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画在美术教学中的利弊谈

时间:2019-05-15 07:15: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范画在美术教学中的利弊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范画在美术教学中的利弊谈》。

第一篇:范画在美术教学中的利弊谈

范画在美术教学中的利弊谈

摘 要:在美术教学中,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要求,采用了不同类型的范画,确实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但使用范画不当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不能低估的。作为教师,不能清醒地、理性地认识这些问题,不能在向学生提供范画的同时,“免疫性”地向学生说明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那么就可能在给学生带来正面引导的同时,使这些“负面影响”逐步扩大。本文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的体验,就这个方面的问题作了进一步阐述,并提出了自己的应对措施。对宋文中的一些观点提出不同见解和质疑,与宋东梅老师商榷。

关键词:美术教学 范画 利弊 应对 商榷

发表在《中国美术教育》(200 6年第1期)上的宋东梅老师的文章《浅谈范画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以下简称宋文),较详尽地阐述了在美术教学中,选用不同类型的范画,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作画积极性,引导学生完成正确的作画过程,增长他们的美术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整个美术教学的质量,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但读后仔细揣摩,总是感到文章只是说出了事情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另一面。也就是说该文遗憾地只讲了范画在美术教学发挥作用中好的一面,有利的一面。而对运用不当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和弊端却尚未提及。

唯物辨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又处在变化之中,有时还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得出的答案难免片面。

作为一名大学的美术教师,在以往的许多课程中,我也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要求,采用了不同类型的范画,确实也产生了较好的效果。但同时我也发现,有时因使用范画不当也带来一些问题。尽管有些问题是潜在的、微小的,但它产生的负面影响却是不能低估的。尤其是作为教师,不能清醒地、理性地认识这些问题,不能在向学生提供范画的同时,“免疫性”地向学生说明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真正地“防患于未然”,那么就可能在给学生带来正面引导的同时,使这些“负面影响”逐步扩大。我们应该用新的教学理念去思索、分析和认识范画,赋予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新的内涵,发挥它的正面作用,克服它的负面影响。本文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的体验,就这个方面的问题作进一步阐述,并介绍一下自己的应对措施。对宋文中的一些观点提出不同见解和质疑,-兼与宋东梅老师商榷。

一.范画是“临摹教学”的产物,片面夸大其作用,单一地用范画临摹代替对物写生和记忆想象创作,将不利于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美术教学随着科技和现代艺术的不断发展,在加强对学生写实能力培养的同时,强调其对学生创造才能方面的重要教育功能,越来越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

我们应当看到,目前各高等艺术院校在专业基础训练中,比较重视创新思维的训练,加强了以创造性表现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改革。而在绝大多数的中小学美术基础教学中,受传统中国书画传习方式的影响,仍然沿袭着临摹教学的落后教学方法。其实这也是很无奈的。因为大部分中小学生缺乏美术启蒙教学的引导,不要说进行记忆和想象创作,就是直接进入对物写生的基础训练难度都非常大。传统的临摹教学比较省力而有效,课堂教学也好组织,于是长期沿用借助范画进行临摹教学或变相的临摹教学,也就成为一种必然。在临摹教学中,老师把范画(或步骤图)当作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挂图一样的最直观的辅助教具,成为学生模仿的样板,用范画临摹代替了对实物的观察与写生。

在美术教学的初级阶段,适当地利用一些范画,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其引导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正如宋文所说:“它能最直观地将绘画的知识、技能有序完整地展示给学生。”但是如果片面夸大范画的作用,真的把范画当作了“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成为美术教学中唯一的、至高无上的教学方法,那就可能使事情走向反面。

学生在临摹中,是通过范画来认识形体,他们没有直接观察和触摸物体的体验,认识不到其真实的结构和物体的质感、量感、空间感。临摹中,他们不需要对画面中构图、图形、色彩、线条等造型元素作出自己的审美选择,他们只是从平面到平面,间接地感知形体。这种平面上的“纸上谈兵”,使学生思维活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这种临摹训练如长期、单一地进行,必然导致学生视觉感官能力的退化,限制学生手和大脑的发展。这种方法训练出来的学生,即使成绩再好,也只能“依葫芦画瓢”,照猫画虎。一旦离开范画样本,面对实物写生和进行记忆画创作,就将一筹莫展。单一地临摹,使他们有眼睛不会看,有脑子不会想,有手不会画,只能照着老师和古人的范本模仿描画,在作画过程中缺乏创意,逐渐失掉自我。

要克服这一弊端,我在教学实践中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一是只把临摹范画当作美术启蒙教育的开始部分,而注意把临摹范画与写生和创作结合起来;不能用临摹教学替代写生教学和创作教学,注意引导和保护学生创作才能的 发展。二是指导学生面对范画作反向思维,临摹时设想一下画面中的物体在真实生活中应该是怎么样的?范画作者是如何将生活中的对象“翻译”成画面的形象的?现在再把它“翻译”回生活中的面貌加以认识。三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直接还原生活。比如,根据范画的构图样式,摆一组相同的静物;或者把学生带到范画中描绘的实际景物面前讲解范画。通过将自然景物与范画形象进行参照对比,让学生发现艺术与生活的区别和差异,感悟范画作者创作中的独特处理技巧,这样从临摹中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

二、范画如果搞成老师提供给学生的“标准答案”,势必严重束缚学生的创作思维,影响学生自身的个性发展,将使学生作业出现“千篇一律”的雷同。

正如宋文所述,“美术教学是一种直观的形象教学,需要通过教师采取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美术方面的知识、技能和技巧,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范画‟教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通过范画,向学生形象地贯彻教学意图,明确教学方向,提出教学要求;学生则通过范画理解和把握教学要点,正确认识作画过程,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果。对范画在教学中的有利作用我也是认同的。

问题是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美术创作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艺术表现和探索的魅力所在,就在于它具有多种可能性。学生作为美术作品的创作者,其图形、色彩、明暗、线条的运用,是其精神的产物,而非机械性的对自然的简单照搬,它是传达情感的一种视觉性的表现语言。不同的学生,由于自身的差异不同,对生活的感受不同,作画时的情绪不同,在画面上所呈现的表达方式也必然会有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恰恰是每个人的艺术个性不同使然。

面对老师提供的范画,学生作为观赏者,亦同样存在着差异。因为人的美感由于审美观点、审美标准、审美能力的不同,对审美对象产生的审美感受就会产生差异。而美的因素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呈现在人的面前也会引起不同美感。不同的学生在观赏同一作品时,受不同环境、不同气质和不同修养的影响,审美情趣和能力也是有差别的。

由此可见,学生不论作为创作者还是观赏者,他们之间的差异性都是普遍的、明显的、绝对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老师作为学生走进艺术殿堂的启蒙者和引路人,一个重要的责任,就是通过教学,不是把他们循规蹈矩地训练成同样的模式,而是要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引导他们尊重自己的艺术个性;作画时鼓励和强调他们的个性表现;既要掌握普遍的艺术创作规律,又要寻找自己的独特的艺术语言;提倡独出心裁,标新立异,鼓励创新思维。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发挥。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国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使学生早已习惯于在学习中寻找一个“标准答案”,或等着老师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而老师提供范画,恰恰应和了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在他们眼中,范画无疑是老师提供给他们的一个明确的“标准答案”。学生长期形成了依赖心理和服从心理,使得他们对“范画”不敢提出任何质疑。于是范画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便会形成一个艺术“模式”。如果老师在提供范画或者亲自作课堂示范画时,对其艺术上特点和成败不作一个全面的剖析和介绍,而是一味强调临摹,而且要求“临的越象越好”,过分追求教学成果上的同一性、统一性和目的性,那么由此带来的后果必然是严重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消磨学生自身的个性,使学生的作品变得僵化、呆滞、毫无生气和“千篇一律”的雷同,这无疑与美术教育的大方向是背道而驰的。

要解决这一难题,我认为,关键在老师讲授课程的要求, 向学生介绍范画(包括老师自己的示范作品)时,必须客观地向学生指明:范画仅仅是“一家之言”或者是“一派之言”,有它客观的局限性;提供范画,意在引导,不是提供“标准答案”和“结论”;启发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顺着这个思路,有所发现和创新;对范画中的一些表现技法,也要讲清楚哪些地方是运用了普遍的艺术规律,哪些部分是作者独特的个性处理,使学生能够有借鉴地选择,有分析地接收,在学习范画的长处的同时,对自己的独特感受予以珍视。三.老师以自己的审美标准和喜恶偏好对范画作出“正确”与“错误”的不客观、不准确的判断,将会给学生审美观上带来严重误导。

宋文中提出:“教师只展示正确的范画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展示错误的范画。把正确的与错误的范画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学生通过对比,对范画中的正确与错误认识明确,加深印象。”

这个出发点是非常好的,但操作中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件美术作品,孰“优”孰“劣”,孰“雅”孰“俗”,是很难有一个统一标准,也很难用“正确”与“错误

”来严格界定和区分。对一件作品的评价,反映出评价者的综合艺术修养和审美取向。对同一幅作品,不同的人评价会不同,有时甚至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看法。教师作为一个单独的审美个体,也有他自己的审美取向和价值取向,他的评价标准也将受其自身的艺术修养所制约。比如,一个崇尚古典主义表现方法的老教师,就可能把西方现代派艺术视为“怪异”和“荒诞”而感到“不可思议”;而一个很“前卫”、很时尚的青年教师,又可能认为古典写实主义有些“古板”和“老套”而感到“兴味索然”。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范画(或者作现场示范画)时,如果不能站在一定的审美高度上,比较客观地、全面地、准确地向学生介绍该作品(或自己画法)的得与失,而是以自己的审美标准和喜恶偏好对作品作出评价,或者非常武断地要求必须按照范画或自己示范的画法作画,轻微的可能导致学生对某一件作品的审美欣赏产生偏差,严重的可能就把事情完全搞颠倒了,就有可能给学生审美观上带来严重误导。

学生都处在学知识、长身体的阶段,审美观基本是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他们的求知欲以及对老师的尊重,都可能导致他们对老师的引导毫不怀疑,甚至盲从。尤其是老师推荐的范画,或者目睹老师作范画,他们更是崇拜有加。如果老师个人的审美上出现问题,其带来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基于这一点,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在给同学提供范画时,明确把选取范画的标准界定在课程的基本要求上。而且向学生展示范画时,都反复地向学生讲清楚,“根据本课程的教学要求,这幅作品有哪些可资借鉴之处”。而所谓“错误的范画”,我认为,只能是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一些背离教学要求的技术上的问题,提醒学生加以注意。而绝不应该把老师自己不喜欢风格的画,轻率地定为“错误范画”当作教学的“反面教材”。而对范画中涉及作者的艺术个性和画面特殊追求、特技处理上的问题,更不该以教师自己的好恶而决定弃取,而应尽量站在中外美术史的高度上给予客观地评介,让学生用自己的审美眼光参与鉴赏,减少和避免因老师个人的原因给学生带来的不良后果。

四.老师如无视少儿的心理特点,提供范画不准确、不合理,误导学生用成年人的眼光观察生活、表现对象,会给学生的艺术成长带来不良影响。

宋文中明确提出要“合理运用课堂范画”。这的确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既然提出要“合理”运用范画,就说明在运用范画上确实存在许多“不合理”、“不准确”的现象。诸如有些中小学校和少年宫的美术教师,在课堂上,或拿《芥子园画谱》、或拿著名老画家的“梅、兰、竹、菊”、或拿他们自己画的“葡萄牡丹”……总之拿一些传统国画当作示范画让学生临摹。他们全然无视少年儿童的接受心理和艺术教育阶段的发展特点,强使一些几岁大的孩子,循成年人之规,蹈成年人之矩来作画,用成年人的、甚至是古人的审美观来抑制、取代少年儿童的审美观,把成年人的模仿规范模式强加给学生。他们一心想把学生迅速培养成“小齐白石”、“小李苦禅”,其用心何等良苦,但实际上却干着“拔苗助长”的蠢事。他们向学生提供这类范画的本身,在客观上就是苛求中小学生按照成年人的观念和审美来表现对象,追求、模仿成年人的表现主题和表现形式,自觉不自觉地在误导学生用成年人的眼光观察生活,表现成年人深思熟虑的思想和情感,迫使学生完成在他们那个年龄段无法达到的技术要求。还有些美术老师,不顾学生的年龄、喜好和接受能力,一味安排临摹外国经典石膏素描的长期作业,并谓之曰“寻找素描感觉”。可实际效果“素描感觉”没找到,却给这些少儿心灵上带来了极大的扭曲。少儿美术作品展览会和各类少儿书画大赛中,堂而皇之地展出少儿摹仿成人作品画出的“小大人”国画并获得奖励,对中小学生又会产生新的误导。这种“急功近利”的作法,带给学生的必然是严重的心理影响,作画时的童心、灵气、悟性和意愿都逐渐会在临摹范画中慢慢褪失殆尽。

我在教学实践中深切体会到,老师在给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提供范画时应该特别谨慎,要特别注意根据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来科学、合理地选择范画,应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并通过范画能准确反映出你的教学要求,教什么?怎么教?要达到什么目的?临摹范画时,也要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更多地领会作品的内涵,而不要只会拾人唾余,学其表面。要注意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天性,使他们逐步在掌握表现技巧的同时,成为具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人。

参考文献:

孙永惠 《美术教学不宜从临摹入手》(《美苑》1985年第3期)

纵观当前中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既是学习的稳固阶段,也是教育的再塑阶段。此时的孩子,由于生理和心理双重的正常制约,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一碰到困难和挫折,便会产生低落的逆反情绪,外界新鲜事物的侵入,使得注意力的持续性比较低,对美术课堂上的创作缺乏了解。这些,使得本应充满活力的艺术学科在孩子面前变得黯然失色。那么,如何克服这种求知的浮躁,让他们爱上这个课堂,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我们应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辨证法来看待教育,弄清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明确教育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因是学生。只有内因得到充分的调动,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下一代。

下面就结合美术课堂教学来谈一谈如何点燃同学们的艺术热情,让学生爱上美术课堂。

一、寻找创作的源泉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被纯技能、技巧的追求所垄断,并将此放在教学目标首位,用它作为衡量美术学科成与否的标尺,在这样一种教学动机的指导下,学生就会跟在教师后面去模仿,他们观察到什么?感受到什么?一切很难找到答案。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首先应考虑的是孩子对生活经验的积累。没有对生活的密切接触、认识、体验,就如同盲人摸象,根本不能理解事物的构造、形象,又何谈有新的创造呢?

生活处处有美,艺术就应该善于从生活中进行捕捉再加工。而孩子们还不是艺术家,就像一头刚刚学习捕食的小狮子,还必须在母狮的循循善诱下学习捕获,掌握时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潜在的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并从中捕捉到美,产生对美的表现欲望,以达到创造美的目标。

二、激起创作的兴趣

美术这门学科,从总体上看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科目。但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对这节课有没有兴趣、感情有多深、持久性有多长,就要看老师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激起学生创作的兴趣。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跨度相对大些。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般跨越两个阶段。低年级与高年级的学生除了对色彩的敏感具有共同性,低年级的学生注重于外观形象,高年级则偏重于观察细节。如高三年级的快速写生,假设简单地让高年级的学生低头自画,必定会兴趣大减。老师将课题稍稍一改,变成让学生来扮演各种角色,顿时,场面马上变得热情高涨起来。真正要他们自己动手,来给这些“演员”涂脂抹粉,立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再因时制宜地组织学生先观赏相应的录像片段,再借机把一些生活中的艺术的有关知识介绍给学生。等到他们亲自动手时,一个个挥笔抹彩,似乎人人都像个艺术大师。不过最后的作品如何,是否够标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至少在这堂课上学生的参与率达到100%,学生的兴趣激增,情趣高涨,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并了解了一些简单知识,提高了自己的知识面,并从中感受到艺术创作的愉悦。

其次,电教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在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实践的操作中搭上桥梁。它声形并茂,色彩艳丽,生动直观,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让学生留恋、向往。

第三,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课题需要学生走出教室,实地写生,如高中二年级的《用色彩画风景》等,如果教师只在教室中讲,该画哪些部分是画面需要的、哪些不需要等等,这样的闭门造车,不如让学生去实地走走看看,感受一下小巷两边的商店、理发店、小饭店、行人及往日熟悉的地方,然而,现在要学生用画家的眼光去感受它,感觉生活一下子是一幅完整的画。学生在走进环境感受生活的过程中,感悟能力增强了,绘画能力提高了。

三、用信心架起成功创作的桥梁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全部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幅小小的作品,就是一个小小世界的探索。其想象之奇特,构思之大胆,手法之自由,尽情宣泄之色彩不受约束,这正是孩子们作品最动人、最精彩的价值。

美术课上,我经常发现,学生的创作各有其独具魅力的地方,尽管有些创作上比较欠缺,但是,当你换一种角度去欣赏的时候,会发现,它也是很完美的。我看到这样一个学生,他的写生作品总是和实物相差甚远,有时还遭到同学的嘲笑。他害怕上美术课,害怕自己的画被人看见。其实,哪个学生不想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享受成功,这是孩子的天性。于是,我给他看了一张“梵高的自画像”。于是,那个学生自信的举起了自己的“印象派”,这至少是个好的开端。我们在指导学生创作的过程中,尽量让学生作为画画的主体,让他们去发现其中的乐趣,画他们最想画的事物,老师只是事先做一些启发式的引导,让他们自己想象,然后老师再作一些修正式的补充,这样能让他有一种成就感,树立自己的信心,他们就不再畏难;有了自信,同学们就敢画了,有了自信,就可以描绘自己的生活;有了自信,想象的翅膀就可以自由飞翔,创作出精彩的一幕。

作为学生走上美术创作之路的导航者,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用真诚去点亮同学们心灵的苍穹,激发起艺术的热情,使他们在人生的这段行程中,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个性,激发兴趣,展现自己的能力,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

第二篇:范画在低年级美术教学中的意义

范画在低年级美术教学中的意义

随着现代美术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加之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运用,课堂教学更吸引学生,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启发学生的思维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而且,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因此教师要发挥示范教学的优势,使示范教学更具规范性、创造性和有效性。那么,范画的意义到底如何把握呢?范画在教学中的价值如何实现呢?

一、追问,范画在教学中的意义追寻

很多时候我常想,范画到底是什么?我们是否必须追根溯源地把握和思考其本真意义和价值所在。要理解这个“范画”是什么意思。“范画”,我理解为学生的绘画心理,学生的绘画习惯,学生的情感世界。因此,范画应该是教师作为作画者,放下教师的身架,以学生的视角和情感去画。这样的范画,很真实,很生活,所以小学生容易接受和消化。因此,教师范画,一定要按给学生的要求画,要求学生画什么,在哪些范围的取材,教师也要遵守。如果教师过于发挥所长,写成深奥的精湛之作,与“范画”无关,那就不是范画。

二、建构,范画在教学中的价值实现 1.凝聚范画中的欣赏元素,体验美感

在目前的教学中,欣赏是学生获得美术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但课本中可供欣赏用的优秀学生作品,因版面有限,它们都被缩印得非常小,很多细节无法显示出来,学生总是一看了之,没有耐心地去细细品味,课堂教学也显得毫无秩序,尤其当遇到像中国画中的水墨情趣、西画中的色彩渐变之类的地方,教师的言语已无教学意义。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是直接把一些印刷效果较好的图例放在展示台上,通过投影仪投射到幕布上,让学生欣赏幕布上的作品,这样获得的“范画”图象既清晰又直观,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集中,产生强烈的艺术共鸣,使学生心领意会,从而实现美术欣赏教学的教育和审美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美术感知能力是中小学美术学科教学中的目标之一。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也是一种通过视觉通道获取感知的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感知能力是对美术作品理解、欣赏、审美的基础。要提高学生对美术的感知能力,就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美术概念与技能,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范画得以体现。2.彰显范画中的启示作用,拓展视点

例如,一年级《找找圆形》这一课,我给学生出示的范画是一个圆,然后引导学生在圆的外面画东西,比如在一个圆外面画一根棒,那么它就可以变成一个棒棒糖,如果在圆的里面画数字,可以变成闹钟,画各种颜色,又可以变成一个地球。有不少教师认为“范画”是用来让学生“照葫芦画瓢”的,其实不然,它完全可以用来开拓学生的思维,有些学生创作水平跟知识、技法逐步上升,然而不少学生却是相反的,他们对“创作”随着年龄增大反而越来越下降,最后他们完全归结于我们课堂教学的失误。的确,这是我们在教学中没有调度好“导”与“创”的关系所致,如果教师在每次创作作画教育中充分认识到“导”的重要性,在尊重学生的个性的同时,能按班级实际水平,事先组织几幅范画,用各种不同的构思,同时,范画中使用的技法又都是已学过和分散零星的集成,这就是用范例来启示学生如何“学用结合”,很大程度地培养了学生把积累的技法经常应用于自己笔端的习惯。除上述之外,教师还要把握范画中的步骤过程,突出范画中的对比观照,经历范画中的课堂创造,以充分发挥范画在教学中的价值。

如果说绘画的技巧方法像维生素片,那么老师的范画就犹如品种繁多、美味可爱的水果。教师的范画应该成为引发学生习作欲望的“美味”,成为激发学生创作灵感的“火花”,集审美、直观、趣味、创造、实践性多项原则于一身,孕育出富有童趣的妙语华章!

第三篇:多媒体教学利弊谈

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利与弊

盐池一中 李凤娟

摘要: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它犹如一把双刃剑,用的好了,它能使你的教学锦上天花,否则,会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它利弊共存。有利的一面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导入新课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进行说明文教学,能达到直观、高效、激趣、创新的效果,解决了以往教学的困难。

3、采用多媒体手段,有利于增大教学密度,优化语文教学结构。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审美情趣。

5、师生互动,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多媒体让不同学生共同发展。

弊端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课件“统治”课堂,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师生难以情感交流

2、多媒体辅助教学缺乏灵活性,造成课堂的公式化

3、本末倒置,过分追求多媒体课堂教学的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

4、多媒体语文教学削弱了学生对语言本身的品味和把握 关键词: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利与弊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多媒体教学因其图文声像并茂,能突破视觉限制,多角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它的动态性,有利于突破传统教学中单调、枯燥的教学过程,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它的大容量的信息,也有利于节约时间和空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被广泛运用。但在这我们应该注意“辅助”。多媒体教学固然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但要注意正确的运用。它犹如一把双刃剑,用的好了,它能使你的教学锦上天花,否则,会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下面,我结合自己几年来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的教学实践,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利与弊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1、导入新课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缺乏、知识面狭小,很难从课本文字上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品味语文之美,因而对语文学习兴趣索然。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语文教学,使图像文字融为一体,再加上适时的音乐烘托渲染,促进了学生的视听感知,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使那些对语文不感兴趣的学生逐渐喜欢上了语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一节成功的课是需要一个好的开头,好的开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多媒体教学无疑能做 到这一点。我在上《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时,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贝多芬的交响乐,再配上一些图片,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大都对贝多芬的音乐不感兴趣,她们喜欢流行音乐,但是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对贝多芬有了新的认识,缩小了语巨人间的差距。这节课的效果出奇的好。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进行说明文教学,能达到直观、高效、激趣、创新的效果,解决了以往教学的困难。

对于一些语言平实、内容平淡或抽象难懂的说明文,使用课件可减少难度,拉近学生与科学知识的距离。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用多媒体敲说明文这“第一锤”,容易将学生带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例如:在教《苏州园林》一课时,可以先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欣赏。录像的前半部分体现苏州园林是“完美的图画”的特点,后半部分则可选择几处有特色的景点,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等。在此基础上突出建筑物的色彩,并捕捉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可以在放映录像的同时配乐(最好是古典音乐)朗诵课文,让学生在欣赏录像、聆听课文的同时思考几个问题:苏州园林总体特征是什么?设计者们是如何实现这个特征的;课文第2至6自然段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欣赏完录像之后,检查提问,然后由老师分析、讲解课文,重点分析本文总分的结构方式及语言的多样性。借助录像,让学生在大脑中留下苏 州园林的美好画面,进而用较快的时间清理本文的“脉胳”之所在。在这种情况中学习说明文,学生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

3、采用多媒体手段,有利于增大教学密度,优化语文教学结构。

多媒体手段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提高了信息容量,增加了可见性,给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视听感知材料,又创造了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勤于思、乐于说、愿意动,优化了语文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如学习《安塞腰鼓》,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死读课文是难以领悟到那豪壮激情的境界的。如采用多媒体手段,把安塞腰鼓表演的粗犷雄厚、动力十足的风格与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民情风俗浑然一体,把人的表演与乐器的演奏完整地糅合在一起,把人借鼓势,鼓借人威,精、气、神、力酣畅淋漓的表演用视频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不用多讲,学生就会被那宏大的场面所震慑、所感染,学生的领悟能力,品析能力自然得到了提高。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审美情趣。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第一条就要求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情趣的关键是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具体到我们语文的教学中,就是引导学生感悟和创造语言美。而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声、图、文融于一体,形成立体的效果,容易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领悟。例如:训练学生学习景物描写时,可以设计一个这样的训练过程,先播放一 个配乐的美丽景色片段,让学生感悟大自然的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然后学生相互讨论比较,相互补充学习。这样,学生就能在感受美的同时,学会用美的文字去创造美。

5、师生互动,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多媒体让不同学生共同发展。

根据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我们可以因材施教,让优异的学生“吃”的饱,让学困生适当的学习、及时“消化”。多媒体为此搭建了一座桥梁:教师把预先设计好的教学课件放在多媒体教学网上,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自由选择相关内容,各取所需,并且可以多次重复观看。同时根据目前家庭拥有电脑的情况,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选做练习,课堂不再是被动接受教师的说教。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提高了教学的灵活性。人机交互式教学使每个学生掌握了自己力所能及的知识,也为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当然,多媒体教学除了具备以上优点以外,还存在不足之处,下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此的看法 课件“统治”课堂,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师生难以情感交流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上,师生之间除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外,更重要的是双方感情的交流。这种交流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通常有语言、手势、肢体动作以及神态等,教师 的一个微笑、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会给学生品味语文之美一个明确的暗示,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在师生的交流中,加入了多媒体这个“第三者”,构成了教师----多媒体----学生三者的交流,知识的传递补要通过多媒体才能实现。教师分心于关注多媒体的操作与演示,学生精力集中于观看屏幕内容,思考屏幕上的问题,师生之间直接的感情交流自然就少了,甚至完全消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主导地位已变得无足轻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只是一个多媒体的操作者,学生俨然成了多媒体的观看者。多媒体统治了课堂,人性化的师生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它严重削弱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

因此,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教师在“教”中的引导者地位,不能以“机”取而代之。在多媒体的使用方式和时机上,要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如果用课件的演示代替老师的讲解,那老师在课堂上要做的便只是不断地点击鼠标,用事先设计的课件流程去取代学生思维的发展轨迹,学生就成了始终仰着脖子的观、多媒体辅助教学缺乏灵活性,造成课堂的公式化 教育要因材施教,可是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因此,教师在教学准备时,不可能根据每个班的特点来分别设计多媒体课件。有的教师直接用市面上买回来的精选课件,可那并不一定完全适合你那个班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多媒体课件一般是 事先做好的,其教学过程基本是定了型的,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很难灵活掌握进程,调整方法。而实际情况往往是,上课时可能因为某个学生的发问,教师临时改变策略,引入有关的知识讲解,或者是学生的问题激发了教师的灵感,让教师有更好的发挥,这种课堂上机动灵活掌握的情况是常有的事。但多媒体教学却缺乏这种灵活性。一般情况下,学生只是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思路学下去。教学,不应只是教师在教,它应该是一个互动互学的过程。老师引导学生,学生反过来也会推动老师。我们常说的“名师出高徒”只是一个方面,反过来“高徒造名师”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此,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注意避免课堂公式化。本末倒置,过分追求多媒体课堂教学的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

语文多媒体教学的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已成事实,这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创造了便利条件。但语文多媒体课件中图片、音乐素材的“多”和“滥”容易忽视了语文固有的学科特点,就语文学科而言,并非每篇课文都适合用所谓的多媒体进行教学。凡事皆有“度”,适“度”才有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过“度”则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因此,语文多媒体课堂教学要恰当控制教学容量、密度与节奏,要以有助于学生接受与消化为前提。

4、多媒体语文教学削弱了学生对语言本身的品味和把握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的第一纬度为知识和能力,即要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信息,使他们具备阅读、写作、交流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积累吸收语言和培养语感。而大多数语文多媒体课件在制作过程中没有注重这一环节,字词基础知识积累往往是在屏幕上一闪而过,无法让学生反复咀嚼,使学生的理解认知不够深刻。而阅读过程多在一系列图像和声音中完成,缺少学生自身的“发音”。其实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贴切的语言,新颖的修辞方法,错落有效的句式创造出的艺术美感,不是声音和图像能表现的,只有通过学生的领悟才能感受得到,并非一定要借助多媒体来完成。尤其是在学习唐诗宋词时运用多美体画面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我们尽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这种虚拟的想象代替文字的意境。文字的想象远远大于屏幕。仅仅借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文学作品的形象在每个人的脑海中是不一样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比如学王维的《使至塞上》,诗中有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用语言表达对这句诗的理解每个同学想象出来的内容都不一样,让他们诉诸画笔,画面也是不一样,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想象力是多么丰富。

总之,我们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多媒体辅助教学,既不能全面依赖,也不能完全排斥,要做到适可而止,这个“适“包括适 量,适当,适时。和传统教学手段有效的结合起来,扬长避短,组织有效的语文课堂。

第四篇:水粉画在儿童美术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水粉画在儿童美术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宋高阳

每当走进儿童水粉画班,便会看见一些孩子站在比自己高的画架旁,以一种快乐、兴奋、自信的心情毫无顾忌地、认真地涂画着。他们的色彩不受周围事物所限,真实的情感自然地流露着。画面颜色鲜明,造型新颖,异想天开。他们作画时的无拘无束,他们创造过程的轻松愉悦、画面传达的新颖、真诚的感觉使得成年人情不自禁地羡慕他们,并受到启迪。儿童美术和美术同样创造着人类的理解力,都是个人创造的智慧和色彩力量的显示。

一、色彩的意义

翻开色彩史,过去,色彩一直处于附属地位。十九世纪末,在法国发生了震动西方的色彩革命,一些非凡的艺术家实现了色彩解放,拉开现代艺术帷幕,色彩由艺术的随从一跃而成主宰。从此确立了色彩是一个永恒的标准、是评价优秀美术作品的标准之一,我们以它来评价自然,评价我们所创造的许多东西以及评价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色彩是惹人注目的要素,平涂的色块是主要构成要素。色彩可以构成体积,已由塞尚做了证实;色彩成为形式,已由莫奈等印象派画家实现。色彩还是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的事物之一。色彩对生活十分重要,色彩传递信息常常优于语言。

二、色彩与儿童情感的表达

色彩能传达喜悦、悲哀„„人类最丰富的感情,是沟通人类情感的语言,起着先声夺人的作用。

多数儿童美术都被认为是“表现主义”的,它们背离真实的比例、色彩的夸张。表现主义画家由于探究深层的精神性,用色主观强烈,而儿童色彩特性是为满足交流和宣泄情感的需要,正因为 色彩能满足这些需要,所以儿童普遍喜爱色彩画。至于绘画结果如何,他们是不在意的,涂色过程中的愉快思想和情感才是最要紧的。当儿童情绪激动思想纷乱时,他们常发 现创造一幅情绪强烈的色彩主题画往往比用语言描述更容易,更令人满足,尤其是不擅语言的儿童。

三、色彩与个性创造

色彩由于色相不同给人们的感觉各异而具备了性格。因此,不同色彩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流传至今。一般说白色象征纯洁;红色象征热烈;绿色象征希望;蓝色象征坚贞;紫色象征神圣;黄色象征权威;黑色象征邪恶。这虽不是绝对的,也不是一种规定,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国家对色彩的象征有不同的解释,但在一般人心中,更多的是对色彩象征意义的认同。正是因为色彩能表达人类的情绪,儿童在色彩画中混合颜料,构成画面时也是极具个性的。当他们画恐惧、失望感觉时,画面出现的蓝色、灰色、棕色和黑色等不同的深灰色调。他们根据所表达的情绪,很细心,有目的地调和色彩,用有个性的色彩搭配,完成内心世界的一次独白,从中获得真正的审美体验。令我们兴奋的是每幅画面都是个性的表达,这正是我们所希望和追求的。一种求异思维方式,注意个性创造,发展智力的色彩教学模式已经形成。

四、儿童水粉教学的途径

要使儿童在色彩领域中获得自由,就要遵循色彩规律,逐渐使学生掌握水粉画技法。

水粉画兼有水彩和油画的一些特点。用水多就有水彩湿润流畅的特点,厚画时,具有油画的某些特点。由于它色彩表现力强,遮盖力强易于修改,能够深入完整地描述对象,学生一旦掌握了水粉技法,在创作时就具备了优势和自信心,可以画出富于表现力的作品。

在儿童水粉教学中以水粉技法为重点,同时穿插速写、故事画、日记画等训练,还有家庭水粉作业、速写与美术日记。下面谈谈儿童水粉教学活动进程。

1、学习调合复色

选十几种颜色分别与黑白相混合,改变色彩明度。再分别与红、黄、蓝、绿、赭石等色混合学习调出间色与复色,熟悉水粉工具与水份。之后做各种几何形,任意选三种颜色调成复色,涂在事先分好的几何形内,注意几何形之间的颜色明度和色相区别。学生在组合色彩时自由自在,各具特色。之后组织学生讨论,各抒已见大胆陈述自己的见解,多数认为整齐死板的画好。最后我告诉他们,只有色彩丰富、优雅、笔触生动的作品才具有艺术性。在平等的讨论中,将学生的艺术审美力提高到较高层次。

2、水粉与油画棒画混合技法。

先用油画棒画,再用水粉色涂,遮盖空白处,利用水油分离的原理,油画棒笔触保留下来。这种画法层次丰富,简单易行。

3、临摩练习

我精心选择装饰性强、富于儿童情趣的作品让学生临摩。学习色彩设计,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力与设计能力,从自己的情趣出发改变原画的图案和色彩,使画面更丰富更美好。鼓励学生大胆表现个性特点。在学习色彩的最初阶段将设计、创新、想像和个性表现这些艺术家必备的素质与创造精神播种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

临摩世界名画是一个重点,用最优秀的作品去影响他们。为了表现内心的感觉,允许他们任意选择颜色,主观改变对象面貌,从名作中学习用笔用色方法,学习大师主观的艺术处理方法。每次临摩前,照例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讨论,谈自己对原作的感受。例如是否喜欢原作?为什么?作品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画家为什么画这幅画?他为什么这样画?对抽象变形的作品则可以引起你什么联想和想像?对一些与真实色彩相差太远的颜色是否喜欢并接受?还要说明原因。学生各抒已见,讨论热烈,每个人的看法都在启发别人。他们认识到艺术是个性化的,艺术品有优劣之分,绘画风格手法尽量多样化,作品应表现自己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理解。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认识线、色、圆形、形式、构圆运用,注意作品中非同寻常的组合,把学生引入绘画语言的学习中。大师的作品启发了他们的想像力,教会他们特殊的艺术语言和组织画面的本领。

4、水粉写生

学生掌握一些技法后,开始画静物、风景、人物、写生,教会他们观察色彩方法和表现方法,深入浅出地将色调、明度、色彩、冷暖关系、光源色与环境色的影响等色彩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为今后学习奠定基础。写生中色彩丰富,富于儿童情趣的好作品屡屡出现。

5、粉印版画与装饰画教学

学生先用笔在吹塑板上构图制版,然后用浓厚的水粉色在不同颜色的纸上拓印。孩子们用线稚拙,设色大胆,构思丰富多采,借助版画特殊效果,创造出许多佳作。装饰画可以采用高丽纸,以墨色勾线涂色,既有国画趣味又有装饰效果,这两种技法丰富了学生的绘画语言。

6、水粉创作

经常结合各方面举办的比赛、展览、出版,组织辅导学生画命题画,故事画,插图等,使学生在儿童时期就善于把人们的生活体验表现在画面上,使他们具备创造才能。

五、儿童水粉教学的结果

1、水粉教学活动与天才儿童的关系 对于天资十足的儿童,早期水粉教学可以使他们的创造性、敏感的色彩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和表现,调色和控制画面能力强,较早地学会运用色彩关系作画,顺利地进入色彩规律的学习,体现了专业性面貌。这些儿童长大后,他们具备敏感的艺术素质,色彩成绩出众;有些学生还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央美院附中等出色的艺术院校学习。可以预言,未来,他们之中一定会诞生极具创造性的敏感的色彩画家。

2、水粉教学活动与普通儿童的关系

水粉教学活动对普通低龄儿童同样可行,学生对水粉运用自如,观察思维绘画和创造能力普遍提高,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他们比别的孩子绘画进展快,成绩突出,他们参加国际、国内比赛获奖率高。97年6月由国家教委,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协等主办的全国少年儿童第二届书画大赛中,水粉画班12名儿童以水粉画参赛,百分之百获奖,一等奖占42%,其它获二、三等奖。在这种具权威性的全国比赛中,百分之百获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水粉教学对儿童色彩创造能力、审美能力、智力因素所产生的特殊的、积极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应该引起我们认真分析和思考。

(此文获1999年全国校外教育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宋高阳

中学高级教师。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硕士研究生课程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九届研修班硕士研究生课程结业。油画作品入编《中国现代中青年画家名录》、《穿越世纪: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修班作品集》并发表在《中国油画》、《当代学院艺术》、《美术》等刊物。教学论文曾获“全国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工作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指导比赛曾获“指导奖优秀园丁奖、教育奖、伯乐奖”,获“金牌”奖牌4枚。指导学生参加国际绘画比赛多次获得金、银、铜奖。辅导学生数十名考入高等、中等美术院校。

第五篇:论中国国画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论中国国画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中国画博大精深,内容多而杂,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化、建筑、雕塑等方方面面,是中国艺术的精髓。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优秀的文化,让学生了解并学习这些优秀的文化。

中国画又名国画,是现代人为区别于西洋画而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泛称。它包括水墨画、墨笔画、彩墨画、工笔重彩画、白描画等。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世界美术艺苑中独树一帜。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和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

中国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低年级以水墨游戏为主,主要是让学生随意的涂抹,感受毛笔在宣纸上留下的笔墨变化。中高年级主要是通过中国画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国画、了解中国画、喜欢中国画、会画中国画,产生美的悟性和创造力,是中国画教学的重要任务。

在美术教学中,中国画教学分为这样两类:一种是传统国画教学,学生学习传统国画中常见的内容。另一种是儿童水墨,学生用毛笔在宣纸上画,可以临画或创作各种形象,也可以用毛笔写生,严格说来,这仍属于儿童画范畴。我个人认为:两者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各有利弊。儿童水墨利用基本笔墨原理,画各种形象,学生容易上手,形象夸张,有动物、人物、植物、花卉、建筑等内容,学生能在作画时大胆表现,画面效果灵活,视觉冲击力强,但也有弱点存在,如:过多关注画面形象,不注重墨色浓淡,学生的画面效果的好坏存在着较大的偶然性,很多学生调笔调墨的方法也存在一定问题,只是偶然碰到好作品,有的学生绘画习惯不好,用笔用墨也存在问题,包括线的处理,水分的掌握,墨色的浓淡,尤其对一些文化方面的理解是一个弱项。儿童学习传统国画,在笔墨方面,尤其是墨色的浓淡,水分的掌握,尤其对一些文化方面的理解要比儿童水墨画的学生要好,但也有弊端:有些内容学生画起来枯燥,学生如果不喜欢,教师可以多让学生欣赏,来激发学生对中国画的兴趣和爱国主意情感。

在中国画欣赏课教学中,利用作品的创作背景、反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爱国名言和爱国事迹,来教育学生、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徐悲鸿大师就是其中代表之一,他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犹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如《风雨鸡鸣》图是徐悲鸿1937年创作的,画面表现了一只站在岩石上的雄鸡,激昂地高声鸣叫,画家喻意唤起人民赶快觉醒,加入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表达了画家对祖国的深情,对正义的伸张,对光明的向往。徐悲鸿1943年创作的《会狮东京》一画,表现群狮将富士山踏于足下,期望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为使学生加深对画的理解和印象,再衬以徐悲鸿事迹简介,徐先生在抗日战争期间,积极投入到民族救亡运动中,以自己的画作在国外展售,支援祖国人民抗日,救济祖国受苦受难人民,使学生看其画、闻其人,倍感亲切,倍受鼓舞。李可染、林风眠创作的《万山红遍》、《秋》以中国画不同的表现形式,鲜明地再现出秋色之美,浓郁醇厚、明艳诱人。画家用饱蘸深情的笔墨,赞美家乡的可爱,祖国山河之壮美。通过欣赏画使学生对中国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迸发出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家乡一草一木的情感。

在对中国画有了进一步了解后,学生学习起来就更加主动了。在中国画笔墨练习教学中,墨色的交融,干、湿、浓、淡、清构成水墨淋漓的情趣世界,使学生在这种笔墨的变化中得到无穷的乐趣,这对学生既是一种美的启迪、情操的陶冶,也是一种国画技法训练。通过教师在宣纸上演示以墨撞水、以水撞墨、以色冲墨、以墨冲色、泼墨、甩色、点色、吹色等用笔用色技法,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开始练习时,教师要巡视指导,不要求具体绘画内容,只是随意画,用毛笔沾水、沾墨、沾色,使水、墨、色在宣纸上自然交融,再用长短粗细不同的笔触,产生奇特的韵味,使学生在无意之中学到中国画的笔墨技法。待学生对用笔、用墨、用色有了初步的掌握之后,再画简单的藤蔓植物,如:葡萄、黄瓜、丝瓜等。因为藤蔓植物的叶子、藤都有相似之处,只在果实上改动一下即可,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只是国画里的一些基本常识,只是点点滴滴而已。没有认识了解这些,就觉得它神秘无比,了解这些知识,我们才能让学生从小认识并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将来才有可能继承、发展、创新!

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方法是成功完成国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画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堂内,也可以课内课外相结合。例如:定期举办学生的美术作品展览和开展美术第二课堂活动。因为在此类美展中,作者是学生本人或自己的同学,同学们看了倍感亲切。通过美展互相切磋技艺、交流经验、交流感受,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自信心和成功意识,反馈教学信息都是不可缺少的。

中国画博大精深,是我们美术教学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怎样更进一步的搞好中国画教学,使我们的民族艺术发扬光大,后继有人,还有待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并为之不懈地努力。

下载范画在美术教学中的利弊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范画在美术教学中的利弊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范画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合理运用1

    范画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合理运用 溧阳市实验小学张莉 刚踏上教师岗位没多久的我,一直以来都认为范画是美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幼儿可以根据教师的范画进行创作。经过教研组......

    插画在小学美术教学的应用

    插画在小学美术教学的应用 中山路小学 柏湘湘 一、插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插画是一种附在图书、报纸、杂志中的一类图片,能对文字内容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由此突出文章的......

    谈美术教学

    谈美术教学 ——根据《套色纸版画》视频浅谈美术教学的含义 内容摘要: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它的价值首先是由教育的功能来体现的。因此它与其他的教育有着明显的共同特征。......

    浅谈美术插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使用

    浅谈美术插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使用 天台县坦头中心小学 陈慧雅 [摘 要]插画是小学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小学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正确认识插画在课文中诸如营造语言......

    小学美术教学中因材施教遮谈

    长沙怡海小学 小学美术教学中因材施教遮谈 (赵帅溥 湖南长沙 长沙市怡雅小学 410001) 摘要:在美术常规课堂中,学生的美术水平基本呈现为正态分布,中间多、两头少的情况,美术课不......

    纸版画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应用2

    纸版画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纸版画是观赏性的画种之一,属于间接性艺术是绘画与印刷工艺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是近年来我国新兴的一种版画,它表现手法简练、趣味性浓,能......

    漫画在政治教学中的作用

    漫画在政治教学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集政治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学科。在以往的教学中,许多老师往往重视思想性和政治性,而忽视其艺术功能,结果容易导致思想政治课缺乏魅力,......

    绘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绘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船场中心小学---曾警惕 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如能根据教材需要,在恰当的时候让学生来进行绘画,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就会改变学生被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