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白居易新乐府诗的讽刺与同情
浅谈白居易新乐府诗的讽刺与同情
摘要: 《新乐府》五十首是白居易讽喻诗的代表,可谓是“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在这些诗歌里,白居易的讽刺与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有对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生活的讽刺,对各级惯例贪污腐化、鱼肉百姓的鞭挞,更有对下层劳苦大众、弱势群体以及饱受战乱之苦的边境人民的深切同情。因为他的诗都是针对现实而发,所以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关键词: 白居易; 新乐府; 讽刺; 同情
新乐府是指唐人自立新题而作的乐府诗。宋代郭茂倩指出:“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乐府诗集》)明代胡震亨说:“乐府内又有往题新题之别。往题者,汉魏以下,陈隋以上乐府古题,唐人所拟作也。新题者,古乐府所无,唐人新制为乐府题者也。”(《唐音癸签》)中唐以来,社会危机日益加重,宦官专权、朋党斗争、藩镇割据、异族入侵,诸多矛盾日益尖锐,人民生活极度贫困统治阶级却日益腐化。岌岌可危的政治局面激发了志士仁人的改革热情。革命成为时代的潮流,文学领域内新乐府运动随之而起,新乐府诗成为广大诗人备受推崇的文学体裁。如元稹写新题乐府12首,白居易有新乐府50首,韦应物、戴叔伦、顾况等也皆有新乐府诗。其中尤以白居易的新乐府50首最为著名。他们用来针砭现实,指反时弊,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新乐府的特点有二:一是用新题。建安以来的作家们歌写时事,多因袭古题,往往内容受限制,且文题不协。白居易以新题写时事,故又名“新题乐府”。二是写时事。建安后作家有自创新题的,但多无关时事。既用新题,又写时事,姑于杜甫,而白居易将它推向高潮,并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诗歌主张,用以美刺现实。
纵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反映的内容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白居易深入民间,体察民情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事实。二是白诗所反映的事件与他当时的奏章内容保持一致。在元和三年至五年做左拾遗期间,他利用谏官的职位,“有阙必规,有违必谏,朝廷得失无不察,天下利害无不言”,建议朝廷“立采诗之官,开讽谏之道”,把上书奏事与写诗歌事结合起来。[2]三是白诗所反映的内容在当时的历史典籍中能得到印证。白诗《缭绫》“念女工之劳也”所反映的内容也在陈寅恪的《元白诗笺证稿》中得到呼应:“缭绫为当时丝织品之最新最佳者,故费工耗力远过其他丝织品,观微之古题乐府此诗,知当时缭绞贡户之苦至此,则诗人作诗讽谏,自无足异也。”
白居易在《寄唐生》诗中说他的乐府诗:“我亦君之徒,郁郁何所为。不能发声哭.转作乐府诗。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功高虞人箴,痛甚骚人辞。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推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可以说是他写《新乐府》的宣言和对《新乐府》的最好说明。被人们广为传诵的著名之作《卖炭翁》、《杜陵叟》、《缭绫》、《新丰折臂翁》等,即为《新乐府》中篇章。每首诗都有明确而强烈的中心思想,这在他的《新乐府并序》中可见:“《七德舞》,美拔乱,陈王业也。《法曲》,美列圣,正华声也。《二王後》,明祖宗之意也。《海漫漫》,戒求仙也。《立部伎》,刺雅乐之替也。《华原磬》,刺乐工非其人也。《上阳白发人》,愍怨旷也。《胡旋女》,戒近习也。《新丰折臂翁》,戒边功也。《太行路》,借夫妇以讽君臣之不终也。《司天台》,引古以儆今也。《捕蝗》,刺长吏也。《昆明春水满》,思王泽之广被也。《城盐州》,美圣谟而诮边将也。《道州民》,美臣遇明主也。《驯犀》,感为政之难终也。《五弦弹》,恶郑之夺雅也。《蛮子朝》,刺将骄而相备位也。《骠国乐》,欲王化之先迩后远也。《缚戎人》,达穷民之情也。《骊宫高》,美天子重惜人之财力也。《百链镜》,辨皇王鉴也。《青石》,激忠烈也。《两朱阁》,刺佛寺浸多也。《西凉伎》,刺封疆之臣也。《八骏图》,戒奇物,惩佚游也。《涧底松》,念寒俊也。《牡丹芳》,美天子忧农也。《红线毯》,忧蚕桑之费也。《杜陵叟》,伤农夫之困也。《缭绫》,念女工之劳也。《卖炭翁》,苦官市也。《母别子》,刺新间旧也。《阴山道》,疾贪虏也。《时世妆》,警戒也。《李夫人》,鉴嬖惑也。《陵园妾》,怜幽闭也。《盐商妇》,恶幸人也。《杏为梁》,刺居处奢也。《井底引银瓶》,止淫奔也。《官牛》,讽执政也。《紫毫笔》,讥失职也。《隋堤柳》,悯亡国也。《草茫茫》,惩厚葬也。《古冢狐》,戒艳色也。《黑潭龙》,疾贪吏也。《天可度》,恶诈人也。《秦吉了》,哀冤民也。《鸦九剑》,[3]思决壅也。《采诗官》,鉴前王乱亡之由也。”可见白居易的新乐府诗描绘了中唐时期在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惨遭遇,揭露了贪官污吏对人民穷凶极恶的剥削压榨,对种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给予了愤怒的鞭笞和有力的抨击。诗人大义凛然、无所畏惧,表现了他对封建统治阶级、地主阶级无情的讽刺,对广大下层劳动群众、弱势群体的无限同情。
为了贯彻“新乐府”诗歌“为时”、“为事”的创作原则,白居易提出了“美刺兴比”的创作主张。所以他的新乐府诗大多都运用了讽刺的写作手法。这种讽刺主要表现在:
其一,对封建统治阶级“轻裘肥马”的骄奢淫逸生活的极力讽刺。中唐时期社会远没有盛唐时代繁荣昌盛,但统治阶级的奢侈腐化却更甚之。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对此作出了较多的反映。《红线毯》这首诗通过宣州进贡红线毯的事,对宣州太守一类官员讨好皇帝的行为加以讽刺,又着重地暴露最高统治者为了自己荒淫享乐,毫不顾惜织工的辛勤劳动而任意浪费人力物力的罪恶。从结尾两句,可以清楚看出浪费那么多的丝和劳力去织地毯,势必影响许多人穿不上衣服。作者这样的直接谴责,感情是强烈的。诗人以“人”与“地”相比照:地本不知寒,却为它铺满地毯;人需温暖却无衣裹体,正如《秦中吟·重赋》所描写的:“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悲端与寒气,并入鼻辛中。”但是地方官们却“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使得诗人厉声喝止:“少夺人衣作地衣!”这是“卒章显志”的画龙点睛之笔,使全诗的思想境界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是“忧蚕桑之费”题旨的灵魂。诗人揭露地方官之丑恶,暴露帝王生活之腐化真是一针见血,毫不留情。
《骊宫高》旨在“美天子重惜人之财力也”。开篇即写出了骊宫的雄伟壮观,“高高山上有骊宫,朱楼紫殿三四重”。后来又写到建造骊宫占地之广、用人之多,“一人出兮不容易,六宫从兮百司备。八十一车千万骑,朝有宴饮暮有赐”。最后写到“吾君爱人人不识,不伤财兮不伤力”。从表面上看,它赞美了天子爱惜人力、财力,其实是从反面讽刺统治阶级大肆修建豪华宫殿,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
其二,对唐王朝统治集团内部各级官吏乃至皇帝穷凶极恶地鱼肉百姓、阿谀奉承上司作出毫不留情的抨击。中唐时期社会上官吏贪污腐化成风,大多数官员只知如何收刮民脂民膏谋取财富或阿谀奉承上司以换得更高职位,根本不管百姓死活。如《黑潭龙》为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之一,题后有类似副标题的作者自注“疾贪吏也”四字,以揭示这首诗的主题。《黑潭龙》是一首讽刺性极强的新乐府诗。诗中对贪吏龙神、巫婆及当当时社会的迷信和愚昧,进行了痛快淋漓的揭露和讽刺。开头四句写出祸害的根源:“龙不能神人神之。”“传有神龙人不知”中“传有”二字极妙,说明黑龙潭中有神龙只是一种谣传,谁也没有见过。而贪吏故弄玄虚使之神龙化,用以欺骗人民,搜刮民财,诗人用主要篇幅对祭神的情景和结局进行了生动地描述:“神志来兮风飘飘,纸钱动兮锦伞摇。神之去兮风亦静,香火灭兮杯盘冷。肉堆潭岸石,酒泼庙前草。不知龙神几多享,林鼠山狐长醉饱。”这真是对欺骗和愚弄人民的所谓“朝祈暮赛”的极大讽刺。它实际上只是一场劳民伤财的令人作呕的闹剧。人民花了血汗钱,结果什么也得不到。只是使林中的老鼠和山里的狐狸受益,它们可以“长醉饱”,尽情地享用凝聚着人民血汗的美味佳肴。在饥馑遍地、饿俘载道的年代,逼迫人民出钱捐资,祭神修庙,这就是贪吏的罪恶。最后,在诗的结尾处向欺骗人民的贪吏、巫婆、神龙,甚至封建最高统治者发出严厉的责问:“狐何幸!豚何辜?年年杀豚将喂狐!狐假龙神食豚尽,九重泉底龙知无?”这种质问是非常有力的,那些假借“龙神”而得到长醉饱的狐鼠,靠人民血汗养肥了自己的“贪吏”、巫婆,甚至包括“我”、“神龙”和天子在内,都将在这质问面前无地自容。
如《秦吉了》旨在“哀冤民也”。诗人运用比拟象征的手法,将鸟的世界作为唐代社会的一个缩影,用各种禽鸟比拟唐王朝统治集团内部各级官吏乃至皇帝。诗中以鸢、乌比拟以强凌弱,以大欺小,残害无辜的豪强恶霸;以雕、鹗比拟践踏国法,中饱私囊,草菅人命的执法官吏;以凤凰比拟至高无上的皇帝;以秦吉了比拟明知不谏、熟视无睹、避重就轻的谏官;以鸡、燕比拟受尽凌辱、弱肉强食、横被残害的平民百姓。诗人广为设喻,比拟贴切,寓意深刻,锋芒所向,直至皇帝。正如《新乐府序》所指出的:“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覆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4]他写出了人民群众凄苦悲惨的生活,对封建统治者的鞭挞毫不留情。
其三,讽刺各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草茫茫》,旨在“惩厚葬也”。这首诗写了在骊山脚下秦始皇修了规模浩大的骊山陵墓,其中金银珠宝不计其数,“下流水银像江海,上缀珠光作乌兔”。秦始皇想把人间的富贵在死后带去。但诗人写到因为陵墓的豪华,盗墓的人一直很多,最终可能连自己的棺椁都不能幸免,也就是“一朝盗掘坟陵破,龙犉神堂三月火”。诗人认为这是奢侈的缘故,而与此同时,葬在灞陵原上的汉文帝的陵墓却安然无恙,原因就在汉文帝的简朴,陵墓里面几乎没有陪葬品。“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诗人通过这两座墓的不同境况告诫人们不要耗费钱财修建豪奢陵墓,要崇尚简朴。《两朱阁》,旨在“刺佛寺浸多也”。中唐时期统治阶级为了巩固统治,控制人民思想,大力修建佛寺,导致人民无处可居。这首诗就针对当时社会佛寺林立,大量占用土地和劳力,劳民伤财的现象作了猛烈地抨击。第一句“两朱阁”即诗的题名,最后一句:“渐恐人间尽为寺”,照应小序“刺佛寺浸多也”。“寺门敕榜金字书,尼院佛庭宽有余。青苔明月多闲地,比屋疲人无处居”,这一句写敕建佛寺的空房闲地之多和佛寺比邻的百姓的无房居住。诗人用对比的手法叙述,一方是“疲人”无处居住;一方是尼院佛庭宽绰有余、明月照射的长满青苔的空地。如此明显的对比将诗人反对大肆修建佛寺表达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白居易幼时家境贫寒,生活困苦,后又颠沛流离、命途多舛,因而能够较多的接触下层人民,对他们的生活状况也有较深的了解。所以他的新乐府诗除了对统治阶级、地主阶级、贪官污吏的讽刺之外,更多的是对下层劳苦大众以及弱势群体深深的同情。首先,白居易的诗描绘了最尖锐的贫富不均的现象和下层百姓在剥削勒索下艰难挣扎的悲惨状况,反映人民生活极端困苦,表现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杜陵叟》这首诗在禾穗青乾,麦苗黄死,赤地千里的背景上展现出两个颇有戏剧性的场面:一个是,贪官污吏如狼似虎,逼迫灾民们:“典桑卖地纳官租”;接着的一个是,在“十家租税九家毕”之后,里胥才慢腾腾地来到乡里,宣布“免税”的“德音”,让灾民们感谢皇帝的恩德。诗人说他这首诗是“伤农夫之困”的。“杜陵叟”这个典型概括的,当然不仅是杜陵一地的农夫之困,而是所有农民的共同遭遇。由于诗人对农夫之困感同身受,所以当写到“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将如何”的时候,无法控制自己的激情,改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用杜陵叟的语气,痛斥了那些为了自己升官发财而不顾农民死活的长吏:“剥我身上锦,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虎豹,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面对“农夫的天灾之困”,他们的父母官是什么态度呢,“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原来这位地方官大人明知手下的“农夫”受了天灾,却不向上方报告灾情,而是愈发加紧横征暴敛,强行收取租税。这是因为他要造成一个“大灾之年不减税收”的政绩,以取悦上方,给朝廷留下一个称职的印象,为自己以后的加官晋爵打下基础。这也就是后来人家常说的“用百姓的血染红自己的头上的顶子”呀!“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如何?”“杜陵叟”们在大荒之年,遇上这样不顾百姓死活的“长吏”自然是叫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理了。没有办法,只好忍痛把自己家中仅有的几棵桑树典当出去,可是仍然不够缴纳“官租”,迫不得已,再把赖以为生的土地卖了来纳税完粮。可是桑树典了,“薄田”卖了,到时候连“男耕女织”的本钱都没有,明年的生计可怎么办呀?这种来自“长吏”的人祸,岂不是让“农夫之困”愈发雪上加霜了。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百姓的生活是多么地悲惨困苦,怎能不让人同情!
其次,白居易同情妇女的不幸和痛苦,尤其是困守宫中的普通宫女。名篇《上阳白发人》旨在“愍怨旷也”。诗人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终生幽禁深宫的上阳老宫女形象。老宫女“玄宗末岁初选人,入时十六今六十”却仍无缘得见天子容颜,只能在深宫“一生遂向空房宿”。通过老宫女的悲惨际遇和绝望情愫,极形象而又概括地反映了“后宫佳丽三千人”的可怜命运,表达了他对幽闭宫中老死一生的可怜宫女的深切同情。《陵园妾》,旨在“怜幽闭也”。它写出了守陵宫女悲苦凄惨的一生。她们大多都是获罪的宫女或失宠的妃嫔,命运堪怜,“命如叶薄将奈何,一奉寝宫年月多”,在幽深的陵园中一呆就是一生。正如“山宫一闭无开日,未死此身令不出”,宫门一关就再无开启的时候,只有死了才得以出来。守陵宫人日复一日的守在空旷荒凉的陵园之中,虚度生命,耗尽青春年华,无不让人唏嘘不已。诗人用诗歌表达了他对这些宫女的无限同情。
第三,白居易的新乐府诗还表达了他对深受穷兵黩武之苦无家可归、流离失所的边境人民的同情。《缚戎人》即是这样。主人公本是汉人,却因为战争“大历年中没落蕃”并且是“一落蕃中四十载”,在胡地呆了近半生。但他却一心向汉,誓心密定归乡计。好不容易逃出蕃地,却被边境汉族将军当成蕃人所俘虏,发配“东南卑湿地”,受尽了折磨。他“身被金创面多脊,扶病徒行日一驿。朝餐饥渴费杯盘,夜卧腥臊乌席床”,不仅疾病缠身,饥渴异常,而且身体脏污,腥臊满身。因此主人公发出了“早知如此悔归来,两地宁如一处苦”的悲愤心声。诗人对此表示深切的同情,认为“ 自古此冤应未有”。
其实,白居易新乐府诗中表现出来的讽刺与同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的诗往往通过对封建统治阶级、地主阶级以及各级官吏的辛辣的讽刺,寄予了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如《卖炭翁》是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说“苦宫市也.”“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其受害者当然不止一个卖炭翁。诗人以个别表现一般,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有力的鞭挞。“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怎能不催人泪下!还有《缭绫》写精美的缭绫要织女付出多么高昂的代价:“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然而,“昭阳舞女”却把缭绫制成的价值千金的舞衣看得一文不值:“汗沾粉污不再着,曳土踏泥无惜心。”这种对比,揭露了一个事实:皇帝派中使,传口敕,发图样,逼使“越溪寒女”织造精美绝伦的缭绫,就是为了给他宠爱的“昭阳舞人”做舞衣!就这样,诗人以缭绫为题材,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被剥削者与剥削者之间类锐的矛盾,讽刺的笔锋,直触及君临天下、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帝。“织者何人衣者谁?”连发两问,“越溪寒女汉宫姬”,连作两答。生产者与消费者以及她们之间的对立已经非常明显。“越溪女”那么“寒”,却不给自己织布御“寒”,就因为要给“汉宫姬”织造缭绫,不暇自顾。这是从对封建最高统治者穷奢极侈和荒淫享乐的有力鞭笞中寄予了对越溪织女的无限同情。
纵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反映的内容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白居易深入民间,体察民情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事实。二是白居易新乐府诗所反映的事件与他当时的奏章内容保持一致。在元和三年至五年做左拾遗期间,他利用谏官的职位,“有阙必规,有违必谏,朝廷得失无不察,天下利害无不言”,建议朝廷“立采诗之官,开讽谏之道”,把上书奏事与写诗歌事结合起来。三是新乐府诗所反映的内容在当时的历史典籍中能得到印证。白诗《缭绫》“念女工之劳也”所反映的内容也在陈寅恪的《元白诗笺证稿》中得到呼应:“缭绫为当时丝织品之最新最佳者,故费工耗力远过其他丝织品,观微之古题乐府此诗,知当时缭绞贡户之苦至此,则诗人作诗讽谏,自无足异也。”其实讽刺与同情并不是白居易作新乐府诗的最终目的。他希望通过这些诗达到“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目的。新乐府诗多关于社会问题之作,将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他的诗曾使得“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执政柄者扼腕”,“握军要者切齿”,甚至至“言未闻而谤已成”。可见在当时白居易诗歌的讽刺与同情直指要害,犀利异常,反映民生疾苦和社会弊端,具有极高的现实主义意义。当然,他的新乐府诗中表现的讽刺与同情也是与他自身的境遇分不开的。他幼时即家境贫寒,能够了解下层群众的苦难生活,后来入朝为官又亲眼目睹了统治阶级的奢靡堕落、各级官吏的贪污腐败,所以他对那些贪官污吏痛恨至极,对人民群众报以深切的同情。
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每一首都有现实内容,或“愍怨旷”,或“戒边政”,或“苦宫市”,或“哀冤民”等都是针对当时现实而发,直接向最高统治者诤谏、讽议,而最后一首《采诗官》“言者无罪闻者诫”一语,已申明作诗之旨,“讽刺时事婉而多风”。总之,新乐府五十首,诚如《说诗啐》《钝吟杂录》等所论评的:“指论时事,颂美刺恶,合于诗人之旨;忠志远谋,方为百代鉴戒。诚杰作绝思也!”“能道尽古今道理”,“奇逸极言,出人意表”,“风时赋事,美刺比兴,欲尽备夫六诗之义,大哉洋洋乎!”[3]
参考文献:
[1]郎意清,《浅论白居易的新乐府》[J].《中文自学指导》,1994年06期 [2]沈正斌,《白居易新乐府诗中的真实性原则》[J].《学语文》,2007年05期
[3]孙安邦、孙蓓解评《白居易集》[M].2006年2月第2版,山西古籍出版社,89-92,93-96
[5]张福庆,《白居易新乐府诗面面观》[J].《外交学院文学报》,2002年04期
第二篇:李白杜甫白居易乐府诗之比较
李白杜甫白居易乐府诗之比较
唐代乐府发展史上,李白、杜甫是两个重要的转变性人物,李白既承上又启下,杜甫承之,直写时事,使乐府方向变化转型。李白乐府诗正多变少,杜甫乐府诗正变相半,迨元稹、白居易等人,已然大变。
“青莲集中乐府累累如贯珠”,李白是唐代写乐府诗最多的诗人,李白擅写古乐府而知变。其乐府“根植《风》、《骚》,驰驱汉魏”,“多有古辞”,“绝类汉魏”,又“无一语似汉魏者”。
李白在乐府中运用讽兴手法的诗更多。李白乐府秉承《风》、《骚》旨意,多兴讽当时君臣国事,如《上之回》讽明皇好神仙;《战城南》“刺黩武而戒穷兵者”;《幽州胡马客歌》刺天宝十载安禄山败于契丹等。李白较前人同题作品,诗歌容量体制扩大。李白依古题立义且变古词。这不仅体现在内容的变化,而且体现在句法的灵活多变,结构的跌宕起伏,及对古题意的新发明。内容上,李诗能学而不泥,变化前人。李白乐府能突破汉魏六朝乐府的句法形式。擅长结构变化多姿,文脉跌宕起伏。无论是《行路难》起伏多变的心路历程,抑或《蜀道难》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反复歌咏、一唱三叹、逐步深化,还是《鞠歌行》始伤士不遇、中羡昔贤遇合、终叹今不识士交自况,皆为确例。
赋法讲究铺排,李白常引之入古乐府。李诗意象较稀疏,上下句或者前几句往往都是叙说一个中心,不像杜甫诗歌中意象密集,头绪纷繁。李诗读起来更有一种悠扬之感,似乎难给人细细品味思考的
时间。
诗体上,李白有五言长篇,杂言歌行,七绝,五绝,五律等。杜甫新乐府多为歌行。内容上,李白诗颂美兴讽、边塞战争、闺怨思乡、叹世自放、送友求仙等,杜甫诗基本皆写战争。尤其李白《塞下曲门首》昂扬健举,透露出盛唐气象,而杜诗多写安史之乱,从正面战事、王孙宠妃、征夫其苦战等方面叙述,更贴近现实,较之李白更进一步变化了乐府。
李白上接汉魏,“文质相炳焕”,杜甫继承前人,又学习李白乐府的新变,自创乐府新题,洞开中晚唐新乐府之门。李白集大成而知变,杜甫更变李白为新。杜甫乐府诗在体裁、题材、形式、技法、神理、叙事、议论、兴讽等方面,多学习嬗变李白乐府诗,可以说杜甫是李白古乐府对中晚唐乐府新调转换的津梁。
总揽李白乐府,众体兼备,尤擅歌行,题材多从军边塞,杜甫亦然。至于李《蜀道难》、杜《兵车行》之创体,如出一辙;李杜皆学古不泥并知变,李白乐府法汉魏万墨,“所拟篇幅之短长,音节之高下,无一与古人合者,然自是乐府神理”。杜甫无论教子要熟读《文选》理,还是自己创作乐府诗,皆重取其神。究其然,李杜乐府渊源归一也。李白乐府多兴讽,喜借古题写时事,李、杜皆擅兴讽,前无古人。李白乐府诗多刺时事,且符合温柔敦厚之旨,如《丁督护歌》“落笔沉痛,含意深远,此李诗之近杜者”,正同于杜诗儒家思想外化而呈现的特点,实启白居易新乐府讽时先鞭;李、杜乐府皆擅写组诗,文脉贯通一气,跌宕起伏多变;李白乐府好发议论,形式灵活,多置句尾,杜诗议论渐多,新乐府“卒章显其志”,更为程式;李诗如《野田黄雀行》第三、四句分别绍述第一、二句的诗歌错置手法,也是杜甫善用的;李乐府诗借用汉大赋主客问答之法,这对杜甫、白居易等新乐府的问答法,赋法有影响;李杜皆擅虚字入诗,擅措谚语、成语、歌谣手法入诗;李白古乐府诗常借古喻今,以秦皇汉武喻唐,杜甫亦然,如《兵车行》等;李白乐府诗中常有第一人称出现,而杜乐府诗中也有不少,如《逼仄行》等。
当然李、杜乐府还有很多不同,“李、杜乐府皆有所托意而发,„„但子美直赋时事,太白则缘古以讽今”,“直赋时事”即指杜甫的新乐府而言,虽李白也有“开元、天宝本纪在内”的诗歌,但相比之下,杜诗史性更明显;李白乐府诗飘逸奔放,行云流水,一唱三叹,无法度而从容于法度之中。杜诗则“词取锻练”,“悲欢穷泰,发剑抑扬”,“壮丽结约,如龙骧虎伏,容止有威”。
在盛唐诗坛上,李白和杜甫都写了相当数量的乐府诗歌,堪称乐府大家。李白乐府诗的主要成就在拟古乐府,杜甫则更擅长创制新题乐府。在乐府诗里,李白擅长主观述怀,杜甫擅长客观写实。尚虚与尚实,正是李、杜诗歌创作方法上的主要区别。同时也使得他们的乐府诗呈现出不一样的境界和风格。
以李白的乐府诗《远别离》和杜甫的乐府诗《丽人行》为例,分析他们在各自诗中表现出来的“虚”和“实”。
李白的《远别离》一诗,实际上是影射当时的时事,是确有所指的,即借舜妃娥皇女英的故事来劝诫明皇不要以国柄轻易授人,忧虑
君主有“龙为鱼”之患,权奸小人有“鼠变虎”之虞,但诗中不好明言,所以就把此意化为舜妃娥皇女英的故事。诗歌表面写虚,但却处处虚中有实,即“以虚写实”。
杜甫的《丽人行》一诗,也是写当时的时事,即讽刺杨国忠兄妹的荒淫奢侈。但他并没有像李白一样隐约其辞,而是对一个生活片段进行了严格的写实,几乎不用任何比兴手法。不论写丽人的姿态服饰之美,还是写她们的饮食之精,都是客观冷静的白描,不动用任何手法拐弯抹角,而讥讽之意呈现无遗一。尽管用一句隐语“杨花雪落覆白蘋,青鸟飞去衔红巾”含蓄地揭露杨国忠的丑恶行为,但丝毫不能左右全诗的写实情境。和李白的“以虚写实”不同,杜甫是“以实写实”。
李白诗意旨多模糊,指向多不明,现实针对性较弱;杜甫诗意旨多清晰,指向明确,现实针对性很强。
李白的乐府诗多是一些感事之作,很难去对应当时的历史现实,这和杜甫乐府诗“诗史”的面目截然不同。他的这些所谓的感事之作,在表现手法上,以借助想象感怀的居多,写实的甚少。有时即便写实,在旨意上也往往显得迷离惝恍。最典型的如《远别离》,借舜妃娥皇女皇的故事来劝诫明皇不要以国柄轻易授人,用“舜帝囚禁尧帝,后又被禹低所逼,出走于苍梧之野”这样一个传说中的悲惨故事来暗喻可能上演的篡位夺权之悲剧。这样,一场政治危局被诗化为一种迷离恍惚的幻境,而这种幻境又浸染了凝重的绵绵哀愁,使诗在情调上显得更为哀郁。有的反映时事的乐府诗,也写得隐隐约约,像《上留田
行》一诗则在暗示我们:兄弟之间为了争夺国家政权,竟然动用了兵力去互相残杀。不难看出,这首诗是在借上留田的故事来指涉讽喻时事。《丁都护歌》虽是借乐府旧题来咏时事,不用比兴手法,完全写实,但就像杜甫的《兵车行》一样,没有写清背景是什么。但它的主旨是明确的,即同情劳动人民的艰苦劳动,刻画天热热水旱时的拖船,万仞享凿磐石的辛劳。《蜀道难》用各种夸张比喻的手法来写蜀道的艰难,但其真正所指却众说纷纭。
和李白不同,杜甫的乐府诗大都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主旨也比较明确。杜甫写下了有名的‘三史’、‘三别’。杜甫的诗歌,不但为后人提供了鲜活的历史史实,而且提供了比事实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杜甫将他博大深沉的忧国忧民意识熔铸在对现实痛苦客观冷静的陈述中,使其乐府诗具备了“诗史”的性质。李白的写虚与杜甫的写实,造成了他们乐府诗风格和境界的不同:李诗“飘逸”,杜诗“沉郁”;李诗“惝恍莫测”,杜诗“恳恻如见”。
杜甫继承李白诗歌,杜甫赞李白诗歌因为常创新,故卓然不群,技压群雄。《雨村诗话》云:“不似称白诗,亦直公写照也。”道出李杜诗歌相似处。结句杜甫渴望能再次与李相遇,把酒细细品论诗文。《少年行》是李杜题目字样完全相同的唯一乐府诗,《杜诗镜铨》称杜该诗“略似太白”,同样看出了杜甫对李白乐府诗的学习借鉴。
因安史之乱,杜甫上取风雅汉魏,并直接继承李白乐府,而写出了具有杜甫特点的写实叙事乐府;李白乐府主于意,是白居易新乐府“系于意不系于文”理论的开启者。
从汉乐府起,就继承了《诗经》“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大多以叙事的手法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状况。直至中盛唐时期,杜甫自拟新题,“即是名篇,无复依傍”,真实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的全景。诗歌发展到元白时期,白居易取儒家思想之精华,形成了新乐府。之后,白居易大量创作新乐府诗,形成自己关于新乐府诗的讽喻理论。无论内容还是形式,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都力求做到讽喻美刺,言真而切,继承着“温柔而敦厚”的传统诗歌精神,而又对其进行着超越。
白居易主张“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一语道出他诗歌的政治功用之所在,但杜甫对于百姓疾苦的描述与反映仅限于诗歌,并没有上升到诗歌理论。直至白居易才明确提出诗歌创作一定要“惟歌生民病”,并且诗人也始终恪守着这一创作原则,为百姓喊冤,为生民控诉。诗人在生活中饱含为民的满腔热情,并时时用锐利的眼睛洞察世间不平,进而用诗歌代其口指斥时政弊端。如《卖炭翁》,诗人通过起承转合的简单叙述,将一个卖炭老翁的无奈与困苦,鲜明地展现在了我们读者面前。从诗中我们都看到了“宫市”制度给人民造成的极大痛苦,也深刻地理解到这种制度的罪恶。从字面意思我们不难看出“宫市”表面上皇帝派出太监到街上去买东西,但从诗中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我想我们就会知道这种“买”无异于抢。白居易正是捕捉到了这种个别的场景,寓特殊于一般,描述了如此遭遇的广大人民,揭示了“宫市”制度之陷民于水火。
在唐代诗人中,白居易是杜甫最忠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杜甫所
开创的写实的精神,绕过了大历诗坛对形式的追求,到元稹、白居易的时代才进一步发扬光大。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诗学观点的传承。杜甫以后,也有一些诗人继承其变新的余绪,“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对白居易新乐府运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诗歌要写实、要讽刺的主张到了白居易有了更加明确的阐发。他说作诗要“但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总而言这,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作为文而作也。”并且明确指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些都与杜甫的诗学观点一脉相承。
白居易评论杜甫诗,也是从写实的标准加以裁定的。白居易在创作上继承杜甫写实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乐府诗的写作。杜甫一贯重视运用乐府体裁来反映现实生活。杜甫以前的乐府诗,一方面继承《诗经》及汉魏乐府的优良传统,一方面又即事名篇,自创新题。杜甫的文学活动对中唐时期的白居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至于他写了很多新乐府、古题乐府等更加创新的诗篇,极大地发扬了杜甫新题乐府的精神。
白居易在《伤唐衢》诗中,说明了写作《秦中吟》的目的:“是时兵革后,生民正憔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遂作《秦中吟》一吟悲一事。”明显是要表现民病,以及引起民病的各种政治、社会弊端。他在写《新乐府》时,更是与杜甫的新题乐府一脉相承,而且将杜甫的即事名篇精神进一步发展,以成为讽谕诗。
正因为如此,他才极力推重杜甫的《新安吏》、《石壕吏》、《石潼关吏》、《塞芦子》、《留花门》诸章,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等诗句。白居易的乐府诗,如《秦时吟》中的《轻肥》、《买花》,《新乐府》中的《道州民》、《杜陵叟》、《卖炭翁》、《缭绫》等,与杜甫诗一样,注意表现劳动人民的辛劳与困苦,而且强调作诗时特别需要核实,与现实生活靠近。
当然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创作特色,我们既要看到其“为时”“为事”的人民性的一面,也要看到其平俗浅易的一面。
李白、杜甫等以乐府诗歌的实际创作,而显示出乐府发展演变方向,但并无理论总结。元稹、白居易继之,提出新乐府理论并进行创作。总之,盛唐李白为古乐府集大成者,是“正宗”;杜甫学习李白乐府而半变,系“大家”;白居易由杜入李而大变,是“正变”。
第三篇:白居易书画展新
白居易文化园开园典礼
暨五百名家书画入园仪式
一、活动宗旨
这是一次和诗王白居易对话的盛会 这是一次书画名家交流沟通的盛会 这是一次载入史册彪炳千秋的盛会 五百名书画名家
齐聚轩辕故里·河南新郑白居易文化园 挥毫泼墨 谱写神州画卷 助力中国梦
二、活动内容(活动议程另行出具)
1、白居易文化园开园典礼
2、五百名家书画入园仪式
3、中国居易诗书画院揭牌仪式
三、活动相关工作
1、确定诗书画展相关内容及实施时间;
2、邀请部分国内国际名家参与和支持;参与前期宣传及拍摄宣传片;
3、拍摄本次活动宣传片(拍摄河南白居易文化研究会宣传片或者白居易文化园宣传片);
4、征集部分书画名家代表,并宣传他们;
5、召开新闻发布会(根据主办方要求的地点举办):郑州(人民大会堂或者河南饭店)北京、山西、陕西等;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及白氏宗亲,达到扩大影响、尊崇白氏及相关企业家、人文学者、专家的目的;
6、媒体全面跟进宣传(中国主流媒体及行业专业媒体);
7、全面征集国内国际书画名家; 8、2017中国首届居易诗书画展暨五百名家书画入园仪式举办(广邀名家、挖掘新秀;具体方案另行出具);
9、活动后期宣传及跟进;
10、其它内容。
四、社会价值: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彪炳史册。开创性的将白居易的诗(及诗歌文化)和当代书法家、画家等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给企业家一次膜拜文化的机会,给艺术家一个展才华的平台,给政府部门注入一股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力,为和谐社会的发展、中国文化的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等增砖添瓦。
五、组织架构: 主办单位:
河南省白居易文化研究会 新郑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 白居易文化园 居易诗书画院 执行单位:
河南清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北京礼乐天下文化创意产业有限公司 媒体支持:
网易、搜狐、新浪、百度、中华网、中新网、央视网、人民网、光明网、中青网、央广网、新华网、河南电视台、大河报、东方今报、河南商报、郑州电视台、郑州晚报、商都网、豫青网、大河网等等一百余家主流媒体
六、活动运营预算:
50-60万元人民币
七、活动参与人员:
400-600人,包含相关领导、媒体人员、名流书画家、演出人员、工作人员等;人员接待、食宿、交通等安排。
八、相关荣誉:
1、白居易文化园,国内唯一,资源稀缺;
2、在白居易文化园和白居易故居内,长廊、柱子、地面等位置呈现相关书画名家墨宝,并永久展示,且刻碑撰文永久收录和记载,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亦是社会的认可;
3、在园内各个大厅,专场设立XXX个人书画展,集中展示个人或团队作品,无上荣耀;
4、在园内相关厅堂,设立XXX终身工作室,终身展示该人作品,并随时安排采风活动、展览活动及专场活动等;
5、组委会为参加本次活动的嘉宾的作品汇集成册,出品2017中国诗书画大型年鉴画册;
6、招募邀请行业名家作为中国居易诗书画院荣誉院长、副院长、理事等;
7、定期参与组委会举办的大型活动;
8、广邀社会名企参与冠名、协办、赞助本次活动及相关事宜,扩大相关单位或个人的知名度、美誉度、品牌影响力、社会担当度等。
九、延伸活动(大型活动)
1、“五四青年节”举办传统五四汉唐成人礼(面向全国招募);
2、九九重阳节举办“敬老孝老爱老助老”之《千叟宴》及唐风金婚集体婚典;
3、策划实施其它和文化园相关的有影响力的活动。
河南清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北京礼乐天下文化创意产业有限公司
2017年2月
第四篇:白居易与剩余价值
白居易与剩余价值
此剩余价值,非彼剩余价值。姚明说,用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同样,真正的价值是不能用货币衡量的。白居易就是这样,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世间经济学不能触及的“黑洞” 太多了。
一提到日本,谈战略者津津有味,谈战术者意气风发。末学到龙门香山白居易墓,大吃一惊,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还有日本人来立碑,“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先生,您是日本文化的大恩人,您是日本举国敬仰的文学家。您对日本之贡献恩重如山,万古流芳,吾辈永志不忘。”
唐诗很多,但日本绝对偏爱白居易。在平安文士大江维时编辑的《千载佳句》中,共收录中日诗人诗歌1110首,白居易一人之作品即占了535首。
《源氏物语》,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影响了日本十个世纪,1968年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讲演中说:《源氏物语》是日本小说创作的最巅峰,他自己也不能与其相比较。《源 氏物语》,引用白居易的诗达106处,可见白居易对日本的影响。
文化入侵,需要绞尽脑汁,白居易,无心插柳柳成荫。绞尽脑汁很累者,德不配位,必然遭罪。
白居易的后代,这个“剩余价值”,马克思也会叹为观止的。不用说中国,据说韩国就有30多万后裔,白氏宗亲会是韩国一个比较大的社团。白居易后代多孝子贤孙,一千多年后,韩国的白 氏宗亲,还不远万里来到洛阳白园进行祭拜活动,告慰先贤故土。
《了凡四训》说:“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古人骗人了 吗?
香火断,就是缘分断,缘分断,福报消耗完了,简称“移民”。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对风水很内行,但白居易却为自己选了一块绝地,以断自己家后代的官气。也许是琵琶峰的灵验,白家后代确实很少有做官的。
白居易官至杭州太守时,时有道林禅师经常在秦望山一株大松树的盘曲如鸟窠的枝上坐禅,时人称之为鸟窠禅师。白居易入山参访他,《传灯录》刊载了一则公案:
“禅师的住处很危险!”白居易说。
“太守的危险比我更大!”道林答。
“弟子位镇江山,有什么危险?”
“像薪火交煎着的识性未曾停过,不是危险吗?”
白居易有所领会似的,进一步提出宗门的话头来问: “如何是佛法大意?”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三岁的孩儿也会这么说。”
“三岁孩儿虽然能说得,八十岁老翁却未能行得。”
白居易在道林禅师末语中得到受用,就向禅师顶礼,并在孤山结一座竹阁供养道林禅师为安禅处。
《史记。吕不韦列传》说:“吾闻之,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任何学问偏离了宇宙人生的真谛,都会被撞的头破血流。佛教有无常四边,积际必尽,高际必堕,聚际必散,生际必死,谁也逃不出无常四边。
“一切足迹中,象印为第一;一切思惟中,念无常第一”。所有众生里面最好的脚印是大象的脚印,因为大象一般不会走悬崖或者危险的地方,所以哪怕是盲人跟着大象的脚印走,也不会出 问题。同理,所有观念里面最好、最保险的就是无常的观念,这样才能远离颠倒梦想。靠象印,靠无常,才能在业海了无碍。
七十三翁旦暮身,誓开险路作通津。
夜舟过此无倾覆,朝径从今免苦辛。
十里叱滩变河汉,八寒阴狱化阳春。
我身虽殁心常在,暗施慈悲于后人。
这首诗是龙门八节滩修好后白居易做的“欢喜偈”。世事无常,人生的凶险绝不亚于八节滩。没有白居易,日本是不是如长夜呢?
人类,现在确实有“搁浅”的危险,因为偏离了大象的脚印。
《大般涅盘经》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白居易,到了晚年,自号香山居士,专志西方求生极乐。他舍钱三万,画西方变相一轴。专修念佛三昧,曾写了一首念佛偈:
“余年七十一,不复事吟哦,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
何以度心眼?一句阿弥陀。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终饶忙似箭,不离阿弥陀。达人应笑我,多却阿弥陀;
达又作么生?不达又如何?普愿法界众,同念阿弥陀!”
极乐世界清凉土,无诸恶道及众苦;愿如我身老病者,同生无量寿佛所。
据说,岳飞就是大鹏金翅鸟,分享一下:《宣化上人:大鹏金翅鸟以及龙的前世今生》
金翅鸟命终,骨肉尽消散;
唯有心不坏,圆明光灿烂。
龙王得为珠,能破千年暗;
转轮得如意,能救一切难。
如何在人中,日用而不见。
大鹏金翅鸟有多大呢?
大鹏金翅鸟是神鸟,牠的身体非常大;你不认识牠,看见了,还以为是一座山呢!
怎么叫大鹏呢?就因为牠的翅膀很大 …翅膀一展,有三百三十由旬那么长。由旬,有小由旬、中由旬、大由旬;小由旬是四十里,中由旬是六十里,大由旬是八十里。这三百三十由旬是按 照大由旬八十里讲的,你算看看这大鹏金翅鸟的翅膀有多大?有多长?
大鹏金翅鸟的翅膀这么长,牠的力量也特别大,有多大?牠把翅膀往海面一扇,能把海里的水辟开成两半,海水即刻就扇到一边去;这三百三十由旬的地方就没有海水,海底都露出来了。为 什么牠能把海底给扇出来?因为牠力量太大了,一翅膀就可以把海里的水都扇没了。海水扇干了,要做什么?牠把海水扇干了,不单鱼、鳖、虾、蟹都露出来,海底也露出来了。龙就住在海 底深处,龙会变化,可是这时,一见金翅鸟啊!就骇得也不会变了,也不会跑了,就软在那地方不能动弹,于是大鹏金翅鸟用金刚嘴把龙叼起来,一口就把龙吞了。
大鸟吃大虫
大鹏金翅鸟能降龙,龙一见到牠,一切神通都没有了,只能在那儿等着大鹏金翅鸟来吃牠。世界上就是这样──一物降一物,好像狮子一吼,百兽俱畏,一切的兽类都老实了;而这种鸟一出 现,龙也就老实了。这种鸟是专门吃龙的,以吃龙来养活自己。龙虽然有好几百丈长、几百吨重,可是龙是属于虫类,只不过牠是虫类之中最大的虫,也是虫类的王;而小鸟都是吃虫子的,所有的鸟类看见什么虫子都吃;小鸟就吃小虫子,大鸟就吃大虫子,这大鹏金翅鸟是属于鸟类之中最大的,也是鸟类之王,所以牠就吃最大的虫子──龙。
大鸟和小鸟都是鸟,大虫子和小虫子都是虫,虽有大、有小,但都是同一类。而龙就是大虫子,大虫子吃什么?吃小虫子:牠吃了小虫子,所以大鹏金翅鸟就为小虫子报仇,来吃牠这条大虫 子。
你欢喜做懒虫吗?
我现在问问你们,你们是爱鸟?还是爱虫子?是欢喜养鸟?还是欢喜养虫?你们说一句真话,不管牠愚痴也好,聪明也好,你欢喜哪一样?是欢喜鸟?还是欢喜懒虫?你要是欢喜做一条懒虫,大鹏金翅鸟就会把你当做虫,一口就把你吞到肚里去,所以你还是不要做懒虫,那是很危险的。
有的人说:“我也不说欢喜鸟,也不说欢喜虫子,什么我也不说,我就爱睡觉!”就在那儿睡觉了。嘿!睡觉虽然不是什么错,可是因为睡糊涂了,所以也不知道哪个对,哪个错。
佛也爱莫能助
一般来说,鸟身上花花绿绿,很好看的,会飞又会唱,声音非常好听,人人都欢喜鸟。虫子生得很丑陋,好像人一看见蛇,吓得身上的汗毛都会竖起来──“嗐!蛇会不会咬我啊?”尤其在 晚间,要是看见一条蛇,吓得几几乎就要死了。或者有些虫子的样子生得奇奇怪怪,你一看见,恶!──从肚里头把所吃的东西都呕出来。
有的人又说:“我要是爱鸟,就会变鸟;我要是爱虫子,就会变虫子。因为我不愿意变虫子,也不愿意变鸟,将来我还是愿意做人,所以这两样我都不欢喜。”这也对的。
现在你们知道这个意思了,“爱莫能助”就是你虽然爱牠,可是不能帮助牠!可以说,爱金翅鸟,就不帮助龙;而爱龙,就不能帮助金翅鸟,这也叫爱莫能助。那么,佛也不爱鸟,也不爱龙。为什么?佛要是爱大鹏金翅鸟,就不会帮助龙;佛要是爱龙,也就不会帮助大鹏金翅鸟。
吃龙就像吃面条
你看,大鹏金翅鸟的翅膀一展就有三百三十由旬那么长!牠的嘴最低限度也有一百由旬那么大,所以可以很容易地吃上几千条龙,把龙子龙孙都吃得快没有了。为什么?因为牠每一天要吃一 条大龙(就是龙王),再吃五百条小龙(就是龙子龙孙);把大龙当一顿正餐那样吃,拿五百条小龙当作点心来吃──每一天就要吃这么多!牠吃龙就好像我们人吃面条一样,左一条龙,右 一条龙,一口可以吃很多条,叨起来一吞就十几二十多条龙,一口就吞下去,吞得很快!牠吃龙的时候,也有规矩的,从龙的尾巴先吞,不先吞龙头;吞了之后,就都放到牠的大嗉项(囊袋)里储藏,然后慢慢消化。
大鹏金翅鸟每一天吃这么多的龙,那么大龙有多少?有无量无边;小龙有多少?也是有恒河沙那么多。但是大鹏金翅鸟每一天要吃一条大龙、五百条小龙,天天都是这样,一条一条地把龙吃 了,龙的眷属就一天比一天少了,甚至都要断种了。因为大鹏金翅鸟的身体很大,龙子龙孙这些小龙根本就不够牠吃,大龙吃一条也吃不饱,有时就得吃两、三条才够,所以龙种就快没有了。你看,现在这个世界,我们看不见龙,为什么?就是被大鹏金翅鸟给吃得几几乎要断种了。
龙王求佛庇护
龙王一看,不能不管了,很担忧地说:“唉!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啊!我们的龙子龙孙呀,一天比一天少了,将来龙种就要断了,这怎么办呢?”龙王生大恐慌,惟恐龙种没有办法延续下去,于是各处求救,找救兵来降伏大鹏金翅鸟;可是竟然没有任何的鬼神有大鹏金翅鸟这么大的力量,大家都没办法,束手无策,所谓爱莫能助──虽然爱龙,也没有法子帮助龙。有一天,龙王 突然想起来:“释迦牟尼佛是最慈悲的,我去请佛来帮助我。”于是,龙王就来到释迦牟尼佛的法会,求佛救牠。
释迦牟尼佛问牠:“为什么要我救你呢?你有什么灾难了?”牠说:“世尊啊!您是最慈悲的!现在我们龙的眷属,都被大鹏金翅鸟吃得几几乎快没有了,我们实在抵抗不了牠这种神力,我 们龙种就要断绝了,这怎么办呢?请佛慈悲来救一救我们龙种,不要让大鹏金翅鸟来吃我们龙的眷属……”龙王请佛慈悲,求佛保护着龙子、龙孙、大龙、小龙。
释迦牟尼佛对龙王说:“那没有什么问题,不要紧的!你们如果能受持八关斋戒【编按:八关斋戒: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淫。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
六、离花香璎珞香油涂 身。
七、离高胜床上坐及作伎乐故往观听。
八、离非时食。】,大鹏金翅鸟就不能吃你们了。”于是龙王回去龙宫,率领着龙子龙孙来到佛所,受八关斋戒。受完戒之后,佛赐给龙王一件旧 袈裟,说:“你拿回去之后,把这件袈裟拆了,分给你的龙子龙孙,每一条龙分一缕袈裟线,系在龙角上,这样大鹏金翅鸟就不能吃你们了。”
龙王回去后,果然就照这方法去做。从此之后,大鹏金翅鸟即使把海水扇干,露出海底,也看不见龙在什么地方,找不着龙了;牠看不见龙,就吃不到龙了。龙王生大欢喜心,就皈依佛,做 为佛教的护法--天龙八部之一的“龙”。为什么每一条龙系上一缕佛的袈裟线,大鹏金翅鸟就没有法子吃龙呢?这就是一种妙用,妙用无穷。
送供给大鹏金翅鸟
那么佛为龙授戒后,龙种就得以生存;可是大鹏金翅鸟一再地扇干海水,也看不到龙,没有龙可吃就会挨饿,牠也就不能生存了。大鹏金翅鸟也有神通,当牠扇干了海水,看见佛的袈裟在那 儿,就知道这是佛现神通来帮龙;佛不让牠吃龙,牠就找佛理论去。
“世尊!您救龙,也要救救我们大鹏金翅鸟啊!”“没有人吃你,你为什么来求救命呢?”“世尊!您现在对龙是慈悲了,但是对我们大鹏金翅鸟可不慈悲;您慈悲龙,把龙救活了,可是也 不应该叫我们大鹏金翅鸟饿死啊!我们身体这么大,吃的又多,一定要龙那么大的身体才够吃得饱;现在您不准我们吃龙了,我们没龙吃,那就会饿死,我们大鹏金翅鸟也要断种了。您对龙 慈悲,对我们大鹏金翅鸟就不慈悲,这样佛的慈悲就不平等了。”
“在我的法里要戒杀放生,你吃龙是杀生;杀生,冤业就越结越深,今生你吃牠,来生牠吃你,互相结怨,冤业不能了。你不要吃龙了,就吃斋吧!”“吃斋?我吃什么斋啊?我到哪里去吃 斋?”
这时候,佛就说:“好!你等等,不要着急!你们不会饿死的。今天你们若皈依佛、法、僧三宝,受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那么我会吩咐我的弟子,在每逢 上供(僧众午斋前,供佛的仪式)的时候,送一份斋饭给你们吃,你们自然就可以吃饱了。你们以后不要杀生,不要再吃龙了,就吃斋念佛吧!”于是,大鹏金翅鸟也皈依三宝、受五戒,以 后也就吃斋,不吃龙了,并且成为佛教的护法,也就是天龙八部之一的“迦楼罗”。有时候,佛顶上方有鸟,这就是大鹏金翅鸟。
就这样,释迦牟尼佛和大鹏金翅鸟订下这个条约,以后龙也不需要怕大鹏金翅鸟,龙种也没有断绝;大鹏金翅鸟也有东西吃,没有饿死。所以现在佛教寺庙,出家人每次上供的时候,就拿出 一点米饭到外边施食,送饭给大鹏金翅鸟吃,念:“大鹏金翅鸟,旷野鬼神众,罗刹鬼子母,甘露悉充满。”这就是送供给大鹏金翅鸟。
如果你开了五眼,当这个食一送出去,就会看见大鹏金翅鸟来把这米饭吃了,所以牠不需要吃龙,也饿不死的。因为佛的弟子受了佛的嘱咐,所以到任何地方,吃饭前都应该送一份供养给大 鹏金翅鸟。
我们送出的饭,常常有人看见大鹏金翅鸟来吃──有人看见金翅鸟像鸽子那么大,也有的人看见金翅鸟像火鸡那么大,还有的人看见金翅鸟像鹅那么大,有一个人竟然看见金翅鸟就像十几层 楼房那么大,可是他也不知道那是个什么。为什么所看见的,有大小不同呢?因为你心量大就见得大,心量小就见得小,一切一切都是唯心所现。
看见你也不认识
大鹏金翅鸟皈依了佛之后,做天龙八部之一的“迦楼罗”。“迦楼罗”是梵语,译为“金翅”,因为这种鸟的翅膀好像金子一样的光亮。又有一个翻译,叫“妙翅”,因为这一种鸟的翅膀是 用妙宝所庄严。还有一个翻译是“大嗉项”,在人类叫喉咙,在鸟类就叫嗉子,意思是说牠的嗉囊里边能装很多食物,牠把所吃的食物都放在这个地方储藏,慢慢消化。你们见过鸡吃东西吗 ?鸡吃东西的时候,会把粮食吞到口里,然后放到脖子那儿的囊袋(嗉囊)里储藏起来,慢慢吃,慢慢消化。
那么佛为龙授戒后,龙把佛袈裟线带在身边,大鹏金翅鸟就不能吃牠们了;佛也叫一切的佛弟子给大鹏金翅鸟送吃的东西,不让大鹏金翅鸟饿死,这是两得其便。大鹏金翅鸟究竟有多少呢? 有恒河沙那么多,是无量无边的;龙有多少呢?也是有恒河沙那么多,也是无量无边的。所以,以这无量无边那么多的大鹏金翅鸟,来吃无量无边这么多的龙,也很快就吃完了──可是现在 龙没被吃完,龙种也没有断绝,大鹏金翅鸟也没有饿死。
有人说:“我没有看见这么多的大鹏金翅鸟,我也没有见着这么多的龙呀?我什么都没有看见啊!”即使你看见了,也不认识牠们,为什么?虽然牠们属于畜生,但都有神通的,能大能小,能隐能显,有变化无穷的能力。你也不要打妄想说:“我要养一只大鹏金翅鸟,或者我来养一条龙。”这两种灵物,哪一种你也得不到的。
牠怎么做龙呢?
龙是怎么样做龙的?相信有很多人不了解,我详细讲一讲。
龙是四灵之一,四灵是麒麟、凤凰、灵龟、龙,牠们是祥瑞的征兆。以前有很多龙,人人都可以看得见,可是现在,为什么龙不出现了?就因为人太多,把龙给吓住了,骇得不敢出来。龙在 龙宫里边住着,所住的宫殿是在海里边,不是在虚空里。龙虽然不在空中住,当牠兴云布雨时,就将云彩遍满虚空;有的人在这时仰视虚空,看见空中有楼阁的这种境界,就以为龙宫是在虚 空呢!
龙虽然属于畜类,但这种畜生与一般的畜生不同,因为牠有神通。什么神通?牠可以自大化小,又可以自小化大,可大可小。大的时候,能填满大海;小的时候,能藏在一粒微尘里 …也可 以自有化无,自无化有,能隐能显,忽然就有了,忽然就没了。龙有这种种变化无穷的本领,牠的飞腾变化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那么牠怎么做龙呢?你不要小看牠,不要以为牠是畜生就看不起牠。龙的前生是修道人,因为往昔修道时,乘急戒缓,所以就堕落龙身。怎么说?他在修道的时候,瞠心很重,有很大的脾气,无论什么事情都发火;他修行也很用功的,不怕苦,也不怕难,这样地勇猛精进。因为他乘急,就是对于大乘佛法很尽心,也很聪明一学就会,所以就有了神通;可是他戒缓,就是不守戒 律,很不在乎的,不把戒律看重,尤其淫欲的念头没能断,所以就堕落到畜生身了。
你看,龙就是这样来的,所以我们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这是很要紧的。因为脾气一发起来,就像一条龙那么不可思议的,能隐能显,能大能小,忽然就来,忽然又没有了,变化无穷。你要 是发脾气,就有一些问题发生;若不发脾气,那什么问题也不会发生的。不动肝火,就是降龙;不生烦恼,也就是伏虎,所以你能不发脾气,不生烦恼,这就是降龙伏虎的办法。
龙有四种苦
龙有种种的神通变化,按理来说,牠应该很快乐;可是牠也有四种苦,是哪四种苦?
一、金翅鸟食苦:大鹏金翅鸟专门吃龙,牠的眼睛特别的明亮,可以观看十万八千里,除非龙不现出来,龙一现出来,牠就飞来,吞面条似地就把龙吃了。龙一看见金翅鸟怎么样?什么神通 都没有了,也不会动了,就在那儿老老实实等着被大鹏金翅鸟吃。为什么?因为金翅鸟就是降龙的,所以龙一看见金翅鸟就老实了。你看龙不是有神通吗?可是龙一见到金翅鸟就完了。
二、行欲时现本身苦:龙和龙要是有性行为的时候,龙就不是现出龙的样子--有金齿、金鳞、金色的犄角,而是现出蛇的样子,就现原形了,像一条虫。
三、鳞甲细虫苦:龙所住的龙宫是不热的,时时都是清凉的,可是龙的每一片鳞里面,都有许多小虫在那儿咬牠,咬得牠混身痒得非常受不了,这是很苦的。
四、热沙炙身苦:龙最怕热,尤其最怕太阳晒,一晒就受不了,所以龙出来玩,或者出来行动,常有云彩雾气掩护着牠;可是当龙被虫子咬得混身受不了,不能忍受痒时,那怎么办呢?虽然 有阳光,牠还是出了水,到沙滩上,用沙子来摩擦牠的鳞。一摩擦,你说怎么样啊?沙子被太阳晒得非常的热,牠这么一摩擦,整个身体就像被火炙烫这么痛苦。
你看!龙不是有神通吗?你不要以为做龙可以腾云驾雾,在空中飞行变化,那有多自在!可是这四种的苦恼就够牠受了。你还想做龙吗?
鸟和龙都有四生
龙有很多种类,很多种类就有很多种苦。那龙有多少种类呢?大鹏金翅鸟又有多少种类呢?
大鹏金翅鸟和龙都有“四生”──有胎生的鸟、卵生的鸟、湿生的鸟、化生的鸟。有人问:“我知道鸟都是卵生的,怎么会有胎生的?”你所知道的,不一定是完全都知道;你所见着的,也 没有完全都见着;你所听见的,也不是完全都听见过。有的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知所未知,懂吗?
所以胎、卵、湿、化,鸟类都有,龙种也都有;龙也有胎生的龙、卵生的龙、湿生的龙、化生的龙。你们各位要注意这一点,龙不是只有一种,龙有象龙(象会变龙,也会生龙的)、马龙(马会化龙,也会生龙的)、鱼龙(鱼会变龙,也会生龙)、蛤蟆龙(蛤蟆也有变龙的),有这四种。象龙以善住龙王为主,马龙以阿那婆达多龙王为主,鱼龙以婆楼那龙王为主,蛤蟆龙以摩 那斯龙王为主。
大鹏金翅鸟和龙都有胎、卵、湿、化这四生,卵生是最笨、最愚痴的;化生的是最聪明。鸟也是,化生的鸟聪明得再没有那么聪明了。
所有的四生众生,他们的业报有种种的不同,就好像卵生的金翅鸟就不能吃化生、湿生、胎生的龙;吃了,命就会没了,所以只能吃卵生的龙。化生的金翅鸟呢?胎、卵、湿、化这四生的龙 都可以吃。胎生的鸟也不能吃化生的龙,湿生的鸟也不能吃化生的龙;因为化生是变化的,神通就大一点,所以化生的金翅鸟才能吃化生的龙。
金翅鸟神通更大
金翅鸟遂心如意,在虚空里飞来飞去,很自由的;牠的爪非常坚固,牠吃大象就像鹰吃小鸡,一爪把大象抓起来,甚至一爪可以抓起几十只大象,就像我们吃花生米一样,一粒一粒地吃下去。
前面提到,龙不是只有一种,有象龙、马龙、鱼龙、蛤蟆龙等四种,所以牠也吃象;不单象,什么牠都吃。不过金翅鸟要是命将终时,什么也吃不了!什么也没有法子吃了。
前面提到牠一展翅就有三百三十由旬那么大,牠这么一扇,振奋翅膀来扬起海水,从海上吹到海底下,将海水分辟为两边,勇猛得不得了,你看牠的力量有多大!大鹏金翅鸟这么大的身体,飞到虚空能遮天盖地,那种威势真是大得很;牠也有神通,能大能小,能隐能显,变化莫测和龙差不多的。你们想想,龙虽然有神通,可以变化,牠却是大鹏金翅鸟的一种食物;所以你不要 以为龙神通大,大鹏金翅鸟神通更大;怎么说?大鹏金翅鸟吃龙的样子,都是在显神通,可见牠本身的神通是不可思议的。
金翅鸟怎么死的?
大鹏金翅鸟有这么大的神通,牠怎么死的?
我告诉你们,有火山爆发的地方,就是大鹏金翅鸟在那儿死了。火山爆发的火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就是由大鹏金翅鸟的身上发出来的。所以你若把佛法研究通了,世间一切不可思议的境界都 知道了。
大鹏金翅鸟住在金刚山,这是人所不能到的地方;牠也有宫殿,宫殿都是七宝(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所庄严的 …平时吃什么呢?七宝,什么牠都能吃,但最欢喜吃龙,因为只有吃龙才不饿;那么等到牠要死的时候,就吃不了龙了,为什么?
因为龙的身体里面有一种毒,而大鹏金翅鸟在寿命还没有终了之前,龙虽然放出毒气,牠也不怕;可是等到年纪老了,将要死的时候,一碰见龙放出来这催泪弹(毒气)的烟,就泪水俱下,睁不开眼睛,这样就吃不到龙。
在世间上,有人暴动时,警察就放催泪弹来制伏这些暴动的人群;龙王也有这个催泪弹,而大鹏金翅鸟就有防毒面具,不怕龙放催泪弹。可是等到大鹏金翅鸟要死的时候,因为老得糊涂了,就忘了戴这防毒面具,把防毒面具丢了,就吃不到龙;但牠饿得实在难受,想要吃龙,这怎么办呢?
牠还是飞到海里去,一去到那地方,龙就放这股毒气,牠受不了,就从海里飞出来,栖息在一棵铁树上;铁树好像铁那么坚固,牠落在那上面等一等,牠饿得很厉害,肚里头着火似的,受不 了了,又飞到海里去找龙吃;龙又放毒把牠熏出来。
牠又飞回金刚山,在铁树上栖息;可是牠饿得实在没有法子了,也不管毒不毒了,一定要到海里去找龙吃 …这么一飞,飞到大水际,落到海底下有个风轮的地方,就过不去了;风轮在海的 最底下,无论你是什么,就是金翅鸟或者是龙王都到不了那个地方,到风轮那个地方就过不去了。
牠过不去,就发狂了,饿得豁出命来也要找龙吃。但又飞过头,飞到风轮那个地方,被风轮的风吹得受不了,就飞出来,又回到金刚山那棵铁树上。这么来来回回,往返七次以后,牠的力量 没有了,就毒发而死。
金翅鸟心烧不坏
为什么牠会毒发而死呢?就因为龙身上都有毒的,牠吃龙吃得太多了,体内就有毒。
牠不仅仅毒发而死,无论牠落到哪一个地方,身上的肉自然就起火了。这火可厉害极了!火山爆发就是这股火的力量;这股火力一烧起来,七宝都会烧坏的,再怎么坚硬的东西也都烧毁的,烧得变成水。
这时候,难陀龙王惧怕这火会把宝山给烧坏,于是就在空中降大雨,每一滴雨就有车轮那么大;这个车轮不是我们人间的,而是天上的车轮,每一滴雨有四十由旬那么大。你看,雨下得这么 大,才能把这火给浇灭。
因为毒火太厉害了,所以大鹏金翅鸟什么都烧坏了,唯有心烧不坏;怎么烧也烧不坏这心!心烧不坏,转轮圣王要是得到这颗心,就能变成如意宝珠,能任运自在,一切遂心如意。玉帝若得 到这颗心,就变成一粒夜明珠,常常在那儿放光。龙王若得到这颗心,就会成为一粒明珠,有了明珠,就什么苦难都没有了,大鹏金翅鸟也不能吃牠了。
人人都有一颗如意宝珠
所以明朝憨山大师在《六咏偈》上说:
金翅鸟命终,骨肉尽消散;
唯有心不坏,圆明光灿烂。
龙王得为珠,能破千年暗;
转轮得如意,能救一切难。
如何在人中,日用而不见。
“金翅鸟命终”,大鹏金翅鸟命终的时候,“骨肉尽消散”,骨头、肉都没有了。“唯有心不坏”,唯有心火烧不化;这颗心“圆明光灿烂”,圆而又圆,圆陀陀;光灼灼,光而又光,光里 边又放光,非常灿烂,就好像看见太阳,睁不开眼睛。
“龙王得为珠”,龙王得到这心,就是龙王的龙珠;这颗宝珠“能破千年暗”,什么黑暗它都能照化了。“转轮得如意”,转轮圣王要是得到这心,就成为一颗如意珠。怎么叫如意呢?譬如 他想:“我要骑一匹快马!”这珠里就跑出一匹马来;“我要坐一辆飞车!”这珠里就变成一辆飞车;“我要一个美女!”这珠里就现出一个非常美貌的女人。转轮圣王不用说:“来一个女 人!”这女人就出来了,这叫女宝。若不要了呢?又回去了,变成如意宝珠了。所以转轮圣王要是得到这如意宝珠,什么难都能救,这叫“能救一切难”。
“如何在人中,日用而不见”,我们人人都有这一颗如意宝珠,不过就是不会用,不会念这个咒。我们一天当中,说话、吃饭、穿衣服、走路都是这如意珠的作用;可是我们看不见,就因为 我们迷得太深了,所以找不着这如意宝珠。
第五篇:美与同情读后感by----dumadrid
《美与同情》读后感
高二五班
杜正渝
名师出高徒,丰子恺人生中的恩师就是李叔同——众所周知的弘一法师。弘一法师在音乐、美术、书法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而他的徒弟丰子恺甚至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造诣。
《美与同情》这篇文章,是丰子恺先生有感而发。而这篇文章正体现了他对事物的美的看法,对世间万物逻辑的考究。丰子恺作为一名漫画家,自然懂得画家所看见的比其他人要多得多,画家可以看见形式上的,而非使用上的;同情于世间一切有情无情的物种,而非仅仅局限于与自己亲密接触的。
画家具有那种返璞归真的同情心,那是一种活在尘世而不受玷污如孩童一般的心,一种不会随着世间的推移而泯灭的同情心。看到枯藤老树,画家可以把它表现的古风犹存;看到初生的骏马,画家可以把他表现得好奇尚异;看到藏于林中的小石块,画家可以把他表现得若隐若现。每当画家把精神力、把情感注入自己所关注的东西是,同情心便被激发了,灵感也被激发了,作画更是随心所欲了。
即使画家们的心底已经很纯净,而丰子恺认为,谁都不如小孩。小孩子存在于世界中并未太久,并未对世界上的东西产生太多感情,因此他们是最富有同情心的,最富有原始自然元素的。小孩子专注于某件事情,比画家都认真许多,画家可以呆坐画前思考三天三夜不吃不喝;小孩子可以为了一个有意思的游戏日思夜想,终于盼来后连续好几天废寝忘食,对其他所有事情更是心不在焉。“你们不像小孩子,便不得进入天国!”,童年时期是如此的美好,让作者如此向往,我们还是珍惜正在逝去的童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