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真正的奢华、奢侈,是时间美文
每到年终,《时代》周刊常会附送一本礼品目录,其中不乏豪华奢侈到极点的礼物。比如一条钻石项链。原名叫“莱索托诺言”的钻石,重603克拉,是本世纪发现的最大的钻石,质地纯净无瑕,被鉴定为最高等级D级,由英国珠宝业巨头劳伦斯?格拉夫以1240万美元购得,然后切割成26颗不同形状的钻石,总重为223.35克拉,镶成了一条同样叫做“莱索托诺言”的钻石项链,估价高达2000万美元……但是,礼品目录的最后一页,却刊登了这样一首小诗:
别同我说豪华,你应知道,真正的奢侈,是时间,时间与一杯茶,与一枚梨子,或一只苹果,也许一小块蛋糕,已经足够。
说得真好。
小友更直接:“肯陪你聊天的男友,那才是天下奢侈。”
大家都看开了,物质固然要紧,可是最高的享受,统统与名利无关。
那才是真正的奢华。
第二篇:时间才是最大的奢侈的美文摘抄
许多年前,家父出差北京,一天和同事在街头见到羊肉泡馍的招牌,于是进门以慰思乡之胃。没想到馍掰到一半,已经惊动后面的大师傅出来殷殷询问:你们是从陕西来的吧?据说这馆子开张数月,还没见到一份合格的掰馍。
羊肉泡馍是食客和大师傅合作出来的小吃,只有内行食客,才会把那两个半发酵半熟的硬面饼耐心地细细掰到碎如黄豆且颗粒均匀。传说大师傅会视掰馍的水平决定煮馍的用心程度,馍掰得好,大师傅才会以“老吃家”相待,尽心去煮。
西安人习惯于把掰馍时间用作谈天交流,边聊边掰,两不耽搁。馍掰好了,桌上有成对的牌子,一个夹在碗边让服务员端走煮馍,另一个号码相同的自己保存,这是为了保证自己吃到的馍一定是自己掰的,不必担心领略别人的手泽。而等肉烂汤浓香气扑鼻的泡馍端上来,上面摆着雪白的粉丝、翠绿的香菜、鲜嫩的肉片,这时候哪儿还顾得上聊天,人人都闷声吃起来。
吃泡馍之前,先要耗十几二十分钟亲自掰馍,若没掰惯的,一个馍掰出来已经手指酸痛,这种食品显然和“时间就是金钱”的论调背道而驰,倒合了时髦的“慢生活”理论。也有人试图提高吃羊肉泡馍的效率,遂发明了掰馍机。这种馍丁煮起来肯定没有手撕的入味,但不太挑剔的话还算能吃,又省时省事,不是没有捧场的。西安的羊肉泡馍馆遂分为“机械”和“手工”两派。
前几天接待几个外地友人,人家提出想吃羊肉泡馍,并专门强调要吃最正宗的。在电视台供职的朋友赶忙打电话给美食节目编辑,得到“正宗泡馍馆”的权威推荐后,一行人才杀将过去。门面不甚起眼,古老的厚重木桌,地面角落是陈年油腻,还没到饭口上,已经坐满了人,在二楼角落里才找到一张空台子。
开票交钱,送到桌上的大海碗里是两个面饼,看到这两个饼我就放下心来,盖因真正讲究的羊肉泡馍馆,是没有掰馍机的。花半个钟头指导着每个人碗里的馍都够小够均匀了,煮好上桌,果然不同凡响。
快餐厅遍地开花的时代,便利和效率其实带走了很多东西,比如花很多时间很多工夫之后获得的那种额外的满足感。什么是奢侈?说到底,对时间的奢侈才是最大的奢侈。
第三篇:真正重要的是真正重要的是美文
不知道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人,各方面都挺一般,却特别爱炫耀他的朋友。
一个男生追小橙,整天开口闭口就说他的朋友、朋友的朋友一个比一个牛,A上了电视节目,B换了辆超跑,C创业拿到风投。
小橙对他反感至极,心想:呵呵,你朋友牛,跟你有什么关系?
跟牛的人做朋友——不少人似乎以此为荣。即使有时候别人只是跟你吃了一顿饭,根本谈不上是朋友。
一次,微信群里一个业内大牛给大家发了个群红包,于是不少人纷纷发朋友圈,喜滋滋地表示:看,我跟大V在一个群里!我抢到了大V发的红包!
潜台词或许是:跟大神在一个群里,所以我也属于比较厉害的人。
但是仔细一想,抢一个红包就要发朋友圈炫耀,只能说明你跟对方不熟。
有一个六度分隔理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五个中间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这么看来,你朋友很牛,或者你朋友的朋友很牛,所以作为你朋友的朋友的你也很牛的推理,未免有些站不住脚。
而且这种炫耀,真的挺没必要的——如果你自己不在那个层级,就算你认识那些大咖也没用。你没办法为对方提供价值,那么一段关系就很难维系下去。
一两年前看到一篇文章,是分析一个主攻陌生人社交的App如何失败的,那款App是号称要让社交跨越阶级,比如路边练摊的人可以通过App勾搭上职场金领。某个90后明星创业者用一句话总结了失败原因,大意是:不同阶级的人不需要社交。
我以前帮一个学生创业的团队找分享会的嘉宾,要进一些财务金融圈的高端群,挨个加那些经理、总裁、董事长、行长、会长、合伙人、创始人,问他们有没有合作意向。
对方得知团队的学生身份,又觉得这个项目无利可图,于是不少人上一秒还答应“考虑看看”,下一秒就立刻对你屏蔽了朋友圈。
有的人没有屏蔽你,有时候还给你的动态点个赞,但是很可能你很快就会主动把他加入分组不可见的名单。
原因很简单啊:对方发着诚聘副总经理、集团进军旅游业、某某高峰经济论坛的信息,你的朋友圈里却是某某火锅店新开张、雅思考试真艰难、学校校庆只放半天假。你们不在一个圈层,提供给彼此的都是无用信息。无法通过交换产生价值,你们的社交就成了无效社交。
比较弱的一方,可能会急于建立所谓的人脉,谄媚巴结、以粉丝的身份自居,觉得认识了大牛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为此沾沾自喜。更有甚者,自己没什么好炫耀的,就炫这些所谓朋友的牛气事迹,从而获得一种自己也好像很厉害的心理满足感。
曾国藩说过这样一句话:倚富者贫,倚贵者贱,倚强者弱,倚巧者拙。
那些需要依靠别人求得优越感的人,往往自己无能。
你的朋友再牛,跟你也没什么关系。
曾经经历过一件很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一个不算熟的朋友原先比我厉害得多,因为一直没什么信息和资源可以互换,于是对方在“好友”中把我删了。后来当我实力变强后,这个人又主动加我为好友,想和我寻求合作。
我并非要感慨人情冷暖,而是因为这件小事,深深地觉得——打造人脉最靠谱的办法,是打造自己。
有一句话这样说:尽管绝大多数人不愿意承认,他们的所谓友谊实际上只不过是“交换关系”。如果拥有的资源不对等,做不到“公平交换”,那么一方将会成为另一方的负担,关系也就维系不下去了。
我甚至越来越能理解当初那个朋友为什么要删好友:我看不到你的价值,所以不想花时间和你建立关系。
现在,有人一加我的微信,就向我打听利益相关的问题,向我索要一些什么,向我提一些只有单方受益的请求。
于是,我的微信里有越来越多未通过的好友请求。对那些陌生人,我只想问:我为什么要加你?我为什么要跟你做好友?你的介绍不能吸引我,你想要“向我学习”并不能给我创造价值,我们有交往的必要吗?
我被人拒绝过,也拒绝过别人。我不会埋怨那些拒绝我的人,而是清醒地明白:交朋友,要让对方看到你的价值。
别跪舔,别当脑残粉,别冒昧莽撞地指望别人大发慈悲。如果你想有一场对等和持久的关系,请先提高你自己。
不是你朋友很牛,你就也牛了;而是你的能力提升了,顺便拉高了你朋友圈的层次。
少用“我有个朋友很牛”的句式,你没能耐没有谈资,才会吹自己认识的人有多牛。生活会告诉你:你的人生,只有靠自己。尽扯别人,没用的。
第四篇:真正的体贴是设身处地美文
某家知名公司的董事长决定聘请一位公关主任,吸引许多人前来应征,到了最后阶段只剩下两个年轻男子,将接受董事长面试。
第一个男子依约前往面试,就在公司中庭,他看到一个穿着时髦的女孩,手中捧着一叠文件,蹬着脚上的高跟鞋,急急地往前走。突然,这个女孩一个脚步不稳,跌得四脚朝天!男子连忙走上前去,扶起女孩,女孩尴尬得满脸通红。
第二个男子面试时,也在中庭遇到了同一个女孩,而且巧的是,这个女孩也摔了一跤!不料,这个男子不但没有上前帮助她,反而立即转过头去,假装没看到就走开了!
当时谁也不知道,这个跌倒的女孩,其实是董事长安排的,目的是测试应征者的反应。而且跌破大家眼镜的是,乐于助人的男子并没有获选,反而是视而不见的男子得到了公关主任的职位!
测试结束后,董事长询问第二个男子:“我刚才在中庭看到了一切,你为什么不愿意帮助那个跌倒的女孩呢?”
男子回答:“我是这么想的:如果是我,穿着打扮得那么漂亮,却在大庭广众面前跌倒,一定会觉得很没面子,如果还有人急急地过来帮我,我一定会觉得更糗。所以我假装没有看到,我想那个女孩的心里反而会好过一点才是!”
董事长赞许地点点头,心中下了决定:这种反应快速,真正懂得为人设身处地着想的人,才是公关主任的不二人选。
第五篇:最佳时间是现在美文摘抄
我把公司从深圳搬到北京了——8月份决定,9月底就搬好了。
每个听说这件事的人都惊呆了,他们都觉得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在深圳待了13年,说换一个城市就换,好有勇气。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便是:“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折腾!”
我并不觉得这是折腾。对我来说,在深圳,我在喜欢的媒体工作了12年,做的是喜欢的编辑工作,业余时间写写书,这样的人生很爽。现在,我进入了北京影视圈,成了这个圈子里最老的新人。我可以在北京重新开始:重新适应一座城市,重新认识一些朋友,重新拥有自己的圈子。没有车,我就搭地铁,听听京片子、学学儿化音;没有房子,我就租一间房子——有一个新款的家,我可以过上另一种人生。
两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了个剧本——写一部情景喜剧。我以为,凭我这么多年的积累,写个剧本不是很容易嘛!
并不是!任何一行要做好都很难,这需要很高的专业水准。我写得并不顺利,经历了无数次的卡壳。我无数次问自己,这么老才开始做编剧,是不是开始得太晚?但是直到我看到一句话,就释然了:“你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是的,我三十多岁才开始学编剧,可是我确定自己喜欢这一行。既然迟早都要做,相比到了四五十岁才开始,现在开始做已经算很早的了。
我们所经历的每一天不都是我们生命中最年轻的时刻吗?
我把能买到的编剧专业书全买来,一本一本地精读;我把经典的剧本,比如《肖申克的救赎》直接背了;我把《老爸老妈浪漫史》看了四遍,光笔记就记了六万多字……正因为比别人开始得晚,没有更多时间可供挥霍,我才更珍惜现在,爱我所爱,做我所想。中国有个“摩西奶奶”70多岁才开始学画画,然后在香港开了画展;在《重返20岁》里演爷爷的王顺德49岁开始北漂,65岁开始演影视剧,79岁走红;海尔集团的张瑞敏六十多岁了,迄今还保持着每周读两本书的习惯,一年读一百多本……
不管处于什么年纪我都会努力,因为我想成为自己喜欢的那种人。40岁的时候,我会感谢20岁时努力的自己;60岁的时候,我会感谢40岁时努力的自己;80岁的时候,我会感谢60岁时努力的自己。
我很喜欢一句英文谚语:“种树的最佳时间是25年前,仅次于它的最佳时间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