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硫酸 教学设计_1

时间:2019-05-12 22:55: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四节 硫酸 教学设计_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四节 硫酸 教学设计_1》。

第一篇:第四节 硫酸 教学设计_1

第四节 硫酸 教学设计

#TRS_AUToADD_1222225486104{mARGIN-ToP:0px;mARGIN-BoTTom:0px}#TRS_AUToADD_1222225486104P{mARGIN-ToP:0px;mARGIN-BoTTom:0px}#TRS_AUToADD_1222225486104TD{mARGIN-ToP:0px;mARGIN-BoTTom:0px}#TRS_AUToADD_1222225486104DIV{mARGIN-ToP:0px;mARGIN-BoTTom:0px}#TRS_AUToADD_1222225486104LI{mARGIN-ToP:0px;mARGIN-BoTTom:0px}/**---jSoN--{“":{”margin-top“:”0“,”margin-bottom“:”0“},”p“:{”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yFav_1219715959717P.msoNormal{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mARGIN:0cm0cm0pt;FoNT-FAmILy:”TimesNewRoman“;TEXT-ALIGN:justify}DIV.myFav_1219715959717LI.msoNormal{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mARGIN:0cm0cm0pt;FoNT-FAmILy:”TimesNewRoman“;TEXT-ALIGN:justify}DIV.myFav_1219715959717DIV.msoNormal{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mARGIN:0cm0cm0pt;FoNT-FAmILy:”TimesNewRoman“;TEXT-ALIGN:justify}DIV.myFav_1219715959717P.msoFooter{FoNT-SIZE:9pt;mARGIN:0cm0cm0pt;LAyoUT-GRID-moDE:char;FoNT-FAmILy:”TimesNewRoman“}DIV.myFav_1219715959717LI.msoFooter{FoNT-SIZE:9pt;mARGIN:0cm0cm0pt;LAyoUT-GRID-moDE:char;FoNT-FAmILy:”TimesNewRoman“}DIV.myFav_1219715959717DIV.msoFooter{FoNT-SIZE:9pt;mARGIN:0cm0cm0pt;LAyoUT-GRID-moDE:char;FoNT-FAmILy:”TimesNewRoman"}DIV.myFav_1219715959717A:link{coLoR:blue;TEXT-DEcoRATIoN:underline}DIV.myFav_1219715959717SPAN.msoHyperlink{coLoR:blue;TEXT-DEcoRATIoN:underline}DIV.myFav_1219715959717A:visited{coLoR:purple;TEXT-DEcoRATIoN:underline}DIV.myFav_1219715959717SPAN.msoHyperlinkFollowed{coLoR:purple;TEXT-DEcoRATIoN:underline}DIV.myFav_1219715959717P{FoNT-SIZE:12pt;mARGIN-LEFT:0cm;mARGIN-RIGHT:0cm;FoNT-FAmILy:

宋体}DIV.myFav_1219715959717P.a{FoNT-SIZE:18pt;mARGIN:18.7pt0cm17.85pt;coLoR:black;LINE-HEIGHT:18.7pt;FoNT-FAmILy:Arial;TEXT-ALIGN:center}DIV.myFav_1219715959717LI.a{FoNT-SIZE:18pt;mARGIN:18.7pt0cm17.85pt;coLoR:black;LINE-HEIGHT:18.7pt;FoNT-FAmILy:Arial;TEXT-ALIGN:center}DIV.myFav_1219715959717DIV.a{FoNT-SIZE:18pt;mARGIN:18.7pt0cm17.85pt;coLoR:black;LINE-HEIGHT:18.7pt;FoNT-FAmILy:Arial;TEXT-ALIGN:center}DIV.myFav_1219715959717DIV.Section1{page:Section1}DIV.myFav_1219715959717oL{mARGIN-BoTTom:0cm}DIV.myFav_1219715959717UL{mARGIN-BoTTom:0cm}

一、教学流程图:

二、教案

课题 硫酸 授课人 向太平学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浓硫酸的特性。

(二)能力目标: 学会通过观察、思考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通过实验等途径获取有用信息,并能用化学语言表达、交流的能力;学会运用比较、归纳和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对学生进行“现象与本质”、“量变与质变”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及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求异的创新精神。重点

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难点

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教学方法

启发——实验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 仪器、用品

浓硫酸、浓盐酸、硫酸铜晶体、水、稀硫酸、纸屑、棉花、木屑、蔗糖、铜片、铝片、品红溶液、浸有碱液的棉花、玻璃棒、烧杯、试管、铁架台、铁夹、导管、酒精灯、火柴、药匙、投影仪。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氧族元素中硫的正化合价常见的有+

4、+6两种价态。前面我们学习了So2中+4价硫的性质,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硫酸中+6价硫的性质。H2So4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被誉为“化学工业之母”,工业三大强酸之一,我国现在是第一大硫酸生产国,硫酸总产量将突破3500万吨。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硫酸的性质。【板书】第三节

硫酸 回忆倾听。

明确上课内容,引起兴趣,激发爱国热情。

【提问】初中时我们就学习过稀硫酸,回忆稀硫酸具有哪些化学性质?为什么具有这些性质?

【板书】

一、硫酸: 1.

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

【提问】酸的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板书】1.1 与碱、碱性氧化物、指示剂作用:H2So4=2H++So42-

【小结、设疑】稀硫酸与以上物质作用时表现出酸的通性时H+的价态未发生变化,是不是H+的价态一直不会变呢? 【板书】1.2 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H2(弱氧化性): 思考并回答: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因为硫酸在水中能电离出H+。

回忆、思考、讨论、回答:与碱中和、碱性氧化物生成盐和水、指示剂显色等。

思考、讨论得出结论,回答:可以变,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零价的氢气。

复习稀硫酸的化学性质。

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知识,为后面与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比较埋下伏笔。

【过渡】稀硫酸是一种强酸,具有酸的通性,以H+和So42-的形式存在,而浓硫酸主要是以H2So4分子的形式存在,由于溶液中粒子不同,所以性质上肯定有差异,即浓硫酸具有自己的特性。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浓硫酸。

【展示、讨论】展示两瓶密闭、体积相等的试剂瓶,分别装有浓硫酸和浓盐酸,不用化学方法如何加以鉴别?

【板书】

2、纯硫酸的物理性质:

【探究归纳】常见的浓硫酸质量分数为98.3%,密度1.84g/cm3,沸点为338℃,难挥发。能以任意比与水混溶,浓硫酸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

【设疑】浓硫酸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如何稀释浓硫酸呢?

回忆、倾听。

观察、讨论、上台探究、回答(1)拿起试剂瓶,感觉重的是浓硫酸,因为浓硫酸的密度大。(2)摇动试剂瓶,呈油状、粘稠的是浓硫酸。(3)分别打开瓶盖,瓶口无酸雾的是浓硫酸,因为浓硫酸难挥发。倾听。

回忆、回答:将浓硫酸沿着容器内壁缓慢地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扩散。

明白物质的存在形式决定性质。明确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动探究,激发学生兴趣。

激活旧知识,落实新知识。

【强调】稀释浓硫酸时,若把水倒入浓硫酸中,由于水的密度较小,浮在硫酸的上面,溶解时放出的热不易散失,使水暴沸而骤然气化,结果就像水滴入灼热的油锅一样,带着酸液向四周飞溅,引起伤害事故。【投影】播放FLSAH动画。

倾听,领悟。

观看、领悟。

解释原因,强调实验安全。

用FLSAH动画,增加直观印象,活跃气氛。

【过渡】因为浓硫酸主要以硫酸分子的形式存在,与稀硫酸的性质是有差异,到底它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板书】

3、浓硫酸的特性: 【演示实验】在试管中加入一些胆矾,再加入3-4ml浓硫酸,振荡。观察固体和溶液的颜色变化。【提问】生成的灰白色物质是什么?

【提问】回忆初中我们学习过胆矾的加热实验现象?

【展示】长时间放置后的标本。最终蓝色物质呈白色。【投影】用FLASH动画模拟改进实验,加深对浓硫酸吸水性的认识。

【讲解】胆矾失去了结晶水,结晶水与浓硫酸分子形成了硫酸水合物。说明浓硫酸能够吸收结晶水,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小结、板书】3.1 吸水性(干燥剂)

【设疑】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常作为干燥剂,那么它能干燥哪些气体呢?不能干燥哪些气体呢?

【设疑】为什么H2S、HI、HBr不能用浓硫酸来干燥?欲知原因,我们继续学习。

倾听、讨论。

观察并描述现象:固体由蓝色变为灰白色,溶液仍为无色。思考。

回忆、回答:蓝色五水硫酸铜加热失水成白色无水硫酸铜。分析比较说明浓硫酸体现了吸水性。观看,领会。

倾听,领会。

【引导学生归纳】通常可用浓硫酸干燥的气体有:H2、o2,N2、co、co2、cH4、So2、Hcl、c12等:

师生共同小结:不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气体有:碱性气体:NH3、还原性气体:H2S、HI、HBr等。

培养观察能力。

激疑。

回忆对比旧知识,明确内在联系。

用FLSAH动画模拟的原因:该实验所需时间较长,约为二天;浓硫酸未与硫酸铜晶体接触。更能说明浓硫酸只体现了吸水性。

明了浓硫酸的吸水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后面浓硫酸强氧化性的学习埋下伏笔,留下悬念。

【投影、介绍】介绍某学生用硫酸残害北京动物园黑熊事件。展示材料和图片。

【设疑】为什么浓硫酸会对动物造成那么大的伤害的呢? 【学生分组实验6-3】潮湿的纸屑、棉花、木屑中分别滴入几滴浓硫酸。

【提示】皮肤与纸屑、棉花、木屑一样都是有机物,含c、H、o等元素。

【分析】说明浓硫酸让有机物失水变成以黑色物质了。【提问】我们做了这么多实验,一定饿了,下面我们来做一个“黑面包”实验。请同学们想想生活中面包是如何制作的?与我们的实验有什么异同? 倾听、讨论,惊奇。

讨论,迷惑不解。

学生上台实验后,各自回答:三种物质都发生了变化,生成了黑色的物质。

讨论,面包制作用面粉、水、加发酵粉(小苏打)后,加热。

引起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激疑、探索。

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探索能力。明了浓硫酸的脱水性。

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气氛。

【实验6-4】学生分组。分别用稀硫酸、不加水用浓硫酸、加水后再加浓硫酸来进行对比探究实验,明确“黑面包”实验发生的条件。

【演示】演示“黑面包”实验:在200mL烧杯中放入20g蔗糖,加入几滴水,搅拌均匀。然后再加入15mL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迅速搅拌。观察实验现象。

动手,进行探究,归纳小结“黑面包”实验发生的条件。观察并描述:蔗糖逐渐变黑,体积膨胀,形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的物质;有大量气体冒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培养学生探究分析实验发生的条件。培养观察能力与描述现象的能力。

【提问】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物质?引导学生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通过试剂瓶的标签给出蔗糖的化学式:c12H12o22 【小结板书】3.2 脱水性(炭化)

【设疑】浓硫酸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性,如果 我们做实验时不慎沾上了浓硫酸怎么办?

思考、回答:黑色物质是碳单质。分析讨论写出化学方程式: c12H12o22

2c+11H2o

讨论并回答:如皮肤不慎沾上时,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在患处涂上3%~5%的NaHco3。揭示反应本质。

从标签上学生获得有用信息。

加深浓硫酸具有脱水性的认识,学会处理偶发事故,消除恐惧心理。

【引导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了浓硫酸既具有吸水性又具有脱水性,一字之差,请分析比较。

【师生共同小结】①吸水性:是指吸收水分或夺取结晶水合物中的结晶水,形成一系列稳定的硫酸水合物,但是被干燥的物质本质未变。②脱水性:是指将有机物中的氢、氧元素的原子按水的组成(2:1)脱去,生成水分子。

【设疑】蔗糖碳化后,为什么能形成海绵状的碳,并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学习硫酸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强氧化性。

【过渡】稀硫酸具有弱的氧化性,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浓硫酸是否也能与金属反应呢?是否也生成氢气呢?启发学生从浓、稀硫酸的成分及与金属的反应分析。分析讨论,学生发言小结。作笔记。

回忆、思考。

分析、讨论、猜想。能与金属反应。因为微粒存在形式不一样,如有氧化性,肯定不一样。

培养学生概念间的比较能力,认清本质。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对比分析能力。

【提问】铜能与稀硫酸反应吗?为什么?

【设问】铜能与浓硫酸反应吗?

【演示改进实验6-5】浓硫酸与铜反应,要求学生注意反应现象。

推理并回答:不能。因为在金属活动顺序中铜排在氢的后面。猜想:不能。

观察、描述现象:不加热时无明显现象。加热时产生的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溶液底部有灰黑色固体析出。冷却稀释后溶液呈蓝色。

激活旧知识。

激发好奇心。

培养观察能力、叙述能力。

【强调】生成的气体使品红溶液褪色后,应用碱液吸收尾气。【讲解】实验中的灰黑色物质是副产物cuS等,是铜过量的原因,因为时间的关系,这个问题留到我们学生实验时来进行细致的探究。

【展示】浓硫酸与铜反应后的溶液长时间冷却后的现象,观察。

【引导讨论】

1、铜片与浓硫酸能否反应?反应的条件是什么?

2、根据反应现象你认为反应后的生成物是什么?写出反应方程式。并指出氧化剂、还原剂。反应中的浓硫酸表现出什么性质?

3、稀硫酸与浓硫酸的氧化性有什么不同?

启发学生从浓、稀硫酸的成分及与金属的反应来进行分析。

回答:有白色晶体析出。

分析思考并回答:

1、加热能反应。

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具加热溶液又呈红色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硫;溶液稀释后呈蓝色说明有铜离子生成。且长时间冷却后有白色晶体析出 证明生成的产物是硫酸铜。化学方程式:cu+2H2So4

cuSo4+So2↑+2H2o,铜是还原剂,浓硫酸是氧化剂,浓硫酸既表现出氧化性又体现出了酸性。

对比讨论出:稀硫酸的弱氧化性表现在它电离的H+,而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表现在硫酸分子中+6价的硫上。注意环保。

为后面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以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继性发展。培养学生不仅要注意实验过程,也要注重结果。树立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

使学生深入认识浓、稀硫酸的氧化性不同的本质。【设问】浓硫酸是否也能氧化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以前的金属呢?

【演示实验】把铝片放入盛有浓硫酸的试管 中,观察现象。加热观察。

【设问】为什么浓硫酸能与铜反应,而活泼的铝放入其中无明显现象呢?

【讲解】对。若加热就会发生反应。但是没加热就真的没发生反应吗?不是的,这是因为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它可以使某些金属如铁、铝等表面发生“钝化”。解释“钝化”现象。

【展示图片】运输浓硫酸的槽车图片。

【板书】浓硫酸与金属活动顺序氢以前的金属反应是否也生成氢气呢?为什么? 推理并回答:能。

观察无明显现象。加热有气体产生。

陷入沉思,猜想:没加热。

倾听,领悟,形成正确认识。

推理并回答:不能。因为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表现在+6的硫上。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激疑。

激发求知欲。

解惑,加深对浓硫酸的强氧化性的认识。理解性质决定用途。

培养推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小结、板书】3.3 强氧化性

3.3.1 氧化大多数金属反应(除Pt、Au不反应)kca ……Pb

cuHgAg。常温:反应(除Fe、Al钝化)。

不反应。

加热:反应,不放出H2。

反应,放出So2。归纳并总结。

学会总结,将知识及时总结成规律,便于识记。

【回忆设疑、过渡】在“黑面包”实验中,为什么体积会膨胀,形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炭,如同一个“黑面包”,这又体现浓硫酸的什么性质呢?

【讲解、组织讨论】是的,“黑面包”实验中是发生了浓硫酸与“面包渣”碳的反应,请根据现象分析生成物是什么?写出反应方程式。【板书】3.3.2

氧化某些非金属单质(c、S)c+2H2So4(浓)co2↑+2So2↑+2H2o 【组织讨论】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浓硫酸具有强的氧化性,请利用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分析为什么浓硫酸作干燥剂时不能干燥H2S、HI、HBr气体?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讨论、释疑:蔗糖加入浓硫酸炭化时,在蔗糖内加了几滴水,浓硫酸吸水放出大量的热,使浓硫酸与生成的碳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有大量气体产生,生成的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浓硫酸被还原所生成的二氧化硫,碳又被浓硫酸氧化成二氧化碳,因此会出现体积膨胀,疏松多孔海绵状炭及刺激性气味产生的现象。这体现了浓硫酸的氧化性。

推理、思考并回答: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将碳氧化成二氧化碳,而本身被还原成二氧化硫,同时有水生成。

恍然大悟,讨论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H2S+H2So4(浓)=S↓+So2↑+2H2o 2HI+H2So4(浓)=I2+So2↑+2H2o 回忆前面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前后呼应,加深对浓硫酸的强氧化性的认识。学会辩证的认识问题。

【组织讨论】浓硫酸和稀硫酸都有氧化性,是否有差异,表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不同?

【师生小结】稀硫酸——弱氧化性——可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H2——氧化性由H+体现;

浓硫酸——强氧化性——加热时可与绝大多数金属和某些非金属反应,通常生成So2——氧化性由S体现。【讲述】硫酸是最重要的化工产品之一。掌握它的性质可以更好的认识它在工业生产和国防上的重要用途。讨论小结,得出结论。

倾听。

进一步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渗透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

【板书】4

硫酸的用途: 【指导阅读】阅读教材,了解硫酸的用途。

1.利用其酸性,可制磷肥、氮肥;可除锈;可制硫酸盐。2.利用浓硫酸的吸水性,作吸水剂和干燥剂。3.利用浓硫酸的脱水性,浓硫酸常用作精炼石油的脱水剂、有机反应的脱水剂等。

4.利用浓硫酸的高沸点难挥发性,常用于制取各种挥发性酸。

阅读课文,归纳用途。培养自学能力。

【本节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的浓硫酸的化学特性。因为量变导致质变,所以浓硫酸体现的以下与稀硫酸不同的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回忆倾听、领悟。

学会小结,将课本由厚变薄。【作业】P13

4三、四

研究性学习:利用学生实验七中铜与浓硫酸的学生实验,对以下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⑴.铜(足量)与浓硫酸反应过程后,铜片上的黑色物质是什么?能否与浓盐酸反应?体现了浓硫酸的什么性质? ⑵.反应完后,观察溶液的冷却过程,将你观察的现象记录下来,加以分析。试分析该实验反应步骤。

⑶.足量铜与浓硫酸反应完后,硫酸是否有剩余?为什么?为使现象更为明显,硫酸浓度多大最为适宜?课本演示实验能否进一步进行改进?如何改进。【板书设计】 第三节

硫酸

一、硫酸:

1、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

①、与碱、碱性氧化物、指示剂作用: ②、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H2(弱氧化性):

2、纯硫酸的物理性质:

3、浓硫酸的特性:

(1)、吸水性(干燥剂):物理变化。(2)、脱水性(炭化):c12H12o2212c+11H2o(3)、强氧化性:

①、氧化大多数金属反应(除Pt、Au不反应): cu+2H2So4cuSo4+So2↑ ②、氧化某些非金属单质(c、S)等: c+2H2So4co2↑+2So2↑+2H2o

4、硫酸的用途:

第二篇:高一化学必修1第四节氨硝酸硫酸2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①巩固稀硫酸的性质;

知识与技能:

②掌握浓硫酸的特性及强氧化性;

③掌握二氧化硫气体的检验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浓硫酸和碳的反应,了解实验设计的初步方法。

②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

通过实验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学会正确使用浓硫酸,树立

与价值观

绿色化学理念。

教学重点:

浓硫酸与铜和碳的反应

教学难点:

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教学方法:

分析比较法和实验分析法结合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验用品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引言]硫酸、硝酸和盐酸是我们常说的三大强酸,它们在组成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相似的性质,又有那些不同的性质?

酸的通性

稀硫酸

盐酸

硝酸

电离方程式

H2SO4==2H+ + SO42-

HCl==H+ + Cl-

HNO3==H+ + NO3-

指示剂

紫色石蕊变红

与碱反应

H+ + OH- == H2O

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CuO + 2H+ == Cu2+ + H2O

与盐反应

CO32- + 2H+ == CO2↑+ H2O

与金属反应

Fe + 2H+ == Fe2+ + H2↑(HNO3不产生H2)

[练习]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Zn+H2SO4---Zn+2H+ = Zn2++H2↑

NaOH+H2SO4-----OH-+H+ = H2O

Fe2O3+H2SO4----Fe2O3+6H+ = 2Fe3++3H2O

BaCl2+H2SO4---Ba2++ SO42— = BaSO4↓

[设问]实验室制氢气时选用稀硫酸或盐酸,而不用浓硫酸和硝酸,为什么?

我们在实验室制取氢气时,不用浓硫酸和硝酸来制取,说明它们除了具有酸的通性外还具有特殊性质。

二、硫酸的氧化性

[引言] 浓硫酸和稀硫酸在性质上有什么区别呢?

1、浓硫酸的特性

[案例]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先后两次用火碱、浓硫酸将北京动物园的五只熊烧伤,其中一头黑熊双目失明。这一故意残害动物的事件经媒体披露后,引起了公众的强烈愤慨!刘海洋为何用浓硫酸残害黑熊?浓硫酸又具有哪些重要性质?

①难挥发性:硫酸不容易挥发到空气中,属于难挥发性酸(盐酸和硝酸属于易挥发酸)。

[提问]实验室制取氯化氢,为什么用浓硫酸与固体食盐共热?利用浓硫酸什么性质?[学生回答]难挥发性。

②吸水性:浓硫酸可以吸收其它物质中的现成水,具有吸水性。

[思考题]在实验室里常用浓硫酸干燥气体,利用浓硫酸的什么性质?

[讲解]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常作为干燥剂使用。

浓H2SO4

[板书]吸水性:吸收现存的水。

CuSO4·5H2O ====== CuSO4 + 5H2O

[思考与交流] ①因为浓硫酸难挥发,所以将一瓶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其浓度、质量都不发生变化,这样说对吗?

②浓盐酸和浓硫酸在空气中放置都会变稀,它们的变化相同吗?

③脱水性:浓硫酸将化合物(主要是有机物)分子中氢、氧两种元素按水的组成比例(2:1)脱去。

[演示实验] 蔗糖炭化:将一定量的.蔗糖放入小烧杯中,加入浓硫酸。

[实验现象]:①蔗糖由白→黑;②体积膨胀,变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的黑色物质;③有刺激性气味气体。

[解释现象]:①浓H2SO4与蔗糖(C12H22O11)作用,按水分子的组成脱去蔗糖分子中的H、O,生成C和H2O,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现象本质:加载中...[分析] 蔗糖炭化现象:②③黑色物质疏松多孔(学生答有气体),气体是怎么形成的,生成的是什么气体?

[讲解] 浓硫酸使蔗糖脱水炭化后,又吸水放热,使其继续被浓H2SO4氧化。

2、强氧化性:

①浓硫酸与金属反应:

[实验4-8] 铜与浓硫酸反应,并检验生成的气体?

[观察现象] ①固:红→黑;②液:无→棕黑→蓝色;③气:无色有刺激性气味,使酸性KMnO4溶液退色;使品红溶液退色。

Cu+2H2加载中...O4(浓)加载中...Cu(SO4)2+加载中...O2↑+2H2O

[思考与交流](1)铜片变黑,黑色物质是什么?怎么生成的?(铜先变成氧化铜,再继续反应生成硫酸铜)

(2)怎样鉴别生成的气体?(不能用澄清石灰水鉴别。)

(3)在上述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各是什么物质?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比?还原剂与氧化剂物质的量之比?浓硫酸在反应中的作用?

[分析]产生了SO2和Cu2+,硫元素从+6价变成了+4价,化合价降低,被还原;铜从0价变成了+2价,被氧化。硫酸表现氧化性,作氧化剂;铜表现还原性,作还原剂。浓硫酸与铜反应除了表现氧化性,还表现酸性。

(4)酸本身可以和金属发生反应表现出氧化性,为什么说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这里的强表现在什么哪里?

[讲解] 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Cu是H之后较不活泼的金属元素,稀硫酸不能与Cu反应。实验证明,浓硫酸能把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之后的金属(除Pt,Au)氧化成金属硫酸盐,浓硫酸本身被还原生成SO2。盐酸和稀硫酸具有氧化性,但不能和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之后的金属反应。【顺藤摸瓜】请同学们写出浓硫酸与汞反应、与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设问】Cu,Hg,Ag是H之后的较不活泼的金属,那么H之前的金属是否就更容易被浓H2SO4氧化呢?

[结论]浓硫酸可以氧化大多数金属,生成物中金属显高价,同时生成二氧化硫。常温Al,Fe钝化。

[讲述]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教师启发钝化在实际中的应用:铝铁容器盛装浓硫酸。

[过渡]蔗糖炭化中的刺激性气味?

②浓硫酸与某些非金属反应:

C+2H2SO4(浓)加载中...CO2↑+2SO2↑+2H2O

2H2SO4(浓)+S====3SO2↑+2H2O

[问题] 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某些非金属,又能氧化大多数金属,那么能否氧化具有还原性的化合物呢?如实验室为什么不用浓H2SO4制取及干燥H2S?

③氧化某些还原性化合物:

2NaI+H2SO4(浓)===Na2SO4+I2+SO2↑+2H2O;H2S+H2SO4(浓)==S↓+SO2+2H2O

说明:浓硫酸不能和亚硫酸及其盐反应,原因是相邻价态不反应。

[问题]为什么浓、稀H2SO4性质有这么大差别呢?

+6

[分析]浓H2SO4的氧化性由其分子中S(最高价)引起。稀硫酸也有氧化性,如Zn+2H+====Zn2++H2↑,由H+表现,而Cu+H2SO4(稀)不反应。可见,H+的氧化性比高价S的氧化性弱且还原产物不同。

[小结]略

[作业]P89 4、5、7

〖板书设计〗

第四节 硫酸、硝酸和氨

二、硫酸的氧化性

1、浓硫酸的特性

(1)难挥发性—制挥发性酸;(2)吸水性;(3)脱水性

2、强氧化性:Cu+2H2加载中...O4(浓)====Cu(SO4)2+加载中...O2↑+2H2O

〖教后记〗

【高一化学必修1第四节氨硝酸硫酸2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化学必修一教学课件:硫酸、硝酸和氨

2.高一化学必修1课件

3.高一化学必修2课件

4.Unit 2 Lesson 1教学设计

5.高中语文必修2教学设计:《离骚》

6.《硝酸》教学设计范文

7.高一化学必修教学计划

8.关于高中物理必修1的教案

9.生物必修1试题及答案参考

第三篇:第四节 澳大利亚 教学设计_1

第四节 澳大利亚 教学设计

第四节澳大利亚--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澳大利亚的位置特点、范围、首都和主要城市的分布。

2、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及其形成原因。

3、澳大利亚地形和气候的分布、特征。

4、城市、人口的分布特点。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看景观图片和澳大利亚古老生物录像,运用小组探究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记住主要的动物名称和生活特性。了解澳大利亚很早以前就孤立存在于南半球,形成独特的自然环境,因而有了独特而古老的生物。

2、通过引导学生采用合作学习、小组探究的活动方式分析本国的地形图和气候分布图及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图,分析出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并通过填图记忆主要的地形区和气候分布。

3、让学生读图,采用自主式学习法找出人口、城市、矿产的分布式,再用小组研究式分析出区域地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

(三)情感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澳大利亚人与环境的关系,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学生通过澳大利亚发展农牧业和工矿业的事实,增强对因地制宜发展经济重要性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2、澳大利亚以发达的农牧业、工矿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特征。

3、人口、城市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

1、澳大利亚有独特古老生物的原因。

2、分析区域地理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

三、课时安排

二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第一课时

一、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1、教师展示:看,这是某个国家的国旗和国徽,你们知道是哪个国家的吗?

见到了澳大利亚的国旗、国徽,就相当于来到了澳大利亚。因为我们知道,国旗、国徽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标志,所以,在任何时候,见到我们中国的国旗、国徽,就像是看到了我们的国家一样亲切。我们一定要爱护国旗、国徽呀!

2、下面请一个同学介绍一下澳大利亚国旗、国徽的特点(澳大利亚的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旗底为深蓝色,左上方是红、白“米”字,“米”字下面为一颗较大的白色七角星。旗右边为五颗白色的星,其中一颗小星为五角,其余均为七角。国徽上有两只动物,中间一个盾。)。请大家注意,澳大利亚的国徽上怎么会有两只动物?它们是什么动物呢?

教师简单小结介绍:同学们很快发现其中一只是袋鼠,而另一只动物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独特的,它就是形似鸵鸟、三趾足、两翼退化,不能飞翔的鸸鹋。同学们将它和你见过的鸵鸟比较一下各有什么特点?(鸵鸟能负重,两翼退化,不能飞翔,只起到辅助行跑的功能)

3、澳大利亚人在国旗上都要做上动物的标记,说明澳大利亚的动物一定非常独特和可爱。那么,同学们就来详细地了解一下这些动物。学生自学澳大利亚的几种特有动物。(腹部有口袋以保存幼兽的大袋鼠;形似鸵鸟鸸鹋;世界特有的卵生哺育动物鸭嘴兽;憨实可爱的考拉)

老师播放有关录像或VcD,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

4、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自学了澳大利亚的几种特有的珍奇动物,从进化的角度讲,这些动物都是在地球演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非常古老的生物种类,现成为人们研究地球演化历史的活化石。因此澳大利亚也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二、面积、人口与城市

教师承转:为什么澳大利亚保存了这么多古老的动物,而且成为这个国家特有的动物呢?这些特有的动物和澳大利亚自然地理特点有什么关系?我们只有对澳大利亚这个国家了解以后,才能做出评论。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澳大利亚这个国家。1、展示: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位置的地图和大洋洲图。看书上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具体位置,结合大洋洲图,引导学生从图中读出澳大利亚位置特点及领土组成。(澳大利亚位于赤道以南,是个南半球的国家,周围被印度洋、太平洋所包围,南回归线从中间穿过。澳大利亚领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及附近的一些小岛)

教师小结:澳大利亚在拉丁语中意为“南方的土地”,并且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澳大利亚之所以保存着特有的动物,主要是由于澳大利亚大陆与其他大陆长期隔离造成的。

2、教师播放有关地球演化的录像带,同学们讨论思考下列题目。

澳大利亚大陆大约在什么时候与其他大陆分离?(大约在6500万年以前)

澳大利亚大陆长期孤独地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这对生物的进化会产生什么影响?(自然环境比较单一,生物的进化速度减慢,这些动物又没有生存的天敌,就能够生存至今)

南极大陆也长期孤立存在,为什么没有那么多特有生物?(南极大陆气候寒冷,环境恶劣,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教师引导:从时间、环境、天敌等方面考虑。

3、教师承转:澳大利亚生物独特,面积、人口和城市又是怎样的特点?

提问: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澳大利亚是世界面积第六位的国家,其面积数是多少?(769万平方千米)

教师补充:澳大利亚是大洋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数只有1875万人。同学们计算一下澳大利亚的人口密度。(大约2.5人/平方千米)

教师小结:人口密度大约为中国的1/45,澳大利亚是个地广人稀的国家。澳大利亚人口城市怎样分布的呢?(人口和城市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在东南沿海)找出主要的大城市(首都堪培拉,港口悉尼、墨尔本)。

出示澳大利亚人口城市分布图。

教师小结:澳大利亚的城市化水平很高,多数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城市的分布特点反映了人口的分布特点。

4、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本国著名城市的图片。

教师播放有关著名城市的录像或VcD,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

教师播放悉尼标志性建筑——悉尼歌剧院景观,提醒学生为什么XX年的成功的绿色奥运会能在悉尼举行?(拥有白帆逐浪的海,细腻迷人的沙滩,街道处处野芳幽香,佳木秀丽,海鸥盘旋,有闻名世界的建筑艺术经典——悉尼歌剧院、悉尼塔、海港大桥等)

教师小结:澳大利亚人口城市的分布与自然原因和历史原因都有关系,下一节我们再详细分析。

(二)第二课时

一、“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1、导人新课:上节课我们讨论了澳大利亚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大家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和澳大利亚的经济状况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这些问题。

2、教师提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与澳大利亚有关的产品吗?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在一些羊毛衫的标签上,发现标有“100%澳毛”字样,这些羊毛衫全部是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羊毛织成的。还有毛线、皮衣等)

小结引入:

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3、教师: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因为羊特别多,所以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让学生学习了解76页阅读材料,了解澳大利亚养羊业的历史。(在200多年前,澳大利亚没有羊,18世纪后期,欧洲的殖民者随船带到澳大利亚29只羊。由于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适于绵羊的生长和繁殖,绵羊的数量迅速增加。后来从西班牙引进了美利奴羊,这种羊产毛量高,现在,澳大利亚大部分是这种羊)

教师小结:我们了解了澳大利亚的养羊业的发展史,是由于自然环境适于绵羊的生长,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本国的自然条件:提示从地形、气候等方面来考虑。

4、教师展示:澳大利亚的地形图。在学生自学、讨论的基础上,分析澳大利亚的地形适于发展养羊业的条件。(东部山地:海拔800-1000米,主要有大分水岭。中部平原:海拔不足200米平原。西部低矮的高原:海拔200—1000米。西部的低矮高原和中部的大面积平原,地下水丰富,牧草优良,没有天敌,可以四季放牧)

指导学生读图:澳大利亚地形图上找出墨累河——澳大利亚最大河流,北艾尔湖——地势最低,澳大利亚盆地——大自流盆地。

引导学生分析农牧业与地形的关系。(西部的低矮高原和中部的大面积平原,地下水丰富,牧草优良,没有天敌,可以四季放牧。地形不同,放牧的方式和发展农业与牧业也不同)

5、出示气候图:讨论分析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特点及适于发展养羊业的条件。

教师指导学生读澳大利亚气候图。

找出南回归线,看看它穿过澳大利亚的位置,说出澳大利亚在五带中的位置。

找出澳大利亚有哪些气候类型,讨论分析其分布特点(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南部的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特点及适于发展农牧业的条件(中西部、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较干燥,适宜牧畜过冬和繁殖)。澳大利亚70%的羊分布在东南部和西南部,为什么?(东南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西南部冬季温和湿润,夏季高温干燥,这些既适合于畜牧业又适合农业)

6、教师小结:澳大利亚的人民充分利用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并且农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也很高。下面看一段录像,了了解一下自动剪毛、机械化耕作的农场情景,并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7、教师小结:澳大利亚有发达的农牧业,主要的农牧产品,大部分供出口,其中是世界上绵羊数最多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其次牛肉、小麦出口也较多。

教师承转:澳大利亚不仅有发达农牧业的优越条件,发展工矿业的条件也得天独厚。

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1、教师展示澳大利亚矿产分布图,找出澳大利亚有哪些重要矿产?说出它们各自的分布地区。(铁矿,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煤矿: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铜矿:分布在东北部;还有金矿、石油、铝土矿、铅锌矿、锰矿、镍矿等等)

教师小结补充:澳大利亚确实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具有埋藏浅、质量优、储量大等特点。

2、教师强调:二战后澳大利亚利用丰富的的矿产资源,大力发展了采矿业、冶金业和机械制造业,现在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澳大利亚的工业是建立在丰富的矿产资源之上的,澳大利亚开采的矿石有一半以上用于出口,是世界矿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之一。由于矿产品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有人称澳大利亚是“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3、教师小结:澳大利亚有发达的工矿业。XX年悉尼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向世人展示了澳大利亚发达的服务业。目前,澳大利亚的服务业已超过农牧业和工矿业成为其经济支柱。同学们,你认为在服务方面可为中国的2008年的奥运会提供哪些可借鉴的经验?教师提示:可以从城市环境、城市建设、全国的旅游交通及人文环境方面思考。

4、谈谈你对澳大利亚的印象。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 澳大利亚

古老的动物

一、世界化石博物馆

产生原因

地广人稀

二、面积、人口与城市

主要分布在东南部

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发达的农牧业

四、“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发达的工矿业和农牧业

第四篇:氨,硝酸 ,硫酸经典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

《氨 硝酸 硫酸》

(第一课时 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浓硫酸、硝酸的性质;了解氨的物理性质,掌握氨的化学性质;了解铵盐的性质。

2.了解硫酸、硝酸的用途。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实验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体会化学对环保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

2.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实验的探究,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 浓硫酸、硝酸的氧化性。教学难点: 浓硫酸、硝酸的氧化性。

教学用具:多媒体电教平台。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1.从酸的氧化性分类的角度回顾盐酸、硫酸、硝酸的特性。

2.从元素组成的角度将H2SO4、HNO3、HCl分类。[分析]共同点:有氢元素,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H+ HCl==H++Cl-

H2SO4==2H++SO42-

[讨论]实验室里用金属与酸反应制氢气时,往往用稀硫酸或盐酸,而不用浓硫酸或硝酸?

从分子组成上认识浓硫酸与稀硫酸。

[结论]浓硫酸中的大量的硫酸分子决定了浓硫酸具有强的氧化性。稀硫酸中的SO2-4不具有氧化性,其氧化性表现在H+上。

Zn+H2SO4==ZnSO4+H2↑浓度存在微粒稀硫酸较小H+、SO42-、H2O、浓度浓硫酸c=18.4mol/L主要以H2SO4分子存在,少量水分子 [板书]

一、浓硫酸的特性

1.吸水性(实验:火柴;无水硫酸铜)2.脱水性(实验:蔗糖)C12H22O11(浓硫酸)== 12C+11H2O 3.氧化性

(1)受热的条件下,浓硫酸与大多数金属反应(除Pt、Au)。

[思考1]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猜测Cu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物可能有哪些?

[思考2]根据反应的条件和预测的产物,如何设计实验验证你的假设?

(思考1、2的答案)2H2SO4(浓)氧化剂+Cu还原剂==CuSO4+2H2O+2SO2↑

[思考3]反应中浓H2SO4表现出什么性质?蔗糖被浓H2SO4脱水炭化后为什么体积会增大?

(2)受热的条件下,浓硫酸与某些非金属反应 C+2H2SO4(浓)==CO2↑+2H2O+2SO2↑

(3)常温下,浓硫酸可使铁、铝钝化,阻碍反应进一步进行。[小结]浓硫酸的性质:

(1)吸水性(实验:火柴;无水硫酸铜)。(2)脱水性(实验:蔗糖)。(3)氧化性。

①常温下,浓硫酸可使铁、铝钝化。

②受热的条件下,与大多数金属反应(除Pt、Au)。③受热的条件下,与某些非金属反应(S、C)。[板书]

二、硝酸的强氧化性

4HNO3(浓)+Cu==Cu(NO3)2+2NO2↑+2H2O 8HNO3(稀)+3Cu==3Cu(NO3)2+2NO↑+4H2O [思考]

1.从以上两道方程式,对比浓HNO3和稀HNO3的氧化性。2.若往热的浓HNO3中加入铜片,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练习1]为什么盛装冷的浓H2SO4的铁、铝的容器不能用水冲洗?

[练习2]在选择气体的干燥剂时候应该考虑哪些因素?下列气体不能用浓硫酸作干燥剂的是()。A.CO2 B.NH3 C.SO2 D.N2 [练习3]如何区分稀硫酸和浓硫酸? [小结]①H2SO4的性质:

浓H2SO4:强氧化性、吸水性、脱水性。稀H2SO4:酸的通性。

②HNO3的性质:强氧化性。[作业设计]配套课时练习题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

《氨 硝酸 硫酸》

(第二课时 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氨的物理性质,掌握氨的化学性质;了解铵盐的性质。2.氨及铵盐的用途。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化学对环保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实验的探究,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

氨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 氨气的制取。

教学用具:多媒体电教平台。教学课时:2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 [引入]“非典”期间医院用氨水消毒,家庭中也常用氨水作清洁剂。你想知道氨有什么性质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氨气的性质。明确本节学习目标。化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板书]氨

[展示]一瓶氨气

[提问]在通常状况下,氨有哪些物理性质?

[板书]1.氨的物理性质观察并归纳氨气颜色、状态、气味,再依据氨的相对分子质量推断其在标准状态下的密度比空气小。通过观察氨气,学生独立归纳氨的物理性质。

[过渡设问]引导学生阅读第87页,在常温下,1体积的水溶解700体积的氨气,说明氨气易溶于水,事实是这样吗?我们设计一个什么实验来验证氨易溶于水呢?分组讨论,积极思考,发言。引导学生提出氨易溶于水的假说,并利用喷泉实验来证实假说。通过对氨的溶解过程的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续上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演示]实验4~9氨的溶解性喷泉实验观察。

要点:见课堂实验记录。观察实验现象,填写课堂实验记录1,并分析反应的原理,由于现象分析得出结论。通过实验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能力。

[提问]在喷泉实验中,烧瓶内酚酞溶液变红,表明氨水中有大

--量OH,但氨中不含氧元素,何以产生大量的OH?思考氨水具有弱碱性的本质原因是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碱性物质。通过抓溶液变红这一新问题,引出氨与水反应的性质。

[板书]2.氨的化学性质(1)氨与水反应

[分析]氨溶于水使酚酞溶液变红,说明产生了一种新物质——

-水合氨,它能够部分电离出NH4+和OH。自学并讨论资料卡片内容,领悟,记忆。渗透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观点。

[设问]氨水中主要含有哪些微粒呢?氨水与液氨相同吗?回答:

①NH3、NH3〃H2O、NH4+、OH-、H2O。

②从物质分类、碱性、导电性方面回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渡设问]氨水具有碱性,能与哪类物质反应呢? [演示实验]氨与氯化氢反应。

要点:见课堂实验记录。依据氨水的碱性,推断氨可以与酸性物质反应。

观察实验现象,填写课堂实验记录2,并分析反应可能的产物。通过设问引出氨与酸反应的性质。

[板书](2)氨与酸反应

NH3+HCl=NH4Cl [讲解]氨同样能跟其他酸化合生成铵盐,请写出氨与硝酸、硫酸的反应方程式。

[板书]

NH3+HNO3==NH4NO3 2NH3+H2SO4==(NH4)2SO4练习书写化学方程式,理解氨的化学性质。使学生巩固对氨和酸反应的认识。续上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过渡设问]氨与酸反应生成铵盐。铵盐有什么性质呢? [电脑辅助教学]学生思考图片上的问题 回答:

①铵盐易溶于水。②铵盐受热易分解。

③铵盐与碱共热产生NH3。归纳知识能力。[讨论]实验室可用哪些方法制备NH3? ①制取氨的反应原理。

②如何检验氨是否收集满?能否用排水法收集氨?分组讨论,探究实验设计

回答: ①原理:

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或NH3〃H2O

NH3↑+H2O ②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剂检验。

[过渡]地球上大气的组成主要靠自然净化过程保持恒定。介绍氨循环。不拘泥于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全部过程,灵活应用和设计化学实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科学概括和发现问题的规律打下坚实基础。

[思考交流]氨的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有哪些作用?分组发言。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五篇:第四节 计划生育教学设计

第四节 计划生育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城市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已接近100%,对于国家实行这一政策,学生也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和道理,因此,本节课中应当让学生通过对与计划生育相关的数据及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相关的探究性活动,更进一步了解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知道人口增长过快会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课时及内容安排

本节内容计划两课时完成。

教师以课前准备的“各国人均收入情况”导入本节知识的,将学生引入到“计划生育”这一主题中来。

根据本章节的教学内容,共设计了三个不同形式的探究性活动内容:

.以小品“超生游击队”情节为探究线索的──“超生的后果”。

2.以创设数字化的问题情境,采用数学推算方法来进行的探究──“晚育的意义”。

3.以分析学生搜集资料进行探究──“优生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通过上述三个不同形式的探究活动,从不同方面加强了学生对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理解,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形成对计划生育这一国策的认同和理解,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各项技能的训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国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知道人口增长过快会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技能目标

.锻炼收集材料的能力。

2.计算、整理相关数据,探究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2.通过学习,加强自身对社会的责任感,理解国家“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教学方法

以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为本章节内容的主要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模拟探究设计、数据分析及组织学生进行课前材料搜集、课堂讨论归纳,组织学生观看小品,教师自制教学,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

材料用具

《超生游击队》小品的碟片。

进行探究活动的用具:乒乓球或卡片等。

教师自制的多媒体教学。

学生课前搜集的有关材料。

参考资料

“各国的国民收入比较”资料。

优生优育的方法。

【课题】计划生育(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四节)

二、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言:

现在全世界的人口已经超过了60亿,中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以上。虽说一个个新生儿的落地,给无数的家庭带来了无限的欢乐,但是,人口的急剧膨胀却给生物圈造成沉重的压力,也制约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怎么样才能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呢?、课前搜集各国的国民收入情况资料。

2、课上进行比较、讨论、分析,发现并提出问题。

从资料的分析,理解人口过多是造成我国人均收入偏低的主要原因,从而引出计划生育的重要性。

一、我国人口的增长趋势:

.历史上,我国曾有三次人口明显增加的经历,计算三次所用的时间及规律。

2.第二、三次人口增长率明显加快,你推测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3.通过对这组数据的分析,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小结:人口的急剧增长会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影晌、为了保护生物圈,为了人类世世代代能有美好生活居住环境,我们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

学生分组对书本P18页中所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利用搜集的“各国的人均收入情况”所提供的数据来进一步分析,人口众多对我国的国民经济、环境、社会发展等造成的什么样的影响?

.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国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知道人口增长过快会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3.锻炼分析研究材料的能力。

附:

各国的人均收入情况

世界银行公布的一项最新世界各国人均收入调查报告结果显示,瑞士以人均年收入38,350美元蝉联世界最富有的国家。第二名是挪威,32,880美元;排名第三的是日本,32,230美元;丹麦以32,030美元名列第四;美国居第五,国民平均年收入为30,600美元。列六到十名的国家分别是:新加坡、奥地利、德国、瑞典、比利时。

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排在世界第六位,但中国人均GDP排在世界第140位,人均800-900美元,是世界中等收入水平的40%,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6%,这个水平之低代表着中国的发展程度还远远不够,但从中国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是非常有希望的:

年份

增长速度

人均收入

诊断性评价:

要想立即抓住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场白一定要能吸引他们,“各国的人均收入情况”与同学们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差异,能激发他们的思考,这种方式的导入,在实践中很成功。

但同学们在分析造成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时,由于历史知识有限,对书中所提供的材料数据分析不到位,并且消耗了较长的教学时间。

二、计划生育:

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的素质,我国将计划生育列为一项基本国策。

晚婚:提倡比法定结婚年龄晚2~3年结婚。

晚育:提倡婚后推迟2~3年生育

少生:稳定低生育水平

优生:通过男女青年婚前体检、孕妇定期检查身体和科学分娩等措施,避免出生有遗传疾病的孩子。

组织学生观看小品《超生游击队》,并对其中的内容进行讨论,并进行相关的模拟探究活动:

.小品中的人物在哪些方面违背了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

2.这些人不能自觉地遵守“计划生育”的政策,有“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他们这样做,会对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学习有关计划生育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2.观看小品

3.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4.进行模拟性的探究活动。

.初步理解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

2.用模拟探究的方法来分析问题,以及对相关数据的计算、归纳,加深对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理解。

3.通过模拟性探究活动,使学生自主建构概念,认同“计划生育”国策中少生这一重要内容。

[探究活动一]“超生游击队”带来的后果

上面的问题2可以以数学统计的方法来进行探究,利用“探究生男生女的奥秘”的简单的游戏活动:即在20张卡片中随机抽取出X或y的卡片或黄、白乒乓球,每一次以生男孩为终点,然后来统计出所需要的数据。注意:在规定的时间内,所抽取的家庭数目越多越精确,每个小组中可由不同同学来分别进行统计,然后进行汇总计算。

0

总数

男孩是第几胎

数目

男、女数目比例:

每个家庭平均生几胎:

问题与假设:

.假设有1亿个家庭采取了《超生游击队》里主人公的生育方式,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2.这样的生殖方式不符合“计划生育”国策中的哪几条?

3.在你的周围有这样的家庭存在吗?请在课后进行调查统计。

诊断性评价:

教师以小品中的情节设计了相关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并让学生们进行讨论。这样的设计比以教师单纯性地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并在实际操作中,可行性很强。

小结:

从[探究活动一]中,同学们得到了什么结论?

提出新问题:

有人认为“反正只生一个孩子,晚生不如早生”,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不能为生男孩而违反计划生育这一国策。

2.少生孩子可以稳定低的生育水平。

进行下一轮的探究、分析活动。

通过学生的模拟探究活动,使学生总结出是什么原因导致人口的过多,而从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探究活动二]晚育的意义

背景:“反正只生一个孩子,晚生不如早生”

问题:晚育与控制人口数量有关系吗?

探究思路:采用数学推算的方法进行探究,可选择以下两个问题情境进行探究:

.假设A、B两对夫妇,A以及他们的子孙都是20岁生孩子;B及他们的子孙都是25岁生孩子。100年以后,A和B的后代各有几代?假设A和B各有1亿对夫妇,100年后B比A要少生多少人?是什么原因产生了这种现象?

2.假设我国现在16岁、17岁、18岁、19岁、20岁的女性各有1千万人。在下列两种情况下,5年后因她们的生育而增加的人口分别是多少?

第一种情况是没有晚育要求,这些妇女每人生了一个孩子;

第二种情况是有晚育要求,她们要到25岁时才能生一个孩子;需要多少年才能达到第一种情况的生育水平?

教师安排学生分小组进行数字化情境探究,调动学生的探究激情,并组织学生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晚育与少生之间有什么关系?

2.怎样才能为晚育提供一定的保证?

3.晚育会对人们生活、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吗?试举例。

制订并实施探究方案

学生分小组按照数字化情境进行推算。

得出结论

学生分析本组的计算结果,得出结论:

.1亿人;B夫妇实施了晚育。

2.第一种情况:5千万人;

第二种情况:1千万人;5年。

表达交流

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各自拟定的问题情境以及得出的结论,选派代表上台发表本组的结论及观点。

让学生的用数字化情境探究活动来代替教师的单纯性讲解,更易建构知识。

诊断性评价:

这个探究活动是按照教材中所提供的方式方法进行的,目的明确,操作简单,让学生尝试着用纯数学的方法来进行生物学探究,不仅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目标的掌握,也对学生的技能进行了训练。

由于学生的数学水平参差不齐,计算速度教师不易掌握,在实际操作中易造成时间不够而使教学任务不能按计划完成。

小结

从[探究活动二]中,同学们得到了什么体会?

提出新问题

有人认为“只要夫妻身体健康,结婚前和怀孕后不需要检查,也能生出一个健康的孩子来”,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晚育也可以减少人口的增长。

2.提倡比法定结婚年龄晚2~3年结婚,并在婚后推迟2~3年生育。

进行下一轮的探究、分析活动。

利用模拟探究活动,加深同学们对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中的晚婚、晚育这一点的理解。

探究活动三

优生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同学们,你们可能看见过一些患先天痴呆、白化病或者侏儒症的孩子,但他们的父母,却都是正常人,这些父母双方怎么会生下这些具有先天性遗传疾病的孩子的呢?

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来向大家说明“优生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出生一个具有先天遗传疾病的人,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怎样的危害?

2.怎样才能避免具有先天遗传疾病的人出生?

3.回家询问下你的父母,尤其是你的母亲在生你之前和怀孕期间,都进行了哪些相关检查?这些检查带来了什么好处?

教师在课前要筛选学生查询的资料,课堂内将学生进行分组,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安排学生进行交流,解答学生在讨论中可能产生的问题,保证全体学生都要参与到活动中来。

.学生课前搜集资料;

2.学生课上分组交流各自搜集的资料;

3.组内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

4.学生上台交流各组结论;

5.全班学生达成共识:优生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益处,并能举例说明。

通过此次探究性活动,可使学生对计划生育中“优生”这一知识点内容有更好的理解,并锻炼学生查找资料、交流表达、分工合作的能力。

诊断性评价:

本次探究活动需要学生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教师明确分工,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课堂内有效组织,通过交流、分析学生搜集到的相关资料,逐步引导学生探究计划生育中的“优生”这一政策的内容,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但有些同学查找的资料与本次教学关联不大。如遗传病的危害等,因此教师在课前最好将学生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选择好相关的资料内容,请占有不同资料的学生上台交流,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中来,不要造成整个教学“走题”和“拖堂”的现象。

小结

.从探究活动三中,同学们知道了什么?

2.有哪些方法可保证“优生”?

.优生可提高全民族人口的基本素质,减少由于遗传性疾病人的出生给社会、家庭造成的危害。

2.通过男女青年婚前体检、孕妇定期检查身体和科学分娩等措施。

三、总结

坚持晚婚、晚育,对国家来说,有利于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对个人来说,有利于青年的健康、工作和学习。少生是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关键,优生有利于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

四、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的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首先用“各国人均收入情况”资料来导入新课,是本节课能上成功的关键之一。它为本节课教学的情境创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此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为下面的探究活动的进行起到了良好的开端作用。

其次,在本章节的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了“探究性活动”为学生的知识目标的达成而服务的宗旨,“探究性活动”分别采用了模拟情境探究、数学推算方法探究、资料分析方法探究这三种不同的探究方式,以促进学生对计划生育中“晚婚、晚育、少生、优生”这四个知识点的理解。三种不同的探究方式为教学带来了不同的益处。

.学生根据小品剧情所进行的自主探究活动,由于有了电视小品的观看和学生模拟情境探究活动,学生的兴趣很大,所建构的概念比起教师反复讲解、反复强调所建构的概念要牢固,学生也更乐意接受、更乐意去探究学习,活动效果非常好。

2.学生通过模拟数字情境的探究活动,给了学生以真实的感受,比起单纯说教所得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也在自身的参与中获得了知识,掌握了概念。

3.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体会到了主动学习的快乐;学生在小组的讨论中,体会到了共同学习的快乐;学生在全班的交流学习中,体会到了分享学习的快乐。学生从中得到自我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数字化情境探究活动,是为了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概念,教师不要过于注重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学生的计算结果,不要在计算上消耗过多的时间而耽搁教学任务的进行。以学生小组为主的查找资料的探究活动,由于学生在水平上存在着差异,学生所查找的材料不能完全符合教师所提出的要求,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寻找材料提供相关的网站、图书、杂志等内容,不必占用学生过多的精力和时间,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同时,为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探究活动,教师要精选问题,着眼点要小,涉及面要宽,让所有学生通过本章节内容的学习,都能有所提高。

下载第四节 硫酸 教学设计_1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四节 硫酸 教学设计_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四节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第四节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一、 教学内容分析 生态系统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第二章的第四节,站在生物圈的高度,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最大的生态系统—......

    第四节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第四节 生态系统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能力目......

    第四节 变阻器 教学设计

    第四节 变阻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变阻器的构造、在电路中的符号,理解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2)通过探究怎样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知道正确使用变阻器......

    第四节《澳大利亚》教学设计

    第四节《澳大利亚》教学设计 一、 课前部分 1.课程标准 (1)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澳大利亚地理位置及人口分布特点; (2)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特点并分析原因; (3)学会运用......

    第四节 环境保护教学设计

    第四节 环境保护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学习,树立学生环保意识,树立主人翁责任感。 2、激活思维,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大气污染、水污染、居室污......

    第四节蒸腾作用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内容是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的第二节,本节主要任务如下,一是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说出......

    高一化学 4.4.3第四节硫酸、硝酸和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四节 硫酸、硝酸和氨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氨和铵盐的性质、用途; 2.学会氨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重点:氨和铵盐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实验室制氨的化学反应原理 教学仪器:烧......

    _硫酸_教学设计方案

    _硫酸_教学设计方案.txt24生活如海,宽容作舟,泛舟于海,方知海之宽阔;生活如山,宽容为径,循径登山,方知山之高大;生活如歌,宽容是曲,和曲而歌,方知歌之动听。 本文由草原々孤狼贡献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