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羽毛球选修课分层教学的实验研究与分析论文
【摘 要】:根据高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以及大学生的发展性、层次性和个体差异,进行羽毛球选修课分层教学的实验研究。在与常规教学训练及其教学效果进行对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因材施教、注重差异框架下的高校羽毛球选修课分层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校体育 羽毛球 选修课 分层教学
羽毛球选修课是大学生喜欢的一门重要的体育课程,近几年的实践表明,羽毛球选修课对大学生步入社会后在体质与健康、心理与社会化方面形成一种持续的、独立的体育与健康能力和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以往教学上采用的一个方式、一个标准的教学模式,由于忽视学生运动水平的差异,不仅会给学生造成学习上的心理压力,而且还会在训练中产生“吃不饱”“吃不了”的矛盾,直接影响到整体教学效果。因此,体育教学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各类学生分别在各自的起点上进行学习,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取得最大收益的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讨,是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基于这种现象,笔者根据高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以及大学生的发展性、层次性和个体差异,进行羽毛球选修课分层教学的实验研究,旨在有限的选修课课时内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大学生的羽毛球运动水平和能力,为他们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并试图寻找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为体育教学改革和推动羽毛球教学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一、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所谓分层教学,是指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遗传、家庭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个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生理、心理及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掌握能力,教师在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要符合学生实际学习的特点,有区别的进行教学,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检测、评价,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地基础上得到提高。分层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对不同水平,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使每个学生都最优发展。
实验班根据羽毛球专项技术教学要求,将学生原有掌握羽毛球专项技术水平的综合考核成绩分成A、B、C3个层次组。各组教学内容有所侧重:A组以基本技术的衔接练习、基本战术为主,辅以专项理论讲授和教学竞赛及规则,B组以基本技术练习及基本技术的衔接练习为主,辅以基本战术和专项理论的讲授,C组以基本技术为主,辅以专项理论讲授。各层次班要有适当的调整,对学习进步较快,对羽毛球运动感悟较强的,可在一定的课时后升到上一组,这样在整个分层次教学的实验过程中,没有把学生定格在某一层次班组。对实施“分层教学”的班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相应分级考核,达到某级别考核合格者晋升高级别的学习和考核,在学习结束时进行最终级别的考核,以确定其最终学习成绩。对照班采用传统式的统一授课的教学模式,按波海大学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各层次班齐头并进,先基本技术后基本战术。专项技术教学内容包括基本技术、基本战术、专项理论、教学竞赛。
二、高校羽毛球课实施分层教学的优越性
(一)实施分层教学针对性强。
学生在中学时代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经济条件、场地器材、师资力量、时间等问题,使学生对羽毛球运动项目的了解和掌握等情况有很大差异。在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有利于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生主动、愉悦的学习热情。
(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而具有积极情绪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与情绪和注意紧密相关,以致对感兴趣的事物优先注意,而产生向往心情。羽毛球运动是一项集娱乐健身为一体的体育项目,它能使学生求新、求趣、求自我、求刺激的心理欲望得到满足。
(三)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核心可用“统一、集权、呆板、封闭”来概括。它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强调增强体质的单一生物观,排斥向多层次、多样化、开放型转化。其二,“三中心”(书本、课堂、教师),“三统一”(大纲、教材、教法)和“一刀切”(内容、负荷、标准)妨碍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分层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突出以人为本、因人因地制宜的原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分层教学训练符合现代教学思想,符合当代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心理特征。分层教学训练与常规教学训练相比,能较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体育教学原则,有利于充分利用教学的场地和设备,同时也有利于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作用和学生体育成绩的考核与评价。
各层次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任务、要求等要符合各层次组的具体情况,符合学生的承受力,实行“优升劣降”制,调整人数不宜过多,过频,1~2个月时间调整1次为宜,每次调整后应有小结。“分层”教学训练的过程中,应进行全程跟踪,及时调整学生班次和小组,形成竞争强化优势。
第二篇:高校体育教学实验研究论文
摘要:高校传统的健美操教学方法不注重学生情感引导,不仅不利于健美操技术动作的教学,也不利于健美操情感引导功能的发挥。本文首先对情感引导教学法进行了介绍,并对现阶段高校健美操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设计了对比实验对情感引导教学法在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情感引导教学法可以通过学生情感要素的引导促进学生健美操技能的提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健美操;情感引导教学法
随着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提升,许多现代化的体育项目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项目,健美操就属于一种现代化的高校体育教学项目。健美操项目进入高校体育教学的时间并不长,大部分教师对于健美操教学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从而限制了健美操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同时大部分教师在进行健美操教学时仅仅是以提升学生完成规定技术动作的能力为教学目标,逐渐与健美操教学的本质发生了偏离[1]。根据已有研究结果显示,情感引导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处理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学习,从而有效达到教育目标。
一、情感引导教学法简介
情感引导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现代心理学研究基础之上的教学方法。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内容,个体自我控制能力遵循双系统模型,即个体为了达到长期目标,而采取的主动避免短期诱惑,实现自我控制的行为。这种行为必须要以“本我”战胜“自我”为前提,所谓的“本我”是指个体对于长期目标的认知,而“自我”则是指个体对于短期诱惑的欲望[2]。传统的认知心理学仅仅从双系统的角度对个体的抉择过程进行了分析,在实际中大部分人选择对“自我”的压制来实现完美的抉择。而根据自我控制能力能量耗散原则,对“自我”的严重压制是一种对负面情绪的强烈控制,这种控制行为需要以大量的有意识自我控制资源消耗为代价,一旦个体的自我控制资源消耗殆尽则其下一步需要以自我控制为前提的任务就无法完成,最终导致决策失败,陷入到一种痛苦或懈怠的状态当中[3]。情感引导教学法则是通过对学生情感的引导,避免学生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提升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从而使得学生能够长期专注于学习过程,实现长远目标[4]。
二、高校健美操教学现状
1.学生对健美操的热情时效较短。现代健美操起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在改革开放之后逐渐开始在我国传播开来,但是健美操进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却是在进入新世纪之后,直到最近几年健美操才逐渐成为高校体育教学中一种较为普遍的项目。健美操不仅具有一定健身功能,同时还具有瘦身、塑形等功能,从而受到了高校学生的广泛欢迎。但是健美操的学习过程则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学生不仅需要达到动作的技术标准,同时还需要通过动作展现内在的精神风貌与文化价值,这就导致许多学生处于兴趣爱好选修健美操,但是这种兴趣爱好的时效性较短,大部分学生最终都沦为混学分,学习效果相对较差[5]。
2.教师教学依然停留在表面。健美操是一种较为时尚的现代运动,但是却包含了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作用也不仅仅局限在健身功能方面,还具有改善学生心理状态、促进学生情感发育等功能。但是当前阶段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在进行健美操的教学过程当中往往只是从健美操的技术动作方面入手,并不注重健美操其他功能的发挥。这种缺失了情感因素的健美操教学依然停留在浅层次的教学当中,无法有效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6]。从本校健美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在进行健美操的教学时会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健美操技术动作的训练,这种单调乏味的训练往往导致学生对健美操产生一种厌恶感,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三、情感引导教学法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
1.明确学习内容。在进行健美操训练之前向学生讲述健美操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安排、健美操所需要学习的运动技能、健美操学习的目标与效果以及健美操这一课程的考核方法[7]。大部分学生会因此对于健美操项目具备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也意识到健美操学习所存在的困难,从而在心理上做好必要的准备。在这一阶段也要允许一些由于对健美操认知的缺陷而选择健美操的学生转修其他运动项目,从而确保学生最初的学习动机能够得以端正。
2.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在确保学生对于健美操具备较高的了解之后,为所有学生提供系统的健美操训练。首先,健美操训练每周3个课时,每次课堂教学中动作示范教学时间为10分钟,学生动作充分训练时间15分钟,其他时间允许学生进行自主练习。这种方式能够有效降低学生因为大量的机械动作充分而产生的负面情绪,最终导致自我控制资源的严重消耗,这对于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8]3.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在进行健美操教学的全过程当中,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动态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在思想情感方面所存在的问题,避免学生因为思想情感的变化而造成的负面情绪而影响学习的发展。
四、对比结果
以下是以情感教学法实验班与非实验班的对比,均为女生,来自于大二年级的不同专业。所有学生在完成对应的教学之后均需要接受考核,考核的依据采用《全国大众健美操评分规则》中的部分指标,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生健美操评价结果如下表中所示。从上表中的数据可以发现,实验班的学生的考核要明显优于对照班的学生,统计学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这说明通过情感引导法确实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健美操学习效率,从而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综上,可以发现情感引导教学法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健美操教学方法,应该在高校当中进行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刘会波.高校健美操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4(12).[2]邓德强,刘昊天,谢华,苗霄玮.外在控制与自我控制在抑制预算松弛中的作用:基于差异调查和道德认知的实验研究[J].会计研究,2014(4).[3]张力为.运动员的自我控制:重要理论及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2013(3).[4]詹鋆,任俊.自我控制与自我控制资源[J].心理科学进展,2012(9).[5]李琼,黄希庭.自我控制:内涵及其机制与展望[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李力,廖晓明.积极心理资本:测量及其与工作投入的关系——基于高校积极组织管理的视角[J].江西社会科学,2011(12).[7]付立菲,张阔.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学习倦怠状况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1).[8]梁红英.健身馆健美操教学模式对学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启示[J].市场论坛,2008(8).
第三篇:高校钢琴分层教学论文
一、高校钢琴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一)师生比例失衡,教师教学压力较大
钢琴教学注重对于学生弹奏技巧等实用技能方面的培养,由于这一教学特殊性,使得很多学校一直沿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逐一的指导。但是,随着专业招生数量的增加,学生人数增多,高校钢琴教师资源有限,导致师生比例逐渐失调。如果继续沿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会极大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加大教师的教学压力,影响钢琴教学的效率,降低教学质量。因此,发展分层教学是面对众多钢琴学生,教师逐批教学的必要措施。
(二)学生专业基础存在差异,水平层次不齐
专业扩招不仅增加了学生的数量,也使得学生的整体教学情况变得更加复杂。在一定程度上,专业扩招等同于降低了专业的门槛,使得一些钢琴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也有机会进入高校钢琴专业进行学习。这样的情况使当前高校钢琴专业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在基础知识、演奏水平上表现出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教学的难度,影响教学的发展。所以,高校钢琴教学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合理的推行和深入分层教学的方式,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收获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高校钢琴教学开展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实行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分层即通过一定的方式,充分了解学生在知识基础、专业技能等方面的水平,根据学生的水平差异,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等级层次,制定不同教学目标的过程,其最终的目的是实现钢琴教学的合理发展。在具体实施方面:针对专业能力较为突出的学生,可以采用较高起点的教学目标,在弹奏、听辨等方面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知识的拓展与延伸,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针对专业能力中等的学生,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强调对于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讲求循序渐进,以较低的教学起点,弥补学生先前存在的不足,教学过程要注重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这种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的方法,可以为高校钢琴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得高校钢琴教学在有计划、有目标的前提下实现更好的发展。
(二)开展授课分层
分层教学在授课上的主要表现方式就是“因材施教”,分层授课就是在了解学生专业水平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探索精神,创新教学方式。一方面,针对理论知识教学,由于理论知识的教学目标对于全体学生的要求一致,教师可以对此进行同步授课,在课堂上讲授和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传授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对于弹奏技能等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学目标存在差异的学科,教师可以通过测试学生的技能水平,合理的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确保每一小组的成员专业水平相近,然后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分组授课。这种分层授课的教学方式既确保了每个学生学习的合理性,又能够促进小组内以及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从而实现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教学评价分层
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往往对学生进行统一的评价,忽视了学生在能力水平以及个性发展等方面的差异。而“一考定胜负”的评价方式,更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会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所以,改变原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创新评价方式,实施教学评价分层十分重要。在分层教学中,教师已经针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制定了符合其实际情况的教学目标,教学评价体系可以结合这些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对于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对于专业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制定更为全面、系统的教学评价体系,突出对于学生应用能力方面的要求,而对于专业水平一般的学生,要采用激励性的教学评价方式,侧重学生在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方面的考核,为学生的学习树立信心。分层评价的教学评价体系在督促学生学习的同时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个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结语
总的来说,分层教学是高校钢琴教学在教学方式上的一次创新,它为钢琴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方式。一方面,分层教学确保了学生学习的合理性,使得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分层教学充分照顾到了学生的水平差异,在保证学生学习效率的前提下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分层教学很好地适应了高校专业扩招的的发展趋势,有效的帮助教师减轻了教学压力,保证钢琴教学的教学质量,有助于促进高校钢琴教学的良好发展。
第四篇: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课题)
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问题现象
初中化学实验课教学,特别是我们这些地处偏僻的农村学校,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我们在化学实验课教学中,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设计、实验步骤、实验结论到实验分析均采取“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方法进行教学,从备课、授课、作业、辅导到评价,整个过程中主要的思想和方法也是“一刀切”,实验教学都这样设计,都这样去完成,到头来使得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中等生吃不好,化学老师在实验教学中很少顾及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智能差异,这种“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教学方法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各类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2、问题的思考
能否找出一个解决“一刀切、一锅煮、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教学方法?能否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我校的化学实验教学情况,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化学课程标准》为准绳,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合理地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做法,对中下采用低起点、密台阶、先慢后快、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办法,把实验目标分解成有梯度的连贯的几个分目标,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步或几步逐步达到实验的要求;对好及中上学生则允许他们创造性学习,充分发挥张扬学生的个性,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同时在制定各层次教学要求时,既不能过高,增加教学难度,加重学生负担,使学生消化不良,丧失信心;也不能太低,降低实验要求,过分放慢教学进度,完不成实验任务。力求准确地把握各类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域”,较好地解决优生“吃不饱”与学困生“吃不了”的矛盾。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我们开展了“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研究,研究和解决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从而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中华 1 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因此,实施分层次教学是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建构起适合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模式,解决实验分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在广大教师参与研究的过程中,不断转变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获取良好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再一方面,通过有效的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实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促进化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现状
1、国外化学分层教学现状述评
重视个别差异,提倡分层教学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美国早在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开始提倡分层教学,其目的是想通过分层教学培养科学家,以提高国家竞争实力。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世界各国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激烈竞争,先后都进行了教育改革,突出了分层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分层教学已经成为世界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2、我国化学分层教学的现状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化学课堂要实施分层教学,使分层教学成为化学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但由于主观上受长期形成的思维与方法以及“考试文化”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客观上受化学实验药品和器材不足的影响,教师的改革精神和热情并不高,导致课堂教学中不能体现分层教学,甚至个别教师仍旧按照“一刀切”的模式进行教学,无法实现分层教学的目的。分层教学只停留在表面,缺乏应有的内涵,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分层教学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3、本课题组目前研究的现状
目前本课题组多数成员在分层教学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对分层教学也有一定的研究。但目前本课题的研究刚刚起步,正在撰写实施方案,准备开题,课题组成员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文献资料,借鉴各种教育理论,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升教育教学理念。
2、调查分析法:通过问卷、访问、测查、座谈会等形式及时了解本课题实施的情况,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行动研究法:在化学实验分层课堂教学和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师生主动参与研究活动,探索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策略。
4、经验总结法:总结课题的研究经验,不断验证,修正提高,形成成果。
5、个案研究法:通过从实验教师中抽取部分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相关问题。
6、对比分析法:通过对不同的案例进行相关的对比分析,研究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相关问题。
五、本课题研究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1、课题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注重化学实验,体现学科特点。
2、本课题与课堂教学和教科研活动有机结合,突出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统一,确保了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3、课题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研究的每一项成果,都将服务于教育教学改革。
4、分层次教学方法能保持学习者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更重要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交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5、本课题系统性较强,涉及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各个方面,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顺利进行具有指导价值。
6、能促使教师转变角色,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不断创新,从而有效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六、课题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1、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
2、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方式方法;
3、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评价方法;
5、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作业布置;
6、提高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效果的方法和策略。
七、课题研究实验的实施步骤
本课题计划实施周期为三年,分四个阶段进行研究。
1、准备阶段(2010.10—2010.12)主要任务:
(1)、组建课题研究小组。
(2)、撰写立项申请书,做好课题的申报工作。(3)、撰写开题报告。
2、理论研究阶段(2011.1—2011.6)主要任务:
(1)、召开开题报告会。
(2)、讨论制定实施方案,全面开始课题的研究工作。
(3)、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依据、搜集整理经验材料,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水平。
(4)、调查我校化学实验实施分层教学的现状。阶段成果:
(1)、我学校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现状分析(调查报告)。(2)、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模式(论文)。
3、实践完善阶段(2011.7—2012.12)主要任务:
4(1)、将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模式应用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进一步完善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模式。
(2)、研究化学实验分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研究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方法。
(4)、研究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评价方式。
(5)、通过观摩教学与经验交流等活动展示研究成果。
(6)、调查我校化学实验实施分层教学实施的情况。阶段成果:
(1)、化学实验分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2)、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方法和评价方式(论文)。
(3)、优秀教学设计、经验材料等(课件、教学设计、交流材料等)。(4)、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实施情况调查报告(调查报告)。
4、形成成果阶段(2013.1—2013.10)主要任务:
(1)、整理研究资料,撰写结题报告。(2)、形成研究成果。(3)、做好结题申请工作。(4)、推广使用课题研究成果。阶段成果:
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学校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现状分析(调查报告);
2、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方法和评价方式(论文);
3、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4、提高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效果的方法和策略(论文);
5、优秀教学设计、经验材料等汇编成册(教师、学生作品)。
八、课题研究机构与人员分工
2、课题组成员分工:
(1)、杨兴武 杨玉青:全面负责课题的管理与实施,承担对参与研究和实验的课题组成员及教师进行培训,管理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等。
(2)、李涛 姚国:负责经费保障及把好评估关。
(3)、徐建福:负责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方面的资料的搜集整理。(4)、杨玉青、王克虎:负责对学校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现状和参与研究的教师的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现状进行全方位调查。
(5)、杨兴武、杨玉青、纪生宏、李奋:负责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实验及相应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
(6)、王克虎、樊建国、郭艳玲、张学智:负责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评价方面的实验和资料搜集整理工作。
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小组
执笔:杨玉青 2011年1月3日
第五篇:加强高校实验教学改革分析论文
实验室是高校进行教学实践和科研创新的重要场所。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西学术交流的不断加强,我国高校对实验室的管理也日趋国际化。实验室水平的高低、工作的好坏,直接体现了学校实验教学和科研水平。
1高校实验室教学管理对于科研的重要作用
高校实验室是大学生和教职员工展开科研的重要场所,对我国高校科研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2]。一方面,高校实验室能给大学生的科研提供物质基础,促进大学生科研兴趣的提高,为大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和锻炼机会,促使他们主动参与科研,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新积极性,对大学生个人科研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也将极大带动高校实验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3]。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利用率的提高,势必会引起管理部门对高校实验管理的重视,从而可以推动实验室的建设,并在教学过程中更具有针对性的培养综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实现大学生科研和实验室建设同时进行,推动高校的发展与进步。
2目前我国高校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
纵观我国高校实验室管理的总体情况,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教育理念和方式上,具体表现在:2.1实验室教学管理方式落后,难以满足现代化科研需求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互联网无论是在人们的生产领域还是在生活领域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校的科研领域更是如此。但事实上,在高校实验室教学管理领域,大部分高校还停留在传统的人工管理办法上。采取人工登记、人工管理的层面,难以满足现代科研的发展需求。以吉林大学药学院实验室为例,目前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互联网信息资源,但是应用范围十分狭窄,应用率不高,大部分时间还是采用传统的登记方式,在时间上限制了大学生参与科研。另外,传统人工登记方式也与时代发展的主流趋势相违背。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既是广大师生的实践需求,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这种状况的形成,一方面与高校管理者尚未重视实验室管理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有关;另一方面业余实验室管理者的人员素质有关。目前,我国高校实验室的管理者普遍存在学历层次较低、待遇较差的情况,妨碍了实验室技术管理人员的主观积极性的发挥。在科研过程中,高校实验室管理者难以解决在实验教学及科研过程中遇到的有关设备等方面的问题,难以使实验器材发挥到它应有的作用,特别是一些高端技术性设备,对操作者的知识和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所以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学历层次要求以及对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交流学习是提高其能力的两个重要途径,以吉林大学药学院实验室为例,从2007年以后新晋实验技术人员学历均为硕士研究生以上,目前在岗具有博士学位的实验技术人员4人,同时学院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派出实验技术人员到校内外相关实验室观摩学习,这两项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及仪器开发使用,从根本上提高了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实验技术人员的科研及教学能力,更好的发挥了实验室服务教学和科研的作用。2.2实验室安全管理不到位近年来,大学生从实验室偷拿药品毒害他人的事件屡见报端,一方面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存在一定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折射出高校实验室在管理上的漏洞。特别是医药、化学实验室,里面涉及到大量的化学药品,一旦管理不严格,流露出去将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2.3实验室利用率低,难以发挥其对科研的重要作用高校实验室是高校主要的教学资源与技术设备,是科学研究与实验室教学场所,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科研能力的重要场所,高校实验室利用率低势必会影响大学生对科研的热情。高校实验室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还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理念存在问题,难以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教育的思维,教学理念和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以上是目前我国高校实验室管理方面面临的普遍问题,我国高校也已经采取了相关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实验室的管理,以提高在校师生总体的科研能力。以吉林大学药学院实验室为例,其在人员管理、管理理念、设备更新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极大提高了在校师生的科研热情。
3未来我国高校实验室管理的发展方向
3.1实施开放性管理,增强高校科研的实践性开放性是现代高校实验室发展的一个大方向。实验室建立的宗旨就是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实验室资源优势,推动高校课程改革向综合性和实践性方向发展,同时,助力高校广大师生科研水平和能力的提高。要想实现高效实验室开放式管理,就必须加强网络化建设,为教学搭建可以进行实践的平台,增强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室教学网络化管理是今后实验室管理必然的发展方向。采取计算机网络技术,改革传统的高校实验室人工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时效性及准确性,提高实验室管理的工作效率[4]。通过建立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实验室管理人员可以建立实验设备可查询数据库并实现数据共享,科研人员都可以利用该平台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实现实验时间自主化、实验内容个性化,实验项目菜单化,以满足广大师生自主学习的需求[5]。建立网络平台,还将为高校的教学实验提供大量的有意义的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也将为高校未来的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基础。高校实验室服务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集中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为学生实训实验提供服务;二是为教师的科研活动提供技术服务;三是为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和毕业设计提供服务;四是为企业提供技术合作开发服务。这种实验教学方式的转变,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资源效益,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和实践锻炼的空间,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3.2加强管理人员素质,提高高校实验室的利用率管理人员的素质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反映了一个高校实验室的总体水平。只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才能在实践中积极调动起广大师生的科研热情,才能真正发挥出实验室对科研的强大推动力。高校建立实验室,首先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研学习能力,因此,高校实验室管理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对大学生在科研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一定的答疑解惑,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其次,高校实验室管理者也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在管理过程中既要让学生遵守实验室中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各项科研正常、有序、安全的开展;又要在时间上尽量方便广大在校师生进行科学研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知识水平。为此,我国高校一方面要提高实验管理人员的待遇,从制度上保证和鼓励实验技术管理人员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观能动性,施展其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要让实验室管理人员参与到高校实验课程当中,和教学秘书等管共同完成实验课表的制定。以方便管理者安排好时间,做好计划。第三,高校还应结合各实验室专业特点,制定科学的培训规划,对实验室管理者采取有力的培训措施,如,定期开展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的培训,如防火、安全等,培训时间可以长短结合,可采取考察学习、研究讨论班、专题讲座相结合的形式[6]。切实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对吉林大学药学院实验室来说,其管理者不仅应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还需具有相应的学术背景,在实践过程中,能够给予大学生以相应的指导。3.3加大投入力度,提高高校实验室科研水平不仅要加大在实验器材方面的投入,更要在教学管理上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实验室设备管理系统,实现实验室管理从设备的日常管理、维修、到实验室使用、登记全过程管理。同时,还可以将实验室网络系统打造成科学共享的平台。通过实验室网络系统,可以对一些实验室进行合并,不同教研室、甚至不同院系可以共享实验室资源,共享人才,建立一批高档次、高精度的实验室。共享平台的建立,一方面提高仪器设备等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仪器闲置产生的自然磨损和维护的费用;另一方面,共享平台的建立能够有效突破仪器设备的限制,更容易激发出新的火花,从而有利于形成科研创新合力。3.4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抓好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以人为本是西方教育发达国家一直秉承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是把人作为教育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因素,而我国高校教学虽然目前都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比较认同,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难以真正做到这一点。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影响,我国高校教育理念在人们的头脑中产生了重理论、轻实验的教学思想,这导致了部分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对实验重视不够,专业技术队伍结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实验教学改革的进程。在高校实验室的管理上,要想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在管理者和高校广大师生身上做文章[7]。一是要在管理者身上投入成本,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和专业教育,激发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便更好的服务广大高校师生。二是要在高校大学生中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在对高校实验室进行管理改革中,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从大学生角度出发,把大学生参与实验室开放的热情调动起来,形成高校实验室开放的内在动力,完善高校实验室的管理改革,真正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三是要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8]。高校实验室的开放不是针对一个两个学生,而是针对所有在科研方面有热情、有想法的大学生,因而高校的实验室往往供不应求。因此,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就要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一方面是为了能够合理摆布开实验室使用的时间,另一方面对大学生科研水平的提高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在加强实验室管理的同时,以培养科研人才为根本,才能使实验室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才能真正起到推动高校科研水平提高的目的。
4结语
创新能力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也是广泛的社会需求,在培养广大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过程中,高校实验教学改革具有特殊的地位,负有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只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到目前我国高校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使高校教学改革和实验室管理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在高校实验教学改革道路上,不仅需要学校的经营管理者对实验对科研的重要作用引起重视,在管理理念上与时俱进,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更需要高校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在管理和设备的更新上。只有抓好教学改革,将教学重点从书本转移到实践中来,才能真正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才能真正达到高校教学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珠勇.关于实验室管理的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6,29:40.
[2]李珊,宋枝艳.高校实验管理创新发展初探[J].考试周刊,2017,4:166.
[3]张跃.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及对大学生科研的重要性[J].知识窗口教师版,2016,2:25.
[4]李欣,何敏,戴远威.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科研公共实验室建设探析[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6,6:33.
[5]巩晓慧,阮慧,李五一.高校大型仪器共享管理系统建设的探讨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96.
[6]张敏,樊强,党亚爱.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全面推进高校教学改革[J].科教导刊,2016,12:13.
[7]柳洪洁,刘美,徐瑞雪,等.改革实验室管理模式,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J].实验室科学,2014,1:147.
[8]任真慧,李东明,张莉,等.加强实验室管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科教文化,2011,24:194
作者:王浩天 李实 马杰 单位:吉林大学药学院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