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心痛苦成瘾美文
习惯于做失败者,或者一定要做成功者,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对痛苦成瘾”,以此处罚自己重复感受痛苦的体验。
牙痛过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那颗松动的牙齿,如果你不去碰它,它是不会痛的。但是,你却会不断碰它,用舌头顶,感受它的疼痛,是这颗痛牙脱落之前你会反复做的事情。这种重复制造痛苦的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对痛苦成瘾”。
疼痛是一种记忆,而一切记忆都会寻求再表达。人们从外界获得刺激,会在大脑里留下物质的痕迹,这些痕迹在适当的时候释放,就促使人寻求相应的重复刺激。很多人的生活,可以说是由痛苦串联而成的,这些人是把痛苦当成自己独特的享乐方式。所谓痛并快乐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越是幼年时经受的痛苦,越容易在将来的日子里被重复。因为这些痛苦会渗透在一个人的人格层面,在不容易被探测的深度潜藏着,持续而坚韧地寻找表达的机会。这种表达往往会给一个人所有方面打下痛苦的烙印:他的许多看法是令自己和他人都难受的看法,他的情绪大多处在低谷或者不和谐的亢奋中,而他的行为也不断地在伤害身心健康。
重复痛苦有两种完全相反的倾向。一种倾向是,把自己的生活、工作弄得很糟糕,比如不断重复失败的学业、友谊、爱情、婚姻和事业。当这种倾向走向极端时,可以表现为直接攻击他人和社会秩序,以引发社会和法律的惩罚,从而达到重复痛苦的目的。
社会对有这类重复痛苦的人是不接纳的。对于失败者,会给其很多的蔑视。对于犯罪者,会给他们应有的惩罚。从心理学上讲,蔑视和惩罚是他们希望获得的东西,是他们“痛苦瘾”的解瘾药。
重复痛苦的另一种倾向是,用社会许可的甚至赞美的方式来虐待自己,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拼命工作。经常在媒体上看到一些中青年学者或企业家英年早逝的消息,通过他们的背景资料我们知道,他们实在是工作太勤奋了。媒体对这样的情况都只有一个态度,就是赞美。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好的态度,抛开社会效果不谈,对个体来说,不管是死于工作还是死于吸毒,都是生命的终结。每个人都是大自然的孩子,任何人都不必用对自己不好的方式来对他人好。
虽然成瘾状态很难改变,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改变。要改变“对痛苦成瘾”的状态,最好的办法是增加幸福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来自生活的一切方面。不过,自然的生活状态对一些“瘾”太大的人的影响力是不够的,他们最好的选择,就是看心理医生。
事实上,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有“对痛苦成瘾”的倾向。而且,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习惯于给自己制造失败和痛苦,就可以有更多的成功与幸福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人都应该去看心理医生。
对于“成瘾”,精神分析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强迫性重复”。幼年经历了或痛苦或快乐的深刻体验后,会不自觉地制造同样的机会,以便体验同样的情感。这种重复发生在潜意识里,不被当事人所觉察,但容易体现在关系中。所以有时我们会看到一个人不断地掉入同一个陷阱,忍不住困惑唏嘘。
痛苦固然容易让人沉溺,但一定要记得,处在低谷或不和谐的亢奋中,必然会不断自毁。想积极而阳光地生活,就必须先克服自己,不要贪恋生命消极的模式。
第二篇:享受痛苦美文
痛苦是一个人的影子,它忠实地伴随着人的一生。信佛者常语“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我不是其道中人,自然无法领悟佛家四谛中何为苦谛。可我信苦,有时甚至相信人生正如大海汪洋,苦浪迭起。不过我终不信回头是岸,因为人生漫漫又何处有岸?纵然有岸,难道回头便可了吗?苦即是痛苦,每个人都不能否认痛苦的滋味是令人窒息的。事业挫折的痛苦使人意志消沉;感情失意的痛苦使人心碎不已;病魔缠身的痛苦使人心衰力竭。
任何一种痛苦都可以在你不甚防备的瞬间击倒你,带走你的信心和生活的勇气。每个人都有苦,你有苦,我同样也有苦。“心忧炭贱愿天寒”是一番潦倒无奈的苦,“世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一番孤独无言的苦,“此时无声胜有声”是一番依依惜别的苦,撞钟人卡西莫多有自卑的苦,美丽的皇后克雷奥·帕拉特有被世人冤屈的苦。于是,苦应是必然。对待幸福,我们会沉浸其中去享受;遭遇痛苦,就只能在受够了之后去选择逃避或屈服吗?不,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是坚强的,面对痛苦,我们同样可以象对待幸福那样去选择享受。不同的是,当我们在痛苦中不断享受的同时,需要让痛苦成为败者,我进它退。
享受痛苦,并不意味着是麻醉甚至是欺骗自我的精神胜利,而是对生活含义的真正理解与把握,是对生命的积极与乐观。没有经历过痛苦的风风雨雨,很难明白享受痛苦的真义。人生就是这样,有许许多多的事情别人是给不了你答案的,它只能迷惑生活的弱者。痛苦充实了每个富于感情、善于思想的人生。缺乏痛苦,人生将剥落全部光彩,幸福更无从谈起。当痛苦袭来,别拒绝,别害怕,只要学那珍珠贝,把痛苦紧紧咬住,就能把它变成美丽的珍珠。
痛苦对人类而言,是一种神圣的锤炼。以享受的主观去挑战痛苦的既成,享受意在战胜。
第三篇:凡事迎合,小心内伤美文
自控的性格,既是长处也是短处。
自控的人,无法正常释放真实的情绪。例如有人因为懊恼睡不着,都是因为坏情绪没有即时地有针对性地发泄出来。控制情绪反而压抑了情绪,还让你为此烦恼,这是自控性格的短处。
有愤怒的情绪不敢直接发泄出来,难道不是因为害怕被让你懊恼的对象讨厌吗?假如没有这层顾虑,直接、当下表现出自己的不满,那么那个人或是那件事情是不可能让你烦到不能入睡的。
想要让任何人都喜欢你,這种潜在的心理意识是烦恼的源头,不懂得如何拒绝的背后,也是这种心理在作祟。
若拒绝,你害怕大家不会再喜欢你而烦恼;若接受,那件事又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你害怕做不到而烦恼。两种想法,像是两股纠缠的藤蔓,让你喘不过气来。你讨厌那个发出请求的人,可是,你依然无法拒绝。
像是一个咒语,越是反抗,越是有存在感,烦恼像是泡发了一样,越来越多。这样一来,夜变得嘈杂而狰狞起来,慢慢地,你甚至开始害怕夜晚的来临,睡眠质量每况愈下。
失眠的根源在人心,烦恼的根本原因是你这个人从小到大的生存方式、思维模式。
想讨每个人欢心的人,待人接物没有差别,任何人对他来说都一样重要,无论是谁给蔑视、侮辱都会让他在意到睡不着。失眠,是愤怒被压抑后的另一种表现方式。现代人或多或少地都有失眠的症状,大概是因为现代人有太多不得不要控制情绪的场合和理由,比如涉及升迁涉及金钱等等。
明明很生气,很想拒绝,却笑意盈盈地接受了。别人不见得能感激你,你却因为压抑而内伤。你对他们的热心肠,何尝不是对自己的冷漠?压抑愤怒也好,赶鸭子上架也罢,其实都是依赖心理和自控性格导致的。
第四篇:小心剪到手美文
孩子第一次拿起剪刀,可把照顾他的奶奶吓坏了:小祖宗哎,快放下,剪到自己可怎么得了?
孩子乖乖地放下了剪刀。
孩子上幼儿园了,老师教了手工,回家之后,孩子兴奋地找来纸、画笔和剪刀,正准备剪纸时,妈妈出现了,一把夺过了孩子手中的剪刀:小孩子玩什么剪刀,太危险,你要做什么,妈妈帮你剪。
孩子悻悻地将剪刀交给了妈妈。
孩子上学了,手工课多起来。一次,老师布置了家庭作业,动手做一个手工艺品,送给妈妈。孩子刚拿起剪刀,爸爸看见了,叮嘱孩子,小心剪到手。孩子看看亮晃晃的剪刀,又看看自己的手,放下了剪刀。
孩子发现,衣服上有一个线头,准备用剪刀把线头剪了。问妈妈剪刀在哪儿?妈妈说,要剪刀干什么,用牙咬掉不就可以了?孩子犹豫了一下,低头吃力地咬线头,咬是咬掉了,也将衣角咬得不成样子。
孩子包好书皮,想用剪刀将四个角修剪一下,刚拿起剪刀,妈妈就惊呼,小心剪到手。
孩子的指甲长了,妈妈说,千万不要用剪刀,小心将手指剪掉了,用指甲钳。
孩子的手中,拿着一袋包装精致的零食,可是,怎么打开它呢?撕,撕不动;咬,咬不开;拽,拽不掉……孩子急得眼泪都快流出来了。最后,他终于有了主意,拿着零食袋和剪刀,让妈妈帮他剪开。妈妈拿起剪刀,轻轻一剪就剪开了……
我的一位当老师的朋友,跟我讲起一件事。一次,她教孩子们做手工,全班竟然有近半数的孩子不会或不敢用剪刀,他们宁愿用手撕,将纸撕得歪歪扭扭,十分难看,也不用剪刀。她问他们,难道在家里没用过剪刀吗?孩子回答,没用过。怎么可能这么大了,没用过剪刀?她诧异地问他们。孩子回答,爸爸妈妈不让用剪刀,说危险。一个会用但不敢用剪刀的孩子补充说,每次只要我一拿起剪刀,大人就会对我说,小心剪到手,每次都这样,很烦,于是我索性就再也不用剪刀了。那如果你们需要用剪刀的时候怎么办?朋友好奇地问学生。学生们笑了,这还不简单?找大人呗。
当孩子拿起剪刀的时候,你是怎么处理的?是耐心地教他怎么用,并告知他如何注意安全,还是为了避免危险,而拒绝让孩子使用剪刀,自己去帮忙?你会不会每次在孩子拿起剪刀的时候,都不放心地一再叮嘱他“小心剪到手”?
小心剪到手,这本来是一句善意的提醒,但说多了,对孩子来说,就成了一种无形的负担和压力。有人做过一个小调查,不会使用剪刀,或不敢使用剪刀,或不愿使用剪刀的孩子,在他們每次拿起剪刀的时候,都会听到父母或其他长辈的这句叮咛。于是,有的孩子不胜其烦,索性不用剪刀了;有的孩子害怕了,也不用剪刀了;还有的孩子,不小心真的剪到了手,从此更是再也不敢碰剪刀了。
问题当然不仅仅出在剪刀上——
孩子奔跑,大人叮咛孩子,小心摔跤。
孩子玩泥巴,大人呵斥孩子,小心弄脏衣服。
孩子爬树或攀高,大人教训孩子,小心摔下来。
孩子洗碗,大人不放心地说,小心打碎了碗碟。
孩子一个人出门,大人吓唬孩子,小心被人拐走了。
孩子拆散他的玩具,大人骂孩子,小心装不回去。
孩子试图组装一个什么东西,大人会不屑,乱七八糟瞎折腾什么……
你以为你是呵护孩子,你以为这都是为孩子好,你以为你在尽自己的责任。其实你是拿走了孩子手上的那把“剪刀”,看起来你让他远离了危险和错误,但你阻止了他用这把剪刀,你捆住了他本该灵巧的手,你束缚了他的动手和创造能力,他还怎么修剪出最新最美的图案和生活呢?
放手,在孩子拿起剪刀的时候。他拿起的不单是一把剪刀,还有他的未来。
第五篇:小心说话而且要说好话美文
下面这则短文最近一直在网络上流传,虽然标题是“说话的温度”,但事实上他一直在提醒我们:小心说话而且要“说好话”,话说出口之前先思考一下,不要莽莽撞撞的脱口而出。事情再怎么急迫,也要清楚的让大家知道问题以及来龙去脉,但往往是越急越说不清楚,反而耽误了时间。
急事,慢慢的说;
大事,清楚的说;
小事,幽默的说;
没把握的事,谨慎的说;
没发生的事,不要胡说;
做不到的事,别乱说;
伤害人的事,不能说;
讨厌的事,对事不对人的说;
开心的事,看场合说;
伤心的事,不要见人就说;
别人的事,小心的说;
自己的事,听听自己的心怎么说;
现在的事,做了再说;
未来的事,未来再说;
如果你有不满意的地方,请一定要对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