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诗词中的人生命运观

时间:2019-05-15 10:18: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古诗词中的人生命运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古诗词中的人生命运观》。

第一篇:论古诗词中的人生命运观

论古诗词中的人生命运观

风吹沙,是时空的沧桑变化,从那遥远而沉默的年代里传来的声音,千百年来传诵不衰。诗歌这一无法言喻的语言精华,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有时比具体实物更能传递给我们古人的音容笑貌、喜怒哀乐,作为一种奇妙的牵引,一幅幅磅礴的画卷徐徐打开。

无论何时何地,人的命运都是曲折交织的,折射诗人命运的诗句有一种特殊的高级形态的美,表现出一种人生价值。它严肃地探索着人在世界中的位置,提出生命最深邃的问题,表现出对人的价值和命运的无限关切。我把诗人们对待命运的态度划分为三重境界——无奈、感慨、超脱。值得一提的是,名为三重境界,实则没有对错好坏高低之分,无论哪一重境界都附着了诗人独一无二的思想感情,后世不便以后来者的视角去评判古人的认知。这三重境界,唯一衡量的是诗人的幸福感。有的诗人在榻上安然作古的那一刻,了无牵挂,令人欣慰;而有的诗人,一生背负了太多或该或不该的东西,细细感受,令人扼腕。

独步奈何桥

对命运、对现实的无奈往往带有悲情的色彩,但与单纯的抒发悲伤情感不同,真正勘破命运桎梏的诗人的情感是一种苍漠。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有时我想,第一个独步完奈何桥的人当是诗鬼无疑,人在路上,心已到达终点。李贺的作品仿佛能看到在冥冥之间与时间赛跑的急迫,短短二十六年阳寿,他似乎早有预感,一朝一夕,尽是些光怪陆离泣血的诗,意境诡异华丽。诗中有愤怒,有悲苦,甚至还有讥讽,其实终归汇结成两个字:质问。他的质问当然得不到任何回应。二十来岁的弱冠青年本不必有这样的心境,然而一切又非他所能左右。

有些诗句根本不是一个人作出来的,而是天下人借某一人之口喊出来的。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当在此列。白居易和别人没什么太多特别,他路走的不短了,然后也和别人一样栽了个不大不小的跟头,命运弄人。他丝毫不在意将自己的命运情感与一位歌女的命运情感平放在一起,因为他知道,人生到了某阶段,大家都是这样。有一首诗不得不作。抒发悲情?太过扭捏。抒发愤懑?太过狭隘。那我就说说,天下人的心里话吧……白居易莫名把握了人世悲欢离合的通性,因而创造出了天涯共此时,世人俱相逢的壮丽意象。毕竟,奈何桥这一路,谁也绕不过。

人世间最无奈的事是什么?是临终之际回想一生,索然无味。有些人,注定是生命中的过客;有些事,常常让人很无奈。世界很远,触不可及。不过,若真有这种临别之际还在用无感来看待世界的绝望诗句,真是在诗词界受尽排斥,无法久传。所幸的是有一位人生无味,诗意丰富的诗人——陆游,为诗而活,活在诗中。陆游一生作诗万首,晚年居多,类型多样。但其人生观念却逐渐纯一,临终之际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与最后南宋王朝的命运让人无言,如果这就是他人生的唯一寄托,那最后的结果可谓将其人生抹空,不留痕迹。人居一世间,乎若风吹尘,若真至于此也便好,就怕无谓郁结作伴。

世道未变,人心在变

绝大部分诗人是唯心主义的,诗中自有一世界。诗人们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一生,内心世界早已发生巨大变化,所以此感慨非感慨世态炎凉、沧海桑田,而是对内感慨自身这玄妙的一生。诗人们一方面试图追求人生的意义与感性的永恒,另一方面又不愿放弃人间的诸般事物。可生命终究是有限的,发出这样的感慨似乎就是必然的了。

歌词有言:“荒烟蔓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有些幸福只能去追忆,所以才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样的诗句。万事皆休,无穷索寞,悲伤过后,就是地方还是那个地方,物还是那物,人非那人的惆怅。感慨时间蹉跎的诗句也有此意,但皆不如此句扣人心弦,具体如何又因人而异,谁都想用最真挚的情来挽留匆匆的时光,可终究不能,时光荏苒,年华已过,岁月淡薄,心灵深处久久缠绕的是丝丝的无奈与感慨,就是这种凄凉。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一个人生阶段有一个人生阶段明白的道理,现在觉得不真实,只是因为还不明白。

看淡人生的诗人喜欢感慨,习惯独自静静思索,不喜欢热闹不喜欢人前张扬。那句诗是这么看待人生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人说这明明就是杜甫感慨世间沧海桑田的,然而正是因为诗圣所作,才有别样意味。诗圣之圣,在于慈悯世人,如圣人心,无论是安史之乱的前或后,他所关心的都是人跟人之间的爱,人跟人之间的宽容和同情,自然和亲切。不同的是,他以前认为世界不应该是这个样子,所以他会为一些事痛苦、悲愤。但是晚年,他逐渐接受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认知,不怨霜露,而怨春风;见盛之始,已伏衰之机也,宿命本就如此,这并非放弃和逃避,而是一种彻底的释怀。

鲁迅说:“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有的诗句本身就是一种沉默,但听者无不知这背后是怎样的沉重。“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让言辞凝塞,胸中了然。此句要与上阙对应的“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合二为一才能发挥其神韵。年少总是急于表白的,表白自己,渴望被理解,寻找共鸣,寻找投契,寻找自己,又太容易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被自己打动。待到年岁渐大,那些曾经渴望体会的情感不再只是纸上的只言片语,而是内化进身体和生命的体验。有的情感,心中哪怕再珍惜再在乎,有的感受,心里哪怕再深沉再入骨,说出来,有时也不过如是。人多会处在理智与情感交织的矛盾状态,却少有向辛弃疾这样短短几个字把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说的这么明确。人不能总指望与别人完全相互理解。所以,有些话一辈子都只能对自己说。

天地之间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沉于世却都想超脱于世,于是这一境界有太多的人们想要的生活状态。理想、浪漫,诗人们的理想国是这么的让人神往。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如此庸俗的状态恐怕也是为诗歌界所不容的,但其确实描写了一种超脱的境界。与那些“半途而废”的不同,这种终于达到富贵至极的潇洒更加难以捉摸其痕迹,谁都知道物质财富的极限是无法达到的,因为人的欲望是无限的,终究无法达到那一天。难怪有所谓大俗即大雅,看起来低俗的理想有时又是那么崇高。

世道沧桑,人心泰然。若论超脱,“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与第二重境界感慨的明确界限。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更是毫无差别,只是一段经历罢了。这是比雨随便下,无所畏惧更洒然的心态。日本的吉川幸次郎曾说,苏轼是改变中国文学中人生观走向的人。明确地承认悲欢离合是人生不可避免的要素,是人生必然的组成部分,而同时把对这种悲欢离合的执著看作是愚蠢的,这才是由苏轼独创的新的看法。过去人们饱含理想,幻想一个完美而没有悲哀的人生。但是苏轼却不是这样。悲欢离合,在人生中是普遍存在的。既然希望与命运、个人与社会之间经常存在着矛盾,那么悲欢离合也就是人生的必然内容。苏子的乐观与豁达是真心的,丝毫不拖泥带水,所以不仅感染自己,也感染了其他人。

天地之间,最超脱莫过于翱翔九天,纵横四海。人力有限不能穷极一切,却可心包万物,诗仙全作,不看背景只看诗句,试问谁能尽窥李白人生波澜,偶有惆怅,也犹如凤凰落枝又复飞,一生翱翔,任凭风雨,任凭波涛。最幸福的人生自在观不是超然物外,漠看苍生,而是就在天地间,尝尽烟火气,又不染一片尘。深谙世故却不世故,是李白的成熟。因为他的雄奇浪漫,他的清新俊逸,比其他超然诗句更能引人感触,更能给别人积极向上的达观心态,所以他的超脱不是自己的,而是包括所有读者的,诗人总是在诗中寻找人生的价值,真正的意义却蓦然间流转千古。

探究古诗词中诗人们的人生命运观,在于使我们分层次去认识诗人们多姿多彩的情感世界,无论高下。后人敬仰,更要鉴之。千百年前的诗人,千百年之后的读者,都有命运,都有曲折,都有坎坷,总会有那么一个声音触动我们的心弦,影响我们一生,这是古诗词流传给我们的瑰宝。

第二篇:纳兰心事几人知 ——论纳兰容若悲情的人生命运

纳兰心事几人知

——论纳兰容若悲情的人生命运

[摘要]:人生若只如初见,纳兰便不会在红尘中充当一个倦客的角色。本文从纳兰性德的身世出发,并借助《纳兰词》来分析他悲情的一生。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纳兰爱的可望而不可即。二.纳兰灰色的功名之路和纳兰夏花般唯美却短暂的人生经历。[关键字]:纳兰词 ;纳兰性德 ;可望而不可即 ;功名之路 ;人生经历。

[Abstract]: if the life only as in the beginning, Nalan not in human society as a tired guest role.This article from the Nalanxingde life starting, and with the help of“ Nalan word” to analyze his tragic life.It mainly displays in three aspects: a.The natrium blue love within sight but beyond reach.Two.The natrium blue gray rank road and Abram summer flowers as beautiful but short life experience.[Keywords]: Nalan word;Nalanxingde;within sight but beyond reach;fame road;life experience.引言

“人生若只如初见”,所有往事都化为红尘一笑,只留下初见时的美好,倾情。忘却也许有过的背叛,无奈和伤心。这是何等美妙的人生境界,可繁华过后,终逃脱不了曲终人散的命运。他的一生恰如三月的梨花,在春光最盛时凋谢,美丽之中有着淡淡的伤感,一生追求完美却终究摆脱不了孤寂落寞的悲情人生,真可谓重重心事谁人知!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正黄旗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叶赫那拉氏,原名纳兰成德,为避当时太子“保成”的名讳,改名纳兰性德,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一生淡泊名利,善骑射,好读书,擅长于词。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在词坛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之地。他生于满汉融合的时期,其贵族家庭之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他虽侍从帝王,却向往平淡的经历,这一特殊的的生活环境与背景,加之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的创作呈现独特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

故人心易变„„”这一富于意境的佳作,是其众多的代表作之一。主要作品有:《侧帽集》《饮水集》《通志堂集》《画堂集》等。

悲情命运探究

纳兰心事几人知?他用生命演绎的人生篇章,还没有翻完就悄然停止。短暂三十载,却唯美的容不下一丝瑕疵,初识纳兰,欣赏。再识纳兰,怜惜。是什么促就了纳兰容若悲情的人生命运?下面通过三个方面来浅析一下。

一、纳兰爱的可望而不可即

纳兰之情可用李煜之《相见欢》来诠释:“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纳兰容若一生邂逅了四个女子,但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据《纳兰词》透析,他爱过一位有婚姻之约的“绝色”女子后来被选入宫,相爱顿成陌路,给他留下了无尽的愁绪,此女子似乎是他的表妹。但看纳兰词,确有此事,请请看下面两首词:

“ 花丛冷眼,自惜寻春来较晚。知道今生,知道今生那见卿!天然绝代,不信相似浑不解。若解相思,定与韩凭共一枝”。([减字木兰花])。

“ 昨夜个人曾有约,严城玉漏三更,一钩新月几疏星,夜阑犹未寝,人静鼠窥灯。原是瞿塘间阻你,错教人恨无情。小栏杆外寂无声,几回断肠处,风动护花铃”。([临江仙])。

前一首表达了男子因为某事耽误了跟自己绝色恋人的结合,这恋人被比自己更有权势的男子夺取。男子只好寄希望于死后再相会。论故事情节,的确像纳兰一个恋人被选入宫了。后一首则可以看作是纳兰在跟已经入宫的前恋人在偷偷幽会。

“《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诀。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无那情缘容易绝。燕子依旧,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词尾用“梁祝成蝶双双飞”表达对爱情的忠贞和与妻子阴阳两隔痛不欲生之苦。还有“被酒莫惊春更,赌书消得泼荣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浣溪沙》)”,借词人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的生活故事,回忆与亡妻的诗情画意的生活乐趣。从 2

词里看,纳兰性德一生最爱的是他的原配妻子卢氏。卢氏死后,纳兰有这样一些话:“知己一人谁是?已矣!”“鸾胶再续琵琶,问可及萼绿花?”“便帐中重见,那似伊家?”“此情已是成追忆,零落鸳鸯,十一年前梦一场。”而卢氏究竟是怎样一位女子呢?纳兰喜欢的女子是可爱淘气的丫环类型,而不是端装大方的小姐类型。而卢氏亦如此,她虽然生于官宦之家,但性情羞涩,忧郁,有点俏皮,身体偏瘦,纤腰。当是一位活泼可爱如小丫头的女子,不属于端庄严肃的大小姐派头。有文献说卢氏“生而婉娈”,应该是可信的。卢氏大约于康熙十二年与纳兰成婚,死于康熙十六年三四月的一个“葬花天气”。纳兰说的“几年恩爱([沁园春]《瞬息浮生》)”应该是三四年。这几年里,卢氏给多愁善感的纳兰公子多少快乐,多少慰藉,有许多可以从他的伤逝掉忘词里得到印证。

后来纳兰性德又娶一妻官氏,可他无法走出卢氏死去的阴影,这位女子最终还是走不进容若的心里。直到暮年遇到江南女子沈宛,“彩云易向秋空散,燕子怜长叹。几番离合总无因赢得一回僝僽一回亲。归江鸟旧约霜前至,可寄香笺字?不如前事不思量,且枕红蕤欹看斜阳。”([虞美人]),从词中看,纳兰辜负了这位江南女子,中没有因甜蜜而掩盖现实的残酷,“满汉不通婚”的规定,是纳兰有心却无力跨越的藩篱。面对沈宛的悲与怨,纳兰只能“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山花子?风絮飘残》)。

他的一生爱情经历跌宕起伏,先与表妹未能厮守,后与卢氏长期分离,妻子早逝以及人生暮年与江南才女沈宛的恋情受“满汉禁婚”而夭折等等。“三月咽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南乡子?为之妇题照》),纳兰爱的生活如此之悲,人上若此般悲凉凄苦,如果可以选择,他定会选择平凡幸福的生活,如此,纳兰“人生若只如初见”的心事也只有他知,他懂了。

二、纳兰灰色的功名之路

纳兰容若生于北京,其父亲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相国”明珠,母亲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而其家族那拉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及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纳兰性德的曾祖父名金台吉,为叶赫部贝勒,其姐孟古,于明万历十六年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其后纳兰家族与皇室的姻戚关系也非常紧密。因而可以说,他的一生注 3

定是荣华富贵,繁花著锦的。也许是造化弄人,纳兰容若偏偏“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纳兰性德22岁时,参加进士考试,考中二甲第七名。康熙帝破格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以后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他出生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使他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对职业的厌倦,对富贵的看轻,对仕途的不屑,导致他内心世界比较复杂。本来他有很好的家庭背景,按理说不应该只做一名御前侍卫,这不是他的人生抱负,他的阿玛权倾朝野,皇帝留他在自己的身边,其实只是拿自己当一颗棋子,用来牵制自己家族在朝廷中的势力,因而,他之前的信心满满,雄心勃勃就这样被封建社会的黑暗无形的压制着,从小就饱读诗书,而今无法却实现人生理想,心中自是不平和痛苦,在皇帝身边当侍卫看似荣耀,实则是没有自由,没有自身价值的仆人罢了。伴君如伴虎,整天“慛慛又临履之忧”。让纳兰容若这位看重自由和尊严的贵公子,不免意志消沉,并厌倦侍卫职务,身不由己的成了皇权之下双方斗争的牺牲品。于是纳兰性德无可奈何的发出了“我是人间惆怅客,之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的哀叹(《浣溪沙》)。仕途中的容若是不称心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如此之大,他的精神怎可能不堵塞。

纳兰词里说纳兰。我们从他的词里再来窥探其功名之路:“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来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蝶恋花》)”。着阙《蝶恋花》将容若的男儿眼界与气度竟显无疑。首句“今古河山无定据”气象极佳,一句话便道明世事无主,朝代更迭,江山频频易主是必然的,历史不可抗拒的规律。接下来用白描的手法呈现秋景,一副待战的场面,因想起千百年来朝代如花开花谢,或或许他日大清的覆灭也不可避免,心中萌生的感触使得眼前秋景更添荒情。作为与满清王休戚相关的贵族近臣,容若未必仅仅是一个吟风弄月的富贵闲人,他亦有拳拳报国之心和远大理想。但他显然不赞成功名抱负要通过战争和流血来实现。着这虽是容若悲天悯人的情怀,但更体现了他在追求功名路上对他人生命价值的认可。有时候,执着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那便是一种痛苦。纳兰在追逐理想的过程中,原本是一腔激情,却终究在岁月的蹉跎中被现实 4

所挫败。纳兰真正深以为苦的,不是工作的辛苦,而是现实的无奈,使得自己不得不违背内心意愿的矛盾与挣扎。在《蝶恋花》中“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古今”一句极其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这一点。说到底纳兰容若本身对于人生理想的追求是十分执着的,他率真,喜欢自由,喜欢“仆亦本狂士,富贵轻鸿毛”式的生活。而之所以促使他离开官场的,更多的是现实的残酷。假如人生也可以重新起航,恐怕纳兰也就不会如此悲情了吧。

三、纳兰如夏花般唯美却短暂的人生经历

纳兰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等。王国维赞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词很美,这是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漫无边际,飘摇欲坠的文字读起来有种天生的淡雅,高贵。感情面前,人人都是脆弱的,容若用最原始,最古朴的性情华丽的渲染,藏不住的锋锐与犀利缓缓滑过世人蒙尘的心。多了流泪的眼睛,却多了流泪的心情。朦胧,非雾非烟的神女欲来时;深情,一往情深深几许,忧愁,不及夜台尘士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清澄,微雨花间,书闲,无言暗将红泪弹,阑珊,香销轻梦还。原来男儿的真性情竟也可以柔弱的如此淋漓畅快。喜欢一个人,一本书,一首诗,往往是从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在跳动。爱死了容若,他就是这世间少有的美男子,天性上。而他所处的时代正值我国康乾盛世,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那么的唯美,最美的词,最美的花,最艳的蕊。只叹息,阳光下看似缤纷的花朵,盛开后陨落。理解了容若的词,释然了他的无可奈何。毛泽东说过,观纳兰词,知兴亡。

其词作虽比别人多了些离愁别绪,也多了几许伤春悲秋,但主要与其家庭背景有关,纳兰性德是明珠的长子,聪明好学,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他天生话少,喜静不喜动,性格比较内向。也正由于有了这内向性格的保护,使得他在入仕前除了读书不需应付太多的杂事,而是精心经营个人的内心世界,编织细腻的情感之网。同时,封建贵族大家庭的优裕生活使得他不需体验生存的辛酸,经历创业的艰难和饱尝仕途的坎坷。正因为这样,他专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成了容若最大的爱好。这一爱好恰恰又促成了他的敏感,细腻性格的纵深发展,因为内向是敏感的前提,而细腻多情却需要环境来培养。衣食无忧,细腻,多情的纳兰性德就注定了以后在他的诗词创作中多了别人没有的特殊的东西。而 5

这也是他一生郁郁寡欢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主要是纳兰性德自身的身体状况,寒疾是纳兰容若生命中的一个不幸之处,生于冬季的纳兰性德,体弱多病。纳兰曾言:“曾记年年三月病。而今病向深秋。卢龙风景白人头。药炉烟里,支枕听河流”。(《临江仙?永平道中》)“年年”二字道出了纳兰受此病折磨已久,难免使得其有“谈虎色变”的忧郁和无奈。而这种体弱多病的身体状况,直接形象了纳兰性德的个性特征。尤其是他自幼便体弱多病,至少会使他在心里上对任何变化都是异常敏感。因此,这种敏感终究促使其在官场失意之时,更加剧了内心悲戚之感。而寒疾所带来的病痛也使得他对于人生无常的感触颇为敏感。总而言之,寒疾的长期困扰以及病痛的折磨,促使纳兰忧郁性格的形成,而人生的不如意经历,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疾病对纳兰容若性格的影响。

纳兰生活在清朝末期,不管家庭的势力再大,终究抵挡不住时代的变迁。而他自身的思想与时代的理念有着过于鲜明的反差。实现政治抱负和社会现实的无奈,使得容若逐渐形成了孤寂高傲,傲骨不屈的人格理想。纳兰性德生性高傲,当人生理想无法实现的时候,归于田园的想法便与日俱增,但由于当时的时代环境以及其个人的人生地位的限制,纳兰性德所向往的自由成了一个空想。正如纳兰《采桑子》中所言: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靥何曾到谢桥”。

个人政治上难抒抱负,身体的痛疾挥之不去,再加上纳兰敏感的心,使得他的人生如此多舛,如此惆怅,他的作品闪烁着无限唯美的光芒,令人为之折服,为之轻叹!他骨子里的悲情与伤感,与其个人身世,社会地位以及特定的时代密不可分,这些综合造就了纳兰如夏花般唯美却短暂的人生经历。

结论

纳兰天生敏感忧思的秉性,渴望超逸,脱俗的情怀,再加上爱妻的早亡,对职业的厌倦,挚友的离散使纳兰性德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出生官宦家庭,仕途平步青云的他才华横溢,在他短短三十余年的生命历程中,孜孜不倦的致力于词的创作,但留下的爱情词章中却处处流露对爱情无常的感伤和人生变 6

幻的忧郁。他渴望“人生若只如初见”来求得一方安逸,但人生却不会如他渴望的那样。他的一生,处处流露出的如泣如诉的悲情感令人心痛,让人怜惜。“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读懂了悲情,自然也就读懂了纳兰,作为读者,我想:这正是纳兰这种“悲情”才使他的词更具有感人肺腑的穿透力。进而由纳兰悲情的人生命运折射出人生的纠结,结局是灰色的,不像我们懵懂时看的美满的童话,人生多半是这样,错了一步,身后已是沧海横绝。

纳兰一生,华丽但却落寞。他的一生,凄美的无药可救!令人羡艳的同时,更令人感慨!

[参考文献]:

[1].张涛,杨雨.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笔写情—纳兰性德和他的清初派.2009(02).[2].纳兰性德.纳兰词.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3].李嘉瑜.试论纳兰性德得掉忘词.承德民族师范学报.1955(4).[4]雷建平.纳兰性德爱情词初探.西北师大学报.1995(2).[5].李雷.纳兰性德与寒疾文学遗产.2002(6):110—113.[6].张草纫.纳兰词笺注.前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7].王友胜.童向飞.纳兰词注.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2005.[8].赵秀亭.冯统一.纳兰性德饮水词笺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3—4.[9].(清)王国维?人间词话手稿本编.吴洋.注.呼和浩特.内蒙古人名出版社.2003.[10].刘德鸿.清初学人第一:纳兰性德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38—239.[11].李寿冈.纳兰词之谜.湘潭大学学报(社科版).1979(3).[12].唐圭章.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13].叶燮.原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4].林茂森.人生若只如初见—纳兰词里说纳兰.德州学院学报.[15].刘清玲.纳兰词风格探究.[16].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7

第三篇:古希腊文化中人神命运的关系

古希腊文化中人神命运的关系

江苏大学

文法学院

涉外文秘1002 尹云云 3101003043 希腊早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神话和荷马史诗。在古希腊文化中,人神命运的关系贯穿其中。

希腊神话很早便摆脱了兽形妖灵阶段,而走上了神人同形同性的道路。在神话中,神的意志就是人的意志,神的欲望就是人的欲望,神就是人自己;神和英雄们为所欲为、恣肆放纵的行为模式,隐喻了古希腊人对自身原始欲望充分实现的潜在冲动,体现了个体本位的文化价值观念。关于普罗米修斯造人和盗火的故事,表征了人与自然分离后对自然的强烈的探索精神。荷马史诗中曾说,“神给可怜的人以恐惧和痛苦,神自己则幸福而无忧地生活着。”但普罗米修斯不同,神也会抗拒神的意志。他从来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决定自己的行动,还敢于违抗天帝宙斯的意志,有很强的叛逆精神、自由意志和主体意识,表达了古希腊人在自然面前的理想和激情。

希腊神话中的神是高度人格化的,他们具备人类的思想感情,他们的性格也十分鲜明。希腊神话和其他民族的神话不同,他们的神既不是抽象道德概念的化身,也而不是阴森、怪诞、令人生畏的偶像。在希腊神话中,神同人一样,有爱,有恨,七情六欲样样具备,甚至好嫉妒,爱虚荣。例如,荷马史诗中,阿基琉斯的父母举行盛大婚礼时,邀请了所有的神而未请争吵女神厄里斯。厄里斯来到席间扔下一个“不和的金苹果”,上写的“给最美的女神”。赫拉、雅典娜和阿芙洛狄忒三位女神果然争夺起来,然后间接引发了特洛伊战争。由此可见,嫉妒、虚荣存在于人之间的同时同样也存在于神之间,有时在道德上还不如人。他们同凡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们长生不死,具有无比的法术和智慧,有超乎凡人的力量。

希腊神话中充满了追求光明、酷爱现实生活、以人为本、肯定人的力量的思想。古希腊人认为享受现实生活就是享受神的恩赐,因此他们追求自然的美景,追求物质的享用,追求文学艺术的赏心悦目,追求自然与人生中的美。

希腊神话与其他民族神话一样,相信神,相信命运,有的神话故事与宗教祭祀紧密相连。但是,希腊神话强调的确是人的力量和人的奋斗精神,强调对人生与现实的热烈追求,因此充满乐观主义精神。在某种意义上说,希腊神话更像“人话”。人本主义与命运观念并存,古希腊人相信命运的主宰,又不轻易放弃自己的信念。希腊人庄严地把“认识你自己”这一箴言写在太阳神阿波罗神殿的大门上,同时在自己创造的神话里,展开了对于人这一世间“最奇异的事物”的思考与探索。由于生产力低下,远古时代的人类处处受到自然界的制约,当人类处于自在状态时并不感觉,一但进入自为状态,就会发现自己实际上处于无所不在的罗网之中。这种使他们无法解释的支配着自己的神秘力量被叫做“命运女神”。

如荷马史诗中,贯穿《伊利昂记》和《奥德修纪》这两步实施的共同思想是热爱现实,肯定人的奋斗精神,强调对人生采取积极的态度。古希腊人相信命运但他们从来不消极地屈从于命运。《伊利昂记》是人神交混的世界,诸神各帮一方,主神宙斯靠天秤来决定战争的胜负,每次大的战斗都有神的预兆。但英雄们仍然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夺取胜利。他们还敢于与支持敌方的神进行较量,有的天神就被人间英雄刺的鲜血直流,逃之夭夭。在《奥德修纪》中,奥德修斯虽有雅典娜的鼓励和帮助,但在克服困难的斗争中,奥德修斯仍靠自己的努力去取得胜利。从两部史诗中都可以看出,在人与神的关系上,人绝不是神的奴隶,而是靠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去争取荣誉,建立功勋。在自然威力面前或在战争生活中,史诗都强调对人生采取积极的态度。实施中的英雄们把幸福寄托在现世和人间。在他们看来,生命、战斗、劳动才有更大的价值,更大的意义。

在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中,诗人通过这个悲惨的故事,表达了人与命运的冲突。俄狄浦斯是一位具有坚强意志的爱国爱民的国王,为解除忒拜人民的灾难,他不顾一切的追缉凶手。他的动机是崇高而又无私的,行动是坚决的。但效果却相反,他越是认真地进行追查,就越把自己杀父娶母的行为暴露出来,一步步陷入了不可抗拒的命运的罗网。具有坚强意志的英雄对无法抗拒的命运斗争构成了尖锐的悲剧冲突。尽管他的结局说明,反抗“命运”的过程正是走向命运圈套的过程,这种悖谬现象隐喻了人类抗争的悲剧性命运。但是,正是这种困兽犹斗的抗争意识,体现了个体生命的无穷追求与“命运”的不断惩罚之间的矛盾构成的希腊式悲剧精神,其中高扬着人的主体意识和自由意志。诗人相信命运和命运威力,然而,诗人的同情完全在俄狄浦斯一边,命运让这样一位有着过人毅力的英雄人物成为城邦的“罪人”,这只能说明命运是不合理的。这种对于命运抗争的英雄精神的肯定和客观上对命运的合理性的怀疑,正是雅典奴隶主兴盛时期民主派意识的特点,正是当时雅典自由民面对尖锐的社会矛盾,一方面相信自己的力量,一方面又感到惶惑的矛盾心理的表现。

稍晚一些时候的古希腊悲剧中,“命运”观念较之早期的神话愈显强烈,其内涵也显得更为丰富。因为,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日渐觉醒,人既感到了自然之主人和社会之主人的骄傲,同时又感受到除自然异己力量之外的社会异己力量的束缚。因而英雄们总是因“命运”之重负而深感行动的艰难,但又从不放弃行动,敢于反抗“命运”的捉弄。

古希腊悲剧往往以人与命运的斗争为主题,有人称希腊悲剧为“命运悲剧”。“命运悲剧”是希腊悲剧的一种,它主要写主人公的个人意志和命运的冲突。古希腊人认为,在人与神之上还有命运主宰一切,它既支配人,也支配神。它是不可抗拒的,不可解释的,难以捉摸的。悲剧主人公的结局是逃不出命运的魔掌而终至毁灭。所谓“命运”,其实质是客观规律的必然性,古希腊人限于思想及科学水平,无法认识。所谓人与命运的冲突,实际反映了人与外界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命运悲剧是古希腊人反映社会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命运观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三个时期和有不同的表现。埃斯库罗斯把命运看做具体的神,认为命运支配人的一切,但他又强调人的幸福和公正。索福克勒斯向命运提出怀疑与挑战,在他看来,命运不是具体的神,而是一种不可琢磨的神秘力量,命运有作弄人的邪恶行质,他强调人对命运的反抗和坚强的意志。欧里庇得斯不相信命运,他认为命运在人的本身,强调事在人为,强调命运靠自己掌握。

所以说,古希腊神话中,人神命运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而且相互制约的。人敬佩尊敬神,但也强调个人,勇于反抗“强权政治”的神,神管理和保护人,“神给可怜的人以恐惧和痛苦,神自己则幸福而无忧地生活着。”当然神也可以满足的欲望,人为这个欲望要满足神提出的要求。人神皆有情欲,是原始的最初的被称为“原罪”的情欲。人与神皆受神谕的约束,命运不可逆转,但是人与神都可以反抗,都有叛逆的权利,都有称为“自由人”的权利。

第四篇:第25课弹《命运》论《英雄》

第25课弹《命运》论《英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世界文化史部分,它是对第五、六课法国大革命历史和第二十四课文学艺术大师贝多芬知识的一个综合。本次活动使学生知道在历史学习中汲取艺术营养,在艺术作品中感受历史。本课的重点是了解《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这两部伟大作品的创作背景,从而能比较深刻的欣赏和理解它们。难点是如何让贝多芬人生经历和他的伟大作品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共鸣,给学生以启迪。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已有两年多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的认识已有所学习,对社会存在决定意识也能理解。尤其在语文课上、音乐课上对贝多芬已有所了解。如果课前充分准备加上老师的正确引导定会收到好的效果。教学目标

1、知道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初步理解作者创作这一作品的历史背景。

2、培养在历史学习中汲取艺术营养、在艺术作品中感受历史的能力与意识。

3、了解贝多芬的成长历程和精神世界,并给自己以启迪。

4、培养追求、欣赏高雅艺术的能力与意识,尝试体会艺术作品中的思想涵。

5、培养收集、查阅各类资料的能力。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本课以活动课的方式进行授课,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登台表演、作品交流等多种形式,来获取知识,提高技能和情感体验,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活动过程 准备阶段

学生分为“英雄”和“命运”两大组。推选出大组的组长。每一个大组再分出三个小组,分别负责收集贝多芬生平资料,收集介绍作品的资料,进行配乐演出准备。推选出小组组长。收集有关贝多芬的生平、代表作品的文字和音像资料,着重了解其成长历程和《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两部作品。

查阅贝多芬时代欧洲大陆的相关历史资料,如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拿破仑的对外战争等,以帮助了解其作品背景和内涵。

根据乐曲旋律表达的主题,创作相应意境的散文、诗歌、舞蹈和绘画作品等,并积极准备进行表演。问题讨论:

“英雄组”:(1)《英雄交响曲》的创作背景、意图和思想内涵。

(2)在贝多芬的思想里,什么样的人物才能被称为“英雄”? “命运组”:(1)《命运交响曲》的创作背景、意图和思想内涵。

(2)贝多芬是如何应对自己的命运的?

大组讨论,准备在课堂上交流。

在探究活动中,个人就自己感触最深的某一点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心得,如:贝多芬艰难的成长历程,其坚强、坚定、自尊、自信、崇尚自由民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积极创新的思想境界,某一最感动自己的作品等。做好在课上交流的准备。展示成果:

文字成果:(1)贝多芬的生平、思想和作品介绍。

(2)问题讨论的成果。

(3)个人感想。

作品成果:散文、诗歌、电子作品。活动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命运交响曲》,大屏幕打出“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疾,孤独,有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它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时可以总结她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箴言的:“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罗曼·罗兰)这是罗曼·罗兰对谁的评价?(学生回答出贝多芬)贝多芬被誉为乐坛中的普罗米修斯,是通过音乐把“自由、平等、博爱”之火“盗”向人间的乐圣。他用音乐表达了自己强烈的爱憎之情,奏出了历史的悲壮与苍凉。这里就让我们从他作品中去感受艺术的魅力,去挖掘那个革命年代厚重的历史沉积,去了解那个与命运抗争的英雄吧!

一个同学介绍贝多芬的生平,用大屏幕把主要的经历演示出来。(包括主要作品),突出介绍贝多芬的优秀品质,让学生讲一些贝多芬的小故事。播放《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的录音和录像。“英雄组”“命运组”先后做作品分析、汇报问题讨论的成果、进行散文诗歌朗诵表演,以及他们对作品的感悟。进行感想交流。每组推出2—3位同学发言。

开展课堂讨论:(1)你认为贝多芬是“英雄”吗?就贝多芬而言,“英雄”是否战胜了“命运”?(2)你认为“英雄”与“命运的关系是什么?” 配音乐朗诵赞美贝多芬的诗。

课堂小节:本次活动,使我们知道了可以在历史写习中汲取艺术营养,在艺术作品中感受历史。在活动中,我们初步了解了贝多芬的成长历程和精神世界,了解了《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这两部伟大作品的创作背景,从而比较深刻地欣赏和理解他们。正是有了贝多芬这样的人生经历和他的不懈追求,再加之那革命的创业的年代,才有了这样伟大的作品。贝多芬的成功给了我们很多启迪。今天,我们的祖国也正处在开拓创新、艰苦创业的年代,也是一个需要人才、人才辈出的年代。未来的人生旅程起步于同学们的今天。《英雄》就是那些战胜《命运》并不断挑战自我的人。评价

通过本课的学习写一篇心得体会。

准备一些时代感较强的音乐、美术作品。如:抗日战争时期的歌曲等。让学生理解

第五篇:三观论学习心得

学习心得

“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就共产党人如何看待人生、权力、事业,如何立身、用权、做事,作了系统的回答。“三观”是对党员干部必须树立的思想观念的概括浓缩,世界观标举人生指南,权力观揭示权力本质,事业观蕴含施政方向,相互联系,融为一体。“三观”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哪一个搞不好,都会影响其他两个。世界观是“总阀门”,是管总的,对权力观事业观起引领作用;权力观,是世界观在领导干部身上的价值反映,权力观发生偏差,必然导致事业观走偏,也表明世界观没有改造和树立好;事业观,是领导干部世界观权力观的集中体现,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权力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事业观。因此,习近平同志要求领导干部“树三观”,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是新形势下加强党员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

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向书本、向实践学习,通过学习各样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加强党性修养和锻炼,不断提高理论理论素养、道德修养,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政治辨别力,不断增强党性党风党纪意识,在工作生活中严格自律,模范带头遵纪守法,时刻把住人生底线,守住思想防线,增强对各种诱惑的抵抗力,把自己锻造成一身正气、百毒不侵、敢于负责、勇于创新、严于自律的共产主义战士。

当然个人的成长进步除了自身的努力,更重要的是要靠组织上的培养。没有组织给我们的舞台,我们有再大的本事,也是没有办法施展出来的。因此,常怀感恩之心,就会让我们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多

一分清醒,少一分放纵,用感恩的心对权力,对待事业。无论是面对领导的批评,还是业主的苛责,时刻保持一颗感恩之心,能让工作变得更加轻松快乐。

世界观是思想指南,权力观是内心指令,事业观是行为指导。三者融为一体、互为关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是加强党性锻炼的根本要求,是指引共产党员不断校正自己的人生坐标、规范自己的人生追求客观需要。共产党员要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作为一生的必修课目去探求、去领悟、去实践,为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下载论古诗词中的人生命运观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古诗词中的人生命运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俄狄浦斯王》谈古希腊命运观

    从《俄狄浦斯王》谈古希腊命运观 摘 要 :命运问题是人类历史的重要课题。古希腊悲剧被称为命运悲剧,悲剧与命运的关系是历代研究古希腊悲剧的一个重要方面,古希腊人命运观是不......

    观《生门》有感5篇

    观纪录片《生门》有感 人们说所有的母子都是生死之交,在《生门》中我们不仅会感受到母爱得伟大,更会让你直接去触摸这个社会粗糙的皮肤,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真实的相处。我们学到......

    观罗生门有感

    《罗生门》叙事手法探析著名导演黑泽明的《罗生门》中,情节追述的一明一暗线索,真真假假画面的结合,才是该部影片最具有感染力的地方。首先,一场大雨把三个看似没有任何瓜葛的路......

    论《骆驼祥子》中“祥子”命运的悲剧性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论 文 题 目指 导 老 师学 生 姓 名学 号院 系专 业写 作 批 次36***3 :论《骆驼祥子》中“祥子”命运的悲剧性:李艳丰老师 :黄婷 : :网络教育学院......

    论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观

    论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观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因其创作了《战争与和平》等一些惊世的艺术杰作而誉满全球,并被公认是世界级的“大文豪”。可是人们在对这位伟大艺术天才......

    论邓小平的科学观

    论邓小平的科学观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论叶圣陶语文工具观

    论叶圣陶语文工具观教师教语文,学生学语文,怎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决非几篇文章及至几本书就能阐述清楚的。但是,有一个基本前提必须首先明确:语文学科的......

    “四观两论心得体会”

    自开展“四观两论”学习以来,作为一名西藏农牧学院的学生,我积极响应号召,按照相关要求,认真学习“四观两论”教育教材。通过学习,自己在政治理论上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对新时期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