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四节蒸腾作用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内容是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的第二节,本节主要任务如下,一是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说出蒸腾作用的影响因素,以及蒸腾作用对植物体自身及生物圈中的意义。二是学生通过参与几个探究实验、交流教师提供的文字及视频资料,揭示植物蒸腾作用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本节知识内容与其他章节的联系主要体现如下:一是与“吸收作用”相联系;二是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相联系;三是与“叶的结构”相联系;四是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相联系。
为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教师应当适当补充一些教材当中没有的资料。因本节内容量较大,探究活动须课前完成。
2.学情分析
在前知识方面,学生对与蒸腾作用有关的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与认识,比如生活当中的“大树底下好乘凉”,在森林中感觉空气湿度大等。在七年级上期的活动“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中,同学们对植物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但具体到植物给环境带来上述影响的原因,蒸腾作用主要通过植物何种结构来完成,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以及植物形态结构特点与环境的适应性方面,学生需要进一步的学习,需要教师有效地引导和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学习。
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具有一定合作学习和探究的经验。相当部分学生拥有数码相机和使用相机的能力,也具有制作简单的PPT的能力。
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来看,学生对直观的视频、图片、探究实验(尤其是自己有亲身参与的)特别有兴趣,容易调动。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影响蒸腾作用的主要因素;
(3)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难点
(1)植物蒸腾作用概念;
(2)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与环境相适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解释植物体内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
(2)举例说明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
(3)举例说出气孔数目和分布与植物蒸腾作用的关系,说明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对植物蒸腾失水的实验进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尝试完成和分析“植物的蒸腾失水”、“观察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等探究实验,培养科学探究、合作、科学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结合观察植物蒸腾失水的实验,及参与其他的探究实验,让学生体验探究实验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2)通过探究实验和教师所提供的文字资料,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通过教师提供的视频资料,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设计理念
按新课程改革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生活性、实践性的知识吸引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立足学生的前知识,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参与探究活动获得感性认知,经过讨论、交流建构概念;通过有针对性的学生课堂练习,在实际中运用概念;运用概念后,及时进行小结;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认同环境保护的思想,获得情感的升华;通过构建概念图,再重新认识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按小步骤,快反馈的要求,循序渐进,帮助学生在活泼、趣味的课堂中,锻炼思维能力,有效地掌握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法与学法
主要采用多种媒体演示、自主合作的探究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应用生活经验、活动体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观察、阅读、资料分析、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等达成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
1.提前准备
实验1.上课前,同学按小组,根据教材P90页演示“植物的蒸腾失水”的要求及P92页“思考与练习2”的内容,对两个实验进行整合改进,完成相关实验,并用照相机记录活动过程及活动的结果,作好记录。将实验过程制作成PPT,在课堂展示时用。参考记录表如下:
组别
水分
的量
时间
A
(叶未处理)
B
(叶下表面处理)
C
(叶上表面处理)
D
(无叶)
环境温度
上午9:30时(实验开始时)
上午10时
上午10:30时
上午11时
上午11:30时
实验2.上课前,同学按小组根据教材P94页活动“观察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的要求,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设置光照条件为光照充足和部分遮光(遮荫)的对照实验,完成相关实验,并用照相机记录活动过程及活动的结果,作好记录。将实验过程制作成PPT,在课堂展示时用。参考记录表如下:
记录表
1条件
水分
减少量
组别
光照
充足
部分
遮光(遮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记录表
2条件
红色茎
高度
组别
光照
充足
部分
遮光(遮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注:上述两实验,教师要先确定两个小组,对其进行个别指导,确保实验的科学、有效。在上课前,要先检查班级同学的完成情况,教师要对班级完成得比较有代表性的小组要心中有数,作为课堂中的课程资源备用。另外,可将完成得较好的小组的活动材料,在教室的适当区域进行展示。
2.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1.复习植物的吸收作用与光合作用的知识,引导同学们思考:植物体通过吸收作用吸收的水除了用于光合作用外,还有何用途呢?
2.PPT呈现以下内容:
(1)一株玉米在完成生活史的历程中,所吸收的水量以及在其体内所保有的水量。
(2)夏天,人们在树荫下乘凉图片。
引导同学思考:这两种现象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3.展示课题:植物的蒸腾作用,并板书
1.回忆植物的吸收作用与光合作用的知识,并初步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2.阅读、观察PPT所呈现的资料,并进行分析,明确思考问题的中心。
联系前面所学习过的知识和生活常识,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思考。
2.观察“植物的蒸腾现象”
小组展示实验1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
1.思考:水面上滴植物油的目的;
2.引导同学分析对比A组与D组的实验结果,并思考该现象产生的原因;
注:(1)提示观察思考顺序,①塑料袋壁的现象;②容器内的水量变化;③上述两个现象之间的联系;④控制水分散失的主要结构;⑤水分是通过何形式由植物体内到达塑料袋壁的;(2)可提示同学们回忆“叶的结构”;(3)此处若有同学对实验过程有疑问,须说明,并引导同学们思考提高实验科学性的措施。若无,则在课堂小结时说明。下同;(4)视学生探究活动情况,播放视频“植物的蒸腾失水”。
3.要求学生对比思考:展示实验与自身实验的成功与不足。
学生观察分析,在小组内交流后由小组派代表回答。
1.防止水分直接从液面蒸发。
2.得出:①A组塑料袋壁上出现明显的液滴(水分);②A组容器内的水分明显减少;③容器内水分通过植物体散失;④水分的散失主要通过叶片气孔;⑤水蒸气;
3.反思自身实验的成功与不足。
1.以学生自身的案例,让同学进行对比,发现成功与不足,进一步激发学习欲望,同时也激发同学的思考。适当提示,有利于学生切入。
2.准确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提高观察、分析、表达能力。
3.对实例分析,进行小结①,形成蒸腾作用概念
引导学生总结出蒸腾作用的关键词,并板书。
1.得出概念关键词:
水分运动方向:由植物体内到植物体外;
水分形式:水蒸气
水分出口:气孔
本质:水分散失
2.形成概念:在温暖、有阳光照射的条件下,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是形式散失到体外,这种生理过程叫蒸腾作用。
1.对实例分析进行小结,提高思维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2.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对概念进行分解,有利学生把握。落实教学目标。
4.阅读教材,再识概念。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课本P91页第一段的内容,并要求同学注意限制性的词语。
2.提问:植物体内的水分散失了,如何补充?
注:可提示学生回忆“吸收作用”。
3.PPT展示“水分吸收与散失的途径”图片
1.阅读教材并,圈出关键词。
2.学生思考后得出:
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经由茎到达叶,以蒸气的形式散失到空气中。作好笔记。
1.回归、体会教材,提升学习成果,强化概念。
2.拓展、延伸,完善概念,并以图片加以强化。
5.课堂练习
1.PPT出示练习
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由()调节
A.植物体生命活动需要水分的量B.光合作用
C.植物体叶的多少D.气孔的张开与闭合
2.引导学生回忆“实验一”装置所处的条件,阅读教材中二处“在温暖、有阳光”,思考演示“植物的蒸腾失水”中讨论的第2题。
1.回答问题
2.思考问题
1.运用概念,加深理解。
2.合理运用教材,让学生重视教材,形成细心阅读和体会教材的习惯,并转入下一小节的学习。
6.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
1.小组展示实验1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引导同学分析A、B、C、D四组实验结果中水分减少量的差异,要求学生思考该现象产生的原因,解决“思考与练习2” 问题1-3。追问曲线I代表装置C、D说明什么?
2.PPT展示不同植物上、下表皮气孔数的数据表。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思考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学生得出结论后,PPT展示植物气孔分布的一般规律,并板书。
3.小组展示实验1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引导同学分析9:30-10时、10-10:30时、10:30-11时、11-11:30时四组实验结果随温度变化的差异,并思考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出示蒸腾作用与温度的关系表,以引导同学们的思考。
4.小组展示实验2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记录表1)。引导同学分析的实验结果,并思考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并解决“思考与练习2” 问题4。出示蒸腾作用与光照强度的关系表,以引导同学们的思考。
注: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严谨的表达。对有延伸问题的同学,可提供一定的方法,在课后验证。
1.学生观察分析,在小组内交流后由小组派代表回答。
(1)曲线Ⅰ代表装置C、D的质量变化,因为这两装置几乎没有发生蒸腾作用;验证了蒸腾作用主要通过叶片的气孔完成。
(2)曲线Ⅱ代表装置B,曲线Ⅲ代表装置C;
(3)叶的上下表面气孔的数目是有差异的;
得出:气孔(叶片)的数目会影响蒸腾作用。
2.学生观察分析,在小组内交流后由小组派代表回答。
得出:(1)陆生植物一般下表皮气孔数多于上表皮气孔数,水生植物一般上表皮气孔数多于下表皮气孔数;(2)生物体的结构功能与环境相适应。
3.学生观察分析,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由小组派代表回答。
得出: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蒸腾作用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4.学生观察分析,在小组内交流后由小组派代表回答。
得出: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蒸腾作用随着光照的强度增强而增强。
1.课内外结合开展探究提高效率;大胆创新,改进实验设计。组织综合性探究,提高探究能力、读表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归纳表述能力,辩证思维能力。
2.树立生物的结构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因教材中的“建议活动”难度较大,且趣味性较差,所以采用探究活动与文字资料相结合的手段,来达到教学目标。
7.课堂练习及小结②
组织学生完成“思考与练习1”,并对蒸腾作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小结,并板书。
完成练习,做好笔记。
影响蒸腾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光照强度、叶片(气孔)数目、温度等,并明确其影响关系。
运用概念,及时小结,落实教学目标。
8.理解蒸腾作用的意义
1.PPT展示同学们在第一章第二节中的活动“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中所得的数据。要求同学们思考出现该现象的原因?
注:观察学生反应,适当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如:夏天洗脸、游泳时的感觉凉爽)及出示干湿球温度计读数,引导并帮助学生理解蒸腾作用使叶面温度降低。
2.学生小组展示实验2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记录表1、2),并解释现象出现的原因。
1.学生观察分析,在小组内交流后由小组派代表回答。
得出:蒸腾作用能降低叶面的温度
2.学生观察分析,在小组内交流后由小组派代表回答。
得出:蒸腾作用能够促进对水的吸收,同时促进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1.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表述能力
2.通过学生生活中经历的事实(或视频),为概念的形成提供支撑,弥补教材的不足。
9.课堂练习及小结③
1.PPT出示练习
(1)下列关于蒸腾作用对植物本身的意义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降低植物体的温度B.促进根从土壤吸收水分
C.提高空气温度,调节气候D.促进水分、无机盐在植物体内运输
(2)植物体能把根部吸收的水分不断地运输到顶端。其动力主要是来自()
A.根的吸收作用B.茎的输导作用
C.叶的蒸腾作用D.叶的光合作用
2.引导同学归纳蒸腾作用意义,阅读教材P92页内容,并板书。
1.完成练习。
2.阅读教材,做好笔记,在教材中划出关键字句。
1.运用概念,及时反馈。
2.回归教材,让学生重视和用好教材,落实教学目标。
10.认识蒸腾作用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认同保护环境
1.播放视频“绿色植物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及夏天人类在树荫下活动场景的图片,要求同学们思考,若是没有了绿色植物,上述的场景将会变成怎样?
2.播放“沙尘暴”视频,引导同学们认同保护环境,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观看视频及图片,思考,并发表感想。
对比播放,给同学们以强烈冲击,让学生认同保护环境的理念,并付诸于实际的行动。
11.课堂小结④
引导学生构建本节知识的概念图
画出本节知识的概念图
理清知识体系,形成概念,巩固学习效果
12.作业
同步训练中的部分练习
巩固和检测学习效果
教学预设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提倡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展开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交流讨论的活动中获取知识,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者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者。教学结束后,应重点反思以下问题:
1.时间的安排是否合理,关注多媒体展示的环节,尤其是学生展示环节的控制、引导?
2.对学生探究活动过程中所出现的代表性问题,以及因探究活动而衍生出的新问题,该如何合理利用以及引导?需特别注意学生探究活动中数据处理的方法,控制误差的措施。
3.教学过程中所选用的资源是否有利于学生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是否有利于帮助学生的理解?
4.习题选择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测及反馈效
第二篇:蒸腾作用 教学设计
《蒸腾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蒸腾作用的概念、调节、过程和意义。
2、举例说明蒸腾作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蒸腾作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和交流、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植物蒸腾作用对环境的影响。
2、树立“植树造林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依据课标和教材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蒸腾作用的概念、调节、过程、意义。
难点:蒸腾作用对自然界的影响;气孔是如何调节蒸腾作用的。
三、教学策略:
1、通过观看蒸腾作用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2、利用课件演示气孔的开闭和蒸腾作用的过程,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进而突破“气孔调节蒸腾作用”这个难点。
3、运用类比的方法解释相关内容,便于学生理解。
4、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收集资料;蒸腾作用实验视频。
五、教法、学法指导:
教 法:启发式谈话法为主,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辅助教学。学法指导:提供观察思考、探究合作、表达交流的机会。
六、教学过程:
(一)奇问激趣,导入新课:
资料:还有202千克的水哪儿去了?
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要消耗204千克的水,其中作为组成部分的水1.87千克,维持生理过程的水0.25千克,那么还有202千克的水哪儿去了?
用鲜明的数据对比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质疑引导,实验探究:
1、教师介绍蒸腾作用演示实验:在同一株植物上选取两根大小相似的枝条,将A枝条上的所有叶片两面涂上凡士林(凡士林是一种矿物蜡,它能在叶片表面形成一道保护膜,使水分不易蒸发散失),B枝条不做任何处理,然后分别用两个干燥、透明、不漏气的塑料袋套住,袋口扎紧,放在教室温暖向阳的地方。
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装置中所产生的现象,提出下列问题:
(1)、在A、B两个塑料袋内壁上,你见到什么?(2)、它是从哪里来的?
(3)、它是以哪种状态(气态或液态)散发出来的?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讨论交流并回答问题,自然而然地得出蒸腾作用的概念: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气孔散发出去的过程。
2、蒸腾作用是如何调节的呢?组织学生阅读教材53页,找出气孔的结构与调节。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提问:
气孔是怎样构成的?为什么气孔可以张开和闭合?是怎样调节的?保卫细胞的形状变化很奇特,那么保卫细胞的结构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使它产生如此奇特的变化呢?
用多媒体演示气孔的结构和开闭。(由于课上时间有限,所以布置学生课下利用气球、胶布等材料制作气孔模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个内容。)
3、提问:植物蒸腾作用实际上就是一个水分的运输和散失的过程。那么散失的水分是从那里来的呢?根吸收的水分是怎样到达叶里、并经由气孔散发出去的呢?
播放课件,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描述:根毛吸收的水由于各细胞液浓度的不同,经由根成熟区内部的层层细胞进入根内部的导管,根中的导管与茎、叶中的导管都是相通的,水分就由导管经由茎运送到叶里,除一部分供给叶的生命活动需要外,绝大部分水分由气孔散发到大气中。(学生描述不出,或描述不准确时教师适时补充和引导。)
(三)奇问引思,观点发布:
1、质疑:植物吸收的水分99%左右用于蒸腾作用,那么蒸腾作用对植物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讨论、发表观点:(学生说不全面时,教师利用类比的方式引导解释。)(1)促进根吸收水分
叶片水分蒸发去后,叶肉细胞缺水,就要依次吸收叶脉导管、茎内导管、根内导管的水分,从而促进根从土壤里吸水。
(2)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植物体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是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由于蒸腾作用散失水分产生的拉力,使水分连同溶于水中 的无机盐被送到树冠上,蒸腾作用产生的拉力,可以把水分由地面送到百米高的树冠上。
(1、2点利用课件引导学生理解)(3)降低植物的温度
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烧开水的例子)
2、植物体进行蒸腾作用对自然界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问题:植被覆盖率不同的两座城市的年降水量不同,说明了植物蒸腾作用对自然界有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展示观点。教师引导总结: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雨量;减轻干旱、调节气候。
(四)激扬文字,情感提升:
学习蒸腾作用的意义后,教师出示一段文字:(学生齐读)大家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植下一片绿色,拥有一片蓝天。让我们为保护人类的地球大家园尽一份力吧!
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树立“植树造林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的观念,从而达到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五)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
2、秋天为什么树叶纷纷落下?
通过这个环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现象的能力。
(六)巩固练习:
1、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叶的气孔,散 发到大气中的过程是()A.光合作用
B.蒸腾作用
C.吸收作用
D.运输作用
2、控制气孔开闭,调节植物体内蒸腾作用的是()A.表皮细胞
B.叶肉细胞
C.保卫细胞
D.叶脉细胞
3、植物体内水往高处流,这主要是由于_____的结果。()A.吸收作用
B.光合作用
C.呼吸作用
D.蒸腾作用
4、土壤中的水分参与植物蒸腾作用时的途径是()A.土壤→根毛→导管→叶肉→ 气孔→大气B.土壤→导管→叶脉→气孔→大气 C.土壤→根毛→导管→气孔→叶脉→大气D.土壤 →根毛→叶脉→表皮→大气
5、种花或种菜时,最好是在阴天或傍晚,并要去掉几片叶,这样做的目的是()A.操作方便
B.减少蒸腾作用
C.加强水分吸收
D.减少光合作用
6、落叶乔木在冬季吸收水分大大减少,主要是植物几乎停止()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渗透作用
7、森林地区常常形成独特的“小气候”,降雨量较多,其主要原因是()A.根能保持水土 B.光合作用旺盛
C.蒸腾作用旺盛 D.呼吸作用旺盛
8、关于蒸腾作用的意义,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促进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B.提高空气湿度,调节气候
C.植物体吸收的水被蒸腾作 用散失是一种极大的浪费D.降低植物体的温度
(七)板书设计:
第四章
蒸腾作用
一、概念: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气孔散发出去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二、蒸腾作用的条件:通过保卫细胞控制气孔的开闭调节。
三、过程:
四、蒸腾作用的意义:
1、自
身:促进根吸收水分;
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降低植物体温度。
2、自然界: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雨量;
减轻干旱、调节气候。
第三篇:蒸腾作用教学设计
第一章 植物的水分生理
第四节 蒸腾作用
设计思想:本节内容是有关植物蒸腾作用的生理、部位、及条件的知识,目的是使学生认识蒸腾作用的过程、生理及发生的位置以及初步认识他们的功能。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许多生动资料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来开展教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利用学习资料,学会分析并解决问题,说明蒸腾作用具有完善的调节生理。
2、通过观察、阅读、自学、讨论和总结,描述蒸腾作用的原理、组成和发生的条件。
3、尝试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做出假设。体验科学发现的本来面目,激励自己更加有效地学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蒸腾作用的组成和功能的图片,了解蒸腾作用的组成及各部分的生理。
2、通过分析教材以及蒸腾的结构模式图,了解蒸腾作用是植物水分生理调节的重要途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并领会到科学研究的历史性、无限性。
2、养成收集资料和随时进行科学记录的习惯。
教学重点:
1、描述蒸腾作用的机理和功能,说明蒸腾作用具有重要的植物水分生理调节功能。
2、尝试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教学难点:
1、通过分析实例使学生完成对蒸腾作用的机理和功能的认识。
2、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大胆假设的科学探索和创新精神。
教学策略与手段:学生预习教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揭示学习目标。(引言:常言道“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这句谚语告诉我们什么?
一、)
复习提问:根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组织学生回答。
总结,引入新课题。植物体的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那么水分进入植物体后是否都被植物体利用了呢?
二、讲授新课:
(一)蒸腾作用的概念:
未来说明叶与蒸腾作用的关系,可以准备一套相同实验装置,只是在绿色植物枝条上套上不透气的透明塑料袋。
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1、塑料袋的内壁有什么物质生成?
2、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3、水珠是从叶片的什么地方散发出来的?
4、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以液态的形式从气孔中流出来的?还是以气态的形式从气孔中散发出来的? 分析、总结:
1、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
2.植物的各个部分都可以蒸腾水分,但蒸腾水分的主要器官是叶。
(二)蒸腾作用的过程:根到叶的水分运输过程。
1、土壤中的水分,由根毛进入跟内,然后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送到叶肉细胞。
2、植物体吸收的水分仅有1%左右参加植物体各项生命活动以外,99%左右的水通过气孔散发到大气中。
(三)蒸腾作用的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1、由于重力的作用,水应该向下流,但植物体中水分却是由下向上的方向流动,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夏天在树下会有凉爽的感觉? 总结,蒸腾作用的重要性。
第四篇:蒸腾作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蒸腾作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了解蒸腾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证实植物体蒸腾水分的演示实验,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蒸腾作用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其中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是本节教材的重点。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平常不甚了解的,因此,这节课必须先进行演示实验。植物体主要通过叶进行蒸腾作用,因为叶具有适应这种功能的形态结构——气孔。只需要让学生对气孔的调节有直观的感受就行。教师在讲解蒸腾作用的意义时,应该尽量让学生的联系实际,使学生接受和理解蒸腾作用对于植物生活的意义。学情分析
通过家里种的花草树木,农作物都需要经常浇水,知道在山区,在森林地区雨量比较充沛。对于植物的蒸腾作用现象,学生生活中有一定的体验,但学生缺乏对现象的分析与思索。对于蒸腾作用的概念来说,学生通过探究叶的蒸腾作用实验得出,并不难理解,但是对于蒸腾作用的调节和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和自然界意义等问题,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学策略
初中学生应该对蒸腾作用有所了解,所以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在家里进行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对蒸腾作用进行初步的探索。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在本节课教学中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1、趣味性导入:本节课首先用凭空飞出的问题——“还有202千克水哪儿去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启动学生思维。
2、重视学生的探索:教学中必须坚持有意无意的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把教材中给出的植物蒸腾作用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在学生推测出水分的散失主要由于植物叶片的蒸腾作用后,让学生设计方法进行验证。
3、恰当应用媒体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植物的蒸腾作用实验,在短时间内无法看到成效,为此我通过对育龙网资源的转化和截取,应用了视频资源将实验的过程演示播出,从而缩短了时间,使实验过程与教学内容很好的融为一体。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难点:蒸腾作用的概念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设计思想:
蒸腾作用的概念可以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而蒸腾作用的过程可以借助动画或投影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而对于蒸腾作用的意义则可以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 复习提问:根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组织学生回答。
总结,引入新课题:植物体的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那么水分进入植物体后是否都被植物体利用了呢?
二、讲授新课:
(一)蒸腾作用的概念:
出示课前准备好的演示实验装置(为了说明叶与蒸腾作用的关系,可以准备一套相同实验装置,只是在叶片上涂抹一层凡士林)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1、塑料袋的内壁有什么物质生成?
2、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3、水珠是从叶片的什么地方散发出来的?
4、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以液体的形式从气孔中流出来的?还是以气态形式从气孔中散发出来的? 组织学生分析并回答问题。
总结:
1、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
2、植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可以蒸腾水分,但蒸腾水分的主要器官是叶。
(二)蒸腾作用的过程:
提问:植物蒸腾出的水分是由哪来的?
1、植物根毛的作用是什么?
2、气孔的作用是什么? 讲解:
1、土壤中的水分,由根毛进入根内,然后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送到叶肉细胞。
2、植物体吸收的水分仅有1%左右参加植物体各项生命活动以外,99%左右的水通过气孔散发到大气中。
(三)蒸腾作用的意义:
1、由于重力的作用,水应该向下流,但植物体中水分却是由下向上的方向流动,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夏天在树下会有凉爽的感觉? 组织学生讨论。
总结:蒸腾作用的意义:
1、促进根吸收水分。
2、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3、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避免灼伤。
讲解:由于植物具有蒸腾作用,大面积的森林可以增加大气湿度,使天空云量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起到减轻干旱、调节气候的作用。因此,我们要进行大面积地植树造林。板书设计:
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
一、蒸腾作用的概念:
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
二、蒸腾作用的途径:
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茎、叶的导管→叶肉细胞→气孔→大气
三、蒸腾作用的意义:
1、促进根吸收水分。
2、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3、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避免灼伤。探究活动
实验目的:观察叶片的蒸腾作用
实验材料:两个重量相等的新鲜枝条(叶片多的枝条设为甲,叶片少的枝条设为乙)
实验用具:锥形瓶、托盘天平,中间有孔的活塞 实验步骤:
1、两个相同容量的锥形瓶中装入等量的水(水温25~35℃左右),塞好活塞;
2、把两个枝条分别插入装有水的锥形瓶中,放在已调节好的天平上,再重新调节天平使两侧达到平衡; 3、10分钟后进行观察,记录观察结果。实验结果:
乙枝条所在的托盘向下倾斜,这显示出左盘烧瓶中的水通过叶片散失的水分较右盘多。
实验结论:叶片不仅能散失水分,而且叶片越多,散失的水分越多。教学反思 备课时备学生。我们的学生基础一般,参差不齐,分类备课,让每个学生都有比较好的认知,学到一定的知识。正确理解教材。研读教材,对教学重难点掌握很好,讲解时着重突出重难点,主要是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印象,让学生对难点加深理解。我们的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对昆虫比较熟悉,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兴趣都比较高,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清晰地确定与表述课时目标。本节用一课时完成。
第五篇:第四节 变阻器 教学设计
第四节 变阻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变阻器的构造、在电路中的符号,理解变阻器的工作原理。(2)通过探究怎样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知道正确使用变阻器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探究变阻器原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2)在学习滑动变阻器使用的过程中,用推理再实验验证的方法,体验物理实验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变阻器的设计过程,体验发明创造的科学情趣。(2)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在实验中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通过提出猜想、动手操作,在探究实验中学习变阻器的使用,掌握其规律,建立“实践出真知”的观念。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以及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原理。教学难点:正确分析电路中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动与引起电路中电流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
教学用
器材:电阻丝,滑动变阻器、电流表、小灯泡、电源、导线、开关、电阻箱、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采用演示实验引入新课。应用演示实验,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其感到惊奇,产生疑问,引起思维,激发兴趣,从而顺利引入新课。具体做法是:教师演示灯光由暗变亮,再由亮变暗。接着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推出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灯泡亮暗的变化是由于电路中的电阻发生改变。这时,便于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所设计的物理情景中。
引入课题:变阻器——阻值可调节的装置
(二)新课教学
1.变阻器原理的学习(1)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灯泡亮度的变化是由通过的电流变化引起的,而电流的变化则是由电阻的变化引起的。启发学生猜想:调光台灯的电阻变化是由改变导体电阻的什么因素引起的?
(2)实验探究
用电阻丝使电路中的电流连续的变化。如图所示,在导线间夹入一段电阻丝,使一端在电阻丝上自由滑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大小,观察并记录小灯泡的亮度变化,并加以比较。
(3)交流评价
让学生动手完成并在小组相互交流,归纳筛选出结果:改变导体的长度能改变小灯泡的亮度。我们学习一种能改变电阻的器件──变阻器。其实,实验室所用的变阻器也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器件。
原理:变阻器就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器件。
2、认识变阻器
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结合实验桌上滑动变阻器的实物认识变阻器的主要造,并重点强调观察4个接线柱和表面涂有绝缘漆的合金线所绕成的线圈。
教师结合投影片介绍其构造,理解铭牌上数据的物理意义并要求学生学会画滑动变阻器的结构简图和电路符号。
结构:瓷筒、电阻线、金属棒、金属滑片、接线柱
符号:
3、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1)提出问题(投影)
①要使灯泡和变阻器中的电流大小相同,变阻器应该与灯泡串联还是并联?
②要能控制电流的大小,应该使用变阻器上的哪两个接线柱?
③要使灯泡由暗变亮,接通电路前应将滑片放到什么位置上?
④滑动变阻器上有4个接线柱,怎样把这些接线柱接入电路?共有几种接法?
(2)实验探究
学生相互讨论,首先,设计出实验电路如图所示,接着根据各自制定的计划进行操作,尝试控制灯泡的亮度。同时,教师巡视,并指导各实验小组将变阻器的实物连接、电路图连接、及电路符号连接进行对照,研究电阻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3)交流评价
各小组分别结合各自的实验结果相互讨论,共同归纳总结:
①能使变阻器电阻变化的接法有4种(“一上一下”);
②不能使变阻器电阻变化的接法有2种,其中“同下”电阻总是很大,而“同上”电阻总是很小。
③滑片越靠近下端的接线柱,接入电路的电阻越小。变阻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串入电路,调流控压;
一上一下,作用最大;
同上同下,没有变化;
接入电路,拨到最大。
4、介绍其它变阻器
变阻器除了滑动变阻器,还有电位器、变阻箱等。(课件简介)
5、课堂总结
讨论: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变阻器
1、原理:利用改变连入电路中电阻线长度来改变电阻
2、滑动变阻器的构造:
结构示意图
电路中的符号
3、探究滑动变阻器的正确连接方法:
串入电路,调流控压;
4、作用:①保护电路
一上一下,作用最大;
同上同下,没有变化;
接入电路,拨到最大。
②通过改变电阻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