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俗学期末作业
襄阳的民间传说
摘要:襄阳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流域中游,秦岭大巴山余脉。其贯通南北、承启东西的地理位置,自古即为交通要辏,有七省通衢的美誉。襄阳因地处襄水之阳而得名,楚为北津戌至今已有2800多年历史,历代为经济军事要地,素有铁打的襄阳、华夏第一城池、兵家必争之地的称号。
襄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三国文化之乡”、“中国红嘴相思鸟之乡”、“中国书法名城”。人杰地灵的襄阳,古往今来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关键词:
一、老龙堤的传说
从前,襄阳市襄河南岸是一条小土埂子,这就是古襄阳有名的老龙堤。老龙堤西起万山,东接襄阳城,全长约4.5公里,号称十里大堤。至今,襄樊的老人们大都知道一些关于老龙堤的传说。
传说在几千年以前,襄河水经常泛滥成灾。为了拦住河水,古襄阳老百姓日夜挑土筑堤,可却屡筑屡垮,屡垮屡筑,就是修筑不起来。一天,一个道人经过襄阳时看到襄阳人修堤情况,十分同情。于是,这个道人脱下草鞋,拆开绳子,一头拴在万山腰上,一头钉在城墙上,人们沿草绳填土筑堤,从此拦住了洪水。
原来这个道人是个镇河神,他拆的草绳是一条老龙,后来人们就称老龙堤。
据《襄阳县志》记载:“相传修堤时,有老人取草曲折之形以授之,云‘如是则固’。语讫不见,人疑为老龙,堤成故以为名”。清末襄阳名士、翰要院编修王万芳总纂的《襄阳府志》中也说到老龙堤的来历:“堤以老龙名,不知自何时。询问士人云:堤累筑累圮。后遇一老人,折草为形,投之曰:‘堤如是筑,则固矣。’语讫,忽不见,人异之,则依草之曲折以筑,而堤乃告成。曰,此固我老龙所授也,因以名堤。”这段文字是说,告诉人们筑堤方法的老人,是一条老龙,因此就以老龙给堤命名了。
在襄阳民间还流传关于新堤和旧堤的故事,也与堤名来历有关。
相传大堤修好后,从南山来了一个白胡子老头儿,身穿白衣裳,拄着白龙头拐棍儿。老头儿走到一个年轻人面前,问道:“小哥哥,你说是新堤好还是老堤好?”年轻人想,老堤是个小埂子,又窄又矮,新堤又宽又高,就说:“当然是新堤好。”刚说罢,老头儿不见了。
年轻人一句话坏了事。原来白胡子老头儿是玉皇大帝派下来的镇河神。仙界不知道凡间的事,镇河神听年轻人说新堤好,第二年就发大水冲跨了这条堤,人们只好又修。七月大堤又被冲垮。这样垮了修,修了垮,年年筑新堤,年年被冲垮。
有一年,襄河又涨大水,襄阳城房倒屋塌。水退了,人们哭喊着从山上冲下来,玉皇大帝在天宫听到襄阳百姓在哭喊,派镇河神来襄阳察看大堤,他问城门口一个老头儿:“老哥,襄阳人到底是喜欢老堤还是喜欢新堤?”“新堤是泡的,不结实;我们巴不得有个老堤哟!”老头说。“怪不得襄阳人说,劈柴劈大头儿,问话问老头儿。请老哥叫城里百姓都来,我帮你们做一条堤,能万年不垮。”
镇河神把手中的龙头拐棍往地下一横,那拐棍成了一条大白龙,拿起一根铁桩,往龙头上一钉,他又扯一把稻谷草,揪住龙尾巴就往上续,拧起草绳子来。稻谷草往龙身上一续,都变成龙身了,只见镇河神将龙尾拴在万山脚下,然后让全城的老百姓往龙身上填土、修堤。
堤修好了,人们怕堤下的白龙复活,就在龙头上盖了座老龙庙,龙尾巴上修了座保堤寺,堤中间盖了个太子庙。从此以后,河堤再没有垮过。多年后,新堤成了老堤,本地人就叫它“老龙堤”。
二、伙牌来历的传说
从襄阳市区往北行15公里许,有一个乡镇叫伙牌镇,属于襄阳区管辖。过去,伙牌镇管辖面积非常大。伙牌因此一度成为襄阳地区的重镇,是进出襄阳的北大门。然而,关于伙牌镇的来历,却鲜有人知道。
记者曾参与伙牌镇镇志的修撰,搜集到有关伙牌来历的说法。据说过去伙牌因水源丰富,物产富饶,而经常受到附近一些盗贼的侵扰。有一年,外地的一伙强盗决定在晚上洗劫伙牌村。村民得到这个消息后,都惶恐不安。这时,村里的族长召集大家想办法,怎样才能赶走盗贼,但却一筹莫展。
就在大家都准备收拾东西出逃时,一名刚搬来的外乡人出了个主意。当天晚上,村里人在村子四周点燃柴草,将村子照得灯光通明,村民都高举着火把在村子里走动,一些人还把锅碗瓢盆敲得惊天动地。结果,蜂拥而来的盗贼还没走到村子边,就被这种气势吓得落荒而逃。后来,族人为了感谢这个外乡人,便在村子边竖立了一块石牌坊,专门记载该村用火退敌之事。后来,石牌坊日久残破,但牌子上的“火”字却清晰可见,便被人们呼之为火牌,后来以讹传讹为伙牌。
三、襄阳鹿门山的传说
鹿门山,原名苏岭山,位于襄阳市东南15公里处的襄阳区东津镇境内,与岘山隔江相望。鹿门山林木昌茂,葛藤缠绕,泉水清澈,幽邃寂静。登上山顶,极目远眺,别有一番情趣,定会亲身感受到唐代田园诗人孟浩然“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的意境。孟浩然长期把鹿门山作为隐居之地,并留下了“渐至鹿门山,山翠微浅。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和“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等千古绝唱。
历史上凡来襄阳的文人墨客大都慕名前往游览。被誉为“唐宋诗词八大家”之一的宋代进士曾巩巡游苏岭山时,曾写下“不踏苏岭山,虚作襄阳行”著名诗句。据《清·襄阳府志》记载,东汉建武年间,光武帝刘秀带领侍中郎习郁,巡游苏岭山一带。夜间,君臣二人梦见苏岭山神前来护驾,刘秀遂封习郁为襄阳侯。习郁到任后,诏令督工,建修寺庙于苏岭山,以示崇极。竣工之日,又令工匠雕石鹿一对,卧置寺门左右,寺祠故称“鹿门寺”,老百姓称它叫“鹿门庙”。随着烧香的人越来越多,一座小庙发展成一座寺院,苏岭山也因“鹿门寺”演变成为“鹿门山”。到西晋时,“鹿门寺”更名为“万寿宫”。从唐代开始又恢复为“鹿门寺”至今。在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鹿门寺发展成中国境内规模较为宏大的佛教圣地。宋代政和年间(公元1111年至1117年)最为兴盛,“闻风受教者千里云集,一时香火不断”,有佛殿、僧寮、斋堂、方丈室等房屋537间,和尚100多人,现在还留有和尚开垦的稻田100多块。鹿门山文脉连绵,气贯古今,被专家学者誉为“一座诗化了的古诗山”、“一座神化了的生态佛山”、“一座人格化了的傲帝隐山”、“一座史化了的三国奇山”。
四、襄阳仁义街的传说
据说在清朝咸丰年间,襄阳有两个大户,一个是单家,主人单懋谦是当朝宰相;一个是杨家,主人杨君盘是安襄荆郧总绅士,两家住一条街,门对门。这两家的家族亲戚倚仗权势,在城里启梁造屋,抢占屋场,把城里的一条路挤得只剩几尺宽。谁要打这儿过,骑马调不过头,挑担换不过肩,人们称这儿叫“巷道子”。就这,两家还不罢休。有一年,杨家又要扩建大院,墙根脚下到巷道子中间。单家见杨家占了便宜,就不依不饶,说占了这边的屋场。杨家却偏不认帐,说巷道子是杨家屋场。两家闹得不可开交,县衙、府上都不敢管这个闲事。单家见杨家死不服输,就写了一封家书,叫单大少亲自送到京城给单懋谦,想用当朝宰相的行势来压杨家。
单懋谦看了信后,他二话没说,提笔就在纸上写道:“千里送信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教训家人,眼皮子莫太浅了,要给后人留下好名声!不光那一墙不争,还要让两墙!
单大少碰了一鼻子灰,气儿都没缓过来,又打马赶回襄阳,赶紧差工派役,准备挪墙。这挪墙比不得挪桌子板凳,伸手就动,单家硬是把临街的房子拆了,重新摆治椽木檩条,重新下墙脚,比盖新房子费的功夫还大!
大门大户的墙,都是三、四尺宽,两墙一让,巷道子就宽了丈把子。城里百姓们见单家腾宽了巷道子,说单懋谦肚量大,积了功德。
人心换人心,四两换半斤,杨家本想多占点儿屋场,没想到单家来这一手。杨绅士想,单家如此大的权势,却有这般肚量,我杨君盘要是还死脑筋,岂不遭众人耻笑? 想到这儿,他也差工派役,把自家的墙也往里缩了几尺。
这一来,巷道子不光骑马能调头、挑担子能换肩了,三张牛车并着走还大宽大展呢!打这以后,人们称巷道子叫“仁义街”。
五、“襄阳”地名正说
明末顾炎武纵论天下大事说:“以天下而言,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而言,则重在武昌。”襄阳,处于全国中心腹地,历史悠久,地势险要,历为兵家、商家必争之地。襄阳城是一座古城,而“襄阳”地名正是这座古老城市的珍贵遗产。
1、“襄阳”的三种理解。
据《汉书·地理志》和《水经注·沔水》记载:襄阳城位于襄水之阳。“襄水”是襄阳城南一条独立的水系,只不过旧时的襄水要比现在要大得多。古人称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故而得名襄阳。襄阳城位于“襄水”之北,并且北临汉江,形成了独特的地理位置。
从地名学的特性分析,“襄阳”可以有三种理解:以地理位置取名,“襄阳”是一座城池,“襄阳”地名最早是指襄阳城;“襄阳”是一个主地名,随“襄阳”地名应运而生的一个或多个行政区域名称,以及更多的其他名称;“襄阳”地名是一个历史文化遗产,襄阳历史悠久,位置独特,在人类社会历史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襄阳”是形成这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依据。
2、“襄阳”地名的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当时尚无“襄阳”之名,但襄阳已经是一重要的城镇;秦统一天下后,设三十六郡,襄阳为南郡;西汉时期,“襄阳”地名作为行政区域名称出现;公元9年,新汉王莽改“襄阳”为“相阳”;公元25年,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时恢复襄阳名称;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始设襄阳郡。由此,襄阳历为州、郡、道、府、县治所,是行政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襄阳”地名作为行政区域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设置湖北省襄阳行政区专员公暑,下辖8县;1950年5月,以襄阳县的襄阳、樊城两镇为基础设置襄樊市,直属襄阳行政区专员公暑,襄阳县政府驻地由襄阳城迁址樊城大庆西路;1979年襄樊市升格为省辖市;1983年9月撤销襄阳地区行政区公暑,地、市实行合并;1994年襄阳县政府驻地由樊城迁址襄樊市东部的张湾镇;2001年撤销襄阳县,设立襄阳区。“襄阳”地名同时作为城镇地名和行政区域名称并用。
3、“襄阳”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
由于历史的原因,“襄阳”地名存在着一名多用的现象,出现了主地名不明确,派生和延伸地名突出的问题,使“襄阳”这一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历史地名,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现在能够证实“襄阳”地名的记录,莫过于“襄阳古城”的图文资料,以及襄阳城墙上镶嵌的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襄阳城墙”标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意识中的“襄阳”,似乎离我们今天很遥远,只有谈古才话及“襄阳”;人们看到的“襄阳城墙”标牌,似乎只是相当于一个建筑物标志,并不是真正的“襄阳”地名。只有保护好“襄阳”地名文化的遗产,才能更好地建设襄阳历史文化名城,才能更好地拓展襄樊现代城市的风情,才能使这座兼具古典风情和现代气息的历史文化名城更具魅力。
六、襄阳的端午节
端午节在襄阳一带是隆重的节日,它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诞生的。在农历五月五日这天要佩戴五色线和五香布袋,门前插艾,吃蒜头,鸡蛋,用竹叶包粽子,喝雄黄酒,并举行龙舟赛。此外还要上演有关纪念屈原的戏。至于“白蛇传”,过去每到端午节,戏院里是少不了这个节目的。
端午节在襄阳还有神话传说,早在宋以前就做了记载。如《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五页中写道:“襄阳风俗记云: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其妻每投食于水,以祭。云:原通梦告妻:所祭之食皆为蛟龙所夺,龙畏五色丝及竹。故妻以竹为粽,以五色丝缠之。今俗其日,皆带五色丝,食粽,言免狡龙之患。又原五日先沉,十日而出。楚人于水次迅楫争驰...风俗迁流,遂有竞渡之戏。”
当然,端午节在襄阳虽主要是纪念屈原,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是一次群众性除害灭病的日子。如门上插艾、身佩五香带是为了驱蚊虫;喝雄黄酒,吃大蒜,在阴湿处做雄黄是为了杀菌。至于划龙船和绣制“五香布袋”对于开展竞赛和手工工艺表演,也是有益的事。
第二篇:民俗作业
中国民俗文化
指导老师:邹登顺
姓名:张群芳
学号:20110513757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生物技术
电话:***
忠县葬礼习俗
摘要:死亡对于人们来说是没有办法避免的,茫茫宇宙,大千世界,人们在这里诞生、成长,直到最后的死亡。几千年来人们形成的丧葬礼仪,是既要让死去的人满意,也要让活着的人安宁。在整个丧葬的过程中,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坚韧的结——念祖怀亲。这个结,表现在生者和死者之间的实体联系中,也表现在两者之间的精神联系之中。而这就揭示了中国人生死观的深层内涵。
关键词:丧葬、当代葬礼、招魂、守灵
在苍茫的神舟大地上,有一个很小的城市,她的名字叫重庆,在这个很小的城市里有一个很小的县城,她的名字叫忠县。我二十年来生于斯长于斯,看惯了家乡的风俗人情。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民俗 之一便是家乡的丧葬习俗。
一、停尸仪式
中国的传统丧葬文化非常讲究寿终正寝的。在病人生命垂危时,亲属要给他脱穿戴好内外新衣;否则,就是“光着身子走了”,亲属会感到十分地遗憾和内疚。病人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亲属们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守护他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这叫做“挺丧”。
在弥留时刻,死者须穿上寿衣。
在病人临终之前,家属必须要给他沐浴更衣。这实际上是给死者进行的第一次化妆整容。但是这样的的沐浴更衣,已经远远超出了服装本身的物质形式。亲属给死者沐浴,一方面寄托了生者对死去的人的深深的孝敬之情,一方面也有和“寿衣”一样的象征意义。主要是要让死者的灵魂知道,这不是在给活人沐浴,而是要让死者干干净净地到达阴间,被祖先所收容。在对死者进行沐浴更衣之后,亲属要马上把尸体移到灵床上。同时还要采取一些仪式,把死者的灵魂也引到灵床上去。
按照旧时的规矩,在沐浴更衣的仪式结束之后,还要举行饭含仪式。饭含是指在死者的口中放入米贝、玉贝和米饭之类的东西。这是为了不让死者张着空嘴、饿着肚子到阴间去受罪,而成为饿死鬼。
二、报丧仪式
停柩一段时间之后,诸事准备就绪,就要选日子报丧。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报丧仪式早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家,也要照例过去报丧。
人死过后用放火炮来表示报丧,这叫做“报丧炮”,然后派人告诉给亲友。当亲朋好友来奔丧,走到村头的时候,孝男孝女必须跪在路口哭迎,哭谢奔丧亲人的一路辛劳,并且给每人递上一条白布,叫做“孝布”。在汉族的观念里,报丧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礼仪,更是一种和亲属家人一起分担悲痛的做法。
三、招魂、送魂仪式
死者的尸体安排就绪之后,就要举行招魂仪式。据说,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这个魂魄就会像他的尸体一样停留在异乡,受着无穷无尽的凄苦。他也不能享受香烟的奉祀、食物的供养和经文的超度。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人死亡后,灵魂当然就要离开肉体。但是茫茫的阴间,从哪里走呢?于是下一个程序就是由活着的人来给他“指路”。“指路”就是为鬼魂指引升天的道路。在北方一些宗教的亡灵世界里,亡灵的“回归”需要巫师的帮助和引导。首先,先上一条道,继续向前走去,就分出许多岔道,这是按照死者的不同性别设的小道。亡魂走上自己氏族的道,要渡过一条河,那里有许多白骨。在这种作法下,据说可以安全渡河。
招魂和送魂仪式,表现了人们两种相互矛盾的民俗心态。一方面希望死者灵魂活转回来,另一方面则要告诉死者的灵魂迅速离开。
四、做‘七’仪式
按照古代的丧俗,灵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据说是希望死者还能复生。三天还不能复活,希望就彻底破灭了。近代以后,灵柩一般都在“终七”以后入葬。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做七”期间的具体礼仪繁多,会在坟头点上长明灯,七七四十九天不能熄灭。
而葬礼当天,丧家就请店事先用花纸扎一座住宅,门窗、厅堂、庭栏、井灶等十分齐全,给人观赏之后,用火烧尽,据说这样可以使死者在阴间有房可住,这叫做“化库”。现在则把纸糊的家电焚化给死人,好让死者在阴间也过上“现代化”的生活。到了四十九天,便要做“断七”。
五、吊唁仪式
在“做七”的同时要进行吊唁仪式。唁是指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死者家属,死者家属要哭尸于室,对前来吊唁的人跪拜答谢并迎送如礼。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首先要布置灵堂。灵前安放一张桌子,悬挂白桌衣,桌上摆着供品、香炉、蜡台和长明灯等。在没有收殓之前,这盏长明灯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它熄灭。据说,这盏灯就是死者的灵魂。尸体和灵柩都忌讳停放在光天化日之下。据说,怕受所谓“日晶月华”,更怕冲犯上天过往的神灵。因此只要是举行简单的祭奠仪式,就必须要搭灵棚。
接下来就要举行开吊仪式。这是最讲究排场的一个仪式。死者的子孙全体跪于灵前,拜吊痛哭。最后,要燃放爆竹,以标志祭拜礼仪的结束。
而在城市,吊唁仪式已经大大简化了,主要是遗体告别和开追悼会。前来吊唁的人身着素装,佩戴白花和黑纱,在悠戚的哀乐声中,一一向遗体鞠躬致哀,而后在绕遗体一周瞻仰遗容。吊唁的人可以向死者的主要亲属说些简短的劝慰的话,如“请多保重”、“望您节哀”、“要主意身体”等,劝慰丧家节哀顺便,保重身体。
六、入敛仪式
吊唁举行完毕之后,就要对死者进行入殓仪式。
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根据史籍的记载,在民间的习俗里,入殓的衣服和被子忌讳用缎子,一般用绸子,“绸子”谐音是“稠子”,可以福佑后代多子多孙。殓衣又忌讳用皮毛制作。殓衣还不能用带“洋”字的布料,殓衣是给去世的人穿的,带洋字的布料会使殓衣带有“阳”的意思,对于在阴间的死者不好。
“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这就意味着死者与世隔绝,与亲人最后一别,所以举行大殓仪式非常隆重。
大敛的时间是在小敛的第二天,就是人死后的第三天举行,以等待他生还过来。按照民间习俗,要在棺底铺上一层谷草,然后在铺一层黄纸,意思是死者的灵魂能够高高地升入天堂。
七、丧服仪式
在所有的这些丧葬习俗中,丧家必须穿戴丧服。
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每个家族成员根据自己与死者的血缘关系,和当时社会所公认的形式来穿孝、戴孝,称为“遵礼成服”。
孝服基本上分为五等,即:斩榱、齐榱、大功、小功、缌麻。第一等叫“斩榱”,是五服中最重要的一种。凡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母、媳对公婆、承重孙对祖父母、妻对夫,都要穿斩榱。
次重孝服叫做“齐榱”,是用本色粗生麻布制成的。“大功“是轻于”齐榱“的丧服,是用熟麻布制作的,质料比”齐榱“用料稍细。为伯叔父母、为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姐妹,以及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服丧都要穿这种”大功“丧服。
”小功“是轻于”大功“的丧服,是用较细的熟麻布制作的。这种丧服是为从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未嫁从堂姐妹,和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而穿的。
最轻的孝服是”缌麻“,是用稍细的熟布做成的。现在大多用漂白的布做成。称为”漂孝“。凡为曾祖父母、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未嫁族姐妹,和外姓中为表兄弟、岳父母穿孝都用这个档次。
五服之外,古代还有一种更轻的服丧方式,叫”袒免“。在史籍中记载:朋友之间,如果亲自前去奔丧,在灵堂或殡葬时也要披麻;如果在他乡,那就”袒免“就可以了。袒,是袒露左肩;免,指不戴冠,用布带缚髻。
到了近现代的时候,中国的丧葬习俗受到西方的影响,丧服有了很大改变。丧服的界限已经没有那么明显,通常是子孙要穿孝服和戴孝布,而其余亲友则按亲疏佩戴不同规格的布带。而在城市通常是在告别死者、悼念亡魂时,左胸别一朵小黄花,左臂围一块黑纱。有些妇女死了亲人在发际插一朵白绒花。这些象征的志哀方式,比起古代丧服,要大大简化了。
八、出丧择日仪式
尸体收敛之后就要把灵柩送到埋葬的地方下葬,叫做出丧,又叫”出殡“,俗称为”送葬"。停尸祭祀活动后就可以出丧安葬。而对于出丧日期都要慎重选择,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否则,不吉。所以对于下葬日期一般都会请专业的人员来选。
九、哭丧仪式
择日仪式之后便要哭丧。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如果哪家死者在黄泉路上没有哭声相伴,便在方圆数十里传为笑柄,其子孙后代也要被人们视为不孝,大逆不道,天理难容。为了求得孝得美名,孝子贤孙们在此确实也颇费了一番心机,花钱请人替死者哭丧便是历代孝子贤孙们得惯用手法。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职业性的哭丧夫或哭丧妇,收入不菲。
逝去的亲人不会再回来,一个好的葬礼能给亲人带来或多或少的安慰,安逝者之魂,生者之心。
参考文献:
1、四川博物馆《四川古代墓葬情理简况》,载《考古》1959年第8期。
2、周尔泰《成都出土战国羽人仙鹤纹饰青铜壶说明》,载《成都文物》1988年第1期。
3、《云南省博物馆藏铜鼓图录》,云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4、〔法〕V戈鹭波《东京与安南北部的青铜时代》,刘雪红译,载《民族考古译文集》,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编印。
5、〔法〕鲍克兰《读〈东南亚铜鼓考〉》,汪宁生译,载《民族考古译丛》第1辑,1979年版,第58页。
6、石钟健《悬棺葬研究》附论一《悬棺葬与船棺葬》,载《民族论丛》1981年第1期)。
7、百度文库
第三篇:传播学期末作业总结
传播学期末作业总结报告
2012年6月5日,我们小组成员包天平,陈飞,程震军,张镭开始了传播学期末选题的完成工作。在6月5日我们确定小组研究选题为“大学校园信息的传播方式”,后在老师的建议下改为“甘肃政法学院校园信息的传播方式”在整个的调查研究过程中,我们有些地方做的到位,但是也却在一些地方出现纰漏或者不足。
在我们的整个调查研究过程中,在最开始我们四个人一起做作业,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进度很慢,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作业的进度一直停留在确定选题的阶段上,没有丝毫进展。后来我们即时明确了各自的作业分工具体为:包天平同学负责整体作业的方案策划,个人的分工情况,陈飞同学跟进作业的实施情况,负责记录我们收集到的各种材料,有关调查问卷的设计以及发放回收等有程振军同学负责,而张镭同学则主要提供我们作业中所需要的传播学理论知识的支持。通过这种个人的分工合作我们的作业效率有了很大提高,短时间内就将问卷设计,问卷发放回收等工作完成,最后我们有集合在一起分析问卷结果,通过近三个晚上激烈的讨论才最终完成问卷的结果分析。虽然最后的结果可能由于我们所欠缺的知识而显得作业并不够完美,但是我们各抒己见的讨论选题,认认真真的设计发放问卷,回收问卷,分析结果,写调查报告都让我们充分发挥了各自最大的努力。在整个的作业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最首要的就是我们不能尽快的确定我们的研究选题,四个人提出了“宿舍卧谈”、“校园广播研究”“甘肃政法学院学生微博试用研究”等多个假想选题,最后在经过四个小组成员反复的讨论之后才确定研究选题为“大学校园信息的传播方式研究”。其次就是我们小组在发放问卷时候也遇到了很大困难。最初我们设想四个小组成员各自带二十份问卷发放给自己的同学然后回收问卷,但考虑到这样的选择不能体现我们问卷调查的随机性,所以决定由程振军同学到自习室随机发放问卷。但是在自习室里,在程振军同学的发放过程中有很多同学误会他发放的问卷的意图,并不愿意配合他的调查。在程振军同学的耐心解释下才有一些同学开始愿意配合,开始做问卷。这可能使我们在整个的作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还有就是我们对于作业的排版也出现了分歧,我们讨论该不该用很多的图示来表示一定的现象。图太多会不会影响整体的作业信息量的减少等都成了我们讨论的话题,最后我们一起适当的经过一起的协商在作业中用了一些需要的图示来让我们的作业看起来更加的直观。
在我们6月10日做好调查问卷之后。我们对问卷中设计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以确保问题的正确、思维的顺畅。完成之后我们打印了80份问卷。我们刚开始想每个院发十份。但后来我们讨论认为每个院的学生数并不相同,这样
做也不符合问卷的随机性。我们又想是不是能想发传单一样在校园人流量密集的地点请同学们帮我们做问卷。但是这样很不方便,而且条件也很不方便。最后我们想了一个方法就是去图书馆。在图书馆随机发放问卷。这样我们的工作就会轻松很多,做问卷的同学也很方便。于是程震军同学就去图书馆发放问卷。在反方问卷的过程中在自习室中抽取了五个自习室共发放了60份问卷。
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有人拒绝填写问卷调查、也有人问是否或有礼品相赠,但大多数同学还是很高兴的填写了我们的问卷。在发出六十份问卷之后,程震军发现图书馆中都是大二大三或者大四的甚至还有一个读研的。但是却没有一个大一的。这样的话问卷就不完整了,于是程震军同学又想到大一自己刚上来的时候经常上自习的地方是学校三教的空教室,于是他又跑到三教去找学生填写了12份调查问卷。完了之后,因为还有一部分2010级的同学在校外桃海公寓住宿,他们因为不在学校所以有一定的特殊性,又把剩下的问卷调查拿到桃海公寓请那儿的同学帮忙填写了了最后的八份问卷。问卷调查收回之后,全组同学又对问卷进行了精确的统计、分析。
通过对校园信息传播方式采取抽样调查,得出随着年级和性别的不同,学生对于信息的获取方式有所不同。随着在校园生活时间的长短,对于校园信息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对于信息的筛选各有不同。
就上网来说,高年级的学生的上网频率明显比低年级的高,上网频率最高的是大三的学生,最低的是大一的新生。另外,在上网的时候,大一的学生往往没有针对性,在网上除了浏览网页就是看电影,但是大三的学生就不同了,他们上网主要是为了搜集各种学习资料,很多人都在关注考研、考公务员的信息。
就登录校园网的情况来看,大
一、大二的学生一般不会关注校园网,而大
三、大四的学生对于校园网的关注度相当大。就他们关注的内容来看,大
一、大二的学生主要是在每次考试之前关注考试信息,而大
三、大四的学生更加关注的是与他们的就业、考研有关的信息。
对校园广播的关注来看,女生的关注度要远远地超过男生,大多数男生都不知道校园广播的播出时间。大多数人认为校园广播对于自己的帮助不大,基本上没有涉及个人利益的事。对于校园海报的关注度,不管男女、年级都普遍关注度较高。各级学生对于海报的筛选有所不同,由自身的需求所决定。但是大家普遍认为校园海报还是以学习方面的为主最好,尤其是各种学术、考研方面的讲座。
在传播方式上,同学更倾向于校园网站和校园广播。各个年级的同学认为关于学习性信息学校应该及时地在校园网站或校园广播上公布。
虽然在整个的作业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是我们在共同的磨合,不断的讨论中还是交上了我们自己满意的传播学期末答卷。
第四篇:社会人类学期末作业
一,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谈谈人类学由进化论向结构功能主义的范式转变。(30分)
二任选下列书目中的一本,阅读后写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读后感。(70分)
1.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
2.摩尔根:《古代社会》
3.博厄斯:《人类学与现代生活》,《原始人的心智》
4.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
5.玛格丽特·米德:《萨摩亚人的成年》
6.涂尔干:《社会分工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原始分类》
7.马塞尔·莫斯:《礼物》,《献祭的性质与功能》
8.马林诺夫斯:《西太平洋的航海者》,《科学的文化理论》
9.拉德利科夫·布朗:《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安达曼岛人》 10.11.12.埃文斯·普理查德:《论社会人类学》 列维·施特劳斯:《结构人类学》 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戏剧、场景及隐喻:人类社会的象征性行为》、《象征之林——恩多布人仪式散论》 13.14.15.道格拉斯:《洁净与危险》 布迪厄:《实践感》 克利福德·格尔兹《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文化的解释》
16.詹姆斯·克利福德、乔治·E·马库斯编:《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
第五篇:广告学期末作业
广告学期末作业
从下列研究方向中任选一个,自拟题目,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和相关资料,写一篇小论文。要求有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立论要鲜明,内容翔实,表达清晰,文笔流畅,字数2000字左右, 如果有作品,字数1000。(A4)
格式:
1、标题: 2号,宋体加黑,居中排列。
2、正文: 4号宋体。
3、引文与注释:文章中直接应用的资料来源必须指明出处或专用名词而又需解释的应在其后标注①、②、③……。并在页底脚用5号宋体标注。
作业截止日期:第十三周 5月11日前,集体交给孙荣凯,过期不。(纸质,如有作品、刻光盘)
参考方向:
1、结合课堂所提到的一个实际案例,谈广告与整合营销的关系;
2、结合课堂案例或自身实验, 谈广告创意、文案与市场调研的关系
3、展望并论述未来广告媒介的发展趋势和一些具体应用
4、结合课堂案例或自己作品,谈电视广告与电视专题在拍摄上的异同
5、结合自己的作品, 谈广告制作的特点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