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四节 环境保护教学设计
第四节 环境保护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学习,树立学生环保意识,树立主人翁责任感。
2、激活思维,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重点:大气污染、水污染、居室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防治。“身土不二”说明了人和环境互相依托的辩证关系,当环境遭到破坏以后,人类自身也会受到影响。
5、地球人的行为: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学生活动】讲述水污染的来源、危害及治理。【归
纳】
二、水污染的来源、危害及治理
1、主要污染物:无机物、碱、盐、重金属离子、难降解有机物、氰化物、酚、教学过程:
【屏幕显示】自然美景
【讲
解】如今地球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灾难:大气污染加剧,水污染严重,固体废弃物与日俱增,臭氧空洞、酸雨、赤潮、温室效应、水土流失等,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存。于是,全人类大声疾呼:保护地球,保护环境。
【屏幕显示】环境污染图片
【讲
述】环境――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大气、水体、土壤、生物是四大环境要素。
曾经,人们是那样和谐愉快地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如今,生命之泉的呻吟,母亲河在哭泣,苍天在流泪„„请听来自自然的呼唤。
【学生活动】讲述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及防治。
一、大气污染的来源、危害及治理
1、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碳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碳氢化物、飘尘、放
射性物质等。
2、来
源:煤、石油燃烧、矿石冶炼、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等。
3、危
害: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植物生长,破坏建筑,改变地球气候。
4、治
理:调整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太阳能、风能、氢能、地热能),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燃烧,减少工业废气的排放,大力植树造林,政府部门合理规划,加强监测。
【过
渡】有一句出自医学名著《东医宝鉴》的名言――“身土不二”。它的意思是:人身和土是不能分离的,人生活在土地上,食用土地上长出来的东西,如果适应环境,就会身体健康。而当人们离开故土,到陌生的地方去工作、去学习、去旅游,往往会不适应。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也就是这个道理。
病原体、悬浮物等。
2、来
源:石油炼制、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药、地面淋洗固体垃圾
等。
3、危
害:改变水质,加剧水源危机;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破坏海滨风
景区;危害人体健康;见资料4、5、6、7危害事件及“赤潮”。
4、治
理:控制污水任意排放,对水进行净化处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等。
【引
言】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难防,不等于不防,隐藏在我们身边的无形
杀手,究竟是什么?
【学生活动】讲述居室污染的主要来源、危害及防治措施。
三、居室污染的主要来源、危害及防治
1、主要污染物:CO、CO2、SO2、Nx、醛类、酚类、烟、放射性物质、电磁波、细菌、螨虫、病毒等。
2、来
源:化石燃料燃烧,煎、炒、烘、烤高温加工产生的烟雾,电器
发生的电磁波,建筑材料中的甲醛,化妆品,日用化学品,家宠等。
3、危
害:引起人体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皮肤病,传染病、癌症等。
导】由居室污染引起的种种人身伤害事件,煤体时有报道。因此,为了使自己的生
活更加美好,必须做好污染防治工作。
4、防治措施:保持室内清洁,通风;对电器辐射采取防护措施,保持距离;
厨房要有换气设备,宠物要经常洗浴;女性朋友慎用化妆品,男士不抽烟。
渡】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我们不能束手待毙,联合起来,所谓众志成城,请看地
【引
【过球人的行动。
【概
括】屏幕显示
⑴1972年6月5日至16日,探讨保护人类环境战略的第一次国际交流大会――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简称《人类环境宣言》。同时联合国大会将“联合国环境会议”的开幕日――6月日定为“世界环境日”。此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每年都..5...........要在这一天发表环境现状、年度报告书,以期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⑵1973年8月5日,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中国历史上第一届环境会议在首都北京举行。这次会议确定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保工作方针。1974年5月成立了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近几年,我国相继制定了《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一系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⑶1985年,在联合国规划署的倡导下,各国政府官员和科学家相聚维也纳,签定了维也纳公约。1987年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主持下,24个国家共同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它规定工业国家在2000年前禁止生产和使用氧氟烃代用品,发展中国家则延长10年。
⑷1991年6月14日在北京召开了“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级会议”,会议就全球与发展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进入了广泛深入的蹉商,会议最后通过了划时代意义的《北京宣言》。
⑸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永远载入人类史册的盛会,与会者有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其中有102位国家元首,在这里召开了“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
【引
导】人类须采取积极的措施
⑴开发“绿色能源”,联合国环境保护机构最后一项调查表明,至少有10个国家在开发“绿色能源”。
⑵兴建“绿色建筑”是人类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一种潮流。
【讲
述】“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提出的观点,强调是人对自然的尊重与保护,“天人合一”包含着持续发展的思想。
【过
渡】“拯救地球”就是拯救人类自己,这是人类共同的呼唤,是当今世界最强音。
【总
结】要增强民族环境意识,保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第二篇:第四节 变阻器 教学设计
第四节 变阻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变阻器的构造、在电路中的符号,理解变阻器的工作原理。(2)通过探究怎样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知道正确使用变阻器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探究变阻器原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2)在学习滑动变阻器使用的过程中,用推理再实验验证的方法,体验物理实验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变阻器的设计过程,体验发明创造的科学情趣。(2)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在实验中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通过提出猜想、动手操作,在探究实验中学习变阻器的使用,掌握其规律,建立“实践出真知”的观念。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以及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原理。教学难点:正确分析电路中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动与引起电路中电流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
教学用
器材:电阻丝,滑动变阻器、电流表、小灯泡、电源、导线、开关、电阻箱、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采用演示实验引入新课。应用演示实验,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其感到惊奇,产生疑问,引起思维,激发兴趣,从而顺利引入新课。具体做法是:教师演示灯光由暗变亮,再由亮变暗。接着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推出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灯泡亮暗的变化是由于电路中的电阻发生改变。这时,便于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所设计的物理情景中。
引入课题:变阻器——阻值可调节的装置
(二)新课教学
1.变阻器原理的学习(1)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灯泡亮度的变化是由通过的电流变化引起的,而电流的变化则是由电阻的变化引起的。启发学生猜想:调光台灯的电阻变化是由改变导体电阻的什么因素引起的?
(2)实验探究
用电阻丝使电路中的电流连续的变化。如图所示,在导线间夹入一段电阻丝,使一端在电阻丝上自由滑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大小,观察并记录小灯泡的亮度变化,并加以比较。
(3)交流评价
让学生动手完成并在小组相互交流,归纳筛选出结果:改变导体的长度能改变小灯泡的亮度。我们学习一种能改变电阻的器件──变阻器。其实,实验室所用的变阻器也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器件。
原理:变阻器就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器件。
2、认识变阻器
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结合实验桌上滑动变阻器的实物认识变阻器的主要造,并重点强调观察4个接线柱和表面涂有绝缘漆的合金线所绕成的线圈。
教师结合投影片介绍其构造,理解铭牌上数据的物理意义并要求学生学会画滑动变阻器的结构简图和电路符号。
结构:瓷筒、电阻线、金属棒、金属滑片、接线柱
符号:
3、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1)提出问题(投影)
①要使灯泡和变阻器中的电流大小相同,变阻器应该与灯泡串联还是并联?
②要能控制电流的大小,应该使用变阻器上的哪两个接线柱?
③要使灯泡由暗变亮,接通电路前应将滑片放到什么位置上?
④滑动变阻器上有4个接线柱,怎样把这些接线柱接入电路?共有几种接法?
(2)实验探究
学生相互讨论,首先,设计出实验电路如图所示,接着根据各自制定的计划进行操作,尝试控制灯泡的亮度。同时,教师巡视,并指导各实验小组将变阻器的实物连接、电路图连接、及电路符号连接进行对照,研究电阻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3)交流评价
各小组分别结合各自的实验结果相互讨论,共同归纳总结:
①能使变阻器电阻变化的接法有4种(“一上一下”);
②不能使变阻器电阻变化的接法有2种,其中“同下”电阻总是很大,而“同上”电阻总是很小。
③滑片越靠近下端的接线柱,接入电路的电阻越小。变阻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串入电路,调流控压;
一上一下,作用最大;
同上同下,没有变化;
接入电路,拨到最大。
4、介绍其它变阻器
变阻器除了滑动变阻器,还有电位器、变阻箱等。(课件简介)
5、课堂总结
讨论: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变阻器
1、原理:利用改变连入电路中电阻线长度来改变电阻
2、滑动变阻器的构造:
结构示意图
电路中的符号
3、探究滑动变阻器的正确连接方法:
串入电路,调流控压;
4、作用:①保护电路
一上一下,作用最大;
同上同下,没有变化;
接入电路,拨到最大。
②通过改变电阻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第三篇:第四节《澳大利亚》教学设计
第四节《澳大利亚》教学设计
一、课前部分 1.课程标准
(1)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澳大利亚地理位置及人口分布特点;(2)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特点并分析原因;
(3)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澳大利亚自然条件对其农牧业和工矿业发展的影响。2.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在《日本》和《俄罗斯》之后学习的又一个国家。根据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区域地理学习应培养学生具有通过读图初步确定一个国家地理位置,范围的基本能力,初步认识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本课设计着眼整体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教学中统筹兼顾教育的诸目标。将传知、育能和育德有机结合起来。本课的选材、课件制作、教法选择、课堂检测等过程以素质教育目标为出发点,通过师生、媒体的相互作用,以多种手段(多功能“位置”系列图象与精美的景观图相配合,形象比喻与知识的识记配合等)抓住关键(地理位置),突出重点(经济、环境与人口分布等),突破难点(人口分布及其成因、特有动物)。运用巴班斯基所倡导的激发动机、组织学习、检查效果的方法”,发挥多媒体电脑优势。
该课知识面覆盖大,图片资料活动多,教学中以优美的语言,创设模拟旅游模式,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构建一种诗意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课堂体现了“全员参与,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求异创新”的特点。本课自始至终,几乎所有地理事物认识、特征规律的总结,都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通过读图、再发现,通过讨论,再研究等主动积极的学习而获得的。
本课知识体系共四部分。
(1)古老的大陆:通过读图、看图、析图分析本国位置特点,领土组成,归纳本国地广人稀的特点,创设小动物自我介绍情景,启发引导探究古老动物原因。
(2)“骑在羊背上的国家”:通过图片配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创设情景,将学生带入本国四大农牧业区和气候的关系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小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因地制宜,合理发展农业的情感目标的教学。(3)“坐在矿车上的国家”通过创设海边装船外运的铁矿石情境,小车动画驶进的易趣模式,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本国工矿业分布特点和资源分布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4)人口和城市分布:通过创设聆听交响乐,将学生带入美丽悉尼歌剧院,导入城市和人口的分布,启发引导学生探究人口分布和环境、经济等因素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并以悉尼奥运会引入我国奥运会,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对学生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爱国教学的情感目标的升华教育。3.教学目标(难、重点)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澳大利亚地理位置及人口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特点并分析原因;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澳大利亚自然条件对其农牧业和工矿业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及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澳大利亚人口分布特点及经济特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人地关系协调”思想教育;通过2008年奥运会成功举办,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爱国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澳大利亚以发达的农牧业、工矿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特征;人口、城市分布与环境的关系。教学难点:澳大利亚独特古老生物原因;分析区域地理各要素的内在联系。4.学情分析
(1)已有能力:学生已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和认知地理事物的能力,知道一些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思想比较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提问,也富于想象,学习的积极性较高。鉴于这种情况,通过讨论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形式,达到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目的;
(2)存在问题:七年级的学生对事物只处于好奇阶段,并没有系统的学习和方法,只是处在一个感性的阶段,而没有完全理性的思考。针对学生特点,在课堂善用问题引导,利用学生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来扶助教学。
(3)学习策略:在学习过程中,主要用到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以及角色体验等多种方法。5.教学方法:
本课就要采用师生互动,当堂达标的模式展开教学,教学过程中利用对比、讨论、谈话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以角色体验等模式达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学环节通过一幅幅情景创设情境,师生间利用追问探索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澳大利亚的奥妙无穷。
二、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展示:一系列澳大利亚优美的风光图片
师: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2008北京奥运,是令世人瞩目的大事,是炎黄子孙的骄傲。奥运圣火燃起华夏儿女的激情。2000年奥运会举办于美丽的城市,这里拥有白帆逐浪的海,细腻柔软的沙,街道处处野芳幽香,佳木秀丽,风景如画,这里还有艺术的经典——悉尼歌剧院。你知道这座风光旖旎城市位于哪个国家吗?(引出课题)今天让我们共同漫步澳大利亚,去感受它的异域风光。
师:通过这节课我们需要掌握哪些内容呢? 展示:学习目标 提问:对于澳大利亚你又知道多少呢? 2.新课讲授
师:【创设情境1】它具体什么样?让我们怀着希望,背起行囊,驶向它所在的地方。
知识模块一
位置与范围 展示:澳大利亚在世界的位置图(整体感知)提问:分析一个国家从哪几方面描述位置? 小结:澳大利亚是南半球独立于海洋中的一个国家。
追问:它的领土包括什么?面积有多大?根据课本数据,计算本国人口密度,用四字概括该国特点?
小结:澳大利亚是大洋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
师:【创情境2】漫步于这片地广人稀的土地上,仿佛进入一个多姿多彩的童话世界,许多可爱的小动物纷纷跑来争着做自我介绍。下面听介绍,认识它们模样,观察它们的共同特点。
知识模块二
古老的动物
展示:依次走来的小动物图片配以激趣文字(学生角色扮演小动物)追问:它们形态各样,但却有个共同特点,看看你记住了吗? 展示:澳大利亚国徽
追问:国徽是一个国家象征,为什么上面会有两种小动物呢?说明这些小动物有什么特点。小结:体现了这些小动物独特而古老。
探究
(一)澳大利亚多古老动物的原因
展示:澳大利亚大陆的分离图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原因)
小结:澳大利亚大陆早在6500万年前就与其它大陆分离,长期孤立与南半球的海洋中,自然环境单一,生物进化缓慢,许多古老的动物保留至今,它们是古老大陆演变见证,而且种类繁多,成为人类研究地球演化历史的活化石。故人们送它一个美丽的绰号:“世界活化石的博物馆”。
追问:南极大陆也长期孤立存在,为什么没有那么多的古老动物?
师:【创情境3】依依不舍的和小动物道声再见,沿途前行,到处都是流动的风景,望眼看去,只见:天苍苍,野茫茫……(学生补充“风吹草低见牛羊”)
听这里的主人自豪的讲,这里的绵羊竟然有两亿只呢,是世界上绵羊数量最多国家。可是200年前,这里没有一只羊,现在怎会这么多呢?请听本国养羊史。揭开羊多的秘密。
知识模块三
“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播放:一段视频
追问:这里的羊多的原因是什么呢?
小结:由于羊多。人们封它一个生动的绰号:“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追问:假如你是一位牧羊主,你会把你的牧区建在哪里?
探究二
农牧业和自然条件的关系
展示: 四大牧区和气候对比图(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原因)
小结:澳大利亚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发展了农牧业。追问:澳大利亚农场规模达几千公顷,劳动力只有几十人,如何经营? 展示:农业机械化程度图
提问:在我们穿的羊毛衫上经常看到百分百澳毛的字样,你知道什么含义吗? 追问:澳大利亚出口羊毛占世界首位,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出口的农矿产品。小结:主要出口羊毛、牛肉、小麦,是世界重要的农牧产品出口国。
师:【创情境4】走出美丽草原,来到阳光沙滩,感受海边浪漫。好客的主人指着远处的轮船说:“快看,船上装的铁矿石正往上海运呢?”并让我们猜猜他们那里第三个形象的绰号,你能猜到吗?
知识模块四
“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展示:装船外运的铁矿石图片及动漫驶进的小矿车.图片及文字。提问:为什么叫“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分析铁矿石和煤炭的分布特点 展示:展示澳大利亚矿产资源分布
承转:假如你是一位矿业主,你会把采矿区建在哪里?
探究
(三)工矿业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展示:澳大利亚矿产分布图(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原因)
小结:澳大利亚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发达的农牧业,依托丰富的矿产和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发展发达的工矿业。
追问:近年来澳大利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什么产业? 展示:澳大利亚各产业比例图
小结:澳大利亚是南半球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师:【创情境5】“旅途最后一站,我们不妨轻松一下,去倾听美妙的交响乐,首选之地当然是美丽的(悉尼歌剧院)它的外形如扬帆出海,又似屹立在沙滩上的贝壳。于周围的环境浑然一体,称为悉尼的灵魂。展示:歌剧院图片 追问:悉尼在本国什么地方呢?
知识模块五
城市、人口的分布
探究
(四)市人口分布与环境关系(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原因)展示:城市和人口分布图。
小结:人口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而中西部地区人口稀少。追问:为什么澳大利亚的人口和城市集中在东南沿海。
小结:大利亚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气候温和湿润,交通便利,移民早,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
总结:在这里,悉尼2000年成功的绿色奥运,以其优美的风光,富饶的物产,神奇的动物界。使人领悟到人与自然只有和谐才能完美的深刻内涵。感受到世界强国的无穷魅力。2008年奥运会,我们同样看到:世界给北京一个机会,北京还世界一份惊喜。
师:【创设情境6】旅途归来,我们回到温馨的家。快点向你的亲戚朋友,谈谈此行的感受吧。
3.课堂小结
展示:知识梳理
总结:南太平洋上有一个国家,环境很美,那里的“人们骑在羊背上”,“坐在矿车
上” 被古老的动物簇拥着,正扬着悉尼的白帆走向世界。(抓特色)此乃:澳大利亚真是“澳“妙无穷。它的澳“妙你都知道了吗? 4.板书设计
一.古老大陆:地广人稀
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澳“妙无穷 三.“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四.人口和城市分布:东南沿海 5.达标训练
展示:挑战自我训练题
(1)世界上唯一的独自占有一个大陆的国家是
()
A.日本
B.英国
C.俄罗斯
D.澳大利亚
(2)下面属于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是()
A.企鹅
B.河马
C.鸭嘴兽
D.猩猩
(3)澳大利亚中分布面积最多的气候是()
A.热带沙漠气候
B.热带雨林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
(4)澳大利主要出口矿产品是()
A.煤炭和铁矿石
B.石油和铁
C.锰和煤炭
D.铝土和铁矿石(5)现在澳大利亚新的经济支柱是()
A.农牧业
B.工矿业
C.服务业
D.信息产业(6)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
A.东北部
B.西北部 C.东南部
D.西南部(7)澳大利亚的首都是()
A.堪培拉
B.悉尼
C.墨尔本
D.帕斯(8)悉尼的中学生放暑假应安排在()
A、1月份
B、4月份
(9)读图海域:A()B()大陆: C()岛屿:D()5 城市:1()2()()(2)澳大利亚的城市和人口主要分布在()地区
结束语: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和平进步,和谐发展,和睦共处是世界人们的共同心声。最后让我们共祝美好家园 : 和谐发展
富国民强(学生齐读)
第四篇:第四节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第四节 生态系统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能力目标:表达交流能力,收集整理资料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①生态系统的组成。②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三、教学策略
本节课本着体现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教学理念,力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改变以往由教师直接说出生态系统概念、组成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从更深的层次去思考影响生态系统的因素及其综合作用的结果。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采用多边互动的形式,即教师巧妙地结合课本及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下展开师生之间的共同讨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观察思考、分析讨论交流从而自己得出结论,进而达到教学目标。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分析 ①教学内容分析:
“生态系统”是人教版生物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内容。在新课标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与环境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传统的学科体系侧重讲述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重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其中有些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新课标的知识体系则突出人类活动的内容,突出生物圈,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因此新教材把“生物和生物圈”编排在第一单元,说明它在教材中的位置非常重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认识生物和生物圈与人类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通过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②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生物知识有限,生态系统的知识学生虽有一些接触,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本节课的概念和食物链食物网的知识单靠老师讲述,理解上是有困难的。另外学生由于受以前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的影响,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能力差,但他们对生物知识很感兴趣,热情很高,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师来说是项挑战。
五、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采用课件以增大教学容量,展示影象资料和学生搜集的图片。
2.启发式教学法:学生自学讨论、抢答相结合,使课堂气氛活跃,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通过教师点拨、指导、提问,实现一定的能力梯度,让一般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达到教学目的,而优生也有思考的余地,体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3.搜集和整理资料:为解决教学难点,发动学生去搜集“生态系统被破坏的事例”,让学生在搜集和整理的基础上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4.角色扮演:安排几位同学在讲述食物链内容之前戴上头饰,进行角色表演,这样即生动有趣,激发了大家的参与热情;同时又在复习了前面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作用,引出前两者的关系——捕食关系,起到很好的承前起后的作用,学生印象深刻,从而突破难点。
第五篇:第四节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第四节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生态系统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第二章的第四节,站在生物圈的高度,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都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所以本节课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2、食物链和食物网。
难点
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四、教学策略
本校学生家住农村的占大多数,所以学生对动物、植物的种类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的很多,针对这一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举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活动自己找到答案,学生在此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举例、分析、讨论等方法学习本节课内容。
五、教学资源准备
1、准备一个小型水族箱,里面生活着水生生物
2、课件
六、课时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观察水族箱,听一段优美音乐,朗读一段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学生思考: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什么关系?
2、学生对课本资料进行分析,找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并且讨论他们之间的关系。
3、组织学生分组扮演动物、植物、细菌和非生物,并寻找四者之间的关系。
4、把最近一段时间所吃的食物通过一系列箭头连接成食物网,观察自己在食物网中的位置。
5、观察录像,讨论分析动物与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6、学生进行资料分析,通过分析了解食物链中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同时了解营养物质在食物链中的流动。
7、播放课件,引导学生分析淡水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并且讨论: A、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B、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越多?
8、学生观看课件讨论分析环保的意义。
八、板书设计
第四节
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九、巩固练习
生态系统的组成
十、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主张学生自主学习,在活动中交流、讨论,所以怎样更高效而有序地开展活动是本节课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