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美术教学中对艺术家风格的思考
谈美术教学中对艺术家风格的思考
摘 要:在绘画创作和美术教学工作中,学生对艺术家的艺术风格不甚理解,同时又迫切地想寻求自己的艺术风格。创作主体的文化素养、审美情感、个性爱好、艺术实践与天赋决定了艺术家的个人风格。通过研究对美术教学进行指导,为学生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提供借鉴。
关键词:美术教学;艺术家;风格
对艺术风格的理解是美术教育的重要问题,尤其对绘画艺术的学习具有积极的意义。艺术家个人艺术风格的形成是诸多因素的综合结果,艺术家个人的文化修养、性格、人生阅历、爱好、天赋以及艺术实践的程度,都决定着艺术家的艺术风格。
艺术家作为一个创作主体,其文化教育程度和文化修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他艺术风格的形成和艺术水平的高低
艺术是文化中一个重要而特殊的形式,中国人历来讲究“画如其人”“文如其人”,其中“画”“文”泛指艺术,而“人”指的就是艺术家的文化修养、人品、德行、性格等,艺术史上每一位取得卓越成就的艺术大师都有良好的文化修养。丹纳这位深具传奇色彩的法国天才哲学家、文艺学家就曾提出,“人要能欣赏和制作第一流的绘画,有三个必要条件。――先要有教养,穷苦的乡下人浑浑噩噩,只会弯腰曲背替地主种田;战争的头目只知道打猎,贪吃,纵酒,终年忙着骑马,打仗;他们的生活都还跟动物差不多,不会了解形式的美与色彩的和谐。”[1]如果想创造出感人至深的艺术作品,创作者必须是个学识渊博而有教养的人,其创作的作品必须先感动自己。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巨匠,几乎每一位大师都游历过欧洲各国,会说几种外语,在几个专业上有所建树。正如恩格斯所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2]艺术创作必须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心到”是至关重要的,必须思考和感悟。魏晋时期的绘画三杰:张僧繇、陆探微、顾恺之,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对他们人物画的风格有过评价:“象人之美,张僧繇得其肉,张僧繇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神妙无方,以顾为最。”[3]他们在当时声誉极高,对后世影响极大。
艺术家所特有的思想、情感、个性、气质、阅历、审美理想等决定着艺术作品的风格
艺术创作主体的千差万别,造就了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艺术家在反映现实时,总是要表现出他自己的精神面貌,表现出他对于现实的独特感受、独特认识和情感,表现出他与众不同的艺术素养,表现出他“独创性”鲜明的个性特征。在真正的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作品中,一方面艺术家对现实的反映具有不可重复的独创性;另一方面艺术作品本身客观而真实地揭示了生活的真谛,同时包含深刻的意蕴。苏东坡是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最具生命力而且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的艺术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造诣极深,而且艺术作品丰厚,以2700多首苏诗,300多首苏词,4800多篇苏文,给后世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苏轼卓越的艺术成就与独特的人格魅力,为世人所喜爱。苏轼思想丰富深刻,经历曲折坎坷,他的思想兼受儒、释、道的影响,而以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前期主异,认为儒与释、道是对立的;后期主同,融合儒、释、道,任职期间以儒家思想为主,贬居期间以佛老思想为主,两种思想随着生活境遇的不同而交替出现,这又与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旨趣相通,因此他的作品题材很多,风格独特。
艺术家的爱好和创作个性对其艺术风格的形成有直接影响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艺术家喜好表现什么样的题材内容,喜欢用什么样的艺术语言,表达手法,喜欢什么样的流派,喜欢传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感,都和个人爱好有直接关系。郑板桥喜欢画竹,齐白石喜欢画虾,黄胄喜欢画驴,王勉喜欢画梅,提香的画是金色调,委罗奈的画是银色调,伦勃朗的画是黄金色调,安格尔的画是冷色调。艺术家的兴趣爱好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培养起来的,有些兴趣有可变性,有些兴趣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艺术家强烈的个人喜好促成了他们各自艺术风格的形成与演变,艺术家的独创性就在于其具有独一无二的个性品质,具有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面对大千世界、苍生万物,每一位艺术家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感知、理解、联想和体悟。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个性表现在,能迅速敏锐地捕捉到打动自己心灵的那些物象,并应用符合主题的艺术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展现给欣赏者一个独具艺术价值的审美形象,这正是艺术家的价值所在。面对同样的题材,大师会传达出各自不同的“有意味的形式”,曹霸的马可谓“一洗万古凡马空”,韩干的马“亦能画马穷殊相”,李公麟的马健壮刚毅,徐悲鸿的马神俊飘逸;;吴昌硕的荔枝浑厚老辣,齐白石的荔枝古拙神逸。近代画坛更是人才辈出,大家云集,涌现出了赵之谦、任伯年、高剑父、黄宾虹、张大千、刘海粟等一批艺术大师,他们各自不同的艺术语言蕴涵不同的个性气质和爱好情趣,同时也包含着对艺术的不同理解和诠释,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符号,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艺术实践程度和天赋是艺术家个人艺术风格形成的关键因素
艺术家的艺术实践是艺术家形成个人艺术风格,取得艺术成就的根本因素。“纸上得来终觉浅,深知此事要躬行。”艺术风格的形成和艺术成就的取得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必须历经大量艰辛的艺术实践,通过艰苦卓绝的学习、探索、磨炼和创新,才能有所收获和突破。柴可夫斯基指出“灵感是这样一位客人,他不爱拜访懒惰者。”对艺术家来说,只有呕心沥血的钻研,孜孜不倦的追求,才能取得艺术成就。齐白石“五出五归”积累了很多画稿,“废画三千”以后成功地创作了《借山图》卷52幅和《石门二十四景》,摆脱了“四王”成法的羁绊,在大量艺术实践的同时坚持以“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艺术理念为指导,他的画一改文人笔下的柔弱伤感为刚健爽朗,并应用自己诗的深厚涵养,以及在笔墨上的精湛功力,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他的画无论是花鸟画还是人物画都简洁雄健,粗犷老辣,内容诙谐深刻,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在强调艺术实践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天赋和艺术才能所起的无可限量的作用。“艺术随着才华的变化而变化,艺术的整个生命及道路都靠着才华的引领。才华是艺术的要素和先决”。[5]达•芬奇很早就表现出绘画天分,在与他的老师委罗基奥合作的《基督受礼》中画一个天使,达•芬奇笔下的天使形象形态自然、表情活泼、栩栩如生,他的老师看后惊叹不已。五彩斑斓的艺术天分不是每个人都会幸运拥有的,但是辛勤的付出总会得到回报,无数天资并不是很高的艺术家通过不懈的努力,终就能取得骄人成就。
风格问题一直是困扰我们的一个教学难题,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全面合理地认识艺术风格的形成因素,才能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自己的艺术创作,这样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必然是水到渠成之事,从而能将艺术创作中的阶段性目标与毕生的艺术追求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 丹纳(法).艺术哲学[M].傅雷,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216.[2] 恩格斯(法).自然辩证法•导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52.[3] 丹纳(法).艺术哲学[M].傅雷,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118.作者简介:田伟(1977―),男,甘肃平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创作与教学。
第二篇:谈实施新课程对中学美术教学的思考.
谈实施新课程对中学美术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美术兴趣主体人格文化涵养创新精神
论文摘要:过去的中学美术教育过于强调学科中心,扼杀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束缚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在实施新课程时,要按素质教育的要求,促进学生在智力、道德和人格上获得发展:在修养、评论、创作上得到提高。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教育中,美术教育过于强调学科为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把学生置于被支配的地位,扼杀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1]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侧重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传授和培养,使学生在智力、道德和人格上获得发展,同时在美术的监鉴赏创作及有关修养上得到提高,为其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达到这一目标,我认为美术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可以说,兴趣是成功的基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后,就会山现一种动力,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兴趣,久而久之这种兴趣就会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美术教育也是如此。我们只要在教学中把握学生纯真、自然的本性,就能够使学生对美术充满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抛弃过去的那种画画只求“形”似,只求“干净、整洁”,只求按老师指定的所谓的“样板”画做为好的标准,而应采取捕捉学生闪光点的作法。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学生的画,哪怕是比例不协调、颜色搭配不当,只要是童心的萌发,只要是对生活的感受,只要是感情真挚的流露,都应给予肯定。对一些越过教师的清规戒律,独自标新立异,有离奇想法的表现形式,不管他们想得多离奇,更是要给予充分的鼓励。这样,每个学生都看到了自己的美术天赋,都会体会到一种创作的成功感,学习美术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
新课程强调美术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强调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新课程教学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健康活泼的成长,帮助学生创造自信谦爱和朝气蓬勃的人生。因此,要在课堂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建立开放的教学模式。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的平台,使学生积极投入活动的全过程,能大胆“想”、充分“说”、快乐“动”、尽情“画”,积极想象,充分交流,淋漓尽致地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如以“桥”为题,先让学生去参观各种各样的桥,观察它的构造、形状、建筑风格、选用的材料等,接着让学生去收集材料、图片,然后让他们讨论,教师借机引导学生学习构图的相关知识,最后让学生创作,创作完后在教室展出,大家互相参观、议论。这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去与他人互动,与环境互动,从中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人格。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要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2]美术课程是一种独特的课程,它可以用独特的线条、精美的画面以及对生活的体验来陶冶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可分为课堂内和课堂外两种形式。在课堂内,应抓住美术作品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等,使学生通过这些形式美,构成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在初一年级《中国结》的教学中,我从介绍“中国结”的历史以及文化内涵入手,然后通过选择不同造型又有特殊意义的“中国结”,如“吉祥结”、“如意结”、“同心结”等让学生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了解“中国结”这一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与我国传统文化水乳交融的深刻意义,此后再引导学生分析“中国结”的不同寓意,探讨“中国结”的形、意与结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看到美、发现美、追求美,在脑中构成美,在手中表现美,弘扬了民族文化,提高了审美能力。在课堂外,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融入社会,通过欣赏大自然的秀美景观,领略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的丰厚的传统文化,了解浓郁的风土人情,扩大学生的视野,从中感悟到一种自然美和生活美。我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实践活动,使之感受生活和体验生活,提高审美情趣,让他们贴近生活、发挥想象、自由创作,调
动其创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使之充分表达他们关心生活、创造生活的美好愿望和情感。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涵养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3]教师应利用欣赏课让学生接触人类艺术史上的经典作品,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我国的敦煌壁画和古希腊的陶器彩画(亦称瓶画、柱式,以及国内外无不渗透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表达人类高尚情感的优秀美术作品。要选择人类美术的精品,加强欣赏和评述这个重要环节的教学,如梵高的《向日葵》、列宾的《伏尔加河的纤夫》、马蒂斯《罗马尼亚的上装》、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以及我国画家徐悲鸿的《群马图》、齐百石的《虾》图等,这些作品思想深邃,富于理性,和谐秀美,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作品,讨论、交流、评述作品,探索发现作品采用的材料与技法及其表现风格、文化背景、作家个性以及作品的特色等,全面地了解作品的相关知识,品味作品的文化精髓。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为具体成果的能力。”[4]创新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灵魂,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知识创新,而知识创新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新型人才。因为创造性是人所普遍具有的潜能。正如马斯洛所说:“它极可能是每一个人都有的遗传因素。它是一种共同的和普遍的东西。在所有健康儿童中肯定都会发现它的存在。”[5]为此,在美术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培养学生多种知识及多元化文化融合能力
要有创新精神,首先应具有对各种知识系统掌握、融会贯通、互相渗透、综合运用的能力,在此过程中,还要有对多元化的兼容意识和融合能力。新课程提出综合与探索学习的新领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把美术作为一种文化学习,与文学、戏剧、舞蹈、音乐等学科互相包
容、融为一体,把过去单纯的美术分科的教学习惯,变为各学科合作的桥梁。如我在上《远古的呼唤》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图片,他们到图书馆查阅,到历史老师那里请教,到网上收寻,通过自己策划、组织、创作、展现等,追溯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思想、观念、情感和表现空间,探求艺术的根源。课后组织学生讨论,使他们增强了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此外还让学生结合语文古诗词的内容配插图,为历史与社会课布置民族风情展等,以使学生在广泛研讨和探究中培养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中体验探索的愉悦感和成功感,从而养成喜爱美术、关注生活、乐于探究的情感态度。
2、培养学生运用新技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创新精神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要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要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识。如我上《运动》一课时,先展示一些不同角度、不同形态的运动雕塑作品,引导学生探索表现运动的方法、角度,接着让他们欣赏《掷铁饼者》,并讨论作品的内容及表现方法,然后启发他们尝试用一定的工具材料和方法表现出运动的形态。我还把学生熟悉的写生对象倒置、斜置,让学生做写生练习,做连环画接龙练习;让学生触摸质感不同的各种人物石膏和静物,把这些物体的线条节奏、冷暖感觉等用线条、明暗或色彩等手法表现出来。通过不断选择学生觉得充满新鲜感的方式进行训练,赋予学生表达自我发挥想象的空间,有助于学生富有个性化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运用新技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要使新技术真正成为所有学生乃至所有知识经济主体获取新知识的手段。就美术教学而言,这种新技术往往体现在创作过程中材料的运用上,要鼓励学生在不断尝试各种材料进行创作表现中,发现不同的材料运用会达到不同的效果。每一种新的发现,学生都会体验出一种创作的快感,都会产生一
种探索未知领域的强烈欲望,而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鼓励学生不拘一格大胆创作,除了探索水彩、蜡笔、油画棒等常用的表现方法外,还可尝试运用各种材料,尝试单种和多种材料结合进行创作表现,如用碎蛋壳、旧挂历、吹塑纸等制作剪贴画、立体工艺品、精美的小书签等。由于学生在创作中力求有新发现,因而作品便充满着创新意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具有独特个性的表现风格。
3、培养学生把新观念转化为成果的能力
我们要让学生知道,运用新技术获取知识只是手段,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财富的增长才是目的。作为中学生,就是要他们运用新的观念、新的技术,为学校、为社会服务,如“六一”儿童节到幼儿园协助布置环境,为社区老人制作简单的工艺品,根据自己的设想布置班级环境,举办学生创新作品展等。由于他们在创新过程中创作的作品得到了充分展示,自身价值得到了体现,有助于培养他们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思想。
综上所述,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中,在美术教学上只要紧紧抓住素质教育不放,从培养学
生学习美术的综合素质入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我们的中学美术教学就会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基础教育体系中。
第三篇:谈美术教学
谈美术教学
——根据《套色纸版画》视频浅谈美术教学的含义
内容摘要: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它的价值首先是由教育的功能来体现的。因此它与其他的教育有着明显的共同特征。然而,它又有着自己的特殊的功能,它的这种特殊价值作用是由美术的本质决定的。关键词:美术教育 美术教学 学生 人文性
美术教育不仅通过各种艺术的妹来实践,而且借助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去实践。美术是艺术学科之一,美术是研究美、创造美的,其作品多是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再现。所以美术教育除对本学科知识、表现手法、形式美的传授之外,还包括学生对自然景物、社会生活的观察、审美、欣赏和表现。
美术教学是美术教育的主要载体。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教学过程的本质在于,它是以认识过程的一般规律为基础。个人认识和社会认识之间的矛盾,就是教学过程自身运动的基础。
美术教学,就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美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要渠道的相互交往过程,是美术教师的教与学的统一活动。
通常,传统的美术课教学的着眼点,主要放在绘画技巧知识的传授与接受上,而忽视了美术教学对发展感觉器官、人的潜能创造等方面作用的培养。我们认为,现代美术教学应着眼于以下几个基本要求的实现:
(1)一个美术学习的氛围;(2)一定的修养和鉴赏水平;(3)基本的技巧和技能;(4)个性、品格的形成;(5)创造性才能的培养。
国家教委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美术教学大纲》中,规定全日制初中美术教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功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陶冶高尚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意志;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由此,美术教学的目的可以归纳为下面几点:
(1)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
(2)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3)通过美术教学,增强爱国主义精神,陶冶高尚情操,培养良好品德、意志;
(4)通过美术教学,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经过一点时间对美术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和探索,我受益匪浅。下面结合《套色纸版画》的教学视频,来浅谈美术教学。
第一,在美术教学中,应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每个人都有自信心,信心是每个人克服困难、继续前进的保障。老师在课前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对每个学生的基础特点了然于心。采取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进入教学计划,不要强迫学生,让其自由选择。视频中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前做了很充足的准备,不同材料的纸板还有各种色彩的油墨。教师以学生上节课的画作来把学生引入课堂,让学生选出自己喜爱的作品,再以一幅学生的二色陶罐的再创作并结合版画的历史简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套色版画之拼版桃色。教师给学生们展示其他小朋友的作品并让学生自我探索版画的做法,接着教师亲自制作版画来教给学生版画的正确步骤,老师再予以引导,让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构思,让学生们亲手制作,尝试其中的乐趣。最后让学生们评价和解析自己的画作。
第二,作为一种重要艺术的美术,在教育中要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这里要先转变自己的思想,愉快地走进美术课堂,教材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了美术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把他们对美的切身感受认识和理解带入课堂。通过评价、讨论等形式作出对探索的归纳,并结合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再把美术的各种形式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丰富点缀他们的生活,使美术自然的成为学生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突出了美术的人文性,加强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视频中,学生自己创作时都是根据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而来的,而课结尾是老师把一幅作品用框裱起来,并告诉学生这样可以挂在家中当装饰。这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再把美带回到生活中,丰富点缀他们的生活。
第三,现今心与身体、头与身躯游离的状况导致人的实践动手能力下降,它既是当今信息社会中人类潜在的危机所在,也是现代美术教育所面临的挑战。1999年日本出版了题为《制作物品拯救日本》的著作,针对信息社会已经使日本国民的动手能力弱化,基础产业实践技术水准普遍降低的危机,著名美术教育家、原筑波大学教授宫胁理博士提出了要在现代美术教育中,加强动手表现接触各种材料的美术、工艺的教育,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方能从根本上支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现代美术教育理应在其中发挥通过手工制作独特的感性教育的作用。视频中,老师多次请同学去感受画材的纸质,并且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幅画作,就是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表现能力,把同学们头脑中的影像构想,变成现实的风景。
第四,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学习中,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发求知欲,没有问题或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学习也就流于表层和形式。教师在课堂上要提出问题,引导争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得到很大的加强。不仅如此,还要给学生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让他们在这种环境下愉悦地接受老师的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有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视频中,老师多次让学生自我探索讨论,有利于学生更加融入到课堂中,是学生的思维更加跟得上老师的步伐,更加调动了课堂的活跃度。并且老师在学生自己动手创作的同时播放舒缓的音乐,是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放松心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总之,美术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又规律的过程。它既受教育普遍规律制约,又有自己的特殊规律。美术教学既是传授美术知识、技能的过程,又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美术能力的过程。美术教学是实践性和技能性很强的学科,其突出的特点就是理论知识与实践密切相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应向学生传授美术理论知识,而且要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和一定的社会实践对学生进行美术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经过亲生的实践,将学习到的间接的美术知识与直接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掌握和运用所学到的美术理论知识逐步形成有自己风格的美术技能技巧。参考文献: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 《美术教育学》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美术教学大纲》(试用),1993 《现代美术教育学》 《制作物品拯救日本》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01 《现代教学论》 《教学论稿》 《教学论》
《小学艺术教育课程教学论·美术分册》
第四篇:谈对小班化教学的一点思考
谈对小班化教学的一点思考
小班化教学在学生生源减少、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小班化教育与新课程标准中的“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的理念相吻合,是我国教育改革、特别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感到了自己对于这样一种模式的向往,同时也产生过迷茫。
第一、班化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单纯是汲取知识,更多的是互相交流;不再是枯燥无趣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感受学习的快乐;学生的成长也不仅仅是知识的累积,更多的是身心的发展、个性的张扬、人格社会化的完善。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还应是能力的培训者,是道德的引导者,是思想的启迪者,是心灵的开拓者,是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人生的价值、达成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第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的教学理念不只是“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小班化教学更强调“教学”的双方,特别是学生在教学中的学习态度。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在与学生一起探究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着自己的知识结构、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在不断磨砺中成其锋芒。第三、班化教育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班额的减少,这就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层次水平,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所以教学内容在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本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处理更为重要。在教师指导下以全体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已成为语文小班化教学的主要特征。活动不是流于形式的表演,而是有质量的教学手段。这些活动致力于让每一位学生激发出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四、班化教育使师生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教育实践证明,班级规模越大,师生之间情感纽带就越弱;班内学生越多,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就越大,教师对班级的管理也就越难;班级规模越大,学生交往的频率就越低,学生之间的合作也就不容易进行。相反小班额的情况是:由于人数的减少,学生受教育的时间、条件得到改善,师生交往的频率加大,交往机会增多,师生之间更加了解,感情更加密切。同时,班级规模的大小还直接影响到课堂上的座位排列,比如,50个学生的大班教学只能是秧田式座位排列,它更适合于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教学,而对于学生情感、交往乃至创造性素质的培养则有很大局限。而当班级额度较小时,如20个左右时,座位可排列成马蹄形、圆形、V形、T形等。这大大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情感更易交流。
第五、班化教育是实现因材施教的最有效的方式在空间上,实行小班教学后,教师空间增大,能增加师生间、生生间交往的频率,教师的“照顾面”明显扩大,有更多的机会在教室内巡回,这有助于老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在形式上,小班教学可以采取各种教学形式,照顾到班级中学生之间的差异,灵活掌握教学要求和进度,并及时调整教学结构。
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推广都会遇到一定的阻力和困难,同样小班教学也存在令人迷茫的问题。
一、课程教材带来了一些困难。现行的新教材具有严格的系统性、统筹性。对于“小班化教育”的综合教育、分层教学带来一些困难。要遵循“小班化教学原则”,必须对原教材进行调整。而这会占据教师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能不能一直坚持这样的高效备课呢?如果不能,能不能实现小班化的预期效果呢?
二、课堂教学改革有一定困难。“小班化教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它具有特殊的教育教学规律。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对于小班化课堂教学新模式的确立、策略应用、评价分析,在实践教学中一时还难以转变。
问题虽然存在,但我个人认为还是应该在尝试中去调整和完善。也希望小班教学能够给我们的学校带来一定的转机。
第五篇:小学美术教学中因材施教遮谈
长
沙
怡
海
小
学
小学美术教学中因材施教遮谈
(赵帅溥 湖南长沙 长沙市怡雅小学 410001)
摘要:在美术常规课堂中,学生的美术水平基本呈现为正态分布,中间多、两头少的情况,美术课不仅仅是拿水彩笔画完一张画,它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美和欣赏美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美术课程包含了剪贴、布艺、陶艺、纸艺、国画、水彩、素描等内容,在这种注重综合能力发展的大前提下,如何帮助更多更好的孩子提升美术能力,并提升整体美术水平,这些都是我们值得思考。本论文将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对美术的认知出发,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更有效的进行因材施教方面遮谈。
关键词:因材施教;渗透;激励
引言
对孩子进行美术教育,是我们教师常规教育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在美术课中培养学生创造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值得我们美术教师深思和研究。
1、积极利用和放大个体兴趣激励学生健康成长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每个小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想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了和审美力,就要充分利用美术课程内容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以下我将举例一个个 1
长
沙
怡
海
小
学
案进行说明。
2015年本人任三年级美术教师,有一位女学生A,他在美术方面的造诣一般,有一次在美术课主题为《布艺温馨》的课时(课前准备里会让同学们带上针线和废弃不用的布料、棉花等),只见A同学抱着一个又大又可爱的布偶来上课,当时我还打趣的和她开玩笑:“A同学你难道想把这么可爱的布偶剪了重新制作,舍得吗?”她淡淡的回答到:“老师,我平时很喜欢缝缝补补,这是我上周花了一周的空余时间,先通过自己翻阅课本,然后在家里自己制作的。”当时我就震惊了,想不到平时各方面表现很普通的小A,居然能做出这么棒的作品,身为美术老师的我,在第一时间居然还误以为是精品店购买的布偶,真是惭愧。转眼看看其他同学,大多同学因为没有尝试过使用针和线,所以看着自己带的这堆材料都无从下手,我突发奇想,何不让A同学亲自来当小老师,给大家讲讲她的制作心得呢。说干就干,我请她到讲台上,为台下的同学进行知识传授,一开始她还不太习惯,但是当她拿起喜爱的针和线的时候,仿佛变了一个人一样,开始神采奕奕的教起其他同学来,把自己做布偶时遇到的难处及收货和大家分享,看着平时这么普通的一位学生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其他同学也来了兴致,都跟着互动探讨布偶的制作方法。从那堂美术课之后,小A同学自己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就是每堂美术课之前都会主动预习要上的内容,课余之际,即便没有美术家庭作业,她也会运用学过的材料,进行美术创作,在课堂中举手的次数也逐渐增多了,一个学期的美术课下来,我发现她的绘画、手工、欣赏水平完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甚至连平时和她一起玩得小伙伴,也因为她热爱美术的缘故,更多的参与到绘画、剪贴 2
长
沙
怡
海
小
学
等美术创作中,绘画能力或多或少的也有了一定的提高。通过这个案例,我发现各个学生不同的闪光点,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从学生中发现他们具有哪些闪光点,并将其进行合适的引导及,使其光芒越放越大,而不是置之不理,放任自流。
2、充分利用美术课程内容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
兴趣是是最好的老师。在没有接触四·(1)班的时候,早已从其他老师们的耳中了解到S同学的“光荣事迹”了,S同学性别男,10岁,在课堂中常常有一些怪异的举动,如:大声咆哮、吃书、吃墨、吃纸、乱扔东西、爱趴在地上翻滚大闹,令人诧异。S的班主任跟我一样是刚刚接手这个班,对小S的情况也不是特别的清楚,我专程找到曾经教授过S同学的科任老师及前班主任,了解情况。最终发现他对美术课程中的绘画尤为喜欢,所以我打算从他的兴趣---绘画作为切入点,通过激励的方式来进行心理干预教育。在通过接触和辅导S同学后,我从他的绘画内容中发现:主要建筑、物体的形状画得很完整,色彩的填涂分外均匀,在画人物的时候会将画画得很小,双手张开,仿佛要拥抱一样。由此推断S同学不仅认知能力没有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内心细腻和富有爱心的人。通过深层次分析发现S同学其实很胆小,缺乏大家的关注和爱护,所以才会做出老师口中异常行为,这些行为可以理解成是想要被了解、被认可的举动,但是人在冲昏头脑的时候往往就会将事情放大,做出过激的动作,小S同学喜欢画画,而我刚好又是他的美术老师,所以于是我们慢慢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先通过谈论小S有兴趣的绘画作品入手,当看到他画的人物都画的很小的时候,就让他多欣赏其他同学的作品,了解到人物画大一些会更加 3
长
沙
怡
海
小
学 的美观,同时加入近大远小的绘画关系,在画面中画出更多的人物,让其潜意识里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大家都是他的好朋友,小S的画面有的是张开双手的姿势,我会从绘画的角度上说画面太空旷了,是否可以进行一些添加,引导他添加一些其他的物件。例如抱着大树、老师、亦或者手上拿着学习用具、做跳绳等动作,帮助他疏通不良的心理障碍。
通过一段时间的绘画引导,我发现小S同学在课堂上充满了乐趣,甚至于在下课、课间、回家的时候也会主动画一些绘画作品,然后拿来给我欣赏,在生活中会主动帮助其他同学,在班上也渐渐有了几个好朋友,这个时候我以班级为单位,适当让小S担任美术课代表的职务,在举办班会的时候,会由美术课代表来绘制草图,班上其他同学共同参与绘制,挖掘他的优点并进行放大,发现小问题的时候及时进行纠正,耐心的进行心理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在经过一年的一系列跟着辅导,科任老师和同学都陆续反映,该同学近期进步很大,不再在课堂上随意大声哭闹,有时候能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性格也逐渐朝着乐观开朗的一面发展,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之下第一次参加美术绘画比赛,并获得了长沙市一等奖的好成绩,身心都逐渐走向健康成熟。
3、充分发掘和利用网络资源吸引学生
教师要根据美术课程内容的迥异来利用网络资源吸引学生,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在上水彩课程《五彩的烟花》的时候,教师要根据课程的主题内容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短暂的视频,视频中是各种烟花绽放的美丽景象,然要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讲述放烟花的感受。同时,将一些关于烟花的美术作 4
长
沙
怡
海
小
学
品展示给学生,要学生将内心中的美丽烟花景象用水彩画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油画棒和水彩相结合进行美术创作,教师在课堂上要以教参为基准,学生为主题,将大量的课堂时间用于学生美术创作,教师进行技术指导,从而提升课堂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4、针对学生的差异性确定教学方法
教师要对学生的接受能力、知识水平所有了解,根据学生之间的差距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工作,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例如,某一节美术课的教学内容为神气的大公鸡,有的学生因为生活环境,对于大公鸡的形象并不是十分了解,教师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他们内心中神气的大公鸡形象绘画出来,要求学生一定要自己独立完成创作。对于美术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在检验学生完成情况的过程中要多做停留,手把手地教学生进行绘画,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老师所教的绘画技巧重新进行绘画,从而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多动手。
小结
在日常常规教学中我常常发现,学生们做错事了,只是单纯的禁止,这样的教学只会让学生觉得教育的生硬和呆板,如果老师能够更的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发现问题的根源出自哪儿,从绘画的画面中发现问题,结合自己成年人的经验教给他们,根据不同性格特征的同学,因材施教的进行美术教学,这样更能挖掘出孩子的天赋,看着自己带的孩子们每天都在不断的进步,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因材施教教学的魅力。
长
沙
怡
海
小
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1.[2].杜进亚.探究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J].青春岁月,2013(08).[3].穆飞.小学美术课堂因材施教的研究[J].新课程,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