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情感维度下的声乐教学策略探索
论文关键词:情感维度 声乐教学 策略
论文摘要:歌唱,是用声音表现人类感情的艺术手段,情感,是声乐艺术中的灵魂。情感覆盖了声乐教学的全过程,是教学活动成功的催化剂。教师在声乐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以情入手,以情生情”等一系列情感维度下的教学策略,增强声乐教学的效果,成功地实现声乐教学目标。
我国古代《乐记》中有过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的记载。它告诉人们: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情感的升华;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和态度;声乐认知与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同时发生,交互作用,它们共同组成了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除运用声乐技巧外,最重要的是用真实的情感准确地表达歌曲的内容,给予学生美的享受和情绪的感染,以引起师生内心的共鸣。基于此,近年来笔者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堂教学为载体,对情感维度下的声乐教学策略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以情入手,以情生情
以情入手,以情生情主要是指对声乐作品情感内涵的挖掘和理解。声乐作品中蕴藏着大量丰富的情感显性因素,教师既要成为声乐作品的欣赏者,又要做声乐作品艺术情感的传播者。首先教师应根据自己的见解和阅历,把握作品的情感脉络,并引起自己感情上的共鸣,然后才能将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认认真真备课。此外教师还要在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风格、创作手法、思想情感、乐曲高潮上多下功夫,用较准确的声音来塑造形象和表现情感。例如在教学《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这首歌曲时,把握住第一段“节奏旋律舒展”是关键,教师教唱时要情绪饱满,唱得流畅,富有强弱对比感;歌曲第二段“大跳音程及切分音”的运用是重点,教唱时要有一种悲愤控诉的情绪,注意力度的变化与音量的控制。
二、以情主导,以情激情
以情主导,以情激情主要是指声乐教师在教学中的自身情绪。在整个声乐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情绪不仅仅是快乐的,而且还是饱满和振奋的,甚至在必要情况下,带有某种程度的激情和高涨的情绪来影响和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惟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感染学生,使学生的情绪也兴奋起来,整个课堂的气氛也随之充满应有的生气和活力。例如在教唱《拾豆豆》时,教师的表情是快乐的,伴奏与旋律是跳跃的,学生的表情与演唱同样是欢快的;在教唱《摇篮曲》中,教师的表情和声音是柔和、平静、深情的,伴奏是平稳、摇曳的,学生的演唱同样是轻柔、平静、深情而祥和的。
三、以情入境,以境生情
以情入境,以境生情主要是指在范唱、伴奏和语言表述等教学过程中情感的有效运用。
首先教师富有表情的完整的范唱,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整体的音乐想象,激发他们自身拥有一条情感涌动的河流,使其在对艺术的感知和体验过程中,产生学习歌唱的欲望和兴趣。例如歌曲《黄水谣》是即兴伴奏中,第一段用长琶音型的跑动来描绘家乡的美,同时略显忧伤;对比段用三连音为一拍的柱式和弦和震音伴奏音型来表现控诉、悲愤的心情;在现段用速度较缓的琶音伴奏音型来使悲伤的心情得以延续。对歌曲伴奏的合理编配,对学生的学习与演唱、情感的抒发起到了非常良好的营造效果;再者声乐教师要善于用言语来表达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声乐课中的语言应是艺术化的语言,在对歌曲的讲解、朗诵、启发、提问等过程中运用语言、语调、语速、节奏、停顿等变化来表达情感,传情达意,感染学生,又能帮助理解、引发兴趣。例如,《牧歌》教学中可以用这样的语言感染学生:蓝蓝的天空,朵朵漂浮的白云,碧绿的草原,连绵滚动的羊群,恰似草原上斑斑如银,纯洁美丽的牧羊少女,悠长忧伤的马头琴„„这些生动且充满诗意、富有感染的语言,好象是一幅音画,把学生的思绪带入歌曲的意境之中,更好的抒发和表达歌曲的情感。
四、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歌唱应是声音与情感的有机结合,应是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用整个身心投入的歌唱,感动自己也会感动别人。基于此,针对在声乐教学中声音训练较多而情感投入不够的现状,增加了“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教学策略的实施。如歌曲《思乡曲》曲调简洁、明朗,旋律悠扬、平缓,音乐形象十分清晰完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歌曲一开始就以“近镜头”中秋月,月圆时节倍思亲,使人产生思乡的情感。演唱时要求声音悠缓、深沉。似在自言自语中道出了人物心灵深处的感受;而后由近至远,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进一步加深这种感受,在“海外万千”处,把眷恋之情推入了高峰,借助于全曲最高音,把怀乡之情全部倾泻出来;结束句“思乡”要以情至深的共鸣唱出心底的呼唤与呐喊,把海外儿女的无限思念表达得声断情还连。以借景生情、借物寄语的手法,表现海外游子思念祖国、家乡,思念亲人的心情。
五、以情导创,以创拓情
歌唱是对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在对作品的二度创作中可以培养、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唤起学习声乐的情趣和情感,启发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二度创作的第一步是对歌曲的“处理”。首先是从领会词曲的内容开始,挖掘词曲内涵和外延(词外之意,曲外之情,音外之形);再把词曲的每句的“重字要意”“感情重字”“逻辑重字”分清楚,明确每段的“小高点”的所在处,然后再把整个乐曲的高潮明确。第二步是注重歌曲中的咬字吐词,行腔归韵。民族唱法中“咬字行腔,以字求声,腔随字走,字领腔行,字为情役,字正腔圆”的歌唱语言是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和运用的。美声唱法在咬字吐词中与民间语言存在一定差距,但绝不意味该唱法只重声音而不重语言。恰恰相反,清晰的歌唱也是美声重要原则之一。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学生参与的氛围,尊重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根据问题的要求让学生开展自己的想象,大胆进行歌唱二度创作,以求走进音乐,丰富情感体验,进一步把握好歌曲的情感内涵。
歌唱,是用声音表现人类感情的艺术手段;情感,是声乐艺术中的灵魂。情感维度下声乐教学策略的探索是为了更好地完善声乐教学目标和增强声乐教学的效果,使声乐教学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得到和谐的统一和深化。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4
[2]薛良.歌唱的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0.6
[3]周大风.漫谈唱歌教学,载于《中国音乐教育》[J],2002.5月
第二篇:教学策略的多维度思考
教学策略的多维度思考[转载] 摘 要:新的课程改革在关注课程设置的同时,把关注的目光也投向了教学对象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生存状况。研究者不仅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学对象的活动,更加注意到了对教学策略的研究。由于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的特殊作用,其研究的维度可以涉及教学策略的对象、教学策略的本质、教学策略的操作和教学策略的价值等视角,从更高层次上探索教学策略对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关键词:教学策略的对象;教学策略的本质;教学策略的操作;教学策略的价值
新的课程改革在关注课程设置的同时,把关注的目光也投向了教学对象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生存状况,研究者不仅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学对象的活动,更加注意到了对活动的预设状况及其质量的考察──教学策略的研究。全方位的关注学生的发展,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及其价值,成为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一种追求,而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所以,教学策略的研究成为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实际上,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预设和实施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运用一定的教学理论,结合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去解决相关问题的谋略。我们常说“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即认为教学要有方法、有策略。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设计,也不同于教学方法,它是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推进的措施,是教学方法的理性升华,是更高层次的教学研究。从实践层面上看,教学策略既有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指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也有如何实现目标的措施、程序, 更为主要的是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对策略的理解、把握和灵敏度。
所以,教学策略需要关注教学活动中与教学对象相关的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真正体现教学策略对教学活动的谋划、引领等价值。唯此,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应该从更加广泛的维度展开,以期从更高层次上探索对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
一、教学策略的对象视角
教学策略主要针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对象,当然这里除了学生,还有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师自身。从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当他们的智力水平、认知方式、人格特征和学习与认知策略等与教师的课堂教学策略相匹配并出现良好的交互作用时,课堂教学就会显现出无穷的魅力。而这种状态的出现,就是把学生的发展情况列入策略研究视野的结果。
(一)对象视角注意对象的层次性
课堂教学中教学对象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常常提到要面向全体实施教学,而实际情形却是教师对着几个颇有灵性的同学,进行着课堂交流,一些有心眼的同学私下里嘀咕教师偏心,多数同学自认不及,认同让他人的观点指挥自己的思维,实际上在课堂中形成了仅仅只有几个同学在积极思维,而这几个同学并不能代表全体同学的学习状况的局面,如果教师长期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这样的单独交流,必然对其他同学的学习造成影响,长此以往多数同学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会变得被动、机械。学生认知程度的层次性导致其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批判性和灵活性都有不同的差异,这种差异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应用教学策略整体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尽量缩小对象间的差异。在课堂预设和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地注意到学生面对问题时思维和反映的不同切入点,层层设置不同的教学策略,引导全体学生的认知策略逐渐优化,让全体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和方式都在得到改变,进而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提高有意义学习的成分。
(二)对象视角关注策略应用中的灵活性
因为策略本身是一种事前的谋略,很难保证应用过程中对接受者具有完全的匹配性和新颖性,虽然事前设计者已经考虑到了对象的背景、相关的环境、可能出现的结果,但毕竟教学活动主要是人的思维之间的活动,设计者对策略应用过程中的问题很难完全估计到。比如,在原先认知水平下可以解决的问题,或许由于某种干扰变得困难,也可能由于某种启发而变得过于简单。教学过程是一种引导、激励学生不断成长、发展的过程,认知水平的高低、认知策略的优劣本身有一个相对的参照系,在某些方面薄弱的同学或许在另一方面方面很有优势,在某一阶段学习激情低下的同学另一阶段可能会走出低谷,所以教学策略除了准确设置还必须适时灵活地调整,既考虑整体的综合安排,又注意个体的不同情形,以较高的认可度来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对象视角重视教师因素
教师常常是教学策略的使用者或者设计者,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对教学策略考虑的成熟程度、在时间管理与课堂整体情况的管理、讲授、提问与讨论、运用教学媒体及实践、情绪控制、评价与自我监控等维度上的把握和调控水平,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程度。因此在教学策略的设计或使用中,除了考虑学生等因素,同时不可忽视教师自身的因素,这在以往的教学研究中是比较薄弱的。
作为策略的设计者,首先应该注意到,教学策略实践者的认知程度和应用水平有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的整个过程中,应该把自己的功课做足、做好,不断地思考和追求从理论及实践角度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其次,应注意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认知风格之间的差异性,并非一定是提倡要让教师去适应学生的学习风格,但教师的教学风采能否为学生所认可或欣赏,这应该引起教师的在意,甚至重视。许多优秀的教学工作者有着相当多的教学经验或案例介绍,我们不可能照搬,但认真学习和思考,有时确实会有许多的收益,教师的成长可能这里就有一个很高的节点。
二、教学策略的本质视角
作为一种谋略,教学策略实际上更着重于对学习者的心理诱导,或许也可以说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一种心智的运作。
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认为教学策略的本质意义在于按照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想学、乐学到欲罢不能的心理追求。想学,即有一种心理需求,它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部驱动力。由于年龄特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需求,让学生把学习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并坚持不断地追求,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督促。说实在的,我们以前的教学方式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并非都是十分恰当的。教师的教学策略应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时时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产生强烈的学习追求,这也是教学的一种艺术。
比如,在平时的学习生活或课堂引入中,经常给学生推荐一些能激发学习情趣的学习材料或者学习信息,设置一些比较有趣的问题拉动学生主动去思考等,就是一种无声的策略性引导;或者,在学习环境中设立一些有趣的小组,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营造一个快乐、民主的学习团体;对年段比较高的学生,则可以从就业、创新等角度介绍一些相关知识,让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需求,一种紧迫感,这就是策略的推动作用。
乐学,即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如果仅仅把学习作为一种升学、谋职的手段,这样的学习没有快乐、缺少乐趣、不能激发人的整体潜能的发挥。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通过制造趣味故事来吸引学生,那只是低层次的引导,许多课程也不可能制造出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有趣故事来。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进行正确的学习目的性教育外,较多的情况下,应该通过课程本身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比如,数学上许多命题所探求的结果是一种相当美妙的图形、许多定理本身和它的推导过程具有精巧的结构、引人入胜的思维过程,许多解题的方法巧妙、完美,使人无法忘怀等等,教师的教学策略就是通过方法和措施,引导学生从数学学习的实质内容中来体会、理解学习数学的意义和它的乐趣,我们可以发现一些理科教师可能并非口若悬河、语音优美,可他们照样拥有一大批崇拜者,这其中很大程度是教学艺术策略的吸引力。
学习进入到最佳状态是欲罢不能,教学策略如若能把学生的学习引导到如此状态来,也就把它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或者通过调查实践才能够解决的问题,并且问题循环相连、层层递进,逐渐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不断深化的状态中去;也可以在问题的分析过程中,采用一些相应的策略。比如一个比较典型的问题: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对这个古老的数学题目的分析,不同的解题策略可以得到不同的解法,虽然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有的策略如让鸡兔足数相同的策略,可以使学生产生豁然开朗的惊喜和欲罢不能的激情,不仅消除了对数学解题过程的烦恼,使问题变得有趣明了,而且能激发起学生进一步探求的激情。
三、教学策略的操作视角
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教学策略,在实际操作中,有一个度的问题。
教学策略的应用或者把握不能用一个具体的标准来衡量它是否正确,不同的导演不同的对象可以有不同的精彩表演,但具体实践中,我们应该追求比较恰当。这种要求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对教学内容及其相关材料的理解、对教学策略的认知程度等等因素,从操作层面上分析,教学策略如何展开应该是一个重点考虑的角度,课堂氛围的营造和教学载体的介入影响着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
(一)和谐的民主课堂
课堂民主就是在课堂上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按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研究。
和谐的民主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有意义选择,给学生提供利于身心发展的机会和条件,提供有益的启发和引导。民主的教学原则和课堂氛围能保障和促成学生真正的参与,使不同的学生各自得到自由的发展,教学策略的实施以和谐民主的生态课堂作为前提。
在民主课堂中,教师的作用不是削弱,而是更加重要了,但突出教师的作用并非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角。教师和学生应该在各自的领域努力,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用教学策略调控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帮助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或研究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思维积极地与原有的和新的知识点发生冲撞,通过自身的同化与顺应或通过学习伙伴之间的讨论研究,达到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吸收掌握。没有民主的课堂,教师的课堂教学策略就只能是一种强制性的教学行为,学生的被动学习情绪将影响到学习的顺利进行和知识的掌握。
(二)交流的开放性
教学策略包含着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和调控,但教学策略具体落实在教学对象和教学资源的交流之中。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关系,影响着教学策略的实施和教学过程的进展,和谐的生态课堂,师生间相对于“传”和“授”的关系而言是开放的。因为在许多问题的研究中,师生关系不再仅仅是“教”和“学”的关系,教师可能从系统、全面的讲解变为专注地听取学生的发言,课堂由教师提问变为学生提问,课堂交流也有师生间的单向交流变为还有生生之间、人机之间或生机师之间的多向交流。学生的思考时间相对增加,思维的空间开阔,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师生经常在平等、商量的气氛中讨论研究学习中的问题,课堂内外,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明显提高。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是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实施的一种保障,因为既是策略,则不能囿于封闭的程式之中,应该以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作为基点,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参与和创新的机会,打破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完全由教师确定的格局,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的快乐。
(三)载体介入的适度性
时下比较流行的教学公开课,大多以多媒体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似乎运用教学课件才可显示出执教者的水平,评价者甚至把其列为评优的一项指标,虽然私下里已经有许多人对此有异议。
事实上,教学手段的选择应该以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作为依据,现代化教学手段确实为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给教堂教学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拓展了人们的思维和想象力,增强了内容的直观性,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等等,但是不加选择地一概应用可能并非时时合适,有时也许还会适得其反,这在平时的听课中其实经常碰到。教堂策略的设计,应该注意到载体介入的适时、适度和实效性,在恰当的场合,我们可以借助网络的力量选择、补充、优化课堂教学资源,扩展学生的眼界;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练习反馈,而不必限于时间和板演面过于狭隘,无法表示学生的优秀作法和错误原因;在生生和师生间进行合作交流,针对性强又有较高效益;利用“学习课件”进行自主探究,寻找思考和假设的真实性;模拟实验,验证课本的结论或者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等等。
但是,载体的介入一定要注意是必需而不是勉强,在许多情况下一种简单的教具,甚至凭空想象也能使问题得以很好的解决,关键在于使用得恰当、得法,在于设计教学策略时是否真正用心思考。
四、教学策略的价值视角
教学策略的实施,意在促成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吸收率、师生在教学互动过程中的达成率,并非主张教给学生怎样去进行学习,而是研究通过各种方法措施的作用,使学生自觉的采取有效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获得心智和身心的全面发展。
(一)教学策略具有“无痕”的作用力
作为一种策略,其作用其实常常是无形的,教学策略产生的是一种“无痕”的作用力,它没有强制性的、灌输性的成份,不是强加给学生的、一定要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意图去实施的教育。教学策略的实施,可以无形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有效的去学习,通过这种“无痕”的教育──教堂策略的作用,可以使学生在自己知识或能力的框架中构建深刻的、有效的、新的知识结构。为他们的后续学习或社会生活,留下一种“有痕”的记忆或一种学习技能、习惯、方法,作用于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升和发展。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是教学活动中运用的各种技艺的综合。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育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所研究的课堂教学策略,展现的也是一种教学的艺术,意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苦学转向乐学,从生硬、勉强转向和谐、自如,从被动转向主动,从机械转向灵活,让学生从自身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教育的目的和美妙过程。
(二)教学策略的调控价值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教学预设方案只决定教学过程的基本程序,为了保证教学过程的流畅和有效,我们需要课堂活泼轻松、和谐民主,也需要课堂井然有序、高效理性,充分保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有效学习。真正为学生接纳,同时又能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智慧和经验,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有效调控,也就是运用教学策略。
一个重要的定理或者一种重要的方法,可能你反复强调仍然有学生感到茫然,一个恰当的比喻,一个简单的命题,一种有效的引导程序也许即使人茅塞顿开。简单机械的重复或陈述教学内容,或许也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巧妙地分散教学难点,恰当地展示教学的重点,可以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这就是教学策略的价值体现。
(三)教学策略的研究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台阶
教学策略的实施和研究过程,也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平台,实际上多数新手教师刚刚上阵的时候,很难想到运用策略进行教学,也较难把握现成的教学策略,只有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反思,从模仿到探索,逐渐感悟,逐渐完善,才能逐渐达到知己知彼,使自己对课堂的把握不断自如,对策略的把握能力逐渐提高,自然,教学能力和整体教学素质也得到提升和发展。所以,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突现过程,也是教师成长提高的过程。教学策略的多维度思考,不仅是策略层面的深入研究,更重要的是引发教师对影响教学过程诸因素的全面认识。我们不仅关注对教学内容的预设和实施,更关注教学对象的变化发展,关注对学生身心的引导,关注教学策略的如何落实和教学策略的意义、价值。就是说对教学的研究不仅仅在课堂内,同时也把视野伸展至课堂外,这对揭示教学策略与学生、教师、教学资源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教学规律,实现教学研究的真正目的,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参考文献
[1]韦义平.策略的三维研究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2006,(1):29-33.[2]张先华.先进的教育策略[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12.[3]陈心五.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4]周小山.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7.2012-09-10 人教网
第三篇: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探索
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探索
摘 要:在科技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网络技术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了教学过程中,它能将复杂的教学简单化,对比传统的课堂方式也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今天就来讨论一下,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应该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希望能够对各位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网络环境;学习兴趣
一、利用网络技术创建教学情境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一上课就直奔主题开展教学,并不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很多学生在开始上课的时候往往还沉浸在上一节课所教的内容或者是课间活动中,所以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教学效率很低。那么如何改善这种情况呢?教师可以创建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一步步进入教学的过程中。比如,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前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一个关于小学生跟随父母或爷爷奶奶去菜市场买菜的视频,看看家长一共带了多少钱,每一样菜花了多少钱,最后又剩下了多少,学生跟着家长买菜计算花销的过程,也就是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过程。这种利用多媒体搜集的教学视频并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的过程也就是教学情境的创建过程。学生对于视频、图片的兴趣肯定比粉笔和黑板要浓烈得多,利用这种形式也能通过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二、利用网络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吸引学生兴趣
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课堂教学过程也死板无趣。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无法提高他们的兴趣的话,那么他们学习知识的欲望一定不会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来吸引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比如,教师能够发现的一个问题是“学生学知识很难学会,而玩游戏却不需要别人教”,这就说明学生对游戏充满了兴趣,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在课堂上融入游戏的元素,例如在?W习“两位数的加法”这一章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制作成抽签的形式,把所有学生的名字统计到电脑上,随机抽取一个名字让他来答题,当然题目也是提前录入电脑中让学生自己抽取的,这种教学的方式就是利用网络技术把游戏融入教学中方式。学生对于这种随机的事件肯定会比传统“填鸭式”教学要更有兴趣,而且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很反感教师对自己进行提问,生怕自己答错了教师会不满意,这种形式是利用游戏的形式抽取学生回答问题,学生的接受程度也会更大一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把游戏融入教学的过程中,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提升教学的效率。
三、利用网络技术有效开展复习
在网络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之前,教师都是用自己的语言并借助黑板、粉笔进行教学,一旦讲完了黑板也就擦了,学生有不懂的地方也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提问,想要在课下进行复习也只能靠回忆以及手里的课本来进行,这种教学形式导致教学效率一直很低下。而借助网络技术进行教学的模式具有可保存性,也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完知识之后把教学资源分享到网络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由下载教学课件进行复习,这种形式提升了教学效率,这是网络技术对于学生单独复习时的作用。那么,教师在开展统一复习课时,网络技术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首先,教师在开展复习的时候可以随意调阅之前自己讲课的课件,不用再单独备课;其次,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制作一个空的框架,学生根据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内容的填写和连线,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这对于有效开展复习工作、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都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
四、利用网络技术教学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虽然说网络技术应用到数学教学之后给课堂带来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教师在应用的时候也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注意事项:首先,不滥用原则,有的教学内容并不适合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重量时,教师借助网络技术进行教学比理论讲解更有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滥用网络技术;其次,不能让学生沉迷于网络中,我们承认利用网络技术来教学可以使课堂变得很有趣,但是教师也不能滥用网络技术,不能让学生沉迷其中,要掌握好运用的“度”;再次,教师要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很多教师认为用网络技术来教学就不用再对课堂进行监督了,反正学生都对网络比较感兴趣,其实不然,即使使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教师也要实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学生的疑问并及时进行引导,这样课堂的效率才能提高。
综上所述,在网络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究竟应该如何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呢?以上只是个人在教学中的一点总结与思考,希望能够对各位数学教师有所帮助,也相信教师都能在教学中合理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让它切实地为教学服务,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钟雪梅.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探索[J].教育,2015(36).[2]郝玉霞.浅析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探究教学策略[J].读与写,2015(19).编辑 李琴芳
第四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基于情感教育的探索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情感教育的探索
摘要
初中生的语文课,语文教学模式正在进行升级,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对阅读这一模块的整改。初中生的阅读能力非常重要,因此,阅读在语文课中显得非常重要。为了让学生在语文阅读中,产生兴趣,提升能力,复习知识。因此我将在这篇文章中,着重介绍一下语文阅读的深度内涵,以及情感教育对语文阅读的作用,还有应该如何在课堂中使用情感教育。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情感教育
1引言
对于初中生来说,这个时期正是他们,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让初中生能够理解,文章中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在阅读中得到情感教育,这对他们来说是十分有利的。这就需要教师们,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体验到其中的感情。对阅读教学能够提供极大的帮助的是,情感教育的进行,同时它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2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阅读课题中的意义
优秀的文学创作,总是包含着作者的心血,其中包含着他的态度,感情等。因此,在让学生学习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应该带领学生了解其作者,感受其中的情感,品读作者的遣词用句,这样更能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写作用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时,初中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会在文章中加入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自己独特的看法,这就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提升创造性,独特性。
现代的语文教育,尤其是语文课堂中,越来越多的平等的思想在体现。老师和学生在对同一篇文章时,往往理解是不同的,这样的差异会体会到不同的情感,其中,由于阅历,眼界,知识蕴含量的差异,老师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会高于学生。所以说教师可以运用这些优势,更好的,更加科学的指导学生学习。从另外的方面来讲,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和表达,就能够看出学生对文章的掌握情况。这样就可以因材施教,面对不同请款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3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中的情感教育应用
3.1在课堂间实施师生情感交流
在语文课堂上,通过教学课程的进行,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以一种平等的态度跟学生进行交流,这样能够使学生,产生一种主体意识,因此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会发挥自己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地进行学习与交流。在各种类型的教学方式中,语文课,特别是语文课中的阅读课,它是一种开发式,引导性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思考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一教学内容中,学生能够体会到文章的中心思想,并能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学习方法。
通常我们的语文教材,所选择的文章都有经过多方研究,文章内容丰富,人物形象丰满。也许我们还记得《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篇课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老师用自己所熟悉的方法,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学习,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体会到文章中角色的心理动态,从而能够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增强学习效果。那么当教师在使用这种教学方法的时候,要从现实生活的实际出发,切实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化,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及情感有深刻的体会,并且能够运用自己的独特想法进行创造。
3.2优化阅读过程结构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新教改中明确的提出,要更加关注每一个学生,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特性。那么由于我们的语文科目是一门开放,自由的,自主性很高的科目,所以说语文教学在新课改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的一个社会趋向,社会大众更加关注结果,而非过程,导致了现阶段的教育越来越向应试教育发展,他们把学习内容巨象化,把学习内容强迫性的灌输给学生。因此让学生在学习中变得非常被动,所以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失去了自主学习的动力,同时也不能够更好的理解知识。虽然有些老师,有教会学生学习能力的想法,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因为一些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搁浅,因此学生并不能从中学习到一些学习方法,只能学习到一些皮毛。
3.3在课本的“精妙处”聚焦情感
什么事课本的精妙地方呢?通过这个词语的表面就可以知道,这就是指课文中的那些优美的语言与段落。因此,当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课文精彩的地方,教师就是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这样一方面以来,故事学生对课文加深印象,另一方面,更能够使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与情感。这里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讲,比方说优秀课文《春》,其中写其中写风来了,春来了的那一句,这句话有两层意思,即使对现实自然景物的描写,又通过拟人的方法把文章表现得更加生动形象。
3.4注重初中语文阅读情境创设,加强学生情感体验
情景创设,其意思就是说能在脑海中将文章中所描述的情景想象出来,他在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教学技巧。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会更能够吸引到学生,使学生对其产生兴趣。所以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模拟,情景再现等方法给学生们上课,让学生在类似的环境中,体会作者最初的感想,理解文章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深意。同时还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室的各种工具,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自主思考,用自己的思想对文章进行解读。
在这里,再讲一篇我们应该都有印象的课文,《安塞腰鼓》。在进行这堂课的教导前,教师可以提前布置作业,让学生们通过网络或一些其他途径,找到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视频,音频或者是图片等等,这一方面以来,能够能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同时能够提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同时还能使这堂课更加的生动有趣,让学生们能够身临其境的学习的课文,近距离的了解到安赛腰鼓的魅力。
4结语
通过整篇文章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不论学生或者是教师,在面对语文阅读,都要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与见解,同时要用自己的真实感受,去体会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态度。因此,在初中阶段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最重要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对情感的体验与体会,阅读中,真情实感是十分重要的,他能够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所以,学生在进行语文阅读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做出正确的情感表达,能够正确的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态度,并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就是我们进行阅读教育的最真实的目的。通俗的来讲,学生在阅读时所有的情感表现,都来自于现实生活,他们会将日常积累的情感,加以修饰,加以升华。
参考文献
[1]刘玉枝.中学语文情境教学与学生的情感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17.[2]乔莉芳.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3]王文娇.初中语文情感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第五篇: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探索
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探索(摘要)
金铁霖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运用一分为
二、对立统一的辩证统一规律。唱高音时要想到低音,体会位置的时候要想到气息,想打开还要集中。戏曲有很多这种方法,欲强先弱,欲快先慢,这样才能有对比。不会唱歌的人从头到尾一个速度一个音量,用傻力。作品处理、声音使用都要体现辩证法,掌握歌唱平衡。我在教课的时候不听位置也不听气,而是听平衡。不平衡的话,不是位置低就是气浅。好的老师应该有好的辨别能力,并且很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歌唱技巧而言,主要有“正向提法”和“反向提法”两类问题。
一、正向提法
“正向提法”包括歌唱中的哼鸣、通道、打哈欠、微笑等等。
1、哼鸣。最早我跟沈湘先生学习的时候,他的方法很简单:哼鸣加叹气,气叹响后把哼鸣换成字,基本状态就挂在气上了。在座各位对哼鸣都有体会。我的体会主要是哼鸣声音不能大,声音不能重,要哼得很轻,通畅,不要哼在喉咙和嘴上。哼鸣有大哼鸣和小哼鸣之分,小哼鸣焦点比较小,大哼鸣有一种小声哭泣的感觉,发出的声音比较宽、厚,带有后通道的特色。哼的时候嘴要放松,可以随便动,咬什么字也不受影响。
2、口型与通道。口型有三种:①“u”、“o”口型与长宽通道;②放松口型与中松通道;③微笑口型与短前通道。三种口型决定了三种不同的通道:①上通道,脖子根以上;②中通道,脖子根到横隔膜;③下通道,横隔膜以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u”母音、“o”母音的练习解决声音通道问题。对于男声,更多的用“ei”母音练习,加强通道和咽壁的力量,声音穿透力比较强。母音解决以后,所有的字通过歌唱通道转换就行了。
大家经常看到我的练声曲会以“u”为主,“u”通道是歌唱的整体通道,它能解决后通道的问题,后通道也是解决歌唱诸多问题的主要依据和方法。解决u通道以后,上下声音就通畅了。“u”通道还能解决高音问题。美声很少有纯粹的“a”,都是加了“o”和“u”的“a”。“a”本身已经进入“u”通道。1963年我在中央音乐学院上学,一位保加利亚的老教授对声音有独特的见解,在换声区以下他要求声音靠前,特别要求面罩;到了向上转的时候母音就由“o”变成“u”了,实际上是向后通道转移。高音在“u”的基础上开放,声音很棒,非常令人振奋。
3、打哈欠。打哈欠很重要。打哈欠要和气息协调好,上面打哈欠,下面叹气,会得到很好的哼鸣。但有的学生哈欠打过了,发的是带舌根的“e”音,声音僵了,音色也不好听。最好的体会方法是闭嘴打哈欠,里面打开了就对了,不要把嘴张太大。气和嘴要配合好,小舌头提起以后,歌唱位置就出来了。
4、微笑。微笑在歌唱中也很重要,它既是一种表情,也是一种方法和技巧。微笑能使声音不重,往前走。1981年意大利歌唱家吉诺·贝基来中央乐团讲课,他特别提到微笑:笑肌抬起来音色就亮了,声音也就灵活了。吉诺·贝基要求歌唱的时候微笑,很多人做不出来,声音衔接不上,气息也挂不上。后来吉诺贝基听了一盘专辑,很喜欢,一问是李谷一唱的。李谷一从广州给吉诺贝基带了两盘带子,吉诺·贝基坚持要给她上课。后来唱了半天,吉诺贝基很高兴,他称赞李谷一唱的好,声音明亮靠前,唱民歌的会笑,整个通道不在嘴,就把嘴解放了,吉诺贝基的要求全能做到。
5、吐字。民族声乐特别强调吐字问题,吐字是民族声乐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字有字头、字腹、字尾,我的体会是字头夸张嘴巴松。字头不夸张歌唱中就听不清楚字,夸张完以后立刻放松,把字腹放在支点或开贴的地方换字。在演唱过程中保持字的统一和一致性,放在一个通道里完成。字的转换也很复杂,从发声角度看比美声还复杂。但字若解决好了,高低音都能得到协调。
二、反向提法
我现在用的最多最实用的方法是“反向提法”。一般而言,人们对位置等问题提得比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气息和整体平衡。我加强了“反向提法”的练习。“反向提法”通过支点、开贴等技巧,解决混合声问题。
1、支点。支点有上支点、中支点、中下支点、下支点、前中支点、前下中支点、后中上支点、后中支点、后下支点等等,支点主要分大中小三类,小支点可以体会为圆珠笔芯这么大;中支点像纽扣这么大;大支点比杯子盖还大。所有字都需要在支点上转换,这样能保证声音的宽度、集中度和通畅度。支点决定音色,通过支点可以调整出真混、假混、和均混的不同色彩的混合声。
2、开贴。中上支点位于脖子根处,把喉咙吸开,在此基础上换字,上下保持平衡。前中支点想象声带要放到衣服的第二个扣位置处,实际上声带不可能在胸前衣服第二个扣的位置,但感觉好像是在那里,唱歌的时候保持吸的感觉就行了。所有的换字都不要离开支点。这几个动作很关键,大家常说唱歌的时候喉头要打开,怎么放松?一吸喉咙就开,喉头就下来了,这就是歌唱的状态。中央戏剧学院原来演话剧的时候没有麦克风,大家为了把音量练大就学唱歌,实际上关键是说字。把喉咙吸开,感觉字放在前中支点,这样听起来声音非常厚,音量大,音色也很好。
但支点和开贴在运用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不能用同一个方法教所有的人,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例如彭丽媛的演唱一直用开贴的方法,脖子根处感觉打开、贴上,唱得非常好。宋祖英有过三次国外开独唱音乐会的经历,三次用的方法都不一样:①悉尼音乐会,用前中小支点。②维也纳音乐会,用开贴的演唱方法,音色变了。③美国音乐会,这次更彻底,用的下支点全身唱。全通道加上胸震,声音比原来宽大,吐字也很清楚。不同的唱法通过调整在作品中有不同的体现。
3、真假混声。声音的类型可以分为真声、假声、混声三类,其中混声又可以分为真混、假混、均混三种。不同的人在这几种类型中都可以找到自己:彭丽媛是真声多的混合声;宋祖英是假声多的混合声;张也是一半一半的混合声;评戏、黄梅戏真声色彩比较重,音区较低;广东粤剧、京剧的青衣、美声的女高音假声色彩重。在我们的训练中,这几种都有所体现。在演唱中,用假声位置带声音的方法很重要。把假声的状态保持住,发出真声。我原来教过一个新疆的男高音,声音特别挤,上课的时候总是找不到高音的感觉。有一次,他演唱一首新疆民歌,最后一个音用假声结束,唱的感觉很好,我就要求他在整首歌中都用这种感觉演唱,结果进步很明显,高音也比较松弛。以上所谈均为感觉教学的内容。无论是通道还是支点,在实际教学和演唱当中并不能看到,但我们必须要感觉到,艺术需要感觉体验。通过感觉,告诉你应该怎么唱,气该怎么吸和叹等,不是控制声带振动多少次,而是靠听觉判断对错。有的同志觉得歌唱太难,复杂、神秘,摸不着也看不见。实际这个问题用启发式感觉教学,加上敏锐的听觉就,就容易多了,最终能达到科学演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