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络平台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论文
摘要:在高校课堂教学改革中,研究性教学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参与。从当前高校研究性教学面临的问题出发,探究了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教学的优势,提出了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并结合“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就如何完善网络环境下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网络平台;研究性教学;教学模式
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主旨的研究性教学目前在高校中备受关注和提倡,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囿于传统习惯的束缚以及环境和条件因素的影响,基于传统课堂的研究性教学还存在着实施面窄、学生主体性不强等问题。如何在高校更大范围内铺开,并真正以此引导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需要给予高度关注。
一、高校研究性教学实施现状及问题
研究性教学是对应于一般的以传承知识为中心的授受式教学而提出的,是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研究意识为目标,通过教学与研究、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经验和能力,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使其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和训练思维的教学。与中小学研究性教学的实践经验相比,我国高校研究性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
在制度层面,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本科教育文件中首次明确使用了“研究性教学”一词。2006年以来,教育部通过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这一途径,将研究性教学作为本科课程建设的强制性要求,以推进研究性教学在我国高校的实施。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进一步提出“以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索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创新”。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高校“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在实践层面,对研究性教学的初步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个别研究型大学在相关学科领域进行了尝试。之后很长时间,绝大多数高校由于对研究性教学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和误解,并没有给予重视。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下发后,许多高校积极行动,将研究性教学理念融入教学改革中,在不同层面开展实施了研究性教学。但总体上,我国高校研究性教学的开展现状尚有许多不足之处。
1.研究性教学在教学环节中所占比重少
由于思想认识上的不到位以及教学设施、实验设备、教学资源的不完备,研究性教学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更没有形成制度,在本科人才培养环节中所占比重偏低。根据湖南大学姚利民教授的抽样调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对当前高校研究性教学的开展情况表示不满意,54.5%的教师和42.7%的学生认为研究性教学开展情况很一般,28.5%的教师和36.0%的学生表示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情况差,还有2.6%的教师和5.8%的学生认为自己或自己的老师根本没有开展研究性教学.2.学生主体性不强
研究性教学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和探索性。但由于对传统授受式教学的依赖和惯性,许多学生难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研究性教学中,习惯于把自己定位于知识的接受者,习惯于做具有确切答案的作业,习惯于自己的学习活动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
二、网络平台上开展研究性教学的优势
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不断深入运用,有着丰富信息资源、平等开放学习环境和快捷方便交流平台的网络教学平台,为更完善地实施研究性教学提供了可能。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原来教师角色中“知识来源”的部分由网络替代,图书资料、实验设施、师资等现实条件的不足可以在网络的虚拟环境里得以弥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信息获取、驾驭能力得到良好培养。
1.丰富的网上资源为研究性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知识源泉
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等资料,还有教师推荐的参考学习资料及其他丰富的网络资源链接,大大节约了学生查找资料的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学生围绕某一问题进行自主探索和研究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可通过网络自行获取而不用拘泥于既定的有限教学资源,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2.网络教学平台增加了教学中师生间的交流互动
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借助于讨论区、答疑、交作业、虚拟课堂、公告栏等一系列双向交流工具实现了同步或异步交流。由于这种交流方式没有了传统面对面教学中的权威面孔,所有人都能平等地专注于任务的解决,都能充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3.网络教学平台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让每位学生都掌握所有信息和全部的知识,而是培养他们驾驭信息、学会学习的能力。对于信息时代习惯于从互联网获取各种资源的大学生而言,大量开放的、虚拟的和庞大而没有组织性的网络信息,不仅浪费了他们有效的学习时间,也容易转移他们注意力。网络教学平台中的资源管理模块,能很好地实现资源的分类、检索和导航,对培养学生的信息驾驭能力和高效学习能力提供了良好条件。
三、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性教学实践
“电路分析基础”是中国计量学院2007年第一批依托Blackboard教学平台开展研究性教学的课程之一。该课程是电类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学科基础课程,是研究电路理论的入门课程。面对刚高中毕业的、习惯于授受式教学的学生,课程组在教学实施上采取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组织模式。通过问题分析与探讨,引导学生自主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法与技巧,使一个个问题的解决成为推动整个教学过程的牵引力。
为弥补“问题”解决中教育资源不足以及课堂交流参与面窄等局限,更好地为问题解决提供资源支撑,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课程组依托Blackboard教学平台构建了一个资源丰富、互动性强的网络课程。该课程网站有教师精心准备的“课程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自学指导”、“课堂教学录像”、“优秀作业欣赏”、“小组讨论PPT精选”、“小组习题点评”等学习资源及本学科国家精品课程链接,学生可以方便地获取有利于本课程学习的相关资源,并通过相关国家精品课程链接资源开拓宽课程学习的知识面。为增进师生间的协作交流,课程网站设置了讨论板、虚拟课堂、在线自我测试、作业和问卷调查等协作交流模块,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直接交流和异步交流。这些协作交流模块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制约,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
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课程组对每一个教学单元均设计了以“问题”为引导的自学指导,要求学生带着到“问题”到课程网站中去寻找信息,并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得到“问题”的答案。“问题”的设计分为两个层次。现以第一章“电路模型与电路定律”中的“电路元件”为例,介绍网络环境下“问题”教学模式的组织实施。
第一层次是基础性知识问题,即为了促进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理解基本理论而提出的问题,如本节中的“开路”、“独立源”、“受控源”等知识性问题。这些问题学生通过课程网站相关资源的预习就可以完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巧妙设置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默,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适时调整学习策略。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使学生对基本知识有更深的了解,也锻炼了他们归纳问题和表达的能力。
第二层次是具有分析和启发意识的思考性问题,即为了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基本理论、更加有效地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而提出的思考层次的问题,此类问题以小组合作方式完成。如本节给出问题是:电压源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电压源的输出电压、电流、功率中哪些量是可变的,哪些是不可变的,为什么;电流源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电流源输出电压、电流、功率中哪些量是可变的,哪些是不可变的,为什么;受控源与独立源的区别是什么,有什么共同点。在教学组织上,教师以“问题”为单位将学生分成3~4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在本课程网站上的交流互动模块开展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重点是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先让各小组代表发表小组学习心得与意见,然后针对小组讨论问题进行深入讲解,结合例题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深入分析。
基于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的“问题”式教学组织模式,可以使学生都参与到相关教学过程中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该教学模式深受学生欢迎,“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组参与试点的2位教师连年被学生评为“我最喜爱的老师”。学校通过随机调查6门课程297位参与该教学模式教学改革的学生,45.03%的学生认为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学习模式对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非常有帮助,43.3%学生认为有帮助;90.15%的学生希望其他课程也在Blackboard教学平台上建立网络课堂。学生普通反映该模式能很好地发挥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状况灵活地掌握学习进度,也可以围绕某一问题进行自主探索和研究。
四、完善网络研究性教学模式与实施的建议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及自主与协作学习能力方面的作用是明显的,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改进。
一是网络环境下研究性教与学活动的开展,除要求教师改变传统观念、投入更多的精力外,更重要的是学生要积极主动投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评价上多下工夫,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其学习兴趣,形成研究性的思维和“觅食”的学习方式。而这正是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关键。
二是教师的综合素质需进一步提高。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借助于网络教学平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但这并非是在削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恰恰相反,它将教师的主导地位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研究性教学在网络环境中的实施过程来看,教师既要发挥好作为教学内容和各个环节的“设计者”的作用,又要经常在线,做好各个教学环节的“组织者”角色,通过在线交流、虚拟课堂、e-mail、网络日志等工具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给予适时帮助,并引导学生在讨论区、虚拟课堂发言,通过调动集体的智慧合作解决问题。这对教师的专业能力、知识面、责任感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三是良好的网络使用环境(教育、设备等教学硬件建设)、弹性灵活的教学运行机制、能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教学评价和激励机制,也是实施网络环境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重要保障。
第二篇:环境设计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索的论文
一、研究性教学改革内容
研究性教学通过教学过程的研究性,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让学生总结经验,在研究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
1.确立研究性教学模式
改革教学模式,变简单的讲授和辅导教学模式为经典理论交互式教学、课题研究汇报教学和课题研讨评点教学模式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基础理论的讲授适当运用对话、交流的方式,启发学生自主探寻知识;在设计课题研究中,运用问题解决模式,引导学生针对课题大胆提出问题,并针对问题开展研究工作,查阅资料、收集信息,进行研究分析,分组讨论和陈述交流并重;最后,教师对课题研究要及时引导、点评,得出开放性、建设性的结论。
2.加强课程间的有机联系
在设计课程中真正做到将理论知识、认识实践与设计实践相结合,融会贯通,在课题研究中综合运用。就环境设计而言,其本身就是一个整合技术与艺术、涵盖科技与人文诸多领域的综合性、交叉性专业。因此,教师要协调多方面因素,在总的课题研究之下增加分支课题并进行专项研究,可以在不同的设计课程中有重点地研究相关的分支课题。如,在餐饮空间设计中引入历史主义和乡土主义的研究,作为设计史课程之外对于风格样式的深入研究,并应用于设计项目;在办公空间设计中,可以对空间行为、生态建筑、办公室文化、企业文化甚至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和途径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各具个性的设计。
3.研究设计方法论,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向学生介绍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流派、不同大师的设计理论,对于同样的设计课题、同样的灵感来源,由于其设计方法不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所得出的设计方案将会千差万别,更具个性化。研究设计方法论有助于学生完善自身的设计语言,避免设计方案的东拼西凑,保证设计作品的原创性。
二、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课堂实施方案
在专业设计课的教学中,运用理论研究成果,将专业设计课程教学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运用经典理论交互式教学方法,在基础理论的讲授中适当运用对话、交流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提出一些要深入研究的课题让学生课后思考;第二阶段,对第一阶段提出的问题以研究报告的方式在课堂上汇报、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第三阶段,提出本课程的专业设计项目,学生根据自身不同的兴趣特点和解决方案提出扩展课题研究,进行课堂展示,互相学习,提供多角度解决问题的方式;第四阶段,设计方案深入制作,研究并交流制作方法;第五阶段,汇报课程设计成果,教师对课题研究进行讲评、总结。在教学中,要改变观念,创设开放、宽松、互动的教学环境和气氛:学校方面,要加强图书馆、阅览室以及电子阅览室建设,增设更多具有特色的工作室,为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场所、设备、技术等支持;教师方面,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提升素质和能力,成为学者型、研究型、合作型教师;学生方面,要激发研究兴趣,转变角色,掌握设计研究能力。
三、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特色
1.转换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形式
变简单的讲授和辅导教学模式为经典理论交互式教学、课题研究汇报教学和课题研讨评点教学模式相结合。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将讲授与对话交流相结合,启发式教学与自主探寻相结合,学生陈述与教师讲评相结合。
2.变被动积累为研究性学习,掌握研究方法,解决设计问题
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变应试教育遗留下来的被动学习、死记硬背为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对设计课题进行个性化研究。
3.解决设计原创性的问题
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对设计课题进行多方位的研究,按照自己的思路获得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建构独特的设计方法和设计语言。通过设计概念的提出、转化,形成原创性的设计作品,有效避免设计方案中的抄袭或拼凑。
四、结语
研究性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研究意识和设计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研究性教学模式,结合设计项目实践训练,教会学生设计方法,会让其终身受益。
第三篇:运用网络教学平台促进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运用网络教学平台促进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对运用网络教学平台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促进个别化教学和促进学习开放化进行了研究分析,并为网络教学平台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参考案例。
关键词:网络教学平台;学习方式;师生关系;个别化教学;学习开放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24-0053-02
语文课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基于此,我们对Moodle系统进行了二次开发,搭建了区域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平台依托已建设的课程资源,构建了信息化环境下集教师备课、上课、辅导、教研为一体,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的教与学系统,系统由学习流程、学习资源、学习活动和教学论坛等组成。
自2011年以来我们围绕新课程进行了运用网络教学平台促进语文教学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果。
运用网络教学平台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依托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特点等精心设计制作数字化资源,其具有如下几点优势。
1.学习流程清晰
学习流程是各学科针对不同课型将教学资源和学习活动按照一定的学习策略以网页方式呈现的有序组合,它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学习资源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当学生登录网络教学平台后,可以直接看到本节课的学习流程和学习内容,学生只要按照教师设置好的学习内容逐一完成即可。
2.学习内容丰富
网络教学平台上学习内容包含了学习目标、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和相关资源等,这些多媒体资源是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学习内容、学习指导、音频、视频等,种类相当丰富,是传统纸质教材中所没有的。网络教学平台上设有与文本相关的大量文字材料、视频、课文的朗读音频等多媒体学习资源,学生在学习时可以根据需求选用学习资源。另外,我们还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设置了相关网站链接,这些网络资源既可以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又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
3.学习检测及时
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每一课的学习都设有检测,如《孙权劝学》的预习环节中设有搜集《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的相关资料并整理材料的预习作业,还设置了与文学常识相关的检测题目;课堂学习中设有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学后检测;在课后,设有必做作业和选做作业。这些检测形式多样并反馈及时,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能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也有利于教师的二次备课。
运用网络教学平台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教与学把课堂交给学生,一切学习活动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中遇到难解的问题,可以通过网上搜索或大家共同讨论找到答案,从而构建了新型师生关系。
1.运用网络教学平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网络教学特别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交流探讨,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了认知的主体,从被动地学到主动地学,从生搬硬套、死记硬背地学到带着任务解决实际问题地学。学生能在积极的心态下,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尝试解决新问题,进行创造性的学习,这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2.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网络教学不仅改变了师生已有的角色地位,也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结构关系。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网络课程的设计者、学习目标的引导者、学习群体的协作者。师生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平等民主的合作关系,师生之间更容易建立“同学”或“共学”关系。
运用网络教学平台我们可以利用讨论区将学习的难点和重点设置为讨论话题,师生可以围绕一个共同话题进行发帖讨论。在网络教学中,学生可以自主开展学习活动,根据自身的情况安排学习,而且可以通过交流、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实现合作学习,以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运用网络教学平台促进个别化教学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教与学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和因材施教。在网络教学中,可以把统一面授和个别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可以面向全体学生,又可以按照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灵活地安排学习进度。
1.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分层指导
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用不同的教学素材,安排不同的学习进度。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所需的知识,在教师指导下,展开个性化学习,促进了自身的个性化发展。
2.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个别指导
教师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是灵活而有效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帖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对于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学习指导。例如,针对基础稍差的学生在回帖过程中语句表述不通顺的问题,教师就要提醒他们怎样把语句改写通顺;针对中等学生在问题理解上出现偏颇的现象,教师便要对他们的思考角度进行点拨和引导;针对优秀学生对问题理解粗浅的情况,教师便要引导他们更进一步深入理性地思考等。
运用网络教学平台促进学习开放化
1.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学习时空开放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教与学可以突破课堂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将学习延展到课外和校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进度,自由安排学习的时间,不受上课时间的限制。平台的应用延伸了课堂教学,满足了学生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需要。
2.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学习内容开放
学生运用网络教学平台,除了学习教师精心筛选出来的学习资料外,还可以接触到因特网上的大量知识信息,学习也不再局限于教师所教的那一部分知识,学生可以根据需要浏览相关内容,既开阔了视野,也促进了开放性思维的发展。
总之,在运用网络教学平台促进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教与学不仅从手段和形式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更从观念、过程、方法以及师生角色等诸多方面赋予了教与学新的含义。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语文教学不仅促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更能促使学生形成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这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第四篇:计算机网络教学论文关于网络教学论文网络教学平台论文:网络教学模式探析
计算机网络教学论文关于网络教学论文网络教学平台论文:
网络教学模式探析
摘 要:本文从几个方面描述了使用网络教学的特点,并对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了探讨,通过对这些师生角色的再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网络教学 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交互式学习
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是以上机操作为主的教学形式,信息技术教师是帮助学生主动学习的媒体,这就要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更应注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的应用,而网络教学恰恰能够最大程度满足这种应用。
一、网络教学的主要特点
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网络教学,促进了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进步,改善教育的环境和手段,其效果绝非以往的常规教育所能比拟。我认为它与传统面对面的课堂教学相比,具有很多不同的特点。较为显著的便是:
1.交互性强,反馈及时
交互性是网络教学的最大特点。传统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较多发生的是一种从教师向学生的单向广播式作用,学生很难有机会向教师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以及他们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而在网络教学中,学生可以顺畅地和自己的任课教师进行交流。
2.内容丰富,自主性强
由于学生具有不同的智力、性格和学习能力,致使统一授课任务、统一授课进度的传统课堂教学难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而在使用网络进行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教学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学习进度和教学材料,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力所能及的任务来完成,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3.协作学习,资源共享
在网络教学进行过程中,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采用启发式、情景式和案例式教学,可使学生能够在一个活泼、互动、应用的环境中轻松学习。学生可以分成小组进行学习,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构成多边互动机制进行协作学习,不再是忽略学生主动精神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在利用网络的协作式学习教学模式下,学生变被动的知识接收者为主动的知识探索者。教师变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为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
二、网络教学中的师生角色
相较于一般的教学过程,在使用网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师生角色的基本定位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的基本理念是培养学生从“依赖型学习者”到“独立型学习者”的转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模式,既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有学习的主动性,又突出教师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教师要对学生的各种活动进行点评,解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必要的时候给“迷失”的学生带路或对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组搭配。相对于学生们在学习中“主角”的作用,教师更是“辅助者”。
三、网络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1.网络教学要求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工具,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能否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师的自身素养是否真正地提高。网络教学要求信息技术教师有很强的信息技术素养,教师应通过自学或参加培训等多种途径提高自身素养,并能够将获取的信息服务于自己的教学。
能够将所获得的一些信息,在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精确、创造性地来使用。
2.网络教学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学习过程,实现管理沟通
在网络教学中,教师需要发布信息,让学生理解所学课程的目标、任务、学习方式等。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辨别课程内容、信息、技能、态度或价值观;组织学生用他们所学的内容练习技能;组织学生讨论,教师主要扮演“旁观者”的角色。并将讨论带回主题:组织正式或非正式的测验以了解学生是否取得进步,帮助学生决定是否需要改变策略;另外,要鼓励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帮助。
四、结语
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在教育中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如何充分运用网络教学的特点,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作用,如何解决网络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当前条件不是十分成熟,对网络教学的期望值不要太高,毕竟还有很多制约的因素。因此,虽然使用网络教学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的便利,但是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使用,否则只会适得其反。我们只有更好地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避免它的劣势,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的改进,从而在教学上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何克抗.建构注意——网络教学的宏观模式论之一.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县龙港镇第二中学
第五篇:基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与实践论文
【关键词】就业指导 Blackboard 教学平台
【摘要】“大学生就业指导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学中展现突出的优点,但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网络不稳定、教师操作能力不足等。针对这些问题,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就业指导教学模式,并对就业指导网络教学的开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在高校教学领域,丰富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内涵。许多院校教师采用PPT课件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由于教师个人水平的限制,PPT课件质量参差不齐。为更新教学理念,提高就业指导的教学质量,构建现代化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体系,建立或引进一个大学生就业指导网络教学平台,并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畅通传统教学的信息传递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是顺应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1.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与局限
目前我校引入Blackboard网络教学管理平台。是赛尔毕博公司研发的一个支持百万级用户的平台,在网络教学平台领域中使用广泛。Blackboard平台可用于高等教育、基础教育、企业和政府培训等各个领域,服务遍布北美、南美、欧洲和亚洲地区。全球有超过3700所大学及教育机构在使用,其中包括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1]。在国内,也有不少大学正在使用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来辅助教学,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广东商学院等[2]。
Blackboard平台为教师、学生提供了强大的施教和学习的网上虚拟环境。它以课程为核心,具备4个独立的功能模块,包括:①内容资源管理器:通过该模块教师可以方便地发布、管理和组织教学内容。②在线交流功能:可同时为用户提供异步(讨论区)和同步(虚拟教室)等交流工具,以提高学习效果。③考核管理功能:主要包括通过录入原始试题资料生成试题库;创建学生答案的数据统计报告;对学生的作业、测试和考试等成绩进行综合加权计算,自动得到综合测试分数。④系统管理功能:主要包括可方便地注册或注销学生团体或个人的信息;通过自动设置讨论板、评定和其它内容区域可在不同学期循环使用课程;跟踪统计学生的学习进度、分数、生成统计报告。
1.1“大学生就业指导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
1.1.1Blackboard平台在应用上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教室里的45分钟,“教”与“学”在课外开展同样丰富多彩。教师在平台上备课,布置作业、组织在线考试、答疑、上传资料;学生通过平台完成课后作业,参加在线考试;与教师及其他同学讨论。它在继承原有课堂教学模式优点的基础上,既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又扩展了适用于课内外的具有互动性的教学环节。教师在课堂难以讲述的知识借助该平台可以讲得清楚透彻,学生课前课后也能利用平台自主学习。
1.1.2Blackboard平台优化了课程资源的配置。在平台上建立网络课程,各类资源得到了有序配置。存放在平台上的资料不仅包括教师信息、课程简介、教学周历、教学大纲等基本资料,还有电子教案、演示文稿、电子课本、课外作业、测试试题、教学录像、案例分析等课程内容。
1.2该网络教学平台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1.2.1教学平台上的网络课程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只是纸质教材的网络版本,甚至课后练习与纸质教材只字不差。有的学生会在课前或课后将教师所有课件下载,课堂上做一些与教学无关的事,不利于教师与学生开展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教学。
1.2.2学校网络不稳定,平台运行不稳定。有时会出现登录不了BB网络教学平台的现象。另外教辅资料多是视频资料,如小录像等,它存在内容多,占用空间大,与网络平台占用容量小相矛盾,若打开播放时,会出现收看断断续续的情况。
1.2.3教师可能会对平台某些方面不够熟悉,操作能力不足,同时对教学效果的了解往往也不够深入及时。
2.突破局限,形成基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网络教学平台”的就业指导教学新模式
就业指导课程是面向全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通过实施系统的就业指导教学、训练,使学生了解生涯的基本概念及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知识,了解社会和职业状况,认识自我个性特点,激发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掌握基本的就业技巧,提高就业竞争力及创业能力;了解就业素质要求,熟悉职业规范,掌握就业与创业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就业竞争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
经过一年的实践与摸索,我校目前在部分班级中已形成了基于“大学就业指导网络教学系统”的就业指导网络教学模式。基本就业指导网络教学模式如下:
2.1在学校教务处的统一协调下,对参加就业指导网络教学的班级的课程设置、老师配备、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进行了精心的策划和组织。在参考了其它院校的就业指导网络教学的经验之后,我们除了每个班级每周开设了4节网络课之外,每周还增设了2节传统的就业指导课,利用这2个课时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的内容,同时对如何利用网络学好就业指导进行了了相应的辅导。
2.2在开展就业指导网络教学之前,组织有关教师对相关班级以座谈会形式介绍网络就业指导课程的特点以及在大学生职业规划、应聘求职时如何结合自身所学专业注意事项。组织相关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并在课后对授课时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
2.3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同时,组织教师编制调查问卷,在更大范围内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根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发现的局限性,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网络教学平台”提出了符合自身特点与要求的拓展与补充方案。
2.3.1自建就业指导课程网页,并根据讲授内容加插视频资料。教学网站主要有课程信息、教师团队、课程文档、拓展资源、在线交流等内容。同时针对网络教学平台的不足之处,特别是其课外辅导内容不足的特点,举办了“大学生应聘模拟大赛”、“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大学生考研、公务员考试讲座,加强了大学生应聘技巧的培训和大学生毕业前应了解相关知识方面的辅导。
2.3.2依托广东海洋大学招生与就业网。广东海洋大学招生就业网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有就业在线、招生在线、蓝天市场和同学录四个方面。就业在线包含最新招聘信息、就业派遣手续办理、职业评测、职业规划、远程招聘、就业政策、职业辅导、职场人生等。学生可以在全校甚至家里的任意一台电脑上登录以上两个网站,从而在更大的可选范围内实现“自主学习”和了解用人单位到学校招聘毕业生的信息。经过拓展与补充之后,“大学生就业指导网络教学平台”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操作更容易,内容更丰富,在较小投资预算的基础上实现了我们预期的网络课程、教辅资教学测试、教学评估与学生自主学习五大功能,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良师益友,是教师备课科研的实用平台。
3.更新观念,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网络教学平台”教学效果
为了更好地开展网络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学校一方面加强网络基础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建设校园网,保证专业技术人员能进行及时维护,维持一切网络教学活动;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师生对于网络教学模式的认识,加强对教师的相关技能培训和对学生网络学习的引导。
3.1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学生的总体学习状况有所改善。另外,通过对58名学生的访谈显示,学习积极性普遍有所提高,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的内容并加以运用。学生完成布置作业而反馈、上传资料,获得具有针对性的信息增大,信息的文献价值增加,提高了与教师交流的能力,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在探索、研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发挥了作用,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009年我校大学生供需见面会(粤西专场),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表现评价很高,效果较明显。近几年来,学校往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8%以上,即使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我校2008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高于全省平均就业率近3个百分点。
3.2师资队伍获得了极大的锻炼,提升了综合素质。教师除了教学方面发挥其独特优势外,在一定程度上,也给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网络教学的每一项功能的实现都要求教师必须加强自身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不断学习,并在收集、编写特色教材方面下功夫,以保证教学资源的创新性及丰富性。此外,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由原来的主导型转变为介入型,这对已经习惯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来说,在心理上实现转变是一次真正的跨越。
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由于该平台刚刚进入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在系统的本土化、实用化、个性化等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以此为平台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也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一种积极的深度尝试,在课程建设中已经出现和即将出种的种种问题,都是宝贵的经验。[3]过Blackboard平台的使用,能够为提高学校学生的就业工作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蔡建平,黄素芬.Blackboard平台应用初探[J].计算机教育,2007(10):67-69.[2]喻衍红,陈君华.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4):60-61.[3]陈彦辉.基于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的中国文化课程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167-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