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历代书画中画家的风格流派
浅谈历代画家的风格流派
国画是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也是最为复杂的画种,内部分类则更是复杂。根据笔墨技法可分为工笔画、大写意画和小写意画,根据设色又可分为白描画、水墨画、着色花三类,按功能和用途,可分为寺观殿堂笔画、架上绘画、民间绘画、工艺装饰画几类;依作品的主题思想分为释道画、风俗画、历史画、民间年画、文人画等;按工具材料分为白描、着色、水墨等;但最通行的是按题材内容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类。中国画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六朝三杰:是指在中国绘画史上指六朝时期画家。顾恺之、张僧繇,南朝梁时人。对绘画有独特创造,画山水不以笔墨勾勒,史称“没骨山水”,自成一家。陆探微,南宋时人。有名于时。其用笔有“连绵不断“的特点,称为“一笔划”。这三人各有特色,各具特长,时人称六朝三杰。明杨填《画品》中加画家吴近子称为“画家四祖”。
陆探微南朝宋著名画家。吴县人。据《历代名画记》载,他的绘画作品有五、六十种。他作画笔迹周密,号称“密体”,以区别于南朝梁张僧繇和唐代吴道子的“疏体”。他在绘画中运用的锐利挺拔、刚劲有力的线条,被后人誉为:笔迹劲利,如锥刀焉,所“画人物极其妙绝”,“秀骨清像,似觉生动,令人凛凛若对神明”,具有极强的感染力。陆探微在绘画上的另一成就是独创了“一笔划”法,笔势连绵不断,整幅画一气呵成,令人赞不绝口。
五代四大家:指中国画史上的。荆浩、关同、董源、巨然.简称:荆、关、董、巨。他们的画风,从唐朝以来,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变化。成为“唐风”至“宋格”的一大桥梁。明王世贞说:“山水至二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二李系指李思训父子)。五代四大家之特色;荆浩之画雄伟、深厚、峻拔、坚凝;关同之画雄伟、坚定、峭壁茂密;董源之画下笔雄伟,有崭绝峥嵘之势;巨然之画趋于庄重朴实而沉静。
北宋三大家:指中国画史上的董源、李成、范宽三大画家。元汤曾说:“六朝至唐初,画者虽多,笔法位置,深得古意。自王维、张、毕宏、郑虔之徒出其不意,深造其理。五代荆、关,又别出新意,一洗前习。迨于宋朝董源、李成、范宽三大家鼎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山水格法始备。”他们确是开创了唐人所未开拓新画风,较为完善了中国山水画、面貌。三大家之特点:董源之画除部分作品雄伟、崭绝峥嵘之势外,大多趋于平淡、天真、朴茂静穆;范宽有坚凝厚重、雄峻茂墨的特色;李成之画挺拔雄奇,富有变化,惜墨始金,别具一格。
南宋四大家:指中国画史上的南宋画院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亦称“南宋四家”简称:“李、刘、马、夏。”四家中李唐略早,刘、马、夏继承发展李唐的画法,成为南宋画院的主流。他们四家的风格特点是:李唐之画刚劲犀利,气魄雄伟;刘松年之画受李唐影响,而又工整方面更为突出。马远、夏娃师李唐笔直法刚劲简括,水墨淋漓,构图书馆多向特写。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其画风对明代的浙派和院体山水画有较大的影响。属豪纵简略一路画风,初无此称,屠隆说:“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此南渡以后四大家也。”张丑认为:“南宋刘松年为冠,李唐、马远、夏圭次之。”张泰阶则曰:“刘、李、马、夏,俱负重名,而李、马为最。”
元四家:指中国画上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位代画家。其共同特色,是以“雅洁淡逸”山水画风。强调水墨画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四人同处于一个时代,年龄相近,他们的风格和特点:黄公望是山川深厚,草木华滋;王蒙是画山水多至数十得,树木不下数十种,千岩万壑,迦环重迭;吴镇山水苍茫沉郁;倪瓒山水,所谓“天真幽淡,萧杀寂寞”,具有一种荒凉空寂、疏简消沉的趣味。
明四家(吴门四家):指中国画史上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位明代画家。他们都在江苏苏州从事绘画活动。因苏州古为吴地,故又称、沈、文、唐、仇为“吴门四家”。四人中沈周、文征明都擅长画山水,上承北京山水画的传统;唐寅山水、人物都很擅长,他们南宋院体为法;仇英以人工笔人物、青绿山水见称。四人各有所长,先后齐名。但除沈周、文征明有师承关系外,唐寅、仇英各有内格。因此“吴门四家”(“明四家”)只是明代四位成就很高四位不同风格的大家,两并非一个画派之称。
浙派三大家:指中国画史上的戴进、吴伟、蓝瑛三位明代画家。是明初绘画派制之一。其代表人物戴进,上承南宋院体画家李唐、马远、夏娃等画风,善画山水,迹工人物、花卉。因戴进中浙江人,故称这一画派为“浙派”。吴伟亦工山水,为“浙派”的盟主,用笔雄健豪放,纵横自如。明末蓝瑛为浙派殿军,擅长画山水,花卉,初年秀润,晚年笔力苍劲,学者甚众。四大名僧:在中国画史上称“四僧”,是指明末清初四个出家为僧的画家。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和浙江(弘仁)。四人都擅长山水画,各有风格。他们都竭力发挥其创造性,反对摹古,取得创新成就,其特点:石涛之画,奇肆超逸;八大山人之画,简略精练;髡残之画,苍左淳雅;弘仁之画,高简幽疏。都自具风裁。他们的画风对后来的“扬州八怪”有较大的影响直到近代的吴昌顾、齐白石等画家。
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以及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笔、线条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结,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征。中国书画艺术的魅力也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第二篇: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的流派与风格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的流派与风格
北师大深圳南山附属实验学校
邓天琦整理
起自70年代末的语文教学改革,给语文学科的面貌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语文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特级教师。他们是教学改革的先锋,学科建设的带头人,他们在教育革命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他们不仅为教学改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他们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所创造的经验、理论,是提供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研究、推广特级教师的先进教育思想与宝贵教学经验,是进一步发展教育革命,深化教学改革的客观需要。
语文教学改革大潮涌现后,就很自然地分为两个流派:一派侧重于教法改革。这一派的特级教师们使用部编的通用课本,一轮又一轮地进行教学改革的实验,步步深入地探索着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的规律。从事这样改革的特级教师是大多数,其主要代表有于漪、魏书生、钱梦龙、宁鸿彬、张孝纯等。这些特级教师教改意识都很强烈,改革的涉及面都很宽广,但又都各有侧重:或注重情意,或讲求导读,或培养能力,或发展智力,或提倡大语文教育,等等。真可谓各具个性,流派纷呈。另一派则侧重于把教法与教材统一在一起进行改革。这一派的特级教师们,在教改实践中,出于教改实验的需要,自编实验课本,把在教改实验中取得的经验,熔铸于实验教材之中。同时,通过实验教材的编写,又促进了教法改革的提高。但从事这样改革的特级教师,为数并不多。其主要代表有欧阳黛娜、洪宗礼、颜振遥、刘腊腊等。这派特级教师的事业成就是多方面的,但他们的成名则与他们所编的实验教材的成就是不可分的。他们所编的实验教材,同样是变革意识很强烈,改革涉及教材编写的各个方面:或致力于科学序列的探索,或注重于语文能力的培养,或着意于智力开发,或侧重于内容更新,或着眼于体系变革,或着力于结构、体例的革新,等等。同样是个性鲜明,流派纷呈。
特级教师的特色,总是通过他们的教学风格显示的。所谓教学风格,是指某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特点,它涵盖着该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思想特点与艺术特点。教学风格产生于教师长期的教学工作实践,它既受着教师本人的思想、政治素养与文化、学识功底的制约,也受着时代、科学发展水平的影响。
本文着重就上述代表两大流派的特级教师的教学风格,作一简要的述评。
一
(一)(一)于漪的教学风格
1思想性 党的教育方针和“三个面向”是教学改革的依据,于漪牢牢地把握着这一依据。她的全部教学改革活动,贯穿着一条鲜明的红线,那就是“教文育人”。于漪所上的语文课,充分地体现着“文道统一”的精神,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结合着思想教育,恰似春风化雨,渗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真可谓教养与教育的和谐统一。于漪语文教学的思想性是很强、很突出的。
2重学性 重教轻学,是传统教学的积弊。于漪主张,教师应把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出发的立足点上来,重视对学法的研究,使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此,教师必须“目中有人”,要研究当代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3情趣性 于漪主张,讲课要有情趣。教学有了情趣,就能吸引学生产生一种孜孜石乞石乞、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才能产生实效,而效果又会促使兴趣的巩固和发展。为此,教学就须在“得”字上下功夫,学生学有所得,才能对语文学习产生情感和趣味。
4智能性 于漪站在培养开拓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高度,十分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只要全面地阅读于漪的教学论文,不难发现于漪全部语文教学活动中,贯穿着一条重要线索,那就是: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如何开发学生的智力,于漪曾写过不少专论,诸如“谈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谈观察训练”“谈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谈把握记忆的支撑点”等等。这些论述启示我们:语文教学要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主动、活泼的学习中,逐渐成长为聪明有为的人才。
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于漪主张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她深感“重读写轻听说”教学的滞后性,从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角度考虑,她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是十分重视听力与说话训练的。
纵观于漪的读、写、听、说实践,可以从中寻找出另一条重要线索,那就是:在教师主导下,让学生在主动、自觉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地培养起自学能力。
5文学性 人的生活离不开文学。文学修养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应该具有的文化素质。于漪的语文教学,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这只要听听她的学生在发言时能熟练地运用古诗词,能恰到好处地使用成语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在课堂上一首又一首地背诵古代诗词,也就可以知道于漪平时是怎样成功地向学生进行文学教育了。听于漪讲课,读于漪文章,文学味浓是一个突出的感受。平时她的教学语言也充满了优美的文学词语,感染力很强,这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之中,可以提高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语文教学的效率也就必然随之提高。
6整体性 于漪认为,语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它首先应具有科学的序列,然后才能有序有效地传授知识、进行训练。教师对每个学期教学工作的安排,既要全局在胸,又要明确每堂课、每个单元、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
在实际教学中,她引导学生遵循文道统一的规律,从整体上去理解、把握课文,使学生不仅理解、把握课文写什么、怎样写,而且理会为什么这样写。学生从课堂教学中不仅学到知识、技能,而且受到思想教育。
于漪精通于教学艺术,对于一堂课怎么开头,选择什么作突破口以带起全局,怎样展开教学进程,怎样收尾,都有独创的整体设计。听她的课,所感受到的是:教学环环紧扣,节奏鲜明,抑扬顿挫,起承转合,有张有弛,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而且由于她的整个教学能“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所以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怎样上好一堂课,于漪的主要经验是: 第一,“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寓含的深意”;第二,“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第三,“变换提问的角度,选择最佳入口处,激发学生的感情”;第四,“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第五,“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形成余音缭绕”。
(二)(二)魏书生的教学风格
1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改革,是从转变差生的学习开始的。他认为,差生的先天并不差,之所以差于一般,是由于差生缺乏定向、规则、紧张的智力活动造成的。他做差生的工作,从思想教育入手,培养他们高尚的学习动机、无畏的胆略与坚强的意志,以点燃他们奋发向上的心灵之火。针对学生的弱点,魏书生加强了对差生的定向活动、规则活动与习惯性活动的训练,以提高差生的智力水平。
与此同时,魏书生把科学的思想方法与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例如结合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观察事物、分析综合问题以及如何进行记忆、想象等方法。又如,在定向训练中,魏书生每学期都引导差生画语文知识树,使学生理清本学期所要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再如,为改变差生智力活动的不规则,就引导他们把训练内容与时间联系起来,并为差生规定了经过半年训练所要达到的一般效率标准。同时,为使差生的智力活动形成习惯,就帮助他们制订学习计划,而且制定了严格的自检、互检、教师检查的制度,以及严格的补救、帮教制度。通过上述一系列工作,逐步地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教学民主化 教学民主化,是魏书生教学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魏书生教学轻松,而且外出的时间不少,而他所教的班依然秩序井然地进行自学,丝毫不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这是为什么?魏书生本人道出了个中真谛:“我觉得,民主化、科学化像语文教学的两翼,它能载着我们从必然王国逐渐飞向自由王国。”魏书生的民主化教学所以能见成效,得力于他的语文教学建立了一套科学管理的机制。这个机制包含了三个系统,即计划系统、监督系统与总结反馈系统。这三个系统,显示着教学民主化与科学化的统一。
就以“计划系统”中的“4每学期做一次的九件事”为例:“①确立座右铭;②出考试卷;③重视知识结构图;④写教材分析;⑤再复习一遍同一类文章的读法;⑥再复习一遍一篇文章的读法;⑦写作文;⑧批改作文;⑨作业检查”。这九件事,过去基本上由教师完成,现在要求学生自己去完成。当然,学生在完成这九件事时,并不排斥得到教师的指导。但只要教师肯放手让学生去做,就终究能从实践中把握工作规律。学生掌握了工作规律,意味着从中获得了某种自学的能力。从教师的教学工作角度看,这显示着:第一,把某些教学工作下放给学生,体现着教师教学思想的民主化;第二,让学生参与部分教学工作,意在让学生了解学习过程,以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自觉性;第三,教与学是对立的统一。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工作,有助于培养与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3实行“六步课堂教学法” 课堂教学六步,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这六步课堂教学法,是魏书生与弟子共同商定的,是教学民主化的产物。而教学步骤的实施过程,也是实行民主教学的过程。比如,“定向”“出自测题”“课堂总结”,均由学生轮流或共同完成。
六步课堂教学法的特点是:第一,每堂课通过定向,师生都明确教学目标,从而可以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提高效率。第二,突出自学,显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自学遇到疑难,可以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集体讨论解决。把个体的学习与集体的切磋统一起来,就能产生相互学习、相得益彰的效应。第三,自测、自结,使学生当堂能获得自学的反馈信息,并在总结中提高认识、把握规律,有利于以后的学习与实践。
(三)(三)钱梦龙的教学风格
1教学富有创新意识 为冲决讲读教学模式的藩篱,钱梦龙创造性地提出了导读教学模式。
2“三主”是导读教学的指导思想 “三主”,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学生为主体”,即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的地位和极大的认识潜能的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发挥主体作用,获得“发现真理”的主动权,而且在个性的全面发展以至世界观的形成上,同样必须由主体来实现。
“教师为主导”,即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支配的地位,而教师的领导、支配作用,只有通过“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导之有方,学生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
“训练为主线”,即: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进入“训练”过程,二者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而这种以师生双向活动为特征的训练,贯彻于教学的全过程,成为“主线”,其他的教学措施都是服从于训练并为之服务的。
主体、主导、主线,是诸教学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平衡、和谐统一。钱梦龙指出:“‘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前提,着眼于使学生‘善学’;‘教师为主导’是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着眼于‘善导’;而学生的‘善学’与教师的‘善导’都必须通过‘善练’的科学序列才能实现,所以说‘训练为主线’是‘主体’与‘主导’相互作用的必然归宿。”
3“基本式”为导读教学的结构形态 “基本式”,即基本课型。其表现形态为: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总称“四式”。
“自读式”,它不同于“预习”,是在课内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目的的一种训练方式。自读,是“学生为主体”思想的体现,但自读的成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自读训练过程中,师生之间的配合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先教后读;二是先读后教;三是边教边读或边读边教。自读,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过程,不是学生随心所欲的自由阅读。
“教读式”,是教会学生自读。教读与自读同步,或先教后读,或先读后教,或边读边教。教读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真正学会自读,从而达到不需要教师再教的境界。教读,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正确的发挥。在教读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第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第三,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困难。
“练习式”,是指学生在学习新课以后,完成一定的口头或书面作业。其目的是为了加深对新获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也是为了促进知识的迁移。常用的练习类型有:①以记诵为主的练习,有朗读、背诵、抄读等。②以消化为主的练习,有问答题、划分文章层次、分析文章特点、揣摩作者思路以及写作练习中的改写、续写。③以应用知识为主的练习,即迁移练习。这类练习可以是分解的,也可以是综合的,小至用一个词造句,大至借鉴课文写作。④评价作业。评价包括鉴赏和评论。
“复读式”,是一种复习性的阅读训练形式。把若干篇已教过的课文按一个中心组成“复读单元”,指导学生读、想、议、练。既“温故”又“知新”,这就是“复读”。“复读单元”可以与“教学单元”重合,也可以按训练的需要另组单元。按训练目的,复读大致有三种:一是以知识归类为目的的复读;二是以比较异同为目的的复读;三是以发现规律为目的的复读。
(四)(四)宁鸿彬的教学风格 1善于把握青少年的心理规律,创造出适合他们特点的教学方法宁鸿彬在教学实践中,深感“不懂得传道有方、授业适时的教师,纵有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也难以让学生达到解惑的境界”。他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著作中汲取营养,从观摩老教师的教学中学习经验、方法,广采博取,兼容并蓄,进而在实践中创造了一套结合自身教学特点,适合学生接受能力,又符合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诸如:为使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知识,他总结出“懂—记—用”三环一体的教学方法;针对青少年“记得快,忘得快”的普遍现象,根据“机械识记要以意义识记为基础,意义识记要以机械识记加以巩固”的理论,创造了“语文基础知识卡片辅助教学法”。又运用遗忘曲线的原理,“利用教学卡片设计了连续复习和间或复习的教学环节,大大减少了学生对知识的遗忘率,并使得新旧知识在学生头脑印迹中相辅相成、互促互补地完成了较扎实的积累”。
为使学生正确而熟练地运用知识,宁鸿彬除了抓住“指导运用知识的方法”“创造运用知识的条件”两个关键外,还在课堂教学中发挥非智力因素的重要作用。例如他在日常教学中坚持“五个允许”和“四条守则”,融洽了师生关系,解放了学生的思想,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率。他的课之所以能使学生听得轻松,学得和谐,记得迅速,用得自然,知识的掌握与运用逐步达到了正确而熟练的境界,就是因为他能把握青少年的心理规律,“利用他们好问、好说、好争辩又少有顾虑的特点而取得的成果”。
2善于把握教学规律,变革现状,提高教学 为了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状,宁鸿彬从语文教材的特点出发,采用突出重点、分清主次、有详有略地进行精要教学。对所讲的基础知识,从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理解与掌握的强化训练,而在训练过程中又悉心观察,适时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良好习惯,以建立他们的学习常规。在强化训练过程中,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把握语文知识结构规律与基本技能实践的规律上,使学生的学习逐步从必然走向自由,学习效率大为提高。例如从1978年起,宁鸿彬仅用了三年时间,就教完了初、高中十册统编教材,而且教学质量完全合乎标准。
3建立了以训练学生自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结构 宁鸿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文章要由学生自己读懂;疑问要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要由学生自己分析解决;知识要由学生自己发现获取;规律要由学生自己去概括掌握”。教师只在“指导”上下功夫,在打开学生各个学习实践环节的“思路”上作文章。在这样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提出了“通读—质疑—理解—概括—实践”五步阅读教学程序教学法。五步之中,包孕着四个相关的环节:一是认真读书,提出问题;二是分析研究,解决问题;三是归纳总结,掌握知识;四是加强练习,运用知识。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宁鸿彬的学生在独立阅读中,“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精于分析,能通过自己的发现获取规律性知识,又能在触类旁通、灵活运用等方面,表现了令人惊异的出色提高”。
4教学工作富有超前、创新的意识 宁鸿彬的第三轮教改实验,就是建立以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核心的全新教学机制为提高目标,开始从教材、教法、作业、考试和课外活动五个方面入手的更高层次的整体改革。
他为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从破“师传生受”的观点开始,向学生提出:“坚持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不轻信他人,要勇于发表独立见解。”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他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各种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并允许带到课堂上来与老师的讲授对照。凡发现讲的与资料中的观点有别,均可提出自己的见解。
传统的考试制度对师生影响很深,但分数并不一定能够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于是,宁鸿彬取掉了考试,代之以“根据平日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做出的听、说、读、写、思五方面的记录”。搬开了考分的重压,学生无需整天去死记硬背知识,可以深入地探讨一些问题。
课外作业也不再布置,把课余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自学的主人,为学生提供了发展创造力的条件。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关键是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而培养创造思维,重点在发展求异思维。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则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去开拓学生求异思路,培养求异意识。宁鸿彬认为,培养创造型人才,就必须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而语文教学则可利用学科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起到独特的效用。
(五)张孝纯的教学风格
1提出“大语文教育”的主张 张孝纯主张,语文教育应突破语文课本与课堂教学的范围,把视线扩展到校内外的语文课外活动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语文环境。
张孝纯“大语文教育”的总体结构,是“一体两翼”:这是比之于鸟体。所谓“一体”,即一个主体。包括:①范文阅读教学,它为训练听说读写思提供例子,也是语文训练的出发点,内含“教读”与“自读”;②参读教学,通过“目读”与“耳读”,使学生接受读和听的训练,主要发展其接收能力;③习作教学,通过说话和写文,使学生接受说和写的训练,主要发展其写作能力;④语文考试考查,使知识、能力更加巩固、深化和系统化,督促学生继续前进;⑤学生个人广泛地、完全自由地进行听说读写思活动,形成其良好的语文能力与语文习惯。(以上①为头,⑤为尾)
所谓“两翼”,即“左翼”与“右翼”。“左翼”系第二语文教学渠道,包括校内语文课外活动与校外语文社会活动。“右翼”系语文学习环境,内含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口头的与书面的语文环境。
2大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它突破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封闭型,创造了开放型 大语文教育把语文教学纳入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使学生不论在学校、家庭还是社会,无论是读书、看报、看影视、听广播,还是社会交往中的听话、说话、写话,都可以有意识地学语文用语文。
3大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二,是它强调语文教学的整体性 这就要求做到:第一,加强学校语文同家庭语文、社会语文的有机联系,创建三结合的语文教育体系;第二,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和谐统一,突出德育在五育中的统帅地位;第三,实现智育中知识、智力与能力的和谐统一;第四,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实现语文学科语文与其他学科语文的相互配合;第五,加强语文课的各个部分之间的系统化联系,诸如读、写、听、说、思之间,以及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考试考查各部分之间;第六,实现语文教学内容的序列化;第七,实现教师教学的主导性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统一;第八,重视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因素的和谐统一。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的流派与风格
二
(一)欧阳代娜的教学风格
1注重中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
欧阳代娜为中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出了两步走的构想:
第一步,在初中阶段解决语文能力基本过关(管用)问题,就是使每个初中毕业生基本上掌握听、说、读、写能力,使其具有自学能力和一定的组织能力(首先是组织自学的能力)及初步的社会活动能力。
第二步,在初中语文能力基本过关(管用)的基础上,在高中阶段继续提高语文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认识能力和基本的鉴赏能力,形成初步的治学能力,为他们日后的深造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形成独立工作的能力。
2所编《阅读》与《写作》,为探索语文教材序列化作出了贡献。
对语文能力的训练,编者将听读训练与说写训练分开,形成了两条线索,各自为序,分别编写为《阅读》与《写作》两套教材。
在《阅读》教材中,把语文能力结构与语文知识体系,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原则,分解听读能力为48个训练点(听12个,读36个),分解语文知识约40个专题(语法16个,修辞2个,逻辑2个,文体基本常识19个),形成语文能力训练与基础知识传授两个序列。在《写作》教材中,分解写说能力为47个训练点(写29个,说18个),并把它们交叉排列,形成相互促进的两个训练序列。应该指出,这套课本对听读说写训练的序列安排,是比较细致而系统的。在80年代早期的实验课本中,本书为语文教材的序列化所作的探索是积极而有意义的。
为实现“初中语文能力过关”的编辑意图,本书在语文能力训练上采取了一定的强化措施:一是加强阅读训练,增加课本的选文数;二是加强说写训练,不仅增量,而且保质;三是传授读书方法,培养自学能力。设自学课文,通过“预习提纲”与“自学参考”,给学生以自学的知识与方法上的指导。此外,对做读书笔记与做资料卡片的训练,也都着眼于自学能力的培养。
3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作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南。欧阳代娜在语文教改实验与实验教材的编写中,所以能成绩显著,这与她成功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来正确解决工作中的种种矛盾是分不开的:
第一,她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形式与内容统一的观点来解决语文教学中文道统一的问题; 第二,她以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来解决语文教学中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问题;
第三,她以唯物辩证法的内外关系来解决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问题;
第四,她以唯物辩证法的点面关系原理来解决语文教学中的课内外的关系问题。
(二)洪宗礼的教学风格
1讲求语文教学改革的整体综合效应。
洪宗礼认为,中学语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存在着许多矛盾、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需要我们去研究、去解决,这就必须讲求教学改革的整体综合效应。诸如教与学、知识与能力、语文教学与开发智力、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以及社会生活的关系、中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终生语文学习的关系等问题,都应探求并遵循其内在的规律,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综合效应。
2提出“五说”语文教学观。所谓“五说”,一谓“工具性”,确认语文的“基础工具”性质,这是语文教学的基点;二谓“导学说”,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学;三谓“学、思同步说”,听说读写与思同步,但“思”是“总开关”;四谓“渗透说”,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互相渗透,因此必须加强课外的听说读写活动,巩固、加深、活用、拓宽课内所学的语文知识,以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五谓“端点说”,语文教学应改变旧有的时空观念,使中学阶段每一课、每一单元、每一册书的学习都能成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一个端点,一个扩展点。
3创立“双引”教学法。所谓“双引”,即引读与引写。洪宗礼认为,语文教学贵在一个“引”字,要积极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在实践中培养与提高看书作文的能力,养成独立运用语文的习惯,最终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理想境界。
“引读法”,洪宗礼把它概括为五原则、十法:所谓五原则,即明确语文教学目标,善于引导学生重点读;激发学生兴趣,善于引导学生主动读;启发学生思维,善于引导学生深入读;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读;交给学生阅读的钥匙,善于引导学生独立读。所谓十法,即扶读法、读议法、设境法、揭疑法、反刍法、提示法、比勘法、反三法、历练法与小结法。
“引写法”,即铺设若干台阶、步点,引导学生拾阶而上。引写全程设三个台阶:基础阶,以规格训练、文体训练为主,着重解决一个“准”字;提高阶,以表达技能技巧训练为主,着重解决一个“好”字;灵活阶,以综合运用写作知识、技能为主,着重解决一个“活”字。每阶设若干“引写点”,每点为一个单元,连“点”成“阶”,形成序列。
4“三一”体系课本讲求“整体综合效应”思想在教材编写中的运用。
洪宗礼所编的实验教材,针对传统封闭型教材的弊端,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使单元与单元之间、单元内部课文之间,知识结构与能力训练之间,乃至教材与平行学科教材、课外语文环境之间,形成一个全开放的系统。
本教材的体系简称“三一”体系,即一本书、一串珠、一条线。“一本书”,是指学生每学期只用一册教材,而全套教材又是一个整体结构的、有机的教材系统。这个教材系统分为阅读、写作、语文基础知识三个子系统。每个系统又依据大纲,按照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序列,安排若干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
“一串珠”,是说除“起始”“复习”两个单元外,全书具有48个“珠”式单元。“珠”是单元合成体训练的形象说法。每颗“珠”,既是这一单元的读、写、知配合训练的小综合体,又是全套教材整体训练系列中的一个阶段的训练点。点点相联,形成系统;珠珠相串,结成网络。
“一条线”,是指贯穿全套教材的以读写听说能力训练为主的多股交织的集合线,它包括语文能力训练线、知识结构线、思维发展线和学生学习语文发展线。
“合成”教材的基础是“珠”式单元。构成这种“珠”式单元的主要成分,是单元标题、单元教材支配表、课文、“双引”教程与基础知识训练课五个部分。
这套教材在追求语文教学整体综合效应上有所突破:一是它注重教与学的双边效应;二是它讲求知识与能力的双边效应;三是它着意于语文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开放效应。因此,本教材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
(三)颜振遥的教学风格
颜振遥的教学风格,可从他所编实验教材中去领略。
1颜振遥借鉴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等从事数学自学辅导教学的经验,编写了《中学语文自学辅导教学实验课本》。
本课本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中心线索,把阅读教材、知识教材组合在一起,并配以辅导学生自学的教学手段。与一般教材比较,其变革之处在于:第一,它把原来主要是教师用来讲授的课本,改变成主要是学生用来自学的课本。课本不仅为学生提供课文,而且教给他们自学的方法。第二,课文为教材基本结构单位,在课文的适当位置加入指导学生自学的“学习要求”“复习旧知识”“辅导阅读”等文字栏目。第三,在学生自学时,在紧要之处进行文字指点、启发。把通用教材中的某些“思考和练习”化整为零,编入课文的旁批之中,并增加一些有难度的思考练习题,以强化对学生阅读中的思维训练。
2突出自学,是本课本的主要特点之一。
进行自学训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本书的教学目标。为更好地使用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本书提出了一个由“启”“读”“练”“知”“结”五个部分构成的语文自学辅导课堂教学模式。
“启”,就是启发学生自觉学习,明确本课的学习要求。“读”,就是学生自读教材。“凡是教材上的文字,包括课文和学习要求、复习旧知识、辅导阅读的文字——课文前面的、旁边的文字和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都要求学生认真地读”。“自读”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课堂上保证有必需的自读时间,一律不布置课外预习(这是本实验的特点之一)”。
教师在学生自读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是:第一,巡视学生的自读,作好个别辅导,对不同类型学生采取不同方法引导,同时掌握全班情况,在适当时候向全班提出带有共同性的问题,集体讨论,研究解决;第二,作必要的自读示范,如朗读、边读边评点等;第三,结合学生的实践,讲授默读、速读、精读等阅读方法。
“练”,是学生按照课本的要求去练。教师辅导学生练,要做到:第一,要使学生明确练的意义;第二,“凡是要求学生练的,教师都要先走一步,辅导时心中有数”;第三,“由扶到放,在各种练中培养基本功”;第四,“发挥学习定势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第五,要给学生独自练习的一定持续时间。“在这时间内,教师不因个别事例打断全班的‘练’,同学之间不提倡互议互帮,教室里要保持良好的自学环境”;第六,“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且进行具体辅导”。
“知”,就是及时掌握自学反馈的信息。它是“自检”与“他检”相结合的活动。“自检”,一般由学生边练习边检测,及时确认正确的答案,改正错误的答案。“他检”包括:
一、教师巡视时的个别纠误或肯定;
二、教师主持集体讨论,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订正,教师也参加讨论并做出结论,肯定什么,否定什么,都让学生明白。
“结”,是小结。作用是引导全班回顾这次学习。“内容主要是:对这次学习(一节课或一篇课文——有时是两课时,甚至三课时)的态度、方法、效果的评价和对以后学习的希望。有时也可以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所用时间极少”。(以上引文均见颜振遥、刘少华:《谈语文自学辅导课堂教学模式》)
3注重评点,是本课本的另一主要特点。
评点,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评,评论;点,点拨。自学辅导的教材编写采用了评点法,训练学生自学也逐步引导他们掌握评点法。教师指导学生边阅读课文边在课文的空白处动笔,步子从小到大,先学简单评点,再用笔记方式进行比较学习,最后独立评点。评点法,既是教师教学的方法,也是学生学习的方法。它可使学与思、读与写结合,有利于阅读的理解与掌握。学生从训练中达到评点能力的逐步培养,标志着自学能力的逐步形成。评点能力,就是自学能力的标志。注重评点,正是本教材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得力手段。
(四)刘月出的教学风格
刘月出作为一位特级教师,她的事业成就,主要是她与高原合编了一套《作文“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体系实验课本》。从这套教材中,可以窥探她的教学风格。
1创造性地编写了一套体系新颖的作文教学教材。本教材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以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为序,以培养学生作文基本能力为目标,连贯地、系统地组合了“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的教材。其中,观察是基础,分析是核心,表达是结果,三者是一个紧密相联的整体。每一级训练,既是一项基本能力的着重训练,又是认识与表达相统一的整体训练。
2注重从认识生活入手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传统的作文教学,即使结合学生的生活命题,也由于学生对生活的认识缺乏应有的高度,捕捉不到自己切身的感受,作文时也同样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在“写什么”方面的矛盾。三级训练体系为解决这一矛盾而设计了一种崭新的作文体系。其要点是:
①把认识能力(观察、分析等)的培养与提高,作为作文训练的一部分,从而使学生能从生活中捕捉到有价值的题材。
②把观察、分析生活作为作文训练的根本性措施。作文训练要结合学生的生活,这并不是什么新的教学原则,但传统作文教学所主张的与学生生活的结合,往往局限于作文命题。对于怎样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去观察、分析生活现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虽做了观察、分析,却带着一定的随意性,缺乏科学的训练方法。三级训练体系作文教材则不仅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进行训练,而且从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入手,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捕捉题材的能力。
③提供一定数量的实例,使学生从示例中学到观察、分析、表达的方法。3注重训练序列的安排与教材系统的建设。
传统的作文教学的弊端之一,是训练既无教材又无序列,教学工作带有相当的随意性。学生作文缺乏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的科学训练,这是影响作文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三级训练体系作文教材,针砭时弊,很注重训练序列的安排与教材系统的建设。本书共有六册,供初中三年作文训练使用,每学期一册。每两册形成一个级别的训练,六册共形成六个训练阶段,全套教材共有44课,每课为一个训练步。整套教材的编排序列,简言之为“观察—分析—表达”三级,具体地说,便是“三级六段四十四步”。整个作文训练的程序,在级与级、阶段与阶段、步与步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三级训练体系作文教材的系统。
4注重作文训练中的阶段性与整体性的结合。
课本把作文训练分为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这只是就不同阶段的训练侧重点而言的。在每一级的训练中,认识与表达是一个紧密相联的整体。
由于学生年龄特征、知识水平等存在着阶段性的差异,作文训练就应适应这种差异而显示其阶段性,而每一阶段则应安排不同的训练侧重点。而各种认识能力之间以及认识与表达之间又是互相统一在一起的,因而在训练过程中,就应顾及它们之间的统一性。就观察能力说,它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基本能力,而这种认识能力又是提高表达能力的基础。如果没有对生活的了解与认识,就不可能有深刻的体会和感受,更谈不上有正确清楚的反映。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为着表达,引导学生接触生活、了解生活,就应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相结合。这种结合的训练方式,就是按训练的要求来练习写观察日记与观察笔记。
作文教学中的分析训练是训练的核心,是观察训练的发展。在观察训练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就需要进行分析训练。因为人们的认识总是一步步地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即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由感性认识的观察发展到理性认识的分析,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分析训练与观察训练一样,作为一种认识能力的训练,是需要与表达能力的训练统一在一起的。训练到了一定的阶段,就要转入表达训练阶段。表达训练阶段,是三级训练的集大成阶段。促成集大成的训练方式,便是写语感随笔与章法随笔。而不管是哪种方式的表达训练,也都需要引导学生把它与观察、分析结合起来。
总之,观察—分析—表达,既显示其训练的阶段性,又要体现三者训练的整体性,即阶段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第三篇: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的流派与风格论文
(一)欧阳代娜的教学风格
1弊⒅刂醒в镂慕萄У恼体改革。
欧阳代娜为中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出了两步走的构想:
第一步,在初中阶段解决语文能力基本过关(管用)问题,就是使每个初中毕业生基本上掌握听、说、读、写能力,使其具有自学能力和一定的组织能力(首先是组织自学的能力)及初步的社会活动能力。
第二步,在初中语文能力基本过关(管用)的基础上,在高中阶段继续提高语文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认识能力和基本的鉴赏能力,形成初步的治学能力,为他们日后的深造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形成独立工作的能力。
2彼编《阅读》与《写作》,为探索语文教材序列化作出了贡献。
对语文能力的训练,编者将听读训练与说写训练分开,形成了两条线索,各自为序,分别编写为《阅读》与《写作》两套教材。
在《阅读》教材中,把语文能力结构与语文知识体系,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原则,分解听读能力为48个训练点(听12个,读36个),分解语文知识约40个专题(语法16个,修辞2个,逻辑2个,文体基本常识19个),形成语文能力训练与基础知识传授两个序列。在《写作》教材中,分解写说能力为47个训练点(写29个,说18个),并把它们交叉排列,形成相互促进的两个训练序列。应该指出,这套课本对听读说写训练的序列安排,是比较细致而系统的。在80年代早期的实验课本中,本书为语文教材的序列化所作的探索是积极而有意义的。
为实现“初中语文能力过关”的编辑意图,本书在语文能力训练上采取了一定的强化措施:一是加强阅读训练,增加课本的选文数;二是加强说写训练,不仅增量,而且保质;三是传授读书方法,培养自学能力。设自学课文,通过“预习提纲”与“自学参考”,给学生以自学的知识与方法上的指导。此外,对做读书笔记与做资料卡片的训练,也都着眼于自学能力的培养。
3币员缰のㄎ镏饕宓恼苎思想,作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南。
欧阳代娜在语文教改实验与实验教材的编写中,所以能成绩显著,这与她成功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来正确解决工作中的种种矛盾是分不开的:
第一,她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形式与内容统一的观点来解决语文教学中文道统一的问题;
第二,她以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来解决语文教学中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问题;
第三,她以唯物辩证法的内外关系来解决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问题;
第四,她以唯物辩证法的点面关系原理来解决语文教学中的课内外的关系问题。
(二)洪宗礼的教学风格
1苯睬笥镂慕萄母锏恼体综合效应。
洪宗礼认为,中学语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存在着许多矛盾、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需要我们去研究、去解决,这就必须讲求教学改革的整体综合效应。诸如教与学、知识与能力、语文教学与开发智力、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以及社会生活的关系、中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终生语文学习的关系等问题,都应探求并遵循其内在的规律,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综合效应。
2碧岢觥拔逅怠庇镂慕萄邸
所谓“五说”,一谓“工具性”,确认语文的“基础工具”性质,这是语文教学的基点;二谓“导学说”,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学;三谓“学、思同步说”,听说读写与思同步,但“思”是“总开关”;四谓“渗透说”,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互相渗透,因此必须加强课外的听说读写活动,巩固、加深、活用、拓宽课内所学的语文知识,以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五谓“端点说”,语文教学应改变旧有的时空观念,使中学阶段每一课、每一单元、每一册书的学习都能成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一个端点,一个扩展点。
3贝戳ⅰ八引”教学法。所谓“双引”,即引读与引写。洪宗礼认为,语文教学贵在一个“引”字,要积极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在实践中培养与提高看书作文的能力,养成独立运用语文的习惯,最终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理想境界。
“引读法”,洪宗礼把它概括为五原则、十法:所谓五原则,即明确语文教学目标,善于引导学生重点读;激发学生兴趣,善于引导学生主动读;启发学生思维,善于引导学生深入读;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读;交给学生阅读的钥匙,善于引导学生独立读。所谓十法,即扶读法、读议法、设境法、揭疑法、反刍法、提示法、比勘法、反三法、历练法与小结法。
“引写法”,即铺设若干台阶、步点,引导学生拾阶而上。引写全程设三个台阶:基础阶,以规格训练、文体训练为主,着重解决一个“准”字;提高阶,以表达技能技巧训练为主,着重解决一个“好”字;灵活阶,以综合运用写作知识、技能为主,着重解决一个“活”字。每阶设若干“引写点”,每点为一个单元,连“点”成“阶”,形成序列。
4薄叭一”体系课本讲求“整体综合效应”思想在教材编写中的运用。
洪宗礼所编的实验教材,针对传统封闭型教材的弊端,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使单元与单元之间、单元内部课文之间,知识结构与能力训练之间,乃至教材与平行学科教材、课外语文环境之间,形成一个全开放的系统。
本教材的体系简称“三一”体系,即一本书、一串珠、一条线。
“一本书”,是指学生每学期只用一册教材,而全套教材又是一个整体结构的、有机的教材系统。这个教材系统分为阅读、写作、语文基础知识三个子系统。每个系统又依据大纲,按照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序列,安排若干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
“一串珠”,是说除“起始”“复习”两个单元外,全书具有48个“珠”式单元。“珠”是单元合成体训练的形象说法。每颗“珠”,既是这一单元的读、写、知配合训练的小综合体,又是全套教材整体训练系列中的一个阶段的训练点。点点相联,形成系统;珠珠相串,结成网络。
“一条线”,是指贯穿全套教材的以读写听说能力训练为主的多股交织的集合线,它包括语文能力训练线、知识结构线、思维发展线和学生学习语文发展线。
“合成”教材的基础是“珠”式单元。构成这种“珠”式单元的主要成分,是单元标题、单元教材支配表、课文、“双引”教程与基础知识训练课五个部分。
这套教材在追求语文教学整体综合效应上有所突破:一是它注重教与学的双边效应;二是它讲求知识与能力的双边效应;三是它着意于语文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开放效应。因此,本教材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
(三)颜振遥的教学风格
颜振遥的教学风格,可从他所编实验教材中去领略。
1毖照褚=杓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等从事数学自学辅导教学的经验,编写了《中学语文自学辅导教学实验课本》。
本课本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中心线索,把阅读教材、知识教材组合在一起,并配以辅导学生自学的教学手段。与一般教材比较,其变革之处在于:第一,它把原来主要是教师用来讲授的课本,改变成主要是学生用来自学的课本。课本不仅为学生提供课文,而且教给他们自学的方法。第二,课文为教材基本结构单位,在课文的适当位置加入指导学生自学的“学习要求”“复习旧知识”“辅导阅读”等文字栏目。第三,在学生自学时,在紧要之处进行文字指点、启发。把通用教材中的某些“思考和练习”化整为零,编入课文的旁批之中,并增加一些有难度的思考练习题,以强化对学生阅读中的思维训练。
2蓖怀鲎匝В是本课本的主要特点之一。
进行自学训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本书的教学目标。为更好地使用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本书提出了一个由“启”“读”“练”“知”“结”五个部分构成的语文自学辅导课堂教学模式。
“启”,就是启发学生自觉学习,明确本课的学习要求。
“读”,就是学生自读教材。“凡是教材上的文字,包括课文和学习要求、复习旧知识、辅导阅读的文字——课文前面的、旁边的文字和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都要求学生认真地读”。“自读”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课堂上保证有必需的自读时间,一律不布置课外预习(这是本实验的特点之一)”。
教师在学生自读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是:第一,巡视学生的自读,作好个别辅导,对不同类型学生采取不同方法引导,同时掌握全班情况,在适当时候向全班提出带有共同性的问题,集体讨论,研究解决;第二,作必要的自读示范,如朗读、边读边评点等;第三,结合学生的实践,讲授默读、速读、精读等阅读方法。
“练”,是学生按照课本的要求去练。教师辅导学生练,要做到:第一,要使学生明确练的意义;第二,“凡是要求学生练的,教师都要先走一步,辅导时心中有数”;第三,“由扶到放,在各种练中培养基本功”;第四,“发挥学习定势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第五,要给学生独自练习的一定持续时间。“在这时间内,教师不因个别事例打断全班的‘练’,同学之间不提倡互议互帮,教室里要保持良好的自学环境”;第六,“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且进行具体辅导”。
“知”,就是及时掌握自学反馈的信息。它是“自检”与“他检”相结合的活动。“自检”,一般由学生边练习边检测,及时确认正确的答案,改正错误的答案。“他检”包括:
一、教师巡视时的个别纠误或肯定;
二、教师主持集体讨论,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订正,教师也参加讨论并做出结论,肯定什么,否定什么,都让学生明白。
“结”,是小结。作用是引导全班回顾这次学习。“内容主要是:对这次学习(一节课或一篇课文——有时是两课时,甚至三课时)的态度、方法、效果的评价和对以后学习的希望。有时也可以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所用时间极少”。(以上引文均见颜振遥、刘少华:《谈语文自学辅导课堂教学模式》)
3弊⒅仄赖悖是本课本的另一主要特点。
评点,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评,评论;点,点拨。自学辅导的教材编写采用了评点法,训练学生自学也逐步引导他们掌握评点法。教师指导学生边阅读课文边在课文的空白处动笔,步子从小到大,先学简单评点,再用笔记方式进行比较学习,最后独立评点。评点法,既是教师教学的方法,也是学生学习的方法。它可使学与思、读与写结合,有利于阅读的理解与掌握。学生从训练中达到评点能力的逐步培养,标志着自学能力的逐步形成。评点能力,就是自学能力的标志。注重评点,正是本教材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得力手段。
(四)刘月出的教学风格
刘月出作为一位特级教师,她的事业成就,主要是她与高原合编了一套《作文“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体系实验课本》。从这套教材中,可以窥探她的教学风格。
1贝丛煨缘乇嘈戳艘惶滋逑敌掠钡淖魑慕萄Ы滩摹
本教材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以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为序,以培养学生作文基本能力为目标,连贯地、系统地组合了“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的教材。其中,观察是基础,分析是核心,表达是结果,三者是一个紧密相联的整体。每一级训练,既是一项基本能力的着重训练,又是认识与表达相统一的整体训练。
2弊⒅卮尤鲜渡活入手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传统的作文教学,即使结合学生的生活命题,也由于学生对生活的认识缺乏应有的高度,捕捉不到自己切身的感受,作文时也同样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在“写什么”方面的矛盾。三级训练体系为解决这一矛盾而设计了一种崭新的作文体系。其要点是:
①把认识能力(观察、分析等)的培养与提高,作为作文训练的一部分,从而使学生能从生活中捕捉到有价值的题材。
②把观察、分析生活作为作文训练的根本性措施。作文训练要结合学生的生活,这并不是什么新的教学原则,但传统作文教学所主张的与学生生活的结合,往往局限于作文命题。对于怎样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去观察、分析生活现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虽做了观察、分析,却带着一定的随意性,缺乏科学的训练方法。三级训练体系作文教材则不仅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进行训练,而且从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入手,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捕捉题材的能力。
③提供一定数量的实例,使学生从示例中学到观察、分析、表达的方法。
3弊⒅匮盗沸蛄械陌才庞虢滩南低车慕ㄉ琛
传统的作文教学的弊端之一,是训练既无教材又无序列,教学工作带有相当的随意性。学生作文缺乏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的科学训练,这是影响作文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三级训练体系作文教材,针砭时弊,很注重训练序列的安排与教材系统的建设。本书共有六册,供初中三年作文训练使用,每学期一册。每两册形成一个级别的训练,六册共形成六个训练阶段,全套教材共有44课,每课为一个训练步。整套教材的编排序列,简言之为“观察—分析——表达”三级,具体地说,便是“三级六段四十四步”。整个作文训练的程序,在级与级、阶段与阶段、步与步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三级训练体系作文教材的系统。
4弊⒅刈魑难盗分械慕锥涡杂胝体性的结合。
课本把作文训练分为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这只是就不同阶段的训练侧重点而言的。在每一级的训练中,认识与表达是一个紧密相联的整体。
由于学生年龄特征、知识水平等存在着阶段性的差异,作文训练就应适应这种差异而显示其阶段性,而每一阶段则应安排不同的训练侧重点。而各种认识能力之间以及认识与表达之间又是互相统一在一起的,因而在训练过程中,就应顾及它们之间的统一性。就观察能力说,它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基本能力,而这种认识能力又是提高表达能力的基础。如果没有对生活的了解与认识,就不可能有深刻的体会和感受,更谈不上有正确清楚的反映。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为着表达,引导学生接触生活、了解生活,就应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相结合。这种结合的训练方式,就是按训练的要求来练习写观察日记与观察笔记。
作文教学中的分析训练是训练的核心,是观察训练的发展。在观察训练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就需要进行分析训练。因为人们的认识总是一步步地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即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由感性认识的观察发展到理性认识的分析,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分析训练与观察训练一样,作为一种认识能力的训练,是需要与表达能力的训练统一在一起的。训练到了一定的阶段,就要转入表达训练阶段。表达训练阶段,是三级训练的集大成阶段。促成集大成的训练方式,便是写语感随笔与章法随笔。而不管是哪种方式的表达训练,也都需要引导学生把它与观察、分析结合起来。
总之,观察—分析—表达,既显示其训练的阶段性,又要体现三者训练的整体性,即阶段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第四篇:贵州本土画家及贵州书画市场常见画家资料整理
白廬:1917年生,上海崇明人。號思齊堂上人,著名畫家,國畫大師齊白石高徒,白石老人賜名白廬,隱于鄉間幾十年,深居簡出,淡泊名利,以書畫為樂,所做花鳥功力彌漫,碩可亂真,老人超然室外,布衣一生。
包俊宜:1956年生。字瀚之,漢族,祖籍江蘇太倉,生於貴州貴陽。受教育陳恒安、戴明賢。擅長多種書體,尤以篆草見長,所作篆體古樸自然,草體宗法黃山谷兼取王鐸,簡樸清逸。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貴州省文聯主席、貴州省扶芙印社副社長、貴州省書法學校教務長、貴州書畫院副院長。
鮑賢倫:1955年出生於上海。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浙江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省文化廳副廳長、浙江省文物局局長。
查曉:1963年生於遼寧沈陽,祖籍重慶江津。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貴州分會會員、貴陽市南明區美術協會副主席、貴陽市政協畫院辦公室副主任、貴州白雲畫院副院長、貴州省文史館特聘研究員、一級美術師。自幼酷愛繪畫藝術,先後師從貴州省著名花鳥畫畫家魯風、譚滌非等先生,專攻寫意花鳥。
柴建方:1943年12月出生,河南鄲城人,1968年畢業於寧夏大學中文系,曾任攝影記者多年。系中國書協二屆理事、西泠印社社員、寧夏書協名譽主席、國家一級美術師,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擅長行草隸篆諸體以及篆刻藝術,曾多次參加全國及國際性大型書展并多次獲獎;被中南海、外交部、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長城碑林等國內外百餘家陳列、刻碑和收藏,作品入選國內200餘種大型集子,傳略十多部詞典。
陳半城:1940年出生於安徽省懷遠縣。北京中國書畫藝術委員會會員,四川中山書畫研究會研究員,成都錦水書畫院院士。
陳恒安(1909-1986)原名德謙,字恒堪,號寶康,晚年自號黔靈老學,貴州貴陽人。中國著名書法家,生前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貴州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貴州省博物館名譽館長、貴州省文史研究館副館長。精研甲骨、經文、竹簡、帛書、等各體文字。書法諸體咸備,尤以大篆和行書見長,所作章法考究,結體精當,樸厚沉雄,堪能雅俗共賞。
陳榮昌(1860-1935):字筱圃,號虛齋,又號鐵人,桐村,晚年更名困叟,雲南昆明人,著名書法家,宗顏魯公、錢南園,并宗法魏碑,晚年變兒學米芾,草書兼取法二王。著有《滇詩拾遺評選》、《虛齋詩文集》、《劍南詩抄》、《桐村詞》等。
陳昔未:1927年出生於浙江省海鹽縣,著名書畫家、教授。師從劉海粟、顏文梁、汪聲遠。先後工作于中央文化部藝術局、中央美術學院美術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學美術系,從事美術研究、美術創作、美術教學工作。書畫作品多次獲得全國金獎,同時也被一些機關、企事業單位及個人等個人收藏。
陳爭:生於1960年,貴州貴陽人。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貴州畫院院長、貴州省中國書畫藝術委員會主任、貴州省藝術系列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
戴明賢:生於1935年,貴州安順人。全國著名書法家、作家。貴陽書畫院院長、貴州省書法家協會第三屆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二、三屆理事。
鄧健:1953年生,貴州省貴陽市人,歷任貴州省書協書法學校、貴州大學、貴州省、市老年大學、貴州省廣播電視大學書法課教師,貴州師範大學客座教授。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貴州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貴州省政協書畫院副院長。
董克郡:1939年生,重慶人。國家一級美術師、貴州省第一批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擅長版畫,兼作中國畫、油畫。現任貴陽市書畫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版畫家協會常務理事、美協貴州分會副主席、貴陽市美協主席。杜寧:號小寧,系徐悲鴻先生再傳弟子(廖靜文先生親題)祖籍河南,生長貴州。其步入畫道受父親杜國敏(右派版畫家)之影響,曾先後就學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雕塑研究室,中國美院《美術報》中國畫研究班。于繪畫領域涉獵甚廣,博採眾長,自成一格,今年多有作品參加各類美展,獲獎及發表,並為國內外諸家收藏。
範立群:1962年生,又名範蘇文,浙江杭州人。師從洪世清、姜寶林先生。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省、市美術作品展覽及出國展覽,並多次獲獎,多次舉辦個人畫展,現為浙江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嘉興市美術家協會理事,出版《範蘇文中國畫選》。
方小石:1911年生,貴陽人。擅長中國畫,歷任貴州省藝術館主任、貴州省文聯美術編輯、貴州省人民出版社美術編輯組組長。
吳乾惠(1913-1985):廣東省瓊山人,擅長工藝美術。1934年畢業於廣州省美術學校西畫系,歷任中學美術教師,貴州省工藝美術研究所工藝美術設計師,作品有《大型漆器勞動果盒》、中國畫《淩霄》等。
馮健:1971年生。號曆靈軒、觀山樵夫、南明漁翁、觀風山人,貴州省美術家協會會員、貴州省青年美術家協會會員,擅長畫動物、花鳥,其從西方繪畫基礎入手,通過對中國畫長期的刻苦臨摹和創作,加上個人對事物的感悟,技法上力求中西繪畫為一體,努力創作出一個人獨特風格為代表的中國畫藝術道路。
馮澤松:1966年出生於貴州福泉。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貴州省書法家協會理事,貴州省青聯委員、黔南州政協委員、黔南州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福泉市政協常委、福泉市文聯副主席、福泉市書協主席。
高馬德:江蘇南京人。中國美協會員。善用中國寫意畫形式作漫畫及兒童讀物插畫,六十年代醉心於中國傳統戲曲,以中國畫形式描繪戲曲人物,俏麗表現人物性格所做筆墨簡練灑脫,生動傳神,妙趣橫生。
顧彥平:蘇州人,為顧鶴逸從子,曾任蘇州美專國畫科主任兼山水教授。代表作有《填詞圖》、《谷山幽居圖》、《怡園月色》、《池荷》、《仿劉松年設色山水》、《春湖煙樹》、《竹石圖》、《古寺隱逸圖》、《歲朝清供圖》等。
韓敏:1929年生,浙江杭州人。幼承庭訓,耽心翰墨,曾任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創作員,從事連環畫、年畫創作,上海書畫研究院院長,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委員、上海市美術家協會理事、上海文史館館員。
韓亞明:漢族,1956年生,貴州遵義人,自幼攻習書畫,曾任遵義美協副主席、市政協委員、貴州省美術家協會理事及中國畫藝委員會委員。師從王振中先生,為貴州畫院特聘畫家,貴州省美術家協會會員。
郝承德:我省著名畫家。自幼酷愛繪畫藝術,深得貴州著名書畫家阮爾鐘、張雲麓、宋吟可和孟光濤先生教誨,他的書畫作品在我省和全國各種展覽、比賽中多次獲獎,被省內外及海內外多家機構及個人珍藏入編各種畫集。
何苦:1950年生,貴州龍裏人。自幼習畫,師從金捷中、周秀青等名家,擅長工筆人物畫。擅長工筆人物畫。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貴州省美術家協會理事、黔南州文聯副主席、黔南州美術家協會主席。
何禮謙:貴州已故國畫師。擅長大寫意,自成一家,專攻山水、花鳥,偶作人物,曾任貴州省貴陽書畫院特級畫師。
何昌龍:貴州貴陽人,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貴州省書法家協會理事及顧問、貴州省老年書畫研究會顧問及理事。已故貴州著名書法家。
何明芝:貴州龍裏人。畢業於黔南民族師範學院美術系,後遊學於天津美術學院霍春陽工作室,先後受教于:賈廣建,關真全、霍春陽等老師,現為職業畫家。何明芝的作品讓人感覺非常清新,體現了其向大自然中去索取素材,或者說從自然界的美中提煉“藝術形態”,也就是古人早已說過的“師承造化於是”在何明之的花鳥畫作品中,清新秀逸,紛紜超然,也就成了畫家作品主要情感旋律。
楊長槐:字厚恒,號侗槐,又名乎石,1938年生,侗族,貴州天柱藍田團村人,擅國畫。美協貴州分會會員、中國國家畫院楊長槐工作室導師、中國德泰書畫院院長、貴州省美協名譽主席、國家一級美術師。揚長壞的山水畫有自己的獨到的創造——依水勢去構圖,藉水品有意境,用清致求神逸,依形立法,以情運法,以志造法。作品在平實中有沉雄之氣,形成獨特的優雅格調。
何維樸(1844 —1925),湖南道縣人。字詩孫,晚號盤止,亦號盤叟,又號秋華居士、晚遂老人室名頤素齋、盤梓山房,何紹基之孫。以山水畫著稱,宗婁東派;書摹其祖何紹基亦得其形似。工書、畫,晚寓上海盤梓山房,以此自給。畫以山水著稱。宗婁東四家,清遠高妙,無時流霸悍草率習氣。對於古畫之鑒別尤精。書摹其祖紹基,亦得其神似。少精篆刻,宗秦漢,晚年倦於酬世不複作。有印文曰清涼山下轉輪僧。收藏古印甚多,有《頤素齋印存》六卷傳世。卒年八十二。
胡楚漁:原名祖遺,號世祿,遵義團溪人,曾在京華藝專就讀,得到徐悲鴻、齊白石的真傳。善畫山水、竹、花鳥。胡鐵梅:字鐵梅,父胡寅,安徽桐城人。亦善畫,工山水及人物、花卉,與王冶梅並以畫梅得名,鐵梅能腴,冶梅能瘦,並為巢林遺派,有梅花高士圖。胡鐵梅為早期海派山水畫家中個人風格較為強烈者。
黃天虎:1942年生,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貴州省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國家一級美術師。授業於恩師王漁父、宋吟可、方小石。現在貴州省美協創作室從事專業創作。
黃養輝(1911—2001)別名黃旭晨,筆名黃易,著名書畫藝術家、美術教育家、金石篆刻家。1911年生于江蘇無錫。早年受過造型藝術的嚴格訓練,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擔任藝術大師徐悲鴻教授的秘書前後長達20年之久,成爲徐悲鴻的得意弟子。悲鴻大師曾評價其“于藝卓然有所樹立,開中國繪畫新境界,知名當世”。曾任曾任南京大學教授、江蘇省國畫院高級畫師協會顧問、《世界華人美術名家年鑒》編委會特聘顧問、曼谷中國畫院名譽院長等職,曆任過江蘇省第五、六屆政協委員。江蘇無錫人,中國美協、書協會員,金陵印社名譽社長,江蘇國畫院畫師。
蔣明澤:1941年出生於貴州省遵義市,貴州國畫院專職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貴州文史館館員、貴州省政協書畫室畫家。
金壽石:吳縣(江蘇蘇州)人,著名海上畫派畫家,畫宗山陰任氏,人物、花鳥、山水、走獸皆工妙,居滬買畫年久,頗負盛名。
金夢石(1869—1952左右)名龢(又說禾,疑爲訛寫),字夢石,以字行,江蘇吳縣人(又說爲浙江人)。清末民初書畫家,上海書畫研究會會員,海上畫派代表之壹。工人物、花卉、翎毛。寫意畫,蒼莽間率,筆意奔放,極具高致。金夢石工細畫,形神必肖,栩然若生。畫格有兩種,壹爲寫意類,則蒼莽簡率,筆意奔放,壹爲工致類,形神畢肖。1910年上海成立“海上書畫研究會”,金夢石爲其中成員。
景筱南(1877 一 1960)贵州贵阳人。號小柵,小南,前清武备学堂毕业,曾任中学教员。既習西洋畫法,更愛傳統繪畫。擅画花鸟、以没骨见长,尤喜作牡丹。1953 年被聘为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人稱“景牡丹”。
賴貴山:賴茅酒創始人。1826年 清朝道光年間,賴貴山曾祖父賴正衡在茅台村創辦“茅台燒春坊”。1904年 黔中奇人賴貴山生于貴州“茅酒世家”,乳名“賴茅”。1919年 賴貴山聯合各校同學,如黃宇仁、黃先錦、張汝弼、宋正昌等,以學生聯合會貴州分會的名譽響應北京學生聯合會的號召,在貴州進行“五四運動”。1920年 年僅16歲的賴貴山接受貴州安龍紳耆袁乾臣(即袁祖銘父親)的邀聘,擔任龍廣小學校長。與此同時,賴貴山正式參加國民黨,並被任命爲省黨部幹事。1921年 賴貴山與其兄賴永初、弟賴雨生壹起重振祖業,合資收購茅台周姓酒坊壹處,初創“恒興燒坊”。坊內采用祖傳秘方研制出風味獨特的賴家茅酒,並以賴貴山乳名“賴茅”命名。1922年 青年賴貴山親攜300瓶“賴茅”,乘海輪到香港試銷,大獲成功,從此“賴茅”香飄海外。1928年 就讀貴州大學後,賴貴山更是潛心研究,獨創釀造秘方,使賴家茅酒大放異彩。1929年 賴貴山、賴永初、賴雨生兄弟三人將“衡昌燒坊”更名爲“恒興燒坊”,創立“賴茅”品牌,並在《南京日報》刊登“賴茅不賴,享譽中外”、“席上無賴茅,空對美佳肴”的廣告。
劉知白(1915—2003)原名庭坦。號白雲、如蓮老人、老藤、野竹翁等。1915年11月生于安徽鳳陽。1920年隨外祖父學習書法、經史,1925年由《芥子園畫譜》學習中國畫。1933年考入蘇州美專國畫科,1935年拜顧彥平爲師學習吳門畫法,同時入住蘇州怡園,潛心研習“過雲樓”所藏曆代名畫,其間又隨師拜訪蘇吳藏家,得覽更多曆代名家書畫劇迹。耳儒目染,由此奠定堅實傳統山水畫學基礎。晚年以造化爲師,在自然中印證傳統,將古法化爲己用,終臻隨心所欲之大境。先生襟懷坦蕩,意存高古,始終堅守著壹個文化人的自由品格和獨立思想。20世紀70年代初寓居貴州龍裏洗馬河畔山村二年有余,70 年代末進入“自家筆墨寫黔山”的創作新階段。1984年貴州省博物館收藏山水畫四件、花卉壹件。1985年在貴陽舉辦個展。同年,貴陽藝苑出版《劉知白蔣夢谷畫集》。1987年被聘爲貴州省文史研究館館員。1988年以新作展于北京中央美院。1989年1月中國美術館收藏山水畫二件(《石壑松風萬樹梅》、《山塘如鏡月光明》)。1999年12月《劉知白畫集》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年以全新的潑墨法創作出百余幅作品在貴州省博物館展出,受到行家們的贊賞,與此同時貴陽市文聯、美協在貴陽舉行《劉知白中國畫研討會》。作品多幅被省內外文史館、博物館及個人收藏。
黎培基:1939年生,號曉三,貴州貴陽人,省美協會員,省書協會員,省芙峰印社社員、貴陽書畫院名譽院長、貴州黔靈書畫研究社副社長。貴州省政協書畫室畫家。作品曾爲毛主席紀念堂、郭沫若紀念館、湖南等省多家博物館、單位收藏。小傳、作品爲多種辭典畫集收集轉載。有《黎培基畫集》、《黎培基畫選》出版。2001年被聘爲貴州省文史研究館特聘研究員。擅長大寫意花鳥及山水畫創作。
肖之亮:(1910—1981)原名汝富,別名守群、肖聲、肖春、周名,贵州遵义人,著名畫家書法家,戲劇家。不但擅長書畫,還喜好吟詩賦曲。
李道熙:1920年出生,四川省犍為縣人。從事教育三十年,從事書畫五十年,現為四川省文史館館員、、北京中央書畫院院士,四川省書協、成都畫院樂山嘉州畫院顧問,樂山市美協主席。
李慧君:1932年生,北京市人。字慧蕙,好龍雛,蕙君,別署幽谷村婦、清風樓主、墨盒、修能齋主。曾任貴州省黔南民族師範學院藝術系教師(副高職稱),政協都勻市委員會副主席兼政協詩書畫院院長,貴州省人大第七屆、八屆代表。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貴州省書協顧問,、貴州芙峰印社副社長,貴州省中華文化研究會理事,國際美術家聯合會中韓文化藝術專家委員會委員,省文聯委員。
李元德:貴州岑鞏人,畢業於凱裏學院美術系,畢業後受教育張濤松、徐飛等名家,現為贵州省美协會員、貴州省工筆劃研究會會員、職業畫家。作品多次參加省內外書畫展,並獲得貴州省第三屆中國畫精品展優秀獎,為青年潛力派畫家。
廖志惠:1940年出生,貴州貴陽人。擅長中國畫。1958年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曆任貴州人民出版社美術編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貴州分會副秘書長、副主席。曾從事國畫、油畫、版畫、雕塑創作,近年深受貴州民族民間藝術感召力的驅使,創作木瓢造型藝術。1988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木瓢藝術展。曾應香港藝術中心、三聯書店和法國歐亞文化交流協會邀請,分別赴香港、巴黎講學和學術交流。作品有《三元宮》、《秋豔》、《木瓢藝術》等。
廖志勇:1956年生,貴陽人,字魏力,號生風樓主者。師從著名畫家楊抱林、譚滌非先生。現為貴州省文史馆特聘研究員、貴州省美術家協會會員、貴州省白雲畫院副院長、畫院一級美術師、貴陽市白雲區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劉定一:生於1946年,陝西綏德人。擅長中國畫。1979年至今在貴州省美術家協會工作,現爲貴州省美術家協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壹級美術師。作品曾多次參加國家各級大型美展,並被國家各級美術館收藏。有《藤蘿》、《郁郁浩然氣》、《風雲氣概歲寒交》、《雙鶴圖》 等。
劉耕陽(1906-2001)字庚揚,貴州遵義人,民盟盟員。先後執教於遵師附中、遵義師範。他學識淵博,在文學、音韻、訓詁方面造詣精深,尤其擅長古典詩詞,著有《桂堂文集》、《耕陽雜記》、《古篆鉤沉》、《論語匯編》等,曾校點《遵義府志》、《巢經、巢詩抄選》。其書法四體皆妙,尤以行草書自成一體,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省書法家協會顧問、省詩詞協會會員,為弘揚遵義文化、民族文化有重大貢獻。
劉奇卡:1956年生,貴州省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貴陽市群藝館館長、副研究員,貴陽市書法家协会副主席。
劉淑華:貴州省著名畫家,謝孝思夫人,擅長畫竹,師從呂鳳子、汪采白。
劉文西:1933年出生於浙江省嵊州市長樂鎮水竹村,現任中國美術協會顧問,陝西省文藝界聯合會顧問,陝西省美協副主席,西安美術學院名譽院長,西安美院研究院院長,全國有突出貢獻的專家。曾任全國文藝界聯合會委員,中國美術協會副主席,中國畫藝委員會委員,曆屆全國美展中國畫評委會委員,全國首批百位名師稱號獲得者。劉文西的重要作品有《毛主席和牧羊人》、《東方》、《解放區的天》和巨幅系列長卷《黃土人》等近百幅。
劉正謙:劉正謙又名小山,男,回族,祖籍山東青州,1929年10月生于北京。自幼受家庭影響喜習書法,初取法何紹基,稍長潛心鑽研曆代諸家碑帖,注重師古而不泥古,創新而不離法度。擅行草,所作運筆凝練,變幻多姿,爽爽有神。作品多次入選國內外重大書法展覽及在專業報刊發表,被收入《中國古今書法選》等,爲博物館、紀念館藏或被勒石。現爲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甯夏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甯夏自治區文聯委員。
劉子善:1926年出生,安徽人,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安徽省書法金石學會副會長,安徽省書協名譽主席,政協安徽省五、六、七屆委員,國家壹級美術師,研究館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擅書法,主攻行草,並學隸、篆。國內諸多紀念館、博物館、圖書館及風景名勝區片集其作品展出、收藏或碑刻,《書法》志多次發表其作品,並作專題介紹。龍開朗:侗族,1937年2月生。貴州省天柱人。民盟盟員。貴陽學院美術學院教授。1983-1984年進修于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1984 年 10 月任自治州文聯副主席、自治州書協主席。後曆任黔東南州科普創作協會理事長,州政協委員、常委,貴州省書協常務理事,貴州民族書畫院壹級書畫師。1991年調入貴陽師專藝術系後任副教授(現貴陽學院美術學院)。1999年被聘爲貴州省文史研究館館員。現爲中國美協、中國版協、中國書協、中國藏書票研究會、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會員,貴州民俗文化風情苑藝術顧問。
魯風:原名楊守森,山東鄄城縣左營鄉楊屯村人,中國花鳥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貴州省政協八屆委員、美協貴州分會副主席、貴州花鳥畫研究會會長、曹州書畫院名譽院長、國家壹級畫師、教授。曾榮獲全國優秀、佳作獎,省內榮譽獎,壹、二等獎等10余次獎勵。作品被中國美術館等10余家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等收藏。兼聘爲中國人事部中國人才研究會書畫人才專業委員會委員,神州書畫院、新華書畫院等特聘畫師等。
陸潤庠:(1841-1915)字鳳石,號雲灑、固叟,元和(今江蘇蘇州)人。同治十三年(1874)狀元,曆任國子監祭酒、山東學政、國子監祭酒。以母疾歸蘇州,總辦蘇州商務。光緒庚子(1900)八國聯軍入侵,慈喜太後西行途中,代言草制。後任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官至太保、東閣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宣統三年(1911)皇族內閣成立時,任弼德院院長。辛亥後,留清宮,任溥儀老師。民國四年卒,贈太子太傅,益文端。其書法清華朗潤,意近歐、虞陸潤庠能書法,擅行楷,方正光潔,清華朗潤,意近歐陽詢、虞世南筆法。在蘇州留下墨迹較多。嘗爲留園、獅子林、網師園等園林書聯。如爲拙政園寫“十八曼陀羅花館”七個擘窠大字,下款署“陸潤庠書于鄙寓小懷鷗舫”,又爲“遠香堂”寫52字之長聯壹付,曰:“舊雨集名園,風前煎茗,琴酒留題,諸公回望燕雲,應喜清遊同茂苑;德星臨吳會,花外停旌,桑麻時閑課,笑我徒尋鴻雪,竟無佳句續梅村。”平時也喜交藝友,或論詩文,或作書畫,壹時如吳蔭培、葉昌熾、潘遵祁、潘曾瑩以及太倉的陸增祥等,時有往來。
陸抑非:(1908-1997)傑出的中國花鳥畫大家和卓越的美術教育家。江蘇常熟人。名翀,初字壹飛。1937年後,改字抑非。花甲後自號非翁。古稀之年沈疴獲痊,又號蘇叟。曾任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西令書畫院副院長,常熟書畫院名譽院長,西令印社顧問,並曾任浙江省第四、第五屆政協委員,中國農工民主黨浙江省委顧問。
孟光濤:中國著名山水畫家,1917年生,貴州仁懷人。擅長國畫,專攻山水畫兼學水彩畫技法,受到國畫大師徐悲鴻、傅抱石、黃君壁等人的影響藝技大進。孟光濤先生是20世紀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著名山水畫家,與宋吟可、王漁父並列爲貴州第壹代國畫家。三人中,孟光濤是第壹個以自然山水爲主要繪畫題材的畫家。他的畫,構圖雄奇險峻,筆墨蒼勁渾厚,造型准確生動,層次清晰有度,墨色清卓高雅。高山大河、秋水長天,深澗流澤,是孟光濤作品的主體。
潘中亮(1928—2001)別名柳屯,山東齊河人。擅長版畫。1948年起在解放軍從事部隊美術創作,曾任解放軍貴州軍區文化處副處長。貴州省國畫院副院長。作品有《大破天險窗子洞》、《石林》、《安錯湖湖濱》等。
彭國昌:1955年生於河北晉縣。河北美術出版社編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現任河北國畫院副院長、北京瀚海畫院副院長。
平治:生於1947年四川(現爲重慶市北碚)人。擅長中國畫。1985年後爲貴陽書畫院專業畫師。現任貴陽美術館館長,貴陽書畫院院長,國家壹級美術師。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貴州省美協常務理事、貴陽市美術協名譽主席,貴州省人大代表、貴州省藝術系列高級職稱評委。
蒲國昌:1937年生于成都,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現爲貴州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曾12次參加全國美展等全國展。作品被選送美、蘇、日、加等多國展出,在美國、台北、北京、南京等地個人展。由于蒲國昌的版畫功底和他對貴州蠟染技術的研究,以及他長期進行的線描訓練,使得他壹進入水墨領域就顯得與衆不同。他不是畫傳統的山水彩墨水畫,而是在水墨畫中引入大量的西方藝術。有表現主義的東西,還有平面化的東西,有大紅大綠的民間色彩,有誇張變形的人物形象。在閱讀他的作品中,妳會被他畫中那強烈、放縱、澎湃洶湧的原始生命力所深深打動。
溥心畲(1896-1963)原名愛新覺羅·溥儒,初字仲衡,改字心畲,自號羲皇上人﹑西山逸士。北京人,滿族,爲清恭親王奕訢之孫。曾留學德國,笃嗜詩文、書畫,皆有成就。畫工山水、兼擅人物、花卉及書法,與張大千有“南張北溥”之譽,又與吳湖帆並稱“南吳北溥”。溥心畲天資穎悟,用功又勤,因此雖然在比常人更多不利因素的壓力下,他仍有極高的文采與藝術成就展現。他自許生平大業爲治理經學,讀書由理學入手及至爾雅、說文、訓估、旁涉諸子百家以至詩文古辭,所下功夫既深且精,因此不免視書畫爲文人馀事。這使他畢生未能將全付創作精力投注于繪畫之中,然而這雖是他的不足,卻也因此使他的畫風露出壹種高雅潔靜的人文特質,爲常人之所不及。
錢文觀:1946年生。浙江嘉興人。1992 年結业於浙江美術學院中國人物畫高級研脩班。現為中國美術傢協會會員、國傢二級美術師、貴州省國畫院人物畫創作室副主任、貴州省中國人物畫研究會祕書長。1997年10月被聘為貴州省文史研究館特聘研究員。
喬木:(1920-2002):字大年,齋號南有齋,河北深縣人。師從江寒汀,習國畫,為“獲舫”入室弟子。擅長中國畫。專擅花鳥,得師衣缽,並蓄陳白楊、新羅山人、任伯年諸家之長,用筆凝重,趣色艷麗。
喬任俠:1957年生,貴陽人。擅長中國畫,貴州民族畫院一級畫師。
三羊居士:本名張秀珍,字易東。1943年生,自幼喜愛繪畫,1958年開始專攻從事工藝美術設計工作。現為工藝美術大師、漆藝鑲嵌專家、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會員、北京市工藝美術協會會員。
商向前:(1908-1998)山東臨沂人。,壹,二,四屆杭州市政協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浙江省書協顧問,西令印社理事,市政協書畫會會長,龍翔工藝美術社名譽社長,黃賓虹學術研究會顧問。為人為藝可謂德藝雙馨,書法線條老筆縱橫,神完氣足。
邵戈:1962年生于北京。1978年畢業于北京市工藝美術學校。中國美術家協會北京分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現任北京星座文化藝術中心東方藝術部主任、中國畫研究院特聘畫家、廣東省國畫院專業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北京分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近年來參加國內外大小展覽多次,作品多次獲獎並被收藏。
沈福馨:1948年生,貴州安順人。筆名石松、福聲。中國民俗學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師從著名畫家孟光濤。
沈重(1915—2001)祖籍浙江紹興福壹堂後人。1939年出生于翰墨世家。畢業於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國畫山水專業。原爲北京實用美術學校專業系主任,國家特級教師,高級職稱評委、北京市美協、北京中國畫研究會、山水畫研究會會員、香港東方書畫院特約畫家、中華名人協會理事、中國書畫研究院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北京教育學院、北方交通大學、輔仁美術學院客座教授等,從事美術專業教育工作40于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曾任新加坡展覽藝術公司特約顧問,北京北海書畫院副院長。
沈子丞:1904年生,原名德堅,別名之淳,號聽蛙翁,浙江嘉興人。早年就職于上海中華書局,任編輯所圖畫部主任。1949年後曾任中共壹大紀念館副館長。1957年後壹度于蘇州市工藝美術研究所任顧問。1976年曾在江蘇省東台縣(現東台市)工藝品總廠工作。擅長人物、山水,筆墨靜雅,氣格清和。精通畫理,長于鑒賞和圍棋。書法學鍾繇,體勢在隸楷之間,奇掘而有靈氣。曾爲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上海中國畫院畫師。出版有《曆代論畫名著彙編》、《沈子丞書畫集》等。
史穆:(1922~2009)中國現代著名書法家。別名蔭嘉,湖南省長沙市人,幼承庭訓,臨池學書。稍長,入湖南國學專科學校研習古漢語,經史及詩古文辭。在當時著名學者王嘯蘇,宗子威、羅元鲲諸先生影響下,與詩詞、書法結不解之緣。他的書法以王書爲胎息,融合部分北碑,長時期的藝術實踐,形成秀勁灑脫、清新自如的獨特風格。講求布局完美。
释崇慈 :號般舟,四川綿陽人,十七歲在成都寶光寺出家,二十一歲畢業于中國佛學院蘇州靈岩山分院。曾任貴陽黔靈山弘福寺僧伽學校教務長、監院、首座等職,現任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貴州省佛教協會副會長、貴州省政協常委等職,1996年8月受聘任貴州赤水圓通寺住持,2004年8月受聘任貴州惠水九龍山九龍寺住持。
宋承忠:1944年生,國家二級美術師,原貴州省國畫院花鳥畫創作室專職畫家,貴州畫院專職畫家。宋吟可之子。
宋吟可:(1902----1999)原名蔭科,江蘇南京人。少年時于南京讀中學,因家境貧寒中途辍學。'歲到上海商務印書館學作書籍插圖,業余學習人物、花鳥畫,多研習任伯年、吳昌碩等前輩作品。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流寓廣西,任桂林美術專科學校中國畫講師,並于當地舉辦第一次個人畫展。四十年代遷至貴陽定居,多次在貴陽、昆明、成都、重慶等地舉行個人展。1951年任貴州人民美術出版社美術編輯組組長,先後于貴州省民族學院,貴州大學藝術系任教授。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二、三屆理事,貴州省文聯副主席,美協貴州分會副主席,美協貴州分會名譽主席,貴州省國畫院名譽院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全國文聯委員。
蘇秀輝:貴州知名青年畫家。
孫曉雲:1955年月生于江蘇南京。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協培訓中心特聘書法教授,江蘇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美術館館長,江蘇省文聯副主席,江蘇省婦聯副主席,南京市書協主席,南京書畫院副院長、滄浪書社社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譚滌非,1935年生于湖南長沙。農工民主黨黨員。大學畢業。曾任貴州人民出版社美術編輯;現爲國家一級畫師,北京新華書畫院特聘畫師,北京亞視藝苑文化研究院終身院士,中華書畫名人網藝術顧問、客座教授,貴州文光書畫研究會副會長。貴州國畫院高級畫師、花鳥畫創作室主任,藝術委員會副主任,老年大學國畫教授等。
唐雲:(1910——1993)字俠塵,別號藥城、藥塵、藥翁、老藥、大石、大石翁,畫室名“大石齋”、“山雷軒”。生前曾擔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副主席,中國畫研究院院務委員,上海中國畫院副院長、代院長、名譽院長等職。田應福:字梅野,號覺城山人。貴州遵義人,貴州著名畫家,擅長山水畫,花卉畫。師從著名畫家楊長槐先生,深造于中國美協培訓中心中國畫高研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貴州省中國畫藝委會會員,貴州省國畫院畫家,遵義畫院院長。作品多次參加國家級美術展並獲獎。
田源:1960年生于貴州省貴陽市,仡佬族。1984年考入浙江美術學院(現爲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花鳥專業學習,1993年考入中國美術學院研究生班。現爲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畫系花鳥專業教研室主任、浙江中國花鳥畫家協會理事。
王乘:回族,1972年生于貴陽。1990年09月至1994年07月,在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山水專業學習,師從孔仲起、童中焘、卓鶴君、陳向迅等先生,獲文學學士學位,2004年09月至2006年07月,在貴州大學藝術學院爲中國山水畫研究方向研究生,因成績優秀提前畢業,並獲碩士學位。現爲中國人民大學畫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河山畫會副秘書長,文化部青聯委員,文化部青聯美術委員會副秘書長等。
王夢白:中國現代中國畫家。名雲,字夢白,號破齋主人,又號三道人,江西豐城人。因住地與三溪接壤,自號三溪漁隱,即三道人的來源。幼年在燈籠店、錢莊當學徒,刻苦讀書,勤奮作畫,稱居所爲映雪館,又稱三衢讀畫樓。年輕時在上海錢莊當學徒時喜畫花鳥畫,學習任頤,並受到吳昌碩的指導,畫藝提高很快。由陳師曾推薦任北京美術專門學校(北平藝術專科學校)中國畫系主任、教授。他的得意弟子爲王雪濤、王羽儀。少爲錢莊學徒,因學畫任頤花鳥畫,爲吳昌碩所賞。後至北京,陳師曾勸其改學李,華嵒,藝事大進,並被陳推薦爲北京美專教授。
王松年:(1916—2000),字愚山,號補齋,貴州安順市人。擅書畫,九十年代獲貴州省十老書畫家稱號。生前系中國美術家協會貴州分會會員、安順地區美術家協會主席、安順市書畫院院長。先生自學成才,詩、書、畫均有極深的造詣。
三、四十年代既舉辦個人畫展。藝術繼承傳統,師法自然,寫實與寫意相結合,力求形神兼備,雅俗共賞。題材以花鳥、動物爲主,兼及山水,尤以感情充沛、生活氣息濃郁的雞、鷹、牛、孔雀及松、竹、梅見長。作品形端筆正,自成壹格,不爲流派所左右,是畫壇名副其實的壹代宗師。1986年應邀赴南京、貴陽舉辦個人畫展,深受兩地藝術界同行和觀衆歡迎。
王雪岑:生于1938年,原名永坤,侗族,貴州省天柱縣邦洞鎮織雲鄉人。國畫家、國尋銀獎藝術家。王雪岑自幼喜愛書畫,師從著名畫家王漁父、蔣夢谷先生學習花鳥畫、山水畫。曾任中國書畫函授學院貴州分校教務長,貴陽高等師範專科學校美術系主任;現爲貴州省老年書畫研究會副會長,貴陽市老年書畫研究會顧問,貴州省美術教育研究會理事,貴陽學院美術系副教授。貴州省美術家協會 會員,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會員,貴州省老年書畫研究會常務理事,貴州省美術教育研究會理事,貴州省文光書畫研究會常務理事。
王振中:回族,別名阿裏,河北滄州人。1963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1-3年級人物、山水、花鳥畫全面學習,從師葉淺予、蔣兆和、李可染、李苦禅、郭味渠、宗芝香大師。入李可染先生山水畫工作室,1961年拜李苦禅先生爲入室弟子。畢業後任教于現爲貴州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現爲貴州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貴州省第八屆政協委員、省文史館館員,貴州省省館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貴州省高級職稱藝術體育評委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山畫會會員、中日友好協會理事、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兼職教授。貴州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
王忠才,1949年生于貴州省遵義市,貴州遵義人。貴州國畫院國家壹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貴州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主任,貴州國畫院秘書長。貴州省文史館館員,貴州省政協書畫院創作員。
邬邦生,中國著名書畫家,聲望享譽海內外。1935年生于廣東肇慶,號腕稿堂主懷陽山戈,中國美協會員、中國書協理事、國家壹級美術師。爲人寬厚豁達,深得各界人士所尊敬。曆任湖南省書協常務副主席、湖南省畫院副院長、廣東省美協及書協理事、肇慶市文聯副主席,現任湖南省九歌書畫院副院長、中國硯都肇慶文化藝術創作院名譽院長。作品多次在國務院文化部、中國美協、中國書協主辦的全國美術、書法大展及境外文化交流中入展、獲獎和出版。
吳廣泉:1931年生于北京, 現爲中國美術家協會北京分會會員, 中國老上書畫研究會創作研究員並任北京海峽兩岸書畫家聯誼會副秘書長, 中國三峽書畫院付院長等職。吳廣泉先生自幼學習書畫,1946年拜著名山水老畫家郭傳璋先生爲師,並長期師承前輩名家,注重藝術實踐,融會深入生活,足迹遍及我國名山大川,博采衆家之長細心鑽研,數十年辛勤磨練,已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構圖清新、意境深邃筆法遒勁不失細膩,氣勢雄渾不乏含蓄。
吳宇滔:1968年生,1990年畢業于貴州藝術專科學校,國家二級美術師。貴州省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貴州美協中國畫藝術委員會秘書長、貴陽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蕭閑(1902—1997),中國當代最爲著名的女書法家,字稚秋,號蛻閣,署枕琴室主,貴州省貴陽市人,父親蕭鐵珊是孫中山先生的追隨者,又是著名的南社社員,工詩文,善書畫;蕭閑幼承庭訓,小小年紀就以善作擘窠大字聞名鄉裏;1964年被吸收爲江蘇文史館館員,1981年,江蘇省南京市文聯爲她在江蘇美術館舉辦書展,曆時壹月盛況不衰,這次書展充分顯示了她的藝術水平和風格,是建國以來江蘇省最盛大、曆時最長、觀衆最多的書展之壹;1984年調入江蘇美術館,專門從事創作;1997年因病離世,享年95歲;貴陽市翠微閣觀有爲蕭閑作品陳列館。
肖之亮(1910——1981),原名汝富,別名守群、肖聲、肖春、周名,貴州遵義人。1926年從遵義黔北聯合中學畢業,考入上海大六大學政治經濟系。1932年,加入世界反帝同盟及北方左翼文化同盟,任常委、組織部長及居聯組織部長。1934年,受聘于貴陽中學任美術教員。後來與田君亮等倡導成立了抗日進步組織貴陽沙駝業余話居社,任社長兼舞美設計,這是貴州最早的話居社。1932年,創辦《文藝月報》。1939年,他導演了話居《東北是我們的家鄉》。貴州解放後,在貴陽師範學校、省教育廳、國科學院貴州分院等任教。“著名畫家、書法家、戲居家”肖之亮是壹個藝術修養比較全面的人物,不僅擅長書畫,還喜詠詩賦曲。
謝孝思,字仲謀,著名國畫藝術家。1905年生于貴州貴陽市大南門外太子坡(今石嶺街),于2008年10月22日在蘇州逝世,享年104歲。謝孝思自幼受家庭熏陶,酷愛繪畫書法。1927年,他考入中央大學藝術教育科國畫組,師從名畫家呂風子、汪采白、徐悲鴻等學習書畫。1933年畢業于南京中央大學。同年,謝孝思任達德中學校長。1939年至1940年,任教育部義務教育視察員;1940年至1945年,在國立藝專、正則藝專任教。1942年與劉叔華結婚。1946年隨國立社會教育學院遷居蘇州; 1946年至1949年,任社會教育學院校務委員、蘇南文化教育學院教授; 1949年至1956年,任蘇州市政協副主席、市文教局長、園林修整委員會主任; 1956年至1959年,任蘇州市文物保管委員會主任,民主促進會蘇州市委副主任。1960年至1966年,任蘇州市文化局長、文聯主席、江蘇省美協副主席。1973年以後至今,曾任蘇州市市人大副主任,市政協副主席,市文聯主席,名譽主席,民進中央委員,全國政協委員,民主促進會蘇州主任委員等職。
熊紅鋼:1959年生于貴州長順縣,1988年畢業于貴州民族學院藝術系中國畫專業,2004年結業龍瑞高研班。現爲中國藝術研究院職業畫家,中國美協會員,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貴州國畫院專職畫家,貴州中國畫藝委會秘書長。其畫風空靈、清潤、平和、甯靜、有濃郁的田園詩意, 筆墨顯示了濃厚的傳統功力,繁而不膩、簡而不空、濃重而透氣、淡雅而筆厚是中國當代畫壇最具實力的山水畫家。
邢紹良:師從蔣夢谷,貴州著名國畫家。
徐飛:苗族,1965年7月生于貴州長順。貴州著名的工筆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貴州省美術家協會理事、貴州省國畫院特聘畫師、“德藝雙馨”青年畫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薛銀星:生于1941年,1961年畢業于貴州民族學院美術專業,上世紀50年代師從國畫家張志林、卓問漁、宋吟可、王漁父、孟光濤先生學人物、山水、花鳥,在藝術的追求上不事張揚,是壹位極具鮮明藝術個性和強烈的水墨表現型畫家,最爲看重和堅守的是內在的精神家園。在水墨畫創作及探索中,形成了自己對水墨表現的穩定觀念。現爲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藝術家協會會員、貴州省、貴陽市美協會員、貴陽市老年書畫研究會副會長、工藝美術師。
楊抱林:原名楊寶林,苗族,貴州天柱縣人,1936年生。民進會員。自由喜歡繪畫,由于家境貧寒,1950年中學未念完就參加解放軍,在部隊當兵習醫五年後,考入貴州大學藝術系學習美術。師從宋吟可、王漁父、孟光濤、方小石等諸位名師,學習傳統中國畫。“文化大革命”後,1980年貴州國畫院成立調入貴州國畫院。現爲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貴州國畫院壹級畫師,藝委會副主任,貴州省人物畫會副會長,貴州省文光書畫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詩書畫研究院研究員。
楊曉亮:字火夔,號“半曙樓主”。1962年生于四川。壹級美術師。四川省美術家協會理事,成都市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成都市花鳥畫會副秘書長,“今日水墨”全國中國畫名家作品巡回展藝術主持,四川東方畫院藝術顧問,龍門畫院院長,成都民進書畫院副院長,現就職于四川西華大學。楊陽:1946年生於濟南,1965年定居北京, 畢業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 中國美術家協會著名藝術家,中國畫院職業畫師,卓克、雅昌藝術名家,國家高級美術師。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中國國際商會、藝術監理、顧問、中國畫研究會理事。
姚華:(1876-1930),字壹鄂,號重光,壹號茫父,別號蓮花庵主。貴州貴築(今貴陽)人,姚華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舉人,三十年(1904年)進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戊戌變法時東渡日本,就讀于法政大學。歸國後改任郵傳部船政司主事兼郵政司科長。入民國後,任貴州省參議院議員,後任北京女子師範學校校長。
岳黔山:1963年 出生于貴州省貴陽市,回族,原籍遼甯。1986年考入中央民族大學美術系,同年在貴陽市參加“六人山水畫聯展”。1990年 參加“1991國際水墨畫邀請展”、“1991首屆中國山水畫邀請展”。1992年 入中央美術學院書法研究室學習,師從名師王镛教授等,系統地學習書法、篆刻等課程。現任中央民族大學美術系講師。
曾聖: 1970年生于廣東龍川。職業畫家,客家中國畫院院長。曾師從萬兆元,畢業于中國國家畫院姜寶林精英班,主攻大寫意花鳥。
張靜芳:1942年生。上海人。國家高級美術師,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會員,上海市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上海書法家協會辦公室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大學文學院兼職教授。曾任第四、五屆上海市文聯委員。現受聘執教于上海市師範大學夜大學,上海市虹口區業余大學,上海市老幹部大學書法藝術專業。張靜芳自幼學書,潛心研習書道近五十載,善正、行、草書,其書風格平和沈靜,清健秀逸,富有個性。
張明川:軍旅畫家,1962年出生于山東昌邑,畢業于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現爲海軍北海艦隊政治部創作室專職畫家。其創作多以高山大海和水兵、艦艇爲藝術空間,注重傳統與創新,追求筆墨的渾厚、凝重和體量感,強調畫面張力和視覺擴充。其創作多爲宏幅巨構,畫風雄渾、壯闊、深邃,氣勢恢宏,是近年來頗受關注的實力型青年畫家;所作水墨寫意酣暢淋漓,水彰墨化,氣韻清新,詩意生發,自成壹格。諸多作品在全軍和全國重要展覽中入選、獲獎。
張潤生:1946年正月出生于山東莘縣,現爲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貴州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貴州省政協委員、貴州省國畫院原院長、中國北方畫院藝術顧問、貴州省政協書畫院常務副院長、貴州省文史館研究員、貴州省國際文化交流學會常務理事、國家壹級美術師。
張濤松:漢族,1962年生,貴陽人。貴州省美協會員、貴州民族畫院一級美術師、黔南州美協副主席、黔南州國畫藝委會副主席。
张同霖:生於1966年,貴陽人。貴州省國畫院專業畫家。貴州省美術家協會理事、南明區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貴州畫院專職畫家。
張星槎(1905 — 1992)原名華奎,祖籍江蘇南京,生于貴陽,已故著名書法家、詩人。擅長行草,大字榜書信手拈來,氣勢磅薄,風格強烈,望壹字可知作者,人稱“星槎體”。早年從事教育工作,曆任教師、教導主任、校長。曾任貴陽市政協第四、五、六、七屆委員。曾爲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省書法家協會理事、顧問。書法作品風格獨特,氣勢奔放,國內外收藏者甚多,上至博物館,下至普通百姓都很喜歡他的書法作品,省內各地風景名勝如黃果樹、梵淨山、飛雲崖及省外著名風景區黃鶴樓、寒山寺、晴川閣、黃帝碑林均有其墨迹。多幅代表作收藏于貴州文史館,貴州省博物館。1984 年被聘爲貴州省文史研究館特約館員,1991 年改聘爲貴州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副館長。
張正炳:,侗族,1936年生,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貴州省美協理事、貴州凱裏大學教授,擅長中國畫和版畫,其作品(版畫)《山澗電站》1964年入選全國第四屆美展;有百余件作品分別在《人民日報》(海外版)、《文彙報》等國家級報刊選登介紹。其山水畫雄奇多姿,瑰麗紛呈。張孝倫:貴州省金沙縣人,男,1969年生,自幼喜歡書畫,貴州省赫章縣中老年書畫研究會理事、貴州省畢節地區美術家協會會員、貴州省專業書畫研究會委員、貴州省收藏家協會會員。潛心研究中國的傳統花鳥畫,擅畫葡萄、花鳥畫。現任中央黨校文化發展部專職畫家。
翟啓綱,貴州畫院專職畫家,1960年生于貴陽,祖籍河北南宮。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事、貴州省美術家協會理事、貴州省美協中國畫藝委會副主任、貴州省國畫院創作室主任、國家壹級美術師。
章光恺:貴州貴陽人,1933 年生。繪畫無師承,全靠勤奮與悟性,多觀前賢今人畫作,偏愛石器石濤,深受近代大師黃賓虹影響,深愛中華化,以“傳統派”自居。精山水、人物,筆下山水畫意境深遠、深厚華滋;人物畫則充分顯示了人物的情態,尤以各種姿態的鍾馗畫著稱。其作品除國內收藏外,很受東南亞各國收藏家的歡迎。書法、篆刻,與畫齊名,行草多得力于黃慎、徐渭。章光恺人品,爲貴州省書畫界公認,精于古文字學,對史學方志也有研究,在明清史和貴州古史研究上,有很多獨特見解,曾有研究太平天國李秀成的文章發表在全國性刊物《社會科學》上,有《播州楊氏族屬初探》、《貴州出土漢新元罐銘文考辨異議》等多篇史論、考據文章發表在《貴州文史叢刊》上。章光恺壹生坎坷,但風格高尚,淡泊名利,虛懷若谷,居陋室而無怨,生活簡樸,隨遇而安。曾是貴州曆史文獻研究會、貴州省文光書畫研究會會員。1985 年被聘爲貴州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趙正:別名黎泉,生于1937年,卒于2006年12月8日上午9時,甘肅山丹人。擅書法,風格取意漢簡。畢業于西北師範學院,長期在甘肅省博物館工作,曾任陳列展覽部主任、副館長,1990年調入甘肅畫院。曆任甘肅畫院院長,中國書法家協會第壹、二、三、四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甘肅省文史研究館館員,甘肅書協名譽主席,中國書協培訓中心教授等職。
趙宗鼎:字嵩丞,號韻笙。貴州貴築(今貴陽)人。清同治十三年叄甲貳名進士。散館改知縣,官至直隸候補道。
周加加:周加加:生于1961年,字力之。四川合江人。1曆任貴陽市青年書法篆刻研究會會長、貴州青年書法家協會創作部副部長、《貴州青年書法界》主編,芙峰印社社員,貴陽楹聯學會會員。生前爲中國書法家協會權益保障委員會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貴州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貴陽市文聯幹部、貴陽美術館副館長。
周明安:1949年生于廣州,祖籍山西河曲。爲四川省詩書畫院專職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壹級美術師,四川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成都市花鳥畫會副會長。擅長花鳥動物畫,尤擅畫虎。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大型畫展。卓問漁:(1946-1997),貴州省黔西縣打鼓新場今金沙縣城關鎮人。問漁少年時在黔西就學時就隨名師周臨川,熊佐禹學習中國畫,頗有造詣,在貴陽讀書期間,經引薦投師于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著名國畫家呂鳳子,專攻花鳥,兼習山水、人物畫。1937年,問漁畢業于四川藝專。解放後,問漁回到貴州,創作了大量作品,多次參加省、全國作品展並獲獎,1959年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成爲與貴州著名畫家王漁父、宋吟可、方小石等齊名的名畫家。尤以畫牡丹擅長,被譽爲“卓牡丹”。問漁還是著名詩人,平身詩作多與畫同存,以畫名詩,如壹幅牡丹畫上題詩:“雅奢韻致寫天香,閱盡風塵鬓滿霜,有道求榮神可助,螢光壹閃屬空亡。”問漁對家鄉情懷獨鍾,作詩“過戴家堡”:年年總以惜花忙,采菊歸來袖滿香。古寺鍾聲催枊塞,東山月上影蒼涼。牧童叱犢出幽徑,墟裏炊煙接大荒。小澗清流添美韻,壹懷詩趣過蒲塘。”詠梅:幾經風雨鬥嚴寒,猶刺枝頭幾點丹,時令頻催體魄老,結成梅子也心酸。”
董克俊:1939年生,重慶市人。國家壹級美術師,貴州省第壹批國務院特殊津貼得者、省管專家擅長版畫。董克俊曾用筆名鄒周。自學繪畫,1960年開始發表作品。現任貴陽市事畫院副院長,壹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版畫家協會常務理事、美協貴州分會副主席、貴陽市美協主席。
費新我(1903.12—1992.5),學名思恩,字省吾,別名立千、立齋,後改名新我,浙江湖州人。擅長中國畫、書法。曆任上海萬葉書店編輯室美術編輯、江蘇省國畫院壹級畫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書協江蘇分會顧問、蘇州市武術協會名譽主席、湖州書畫院名譽院長等。
王小竹,北京市人,1956 年 2 月生于貴陽。民盟盟員。1976 年任貴陽市實驗小學美術教師。1983 年考入貴州省藝術專科學校舞台美術專業,同年畢業留校任美術教師。1993 年調貴州省國畫院任專職花鳥畫家,二級畫師。現爲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白馬書畫社”常務副主任。1998 年被聘爲貴州省文史研究館特聘研究員。著名画家王渔父之子。
張錦波:中國人民大學畫院王乘藝術工作室青年畫家。
劉海粟: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名槃,字季芳,號海翁。1896年3月生于江苏常州,祖籍安徽鳳陽。1912年與烏始光、張聿光等創辦上海圖畫美術院,後改爲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任校長。1949年後任南京藝術學院院長。早年習油畫,書法學康有爲,蒼古沈雄。兼作國畫,線條有鋼筋鐵骨之力。後潛心于潑墨法,筆飛墨舞,氣魄過人。晚年運用潑彩法,色彩絢麗,氣格雄渾。曆任南京藝術學院名譽院長、教授,上海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英國劍橋國際傳略中心授予“傑出成就獎”。意大利歐洲學院授予“歐洲棕榈金獎”。
胡世鵬:1972年生于貴陽市。自幼隨外祖父劉知白先生習山水畫。2005年結業于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學碩士研究生課程班。現爲貴州畫院專職畫家,貴州省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委員,貴州省工筆畫研究會副會長,貴州省插圖、連環畫藝術委員會副秘書長,貴陽市美術家協會理事,貴州省青年聯合會委員,畢節學院兼職教授。
蔣夢谷:(1905 — 1987)字啓生,號石庵,江蘇常熟人。1905 年 1 月生。早年就讀于上海市中法義務學校,自幼酷愛繪畫,自學中國傳統山水畫,博覽古今名家字畫。年輕時以臨摹前人畫冊爲主,尤其擅長四王山水畫派,後結識上海著名畫家樊少雲,拜其爲師。臨摹大量前人作品,在中國傳統技法的探索上,有很深的造詣。晚年作的山水小冊頁,刪繁就簡,線條流暢凝練,具有煙雨蒼茫的意境,作品更趨成熟。曾兼任上海新聞社副社長。解放後,曾任貴州省美協會員,貴陽市人大代表,貴陽市文聯、美協顧問,貴陽書畫院顧問。20 世紀 80 年代期間,曾爲法國、日本來貴陽的客人作畫多幅,並與當時貴州的幾位著名畫家爲貴州省人民政府作畫珍藏。1980 年被聘爲貴州省文史研究館館員。翟啓剛,1960年生于貴陽市,祖籍河北南宮。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事、貴州省美術家協會理事、貴州省美協中國畫藝委會副主任、貴州省國畫院創作室主任、壹級美術師。
陳夔龍(1857—1948)清末大臣。又名陳夔鱗,字筱石,壹作小石、韶石,號庸庵、庸叟、花近樓主,室名花近樓、松壽堂等,貴州貴築(今貴陽)人。起于寒士,官運亨通,曆經同治、光緒、宣統三朝,曆官順天府尹、河南布政使、河南巡撫、江蘇巡撫、四川總督、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張勳複辟時弼德院顧問大臣,曾反對廢除科舉。
袁小岑:堂號過泥潭,軸承廠主。河北玉田人。1946年入北平藝術專科學校,1950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又讀研究生壹年,後留校任教,現爲該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花鳥畫研究會理事,中國雕塑壁畫藝術總公司委員。擅長雕塑及寫意中國畫。
朱銳:畢業于雲南玉溪師專藝術系美術專業。1994年至1995年就學于中央美術學院版畫助教研修班。現爲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雲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雲南曲靖畫院專業畫家。作品多次參加各種大型展出並在專業刊物上發表及被收藏。
楊 霜:貴州桐梓人,1946 年元月生于貴陽。曾擔任過貴州省文聯、貴州省書協副秘書長、秘書長、貴州省文聯委員、省文聯藝委會委員等職。現爲中國書協理事、貴州省書協副主席、二級美術師、第八屆省政協委員。幼承家學,攻讀詩書。詩詞方面曾得到李獨清、李大光、塗月僧、王萼華等老輩詩人的指導,師從貴州省著名書法家陳恒安。從 20 世紀 80 年代起,在各大報刊上發表詩作百余首、有關書法藝術論文數篇、及其他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1999 年被聘爲貴州省文史研究館特聘研究員。
何本安(1928—)安徽颍上人。1948年畢業于安徽三師師範科。曆任貴州省書法家協會理事,貴州省老年書畫研究會理事,中國書法教研研究會貴州分會副理事長。書法作品曾參加過省內外展出。楷書入刻黃河碑林、開封翰園碑林、四川署南名勝合江筆架山碑林,收藏于皇帝陵、廬山書畫院等處。
劉繼春:號牛山。1963年生于貴陽,自幼酷愛書畫,師從全國著名書畫家章光恺先生。現爲貴州省美術家協會會員,貴州白雲畫院副院長,畫院壹級美術師、貴陽市白雲區美協副主席。08年被評爲優秀畫家。作品曾多次在省、市書畫展獲獎或展出。作品入編過《中國書畫名家》、《中國名家畫集》等。
鄧建:著名書法家,現任貴州省文化廳副廳長。
杜小牧,1959年生。現任教于貴州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國家二級美術師,貴州省美協會員,中國美協“河山畫會”會員,貴州省文史館特聘研究員,貴州省畫院特聘畫家,貴州省政協書畫院特聘書畫師。作品多次參加省市和全國性美展,並發表于全國各大報刊和專業刊物。
王忠才,1949年生。師從貴州大學王振中教授、貴州畫院張潤生院長。國家壹級美術師,現任貴州畫院專職山水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河山畫會會員,中國人民大學培訓學院特聘教授,貴州省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主任,貴州省文史研究館特聘研究員,貴州省政協書畫院特聘書畫師。作品特點多表現貴州苗嶺山區委迤風光,意境深邃幽遠,筆墨渾厚,奇拙濕潤,力求創造山水畫強烈的個人風格。
馬慶中:1960年生。國家壹級美術師,現爲貴州省師範大學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河山畫會會員、貴州省美術家協會理事、貴州省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副秘書長、貴州省政協書畫院特聘書畫師。擅長中國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風格穩健、清雅。
鮑林泉:男,1975年生,貴州長順人,自幼習畫,先後求學于貴州省藝術學校(現貴州大學藝術學院)、貴州師範大學美術系(現美術學院)。2000年貴州師大畢業留校任教至今,同年拜著名山水畫家劉知白先生爲師。2005年結業于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學研究生班。貴州省美術家協會會員。
巫子強,男,回族,1939年生于昆明市。1964年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油畫專業,同年分配到貴州銅仁縣文化館工作,1986年調入貴州民族學院藝術系。曆任銅仁縣文化館館長、銅仁縣文化局局長、銅仁地區文聯主席、貴州民族學院藝術系主任。現爲貴州民族學院副教授。
張有碧,1937年出生于四川省大英縣蓬萊鎮,1960年調入貴州省文聯,先後在貴州省美協、省文聯、省書協工作。爲中國書協第三屆理事,貴州省中華文化研究會理事,省美協會員,壹級美術師。其書法長于行草,榜書。
陳永樂:1944年生于重慶,浙江奉化人氏。主要從事版畫、重彩畫、水墨畫創作。1963年起從事美術創作。1965年發表第壹幅作品《激流》。1980年版畫《英雄贊》入選全國美展優秀作品獎。1984年作品《織》獲第六屆全國美展銅質獎。1989年版畫《銀果》獲第七屆全國美展銅質獎。次年《銀果》獲日本中國版畫創作基金會金質獎。作品爲東京都釘田立國際版畫美術館收藏。1994年作品《甜甜的水》獲第八屆美展優秀作品獎。1999年作品《鄉音》獲第九屆全國美展優秀作品獎。周明鑒:1956年生于貴州貴陽。1988年畢業于貴州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現爲《貴陽日報》美術總監、主任編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新聞漫畫研究會常務理事、貴州省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省美協“六畫種”藝委會副主任、貴陽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廖志勇,字魏力,號生風樓主者,1956年生于貴陽,師從著名畫家楊抱林、譚滌非先生,畢業于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國畫專業。現爲貴州省文史研究館特聘研究員,貴州省美術家協會會員,貴州白雲畫院副院長,畫院壹級美術師。貴陽市白雲區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李铎,將軍,男,號青槐,字仕龍,湖南省醴陵市人,研究館員,畢業于信陽步兵學院。享受國家特殊津貼。全國著名書法家。現任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文聯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國際友好聯絡會理事、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研究員、中國書畫函授大學特約教授、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顧問、齊白石書畫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工業大學書畫學會顧問、北京東方祥和書畫院藝術顧問等。
秦遠:職業書畫家,擅長作走獸、山水,號覺勝緣書畫研究室堂主。
唐雲:(1910—1993)字俠塵,別號藥城、藥塵、藥翁、老藥、大石、大石翁,畫室名“大石齋”、“山雷軒”。生前曾擔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副主席,中國畫研究院院務委員,上海中國畫院副院長、代院長、名譽院長等職務。
(還有個唐雲!唐雲
別號禦風堂主,1962年9月生于江蘇鎮江,畢業于江蘇大學藝術學院,現爲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文心書畫研究院院長,現供職于鎮江電視台。)
郭怡綜:1940年生,山東省濰坊市人。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教授。1962年畢業于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1978年起任教于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現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文化部美術高級職稱評審委員、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書畫室副主任等職。畫家提出堅持理論、生活、技巧同步共進,走學者化的畫家道路的觀點。其作品融深厚的傳統功力學養和現代審美情趣爲壹體。在內容與形式兩方面都有新探索,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吳湖帆(1894—1968)初名翼燕,後更多萬,又名倩、倩庵,字遹駿,東莊,別署醜移,書畫署名湖帆。江蘇蘇州人。擅長中國畫。曆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上海美術學校、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浙江美術學院國畫教師,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副主席。二十世紀中國畫壇壹位重要的畫家,他在中國繪畫史上的意義其實已遠超出他作爲壹名山水畫家的意義。
赤松大和尚
赤松,俗姓韓,法名道領,號赤松,祖籍浙江,生于明崇祯甲戌(1643)年,少習儒,性嗜佛,二十歲長齋剃弟,三年出關,名揚全省,佛俗共仰,被譽之爲佛門顔回。赤松爲求靜修之地,遍遊貴陽諸山。1672年,受恩師敏樹和尚指點,扪蘿拊葛,登上大羅嶺(今黔靈山),見萬峰環繞,中結平原,堪爲選佛道場,立志在此建刹開堂,遂有山主羅氏妙德,同村善信,發心喜舍,永爲佛地。貴州巡撫曹申吉爲工程督導;赤松植樹開徑,營殿建樓,鑿井引水,親自操勞,艱苦備嘗,積三十二年建成梵刹。原寺中軸線上有佛殿、天王殿、觀音殿、經樓,閣下左右廂樓,齋堂、客堂、禅寮;兩旁有法堂、倉廚、單寮等,占地約壹萬二千平方米,樓台亭閣,莊嚴肅穆,道場興盛,禅風大振,常住僧曾多達百余人,赤松親定《叢林清規八條》,開堂說法,弘教行化,各地衲子,無不聞風猬結,壹時道振黔省,名躁西南。
李吉祥:貴州書法家協會、貴陽市美術家協會會員,從事書畫創作三十多年,作品多次獲得獎項。作品被多個國家的收藏界人士收藏。
易水寒:原名自強,別號水寒,貴州貴陽人,1918 年 12 月 15 日生。中國農工民主黨黨員。青年時曾有詩、書寄于右任,于氏回贈“大風吹動白衣冠,我識青年易水寒。不獨能詩兼善畫,掀髯展卷幾回看”絕句壹首。80 年代,受貴州神劍書畫社請,爲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書寫壹聯:亞夫嚴細柳,大將愛青萍。得將軍回贈壹聯:江山欣壯麗,易水不複寒。1985 年被聘爲貴州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王得一:(1922—1997)曾用名宗陸,筆名老忘,別署春近樓主。湖南長沙人,民革成員。生前爲貴州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中華詩詞學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貴陽市書法家協會顧問,中國書法教育研究會會員,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會員,《書畫春秋》副主編,貴州省詩詞學會常務理事,貴州愛晚詩社副秘書長,貴州芙峰印社副社長。
米春茂:漢族,一九三八年生于河北省霸州範家坊村,現爲滄州市文聯專業畫家,擅長中國畫,壹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工藝美術大師,美協河北分會會員,河北省文聯委員,河北省工藝美術學會常務理事,滄州市美協理事長。
王萼華:號微波樓主,貴州貴陽人,1917年農曆正月初四(1月26日)生。生長于書香之家,12歲從祖父王蔬農學詩文,高中畢業時所作詩詞即已文采斐然。1937年考入雲南大學文史系,師從聞宥、胡小石。1941 年大學畢業後,先後在昆明昆華女中、貴陽青年中學、貴陽程萬中學等校任國文、史地教員,擔任過中央通訊社昆明分社助理編輯,貴陽文通書局重慶分局經理及總局駐渝辦事處主任等職務,從事通訊編輯、圖書印刷工作。1980年,參與《貴陽市志》的開創工作1981年3月任《貴陽市志》編委會副主任、《貴陽市志》總編纂,1984年11月至1989年2月兼任市志辦公室主任。
王瑛:1963年生。1984年畢業于西南師範大學美術系中國畫專業。現爲貴州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貴州省工筆畫研究會副會長、貴州省文史研究館特聘研究員、貴州省政協書畫院特聘書畫師。2006年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蔣采蘋工作室就讀,訪問學者。
王建山:1956年生。1983年畢業于西南師範大學美術系,1986年結業于中央美院版畫系。現爲貴州民族學院美術學院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版畫藝術委員會委員,貴州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貴州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貴州陶瓷協會會長,貴州省政協書畫院特聘書畫師,貴州畫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鄧永平:1960年生。現爲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貴州省工筆畫研究會副會長,貴州省美術家協會理事,貴州省政協書畫院特聘書畫師,貴州畫院特聘畫家,遵義市美術家協會主席。
田應福:1945年生。深造于中國美協培訓中心,中國畫高研班,現爲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貴州省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委員,貴州畫院畫家,貴州省政協書畫院特聘書畫師,遵義畫院院長,書畫家雜志副主編。
喬任俠:,1957年生。現爲中國美協會員、貴州省美協常務理事、中國畫藝委會副主任、國家壹級美術師、貴州省畫院特聘畫家、貴州民族學院特聘教授、貴州省文史館特聘研究員,貴州省政協書畫院特聘書畫師。
楊小吾:1944年生。高級美術師,現爲貴州省美協理事、貴州省文史館特聘研究員、貴州畫院名譽院長、貴州省政協書畫院特聘書畫師、畢節地區美協主席。
陳加林:筆名,林零、子牛,1962年5月生。現爲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草書委員會委員,貴州省書法家協會駐會副主席兼秘書長,貴州省政協書畫院特聘書畫師,貴州省文聯委員,貴州民族學院特聘教授,貴州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貴州畫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張正剛:1948年生。1968年畢業于貴州藝術學校美術專業,1985年結業于首都師範大學油畫專業。貴州油畫藝委會原主任,現爲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油畫學會第二屆理事,貴州省美協常務理事,貴州省政協書畫院特聘書畫師,國家壹級美術師。
張世申:1946年生。貴州人民出版社美術副編審,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貴州美術家協會理事。原貴州省水彩、粉畫藝術委員會主任, 貴州省政協書畫院特聘書畫師, 貴州畫院特聘畫家。
徐恒:字思子,1964年生。1979年開始學習中國畫,1990年畢業于貴州大學藝術學院,2002年上海師大文學研究生課程班畢業,2002年10月進入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發展方向博士課程班。貴州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副教授,新疆藝術學院客座教授,貴州省政協書畫院特聘書畫師。
谌宏微:1961年生,1982年畢業于哈爾濱師範大學。現爲貴州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國家壹級美術師,貴州省政協書畫院特聘書畫師,貴州畫院學術委員,貴州省管專家。
王光華:筆名槐風,1941年生,江蘇南京人。原貴州電視台主任美編,現爲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電視美術學會理事、中國美協會員、貴州省美協常務理事、“六畫種”藝委會主任、貴州省科普美協常務理事、省書法家協會會員。
冉茂列:1977年生。1999年畢業于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獲學士學位。就職于貴陽美術館,國家二級美術師,貴州省第三批“四個壹批”人才,貴陽市美術家協會秘書長,貴州青年畫院秘書長,貴州工筆畫研究會副秘書長,貴州省政協書畫院特聘書畫師。
楊昌剛:1962年生。現爲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發展委員會委員,貴州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貴州省民族學院特聘教授。
查曉:1963年生。現爲貴州省美術家協會會員、貴州省政協書畫院特聘書畫師、貴州省白雲畫院院長、貴州省文史館特聘研究員、貴陽市美術家協會秘書長、貴陽美術館專職畫家。現就讀于中央美術學院張立辰中國畫大寫意高級研究班。
朱良津:1964年生,1987年畢業于貴州大學曆史系。現爲貴州省博物館副館長,研究員,貴州省政協書畫院特聘書畫師,貴陽市美術家協會理事,貴州省美術家、書法家協會會員。
周運真:1947年生,國家壹級美術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貴州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貴州省書法家協會藝術創作委員會主任,貴州芙峰印社副社長。
章維崧:1945年生。國家壹級美術師,現爲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貴州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貴州省文史館特聘研究員、貴州省民族學院客座教授、貴州民族書畫院院長。
第五篇: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风格、流派与主旋律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风格、流派与主旋律
作者:周一贯 转自《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
走进新课改,人们的理论视野开阔了,思维空间开放了,反映在语文课堂上,教学风格更趋多样,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各种教学流派也渐露风采,成为当下小语界的盛世景观。这无疑是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结出的可贵果实,也是教学艺术繁荣兴旺的重要标志。然而,在欢呼教学风格与流派日益繁衍的同时,我们会更加关注它的健康发展。于是,对风格、流派的研究就成了一个具有重要价值的崭新课题。朱熹的《春日》有云:“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在朱熹眼里“万紫千红”之所以成“无边光景”,既没有把它看作是老天爷的涂鸦之作,也没有视为血腥一片,而是因为感受到了这“万紫千红”的丰富多样体现着一个共同的“主旋律”:春。从这里也足以看到宋儒往往能有非惮之悟,总是以理学的眼光讲究要认得本来面目,识心达本,才精当地揭示出统领这“万紫千红”的那个共同主题“总是春”来。
同样,在语文教学风格、流派的研究中,我们既要关注风格、流派作为教学艺术境界中的那种主观性、多样性和独创性,又要瞩目于作为教学艺术的风格、流派如何最佳地体现、服务于学科性质与教学规律的那种客观性、稳定性和普遍性。也就是说,多样丰富的教学风格、流派应当如何与弘扬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辩证统一,这无疑是所有教学艺术风格与流派能否健康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
一、从“教学风格”说“概念”
如何营造21世纪的优质教育,是一个举国瞩目的焦点话题。在这个大背景下,语文教学的优质化,也就成了语文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优质的语文教学不仅需要科学化,更需要艺术化。教师如何“冶群技于一炉,摄万法而归宗”,使教学达到张弛相间、徐疾有致、虚实互补、声情并茂的境界,洋溢着一种色彩斑斓的诗意和春风化雨的神韵,也就是说教学艺术如何向追寻个人风格的方向发展,这是一种生命内在价值的辉耀,也是心灵的智慧和爱共同凝成的个性之美。
倡导和呵护多样丰富的语文教学艺术风格的自觉性,应当源于对“风格”这一概念的深刻理解。
“风格”者,风度品格之谓也。歌德就说过风格“是艺术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具体地说,是语文教师在教学的实践和研究中,从整体上透发出来的思想美和艺术美高度统一的一种境界美,是最为集中凝聚地体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它既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又具有一贯性。
“风格就是人”是布封的名言,这是在他当选院士时的入院典礼上作的《论文笔》的演说中的一句话。以后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有一个论断:“我只有构成我的精神个体性的形成。风格就是人。”这个论断使布封的意思更为明确,风格是人的“精神个体性”的外在表现,是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论,“风格就是人”的“人”便是教师,那种有独立思考意识,有教学个性的教师。这种有思想的教师,正如肖川教授所说,“你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你的思想就是你的处境。理论、学说、观念、主张等等都不过是思想的表现形式。”语文是重要的人文学科,人文教育的本质是精神之学。只有成为一个思想者的教师,他的精神世界才会变得十分丰富,才会去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上升到艺术境界,才会有精益求精的独立人格和勇于创造的自由意志,也才会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教学艺术风格。如果是一个不善于思考,只会人云亦云、简单重复别人言辞的教师,当然也谈不上会有什么教学艺术,更谈不上会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基于对“风格”概念的认识,既然我们都希望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当然也就会有足够的热情和自觉去倡导、欣赏、容纳和呵护多样的教学风格了。
教学风格虽然有很强的个性化,但相异中会有相似,这就是说风格也有类型,也可以分类。关于文学风格的分类,我国古代的理论家们有不少创见。这些观点对于教学风格的分类无疑具有指导意义。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曾将文学风格归为“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晚唐司空图的《诗品》则将诗的风格列为“二十四品”:雄浑、冲淡、纤稀、沈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
当然,教学不同于文学创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一方面受教育目标和教学规律的制约,不如文学创作那样具有个性化和自由度;另一方面,教学又是教师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实现的,而且就学习而言,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教学风格不仅表现为教师个人的学养气质在教学理念、教学语言和教学风度上的投射,还体现于正确的师生关系和交往意识对教学设计、智慧应对和方法选择等的影响。这就增加了对教学风格分类的困难,以下也只能是粗线条式的分类:
1.自然亲切型
所谓“自然”即“天然”(《辞源》)。须知天地造化万物之机,永远是世界的皈依,人间的至爱,达到了“自然”,必然是“亲切”。老子主张“道法自然”,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说。一切诗文书画等艺术作品也都以师法自然、不求刻意雕凿为佳境。教学艺术追求“自然亲切”的风格,也就成了理所当然。持这种教学风格的课堂,往往能够亲近儿童的生命状态,特别具有亲和力,特别能触发儿童的思想情趣,滋润儿童的心灵成长。这种自然亲切,不是平淡浅薄,而是如古人所言,“乃绚丽之极也”。所以,形成这种教学风格的老师往往是在技艺精熟以后达到炉火纯青,方能复归自然。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课堂教学艺术,可称这类风格的典型代表。他以朴实清新、本色天然的教学艺术风格,打造了他的精典课堂而成为一种永恒的时尚。如果我们用宋人葛立方的话“诗有‘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之句。李白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平淡而到天然处,则善矣”(《韵语阳秋》)来品味他的课堂,确是十分对口。他执教《小稻秧历险记》一课时,一位学生朗读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之后,应该是“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可这位学生朗读到这里,声音还挺大,力气很足的样子。学生的情感不到位是因为理解不到位,缺少了对文字的形象理解。于老师便幽默地启发,带着微笑说:“要么你这株杂草抗药性特别强,要么这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得再给你喷洒一点。”说着,便朝朗读的学生做起了喷洒药液的动作。全班同学都被逗乐了,但这决不是肤浅的“一笑了之”,而是对抽象的文字符号作真切的情感体验启发,使学生从中悟得了如何正确地理解文句,又如何把句意正确地用朗读方式表现出来。于是,效果立竿见影,学生再读时便耷拉着脑袋,真有点儿“有气无力”了。这便是于老师的教学风格,那种“大巧之朴”和“大俗即雅”,那种“淳朴恬澹,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内涵”(季羡林语)的艺术风格。
2.睿智创新型
这种教学艺术风格得以形成的思想基础是不固步自封,不墨守陈规,能不断地求异、求变、求新、求发展。持这种艺术风格的老师十分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思路的出新、教学设计的创意、课堂应变的灵活,乃至问点的选择、课题的解析、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结构的安排,常常是新意迭现,使人觉得既在情理之中,又在预料之外,显示出教学的活力和魅力。而所有这些创新又总是能体现教师对教材的独到见解、对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应变的灵活处置等方面的睿智和聪慧。
正因为教学是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创新”也就成了名师支玉恒誉满北国南疆经典课堂的耀眼光彩,可以说,他那种求异、求实、求变、求活的课堂正是睿智创新型艺术风格的代表。他在全国各地执教的观摩课,很少见重复的课文,仅仅2002年就在全国各地执教了21篇新课文(参见《课标教学新录·自序》)。中国小语界的老前辈袁瑢老师曾评过支老师的课,“思维广泛、深刻而又敏捷、灵活、富于创造性”,可谓一语中的。他的许多标志性设计,由于创意独特而一直引领潮流。如《第一场雪》的表情朗读启发“你能不能把雪天读得更静一点”,“你能用读把我们领进北国风光之中吗”„„为众多语文老师称道。他教《太阳》的板书向学生全面开放,一开说明文教学之先河。有人说他的课是“‘无’‘法’‘无’‘天’”,盛赞他教无定法达到了“大道无形”的状态,灵活变通、推陈出新而又可“不逾矩”的境地。这与有人美誉他为“活语文”一样,其共同点都是对他不同创新的课堂教学艺术风格的肯定。他常说,教师上课也应当如修炼得道的武林高手,“心中有招而手中无招”。“心中之招”无疑是正确的教育理念,客观的教学规律,教师的专业修养与人格魅力;而“手中无招”指的是教师不能因循守旧、一成不变,而应当与时俱进,因文、因地制宜地去求异、求变、求活、求新。
3.语感品悟型
综观建国以来颁布的各个“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几乎都有这样一句话:“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说明语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学习运用,应当是语文教学的原点,于是,语感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了发展语文素养的一个根本问题。因此,语感品悟型是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风格中不可忽视的一种类型。体现这类风格的课堂往往以品味感受、积累领悟、重视现场语言训练为特点。教师一方面以自己的教学语言为示范,同时又十分注重学生的语言运用、善于抓住教材的语言因素,从语体、语境、语脉、语气、语调等多方面,通过诵读指引、涵泳品赏去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的语文教学风格正是以直逼语文教学原点的“语感培养”,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课堂艺术。他的作文教学以自然清新的语感培养为核心,体现了“自由写作”和“规则写作”的有机结合而饮誉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他的阅读教学以语感培养为导引,让学生自读自悟,更是倾倒了全国小语界同行。能够形成如此规模和声势的“贾志敏现象”,正是因为他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在对语文教学原点的探索上构建了他独具个人风格,并且相当完整的语感教学艺术体系。
贾志敏老师十分善于把汉语文的“意合性”生动活泼灵活地应用于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取得了语感教学的卓著效果。他教作文《记一件**事》,先从一个词“闷热”入手,引发学生的生活经验,要求不出现而尽情描述天气之热,承袭了传统遣词造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妙。接着,又从“闷热”滚动带出“冷饮”“青蛙”,指导学生凭借各自的生活体验和想象写一篇作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由词造句,到连句成段,再到组段成篇,其生动活泼的思维碰撞和语言实践,不仅有学生口述、相互评价、重点扩展、教师点击,还有表演体验、图示构通。与其说是在作文,更不如说是在涵泳之中养成语感,享受语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云:“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这正是对汉语以汉字的滚动组合为基础的章句之学内在机理的揭示。贾老师的语感训练艺术不正体现了这样的内在机理吗?
4.情思激荡型
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语文课文大多数选的是文质兼美、情意共融的散文,其教学手段自然要借助于情感上的激发和熏陶。教师以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充沛情思让学生经历从感知到感染再到感动的情感运动过程,方能实现教师、学生、作者及课文中人物的情感共鸣,从而在学语习文的过程中实现人的精神建设。持这种教学风格的课堂,必然是情感丰富、情思激荡,教师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讲读课文自然是豪情澎湃,言谈激越。
全国著名中青年特级教师窦桂梅以其饱含生命激情的语文课堂誉满全国,被称为“燃烧的玫瑰”,“情思激荡”正是她的语文教学艺术风格。每每听她的课,总会为她“心”与“情”的全力投入而感动。
应当说,“情思激荡”是我们许多语文教师心向往之的一种境界,因此我们会常常思索:是什么,才使窦老师的情思能如此淋漓尽致地感动了语文课堂?有人以为她得益于华丽的口才,因为口才是东北人的强项,而窦老师是东北人,得地域文化之灵气。我以为不然。口才是情思的外显状态,不仅仅是技巧。华丽口才的背后,一是源于思想的深厚积累;二是基于一种对生命的热情,对语文教学的挚爱。据我所知,她为了走上语文教学讲坛,从中师毕业以后曾是费尽周折。在她如愿以偿,终于成为一名语文教师之后,更是奋发不辍。在上世纪90年代,她的阅读量就达到300多万字,记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50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写下了10佘万字的教后记,听了校内外1000多节课。1992年她在吉林市上第一节观摩课,一次次试讲,一次次推翻,一次次再来„„家里多次试讲竟使4岁的女儿也能在妈妈讲上句时接下句„„这说明铸造个人教学艺术风格之路,决非一马平川,而是“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冰心语)。
5.交叉综合型
教学风格往往存在着主导风格与丰富多样辩证统一的联系。这就决定了很多教师的风格,不一定属于某种典型的类型,而往往是既有主导的特色,又有多样的变化。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接受闻达采访时,对于自己的教学风格就概括为:“我的教学风格,既有继承发展传统教学中精华的东西,也有吸收当代教学理论中先进的成分。我要求自己博采众长,如同杨朔笔下的小蜜蜂,‘辛勤酿造百花蜜,留得芬芳在人间’。”“我追求的就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性、整体观和它的综合效应。”对此张为之教授评价“于漪老师是一位没有固定模式的特级教师”,于漪表示接受。这不能说于漪老师没有自己的风格,而是做到了主导风格和丰富多样的有机统一和交叉综合。
二、从“群体风格”看“意念”
语文教学艺术风格具有个体性特征,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也有风格相近似的群体存在,所以,我认为还有一种群体风格现象值得关注。“群体风格”在这里是指在语文教学实践和研究中由风度品格等意念相接近的个体群所体现的那种近似风格。它接近于“派”,但其影响面较小,还称不上是一种“流派”。黄鸣奋先生编著的《艺术交往心理学》(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专门研究了“艺术群体”的问题,认为艺术活动本质上是人类劳动,是人的体力和智力一定的合目的性的形式上的支出。劳动过程产生了两种关系,即艺术主体与艺术对象的关系,艺术主体之间的关系。而艺术主体,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由艺术意念相接近的人所组成的共同体,即艺术群体。按其艺术主体之间的主要联系纽带,通常认为艺术群体约可分为五类:
1.艺术地域群体。即由地域文化来联结其成员的地域艺术群体。地域的特殊文化承传和自然环境作用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心理意念,自然也会更深地影响艺术主体,使其艺术风格呈现出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或一致性,这便是艺术地域群体形成之原由。
2.艺术世家群体。在某些艺术领域,往往以亲属关系代代相传,成为以血缘为纽带的艺术群体。这种现象在文学领域并不鲜见,如西汉的司马炎父子,汉末魏初的“三曹”,宋代的“三苏”。一般说来,艺术世家所负的责任主要是家庭教学的影响,艺术经验的代际传递。在教育界,也有“教育世家”现象的存在。
3.艺术同门群体。这是在艺术风格师徒传授中所形成的学缘群体。在艺术领域的以师带徒,客观上形成了艺术同门现象,这就很容易出现艺术风格的近似性或一致性,在教育领域由名教师指导青年教师的做法甚为普遍,这就比较容易出现教学艺术的某种同门群体风格。
4.艺术友伴群体。艺术主体在交际过程中会出现一种情缘群体。他们志同道合走到了一起,由于意念的相互影响,便容易形成近似的艺术风格,如在文学领域,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竟陵八友”“竹溪六逸”等等,他们彼此心理相容、意念相通,在切磋技艺之中,自然会带来艺术风格的近似。
5.艺术社团群体。这是由艺术思想相近、兴趣爱好相似的艺术主体自愿结合而成的契缘群体。这里的“契”,既指成员之间的相互默契,更指有契约相规的社团组织。在教育领域诸如“情境教育研究中心”“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会”“学法指导研究会”等等,会员之间必然会有教学理念、专业意念、教学风格的某种一致。
在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艺术群体风格的研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地域文化的意念对这一地区教师教学风格的影响而出现的群体反应。这种“意念”往往会深入到教师的心灵深处和骨髓之中,在无形之中对地域教师群体从思维方式到生活习惯,从人文学养到人格志趣以深层的影响力。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风格的形成,往往离不开外部环境,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超越时代背景的历史进程和现实世界的地域条件,即地域文化的影响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通律,总是会鲜明地映射出不同地域的语文教学群体风格某些共同的文化气质。北京的霍懋征、王秀云、叶多嘉、许嘉琦等诸位语文名师所体现的扎实、严谨、稳健、厚重的课堂教学艺术风格,不是正透射着北京这一历史都城的深厚人文积淀和今日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那种雍容纯正的教育文化特色吗?而我们从上海的袁瑢老师以及贾志敏、左右仁、徐鹄、万永富等多位名家的教学艺术中,又不难看出其灵动、鲜活、婉约、秀美的共有特色,它与上海这个高度开放的经济大都会的地域文化,也有着一脉相承之处。为此,综观全国各地小语教学风格的灿烂星空,你可以看到不同地域文化的投射:齐鲁文化教育的雄奇厚重而风力遒劲;巴蜀文化的深邃大度而气质高妙;吴越文化的精致秀美而骨力非凡;岭南文化的明快刚健却又不失圆润有致。
三、从“教学流派”论“理念”
李定仁、李如密先生曾为“教学流派”这一概念作过一个描述性的介定:所谓教学流派,是指一些教学主张相近、教学风格相似的教师在教学艺术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正式或非正式地结合在一起并在一定范围内产生影响的教学派别。从这里我们不难理解作为流派趋同性的内涵是丰富的,它可以是教学理念的共识,也可以是教学模式的相似,还可以是教学方法的认同,或者教学风格的相近。另一方面流派的形成过程是比较自然的,是一种或自觉或不自觉,或正式或非正式的结合。再一方面,流派的影响面较大,一个“流”字体现了它所具有的流传面和生命力。
“流派”与“风格”既有一定的联系性,更有各异的区别性。就教学而言,“风格”多指一种经营教学的个人方式,侧重于隐性的那种艺术精神和内在的教学品格,别人往往是从中“悟得”;而“流派”所体现的教学理念总是和外显的某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联系在一起,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迁移性,别人可以从中“习得”,这才使它具有了流传性。
“流派”与“群体风格”也是有区别的。“群体风格”从根本上说还是一种“风格”,只是因风格相近而形成了一个群体。而“流派”的流传性与影响力很大,它不限定于某一地域(地缘群体),不限定于某一师门(学缘群体),不限定于某一研究组织(契约群体),不限定于某一伙伴(情缘群体),当然更不限定于某一亲属之中(血缘群体)。它有很大的流传性,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产生影响”,所以应当说有别于“群体风格”。
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有着不少颇具影响力的教学流派。数其要者略举几例如下,如:
——“集中识字”流派。1958年,辽宁省黑山县北关小学,认真总结我国识字教学的传统经验,重新实验集中识字教学法,大大提高了儿童的识字率。北京景山学校从1960年开始,也采用集中识字教学法,取得了更大的成绩。1980年4月,中央教科所在辽宁省锦州市召开了集中识字经验交流会。从此,集中识字作为我国识字教学的一个流派,遍及除西藏、台湾外的全国各省、市。
——“分散识字”流派。也叫“随文识字”。1958年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斯霞在继承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提倡白话文、开展“国语”运动、强调“边读书边识字”方法的基础上,总结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结合课文教学识字”的全新经验,其影响力遍及全国,成为与“集中识字”教学并重互补的两大识字教学流派之一。
——“注·提识字”流派。这是一项开始于1982年、发源于黑龙江省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要求儿童在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情况下,借助注音,开展阅读和写作,及时发展儿童的语言和智力。这一做法,在于充分发挥汉语拼音的作用,以统编课本第一册拼音教材为蓝本,加强直呼音节的训练,使学生一见即识,用拼音阅读、写话,使读写同时起步,在读写训练中发展语言,开拓思维,增识汉字。于是,“注·提识字”便成一种流派,其影响力几乎遍及全国。
——“导读教学”流派。在传统的讲读教学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的大潮中,1981年7月,四川中学优秀语文教师黎见明提出了导读教学的主张,阐述了“导读”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和方法。上海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几乎在同时也提出了“三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四式”(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语文导读法。由此导读教学遂成影响全国的流派。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是小学语文导读教学流派的始创人之一。他的导读艺术被列入“中国当代著名教学流派”丛书,与于漪、李吉林、邱学华、顾泠沅、钱梦龙、魏书生等中小学名家大师一起传遍了大江南北,深得中小学教师的厚爱和赞誉。这是因为在靳老师的导读教学实践并由此形成的模式中,体现的是他那种学养丰厚、大气开放、灵动亲切的教学个性和艺术风格。他基于整体观、主体观和实践观的导读四原则:“语思统一”“口书并重”“内外相通”和“以读为本”,在导读的研究中,体现了独特的个性特征和艺术风格而自成一家。靳老师之导,能“导”得“精约”,即不是处处指导,而是意在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读”则在“通神”,即不是机械滥读,只求得语感之神、下笔有神、融生活真神。
——“情境教学”流派。这是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所倡导,影响遍及全国的一个小学语文教学流派。早在上世纪60年代已经在小语界崭露头角。在以后的从教岁月里,她不知疲倦地奋力前行,从语文的情境教学方法入手,不断开拓创新,由“情境教学法”到“情境教学论”,再到“情境教育论”,早就从探索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这一起始点,拓展而超越了学科教学法的藩篱,发展成为旨在促进儿童生命整体发展的教育理论体系,成为一种在小语界乃至中国教育界令人瞩目、相当完整的教育思想。李吉林老师强调人在情与境的融通中实现整体发展的先进教育理念,深层地流淌着中华民族“赞天地之化育”,天地人三者融通和谐的血脉。这是民族的文化传统与“系统论”的时代精神之聚焦。
走进新课改,理论视野的开阔和教学思维的活跃都是空前的。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裴海安先生主编的一套《中华语文名师“新课标·新课堂·新设计”丛书》,特别令人瞩目。其关键处在于它不是一般的“课堂教学设计”,而是从标题到内容,均凸显出了设计者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主张)和教学特色。它们是王崧舟的“诗意语文”,张伟的“球形教学”,孙双金的“美丽课堂”,薛法根的“智慧教学”,孙建锋的“享受语文”,李卫东的“感悟语文”,盛新凤的“两极之美”,刘云生的“滋育心根”,陈建先的“本位语文”,吉春亚的“爱在语文”等。显然,编者关注的是当代中青年特级教师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理念,这无疑是对教学风格、教学流派多样化的一种扶植和引领,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发展繁荣小学语文教学事业的应然策略。从正确的教学理念到个人风格,再到与此相应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创生,在被公众认可、社会悦纳的前提下而成为一种教学流派,这是一条实践和研究兴旺发达的成功之道。在这十位中青年教师中,能融入自己“教学设计”的,虽然有的还只是一种个人的教学主张,但有的已成为一种比较丰厚的教学理念,并正在或已在创生相应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层面上,颇具进一步形成教学流派的潜质。如:
——张伟的“球形语文教学”。早在上世纪80年代,张伟就开始了对“球形阅读教学”的系统实践研究,1986年《山东教育》发表了他的《谈“球”形阅读教学》的文章。1989年11月,他以“球形阅读教学法”在全国小学阅读教学首届大赛上执教了《草原》一课,获得了一等奖。此后,《山东教育》记者又先后采访了他,发表了长篇的人物访谈,对球形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表示了充分肯定。在上世纪90年代,张伟的第一部专著《张伟小学语文“球形”阅读教学原理与应用》正式出版。
——孙双金的“情智语文”开发。在中生代的著名特级教师中,孙双金的语文课堂是令人瞩目的。他的语文教学能修炼得如此严谨而不失潇洒,灵动而兼得高效,并以“美丽课堂”著称,确是名至实归。我们究其源,不能不认为是他对“情智语文”的追求,是在语文教学“情智融通”中所显示的魅力和张力。2000年4月《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李建平曾对孙双金的情智教育教学艺术作了连载报道,《人民教育》2000年第九期也载有专访孙双金情智教学的长篇文章。近年来,他在大江南北所作的观摩教学撒遍了他的情智语文的种子。可以认为,孙双金语文情智教学的理论探索和课堂实践正在走向全国。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王崧舟是全国著名青年特级教师中的佼佼者,当我们感佩他创导的诗意语文课堂时,会强烈地感受到他已不再把“学语习文”单一地定格在技能操练的层面上,因为这只是一种不完全的精神建设。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把人的完全精神定性为乃“几何学式的精神”(物质、理性的)与“微妙的精神”(直觉、感性的)相结合。这便是“诗心”。王崧舟的“诗意课堂”正是他践行中的妙悟。他没有只睁大“物”的眼睛而闭上了“心”的眼睛,而总是把目光对着人“心”,于是,对语文教学历来扑朔迷离的万物万理,都能从中参得生命的意义和洋溢的诗情。看他的课,如果只是陶醉于其教学思路之奇崛、教学设计之精致、教学语言之醇美、教学手段之艺术,便机械地去模仿其一招一式,就难免会把“诗意”曲解为只是“阳春白雪”般的“高雅”,甚至会使语文课堂误入追求形式化的“虚高”歧途。其实,王崧舟的诗意课堂源于他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首先应当学习的是他长年累月刻苦于专业修炼的精神。应当看到,“诗意语文”正随着以人为本的现代文明潮流,走向全国。已经举办两届的“诗意语文”的教学观摩研讨会每次都有来自各地的上千人参加,决非偶然现象。这里所体现的正是有可能发展成为流派的一种潜质。
四、从“主旋律”思“信念”
教学风格、教学流派的丰富多彩、各领风骚,是小学语文教学事业繁荣兴旺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们应当为之欢呼。但是,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审视这些琳琅满目的风格、流派时,便会发现不同的风格、流派有着不一样的生命力,而决定其生命力强弱的关键因素在于它是否弘扬了中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主旋律”,是否有着对“主旋律”的那一份清醒认识和坚定信念。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讲话中强调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也就是既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不动摇,又要实行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如此方能繁荣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和艺术事业。语文教学乃至教育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文化艺术事业,但对于确立这一指导思想,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建国以来中国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同样有着一个历经各个时期检验而能够证明是正确的“主旋律”,它疑聚了几代人的基本共识,是改革发展中取得的重大成果和无与伦比的瑰宝,也是我们必须树立和弘扬的基本信念。另一方面,诸多优秀教师、名师、大师的无限创意和个性发扬,之所以造就丰富多彩、各领风骚的艺术风格和流派,正是因为他们能坚守主旋律,不断弘扬主旋律。如此,“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这两方面的辩证统一,才带来了小语教学园地的姹紫嫣红,万千气象。历史证明,偏重了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的认识和做法都是不正确的。
那么弘扬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主旋律”,主要应当注意哪些方面?
1.母语本源。语文学科是我国中小学母语教育的课程。作为语文课程其核心概念是语言,具体地说是一门以语言为核心,融合了多个教学内容的综合课程。但同样是以语言为核心,母语教学和外语教学又有什么区别?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索比较的问题。我们教学某一门外语,从本质上说只是语言技能的教学,但我们学习母语,都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就是它不仅是语言技能的教学,同时也是一种价值教育。这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所言:“祖国的语言、祖国的文字是把握人民文化宝藏和培养人民热爱祖国的有利工具。”笔者以为《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段话“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具体地从母语本源的角度诠释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显然,任何一种语文教学艺术的风格和流派,都必须以此为指导。离开了母语教学本源的教学风格和流派,必然是没有生命力的。
2.儿童本位。小学语文不但要姓“语”还要姓“小”,小学语文应当是儿童语文。“儿童”是生命历程的一个特定阶段,是人生之旅十分重要而珍贵的驿站。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考虑到“小学”这么一种学业水平,更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灵感受和精神家园。而今天的儿童,正在遭遇可怕的成人化的入侵,以致过早地告别了他们本应具有的童年真面目。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更多地去关注儿童的心态,儿童的感受,儿童的兴趣特征和思维方式……一句话,应当更多地去追寻儿童精神,莫让童心过早地消逝。然而,小学语文教学的某些现状却不容乐观:语文教学在“泛人文”的误导下,追求的“高雅”远离了童心和童趣;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学化”倾向,追求所谓的“深度”,使儿童蒙受“失语”威胁;儿童精神日趋边缘化;儿童文化没有被关注;儿童观念也在逐渐淡化。这些都是当前不可忽视的倾向。语文教学追求多样化的风格和流派,同样不能远离了“儿童本位”这个“主旋律”。
3.学科本色。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语文是什么”的探讨也在不断细化:有的认为语文应该是语言和文字;有的则认为语文是语言和文学;也有提出语文应是语言和文章;还有提出语文应该是语言和文化的。走进新课程,语言和文化一说似乎更为热门。语文是文化教育的载体,两者关系当然密切,但是作为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文化,可真的无所不包,无疑是浩瀚的大海,语文和文化显然不属同位概念,过分从文化的范畴说语文是什么,就不免将语文扩大化了,这样的结果,使“语文素养”似乎可以等同于“整体素质”;刻意于人文熏陶好像就是在进行语文教学。我们说语文是精神家园的建设,语文关系到人格的培养等等,都没有错,语文教学不能忘记了这些,因为语文教学确实与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语文作为一门学科,不是万能的,人的建设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牵涉到许多方面,不是语文一门学科可以包办的。语文说到底只能在学科任务范畴里,也就是在学语习文的过程中,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去适度地渗透这种精神,体现这种意识。这只能是“适度”,否则必然导致语文课的外延膨胀,而原生的本色却被排挤。语文教学的艺术风格与流派的丰富多样,不能因此掩盖了语文学科本色的“纯度”,而忘记了回家的路。在历史上我们有过“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的教训,有过“把语文课上成故事课”的失误,也有“把语文课上成常识课”的迷惑……徘徊之后,痛定思痛,还是觉得语文课就应当是本色的语文课。今天,处在社会转型期的语文课堂,也面临着阵阵“流行风”的挑战,为此,对于不少在流行的“时尚”与传统的继承上信息不太对称的教师,应当更多地关注语文教学的历史经验和语文学科的本色本香。我们应当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交叉口,正确地确定自己的坐标,追寻具有个性的教学风格和流派。须知“一时流行”往往只能“流行一时”,而把握本质本色,方能健康发展,永葆青春。
4.实效本真。对于语文教学艺术的风格与流派而言,虽然可以姹紫嫣红、各有千秋,但归根到底都必须落到实处,即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发展”是硬道理,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发展”同样也是硬道理。崔峦同志主张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杨再隋教授大力创导呼唤本色语文,其中的要点便是“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先生也把自己四十年语文教学之经验概括为“尚简、务实、求真、有度”。显然,这些主张的真谛,所关心的都是“实效”二字,不因时尚猎奇而遮蔽本真,不因目迷五色而忘记“回家”。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如果刻意追求标新立异,去创生所谓的风格和流派便难免偏离了主旋律,这往往会“走火入魔”而陷入泥潭,难以自拔。所以,求真、求实、求善,也正是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弘扬的“主旋律”,应当坚守的信念。
对于教学风格和流派从初始的追求到逐步成熟,有一个不断反思、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有一个不断变化、不断择优的过程。作家苏童在《妇女乐园》一书的《自序》中说,“希望我的风格会流动,会摇曳,会消隐,也会再现。”建构风格与提升风格是一位名师的左右掌。他应当有能力在瓦解原先的“旧我”之后不断创造出“新我”来,这也是他不断弘扬“主旋律”的过程,更是他不断地对各种风格、流派进行吸收与补充的过程。莫泊桑说:“我怎能奢望属于哪一个流派呢?一切时代的、一切体裁的在我看来最完善的东西,我一律欣赏。”这句话对我们从事语文教学实践和研究的朋友们来说,同样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