,师生互动退居次要地位;还有极个别的教师使用教学课件,可能是为了展示制作者的高超水平,在所展示对象的周围制几个不停闪动的小动画,不时播放与所学内容无关的精美图画或动人音乐。这样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一个无关的过渡,都挖空心思地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处心积虑地把课本内容以声、像、动画等形式展示给学生。在追求课堂气氛的同时,往往顾此失彼,喧宾夺主,扰乱了学生的思维,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淡化了文本研读,冲淡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师生、生生对话消退了,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削弱了。
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首先是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确定该不该用课件,应该在哪个环节上使用;其次使用课件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生理、心理卫生的要求;第三是课件制作要简洁明了,注意教学课件的科学性、艺术性;第四是多媒体课件不能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如生物简笔画、模型、挂图,精心设计的板书,这些教学方法更直观、生动,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
二、课堂提问缺乏针对性
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设置疑难,能自始至终激起学生学习旺盛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利于教师反馈学生学习情况,便于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问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表现为盲目提问,人为地给学生认知制造障碍,备课时缺乏提问环节的设计,形成“满堂问”,学生感到疲倦,失去学习的兴趣,影响学生的思维;含糊提问,教师提出问题的语言含糊,词不达意,学生感到盲然,搞不清题意;平淡提问,提问平铺直叙,没有趣味性,对概念的简单复述,引不起学生足够的注意,调动不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逐渐使学生思维僵化;突然提问,提问题一步到位,既大又难,高不可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思维僵滞;追逐提问,问题一提出就让学生站立回答,没有思考时间,有的甚至先让学生站起来一个个问题“连珠炮”似地步步紧追,显然违背学生的认识规律。
教学就是不断引导学生生疑,解疑的过程。高明的提问应当“在不疑处设疑”,抓住问题的本质,符合创设问题的原则。(1)设计问题精心构思,问题少而精,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体现教学重难点,反映教材和课标对教学的要求。(2)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通过努力探索能得出正确的解释,难易适中,问题有梯度、宽度和深度。对难度较大问题的设置,解决采取“铺”垫递进式,“化整为零”,先易后难,让学生始终感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保持活跃的思维,主动积极地学习。(3)创设问题按教学知识的发展过程,循序渐进,涉及的知识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接近到“最近发展区”,把握住问题的程序性和实质的显示度。程序过细,问题的关节过于显露,引不起争议,不利于思维的开展;程序过粗,隐含条件太多,学生不易抓住要点,会使讨论无法深刻进行或只作肤浅的理解。(4)设计的问题要力争开阔、新鲜,给学生带来意外的惊喜,激发他们的求知欲。(5)教师提问语言准确,亲切和蔼,尽可地运用生物学科术语。提出的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空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时间。
三、分组学习无实效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进行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探究,并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结论,独自解决不了的问题才有必要提交小组讨论,并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解决问题。然而一些教师缺乏理论基础和新的理念支持,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盲目追随和形式主义的尴尬局面。主要表现有:一是每一堂课都应该使用探究的方法,生搬硬套,不管时机是否成熟,不管问题是否值得研究,教师都给学生讨论,使探究教学内容无实效。二是要体现课改理念,不少教师认为不能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由学生自己经过“探究”来得出答案,尽量让学生自由探究,花费较多的时间为代价,同样是违背课改的精神理念。三是追求合作效果,经常是老师提出问题后,马上让学生分成几个组讨论(要求每个小组都有记录员,负责记录整理讨论的意见要点),认为学生在动手操作就是在探究,于是学生热热闹闹了一阵子,多数人迁就少数人的看法和做法,先做完的同学随意玩耍,不守纪律,而后动手的学生手忙脚乱,各组记录员开始分别表达意见,最后是教师统一大家的认识。四是交流时间由教师控制。不少教师对学生进行探究的时间很短,根本达不到探究的目的,教师在无形中控制着学生,致使其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被扼制。五是选题随意,缺乏研究,不少教师对选题不够重视,课前没有认真准备,对教学内容和学生个体缺乏深入研究,课堂教学中探讨性问题的提出显得很随意,甚至出现了学生想学什么教师就教什么,但有些问题不宜在课堂内进行探究,不应随心所然。
探究式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但不是万能的,不能滥用。首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明确探究的主题。精心设计有价值的探究问题。其次是学习内容较多,单凭个人的努力很难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的,操作难度较大,实行相互交流与讨论。第三在分组活动前慎重确定组员,力求避免随意性,分组以中等生为基准,综合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性格及平时成绩等因素,明确组长职责,注意课堂氛围的驾驭能力。让每一位学生能够真正地动起来,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探究问题,充分让学生交流及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既要肯定答案,但对错误的回答必须预以矫正。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第四教学应力图把知识的传授与探究的过程结合起来,教师必须做到在生物学核心概念及原理的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发展两者之间保持合理平衡。对于有些问题让学生研读文本,能够直接给出答案的就直接讲解。
四、公开课表演作秀
教学贵在得法,不应有整齐划一的教学范式,否则就会陷入千人一面的尴尬局面。然而,不少生物公开课、观摩课在课堂上让人眼花缭乱,矫揉造作,装腔作势,让人觉得不像上生物课倒像在表演。表现为现代化手段一齐上阵,音乐悠悠扬扬,画面花花绿绿,唱歌、戏剧、小品、配乐朗诵,法庭辩论异彩纷呈,“演员”在台上拼命煽情,从布置提问,学生回答到师生互动环环相扣,有板有眼,可以说是无衣无缝,浑然一体。听课者“大开眼界”,“大饱耳福”,如置身剧场,但生物课本身如何,却又如坠五里雾中,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实际上不少教师的观摩课等,教学设计活动都是为装潢门面,或为展示自己表演才能,或以新奇的形式取悦现场听课的教师等,活动已经脱离文本和正常的教学内容,成为课堂的“游离成分”,偏离课堂教学的目标。但在“热闹”之后,我们不禁要问,我们这是在看戏呢?还是在上观摩课?学生是在演戏呢还是在学知识?这样算是学生探究吗?知识点能落实吗?学生能从中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吗?难道这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简直是哗众取宠,卖弄花枪,玩弄花拳绣腿。
教师无论是上公开课还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有效,适切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切学生发展的需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敢于整合学科知识,充分发挥集体教师的智慧。每节课的内容根据“三维”目标确定教法,深研教材,广博知识,精心备课,精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要务实,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既遵循教案设计,又跳出设计方案,把生物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精心组织教学,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首席者”的地位;教学过程中多一些“原生态”,关注生命课堂的质量和水平,展示自己的教学特点和风格;对学生的提问及问答解答要及时进行评价,指出错误的答案,及时矫正不明确的地方。
五、课堂教学滥用赏识
赏识教育有助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形成个性化结论。然而,有些教师却滥用赏识教育,一堂课中常挂在教师嘴边的就是“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真聪明”,“你将来就是中国的托尔斯泰”,“这个学生将来的成就要超过牛顿”等等。不错,新课程提倡学生追求思维的创新,个性化的独特体验和发现。然而,一些教师都曲解了这一理念,对学生的所有认识和见解,甚至是完全错误的结论,也完全持肯定的态度,并且大加赞誉。这样做,显得老师的“赞誉”用得太滥,很虚伪,易被学生识破,不能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同时容易给学生以误导,难以认识到存在的不足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产生骄傲自满的心态,影响其学生的发展。
六、教师上课满堂游动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许多教师能主动走下讲台,在来回游动状态中开展课堂教学,这是一种可喜的进步。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部分老师的做法也值得关注,一堂课中教师几乎不登讲台,而在台下不停地来回穿插游动,前后左右方向莫辨,其中还伴随着大量的动作和表情,使学生的眼球不得不随老师,精力很难集中。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老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在讲台,但是讲台是学生学习最容易关注,最易于聚集精力的地方,关键问题,难点问题,教师最好还是站在讲台讲解效果更理想。台下“游动”也是必要的,游动能真正组织并参与学生的讨论,并与学生平等对话和合作互动,高质量地开展教学活动。
七、教师上课随心所欲
上好每一节课功夫在课前的准备,研究教材,解读课标,剖析学生等。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有不少教师没有成熟的教学设计,课程目标不清楚,课堂教学层次不清楚,师生、生生之间的活动和对话,讨论缺乏明确的话题,课堂时间没有明确划分,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活动没有进行科学有效地引导和控制,全由学生的兴趣牵引,又没有对学生的课堂活动进行总体归纳和评价,就在下课的铃声响后匆匆结束。一堂课到底完成了怎样的教学目标不清楚,学生有哪些收获不清楚,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不知道。更有甚者课前从不搞教学设计,上课想讲什么就讲什么,眉毛胡子一把抓,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上课随心所欲,跟着感觉走。为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教师专业技能的学习,领会课改理念精神,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本领;加强教学常规检查,坚决杜绝无教案上课,应该精心准备,提高课堂教学技艺,做务实的课改推动者。
八、课堂教学“放羊式”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有的教师认为要把教学的舞台全部交给学生,自己不自觉地由教学“中心”走向教学“边缘”,甚至退出教学舞台当“观众”,沦为“放羊式”教学。其实教学是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教学理论修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过程。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发展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在教学中,学生如何真正成为主体,学生怎样真正实现主体参与,在某种意义上讲,不仅仅取决于把舞台让给学生,还在于教师如何成功地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实现的主要经历,参与意识的产生过程,自主学习的启动过程,积极探索与发现的过程。学生通过这些过程实现着主体性,一次又一次的重构与发展。在教学中能够紧紧抓住这些过程,认真研究这一过程的基本规律,并按规程办事,努力实现学生主体的真正参与和发展。
九、课堂教学缺乏个性
有的教师不顾自身的特点,一味采用“拿来主义”,课堂教学缺乏个性的张扬。主要表现为生搬硬套,生吞活剥,千课一面,千篇一律,死守一个模式,不会变通,直接从教辅书或通过网络“克隆”他人的劳动成果,或是听了名师的课后,便如获圣宝,不论自己教什么内容,全部照抄照搬,名师的套路或是别人推崇什么,就迷信什么,完全扔掉自己。一提教学改革,就彻底否定传统教法;或课堂教学中死守教案,从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对学生真实的有价值的问题置之不理,对学生有创意的认识随意否定,使学生必须按照自己的思路走等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根据自身的特点、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的价值,科学地设计教学预案。上课时从预案出发,又不死守预案,依据预案,又能灵活地运用预案,充分尊重学生提出有价值有创意的学科问题,及时进行探讨学习。同时对于名师的优秀成果采取借鉴的办法,吸纳有用的知识,充实自己的教学,提升教学艺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探索适合自己的有用的教学模式。
十、过分淡化课堂中的知识讲授
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着力提倡愉快学习,把课堂变成乐园的育人学习理念。然而,你号召自主学习,我就一字不讲,撒手不管,让学生自学;你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我就绝不强迫他们,学到哪里是哪里,收获多少算多少;你提倡让学生乐学,我就使比赛、小品、朗诵、音乐、媒体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课堂热热闹闹,学生欢声笑语。其实,学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发展中起引导作用,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取最大的效益。教师做到传统教法与现代教法的有机结合。新课改并不是完全摒弃讲授法,因为讲授法中教师精彩的描绘,缜密的分析论证,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以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学习,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释放,有利于突破重点,破译难点,较好地把握教学的广度、梯度和深度,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帮助学生疏理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有效地驾驭课堂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