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世“倨”与“恭”美文
在待人时,有人先倨后恭,有人倨中含恭,但无论如何,待人处世与人为善才是根本。
大凡能青史留名的政治家,当初登上政治舞台,并不全是为了拥有权利,更主要是为了让自己的政治主张有一个施展的平台,英国的撒切尔夫人就是如此。
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撒切尔夫人不赞成同属保守党的前首相希思的政策主张,她支持基思·约翰与希思竞选党首。后来经过认真思考,她发现还是自己走上前台,打出自己的竞选纲领,胜算的把握会更大。
这一下,却激怒了希思,认为她是一心与他作对。竞选期间,希思的人马故意打出“我支持杂货商,但不支持他的女儿”的口号,以亮出撒切尔夫人的家庭身世作为攻击手段。但最终并没能阻止撒切尔夫人登上党首的位置。
在英国,一个政党的领袖能否当上首相,还要看其领导的政党在议会竞选中能否胜出。已成为保守党领袖的撒切尔想的是,参与党首竞选是宪法赋予的权利,并不是“有意与希思作对”。不过,一个政党,倘若内部不团结,即使议会竞选中获胜,自己当上了首相,也算不得一个能被人称道的优秀政治家。
为此,她要弥合与希思的关系。当选为保守党领袖的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访希思,热情地邀请他参加她领导的影子内阁。在被希思回绝的情况下,撒切尔再次拿出自己的真诚,请希思手下的总督导员怀特洛出任保守党的副领袖,怀特洛接受。除此,撒切尔在政策主张上,对并非原则问题作了调整和修补,使得在对外政策上,两派基本一致。此时,希思发表声明,对撒切尔“完全相信”。撒切尔凭着这种“前‘倨’后恭”,不仅让保守党空前团结,更树立了自己友善坦荡的政治家形象,在一片赞扬声中成为英国新一任首相。
如果说撒切尔夫人倨与恭比较分明,以后来的“恭”化解了先前的“倨”所带来的矛盾隔阂,那么三国时期的政治家王祥则是虽“倨”犹恭。
司马昭在五十五岁中风猝死后,长子司马炎继承其相国、晋王的地位。此时,王祥与荀顗前往拜贺,荀顗对王祥说:“相国尊贵权重,何曾已经向他行了最重的礼,今日去见他应当下拜。”王祥回答说:“相国确实很尊贵,然而还是魏的宰相。我们是魏的三公,公与王相只不过相差一个等级而已,上朝时的班列也是相同的,哪有天子的三公动不动就去跪拜人的道理!这样会折损魏朝的威望,也有损于晋王的德望。君子爱护一个人应按礼行事,我是不会跪拜的。”见到晋王时,荀顗立即下拜,而王祥只是长长作了个揖。当场司马炎就说:“今日才知道你王祥为何这么受重视啊!”
无论是倨还是恭,只要出于一片与人为善之心,你就能立于天地之间,并闪烁于历史星空之中。
第二篇:人世美文
随着年龄往前追忆,一直回到出生的那天,你睁开迷浊的双眼,黑白的世界出现了两张慈祥的脸庞,那是至亲的模样,你将终生不会遗忘。
岁月宁静,成长是你唯一的课题,蹒跚学步,咿呀呼喊,两年的时间你便学会了沿用一生的技能。无忆的时光装裱在了陈旧的相框之中,来不及多加一块,年岁便催促着你不断向前走去。
你开始奔跑,开始识文断字,开始询问不解,开始讨价还价,开始夜不归宿,开始表达青春的反叛。双亲便在焦虑的夜里辗转难眠,他们为你随意挥霍的昨天付出着岁月的沧桑。
你离家远去,开始为生活奔波,你发现爱情在现实面前被压的无计可施,机会与成功需要你在声色犬马之中谄媚殷勤。
最终,你还是决定抛下了这场虚假时光,收敛脾气,回到出发的地方,找一个相伴一生的人,成家立业。
儿女降临,你换上新的身份,像父辈经历过的那样体验起生活的种种不易。多年以后,当两抹黄土从手心依次撒落,至此你与双亲天各一方。你被时光推向了离去的前排,慌张的时光里你恨不得将所有的一切都交付到下一代的身上。
可最后你会发现,物质的东西还是能留下一些,可情感却始终有些表达不尽,所以你留下这些纸笔,望这份情感能多留一吸……
第三篇:唐太宗点醒尉迟恭美文摘抄
尉迟恭是唐朝大将,曾助李世民夺取帝位,又平定过北方突厥的**。古往今来,功高盖世者大都有傲气,尉迟恭也未能免俗。
在一次宴会上,酒过三巡,尉迟恭对一位名次排在自己前面的大将非常不满,指着他说:“你有什么功劳,怎么能排在我的前面?”狂妄的口气呛得那位大将愣住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李道宗见状,赶忙过来劝解。尉迟恭却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鄙视地说:“别看你是皇帝的堂弟,位次还在我之下,你有什么资格说我?”众人敢怒而不敢言。
唐太宗得知此事后,第二天召见尉迟恭,平心静气地说:“朕对于汉高祖刘邦取得天下后肆意诛杀功臣,一直都是持反对意见的,希望能与各位功臣共享荣华富贵。但是,作为大臣,你有违法的行为,让我联想到韩信和彭越被汉高祖刘邦杀掉,应该也有我们不知道的理由。国家的治理讲的就是赏罚分明,这样才能让人心服口服。排在你前面的人,肯定也有他的过人之处。一个有功之人,不要总是拿自己的长处去和别人的短处比,要看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无论你有多么大的功劳,都不要鄙视别人。这次事件,朕念你酒后失言,不予追究;但是,非分的恩典是不可能常有的,希望你以后好自为之,戒骄戒躁!”
唐太宗看似心平气和,却让尉迟恭惊出了一身冷汗。从此,尉迟恭行为检点,戾气顿收,避免了杀身之祸,余生平安无事,享年七十四岁,无疾而终。
第四篇:美食与美文
我睡前有看会儿书催眠的习惯。睡前挑的书需有技巧,如果不幸选中科幻小说推理小说,就会兴奋到两三点睡不着。又如前两天读了梁实秋的《雅舍谈吃》,半夜十二点躺在床上犯馋瘾,恰如书里所说,“人之犯馋,实在饱暖之余,眼看着、回想起或是谈论到某一美味,喉头像是有馋虫搔抓作痒,只好干咽吐沫”,可惜未能“得遂所愿,恣情享受,浑身通泰”。
尽管深夜谈吃很不厚道,但我还是喜欢读美食文章。写美食文章的人各有各的特点。比如汪曾祺写吃,一半篇幅都是自己的下厨经验,是真会过日子的人;比如陆文夫写吃,苏州的种种风物渗透其中,让人对苏州天堂浮想联翩;比如梁实秋写吃,博古通今且风趣幽默。
梁实秋提到杀黄鳝之残忍,讲了个《颜氏家训•归心》里的故事:“江陵刘氏,以卖鳝羹为业,后生一子,头是鳝,以下方为人耳。”还补充了一篇莲池大师放生文,顿时吓得我不敢动筷子了!结果先生下半截淡定地表示:“信有因果之说,遂作放生之论。但是美味所在,放者自放,吃者自吃。”好一句吃者自吃。《雅舍谈吃》里还提到徐志摩每值秋后必去杭州西湖烟霞岭下翁家山访桂,吃一碗煮栗子,认为是一大享受。有一年他去了,桂花被雨摧残净尽,他感而写了一首诗《这年头活着不易》。(吃货哭了)总之,写美食文章的人都是爱生活的人不会错。
有人说吃永远没法写好,因为百读不如一吃,我看倒未必。夏日卧于竹席上看别人漫谈美食是自有一份轻松惬意,被勾起馋虫后的口舌生津也是一种乐趣,想象下没吃过的(所谓脑洞)、回忆起吃过的,顿感人生丰盛,放下书本后的觅食则是满足自我与打破想象的拉锯。对此,梁实秋在书里记下了一个作为吃货的深刻体验:“我曾痴想北平羊头肉的风味,想了七八年;胜利还乡之后,一个冬夜,听得深巷卖羊头肉小贩的吆喝声,立即从被窝里爬出来,把小贩唤进门洞,我坐在懒椅上看着他于暗淡的油灯照明之下,抽出一把雪亮的薄刀,横着刀刃片羊脸
肉,重复钻进被窝,在枕上一片一片的羊头肉放进嘴里,不知不觉的进入了睡乡,十分满足的解了馋瘾。”这段读得我禁不住想象大冬天缩在被子里还忍不住不停伸手拿枕边羊肉的画面,能够嚼着肉睡过去真是人生幸福。不过,梁先生在此后也说了句深刻的大实话:“老实讲,滋味虽好,总不及在痴想时所想的香。”
人生有一张嘴,舌上五味蕾,真是天生容易犯馋瘾。不过究竟什么是馋,怎么看这个馋,我十分同意梁老先生的看法:罗马暴君尼禄,在大宴群臣的时候经常撕下一根根又粗又壮的鸡腿,举起来大嚼,那不是馋。埃及废王法鲁克,据说每天早餐一口气吃二十个荷包蛋,也不是馋。对某一种食物有所偏好,大量的吃,这是贪得无厌。馋,则着重食物的质,最需要满足的是品味。
说到底啥是品位其实我也不懂,忽然想起一个曾经挺流行的说法,就是“小资”。八十年代苏州陆文夫写过一个著名的中篇《美食家》,主角朱自治在“我”高小庭的眼里倒真的是个标准的资本家,而且是个好吃成精的美食家——早晨要起个大早去朱鸿兴吃头汤面,接下来到阊门石路去蹲茶楼,在茶楼里要讨论中饭去新聚丰、义昌福,还是松鹤楼。如果这些地方都吃腻了,就与同伴雇上黄包车或者马车,到木渎的石家饭店去吃鲃肺汤,枫桥镇上吃大面,或者是到常熟去吃叫花子鸡……啊,这种腐朽糜烂的资本家生活请务必带上我!
过不起小资生活,寻常人的四季美食咱还是能吃得上的。最后我一定要引用下《雅舍谈吃》里的这段,与各位爱生活爱美食之人共勉——
“开春吃春饼,随后黄花鱼上市,紧接着大头鱼也来了。恰巧这时候后院花椒树发芽,正好掐下来烹鱼。鱼季过后,青蛤当令。紫藤花开,吃藤萝饼,玫瑰花开,吃玫瑰饼;还有枣泥大花糕。到了夏季,„老鸡头才上河哟‟,紧接着是菱角、莲蓬、藕、豌豆糕、驴打滚、艾窝窝,一起出现。席上常见水晶肘,坊间唱卖烧羊肉,这时候嫩黄瓜,新蒜头应时而至。秋风一起,先闻到糖炒栗子的气味,然后就是炮烧涮羊肉,还有七团八尖的大螃蟹。„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过年前后,食物的丰盛就更不必细说了。一年四季的馋,周而复始的吃。”
祝你有个好胃口,每天都是好日子。
第五篇:读书与智慧美文
经典读书与智慧美文
经典读书与智慧美文 篇1
借寒假之际我阅读了由著名作家大卫主编的《班主任推荐的100篇智慧美文》,本书精选著名作家或实力派作者面对日常生活或者命运而写下的精美的感悟文字,这些文章,有着溪水的清澈与月光的宁静,对生活有着极强的穿透力,需要读者深刻体会。
本书的100篇智慧美文分别由8个版块组成,一个个有关生活、学习、爱情等方方面面的小故事将其连接起来,让我在阅读的同时一步步得到升华。其中令我记忆犹新的是这样一个小故事:作者的哥哥在父母的逼迫下开始学习,但学习结果却不理想,而一旁玩耍的作者在没人监督的自由环境里,边玩边学,竟然学的比哥哥快。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玩和学不是矛盾的。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学到很多知识和技能。“玩中学”是一种被越来越多的人赞赏的教育教学方法,即让孩子在参加各种兴趣活动和游戏中,边玩边学习,寓教于玩,寓教于乐,学玩结合。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孩子探索世界、认识未来的主动积极型。因为孩子对玩有很大的兴趣,活动中完全处于主体地位,能充分地投入,积极地做出反应,这样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有很容易接受和掌握玩中所接触的知识和事物;其次,在玩耍中,孩子和孩子、孩子和父母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能与同伴、与父母充分地进行沟通和思想情感的交流。但是,不能过分突出了“玩”,产生影响孩子学习的'不良后果。这种精神也适合于我所教的学科:英语,特别是小学阶段的英语重在培养孩子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所以课堂中的“玩”也要适当溶于其中,一味的死学、死记,虽然一时能取得良好的成绩,但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将消失殆尽。
其中还有许多能敲开人心门的小故事,还需要我好好的消化,并将其真正的运用到我的班主任和英语的教育教学中去。
经典读书与智慧美文 篇2
读书的人有两种,一种获得了思想的启发,变成一个智慧而快乐的人。一种丢掉了自己的思想,把自己变成一个生物内存。
读书对前者来说是一种愉悦的享受,他们通过读好书而倾听优秀的思想;他们也许无法和先贤谋面,但经由书籍和大师对话。
知识如果不成为人生的智慧,那么知识就只是一件装饰品。那些满嘴说得都是别人书里话的人,他们的作用不及于一张电脑存储卡。身体丑陋者需要一块遮羞布,而思想贫乏者,知识正是他们的遮羞布。一个人,再多的知识,如果不形成自己的智慧,那就仅仅是件可以炫耀的衣裳,智慧才是美丽的肉身。
每一次面对座座青冢,我们都会心生感叹,所有的有形,即便现在再坚固也终被时间毁灭,惟有精神、人类世代相承的优秀的思想永存,激励着人类前行。
有思想的'人被尊为智者,智慧的学说叫做哲学。许多人喜欢谈哲学,哲学在他们那里成了干瘪、抽象的概念,他们在概念的堆积和推理中寻求虚拟的快慰。
没错,哲学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里被称为形而上学。但哲学之所以形而上,不仅仅因为它不研究具体的科学,更重要的是它是研究人类心灵的科学、是智慧之学。
我们的生活点滴中无不蕴含了哲学的踪迹,充满了智慧的火光。我们通过哲学思考去接近于人类的理性,获取智慧的快乐,实现人生的圆满,这正是哲学的意义。
但如果让我去比较读一本哲学书或者去倾听一位年迈农人的絮语,我更愿意去体会后者,实际上每个老人都是一本哲学书。学者的哲学溢于言表,而老人则用行为体现哲学。
子曰: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何以不逾矩,是因为他们参透了人生,谙熟了人生之道。何以随心所欲,因为那颗心已经皈依了造化,和造化合而为一。
经典读书与智慧美文 篇3
《小美文大智慧》一看见书名。我就饶有兴趣地捧起书来读。
这本书的文章很有哲理,满肚子的一些世间的大道理。让人看完一篇再一篇。这本书就像一位家长一般,告诉我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就拿《三只兔子不可追》来说吧!这篇文章讲的`三只兔子指少年时代,教室之外嬉戏玩耍;青年时代,校园之外名利富贵;中年时代,社会之上灯红酒绿。
我们只为学习,不要被其它的事物所吸引。只要挡住这三只兔子的诱惑,就行了。如果,不把学习放在心上,一天到晚贪玩,是没有什么好收获的。我有时考试前总是不复习,只是玩。结果考试,考得很差,脸上火辣辣的。现在我知道了我为何考差的原因,是因为我学习不是很专心,只想着玩才得到了这样的结果。它让我知道了努力的方向。
这本书的哲理对人生很有影响。读了这本书,一定会非常喜欢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