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人文价值

时间:2019-05-15 01:00: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技术的人文价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技术的人文价值》。

第一篇:技术的人文价值

张亚坤1102110105

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

在20世纪的西方社会,科学主义的科学观和人文主义的文化观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在某种程度上为当今学者对科技人文价值问题研究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对于什么是科学,各派学者众说纷纭,各国的百科全书给科学的定义也各异。人类最早是用拉丁文“Scientia”表示其具有“科学”的含义,但其本源意义为知识或学问。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与中国哲学中所讲的“格物致知”有异曲同工之义。“格物致知”出自中国古代书籍《中庸》,其所指之义在现代看来即是,运用实践来获得真知。在现代,我们也可以从实践角度出发对科学进行阐述,其含义与古代所表达的相一致。在实践唯物主义看来,科学是在实践中用不同的思想意识掌握客观对象的特殊方法,进而转化为在实际中应用对象的本质以及规律和方法。技术是一个涉及自然、社会和人类的复杂事物。技术作为历史现象中的一种,并且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技术作为社会中的一种现象,它推动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由于技术不断的进步发展,因而从技术本质方面有狭义和广义的双重理解。希腊科学研究者不仅仅是单一的研究科学,同时还是人文学者,二者的关系可以调换,这在当时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学术现象。例如被公认为西方哲学史上出现的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他不仅是哲学家同时他还是自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既研究哲学同时也精通数学和几何,并提出了著名的几何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因此,希腊哲学家们的哲学观点往往都带有清新颖达的特点,表现了自由心灵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和关怀,在自然中形成融合。

科学技术对实现人文价值的积极作用;改善人类的物质文明程度;丰富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的产生,起源于蒙昧的原始社会人类抗拒异己的自然力,维持生存的需要。这时候科学主义与自然主义原始地交融在一起。然而,自文艺复兴以来,一种完全不同于古代哲学的新自然观在西方凸显了出来,从而播下了科学与人文分裂的种子。对着近代自然科学尤其是牛顿力学在各个领域的凯旋,科学和理性的自然观便逐渐盛行,并进而辐射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加剧了科学与人文的分裂。20 世纪上半叶,逻辑实证主义的肇兴,纵容了工具理性极度张扬和科学技术的嚣张,使科学与人文背离达到了极致;而当代西方人文主义者将科学消解于人文文化,用人文文化来涵盖科学,否认科学与文化的区别。其结果大大加剧了科学与人文的分离与对立,导致科技人文价值的缺失。

从整体论和以人为本的科技理性出发,要确立科技与人文关系的新途径。首先,在进行科学技术活动的发展以及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影响和反应,要在根源上找到其原因并进行预防,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在人文价值领导下,科学技术和人、和社会以及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之间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同时,还要确立科技发展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更好的体现人文关怀和满足生态关怀的总体需求;其次,在科学技术中对科学的思想精神中加入人文理性和人文思考,促使科学与人文之精神有效的结合,建立健全的科技人文规范,使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和谐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真正实现科技人文价值的同时完成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文关怀所要体现的主要思想是在关怀人类自身的同时还关怀着人类社会。然而,科学技术实质上是从人类自身的利益出发,进而开展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与精神文化活动。由此可见,科学技术的人文关怀指的是,使科学技术的进步成果丰富了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提升了人的精神生活水平,使人类社会走向公正的和谐状态。科学技术的人文关怀把为人类谋取更多的福利以及最终实现幸福生活作为终极目标,并用实际行动去践行这一目标。所谓科学技术的生态关怀,主要目的就是尽可能的使科学技术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推广且认可那些对实现这一目的有利的科技成果,反对、限制乃至排斥那些滞后和阻碍实现这一目的的科技成果。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与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历史推动作用。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升了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改善了政治生活水平。今天,人类的生存发展境况无论是从物质上看,还是从精神上看;无论从自身进化来看,还是从生活的外在环境来看,在科技推动下,都已取得了今非昔比的巨大的提高与改善。科学技术与人文价值之间的关系问题在社会中得到了普遍的关注。科学技术与人文价值在各个领域逐渐显露头角,最终融合在一起并推进各个领域朝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然而,我们在推进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也要客服一些问题,反对将科学技术与人文价值分离对立起来,要将人文价值注入科学技术的生产活动中,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也要融入人文价值的基本要素,使科学技术与人文价值有着更广泛的对话、更加宽容的理解、更加融洽地合作,从而才能真正实现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当然,在未来也许会有更多的问题出现,但是实现科技的人文价值一定是无法改变的趋势。在这个领域中,摆在我们面前还有很多挑战性的问题,因此需要我们在未来实践探索的路上寻求更好的方法和途径来逐步完善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并使其对大自然、对人类、对社会尽可能的发挥最大作用。

第二篇:科技理性、价值理性和人文关怀

科技理性、价值理性和人文关怀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科技理性的张扬有密切关系。必须指出,科技理性只是理性的一个方面,它需要人文价值理性的判断、比较和匡正,人类道德的实践品格必须来自于价值理性的孵化。人文关怀所蕴涵着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实质上是要求关注每个人的生命意义和内心生活。在不断重视和强化人文关怀的基础上,一切表面上看来非常诱人的“说教”就会因失去生存和传播的温床而自行消亡。只有这样,人类才有可能在创造出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创造出持久美好的人性流露和充溢的善感。[关键词] 科技理性;价值理性;人文关怀;德性;价值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垂直隶属型的社会亚系统逐渐被水平网络型的发展趋势所取代,与此相关,曾经在旧体制中起重大维系作用的、具有很强的单一性和排斥感的准则、规范和价值观日益为多样性和包容性很强的准则、规范和价值观所取代。“网络组织使权力由垂直变成平行,个人因而得到极大的自由”,[1](P210)人们越来越多地对于已有的社会现象和行为有了相对宽容的尺度。所有这些都使得社会不管在要素意义上还是在结构意义上都越来越大,从而使现今的中国社会与30年以前相比较,差异点多于共同点、一致性弱于冲突性、断裂性多于连续性。

如果在科学技术层面上进行深入分析,产生这种“新社会”的原因则在于科技发展的快捷和科技的社会影响的凸显。

诚如哈贝马斯所言,如今,我们生活世界的结构当中充满了技术。一方面,科技的实证性内在地偏离了对于抽象的一致性、连续性和共同性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科技的工具理性倾向天然地具有打破旧有框架的固有张力。科学上的“实验主义”认为只有有效的东西才是有价值的,它的价值建立在“效果”上,因此,“实验主义”本身不能产生价值系统,它本身并不能解决什么是道德、美和宗教的问题。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增强,广泛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促进了社会产业结构的变革,同时,人们的生活观念无不在科技的影响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中,科技理性以及由它所导致的社会行为理性便是重要的构成。

科学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理性活动,这种活动“特别注重感官所能知道的事实,认为所有的命辞都必须根据他们认为的事实,才能成立。”[2](P44)在科学实证主义看来,“一种单纯的批判姿态,不管在主观上被许多现象证明是多么有理,却必须让位给更加可靠确切的知识”[3](P108),信仰系统是无法能够被证明的,所以,它也就是不可知的、不合理的,这样,科学理性的核心在于相信客观世界的客观性、统一性、规律性和可知性。科学理性起源于科学家特定思维和行为方式,这些特定方式应该包括:探索创新、实事求是、崇尚真理、严谨踏实。科学研究的这些特定思维和行为方式逐渐地被社会所采纳和接受,成为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们指导自己社会行为的一种规范,这就是科学理性,它是人所独有的认识世界、探究自然的能力,是以自然科学为对象的人的理性的一个方面。

应该指出的是,作为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通常以两种方式对 社会发生作用和影响:第一种是物质的力量,即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第二种是精神的力量,它直接作用于人的理智和心灵,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科学作用于社会的第一种力量较为明显,从而为人家所熟悉,而第二种方式和力量则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对于科学以第二种方式作用于社会的功能,爱因斯坦早就有洞见,他把科学“对人类心灵的作用”或者说“科学对于理智所产生的影响”,称为“不朽的荣誉”,并认为,“尽管草率看来,这种方式好像不大明显,但至少同第一种一样锐利”。正是由于科学的这样两种作用方式,所以它既可以作为“科学—技术—生产”系统中的要素,表现为物质生产力的方式,又可以作为“科学—理性—世界观”系统中的要素,表现为精神生产力的方式。

在爱因斯坦看来,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即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和文艺复兴时期发现的通过系统的实验可以找出的因果关系,中国的贤哲没能走向这两步,是无足惊奇的,而要是发现了这两个基础则倒是令人惊奇的事。近代以来,我国的科学理论相对薄弱,在传统文化中科学理性的沉淀相应地较为缺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作重点的转移,人们对于科学技术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提升。其中首先被认识到并受到重视的是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如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但平心而言,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在社会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即科学理性的社会价值,特别是对于从科学理性通往世界观的理论研究和宣传普及工作还重视不够。

作为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主体能动力量,理性是人类在本质方面的重要力量和特征。据此,可以认为,科技理性是人的理性的一个方面,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理性也是认识自己、探究社会,为社会设定理想价值目的并给人自己立法的能力。在此,我们可以把以追求理想、伦理道德等人文科学为对象的人的理性称为“价值理性”。这两种理性由于共同指向于人及其生存的客观环境而应该有本质上的同一性。简单地说,人类在认识自然的必然性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科学技术和认知世界的科技理性,又在追求人类的合目的性、合主体性的理性过程中发展出了“真”、“善”、“美”,这渗透着价值理性把握世界的发展、让人类生活得更美好、更完善的方向性指引。

动态地看,现代化过程要求普遍地实现工具意义上的理性化,但工具理性(即科技理性)的过度膨胀,使科学与技术本身成了意识形态,具有明显的工具性和奴役性,起着统治人和奴役人的社会功能。仿佛成为技术社会的现代社会,使人们原本丰富的人生蜕化为“技术的人生”。马克斯·韦伯甚至认为自然科学“总是倾向于从根底上窒息这样的信念,即相信存在着世界的‘意义’这种东西”[4](P33),这和我们这个时代的“除魅”有关联,它的结果就在于:那些终极的、最高贵的价值从社会生活领域中的消逝。

随着科技理性的不断张扬,崇尚科技万能的文化理念逐渐成为近现代社会的文化倾向。在道德相对论、追求事实和效率精神的怂恿下,科技理性深深地介入人们的生活世界,掩盖了价值理性的自我解释能力,于是,科学对外部自然界的技术性尝试便延伸到社会生活领域。这样,以所谓富有人情味的故事为共同名称的娱乐材料以其消费的虚拟性和充实度导致了人性的理性匮乏,电影、电视和网络媒体事实上将新闻形式和零散的信息整合成有足够弹性区间的“生活忠告”,使其带有一种超级广告的因素或担负起广告的模拟功能,于是人们的交往形式和交往的实质本身也发生了变化,它们的影响极具渗透力,以致于大众媒体和肤浅的社会思潮充当了个人疾苦和困难、情感迷茫和抑郁的诉诸对象。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阅读更多的是周末杂志、画报和马路报刊,也更多地听听广播、看看电视和叙叙街头小道传闻,如此而已,真正读书的人反而越来越少,浮躁情绪越来越烈,隐藏在高度物质文明之下的是人们的精神痛苦和行为堕落,世界因此而失去了与道德不可分割的美的存在。在弥漫着一种引人注目的不安和焦虑气氛中,有责任的思想家敏锐地看到了对于科技理性的过分强调所带来的可怕后果,有的西方学者认为由于价值理性的过分缺失,我们的时代面临着毁灭的可能性,人类已经走到了“一个‘绝对文化的门槛’”,没有任何人不会不受到它的巨大转变的影响[3](P106)。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在互动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所表现出来的道德意义的缺失和本能倾向的凸显已逐步把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从这个世界上清除了出去,并把我们置于一个可加利用、但没有意义的宇宙之中,为此他们真诚地走上了精神定位和价值选择之途,渴望有一种内在精神生活的不死之鸟能够站立起来,支撑人类伟大而遥远生活的未来。

看来,人类在过多地占有自然飞地的同时也失落了纯真的精神家园。安东尼·吉登斯认为,作为推动现代社会前进的文化力量,科学与技术建立在“没有任何东西是神圣的”假设的基础之上,于是现实生活中就没有任何道德秩序能够被保存下来[5](P45)。帕森斯非常深刻地指出,随着宗教兴趣的衰微,科学成了人们主要的关注点,科学也被广泛地看做是人类精神在理性上的成就,这种强劲的影响通过近代社会而留下其难以抹去的痕迹[6](P668)。如今,人类所面对的许多社会问题都是人类内在精神危机的外部表现。只有失去了内在精神的人才会疯狂地追逐外在的物质,而越是追逐外在的物质,就越是失去人的精神家园。

据此,可以认为,科学好比是一艘在雾中夜航的轮船,需要人文之灯来导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德托罗斯教授认为,300年前,人类犯了一个历史性的错误,那就是将人文与科学分开发展。在他看来,这种分割越深,人类应付复杂世界的能力就越弱。所以,反省人文价值理性和自然科技理性的关系,强调建立科学与人文平衡的整体性文化观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攸关大事,乃至于许多科学家群体也在致力这一问题的研究,如美国科学史家布鲁诺斯基(J·Bronovsky)在其著作《科学与人文价值》一书中深入地阐明了科学的价值在于人的价值,并指出当今世界文明的许多困境不是科学本身的恶果,而是人们鄙弃了真正科学的人文精神。

如今,人们倾向于认为科学理性是现代文明的灵魂,是提高人的认识、促进社会行为理性化的强大精神力量,在理性精神的指引下,以工具、技术和自然科学为标志的人驾驭自然界的能力空前发展了。在此意义上,科学技术本身是无辜的,问题在于人类没有正确地把握科技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的关系,人本身的精神生活和内心要求却遭到了漠视。如果我们一直能用人文价值理性对自然科技理性和科学发展的方向进行合理的判断、比较和匡正,使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和对求生物欲的追求一样努力,那么,就可能在创造出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创造出持久美好的人性流露和充溢的善感。果真如此,则虽如马克思所言:“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人们只能追求和满足那些正当的利益、欲望和需要,这样就不会因为积德消业而放弃人生的各种利益追求和各种欲望的满足,就不会为在磨难中修炼和“形成强大的思想业力”而“割舍七情六欲”,乃至于“在亲朋好友遭受痛苦时还不会动心”。“人类在败坏,到处都是魔”只能为人类道德反动论和人类毁灭论作注解。本该内在于个体的德行的生成无可置疑地有着外在的源泉,而道德的实践品格必须来自于人文价值理性的孵化。所以,人类发展中的困境和迷惑只能是人们鄙视真正科学的人文精神的折光和反射。

米尔斯曾说:“给予科学方法和科学理性在社会中的中心地位,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生活在理性之中,而不再有神话、欺诈和迷信”[7](P182—183)。科学理性的“理性亏空”必须借助于价值理性的“理性垫补”,而这种“垫补”只能通过人文关怀逐渐实现。因为,人文关怀所蕴涵着的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一种分析性的、批判性的力量,它实质上是要求关注每个人的生命意义和内心生活。人文关怀以其内在精神孕育价值理性的基本途径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第一,在科学地认识和指导人类有意识地创造自己的历史、自觉地进行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人文关怀能够把人类引向远离本能和盲目的动物式行为方式的美好境界[8](P202)人类总是处在一种困惑的境地中,即一方面是动物,同时又是具有自我意识的精神性的存在,而后者使人类知道自己被赋予了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尊严,为此就设定了常规,这也就成为人类文化和文明的一把尺子。理性化行为要求人们理智地追求合理的恰当的目标,有效地、切合实际地追求合理的高效益。依靠科学理性,科学家发现了宇宙规律、解释自然现象、预见世界的未来。这就昭示人们应该按照客观规律来指导社会实践,使他们的行为“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反对一切盲目的、主观的、唯意志的行为,在科学理性之光的引导下,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理想的现实世界必然要求将逻辑公理、道德规范和审美原则等各自的真理性建立在某种合目的性上,而对其的论证和一系列的内化过程不得不依赖于人文关怀的渐次渗透。

第二,传播和普及了科学知识的心灵在人文关怀的浸润下,会在更高层面上提高心智和智慧,增强人们抵制愚昧和野蛮的能力,推进社会行为方式的道德化和文明化

自然科学作为一切知识的基础,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精华部分,它既是物质的财富同时又是观念的财富。科学知识内化于人的心灵,使人视野开阔、思想锐利、行为理智。在科学发达、理性之光照耀的地方,野蛮愚昧和封建迷信是没有市场的。相反,现实生活中存在愚昧落后现象,都是在科学知识尚未插足的一些领域里发展起来的。当前,一些地方看风水、观星相、重巫术、建神庙以及其他一些伪科学和反科学现象的泛滥,根本原因就是科学理性之光没有照到那里。

社会发展固然需要更多的科技理性精神,但人文价值理性在某种意义上更重要,因为它不仅是真的,而且也包含了人类善的和美的理想的愿望,包含了主体需要的价值取向,引领着人类发展的合理方向,表达着人性和人类生活的真谛。在此意义上,应该由价值理性统领科技理性以保证科技理性的正确方向。而这只能在人文关怀的前提下才能得到保证。

第三,科学的认知功能能够上升到世界观的高度,成为社会的理想、信念和道德的科学基础,人文关怀最终对世界观、价值观发生作用,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

有人将科学理性与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尊重人的情感的人文精神对立起来,认为弘扬科学理性必然导致人文精神的缺失,并把世界上人文精神的失落归咎于科学,这是错误的。其实,真正的科学理性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融为一体的。近代以来,正是自然科学的诞生才把人的尊严从神的统治的阴影中解放了出来。现代科学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同时也在追求着人类自身的进步和发展,而科学家的精神气质、高尚品质和人生理想代表着人类道德发展的方向,特别是作为先进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高度的科学理性和高尚的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今天,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融汇趋势应该日益明显,社会行为在高度理性的基础上,应更具人文精神。人们能够提高自己理智的批判能力,利用科学的观点、方法和知识去识别各种消极没落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各种反科学、反民主的社会思潮,如此,则一切表面上看来非常诱人的“说教”就会因失去生存和传播的温床而自行消亡。

美国学者理查德·罗蒂在他的《后哲学文化》中十分深刻地指出:“一个从着魔状态中解脱出来的世界必然是宽容性的,这必然导致实用主义”。既有的封闭社会的隐退会促发主体的个人主义和对个人选择的自由性的推崇。前文已经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的统一性的被打破和新社会的被铸造,建构了宽容的社会氛围,使社会成员现实的或预期的行为空间和思想空间大大扩展,形成了社会层次的渐次分化。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表明,社会群体的分化会产生超越原有空间、经济和精神等方面限制的需要和倾向,该过程会日益增长个体化及各个要素之间的摩擦,不断增加的离心倾向又成为通向其他群体的桥梁[9](P42)。曾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的法轮功等“邪教”组织能够将具有不同文化层次和文化品位的人们揪结在一起,非常典型地表现了人类原始思维的特点,那就是主观和客观的不易区分性与感性和理性的相互渗透性[10](P125),这种保持了许多相当原始精神状态的“集体无意识”,通过江湖郎中、手相先生、风水先生、占卜者、魔法师和所谓的“教主”及其崇拜等表现了出来,这实质上是实证思维在另一个向度的延伸。它从反面说明:在转型社会中,我国群体生活空间的弹性和有凝聚力的、能动的社会道德认识基础的缺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作重点向经济建设的转移,自然地助长了具有实用主义倾向的科技理性的膨胀。现代社会对“投入—产出”关系的情有独钟,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功利意识,诱发了人们的交换冲动,使现代人的人生情趣日渐趋同、心灵空间日显封窒,人们在进行“数”的计算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陷入生命意义的空白。[11] 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文关怀的极大缺失所产生的累积效应不断地溢泻出来并在现有的社会背景中得到不断强化,于是在社会实践领域和内在精神领域中出现种种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的非理性行为便成为必然,惟其如此,“邪教”组织才能够打着科学的幌子,严重地损害科学的尊严,直接败坏社会风气,给经济的平稳过渡和社会的良性运行、协调发展带来极大的破坏。因此,在重视科学技术的实用价值的前提下,通过人文主义关怀全面提升科学的理性价值,这对整个社会的健康、协调与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M].梅艳译,姚琮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2] 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M].北京:三联书店,1988.[3] [德]阿诺德·盖伦.技术时代的人类心灵:工业社会的社会心理问题[M].何兆武译校.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4] [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冯克利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5] [英]安东尼·吉登斯、克利斯多弗·皮尔森.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6] [美]T.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M].张明德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7] [美]C·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像力[M].陈强、张永强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8] 徐辉.科学·技术·社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9] [德]齐美尔.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美尔社会学文选[M].林荣远编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法]让·卡泽纳夫.社会学十大概念[M].杨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1] 岳天明.试论个人社会化的标准与目标[J].西北师大学报,2001,(4).

第三篇:技术的价值教案

1-1 技术的价值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 知识目标:

A、知道技术是人类位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B、理解技术对人类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4、讲授新课:(讲授、阅读案例、提问和讨论相结合)新课内容:

一 技术的价值(1)技术与人(2)技术与社会(3)技术与自然 详细过程:(1)、技术与人:

首先,技术是人类位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技术是因为人类的需要而产生的。(在这里,并不需要给技术下一个严格确切的定义,只是要让学生知道技术产生的原因。这里的大自然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

【阅读】(学生快速阅读)

“案例分析”-“从火到灯——人类走向文明的历程”

【讨论】(师生互动进行,教师提问,学生作答)

如果人类没有控制和利用火、没有发明灯,我们的世界将会是怎样的一幅景象?我们人类对光明的需求,是如何推动了照明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其次,技术的产生实现了对人的保护、解放和发展。(让学生举出具体的技术和案例来说明有哪些技术,它们是如何实现对人的保护、解放和发展的)

其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技术活动,结合个人兴趣和爱好,看能否利用技术上的创造与发明获得自身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2)技术与社会:

①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动力之一。

②技术是社会财富积累的一种形式。

③技术的发展导致社会劳动力结构产生变化。

④技术进步,不仅带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且渗透到军事、政治、文化灯各个领域。

(以上观点,通过课文的三个“案例分析”:工业领域、农业领域和交通工具的技术发展带来的变化,让学生了解技术是如何影响社会的,体现技术在社会的各个领域的作用。)

【讨论】(让学生谈生活体验,教师适当总结)交通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3)技术与自然:

①利用技术,人类可以利用和改造自然。

(让学生举出中外著名的、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技术工程案例和技术设想)②人类利用技术利用和改造自然应有合理的尺度。

(利用技术造成了哪些问题,让学生举例说明)

③人类利用技术利用和改造自然带来的环境问题,最终也会通过技术来解决,利用现代技术应注重环境保护。

(举一两个利用新技术和技术更新来解决已有问题的案例,如绿色冰箱,绿色农业等等,提醒学生有关“绿色技术”的说明。)

5、出示课后练习提纲:

通过网络或者相关资料收集和调查有关绿色农业技术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过程,并评价对本地的农业发展及当地自然环境的效应和价值。

6、总结: 总结本课知识点和通过课堂讨论达成的对技术的认识。

三、教学反思

新的课程改革改变了原来的讲授式、注入式等传统教学,教师角色由原来的讲述者变为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探究、质疑,在实践中学习。下面我对在实践本节课中出现的不足及今后的改进方法进行总结:

(一)成功的地方

1、本节课让老师和学生积极互动起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接受率比较高,从而反映这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

2、体现了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3、时间分配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不足的地方:

1、学生在质疑问题上未做到全员参与,讨论比较集中。

2、问题考察具有局限性。

3、在有些问题引导上缺乏力度。

(三)需要改进的方面:

1、课堂中问题讨论应再多一些,力争达到全员参与。

2、发散思维要更深、更透。

3、尽量给学生空白点,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总之,要在教学方法上改进提高,达到导与学的和谐统一。

第四篇:《技术的价值》教学设计

《技术的价值》教学设计

题 技术的价值 时 1 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技术的产生与个人需要之间的关系

2理解技术对个人的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将人们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有目的的改造确认为技术发展的源泉的过程

2体验技术在个人的生活、经济、社会中的巨大作用的表现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欣赏技术的价值,领略技术世界的奥秘与神奇 教学重点

理解技术对个人的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教学难点

理解技术对个人的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 实施过程 学生反应 引入

直接引入 新教学

一、技术与人

技术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通过列举本上关于技术对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的满足,引出技术的定义: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的改造。

通过书本上的案例:从火到灯――人类走向文明的历程,做出灯的发展的多媒体,让学生理解技术的不断发展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讲动植物油灯时给学生讲解《三国演义》中董卓的故事,电弧光灯和白炽灯时讲讲它们的发明者。

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又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联系前面的灯的发展历史说明,灯的技术发展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练习:P4马上行动

技术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的作用。

技术对人的保护作用引用图片(铁门、锁、衣服等),技术从生理和心理上保护了人。

提问:还有什么技术是从保护人的角度出发的?

技术具有解放人的作用。例如:洗衣机、电饭锅等电器

讨论书本上的例子。(请同学们发表意见,分小组讨论)

技术的发展人的作用。讲解爱迪生的故事。展示爱迪生在做试验时候的一些图片。

二、技术与社会

技术对社会生产的作用

通过讲解书本上的两个案例,重点放在讲解技术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对比传统和现代的种植、耕作方法,再加上讲述袁隆平的故事。

技术对社会生活的作用

通过人类衣食住行上的变化与提高,以及通过对比相同距离,不通出行方式时间对比图。说明技术提高了效益。

技术对军事、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作用

通过展示现代战争中的一些先进武器和军事通讯的图片,让同学感受技术在军事方面的运用,讲解技术与“地球村”的形成。

三、技术与自然

依靠技术,人类得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通过图片解释“都江堰水理工程”和“荷兰风车”的案例,主要分析前者,并解释其工作原理。

改造自然要把握合理的尺度。

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对技术的定义和技术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理解。

学生对故事和科学家的一些事迹产生兴趣,感受人文之美。

分小组讨论,完成练习

体验技术的巨大作用,对技术充满信心知道技术就在我们周围。

积极讨论

认真听、思考

认真听讲,观看图片,思考问题

感受中国人的智慧 小结与 练习

一、技术与人

技术与人的需要;

技术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的作用。

二、技术与社会

技术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技术丰富了社会生活的内容

技术在军事、政治、文化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技术与自然

依靠技术,人类得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改造自然要把握合理的尺度

回忆上的内容 教后分析

教学案例丰富,但是难度选择不适度,有些超出学生的知识范围,以后注意选择教学案例。

第五篇:字理识字教学的人文价值初探

字理识字教学的人文价值初探

柳江县拉堡小学 潘兆元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强调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这样的论述正是对语文课程的多种价值的肯定。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语文课程的特点时强调: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强调指出:“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字理识字教学正是对上述观点的实践。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这里说的就是教孩子按六书造字规则去识字。著名语言文学家袁晓园说过:“世界上唯有汉字有字理。”所谓字理,就是汉字的构形理据,也就是汉字的“六书”。汉字是中华先民智慧的浓缩,是中华文明的精华,中华先民按照自然、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和观念创造了汉字,并将其方法总结为六书。字理教学就是将这些有据可查、有章可循、有理可说的汉字规律作为识字的基本学理和根本方法,在科学析解、有效识记的同时,享受博大精神的汉字带给我们民族的丰厚滋养。

字理识字先后得到原国家教委、国家语委、中央教科所、中国语用所等教育管理和行政部门以及北京大学、湖南大学、杭州大学、天津大学、兰州大学、南京师大、广西大学等高等学府的著名专家、学者,更多的是广大中小学领导、教师、教研员都给予了高度关怀和热情支持。实验学校由1994年下学期的10来所,迅速发展到2015年1 的上千百所,地域扩展到湖南、广西、山东、广东、浙江、江西、北京、吉林、福建、河南、江苏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更涉及到普通教育、成人扫盲教育、特殊教育、少数民族教育与对外汉语教育领域,并传到香港、新加坡、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地。

可见,从字理教学的发展速度、发展规模以及社会反响等方面,都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笔者在字理识字教学中就如何最大限度的实现其人文教育的价值做了一些尝试,现在将基本做法小结如下:

一、在字理识字教学中注意凸显汉字的画面感

综观象形字,均取象于物、取象于人、取象于器。物是天地间的客观存在,人是天地间的万物之灵,器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界的产物,它们都是客观实体。所以成就了汉字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字在形义上有强烈的情境立体感。

例如 :“派”字在字形上如同河水分流之状。毛泽东的词句“茫茫九派流中国”给人以山河壮丽的美感。再如“客”字由三种物象构成画面:“夂”为奔波的双脚,“宀”是旅舍人家,“口”恰似人烟门户——这完全是在完整描绘“独在异乡为异客”“奔波万里投人家”的图画。“走”在篆书中为摆动双臂发力奔跑的人之形,古语的走字有奔跑之意。“儿童急走追黄蝶”描述了一群天真烂漫的小儿戏蝶图。例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13课《小河与青草》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 师:有同学说“弯弯的”就是“弯的”意思。那么在“弯的”前面多加一个“弯”字有什么感觉?

生(柳缘):读起来感觉顺口一些。师:我们大家读读看是这样吗? …… 生(书泽):“弯弯的”表明小河弯来弯去的。师:弯来弯去的小河多漂亮呀!

师: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弯”字 可有意思啦!瞧瞧这个部位—"弓",你好像看到什么啦?(出示巴马命河图片)生:我好像看到小河弯弯像弓箭一样。师:对呀,很多时候从生字的样子也可以猜猜它的意思。

师:书泽同学是想象小河的样子理解“弯弯的”,柳缘同学是从读的感觉理解的,这两个方法都是好办法。

师:下面请小朋友开火车说说像“弯弯的”这样的词……

对生字的学习就是要关注生字本身字形所具有的画面感。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中恰当运用汉字具有的强烈画面感的特点,把诗词教学中意境的领悟化为具象的图画,这不失为中高年段语文诗词教学的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在低年段的识字写字教学中,恰当运用汉字的画面感,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李白的《夜宿山寺》: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教学中可以抓住楼高交流切磋,诵读求悟。抛出问题:让我们看看诗中哪些字表达“高”?学生可能会找出“高”“百尺”。教师可以提示“危楼”是怎样的楼?相机引出“危”字的字理:危,会意字,刀子头是人,厂是山崖。“”是端坐的人形。在山崖之上的人高高在上,在山崖之下的人望而生畏,所以危有高耸的意思。高处必然危险,所以后来危引申处危险的意思。此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自己仰头眺望山崖之上的楼宇,作为诗歌之眼的“危”字在学生的头脑中有了表象,再通过想象帮助学生领会李白怎样夸张楼之高耸,从而展开想象,配合入情入境的诵读,从而领会诗歌意境之美。

另外,课外适当定期组织以一个个汉字为内容的字理画比赛活动,依据其字理认知,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一定能增加学生对汉字的内在人文价值的认识和感受。

在教学中关注汉字本身的画面感,就能更好的放大汉字教学的价值。

二、在字理识字教学中强调字义与语境义结合

识字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情况多数属于随文识字,这就要求我们3 在字理识字教学中强调字义与语境义结合。这是识字教学的需要,更是阅读教学本身的需要。

请看我们在《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设计了这样两个随文识字教学环节: 环节一:

1.小声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在浅水洼里,小鱼面临的是什么情况呢?

2.由“困”字的演变,理解小鱼的处境。A出示“困”的甲骨文,你观察它像什么?

中间的“木”原本是生长得枝叶茂盛、生机勃勃的大树,可惜却被死死地围困住了,只能无奈地倦缩起来,不能舒展!你看,它的“捺”变成了“点”。

我们的老祖宗造字多有智慧呀,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B结合字形,感受小鱼困境。

在课文中,“木”变成了小鱼,“囗”就代表了浅水洼,小鱼被──“困”在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

C出示句子朗读:它们被困在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环节二:(学习第1自然段中四、五句话)

1.引读:孩子们,用不了多久──学生读: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

A识记“蒸”字:你们看“蒸”字上面是草字头,中间是丞相的“丞”,下面的四点底其实就是“火”字的变形,在课文中多像太阳发出的强烈光芒呀!

B太阳会把水洼里的水蒸干,沙粒还会把水吸干,用不了多久,小鱼就会干死,多么令人慌恐不安呀!读句子。

以上阅读教学中的识字教学,汉字字理和语境义的有机结合使课堂教学富有情趣化。

不仅如此,如果在阅读教学中恰当选取作为“文眼”的汉字,结合阅读语境,开展字理识字教学,就能使阅读教学更上一个境界。以古诗教学为例: 作为经典的古诗,我们读后常常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美感,但问题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然而作为古诗教学,最紧要的当然的“言传”,要能指导学生看到其看不到的景象,说清其说不清的意象来。要将古诗中的意境讲得让人心服口服,有象有意。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古诗词产生发自内心的热爱与探究的欲望。

这就可以恰当运用字理析词的方法切入诗境的审美。

作为切入点的古诗中的关键字,必须选准。一般选择诗之眼。文有文心,诗有诗眼。抓住诗眼品意学文,往往会受到“提领而顿,白毛皆顺”的意与文兼得的效果。

如卢纶的《塞下曲》 :

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首古诗利用一个颇有戏剧性的情节变化,表现了将军的勇武。将军把箭射入石棱中的描写,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教学抓住诗歌的诗眼——“林暗草惊风”中的“惊”字展开。“林暗草惊风”表现了李广将军传奇色彩的氛围: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对“惊”字的理解不能依据口语简单理解。引出“惊”的字理:形声字。繁体为驚,马形敬声,本义指马受惊。引申指惊恐。简化为惊,忄形京声。让学生联想乱草疾风如马儿受到惊吓之状。如此环境渲染,联系将军拈弓搭箭的镇定英勇果敢,辅助吟咏诵读,使学生对古诗表现的意境有了形象又深刻的领悟。

字理识字的目标不能仅仅定位在认得几个字上,而要将其置于课5 文的语境之中。这样,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既遵循了汉字的造字法,又与阅读理解结合,提升阅读教学的层次。

三、在字理识字教学中引领学生领略汉字中包含的人文思想 汉字都是创造汉字的那个时代物质条件和社会现实的反映,所以中国汉字大多富有人文习俗风味。如“法”字有执法公平之义,它由“氵”“去”二字合成,表示执法如水平,判决之后就去执行。一个法字体现了中国人对法律本质的认识和追求。又如“史”字由“中”“又”二字构成,表示写史书之人执笔记史要坚持中正原则,不偏不倚,不为权贵所左右。古人在造字和讲解字义时,也常常把“三纲五常”这种伦理观念加进去。比如“孝”字的上边是个“老”字头,下边是“子”,是小孩搀扶着老人的形象。孝就是尽心奉养父母,照顾父母的意思。

所以教汉字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教文化,教做人。

在运用字理开展识字教学中,我们注意发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在实践中,我们是这样做的。如:

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1课《沉香救母

(二)》时,随文识字“孝”字。“孝”是中国传统美德,在课文这里,体现在沉香身上就是具体表现在沉香救母心切,奔向华山,不惧千辛万苦的情形。教学时笔者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

1.出示句子:“沉香的孝心感动了仙人,仙人送给他一把神斧。他打败了凶恶的二郎神,来到了华山脚下。”默读并思考:你认为沉香凭什么打败了神通广大的二郎神?引领学生认识到沉香虽说凭武艺,但更凭一颗感天动地的孝心。

2.什么是孝?让我们来学习“孝”,“孝”字的上边是个“老”字的省形“耂”,下边是“子”,是小孩搀扶着老人的形象。中国人认为“父母在,不远行”,为人子女要尽心奉养父6 母,照顾父母。如今沉香却因为二郎神和母亲天各一方,如何尽孝?所以沉香那颗对母亲日思夜想,救母亲心切,期望团圆的心就是“孝心”。正是这颗“孝心”感天动地,感动了仙人。

3.书写“孝”字,注意“耂”与“子”的依靠,“子”对“耂”的承托。

以上对“孝”字的字理教学,就是要把中国人的“孝道”伦理观念传递给学生。

汉字还包含了古人很多的人文思想。

如“一”古人认为万事万物从一开始,世事轮回,还原本初。所以有“九九归一”的说法。

又如:“十”,数至十而满,满再进,也表示四面八方而大通大成之意。有“十全十美”的说法。

“士”,士为有文化修养的人,这样的人做事从一开始,直至大通大成之境。

下载技术的人文价值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技术的人文价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文护理在护理教育中价值及伦理思考

    人文护理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唐文丽 随着医护模式的转变,护理学正从生物医学范畴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范畴演变。护理既是高技术含量的知识密集型行业,又是一项最具......

    试论科学发展观的人文关怀的价值意义[最终版]

    内容摘要:【论文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全面的、协调的和可持续的发展观。本文试图从社会历史价值观的高度来探讨科学发展观的人文关怀的价值意义。详细......

    职工文化活动在企业人文价值创造中发挥巨大作用

    浅谈职工文化活动在企业人文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作者:红土书院2013年第五研究课题小组 引言: 不能将“职工文化活动”仅仅局限在丰富业余生活或工作闲暇之余的补充品的范围内,只......

    人文关怀和历史理性:文学价值取向的交合

    人文关怀和历史理性:文学价值取向的交合 在文学创造中,人文关怀是古往今来一切以文学作品的总主题,并与历史理性共同筑起文学的真善美功能的价值体系。作者从人的需要出发,坚持......

    高一通用技术 《技术的价值》教学设计

    技术的价值 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技术与设计1》第一章第一节。本教材的第一章是“走进技术世界”,这一章主要使学生对技术有一个深刻而全面的认识......

    非专利技术价值评估资料搜集目录

    润泽知识产权品牌铸就辉煌价值彰显实力 非专利技术价值评估资料搜集目录 一、基础资料 1、专利所有人身份证复印件,个人介绍等资料 二、专有技术资料 1.委托方技术产品研发情......

    羽毛球技术特点及健身价值分析

    羽毛球技术特点及健身价值分析 目前,羽毛球运动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它是全面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素质的一种良好手段,同时也能培养顽强的拼搏精神和优良的意志品质。......

    论古诗词教学在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中的价值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题 目:论古诗词教学在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中的价值 姓 名: 考 号: 考 区: 指导教师: 定稿时间: 年 月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