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真正的体贴是设身处地美文
某家知名公司的董事长决定聘请一位公关主任,吸引许多人前来应征,到了最后阶段只剩下两个年轻男子,将接受董事长面试。
第一个男子依约前往面试,就在公司中庭,他看到一个穿着时髦的女孩,手中捧着一叠文件,蹬着脚上的高跟鞋,急急地往前走。突然,这个女孩一个脚步不稳,跌得四脚朝天!男子连忙走上前去,扶起女孩,女孩尴尬得满脸通红。
第二个男子面试时,也在中庭遇到了同一个女孩,而且巧的是,这个女孩也摔了一跤!不料,这个男子不但没有上前帮助她,反而立即转过头去,假装没看到就走开了!
当时谁也不知道,这个跌倒的女孩,其实是董事长安排的,目的是测试应征者的反应。而且跌破大家眼镜的是,乐于助人的男子并没有获选,反而是视而不见的男子得到了公关主任的职位!
测试结束后,董事长询问第二个男子:“我刚才在中庭看到了一切,你为什么不愿意帮助那个跌倒的女孩呢?”
男子回答:“我是这么想的:如果是我,穿着打扮得那么漂亮,却在大庭广众面前跌倒,一定会觉得很没面子,如果还有人急急地过来帮我,我一定会觉得更糗。所以我假装没有看到,我想那个女孩的心里反而会好过一点才是!”
董事长赞许地点点头,心中下了决定:这种反应快速,真正懂得为人设身处地着想的人,才是公关主任的不二人选。
第二篇:真正重要的是真正重要的是美文
不知道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人,各方面都挺一般,却特别爱炫耀他的朋友。
一个男生追小橙,整天开口闭口就说他的朋友、朋友的朋友一个比一个牛,A上了电视节目,B换了辆超跑,C创业拿到风投。
小橙对他反感至极,心想:呵呵,你朋友牛,跟你有什么关系?
跟牛的人做朋友——不少人似乎以此为荣。即使有时候别人只是跟你吃了一顿饭,根本谈不上是朋友。
一次,微信群里一个业内大牛给大家发了个群红包,于是不少人纷纷发朋友圈,喜滋滋地表示:看,我跟大V在一个群里!我抢到了大V发的红包!
潜台词或许是:跟大神在一个群里,所以我也属于比较厉害的人。
但是仔细一想,抢一个红包就要发朋友圈炫耀,只能说明你跟对方不熟。
有一个六度分隔理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五个中间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这么看来,你朋友很牛,或者你朋友的朋友很牛,所以作为你朋友的朋友的你也很牛的推理,未免有些站不住脚。
而且这种炫耀,真的挺没必要的——如果你自己不在那个层级,就算你认识那些大咖也没用。你没办法为对方提供价值,那么一段关系就很难维系下去。
一两年前看到一篇文章,是分析一个主攻陌生人社交的App如何失败的,那款App是号称要让社交跨越阶级,比如路边练摊的人可以通过App勾搭上职场金领。某个90后明星创业者用一句话总结了失败原因,大意是:不同阶级的人不需要社交。
我以前帮一个学生创业的团队找分享会的嘉宾,要进一些财务金融圈的高端群,挨个加那些经理、总裁、董事长、行长、会长、合伙人、创始人,问他们有没有合作意向。
对方得知团队的学生身份,又觉得这个项目无利可图,于是不少人上一秒还答应“考虑看看”,下一秒就立刻对你屏蔽了朋友圈。
有的人没有屏蔽你,有时候还给你的动态点个赞,但是很可能你很快就会主动把他加入分组不可见的名单。
原因很简单啊:对方发着诚聘副总经理、集团进军旅游业、某某高峰经济论坛的信息,你的朋友圈里却是某某火锅店新开张、雅思考试真艰难、学校校庆只放半天假。你们不在一个圈层,提供给彼此的都是无用信息。无法通过交换产生价值,你们的社交就成了无效社交。
比较弱的一方,可能会急于建立所谓的人脉,谄媚巴结、以粉丝的身份自居,觉得认识了大牛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为此沾沾自喜。更有甚者,自己没什么好炫耀的,就炫这些所谓朋友的牛气事迹,从而获得一种自己也好像很厉害的心理满足感。
曾国藩说过这样一句话:倚富者贫,倚贵者贱,倚强者弱,倚巧者拙。
那些需要依靠别人求得优越感的人,往往自己无能。
你的朋友再牛,跟你也没什么关系。
曾经经历过一件很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一个不算熟的朋友原先比我厉害得多,因为一直没什么信息和资源可以互换,于是对方在“好友”中把我删了。后来当我实力变强后,这个人又主动加我为好友,想和我寻求合作。
我并非要感慨人情冷暖,而是因为这件小事,深深地觉得——打造人脉最靠谱的办法,是打造自己。
有一句话这样说:尽管绝大多数人不愿意承认,他们的所谓友谊实际上只不过是“交换关系”。如果拥有的资源不对等,做不到“公平交换”,那么一方将会成为另一方的负担,关系也就维系不下去了。
我甚至越来越能理解当初那个朋友为什么要删好友:我看不到你的价值,所以不想花时间和你建立关系。
现在,有人一加我的微信,就向我打听利益相关的问题,向我索要一些什么,向我提一些只有单方受益的请求。
于是,我的微信里有越来越多未通过的好友请求。对那些陌生人,我只想问:我为什么要加你?我为什么要跟你做好友?你的介绍不能吸引我,你想要“向我学习”并不能给我创造价值,我们有交往的必要吗?
我被人拒绝过,也拒绝过别人。我不会埋怨那些拒绝我的人,而是清醒地明白:交朋友,要让对方看到你的价值。
别跪舔,别当脑残粉,别冒昧莽撞地指望别人大发慈悲。如果你想有一场对等和持久的关系,请先提高你自己。
不是你朋友很牛,你就也牛了;而是你的能力提升了,顺便拉高了你朋友圈的层次。
少用“我有个朋友很牛”的句式,你没能耐没有谈资,才会吹自己认识的人有多牛。生活会告诉你:你的人生,只有靠自己。尽扯别人,没用的。
第三篇:什么是真正的随和美文
很久以来,总是在思考,什么是随和?
有人说,随和就是顺从众议,不固執己见;有人说,随和就是不斤斤计较,为人和蔼;还有人说,随和其实就是傻,就是老好人,就是没有原则。那么,随和到底是什么?
随和,是一种素质,一种文化,一种心态。随和是淡泊名利时的超然,是曾经沧海后的井然,是狂风暴雨中的坦然。
做到随和的人,必定是高瞻远瞩的人,宽宏大度的人,豁达潇洒的人。而胸怀狭窄的人,根本做不到这点。
随和绝不是没有原则。随和的人,首先是聪明的人,他以睿智的目光洞察了世界;随和的人,是谦虚的人,他始终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随和的人,是没有贪欲的人,他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的世俗欲望。
随和需要有良好的自身修养。要善于和有不同意见的人沟通,懂得换位思考,明白感恩,会真诚地赞赏别人,要不吝啬自己的微笑。
随和需要有淡泊名利的心境。“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随和需要与人为善的品质。“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为恶小而为之”。
品味随和的人会成为智者;享受随和的人会成为慧者;拥有随和的人就拥有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随和也是一种能力。
第四篇:只有烦恼是真正的敌人美文摘抄
朋友聚会,刚一见面,人人都开始忙着大吐苦水。
A最近升了职,以前的同事变成下属,心里多多少少总有些不服,对她这个新领导便阳奉阴违,偶尔使使绊,背地里还擦亮眼睛准备看她出丑。而她经验尚缺,很多事情处理得并不圆满,还未得到领导的充分肯定,所以,心力交瘁,烦不胜烦。总害怕自己胜任不了这个职位,被人灰溜溜地赶下来,还要遭众人耻笑。于是,吃饭饭不香,睡觉不能眠,总是莫名其妙发脾气,焦虑和烦恼在空气里炸得噼里啪啦作响。
B终于恋爱了,这个大龄剩男,工作出色,有房有车,可就是情路坎坷,一直未找到携手一生的人。有个年轻漂亮的女孩主动追求他,给他做饭给他洗衣,还一起出去旅行。他对女孩慢慢上心,很想让她披上嫁衣,可是,心里总不踏实,她为什么主动靠近我?图我钱财还是有别的目的?思来想去,结婚的心慢慢淡了,烦恼却越来越深地笼罩,始终无法拨开云雾见日出,爱也渐渐成了沉重的枷锁,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C要出书了,这个大才女,上学时文笔就很好,梦想成为当红作家。虽然后来做了一份与文字无关的工作,但工作之余,她会拿起笔,写下所思所想,然后投给报刊杂志。这些文字,有时候能顺利刊发,更多的时候则石沉大海,于是,她的心情也随着文章的命运起伏不定。不久前,她整理了书稿,交给出版社,可是一直没有回音,日复一日的期待中,烦恼便慢慢将她席卷,别说静下心写文章了,连看本书都能拿翻个。
D当老板了,从小就不安分的他,终于勇敢地和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说再见,拿出这些年的积蓄,又向银行贷了款,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小公司。凡事起步总是艰难,钱投进去了,盈利却迟迟看不到,公司能不能顺利发展,一切还是个未知数。他的烦恼便由此而生,如果公司倒闭了,损失那么多钱该怎么办啊?朋友如果中途撤资怎么办?或者,朋友会不会趁他不备把钱卷走?随便想一下,就能找出1000个烦恼的理由。
这些人的烦恼如此真切,怎能不引起共鸣?于是,烦恼成了唯一的交流主角,激起一个又一个小高潮。
可是细想一下,这些烦恼,真的无解吗?A只要好好努力,假以时日,一定能胜任工作,想那么多没用的干吗?B别那么矫情,喜欢一个人,就好好享受在一起的快乐,脑子里别那么多“阴谋论”。C什么都别想,只管静下心来好好写自己的文章,总有一天,梦想能照进现实。D更不用思前想后,只要打起精神好好工作,就算不能把公司做大做强,起码尝试过。
本来简简单单的事,被人为地弄复杂了。究其原因,只是因为我们太急切,急着获得名利,急着得到情爱,急着实现梦想,目光看得太远,反而把眼前的风景给忽略了。
如果不加进这些烦恼,这些人的日子都应该充实而快乐,并且充满希望啊。水仙一样简单美好的日子,被烦恼一搅,就变成了千疮百孔的破抹布。现在你明白了?只有烦恼才是真正的敌人,干掉它,我们的生活就会云淡风轻、草绿花香。
第五篇:真正的远见美文
1985年,牛津大学发生了一件“学校大事”。校方在工程检查后发现,有350年历史的学校大礼堂的安全性已经出了问题,20根由巨大橡木制成的横梁已经风干朽化,失去了支撑力,必须更换才行。
校方请人估算了更换横梁的价格。由于那么巨大的橡木已经很稀少了,预计每根横梁要花25万美元,但也没把握能找到那么大的橡树。
巨额预算一出来,校方焦头烂额。若不募款,恐怕没有办法进行修缮。
这时,一个天降的好消息化解了危机。
园艺所负责人前来报告:在350年前,设计大礼堂的建筑师已经想到后代将要面临的困境,所以,早早请园艺工人在学校的土地上种植了一片橡树林。现在,每一棵橡树都能满足要求。
不知名的建筑师墓园已荒芜,但在350年后,他的用心让人肃然起敬。这才是真正的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