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四节《留下精彩》教学设计
《留下精彩》教学设计
平远县城南中学 钟新玉
一、设计思想:
信息技术课程是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一门新的学科。它是认知和技能的有机结合,注重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以“任务驱动”、“主体参与”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我体验,加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探究学习。结合学校开展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主题活动,所以尽可能的始于教材,无止于生活。
当今信息时代,网络作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不可缺少,作为祖国未来的中学生更加应该掌握必备的网络技术。本教学设计就是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传授学生从网上获取信息。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学习水平,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灵活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广东省电化教育馆和梅州教育局教研室共同主编,由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初中第一册(下)第四章《网上冲浪》中的一节。根据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知识水平以及掌握的Word2000基本知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于学生在因特网上获取信息并保留,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上。
依据本节课实践性强,难度小的特点,设计了以展示中小学电子报刊获奖品引入课题,提出问题,由学生结合教材和作品分组研讨思考并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路。为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设计了为建立学生自己的素材库,对收集到的文字和图片分别分类保存,并把精彩的网站的网址收藏起来。
三、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级许多学生处在14、15岁阶段,还不能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知识的重要性,也不清楚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在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对待以前没有接触过的知识容易失去学习动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白所学的知识能对他们将来的生活有很大帮助,在这一时期的教学一定要给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遵守网络道德。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1)让学生掌握从网上查找并保存图片的方法;(2)学会如何将网页中的文字拷贝到自己的文件中;(3)让学生学会如何收藏自己喜欢的网站的网址。
2、信息素养:让学生从小养成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
3、能力发展:(1)培养学生在网上迅速搜集信息、保存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协作学习、与人合作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难点:掌握从网上查找并保存图片的方法;如何将网页中的文字拷贝到自己的文件中。
六、教法设计:
本节课教学重点掌握从网上查找并保存图片的方法;如何将网页中的文字拷贝到自己的文件中。所以教学过程中使用了作品展示激励法,任务驱动法,分组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七、学法设计:
初中学生思维活跃,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力争抓住这一特点,并强化其好胜心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自体验信息处理的过程,同学之间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与讨论相结合,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的培养。
八、教学策略设计:
采用设疑式、自主探究学习、同学合作学习的任务驱动式教学策略设计。
九、教学模式的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教学目标的确定,我选用了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学生分组合作研讨,自身动手实践的方法。课前准备为大屏幕投影、部分中小学生电子报刊获奖作品、学生保存文字图片的一般步骤以及准备一些著名网站的网址(如:中央电视台www.xiexiebang.com
搜狐
www.xiexiebang.com
google搜索引擎www.xiexiebang.com)
十、课业类型: 技能课。
十一、课时安排: 1课时。
十二、教学方法:采用设疑,启发,讨论,提示,探究,评比等方法。
十三、教学资源环境:
1、硬件:
教学地点:多媒体网络教室
教师用计算机 1台,配置:奔三800/128m/17’’彩 学生用计算机56 台,配置:赛扬466/56m/14’’彩 局域网:需要 专用教学平台:需要 学校连接Internet:需要
其他硬件:一个话筒,一对音箱。
课本:广东经济出版社的初中信息技术第一册(下)课本。
2、软件:
教学对教师的基本技术要求:教师应能熟练使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的操作使用,熟悉网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的上网。
本次教学对学生的基本技术要求:学生应能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文字处理软件Word以及能登陆网站并能使用搜索引擎。
通用软件:Windows98, Word2000, Internet Explorer。学科教学软件 :电子网络教室软件。
课前准备:优秀的电子报刊作品、大屏幕投影操作提示。
十四、教学过程设计: 作品展示——提出问题——分组讨论提出解决问题方案——分组根据方案进行文字、图片的保存——成果展示与评价——课堂小结。
1、激情引趣、提出问题(5分钟)
作品展示部分中小学生电子报刊获奖作品(见附件),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激发他们亲自实践的欲望,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设计目的是: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合作研讨 第一阶段:(25分钟)(1)首先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究讨、制定方案并实践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在阅读课本18页至22页时,要求探讨、制定方案在小组内形成共识、探讨如下问题。(教师提出思考问题,教师同时巡视指导)
探索任务1:
1、上网查找有关多哈开运会场精彩瞬间的中国运动员的5张图片,并把它保存下来。温馨提示:
将鼠标指针移到想要保存的图片上,单击鼠标右键弹出快捷菜单,从快捷菜单中选择“图片另存为”命令,弹出另存为对话框,找到合适的位置,将图片保存。
(检测知识要点掌握情况:请部分小组的同学演示给大家参考,在打开的网页图片上右击,选“图片另存为”把图片命名保存)探索任务2:
2、上网查找有关多哈亚运会开幕式的描述,找出一段你们认为最精彩的一段文字,并把它保存下来(不少于200字)。温馨提示:
将鼠标选定要保存的文字,单击鼠标右键弹出快捷菜单,从快捷菜单中选择“复制”,然后打开word 新建一个文档,将光标定位到新文档中,单击工具栏中的“粘贴”按扭,单击“保存”。
(检测知识要点掌握情况:请部分小组的同学演示给大家参考,最后引导学生形成共识。在网页上拖载选取文字,复制文字到如Wood文档或其他的文档(写字板、记事本)中加以命名保存)
问:怎样把大量的文字、图片怎样保存更好,方便日后使用呢?
提示:在磁盘中建立不同分类的文件夹,将收集到文字、图片分类保存在各自的文件夹中如自然风光图片文件夹、名人警句文件夹等
(设计目的是:知识点较简单,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加强交流意识、合作意识的培养,同时教师作出提示,让学生明确操作过程,避免盲目操作,浪费时间,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知识。)
(2)请各组学生练习完以后,各组学生将自己的作品以学生演示形式,并解释操作过程,并由其它组同学对所有作品做出评价,同时教师点评。
(设计目的是:展示作品,激励学生的成就感。)第二阶段:(8分钟)
引入下一知识点:同学网上的资料浩如烟海,纷繁复杂,我们不可能一下子记住那么多精彩网站的网址,那该怎么办呢?没关系,网络还提供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工具,专门用来收藏网址的工具,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收藏网址的方法。
根据课本P18-P19收藏的方法,用搜索引擎google.搜索出“平远教育网”并加于收藏。
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相互协作自主合作完成上述问题,教师巡视指导。教师稍作提示:将提示内容投影在大屏幕上。
A、在任一网页地址栏中输入 www.xiexiebang.com,打开搜索引擎; B、搜索引擎中输入“平远教育网”选网站,回车; C、在搜索结果中找到“平远教育网”网站,并打开;
D、打开常用工具栏中的收藏按钮,把地址栏中图标拖动到收藏夹的空白处(或按“添加” 按钮)
(设计目的是:学会如何收藏网址)
3、练习:(5分钟)网上下载保存有关多哈亚运会中国运动员在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田径精彩表现瞬间的图片3张,关于游泳、田径描述的文字各2篇。
4、课堂小结:(1分钟)
1、网上查找并保存图片 ;
2、将网页中的文字保存到自己的文档中;
3、收藏自己喜欢的网站。
(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抓住课堂内容的重点。)
5、作业:(1分钟)将收集到的文字、图片制作一份多哈亚运会为主题的电子报刊。
(设计目的是:提高学生对信息的综合运用能力。让学生亲自体验信息处理的过程。)
十五、教学评价:
1、能否在网上搜索到需要的资料。
2、能否保存这些资料。
3、能否收藏网址。
4、能否将网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系统性地整理、归纳、分析与综合。
十六、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采用的教学理念是在应用中学会技能,源于教材,但不依赖于教材。在本次教学中我没有完全照搬教材上的例子,也没有按照课本上的顺序教学,直入教学的重点。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上机实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求新知,巩固旧知识。学生在整节课保持很浓的兴趣,能够认真的聆听教师讲课和实行自主地学习新知识,对本节知识掌握很好,能够熟练上网查找资料和保存资料。还能将网上收集的信息进行系统地加工、整理。杜绝了学生在上机实践课中开小差,或做无关操作的现象,还能让学生体会到完成任务时的喜悦,让学生在成功的快乐中激发起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和喜爱,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同时,还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及与人合作学习。
附:
屏幕广播内容(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阳光快乐蜗牛屋(2004年小学电子报刊一等奖)(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雏鹰飞燕
第二篇:第四节 计划生育教学设计
第四节 计划生育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城市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已接近100%,对于国家实行这一政策,学生也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和道理,因此,本节课中应当让学生通过对与计划生育相关的数据及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相关的探究性活动,更进一步了解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知道人口增长过快会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课时及内容安排
本节内容计划两课时完成。
教师以课前准备的“各国人均收入情况”导入本节知识的,将学生引入到“计划生育”这一主题中来。
根据本章节的教学内容,共设计了三个不同形式的探究性活动内容:
.以小品“超生游击队”情节为探究线索的──“超生的后果”。
2.以创设数字化的问题情境,采用数学推算方法来进行的探究──“晚育的意义”。
3.以分析学生搜集资料进行探究──“优生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通过上述三个不同形式的探究活动,从不同方面加强了学生对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理解,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形成对计划生育这一国策的认同和理解,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各项技能的训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国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知道人口增长过快会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技能目标
.锻炼收集材料的能力。
2.计算、整理相关数据,探究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2.通过学习,加强自身对社会的责任感,理解国家“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教学方法
以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为本章节内容的主要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模拟探究设计、数据分析及组织学生进行课前材料搜集、课堂讨论归纳,组织学生观看小品,教师自制教学,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
材料用具
《超生游击队》小品的碟片。
进行探究活动的用具:乒乓球或卡片等。
教师自制的多媒体教学。
学生课前搜集的有关材料。
参考资料
“各国的国民收入比较”资料。
优生优育的方法。
【课题】计划生育(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四节)
二、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言:
现在全世界的人口已经超过了60亿,中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以上。虽说一个个新生儿的落地,给无数的家庭带来了无限的欢乐,但是,人口的急剧膨胀却给生物圈造成沉重的压力,也制约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怎么样才能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呢?、课前搜集各国的国民收入情况资料。
2、课上进行比较、讨论、分析,发现并提出问题。
从资料的分析,理解人口过多是造成我国人均收入偏低的主要原因,从而引出计划生育的重要性。
一、我国人口的增长趋势:
.历史上,我国曾有三次人口明显增加的经历,计算三次所用的时间及规律。
2.第二、三次人口增长率明显加快,你推测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3.通过对这组数据的分析,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小结:人口的急剧增长会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影晌、为了保护生物圈,为了人类世世代代能有美好生活居住环境,我们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
学生分组对书本P18页中所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利用搜集的“各国的人均收入情况”所提供的数据来进一步分析,人口众多对我国的国民经济、环境、社会发展等造成的什么样的影响?
.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国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知道人口增长过快会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3.锻炼分析研究材料的能力。
附:
各国的人均收入情况
世界银行公布的一项最新世界各国人均收入调查报告结果显示,瑞士以人均年收入38,350美元蝉联世界最富有的国家。第二名是挪威,32,880美元;排名第三的是日本,32,230美元;丹麦以32,030美元名列第四;美国居第五,国民平均年收入为30,600美元。列六到十名的国家分别是:新加坡、奥地利、德国、瑞典、比利时。
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排在世界第六位,但中国人均GDP排在世界第140位,人均800-900美元,是世界中等收入水平的40%,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6%,这个水平之低代表着中国的发展程度还远远不够,但从中国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是非常有希望的:
年份
增长速度
人均收入
诊断性评价:
要想立即抓住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场白一定要能吸引他们,“各国的人均收入情况”与同学们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差异,能激发他们的思考,这种方式的导入,在实践中很成功。
但同学们在分析造成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时,由于历史知识有限,对书中所提供的材料数据分析不到位,并且消耗了较长的教学时间。
二、计划生育:
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的素质,我国将计划生育列为一项基本国策。
晚婚:提倡比法定结婚年龄晚2~3年结婚。
晚育:提倡婚后推迟2~3年生育
少生:稳定低生育水平
优生:通过男女青年婚前体检、孕妇定期检查身体和科学分娩等措施,避免出生有遗传疾病的孩子。
组织学生观看小品《超生游击队》,并对其中的内容进行讨论,并进行相关的模拟探究活动:
.小品中的人物在哪些方面违背了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
2.这些人不能自觉地遵守“计划生育”的政策,有“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他们这样做,会对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学习有关计划生育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2.观看小品
3.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4.进行模拟性的探究活动。
.初步理解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
2.用模拟探究的方法来分析问题,以及对相关数据的计算、归纳,加深对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理解。
3.通过模拟性探究活动,使学生自主建构概念,认同“计划生育”国策中少生这一重要内容。
[探究活动一]“超生游击队”带来的后果
上面的问题2可以以数学统计的方法来进行探究,利用“探究生男生女的奥秘”的简单的游戏活动:即在20张卡片中随机抽取出X或y的卡片或黄、白乒乓球,每一次以生男孩为终点,然后来统计出所需要的数据。注意:在规定的时间内,所抽取的家庭数目越多越精确,每个小组中可由不同同学来分别进行统计,然后进行汇总计算。
0
总数
男孩是第几胎
数目
男
女
计
算
男、女数目比例:
每个家庭平均生几胎:
问题与假设:
.假设有1亿个家庭采取了《超生游击队》里主人公的生育方式,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2.这样的生殖方式不符合“计划生育”国策中的哪几条?
3.在你的周围有这样的家庭存在吗?请在课后进行调查统计。
诊断性评价:
教师以小品中的情节设计了相关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并让学生们进行讨论。这样的设计比以教师单纯性地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并在实际操作中,可行性很强。
小结:
从[探究活动一]中,同学们得到了什么结论?
提出新问题:
有人认为“反正只生一个孩子,晚生不如早生”,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不能为生男孩而违反计划生育这一国策。
2.少生孩子可以稳定低的生育水平。
进行下一轮的探究、分析活动。
通过学生的模拟探究活动,使学生总结出是什么原因导致人口的过多,而从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探究活动二]晚育的意义
背景:“反正只生一个孩子,晚生不如早生”
问题:晚育与控制人口数量有关系吗?
探究思路:采用数学推算的方法进行探究,可选择以下两个问题情境进行探究:
.假设A、B两对夫妇,A以及他们的子孙都是20岁生孩子;B及他们的子孙都是25岁生孩子。100年以后,A和B的后代各有几代?假设A和B各有1亿对夫妇,100年后B比A要少生多少人?是什么原因产生了这种现象?
2.假设我国现在16岁、17岁、18岁、19岁、20岁的女性各有1千万人。在下列两种情况下,5年后因她们的生育而增加的人口分别是多少?
第一种情况是没有晚育要求,这些妇女每人生了一个孩子;
第二种情况是有晚育要求,她们要到25岁时才能生一个孩子;需要多少年才能达到第一种情况的生育水平?
教师安排学生分小组进行数字化情境探究,调动学生的探究激情,并组织学生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晚育与少生之间有什么关系?
2.怎样才能为晚育提供一定的保证?
3.晚育会对人们生活、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吗?试举例。
制订并实施探究方案
学生分小组按照数字化情境进行推算。
得出结论
学生分析本组的计算结果,得出结论:
.1亿人;B夫妇实施了晚育。
2.第一种情况:5千万人;
第二种情况:1千万人;5年。
表达交流
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各自拟定的问题情境以及得出的结论,选派代表上台发表本组的结论及观点。
让学生的用数字化情境探究活动来代替教师的单纯性讲解,更易建构知识。
诊断性评价:
这个探究活动是按照教材中所提供的方式方法进行的,目的明确,操作简单,让学生尝试着用纯数学的方法来进行生物学探究,不仅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目标的掌握,也对学生的技能进行了训练。
由于学生的数学水平参差不齐,计算速度教师不易掌握,在实际操作中易造成时间不够而使教学任务不能按计划完成。
小结
从[探究活动二]中,同学们得到了什么体会?
提出新问题
有人认为“只要夫妻身体健康,结婚前和怀孕后不需要检查,也能生出一个健康的孩子来”,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晚育也可以减少人口的增长。
2.提倡比法定结婚年龄晚2~3年结婚,并在婚后推迟2~3年生育。
进行下一轮的探究、分析活动。
利用模拟探究活动,加深同学们对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中的晚婚、晚育这一点的理解。
探究活动三
优生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同学们,你们可能看见过一些患先天痴呆、白化病或者侏儒症的孩子,但他们的父母,却都是正常人,这些父母双方怎么会生下这些具有先天性遗传疾病的孩子的呢?
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来向大家说明“优生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出生一个具有先天遗传疾病的人,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怎样的危害?
2.怎样才能避免具有先天遗传疾病的人出生?
3.回家询问下你的父母,尤其是你的母亲在生你之前和怀孕期间,都进行了哪些相关检查?这些检查带来了什么好处?
教师在课前要筛选学生查询的资料,课堂内将学生进行分组,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安排学生进行交流,解答学生在讨论中可能产生的问题,保证全体学生都要参与到活动中来。
.学生课前搜集资料;
2.学生课上分组交流各自搜集的资料;
3.组内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
4.学生上台交流各组结论;
5.全班学生达成共识:优生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益处,并能举例说明。
通过此次探究性活动,可使学生对计划生育中“优生”这一知识点内容有更好的理解,并锻炼学生查找资料、交流表达、分工合作的能力。
诊断性评价:
本次探究活动需要学生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教师明确分工,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课堂内有效组织,通过交流、分析学生搜集到的相关资料,逐步引导学生探究计划生育中的“优生”这一政策的内容,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但有些同学查找的资料与本次教学关联不大。如遗传病的危害等,因此教师在课前最好将学生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选择好相关的资料内容,请占有不同资料的学生上台交流,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中来,不要造成整个教学“走题”和“拖堂”的现象。
小结
.从探究活动三中,同学们知道了什么?
2.有哪些方法可保证“优生”?
.优生可提高全民族人口的基本素质,减少由于遗传性疾病人的出生给社会、家庭造成的危害。
2.通过男女青年婚前体检、孕妇定期检查身体和科学分娩等措施。
三、总结
坚持晚婚、晚育,对国家来说,有利于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对个人来说,有利于青年的健康、工作和学习。少生是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关键,优生有利于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
四、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的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首先用“各国人均收入情况”资料来导入新课,是本节课能上成功的关键之一。它为本节课教学的情境创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此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为下面的探究活动的进行起到了良好的开端作用。
其次,在本章节的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了“探究性活动”为学生的知识目标的达成而服务的宗旨,“探究性活动”分别采用了模拟情境探究、数学推算方法探究、资料分析方法探究这三种不同的探究方式,以促进学生对计划生育中“晚婚、晚育、少生、优生”这四个知识点的理解。三种不同的探究方式为教学带来了不同的益处。
.学生根据小品剧情所进行的自主探究活动,由于有了电视小品的观看和学生模拟情境探究活动,学生的兴趣很大,所建构的概念比起教师反复讲解、反复强调所建构的概念要牢固,学生也更乐意接受、更乐意去探究学习,活动效果非常好。
2.学生通过模拟数字情境的探究活动,给了学生以真实的感受,比起单纯说教所得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也在自身的参与中获得了知识,掌握了概念。
3.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体会到了主动学习的快乐;学生在小组的讨论中,体会到了共同学习的快乐;学生在全班的交流学习中,体会到了分享学习的快乐。学生从中得到自我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数字化情境探究活动,是为了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概念,教师不要过于注重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学生的计算结果,不要在计算上消耗过多的时间而耽搁教学任务的进行。以学生小组为主的查找资料的探究活动,由于学生在水平上存在着差异,学生所查找的材料不能完全符合教师所提出的要求,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寻找材料提供相关的网站、图书、杂志等内容,不必占用学生过多的精力和时间,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同时,为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探究活动,教师要精选问题,着眼点要小,涉及面要宽,让所有学生通过本章节内容的学习,都能有所提高。
第三篇:第四节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第四节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生态系统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第二章的第四节,站在生物圈的高度,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都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所以本节课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2、食物链和食物网。
难点
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四、教学策略
本校学生家住农村的占大多数,所以学生对动物、植物的种类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的很多,针对这一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举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活动自己找到答案,学生在此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举例、分析、讨论等方法学习本节课内容。
五、教学资源准备
1、准备一个小型水族箱,里面生活着水生生物
2、课件
六、课时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观察水族箱,听一段优美音乐,朗读一段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学生思考: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什么关系?
2、学生对课本资料进行分析,找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并且讨论他们之间的关系。
3、组织学生分组扮演动物、植物、细菌和非生物,并寻找四者之间的关系。
4、把最近一段时间所吃的食物通过一系列箭头连接成食物网,观察自己在食物网中的位置。
5、观察录像,讨论分析动物与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6、学生进行资料分析,通过分析了解食物链中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同时了解营养物质在食物链中的流动。
7、播放课件,引导学生分析淡水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并且讨论: A、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B、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越多?
8、学生观看课件讨论分析环保的意义。
八、板书设计
第四节
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九、巩固练习
生态系统的组成
十、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主张学生自主学习,在活动中交流、讨论,所以怎样更高效而有序地开展活动是本节课的关键。
第四篇:第四节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第四节 生态系统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能力目标:表达交流能力,收集整理资料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①生态系统的组成。②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三、教学策略
本节课本着体现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教学理念,力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改变以往由教师直接说出生态系统概念、组成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从更深的层次去思考影响生态系统的因素及其综合作用的结果。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采用多边互动的形式,即教师巧妙地结合课本及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下展开师生之间的共同讨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观察思考、分析讨论交流从而自己得出结论,进而达到教学目标。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分析 ①教学内容分析:
“生态系统”是人教版生物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内容。在新课标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与环境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传统的学科体系侧重讲述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重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其中有些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新课标的知识体系则突出人类活动的内容,突出生物圈,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因此新教材把“生物和生物圈”编排在第一单元,说明它在教材中的位置非常重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认识生物和生物圈与人类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通过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②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生物知识有限,生态系统的知识学生虽有一些接触,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本节课的概念和食物链食物网的知识单靠老师讲述,理解上是有困难的。另外学生由于受以前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的影响,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能力差,但他们对生物知识很感兴趣,热情很高,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师来说是项挑战。
五、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采用课件以增大教学容量,展示影象资料和学生搜集的图片。
2.启发式教学法:学生自学讨论、抢答相结合,使课堂气氛活跃,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通过教师点拨、指导、提问,实现一定的能力梯度,让一般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达到教学目的,而优生也有思考的余地,体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3.搜集和整理资料:为解决教学难点,发动学生去搜集“生态系统被破坏的事例”,让学生在搜集和整理的基础上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4.角色扮演:安排几位同学在讲述食物链内容之前戴上头饰,进行角色表演,这样即生动有趣,激发了大家的参与热情;同时又在复习了前面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作用,引出前两者的关系——捕食关系,起到很好的承前起后的作用,学生印象深刻,从而突破难点。
第五篇:第四节 变阻器 教学设计
第四节 变阻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变阻器的构造、在电路中的符号,理解变阻器的工作原理。(2)通过探究怎样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知道正确使用变阻器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探究变阻器原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2)在学习滑动变阻器使用的过程中,用推理再实验验证的方法,体验物理实验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变阻器的设计过程,体验发明创造的科学情趣。(2)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在实验中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通过提出猜想、动手操作,在探究实验中学习变阻器的使用,掌握其规律,建立“实践出真知”的观念。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以及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原理。教学难点:正确分析电路中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动与引起电路中电流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
教学用
器材:电阻丝,滑动变阻器、电流表、小灯泡、电源、导线、开关、电阻箱、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采用演示实验引入新课。应用演示实验,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其感到惊奇,产生疑问,引起思维,激发兴趣,从而顺利引入新课。具体做法是:教师演示灯光由暗变亮,再由亮变暗。接着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推出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灯泡亮暗的变化是由于电路中的电阻发生改变。这时,便于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所设计的物理情景中。
引入课题:变阻器——阻值可调节的装置
(二)新课教学
1.变阻器原理的学习(1)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灯泡亮度的变化是由通过的电流变化引起的,而电流的变化则是由电阻的变化引起的。启发学生猜想:调光台灯的电阻变化是由改变导体电阻的什么因素引起的?
(2)实验探究
用电阻丝使电路中的电流连续的变化。如图所示,在导线间夹入一段电阻丝,使一端在电阻丝上自由滑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大小,观察并记录小灯泡的亮度变化,并加以比较。
(3)交流评价
让学生动手完成并在小组相互交流,归纳筛选出结果:改变导体的长度能改变小灯泡的亮度。我们学习一种能改变电阻的器件──变阻器。其实,实验室所用的变阻器也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器件。
原理:变阻器就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器件。
2、认识变阻器
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结合实验桌上滑动变阻器的实物认识变阻器的主要造,并重点强调观察4个接线柱和表面涂有绝缘漆的合金线所绕成的线圈。
教师结合投影片介绍其构造,理解铭牌上数据的物理意义并要求学生学会画滑动变阻器的结构简图和电路符号。
结构:瓷筒、电阻线、金属棒、金属滑片、接线柱
符号:
3、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1)提出问题(投影)
①要使灯泡和变阻器中的电流大小相同,变阻器应该与灯泡串联还是并联?
②要能控制电流的大小,应该使用变阻器上的哪两个接线柱?
③要使灯泡由暗变亮,接通电路前应将滑片放到什么位置上?
④滑动变阻器上有4个接线柱,怎样把这些接线柱接入电路?共有几种接法?
(2)实验探究
学生相互讨论,首先,设计出实验电路如图所示,接着根据各自制定的计划进行操作,尝试控制灯泡的亮度。同时,教师巡视,并指导各实验小组将变阻器的实物连接、电路图连接、及电路符号连接进行对照,研究电阻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3)交流评价
各小组分别结合各自的实验结果相互讨论,共同归纳总结:
①能使变阻器电阻变化的接法有4种(“一上一下”);
②不能使变阻器电阻变化的接法有2种,其中“同下”电阻总是很大,而“同上”电阻总是很小。
③滑片越靠近下端的接线柱,接入电路的电阻越小。变阻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串入电路,调流控压;
一上一下,作用最大;
同上同下,没有变化;
接入电路,拨到最大。
4、介绍其它变阻器
变阻器除了滑动变阻器,还有电位器、变阻箱等。(课件简介)
5、课堂总结
讨论: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变阻器
1、原理:利用改变连入电路中电阻线长度来改变电阻
2、滑动变阻器的构造:
结构示意图
电路中的符号
3、探究滑动变阻器的正确连接方法:
串入电路,调流控压;
4、作用:①保护电路
一上一下,作用最大;
同上同下,没有变化;
接入电路,拨到最大。
②通过改变电阻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