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于坚名言精选
1.中国正处于伟大悲剧和喜剧交替出现的生动时期,使中国诗歌拥有巨大的心理的、历史的、当下的文化空间和悲天悯人的气度。
2.真正的诗歌就象盐那样,是世界普遍的基本元素制造的,而不是怪力乱神。
3.知识分子写作好像比较回避网络,我不太清楚他们是个什么心理。面对读者,没有必要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你完全可以写象牙塔里的作品,但要对自己的作品自信。
4.80年代的写作是鱼龙混杂,90年代是水落石出。就是说,真正要写诗的人继续在写,那种混在诗歌队伍的人就自动消失了。
5.当代诗歌写作是很强大的,批评却是矮子。我当然希望我写的东西同时代的批评者有所呼应。可是同时代的批评层次很低。
6.这个国家还有多少直接就是a就是a的东西?拒绝隐喻,就是要在语言上回到直接就是那种汉语的原始神性。我决不是什么世俗的诗人,我是要在语言上回到神性,而不是许多诗人的观念神性。
7.面子文化在当今的中国非常发达,所有的事情不是从事物本身,不是从身体出发,而是从观念、主义、形象、面子出发。
8.80后这些年轻作家可能欠缺的是阅历,但是他们具备的知识架构,是我们所无法具备的,我们看重的应该是他们的潜力。
9.照片、文字都属于一种语言,但语言不是世界本身,语言只是世界的隐喻。通过照片,我告诉读者的是我在我的时代里在想什么,在思考什么,如何理解世界。
10.我只是拍下了一部分人视而不见的东西,我选择它们并不是因为它们美,而是看它们是否能够感动我。世界本来如此,今天蒸蒸日上的现代世界倒更像是天外来客。
11.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本身就是由草根组成的,草根生活并不是隐藏在黑暗中的,它组成的是我们最真实的生活。
12.我不从审美的角度看世界,我所拍摄的是一个正常的、普通人看到的世界。
13.一只蝴蝶在雨季死去/ 一只蝴蝶/就在白天 我还见她独自在纽约地铁穿过/我还担心 她能否在天黑前赶回家中/那死亡被蓝色的闪电包围/金色茸毛的昆虫 阳光和蓝天的舞伴/被大雷雨踩进一滩泥浆/那时叶子们紧紧抱住大树 闭着眼睛/星星淹死在黑暗的水里/这死亡使夏天忧伤 阴郁的日子/将要一直延续到九月.14.一只鸟在我的阳台上避雨/青鸟 小小地跳着/一朵温柔的火焰/我打开窗子/希望它会飞进我的房间/说不清是什么念头/我洒些饭粒/还模仿着一种叫声/青鸟 看看我/又看看暴雨/雨越下越大/闪电湿淋淋地垂下/青鸟突然飞去/朝着暴风雨消失/一阵寒颤/似乎熄灭的不是那朵火焰/而是我的心灵.15.从这儿 到那儿/深一脚 浅一脚 /吞下荆棘 搬开沙漠/先于诸神到过耶路撒冷 /一行脚印 无人能够重蹈覆辙。
16.帝国的终端/河流赶着冰雪走下喜马拉雅山/群峰下 疯狂的狮队在撕扯平原/神在哪儿 文明不停地争辩/语言精疲力尽 青铜舌头上密布花纹/印度庙有印度庙的熔炉/清真寺有清真寺的白布/沙睡在沙子里 骨头睡在石头中/哦 躺在菩提树下的又是何人/他好困 河岸上烟雾滚滚/十万香客跟着一头牛走/沐浴者与燃烧者都赤裸着/那一天我看见永恒之河穿过瓦拉纳西/我想立地成佛 也想跟着那位晾衣的赤脚妇/走进她的藕色被单。
17.诗歌在全世界都是受尊重的,只有在今天的中国,连韩寒这种人都敢出来骂诗人,那种写中学生作文的XX,什么玩意?就这种人也敢对新诗说三道四?
18.一个民族尊重另一个民族,决不是这个民族开着跑车或者会造原子弹,而是因为有伟大的诗人。他可以和上帝之上的神的世界对话。
19.一首诗就像一座塔,真正好的诗有七级浮屠,它的最底层是每个人都可以进去的,随着那个人的阅读经验和修养的增加,他可以进入更高层次,塔的最高部分是只有少数人可以进去的。
20.诗实际上是个非常丰富的空间,既有普通人可以进入的层面,也有只有少数人可以进入的层面。普通人进去后或许不知道这个是什么,但他肯定知道这个是巨大的东西,周围有一股巨大的力量。
21.中国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一个国家,这种活力潜伏在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之间相互征服和改造的过程之间。当富起来成为人们唯一目的的时候,就把中国生活的诗意消灭了。没有诗意的不是生活,而是人们对生活的观念。诗人就是在所有人都觉得没有诗意的地方告诉他们,诗意依然存在。
22.自古以来诗歌都是在无用的层面上存在的,它通过语言的返魅力量来为民族的心灵招魂,诗歌是盛放心灵的容器。
23.世俗化、非英雄化、反讽、调侃、解构、后现代是从我们这一代诗人开始的,是我们的诗类似点滴缓慢作用于汉语,使汉语变得放松,不再是一种绷紧的状态,它影响了整个国家的话语方式。
24.支持0| 复制
25.中国古典诗歌与白话诗之间巨大的鸿沟使得古代诗歌对当代诗人是营养而非压力。因为白话诗歌的李白,现在还没有出现,还有待于我们自己去创造。
26.语言不是世界本身,语言就是想象世界。事实上越有想象力越象世界。
27.一个诗人身体状况、知识结构、生存背景不同,声音也不一样。诗人要顺应这个声音。不要为了先锋而先锋,为了成名而违背自己内心的诉求。
28.在以最大的榨取利益为目的的时代,诗歌毫无利润可言,诗人要靠写诗富起来是不可能的。
第二篇:于坚诗歌的意义
于坚诗歌的“意义”
■ 王晓生
1980 年代初的“朦胧诗”论争已经过去 30 年了,现在回过头去看那些历史材料,当初为了给它争取一点历 史合法地位竟然要花去那么大的力气,真是不可思议。然而,历史最终还是接受了朦胧诗;最广大的普通大众 也接受了朦胧诗,现在大概很少听到有读者说读不懂朦 胧诗而不喜欢它了。这样的命运对于新生代诗人(于坚 们)来说就复杂得多。他们的诸多努力也得到文学史的 回报,要写一本当代中国新诗史肯定少不了他们的历史 地位。然而历史地位归历史地位,大众阅读归大众阅读。历史地位的取得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有时候是一个很 “精英”的阅读趣味在起作用,大众的力量“介入”是很少 的。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新生代诗人的诗歌恐怕很难引 起他们的阅读兴趣。面对如此尴尬的情形,我一直在思 考,到底应该如何理解新生代诗人于坚们的诗歌很难引 起普通大众的阅读兴趣这样的现象?我在这里选择于坚 作为认识问题的一条路径。
于坚也许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问题的秘密通道。朦胧诗后无论哪个诗歌流派,叙事性的增强是一个有目 共睹的事实。比如在孙文波理解的 1990 年代的诗歌美 学特征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叙事性。① 于坚自己没有 正面说过他在诗歌中增强叙事性的努力,他拥有他自己 的另外一套诗学表述词汇。然而我还是愿意用叙事这两 个字来总体概括我阅读于坚诗歌的感受,当然他还有他 自己的特点,比如那独特的口语诗句,还有那“切割”生 活细节的选材。这些都总体构成于坚的诗歌美学特征: 口语语感与细节叙事。
于坚的这个风格的形成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大概可 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更多地继承了中国传统古 诗和朦胧诗的传统,从他开始写诗到 1984 年《他们》的 创办开始自觉探索属于自己诗歌美学为止。下面是《作品 2 号》中的一段文字:
我把白昼一饮而干 金酒瓶抛给上帝 它漆黑不语
一条剑鱼飞进天空 又掉下
今夜是一颗流星 风走到你的背后
轻轻地舔你的纱巾
活脱脱一副朦胧诗北岛们的诗歌风格:悲壮崇高而 又清丽婉转,粗犷而又细腻,英雄主义式的孤独。于坚初期的诗歌写作更多地体现了当时主流朦胧诗的美学特理征。对一个想成为优秀诗人的人来说,他是不甘愿做“时论与代大合唱”中一员的,何况那个时代的诗歌光芒已经被 创作比他更早登上历史舞台的诗人收走了。对于于坚来说,寄人篱下是不甘心的。作者这时于坚开始了自己的探索。作为对朦胧诗的反家叛,于坚创作了带有自己鲜明特色的口语叙事性诗歌。品 正如他自己指出的,《尚义街 6 号》发表后,中国诗坛开
究 始了用口语写作的风气。他始终处于探索的最前沿。与《作品 2 号》写在同一个时期的《作品3号》风格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年绿荫荫的阳光筛过我的思想 和甲壳虫和草叶和一条蛇一起躺下
我用松树的头发编着一个弹弓
痒痒的浆果味长满我的双耳 长角的黄鹿在山坡上猜测着我 兔子笑眯眯地告诉熊我不是一只蜜蜂
整首诗歌似乎在暗示什么,背后一双神秘的眼睛在开合不定。神秘在美学传统中就暗示着深度。如果你试图探获其文字皱褶中的“隐喻”,可以说那就走错了道路,掉进了于坚给读者设好的陷阱。诗歌的魅力就来自于这“陷阱”,于坚诗歌中口语叙事性因素独特之处就在这里。其 实他自己并无意给读者设置“陷阱”,只是读者走错了路,错把“河流”当“陷阱”。于坚在自己掘的语言的河流 中晒着太阳,捕捉着来自身体内部的感觉。他在诗歌的 语言中与身体内部的感觉交相拨弄奏乐,不需要意义,不需要深度,唯一剩下的就是感觉。他的很多诗歌就用 叙事来捕捉这种感觉。于坚是诗歌史上的“老百姓”,而 不是“文化人”,他生活在世界的“表面”捕捉着属于自己 的细节和感受。然而那简单的神秘却戏弄了许多读者。这些诗歌还没有完全摆脱朦胧诗的影响,可以说于坚正 处于裂变过渡时期。这类诗歌包括《河流》、《高山》等。第二个时期是《他们》时期的于坚。他在这个世界面 前,永远是冷血动物,宇宙中上演的故事,没有什么能逃 出他的眼睛,然而却又总是似乎麻木不仁。他的诗歌充满 纯冷静叙事,在冷静中刻意回避意义暗示,力图完全摆脱 朦胧诗诗风的影响,做一个彻底的“革命先锋者”。诗人温 馨而冷静地拥有着自己的心灵、享受着此在的生活。平静 中又似乎有点嘲讽。是繁华享尽劫后余生的平静和安详,还是初阅世事的风华正茂青年的佯酷?于坚的诗复杂得 让你难以琢磨。这个时期最值得注意的是《尚义街六号》、《罗家生》、《春天纪事》、《贝多芬纪年》等等。因为这些风格独特的诗歌,于坚声誉日隆,也遭受了很多非议。正如他自己说的,通过这些诗歌描写存在着的世界,不想激发读者对生活的虚构能力,而想激发读者对存在的确认。于坚用特有的诗歌语感来激发和感知存在,来对应和拥抱存在。《罗家生》和《春天纪事》试究
图完全摒弃诗人的“见识”,仅仅做一个生活的见证人和记录者。《贝多芬纪年》用“共时历史学”的方式把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实置放在一个平台上,让读者去参观,至于“效果”和“目的”却渺无消息。在于坚这里,平面即深度,那是没有深度的深度。诗歌是语言的游戏,更是感觉的嬉戏。于坚漠视中国强大的“诗言志”的传统,我行 我素,做了一次彻底的诗歌观念革命,让人们目瞪口呆,以致于在美学趣味上很难被习惯和接受。用于坚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从隐喻后退。这个口号一出世就震惊了当时的诗歌界,时至今日余波未消。众 所周知,隐喻是诗歌这种文体得以存在的本质方式,甚 至可以说隐喻也是语言存在的基本方式。因为这个主张,于坚遭受了误解,引起了纷纷的议论。于坚的许多诗 学文章,就像他的一些诗歌一样,那充沛的想象力和概 念繁殖力,充满了神秘的诱惑力,对读者的想象能力和 理解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于坚用隐喻击破隐喻,在 深渊逃离深渊。隐喻已不是传统的隐喻,深渊已不是以 前的深渊。不高明的读者没有清醒觉察到这一点,不禁 要责问:于坚,我们上你当了,你叫我们从隐喻后退,拒 绝隐喻,你自己不也写隐喻诗吗?你自己不也使用“比 喻”性的词汇来造句吗?你代表性的长篇史诗《0 档案》 不就是隐喻性的杰作吗?
我们必须注意到,许多于坚式的概念有他独特的含 义,不能以常规的意义来理解。于坚所谓的“从隐喻后 退”是指一种文化立场,不能以句读来解读。拒绝隐喻就 是拒绝传统的隐喻性的诗歌文化,挣脱“诗言志”的无所 不在的可能性;就是要砸断词汇背后胶着的千古不变的 意义锁链,开放诗歌词汇新的使用可能性和活力。其实 无论是在句读还是结构上,于坚都不可能完全逃脱常常 所谓的“隐喻”。
1991 年于坚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被普遍认为很好 的实践了“从隐喻后退”的《罗家生》,“现在检讨起来,在 审美趣味上是相当传统的。至少,它仍旧是一首隐喻性 的作品”。这句话提示我们,一方面要做到完全逃离隐喻 的传统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即使是于坚意义 上的隐喻也是这样。这一点于坚也许曾经估计不足,在 自己设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以致到了危险的境地。到了
1990 年代,他对此认识比较自觉,在后面再谈。如何与 传统取得微妙的平衡,只靠诗人的天生才分,只靠理论 探索是不够的,还要付出艰苦的创作实践。借用于坚的 “历史”和“传统”两个概念,处理好了这个平衡就能进入 传统,处理不好就只能成为历史。在于坚看来,“历史是 群体的整体的美学氛围,传统是个人的具体的文本。诗 人既要在对传统的反叛中创造历史,又要让这历史成为 一种新的传统得以延续”②。这段话写于 1990 年代中期,隐含着的是不轻松的历史意识!在 1980 年代,于坚还没 有意识到这一点吧,所以他在 1990 年代又不无感慨地 说道:历史来自群体和革命,而传统来自个人和保守。
1980 年代的前卫诗歌革命者,今天应该成为写作活动 中的保守派。正如爱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所说: 任何包括一个超过 25 岁仍想写诗的人,历史意识几乎 是绝不可少的。这种历史意思包括一种感觉,不仅感觉 到过去的过去性,而且也感觉到过去的现在性。有了这种历史意识,一个作家也就成了传统的一部分。为了寻找与传统的妥协和平衡,于坚开始了新的探索。这种新的探索大致开始于 1990 年代,从此也就进入在吸收转化我们丰富的大诗歌传统,也很有希望生成一个新的诗歌传统。如何与诗歌传统取得一种融合性的平衡关系?对了他的创作的第三个时期,代表性的历史文本是 《0 档 案》。“0”是一个伟大的隐喻,它象征着围城;是原点,也是 终点;没有方向,却向四周发散,处处是方向。把叙事性、小说化、口语感、隐喻性复杂地融为一体,这是于坚的伟 大创造。这样一来,于坚从一个独特角度迂回地接近了传 统。还有那首作者反复修改琢磨的《飞行》也取得了同样 的成功。那充沛而神秘的想象后面若隐若现的隐喻,丰厚 复杂得确实让人着迷,让人很难想象这是写《罗家生》的 于坚。在这两首长篇巨著中,于坚把自己多年来的探索和 我国古诗、朦胧诗的传统给予了高智慧的结合,我们可以 看到于坚把握诗歌这种文体的成熟能力和丰富潜能。
于坚是一个很自信的诗人,他身上的创新精神永远 都不会消歇,你只要去注意他的一系列诗篇的名字就能 感觉到这一点。从《作品 1 号》一直写到《作品 201 号》,一反诗歌题目追求诗意的传统,给读者一个刺目的印 象,那强大的数字延伸性似乎暗示了他的探索永远不会 停止。他的一系列以“事件”命名的组诗,其中包括:《停 电》、《挖掘》、《翘起的地板》、《装修》、《围墙附近的三只 网球》、《三乘客》、《棕榈之死》等,都表现出了作者强烈 的探索欲望。
《围墙附近的三只网球》最能代表于坚如何把自己 的诗学气质和诗学传统结合起来的努力。诗人采用其一 贯的方法,把自己的瞬时感受和经历无限拉长,喋喋不此,于坚自己的看法和许多批评家对他的看法是矛盾 的。于坚说:“我常常感到被误读的苦恼,我也许是在根 本上最被误读的诗人。我自以为,作为诗人,我无论在诗 歌的语言上或主题上都是一个原在的或甚至是后退的 诗人。我或许真的引起了一些读者或批评家的注意,但 我以为我受到注意的那些因素,在我看来,恰恰不是我 在前进或我创作了什么,我所作的无非是使诗歌回到它 来的地方去,或者回到它原来的位置上去,回到那个‘不 知道’的时刻去。如果这可能的话。我其实不太理解所谓‘先锋’一词与我的诗歌有何关系。”我们该如何认识这 个矛盾?这个矛盾的实质就是有关于坚的诗歌与诗歌传 统关系上评价的分歧。
要认识和理解于坚如何处理和传统的关系,必须从 分析他的“隐喻”概念入手。于坚的一个著名主张是“从 隐喻后退”。“隐喻”在他的词汇系统中有其特殊含义,是 指一种传统的文化意义链,用他自己的另一些相反的词 汇来说就是非“元隐喻”,非“命名”,非“原创造”。对我们 生活在大地上的人来说,“隐喻”起到一种遮蔽“在场”的 作用。而每个个体生命“在场”是世界保持其丰富性的必 要条件。中国的诗歌传统就是“隐喻”的奴隶,“隐喻”成 了专制的语言暴力,隐喻系统就是一种专制主义。依靠 “隐喻”人说不出他的存在,他只能说出他的“文化”。因 此于坚主张:“诗是从既成的意义、隐喻系统的自觉地后休地去唠叨,似乎是在卖弄他制造语言的能力:有时复 退。”“对隐喻的拒绝意味着使诗重新具有命名的功能。”沓而有气势,有时仿拟而有古风(四言《诗经》),有时来 一两句恶作剧的比喻显得不俗不雅也亦俗亦雅。他的诗 歌语言一些时候难免显得有些拖沓,但读来绝对不会觉 “诗不是一个名词,诗是动词。” 于坚的许多优秀诗歌就是用他的绵长之舌去幽雅 地解剖瞬时的生命细节,许多细节的秘密在他手中轰然 作 家 作 品 研 究
得枯燥,反而觉得趣味盎然:原来生活的细节还可以如 此来感受和体味。于坚是这个世界最出色的细节摄影 师,他有能力用如此多彩多姿的不洋不中不古不今的语 言来讲述世界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细节。于坚用无数个 特写镜头创造出了一个特有而完整的世界。从某种意义 上说,于坚的诗学就是细节的诗学。读着《围墙附近的三 只网球》前面的诗句,似乎又是《罗家生》一样没有“意 义”,然而结尾:“这一幕决不是疯人院的游戏 / 那意思 很清楚 同一事物 / 可以看成两种东西 / 在这边是不可 逾越的高墙 / 在另一边 是天空”却给人无穷的联想,使 前面“唠叨”的口语叙事构成一个强大的隐喻肢体。于坚 洞开,世界的意义也就焕然一新。他的一首诗歌的标题 就叫《嘴巴疯狂地跳舞》。于坚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庖丁,他不喜欢解整头的“牛”,却痴迷于一个个细小的“骨 节”。甚至解“骨节”也不是他的目的,那只是手段,展示 刀子的光芒才是他的兴奋点。因此他选择的诗歌题材就 与众不同,只要看看他的诗的题目就知道了:《一只蚂蚁 躺在一棵棕榈树下》、《一只蝴蝶在雨季死去》、《一枚穿 过天空的钉子》、《下午一位在阴影中走过的同事》、《在 诗人的范围以外对一个雨点一生的观察》等。于坚为了 展示他的刀子的锋芒,把世界切割得零散不堪,也把传 统的诗歌美学打得七零八落。对此,于坚有一个著名的比喻:“不存在写诗这件事,诗不是切开世界的一把刀子之类的工具,把世 界的皮剥开,以露出内核。它不是刀子,也不是内核,它 是切削这个动作的过程。”“刀子”的“过程”就很好地描 述了于坚的诗歌美学。于坚在他的诗歌中创建了属于自 己的过程诗学。一切都是过程,一切都是在路上。于坚喜 欢的是过程,不管是死还是活。
于坚的“切割过程”也就是拒绝隐喻的过程,如《我 一向不知道乌鸦在天空干些什么》。乌鸦就是乌鸦,并没 有传统的象征意义,传统的隐喻文化在这里彻底失效 了。在拒绝隐喻的写作中,于坚并不避免传统的隐喻修 辞。这样就给自己带来了许多误解,其实在于坚那里“隐 喻”只是文化指代和文化立场,并不是一种修辞手法。要 理解于坚的隐喻,必须区别隐喻文化和隐喻修辞两个概 念。于坚反叛的是隐喻文化,而不是隐喻修辞。他的诗歌 很多时候正是试图借助隐喻修辞去反叛隐喻文化。
于坚的反叛是成功的也是失败的。每个人都生活在 伟大的文化传统之中,不可能彻底离开隐喻的传统,否则便没法生存,更不用说写诗了。所以于坚的写作也不可能彻底做到“从隐喻后退”,比如《苹果的法则》就用苹 果象征爱情和生育。因为于坚有效地吸收了传统的文化 因子,他的诗歌创作成就也越来越显著。
正如我们在于坚身上看到的,他在口语语感叙事与 中国诗歌传统结合上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探索成绩,给了 那些在某些向度上一味先锋的诗人很好的启示:只有与 传统取得某种微妙的平衡,诗歌才能获得读者,才能获得生命力。
注
释
①孙文波:《我理解的90年代:个人写作、叙事及其他》,《诗探索》1999年第2期。②于坚:《棕皮手记》, 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文学院)
第三篇:于永正名言
于永正老师给新老师的20条贴心建议
一、老师要在上课铃声未落之前到达教室门口。
铃声落了,教室里的多数人如果对你视而不见,依然我行我素,乱哄哄的(低年级小朋友尤甚),你不要发脾气,而要要静静地观察每个人,目光不要严厉,但要犀利,灵活,有神。一般情况下,片刻之后,多数学生会安静下来。此时,你一定要及时给同学们一个满意的表情,表扬表现好的人,表扬要具体,指出哪一排,哪一组的同学安静,哪些学生坐得端正。如果还有人在说话,甚至打闹,则用一种期待的或者严厉的目光“盯”住他。无效,则点明某一排某一人正在做影响大家上课的事。因为你不可能知道他们的名字。再无效,迅速地走到他们眼前,请他们站起来,严肃但措词文明地告诉他,之所以请他们站起来,是因为他们无视课堂纪律,影响了别人学习。必要时,则请他们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然后说一句:“噢,我知道了,你叫李勇,你叫王强。”(心中一定要记住他们的名字)不要指责,更不能挖苦,特别是高年级的孩子,他们会知道老师这样做,这样说的意思。这叫“杀.......给猴看”——这样说有些不好捉摸,我表达的只是我们的目的。这一招儿肯定有效。千万不要不管班级当时怎么样乱七八糟,傻呼呼地走进教室。否则,你很难把课上下去。真的,有些小朋友不是你想象得那么可爱。儿童的天性是好动、好说、好问,有人一刻也坐不住。低年级的儿童不懂什么叫“权威”,什么叫“尊重”,什么叫“民主”,所以一定要给他们立规矩,是规矩,就带有强制性,约束性,开始,就要和学生约法在三章——上课就应该怎么样做,不能怎么样做,违反了,老师要怎样处分等。二、一旦进入课堂,就要像京剧演员一样,精气神十足。走进课堂,要把90%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10%的注意力用有教学方案的实施上。
要善于用眼睛表达你的满意,生气和愤怒。尽量不要吼叫,训斥只可偶尔火之。目光要经常瞥向那些神不守舍、好动、好说的学生,可以请他们做点事——比如读书、读单词、表演、到黑板上默字等,这叫“以动治动”最要紧的是不断地鼓励、表扬、提醒学生,但话要简洁明了,忌婆婆妈妈式的唠叨。这样的表扬会更有效:“第二组同学坐得最端正。”如果班级里某一角落出现“.......动”。“李勇的眼睛一直看着老师。”——如果李勇的同桌走神了,或者在做小动作。“小强同学善于思考。”——如果小强的同桌读书心不在焉。要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心要时,把个别学生座位调动一下。“请小勇和李丽对调一下座位。”最好把个别自觉性差的学生调到离老师近的位置。对此类问题,处理要果断,快刀斩乱麻,不必说什么。
三、要尽快地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首先记住表现好的和表现差的学生的名字。直呼其名的表扬胜于不指名道姓的表扬,指名道姓地批评、提醒,有时效果更好。把所授班级的学生座次表写出来,上课时放在讲桌上,这样做,有助于记住学生名字,尽快地了解每个学生及其家庭的情况。
四、要注意教学形式,手段多变。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是很短暂的。如果第一个词是老师领读,第二个词也是,那么第三个就要请优秀的学生当回老师了。
第一遍读课文是齐读,第二三遍最好自由读,或者同桌之间互相读。读书,读词不要让学生扯着嗓子读(低年级易犯这个毛病)。如果要求全班学生读单词,能不能声音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那一定是很有趣,很有意境的。板书“大”和“小”,故意把“大”写得大大的,把“小”写得小小的;板书课题《骆驼和羊》,故意把前者写大,后者写小;板书课题《鲸》,故意把这个字写得斗大,如此,学生一定发出会心的微笑。这也是变化。第一次分角色朗读,全由学生参与,第二次你如果参与进去,学生一定会读得更有精神。这个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那个词则请他们以动作表示;这个词请学生用它说句话——在应用中理解,那个词请他们查查词典。讲翠鸟、燕子的外形画简笔画;讲鲸,则让学生看图片。学习《劈山救母》让学生讲故事,学习《桂林山水》,刚让他们看桂林山水的课件,并背诵„„ 这都叫“变化”。没有变化,学生会生厌;没有变化,也就没有教学艺术。
五、要细心观察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倾听学生的谈话。如是你在适当时机和场合,不经意地说出某一个学生做的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或值得称道的一种表现,他不仅会感到吃惊,而且受到的鼓舞也会特别大。表扬要有实指性,忌空泛。“你做作业总是那么细心,很少有错误。”“你回答问题不但对,而且口齿清楚。”——这样说就具体了。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可以让学生感到你的真诚和亲昵,拉近师生的距离。如抚肩,手,贴贴学生的脸蛋等。
六、教低年级,可把全班分为几个组(如四个组),上课时,不论哪个同学在哪些方面表现好,都在他所在的组上画一面红旗或一只苹果;有人表现不好则擦掉一面红旗或一个苹果。下课时,表扬表现特别好的组。这个办法对维持课堂纪律很有效。
七、不要追求课堂教学的热闹,小手如林,你说我说,有时可能时“虚假繁荣”、“泡沫经济”。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潜心体会文本。告诉学生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必须经过思考方能举手的人,喜欢想一想,想好了再说的人。可不要把孩子教浮躁了。宁静以致远。宁静是心无杂念,专心思考、刻苦钻研的意思。有的学生很优秀,也喜欢举手,你可以这样对他说:“我知道你很优秀,当别人说不出,读不好,写不好时,再请你出马,怎么样?”不能让少数学生“独占课堂”。八、课间尽可能多和学生一起玩。如果和他们一起做游戏,要遵守“游戏规则”。倘若你犯规,同样要接受相应的处罚。这样,学生就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和他们一样。老师要和学生相似,不应该也不可以有要求学生和老师相似。
九、上好第一节课。精心备课,把握准教材,把教材装在心里,准备好教具。组织好教学。一旦学生安静下来,要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特长和才能。
如果——开头的一段话热情洋溢;板书的第一个字让学生为之赞叹;第一次朗读让学生为之感动;用丰富的表情和机灵的眼神吸引住学生;得体的幽默让孩子笑起来;充满爱意的一次抚摸让学生感到亲切;教学方法的变化让学生感到有趣,使他们注意力集中;那么,你就成功了。如果这样,而且今后也不懈怠,我敢说,你绝对成功了。以上说的几个方面能做到一半,也会成功,要有信心。哪一方面不足,就努力去修炼。
十、肚子里要有几个故事和笑话,找机会讲给学生听。老师讲故事,学生会终生不忘。忘不了故事,就忘不了你这位老师,讲故事特别能让调皮的学生亲近你。当好动的学生拉着你讲故事时,你不要趁机给他提要求,更不要批评他,否则他会难堪。你可以这样说:“没想到你喜欢听我讲的故事!以后肯定有机会。十一、我还是担心你驾驭不了课堂——组织不好课堂教学。
必须这样对影响大家学习的学生说:“这个班不是只有你一个人,而是几十个人。你做任何一件事都得先考虑:会不会影响大家。利己,但不能损人;损人利己是大家所不容的。”
对低年级小朋友可以把话说浅显一些:“你一说话,就会影响别人听讲、做作业,所以请你不要随便讲话。”
课堂上,教低年级的老师说得最多的话是组织教学的话。“苦口婆心”这个成语,是教低年级老师的真实写照。
十二、要经常读——注意,我说的是经常读——关于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学论等方面的著作,要养成翻阅各种教育杂志的习惯。读书要跟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要把读书所得运用到工作中去。建议你做读书笔记,把名言名句记下来。
十三、如果你犯了错误——比如问题处理不当,说话欠妥,甚至于体罚学生(我担心你会忍耐不住)。一定要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认错,向学生道歉。
老师向学生认错,道歉,错误就成了一种教育资源。
十四、讲到重点部分,或者讲关键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组织教学,给注意力不集中的人提个醒儿。否则,学困生的队伍不断扩大将是不可避免的。
十五、品学兼优的学生谁都喜欢,但切不可让学生看出老师的偏爱。偏爱是当老师的大忌之一。你和孩子相处时间长了,会感到每个孩子教有可爱的地方,即使长得丑的学生,慢慢也会看顺眼,更应当关心那些学困生。要学会赏识孩子。让学生感到你赏识他的办法很简单——主动地和他们说说话;夸夸他们的某一长处;拍拍他们的肩;和他们一起玩,如扳手腕;请他们替老师做点事——如收作业本等。如果扳手腕你让着学生点,而且让学生赢一次,他一定会兴高采烈,念念不忘:“哇,我战胜老师了。”
十六、最好当班主任。当班主任,才能真正感受到当老师的甘苦,才能锻炼自己。
如果当了班主任,别忘了搞活动。想一想,你童年时代最喜欢什么活动,那是你希望老师搞什么活动。
搞活动最明显的作用是能增强同学之间的团结和班集体的凝聚力。
十七、对学生要求要严格,但不要太厉害。清代的冯班说:“师太严,弟子多不令,柔弱者必愚,强者怼面严,鞭扑叱咄之下,使人不生好念也。”意思是说,老师如果太厉害了,懦弱的孩子变得暴戾。什么事过了头,都会走向反面。
像孔子说的那样:做到“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如果你今天狠批了张三一顿,明天一定要找个理由表扬他,至少要主动和他说话,好像昨天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十八、还有一点要说一说,即对所有学生家长都要以礼相待。不要在家长面前指责学生。对任何学生都要首先肯定他的长处,把优点放大。也要让学困生的家长树立信心。“罗森塔尔效应”同样适用于学生家长。
尽量不要请家长到学校来,而应该主动到学生家去。老师踏时宜学生家门,而且心平气和,推心置腹地和家长交谈,学生和家长该是一种什么感觉,一种什么心情啊!在这种情况下,我想,无论谈什么,学生和家长都会接受的。
十九、记得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演戏如此,教学也如此。我实习的时候,就是先听别的老师上课,至今还记得徐师附小李孝珍老师上课的情景。看优秀老师的课,就像读活的教育学,活的教学法,这与读书的感受是大不相同的,你走向讲台前以及走向讲台后务必抽时间听听别人的课,我要不是听了李孝珍、斯霞、王兰、李梦钤、左友仁、李吉林、张光缨、贾志敏、支玉恒、靳家彦、张树林等众多优秀老师的课,恐怕是不会把课上好的,也可以这样说:“不听别人的课,就上不好自己课。”
二十、以上说的,都是初为人师时所要特别注意的。
你今后有志于当老师,请你记住古人的这两句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第四篇:坚 持
坚 持
http://2010.08.17.湖南邮电报
“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前所未有的激情、前所未有的动力,全身心投入跨越发展工程。”“生存突围期三载,支局员工不懈怠;图存盼利暂不急,抓住机遇必奏凯。”
上面这两段文字,记者分别摘自中国电信平江分公司院内横幅和中国电信华容景港支局学习室墙报。
8月2日至4日,湖南省各市州气温全线居高不下,在近40℃的高温下,记者来到中国电信岳阳分公司,感受着该分公司跨越发展的蓬勃热情。那扑面而来的豪情和洋溢的信心,以及那份不折不挠不厌不弃的坚持,深深地感染着记者,打动了记者的心。
“现在是一个移动业务引领发展的时代,现在是一个实施精确管理、精确营销的时代,现在是一个融合发展的时代,现在是一个要求改变作风、沉入市场的时代,现在是一个以依托员工、关爱员工为主的时代„„”这是岳阳分公司对形势的分析和定位;“改变我们的观念,活跃我们的思维,创新我们的方式„„”这是岳阳分公司班子对各县级分公司的引领和要求。
把观念亮给员工,把理念渗透到员工,把路径指引给员工,把关怀传递给员工。总经理唐述福认为,有了这些,不怕现在跨越难度多大,不怕现在跨越条件多艰苦,中国电信岳阳分公司都可以说“yes”。
除了融合还是融合!
当单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日渐式微,我们用什么来立足市场?“融合!”这是岳阳分公司员工经过上级头脑风暴和市场摸爬滚打相结合给记者的答案。不管是前端部门还是县级分公司甚至支局员工,岳阳电信人都把发展的目光锁定在融合业务的推广上。他们说:“融合是我们中国电信的优势,我们就是要通过努力把优势放大!”
今年3月,岳阳分公司成立了十大信息化推进重点办公室,狠抓行业应用等信息化推进,针对各类型客户生产、管理、服务工作中的实际需求,依托中国电信覆盖广泛的固定、移动通信网络及对各行业的深入理解,依托政府资源、行政资源、人脉资源,将电信产品或资源嵌入客户的行业生活流程,为客户量身定制综合信息解决方案。他们通过在已完成的ICT项目中嵌入新产品,延伸行业应用价值链、与政府部门紧密合作,多角度多渠道拓展行业应用范围以及依托行业应用成功案例,向该行业涉及的产业链辐射,为行业应用找到了突破口。最近,某银行办理了1300多部天翼手机和翼卡通业务,与该分公司签订了包括固话、天翼、宽带、电路、翼卡通、综合VPN的融合业务协议;截止7月,该分公司在岳阳搭建的5座“智慧校园”工程全部进入施工实施阶段;7月份,我省物流行业第一个基于CDMA网络的集种植、生产、库存、销售、监督为一体的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在岳阳正式搭建„„一张张行业应用大单接二连三纷至沓来,在实现客户感知、黏性和质态整体提升的基础上,社会各界以及企业员工对中国电信行业应用信心倍增。外树形象内立风标。去年,在岳阳分公司提出以融合业务为抓手实现移动、宽带业务规模和价值的双重提升时,不少营销单位认为推广难度大,市场接受程度不高,导致紧密融合业务占比徘徊在15%左右。今年年初,岳阳分公司祭起了路径引导和考核导向的大旗。副总经理戴东文分析道:“融合发展有难度,一是宣传不到位,二是产品销售找不到好的办法。”从5月份起,该分公司以岳阳城区5个、各县级分公司1—2个的规模迅速建立 “相约e家”、“e路领航”会所推广融合业务,利用现有网络系统挖掘数据分析数据,通过电子外呼向特定客户群发出邀请,用“来就有礼”、“优惠活动”、“量身定制产品”等既诚实又极富诱惑力的宣传,与家庭客户相约e家会所,与中小企业客户相约e路领航会所,向客户推介适合的融合产品。岳阳分公司市场部主任曹君君说:“只要客户愿意上门来坐坐,就有戏了。这种形式很受市场欢迎,两个月来,我们外呼上门率达70%,融合业务营销成功率达40%。特别是固话畅打那个套餐,办的人很多。”融合度越高,用户流失率越低;价值越高,用户离网成本越高。唯有通过融合发展做上来的“量”,才是真金白银。市场的艰难,让岳阳电信人学会了思考,在不触及营销政策底线的条件下,能否有更好的方法来加固市场“围堰”?对,就是“加固”!华容分公司城区营销中心主任杨岭最先想到了这两个字。以前发展融合业务,大家习惯针对固定电话用户开展移动业务营销,我们称之为“加C”,为什么不“反弹琵琶”: 买天翼手机,装固定电话?于是,一种全新的营销方式在华容迅速铺开:只要客户加入中国电信C网,就可以享受中国电信固定电话,只要客户使用天翼3G高档手机,就可以免费享受中国电信宽带网服务,这就是“加固”、“加宽”!华容分公司经理杜若欣喜地表示:“分公司党委常告诫我们,做事情要懂得与时俱进,在不同市场环境下,要善于调整思路。思路一变天地宽!华容分公司融合业务发展量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截止7月份,天翼手机、固话融合比达到63%,农村市场更是高达81%。融合后用户群更加稳定,今年我们发展的用户出账率一直稳定在97%以上,我相信,越往后,融合的效果和价值会越明显。”在坚持路径指引的同时,为了提高营销单元和营销人员推广融合业务的主动性积极性,各单位纷纷在考核导向上做文章。今年年初,平江分公司在业绩考核中推出了融合指标,并通过加大融合产品与单产品以及中高端手机、3G手机与低端手机销售佣金的差距鼓励各支局、农村信息服务站下力气提升融合率和价值。该分公司经理陶涛说:“平江移动业务获得了规模突破和价值提升同步。月均移动用户净增由去年的几百户上升到2000多户,高峰时达3700户;C网平台收入由去年8月份的37万元飙升到如今的83万元,农村融合率高达90%。”华容分公司制定的考核办法使大家主动将融合列为业务发展首发:发展单产品的员工,当月营销积分减半,发展融合产品的员工,不但佣金高,在享受正常的营销积分之上还另有奖品,每天发通报,每周兑现一次。经理杜若将记者到达华容的前一天该分公司销售业绩通报从手机上调出来:8月1日,华容分公司发展C网用户51户,其中融合业务48户。
工作千头万绪,把人的工作做通最重要
“尊重关爱员工群众,努力为员工解决发展环境与氛围,使员工成为发展的主动力,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我们企业经营遇到瓶颈后的突破口。”副总经理、工会主席万建湘常常这样“敲打敲打”各县级分公司经理:关爱员工,并不单是表面上的嘘寒问暖,应该静下心来想一下,员工们有什么想法?有什么要求?为什么不能与我“同心”?怎么样让他们心顺气畅?他说,员工应该得到充分尊重。做领导的,不应该埋怨员工有情绪,更不应该动不动批评指责一线员工。在企业经营状态没有根本转变,员工的待遇还不能得到提高时,通过领导与员工心灵的沟通,通过对员工工作能力业务素质的提升,通过领导工作作风的改变,通过市场的逐步启动和企业规模的稳步扩张,让员工看到企业的前途,让员工享受到企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乐趣,员工一定会与企业同舟共济。
“领导和员工的关系,不是对立的。领导要做员工的服务者,引导者。”岳阳分公司要求各县市分公司经理每周抽一天时间,以一名普通员工身份,进入到市场一线,带着员工干,在实践中找出路。好的管理办法,不是在办公室研究出来的,而是在经营实践中、在执行过程中“倒逼”出来的。每到农村支局和政企客户部门,分公司总经理唐述福总是不厌其烦地用最基本的案例,为大家讲述怎么样才能做到“政企突破”,怎么样才能做到“农村落地”,从人脉关系图到小商机本,从一村一薄到专线标注,从细微处,传播营销理念乃至工作方法。平江分公司副经理黄澜向记者说明为什么大家跨越发展情绪高昂。他说:“现在岳阳分公司对营销渠道和管理岗的培训越来越多了,仅仅是针对融合业务发展,公司就集中组织了多轮针对性强的培训,告诉大家要怎么去努力,教给大家方法。而不是像以前,上级公司只负责制订文件提出目标。”新城区营销中心主任徐吉亮认为,这既是领导作风的转变,也表明了公司对提升员工素质的重视。她说,培训
使我们能力得到提升,大家受益匪浅。我们中心今年上半年人均到岳阳分公司参加培训2次,平江分公司内部更是周周有培训。这样针对性强、互动性强、教育水平高的培训很受我们欢迎,因为道理很简单,能力提升了,业绩好了,营销积分酬金自然少不了。
“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达成统一,企业就一定能实现跨越。”岳阳分公司为打破农村移动业务发展相对沉闷的局面,突破终端瓶颈,同时将支局员工和信息服务站人员指望佣金过日子的想法转到靠发展谋利益上来,从去年底就开始探索推动移动终端社会化。他们采取全员参与、全员营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方式自筹终端,调动了员工的营销积极性,解决了终端品种少、售后不及时、流转慢的问题,加速了移动业务规模突破。平江时丰信息服务站以前一周平均发展2户移动用户,现在一个月多达100多户。
“经营企业就像经营家庭。谁能说贫穷一点的家庭就一定不如富裕家庭来得幸福?钱少有钱少的过法,只要家庭成员团结和睦同心奋斗并呈现向好的整体趋势。”近年来,岳阳分公司无论经费多么紧张,每年都不忘为退休老同志订上一报一刊;每年春节上班,唐述福都要率领岳阳分公司班子成员在公司门口迎接上班的员工;华容分公司坚持定期组织退休老同志聚一聚;员工家中红白喜事,无论是合同制员工还是劳务派遣工,分公司领导都尽量到场;平江分公司每月一次员工大会雷打不动,改变了以往没有大事不开会的惯例,多频次实现领导员工面对面,谈发展讲形势说体会,将大家日渐散落的心重又凝聚在一起„„这些,都不是什么大手笔,也没有太多的新意,值得称道的是,他们坚持了下来,给员工创造出了企业“家”的温馨,稳定了队伍,稳定了人心。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采访中,不少基层管理者和基层员工纷纷感慨:岳阳分公司变了,企业氛围和谐了,员工信心树立了,综合实力增强了,社会形象提升了。记者想,这一切,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岳阳电信人坚持下来了,他们坚持将集团公司党组融合发展的思路不折不扣地执行下来,他们坚持将湖南公司党组有价值发展的理念不偏不倚地落实下来,即使在暂时遇到困难和压力的时候,即使在短时间内没显出应有效益的时候,他们坚持下来了。
坚持就是胜利!无论在企业摸索前行中,还是在企业跨越发展时。
第五篇:演讲稿(坚)
强化细节管理
打造诚信环境
慈口中学
徐志坚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以一颗诚挚的心祝愿大家:“与时俱进谋发展、开拓创新赚大钱”。我为大家演进的题目是《强化细节管理,打造诚信环境》。
“环境大优化,经济大发展”。党和政府向通山人民制定了一个宏伟的目标,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前景!它鼓舞人心,又催人奋进!“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环境大优化, 经济大发展”,一定要 “强化细节管理,打造诚信环境”。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历史的教训我们决不能忘记: 一口痰终止了商业谈判!一块隔热瓦引起美国航天飞机的爆炸!一顿奢侈的晚餐吓走了外商!一个烟头毁灭了原始森林„„
多数人,总是不屑一顾于小事;总是忽略事情的细节!太自信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确,为人,做官要 “立大志, 做大事, 成大业”。然而, 不“关照小事”,又怎能“成就大业”? ·1· 伟大的周总理,身居要职。而他强调的却是“小事”。他一贯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尽可能地考虑到事情的每个细节,最反感“大概”、“可能”、“也许”的语言!正是他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不仅赢得了中国人民的爱戴和拥护,还受到了国际友人的尊敬和信任。成就一代伟人!同志们!朋友们!机遇,往往蕴藏在细节之中!做人如此!做事如此!发展经济亦如此!党和政府,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与时俱进,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在通山营造了一种“尊重客商,尊重企业家”的氛围。进一步优化“执法环境、政务环境、人文环境”。“强化细节管理”。公开查处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责任人,并为15位重点企业法人,颁发“特别客商证”。精心打造“诚信通山”品牌形象!从“街头叫卖”到“凤池时代”;从“隔河相遥”到“黄金大桥”;从“破烂河滩”到“新月亮湾”!打造“九宫山”,又推“太阳山”,开发“隐水洞”,又建“核电站”。“一线两圈”又将圆梦通山人的夙愿!时代在发展,历史在变迁!“发展就是硬道理”。“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我们坚信: 在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强化细节管理,打造诚信环境”。一定会吸引更多的客商来通山投资,我们通山的经济一定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2· 我们既要乐观自信,也要提高警惕: 信息传递越来越快;科学技术越来越精;市场分工越来越细;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整个社会经济进入了一个微利时代!一个要求精细化管理的时代已经到来!如果我们不“强化细节管理”,不“打造诚信环境”,“经济大发展”将成为一句空谈!如果我们的决策不注意“细节”,恐怕吃不上一口市场经济的“残羹剩饭”!“内强素质, 外塑形象”是对每一个党员、每一个干部、每一个员工、每一个公民提出的时代要求!更是对每一个机关、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工厂、每一个企业热切的渴盼!正如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先生所言:“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我们更加坚信: 在新一届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一个生态通山!一个富裕通山!一个诚信通山!一个和谐通山!一个秀美通山!一定会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谢谢大家!
2007年4月18日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