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高校非主流文化的变迁与对策

时间:2019-05-15 10:09: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前我国高校非主流文化的变迁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前我国高校非主流文化的变迁与对策》。

第一篇:当前我国高校非主流文化的变迁与对策

当前我国高校非主流文化的变迁与对策

丁钢

随着社会文化的变化,我国高校非主流文化正发生着一些深刻的变化:地位趋向重心地带,体系趋向开放,内容趋向多元,结构趋向并存,载体趋向虚拟,管理趋向以引导为主。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科学的指导思想,坚持先进的文化方向,弘扬大学精神,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坚持正面教育与多方渗透、教育引导与自主选择相结合,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文化内容,积极、充分地挖掘和利用非主流文化中的育人因素。

Social development has made much effects on present college branch culture.As a result,it turns to be central in education position,more open in its system,mach fictitions in the form,and multiple in its content and structure.To cope with this change,college teaching staff should try every means to free themselves from outdate teaching models,assimilate new teaching concepts,and establish more scientific and appropriate guidelines so as to have an overall picture of branch culture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help students take advantage of branch culture to the greatest extent.21世纪,国际形势呈现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态势。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大大增加,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变革,多元化利益格局的产生和变化,外来文化的影响,引起了社会文化深层次的变化。高等学府,作为社会的特殊组成部分,既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和科研的任务,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因此,高校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以及自身的发展变化,发生着一些内在和表层的变迁。目前在学校文化的研究方面,更多地是侧重于对校园文化的笼统研究,侧重于对校园主流文化的研究。本文从非主流文化的视角,研究高校文化的变迁与对策,从充分发挥非主流文化的积极因素和加强引导其消极因素的角度,思考和探索如何积极营造有利于培养主体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

一、高校精神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

高校文化,广义而言泛指高等学校中所存在的一切文化。根据文化的分类,高校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等。本文所讨论的高校文化主要限于精神文化。高校精神文化,以是否与社会的要求和期待相吻合为标准,[1](p.373-382)可以分为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

(一)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

主流文化,指社会要求和期待学校及其成员所具有的,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在内的文化。它体现着社会对学校在文化方面的正式要求,通常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明确规定下来。不为学校自身的意识所改变,是一种外界的文化,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才能对学校的教育活动产生深层影响。

非主流文化,指学校文化中社会要求和期待之外的文化。主要包括两种成分:一种是,虽然没有社会期待的根据,但也并不与社会期待发生冲突的文化,即狭义的“非主流文化”。另一种则是与社会的要求和期待相违背的文化,即“反主流文化”。本文所述非主流文化,包括这两种成份。

因为社会所要求和期待的标准与内容是不断变化的,同一个社会,在不同的时期,对学校文化的期待也不相同,所以在高校文化中主流文化成份与非主流文化成份的区分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非主流文化的一般特征与个性特征

作为高校文化的组成部分,非主流文化具有高校文化的社会性、伴生性和现实性。社会性表现为,非主流文化往往因为社会的体制改革、生产力水平、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的改变,而发生深层次的变化。伴生性表现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和外界的冲击,学校成员(主要指学生)的客观需求和主观愿望发生变化,非主流文化会伴生新的内容。现实性表现为,非主流文化伴随外界客观变化产生,进而适应社会某些阶层或群体的要求,与社会现实文化有着广泛的、深层的交融。

非主流文化有别于主流文化的主要个性特征有来源的非组织性、功能的非强制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来源的非组织性表现为,一般情况下,非主流文化不是由学校外部社会预先规定的,也不是来自学校的组织管理机制,而是在学校成员内部自发形成的,是一种“内在的文化”,缺少组织和计划。功能的非强制性表现为,非主流文化对学校部分成员的作用和影响是自发的、内在的,是一种自觉的“功能文化”,不需要强制组织和强制措施。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为,非主流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是不平衡、不稳定的,其发展一般有三种情况:第一,与社会的要求和期待不相冲突,并被社会所接受或认可,则有可能转变为主流文化;第二,与社会的要求和期待相背,则被社会所扼制和局限;第三,既不与社会的要求和期待相背,也不被社会明确认可,继续自发地发展。

(三)非主流文化的存在与影响

高校文化不可能只是社会期待的翻版,总要或多或少地混杂一些不符合或违背社会期待的成分。因此,高校非主流文化的存在是必然的,是不可避免的。原因有:其一,社会的期待本身与学校成员的期待总会存在一些差异或矛盾。其二,学校成员,尤其是学生不能完全准确把握社会的要求与期待的标准和内容。其三,学校成员的个性因素,学生出于好奇,更容易接受新生或相异的信息,相对于其他层次的教育而言,这一原因在高校显得较为突出。这也是非主流文化容易受社会文化影响的因素之一。其四,非本土文化的渗入和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社会,这是任何一个想发展、想进步的国家和高校都不能避免的因素。

如果说校园文化是一种环境,那么非主流文化好比自然生态环境,在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校成员的言行以及学校的教育活动产生深层的影响。非主流文化的产生是学校成员进行文化选择的结果。因此,在形式上,非主流文化对学校成员的影响和作用是直接的、内在的、自发的;在性质上,非主流文化对学校成员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这主要取决于非主流文化内容的属性和学校成员的选择。

(四)非主流文化,直接面对社会文化变迁的冲击

通过对学校文化中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比较分析,不难看出高校非主流文化是外界社会文化影响和冲击学校文化的主要板块。原因有三:第一,高校文化中的非主流成分与外界社会的接触层面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更为广泛,更为随机。第二,非主流文化的产生带有选择主体较强的主观性,受外界影响而引起变化的可能性较大。第三,高等教育相对于其他层次的教育而言,培养主体有着更大程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信息。因此,高校非主流文化是高校文化变化中最明显、最深刻、最广泛的文化区域。如果说主流文化的变迁,是学校文化变迁的主流性和方向性变迁,带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有一定的可预见性,那么非主流文化的变迁则是多维的、随机的、不可控的,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二、非主流文化的变迁趋向

高校非主流文化具体变化十分复杂、多变和难控,不管是内容、形式,还是其实质变化,都具有不稳定性、不平衡性和不可控性。除了国际间有组织、有意识的影响渗透,一般变化是自发的、随机的,因时、因地、因人、因势而变。本文则从宏观角度分析高校非主流文化变迁的总体趋向。

(一)地位由边缘带趋向重心圈

非主流文化在高校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直是次要、不受重视的。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长期处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之下,高等教育相对封闭。即使在改革开放以后,高等教育作为一个特殊领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依靠计划经济体制的调控。因此,长期以来,主流文化在高校文化中,占很大比重。非主流文化所占的份额很小,对学校文化的影响和作用也十分有限。主流文化的比重过大,非主流文化的比重过小,事实上会造成学校文化生态环境的失衡,并不利于发展,理想的文化生态环境应该是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平衡、协调和互补。随着高校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高等教育不断市场化,高校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开放区域越来越广,非主流文化的信息来源越来越多,在学校文化中所占比重不断加大,由学校文化的边缘带逐渐向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重心圈靠拢和转移,成为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与学校成员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

(二)体系由封闭趋向开放

进入信息社会,人与知识、人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信息来源的渠道趋向多方面、分散化、超时空,信息接受体趋向个性化、实用化、自主化。高校非主流文化的信息渠道趋向多元化,信息变化由线性刺激拓展到全方位刺激。高校文化面对的是日益膨胀和快速传播的信息,是自由度和灵活度显著增强的文化空间。这种环境下形成的非主流文化体系只能是开放式的大系统。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开放,我国高校非主流文化的体系正朝着开放型发展。当然,这种开放型是有度、有控制的开放。因为高等教育是一项本土性的战略性事业,过分的、无控制的放开,将会影响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的稳定发展。

(三)内容由单元趋向多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加之网络的产生和广泛利用,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非主流文化的信息来源和信息渠道发生巨大变化,数量上大幅度增多,所产生和形成的高校非主流文化的形式和内容越来越丰富。目前,高校非主流文化在内容上主要包括创新求异、倾向未来、异国(异域)文化等等,相对于社会主流文化而言,具有较强的先锋性和超前性。

(四)结构由排斥趋向并存

高校文化成分的并存性不仅仅表现为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并存,而且还表现在非主流文化之间的并存。在过去相对封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学校管理者一般只允许主流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并通过行政管理、思想教育等手段,扼制那些与主流文化不相一致的非主流文化的存在。即使是非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之间,由于性质、形式或内容的不同,往往是相互攻击,相互排斥和扼制。在社会整体开放程度大大提高的新背景下,学校管理者往往立足主流文化,以审视的目光和批判的态度正确对待非主流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在排斥中并存。非主流文化之间也日趋形成多元并存的格局。虽然非主流文化之间本身存在着一些差异和分歧,甚至在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方面是相违背、相抵触的,并且存在着排斥和竞争,但它们的排斥和竞争主要不是为了扼制,而是为了发展。因此,总体而言,目前高校文化的结构是一个多元并存的结构。多元并存的格局对非主流文化的影响既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正面影响就是实现非主流文化自身的优胜劣汰,提升非主流文化的品味,促进非主流文化的良性发展;负面的影响就是增强了非主流文化的不可控性。

(五)载体由实物趋向虚拟

高校文化中的课桌文化、墙面文化、厕所文化、宿舍文化等等,其内容往往以非主流文化为主,而橱窗文化、宣传板牌文化、黑板报文化等等,往往以主流文化内容为主。它们的载体都是客观实物。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互联网、万维网、信息高速公路的兴起,[2](p.53-111)信息载体越来越多地由实物载体变为虚拟性载体。所谓虚拟性,指其存在状态是无形的。高校非主流文化在网络上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电子杂志、电子报纸、共享软件、流行音乐以及视影拷贝等等进行传播。虚拟性载体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数字化,所有文化信息都可以进行数字化处理,低成本、易传输、高保真、利于再创造;二1是网络化,打破传统时空,把距离和时间缩小成零,“天涯若比邻”;三是高速化,具有极高的传输速度;四是海量化,具有巨大的存储能力和处理能力,为信息洪流提供必要的快速通道。高校非主流文化载体的虚拟化,是造成非主流文化信息来源剧增,信息内容剧变的直接因素。

(六)管理由控制趋向引导

对于高校非主流文化的管理,应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控制理念向引导理念转变。原因有:第一,在信息来源复杂、形式多样、内容繁乱、易变难控的新趋势下,非主流文化的可控性很小,只有通过引导,一方面引导非主流文化的主流方向,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引导学校成员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明辨是非,选择有积极意义的非主流文化。第二,人类文明的进步有赖于一个多元社会的存在,有赖于不同文化类型的不断碰撞、交流与融合。应该以开放的心态理解、包容各种非主流文化的存在,并予以必要的引导。

三、应对非主流文化变迁的积极策略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应对非主流文化的科学态度

面对非主流文化的变化和影响,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以往站在主流文化的立场上审视和批判非主流文化的视角,站到一个更为中立的正确立场上,以科学的态度和辩证的方法对待非主流文化。

当前,社会文化的结构趋向开放式,内容趋向多元化,功能趋向综合化。区域文化将不可能完全、单一地局限于某一个区域,而是一个以广阔的社会文化为背景,并与之相交融的多元化主体、多样化形式、不同性质影响的亚文化。要从高校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正当需求,努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是做好工作的关键所在。对于高校学生的文化选择,要彻底改变带有强制性的灌输模式,加强思想沟通和正面引导,以内因优化,促进学生提高文化鉴赏力,从而自觉地选择和接受优秀文化。

(二)坚持先进的文化方向,确立科学的指导思想

高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高校非主流文化的变化反映了世界科技、经济迅速发展对社会文化提出的新的要求。从一定程度上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程度决定了高校应对非主流文化变迁的水平。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党在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的一面旗帜。在高校非主流文化迅速发展的历史时期,高校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积极发展先进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和广泛性,坚决防止和抵制腐朽文化和种种错误思想观念对青年学生的侵蚀,努力营造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要求的良好文化氛围,使高校成为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的示范区。

(三)弘扬大学精神,加强人文教育,促进高校文化健康发展

1.弘扬大学的基本精神,建设好学生的精神家园。大家的精神,是大学发展中积淀的创造性的精髓与灵魂,吸取了发展历程中优秀的主流文化成果和非主流文化的优秀成份,既承袭了传统,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当前,我国大学的基本精神主要体现为自由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创新精神。[3]大学的自由精神,主要体现在学术上,包括教学的自由、研究的自由、学习的自由,与非主流文化中一般意义上的自由有着质的区别,这里并不意味着不受规范的制约,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和要求,自由地、随心所欲不逾矩地发展着。大学的民主精神是追求校园民主与社会民主进步的精神,倡导在真理面前、学术面前人人平等,以理智为基石,以法治为基础,充分发展学生的能力与个性。大学的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的大科学精神。倡导人文与科学相融,道德与智慧同尊,促使大学注重知识的尊严、学术的逻辑和道德的教化,注重文化的保存、整理、选择、传递和更新,使高校成为时代文明的创造者,使高校文化成为社会的良知和向导所在。大学的创新精神指向未来,努力创造生机勃勃的未来社会,而不是被动地由社会所左右。大学的基本精神,是大学的精神内涵,是主导高校文化健康发展的中流砥柱,是新时期抵御不健康非主流文化侵占和渗入的内在的有效动力。

2.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1995年,针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际,提出了高等学校开展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1994年1月31日,江泽民同志在视察内蒙古大学时指出:“文化素质教育很重要,应当好好抓,理科的学生要加强学习人文方面的知识,文科的学生要加强学习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4]清华大学的一位主管校长曾提出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应该有一流的人文教育。[5]可见,文化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弥补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符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同时也顺应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第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改革,对于增强高校学生对不健康非主流文化的“免疫”功能,有着异乎寻常的作用。第三,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或国家来说,正确的意识形态不仅能够发挥让我们认同现行制度结构的功能,起到维护社会整合与国家稳定的作用,而且还能够作为一种准则帮助人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四)创新高校文化工作方法,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文化内容

1.在信息教育网络,增强“先发制人”的主动意识。信息教育网络,是一个开放、竞争的平台,谁抢先抓住时机和阵地,谁就把握教育的主动权。在信息教育的平台上,要树立大教育观念,从“高校——学生”走向“高校——学生——社会”,展开全面的、全方位的、覆盖校园内外的教育活动。具体措施有:首先,要主动抢占网络宣传阵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网上宣传体系,“先发制人”,积极、主动地抵御不健康文化的“侵入”;其次,要主动了解“网”情,高校主管者、高校教师,尤其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和“两课”教师要尽早上网,在“知情”的基础上,才能采取针对性地对策,以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和渗透来反对资本主义思想的灌输和渗透;第三,要加强网上宣传教育的内涵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为基础,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重点,以“两课”教学内容为主要内容,将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内容尽快上网,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教育宣传。

2.充分发挥正面教育和多方渗透的整体性功能,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对西方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渗透和影响,高校学生是这类非主流文化的波及中心,学校要以学生为中心,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觉成才的意识和能力,不仅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有利,而且对全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和辐射作用。因为,大学是传播、发展知识和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在社会文化建设中有着十分独特的重要作用。为此,首先,应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看待世界,看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对非主流文化的选择。其次,应加强政治教育。面对外来文化带来的不良冲击和影响,面对敌对势力政治、宗教、腐朽思想的渗透,要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教育,进一步增强高校学生的政治敏感性、政治鉴别力和政治责任感。再次,应加强道德教育。以西方不健康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为主的一些非主流文化是引起我国社会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的主要因素之一。学校要以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规范为纲,结合所学专业和就业趋向,加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与此同时,还应加强法制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大学生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促使大学生更加正确、更加谨慎地选择高校主流文化以外的文化影响,有效控制非主流文化对高校学生的不良影响。

3.坚持教育引导与自主选择相结合的原则。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界有人意识到“在我们这个多元化社会里,尽管这种较为古老的直接的灌输方法是无效的,然而,任何道德上放任的企图也没有取得更好的结果”,“道德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要寻找一条中间路线,它既不强迫年轻人接受一套道德规则,也不给他们这样一种印象,即作为决定完全是一件个人主张或想入非非的事情”,[6]这条“中间路线”应该是管理引导与自主选择相结合的一条路。对于高校非主流文化的变迁,也应当走这条中间路线。

对非主流文化的管理引导原则,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正确的文化观、道德观和价值观,明辨是非、善恶,缺点是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容易走向强制性教育。选择自主化原则,优点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注重个人需求的满足,有利于个性发展,缺点是忽视学校、教师在学生文化选择中的主导作用,容易使学生陷入文化迷惘。这两种原则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坚持管理引导与自主选择的有机结合,是更高起点上的正确回归,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分析、判断文化的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坚持管理引导与自主选择相结合的原则,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正确把握当前社会主义教育期待与当代大学生主观发展需求之间的差异,寻找最佳的结合点和切入口;第二,要以自主选择为主体,以管理引导为手段,注重内化,避免空洞无味的说教;第三,始终以培养提高学校成员的文化判断能力和文化修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事求是,扎实有效地进行管理引导。

(五)积极、充分地挖掘和利用非主流文化中的育人因素

高校文化工作者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工作思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挖掘和利用非主流文化的育人因素。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充分利用非主流文化中直接的教育意义。有的非主流文化本身就具有直接的教育意义,有的非主流文化中的一些内容具有教育意义,对于非主流文化中直接明了的育人因素,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十分注重并充分利用。

第二,积极挖掘非主流文化中隐含的教育意义。有一些非主流文化或非主流文化中的有些内容表面上给学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直接印象是没有积极的教育意义,需要人们去发现和挖掘。对此,各个高校在实际工作中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所长。

第三,换位思维,精心“改装”,变不利为有利。有些非主流文化内容的直接影响是明显的负面影响,但经过换位思考,变消极为积极,可以产生积极影响和正面教育的意义,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更为深刻。例如,“逃学”现象是学校和教师十分讨厌的现象,与之相关的文化属于不具备积极意义的非主流文化。但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设立一年一度的“逃学日”,却是学生们大显身手的好机会。毕业班的学生想尽办法封锁自己的宿舍,只留下蛛丝马迹,暗示怎样开门,然后集体逃学。留下来的低年级学生用一天的时间寻求进入毕业班宿舍,分享战利品的方法。这样的非主流文化已经成为目前加州理工学院校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在充分享受到自由带来的无与伦比的乐趣的同时,敢于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这种精神的不断生成,不断扩大,又反过来刺激学生无穷的想象力,使学生从中获得启发,甚至是创造的灵感。

第四,对于非主流文化的不良影响,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及时、主动并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其危害性,提高学生的自我判断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地选择文化内容,自觉地健康成长。

高校非主流文化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元化文化并存、突出竞争意识和个性发展的大文化背景下,当前我国高校非主流文化在内涵、形式、作用与地位方面发生着宽范畴、深层次的变化,正朝着多元、多变的方向变迁,直接影响着21世纪高等教育的环境,影响着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加强高校非主流文化的研究,重新定位非主流文化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探索有效的对策,对21世纪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有利于我国高层次人才个性品质、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的优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 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 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3] 肖海涛.大学何以为“大”[J].江苏高教,2001,(2):21-24.[4] 周远清.在更高水平上推进文化素质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02,(1):5-6.[5] 周远清.关于高等教育思想观念改革的再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0.(8):3-5.[6] 徐辉.大学生道德能力培养的探索[J].北京:教育研究,2002,(2):41-44.【原文出处】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原刊期号】200203

第二篇:我国当前就业形势与对策

我国当前就业形势与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人口的增长,我国城市人口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主要表现在:

1.劳动力供给增多,总量压力不断加大。一是失业人口增多与待业人口的积累,使得劳动供给量逐年增长,二是伴随在校生的毕业,使得新增劳动量不断增多,由于两方面的影响,导致总量压力不断加大。

2.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增加的就业岗位相对减少。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机会有限,加上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减少,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岗位在相对减少。

3.再就业总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其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求职者年龄结构发生了变化,青年失业人员增加。二是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困难,再就业率偏低。

4.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大,会增加结构性失业。由于企业结构的调整,进行资产重组、减员增效,甚至破产,从而导致结构性失业人员增加。在这样的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国未来就业形势很有可能有以下四大趋势,具体如下:一是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长期存在。二是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压力依然很大。三是就业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四是来自新成长劳动力和农业劳动力向城镇及非农领域转移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失业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问题,个人认为现在就业问题严重的原因是:

一、下岗再就业人数较多,二、农村劳动力转移,三是新增劳动力人口增多(也就是高校毕业生较多)。

四、人口的不断增长。

失业是常见的社会问题,对于失业的治理,个人认为可以从两方面进行: 长期:首先加快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用发展的办法解决改革过程中的失业问题。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并重是实现扩大就业的治本之策。第二适当降低劳动力供给,通过计划生育适当控制人口,降低劳动供给量,适当控制扩大普通研究生、本科生的招生规模,扩大高职的招生规模,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第三,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最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促进就业的持续增长。

短期:第一,努力倡导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第二,统筹城乡就业问题,发展农村经济,弱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市就业的冲击,第三,继续利用当前有利时机,深化国企改革与劳动力就业制度,增加就业岗位,第四,加强大学生毕业生就业体制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消除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制度和政策障碍,促进大学生就业,第五,通过经济与政策手段鼓励创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最后,改进劳动力市场的宏观管理,建立适应国情的就业管理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由政府引导就业。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与专业知识,提高自我的不可替代性,努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敏.关于我国结构性失业的研究.合肥: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2013.[2]邱福林.城镇就业与失业的现状结构特征及对策建议[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4):161~162.[2]莫荣 中国当前就业形势与政策建议[J].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学报, 2005.

第三篇:当前我国高校主流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

深入研究高校校园文化,全面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所

面临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工作。当前,我国高校主流校园文化建设存在 着整体水平不高、发展倾向急功近利、建设模式简单粗放以及主流价值观体系弱化 等问题。推进我国高校主流校园文化建设,应重点把握影响和阻碍其健康发展的核 心问题,寻求有效对策,以凸显主流校园文化的重要地位为基础,以丰富的精神内 涵、鲜明的个性气质和以人为本理念的全面渗透为目标,以亚文化形式建设为抓手,进而带动整个校园文化体系的发展进步。

关键词:主流校园文化,问题,对策

ABSTRACT

In-depthstudyofcampusculture,andcomprehensivelypromotethe

constructionofcampusculture,isthedevelopmentofChina'shighereducationfacesafundamental,strategicandforward-lookingwork.Atpresent,themainstream of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re is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the overall level is not high,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quick success and

buildingamodelofsimpleandcrude,aswellastheweakeningofthemainstream

value system and so on.The mainstream campus culture to promote the building of

China'scollegesanduniversitiesshouldfocusongraspingtheimpactandimpede

theirhealthydevelopmentofthecoreissues,findingeffectivecountermeasures,highlightingtheimportantrolethemainstreamcampuscultureasafoundation,enriching the spiritual content, distinct personality temperament and comprehensive

concept of human penetration as the goal of text, in the form of construction as the

startingpointforsub-culture,andthenbringthewholesystemofcampusculture,development and progress.WangZhichun(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

Directed by prof.Zhang Jinhui

KEY WORDS: the mainstream campus culture, issue, countermeasures

第四篇:家居文化与变迁

《家居文化与变迁》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家居文化与变迁》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第三个话题的教学内容。本课是第二课时,让学生知道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初步了解在人类发展进程中我们祖先的过去居住环境,及几千年来他们创造的灿烂文化,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兴趣、认同及其自豪感。

二、学情分析

本课从原始人“构木为巢”和“挖地为穴”入手,了解古人因地制宜创造的“巢穴”,了解居室是为了人们生活安全、方便而建造的。而中国古代家居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各国的建筑风格距离学生很遥远的,对于学生来说十分陌生,如何让他们看到这些建筑物,是决定这节课成败的关键,我通过网络资源搜集到原始社会,人类当初房屋的构造,中国古代建筑和西方国家、阿拉伯国家建筑物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房屋建筑不同,通过欣赏让学生发现居住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使学生从古今建筑方式的联系中,发现古人这种朴素的、有效运用自然环境为人类创造生存空间的智慧对后人的影响。

三、设计思想

《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指出“教师应尽可能使现代化教育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资源,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本课教学主要是通过古今中外建筑的发展和对比,让学生了解我国建筑的产生与发展,认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建筑的特点和风格,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建筑文化的博大精妙,增强民族的自豪感。由于古代建筑和国外建筑离学生“久、远”,为了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观看古今中外的建筑物地图片和视频,实现教学目的。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建筑的产生与发展,认识建筑的地域特点。

2、了解它们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关系,体会人的创造与社会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网络资料,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了解建筑的地域特点,它们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关系,体会人的创造与社会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我国建筑艺术的神奇、美妙、美妙和丰富多彩。

2、学习用比较、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的方法。

五、课前准备

1、课前收集我国各年代有特点和艺术造型特色的老房子、古建筑的图片,并配上相应的解说文字。

2、收集其他国家的建筑和家具的图片以及资料。

3、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出示图片:展示紫禁城、凯旋门、金字塔、摩天大楼图片。

师(声情并茂):早在文字出现之前,原始的居室建筑就被祖先创造出来,但那只是藏身之所。当古朴的建筑融入了人类的感情、信仰和智慧,铸就了紫禁城的威严、凯旋门的辉煌、金字塔的雄伟和摩天大楼令人炫目之后,它们才成为建筑物,是固化了艺术和文明的见证。

今天一起走进远古时代,去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们的家具文化知识(板:家居文化)。

(二)走出巢穴

了解原始人和人类当最初的房屋。

1、观看课件: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请仔细观察,边看边思考:

(1)人们为什么在树上搭窝,在地上挖穴而居呢?

(2)他们的房子的风格与当地的环境有什么关系呢?

(3)人们最初的房子和他们住的巢、穴有什么相似之处,与我们现在住的房子又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了解原始人的居住状态,知道原始人根据自己居住地的特点创造了最早的房子。)

2、小组交流汇报。

3、教师小结: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态下,天然洞穴显然首先成为最宜居住的“家”。从早期人类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穴居遗址开始,它满足了原始人地最低要求。巢居在适应南方气候环境特点上有显而易见的优势:远离湿地,远离虫蛇野兽侵袭,有利于通风散热,便于就地取材就地建造等。

(三)凝结在房屋的文化

师:当人类真正走出洞穴,走出丛林,开始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生活时,也就开始了有目的地人工建造屋室的的活动。人们可以按照自己及社会关系的需要建构自己的建筑与村落,同时,在满足了物质文化生活的基本需要后,精神需要越发成为左右建筑的重要因素。随着时代的变迁,真正意义的建筑诞生了。(与变迁)

1、教师出示视频课件:伴随着音乐欣赏:中国古代著名的建筑,感受其建筑工艺、结构、造型、雕刻艺术等。

2、学生讨论汇报:中国古代建筑具有哪些特点和风格?

3、教师小结:中国建筑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劳动人民不断创新、发展、丰富和完善。工艺精造型美、雕刻细,带给人舒适、美得感觉。不论从审美还是从文化的角度,都具有广泛的传承性何适应性,蕴涵着无限演变和发展。中国古代建筑伴随着古老的中华文明有着近五千年的延绵不断的历史,这在世界建筑文化中是独一无二的,建筑是凝固的文化,它历经岁月的洗礼,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体现着人们的智慧和创造,也等待着后人去学习、创造和超越。

(四)领略建筑风采

1、看视频:感受西方国家的建筑风格和特点,边看边思考,这些建筑与中国建筑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

2、学生讨论汇报。

3、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加以总结归纳。

相同:美观、舒适、装饰精美。

不同:外形、风格、绘画。

原因:地理位置、风俗不同造成。

(五)拓展探究

请拿出自己家的房屋和家具来说说你有哪些是中国风格的;有哪些是西方的建筑特点?

(设计意图:学生由远及近,由抽象到具体,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中,学生观察生活,从身边开始。)小结:通过学习及观看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等学习方式,使我们懂得了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风格的建筑,我们今天的建筑文化和家居文化在保留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融入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并具有新时代的气息。

(六)动手操作,创造艺术的精美

课后,根据自己对建筑的了解,用纸绘制你理想的家居并在班内展示。

(设计意图:课后延伸,再现艺术之美、建筑之美。)

(七)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家具文化与变迁的学习,你想用怎样的一句话表达你的收获?

生:各抒己见。

板书设计:

家居文化与变迁

巢工艺精

气候环境建筑造型美舒适 穴雕刻细

第五篇: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形势与对策浅析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形势与对策浅析

关键词: 区域经济,最低工资,产业化,产业升级

摘要:2010年我国区域经济面临着新的形势各地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人民币升值压力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这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和转移提出迫切要求,也将对中西部内陆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带来重要机遇。本文基于全球经济发展存在的不确定性,立足目前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2010年三季度以来,受各地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人民币升值压力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沿海部分地区出现产业空心化的隐忧。这一现象的发生将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和转移提出迫切要求,也将对中西部内陆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带来重要机遇。

一、2010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的新变化

2010年特别是第三季度以来,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重大的情况和变化。这些新情况将对今后一段时期地区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

(一)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工作会议明确未来的政策导向

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在京召开了西部大开发工作会,会议系统总结了西部大开发1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丰富经验,全面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西部大开发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研究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各项任务。本次会议明确提出将对煤炭、原油、天然气等资源税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这意味着6月初实施的针对新疆地区的资源税改革政策将推广到西部12个省份。2010年8月17日,国务院召开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进展情况和下一阶段工作重点的汇报。明确提出开展东北地区“十二五”规划、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专项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工作,将对新形势下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区域规划的实施出现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2010年以来,国家批复的区域规划与2009年相比明显减少,区域规划处于加快推进实施阶段。目前,区域规划实施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区域政策针对性不明显。规划区域的范围不是以类型区为标准划分的,而是以行政区为标准划分的,导致区域政策的针对性不明显,地区之间的政策大同小异。二是区域生态环境重视程度不够。从区域规划实施的情况看,各省市区积极要求将本行政辖区或辖区内一部分上升到国家战略,主要是解决加快发展的问题,而不是加强生态保护,某种程度上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存在一定冲突。三是区域规划实施的协调机制尚未完善。由于编制主体与实施主体不一致,且又涉及多个实施主体,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导致规划协调实施的难度非常大。

(三)全国部分省区市出现拉闸限电现象

进入2010年三季度以来,许多地方为突击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节能减排任务,纷纷拉闸限电,限制正常的生产、生活性用电,一场强制性的限电风暴正在暗中涌动。如,河北邯郸、唐山钢企被“拉闸限电”,安平县甚至“全民

限电”,浙江温州、宁波部分区域拉闸限电。9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节能减排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在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中避免采取停限居民和公共服务单位用电的错误做法,并提出要认真开展节能减排潜力分析、目标分解、重点工程、政策机制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努力构建节能减排长效机制。

(四)沿海部分地区出现产业空心化的隐忧

2010年三季度以来,受各地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人民币升值压力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沿海部分地区出现产业空心化的隐忧。以温州市为例,2010年前三季度,银行对工业信贷增长明显,但并不见工业增长大幅提升。调研发现,自一季度以来,该市规模工业利润增幅环比回落幅度均在10个百分点以上,其主要原因就是企业的关停并转。曾占据全国产量90%以上的温州金属打火机,鼎盛时有500多家企业,现在只剩下100家左右。除打火机外,其他行业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同样的问题。这一现象的发生将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和转移提出迫切要求,也将对中西部内陆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带来重要机遇。

二、2011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密切关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发展存在的不确定性,立足2010年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提出2011年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深入贯彻落实区域规划和政策性文件,加强督查和评估

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全面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各地要按照国家的总体部署,建立落实机制,明确责任和分工;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强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的督促检查以及评估工作,完善政策配套支持体系。

加快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贯彻落实工作,研究制定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财政、产业、人口、投资等政策,明确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国家支持的重点投资领域和产业准入标准。各省要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加快制定本省的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实施方案和进度安排,研究制定分类配套政策,推进省域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

(二)加快调整投资结构,积极引导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中央确定的“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战略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在促进区域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投资对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继续加大政府投资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的力度,加快民间投资跟进的步伐,着力扩大中小企业投资意愿和规模。正确处理扩大投资用于在建项目和新建项目的关系,确保一批重大在建项目继续推进尽快完工,严格控制低水平、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的新建项目开工建设。

东部地区要围绕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重点培育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能力。中部地区要扎实推进“三个基地、一个枢纽”重大项目建设,加快“三农”、保障性住房、卫生教育、基础设施、节能环保、自主创新与技术改造等重大项目的实施。西部地区应继续加大民生领域、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建设的投资力度,积极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技术改造。东北地区应加快重点产业振兴,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并购重组,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三)进一步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

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调整的重大机遇,推进中西部地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完善各项配套措施,有序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支持中西部地区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和平台,吸引产业链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在中西部地区着力培育和壮大一批承载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经济实力雄厚的重点经济区(带),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中西部各地要完善基础设施保障,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破地区封锁,消除地方保护,为承接产业转移营造良好的环境。鼓励中西部地区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与东部沿海地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支持中西部毗邻城市之间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加快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在中西部条件较好的地方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四)加快解决城乡统筹突出矛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针对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的客观实际和特有国情,未雨绸缪,超前研究解决人口红利逐步消失、过亿农民工进城、农村空心凋敝等城乡统筹的重大问题,分步制定综合配套政策措施加以应对防范。重点解决目前我国城镇化的盲目发展和不协调发展问题,抓住城镇发展的“贪大求快求新求洋”、农民工市民化进展缓慢、劳动力转移不畅等突出矛盾,加快研究解决办法,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加快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和城市规划管理,促进城镇化集约、特色发展。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以优先解决中小城市和县城的农民工落户定居为切入点,由点及面,逐步推进,出台有关促进农民工进城就业、工资增长、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子女就学、落户等相关政策,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和失业救济制度,建立工资保证金制度,推进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险异地接续问题,将农民工住房纳入城市住房保障体系,继续落实国务院相关文件推进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得到切实解决,实行更加宽松的落户政策,等等。整合资源,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建立区域联网的农民工就业信息收集和发布机制,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下载当前我国高校非主流文化的变迁与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前我国高校非主流文化的变迁与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论高校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其对策

    浅论高校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其对策 2007年第8期 (总第194期) 教育探索 EDUCATIONEXPLORATION No18,2007 General,No1194 浅论高校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 2008-12-26 10:47:00 来源:本站 摘要:随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和高校改革的深入,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也不断地得到丰富,对校园......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修养问题与对策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修养问题与对策 【摘要】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青年教师则是高校未来的希望所在。因此,高校青年教师师德修养建设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

    当前我国腐败现象的新特点与反腐败的对策

    当前我国腐败现象的新特点与反腐败的对策 一、当前我国腐败现象的新特点 当前我国的腐败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由收钱收物的“硬腐败”发展为接受各种服务、旅游出国等“好处......

    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根据目前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现状,揭示现阶段幼儿教育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客观分析了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若干对策......

    当前我国腐败现象的新特点与反腐败的对策

    当前我国腐败现象的新特点与反腐败的对策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当前腐败现象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包括群体化、高管化、巨额化、期权化、潜规则化、国际化和新型化。......

    周生贤:当前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与对策(五篇)

    周生贤:当前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与对策 2013-7-107月9日,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第一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会》上,作了题为“我国环境保......

    我国消费文化的新变迁趋向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消费文化的新变迁趋向 作者:牟月丹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8期 [摘要]消费文化是消费者行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消费文化变迁的分析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