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哲学思想对教育的启示

时间:2019-05-15 01:19: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对教育的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庄子的哲学思想对教育的启示》。

第一篇:庄子的哲学思想对教育的启示

庄子的哲学思想对教育的启示

现代教育技术 李峤 2012102438

庄子中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辩论家。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庄子“不射之射”是一个“大全”,涵盖着有形技术和无形智能的技术,如“人术”、“心术”、“育人术”,包含着射礼、射艺、射义、射道,蕴藏着如技道、境界、功夫、神气等深厚的哲学意蕴。它是教育技术,更是教育艺术和教育智慧,是教育必须遵循的“道”。它是一把标尺、一面镜子、一块试金石,可以衡量、对照、评判当今教育技术,发现教育技术的浅陋、丑陋。它又是一剂良药,能够医治教育技术的沉疴,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不射之射”是古代教育技术

这个寓言是师生之间技艺切磋的教学故事,是典型的“师徒型”教育模式,它把箭术引入到教学中来,巧妙地设计为教学情境,师生互动,既是技艺切磋,又是心灵对话。在学生炫耀、自满之时,老师选择最佳教学时机,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通过“不射之射”的精彩演示,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学生灵魂深处受到强烈震撼,也是一次心灵顿悟,他深感自己的不足,因此“御寇伏地,汗流至踵”,说明他心理早已心悦诚服,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显然是教育,也是名副其实的教育技术。今天,我们很难将“射术”当作教育技术,但在两千多年前,学校开设的“射术”,却是先进的教育技术,不亚于当今的计算机技术,动画电影 “纪昌学箭”即是有利佐证。

(二)“不射之射”是技术哲学

也许人们可能存有疑问,“ 射术”存在哲学吗? 在不少人看来,射箭就是射箭,哪儿存在什么哲学? 可见我们的思维已经“工具理性化”和普遍的西化。在古代的庄子眼中,“射术”大有乾坤,射中有道,道即哲学,不仅是哲学,还是最高哲学,它是宇宙、人类、技术的本源,是宇宙人生最本质、最根本的规律和总则。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不射之射”故事由浅入深,由技术到人,由人到教育,由教育到自然,层层递进,直至到“形而上”的奥妙无穷的“道”。庄子是辩证主义大师,在他看来,技术不纯粹是技术,它还是“道”,技即道,“射术”蕴含着大道。这就是庄子对教育技术的总体看法,即教育技术世界观。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三)借“不射之射”哲学“把脉”当今教育技术

诚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是有目共睹、不可争辩的事实。如果按照美国最经典的 94 定义:“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来对照的话,我国的教育技术的发展还是比较正常的,问题不大。因为这么多年来,我们都是按照这个路子走过来的。如果“不射之射”哲学观点看,我国的教育技术就露出许多“马脚”,存在诸多问题,有些还是根本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我们过去根本意识不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原因就在于置身其中。现在我们可以跳出原来的框框,参照庄子“不射之射”哲学,诊断其“病因何在”、“病根何处”、“病机何样”,逐步认清其“庐山真面目”。

(四)庄子“不射之射”哲学之启迪

“不射之射”是庄子哲学的一个折射点,包含着庄子哲学的全部精髓。它为我们揭示了什么是教育技术哲学、教育技术哲学研究领域有哪些、中国的教育技术哲学特色在什么地方、中国教育技术特殊品味或美学意味是什么。“不射之射”的技术世界理念和把握技术世界的方法是鲜明的,有其独特的理论价值,从中我们可以得到重要启迪。

(五)教育技术之需———顿悟

面对西方文化强势传播的世界背景,西方学者对庄子思想有极大兴趣,且成果不少;面对一大批西东方科学家、哲学家在关注庄子,最为著名的如英国科学家卡普拉、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和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的世界潮流;面对我们对内对外采取的冰火两重天的态度,文化霸权、技术霸权横行的教育技术现实;面对庄子“不射之射”的强烈感召,能否像列御寇那样惊出一身冷汗? 鉴于我们教育技术界对外的“崇拜固执”和对内的“孤陋寡闻”,缺少反思,我想大概不会。正由于此,本人认为中国教育技术界当务之急,就是急需反思,急需顿悟,急需转向,把研究的重点转向本国自身,尽快担负起我们的历史责任,尽快进入历史赋予我们的角色,开辟出一块广阔的、中国风味的教育技术哲学天地,这里大有作为。只有顿悟,才能质变,才有飞跃。总之,庄子“不射之射”哲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绝对不亚于欧美教育技术哲学,它是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可为我国教育技术及其哲学创新提高指明前进方向,鼓起前进勇气,值得深入研究。

第二篇:浅谈庄子哲学及其对现代的启示

中国哲学概论

浅谈庄子哲学及其对现代的启示

王名利

西北民族大学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2级生物技术1班 P122115104 摘要:庄子的哲学蕴含了无尽的智慧,他的自由观、境界论以及自然观等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精神状态以及我们生存的环境在不断恶化,而庄子的哲学一方面能够让人找到一片心灵的净土,另一方面也对我们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庄子;自由观;境界论;自然观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神,在历史长河的潮起潮落中,涌现出了一批批大家,其中,以春秋战国时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最为突出。儒家,道家,法家,释家,阴阳家等各自宣扬着自己的思想,各自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独占一席。

于丹说:“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却把庄子称为‘神人’,二人分别是儒家和道家的化身。”[1]那么,“圣人”与“神人”的哲学又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孔子,儒家的代表人物,其主张恢复周礼,以礼乐治天下,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认为儒者应该入世,应该以自己的才能辅佐君王治理天下。而庄子,则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认为自然的总要好过于人为的。庄子一生,只做过宋国的漆园吏,几乎一生退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

我想,正是由于孔子、庄子不同的人生观,才造就了其他们不同的思想主张。孔子之入世思想影响了中华民族2000多年,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在中华儿女的脑海中可谓根深蒂固。而庄子之崇尚自由的出世思想,也对中华民族造成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一、庄子哲学——庄子的自由观

遍观整部庄子,自由境界无疑是庄子的最高追求。而庄子所认为的最大的自由则是“逍遥游”。

那么,究竟什么是逍遥呢?“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2]王先谦分疏庄子这句话:“无所待而游于无穷,方是《逍遥游》一篇纲要”[3],此

中国哲学概论

语可谓知言,然犹有未尽处。这句话是理解庄子逍遥的关钥,其中“游无穷”三字最为吃紧。通观庄子所论,只有将逍遥理解为“游无穷”方密契庄子本怀。[4]

《逍遥游》开篇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齐谐》中记载说:“当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时,一扇动翅膀激起的水花就达三千里,乘着旋风盘旋而起,飞往九万里的高空。它是乘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北海的。”鹏鸟虽能飞上九万里的高空,但必须借助于海风,故其仍有所待,还不是完全的自由。“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真正的自由是突破一切外在的桎梏,达到真正心灵上的自由。

二、庄子哲学——庄子的境界论

庄子继承了老子“道”的思想,然而庄子的“道”又不同于老子的“道”。

老子认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5]即老子认为宇宙中有四种伟大的存在:道、天、地、人。在这“四大”之中,“道”居首位,因为它是天地之本和万物之母,理所当然地处于最高地位。但天、地、万物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环境,而老子讲的“四大”却没有将万物包含在内。

而庄子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6]的博大胸怀继续弘扬者“天人平等”的思想,且庄子又指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一齐,孰短孰长”(《庄子·秋水》)[6],意思就是说在道的立场来看,万物之间平等齐一,并没有长短、贵贱之分。可见庄子的“天人平等”的思想已经上升到了“万物一齐”。

是啊,既然天、地、万物同为“道”所生,那么三者理应平等,理应无贵贱,无长短。仅强调天人平等,而将万物排除在外,未免太狭窄了些。

三、庄子哲学——庄子的自然观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25章》)而庄子作为老子思想的传承者,更是将这一思想发扬到了极致。庄子认为,大自然本身就是美的,它一直都是自在自为的存在和发展。《庄子·逍遥游》中惠子对庄子说:“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雍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回答说:“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之侧,逍遥

中国哲学概论

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惠子从实用出发,认为樗树“大而无用”,而庄子则认为樗树存在的意义不在于对匠人的有用,无用才是它的真正意义,也才是其大用。很显然,惠子对于"树#存在的意义的认识是建立在是否有用的基础之上,执著于物是否有用的功利观点,是将物的意义工具化,这样人们难以在物中获得美感和真正的享受。庄子则摆脱了世俗功利思想,把大树的意义还原于它自身,认为大树合于自然和本性的生长就是美的。以此为例说明庄子对物的爱,不在其有用,而在于物的本性美。的确,当自然之美没有被人类破坏的时候,人就能享受这种美丽的自然,这种精神的享受大概就是庄子“道法自然”的核心吧!

四、庄子哲学对于当代的启示

当今社会,一方面,人看上去自由自在,实为离真正的自由越来越远。人们越来越被外物所束缚,逃脱不了各种各样法则的桎梏,由此也导致了人们的身心疲惫。而庄子哲学就是治愈这一“病症”的良药,庄子的自由观能够让你在车水马龙的大都市中找到心灵的自由天空。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不断提高科学技术以及人们的物质生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造成了环境的破坏。故而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而在两千多年前的庄子,就早已提出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思想。

《庄子·知北游》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庄子认为天地人之间的“和”是相当重要的,“和”一方面是指宇宙自然本身的圆融,是宇宙间多样性存在物的和谐统一关系的体现。另一方面是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同时还蕴含了人的生态和生命基质的平衡与调和。庄子从“和”出发构建了自己的生态道德观。庄子在他构建“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的“至德之世”中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平等观。[7]

地球的资源日渐短缺,我们生存的环境不断恶化,作为拥有高智商的人类着实不能再被经济发展的“恶魔”摆布了,是时候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了。庄子自然哲学观中“万物齐一”、“道法自然”等的生态发展观所表现的生态智慧,不仅体现了庄子自然哲学观的生态中心主义的认识思想,而且对于我们践行科学发展观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了挽救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弘扬庄子哲学,践行科学发展观势在必行。

中国哲学概论

参考文献:

[1] 于丹:《庄子》心得[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2] 《庄子·逍遥游》,载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3] 王先谦:《庄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4] 李耀南.“游无穷”: 有限人生的无限自由——庄子的逍遥观[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2,26(05):31-36 [5](春秋)李聃著;范永胜译注《老子》[M].安徽:黄山书社,2006年版.[6] 方勇,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7] 齐冬莲.论庄子自然哲学观中的生态美学.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1):120-123

第三篇:老子哲学思想对语文教育的借鉴意义

老子哲学思想对语文教育的借鉴意义

苏州新区第一中学於松贵

关 键 词老子哲学语文教育借鉴规律方式核心艺术

内容提要本文在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分别从“道法自然”:语文教育应遵循的基本规律、“无为而治”:语文教育可采取的最佳方式、“知人善任”:语文教育的核心所在、“以柔克刚”:语文教育的一项艺术等四个方面分析论证了老子哲学思想对当代语文教育的重要的借鉴意义,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价值。

老子,姓李,名聃,字伯阳,春秋时期楚国人。他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作《老子》流传于世。

老子哲学思想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乃至世界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老子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知人善任”、“柔弱胜强”等思想不仅是治国兴邦之谋略,而且对现代语文教育来说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我们从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道法自然”:语文教育应遵循的基本规律

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为“道”。“道”与“德”是《老子》一书的核心范畴。老子所说的“道”,是论述宇宙以及宇宙间万事万物运动发展的规律。老子认为宇宙间万种事物的运动变化遵循着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老子认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他把自然抬到最高的地位,最后总归到自然。老子还有这么几句话:“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神器”二字很可玩味。他活生生的看到,天下是个神妙的东西,要去为他也为不得;一为它反而坏了,一执它反而丢了。你说神妙不神妙?老子相信一切事物都有发展的自然规律。人们只可随顺它,决不可用人为力量加以干扰。这,叫做“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他强调人们必须循道而行,顺应自然,以“自然”为法,而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然。从语文教育的角度来讲,“道法自然”仍具有现实意义。要想搞好语文教育教学,就必须遵循教育的规律,按规律办事。“道”就是教育教学的规律;“天”就是学校、班级的天时;“地”就是语文学习的空间、地域;“人”就是学生、语文老师和学校其他工作人员。因此,要实现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不仅要解决好“天时、地利、人和”的问题,最关键的是要遵循规律、顺应自然,即“道法自然”。在今天的发展迅猛的信息化时代,万事万物变化莫测,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否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把握好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这决定了语文教育的效能和语文教学的质量。这就要求语文教育工作者应独具慧眼,能透过事物的表面看到事物的本质,能分析其中的奥妙与规律,也就是要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实现

教育教学的创新,及时探索新课程的走向,明确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评价方式和价值取向。一个优秀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战略家的眼光,能站在一个超脱于语文教学的高度上冷静、客观地观察语文教学之“道”,了解语文教学的背景,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语文教学的发展前景,掌握语文教学的规律。

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主要原则之一规定:“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多种形式办学,培养多种规格人才,走出符合我国和各地区实际的发展教育的路子”,并提出中小学“要办出各自的特色”。办学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是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内在规律。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没有个性,没有特性,没有特色的语文教学,将失去其存在的根基、条件。而富有个性、富有特性、富有特色的语文教学,又主要取决于各种客观条件和机遇,如学校的传统、校风、办学条件、教师队伍、领导班子、生源等方面的不同状况和特点等,而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就是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不是遵循了教育的规律。概括来说语文教师要从实际出发、走符合规律的教学之路。

二、“无为而治”:语文教育可采取的最佳方式

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五十七章》)。从老子的哲学来看,管理的本质,一言蔽之,就是“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三十七章》)。“无为”思想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是道家学说的精髓。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万事万物均有其自身规律,必须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前进,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有为”即乱为、妄为。可见,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积极努力。“为而不恃”、“为而不争”,就是鼓励人们去“为”、去做,去发挥主观的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因而他主张“无为而治”,认为这是管理的最佳方式。“道法自然”是“无为而治”的前提,“无为而治”是“道法自然”在实践中的应用。

美国开国元老杰佛逊有句名言:“管得最少的政府,才是管得最好的政府。”从这引申,我们也可以说,管得最少的学校,才是管得最好的学校;“管”得最少的语文教学,才是最好的语文教学。笔者几十年的语文教育实践也证明这一点。

回想当初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在语文教学上对学生也曾经惟恐管得不够细致周到,惟恐出什么乱子。学生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方式的运用、学习节奏的控制等基本上都是由老师来规定的,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有很大的被动性、强迫性、压制性,因而学习情绪也就比较冷淡,进取意识也就比较淡薄。随着教学实践的增多,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反思的凝聚,我逐渐改变做法,努力做到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努力做到因材施教,顺应自然,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护与培

养,不过分地干涉学生的语文学习行为,只是在必要的时候巧妙地加以点拨、引导,多与学生交知心朋友,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近乎自然状态下学习语文,这样,学生的语文成绩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同时,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品位也得到了提升。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所谓无为而治,并不是真正不作为,而是不乱加干预,给学生学习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调动并保护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在具体的知识性讲授与能力养成方面,语文教师还是应该尽职尽力,做好工作的,不可以以“无为而治”做借口放松乃至贻误工作。要把握好这个“度”,是需要一定的火候和功力做底子的。

三、“知人善任”:语文教育的核心所在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六十章》)说的是治理国家,就像煮小鱼一样。只能将调味、火候放得适中,文火烹煮不急躁,不急于翻动,煮出的食物色鲜味美;若火候不对,下锅后经常翻动,最后煮出来一塌糊涂,谈不上色香味美。语文教育要讲究方法、策略,而其核心是“知人善任”,因材施教。

一个班级几十位学生,各人的情况不尽相同,其语文素养也各有差异。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了解班级学生各自的特长,做到用其所长,让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地发挥出他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比如,有的学生擅长写作,有的学生喜欢诗歌,有的学生文言文功底比较扎实。用人先要知人,知人才能用人,在人才的发现和使用上,唐朝的魏征也有精辟的论述。他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到:“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能够“知人”,即能发现每个学生各自的长处,并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把他们的这种长处发挥到极致,而千万不要“一视同仁”。笔者在教学中,让每一个在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担当这个方面的“专家”,很好地促进了班级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擅长语音、字形的同学,我就让他担任“活字典”,其他同学遇到这个方面的问题,就向他请教;擅长成语运用的同学,就充分让他发表成语运用方面的见解,从成语的感情色彩、成语的使用对象、成语的适用范围、成语的程度轻重、成语的时态特点等不同方面来加以辨析、解答,给同学们很好的启迪;擅长病句辨析与修改的同学,就让他分门别类地找出各种不同类型的病句,每个类型设计若干条练习,来加强训练,增强学生的应对能力;在文言文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让他做文言虚词、文言实词、文言句式等方面的梳理、归拢工作;那些在写作上有特长的学生,则让他们现身说法,将自己审题、立意、构思、选材、缀文的心得讲出来,作为大家的参考。由于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也没有人是一无是处的,所以,他们各人都可以讲出自己的体会,每个人都可以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一个人的智慧化成了大家的智慧,从而达到了班级语文智慧组合的最佳化。

邓小平同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文中说:“事业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使用人才。”一个语文教师即使有良好的教学管理计划和正确的目标,有健全的班级组织机构和合理的规章制度,但如果对学生人才使用和学生才能发挥不当,也是徒然的。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把探讨和研究学生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问题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上。

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对每一位学生的优劣长短心中有数,在才能发挥上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要尽可能地寻找出每一位学生能力、兴趣与学习任务的最佳结合点,并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学生的每一分聪明才智都有充分的用武之地。特别是对于那些能力出众、学习成绩突出、品学兼优的学生,要大胆推荐、委以重任。最后还应要着眼群体,互补相济。语文教师发挥学生的长处,不能孤立地看这个学生该怎样用,还要善于从整体上加以考虑,注重优秀学生与相对滞后学生的组合与搭配,善于了解学生的优缺点,并对他们的优缺点做最佳配对,以取长补短。这样一来,每个人的长处才能显现和发挥出来。

四、“以柔克刚”:语文教育的一项艺术

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七十八章》)意思是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攻击坚强最有力量的非它莫属,因为没有什么东西能替代它。弱能胜强,柔能克刚,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很少有人能做到。

老子认为,如果管理者经常保持“柔”的姿态,就会永远充满活力,生机勃勃,有利于无为而治。

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妨把自己放到一个“柔弱”的位置上。柔,既是一种对学生爱的博大深厚、情的和谐融洽,又是对事业的以柔克刚、以曲求直、以退求进。柔往往能起到刚所起不到的作用。趾高气扬、飞扬跋扈的语文教育者并不一不定会受到学生的爱戴,而温文尔雅、谦逊有加的语文教育者往往会博得众人的喝彩。在内部是这样,在外部也同样如此,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讲的也是这个管理。须知,柔弱并非软弱,更不是懦弱。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只有把自己当作“弱者”,更加注重修身积德,为自己的教育对象着想,才能真正的实现语文教育的创新。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贵为身于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拓天下”((老子·十三章))给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创新的启示。

老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于我们现代语文教师而言,重要的是弘扬其现代意义,并运用于现代语文教学之中,活用其智慧,进而使语文教育教学创新从中得到裨益。

(本文获得苏州市2006年优秀教育论文评比一等奖)

第四篇:个人教育哲学思想提要

教育哲学思想提要

——小班化教学实践探索成果

小班化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发展模式,正是要凭借着自身独有的先天优势去实现“物化教育”向“人化教育”的哥白尼式革命。然而,在当前我们发现,无论是小班化教学的改革实践还是理论研究都存在着令人担忧的“物化现象”。“唯成绩决定论”盛行,仅仅将小班化教学作为提高学生成绩的手段和工具,人自身的意义和价值遭到排斥。通过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种物化现象把小班化教学当作与人毫不相干的外在的客观事物来对待,遵循着冷冰冰的“物的逻辑”。这样一来的严重后果便是,精神已经被贬低到只是为实用功能而认识事实和进行训练。

鉴于此,为了突破小班化教学中现存的物化现象,推翻工具理性的桎梏,深入推进小班化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变革则成为必然。由此,本人在自己所管理、工作的学校——XX中学,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小班整体改革,在深入批判小班化教学中存在的“物的逻辑”的基础上,具体探讨小班化教学何为、源何、为何等深层次问题,并以“变革课程”、“改革课堂”、“创新评价”为抓手,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人生规划、人格完善等创建了全新的育人环境。

(一)聚焦微型课堂,筑构学生自主探索之“真”

XX中学小班化教学的实践探索主要聚焦于小班课堂,并以小班课堂为物质载体,充分关注并以实现小班教学中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这是大班化教学远远不及的。学生作为小班化教学实践探索的中心,其主体性的彰显,以及其主体性的充分调动是整个小班化教学实践探索的“魂”之所在。学生主体性的彰显过程也正是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学生的自主探究围绕着“自主学习——问题解决——反馈检测”三环节的运行过程,实质是学生在认知系统中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过程。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不过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需要学习者真正的理解,并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进行知识的再加工和创造,进而在头脑中建构起自身的知识经验。而选择倾向性法则认为,价值率高差大于零的思维性价值事物,也即某一思维性事物有利于发展主体的本质力量,它便是“真”。因而,整个自主学习的初中小班化教学的实践探索,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理念导向,其不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以促进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过程实质就是“真”的不断实现过程。

(二)探究师生教与学,导引师生交互发展之“善”

进行小班化教学的实践探索,实质是师生之间共同进行教与学的探究尝试。首先,对于教师来说,进行小班化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大班课堂满堂灌的教育模式,这对教师来说是一次新的尝试,也是教学模式的一次创新。教师要将这种新的探究教学模式引入日常教学中来,并合理运用、有效驾驭,这对教师来说也是一次新的挑战。而这一新的挑战又无限促使着教师专业知识的跟进、专业能力的提升,以及专业情意的更新。其次,对于学生来说,进行小班化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探索。通过“问题导引”式的合作学习,从而使“学”真正落到了学生身上。在问题的导引下,小规模的教学模式实施更能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搜集、分析并判断信息、并在与小组的合作与研讨的人际协作对话情境中,逐渐形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进而获得知识,使得学生“学会”。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既能学会聆听和理解别人的看法,了解与自己相对立的观点,同时也能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不同的解决途径,从而达到“会学”。与此同时,学生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到与他人交往的快乐以及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的成功喜悦,而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实现“乐学”。

实践哲学强调,实践活动本身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考虑着对人的整个生活有益的事,便是德性之“善”。而小班化教学的探索,是以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为目的,其践行本身便是其目的,且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交互发展,因而,进行小班化教学的实践探索过程本身就是“善”的彰显过程。

(三)创生合作学习,实现师生生命交汇之“美”

对生命的遗忘是教育最大的悲哀,对生命的漠视是教学最大的失职与不幸。进行小班化教学的实践探索其实是生命性教学之路的探索过程,这是生命哲学对教育的本职要求,也是课堂教学良性发展的一种趋势。首先,生生合作学习:促进生命的共同在场。小班化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使小组成员以合作学习为方法,通过小组间互相帮扶,为同一学习目标——“解答问题”而进行分工协作,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得显性问题得以归结,隐性问题也渐为明晰;还促进了学生之间在“做中学”的过程中进一步缩小了小组成员间的习得性差异,通过互帮互助,培养了小组成员的组织合作能力和互相关爱、虚心向学的良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此一来,便有效打破了传统大班灌输式教学的生命性缺失的状态,通过学生之间的共同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生命的共同在场。其次,师生合作教学:实现生命交汇之美。小班化教学并没有一套通用的模式,进行小班化教学的实践探索,也是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情境共同生成教与学方法的课堂创生。通过师生间的合作,以师生的共同努力重燃充满生命性的课堂,以此验证师生生命的活力及由此带来的共同的幸福和荣耀。

小班化教学实践探索正是通过生生之间在学习上的合作,以生动的方式将小班所有学生带入并使其融入共同的学习情境,提升学习效率,从而促成学生生命的共同在场。通过师生之间在教上的合作,在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以创生生动的课堂,从而最终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命交汇之美。

第五篇:新幸福之路-谈庄子之德对现实生活启示

庄子关于德的界定对于现代人逐渐感到的生存危机和情感危机有着极大的解释作用,本文分别从对人类的内部交往和外部交往中产生的种种问题的分析来论证庄子之德——保持淳朴自然本性、安命无为对于现代人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的转型的导向功能。

《庄子》一书包含有非常深邃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它对人生的反思和探索,其角度非常独特,给人以重大启发。由此古往今来,对于《庄子》的思索和探讨层出不穷,其引发的问题多种多样。本文对于《庄子》的思考则由“德”这个哲学范畴开始。

在谈《庄子》之“德”前不得不提的一个哲学范畴“道”,可从两个层次来理解,一是指世界的本原,即道作为世界的总根源,产生天地万物。如《大宗师》所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自本自根” “生天生地”说明道是天地万物的起源。第二层意思指道是世界的总根据,决定天地万物的变化和发展。《大宗师》有云:“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一化之所待”即万物之总根据,也就是道。值得注意的是,道对世间万物存在与发展的决定是无意志,无目的的,《大宗师》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无为即无目的无作为。这是《庄子》之道的一个基本特点。

“德”是《庄子》一书中另一重要概念,庄子并未直接论述道与德的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庄子的道与德毫无关联。所谓德也具有两层含义:第一个含义是指淳朴的自然本性。《应帝王》云:“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睡着时安闲舒缓,醒来时悠然自得,不辨为牛为马,不知有物有我,这种无知无识的淳朴状态就是庄子之谓最真之德。庄子以为在现实生活中真德常常被人们争名求胜的心态破坏。第二个含义是指最高的修养境界。《德充符》说:“平者,水停之胜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所谓“德者,成和之修”,说明德是最高修养。最高修养以“和”为特点,即和谐圆满,也就是保持淳朴的自然本性。道是万物之所待,它是决定世间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总根据,并且这种决定毫无目的、毫无意志。《齐物论》有云:“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道没有任何实质内容,不包括任何的普遍知识,所以道是不可以言说,不可以昭示于人的。因此道既是规定万事万物的必然性,而这种必然性又毫无规律可循,这是一种必然的偶然。庄子将这种必然的偶然视为“命”。

庄子认为人类的社会生活是受一种客观必然性支配的,这种必然性并非来自神的安排,而是抽象的,不可琢磨的道。人的意志和愿望在充满必然的偶然的社会生活中是不能尽如人愿的,于是人应该安命无为,不要与现实做无谓的抗拒,否则,最终损害人的元气。庄子认为鉴于对现实无能为力,从而顺应自然、安命无为的人就是有德之人。这就是庄子的安命论。《人间世》说:“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德充符》也说,“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无心无情,安然顺命,这是最高的道德修养,只有至德之人才能达到这种生活原则。《大宗师》中描写的子祀、子舆、子梨、子来四人都是庄子所谓之安命无为的理想人物。子舆有病,子祀前往问候,当他看到子舆痛苦丑陋时问道:“女恶之乎?”曰:“亡,予何恶?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求时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鸮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如果命运使我的左臂化为公鸡,我就用它来打鸣;如果命运使我的右臂化为弹丸,我就用它来打鸟吃;如果命运使我的臀部化为车轮、精神化为马,我就乘之而行,连车也不用驾了。子舆的这段话正体现庄子颂扬安命无为、顺应自然,欣然接受命运所赋予的一切变化的生活态度,而具有这种生活态度的人就是庄子所谓至德之人,或称为“真人”。

庄子之德与儒家之德相比,似乎不具备在世俗生活中进行操作的可能,因为它过于笼统,不具备一般道德规范具体详尽的特点。事实上,庄子之德确实不是一般的道德规范,它不能直接应用于世俗生活,但是,它是一种道德精神,所谓道德精神,我们将其理解为道德之宗旨,即道德之初始目的。道德精神对于道德规范的设定具有决定性影响。庄子之德作为一种道德精神对于世俗生活,尤其是当代世俗生活的道德现象有着极大的解释和导向作用。

关于这一问题的论证,我们从对人的分析开始。人首先是一种动物,但人又区别于一般动物,因为人自出生开始就处于某种社会环境当中,此处社会是指由共同物质条件和共同存在目的而联系起来的人群。因此处于社会环境当中的人必不可少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交往,在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史当中,交往从未间断,交往逐渐演变成人的本能性活动,这一事实曾经被一个有趣的试验证实。一位欲挑战极限的人士将自己关闭在一间只有床、食物和水的房间里,在约一个月后,其心理承受能力已达到极限,开始出现暴躁、狂怒的非正常情绪,并且在他完成试验后就立即向心理专家求助。因此,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称为交往性动物。我们把人的交往活动划分为两类:内部交往与外部交往。所谓内部交往,是指人的感觉意识与理性意识的矛盾调和。毫无疑问,人是一种理性动物,在此理性是指可以进行判断、推理等活动,并且在这些活动成果的基础上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理性并不是在人类存在之始就具有的,它是在人类的长期生产活动和交往活动中缓慢形成的。最初人们只是不自觉地进行理性思维,从事理性活动,这种理性活动在长期社会生活中逐渐被人们认知,即意识到自身具有做出理性行为的能力,在此我们将其称为理性意识。理性意识一旦产生便脱离人的本能意识,成为与人的本能意识对立的又一个自我,我们可以将这个过程称为人类的自我分裂过程。因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进行具体选择时往往会感到一种自我的矛盾冲突(本能意识与理性意识的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冲突使人们内心挣扎,反复比较矛盾双方的利弊,以致痛苦不堪、精疲力竭,最终做出倾向一方的选择。外部交往包括人与自然的交往和人与人的交往(个人与集体)。人与自然界交往以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人与人交往使人类的感情需求得到满足,并使人类在此基础上更好地与自然世界进行交流。

外部交往在现实生活中是显而易见的,并且也是被规范的,这种为了调节人类外部交往过程中产生的矛盾而设定的行为规范被称为道德规范。然而人类的内部交往是被忽略的,人们甚至常常意识不到它,这也是内部交往不具有道德性质的原因。那么内部交往是否确实需要道德规范加以调节呢?我们认为答案毫无疑问是肯定的。因为人类的内部交往状况对于人类外部交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试想一个连内心世界都无法规范的人怎么可能很好地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这就好比一个精神紊乱的人无法做好一件事一样。因此将人本身的内部世界规范于道德范畴内将极大有益于人类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交换和感情交换。

如今问题就在于如何规范人类的内部交往,我们认为庄子关于德的界定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即保持淳朴自然、安命无为的生活态度。前面我们提到人在现实生活中常常面临多种选择,这时候人的本能意识和理性意识开始交战,如果说人类应该完全遵循其本能或其理性都是把这一问题简单化,即使是完全遵循理性意识,那么何种理性是合理的价值标准呢?保持纯朴自然、安命无为的生活态度是调节人类内部交往的最高道德精神。当今社会的价值标准是为我存在的人类中心主义,万事万物以是否有益于人类为取舍标准。有益于人类发展的事物被人类强调,并赋予是的性质;相反,无益于人类发展的事物则成为非的性质,并被抑制甚至消灭。这是一种根本的不公正行为,是整个人类道德堕落的开始(公正不应只是人类社会内部追求的目标,而是整个宇宙世界的本根)。人类按照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标准去改变自然世界,不断运用理性思维获取所谓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将其视为真理并作为人类改变世界的工具,这是人类所犯的又一严重错误。因为人的认识能力是极为有限的,但是人的认识对象不仅在数量上是无限的,而且就同一事物而言,其变化也是无穷的或曰无限的,人类的认识能力与其认识对象在这个意义上是相互矛盾的,那么其认识结果无论如何也无能完全展现自然事物的本质世界。人类就是使用这种完全有可能是谬误的所谓真理贸然地进行改变世界的行为,人类活动价值标准和手段都是错误的,其结果就是遭到自然世界的猛烈反击,水土流失、气候变暖、生态链濒临断损等等现象既可以说是自然界捍卫正义的行动,也可以说是自然界纠正人类错误的行为。人类逆天而行,不懂得顺应自然、安命无为的深刻道理,任由自身的欲望不断膨胀,任由人类中心主义渐渐发展成个人中心主义。人类在对自然进行征服的同时,开始进行人与人之间的征服,人类亲自将人类社会的友爱团结的美好景象转变为冷酷相残的血腥画面,国与国的战争、人与人的倾轧都是组成人间地狱的链环。这一切都是人类不懂保持纯朴自然本性、安命无为的重要道理的结果。

人类必须正视其本身能力的有限性,确认其自身是自然界的一个链环,而非中心。人类要保持淳朴自然本性,这里不仅指人类应当保持自身的自然本性,还应尽可能的维护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原本状态,不擅自做出人为的改变。人类安命无为并不意味着人不能做任何事情,而是指人只做合乎人之本性并且不伤害他人他物的原有状态的事。人类放弃对于外部世界的膨胀欲望,放弃由欲望衍生的与自然、他人之间的争斗,从而达到内心世界的宁和平静,使哀乐不易入于前,使精神世界变得纯净祥和,进而体会到从混淆是非的现实世界里解脱的快乐。这就是庄子极力提倡的真人境界,或曰逍遥游境界。

庄子哲学并不结束于他的安命论,恰恰相反,他以安命论作为起点,最终以逍遥游作为其哲学的归宿。庄子的逍遥游不是指肉体感觉的悠然自得,而是一种精神自由,并且是一种绝对精神自由。《逍遥游》曰:“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禽卧其下。”无何有之乡,就是四海之外、尘垢之外,是庄子想象中的境地。庄子极力追求超脱现实的精神自由,包括超名利、超好恶、超是非、超生死。《逍遥游》云:“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若是乘着天地的真正精神,驾着六气的变化,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宇宙之间,还有什么可倚赖的呢?表明庄子向往的精神自由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庄子的逍遥游是唯至德之人或曰真人才可能达到的境界,而庄子对德的第二个界定是人的最高修养境界或曰和谐圆满境界,这两者在理论上达成一致,即庄子认为人的和谐圆满境界就是逍遥游,因此逍遥游也可以理解为人生之至善境界或曰最优状态。希腊哲学将善解释为人类特定活动之目的,《尼各马可伦理学》说:“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所以有人就说,所有事情都以善为目的。”至善就是人类活动的最高目的,是其他善之根据。希腊人认为人生之最高目的可以称为幸福。《尼各马可伦理学》说:“实践所能达到的那种善又是什么。就其名称来说,大多数人有一致意见。无论是一般大众,还是那些出众的人,都会说这是幸福。”因此可以将庄子之逍遥游——人生至善境界或曰最优状态理解为人的幸福状态。庄子将到达逍遥游境界的人称为真人,《大宗师》中如此描绘道:“何谓真人?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什么是真人?真人处在高处不害怕,掉入水中不变湿,掉进火中不燃烧。真人的智慧使他达到道的境界,因而能够不怕危险和水火。庄子对至真之人的描述虽然夸张,但能体现真人不被外部世界左右的特点,对于真人而言,哀乐不易入于前,其内心平和安宁。这与亚里士多德描绘的沉思的生活颇为相似,沉思者与真理为伍,他不受现实世界干扰,不为物左右,他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和。亚里士多德最终将沉思的生活归为最幸福的生活,因此庄子之逍遥游境界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最幸福生活有相通之处,即都是从内心世界去寻求人的幸福状态。

人类社会由自然界和社会组织构成,自然世界被人类分成自在世界和自为世界,自在世界是指没有被人类力量进行改造,仍然保持原初状态的自然世界;自为世界则是指经人类力量改变,从而完全以人类为中心而存在的自然界。在我们生存的这个年代,自在世界已经接近消亡,自然界中未曾被人类涉足的地方已经所剩无几,人类肆无忌惮的任意妄为开始接近自然界的极限。人类自身创造的社会组织同样也越来越背离人的初衷,人们在社会组织里体会到的再也不是安全感,而是残酷竞争造成危机感。人类自身的杰作开始不受控制的反对人类,我们逐渐感到无能为力。这一切都使我们逐渐意识到我们离幸福越来越远,我们在物质生活资料如此丰富的世界里找不到一条接近幸福的路。而庄子哲学为我们面对的一切问题给出了解释,并提供了一条由内心世界去接近幸福的道路。

本文章由河北牛皮癣医院http://www.xiexiebang.com/整理发布,欢迎分享!

下载庄子的哲学思想对教育的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庄子的哲学思想对教育的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庄子哲学及其对现代的启示(精选5篇)

    中国哲学概论 浅谈庄子哲学及其对现代的启示 王名利 西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2012级生物技术1班P122115104 摘要:庄子的哲学蕴含了无尽的智慧,他的自由观、境界论以及......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认识理解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认识理解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理论来源和基本特征(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2)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

    庄子的自然人生及其启示

    《庄子智慧解读》考查题 班级:数本142班 学号:140410102015 姓名:蒙婷 庄子的自然人生及其启示 庄子,名周,战国时代宋国人。那是一个以众欺寡、倚强凌弱离乱痛苦的时代。现实世......

    情境教育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情境教育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我熟悉李吉林老师,并一直关注着她实验研究的进展。我对李老师为了教改实验研究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的精神深表钦佩,分情境教学向情境教育发......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包括:数学智力、空间智力、语言......

    多元智能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八十年代,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二十多年来该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欧美国家和亚洲许多国家的幼......

    故事对我的教育启示

    故事对我的教育启示上大学时,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外地人看见农村的一个正在放羊的小孩,问他“你长大后打算干啥?” 小孩回答说:“放羊!” “羊儿喂大了干什么?” “卖钱!” “有......

    浅论庄子的人生哲学及其现代启示

    浅论庄子的人生哲学及其现代启示 庄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而人生哲学则是他思想的核心部分,虽然它们产生于两千多前,但我们现在读起来依然能感受到庄子的智慧,而其中很多的道理对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